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恐怖推理 -> 我是谁?你有是谁?《黄帝内经》来告诉你 -> 正文阅读

[恐怖推理]我是谁?你有是谁?《黄帝内经》来告诉你[第4页]

作者:QQq小鲤鱼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不知为何被吞贴,现在补上下半章节:

    首先是数字。我们对于山川没有研究,还请有关学者确认一下中国有多少名山,世界各国又有多少名山,合计数目有多少。虽然时隔一两万年,地球发生了桑海沧田的巨变,然而有山下沉消失,便有山隆起出现,总数目不至于相差到千的单位。当然所谓的名山,一定要跟《山海经》中形容相差不要过大。
    接着是天地东西与南北的距离,许多人都认为它是远古大陆东西与南北的距离,因为这两个数字同时可以表明远古大陆的形状比较四方,由此借以得知缺失大陆的形状与位置。很遗憾,并不是,假若此,文中便不会用“天地”之东西,而是“地”之东西,天即月球,所以是月球覆盖地表的长与宽,我们来计算一下:
    天地之东西约为月球赤道直径,为3476.2千米,即是28000里,则1里=124.15米;
    天地之南北即月球两极直径,为3472千米,即是26000里,则1里=133.5米;
    两个计算结果有些误差,不过不大,考虑到两万八千与两万六千这两个约数(大地并非平坦,月球也并非圆滑,故而天地并非球与面相切的恰好情况),因此结果应该在124.15—133.5之间。那到底应该偏小一点还是偏大一点呢?我们再做个对比的计算,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1/4大一点,取1里=130米,则130/500=0.26,正好是1/4多一点,因此应该偏大一点,也就是说1里≈130米,所以《山海经》中1里大约是现代1里1/4多一点。后文的叙述明确告诉人们,月球笼罩下的这片区域即是分壤树谷之地,同时也是武器与战争的起源之地。此外还可以得知,在太山封禅称帝,在梁父山禅让退位的共有72家。太山即泰山,也许那时候泰山远比如今高的多得多,以便于人神接受天帝册封。
    《山海经》中还有一个极大的数字“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或“五亿十万九千八百”,单位是“步”。这是“自东极至于西极”的距离,如果是地球东极至西极的距离,不出意外应该是赤道长度的一半,取五亿十万九千八百,取赤道长度为四万千米,则一步≈4厘米,那么也就是说这里的“步”是单位长度,而不是步伐的平均长度。如果是大陆东极到西极的距离,我们并不能知道这个确切的数字,但其明显比赤道要短,则一步距离更小。按照《山海经》记事多用“里”的风格,现在数字更加精确化,我们倾向于支持第一种解释。
    然后所有活着的人们都要接受一个严肃的事实:既然“天”是月球,是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天帝”是最高长官,统领着黄帝等四方人神,掌控着其下覆盖之地,那么作为外来者(或者侵略者),必然会与地球原住民族发生巨大的冲突。《尚书·吕刑》:“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黄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
    意思是说,两个文明原有类似于和平共处一类的盟约,但从蚩尤时开始作乱,然后扩大到平民百姓,尤其以苗民(《山海经》中有提到这个民族)为甚,背弃了盟约,于是天帝施威灭绝了苗民。不去追究细节,但两个文明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而导致了战争是确凿的。
    所以虽然战役有许多,但都是两个文明的战争的组成部分。至于战争的结果,显然易见,人类自称炎黄子孙,自然是“天帝”一方获得了胜利,所以人类虽然土生土长于地球,但却是侵略者的接班人,为代替他们掌管世界而来。
    讲到这里人们肯定会产生很多疑问,比如战争,《山海经》中记载的战争有许多次,那么作战双方或者这些战争彼此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既然月球笼罩下的区域为天帝掌管,那没有笼罩的区域归谁掌管?月球非常庞大,以至于遮天蔽日,那没有太阳,人类和动物如何生存?
    其实《山海经》里关于“海内”“海外”“大荒”等篇章里,还记载了许多重大事件,它们就是解开谜团的钥匙。我们必须重新理清思路,对应好这些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与关系,但在那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解开神秘的“天帝”与下届的联系。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天帝与下届的关联
    第十八章 天帝与下届的关联

    这一节且来看天帝与大陆的联系,《山海经》中仍然藏有巨大的秘密,先截取部分内容:
    1、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多棕枬,下多菅蕙。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谿边,席其皮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有草焉,其状如葵,共其臭如蘼芜,名曰杜衡,可以走马,食之已瘿。(《西山经》)
    备注:天帝之山在西次一山系,是天帝直接掌管的地方,该山还有席其皮不蛊的谿边,食之已痔的栎,食之已瘿的杜衡作为其用。
    2、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蠃母,其上多青雄黄,多藏琅玕、黄金、玉,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采黄金银,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西山经》)
    备注:平圃大概是园圃之类,槐江之山在西次三山系,归叫英招的神掌管,是天帝活动的地方,不远处有一个音如勃皇的神,见则其邑有兵,也是争战之地。
    3、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
    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
    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西山经》)
    备注:昆仑之丘虽为丘其实是大山,《大荒西经》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昆仑之丘。”这里是天帝在大陆的都城,也就是陆地的行政中心,由叫陆吾的神掌管,他还掌管着月球的领域与四百里之隔的槐江之山的时令。
    4、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中山经》)
    备注:此山位于中次三山系,是天帝的秘密都城,昆仑之丘在明,青要之山在暗。
    5、中次七经苦山之首,曰休与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帝台之石,所以祷百神者也,服之不蛊。有草焉,其状如蓍,赤叶而本丛生,名曰夙条,可以为簳。
    东三百里,曰鼓钟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也。有草焉,方茎而黄华,员叶而三成,其名曰焉酸,可以为毒。其上多砺,其下多砥。
    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中山经》)
    备注:休与之山有帝台之石,是向众神祈祷之地,鼓钟之山是天帝宴请众神之地,姑媱之山是天帝女儿的死地。这些山脉都是天帝活动的区域。
    6、又东南五十里,曰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帝台之浆也,饮之者不心痛。其上有金,其下有赭。(《中山经》)
    备注:高前之山位于中次十一山系,有以天帝命名的水,证明天帝曾在此饮水。
    7、又东南一百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柤梨橘櫾,其草多葌、蘪芜、芍药、芎(艹穷)。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鸟。(《中山经》)
    备注:洞庭之山位于中次十二山系,天帝有两个女儿,她们各有一艘飞船,既能飞天又能下海。其中一个死后化为?草,另一个在中次十一山系的宣山有一颗以自己命名的桑树,名为帝女之桑。
    此外,中次十一山系中还有许多地方或东西都与天帝有关联,单看名字就能知道,比如帝囷山、帝囷水、帝苑水、倚帝山、帝休、帝屋等。
    可以看出,天帝活动内容一来非常广泛,二来有比较集中的地方,尤其是中山系,即月球覆盖下大陆的中心区域,因为其秘密都城就在于此;其次便是西山系,这里是都城所在之地,可知基本上已被控制。大家都知道,确立中心方能确定四极六合八方九部,从天帝活动频繁的程度和与下届联系的方便性推测,中山系秘密都城所在之处应为整体大陆的中心区域,而西山系都城所在之地应该是月球覆盖地表面积的中心区域,于此可知月球降落之地应该是处于整体大陆靠西的位置。
    另外,且看这五大山系,虽然都有被掌管,或供人类祭祀,但对其描述却不相同,或是“冢”,或是“神”,或是“帝”,其实也不难理解:“冢”代表虽被神掌管但其上无神;“神”代表其上有神;“帝”代表该山系曾是天帝的分管中心。

    自古以来,帝王都有祭天,而目的不尽相同,比如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试想天若是虚无缥缈怎会实现人的愿望,所以帝王内心深处一定相信上天有神能够倾听。现在大家知道了,在最早的时期,人类与神的距离曾经非常非常接近,甚至一度混居,所以最初的祭天或者祭祀一定有人实现了愿望,或者愿望被上天所知,而到后来,哪怕天地分离了,人类的美好愿望仍然一直寄托于此。所以果真祭祀不如对月祭拜,因为“天帝”才是人类真正要追求的造物主。月即是天,那此“天”与一般意义的“天”有何区别?答案是,此“天”是彼“天”概念的一部分。日月同辉,即所谓天。天有日月,岁有寒暑,阴阳合而万物生,那么为何其他星球没有生命而成为一片荒漠也就可以理解了。推而广之,本文所谓“神”与一般意义神仙佛中“神”,亦是《内径》所谓“神”概念的一部分。本文所谓“神”即高级文明,神仙佛即更高境界的人,而《内径》所谓“神”即天地造化之神机,即藏于人心之内,又广容于天地之间。
    那么问题来了,天帝还活着么,月球上还有神存在么,人类的出路在哪里?
    首先,是关于寿命的问题,《山海经》中非但是神许多人也有很长的寿命,比如《大荒西经》曰:“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曰:“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学者们一方面相信《山海经》有提供正确信息,另一方面对于不符合常规的描述又不假思索的否定,说白了他们只是相信自己,他们并非重现历史,而是在创造历史。这里顺便纠正一个错误,《海内经》有“噎鸣生岁十有二,洪水滔天”的描述,研究的学者经过计算发现时间跨度太长,便自作聪明将该句断开分成上下两段,将“噎鸣诞生后十二年,洪水滔天而来”曲解成“噎鸣生了一年的十二个月”后另一起“洪水滔天”一段。
    《黄帝内经》里有提到人四种极高的境界,分别是真人、至人、圣人、贤人,里面有“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的语句,说明黄帝所在时期为下古。而从全篇分析,黄帝大约是圣人的级别,那么作为境界更高的天帝,至少是至人与真人,且看《上古天真论篇》关于此的描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在《山海经》中,我们没能找到天帝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的叙述,但却有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的语句,所以天帝是“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算是真人,真人无生无灭,所以天帝仍然活着的可能性很大,至于其他的神不敢断言,然而神的子孙活在里面问题不大。
    人类为代神掌管世界而被创造,要想实现神的夙愿,人类必须先成为自己的神,神与人虽有境界的区别,但并无本质上的区别,那到哪个层次才能掌管天地万物呢?再看《上古天真论篇》关于圣人贤人的描述:“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可知贤人尚需法天象地,而圣人适嗜欲于世俗之间却已无恚嗔之心,我们曾说过掌管天地万物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干涉自然的运转,而无恚嗔之心行无为之事的圣人便很符合这个条件。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老子一直强调圣人于天地之间的所作所为,便是认为圣人可掌管天地。人类想要达到神的期望,首先要成为圣人,成为圣人首先得达到贤人的境界。很明显现代人的境界差贤人何止十万八千里,我们举几个代表人物,人们自行寻找差距:
    真人——天帝,寿命无极;
    至人——彭祖,据说活了八百岁;
    圣人——老子,无为而无不为;
    贤人——周文王,法天象地而演《周易》;
    至于孔子,一生奔波劳碌,致力为“仁”,勉力有为,虽是几千年来儒家文化的奠基者,但离贤人还有不小的差距。然而《论语》说“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又知其晚年读《易》韦编三绝且做十翼,可以说孔子晚年已进贤人境界。
    人们一看也许就心拔凉,心想再给十辈子也许还不能摸到孔子的脚尖。这正是人类成为神的最大阻碍——无知。殊不知,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境界这东西虽然看着遥远,但悟性到了,却也是能够瞬间达成的。这就好比通电,虽然过程需要无数个步骤,然而通电完成却是在一瞬间,基本上就是“一窍通时百窍通”,所以人类应该尝试着从认识自然开始迈出第一个脚印,不断积累,融会贯通。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被制造的日月
    第十九章 被制造的日月

    月球来到地表上空,自然是遮天蔽日,那么就不得不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失去了太阳和光明,万物要如何生存?然而《山海经》中暗无天日的记载,可见该问题得到了解决。那又要如何解决呢?
    如果你是天帝,会如何解决呢?当然是制造阳光啊!虽然这种事情实在难以想象,一个灯点亮一间屋子尚可,但去哪里找一个大到足以去照亮天地四方的明灯呢?
    是的,这太难了!但假如,这个文明具有光的能力又会怎样呢!恰好,玛雅预言中第四个叫做亚特兰蒂斯的文明又被称为光的文明,他们拥有光的能力。《山海经》对于许多神的描述中常伴有诸如“出入有光”“其光载出载入”之类的描述,这就是最好的证明。于是,天帝不仅创造了太阳,而且效法阴阳创造了月亮。
    《大荒西经》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大荒东经》曰: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
    重要信息有几下几点:1、天帝共创造十日十二月;2、创造者名为常羲、羲和,都是帝俊之妻;3、“浴”是洗浴的意思,只有创造出的代替日月的飞船才可以清洗,证明了日月确实被创造。4、清洗日之地在大荒东的甘渊,清洗月之地在大荒西的日月山。5、帝俊的身份是个迷?
    口说无凭,且再翻阅全书寻找关于日月出入的描述,将它们对应起来。首先是关于日月所入的描述:
    1、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
    2、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
    3、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
    4、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钜,日月所入者。
    5、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常阳之山,日月所入。
    6、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
    备注:1—6摘录于《大荒西经》,可知大荒西内有日月各六,这里都是日月进入的地方,其中日月山内有常羲清洗月亮。
    接着是日月所出的描述:
    7、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8、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
    9、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10、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有神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
    11、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有中容之国。
    备注:7—11摘录于《大荒东经》,可知大荒东内有日月各六,这里都是日月出来的地方。另外,不仅日月能创造,其实大风也可以创造,《大荒南经》也有“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的描述。
    接着是日月所出入的描述:
    12、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大荒东经》)
    备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的意思是,孽摇羝这座山有两个太阳,他们轮流出没,且行经不同路线;
    13、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大荒西经》)
    14、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南山经》)
    15、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婴脰之玉,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西山经》)
    备注:13为日月所出入,则日月各一个;14讲“其光载出载入”指太阳从此升起又从此落下,则只有一日;15讲“西望日之所入”,则是指太阳在泑山落下,则只有一日。
    然后是其他的描述:
    16、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山,日月所生。(《大荒东经》)
    17、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海外东经》)
    18、有女和月母之国。有人名曰鹓——北方曰鹓,来之风曰(犭炎)——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大荒东经》)
    备注:16讲明了日月被创造的地方,就是猗天苏山;17则证明十日所浴之处还有一个,就是汤谷,而两者一个在海内东一个在大荒东,区域也是相同的,汤谷这个地方还有可以盛放十日的扶桑,所谓的“扶桑”就是一个巨大的支架;18指有人操控日月运行,不至于扰乱节律。
    然后,我们来进行计算:1—6为日月所入,7—11为日月所出,12有日出日入各一,13有日月各一,14有日出日入各一,15有日入一。以日出日入为一日,月出月入为一月,则共有十日,八月(差一个月入)。
    十日与《山海经》相对应,然而十二月则无法对应。我们作一个假设,其实日月目测起来区别不大,仅仅是强光与弱光,至于其他的区别,只要分别设置两个程序实现就好,所以日月的功能可以在同一个飞船上实现,因此日可以是月,月也可以是日,有十日便有十月。它们只需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由人为控制使其无相间出没就可以。
    再来看日月光照所在区域,大多在大荒西、大荒东,此外还有海内东、西山系、南山系,包含四大方位其三,这大概是天帝所掌管的范围,唯独却少北部。所以我们推测,天帝在与原地球文明种族征战过后,后者逐渐败退到了北部区域。《山海经》中关于北部区域(包括北山经、海外北、海内北、大荒北等)的记载中多有战事发生,例如黄帝大战蚩尤等,这就证明北部区域是原地球文明的最后根据地,当天帝一方取胜后,原文明则基本上遭到覆灭,退出了历史舞台,然后天帝一方作为外来者,继承了原地球种族的文明。讲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让我们再来帮助大家回忆一下玛雅预言的第四个文明:
    亚特兰蒂斯文明,又叫做光的文明,继承上个文明,这里用继承,不用延续是因为,亚特兰蒂斯是来自猎户座的殖民者。他们拥有光的能力。早在穆里亚文明时期就建立了。后来这两个文明还打核战争。该文明毁灭于大陆沉没。
    让我们来还原真相吧:天帝一方就是亚特兰蒂斯文明,他们是来自于猎户座的殖民者,鉴于科学家一直都搞不定月球的起源,同时也为证明我们所言非虚,还请将深邃的目光投入猎户座去探寻。那么原地球文明种族自然是穆利亚文明,且再来看玛雅预言的第三个文明:
    穆里亚文明,又叫做生物能文明,上个文明的逃亡者的延续,他们的先祖开始注意到植物在发芽时产生的能量,这个能量非常巨大,经过一个世纪的改良发明了利用植物能的机械,这个机械可以放大能量,该文明毁于大陆沉没。
    所以,《山海经》中描述的许多战争,归根究底其实是两个文明之间关于侵略与自卫的战争,战争范围波及整个大陆,形式与核战争非常相似。大陆北部区域是穆利亚文明最后的根据地,在其失守后文明遭到覆灭。而再看胜利者留下来的遗产,无论是《山海经》、《黄帝内经》、《易经》都特别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无不是取法自然而作,其很好的继承与发扬了上个文明。
    当然,关于穆利亚文明与亚特兰蒂斯文明的覆灭,还有另一个说法:穆利亚文明毁于核战争,亚特兰蒂斯文明则毁于火雨引发的大地覆灭。该说法其实与上面所说大陆沉没是一个事情,核战争导致了火雨肆虐,导致了地月分离,然后有大洪水,然后有大陆沉没。穆利亚文明由于战争先导致文明覆灭,但因此引发地月分离与大洪水,亚特兰蒂斯的文明种族一部分随大陆沉没,一部分随月球离去,另一部分则遗留在了地球,又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随着人类的崛起,建立新的物质文明便渐渐没落了。
    人类崛起的时期大概与封建社会的建立不相前后,对于封建社会的建立,有人认为是春秋战国,有人认为是西周后期,我们的观点倾向于西周。在这个时期,周文王演绎《周易》,老子著作《道德经》,这是上古文明最后的荣光了。所以,对于学者提出的自夏朝以来至春秋战国时代为奴隶社会的观点也要彻底抛弃了,夏商的时代是上古文明的尾巴,周的时代则是上古文明与人类文明的过渡时代。
    再说回正题,另外两个月亮去哪了呢?我们认为,东、南、西部都有日月,剩余两个应该在北部区域,而《山海经》中北部并无日月出现,原因可能是本方制造的日月并不能光明正大出现在敌方阵营,那么派去两个便于隐藏而又可以代替月亮的飞船应该是上策,所以我们认为,另外两个月亮就是烛龙和烛阴,且看原文:
    1、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大荒北经》)
    2、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海外北经》)
    一个在大荒北,一个在海外北,都能发光普照,都能隐藏于夜色,都为物,很明显不是太阳就是月亮。话又说回来,十日为何后来无声无息消失了?其实十日后来又出现过,比如“十日并出”的神话,比如《庄子·齐物论》中也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的记载。
    另外,细看之下,烛龙和烛阴是不是与《庄子·逍遥游》中北冥之鱼“鲲”,或者化而为鸟的“鹏”非常相似?书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且来看对于“鹏”的描述,地点在遥远的北方,北冥是指北海,而处于西北海的正是烛龙,无论形态或是体积都非常相似,“鹏”从北冥起飞到南冥降落,正是烛龙(月亮)升起又降落的过程。又曰“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风斯在下矣”指风在其下,“背负青天”指上为青天无阻碍,下则俯视万物,能做到此的,除开太阳便是月亮了,不是烛龙又为谁?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神的族谱
    第二十章 神的族谱(一)

