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恐怖推理 -> 我是谁?你有是谁?《黄帝内经》来告诉你 -> 正文阅读

[恐怖推理]我是谁?你有是谁?《黄帝内经》来告诉你[第3页]

作者:QQq小鲤鱼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zwwjiye 2017-12-09 20:15:40
    楼主的很多说法都很信服。但是论证的过程实在是太不平易近人了。比如大段的古文复制,真的很难理解,楼主需要借助这些典籍说明的问题,似乎与其结论的联系不那么紧密。希望楼主继续加油
    -----------------------------
    感谢指正,但是限于篇幅和文章目的,只能如此,例如进化论的内容只是本文最终目的论据的一个细微的组成,如果单就此作出大段论证,那么本文怕是几百万字都打不住了,而且严格的论证也让人更难以理解和琢磨,我只想深入浅出的将一些东西讲清楚。另外,没有进行翻译的大段古文,真的很容易理解,从任何地方都能够翻译,全都放进文章太过冗长。人们往往因为走得太长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至于典籍与结论不够密切,可能是我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或受限于水平,总之,一起加油吧!!!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上古文明存在的证据
    第四章 上古文明存在的证据

    一般科学界将文字的出现作为界定文明的重要标志,通常人们把文字出现以后的历史称之为人类文明史,而把文字以前的历史算为史前史。从上一个世纪,世界各国便开始对上古文化进行大规模的考古挖掘,集一个世纪以来的考古成果,人们发现文字出现的时间并不长,最多不超过6000年。按照文明发展的程度,学术界将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四国排在首位,号称“四大文明古国”。
    因此,单从文字的出现来看,我们这一代文明只有6000年的时间,这是可以确定的人类文明的上限。今天我们所有的科学成果,是积6000年岁月发展而来,在此之前,根本不可能出现与我们今天相似的文明,这就是历史学的结论。
    那么6000年以前,人类是什么样子呢?没有任何文字的记载,只有大量出土的实物资料,从这些实物资料出发,加上合理的推测,历史学家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史前历史画面:大约从200万年以前开始,刚刚从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人类,进入到旧石器时期,他们像一群野兽一样过着群婚生活,赤身裸体居住在山洞或大树上,用经过简单加工的自然工具,如石块、木棒等猎取野兽和采集各种能食用的植物。这个时期十分漫长,石斧、石片以及各类骨器上记载了原始人类的每一次微小的进步。
    大约在一万年以前,人类开始进入到新石器时代,他们开始懂得制造更加精细的工具,包括石器与骨器,同时他们发明了火,知道了熟食,再慢慢地,他们发明了结绳记事,发明了图画。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他们有了文字,走出了蒙昧的阴影,迎来了文明的曙光。这就是历史学家们辛辛苦苦构建起来的史前历史体系。
    过去的一百年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考古手段日益科学化,人们在以前历史学家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发现了大量史前遗址,虽然人们至今无法解读这些遗物、遗址的正确含义,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这些遗物、遗址的含义与现代传统史学观点还是有较大出入的。其中从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这段历史,最是不可思义,表现为极为突出的断层特点。比如说,上世纪40年代发现的印度马亨佐达摩,它分为几层重叠在一起,而下一层明显比上一层文明更先进。
    人们必须高度正视几万年以前的开颅手术,奇妙但精确的古地图,以及一大堆来历不明的金属冶炼技术和各种知识。要知道,一群使用着笨拙石器的原始人只能刀耕火种,而不是一边喝着可口可乐,一边看着高清晰的彩色电视机。
    历史学体系和新的考古学发现之间巨大的反差就摆在人们面前,它们的冲突是如此的尖锐:人们必须从两者中间选择一个正确的,否定另一个错误的。其间似乎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再看其他的事例:1929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塞拉伊图书馆,人们发现了一张用羊皮纸绘制的航海地图,当然这不是原图,而是精美的复制品。地图上有土耳其海军上将皮里?赖斯的签名,日期是公元1513年。据查,赖斯确有其人,他是著名海盗马尔?赖斯的侄子。一生以大海为生的人,拥有一张航海图本来算不了什么,但他这张海图却与众不同。这张地图上准确地画着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北美和南美的地理位置也准确无误,特别是将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委内瑞拉湾的合恩角等地也标注得十分精确。更令人惊叹不已的是,这张地图上竟然十分清楚地画出了整个南极洲的轮廓,而且还画出了现在已经被几千米厚的冰层覆盖下的南极大陆两侧的海岸线和南极山脉,其中尤以魁莫朗德地区最为清晰。
    南极洲现在公认是1818年发现的,比赖斯的地图晚了300多年,而且南极大陆被冰层覆盖也是15000多年以前的事情了。这幅地图的存在说明,在南极大陆还没有被冰雪覆盖以前,曾经有人画出过当时的地理面貌。但是,人类在1.5万年以前还处于原始石器时代,当时既到不了四周环海的南极地区,也不可能有绘制地图的先进文化。那么这幅地图的原作者又是谁呢?
    1531年,奥隆丘斯?弗纳尤斯也有一张古地图,上面标出的南极洲大小和形状与现代人绘制的地图基本一样。这张地图显示,南极大陆的西部已经被冰雪覆盖,而东部依然还有陆地存在。根据地球物理学家的研究,大约在6000年以前,南极洲的东部还比较温暖,这与弗纳尤斯的地图所反映的情况十分吻合。
    1559年,另一张土耳其地图也精确地画出了南极大陆和北美的太平洋海岸线,使人惊讶的是,在这张地图上有一条狭窄的地带,像桥梁一样把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连在了一起,地图上所表示的无疑就是现在的白令海峡地区。但是,白令海峡形成已经有1万多年了,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中间的这条地带就是在那时消失在碧波万顷之下。不知为什么,这张地图的作者竟对1万多年以前的地球地貌了如指掌,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还有一桩怪事发生在古希腊一些普托利迈斯年代的地图上。人们从这张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瑞典还被埋在厚厚的冰层下,而这个地质变动的年代已经距今很远很远了。
    这些地图是否正确呢?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1952年,美国海军利用先进的回声探测技术,发现了南极冰层覆盖下的山脉,与皮里?赖斯的地图对照,二者基本相同。这不亚于在科学家的头顶上炸响了一枚巨型炸弹,在震惊之余产生了一系列疑问:是谁在1万多年以前绘制了如此精确的地图和后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但同样奇怪的是,教科书对此只字不提。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不可思议的上古文明
    第五章 不可思议的上古文明

    这里说的上古文明有更加遥远的上古,也有距今两万年以内神话时期的上古。物种有灭亡新生,文明同样有毁灭与新生。在地球自初生后漫长的几十亿年内,文明的兴替几乎是肯定的是。本书话题与这些更加远古的文明无关,不过我们发现一个很古老的出自玛雅人的传说,谨以此通过整理,贴出来共同分享:
    据说在遥远的时代,曾经有过四个极度发达的文明存在。
    一、根达亚文明,又叫做超能力文明,是在根达亚大陆上兴起的文明。大约1米左右,男人有第三只眼,翡翠色,功能各有不同,有预测的,有具备杀伤力的等等……女人没有第三只眼,所以女人害怕男人。但是女人的子宫具有通神的能力,女人怀孕前会与天上要投生的神联系,谈好了,女人才会要孩子。该文明毁于大陆沉没。
    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又叫做饮食文明,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发展起来的文明。这个文明是上个文明的逃亡者的延续。但是人们把以前的事忘却了,超能力也惭惭丢失了。男的第三只眼开始消失。他们对饮食特别爱好,发展出各色各样的专家。该文明毁于地球磁极转换。
    三、穆里亚文明,又叫做生物能文明,上个文明的逃亡者的延续,他们的先祖开始注意到植物在发芽时产生的能量,这个能量非常巨大,经过一个世纪的改良发明了利用植物能的机械,这个机械可以放大能量,该文明毁于大陆沉没。
    四、亚特兰蒂斯文明,又叫做光的文明,继承上个文明,这里用继承,不用延续是因为亚特兰蒂斯是来自猎户座的殖民者。他们拥有光的能力。早在穆里亚文明时期就建立了。后来这两个文明还打核战争。该文明毁灭于大陆沉没。这个文明是最为出名,也是距离现代文明最近的一个,西方国家无论是关于此的电影还是书籍或者传说都多到数不胜数,无数的专家学者还为寻找该文明的遗址而努力奋斗过。
    然后继续下去就是现代人类的文明,这个文明被称之为情感的文明,因为在这个社会里,人类是因为感情而维系在一起,这种感情叫“爱”,“爱”有许多种,有大爱,有小爱,有亲人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等等。但我们还要赋予它另一个名字——物质文明,人类虽然因为情感维系在一起,但归根结底,人类是从对物质的利用而发展起来。人性有光辉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但无论哪一面都不曾存在对自然的感恩,总是对自然索取无度。人类将地球比喻成母亲,但却更像地球的蛀虫,由于人类的存在,物种加速了灭亡,资源加速了损耗,环境加速了恶化。人类走着自己的路,让其他生物无路可走。
    这样下去,要么地球被毁灭,要么人类被毁灭,但地球经历了几十亿年,经历了各种文明,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是不会被毁灭的,所以,只有人类被毁灭,而且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是,还会有下一个文明兴起。许多预言都提到人类会遭遇一次巨大的灾难,区别只是文明开始的方式:如果被新的高级生物继承,那就是预言里提到的人类末日;如果是人类主动进化,那就是预言里提到的世界大同或者天下一家。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宇宙的形成
    而且,新文明的到来远比人们想象中更快,或者说它已经悄悄萌芽了,只是人类毫无察觉。玛雅预言中具有超级精神掌控力和强大意念掌控力的新人类的觉醒标志着新时代的到来,这个标志好比人类以火的使用作为文明产生的标志,而当全人类都进入精神世界,就好比文字的发明与使用,代表着该文明进入了高度发达的时期。
    从一个人的觉醒到全人类进入新的文明,必定会有一个过渡的过程,而且需要全人类都认同的一种普世的价值观,这就需要率先觉醒的这个人来进行引导。这个人就是全人类的救世主,是《推背图》里预言的圣人,道家预言的紫薇大帝,《圣经》里预言的弥赛亚,佛教经文中提及的未来佛弥勒佛,伊斯兰教徒崇敬的教尔萨圣人。这个人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时代必然的产物。
    说到这里大家都知道了吧,人类不会灭绝,最终都会走入新的文明,这个文明叫做精神的文明,新人类将会进入精神世界,从对物质无止境的追求转向对自身心灵的关注。这就是人类的未来,也是我所要解答的问题的一部分,后面会有更加详细的解释。
    现在,且先来解释生命起源里的小概率事件。对于生命的产生,现代进化论认为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简单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在某种特殊条件下进化成复杂的生命大分子,而各种复杂的大分子又进一步组合演化形成原始生命。于是进化论为生命起源定下一条这样的公式:无机物——简单化合物——复杂化合物——高分子有机物——高分子蛋白质——生命 。
    这个过程深深的印在了许多人的脑海,但也有人开始考虑其中的机率问题。简单来说,这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通过偶然形成的几率远比中这个世界上几率最小的大奖的几率还要小的多得多,而要形成以上所有的过程,概率恐怕要小到不可能的地步了,这个概率就好比飓风席卷过一个废料场恰好组装成一个747喷射机。
    许多学者为解决该问题又提出了一个合理的假说:虽然概率小的可怜,但哪怕它再小,只要给它一个足够大的基数,让他们相乘,那么得出的最后结果就非常可观了。
    无限猴子理论就是对一个绝妙的比喻,它的大意是说,在时间无垠的荒野里,只要有数量足够多的猴子任意敲打打字机键,最终可能会写出大英博物馆所有的书。
    可惜该理论是错误的,这里有好几处错误,首先时间不会是无限的,时间是宇宙的产物,宇宙都会灭亡,时间也不例外;其次,不可能有无限多的猴子,好比一个只能养活10人的土地无论如何养不活100人;另外,在单纯的数学理论中也无法实现,我们之前证明过,无限小和零其实是等价的,而且不同的尺度不能用统一的规则去运算。所以无限猴子理论不成立,它不能够解释生命的起源,如果你要我解释,我非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讲起,而这个很久很久以前要追溯到大爆炸以前。
    统一声明:发预告的目的,第一预告下章,第二总结段数,如果段数不够,就是被删帖了,虽然并不明白为什么会被删帖!
    被删帖了,现在补上:

    第六章 宇宙的形成(一)

    你也许会说:“你丫疯了吧,宇宙是从大爆炸开始,再往前只是无尽的虚空好吗!”
    我要问你:“宇宙的构成还记得吗?”
    你说:“当然了,宇宙由能量与物质构成,也就是你说的‘有’和‘无’,就像一张白纸的留白和画面。”
    你又说:“但是你要记住,宇宙有限无界,没有了物质,空间本身不能称之为宇宙,这下我看你怎么说。”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再一次重复,颠覆你脑海中那坚固的念想:宇宙可以定义科学,但是科学不能定义宇宙。如果科学是研究显宇宙的学问,那么宗教就是研究暗宇宙的学问,但无论是科学还是宗教都不能完全定义宇宙,一来宇宙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演变,二来尺度不同根本的规则会发生变化。那有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定义整个宇宙呢?
    有,那就是内涵无限大的,比宇宙本身更大的“道”。既然要从宇宙的形成说起,且先看宇宙大爆炸理论,这是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学说。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
    爱因斯坦研究广义相对论时发现了时空可以弯曲这个惊人的事实,然后他又从数学的角度推断出宇宙要么膨胀要么收缩,而自1922年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开始观测到到“红移现象”开始,有关“宇宙膨胀”的观点开始形成了。
    关于“红移现象”我们大体解释一下:光的颜色与它的波长有关,在白光光谱中蓝光位于短波端,红光位于长波端。遥远星系的红化意味着它们的光波波长已稍微变长了。在仔细测定许多星系光谱中特征谱线的位置后,哈勃证实了这个效应。他认为,光波变长是由于宇宙正在膨胀的结果。哈勃的这个重大发现就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
    1927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和宇宙学家勒梅特首次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假说。1929年,埃德温·哈勃总结出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即:不管你往哪个方向看,远处的星系都在急速地远离我们而去。换言之,宇宙正在不断膨胀。这意味着,在早先星体相互之间更加靠近。事实上,似乎在大约100亿至200亿年之前的某一时刻,它们刚好在同一地方,所以哈勃的发现暗示存在一个叫做大爆炸的时刻,当时宇宙无限紧密。
    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正式提出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由大约14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人类从而认识到宇宙是有一个开始的,而且很有可能开始于一次恢弘的宇宙大爆炸。
    我们来慢慢分析。首先,137亿或者140亿这个数字肯定是错误的,原因之一是尺度不同会导致时间的流速不同,也就是说宇宙诞生初期极其狭窄的空间的时间流速与宇宙膨胀到极其广阔后的时间流速不同。另外,引力的不同也会导致时间扭曲。第二,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在宇宙诞生初期,是没有时间的,时间是宇宙的产物,后于宇宙产生,也先于宇宙灭亡。百度给出的定义是,时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其实很好理解,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中,所以有时间概念,如果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绝对静止不动,既不发展也不变化,那就不存在时间了。物理学中有个名词叫“绝对零度”,大概是零下273.15℃,在此温度下,物体分子没有动能,更小的粒子也不再运动,宇宙停止运转,时间也不存在了。当然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数字,绝对零度是不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自然界的温度只能无限逼近。
    那有没有一种事物,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后而又在时间诞生之前呢?有,就是光。所有熟悉相对论的人们都会知道,光是不会永远变老的,所以宇宙诞生之初的光经过几百亿光年来到我们面前时,它仍然是原来的模样。光是二维的,而时间是三维空间的产物,所以以时间来定义宇宙不可取,时间只能定义三维空间产生后与消亡前的宇宙。
    我知道你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从宇宙的形成说起。宇宙万物构成的根本是一个什么都不包括的极小的,又同时包含所有的极大的点,就是《老子》中的“道”,它“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当这个零维的点,获得了向另外一个方向运动时的能力,将它们之间建立一个通道,便形成了一维空间,一维空间其实是空间本身的扭曲,可以将其看做是一根根“弦”,“弦”理论便发展到了该层次。
    这无数根“弦”,也就是无数扭曲的极小空间簇拥在一个极其狭小的空间内,积攒了非常大的能量,这一团能量即没有任何的物质形态,又失去了空间的自身形态,就那样混杂在一起,无法辨别,《老子》的形容是“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科学形容宇宙是在过去有限的时间之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太初状态演变而来的,这个惚恍就是科学理论提及的太初状态,就是《老子》中的“一”,就是奇点的前身,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混沌。与《老子》所述“道生一”者同。
    然后,当一根弦,或者一维空间,获得了向另外一个方向运动的能力时,将它们之间建立一个通道,便形成了二维空间。这时候,宇宙开始获得了对称的属性,就是道家所谓的阴阳,比如“无”与“有”,物质从空间中产生开来;开始有了光,并且具有波粒二象性;开始有了“热”与“冷”,当能量开始向外四散射出,最初的能量得到了初步的冷却。
    1984年至1986年,科学史上的物理界开始出现了相似的理论,就是被称之为“第一次超弦革命”的“超弦理论”,之所以在弦理论前面增加一个“超”字,是因为该理论认为每一个基本粒子必须要有一个“超对称”的伙伴,比如电子的超伙伴叫做超电子,光子的超伙伴叫做光微子等等。而弦理论和超伙伴的假想一结合,立即发挥出了巨大的威力,弦理论从此升级为超弦理论,超弦理论认为任何粒子都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根闭合的弦,当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振动时,就分别出现了自然界中不同的粒子。所以,哪怕小到弦的尺度上,科学的研究仍然符合《老子》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与其说这些理论是新的发现,倒不如说是为更早的理论学说提供证据。
    另一方面,这个理论与我们的推论完全契合,尤其是其非常明确的阐明了“无中生有”的过程。让我们再来看一下更早的理论,《老子》说: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我们来解释一下:
    空间本身,就是宇宙形成的初始;物质的形成,是宇宙万事万物出现的基础。
    宇宙万事万物从最初的物质演变而成,而最初的物质来自于空间本身。
    所以,当宇宙虚无之时,可以观察宇宙的奇妙(比如生成灭亡与发展变化);当宇宙发展变化时,就可以观察它的界限(比如事物发展变化的临界点与所受限制)。物质与能量一同产生,但是名称不同,都叫做玄,物质与能量的反复变化,是产生多姿多彩世界的奇妙法门。
    大道广泛,可左可右。
    有与无可以互相生成,难与易相反相成,长与短互相比量,高与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和谐,前与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现象。
    这时候的宇宙是二维的宇宙,被光充满着。与《老子》所述“一生二”者同。这个更早而且更加完善的理论来自于老子,老子曾经做过周王室守藏室之史,征集、保管进而饱览了周王朝及前朝的典籍,为他创立学说奠定了基础,而这些书中的思想又来自于更早的时代。现代学者认为夏商两朝为奴隶王朝,生产力与思想极为落后,那这些思想就得来自更早的时代,也就是学者们不承认的上古文明。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宇宙的构成(二)
    宇宙的形成(二)

    当二维空间获得了向另外一个方向运动的能力时,将它们之间建立一个通道,便形成了三维空间,也就是我们所在的空间。零维空间与一维空间是不存在生命的,二维空间是光的世界,时间还未存在,也没有生命可言。到了三维空间,炙热的能量汇聚在一起进一步压缩,最初的物质经过排列组合后,爆发性的出现了。
    所谓爆发性就是指由能量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出现,物质爆发的这一瞬间,就是科学界所谓的奇点。要注意的是,奇点并不是一个体积极其小而质量极其大的物质的点,做个比喻的话,奇点更像是打开电视机按钮屏幕开始出现画面的那一瞬间。不过,最初形成的物质确实密度极大。
    三维空间里,开始出现了四面八方的概念,伴随着物质爆发性的出现,宇宙也随之出现了四种最根本的力。根据牛顿定律可以得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假如两个小球相撞,虽然它们各自的运动状态都被改变了,可是从整个系统的角度来看,两个小球仍然符合动量守恒,并没有外“力”掺和其中,只不过是“速度”从一个小球转移到了另一个小球身上。
    宇宙中第一种基本的力是万有引力,基本上,大家平常所感受到的力究其根本都是引力在起作用,比如自身感受到的重力,其实是地球对人的引力;比如大气压力,是地球对于空气的引力;比如石头从高山上滚落,也是引力在起作用。
    万有引力定律是解释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引力的定律,物体只要有质量便有万有引力。在常规尺度下,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在宏观的尺度下,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修正了引力公式。
    宇宙中第二种基本的力是电磁力,当大家拿两块磁铁感受其异性相吸、同性相斥的效应时,感觉尤为明显。另外诸如火车开动、电梯升降,甚至煤气灶把水烧开,都是电磁力在起作用。在地磁力方面,麦克斯韦的电磁方程组简直堪称完美(至于原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查相关资料)。
    大家日常的生活中,基本上所有的物理现象,究其根本都是这两种力在起作用。经过对比不难发现,引力比电磁力弱得多,比如把一根塑胶棒在头上摩擦几下,就能把桌上的小纸屑轻而易举吸起来,也就是说塑胶棒在头上摩擦几下产生的电磁力要远大于地球对小纸屑产生的引力。不过,引力是长程力,哪怕距离很远很远都能影响到,虽然衰减的速度跟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那也比电磁力影响的距离要长得多。电磁力虽然强,但是其影响的距离很短,力的大小随着距离增大衰减的非常快。
    后来,随着人们对量子领域的了解越来越多,又有两种最基本的力被发现了。一种叫做弱核力,它是产生物质的放射性现象的根本原因;另一种叫做强核力,这种力将质子和中子结合成了原子核。
    我们讲过,小到原子,大到宇宙,物质的构成是相似的。如果将原子核看做为原子的核心,那么宇宙空间也有这么一个类似的核心,就是作为大爆炸起始点的奇点形成的那片区域。在宇宙运转的亿万年里,这个核心始终存在,自然也有其强核力将物质与能量结合在该区域,自然也有其弱核力,不断的将物质与能量放射出去,而正是这两股巨大的能量推进着宇宙的运转。
    自这片区域中的物质开始急速四散时,物质开始有了发展变化,时间也便形成了,四维空间也随之形成。比如你此时此刻所在的空间是三维空间,但下一刻的这个空间由于你进行了发展变化(比如细胞脱落或者重生),这个三维空间便不是前一刻的三维空间,也就是说,你获得了从一个三维空间运动到另一个三维空间的能力。所以,此刻的你虽然是三维空间的人,但却生活在四维时空中,无时无刻不再运动着。四维空间里,时间与空间因为阴阳的对立运转而纠缠在一起,是生命的福地,万事万物在此发展变化,从出生到死亡,永无止休。
    最初的物质与能量在被推出的过程中不断组合碰撞或者发生其他反应,形成了宇宙尘埃、星云、星系、黑洞、白洞以及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等各种各样的星体或者能量体。这些大大小小的星体,各种各样的能量体,就好比大漩涡中的小漩涡,在保持自身旋转的情况下,整体仍旧遵循着宇宙的运转。而在运转过程中,其又不断的进行阴阳结合,孕育着新的生命,万事万物由此形成,寂静的宇宙开始变得喧闹。其与《老子》所述“二生三,三生万物”者同。
    当然,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天地之数,始于一而终于九,宇宙仍会继续搭建,然后形成五维空间直至九维空间。每一个维度里的生物只能感受到相邻的维度,比如你能看到物体的一个面,但你永远无法看见一根没有宽度的线。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眼前一亮:“你的意思是,我能看到四维空间里的人喽!”理论是这样的,如果四维空间真的有“人”的话,但也只能看到“他”在三维空间里的投影,或者叫横切面,因为大家每个人此时此刻都是处在某个时间点的空间里,而“他”本身就是某个时间段的空间的集合,“他”生活在五维空间里,可以逆向时间运动。假如大家生活在一个立方体中,那“他”就生活在超级立方体中。
    我们来做一个比喻,假设蚂蚁是二维空间的生物,那么它是没有厚度的,人类在它眼中只是一个横切面而已,这个横切面就是人在平面上的投影,说的更直白一些就是人的影子。同样的道理,超级立方体在三维空间的投影就是普通的立方体。
    我们先来帮助大家认识一下超级立方体的样子:立方体有八个顶点,当它在第四个维度运动到另一个地方时,我们将它相对应的顶点连接起来。不难推断出,超级立方体必然有16个顶点,新旧立方体原本各有12条边,连接新旧八个顶点时又会产生八条边,因此超级立方体共有32(16+16+8)条边。它在三维空间的投影大概类似于包裹着小立方体的大立方体,或者将它再降低一个维度展现在平面上:

    

    我知道,现在的你也许更加模糊,那我们就将超级立方体展开,也许会对大家的想象有所帮助。立方体将其六个面展开,容易想象的多,它是这个样子:

    

    其实就是一个纸盒子展开压平的样子,一个立方体共计六个面,它的二维投影也是六个面,这个特征是正确无误的。那么超立方体在三维空间展开的关键是它共计有几个“体”,我们从超立方体在三维空间的投影可以数出来,一共是八个,那么展开后应该是这个样子,我们将其展现在平面上:

    

    你还是想象不到吧,我早就猜到了。这好比我们去跟一个二维空间的蚂蚁讲什么是立方体一样。二维空间中,只有正方形,没有正方体,你费劲口舌,举了无数例子,做了无数比喻,希望让它了解正方体的真正形态,可它仍然想象不出三维空间有多么的广阔,同样的,大家也无法想象四维空间是多么的广阔。
    说回正题,四维空间的“人”在三维空间的投影不会是无法想象的东西,因为它要符合三维空间的规则,所以它只能是一个有着具体形状的“人”。
    这个宇宙的本质,同时也是最初的构成材料的“无”,从零维空间开始,一点点积累,经过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构成一维空间,又以同样的方式,构成了二维空间、三维空间、四维空间……在这每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个临界点,而这个临界点同时会兼具两个维度的部分特点,好比红色与橙色的渐变过程中,就会有一个临界的颜色,同时兼具着红色与橙色的部分特点。比如在三维空间与四维空间的临界点上,便会产生一些同时具有两个维度的部分能力的人,能够预见未来的人便是其中一种。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宇宙的构成(三)
    宇宙的形成(三)

    我们将自己的分析与科学的结论进行了对接,科学对于宇宙的起源与构成有着深刻的分析,宗教对于此也有着独到的看法,而它们往往反应在该宗教的神话里。神话是宗教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听着有些唯心,或者不可思议,但我们相信,在神话最初流传时,它是比较接近事实真相的,只是在后来代代流传中,那些晦涩而难以理解的部分被渐渐丢失,反而是更容易理解的为解释真相而做出的比喻则流传了下来。
    也许你会感觉奇怪,现代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的增砖添瓦,才使得这个宇宙的真相浮出冰山一面,我怎么就口出狂言认为古人的神话更接近真相呢!那是因为所谓的“古人”并非刚从森林古猿进化来的古人,他们是上古文明的代表,上古灿烂的文明比现代更加耀眼。话不多说,且来看一下最著名的几个神话。
    首先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这是中国本土的民间神话,早在三国时代就被吴国徐整记载在《三五历记》中,至于更早之前的记录还未被发现,至于之后的记录或详细或粗略,虽然细节有偏差,但大体情况相差无二,先看一下记录: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天气鸿蒙,萌芽滋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接着,我们一边进行翻译,一边进行补充:
    天地混沌在一起就如鸡蛋(这时候天地未分,全都是混沌在一起的状态,就是“一”)。
    盘古在混沌里诞生了,万八千岁后,天地开辟了,能量积聚为天,物质聚集为地。(这里是“一生二”的意思,也就是说,混沌里产生了“无”与“有”,事物有了互相对立的属性,因此盘古也许是指“太极”。)
    盘古在天地之间,却神圣于天地,每日都有所变化,天地每扩张一寸,他就充斥一寸。这样又过了万八千岁,天地便极其广阔,天去地有九万里,盘古也充斥了天地之间。后来,便有了三皇。(太极神圣于天地是因为天地由混沌化分,太极于混沌中生成,可谓天地之母,其又充斥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九为数之极致,所以我们怀疑“九”为极大之意。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故三皇实指天皇、帝皇与人皇。)
    天气迷蒙广大而混沌,生命开始萌芽,天地分开之后,乾坤便立于天地之间,乾坤相交,阴阳相合,布化元气,人便从此孕育开来。(先有天地,阴阳相合,人则交感而生。)
    道生化盘古,盘古临死之际化身自然:其气化成风云,其声化成雷声,左眼化成太阳,右眼化成月亮,其四肢与头部化成东西南北四方四岳与中岳之山,其血液化成江河,筋脉化成地理纹脉,肌肉化为田土,头发胡须化为星辰,皮毛化成草木,牙齿和骨骼化成金玉矿藏,精髓化为珍珠宝石,汗流化成了雨泽。身上诸虫,因受风所感,化为万物。(这一段虽然复杂,但表述的意思其实最为简单,就是自然现象的产生以及万物的由来。这里要注意,万物虽然是阴阳交感而生,但风才是催动阴阳交感的动力。《内经》中有“风为百病之首”的记叙,举一反三的话,风是催动变化的原因,自然也是催动生化的原因,生化指的便是万物生成。大家可还记得,《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诞生便是石卵见风化作石猴。
    首生盘古,若盘古为太极,则生盘古者谁?唯道是也,首生盘古有“道生一”之意。另外,这个故事,是不是和《阴阳应象大论篇》里的描述人与自然相对应段落有些相像呢:“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 ,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对于上文中万八千岁这个时间,以及自然万物的生成过程,我们不置可否,然而《西游记》中对于天地纪元和万物生化有着更详细的叙述:“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缯而万物否矣。
    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可见,这两段描述的事件相当吻合,所以我们怀疑神话中的万八千岁有笔误,实为万八百岁。
    自亥会之初有混沌,至近子之初逐渐开明共万八百岁,不但点明了时间,还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如自天开于子,至地辟于丑共万八百岁,其中还讲到天之四象与地之五行的生化,与盘古化身万物也完全吻合且更加详细;比如自寅会之初,至天地人三才定位共计万八百岁,这是盘古开天地里没有讲到的,另外大家还能得知天地运转与万物生化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
    鉴于各位对天干地支并不了解,这里作为拿来主义,先做个简单解释(至于天干地支的详尽奇妙之处还请各位自行翻阅资料):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天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苍天有好生之德,木有生发之义,自此而下,万物生生不息,故天干甲木为首。又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水润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故地支子水为首。又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众所周知,十二地支又与十二生肖相合。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
    干者犹树之干也: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燃着,见而光明。
    丁: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荣。
    己:起也,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萌芽。
    支者犹树之枝也:
    子:孳也,阳气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纽也,寒气自屈曲也。
    寅:髌也,阳气欲出,阳尚强而髌演于下。
    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
    辰:伸也,万物舒伸而出。  
    巳:巳也,阳气毕布已矣。
    午:仵也,阴阳交相愕而仵。
    未:眛也,日中则昃,阳向幽也。
    申:伸束以成,万物之体皆成也。
    酉:就也,万物成熟。
    戌:灭也,万物灭尽。
    亥:核也,万物收藏,皆坚核也。
    从干支的甲骨文字形上分析,十二地支字形源于十天干衍生(此亦地由天生,无中生有之意)。
    癸孕甲,称子;己孕庚,称丑;
    乙孕丁,称寅;乙孕丙,称卯;
    己孕辛,称辰;丁孕己,称巳;
    丁孕戊,称午;戊孕庚,称未;
    辛孕癸,称申;辛孕壬,称酉;
    戊孕辛,称戌;癸孕乙,称亥;
    干支是经纬之学!经,贯穿南北,连接上下;纬,贯穿东西,连接左右。干支,干象天而支象地。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故知天干是入天之通道,地支是法地之通道。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天道和地道决定着人道,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时空,时空以定世界。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然都长在地上,但是万物的生长却离不开天。有天地而后万物生,人事繁杂。易以道阴阳晓人事,五行是其基础,阴阳化五行,易源于河图洛书,而干支以成河洛(这里不予详细解释)。故通天干地支可成经天纬地之能!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宇宙的行成(四)
    宇宙的形成(四)