    现如今的专家学者总是奇怪,他们一方面坚信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另一方面又视最早炎黄之书的记载如无物,认为它们只是志怪古籍或者荒诞不经的奇书。好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觉醒,开始本着信任去理解和研究。当人们欲追本溯源,无论是血脉还是姓氏,系统而完备的《山海经》无论如何都是绕不过去的。既然人类是神的子孙,且让我们回到那最远古的时代,去翻阅一下神的族谱,看有什么重大的发现。
    纵观全书,称帝的有很多,但开枝散叶比较庞大,也最为知名的无非黄帝、炎帝、白帝、帝俊等。先说黄帝,黄帝家族非常繁盛,生子无数,子又有子,书中记载有五大分支:
    第一支:
    妻子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娶淖子阿女,生帝颛顼。颛顼的后代也比较多,主要分为八支:
    第一支: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做乐风。其中,老童又生重和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黎又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第二支:生驩头,驩头生苗民;
    第三支:生伯服;
    第四支:生季禺之国;
    第五支:生淑士之国;
    第六支:人焉三面一臂,不死,处大荒之野。
    第七支:生叔歜国。
    第八支:生中?国。
    备注:对于其中几个国家也纳入分支内的解释为,帝颛顼生子,其子创立以其名或其他因素命名之国。另外值得注意的是:1、天地分离有重和黎参与;2、在这个族谱中颛顼之后无人称帝;3、以上分支根据其文中描述可在后世里找到考古证据,比如三面之人的青铜遗像或石壁刻画等。
    第二支:
    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鲧),鲧生禹,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鞈。然后鲧妻子士敬,生炎融,炎融生驩头,成驩头之国。
    备注:1、这一支里也提到驩头,并且建立为国,第一支里驩头生了苗民,并未建国,可知驩头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的名称。众所周知,禹还有一个儿子叫启,也就是夏后开,但这是通过解读甲骨文得知的,且来看关于夏后开的记录:
    ①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大荒西经》)②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海外西经》)
    比较明确的是,一来夏后启是人而非神,在他的时代曾经非常辉煌;二来,本书中没有任何记叙证明禹与夏后启有父子关系,我们以书中记叙为准;三来,虽然后世都歌颂尧舜禹之贤,然而尧舜都曾称帝,书中亦有帝尧、帝舜之称,但通篇都无帝禹之说,此是为何?《礼记·曲礼》下篇曰:“措之庙,立之主,曰‘帝’。”意思是说,陨落后将其安置于祖庙,立牌位方可称之为“帝”,即《山海经》成书之际正直大禹当政(《礼记》是用来阐述上古时代的礼制、哲学、伦理、道德等最早的文献,可信度非常高);四来,“修鞈杀绰人,帝念之,潜之为国,是为毛民(《大荒北经》)”,这也是一类重要的事件。当现代的种族与上古种族或国度能相互对应时,可通过此找到姓氏或民族的发源。
    第三支:
    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有犬戎之国。
    备注:我们说过,人与物的区别仅仅在于有无灵魂(或神明)。文中特别指出白犬有牝牡,可知有些人与物是没有性别之分的。所以类似于“弄明生白犬”的语句中“生”有可能确实为“分娩”之类的意思,自然其他章节里也许是创造或成立的意思。
    第四支:
    孙子始均,始均生北狄。
    第五支:
    生禺猇,禺猇生禺京。禺猇处东海,禺京处北海,是为海神。
    以上为黄帝族谱,其记载区域主要为南部与西部区域。
    接着是炎帝,相对于黄帝家族的枝繁叶茂,炎帝家族可能稍显凄凉,书中记载有四大分支。
    第一支:
    妻听訞(赤水之子)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与江水,生共工。共工分支又有二:
    其一生术器,术器复土穰,处降水。
    其二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洪水滔天。
    又后土还有一支,生信,信生夸父,有夸父国。
    备注:1、这一支里也有祝融,黄帝族谱里也有祝融,显然合理的解释有两个,要么祝融不是一个人而是官职类的名称,要么便是名字出现错误,不过无所谓,我们只要知道此祝融非彼祝融即可。
    《海内经》曰: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又曰: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通过描述可以判断,噎鸣、禹、鲧、祝融、大比赤阴是同一时期的人,然后做个推论:大陆撕裂分为九州,洪水滔天四溢,地球原种族文明也遭遇覆灭,在北部区域其最后的根据地,大比赤阴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这就是后来的中华大地),而后禹鲧开始布土治水,均定九州指平定各大陆洪灾与重新布局。
    第二支:
    有炎帝之孙灵涊,灵涊生互人,有互人国,能上下于天。
    第三支:
    炎帝之孙伯陵,伯陵私通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伇。始为侯,鼓、延始为钟,为乐风。
    备注:黄帝族谱中太子长琴始做乐风,这里鼓、延、伇三者始为侯、鼓、钟,可看做发扬了乐风,所以黄帝系与炎帝系之间有密切联系。
    第四支:
    女娃。《北山经》曰: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水。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备注:有少女,自然有长女,虽通篇未有提及,但炎帝至少有两个女儿。另外,精卫填海的故事并非一只巴掌大的小鸟口中叼着更小更细的木块石子填进东海,借以歌颂百折不回的精神和毅力,而是巨大的飞船之类进行庞大的填海工程。以上为炎帝族谱,其记载区域主要为北部与西部区域。可知黄帝与炎帝分管或多活动于南北两个不同区域,因此掌管南方之神祝融属于黄帝族谱,而发生在北海内杀鲧之祝融则属于炎帝系。
    接着是帝俊,帝俊的故事在《山海经》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算的上是子孙绵延不绝,而且其身份也令人猜疑不透,书中记载有十一分支:
    第一支:
    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禺号又有另一分支:生儋耳,有儋耳之国,任姓。儋耳又有分支:生无骨之人,居牛黎之国。
    备注:舟车来历俱都清楚明白,不是来自黄帝,而是番禺与吉光。
    第二支:
    生晏龙,是为琴瑟。晏龙生司幽,有司幽之国。司幽生思士与思女,思士没有娶妻,思女没有嫁人。
    备注:琴瑟为宴龙始创。
    第三支:
    妻娥皇生三身,有三身之国。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始作下民百巧,葬于不倨之山西。
    备注:民之百巧始于义均。
    第四支:
    生后稷,后稷是播百谷,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
    备注:后稷始播百谷。
    第五支:
    生台玺(稷之弟),台玺生叔均,叔均为田祖,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牛耕。
    第六支:
    生帝鸿,帝鸿生白民,有白民之国。
    第七支:
    生中容,有中容之国。
    第八支:
    生季厘,有季厘之国,食兽,处襄山,重阴之山。
    第九支:
    生黑齿,有黑齿国,姜姓,黍食,使四鸟。
    第十: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第十一:妻羲和生十日,浴日于甘渊。
    备注:日月不是子孙,但可知帝俊有娥皇、常羲、羲和妻子三人,《海内经》曰: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歌舞与乐风是分不开的,因此可知帝俊与黄帝、炎帝都有密切联系。以上为帝俊族谱,四大方位都有所涉及,但以东部居多,因此推论东部区域归于帝俊掌管或为主要活动范围。另外,看第五支,台玺是后稷弟弟,叔均是后稷侄子。而《海内经》有“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的描述,可知叔均是后稷孙子,台玺便是后稷儿子,这明显相互矛盾,叔均不可能既做侄子又做孙子,结合前文“帝俊有子八人”,因为我们判断,“稷之弟曰台玺”应改为“稷之子曰台玺”,这里是流传中的错误,所以第五支应该去掉,归于第四支,那么第四支应该是这样:帝俊生后稷,后稷是播百谷,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稷之子曰台玺,台玺生叔均,叔均为田祖,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牛耕。这样一来,前后便都对应起来了。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神的族谱(二)
    神的族谱(二)

    在帝俊、黄帝与炎帝族谱之外,《山海经》还提到其他几处,我们来选取较为知名的几个。首先是西方白帝少昊,书中记载有三大分支:
    第一支:生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威姓,食黍。(《大荒北经》)
    第二支:生般,始为弓矢。(《海内经》)
    第三支:生倍伐,降处缗渊,有水四方,名曰俊坛。(《大荒南经》)
    备注:以上为少昊族谱,另有两处重要记载,《西山经》曰:“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石磈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大荒东经》曰:“东海之外,有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综合来看,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1、少昊活动范围比较广泛,四大方位都有所涉及,但其居住之地在西山系,掌管并多活动于西方,并且族谱分支较少。
    2、少昊生于颛顼之前,但其时代也有互相重叠。
    然后是大昊,也叫作大皞、太昊、太皞等,是神话传说中的东方青帝,但文中并未有其称帝的描述,以文字记叙为主,且看描述: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备注:关于大昊的描述就这么多,主要活动范围在西海内西南方,当然关于巴国与巴人的传承还可以继续深挖,但我们到此为止。
    接着是帝舜,知名度非常大,书中记载有三大分支:
    第一支: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臷民之国,盼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
    第二支:生戏,戏生摇民,摇民即有易。
    第三支:舜妻登比氏(一曰登北氏)生二女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
    备注:关于第三支可以这样来理解:舜妻登比氏有两个女儿,她们分别驾驶(或主管)宵明与烛光,居处于大泽之中,宵明与烛光可以光照方圆百里。
    此外,文中还有记载两处,一个是南岳,《大荒西经》曰:“南岳娶州山女,曰女虔,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寿麻,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响。爰有大暑,不可以往”;一个是伯夷父,《海内经》曰:“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乞姓”。从方位上讲,有四极也应该有四岳,有南岳自然有北岳,有西岳自然有东岳,只是北岳与东岳文中无详细叙述,文中也无“伯夷父生四岳”之类的字眼,所以他们的起源同样无法追溯,也许要借助其他古书,不过我们到此为止。相比之下,帝俊的身份是更应该值得关注的问题。
    说来帝俊真的是一个超级神秘人物,因为他在正史中没有记载,也没有被诸子所传,只在《山海经》中有所记载,而且其家族规模非常的大。所以,像这样一个占了这么大比例的帝俊没有像黄帝和炎帝那样流传下来真是太奇怪了。
    有学者认为帝俊可能是上古五帝中的一位,然而全书中包括五帝在内有名有姓称帝的就那么几个,用排除法的话,像黄帝、颛顼、炎帝和舜等书中已经有大量笔墨来记载的可以直接排除,至于其他没有提及的更不能随意对应角色。最重要的证据是帝俊有子八人,除帝鸿外,无人称帝。所以一直以来,有学者认为帝俊就是姬少典,即黄帝的父亲。他们指出,《大荒东经》曰:“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帝鸿是黄帝,所以帝俊就是少典。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其实帝鸿就是帝江(音鸿),《西山经》的描述为“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而且黄帝的族谱与帝鸿的族谱也无法对应。那么帝俊究竟是谁呢?
    让我们来慢慢引导大家:首先,帝俊家族大的不像话,更胜过黄帝与炎帝,试想哪位神有这种能力呢?再看帝俊的活动范围,涉及区域非常广泛,基本上五大山系、海内外、大荒这四大方位的区域都有涉及,也就是说帝俊的势力远胜过黄帝与炎帝,试想有谁的权力可以掌管天地四方呢?然后,帝俊既然称帝,又在文中占了非常非常大的比例,可见其重要性,试想称帝之人里有谁能能做到如此?而且,有谁的能力可以大到掌管日月的制造呢?
    讲到这里,答案是不是已经呼之欲出了?没错,就是天帝,文中称之为“帝”的天帝。他同时也是基督教中的耶和华上帝,或者各教派中类似于上帝的神,他们是同一个人!只有天帝能掌管天地四方,权利大过黄帝、炎帝。那么天帝为何又叫做帝俊呢?我们在记叙其与下届联系时曾讲到,西山系昆仑丘是天帝在地之下都,这是明的;中山系青要山是天帝在地之密都,这是暗的。密都在大陆中心,便于天帝视察四方,在密都之内或是去四方视察和做事,无论对内或者对外,用另一个名字总是安全的多,所以真相是,天帝再天为帝,在地为帝俊。
    既然对于神的族谱有了大概了解,且再看文中记载天帝参与的战争或者重大事件,还原一下历史的进程,以下为记载:
    1、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海外西经》)
    2、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瑤)崖。钦?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则其邑大旱。(《西山经》)
    第一个事件在神话中同样出名,甚至有诗赞,曰“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刑天与帝争神,天帝是首领,那么刑天自然也是首领,即地球原住文明的首领。另外有两点猜测:1、穆利亚文明人类头部不是最重要的器官,头部或许类似于现代人的胳膊,失去并不会致命,但受重创是必然的;2、刑天与帝争神,两方交战并非肉搏,而是飞船之类战争机器的博弈。
    第二个事件在神话中知名度比较小,已经得知钟山山神名叫烛阴,属于天帝系,至于山神的儿子鼓和葆江,加之事件的来龙去脉文中也无详细记叙,但起码可知天帝系内部也并不十分太平。此外,书中并未提到西海之渚有神,估计西海之渚为两方争战之地,但此处有神圣乘龙鱼以行九野。
    当然,除两大文明首领之间的斗争外,其手下人也在相互征战,最著名的当属黄帝与蚩尤,另外传说黄帝与炎帝曾有过战争,《国语》、《史记》中有相关记载,典故也比较深入人心,但《山海经》并未有过明确记载,此类重大事件除非记载本身遗失,否则就太奇怪了。但后来,我们找到了两个帝王手下人征战的记录。下面且通观其他战争与重大事件。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大陆上的战争
    第二十一章 大陆上的战争

    书中记载的战事还有几处比较明显,先来看与黄帝有关的:
    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大荒北经》)
    翻译:有人穿青色衣服,名叫皇帝女魃。蚩尤带兵攻打黄帝,黄帝便命令应龙进攻冀州原野。应龙积蓄了大量水,蚩尤请来风伯和雨师,操纵起雷风暴雨。黄帝便让天女魃下凡,止住雨水,于是杀了蚩尤。天女魃不能回到天上,居住的地方也不下雨。叔均对天帝说了这件事,后来将魃安置在赤水北面。叔均是田祖,魃时常到处流亡,要想驱逐她,便令其说:“神啊,请往北走!”在此之前先清理水道,疏通大小沟渠。
    这就是著名的黄帝大战蚩尤的典故,战事发生在大荒北,起因是蚩尤主动进攻。战事中有几个关键人物,蚩尤方有风伯雨师,黄帝方有女魃、应龙,尤其是应龙,书中还有几处重要描述:
    1、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大荒东经》)
    2、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大荒北经》)
    3、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大荒南经》)
    综上可以提取几个重要信息:第一蚩尤与夸父为应龙所杀,蚩尤之死在前,夸父之死在后;第二所谓的应龙应该是一艘可蓄积大量水的飞船之类的东西,里面有神叫做应龙。至于夸父,书中还有几处提到: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海外北经》)
    2、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棕枏,多竹箭,其兽多?牛、羬羊,其鸟多赤鷩,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珚玉。(《中山经》)
    夸父追日的故事就在这几个片段里,我们来还原一下:所谓的夸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或者叫做夸父族,身躯巨大,隶属于刑天系,居住在夸父国,并有以其命名的夸父山,山上的树木多为制作兵器种植,兽类也多为其坐骑,或者攻击凶猛之类。战事发生在海外北,夸父族首领负责追日(其实就是天帝的飞船),并在禺谷追到,在激战中,日释放出了巨大的热量,将河水渭水都烤干了,夸父族非常干渴,又没有足够的水喝,于是逃走去大泽,但还未走到就被应龙歼灭,夸父族丢弃的拐杖有两支后来化育成了桃林。
    除与黄帝有关战事外,有关大禹的战事也有几处记载:
    1、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海外北经》)
    2、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山。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大荒北经》)
    相繇即为相柳氏,该战事牵涉海外北与大荒北,范围较大,整体在大陆北部区域。共工为炎帝系,大禹为黄帝系,大禹杀相柳氏的典故,并非炎帝与黄帝之战,至于相柳氏是自己作乱,或是背叛组织,至于大禹是受命而为,还是自行决定,书中没有提及,我们也无法判断,所以把这个典故单独拿出来。但是与神话结合的话便有趣了:共工则与祝融或颛顼征战而败,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是颛顼之孙,虽然神话版本不同,不过颛顼执政为帝,在位期间,共工与祝融为战,也算是共工与颛顼为战,实质上一样,结果是共工战败怒撞不周山,直接导致天现残缺,然后接着是女蜗补天,天柱断裂天便要塌下来与地相合,于是天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于是天地分离,接着是大陆撕裂,洪水滔天,时间是噎鸣生岁十二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是共工之孙。而后又有大禹治水随山浚川,剿灭相柳氏。这一系列事件是连续的,所以可以推测,颛顼、老童、祝融、共工、后土、噎鸣、重、黎、大禹都曾活在同一时期。而且可知,天地分离的原因并非两个文明的征战,实乃是天帝一方自相战乱引起。
    此外,书中还有关于羿的两处重要事件:
    1、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持戈。(《海外南经》)
    2、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海内经》)
    综合可知,羿隶属于天帝系,第一件事是在寿华之野杀了凿齿,第二件事是奉天帝之命下凡扶助下届各国,至于细节书中并未体现,据传古本《山海经》有记叙,不过至少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众所周知,这便是其中一个。
    据说历史上有一个大羿,一个后羿,大羿是帝尧时人物,后者是夏太康时期人物,这是神话流传中出现的一个误会,射日者为应为大羿,书中称之为羿,我们便称之为羿。故事情节大概是说在大尧时期,十个太阳一起出现在天空,致使大地龟裂,河水干枯,寸草不长,民不聊生,于是天帝派羿下届,羿善射箭,射落九个,解决了问题。
    且来回顾《山海经》,帝俊妻,也就是天帝妻子羲和创生十日,十日分别在不同地域出没,大尧时期在帝舜、大禹之前,也就是天地分离之前,所以事情的真相大概是这样:十个太阳本来各自有升起降落,但由于特殊的原因,比如司职日升月落的神出现差错,于是在某段时期,十个太阳竟同时升起,热量巨大无比,使得下届无法忍受,于是天帝便令羿下届解决,最终事情完美解决,故而书中有“使日月无相间出没”的描述。当然还有更可能的另一个原因,下章进行详解。
    书中还有一处战事也比较重要,且来看:
    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大荒西经》)
    这就是著名的成汤伐夏,这个事件发生的很晚,大概在商朝建立的时候,但比大家想象中要发生更早,至少是在“大比赤阴,是始为国”与大洪水之前,所以中国追本溯源最早不是夏朝,而是大比赤阴建立的这个国家,再之前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此外,书中还有危与贰负杀窫窳的记载等,但我们未能得出有效信息,故不详述。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文明的覆灭
    第二十二章 文明的覆灭

    玛雅人提到地球曾历经五次文明,经过推导,我们认定地球原住文明为穆利亚文明,比如刑天系,该文明毁灭于大陆沉没,或者核战争,其实都是一回事,因为两个文明战争失败导致文明的覆灭,后来大陆沉没于海洋;而而来自猎户座的天帝系继承并发展了穆利亚文明,是为亚特兰蒂斯文明,该文明毁灭于火雨引起的大地覆灭,或者大陆沉没,其实也是一回事。地月分离后,一部分“人”乘月离去,这部分“人”遭遇到强烈攻击,引起火雨降临,另一部分“人”所在大陆同样因为大洪水沉没在海洋里,成为传闻中的大西洲。让我们来看看月球上留下的证据。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月球:由于自转速度的原因,月球永远是一面向着地球,一面背对着地球,这令月球显得十分神秘。当人类足以将飞船甚至人类本身送上月球之后,终于得知月球面貌。月球的正面,也就是向着地球的一面非常平坦,主要由几大月海占据,山脉不多,也几乎找不到环形山。而背着地球的一面,则密密麻麻遍布着环形山,绝大多数山脉也分布在这里,构成起伏很大的地貌,很难找到一块平坦的地方。
    这些七楞八角的向外突出的山脉,在月球降临地球时,将彼此连接,成为天梯,供人神上下。所谓的月海也不是真的大海,它是相对于环形山而言的地貌中平坦的部分。就整个月球的地貌来说,月海是一个很奇特的构成,因为几个月海尽管大小不一,然而基本上都呈圆形。所谓的环形山,其实也可以叫做“星伤”,如果是行星,一般是由于陨石撞击造成,如果是飞船的话,那么最大的可能便是遭受巨大能量的攻击,比如核武器。像加加林环形陨石山大小有月球直径的1/13,相比较而言地球最大的陨石坑是地球直径的1/60,可见月球曾遭受的攻击远远大于一般陨石撞击行星。所以,我们猜测星伤原来的地方也像其他地方一样七楞八角,只是后来遭到摧毁,留下的伤疤便是环形山。
    科学家通过对月海岩石标本分析表明,月海岩石是由某种熔岩凝固而形成的,这些熔岩是由钛、铬、锆等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的重金属按照一定比例构成,其含量高出地球十几倍。尤其是铁和钛,其色调较为黑暗,这也正是月海看上去较为昏暗的原因。此外,月海所含重金属要远大于月球环形山岩石,换句话说,月海的密度远大于其他部分,这部分更加坚不可摧。
    月海得古怪,只可能出自“人为”。据科学家估计,如果要熔解以上各种成分的金属,并将它们制成合金,至少需要4000℃的高温,当然实际操作起来可能更高。那么,如何才能使月球表面达到这样的高温呢?要知道太阳表面温度才是6000℃,而且考虑到月海的面积还那么大。
    其实是有办法的,要知道天帝的妻子曾制造了十个太阳,每一个太阳都能释放巨大的热量,如果一个不够,可以出动十个。至于神话传说中的十日并出到底是不是为修复月球,我们只能说非常可能,这就是前面所说的特殊原因,因为时间上非常接近。
    那么我们来进行一下事件还原:
    本来月球正面与背面是相同的,同样布满密密麻麻的山脉,后来天柱断裂导致天塌一洞,也就是月球塌了一个洞,同时也倾斜塌向地球,于是天帝主动进行地月分离,在月球上升过程中,一面抓紧进行修复,于是便有了女蜗炼石补天的神话,所谓的“石”便是上文提到的富含铁、钛等重金属的物质,由于需要高温,于是十个太阳便同时出动。与此同时,羿则被天帝派往下届进行观察。在修复之前,也许需要一大片平坦的区域,便于日月球对接,于是月海区域的一大片环形山与山脉便被清除掉,这些环形山与山脉的主体或碎石带着超高的温度落向地球,造成了火雨,成为后世记载的“羿射九日,落为沃焦”,只是这场火雨并未造成文明覆灭,真正引起文明覆灭的是大陆的沉没。在月球修复完后,月海成为月球新的防护层,而且坚实度更胜之前。至于月球背面的环形山则大多是两方征战所导致。
    在这之后,月球便远离了地球,渐渐来到现在的轨道,距离地球38万公里,不过这个距离非常有意思。月球的直径为3476公里,而太阳的直径是139.2万公里,恰好是月球的400倍。另一方面,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1.496亿万公里,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38.4万公里,恰好是前者1/400。所以从地球看上去,月球和太阳的大小差不多,这样月球就刚好处在可以发生日全食的位置上,准确无误地与太阳重会。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也是天帝效法自然,为地球留下了一个伴侣。我想,人类在登上月球之后,肯定遇到了不寻常的事情,否则妄图霸占造物主栖身之地的人类为何戛然而止了登月的脚步。
    在月球远离地球,大洪水退去后,战争基本已经收尾,留在地球上的天帝系的“人”又在地球上存在了很久很久,这一段时间才真真正正算是亚特兰蒂斯文明统治的时期,按照玛雅人的说法,这段时期有一个太阳纪长,大约是5215年,按照道家纪元的算法是5400年,我们还不知如何取舍,反正就是5000多年。在这5000多年里,他们为了自身更好地生存,积极而努力的继承并发展了上个文明,同时也为启蒙尚处于蒙昧中的人类,积极的进行引导与教化,并留下了上古三玄。《黄帝内经》引导人类效法自然而保身长命,《山海经》为人类记叙上古的山川地理作为国用,最早的《易经》则教导人们如何趋吉避凶。随着人类渐渐壮大,他们便远离了人类。但上古三玄太过于难懂,人类并没有继承下来,反而随着生活的压力与东跑西颠,逐渐丢失了。人类又在昏暗蒙昧的原始生活中度过了很长一段时期,但是群体渐渐壮大,成为部落,部落之间又彼此东征西伐渐渐融合成为更大的部落,有了更广阔的土地,也形成了等级制度,终于当群体与区域扩张到一定地步后,国家出现了,等级制度也更加森严。在这个阶段及其以后至今的5000多年里,人类便成为文明的主宰,但这个文明并非造物主为人类煞费苦心铺设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文明,反而发展成以暴力手段掠夺自然的物质文明,即人类自称的以情感维系人类社会的情感文明。
    基本上,天地分离可以作为穆利亚文明与亚特兰蒂斯文明的分界线,而部落的壮大与国家的建立可以算作亚特兰蒂斯文明与情感文明的分界线,后者的过度比较平稳,但前者的过度则是以一种更加暴力与直接的方式。且将所有这些大事件按照时间顺序串联在一起,如下所示:
    ——1、穆利亚文明——2、月球出现——3、被制造的日月(女娲造人,神创造飞禽走兽也在同一时期)——4、旷日持久的战争——5、穆利亚文明败退,外来者登上舞台——6、天柱断裂,天塌地陷——7、女娲补天——8、天地分离——
    ——①史前大洪水——⑤大禹治水
    ——②地轴偏移——⑥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③大陆撕裂——⑦大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留下《山海经》,形成如今版图
    ——④修复月球——⑧十日并出——⑨后羿射日——
    ——9、人神隔离,人的自主性逐步提升,开始掌控自己命运——10、约春秋战国时代至如今
    备注:穆利亚文明自文明兴起至战争败退结束,约为1—5,约5000多年;亚特兰蒂斯文明自其种族在地球开始兴起(如造人等事件)至人神分离结束,约为3—9,与穆利亚文明有较长的一段重叠时期,约5000多年;人类自被创始以来,漫长的时间里一直处于梦寐的状态,但将天地分离后作为人神隔离的开始,而将大禹治水,随山浚山,重新规划版图后形成新的世界格局开始作为人类文明的开端应该是合情合理,这个时间也是5000左右。人类文明与亚特兰蒂斯文明也有较长一段时间的重叠。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像天地分离这种大事件肯定会引起地理环境的巨大的变化,它肯定会被以某种方式记录下来。而最简洁明了的方式除口述与文字记叙外,没什么比图形更直接的了。没错,接下来我们要揭开的便是一个隐藏了几千年之久的秘密——河图洛书。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隐藏在河图洛书里的秘密
    第二十三章 隐藏在河图洛书里的秘密(一)

    要论上古时代最著名的图形非“河图”“洛书”莫属,其虽然简单明了,但却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尤其与《周易》息息相关,历代学者也曾借此无数次的进行八卦起源的探讨,直到今天。
    据说远古时期从黄河里钻出一匹神马,其毛旋自然形成一组图案,称为“河图”;后来,又从洛水中钻出一只神龟,龟壳上也有一些其妙的条纹图案,称为“洛书”。它们都被看作是上天为了启迪人类智慧而展示的“玄机”图符,相传伏羲氏就是根据这两幅图上显示的“玄机”,开解出了“八卦”。
    我们来将这则神话规正一下:首先“河图”“洛书”并非同时出现,“河图”出现在前,“洛书”出现在后,时间都发生在上古时期。然后将“河图”、“洛书”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是一匹神马和一只神龟,它们是上天为了启迪人类智慧而展示的“玄机”图符,我们已经得知,“天”便是月球,上天也就是天帝,所以可以理解成天帝为启迪尚处在蒙昧时期的人类派其使者神马与神龟先后送到人类的世界。
    那为何要分两次呢?必定是因为这中间发生了非常重大的事件!《易传·系辞传》曰:“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所以,上天创生神物,圣人效法;天地有所变化,圣人效仿;天垂星象,能见凶吉,圣人取法;河水出图,洛水出书,圣人效尤。“河水”与“洛水”是上古地理十二经水之一,仔细研究《山海经》中河水与洛水发源和流经之处,你一定会有其他收获,这里暂且不提。
    如今研究“河图”“洛书”之人多不胜数,他们惊叹其所蕴含的奥秘,认为其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还有学者从阴阳五行八卦等去研究,也收获颇丰。特别是其在数学领域上的奥妙,对于妄图以数学来定义这个宇宙的科学家与学者们真是天大的发现,他们将其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渊源,称之为宇宙魔方,认为所谓的“玄机”就是数学,认为解开了宇宙魔方便能得到宇宙的密码。
    讲到这里我总感觉可笑,神话里伏羲依“河图”演成八卦,后为《周易》之来源;大禹得“洛书”依此治水成书,划分天下为九州。可以看出圣人得“河图”与“洛书”,理解参悟后做出的是千秋万载永世流传的大事。自后世以来,且不说圣人,无论愚智贤不肖,从未听说有谁用数学来治理国家养育人民不是吗!诚然“河图”“洛书”有这些奇妙,但只是表象,好比颜色、花纹、尺寸只是衣服的表象,它真正的用途却是保暖。那“河图”“洛书”真正的用途是什么呢,它反映的又是什么巨大的事件呢?
    其实,它的用途上文已有叙述,就是“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法天象地养生保命。也许你会感到奇怪,“河图”“洛书”如何就能效仿,不会没关系,它们在后来又演化成了八卦与《周易》,如果你还是不懂,那也没关系,我们后面会讲解。那么现在,且先来研究“河图”“洛书”里的天地变化。如图所示:

    

    这就是“河图”“洛书”,它的方位是上南下北左东又西,至于原因不必再解释了吧,这是上古的方位图。先看“洛书”,将黑白各自的点数与八个方位对应起来,以五为中央,便成了后天八卦,如图:

    

    《周易》便是在后天八卦上发挥,八卦两两相交,演变为六十四卦。后天八卦也直接影响并形成了《黄帝内经》中的九宫八风,如图:

    

    可以说“洛书”与后天八卦、《周易》和《九宫八风》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后两者都延续到了现代。有后天八卦也自然有先天八卦,先天八卦又称作伏羲八卦,后天八卦又称为文王八卦,然而文王只是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八卦早就存在,如果神话属实的话,文王八卦应该称为大禹八卦,《周易·系辞传》中所谓圣人就是伏羲与大禹。且来看先天八卦,如图:

    

    既然“洛书”可演变为后天八卦,那自然先天八卦便是“河图”的演变。现在大家将目光重新聚焦在“河图”“洛书”,它们都是由黑点与白点组成,黑与白便是阴和阳。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天为阳地为阴,
    故而一是阳,二为阴,单数为阳,双数为阴,阴从阳中来,无中以生有。则两幅图中白点为阳,黑点为阴。阳又可代表天和能量,阴又可代表地和物质,所以白点点数的多少又可代表能量的大小,黑点点数的多少又可代表物质的多少,所以“河图”到“洛书”的变化,其实是天象与地理的变化,故而圣人可法天象地,借以养生长命。
    先来看“洛书”,以五为中央,有这样的对应关系,7+3=9+1=6+4=8+2=10÷5=2。再来看“河图”,同样以五为中央,抛开中央围起来的十个黑点不管,7+2≠6+1、8+3≠9+4、(7+2)+(6+1)≠(8+3)+(9+4)且都不能被5整除,所以先天八卦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其实看图形也知道,除乾坤外,其他六卦根本不能互相对应。自然总是在不断发展,最终走向和谐,所以后世学者认为正是这种不对应导致先天八卦需要变化,最后才发展成相互对应的后天八卦。
    这个说法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先天八卦虽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先天八卦并不是错误的,先天八卦也是依天地自然而作。这就证明,那时天地之间确实具有这种不自然的对称,而且这种不对称是非常明显而强烈的。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什么事情导致天地自然的这种极不对等?
    且来看图形,中央为五,五为天,但五被十个黑点覆盖了,意思是说有巨大的物质将天都遮盖了,如果天都被遮挡,那岂不是天地不分了!那究竟有什么东西可以巨大到将天都遮盖呢?换个角度看,究竟发生什么样的事件才可能导致全球天象地理的变动呢?
    结合之前内容,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没错,只有月球降临地球上空才有能力将天都遮盖,也只有天地分离这样巨大的事件才能引起全球天象地理的变动,所以“河图”中十个黑点代表月球降临地球。“河图”图形四方代表连接在一起的大陆可以东西南北四大方位定位,有东南西北自然有中央。此外,点的数量并非毫无意义,它揭示了世间自然规律的形成,《内经》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即世间一切自然规律地生化演变皆不离五行。然则五行何来?“数生五行”是也!据易理: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成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详细的解释是这样的: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乃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舍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见,河图乃本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这也是五行的来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正当夏气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热,火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正当春气当令,草木萌芽生长,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当令,万物老成凋谢,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皆从地面上观测出来的,土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此外,点数还有许多其他的奥秘,比如据黑点数量的分布可知大陆以东方与北方面积居多,甚至可以更精确一些,比如以中央为基准,东西南北四大块的比例大约为8:4:2:6。而“洛书”中十个黑点的消失代表了地月分离后的世界,由黑点数量比例可知,地球南北半球大陆面积的比例大约为6:14,东西半球大陆面积的比例大约为12:8,这是可以验证的。当然我们精力与手头资料有限,暂且无法验证,还请有关学者帮助。
    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当初月球降临,在那么长的一段时期里,地球的平衡都被打破,为何在天地分离之前没有发生天象与地理的巨大变动呢?
    问的非常好!但是啊,亲爱的人,怎么那么健忘呢,为了维持这种平衡,天帝的妻子可是创造了十个太阳和十二个月亮啊!它们轮流出没,让世界在变化与运动中维持着整体的平衡。没有日月地球上早就成了死寂之地,怎么可能不发生环境的巨大变化!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隐藏在河图洛书中的秘密(二)
    隐藏在河图洛书里的秘密(二)

    “河图”出世在前,代指月球降临地球,玛雅人说早在穆利亚文明时代亚特兰蒂斯人便存在了,但这个时代仍然是穆利亚人的。而地月分离后,确切说是等大陆平稳、洪水消退等环境的巨大变动停息,地球重新进入平衡后才有了“洛书”。后天八卦作为“洛书”的卦象符号解释是与其同时出现的,神话传说里是大禹时代,而后又历经了很长很长的时间,直至西周文王时又演绎为六十四卦。
    将目光重新移回“河图”“洛书”,且来看具体的变化。先看白点,将“河图”看做一个“回”字型,将“洛书”看为“口”字型,与“回”字型外围等大,则中央不动,1走正北、3走正东、7走西北、9走东南,如图所示:

    

    运用数学工作,且再来看能量的整体走势,如图所示:

    

    最终得到了整体走向为OA的箭头,即阳的整体走向为东南,再来做一个图:

    

    天为阳,则虚线所代表的坐标系即为天象偏移后的坐标系,偏移后可以发现,原来的天空里望不到的A区域中的星空,现在居然能看得到了,因此可以得到天往西北倾移的结论。自然,远古的星空,与A区域相对的那部分区域,现代人望不到了。
    结合以上两图,只要得出三角形边长(这非常容易,初中生都会做),再运用正弦或余弦定理,就能得出这个角度,它就是地轴曾经偏移的角度,只是我们数学不好,计算的事情就交给感兴趣的人吧。再看黑点,也就是物质的变动,以中央为基准,则2走西南、4走东南、6走正西、8走正北,如图所示:

    

    运用数学,再来看物质的整体走势,如图所示:

    

    最终,我们得到了一个朝向西北的箭头,也就是说大陆往西北堆积形成高山形成高原,于是东南则地势低洼,所能可推断出大地往东南塌陷的结论,这种情形对应一下世界地图不是很明显嘛!《淮南子》曰:“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陷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就是对“河图”“洛书”最好的解释,与我们的推论也完全相合。
    这种巨大的变化,相对应的也会体现在两个八卦图里。在后天八卦图中,乾走到西北,其数为六,对应了“天倾西北”;巽走到东南,其数为四,巽为入,地向东南方塌陷其性亦为入,正好符合《淮南子》之描述。且看其他,坤走到西南,其数为二,坤为顺,故代表西南其性柔顺,气候与地理变化较为平缓;艮走东北,其数为八,艮为止,代表地理变动到东北方基本结束,而地理变动的结果是东北方形成了巨大的山脉与高山,所以该方向海拔也是世界平均最高。至于离震坎兑的变化,则代表了地轴倾斜后四大方位的重新定位以及春夏秋冬的季节调整,大致如此:先天八卦图中古大陆东北方位为震,震为雷,春天从这里开始;正东方为离,离为火,夏天从这里开始;东南方为兑,兑为泽,秋天从这里开始;正西方为坎,坎为水,冬天从这里开始。你若问为何其春夏秋冬无序,那是因为十日轮流出没代替太阳普照大地的缘故。而至后天八卦图,大陆已然撕裂,地轴已经倾移,四大方位重新定位,世界进入相对平静。据科学研究,现在大陆的版块仍然有缓慢漂移,但这数千年里并不会导致格局巨大的变化。而且无论发生任何事情,八卦的性质是不会变的,所以正东方为震,震为雷,春天从这里开始;正南方为离,离为火,夏天从这里开始;正西方为兑,兑为泽,秋天从这里开始;正北方为坎,坎为水,冬天从这里开始。
    所以,“河图”代表了上古的天文地理,“洛书”代表了后世的天文地理,再后来并未出现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所以“洛书”同样能代表现如今世界的天象地理。“河图”到“洛书”的变化本质就是上古时代到后世的天文地理与自然环境的巨大变迁,这才是“河图”“洛书”里真正隐藏的秘密。或者也可以说“河图”到“洛书”的变化,是天地四方的重新规正与定位,是世界运转和演化规律的阐释,故而《系辞传》曰:“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可见比读懂秘密更难得是取法效仿,这是圣人所作的事,也是现代人几乎丢失殆尽的事。另外,结合东西南北四方与黑白点数的变化,你可以试着得到一些结论,比如南方,“河图”中白点为7到“洛书”则变为9,可见自远古到如今,地球南方气温有整体变热的趋势,也许气象学家或者考古学家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数据的支持。
    另外,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样巨大的事件不仅导致天文地理的巨大变化,也很深刻的影响到人类本身,《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天不足西北指能量走东南,地不满东南指物质走西北,该段明确解释了普通人右耳目不如左耳目聪明,与左手不如右手灵便的原因,归根究底是由于天地分离导致天地自然变化的原因。至于人的手比脚灵便,我们自己来解释:天为乾为健,具有阳刚好动的特点;地为坤为顺,具有安静柔顺的特点。以肚脐为人体分界,上为天下为地,则手为天脚为地,反应到人体身上即手比脚灵便。
    自然,人体也有更本质性的变化,该描述见于《素女妙论·四至九到篇》:“夫天不足西北,故男子阳气有余,阴血不足;地不满东南,故女子阴血充实,阳气不足。”阳气与阴血本质上是同种东西,不过因为功能与行径路线等不同原因而分为能量与物质的两种形式。做倒推的话,在人类被创造之初,是阳气与阴血和谐的,人的左右偏向性也非常小,那时候的人类与现在不同,无论相貌或者内心。如果你想知道最初的人类是什么样子,请允许我卖个关子,下本书再说。
    “河图”“洛书”的阐述到这里基本完毕,我们很清楚这远远不够,不过大体的框架与解读的方向已经指明,还请有心的专家学者与爱好者能够将框架丰富起来,走完这段路程,其中也许会有难度与艰辛,有劳大家了。接下来我们要解读的,是自后天八卦而衍生的对后世影响颇深的“九宫八风”。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九宫八风
    第二十四章 九宫八风

    《内经·灵枢》有《九宫八风》的篇目,我们说是解读,更多的其实是对“九宫八风”进行翻译,首先上图:

    

    此为“九宫八风”基本图示,接着是原文与注释: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
    太一日游,以冬至之日,居叶蛰之宫,数所在日,从一处至九日,复返于一。常如是无已,终而复始。
    (注释:冬至这一天,斗柄指向正北方叶蛰宫,并在该区域运行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时交立春,就开始移居东北方天留宫,在此区域运行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时交春分,开始移居正东方仓门宫,在此区域运行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时交立夏,移居东南方阴洛官,在该区域运行四十五天;期满后下一天,时交夏至,开始移居正南方上天宫,在此区域运行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时交立秋,开始移居西南方玄委宫,在此区域运行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时交秋分,开始移居正西方仓果宫,在此区域运行四十六天;期满后下一天,时交立冬,开始移居西北方新洛宫,在此区域运行四十五天。期满后下一天,北斗重新游回叶蛰宫,就又到了冬至日。
    太一日复一日地游走,以冬至这一天,移居叶蛰宫,数着日子进行推算,从一数到九,然后又回到一开始,经常按照这样的规律计算不停止,终而复始的轮转。
    备注:1、太一,即北辰,北极星是也,位于天极正中,常明而不动,斗运于外,斗有七星,年由东至西依次移行。零为数之母,一为数之始,为众星之主宰,故曰太一。
    2、天留,艮宫也,主立春、雨水、惊蛰三节,共四十六日,太一之所移居也;连前共九十二日;仓门,震宫也,自九十三日起,当春分、清明、谷雨三节,共四十六日,至一百三十八日;阴洛,巽宫也,自一百三十九日起,主立夏、小满、芒种三节,共四十五日,至一百八十三日;天宫,离宫也,主夏至、小暑、大暑三节,共四十六日,至二百二十九日;玄委,坤宫也,主立秋、处暑、白露三节,共四十六日,至二百七十五日;仓果,兑宫也,主秋分、寒露、霜降三节,共四十六日,至三百二十一日;新洛,干宫也,主立冬、小雪、大雪三节,共四十五日,至三百六十六日,周一岁之全数。岁尽一周,复起于叶蛰之宫,交于冬至,乃为来岁之首。
    3、太乙始于坎,终于乾,乃八宫之日也,八尽而九,则复反于一而循环无已。然则河图宫九,此居惟八,盖中宫为太乙所主,而临御乎八宫者也。)
    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后之则多旱。太一在冬至之日有变,占在君;太一在春分之日有变,占在相;太一在中宫之日有变,占在吏;太一在秋分之日有变,占在将;太一在夏至之日有变,占在百姓。所谓有变者,太一居五宫之日,病风折树木,扬沙石,各以其所主,占贵贱。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注释:太一开始移动的日子,也就是冬至这天,天必以风雨应和,如果当天出现风雨,则该年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很少生病。在该天之前出现风雨,就预示该年多雨,在该天之后出现风雨,就预示今年多旱。
    太一在冬至这天出现变化,占位在君,就是君主会面临灾难,下同;太一在春分该天出现变化,占位在国相;太一在中宫之日出现变化,占位在官吏;太一在秋分该天出现变化,占位在将军;太一在夏至该天出现变化,占位在百姓。所谓的变化是指,太一移居该五宫的日子,出现大风折断树木,飞沙走石。各以太一所在之日呼应贵贱不同的社会阶层,因此要看风从何来而去占卜。风从当令时节所居的地方到来为实风,主生长养育万物;从当令时节相对的方位而来是虚风,是伤人的风,主杀伤损害万物。谨慎的观察虚风来到及时躲避,所以圣人每日躲避虚邪好比躲避箭矢礓石,病邪不能侵害于他,就是这个道理。
    备注:1、以溪中之石作比,水不浅不深刚好过石中央,则搬石之时,水必应和而流向原石空缺之地。移日,即交节过宫之日。北斗日移,其气必应和流向北斗空缺之处。当其日而风雨和调则吉,岁美民安而少病。风雨先期而至,其气有余,故多雨;后期而至,其气不足,故多旱。
    2、冬至为一岁之首,位在正北,君居北极,南面而治,其象应之,故占在君;
    春分为卯之中,位在正东,相持文衡,职司教化,其象应春,故占在相;
    中宫属土,王在四维,吏有分任,其象应之,故占在吏;
    秋分为酉之中,位居正西,将在威武,职司杀伐,其象应秋,故占在将;
    夏至为午之中,位在正南,兆民众庶,如物蕃盛,其象应夏,故占在百姓。
    3、中宫之日,即土旺主令之时,以四时各十八日寄主,不独主于时。)
    是故太一入徙立于中宫,乃朝八风,以占吉凶也。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兀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
    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两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仆偏枯矣。
    (注释:所以太一位居于天极正中,以中宫巡临八宫来风,用以占卜吉凶。从南方来的风,名叫大弱风,它伤害人体,内可侵入于心,外在于血脉,其气主发热证。从西南方来的风,名叫谋风,它伤害人体,内可侵入于脾,外在于肌肉,其气主发虚弱病证。从西方来的风,名叫刚风,它伤害人体,内可侵入于肺,外留于皮肤之间,其气主发燥性病证。从西北方来的风,名叫折风,它伤害人体,内可侵入小肠,外在于手太阳经脉,脉气竭绝会发生泻病,脉气闭塞,气机聚结不通,会形成堵塞病症,容易形成猝死。从北方来的风,名叫大刚风,它伤害人体,内可侵入于肾,外在于骨骼和肩背的膂筋,其气主发寒性病证。从东北方来的风,名叫凶风,它伤害人体,内可侵人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体关节。从东方来的风,名叫婴儿风,它伤害人体,内可侵入于肝,外在于筋的连结之处,其气主发湿性病证。从东南方来的风,名叫弱风,它伤害人体,内可侵人于胃,外在于肌肉,其气主发身体困重病证。
    这八种风,都是从当令节气相对的方向而来,才能使人发生疾病。三种虚邪共同搏人,人便暴病猝死。三虚只犯一虚,病情就为疲劳困倦,寒热相兼的病证,如果久居潮湿之地之人感受虚邪便会发生痿病。所以圣人躲避邪风,如同躲避弓箭和礓石。如果恰逢三虚来到,而身体半边被邪风所袭,就会导致昏厥仆倒,或引起半身不遂。
    备注:1、南方,离火宫也。凡热盛之方,风至必微,故曰大弱风。其在于人,则火脏应之,内舍于心,外在于脉,其病为热,心病则包络在其中矣;
    西南方,坤土宫也。阴气方生,阳气犹盛,阴阳去就,若有所议,故曰谋风。其在于人,则土脏应之,故内舍于脾,外在于肌。脾恶阴湿,故其气主为弱。;
    西方,兑金宫也。金气刚劲,故曰刚风。其在于人,则金脏应之,内舍于肺,外在皮肤,其病气主燥也。
    西北方,乾金宫也。金主折伤,故曰折风。凡风气伤人,南应在上,北应在下,故此小肠手太阳经受病者,以小肠属丙,为下焦之火府,而乾亥虚风,其冲在巳。然西方之金,其气肃杀,北方之水,其气惨冽,西北合气,最伐生阳,故令人善暴死。
    北方,坎水宫也,气寒则风烈,故曰大刚风。其在于人,则水脏应之,内舍于肾,外在于骨、肩背膂筋,足太阳经也。言肾则膀胱亦在其中,而病气皆主寒也;
    东北方,艮土宫也。阴气未退,阳和未盛,故曰凶风。其在于人,则伤及大肠。以大肠属庚,为下焦之金府,而艮寅虚风,其冲在申也。两胁腋骨下,大肠所近之位。肢节,手阳明脉气所及。
    东方,震木宫也,风生于东,故曰婴儿风。其在于人,则木脏应之,故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肝病则胆在其中矣。风本胜湿,而其气反为身湿者,以东南水乡,湿气所居,故东风多雨,湿征可见矣。
    东南方,巽木宫也。气暖则风柔,故曰弱风。东南湿胜,挟木侮土,故其伤人,则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病气主体重也。
    2、所谓“风从当令时节所居的地方到来为实风”,例如冬季以风从北方来为实风,春季风从东方来为实风,夏季风从南方来为实风,秋季风从西方来为实风。相对的,冬季刮南风为虚风,春季刮西风为虚风,夏季刮北风为虚风,秋季刮东风为虚风。
    3、乘年之衰,逢月之空,是谓三虚。《天元纪大论篇》、《五运行大论篇》、《六微旨大论篇》等篇章对于气运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对于《九宫八卦》的解读基本完毕,如果说其玄妙而少为人知,那么《周易》则深奥而众人皆知。可惜众人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下面且让我们浅显的进行讲解。不过,我们注重的并不是六十四卦本身而是其来源与应用。
    @朴素 2018-01-12 18:10:43
    @QQq小鲤鱼 :本土豪赏1张 催更 (100赏金)聊表敬意,楼主快更新吧!【 我也要打赏 】
    -----------------------------
    谢谢支持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周易浅释(一)序卦传
    第二十五章 周易浅释
    (一):序卦传