    这一节,大家来看《圣经》里上帝七天创世的传说,我们无法贴出原文,只能大体的描述出大家都知道的这个并不是特别详细的故事:
    在上帝创世之前,宇宙一片混沌,地球在暗无天日、沉寂无声的太空中飘浮,没有陆地,只有满满的海水。
    ?耶和华(即上帝)之灵在海面飘行,觉得四周黑乎乎的实在太闷气。于是他开始了伟大的思考。
    第一日,上帝说:“要有光!”便有了光。上帝将光与暗分开,称光为昼,称暗为夜。于是有了晚上,有了早晨。
    第二日,上帝说:“诸水之向要有空气隔开。”上帝便造了空气,称它为天。
    第三日,上帝说:“普天之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于是,水和旱地便分开。上帝称旱地为大陆,称众水聚积之处为海洋。上帝又吩咐,地上要长出青草和各种各样的开花结籽的蔬菜及结果子的树,果子都包着核。世界便照上帝的话成就了。
    第四日,上帝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管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并要发光普照全地。”于是上帝造就了两个光体,给它们分工,让太阳管理昼,月亮管理夜。上帝又造就了无数的星斗。把它们嵌列在天幕之中。
    第五日,上帝说:“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之物,要有雀鸟在地面天空中飞翔。”上帝就造出大鱼和各种水中的生命,使它们各从其类;上帝又造出各样的飞鸟,使它们各从其类。上帝看到自己的造物,非常喜悦,就赐福这一切,使它们滋生繁衍,普及江海湖汊、平原空谷。
    第六日,上帝说:“地要生出活物来,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于是,上帝造出了这些生灵,使它们各从其类。
    上帝看到万物并作,生灭有继,就说:“我要照着我的形象,按着我的样式造人,派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地上爬行的一切昆虫。”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
    上帝本意让人成为万物之灵,就赐福给他们,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地上的一切,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活物。”
    第七日,天地万物都造齐了,上帝完成了创世之功。在这一天里,他歇息了,并赐福给第六天,圣化那一天为特别的日子,因为他在那一天完成了创造,歇工休息。就这样星期日也成为人类休息的日子。
    如果只是将第一天至第七天当做一个先后顺序的话,上帝创世与盘古开天辟地其实讲的是同一个故事,和我们的解释也大差不离。《圣经》中的上帝就是盘古。两个故事都讲述,天地未分之前是混沌在一起的状态,就是“一”,而后有了光,将光与暗分开的意思,也就是“一生二”,万物有了对立的属性,而后上帝(盘古)先后创造了天地,而且是天于地先生,地于天后生,而后有了天之四象与地之五行,有了自然规律,而后有了万物,而后有了人。
    另外,人类的文化瑰宝《周易》前两卦的《彖》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大家且看一下:
    乾卦,《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坤卦,《彖》曰:致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我们不具体解释,但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乾卦在前,卦德为健,使万物滋使,流形于万物,衍化天道规律;坤卦在后,卦德为顺,顺应天道,使万物滋生,使万物得以繁荣,衍化地道规律。需要强调的是,万物滋生与万物资始是不同的意思,万物滋生是指万物开始有生命,这个生命是天道赋予,天为阳,是指万物初生先有元阳;万物滋始是指万物开始生长变化,这个生长变化是地道赋予,地为阴,是指万物初生后有形体。这和《内经》中“阳化气,阴成形”是一个意思。将此规律赋予人身上就可以得出结论:人之生先有先天元阳,先生神明,后成肉体。
    另外,品物流形与品物咸亨是不同的意思,品物流形是指能量流充于形体使其成万千形态,此为天道赋予;品物咸亨是指万物顺应天道,形体凭借其体内能量开始发展繁荣,此为地道赋予。
    此外,乾卦《文言》曰:“大哉乾元!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刚健中正”是天的美德,“纯粹精也”是指天由纯粹的能量构成,“六爻发挥,旁通情也”的意思是乾卦六爻推演,就能广通万物情状。天为阳,同样说明了万物与自然规律回归本始是“无中生有”。
    回归正题,上面两个故事无一例外都指出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问题:人是被创造的,而不是进化得来。我们的看法与之一致。上帝造人是用泥土,往里吹了一口气,盘古开天地里则是“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不论哪一种说法,人都是创造而来。表面上造人的方法不同,但实际上是一样的,我们后面会详细讲。
    另外,按《圣经》的说法,人类是这个世界的管理者和支配者,《内经》也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但人类并不能认清自己。很久以前,人类傲娇自大,东方统治者家天下,自称“九五之尊”,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方教皇则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残暴而骄奢,崇尚权利与战争。到了后来,世界相对和平,科学得到发展,人类认识到宇宙的广阔,又自认为渺小的很,犹如沧海之一粟。人类即自大的很,又渺小的很,从不是世界的管理者和支配者,自始至终都充当着毁灭者的角色,走自己的路,让其他生灵无路可走。
    人类终于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不停下来及时反省,终将走向灭亡。也许是时候走上另一条与众不同的既伟大又朴素的道路了。那就是踏入精神世界。若如此,首先得认识灵魂与守护内心,至于如何成为这个世界的管理者和支配者那是后事。
    其实,不仅基督教与中国本土道教的神话里关于天地生成的内容一致,实际上熟知佛经或者伊斯兰教圣典的教徒也一定能从中找到与之相似的创世内容,哪怕造物主的名字或者创世的具体细节稍有差别。
    我们再将范围扩大一些,不仅是世界三大宗教与中国本土道教,基本上只要是流传时间甚广,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的宗教,都会有相似的创世内容。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因为它与上古文明或者人类的史前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话说回来,神话毕竟是神话,虽然其揭示了天地与自然规律生成的事实,但毕竟粗略,缺乏具体过程,若能有一个更详细的最好是书籍类型的解说那就更严丝合缝了,那究竟有没有这样一个著作呢?
    有,那就是《黄帝内经》。你一定知道,这个世界上最深奥的道理总是最简朴的,虽然关于病理病机和如何治疗占了大多篇幅,但所有复杂多变的形形色色的病理病机都来自同一种简单的情况,然后经过变化而来,所以《内经》中多次提到“其道在一”或者“守一”。
    下面关于天地生成的描述虽然比较简略,但关于自然规律由来的段落却正好添补了神话的空缺,且试着让上古文明、宗教、科学和自己的推论相互结合,让这个世界的真相以一种具体的形式展现。首先是天地与万物的生成:
    《灵兰秘典论篇》曰:“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翻译:至高无上的道体现在最微小的地方,由此而进行无穷的变化,却无人能探知本源。窘迫啊,人们日渐消瘦,却仍不得要领;那些道理暗昧难明,就像被遮蔽着,谁能了解它的精华?那似有若无的数量,是产生于毫厘的微小数目,而毫厘也是起于更小的度量,只不过把它们千万倍地积累扩大,推衍增益,才演变成了形形色色的世界。
    备注:最微小的度量就是弦理论中的“弦”,此为万物最初的“有”,而“有”来自于“无”,这便是宇宙的本质。故而世界虽然形形色色,但其道在一。)
    《阴阳应象大论篇》其一:“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
    (翻译: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质,天有八节的气序,地有五方的布局,因此天地为万物之根本。清阳轻生于天,浊阴下归于地,所以天地的动与静,是阴阳的神妙变化决定的。)
    其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翻译:阴阳,是天地之道,万物的纲纪,变化的根本,生杀的本始,神明的居府。
    ……
    所以,清阳积聚升天,浊阴下降归地。阴主静,阳主动,阳气生发,阴气成长,阳气杀伐,阴气收藏。阳气化为万物能量,阴气组成万物形体。)
    《六微旨大论篇》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
    (该句不用翻译,这是天地之间自然规律的开始。虽然你不是很懂,但我们每丰富一些,越具体一些,它本身所包含就会丢失一些。)
    《六节藏象论篇》曰:“余闻气和以为形,因变以正名。”
    (翻译:我听说阴阳之气交互赋予万物形体,因其变化不同的形状而确定不同的名称。
    备注:此为阐述万物之名及多样化的由来。)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宇宙的形成(五)
    宇宙的形成(五)

    这一节,我们来解释天地间自然规律的形成与万物的生化,《内经》中虽然关于此的叙述不少,但是段落散落在各个篇章,让我们提取些许部分:
    《六节藏象论篇》曰:“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地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翻译:黄帝问道:我听说天道运行是以六个甲子构成一年,地气是以九九之法与天相会,而人也有三百六十五节,与天地相应,这些说法,已听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问的真高明啊!请让我就此问题谈谈看法。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计算日月行程的。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环周也有一定的道路。每一昼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大月、小月合三百六十五天成为一年,由于月份的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首先确定一岁节气的开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时令节气,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翻译: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度,还想知道气数是怎样与天度配合的??岐伯说:天以六六之数为节度,地以九九之法与天相会通。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周甲重复六次而一年终了,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
    ……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阔,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帝曰:请遂闻之。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翻译: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六六与九九相会通的道理,但夫子说气数的盈余积累成为闰月,我想听您讲一下是什么气数?请您来启发我的蒙昧,解释我的疑惑!
    岐伯说:这是上帝秘而不宣的理论,先师传授给我的。
    黄帝说:希望讲给我听听。
    岐伯说:五日称为候,三候称为气数,六个气数称为一时,四时称为岁,一年四时。治病应顺从其当旺之气。五行气运相互承袭,都有主治之时,到一年终结时,再从头开始循环。一年分立四时,四时分布节气,逐步推移,如环无端,节气中再分候,也是这样的推移下去。所以说,不知当年客气加临、气的盛衰、虚实的起因等情况,就不能称为“工”。)
    这一段讲述岁立与气数的由来,翻译非常详细,我们不再赘述,至于五运的太过不及与气数的虚实大家可查阅其他篇章。然后再看天地运转的规律与万物的生化:
    其一,《六微旨大论篇》曰:“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愿闻其用如何?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因变作矣。”
    (翻译:岐伯说:气的升降,是天气和地气互相作用的结果。黄帝说:我想听听它们的互相作用是怎样的?岐伯说:地气可以上升,但升到极点就要下降,降下来的称之为天;天气可以下降,但降到极点就要上升,升上来的称之为地。天气下降,其气乃流荡于地;地气上升,其气乃蒸腾于天。由于天气和地气的相招,上升和下降的互引,天地之间便出现了变化。)
    该段讲述了自然规律的由来,原因是天地相合,高下相召,阴阳化合。另外可以看出,天与地本质其实是同样的,只是因为位置与作用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名字,和《老子》中“无”与“有”“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是相同的表达,与《内经》中“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也是相同的意思。
    其二,《天元纪大论篇》曰:“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
    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翻译:黄帝问:天气和地气互相感召是怎样的呢?鬼臾区说:寒、暑、燥、湿、风、火,是天的阴阳,其有三阴与三阳,天以奉之。木、火、土、金、水、火,是地的阴阳,主生长化收藏,地以应之。天以阳生发阴生长,地以阳杀伐阴收藏。天地各有阴阳,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天地的阴阳变化,应天之气,五岁而右迁,也就是自东向西,每运转换一次;应地之气,运行较迟,各守其位,六年而环周一次。由于动和静互相感召,天气和地气互相加临,阴气和阳气互相交错,而气运的变化就发生了。
    黄帝问:天气和地气,循环周旋,有没有定数呢?鬼臾区说:司天之气,以六为节,司地之气,以五为制。司天之气,六年循环一周,谓之一备;司地之气,五年循环一周,谓之一周。主运之气的火运,君火是有名而不主令,相火代君火宣化火令。六气和五运互相结合,七百二十气,谓之一纪,共三十年,一千四百四十气,共六十年而成为一周,在这六十年中,气和运的太过和不及,都可以出现了。)
    这一节详细解释了做天地交感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天之六气和地之五气的相互结合。需要注重的是,上文中的右迁指的是自东向西,因为上古时候画坐标时以上为南,向右自然是向西,虽然只是一个方向的不同,但却是两个社会形态不同的缩影。
    我们多嘴解释下,古人早就发现无论地球如何旋转,北极星总是以一个恒定的姿态指着北方,便以北极星定位。北极星又称紫微星,紫微星又被称作帝星,道教中中天北极紫薇大帝属于“三清四御”之一,位于玉皇上帝之下,其位在北,面南而治。人类作为万物之长,《内经》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按《圣经》的说法,人类是这个世界的管理者和支配者,所以作为神的代理者,人类应该效仿神明。《内经》中有“圣人南面而立”,《周易》中也有“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之类的句子,可知上古圣人自视己若神明。现代人的坐标上北下南,同样以北极星定位,却面朝帝星,这是朝拜与拱服的姿态,而不是要成为神明。人们未能认识宇宙的宽广,展现出卑微与渺小,一方面辜负了神明的期望,生而为人真是对不起;另一方面,不断的索取与破坏,反抗着自己的神明,生而为人真是太浪费。
    另外,《周易》乾卦《文言》曰:“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四方与上下称为六龙,句中大意是说太阳以在天上不停的运动来统御天道,而云行雨施,阴阳合和,天下才能太平。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宇宙的形成(六)
    宇宙的形成(六)

    接上一节,该节段落的阐述包含了上古之人对于天地的认识。
    其三,《五运行大论篇》曰:“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耀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视其象,虽远可知也。”
    (翻译:变化的功用,天显示星象,地显示形状。日月五星围绕在太空之中,五行附着在大地之上。大地,所以载运各类有形的类别。太空,布列受天之精气的星象。地之形质与天之精气的运动,就象根本和枝叶的关系。虽然距离很远,但通过对形象的观察,仍然可以晓得。)
    该段讲述天地如何运化出自然规律,此外还可获知两个重要的信息。第一,人是阴阳合和而成,阳来自天之精气,阴来自地之形质,既然地之形质与天之精气的运动,象根本和枝叶的关系,同理人的灵魂与肉体的结合也是根本与枝叶的关系,灵魂是根本,肉体是枝叶,而最本质上根本与枝叶是同种东西。第二,世界多姿多彩繁纷复杂,然而万物离不开阴阳,只要回归根本,哪怕足不出户,仍然可以通晓世界最深刻的道理,正如文中所言“仰视其象,虽远可知也”。
    其四,《五运行大论篇》:“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凭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翻译:黄帝问:大地是不是在下面呢?岐伯说:大地在人的下面,太空的中间。黄帝说:它在太空中依靠的是什么呢?岐伯说:大气将他举起。燥气使它干燥,暑气使它蒸发,风气使它动荡,湿气使它滋润,寒气使它坚实,火气使它温暖。所以风寒在于下,燥热在于上,湿气在于中,火气游行于中间,一年之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下临于大地,所以让“无”变为“有”,化生万物。所以燥气太过地就干燥,暑气太过地就炽热,风气太过地就动荡,湿气太过地就泥泞,寒气太过地就坼裂,火气太过地就坚固。)
    该段阐述了六气如何参与天地化生万物,另外可知,古人对于地球的认识并不是现代人头脑里的天圆地方,大气举之的意思是巨大的能量托举起来,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之所以悬浮在太空之中,是宇宙间四种基本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大家请注意奥,我可没有否认古人对于天圆地方的认同。
    其五,《五运行大论篇》曰:“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
    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其性为喧,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藏为心。其性为暑,其德为湿,其用为燥,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焫,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倮,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藏为肺。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藏为肾。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藏,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霰雪,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这段具体而详细的讲述了六气的品性、参与生化万物的过程,并与人体的构成做出呼应,同时阐述了人类情志与五藏的相生相克。因其段落较长,又比较好理解,暂且省略翻译。从结尾可以得知,五运之气本无所谓邪正,只是因为不当其位而成为邪气。例如春季风、夏季热、长夏湿、秋季燥、冬季寒,其更换交替具有一定的先后次序,就唤做五气当其位。但有时候五气又可出现于非己当令之时,这就是一种反常情况,例如风木之气,应于春季当令,若出现于冬季,则成为木邪之气。
    所以,世上本来没有歪风邪气,邪气与正气本是同种东西,只是因为其不当位,故成为邪气。所以歪风邪气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说的直白些,什么样的季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节气,如果该季节出现了反常的气候,那这种气候就是歪风邪气,比如冬季本该寒冷,假如异常温暖,那这种气候就会产生歪风邪气,人也会相应生病。运用到人事上,就是所谓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其六,《气交变大论篇》曰:“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故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此之谓也。”
    (翻译:五运的执政如同权衡,太过的就加以压制,不及的就加以辅助,与正常生化相应,令异常变化复原。这是万物生长化成收藏的自然道理,四时气序的常规,如果丢失了这些规律,则天地四时之气就会闭塞不通了。所以说,天地的动静,神明为之纪元,阴阳为之往复,寒暑彰显它的征兆,就是这个意思。)
    该段讲述了五运执政自然变化的原理,其实归根结底是阴阳的互相转化,就像一个七巧板,让它始终保持平衡,抬高的压下去,压低的抬上去。《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就是这个意思。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宇宙的形成(七)
    宇宙的形成(七)