    《周易》一直以来都蒙着一层神秘莫测的面纱,它复杂深奥又晦涩难懂,但人们仍被深深吸引着,期望能“知幽明之故,晓鬼神之情状,见万物之情,明天地之心”。历朝历代,研究《周易》并为其注释者无数,但哪怕集大成者都未能尽解其意,可见其玄妙高深。但有两点务必切记:1、大道至简,最深奥的道理一定是最简单易懂的;2、解读《周易》一定要追本溯源,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亦可朔流而回。小子不才,也来尝试解读,但目的并非将其解析透彻,这种事可知而不可说,全凭一个“悟”字,但我们也自有目的。废话少说,立马开始。
    《周易》分为两部分,一为“经”,一为“传”。“经”包含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和卦爻辞,统称《易经》,其又分为上经与下经,上经从第一卦《乾》卦至第三十卦《离》卦,下经从第三十一卦《咸》卦至第六十四卦《未济》卦。“传”包含专门为阐释《易经》经文的十篇专著,分别为《彖传》、《象传》、《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其中《彖传》、《象传》、《系辞传》又随《易经》分为上下两篇,共计十篇,又称《十翼》,据传为孔子及其门生所作,统称《易传》。《易经》与《易传》相结合就是今人所常见的《周易》。
    《彖传》共有64节,分别阐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及一卦的主旨。“彖”就是“断”的意思,谓断定一卦之义。
    《象传》是以卦象,或者叫做卦的形态符号为根据解释卦和爻的。对一个卦象做总体解说的叫“大象”,对一卦之中的每一爻做解说的叫“小象”。
    《文言传》只有乾坤两卦中有,其非常生动、美妙地阐明了乾卦两卦的卦辞。你道为何如此,实乃天地为阴阳之代表,《周易》再庞大复杂也脱离不开阴阳两字,无阴阳也就无所谓《周易》,另外《系辞传》中专门有一大段文字阐述乾坤两卦的重要性。
    《系辞传》是联结“卦”和“爻”的“辞”。系辞是从六十四卦、384爻(加之乾坤两卦分别多出的“用九”、“用六”文辞,共计386文辞)的总体上系统解释《易经》,比如爻的变化原理,对“象”、“数”的解说以及如何占卜等。
    《说卦传》主要说明三爻卦中八个卦的“象”和象征意义,此外还阐述了《易经》的演卦历史与八卦的取象特征。
    《序卦传》说明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根据,揭示各卦相承相受的意义,象征着自然与人间社会变化的过程。
    《杂卦传》用以说明各卦之间的错综关系,以相反相成观点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用一两个字解释其卦义和相互关系,与《序卦传》互相补充印证。“杂”大概是“杂糅众卦,错综其意”的意思。
    如果说《易经》是一部天书,那么《易传》就是解开它的密码,而《易传》的根本在“阴阳”二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打开并解读这十翼,尝试着让其张开翅膀吧。首先是《系辞传》,其又分为上下两篇,先看“上篇”: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翻译:天尊地卑,乾坤确定。卑微尊贵各自陈列有序,贵贱也便显现;动静自有常规,刚柔便就断定。事物以类相聚,或以群体划分,吉凶便就形成。天有其象,地有化形,变化便就显现。所以刚柔相互摩擦,八卦相互激荡,以雷霆来鼓动,以风雨来润泽,以日月穿梭运行,以冷热交替循环。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道创始万物,坤道成就万物。乾道以平易发挥功能,坤道以简约产生作用。平易则容易知晓,简约则容易跟从。容易知晓则会有亲和,容易随从则会有成就。有亲和则可长久,有成就则可壮大。可以长久是贤人的品德;可以壮大是贤人的事业。平易与简单便是天地之间的道理,得此道理则万物可居于天地之间。
    备注:1、吉凶产生的原因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对于人来讲便是有了亲疏才有了吉凶,没错。人类创造的天堂是和乐无凶之地,无我无他,人人平等,互相关爱,没有歧视……不正是没有了亲疏么。天地无吉凶是因为其视万物平等,圣人无吉凶是因为其视人类平等,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仁慈便是最大的仁慈,有亲疏故而有吉凶!
    2、“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是指天的变化通过象呈现出来,比如风与雷等,地的变化则以万物的千姿百态来呈现。
    3、“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易”与“简”为阳与阴的特性,大意是天下的道理无外乎一阴一阳,万物无不是阴阳相合才得以立足于天地之间。
    4、自“天尊地卑”至“坤作成物”之阐述亦为物种生成之根本原因,无机物——简单化合物——复杂化合物——高分子有机物——高分子蛋白质——生命的起源公式不过是生命形成的表现方式罢了。另,《礼记·乐记》亦有类似的描述: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翻译:圣人设卦观象,附上文辞说明吉凶,用刚柔相推生出变化。所以所谓“吉凶”,是得失的象征。所谓“悔吝”,是忧虑的象征。所谓“变化”,是进退的象征。所谓“刚柔”,是昼夜的象征。六爻的变动,摹拟着天地人三极变化之道。所以,君子所处而安居,是易的象征;乐于把玩的,是所附之辞。所以,君子闲居时就观易之象而玩易之辞;行动时就观易之变而进行占卜,这样依靠天的庇佑,吉祥而没有不利。
    备注:1、“圣人设卦观象”,象有有状之象与无状之象,前者比如山与水,后者比如风与雷。
    “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无得失故无吉凶;“悔吝者,忧虞之象也”,无忧虞故无悔吝;“变化者,进退之象也”,无进退故无变化;“刚柔者,昼夜之象也”,无昼夜故无刚柔。又“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可知阴阳对立转换永无停息是变化形成的根本,进退即有盛衰之意,无变化则无进退之象,无变化则无时间的存在。
    “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君子顺从自然,居阳处则喜动而愉悦,居阴处则守静而安居,故为易之象也。另一版本为“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从序讲则阴阳转换永不停歇,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故君子所居而安之处即指阴阳合和之处。个人意见偏后者。
    4、“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虽然《周易》本为卜筮之书,但观象、玩辞、查变、占卜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彖者,言乎象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翻译:“彖”,是说明卦象的。“爻”,是说明变化的。“吉凶”,是说明得失的。“悔吝”,是说它有小瑕疵。“无咎”,是因为人善于补过。所以,分别贵贱是根据爻位,衡量小大的标准在于卦,辨别吉凶的依据在于辞。忧悔吝的原因在于细微之处,动而无咎在于悔过。所以,卦有小大的区别,辞有险易的不同,辞的功用,各自对其有所指向。
    备注:1、六爻者,上两爻为天道,中两爻为人道,下两爻为地道,此所谓三极之道,在人的社会中也可以代指上中下三个阶层,这就是“列贵贱者存乎位”。
    “齐小大者存乎卦”,自宋代以来,多数人认为阳卦为大阴卦为小,所以解释为确定卦的性质孰阴孰阳,要看卦形的构成,我们的解释是“卦是社会大环境,对于卦的解释为大,爻是个人或其所处小环境,对于爻的解释为小”,“齐小大”有判断其所处大小环境谁的影响更大之意。
    3、“震无咎者存乎悔”,无咎并不是真的无咎,盖善于补过而已,其在占卦释疑时比较有用。)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序卦传(二)
    序卦传(二)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翻译:《易》与天地齐平,所以能涵括天地的法则。仰而观察天文,俯而考察地理,所以知晓明暗的缘故。依据起始推测终了,所以知晓死生的道理。精气聚而为物,游魂使之产生变化,所以可知晓鬼神的情况。《易》与天地相似,所以不违背天地。其智慧遍及万物,并以其道匡济天下,所以不偏离万物。全面遵行而不偏离,乐其天然知顺其势,故心无所忧。安于其境厚施于仁,故能怀爱。囊括天地的变化而不偏离,成就万物而无遗漏,洞悉天地之道而充满智慧,所以“神”没有固定形体,《易》也不拘于固定形式。
    备注:宇宙本身由“有”与“无”构成,精气即能量,万物即物质,然有从无中来。人类的视角仍聚焦于物质,而失却其本。易之伟大,与天地齐平,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故小可以卜人事占鬼神,大可遍观宇宙之情状。)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翻译:一阴一阳就是道,继承它便是善,成就它乃是性。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百姓每天都在运用却并不了解,所以君子之道就更少见了。仁德显现于外,功用潜藏于内,鼓动万物却不象圣人那样忧虑,盛德大业真是达到极限了!富有叫做大业,日新叫做盛德。生生不息叫做易,在天成象叫做乾,效仿地法叫做坤,穷尽数理以测未来叫做占,贯通变化叫做事,阴阳变化莫测叫做神。
    备注:1、“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成象,地成形,天创始万物,地成就万物,天地具有不同的秉性。《老子》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与之同理,即有形体使事物成就获利,无形体使事物具有真正用途。
    一阴一阳之谓道,故道无鬼神。世间众人,皆开其眼而闭其心,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故不能明心见性,则阴阳不测而为神。)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翻译:《易》,广啊大啊!谈及其远则畅通无阻,谈及其近则精准处正,谈及天地之间则广大悉备。乾,静止时专一不变,运转时刚直不阿,所以“大”就产生了。坤,静止时收敛闭合,运转时开展显露,所以“广”就产生了。广大与天地相匹配,变通与四时相匹配,阴阳之义与日月相匹配,易简的美好与至德俱都相互匹配了。
    备注:该段亦指易之广大完备。)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翻译:孔子说:“《易》,真是达到了极致呀!《易》,是圣人用来推崇道德和光大事业的。其智慧崇高,礼仪谦卑,崇高效法于天,谦卑效法于地。天地确定了位置,易的变化便运行于其中了!成就万物本性,保持万物生存,是步入道义的门户。”)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翻译:圣人观看天下事物的繁杂,于是摹拟其形态,象征其适宜,所以叫做“象”。圣人观察天下事物的变动,于是考察它如何融会贯通,以推行典章礼制。附上文辞,用以判断吉凶,所以叫做“爻”。谈论天下最繁杂的东西而不会心烦,说明天下多变至极的运动而不会混乱。摹拟之后再说明,讨论之后再推研,摹拟、推研后才得以确定变化。
    备注:该段对于象、爻做出解释,并对推测事物的发展变化做出凭据。世人仅知推演卦象可以得到结果,却并不知晓其中过程,该段即为解释。如果还不能理解,后面解卦时,我们会再次进行解释。)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翻译:“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孔子说:“君子住在家里,说出的话有益,那么千里之外也会得到响应,况且近处的人呢?住在家里,说出的话有害,那么千里之外都会违背,况且近处的人呢?言语出乎自身,影响及于百姓;行为发生于近处,影响及于远处。言行,是君子的枢机,枢机一旦发动,便成为荣辱的主宰。言行,是君子能够影响天地的东西,能不谨慎么!”
    备注:言行之于人务必慎重。每个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所作的每一件事都将成为一个因,有因必有果,随意出言行事必然会招致祸患。“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言行会震动天地,君子都将谨慎,圣人更加如此,生怕其言行举止会导致自身或天下祸福不定的结果,故而行不言之教为无为之事。)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翻译:“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孔子说:“君子之道,有时出仕有时隐世,有时沉默有时开口。两人同心,就会锋利似刀,可以切断金属。知心的交谈,气氛犹如兰草一般幽香。”“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孔子说:“哪怕放在地上也是可以的,用茅垫上它,哪里会有过错呢?谨慎得很呀。茅草作为东西是很扉薄的,却可作用于重大之事。行事保持这种慎重的态度一如往常,就不会有什么过失了!”
    “劳谦,君子有终,吉。”孔子说:“劳苦而不自夸,有功绩而不居德,厚道极了。说的是有功劳还能居他人之下的人。德讲究硕大,礼讲究恭敬,所谓谦,是以示意恭敬来保持地位的人。”
    “亢龙有悔。”孔子说:“尊贵而脱离位置,居高而脱离民众,贤人处在下位无所辅佐,所以妄动会有悔恨。”
    “不出户庭,无咎。”孔子说:“动乱之所以产生,总是以言语作为阶梯。君王言行不慎就会失去臣子,臣子言行不慎就会危及自身,机密之事不谨慎就会危害成功。所以君子缜密而不出户庭。”
    孔子说:“作《易》的人大概了解盗贼吧!《易》说:‘负且乘,致寇至。'背东西,是小人做的事;所乘之车,是君子的器物。小人无德却乘坐君子器物,盗贼才想要抢劫他。居上位者怠慢,居下位暴戾,盗寇才想要攻伐他。懒于收藏招引盗贼,打扮妖艳招引奸淫。《易》说:‘负且乘,致寇至。’盗贼就是这样被招来的。
    备注:小人指普通人,大人指君子或修为高深之人。“负且乘,致寇至”,其意是讲居其位施其德行其事为安,不居其位失其德却行其事招致盗,更直白讲便是德行配不上其所处地位便会招致盗贼。比如国家被侵伐是因为君主、臣子各自德行与地位不相匹配,大家可以查阅历史资料,看看侵略者或造反的一方都是打的什么旗号;比如女人打扮妖艳会招致奸淫是因为女人妆容配不上其德行,即所谓的不端庄,所以会招致奸淫。许多新闻经常报道女性因为穿着暴露而被男人占便宜的事件,看完该段,你难道还天真的认为和女性没关系吗。一因一果罢了。事件的发生由内因外因两方面造成,生病也是如此,自身虚弱而外界环境温和不会导致生病,自身强健而虚邪贼风侵犯也不会生病,只有本身虚弱而恰好外邪来犯才会导致生病。)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序卦传(三)
    序卦传(三)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仂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仂而后挂。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翻译:大衍之数是五十,有功用者四十又九。将四十九根蓍草分为两束,用以象征天地。拿出一根挂于两束之间,以象征天地人三才;以四根为一组分数一束蓍草,以象征四时;将余下的蓍草放置于一边以象征闰月;每五年再一次闰月,所以再将另一束蓍草的余数放置于另一边,之后将两边蓍草合在一起挂于两束之间。
    天为一、三、五、七、九,地为二、四、六、八、十。天数有五个,地数有五个,五个数字相合而各有和数。天数之和是二十五,地数之和是三十,所以天地之数是五十五,即是用以成就变化和感通鬼神的依据。“连山”“归藏”“周易”同是如此,只是文明依托的基础不同,此事后提。
    占成乾卦所用蓍草数为二百一十六,占成坤卦所用蓍草数为一百四十四,共计三百六十,与一个年度天数相当。占成《易》上下两篇所用蓍草数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与万物的数目相当。所以用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四个步骤成就了《易》,四个步骤为一变,经过一十八变而完成一卦。八卦为其小成,由此引申,触类旁通,天下的事就襄括其中了。彰显道神之德行,所以可用以应对人事,辅助神灵。?孔子说:“通晓变化之道的人,就知道神灵的所作所为了。”
    备注:1、“大衍之数五十”,《易》中没有专门的解释,历朝历代各有不同看法,有认为大衍之数即为天地之数,故大衍之数应为五十五,更多则从各种数理入手,将其相加得出五十。其实,要想弄清本意,必须从根源入手。《易》之六十四卦来自于后天八卦重叠,后天八卦则来源于一次天地巨变。天地有巨变而后有《易》,故而占卜的原则是不动不占,有变化才可以进行占卜。
    再看八卦的前身——河图洛书,先说河图,白点为天黑点为地,故而天为一、三、五、七、九,地为二、四、六、八、十,天数有五个,地数也有五个,天数之和是二十五,地数之和是三十,所以天地之数是五十五,不过它反应的是上古时代。但细看该数字,阴阳很明显是不平衡的,既然不平衡就必须变化,有变化然后有《易》,即文中所说“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再看洛书,这是地球重归阴阳和谐后的状态,以天为中央,黑点与白点都是二十点,天地之间达到了和谐,然而其数之和为四十五,这是个不和谐的数字,原因在于在天地的层面,天数五缺少对应,《内经》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因此加上地数五,共计五十,这就是大衍之数。
    来看后天八卦,后天八卦代表天地之间的万物取象,坎为一,坤为二,震为三,巽为四,乾为六,兑为七,艮为八,离为九,其数共计四十,唯独缺少五,五为中央,八卦本身和谐,若天数有五,地数也该有五,这样天地之间与天地本身便达到了平衡和谐。衍,有满之意,从数理分析,天地之数,从一至九,九为数之极,天地合十,数满则复,复则如初,天地又重新运转。故所谓的大衍之数其实就是天地之间阴阳和谐之数,同时也是现在的天地之数。
    2、“大衍五十,其用四九”,并非留人一线生机,“易”有变化之意,而“一”指的是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一”是恒久不变的,故而要取出一,取用四十九。
    3、“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二即天地,挂一则有人,你道为何天地其数若干,人之数只有一个,那是因为这个“一”代表着占卜之人。
    4、“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三百六十,当期之日,是以气数来讲;三百六十五,当期之日,是以天度来讲。《六节藏象论篇》曰:“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另,闰月是中国农历的名词,农历因为是阴阳历,要同时兼顾月亮和太阳,每个月都要保证十五或者十六是满月,所以每个月大约是29.53天,阴历又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所以一个农历平年天数为三百五十三、三百五十四或三百五十五天三种情况,这样一年年累积下来,会和季节脱节(因为地球公转周期是365天),故而五年两闰。
    5、“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世界物种多样,人类总有触及不到的区域,比如高空,比如深海,但以《易》算,万物之数共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种,千万不要对这个数字有所怀疑,《易》与天地齐平,以明万物之情状,故二篇之策以当万物之数。
    此乃天地阴阳和谐之数,时代发展到现在,由于人类暴力贪婪,逐渐打破和谐与平衡。据预言里讲,该时代正处于与另一个时代的交接,则世界正处于从一个平衡走向另一个平衡的过渡。所以《周易》对于这个时代的占卜就行不通了。简单来讲:从河图到洛书的变化,即是《周易》成立推演的依据。上古天地之数是五十五,阴阳并不平衡,不平衡就要变动,最终结果又回归阴阳平衡,这就是《周易》成变化而行鬼神的依据。推而小之,放到个人身上,若是处在一个平衡之中,那么自然无需变化。平衡一旦打破,就必须变化,直至达到另一个平衡为止,故而《易》可提供明示。但如果一个人反复无常没有定性,就没有平衡而言,那么即使卜卦也没有意义。《礼记·缁衣》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如今,因为人类主动性的提高与科学的发展,干预自然的能力也越来越大,又打破了目前的平衡,证据有很多,比如虽然物种有新生有灭绝,但物种的灭绝已远大于新生;比如各国男女比例的失调,我国尤为明显,后果有多严重想必不用我多费口舌。既然不平衡,那么《易》就不能作为推演的依据,自然需要变动,直至达到下一个平衡,等待新的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设卦观象而后重新演易,新《易》即可推演平衡后的世界。若是一本《周易》可以万世永传,那《连山》、《归藏》为何被《周易》取代呢?天地有所变,“易”同样要变。若要问这种变化源自何时,大概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吧。
    7、“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所谓“可与佑神”就是辅佐神掌管世界,这是人类的使命,同时也是“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的终极答案。
    8、《周易》原本便是卜筮之书,以下为《周易》卜卦方法的介绍,今人一般称作大衍筮法,是《周易》原文中载入的唯一筮法,要学《易》先学筮,下面来看这最古老也最标准的筮法:
    第一步:选择一处洁净的屋宇作为蓍室,座北朝南,把床放在屋子中央。装有蓍草的竹筒、木筒或漆布袋放在床的北半边的木柜中。
    第二步:在木柜的南面放置一个木格,木格上放置香炉点香,用作占筮致敬之用。
    第三步:洗砚,注水,放置一支笔,一方墨在香炉旁。、
    第四步:筮者要穿清洁的衣服,面向北,洗手,焚香致敬。
    第五步:取出竹筒里的50根蓍草,占筮之时,两手执草在香上熏过,心中默念:“假尔泰筮有常,假尔泰辞有常,某官姓名,今以某事云云,未知可否。爰质所疑于神于灵,吉凶得失,悔吝忧虞,惟尔有神,尚明告之。”然后左手拿过一根蓍草不用,象征乾坤还未分开时天地混沌状态的太极。
    第六步:将余下四十九根蓍草随意分为两束,左右手各握一束,左手象征天,右手象征地。
    第七步:从右手中抽出蓍草一根,悬挂于两束中间,或将其夹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以象征人。
    第八步:用右手计数左手中蓍草。为象征四季,需以四根为一组计数,数到最后4根或少于4根时,夹在左手无名指与中指之间,象征闰月。这样数完以后,左手中蓍草或余一二根,或余三四根。
    第九步:接着数右手放下来的蓍草,也是以4根为一组,直到最后4根或少于4根时,夹在左手中指和食指之间。这样数完以后,原先左右手两手蓍草所剩的余数,若左手余一根,右手必余下三根;左手余下两根,右手必余下两根;左右余下三根,右手必余下一根;左手若余下四根,右手也必余下四根。
    第十步:这时,左手小指夹的一根象征人的蓍草,加上刚才左右手余下来夹进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之间蓍草的和,如果不是九,就是五。这时第一变。此为《系辞传》所说“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至此,“分二、挂一、揲四、归奇”四营完成。
    第十一步:将左手所夹所有蓍草取下来合在一起,放置一旁。这时候,剩下的蓍草不是四十根就是四十四根,然后又用与第一变同样的方法,把剩下蓍草分别握进左右手。如前将一根蓍草夹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再将左右手蓍草以四为组取余。完成后,取得的余数,若左手为一,则右手为二;若左手为二,则右手为一;若左手为三,则右手为四;若左手为四,则右手为三。这是第二变。
    第十二步:把第二变余下的八根或四根蓍草除掉,然后又用与之前同样的方法,剩下的分夹在左右手各指间的余数,不是八根便是四根。这是第三变。
    经过三变,除去三变的余数四或者八,将会出现四种情况:1、余三十六根;2、余三十二根;3、余二十八跟;4、余二十四根。将余数用四整除,会得到六、七、八、九四种结果。六是老阴,七是少阳,八是少阴,九是老阳。三变得一爻,六爻则需十八变,于是一卦乃成。比如自第一爻至第六爻分别得出八、八、六、九、八、八,此为豫卦,该卦又叫做本卦。这还没完,《周易》有一个重要的法则:老变少不变,这个法则仍然来自于阴阳,简单来说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所以老阳要变为少阳,老阴要变为少阴,所以要六爻之数变为八、八、九、六、八、八,变成了谦卦,该卦又叫做变卦,变卦中变动之爻叫做变爻。得出变卦与变爻后就可以根据《周易》进行占卜,从而定其吉凶。
    最终,礼毕后蓍草与笔墨回收保管妥当,筮者焚香致敬而退,有始有终功德圆满。如求人占筮,则本人焚香,向筮者做揖而退。
    为通俗易懂,故而以白话分解筮仪,若人有疑者,可查阅朱熹所作《周易本义·筮仪》,其中有所不同者,也以其为准。
    占卜之时,有几点务必重视:1、《易》齐同于天地,卜筮即是向天地或神明求得启示,必须心怀敬畏,摒除私心杂念。不畏天地,不敬鬼神,占之无益。《礼记·少仪》曰:“不贰问。问卜筮曰:义与?支与?义则可问,志则否。”。所以善卦者不自卜。
    不动不占,无事不占。不为同一事情反复而占。《蒙卦》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意思是说不是我有求于童子,而是迷惑的童子求我,第一次卜筮告知,多次就是亵渎,亵渎就不予告知。《左转》引逸诗曰:“兆云询多。职竞作罗。”意思是说,占卜次数太多,都是些结网织罗的事。可知对天要心怀敬畏,不要随意麻烦神明!试想,人有事求诸鬼神尚可,鬼神有事求于人则若何?
    3、卜筮是卜与筮的合称,卜是占卜,又称龟卜,即用龟甲进行占卜;筮是筮占,即用蓍草进行筮占。《左转》曰:“龟,像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像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龟以象告吉凶,筮以数示祸福。但卜与筮并非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能适用。《礼记·表记》曰:“天子无筮;诸侯有守筮。天子道以筮;诸侯非其国不以筮。卜宅寝室。天子不卜处大庙。”可知,上下有别,一般而言天子只用龟卜,众人仅以筮占。所以各书多偏向于筮占阐述,而龟卜之法久已失传,故仅以筮法论。
    筮仪步骤虽繁多,然而并非多此一举,《阴阳离合论篇》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繁杂的步骤便是推演的过程,天地之间分为阴阳,这是最大类的划分,而后继续推演,将阴阳重叠,又有四象、八卦、六十四卦。阴阳这个东西就像丈量世界的一把卡尺,越将其推演重叠,卡尺的范围就越加缩小,对于事情变化的把握就越加准确。虽然阴阳推之可千可万,但到人类社会的尺度,六十四卦便足以够用了。
    5、“信则有,不信则无”这句话是真的。《礼记·表记》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亵事上帝。是故不犯日月,不违卜筮。卜筮不相袭也。大事有时日;小事无时日,有筮。外事用刚日,内事用柔日。不违龟筮。”曰:“君子敬则用祭器。是以不废日月,不违龟筮,以敬事其君长,是以上不渎于民,下不亵于上。”可知,虔诚恭敬的对待天地神明,无论是于外(天下),还是于内(自身),都会收到诚信的回复。所以于外而言,三代卜筮盛行,后世渐以偏离;于内而言,信则有,不信则无。
    6、后世又衍化出许多卜筮之法,但只要其缺乏推演过程与变化依据者,不能作为占卜依据。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序卦传(四)
    序卦传(四)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子将以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翻译:《易》有圣人之道四,以此言谈者则崇尚其辞,以此作为动作根据者则崇尚其变化,以此制造器具者则崇尚其象,以此卜筮者则崇尚其占。所以君子将有作为,将有行动的时候,探问于《易》而言行,而《易》接受求问犹如回声应响,无论远近幽深,便可得知未来之事。若非天下最精妙者,谁能做到这样?
    将辞、变、象、占参合用以变化,并错综其数字的推演,通达它的变化,便能成就天地之间的象理。极尽数字的变化,便能判定天下的物象。若非天下最神奇的变化,谁能做到这样?《易》本身是没有思虑,没有作为,寂然不动,一旦被人感应便能通晓天下事理。若非天下最神妙者,谁能做到如此?
    《易》是圣人用来探究深奥而精微的事理的。正因为其深奥,故能通晓天下人的心志;正因为其精微,故能成就天下事务;正因为其神妙,所以不见其快而能疾速,不见其行而能到达。孔子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就是指此而言的。)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翻译:孔子说:“易是作什么的?易即是开创万物成就事务,囊括天下一切道理,如此而已。所以圣人以此通达天下人的心志,以此肇定天下事业,以此决断天下的疑难。”所以蓍草德性圆而神妙,卦的德性方正而智慧,六爻的道义变动而灵巧。圣人以此洗涤心志,退藏于深密之处,吉凶与百姓共同承担。神妙可知将来,智慧足以包藏过往,谁能做到如此呢?大概是古时聪明睿智神武而不伤杀之人吧!所以明白天道,体察百姓,是以兴起神妙之物作为百姓行事的先导。圣人以此斋戒来彰显它的德行!所以闭合门户叫做坤,打开门户叫做乾,一关一开就叫做变;有来有往无有穷尽叫做通;显现于外使之可见,叫做象;形体叫做器;制成器具并使用叫做法;百姓都使用其出入做事并得利叫做神。
    所以易生为太极,太极化生两仪,两仪又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断定吉凶,趋吉避凶创生大事业。所以取法效仿,没有比天地更大的;灵活变通没有比四时更大的;悬挂物体显著光明,没有比日月更大的;地位崇高,没有比富贵更大的;具备器物供人使用,制成器具让天下人获利,没有比圣人更大的;探求繁杂隐晦,索求深奥幽隐,用来判定世界的吉凶,成就天下勤勉的事业的,没有比蓍草和龟更大的。所以天生蓍草和龟两种神物,圣人就选择。天地变化,圣人就效法。天垂象,可得知吉凶,圣人就取法它。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就选择它。《易》有四象(指蓍、龟、图、书),用来显示。附上文辞,用来告知。判定吉凶,用来决断。
    备注:1、“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天开物地成务,天地包含一切道理,易行于其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即是阴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阴阳为“二”,则太极为“一”;“无极生太极”,则“道”就是“无极”,就是“零”,就是“空”,就是“静”。
    2、“形乃谓之器”,器就是容器,那容器乘着什么呢,答案是“神”,对于人来讲,肉身为器,灵魂为“神”。
    3、“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许多人认为这种说法是虚夸,只要步骤一样,哪怕用筷子、竹签、钱币、棋子都是一样占卜。抛开对于《易》的信任与对天地虔诚不谈,举例而言,同属莲花,为何天山雪莲药效非一般莲花可比?蓍龟为天生神物,是因为其暗合天地之数,比如《本草纲目》有记载曰“甲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长,上隆而文以法天,下平而理以法地”;比如《易纬·乾凿度》引古《经》说“蓍生地,于殷凋殒一千岁。一百岁方生四十九茎,足承天地数,五百岁形渐干实,七百岁无枝叶也,九百岁色紫如铁色,一千岁上有紫气,下有灵龙神龟伏于下”。当然,关于蓍龟在数理方面更详细的资料还请感兴趣者自行查阅,这里不多赘述。
    4、“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上古通天论篇》里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种境界,真人至人都在圣人之上,缘何为此?其实原文中便藏有答案: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真人寿撇天地,早已游离于天地之外。《庄子·逍遥游》亦曰:“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至人虽游行天地之间,却已然去世离俗。《庄子·齐物论》亦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圣人适嗜欲于世俗,也就是说仍活在世俗里,故而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贤人法天象地,合同于道,不及圣人处天地之和,故圣人为大。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翻译:《易》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孔子解释说:“佑,是指帮助。天所帮助的,是顺从的人;人所帮助的,是诚信的人。遵从诚信,谋求顺应天道,又能崇尚贤德,所以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孔子说:“文字不能完全表达出人的言语,言语不能完全表达出的人思想。”那么圣人的思想,就不能展现了吗?孔子说:“圣人立象来完全表达思想,设卦来完全揭示真伪,附上辞来完全倾诉言语,推演而疏通使之完全施利,催动而驱使之尽情发挥神奇。”乾与坤,是《易》的蕴藏吧!乾坤成列,易便立足于其中了。乾坤被毁,易就无法出现。易无法显现,乾坤也就接近止息了。所以说形而上者称为道,形而下者称为器,使其变化进行剪裁称为变,推动使之运行称为通,拿它实施于天下百姓称为事业。所以象,是圣人眼见天下繁杂,从而模拟它的形态容貌,象征物所适宜,所以称为象。圣人眼见天下变化,从而观察其融会贯通的过程,以遵行它的典章礼制,附上辞来断定吉凶,所以称为爻。极尽天下繁杂在于卦,鼓舞天下变动在于辞,使其变化进行剪裁在于变,推动使之运行在于通,神妙而能明晓在于人,默默而能成就,不言而能灵验,在于德行。)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周易浅释(五)

    周易浅释(五)
    接着是《系辞传》下篇: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翻译:八卦成列,卦象就包含其中了。又将八卦重叠,爻就包含在其中了。刚柔互相推演,变化就包含在其中了。系上辞而明示,行动就包含在其中了。吉凶悔吝,产生于行动。刚柔,是立卦的根本。变化而贯通,是趋时而动。吉凶,以秉承正道取胜。天地之道,以观看为正。日月之道,以光明为正。天下之动,以保持“一”为正。乾,以平易明确示人。坤,以简约明白示人。爻,仿效于此。象,即好像它。爻象在内变动,吉凶显现在外,功业成就于变化。圣人的情思体现于辞。天地大德性在于生化,圣人的宝物是权位。如何守住权位,是仁。如何聚合众人,是财。管理财物,匡正言辞,禁止民众为非作歹是义。
    备注:1、“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故万物可生于天地之间。天地之道在于让万物自然演化而不进行干预,圣人之道在于让人自然演化而不进行干预,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2、“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一”即混沌,常人唯精明是任,其实这才是真愚蠢,即《老子》所说“虽智大迷”。只有圣人能“为天下浑其心”或“抱一为天下式”。那些活过许多年头的老人,也会语重心长告诉你“难得糊涂”。)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翻译:古时候包牺氏称王于天下,仰首以观察天象,俯身以取法地形,观察鸟兽的花纹与大地所相宜,近取象于自身,远取象于万物,于是开始创制八卦,藉以通达神明的德性,以类比万物的情状。结绳索而制作网罗,用来猎兽捕鱼,原是取法《离》卦。包牺氏没落后,神农氏兴起,砍削木头做成了耜,弯曲木头制成了耒,用耒耜耕种的便利,以教化百姓,原是取法《益》卦。以中午作为集市的时间,招揽天下民众,聚集天下货物,相互交换而归,各得所需,原是取法《噬嗑》卦。神农氏没落后,黄帝、尧、舜氏兴起,通达前人变革,使百姓不怠倦,神奇造化,使民众相适应。《易》穷尽则变化,变化则通达,通达则长久,所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示衣裳长短(指分出等级制度)而天下大治,原是取法《乾》《坤》卦。凿空木头以成舟船,剡削木才以成桨楫,舟楫的便利在于渡涉不通,直致远方以便利天下,原是取法《涣》卦。乘驾牛马,负载重物致于远方,以便利天下,原是取法《随》卦。设置重门打梆巡夜,以防盗寇,原是取法《豫》卦。断削木头作为杵,控掘地面作臼,臼杵的好处,万民受益,原是取法《小过》卦。弯曲木材为弓,削木以为箭,弓箭的好处,可以威摄天下,原是取法《睽》卦。上古人类在洞穴居住而生活于野外,后世圣人改用宫室,上有栋梁下有檐宇,以等待风雪,原是取法《大壮》卦。古时丧葬,只用厚厚薪草裹覆,埋葬于荒野之中,不做坟不种树,服丧没有定期,后世圣人改用棺橔下葬,原是取法《大过》卦。上古用结绳记事以治理天下,后世圣人改以契刻文字,百官以此治理,万民以此明于事理,原是取法《夬》卦。
    备注:1、“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指明了八卦的创始为包牺氏,即伏羲氏。
    2、该段阐明了几个帝王的顺序,分别是伏羲、神农、皇帝、尧、舜,其中三皇有二,另一位是燧人氏,在伏羲之前;五帝有三,另两个据说是帝喾与颛顼。这几位都是中华传说中声望显赫的帝王,所以与其同时期的其他帝王则应该是中华以外地区的统治者,至于统治区域为何处,还得去《山海经》中详细考察。
    3、“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即是说人类之初确实如史料所言穴居野处,并且是大规模的群居,即人类曾经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或几个地域的可能性非常高。另外,该段落阐明了屋宇与棺葬的最早来源,同时也揭示了网罟、耜、耒、以物易物、垂衣裳而天下治、舟楫、乘牛马之车、重门击柝、臼杵、弓矢等最初的发源。
    4、伏羲的时间为“古”,人类穴居的时间为“上古”,即是说人类起源的时间比伏羲氏称王天下时更早。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翻译:所以《易》,就是象。象,就是象征。彖,就是裁断。爻,是效法天下变动的。因此吉凶悔吝就出现了。)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翻译:阳卦多阴爻,阴卦多阳爻。原因何在?阳卦阳爻为奇数,阴卦阳爻为偶数。它的德行如何?阳卦一个国君,两个庶民,是君子之道。阴卦两个国君,一个庶民,这是小人之道。
    备注:“阳卦奇,阴卦耦”,抛开乾坤不谈,“离”、“巽”、“兑”为阴卦,“坎”、“震”、“艮”为阳卦。)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翻译:《易》说:“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孔子解释说:“天下人为何思考忧虑呢?天下万物本回归之处相同只是走的道路不同,目标一致却有百般思虑。天下人为何思考忧虑呢?日去则月来,月去则日来,日月相互推移而光明产生。寒去则暑来,暑去则寒来,寒暑相互推移而一岁形成。往,就是屈缩:来,就是伸展。屈伸相互感应而功利生成。尺蠖屈缩,以求得伸展。龙蛇蛰伏,以保存其身。精通义理已达神妙,来致力于运用。宜于运用以安居其身,来增崇其德。越过这些以求得后事,则有所不知。能穷尽神妙而知晓变化,这才是德性盛大。
    《易》说:“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孔子解释说:“不该遭受困扰却受到困扰,其名必受羞辱。不该依靠的却去依靠,其身必有危险。既遭羞辱又有危险,死期将到,妻子还能见到吗?”
    《易》说:“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孔子解释说:“隼,是禽鸟;弓矢,是器具;射隼的是人。君子把器具藏在身上,等待时机而行动,哪有什么不利的?出动而没有阻碍,所以行动有所收获,是说具备器具然后行动。”
    备注:“天下同归而殊涂”,天下同归,归于哪里?答案是“虚无”。人们常说,死后有入地狱者,有上天堂者,其实没有,天堂与地狱都存在与人间。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其实所谓的天堂与地狱是对于灵魂而言,这一点应该没有争议,所以我们运用对比。当人站在高山之巅或者大海之边,极目远眺或居高临下时,往往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岂不是人间仙境与天堂!所以,肉体作为灵魂的寄居,只有当身心放空,让灵魂脱离肉体限制,任其翱翔于天地之间,无拘无束时,才是真正的天堂。普通人很难经常做到,但心无杂念者其肉身至少是灵魂温暖的家,知足常乐的普通人肉身至少是灵魂暂且安身之地。
    当人处在阴暗狭小之地,绝望无助,或日月奔波,还不完的债,永无出头之日,对于这些苦命早衰早夭之人,其灵魂不得安宁,岂不是人间地狱!所以肉体作为灵魂的寄居,当焦虑造作,一生劳倦,无片刻安宁,身神俱亡时,即是真正的地狱。对于如今的中国,尤其是那些为房贷而终生忧虑压迫,为升职加薪不择手段,为出人头地费尽心机的人啊,你们的肉身就是灵魂的地狱!佛曰: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佛曰:一念之间,即是彼岸!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很抱歉,一激动把今天内容都发完了,各位客官请自便
    本章节结束,只有一段,下章节预告:周易浅释(六)
    周易浅释(六)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善不积不足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翻译:孔子说:“小人不对不仁感到羞耻,不对不义感到害怕,不见到功利不能勤勉,不用刑威就不能惩治,小的惩罚使他受到大的戒惧,这是小人的福气。《易》说:‘履校灭趾,无咎’就是这个道理。
    善事不积累不足以成名,恶事不积累不足以自取灭亡。小人将小善视为无益而不去做,把小恶视为无害而不去掉,所以恶行积累到无法掩盖,罪大恶极而难以赦免。《易》说:‘何校灭耳,凶。’”
    孔子说:“危险者,是安居其位的人;灭亡者,是保有其现状的人;动乱者,是享受太平之世的人。所以君子居安而不忘危,生存不忘灭亡,太平之世而不忘祸乱,所以生命安全而国家可以保全。《易》说:‘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孔子说:“德行浅薄而位处尊贵,才智低下而图谋大事,力量微小而肩负重任,很少有不遭殃的。《易》说:‘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是指不能胜其任。”
    孔子说:“知晓细微的神奇吗?君子与上相交不谄媚,与下相交不渎慢,他知晓几微吧!几,是变动的细微,吉凶的先兆。君子见几而动,不待终日。《易》说:‘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坚贞如磐,哪里需要一整天,就可决断明识!君子知几微知彰著,知柔顺知刚健,是万众的仰慕。”
    孔子说:“颜氏的儿子,大概知晓几了吧!有不善没有不知道,知道就不再重犯。《易》说:‘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天地附著交感,万物化育均匀,男女精气交合,万物化育衍生。《易》说:“‘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说的是归致于一。”
    孔子说:“君子安定自身而后行动,平易其心后说话,确定交情后请求。君子能修养到这三种德行,因此安全无害。危险而行动,则民众不助。恐惧而说话,则民众不响应。没有交情而请求,则民众不帮助。不帮助,伤害的事就来了。《易》说:‘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周易浅释
    周易浅释(七)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翻译:《易》的兴起,大概是中古时代吧!作《易》的人,大概充满着忧患吧!所以履卦,是德的基础;谦卦,是把握德的手柄;复卦,是德的根本;恒卦,是德的修固;损卦,是德的修养;益卦,是德的宽裕;困卦,是德的辨别;井卦,是德的处地;巽卦,是德的制定。履卦,和悦而践行;谦刮,尊让而光大;复卦,微小而能识辨于物;恒卦,杂乱而不厌倦;损卦,起初难以后易;益卦,增长宽裕而不造作;困卦,穷困以致通达;井卦,居其所而迁徙;巽,权衡而隐藏。履卦以和悦行事,谦卦以至人行礼仪,复卦教人自知,恒卦教人恒守“一”德,损卦教人远离灾害,益卦教人谋利,困卦教人少怨,井卦教人辨义,巽卦教人权宜行事。
    备注:该段可知“德”之广大,履卦、谦卦、复卦、恒卦、损卦、益卦、困卦、井卦、巽卦之德都由“德”分支而来,我们已经知“道”为何物,却不知“德”为何物,其实此“德”与《道德经》之“德”同,真相且留到后面揭晓。)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翻译:《易》作为书不可能穷尽(万物之理),作为也经常变迁,变动而不固定,周流六合之间,上下无有常规,刚柔相互转换,不可当成不变法则,唯有适应其变化。其出入之变来衡量外内变化以使人知畏惧,又明示忧患和过往之事。虽没有师保教导,但如同在父母身边。起初若依循辞而揆度其类,就有规章可寻,若不是对的人,道不会凭空行于世。)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翻译:《易》作为书,推原求末,作为本质。六爻错杂,代表一定时间内的事物。其初爻难以知晓(事物全貌),其上爻则容易知晓,是其本与末。初爻比类事物开始,最终发展成(上爻之)结果。如果杂合事物,阐明德行,辨别是非,就必须凭借中间爻才算完备。噫!也要求得存亡吉凶,安居便可以知晓(指借助《易》而不必奔走观察)。智者观玩彖辞,则可以理解过半。二爻与四爻有相同功用,但爻位不同,它们的吉凶也不同,二爻多荣誉,四爻多畏惧,因为近君之位。阴柔之道,不利于远离之人,其大体归于无咎,因其功用柔顺而居中。三爻与五爻有相同功用,但爻位不同,三爻多凶险,五爻多功绩,因其贵贱等级不同。大概阴柔处三五爻危险,阳刚就能取胜吧!
    备注:1、“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与之前所讲类似,世人不能明察细微,故而知结果不知原因,尤如众人皆知病之所起,不知病之所生;知树之所倒,不见树之被伐。
    2、“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解读六十四卦卦象时,对于每爻的分析尤为重要,初爻为事物变化之初;中间四爻为万物杂合变化过程,其中二爻多赞誉,因其柔顺居中;四爻为多俱之处,因其近君之侧,伴君如伴虎;三爻多凶,因其分权九五而居于其下;五爻多功绩,因其为天子,位居极尊。)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翻译:《易》作为书,广大而完备,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兼备天地人三才而两相重合,所以为六爻。六爻不是其他,是三才之道。道有变动,所以称为爻。爻有不同等级,故称为物。物错综相杂,所以叫文。文有得当与否,所以吉凶就产生了。
    备注:六爻自下而上起,下两爻为地道,中两爻为人道,上两爻为天道。当然,三极之道也以各种形式反映在人身,例如掌纹。且多嘴几句:福相者,掌纹多清晰流畅,主次分明,掌中又有称之为“川”字纹的三大主线,自下而上:天尊地卑,故地道纹在下,天道纹在上,而人道纹居中。天道资始地道资生,即所谓阳化气阴成形,即所谓天资助人以灵,地资助人以形,天道从根本上决定人的社会形态,人是以感情维系的社会形态,故天道纹又称感情线;地道从根本上直接决定人的生命形态,人得以养者又得之以害,物有起盛衰败,人有生老病死,故地道纹又称生命线;人生于天地之间,圣人通天下之志,而定天下大业,小人则逞己能勉励以成己志,众人各显其能,故人道纹又称智慧线。而其掌内之小掌线纹则是千变万化,名称繁多。人亦因情况不同,掌纹情况千变万化,这里不多加叙述。)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翻译:《易》的兴盛,大概在殷代末期,周代德业隆盛之时吧?反映的是文王与纣王的事情吧?所以《易》之辞有危俱意味,使怀危惧者得平安,使怀安逸者为倾覆。《易》道十分博大,万物皆在其中。从始至终保持危俱意识,就大体没有过错了。这就是《易》之道。
    备注:“惧以终始,其要无咎”,身处纷繁复绕的世界,无论哪个朝代,牢记此八字,可保终身无害。)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八卦以象告,爻象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渐;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翻译:乾,天下最刚健的,其德性永远平易,却能知艰险;坤,天下最柔顺的,其德性永远简约,却能知阻难。其能和悦人心,体察诸侯忧虑,判定天下吉凶,促成天下勤勉的事业。所以知变化而言行,吉事便有祥兆。观象可知器物,筮占可知未来。天地设立位置,圣人成就天地功能,人与鬼神各自谋事,百姓也参与其功能。八卦以卦象告知,爻象以实情说明,刚柔相杂,吉凶就可以显现了。变动而利于表达,吉凶随实情而变迁。所以爱与恶相互攻击而吉凶生成,远与近相互取舍而悔吝产生,真与伪相互感应而利害产生。凡《易》所论情感,相近而不相得则凶,或者有伤害,悔恨且有吝难。将叛者,他的言辞惭愧;心中有疑惑者,他的言辞枝分不一;吉人言辞很少;浮躁者言辞很多;诬陷好人者言辞浮游不定;丧失操守者言辞唯诺。
    备注:1、“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世间万物其道在“一”,世上本无吉凶利害,只因人之好恶真伪故而有此,故圣人以混沌示人,无好恶之心与吉凶之虑,利害之忧。《庄子·齐物论》曰“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此之谓也!
    该段阐明了吉凶吝悔的标准,解读《周易》,当以此为准。)
    《系辞传》至此完结,其总结《易经》之大义,尤其是其来源与彖、辞、象、占的注释,对于解读六十四卦最为重要,说其为《十翼》之首也未尝不可,但这还不够,《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也缺一不可,虽后世对此三者成书年代或著作者颇有争论,但其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第二十六章 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说卦传》是记述解说乾、坤、艮、兑、坎、离、震、巽八卦所象征的各类事物,以及阐述六十四卦卦序排列原理和各卦的属性意义,以辅助占断吉凶的,故名“说卦”。且看原文:?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乾,健也。坤,顺也。 震,动也。 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
    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敷, 为大涂,为长子,为决躁,为苍筤竹,为萑苇。 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的颡。 其于稼也,为反生。 其究为健,为蕃鲜。
    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 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 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輮,为弓轮。 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 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
    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蓏,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刚卤。为妾,为羊。
    备注:所谓八卦定万物,只因万物皆在阴阳中,阴阳分为四象,万物便以四象概括,阴阳细分为八卦,万物便在八卦中,细分为六十四卦,万物又可以用六十四卦囊括。以此可细分无穷,越细分下去对万物的概括也就越具体,越具体也就越模糊。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着,你具体了它的状态,就不可能精确它的发展趋势,反之亦然,物理学中测不准原理也是此种情况。所以在常规世界里,八卦定万物情状,六十四卦定事物发展变化,两者足已兼顾。
    说卦传比较容易理解,故不再进行翻译。《序卦传》是对《周易》六十四卦的推衍关系的总括,它依据卦名的含义,把六十四卦看作是一个或相因、或相反的因果联系序列而加以诠释。其分为上下两篇,似有一生二之意,且看原文。上篇曰: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 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蛊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 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 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物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 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
    下篇曰: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终遁,故受之以大壮。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 伤于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物不可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缓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损。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我想说明两点:1、“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下篇开端告诉世人,世上一切伦理纲常之根本源于夫妇,没有夫妇也就谈不上伦理,一阴一阳谓之道。我们不歧视同性恋,但其不和阴阳之道却也是事实。
    《序卦传》代表着天地万物自然发展的顺序,但人因为具有主观能动性,从不以遵循自然之理为荣。人,一旦有所作为,有所得必有所失,有壮盛必有衰落,于是就走在这轮回中,至死方休。人世间阴阳的对立循环和发展变化即是佛家所谓的“轮回”,用符号表示为“卍”。阴阳为二,一生二,圣人视万物为一,与万物混沌为一,故而不进六道,不入轮回,不在五行,更莫提境界更高的至人与真人。
    《杂卦传》又称《杂卦》,主要说明各卦之间的错综关系,且来看原文: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 《无妄》,灾也。《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贲》无色也。《兑》见而《巽》伏也。《随》无故也,《蛊》则饬也。《剥》,烂也,《复》,反也。《晋》,昼也。《明夷》,诛也。《井》通而《困》相遇也。《咸》,速也。《恒》,久也。《涣》,离也。《节》,止也。《解》,缓也。《蹇》,难也。《睽》,外也。《家人》,内也。《否》、《泰》反其类也。《大壮》则止,《遁》则退也。《大有》,众也。《同人》,亲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过》,过也。《中孚》,信也。《丰》多故也。亲寡《旅》也。《离》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处也。《需》,不进也。《讼》,不亲也。《大过》,颠也。《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备注:《杂卦传》可以更好的帮助理解《周易》,其文字简练易懂,故不予翻译,感兴趣者可自行查阅资料。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特别篇
    特别篇