    接上一节,且再来阐述万物的生成变化以及人的由来。
    其七,《至真要大论篇》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翻译:风气行于地,是本于地气而为风化,其他五气也是这样。本属于天的,是天之气,本属于地的,是地之气,天地之气相合,就有了六节之气的划分,于是万物就能化生。)
    这种说法比较笼统,意思是天地气交化生万物,但是要详细了解过程,就需要通读上下文乃至全文了。
    其八,《六微旨大论篇》曰:“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丛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翻译:岐伯说:谈论天气,当推求于六气的本元;谈论地气,当推求于六气应五行之位;谈论人体,当推求于气交。黄帝问:什么是气交呢?岐伯说:天气居于上位,地气居于下位,上下交互之中,人类于此居住。所以说:天枢以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在气交之处,人气顺从天地之气的变化,万物同样如此。就是这个意思。)
    该段算是上段详细一些的解释,而且单独突出了人与自然的顺从关系。另,天枢穴大概在在脐附近两寸,为人体正中。天地之气于此汇合以化生神明,藏象生命体(灵魂)便由此诞生。
    其九,《六节藏象论篇》曰:“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翻译: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度,还想知道气数是怎样与天度配合的?岐伯说: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干,天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周甲重复六次而一年终了,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而为生命的根本,而根本不外乎阴阳。地的九州,人的九窍,都与天气相通,天衍生五行,而阴阳又依盛衰消长各分为三。三气合而成天,三气合而成地,三气合而成人,合则为九,在地分为九野,在人体分为九脏,形藏四,神藏五,合成九藏,以应天气。)
    该段较之上段又更加详细,但追根揭底,万物化生不外乎阴阳,人也不能例外,因此人体由灵魂与肉体构成,一阴一阳,是个共生体。
    其十,《六微旨大论篇》曰:“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帝曰:善。”
    (翻译:岐伯说:不生不化,是稳定的时期。黄帝问:物有不生不化吗?岐伯说:物体的内部存有生生不息之机,名曰“神机”,物体的外形依赖于气化的作用而存在,名曰“气立”。若出入的功能废止,则“神机”毁灭,升降的作用停息,则“气立”危亡。因此,没有出入,也就不会有发生、成长、壮实、衰老与灭亡;没有升降,也就不会有发生、成长、变化、收敛与闭藏。所以升降出入,万物具备。因而万物就像生化之器,若万物的形体(生化的场所离散)不存在了,神机也就破灭,生化与变化也就停止了。因此说,万物无不存有出入升降之机。不过化有大小的不同,时间有远近的区别,不管大小远近,贵在保持和谐正常,如果反常,就要发生灾害。所以说没有了形体,也就无所谓灾害。就是这个意思。黄帝说:好,有没有不生不化的呢?岐伯说:你问得很详尽啊!能够与道合同的,只有“真人”。黄帝说:好。)
    该段既不是讲万物与人的生化,又不是讲自然规律的诞生,而是讲人类的未来。人类有着什么样的开始,才会有什么样的未来。比如说,人类如果是被神创造的,才能成为神的代理者,管理这个世界,甚至成为神,与天同齐与地同寿。如果人是进化而来,那永远只能受自然支配。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反对将森林古猿作为人类共同的祖先,他们的观点是,你乐意将猴子作为祖先我不管,也许逢年过节猿类们还能收到你们的纸钱贡品,但我坚决反对。老实说,千百万年前的森林古猿也没能想到后世的子孙一部分能上天,另一部分却只能上树。
    话说回来,该段翻译太敷衍,于是我们准备好了大白话,其实所谓的“出入”就是“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的实质其实就是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那么关于生命的定义就可以重新定义成这样:能够自主或者下意识的进行连续的物质与能量交换的生物体或者能量体。
    现代医学视新陈代谢为生命的象征,将新陈代谢的停止作为人死亡的依据,其他生命也同样如此。我们再将范围扩大一下,整个宇宙中生命的象征同样是新陈代谢,所以按照这样宽广的范围搜索的话,宇宙中百分之百存在外星生命和外星人,而不必纠结于氨基酸、蛋白质、水、空气或者温度等的苛刻的地球生命适宜存活的条件。
    这在几率上也非常容易理解:人类都属于碳原子生物,从大的背景上讲都是地球生物,因为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都源于地球。但从宇宙角度而言,不同的星球环境会孕育出不同的生物。在宇宙中,有无数的星球,有类似于地球的,有不同于地球的,因此会孕育出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比如碳原子生物,比如硅原子生物,但和地球生物类似,他们也是属于各自星球的生命。
    然后,我们再来解决一个困扰着兢兢业业而又未雨绸缪的科学家的难题:地球和地球人会不会遭受外星人的威胁。答案是不会,人类如果执迷不悟下去,只会自己走向灭亡。如果将外星人定义成具有高级智慧的外星生命的话,按照阴阳互相转化的理论,越智慧越愚钝(比如人类),大智而若愚,越加智慧的人越会了解到宇宙的本质而加以遵循。
    宇宙的本质,《老子》几千年前就阐述过了,“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宇宙的本质就是“静”,佛家叫做“空”。所以“他们”会“守静”而安分守己,人畜无害,根本不会走向物质文明的发展道路,更不会踏上侵略与杀伐的道路。至于低级一些的外星生命,尚且难以自保,更别提时间与空间的巨大阻碍,任谁也不会认为人类会被其他星球的猴子毁灭吧。另外,人类之所以还未踏上侵略与杀伐的道路,不是因为人类高尚,同样是时间与空间的巨大阻碍。
    当然了,你也许认为,宇宙那么大,恰好会有另外一支同样走在物质文明里,且比人类更发达些,且又未能认识宇宙本质的愚蠢残暴的外星人,他们也许会来入侵,虽然几率小。我还是要告诉你,没可能的。现在的人类已经走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下一个阶段,终将进行对于自身的反思,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命的意义,或者叫做“我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人类思考了几千年,仍然没能明白,所以才走上了物质文明的道路,当豁然醒悟之后,人类就会将目光转向人类自身,最终走入精神世界。否则,只有自取灭亡,外星文明同样如此。
    那人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老子》说的很清楚,那就是“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简单来说,就是成为“真人”。当然,此“真人”并非武侠小说中的“真人”,但却有过之无不及,为避免歧义,你可以理解成“纯粹的人”。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宇宙的形成(八)
    宇宙的形成(八)

    人类的终极未来,就是成为“真人”。“真人”的特点是不生不化,也就是不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生命法则,那到达“真人”的境界会怎么样呢。《上古天真论篇》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我们来提取一下重要信息:1、真人呼吸精气,又不进行阴阳交换,也就是说“真人”是能量体;2、真人不生不化,静之与期,能寿撇天地,无有终时;3、真人能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说明其能自为阴阳,不进行阴阳交换非不能进行阴阳交换,即所谓的“把握阴阳”;4、真人与道合同,“道”比天地更大,故真人能提挈天地,其能力更胜神佛。
    所以我们怀疑,“没身不殆”与“无形无患”同为没有形体便不会遭遇祸患的意思,当然了翻译成终身没有危险也肯定没错。同样的,将《老子》中“道”翻译成自然规律也是错误的,“阴阳”二字足以阐明自然规律,而“一”在“二”(阴阳)之前,“道”更在“一”之前。
    虽然人类狂妄而渺小,境界与真人差距非常巨大,但人的未来非常光明,人也可以真正的伟大起来。至于如何寻找这条路,至少我们已经找到指南针,但真正前进与否,决定权在你的手中。
    话说回来,到这里不难发现,上古文明与神话、宗教、科学其实并非矛盾与对立,它们是相互补充与验证的。因此大家可以得知这样几个事情:第一,神话只是以一种抽象的方式反应着一种事实,虽然容易失真;反而是秉承科学精神的学者,失去了科学精神,在以往的研究中不是在描述客观历史,而是在重新创造历史。所以,今天人们所知道的历史,仅仅是某些人想让人们知道的历史,而这些历史并不是真正的历史,人类就这样在创造中慢慢走向愚昧和残暴。
    第二,科学与宗教并非格格不入,而是犹如阴阳一般互相对立与转化,宗教描述宇宙的本质,科学描述宇宙的现象。科学将数学作为描述宇宙至高无上的法则,但其实那些数字与公式才是宇宙现象的反应。就像之前我们举过的例子,一个人远远的走过来,人的本质就是人,详细描述的话,包括头部躯干四肢等,当然还可以更加细致描述,但人的身高体重血压化学成分等需要用数字或公式表达的才是人的现象。所以,人们对于宇宙的认识要重新改观,使阴阳归位。
    第三,宇宙比人们想象中更加宽广,相似于原子,原子核与电子好比普通人眼中的宇宙,而宇宙绝大部分,大到99.9%以上都是空间本身,也就是科学所谓的“暗物质”或者“暗能量”构成。
    第四,科学与宗教最终将走向融合。宇宙最根本的本质是“无”,真相只有这一个。而“无”中生“有”,然后有阴阳,有天地,天地交合,自然规律生成,世间万物皆逃不过阴阳二字,在阴阳的层面上,似乎用不到科学,但是将阴阳细分再细分,有四象、八卦、六十四卦,还可以细分更细,于是现象无穷无尽,且无时无刻不再变化,科学无法将之穷尽。在科学的层面上,你知道的越多,就离真相越远。而且,当科学研究越加细致,对人的要求也就越高,科学只能成为极少数人的科学,科学越发展越脱离大众,这是一条不归路。
    宗教同样如此,虽然真相只有一个,但教徒往往困惑于缤纷繁杂的大千世界,无法回归宇宙本源。所以,只有科学与宗教互相融合,科学为宗教提供解释,宗教为科学提供源头。科学作为指南针,宗教作为地图,两者相辅,人类才能走向终点。
    或者不能叫做“只有”,因为这是殊途同归的一条路,科学研究到最后肯定会步入宗教的领域,其实“弦理论”已经触摸到了该领域,而宗教也必将借助科学的力量为其理论做出解释。所以,两者的融合是必然,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也许你会感到疑惑,科学与宗教融合后的样子究竟会是怎样,会不会比日月更加明亮耀眼?可是令人失望呀,并不会。“一生二”,“二”自然可归于“一”,融合后科学与宗教都会消亡,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一无所知却无所不知,按照自然的本能生活,行为无不合乎自然。
    也许人们会惊讶,没有科学与宗教的指引,人也能回归自然么?其实这里有一个先后关系,是先有人,而后有宗教,而后有科学,而不是反之,所以,人脱离自然后才有了宗教与科学,而不是反之。
    第五,上古文明的传承,《黄帝内经》、《周易》、《老子》本身也是互相验证与补充的,《内经》的重点(重点不代表篇幅多)是叙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基础是《易》,两者一繁一简,各有重点,互为补充;而《周易》主要叙述社会与人群各自或者互相之间的关系,讲君子之道与君王之道;《老子》对宇宙与人做了宏观的阐述,包罗范围极其广大,讲“道”与“德”,讲“圣人”之道,对人的未来做出指引。
    《周易》之难懂在于人们解读时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周易》本身,万物共通,其道守一,想读懂《周易》必须将眼光放在“二”,即将阴阳作为指导,后面我们会对《周易》进行粗略的解读。《老子》之难懂,一是人们不知何谓“道”与“德”,何谓“一”、“二”、“三”,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我们暂且保密。《内经》之难懂,在于人们总是以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解读,科学不能解答时便牵强附会,知阴而不知阳,知局部而不知整体。
    回到正题,既然人不是进化而来,那人来自哪里?通过以上证据可知,人类最本质上来自于“无”,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尺度上人是“天地和气”而来,但这个说法并不能服众,哪怕你已经认可人是“肉体”与“灵魂”的结合,但并没什么用,肉体与灵魂来自何处,它们如何结合仍然一头雾水。
    接下来,我们就要直面这个谜题。虽然它犹如一团乱麻,但我们小心翼翼从不胡来,我们必须找准一个线头,然后抽丝剥线理顺成团。这个线头就是上古神话与文献。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掀开这尘封的古老画卷与扉页,一起去寻找真相吧。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第七章 人来自创造
    第七章 人来自创造