    该篇主要对针对性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见解,故以问答形式设特别篇。
    1、问:文曰观《易》可知幽明之故,晓鬼神之情状,见万物之情,明天地之心,可否一言以蔽之?
    答:“阴阳”二字足以。更详尽的便要反复通读才能体会妙处,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尤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普通人进修的路程还很漫长。但若大略里有个了解的话,且看《大戴礼·易本命》:
    子曰:“夫易之生人、禽兽、万物、昆虫,各有以生。或奇或偶,或飞或行,而莫知其情,惟达道德者,能原本之矣。天一,地二,人三,三三而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承奇,奇主辰,辰主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五九四十五,五主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主律,律主禽鹿,故禽鹿六月而生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二九十八,八主风,风主虫,故虫八月化也。其余各以其类也。鸟鱼皆生于阴而属于阳,故鸟鱼皆卵。鱼游于水,鸟飞于云,故冬燕雀入于海,化而为蚧。万物之性各异类,故蚕食而不饮,蝉饮而不食,蜉蝣不饮不食,介鳞夏食冬蛰。龁吞者八窍而卵生,咀嚾者九窍而胎生,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无角者膏而无前齿,有羽者脂而无后齿。昼生者类父,夜生者类母。凡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山为积德,川为积刑。高者为生,下者为死。丘陵为牡,溪谷为牝。蜯蛤龟珠,与月盛虚。是故坚土之人肥,虚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细,息土之人美,秏土之人丑。是故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捍,食谷者智惠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生而神。故曰: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此乾坤之美类,禽兽万物之数也。故帝王好坏巢破卵,则凤凰不翔焉;好竭水搏鱼,则蛟龙不出焉;好刳胎杀夭,则麒麟不来焉;好填溪塞谷,则神龟不出焉。故王者动必以道,静必以理,动不以道,静不以理,则自夭而不寿。妖孽数起,神灵不见,风雨不时,暴风水旱并兴。人民夭死,五谷不滋,六畜不蕃息。”
    你要知道的是,五虫之长不出也久矣。凤凰居南方为羽虫之长,麒麟居西方为毛虫之长,神龟居北方为甲虫之长,蛟龙居东方为鳞虫之长,而圣人居中央统四方为倮虫之长,待圣人所出,则凤凰翱翔,蛟龙探海,神龟出游,麒麟归来之日亦不远矣。那些你从未见过的,认为是传说中的生灵都将现世。
    2、《周易》本是卜筮之书,而古代巫卜之风盛行,确实都是迷信么?
    答:夏商周三代巫卜之风盛行,人们将奇异的自然现象当做是神的启示。现代人都知道这是自然现象,认为古人只是傻,但其实现代人才是蒙在鼓里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神明的灵验必定是以现象体现在事物上。
    比如《礼记·月令》曰:“仲秋之月……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声。蛰虫坏户,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水始涸。”意思是说,仲秋八月,白天黑夜一样长,此月开始停止打雷,蛰伏越冬的生物开始在洞口培土,阴气逐渐旺盛,阳气日趋衰竭,河水开始干涸。则“日夜分,雷始收声”“杀气浸盛,阳气日衰”便是神明的启示,“蛰虫坏户”“水始涸”则是自然予以相应的表现,则人就要“收敛畜菜,积聚种麦,毋或失时”等相应动作。也就是说,每月行当应之令,则岁美民安五谷丰登,行不当之令则民多有凶险灾祸横生。
    但也许有人说,你搞反了,是先有自然风调雨顺后有人民五谷丰登,先有自然多发灾难后有人民作乱。但其实是你搞反了,人民多造作不畏神明是因,自然变得狰狞恶劣是果,自然条件恶劣又能加剧人民造乱,人民作乱又加剧自然条件的恶劣,这种事情喜欢反复报应。于天下而言,人心向善自然会出现明君,明君又倡导仁慈,人民又得到教化,良性循环;道德丧失,也必然出现暴君,暴君又横征暴敛,人民又造作暴乱,恶性循环。明君是上天回馈人的礼物,暴君则是上天对人的惩罚。
    3、为何筮占之事能够灵验?
    答:前文早已给出答案。“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即是原因。
    简单来说,事物具有共通性,世界的衍化规律是固定的,筮占的过程便是世界衍化规律的一种简缩。举个易懂的例子,比如人们仿照马车样式用同等材料打造了小一圈的车并用同等大小比例的狗代替拉车完全可以,后来人们发明了汽车开着上路,那如果用同等材料按照相同的原理比例等又打造一个小一圈的车,配上同等比例缩小的人来开,那车能开着上路么?当然可以,即使是远在千里之外或车被打造以前便可得知,因为这个小一圈的车完全就是原车的简缩版。虽然不能等同,但道理是一样的。
    4、为何占卜多有不灵验之时?
    答:这个世界上只有天地和鬼神不能欺骗。天有大德,好生万物,德被苍生,无言而有信。以德为基,以信为求,神明必验之以信。人而不信,行而无恒,鬼神亦违之。
    5、十翼阐述那么多,可有提到如何解卦?
    答:自然有,甚至可以说所有段落最终都是为解卦而服务,但那需要细细体会品味,让我们从拿到占卜结果说起。
    1、以“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盗之招也”为例。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是指卦中爻存在阴阳呼应的关系,比如第一爻与第四爻,第二爻与第五爻,第三爻与第六爻。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是指本应存在相呼应关系的两爻因不当位而不相呼应。
    (备注:卦象六爻的位次有奇偶之分,阴阳之别,初、三、五是奇位,即阳位;二、四、上为偶位,即阴位。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都称为当位,又叫“得位”。一般来讲当位之爻象征着事物发展符合规律,比如具有该能力的人正处在该职位上。阳爻居阴位,阴爻居阳位,成为不当位,又叫“失正”或“不得位”。例如咸卦,初六与九四,六二与九五,九三与上六皆存在阴阳相合的呼应,九三、九五、六二、上六皆当位,初六、九四则失正。)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是指本不存在呼应关系两爻之间有了呼应关系。一阴一阳谓之道,而卦中则多存在阴阳不对等的情况,事物发展的规律必然最终走向阴阳平衡,所以卦中会出现诸如两阴爻或多阴爻同时附和一阳爻等类似的情况。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席用白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是指初六本不当位又不居中,但因地位低微,慎始慎终,故而小心而不出差错。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是指卦中之爻当位又居中,不骄不躁,故而以吉中。
    (备注:一卦之中第二爻与第五爻分别居上下两卦中间,称为“得中”、“居中”,简称为中,象征着人和事物坚持中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中国古老文化非常推崇“中”,得中优于得正,关于中之德,《礼记·中庸》有非常详细的阐述。一般来讲,阳爻居中谓之刚中,象征刚健适中之德;阴爻居中谓之柔中,具有柔顺适中之德。若阴爻居二爻,阳爻居五爻,即得“中”,又得“正”,称之为“中正”。中正之爻尤为善美,象征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是指居高位者不当位不居中,德行不能匹配其地位,故而动必生悔。《庄子》曰:“故君子不得已莅临天下,莫若无为。”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也也。”是指爻位虽不得正,但居中位,即人处以危险地位而能隐忍,则不致有悔。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该段揭示了卦象需要变动的原因,亦即人事变化之根源,一卦之中阴阳各得其位则合和,德行与地位不相匹配则会招致盗寇,故而未济卦一直被人当做是最完美的一卦。
    2、“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二多誉,因其居中,四多俱,因近君之侧;三多凶,因地位低贱,五多功,因地位崇高。九三分权九五,行善功高则震主,夺天子之威仪,行不善则殃及自身,殒身害命。
    3、“八卦以象告,爻象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渐;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该段阐明了得出吉利吝悔判断之依据,成日后行事之前提。
    以上只是部分选取,我们没有挖掘到的还有更多,且与君共勉。此外,诸如爻象、爻位、卦象、卦德、错卦、综卦、互卦、卦主等名词,诸如两爻之间乘、承、比、应的关系,诸如吉、利、吝、悔、咎、厉、凶等占断之词词义,诸如五行之间的相克相生等,诸如八卦的取象依据,都是入门的敲门砖,基本上任何一本讲解《周易》的书都有详细解释,这里不再赘述。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占卦
    第二十七章 占卦

    《系辞传》曰:“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可见观象、玩辞、查变、筮占为《周易》四道,《易传》为《易经》之匙,《易经》又可以为观象、玩辞、查变提供验证,筮占方法前面已经述说,现在让我们观看结果。
    筮占后,本卦通过爻变得到变卦与变爻,然后就可以占卜了。《易》曰“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道有变动,故曰爻”,所以卦象代表所处环境,爻代表变化趋势。在微观世界里,它们叫作位置与动量;在宏观世界里,它们叫做宇宙和宇宙的发展变化。阴阳之理,无外乎“物极必反,原始返终”八字,所以当预测结果越精确,对于事物的变化趋势也就越模糊,同理当对事物变化趋势把握越准确,对于其所处环境预测也就越失准。微观物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测不准原理”,其又叫做“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便是对此的形容。
    所以《周易》对爻与卦象,也就是所处环境与变化趋势分开阐述,且卦辞爻辞中多数没有明确与肯定的字眼,阐述里以引导性口吻居多。这种同时兼顾两者,站在阴阳平衡的角度上得出的结果,既让人模糊,又让人明白大概。所以千百年来,人们的态度似是而非,众说纷纭,所疑者甚众。反而是剑走偏锋厚此薄彼者,如梅花易数或奇门遁甲等从《易》分支和发挥而来具有夺天地造化之机的奇术深得人们厚宠。
    传说《梅花易数》为宋代易学家劭壅所著,其为麻衣道人、陈希夷等一脉绵延传下之秘法,
    是一部以易学中数学为基础,结合易学中“象学”进行占卜的书,相言其运用时每卦必中,屡试不爽。很明显可知,梅花易数对变化之结果把握非常精准,那么自然其对事物变化趋势有所不及。
    而《奇门遁甲》以易经八卦为基础,结合星象历法、天文地理、八门九星、阴阳五行、三奇六仪等要素,是中国预测学中集大成者,自古以来被称为帝王学,其长处在于剖析事理透彻,运用适中的方法统筹一切。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将其用于决策,成就了非凡的事业。很明显可知,其对事物发展变化有着异常准确的把握,那么其对结果也就顾及不周。
    说回正题,通过推演得来本卦,即为现在所处环境,又通过变化得到变卦与变爻,则变卦代表变化后的大环境,其变爻则代表天地人三道之变。如何进行解卦,《易传》并没有明示,但请务必切记,《易》虽浩繁然其根本不离阴阳,而阴阳之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事物发展变化的道理,万物状盛之前,外力莫之能阻,状盛之后,莫借用外力则自然消损。
    一卦由六爻构成,爻之与卦犹如点与面,一个含点之面由于点的变动而成为另一个面,假如点的变动很少,那么点的大环境(也就是这个面)基本上还是这个面,对于此的分析就以点的变动为主;如果点的变动很大,那么点的大环境就不再是原来的面,而是新形成的面,对于此的分析就应该以面的变动为主。(擅自插嘴:相术亦是如此,较常人大体相同者,则观其与常人不同;与众不同者则观其与众人相同;多有相同,亦多有不同者,这类人是生活中的绝大多数,则杂合而相,这类情况最复杂。但社会上多自以为是者,但观书而盲信,按图索骥而不自知,导致自相矛盾,不得验证就推说迷信,而不自查学艺不精,于是相术成为巫术。)故而断占之原则,本卦取变爻,变卦取不变爻。以具体分析,通过占卜得出变卦与变爻,一共有七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变卦中六爻只有一个爻是变爻,也就是说,六个数字中有五个不是七就是八,只有一个是九或者六,则以本卦变爻的爻辞为主来判断吉凶。按照原则,只有一个爻有变动,大环境基本不变,则取本卦之变爻。这里要注意,该变动之爻即为需要预测的对象,该爻之变动,即代表该人之变化。而变卦不变爻有五,五爻为该卦之大要,变卦卦辞基本上就为卦象大概之描述,故取变卦卦辞。所以占断结果为,爻辞之吉凶针对预测对象,而变卦卦辞之吉凶则针对预测对象所处群体。
    第二种情况,有两个变爻,则需综合本卦两变爻之爻辞来判断吉凶,以不当位之爻爻辞为主,若都当位或都不当位则以上爻爻辞为主。原因有二:1、天子乃众人之楷模,天子之行,众人争效之。《内经》亦曰:夫上故圣人之教下也,下皆为之。上行下效,自古皆然,故两爻同变或不变,取居于上位者;2、“道有变动,故曰爻”,爻即象征变动而作,当位之爻代表事物发展符合规律或人处在相宜之位,万物各正性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安得有变焉?故两爻有变以不当位之爻爻辞为主。按照原则,则变卦之卦辞为预测对象所处群体之凶吉。
    第三种情况,有三个变爻,就不能用变爻的爻辞来判断,得综合本卦与变卦的卦辞,以本卦卦辞为主。按照原则,本卦取变爻,而爻变六占其三,物变正盛,大环境有变,则本卦卦辞之吉凶即为预测对象在内群体之变;而变卦不变爻同样六占其三,物体维持不变正盛,则变卦之卦辞吉凶即为预测对象团体内剩余群体之变。本卦测变动者,变卦测不变者,以阴知阳,以阳知阴,以不变知变者,以变知不变者是谓也!
    第四种情况,有四个变爻,则需综合变卦的两个不变爻之爻辞来判断吉凶,以当位之爻爻辞为主,若都当位或都不当位则以下爻爻辞为主。原因亦有二:1、如果有一卦有两个变爻可以用世道偏安形容,那么该种情况可谓是世道大乱了,“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则乱世之中静胜动也,故以不变爻之爻辞为主;2、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以两爻皆不当位或皆当位者以下爻爻辞为主。按照原则,则本卦之卦辞为预测对象所处群体之吉凶。
    第五种情况,有五个变爻,则以变卦不变爻之爻辞来判断吉凶。此为物极必反而取变卦不变爻的情况,则该不变之爻即为预测对象,其本身基本维持现状,但因其大环境变化不得已被动而受影响。按照原则,则本卦卦辞为预测对象群体之吉凶。
    第六种情况,六爻全都不变,六爻安定,没有变卦与变爻,则以本卦的卦辞来判断吉凶。此种情况多为群体内所有人基本维持不变之态,故而本卦卦辞为预测对象群体之吉凶。
    第七种情况,有六个变爻,一种是除乾坤卦之外六爻俱变,则以变卦卦辞判断吉凶。按照原则,本卦取变爻,一卦尽是变爻,则无原卦之象,故本卦不可用;变卦取不动爻,一卦无不动之爻,卦象贸然一新,则取变卦以用之;第二种情况是,六爻皆为阳爻或者阴爻,如果变卦为乾卦,则以“用九”判断吉凶,如果变卦为坤卦,则以“用六”判断吉凶。同时,两者皆需参考以变卦卦辞。
    这里针对“用九”“用六”重点解释:“用九”为乾卦最上一个爻名,乾卦卦象全部由阳爻组成,六爻都称“九”,是纯阳之卦,所以在六爻之外增加一个“用九”爻。“用”,是通的意思,“用九”就是通观六爻皆阳的全卦之意。“用六”为坤卦最上一个爻名,坤卦是纯阴之卦,所以多出一个“用六”爻,是通观六爻皆阴的全卦之意。
    之所以说“用九”“用六”特殊,因为乾卦天地人三道皆为阳,呈刚健之势,坤卦天地人三道皆为阴,呈柔顺之势,而当天地人三道皆变,人类社会便有翻天覆地之势。比如“用九”便是日月同辉之象,有推倒重来之意;而“用六”则是遮天蔽日之象,有晦暗沉重之意。当然,此是针对苍生社稷做出的占卜。且看“用九”之辞: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翻译:用九:群龙出现,都不以首领自居,吉。
    象曰:“用九”(六条龙都具有天一般的德行,彼此势均力敌),天德至大,不可以当做首领。
    文言曰:乾元用九,是说天下大治。乾元用九,于是体现了天的法则。
    备注:“群龙无首”“天德不可为首也”,是说天下之人无我无他彼此一家,人类消除了肤色、地域、信仰等差异和成见彼此和睦相处,人间成为现代人理想中的天堂。“乾元用九,天下治也。乾元用九,乃见天则”,故而“用九”有文明开端之象。没错,这就是人类的未来,人类即将踏入新的文明。再看“用六”:
    用六:利永贞。
    象曰:“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翻译:用六:利于永远保持正道。
    象曰:“用六永贞”,以得“道”而终(大即是道,《老子》曰:有物混成,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备注:“利永贞”,君主贤明则君子出仕,君主无道则君子隐退,但晦暗混乱不知所终,君子永无出头之日,《易》才劝勉君子永远保持贞正,保持贞正莫大于法天象地,故以大而终。故而“用六”有文明终结之象。所谓不乱不治,故而大治前必有大乱。故“用六”后迎来“用九”,天地之至数从一至九,九过后又要重返于一,至于“一”的世界,以后详细讲述。
    按照玛雅人的算法,这种巨变5125年才有一次,而每一次都是一次文明的交替,如今人类也来到了文明交替的节点。故而“既济”“未济”为人间事物变化之终始,而“用九”“用六”则为《易》之终始,天地巨变,文明更替,则需新《易》代替旧《易》。
    虽然我们不会演《易》,不过可以为新《易》取个名字:风水。且听解释:自上古至如今《易》有《连山》、《归藏》、《周》三种。人类最早穴居野处,曾共同生活在同一区域,住在山洞里,活动于山间,以山为食,发展了山的文明,《大荒西经》在描述昆仑之丘时甚至有“有人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的记载,所以叫《连山易》,山为石,金石同类,故属于“金易”;后来人类被神驱散,混乱了彼此的语言,这时候人类的活动范围就变大了,多数人进入林间生活,以森林为食,发展了木的文明,《庄子》有记载曰“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所以叫做《归藏易》,其为“木易”;再后来,人类彼此征战融合,成立部落,建立国家,拥有广阔的土地,以土地为食,在大地繁衍生息,活动范围更加扩大,发展了土的文明,《庄子》有记载曰“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可知早在神农时期人类便开始了最早的大地文明,于是叫做《周易》,其为“土易”,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古书有云:“连山易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连山者,高耸巍峨,如山之出云,故为山易;归藏者,森林广阔,万物皆归纳其中,故为木易;周易者,土为中央,以成五行之本也,天下万物不离于五,而大地承载万物以繁衍生息,故言易道周流普遍,是为土易。
    易的变迁代表的是文明模式的变迁,但你一定要知道,虽然易的变迁在时间上易是连续的,但实际上文明的模式却是有重叠。好比亚特兰蒂斯文明早在穆利亚文明时期便早已存在一样,连山时期文明人类也会在林间活动,归藏时期的文明人类也会以大地为食,同理周易时期的文明人类也会以大海为食,只是前者作为主流罢了。五行相生相克,金克木,“金易”没落后,“木易”才取而代之;木克土,“木易”没落后,“土易”才取而代之;而到了如今的时代,地球陆地的资源已被人类挖掘破坏的七七八八,比如大家熟悉的煤炭石油等已经没几年可挖。土克水,“土易”已经没落,则“水易”取而代之,人类即将全面进入以海洋为食的时代。
    海洋是“海”和“洋”的总称,一般人们将占地球很大面积的咸水水域称为“洋”,大陆边缘的水域称为“海”。海洋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约占地球表面积四分之三,蕴藏着无穷的宝藏,对于人类而言,算是未开垦的处女地,所以陆地被遗弃后,人类的魔爪必将伸向大海,这样一来,人类的活动范围才算是遍及了整个地球。该“水易”取名为“风水”,一来合涣卦之意,涣者,离也,风在水上行,推波助澜,四方流溢,可见人类互相更加乖离;二来合卦象,下卦为坎为险,说明人类正处于艰难险阻之中,上卦为巽为入,风将水吹散,又变成云气,降落为雨水,所以涣虽为水云流散之意,然而仍可挽救涣散转危为安,此说明人类发展动向。不过转危为安的方法,并不是运用积极地手段和方法,而是等待,等待云气集结重落为雨,所谓的等待即是无为。风水易,人之终始以其索取无度开始(涣),以节制为过程(节),以小过为过度(小过),以水火既济为终结(既济)。然后水易没落,水不能胜火,故火易兴起,人类将游行于天地之间,以火为食。
    所以自上古至今,人类的活动范围一直在扩大,比群山更广阔的是森林,比森林更广阔的是大地,比大地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而人的胸怀却一直在缩小,由最初可齐同于天到如今容不下沙子,但吹得牛越来越大,当人开始标榜人的胸怀时便已经失去了胸怀,天之宽广正因为其无言而广。
    许多人会有疑问,人类怎么可能以火为食,莫非是用火烧饭么,几千年人类一直是这么做的啊!此正如学者对于上古文明的理解,不以为然又自以为是。火代指的是能量,以火为食是指人类可以吸取天地之间精气为生,达到至人真人的境界,抱一守静,直至走入世界大同。许多人又有疑问,人不吃饭也能活么?其实人类吃饭也是为获得身体所需能量,食物一方面滋养身体,另一方面又伤害身体,而如果吸取天地精气这种纯净无污的能量,便不存在伤害身体的情况,不然你以为气管与食道共用一个管道是造物主的失误么!
    说回正题,历来断占之法多有争议,大家最常接受,也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为朱熹占断法,我们的占断方法与其相似者大半,而稍有发挥。朱熹《周易启蒙》曾归纳出七条规则,可资参考:
    (1) 一爻变者,以本卦变爻的爻辞占。
    (2) 二爻变者,以本卦二变的爻辞占,以上爻的爻辞为主。
    (3) 三爻变者,以本卦及变卦的卦辞占,以本卦的卦辞为主。
    (4) 四爻变者,以变卦中二不变的爻辞占,以下爻的爻辞为主。
    (5) 五爻变者,以变卦中不变的爻辞占。
    (6) 六爻全变者,乾坤两卦以用九和用六的辞占,并参考变卦卦辞。余六十二卦占以变卦卦辞。
    (7) 六爻全不变者,以本卦卦辞占。
    最后,我们再重复,《周易》已不适宜如今社会的占卜,无论占断方法对错否,都不再重要。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周易综述
    各位抱歉,今天不能按时更新了,我们晚上见
    第二十八章 周易综述

    有乾卦,六爻发挥,而后有六十三卦,可通万物之情状,囊括世间万物。易又有圣人之道四,分别为象、辞、变、占,世人多忽略于观象与查变,故而玩辞无益,占卜不灵。人们就这样一面怀疑一面信奉,希望它能予以趋吉避凶。然而阴阳为《周易》之根本,其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阴未盛则前,阳已衰则往,阴阳俱盛则和而无妄。通俗来讲就是,若还未达到状盛就仍然继续发展,若达到鼎盛则保持谦虚厚重,若越过状盛就返回前路,说到底就是促使人达到阴阳平衡与和谐并且保持下去,而非趋吉避凶。阴阳互相转化,有吉必有凶,有凶也必有吉,没有人能够一帆风顺,所以老话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如果想终生都避免凶险,那么就必须终生避免吉祥,方法只有一个:保持混沌状态,视万物为一。达到阴阳平衡而不越界妄为,则终生无忧,所以后人才大行中庸之道。所以你要知道,做《周易》者虽然为使人皆遵从,但最终目的确是使人跳出《周易》本身。
    且来看流传千年之久的预言奇书《推背图》,其被喻为中华预言第一奇书,传说为唐朝奇人袁天罡与李淳风所作,本为推算大唐国运,未曾想竟推算上瘾,一发不可收拾,一直推算到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即从唐开始一直到未来世界大同,直到袁天罡推他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回去休息吧”,因此这本预言奇书得名《推背图》。
    《推背图》共有六十幅图像,每一幅图像下面附有谶语和“颂曰”律诗一首,主要是对中国于治乱兴替之间的重要关键事件作出。传说其因预言的准确,使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心惊,一直被列为禁书。由于历代均严禁此类谶书,该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又不断被人篡改,将已知的历史改成图谶加以比附,将顺序予以打乱,故其本来面目已渺不可考。毕竟,据历史记载,宋太祖就专门使人作伪作混淆。
    《推背图》除去第一像引言和最后一象结言并非预言外,共有58像预言,从大唐气数(第2像)一直预言到世界大同(第59像)。民间最广为流传的《推背图》大体上有两种版本:一种是比较常见的清朝学者金圣叹批注的《推背图》,简称为金版;另一种是在德国一本刊物上发现的,据称最为接近原貌,简称为原版。传说在金圣叹在世时已应验到第33像。其实金版也好,原版也罢,都无所谓,我们不对内容进行纠错,也不进行解说,只是取其引言与解言,它基本上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开始与结束,且具体来看:
    第一象 甲子 ? 乾下乾上 ? 乾卦

    

    谶曰 :
    茫茫天地 ? 不知所止 ?
    日月循环 ? 周而复始 ?
    颂曰 :
    自从盘古迄希夷 ? ?虎斗龙争事正奇 ?
    悟得循环真谛在 ? ?试于唐后论元机
    备注:1、乾卦为易开篇之卦,有开天辟地之象,所以有“自从盘古迄希夷 ”之句。红者为阳,白者为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图与由阴阳鱼组成的太极图所示图义类似。
    2、红者为日,白者为月,有日月而后昼夜成,有昼夜而后寒暑判,有寒暑而后历数定,有历数而后统系分,有统系而后兴亡见矣,此为朝代盛衰之缘故。故而开篇而后有其他象生成。
    3、“谶曰 ”的意思是:茫茫天地,永无止尽,日月循环,运转不停。“颂曰 ”的意思是:自从盘古开天辟地,龙争虎斗而奇事频发,悟得“循环”之真谛,才可于唐后讨论玄机。关键词为“循环”,即是阴阳相互转换而运转不停之理,悟不得此理,推背图是看不懂的。
    第六十象 癸亥 ?坤下兑上 萃卦


    

    谶曰: ?
    一阴一阳 ? 无终无始 ?
    终者自终 ? 始者自始 ?
    颂曰:
    茫茫天数此中求 ? ?世道兴衰不自由 ?
    万万千千说不尽 ? ?不如推背去归休 ?
    备注:1、“谶曰”的意思是:一阴一阳,没有终结没有开端,终结的自顾终结,开始的自顾开始。此仍是阴阳“运转无停”之道。
    2、“颂曰”的意思是:茫茫天地之数尽在“阴阳”之中,世道兴盛衰败不是自由发展,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回去休息。
    3、关键词1:不自由。即是说几千年来朝代兴盛衰替并不是偶然,而是被一双看不见的大手掌控着,这双大手就是“阴阳”,古人早就告诉后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无论古今,朝代有开始必然有结束,有兴盛必然有衰败。关键词2:说不尽。原因在于“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以至于无穷尽也”,无穷尽自然说不尽。
    4、综合引言与结言可知,世道兴衰皆由阴阳而来,又由阴阳而终,然则阴阳由何而来,又由何而去。弄懂这一点也就知晓了人类文明的开端与终结,千万别被话题吓到,切记越复杂的事情其道理越简单。一生二,一为混沌,二为阴阳,阴阳由混沌而来,最终也要重归于混沌而去。所以人类的开端是混沌的世界,一切都混沌在一起,没有智慧,没有是非对错,万物为一,合同于道。而后人类从“一”的世界走入“二”的世界,获得了智慧,可以明确是非对错,天地便分明了,直至如今。这个过程,我们以《圣经·创世纪》第三章为例进行详述。“二”的世界没落之际,便是阴阳归一之时,重归于混沌的世界,即大同世界。这个世界里事物没有对立的方面,没有世道兴衰,也没有变化,便无法也没必要预测,则《推背图》至此终结。
    5、《创世纪》第三章(重要处予以备注):
    3:1 蛇是主上帝所创造的动物当中最狡猾的。蛇问那女人:“上帝真的禁止你们吃园子里任何果树的果子吗?”
    3:2 那女人回答:“园子里任何树的果子我们都可以吃;
    3:3 只有园子中间那棵树的果子不可吃。上帝禁止我们吃那棵树的果子,甚至禁止我们摸它;如果不听从,我们一定死亡。”(备注:这棵树是善恶树,也就是智慧果实,吃了它就会死亡是说人类死亡的原因正是因为智慧。同时指出,在人类获得智慧前,寿命是很长很长的。是的,没错。)
    3:4 蛇回答:“不见得吧!你们不会死。
    3:5 上帝这样说,因为他知道你们一吃了那果子,眼就开了;你们会像上帝一样能够辨别善恶。”
    3:6 那女人看见那棵树的果子好看好吃,又能得智慧,就很羡慕。她摘下果子,自己吃了,又给她丈夫吃;她丈夫也吃了。
    3:7 他们一吃那果子,眼就开了,发现自己赤身露体;因此,他们编了无花果树的叶子来遮盖身体。
    3:8 那天黄昏,他们听见主上帝在园子里走,就跑到树林中躲起来。
    3:9 但是主上帝呼唤那人:“你在哪里?”
    3:10 他回答:“我听见你在园子里走,就很害怕,躲了起来;因为我赤身露体。”
    3:11 上帝问:“谁告诉你是光着身体的呢?你吃了我禁止你吃的果子吗?”
    3:12 那人回答:“你给我作伴侣的那女人给我果子,我就吃了。”
    3:13 主上帝问那女人:“你为什么这样做呢?”她回答:“那蛇诱骗我,所以我吃了。”
    3:14 于是,主上帝对那蛇说:“你要为这件事受惩罚。在所有动物中,只有你受这诅咒:从现在起,你要用肚子爬行,终生吃尘土。
    3:15 我要使你跟那女人彼此仇视,她的后代跟你的后代互相敌对。他要打碎你的头;你要咬伤他的脚跟。”
    3:16 主上帝对那女人说:“我要大大增加你怀孕的痛苦,生产的阵痛。虽然这样,你对丈夫仍然有欲望,而他要管辖你。”
    3:17 主上帝对那男人说:“你既然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禁止你吃的果子,土地要因你违背命令而受诅咒。你要终生辛劳才能生产足够的粮食。
    3:18 土地要长出荆棘杂草,而你要吃田间的野菜。
    3:19 你要汗流满面才吃得饱。你要工作,直到你死,归于尘土;因为你是用尘土造的,你要还原归土。”
    3:20 亚当给他妻子取名夏娃,因为她是人类的母亲。
    3:21 主上帝用兽皮做衣服给亚当和他的妻子穿。
    3:22 后来,主上帝说:“那人已经跟我们一样,有了辨别善恶的知识;他不可又吃生命树的果子而永远活下去。”
    3:23 于是主上帝把他赶出伊甸园,让他去耕种土地——他原是用土造的。
    3:24 主上帝赶走那人以后,在伊甸园东边安排了基路伯,又安置了发出火焰、四面转动的剑,为要防止人接近那棵生命树。(备注: 神为何要抛弃人类?人神杂居时,人类心智未开,故可与神混沌杂居;自人类获得智慧起,便活在了“阴阳”的世界里,而神生活在“混沌”的世界中,所以人有盛衰,要传宗接代,而神不生不灭;所以与其说是神抛弃人类,莫若说人类抛弃了神。)
    接下来选取几爻重点说明:
    泰卦九三爻: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象》曰:九三,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备注:无论“爻曰”或者“象曰”,基本上都道明了阴阳原始返终之道,这也是为何古人崇拜圆形的原因。
    另,谦卦《彖》曰: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备注:《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而天地间能做到如此的只有水,所以说君子当如水,故而《象》曰“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再,有些卦要特别注意时效性,解说中一般会有“之时大矣哉”的字样,比如豫卦、随卦、颐卦、大过卦、坎卦、遁卦、睽卦、蹇卦、解卦、姤卦、革卦、旅卦等;有些卦比较偏向于发展动向,解说中一般会有“与时偕行”的字样,比如损卦、益卦等;有些卦就比较偏向于其所处环境或当时状态,解说中一般会有“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的字样,比如咸卦、恒卦、大壮卦、萃卦等。自然也有我们未能发现的其妙,期待大家多多挖掘。
    再,易曰:“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可以看出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都是“德”的分支,那么“德”为何物?
    六十四卦来自于阴阳的重叠细分,它们之间是发展变化的关系,而上文为描述“德”之组成,故而“德”并非阴阳,也不是“道”。对于“道”,我们已经勉强做出了解释,所以只剩一个答案,“德”就是“一”。此“德”即“道德经”之“德”,既知“道”,又知“德”,那么就可以试着去解读天书一般的《道德经》,让它们彼此互证了。
    在此之前,我们先对本书的主体来一段综述,然后一起来见证《道德经》里隐藏数千年的秘密吧!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我从哪里来
    第二十九章 我从哪里来

    时间走到现在,这个世界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模样终于清晰可见。我们可以将宇宙三分,从微观、普观、宏观的角度去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从哪里来?
    从微观的角度来讲,宇宙之所有皆为道所化生,无论有形或是无形。道包含但并不限于这个宇宙,每个人无时无刻都无法脱离。那么道在哪里呢?且来看庄子怎么回答,《知北游》曰: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 “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 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道在哪里”这个问题本身正如上所言,没有触及到本质,因为道无处不在。至道在微,只是人们无法察觉而已。我们勉强形容说,道是一个什么都不包含的点。在宇宙形成之前,在混沌形成之前,只有无边无际的虚无,这个虚无可以叫做“静”,也可以叫做“空”。人类,在最微观的地方正是由此构成,这既是“我是谁”又是“我来自哪里”的共同回答。
    道的活动形成混沌,有和无混沌在一起,无法描述。然后混沌初开,轻盈者升而为天,浊重者降而为地,天职生覆,地职形载。《乾》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坤》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坤》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万物得以滋生,也具有了互相对立而又可相互转化的性质,曰阴与阳,譬如水火。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莫不是有形体有能量,有其有也有其无,譬如火不能脱离物体而凭空燃烧,而物不得其能量也无法点燃,此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能量才是物体具有功用的根本原因,物质则可使其获得利用。而这还不够,万物得以健康延续其生命过程,无不是凭借阴阳二气在体内交融形成的一团和气,冲气以为和这个过程生物学上又叫做新陈代谢,即是物质与能量的不停转换。如果形不成和气,也就是所谓阴阳失调的话,那就是疾病,如果一直处于失调状态就会早夭。自然,人类在肉眼可见范围内的普通世界里,也是由阴阳构成。如果要论起源的话,我们已经用很大的篇幅来证明过,人类是被创造的,而非起源于进化,不仅人类,还有许多至今存活的《山海经》里的生物也是被创造的,创造者是神,而且是有血有肉的神,神是来自另一个星座的文明。真正的造物主只有一个,就是“道”。物种间有精微的变化,《庄子》与《列子》里有大体相似的描述,这种精微的变化大概就是所谓的进化。
    将范围扩大到人类视线延伸不到的广大宇宙中,地球之于太阳系小的可怜,太阳好比原子中的原子核,地球好比围绕运转的电子,而太阳系之于银河系又好比原子中围绕原子核运转的电子,银河系也必定如包含其本身的更大的星系的电子,宇宙之构成看似繁杂实则如此雷同。我们讲过,至小之道同时也是至大之道,任何都不包含的一个点正是包含所有一切的点。所以宇宙间,万物小至原子,大到人,大到星球,大到星系,大到宇宙本身,构成都是一样的。所以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所以你也知道,一粒沙一滴水都是一个宇宙。所以你也知道,一个人也是一个宇宙。人类就是宇宙本身,这就是“我来自哪里”宏观尺度上的答案。
    下文做了一点小小的修改:

    宇宙间,有亿万星球;人体内,有亿万细菌。宇宙间星球有新生有灭亡,人体内细胞有凋亡有新生。宇宙间星系有运转无停,人体内有血气时刻运行。你所能找到的一切宇宙间的运行方式,人体内也都能找得到。所以说,在宏观的尺度上,人体就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这就是“我是谁”在宏观尺度上的答案。
    人类既不能觉察细微,又不能察觉宏大,于是迷乱在人世间。人类越努力冲出束缚,就越被紧紧束缚,人类妄想认识宇宙,殊不知自己就是宇宙本身。要想认识自身就要回到起点,我们都将逆水行舟,奋力前行,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几千年来悟道者有之,然而无论是老子,或是释迦摩尼,或是耶稣,皆是修心悟道,未曾听闻有以智慧悟道者。西方有名言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是真真确确的事实。
    认识自身有三个法宝,我们以解其二,那么“我要到那里去”呢?人类的未来又在哪里?再解开该问题前,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人类的征途并不是星辰大海,尽管它听起来很美。其实这个问题,先贤早已留下答案,老子告诉过我们,佛告诉过我们,上帝也告诉过我们。《道德经》里有,佛经里有,《圣经》里也有,虽然文字与行文方式不同,流传年代久远也使人产生歧义,不过它们所讲的道理大都是同样的。一方面我们对佛教与其他宗教了解甚少,另一方面只要形成派别,就产生了隔阂,失去另一部分人的信任,所以选择《道德经》作为解开谜团的钥匙。
    也许你已经笑了,《道德经》流传了几千年,无数名家为其注释做解,也不过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哪怕你能做出新解,你能服众么?我要告诉你的是,真正的答案一定是犹如完整的拼图,是无可辩驳的,其他所有的解答一定会相形见绌。
    如果这个世界只能存留一本最有价值的书的话,那一定就是它了。我们先从《道德经》的起源说起,其作者为老子,这是学术上公认的,然而老子其为何人却仍有争议,最起码司马迁就无法判断。《庄子·逍遥游》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圣人无为故无名;神人合同于天,天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故神人无功;至人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故至人无己。世人常言神圣,神在圣前,至为神之极,故至人又在神人之前。则老子至少亦为圣人。
    《道德经》能流传后世,还要感谢关尹子。关尹子,名喜,曾为函谷关令。传闻当年老子见周王室衰微,便弃而骑青牛以出函谷关,向西域开化。时任函谷关令的尹喜也是一名有道高人,其观天象早见有紫气东来,知是有圣人来到,只是不知道何时,便叮嘱下属遇有形貌脱俗之人,不得听任其过关,还派人洒扫道路,焚点香火,恭候圣人到来。果然是老子行至函谷关被留住,尹喜闻讯,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礼,再三叩拜,敬请老子留下,好歹拜托其著书立作以流传后世方肯放任西去。这便是《道德经》的来历及其得以流传的原因,而关尹子本人日夜研习也终究得道,其著有《关尹子》九篇,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传说有版本不同,不必纠结,而《道德经》却实实在在成为不解之谜,原因在于流传久远版本众多,又文意似乎有多种解释,故而难以分辨。我们要说的是,虽然版本众多,然而其主体是一致的,无论简化版或是复原版,这不是其成为谜题的主要原因。
    《道德经》第七十章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再明确不过告诉世人,该书非常容易让人理解,容易到天下人都知道的地步,但世人皆知其对立辩证而不知其辩证统一究竟为何?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人们在解读时按照字面直译难以理解,于是私自丰富内容,画蛇添足,例如“大道甚夷,而人好径”,直译为“大道非常平坦,而人们却喜欢走小路”,但面对大白话专家表示难以理解,于是延伸为“大道非常平坦,而那些侯王就喜欢走邪路”。你一定要知道,最简单直接的答案往往是最接近真相的那个,那些人们为易于理解而延伸发挥的内容正是造成其难以理解的真正原因。
    当然,这仍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道德经》就像一堆乱码,根本不是所谓的“天下莫不知”,更非“吾言甚易知,甚易行”,也不符合老子“圣人抱一”的主张。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一堆乱码重新组合,让它重现原来的模样,让其隐藏了几千年的秘密重见天日,做到真正的天下皆知,众人皆服。
    没错,我的意思就是,这是一本打乱了顺序的《道德经》。如果说《周易》是讲阴阳之道,孔子做十翼以明君子之道,那么《道德经》则是讲道、天地之道、圣人之道,其朴素易懂,言简意赅,我们以其为“我要到哪里去”之主体,辅以《庄子》《列子》等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道德经》原版上篇
    第三十章《道德经》原版:上篇

    我们所选《道德经》,以中华书局2006年9月北京第1版注释版为范本,稍稍有变动,且来看,先是上篇:
    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行,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飉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道德经》原版 下篇
    第三十一章 《道德经》原版:下篇

    然后是下篇: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国,则取小邦;小国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多智。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
    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真相只有一个。我保证,当你下一次看见时,它已经是另一个样子。而真相,将会以一种朴素的形式展现在你的眼前。
    本章节结束,本文结束,下章节预告:第三部曲第一章
    二部曲结束,今日停更,希望可以听取一下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请大家不吝赐教。
    另外,本文会整体做出一些修改,比如用词严谨一些,行文更加简练一点,不必要的赘述和信用略去,内容结构也稍作调整,比如将人的进化和物种的进化分开讨论等等。
    明日正式更新三部曲,进行老子全讲解!!!
    特别备注:本书主要引用书籍:
    1、《黄帝内经》(参考版本:中华书局2009年7月北京第1版,2013年11月北京第12次印刷与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2015年11月第1版第18次印刷)
    2、《山海经》(参考版本:中华书局2009年3月北京第1版,2015年2月北京第20次印刷)
    3、《周易》(参考版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9月第一版,2015年3月第3此印刷)
    4、《老子》(参考版本:中华书局2006年9月北京第1版,2015年7月北京第三十次印刷)
    5、《庄子》(参考版本:中华书局2016年1月北京第1版,2016年北京第1次印刷)
    6、《素女经》(参考版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1此印刷)
    7、《列子》(参考版本:中华书局2011年5月北京第1版,2015年5月北京第2版,2016年8月北京第9次印刷)(以上版本引用过程中略有调整)

    特别备注:终极目的(我要到哪里去)之外,本书解决的问题还有:
    1、道是什么,道与宇宙的关系
    2、德是什么,德与道的关系
    3、“一”、“二”、“三”到底代表着什么
    4、对各章节重新进行正确的解释
    5、世间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6、人类发展的终极方向
    7、建立一个新的超然的理论体系,真正使天下一家并且长治久安
    ……
    ……
    ……


    三部曲之三:我要到哪里去(16万字左右)
    目录:

    正文:
    1,第一章——1
    2,第二章——2
    3,第三章——3
    4,第四章——4
    5,第五章——5
    6,第六章——6
    7,第七章——7
    8,第八章——8
    9,第九章——9
    10,第十章——10
    11,第十一章——11
    12,第十二章——12
    13,第十三章——13
    14,第十四章——14
    15,第十五章——15
    16,第十六章——16
    17,第十七章——17
    18,第十八章——18
    19,第十九章——19
    20,第二十章——20
    21,第二十一章——21
    22,第二十二章——22
    23,第二十三章——23
    24,第二十四章——24
    25,第二十五章——25
    26,第二十六章——26
    27,第二十七章——27
    28,第二十八章——28
    29,第二十九章——29
    30,第三十章——30
    31,第三十一章——31
    32,第三十二章——32
    33,第三十三章——33
    34,第三十四章——34
    35,第三十五章——35
    36,第三十六章——36