    在进化论中,人类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过着最原始的生活,刀耕火种饮毛茹血,三皇五帝也只不过是一群野蛮人的头领,方言叫做扛把子,然而考古中的证据却显示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曾存在过高度发达的文明,比如说:
    20世纪,德国考古学家哈因利希·舒里曼根据《荷马史诗》所隐含的模糊暗示,终于发现了学术界一致认为是凭空虚构出来的特洛伊城废墟。
    地质学家依据居住于南美的印第安人一则关于“一个火柱从天而降”的古老神话,在当地找到了一个陨石坑。
    根据苏美尔的泥板文献,在大洪水以前曾经存在过埃利德乌、巴布奇比拉、拉拉克、希帕尔、休尔帕克五个城市。而考古学家恰恰在泥板文书提供的地点上,找到了“大洪水以前”五个城市中的其中三个。
    当然,此类例子还有很多,暂不一一列举。但结论非常明显:第一,在人类早期曾经存在过高度发达的文明;第二,神话虽然由于流传过程中的变异或变形失真,但其为历史真相的口述本质不会变,只是现代人辨别起来太困难;第三;现代大多学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丢失了科学的精神,成为被某些政权利用的工具。
    不但如此,甚至更早更早以前,也有类似发达的文明,比如踩在三叶草上的足印、马萨诸塞州已有十万年历史的金属花瓶、南非克莱克山坡二十八亿年历史的金属球、非洲加蓬共和国的奥克洛已有二十亿年历史的核反应堆等等等等,虽然此类事件的真实性(包括考古学家下结论的正确性与事件本身的真实性)我们无法去核对,但想必广大的考古迷们肯定握有更详细的资料。
    相比之下,进化论考古所发现的关于人种的化石证据往往是几颗牙齿,或者半个头盖骨,或是一两根长骨,而就此进行洋洋洒洒的推论,勾勒出了长达百万年以上的人类历史真是可笑至极。而恰恰就是这些荒唐而证据明显薄弱的结论在大家的脑子里一再重复甚至成为真理,真是可悲至极。
    关于更早更早的文明历史且不去追究,我们将精力完全放在人类的发源史。考古化石的断层显示人类好比突然出现一样,但如果人类是被创造的,那这个结论不但合理,而且能和神话中那段充满奇幻色彩的历史相结合,且来看神话中人类的起源。
    首先,基督教中上帝造人的神话绝大多数人都不陌生,大体是说:
    耶和华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出了一个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了一口气,有了灵,人就活了,能说话,能行走。上帝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亚当。耶和华上帝用土所造的陆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都没有名字,上帝让它们都到亚当面前听令。亚当开口叫它什么,以后就叫什么名字。后来,耶和华上帝使亚当沉睡,取下他一条肋骨,创造成一个女人,成为他的配偶。
    这个神话,大家切记注意几点:
    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的;
    上帝往人鼻孔吹了一口气,然后人才能说话行走;
    上帝令飞禽走兽听令亚当;
    上帝造人之外又创造了各种走兽与飞鸟;
    男人先于女人创造,女人是用男人肋骨创造而来;
    然后,且再来看中国本土的神话,其中最著名也最美丽的莫过于女蜗造人了: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日月星辰,地上有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可是单单没有人类。据说女蜗是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一天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她行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想着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世界生气蓬勃。
    当她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望见了自己的影子,忽然灵机一动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清水,按照自己的样子用手揉团成了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人。小人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围着女娲又唱又跳。
    女娲又继续用手揉和掺了清水的黄泥,造了许多男男女女,用这些精灵般的小人去充实大地,但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很久,已经相当疲倦了。最后她拿起一根绳子,伸到泥浆里去,然后用力一挥,泥点溅落的地方,立即出现了一群欢喜跳跃的小人。这些小人成群地走向平原、谷地、山林,从此以后,地球上有了人类。?
    当然了,神话传说里还有黄帝与女蜗共同造人,或者众神共同造人等等,另外世界各地都有自己民族的造人神话,比如新西兰岛国古老毛利人的造人神话、澳大利亚人创始者庞德—杰尔的造人神话、婆罗洲达雅克人的造人神话、非洲白尼罗河流域希卢克人的造人神话、古希腊的造人神话、北美洲亚利桑那州皮马人的造人神话、阿拉伯的造人神话、南美奎什玛雅人的造人神话以及其他未列举等等,这些神话连贯中亚、新西兰、澳大利亚、婆罗洲、非洲、古希腊、阿拉伯地区、南美洲、北美洲,几乎涵盖了整个陆地。
    这些民族由于地区差异、人种差异、不同的生产方式等,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语言与文化发展,可在造人的神话上竟然如此的契合,排除细微的差别,比如创造者的名字,造人的方式原料等,暂且将创造者称之为神,且来寻找共同点,并作出推论:
    1、都是在开天辟地之后,神创造人类。推论:人类是后天地而生(千万别认为这是废话),而且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2、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神话中称之为“能够行走说话”指的是智慧无疑,是因为神赋予了人类一项重要的东西,神话中称之为“吹了口气”、“赋予他生命”、“掺了清水”等,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称之为“灵魂”。
    3、人是神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的。
    4、神造人之外又创造了各种走兽与飞鸟。各种是许多,而不是全部,这些走兽飞鸟在口头流传之外还被用于文字记载下来。
    5、神令飞禽走兽听令人类。所以说,代替神掌管万物与世界是人类的使命,《内经》中也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这一点没什么疑问,所以人类并不如沧海一粟般渺小,而是顶天立地般伟大。当然了,这个掌管指的并不是掠夺与摧毁。
    男人先于女人创造。这一点容易理解,男人象征刚健,乾为天为健,女人象征柔顺,坤为地为顺,神在造人时取法自然,而人身取法自然又能被反证。
    当然疑问一定会有许多,比如:
    第一、各地都有神造人的神话,七大洲分布不同的种族,也存在每个种族分别被不同神创造的可能,那么不同的种族就可能有不同的祖先。
    第二、人身取法于自然创造证据不足。另外,人是如何被创造,女人果然是用男人肋骨创造的吗?
    第三、至于人有了灵魂才是人,能不能再举几个有说服力的证据,神又是如何将灵魂赋予人?
    第四、神创造的那些走兽飞鸟去哪了,还活着么,有哪些史料为证?
    第五、人的模样就是神的模样,那人能不能成为神?
    第六、人类如何掌管世界与世间万物?
    这些问题果然非常棘手,不过,我们还是要疑难而上,一一解释开来。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第八章 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第八章 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诚然七大洲分布不同的种族,确实存在每个种族都被不同的神创造的可能。然而,研究神话的人几乎都困惑于一种现象:相似的文明!虽然地域不同,然而在各自封闭的早期神话传说体系中,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神话竟然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史前大洪水、十日并出、神创造人、混沌世界等等,如此惊人一致的神话,使人不得不怀疑它们出自相同的背景,并且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描述。因为上古时候的人类应该还不具备随意跨越大洲的能力,哪怕如此,也不至于本领大到将各个不同民族神话进行统一。
    也许你会想,这些神话的覆盖范围实在太广,比如史前大洪水是在全球范围内,十日并出都发生在天上,混沌世界更是发生在天地之前,尽管神话相似到惊人,人类还是具有不同造物主的可能。
    那好,如果说在很久以前,所有的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所有的种族都曾经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广阔的大陆上,这些种族虽然由不同的神创造而来,然而这些神都由同一个领袖领导,那么说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也没什么不妥吧!
    说到这里,就必须提到另一本上古奇书《山海经》,这本记叙山川地理的奇书绝不是无聊杜撰,而是纪实而作,至于那些飞天遁地的神话故事我们将它解读还原便是了。
    《山海经》中无论黄帝、炎帝、帝俊、大昊、少昊、帝舜等都创造了许多种族,这些称帝的人是神的首领,所以虽然神话美丽,人类真正起源于众神所造。
    《山海经》中种类混杂,有人、有神、有物,至于如何区分,这里有一个原则,通观原文:原文中出现“其为人”之类的字眼,无论其形象多么离奇,都是人;原文中出现“其为神”、“有神人”之类的字眼,都是神,无论其形象多么离奇;原文中出现“其为物”之类的字眼,无论其多么像人,都是物,当然物又分为植物与动物,这个容易区分;还可以分为原本就有和后来创造的,基本上书中所提到的离奇的名字都是创造而来。
    例如,《海内北经》有此段落:“蟜,其为人虎文,胫有?。在穷奇东。一曰状如人,昆仑虚北所有。阘非,人面而兽身,青色。据比之尸,其为人折颈披发,无一手。环狗,其为人兽首人身。一曰蝟状如狗,黄色。袜,其为物,人身黑首从目。戎,其为人,人首三角。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
    按照原则可知,蟜虽虎纹,据比之尸虽折颈披发只有一手甚至成了尸体,环狗虽兽首,戎虽三角脑袋,样子奇怪至极,但都是人。袜虽人身,仍然为物为兽。驺吾大若虎,则虎是原本便有,而驺吾便是创造,而且很有可能是以虎为模板创造而来,样子就像是五彩俱全而长尾的虎,至于目的再清楚不过,一是可以作为坐骑,二是速度非常快,可以日行千里。至于由于流传过程中出现错误,或者原文语焉不详的,我们就不好判断,比如阘非。不过一般来讲,无“为人”、“为神”或“为物”的描述,默认为“物”就好。
    不过大家也不要疑惑,为人为物并不是胡乱划分,我们说过,人之所以称为“人”,是因为人具有灵魂,没有灵魂的称为“物”,至于“神”便是具有人所不具有的种种能力的创造者。所以,人类在上古时期具有各种不同的模样,有的像人,有的像狗;不同的本领,有的会飞,有的善游,但都是智慧生灵。如今人类只有人的模样,却至灵魂于不顾,这是原罪之一。
    大陆漂移假说也证明了大陆曾经连在一起。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后来才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主要证据有以下几个:
    1、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2、大西洋两岸的构造。尤其北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3、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4、不同大陆在很久以前曾发生过相同的巨大而明显的自然作用。例如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
    5、现代科学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位置﹐而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以上资料扩展开来会有很长很长,感兴趣者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基本上大陆漂移学说已被广泛认同。另外,再看《山海经》关于上古时代山川地理的记叙,其分为《山经》东西南北中五卷,《海外经》东西南北四卷,《海内经》东西南北四卷,《大荒经》东西南北四卷,《海内经》一卷,共计十八卷。试想,如果所有大陆都是分离开来,肯定不会以东西南北四大方位来定位,如果所有大陆曾经连接在一起,那用东西南北定位就没有问题了。那如今的世界格局是在什么时候成型呢,答案是大洪水之后。《海内经》有“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定九州”和“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的描述。同时可以得知,大洪水也是发生在这一片泛古大陆上,因此当大陆分离后大洪水已然存在于各地民族的记忆深处。
    许多人可能对《山海经》中区域划分比较模糊,搞不清什么是海内,什么是海外与大荒,那么我们先提取原文中关于方位的描述:
    《海内北经》指海内西北陬以东者。《海内东经》指海内东北陬以南者。
    《海内南经》海内东南陬以西者。《海内西经》指海内西南陬以北者。
    《海外东经》指海外自东南陬至东北陬者。《海外北经》指海外自西北陬至东北陬者。
    《海外西经》指海外自西南陬西北陬者。《海外南经》指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
    而大荒在东北海外,西北海外,东海之外,东南海之外;海内是指东海之内,北海之内,西海之内,南海之内。
    据此,我们就可以画一个最简单的地图,便于大家理解:


    


    没错,很久以前,大陆就像这样连接在一起,于是世界以东西南北定位,分为四大部洲,为方便称呼,可以借用佛教中的名字:南赡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所以,将远古大陆的复原图放进上面简易图中,就可以得知远古四大部洲的区域范围。我们再放出远古大陆的复原图:

    


    想法固然很美好,但面临着两个非常重大的问题:第一,远古大陆的复原图肯定拼接不完美,它好像缺了部分;第二,区域或大洲的大体方向可以从《山海经》中得出,但远古大陆的中心在哪里?没有这个中心,就无法将两个地图相互对应。不过,我想各位心里更大的疑问应该是大陆漂移时间上的问题,再解决这个问题之前,且先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很抱歉,本人不会作图修图,只能网上选取,或者简单手绘,各位将就看吧!如果能提供更好一点的图,那就太感谢了!
    第八章结束,只有一段(因被吞贴而重发),下章节预告:人类如何被创造
    第九章 人类如何被创造(一)

    人类是被创造,而其是取法自然创造,并非任意妄为,这一点是明确的,而且《灵枢·邪客》有白纸黑字为证:“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曰,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腘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此类对应还有很多,暂不一一列举,但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点是天圆地方。现代人都能认识到地球是圆形,天空广阔无垠,所以很自然的认为古人认识太具有局限性,天圆地方是错误的。对于此我想说,上古文明是更加灿烂辉煌的文明,这个文明的主宰是神,神创造了人,并且告诉人类天圆地方,自然不会是低级的认知错误。那么现代人错了吗?也没错。这是一个辩证上的认识,也算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表与里,并涉及到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决定物质的问题,我们非得用很长的文字来解释清楚,但那是后面的事情。
    第二点是上古时代的山川地理。“地有九州”那是大洪水以后的事情,“十二经水”是指上古的世界上有十二条大河,分别是“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这些名字在《山海经》中都能找的到,《内经》中专门有讲“经水”的篇目,也曾提到过十二经水的名字。
    那所有的人都是取法自然创造的么?并不是。那时候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一种是其他人。所谓的其他人便是赋予了灵魂的奇形怪状的人,例如为人虎文胫有?的蟜,没有赋予灵魂的便是类人的奇形怪状,也就是神创造的那些飞禽走兽,例如人身黑首从目的袜。
    那么人究竟是如何被创造的呢?其实,人与天地自然的对应便是创造的原则,而这种对应在《内经》里简直不要太多,尤其是《阴阳应象大论篇》:“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优,燥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慄,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人的最核心的组成是五藏,而该段恰好阐述了五藏的生成。此生成不但包括身形五脏,亦包括神、魂、意、志、魄在内之神藏,心为之主,于是人得神明,即所谓将灵魂赋予人类。你问我,效仿天地的规则就能生成神明吗?我会告诉你,效仿天地不一定能生成神明,但生成神明必须效仿天地,就好你比效仿汽车的原理自己也能创造一辆汽车,只是天地规律的复杂远超你能想象。
    人效仿天地而成,天地故有的现象也一定会以某种形式在人身上表现出来,例如东方色青,东方之域乃天地之所始生,人合天地之气而成,故人之新生第一次排便是绿色的。另外,人在创造的过程中,是非常严谨的,从《骨度》《脉度》《五十营》《卫气行》等很多篇章中精准的数字(基本上达到了肉眼可见的最小尺度)与其依据天地运转的规律等可以完全看出。
    这是造人依据的本质,如果你不能很好的理解,那运用科学的解释就是基因工程。毕竟人类是新物种,所以其基因组要取自自然中本就存在的各种原生动物,通过DNA重组,采取类似工程设计的办法,进行分离、剪接、组合、拼接,然后将重新组合好的基因完整移入一个细胞内,进行大量复制,创造并培养出新的物种。
    至于这个过程,准确性并不敢保证,因为已经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人类科技水平目前停留在这个层次,比如说克隆羊、克隆牛等等,但并不具备将物种创造成《山海经》里描述的那样,所以神运用的技术和手段要远高于此。
    其实不光是人,那些千奇百怪的飞禽走兽都是依样而来,《海外南经》曰:“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天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可知或天或寿的异形都是神灵所生,虽然过程并不详细,但运用基因重组的方法应该大差不离。
    上世纪,人们在汉代古墓中,发现了一幅很奇特的关于女娲造人内容的绘画,画中的女娲与伏羲都是人面蛇身,两尾相环,左右相交,下有一个小孩,双手牵着女娲伏羲的衣带,这是女娲伏羲造人的图画表示。但奇怪的是,伏羲手拿一个曲尺,女娲手持一个圆规。如图所示:

    

    (原图无法奉上,此为唐代绘画,且勉强一看)
    不去管他们是谁,且来看曲尺和圆规,它们作为计算用具出现在神话里,绝不是偶然。如果将曲尺和圆规看作是神造人的科技和手段(其实简单的很,它们代表着天圆地方,这才叫做效法天地自然),那么就可以这样推测:在神话早期的流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讲造人的具体环节,这些环节知识的成分很大,也很高深,当时的人们根本不可能理解,因此逐步从神话中剔除出去,后来便遗失了,只剩下美丽的传说,但幸好这个绘图被后人发现了。
    另外,大家看这幅图,两个人两尾相环,左右相交,有没有特别熟悉的感觉?没错,就是DNA双螺旋。但也许,它们是DNA与RNA,RNA存在于DNA上,学过生物的都知道,对于含有 DNA 生物而言,DNA是遗传物质,DNA是不同生物表现不同性状的根本原因,其与遗传信息的表达有关,在只含有 RNA的生物中,遗传物质是RNA。但RNA具有翻译编码蛋白质的能力。也就是说,生物具有何种形状是DNA决定,但其具体能不能表现出来,是RNA决定的。所以,在神创造人的过程,通过对于基因工程的使用,使人表现出了现有的功能?,而抑制了其他的功能。
    讲到这里,再来看人类身上其他地球生物的特征。比如说,人有许多陆地生物的特征,像猿类的特征,这是人身上保留最多的一种动物特点,正因为此,许多愚昧的人才将猿类认祖归宗。此外,人还有其他陆生动物的痕迹,例如欧洲人蓝幽幽的眼睛,有狼的特征;非洲人的面孔有黑猩猩的特点。人类在体表上还与海洋动物十分接近,例如人体中有70%是水分;所有灵长类动物的体表都长着浓密的毛发,唯独人和水兽(如海豚、海豹等)一样,皮肤裸露,光光的没有毛发;陆上灵长类动物都无皮下脂肪,而人却和水兽一样有一层较厚的皮下脂肪;所有的陆生动物都有极精确的盐分摄入和调节机能,一旦缺盐,就会影响其生理活动,而人类却和海洋动物一样,对体内盐的平衡毫无感觉,而且经常通过汗腺排除体内盐分等等。
    当然最重要的,神话中人是按神自己的样子进行创造,所以人身上一定具有神的某些特征,至于相似度有多少,还不敢确定。而且人不但具有神的特征,也肯定具有神的某些能力。你道为何?神创造人的目的便是希望人类代替其掌管这个世界,不赋予神的能力,人类如何掌管这个世界?所以,信徒们不要难过伤心,神并没有完全抛弃人类。许多人肯定不屑一顾,嘲讽道:“我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不敢奢求成为人上人,更莫求成为神。”
    这其实和第六个问题是一样的。切莫着急,没有察觉神的能力,并不代表没有。神赋予人类分量最重的礼物是灵魂,要想获得神的能力,必须经过修习,或者叫做“修真”。成神之路漫长而遥远,我们非得花一本书的篇幅阐述,但最简单的答案是:人类想要掌管世界万物,成为万物之长的第一步是成为自己的神明,而成神最关键是“修心”。《西游记》中孙悟空去拜师学艺遇见几处字谜,无不是突出了一个“心”字。
    但掌管世界,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干预自然的正常运转。《庄子·天地》曰:“夫圣人,鹑居而彀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所以,当人甚至种族陷入困境甚至灭绝的境地,神也不会前来救助。即使施加救助,也不会以下凡的方式,而是以人司空见惯的不以为然的方式。至于无神论者常以“果真有神明,为什么不展示他的能力”以理由来当做武器,不用理他就好了。
    在这个阴阳无限循环的世界上,所有人都处在一张叫做因果循环的大网中,种下恶果自然会受到惩罚,做下善事自然会有善果。也许有人不解,为何有那么多无辜的人丧生,而做善事的人却没有善报,对于此我只能说,因果关系远比大家想象中复杂的多。解释开来,又是长长的一段文字,只能留到后面。
    那如何才叫做不干预自然发展呢?无论是神,或者是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成为另一件事情的“因”。那自然也简单,就是什么也不做,或者叫做“无为”,至于何为“无为”,如何做到“无为”,又是另一段长长的文字,现在我们回到正题,继续看这幅图。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人如何被创造(二)
    人类如何被创造(二)