    第三部曲

    1
    从这一刻起,我们将踏上一个遥远坎坷而又充满奇幻色彩的路程,过程中你会发现,那些你小时候最天真的幻想与期盼都有了实现的可能,那些你认为最无力改变的现实都将不再坚不可摧。好了,让我们开始,请睁大你的眼睛,来见证《道德经》的复原吧,这是隐藏了几千年之久的属于全人类的财富。
    《道德经》复原版: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飉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没错,这就是它原本的模样,或者说是大概的模样。此《道德经》因为是简化版,缺少了“故而”“是以”“之”“乎”“者”“也”等串联词汇,读起来有些许坎坷疑惑。但最起码你知道了,《道德经》并非阐述了八十一个观点,而是只阐述一个观点,就是“道与德”。这八十一章每一章都像一颗明珠,它们能够像圆环一般头尾串联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而发光。如果你能明白它是一个整体,那我再将它拆解开来,一颗一颗摘给你看。
    本章节结束,共分三段
    2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翻译:有物混然而成,先于天地而生。寂静啊空虚啊,独自存在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永不懈怠,可以作为万物本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取字叫做“道”,勉强取名叫做“大”。“大”又叫做“逝”,“逝”又叫做“远”,“远”又叫做“反”。“反”是道的运动,“弱”是道的运用。天下万物产生于“有”,“有”产生于“无”。)
    (备注:1、本段开头总领全文基调,告诉人们描述之对象,即“道”,包括其特征特性,同时表明其为万物天地之本源,全文即围绕“道”而展开。
    混,不是混沌的意思。天地由混沌初开而生,混沌在天地之前,道是一直存在的(即无生无灭),更在混沌之前。故而混沌并非自太初便存在,太初只有无尽的寂静与空虚。
    其“勉强”称之为道。人的认知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认知去阐述无限的存在是不可能的,故而为“勉强”阐述。
    4、“逝”“远”“反”都是“道”的特征,“反”即“返”,表明了“道”的运行方式,所以不难明白古代为何那么崇拜圆这个图形了吧,因为它最接近于“道”。
    5、“弱”是道的运用,因为强梁者不得其死,因为“反”是道的运动,物极必反,至弱便是至强。圆无棱角,无法伤人伤物,又不会使己受伤,可谓至柔至弱,亦为最强。
    6、从“独立而不改”可知,“道”并不是混沌,一来不必运用两个名称,二来混沌初开分为天地,并非独立不改。那何来“道”独立而不改之说?借《知北游》言: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对于道在哪里,每个人也有同样的疑问,因为从没有人见过,庄子的回答是:这个问题原本就没有涉及到本质,因为道无所不在,使用再大的言辞来说明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周”“遍”“咸”,或是本段“大”“远”“逝”,只是名称不同,实质是相同的。其以猪的下腿肥了全身必定是肥来举例道的无处不在,我们也对“道”做出过勉强的解释,所以说道化生万物而依然独立不改。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该句即是说天下万物最初产生于物质,而物质最初产生于能量。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无限细分下去最终空无一物,可见“有”即物质,“无”即“空间”本身。之于人亦然。《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意思是,水火是阴阳的征兆,味归于形体,形体归于气,气归于精,精源于化,化即化生。人体之精来源于食气,气指天气;形体能量来源于食味,味泛指食物。化生为精,气成为形。所以中医告诉大家气是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性质、状态及存亡是没有问题的。)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翻译:道空虚,然而有人却使用不会穷尽。深邃啊!好象万物的宗主。隐秘啊!好像有实际存在。我不知它是谁家之子,好像在天帝之前。道化生一,一化生二,二化生三,三化生万物。万物背负阴而抱向阳,以两气交冲作为“和”。天下都对我说道大却好像不具体。正因为大,所以好像不具体。如果具体,它很早就渺小了。)
    (备注:1、该段承接上段继续对道进行阐述,包括其特性与功用。“而用之或不盈”疑为“而或用之不盈”的倒装。
    2、“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在此重申道是万物之宗,在天帝之先。《大宗师》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与此同意,在描述道的特点外,表达了道在混沌、天地之前;无为无形故而“似”万物之宗,“似”或存;“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即有“独立而不改”之意。
    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是化生之意,此为道化生万物之大体过程,后文有详细叙述,《天地》亦有大略描述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翻译:最早只有“无”,没有“有”也没有名字。而后“一”兴起,有“一”而没有形状。万物得之以为生叫做“德”。未形者(就是混沌)产生分别,(阴阳)亲密无间叫做“命”。(阴阳)滞留运动进而化生万物,万物生成生命的机理叫做形体。形体守护精神,各有仪理法则叫做“性”。修性返归于德,德会同于太处之境。同于太出则虚无,虚无则大。合喙如鸣,喙鸣如合,与天地相合。它的合不露踪迹,好像蒙昧又好像是昏暗,叫做玄德,同于大顺。
    4、“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世间万物,有生命者无生命者莫不如此,事物之形成和存在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密不可分。水火为阴阳之征兆,以火为例,燃烧这种现象不能单独存在,必须有可燃物作为支持,而任何事物都具有或高或低的能量也是常识。维持事物稳定存在的原因便是冲气以为和,如果世间物质与能量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则天地动荡不休,万物不得安宁,人则疾病暴起。
    《周易》全篇无不在讲述阴阳之道,《黄帝内经》也大体如此,篇章虽多,但无不是以和为贵,天地之道如此,人之道亦然。)
    5、“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此为大道无形之意,无形故不受限制,譬如灵魂,禁锢于肉体之内则处处受限,而融合于大道之中则与天地其寿无有竟时,所以从宏观的尺度上讲,我就是宇宙本身。
    6、人为天地合气化生,故而周身无不符合天地阴阳之道。譬如天地由混沌而分,人则始生而无性别,三月成形而后乃分,此皆为“一生二”焉。7、天地化合,人乃生之。那阴阳是如何在人体内交汇的呢?《太阴阳明论篇》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曰:“足太阴者里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于是,人体上下交通,外内相关,阴阳得以交冲而为和。)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翻译:秉持“大”象,天下归往,归往而不伤害,则安于宁静太平。音乐与美食,使过客止步。道说出口,平淡无味,看不见,听不到,使用没有穷尽。)
    (备注:1、上段讲道的大,该段则紧接阐述执“大”之益处,即可使天下归往而太平,又阐明道的特性,即看不见听不到用不尽。
    道又曰大,大则容纳,譬如海纳百川,故守大道则可归往天下。)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翻译:看不见叫做夷,听不到叫做希,摸不到叫做微。这三者不可追究,因此混沌为一。它的上面不光明,它的下面不阴暗,无边无际不可以命名,又回归于无物。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称作“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后面。把握着古时之道,来驾驭当今的事物。能了解往古的初始,就称为道的纲纪。)
    (备注:1、与上文对接,并阐述道生一的过程。
    惚恍其实就是混沌,我们说“一”就是混沌,其实“一”与混沌稍有不同,混沌的特点是“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一切都混沌在一起,故而不可名。那么“一”呢?简而言之,“一”为一团“和”气,即阴阳未分时之“和”气,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故而混沌便是混沌,“道”即所谓无极,“一”即所谓太极,“二”即所谓阴阳。
    “复归于无物”,无物即虚空,为道之状,由此可知,道先生混沌,混沌又生一。《天瑞》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日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该段可以很好补充这个过程,“气”即能量,“质”即物质,“浑沦”即混沌,翻译过来的意思是: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所谓太易,是指还没有能量产生;所谓太初,是指能量开始产生了;所谓太始,是指能量有了一定的形态;所谓太素,是指物质的开始。能量、形态、物质具备却从未分离,所以叫做浑沦。所谓浑沦,说的是万物浑然一片而没有分离。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摸它摸不着,所以叫做易。易没有形状与界限,易变化而成为一,一变化而成为七,七变化而成为九。九是变化的终极,于是又变化而成为一。一,是形状变化的开始,清轻的上升成为天,浊重的下沉成为地,中和之气便成为人,所以天地蕴含着精气,万物由此变化而生。”
    该段同时正是“反者道之动”的体现,道生混沌大体分为四个步骤,而混沌生一大体又可分为三个过程(即“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两者相合即“一”变为“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此即“七”变为“九”,物极必反,故“九”复变而为“一”。)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叫做混沌,混沌之所以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科学的解释是因为维度不同,有混沌之时尚未有天地。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这就是世界最根本的真相,佛曰一切尽是虚妄,任物者唯有心而已。后文再详细解释。)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
    3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翻译:道,是万物的主宰。善人的法宝,不善之人也保存它。美好的言辞可以获取人们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受人重视。人即使不善,为何要舍弃道呢?所以设立天子,设置三公,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不如安坐深入此道。古时之所以此道为贵的原因,不就是说:求取进而获得,有罪可以免除吗?所以被天下珍贵。)
    (备注:1、总结之语,重点突出了道“贵”之原因。
    2、“求以得,有罪以免邪”,人类欲望万千然将之概括也不过此七字而已,道化生而主宰万物,故而为天下最珍贵。只有认识道之重要,人们才会重视,该段实为全文存在之前提。《秋水》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于保身长命绝不是夸张之言。)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翻译:大德的模样,唯有顺从道而变化。道作为事物,只有恍和惚。惚惚恍恍啊,其中却有形象。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遥远幽深啊,其中却有精气,这精气非常真实,这精气是能验证的。从今到古,它的名字不能除去,以此来检视万物的初始。我怎么知道万物初始的情状呢?因为此:)
    (备注:1、前面讲“道生一”,“一”即“德”,“孔德”即“一”之大德,该段则阐述“一”与“道”的从属关系,即“惟道是从”。
    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本无物,但道化生万物,道作为物的开始,便是混沌。而混沌虽然恍惚,但却是实际存在的。即“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精即精气,就是能量,能量因为受到限制或者其不同的功用而有了不同的名称,所以“气”“精”都指能量,就好比树梢长在树木顶端,树根长在树木底部,但它们都是同样的物质组成一样的道理。这种精气非常真实,这精气是能验证的,那要如何验证呢?
    混沌在一起肯定无法验证,但是一生二,有天地阴阳之后,就可以验证了。宇宙大爆炸后,混沌在一起的巨大的能量与物质则互相分散分离,而且是以极快的速度,那些物质经过无数的演变衍化形成了宇宙的框架,而巨大的能量在急速扩张扩散过程中会形成时空涟漪,就如同石头扔进水里产生波纹一样,科学将这其命名为“引力波”。100年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100年后人类终于探测到了引力波不是吗!无论其来自哪里,但最初之时它是混沌在一起的。
    可是几千年前,难不成老子是通过先进的仪器检测出的引力波吗,难道老子是通过数学计算出的吗?当然不是,他是通过现象判断的。事物有什么样的性质便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现象,而数字与数学特性只是现象的一种,所以即使是普通人通过明显的现象去判断一个人的健康情况也基本不会出错,而即使是名医只通过数字与仪器判断一个人的病情也有很大几率会出错。将其扩大到宇宙也同样如此,数学永远不能概括宇宙,而现象却可以。
    3、“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大家肯定注意到了,以此后面用的是“:”,这就说明“吾之所以知众甫之状”的原因在下面才开始要真正的描述。)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翻译:往昔得到过“一”的:天得到一的清明,地得到一的安宁,神得到一的英灵,谷得到一的充盈,万物得到一的生机,侯王得到一的天下表率。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神不得英灵恐怕要休止,谷不得充盈恐怕要枯竭,万物不得化生恐怕要灭绝,侯王不得天下表率恐怕要倾覆)
    (备注:1、该段才是“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的展开。概括而言,万物的情状俱都来自于“一”,“一”为世界之大同,所谓得“一”,并非得“一”之全部,而是得“一”之部分,故天得轻清而清明,地得浊重而厚重。不得“一”则天地万物皆将崩溃而无法保持情状,故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为空谷山谷之谷,与天、地、神相并列)。可知天地万物混杂之时必能合而为“一”,反者道之动。
    2、“神得一以灵”。许多科学家都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个终极精神,正是它推动着宇宙的运转。该段所谓“神”即是所谓的宇宙终极精神,而它最初来自于得到“一”的英灵。神得一以灵,而道生一,反者道之动,可知最初推动一切运转的原动力是“往返”。
    3、“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这句话咋看没什么,好像只是从反面说明不得“一”的后果,实际上它还告诉了人们一个更大的事实,那就是天地也有灭亡之时,自然宇宙也有灭亡之刻。《天瑞》曰:“形,必终者也。天地终乎?与我偕终。”便是此意。
    4、“万物得一以生”。物得之以生以为德,那么如何看待道与德的关系呢?《天地》曰:“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不妨这样理解:道是德的包含,德是道的体现。或者浅显的理解为:道是0,德是1;或者道为大,德为一,皆可。)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翻译: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毂”,这不就是以低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所以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备注:1、该段与上文的衔接不是很好理解,所以我们要好好解释:物俱贵则无贵,物俱高则无高,众人皆为侯王则无侯王,故而“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自称孤寡不毂”,所以儿童有名为狗儿草儿者。一生二,天得其一则为天,地得其一则为地,有物得“一”之彼,必有物得“一”之此,故而侯王得“一”之彼为侯王,众人得“一”之此为众人,上下实为承接关系。
    2、下与贱为高与贵之本,反者乃道之动,故至下与贱者则高贵无与比,故至誉无誉,至言无言,至仁不仁。)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
    4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翻译:大成好像有缺,它的作用不会停止。大盈好像空虚,它的作用不会穷尽。大直好像弯曲,大巧好像笨拙。大辩好像木讷,大赢好像亏本。静胜于躁,寒胜于热。清与净,可作为天下的表率。)
    (备注:1、该段虽有数“大”,然则该“大”并非强为之名曰“大”的道,理由是道大,用再大的形容都是一样,故不会出现大成若缺的描述。上段讲“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该段继续发挥阐述。另,物有得“一”之部分,必有失“一”之部分,故而大成有缺,大盈若虚。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清以寒,宁以静,裂以热,废以躁,两相对比很容易得出“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的结论。故而《三十九章》《四十五章》是为上下文。
    错误翻译示范:最美好的东西好像残缺,但是它的作用不会停止。最充盈的东西好像空虚,但是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最正直的东西好像弯曲,最灵巧的东西好像笨拙,最雄辩的人才好像口吃,最大的赢利好像亏本。沉静战胜浮夸,寒冷战胜炎热。清静无为可以成为天下的君长。)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翻译:饱含深厚之德,好比初生的婴儿。毒虫不螫,猛兽不抓,凶恶之鸟不搏击。筋骨柔弱而拳头握得牢固,不知道雌雄交合而小生殖器勃然举起,这是精气充足了。整天啼哭而嗓子不会沙哑,这是和气充盈了。知道“和”叫做“常”,知道“常”叫做“明”,延长生命叫做“祥”,心主使精气叫做“强”。)
    (备注:1、上段阐述“一”的特性,该段紧接阐述抱“一”之益。“德”即“一”,含德即抱一。
    2、“赤子”为赤裸的孩子,即婴儿,你道为何要以婴儿比拟,以此:婴儿是人之初,于道则是道之初生,道的特点是长久,保全才能长久,避免伤害才能保全,所以婴儿“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抟”。事实上,你听说过有被狼被虎或者其他凶猛动物养大的婴儿,何曾听说过原野上被它们养大或者和人亲近过?
    3、“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这都是可以得到验证的,初为人父母的估计印象都很深刻,初生的婴儿最为柔弱,然而小拳头却握的很牢固,偶尔小生殖器却挺立起来,这都是精气到达的缘故,而且这精气绝对来自于先天。
    前文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就是验证。我们说过,这个宇宙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在人体内找的到,所以老子不必借助先进仪器与数学工具便可得知。然而如今的科学,不去了解人体本身,却妄图通过身外之物去认识宇宙,简直不要太可笑。虽然殊途同归,但就在身边的东西偏偏要行经十万八千里,显然不是聪明人的做法。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庚桑楚》曰:“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瞬,偏不在外也。”共其德、偏不在外与和之至也歧义不大,这些也是可以得到验证的,人们都认为婴儿柔弱,人经过成长其能力自然非婴儿能比,然而有哪个成年人能够终日嚎啕而嗓子不哑,终日攥手而手不酸麻,终日睁眼而不眨动,其实时间长一点都不行。这就证明,不知养生的成年人恰好因赖以自豪的有所作为而导致了和气渐失。谁说婴儿柔弱,谁说成人刚强呢?
    5、前文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此处为前后呼应,并且提供了验证。
    6、“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为便于更好理解,我们发挥一下:“知道万物阴阳冲气以为和叫做常规(普遍的规律),知道常规叫做明了,延长生命叫做吉祥。”《大宗师》曰:“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大意是说知道天的作为,知道人的作为的人,是极致的人。知道天的作为的人,顺天而生,知道人的作为的人,用其智慧所知来赡养其智慧所不知,可终享天年而不会中道夭折,是智慧的极致。所以说,延长生命终享天年叫做“祥”。
    《逍遥游》中庄子有所感叹,到现在仍然再适合不过:“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意思是小智不如大智,短命的不及长寿的。
    7、婴儿终日不眨眼眼睛也不会干涩是因为目无所见,终日攥拳而手不觉酸麻是因为自然而然,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有意用心而为。有意而为即后文所谓“心使气”,“心使气”即欲念主使精气,此即众人所谓强,其果然是真强吗?且看下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翻译:人活着柔软娇弱,死亡却僵直坚硬。草木活着柔软脆弱,死亡却干硬枯槁。所以坚强是死亡的途径,柔弱是生存的途径。因此军队壮盛就要灭亡,树木壮盛就会摧折。强大处于下位,柔弱居于上位。)
    (备注:1、上文讲心使气曰强,该段承接上文,以近乎朴素到直白的语言,以辩证的方式讲述强与弱孰强孰弱。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文曰“反者道之动”;“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文曰“弱者道之用”。开篇之点题,后文皆有解释。
    《列御寇》曰:“圣人以必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顺于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则亡。”意思是,圣人对于必然之事不与人争其必然,所以没有争执;世人却把非必然之事争做必然,所以多有争执。顺从于争执,是因为行为有求于人。争执,依仗于它会自取灭亡,与该段意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翻译:人们厌恶的,就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此自称,所以事物有受损而得到增益,有受益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教导别人。强暴者不得善终。我将以此作为施教的宗旨。)
    (备注:1、上文讲柔弱处上,所以该段承接上文继续发挥,然后得出结论“强梁者不得其死”。
    2、“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该段下文有继续发挥,我们暂止于此。
    3、“强梁者不得其死”,是要告诉世人为人做事要圆滑周全而不偏不倚,深谙此道者得以在夹缝中求生存,得以危险中保安全,而世人则多运用其达到个人目的,所以后世大行厚黑学。故而强者不强,逞强也,勉强也。)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翻译:唯声与阿声,相距多少?美好与丑陋,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我不能不害怕。广阔遥远啊,好像没有尽头!众人熙熙攘攘,如同享用太牢之筵,如同春天里登上楼台。我独自淡泊,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如同未嬉笑的婴儿。疲倦闲散,好像没有归处。众人都有剩余,而我却好像不足。我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世俗之人光鲜明亮,唯独我糊涂暗淡;世俗之人观察精明,唯独我愚昧迷糊。世人都有用处,唯独我顽愚而且鄙陋。我唯独与人不同,而重视取法于道。)
    (备注:1、讲“强梁者不得其死”,该段承接上文继续发挥,讲自己与世人情形反差之大,并作出解释。
    上文讲“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里讲“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事物发展难以预料,所以不可恃强,故而圣人昏昏闷闷独顽且鄙;恰到好处的那个度,也不好把握,也没法计算,故而圣人沌沌兮傫傫兮,愚人之心也哉!
    3、“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世人都有为有用,圣人独自愚顽鄙陋,既然圣人贵食母,则众人不道。且看有用的弊端:
    《天地》曰:“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牺尊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跖与曾、史,行义有间矣,然其失性均也。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可知,虽然有用,然无论好与不好,都是失去了自然本性。
    《人间世》曰:“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楂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借栎树之口告诫人们,有用则中道夭折,不得终其天年,自招世俗之人的打击。
    《应帝王》曰:“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凿出七窍是指混沌结束而智慧之光的开启,此处借预言告诉人们无为混沌则长生久视,一旦有为有用即走上了一条必死之路,而不得合同于道。)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翻译:善于建树者不会拔除,善于抱持者不会脱离,子孙遵循此道就永远祭祀不会断绝。以此修行自身德行便纯真,修行家庭德行就宽裕,修行家乡德行就尊崇,修行邦国德行就丰硕,修行天下德行就普遍。所以以自身观察他身,以自家观察他家,以自乡观察他乡,以己邦观察他邦,以天下观察日后天下。我怎么知道天下情状是这样呢?因为此:)
    (备注:1、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母”即“道”,贵食母即顺从于道,顺从于道者方可成就大事业,“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即所谓大事业。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以何修之?圣人乃天下榜样,圣人尚以食母为贵,世人何以异之?天下万物皆由“德”而生,只有道在德前,除非“道”又有谁可担起修身德真修家德余修乡德长修邦德丰修天下德普的大任?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该结论到底是如何得出的呢,我们详解一下:圣人顺从于道,为天下至德至善者,修身德真,故为天下人之表率,故以身知他身之情状;修家德余,故为天下大家之标准,故以家知他家之情状;修乡德长,故为天下大乡之规范,故以乡知他乡之情状;修邦德丰,故为天下大邦之榜样,故以邦知他邦之情状;修天下德普,故可为至德之世,故以天下知他日天下之情状。《平人气象论篇》曰:“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此皆同理!
    4、“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这里用的也是“:”,因为其原因在后文。)
    如果神明想予人以启示的话,最好的媒介莫过于自然现象了,虽然正在萌芽,有些事情却已经开始了。

    每个人都曾仰望星空,但终将落入凡尘,但没关系,一定有人冉冉升起,变成那颗明星!!!

    未来的日子里,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关心身边的人,不要将思念寄托在远方!长夜漫漫,路途渺远,青山依旧,细水长流!!!

    因为观看超级蓝色血月月全食,耽误了更新,在此抱歉。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恐怖推理 最新文章
有看过《我当道士那些年》的吗?
我所认识的龙族
一座楼兰古墓里竟然贴着我的照片——一个颠
粤东有个闹鬼村(绝对真实的30个诡异事件)
可以用做好事来抵消掉做坏事的恶报吗?
修仙悟
—个真正的师傅给你聊聊男人女人这些事
D旋上的异闻录,我的真实灵异经历。
阴阳鬼怪,一部关于平原的风水学
亲眼见许多男女小孩坐金元宝飞船直飞太空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9-15 03:05:16  更:2022-09-15 03:13:10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