    图中可以看到,两人头上有圆轮一个,外围有一些虚点,象征太阳,尾下有弯月一个,外围一些实点,象征月亮,这里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意思,放在图中说明人类也是如此(人是藏象生命体与肉体的结合体,而人体本身无时无刻不再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
    两人手里拿的圆规与曲尺同样也是阴阳的代表,圆规为阳,曲尺为阴,所以女子为阴持阳,男子为阳持阴,阴阳互相结合。圆规画圆,曲尺画方,虽然形状不同,但好比“无”与“有”,属同类而异名,也就是说,所有的图形或者形状都可以由圆形变化而来。如果这、可以用最简单的一个图形来阐释这个世界,那只能是圆,所以古人那么崇尚圆,圆实乃为世界规则的图形阐述。
    且再看绘画中两边那些奇怪的用线连接起来的小圈,直到现在人们都不懂它的意思。这种相似的图形在唐代帛画伏羲女娲像中和阿斯塔纳古墓伏羲女蜗像等也有反映,但好像内容不尽相同,这些用线连接的圈圈数目和数量有所区别。那它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
    绘画反应的是造人的故事,离现代非常久远,已经不易解读,既然如此,我们就翻阅上古的文献,看有没有类似的图形或者记叙。终于,我们找到了,那就是河图洛书。所以,我们认为绘图中的圆圈应该是黑白两种,圆圈的数量也应该是固定的,只是由于年代久远保存不利或其他的什么原因导致出现了差别。
    那河图洛书有代表着什么呢?自古至今众说纷纭,但都不能获得广泛认同。尤其是从数学上的分析,虽然河图洛书里隐藏了一些数学上的知识,但上古时代和现代不同,现代人注重数字,以为那是本质,而那时候的文明却能够真正的区分本质与现象。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易》之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易·系辞转》上篇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河图洛书里一定隐藏着重大而不为人知的秘密,所以圣人则之可以治国演八卦,但从古至今从未见过有哪个圣人或君主是凭着数学去治理天下。至于该秘密究竟为何,且待以后详谈。
    搞生物学研究的人都知道,新物种的出现一般都需要经过几代杂交,借此强化和稳定物种新的遗传基因,然后才可以推广使用。也就是说,人类必须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维护,才能稳定了他的性状,更别提,神赋予了人灵魂。恰恰,那时候的大陆曾经连在一起,虽然神创造了各种不同的人类,但人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曾经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并使用着同一种语言。在大陆撕裂之后,不同的种族便随着大陆移动去往了世界各地。而后,尤其随着地理环境的变迁,各地民族发展成不同的文明方式,加之其他的客观因素,导致人类的语言开始混乱,又由于彼此之间远隔海洋,不能接近与交流,语言与文字变化越来越大,习俗差距也越来越大。但或许你又能发现些什么,例如天以刚健地以柔顺,而汉语吐字讲究字正腔圆,外语发音则讲究和谐流畅;例如天圆地方,汉字讲究方正,外语则讲究圆滑。
    这一点世界各地很多民族的神话都有反应,比如墨西哥特尔台卡的传说与北美祖尼人的神话就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不仅如此,《圣经》也记载道:“民族被统一,所有的人都说着同样一种语言。他们正打算完成他们已经开始干的事情。好吧,到山下去,扰乱他们的语言,让他们不能互相理解。”于是,主把他们驱散到了世界各地。
    大家要注意,神话传说这种东西越是具体,它离真相就越遥远。从《圣经》的段落里我们还可以提取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人曾经与神生活在一起,而且这段时间并不算短。除开神话传说外,《山海经》中也有文字记载,例如:
    1、《海内经》曰: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子高,柏子高上下于此,至于天。
    2、《海外西经》曰: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
    3、《大荒西经》曰:灵涊生互人,有互人国,能上下于天。
    4、《大荒西经》曰: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5、《中山经》曰:尸水,合天也。
    《山海经》里有的神住在地上,比如掌管四方的南祝融、东句芒、西蓐收、北禺强四神,有的神住在天上,比如天帝。可以看出,人与神的关系曾相当密切,人可以上天,神可以下地,巫医可以往返天上地下,甚至大河都可以通往天上,或者叫做大河从天上流下来更确切。也许有人会不屑一顾,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点:
    1、神住在天上,有什么证据?
    2、人与神如何往来天地之间,虚无缥缈的天怎么可能登上去?
    3、哪怕《山海经》中有人神混居的记载,可曾记载人是神造?
    那么且看证据:
    1、《大荒西经》曰: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2、《海外西经》曰: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
    从上文两段内容上可以看出,天上确实有神,而《九辩》《九歌》便是启(就是后开)从天上带下,而后来启自己也上天舞《九代》。至于如何上天,如果是人或者普通巫医的话,那就要借助天梯了,至于神如何上天不太好确定。
    对于虚无缥缈的天,人类确实不能登上去,但看文中的描述,天明明有形有质,所以这里的“天”并不是通俗意义上的天。因为有此“天”,才会有上古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延续,至于“天”为何物,这又是一个惊天秘密,请大家保留疑问,且回到正题。
    人与神曾经共同生活的那一段很长的时间里,除开语言,神还担负起了教化人类的责任,且看《山海经》的记载:
    1、《大荒西经》曰: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太子长琴处处榣山,始做乐风。
    2、《海内经》曰: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伇。始为侯,鼓、延始为钟,为乐风。
    3、《海内经》曰: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
    4、《海内经》曰:帝俊生晏龙,是为琴瑟。
    5、《海内经》曰:帝俊生三身,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始作下民百巧。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
    6、《大荒北经》曰:叔均乃为田祖。
    7、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
    将神的子孙也看做是神,那么:太子长琴开始做乐风;侯,鼓、延开始发明了钟,将乐风发扬;番禺做木舟;吉光造车;宴龙发明琴瑟;义均做技巧;后稷播种百谷;叔均发明牛耕,教做种田;般发明弓矢。所以你要知道,现代文明中很多发明的源头都起源于神,而并非人类本身。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人类如何被创造(三)
    人类如何被创造(三)

    人类是通过基因工程,将自然界里原生态的许多物种经过剪切、拼接等技术结合而来,而后等基因稳定,一直持续到了现在。这个推论合情合理,虽然没有正面证据,但可以通过反面的例子来证明。
    人类基因虽然稳定下来,然而自然界经常有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所谓的基因突变,最简单来讲就是原本RNA应该翻译编码的DNA片段没有进行表达,反而是那些不应该编码翻译的DNA片段被进行了表达,于是一个生物原本应该出现的性状没有出现,被不应该出现的性状取而代之。所以当出现特殊情况,导致基因失控的话,生物原本存有的性状就被表达出来了。这种例子屡见不鲜,现摘录几个:
    1、2016年5月21日腾讯国际新闻:11个月大的中国四川男孩洋洋(化名)因先天缺陷,出生时就长了一条约15cm的尾巴,本月终于通过手术被顺利切除了。洋洋因为这条小尾巴在家里一直被叫“小猴子”。长尾巴的孩子并不只有中国男孩洋洋,早在2014年,外媒就曾经报道过13岁的印度男孩阿里汗因为后背长了一条17cm的尾巴被奉为“猴神”的故事。
    2、一个外貌奇特的婴儿出生于尼泊尔多拉克哈地区,他的出生吸引了无数人的旁观和关注。这个婴儿几乎没有脖颈,头部几乎完全陷入上半部身体里,他的眼睛非常大,几乎要从眼眶中爆出。这个男孩被人称之为青蛙王子。
    此外,我国山东、山西、上海、江苏等地的大医院里都出现过头上或者手上长出类似于动物的角的案例。
    这些案列,科学家们总会给出一些表面上看似靠谱然而并不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其实真正的原因都与基因有关。其实不仅仅是人可以表现出人其他动物的性状,动物也会出现基因失控而表现人的性状的案例,比如:
    据美国新闻网站“yourjewishnews.com”12月17日报道,肯尼亚利科尼·蒙巴萨地区的一名农民近日惊奇地发现,他家刚出生的山羊幼崽长着一副人脸面孔。消息传出去后,当地人争先恐后地赶到他家农场,围观这只人脸山羊。这个平日里很宁静的小镇顿时变得沸沸扬扬。当地人纷纷猜测,人脸山羊是人和山羊结合产生的。猜测归猜测,然而大家都知道,物种间隔阂非常巨大,通过基因工程或许可以将人的基因与羊结合,但是普通情况下,人与羊是不可能通过交配产生后代的。
    此类案例还有许多,在追究它背后真相的时候,人们必须切记的是,RNA编码翻译的是DNA的片段,也就是说DNA中不存在的性状RNA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翻译的出。做个容易理解的比喻,DNA储存的遗传信息好比模具,RNA好比机器,有什么样的模具机器便能以此做出什么样的东西,而它永远不可能做出模具里没有的东西。人类后于自然物种出现,而或正或反的例子共同表明,人类来源于被创造,而且是取材于自然界的许多原生态物种。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以灵魂之名,人得以为人
    第十章 以灵魂之名,人得以为人

    直至今日,地球上仍然存在一些完全与现代社会隔绝的原始部落人类,他们的寿命只有二三十岁,智力极其低下,仍然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这些人的进化史毫不亚于现代人类,可他们仍然未能发展形成文明社会。
    不用说,他们与现代人类最大的区别就是智慧,而智慧是灵魂的产物,将他们命名为人类实在有些勉强。我们怀疑,这些人便是没有被注入灵魂的人类同族。知识与学问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然而灵魂并不能,所以检验的最好方法是,将他们的新生儿从一出生开始接纳入人类社会,按照人类正常的生活方式教化,看其是否能够表现人类特有的能力。
    两相对比还可以发现,灵魂不仅使人成为人,还延长了人类的寿命,而且百八十岁远不是人类寿命的终点,人类并未完全发挥灵魂赐予的能力。以现阶段人类灵魂与肉体结合的程度来看,如果说人类现有的意识像一座冰山,那么它的绝大部分仍然隐藏在水面以下,这个比例大概相当于原子核与原子的比例。所以,关于人类的定义应该加入以灵魂为首的内容来取代直立行走或使用工具等的描述。
    科学发展到现在,虽还不能像神一样取材于世间万物创造新的人类,然而通过克隆的方式却也能创造人。至于克隆人,且大体介绍一下过程:取出一个体细胞,放到一个没有受过精的去掉细胞核的卵子中,使这个体细胞取代卵子中的细胞核,然后将这个卵细胞移植到另一位女性的子宫里,像普通受精卵一样,在女性的子宫里生长、发育,成为胚胎,以致使克隆人降生。
    克隆人与普通人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属于无性复制,是经过细胞核移植的卵细胞人为地改变了生殖信息的产物,而后者是有性繁殖的受精卵孕育的。一般来说,克隆人没有父母。
    由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阻碍,绝大多数普通人与宗教都非常抵触,宗教人士则认为克隆人违背了上帝的旨意,普通人则担忧更多。人们担忧克隆技术一旦成熟,会有居心不良者用来做坏事。比如好战分子克隆出千百个“希特勒”,或者别有用心者克隆出另一个名人来混淆视听。
    但是生物学家又跳出来解释,克隆人被复制的只是遗传特征,而受后天环境里诸多因素影响的思维、性格等社会属性不可能完全一样,即克隆技术无论怎样发展,也只能克隆人的肉体,而不能克隆人的思想,而且克隆人与被克隆人之间有着年龄上的差距。因此,克隆人并不是人的完全复制,历史人物不会复生,现实人物也不必担心多出一个自我。
    我想说,人们确实想多了,但并不是科学家解释的那样,仔细想,神能造人,人也能造人,区别在哪里?但凡稍微认真一下,你也能发现:神造人之后,还赋予了人灵魂,而人类并不能。既然不能赋予灵魂,那人类创造的人便不能称之为人,它们只是外表和人一样的动物。如果本章开头的事例不足够具有说服力,那这个反例应该是板上钉钉,因为它完全可以得到验证。
    虽然对于克隆人的反对声铺天盖地,但有些疯狂的科学家们,为探求真理甚至不惜奉献生命,肯定毫不动摇的将克隆人继续下去。所以不论是有关克隆人的组织机构或是牵涉到政府,如果能将这些尘封的档案详尽的展现在大众面前,我想结果应该是很明显的。
    所以可以这样说,那些人类创造的人,只是低级的生命体,没有灵魂,没有高级感知系统,不能有效的感知世界。虽然具备例如触觉、味觉、视觉等低级感知系统,但这种感知的结果是粗糙的,影象也是模糊的,类似混混沌沌的状态,活像一个植物人或人的昏迷状态。
    但神创造的人类,是灵与肉的结合,使人类对世界有了感知,让人一下子从无意识的黑暗世界,来到了有意识的光明世界,就像一个昏迷、沉睡中的人突然醒来一样。天和地在人们意识中就好像是突然出现的一般,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感受是那样准确细腻。
    这个世界具有共通性,这种强烈而鲜明的对比,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中也有体现,盘古破开混沌才分开阴阳,而后得以使天清地宁。这里借用一下《西游记》中的诗:
    混沌未分天地乱,
    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
    开辟从兹清浊辨。
    且来回答下一个问题:神曾经创造的那些飞禽走兽去哪里了,有没有活着的?《山海经》记载了许许多多的奇形怪状的人、神、兽,既然人类历经沧海桑田活了下来,那它们去哪了?
    其实它们中也有一些活了下来,没活下来的许多也被找到了证据,且来看一下历史记载:
    1、据史书记载,西汉孝武帝时,曾有域外异人进贡了一只奇鸟,其名无人能知,也不知如何喂养,眼看着此鸟奄奄一息,即将死去。后来,大文豪东方朔道出了此鸟的来历及名称,并告诉人们此鸟应该如何喂养。孝武帝按东方朔所说的一试,果然如此,于是就问东方朔鸟的来龙去脉?东方朔回答说:臣曾经读过《山海经》,其中有关于这只鸟的记载。可见,《山海经》的记载和历史记载是互相佐证的。
    2、据《国语·鲁语》记载,春秋时期吴国讨伐越国时,曾经从地下挖出一副巨大的人骨架,整整装了一牛车。吴国的人都不知道这副骨架的来历,于是专门派使臣跑去寻问孔子。孔子回答说:当年大禹治水的时候,曾在会稽这个地方召集千神百鬼开会,大家都按时而来。有一个叫防风氏的人,枉自尊大,姗姗来迟,被大禹杀头示众了,据说他的骨架就能装一车。看样子,不但有关于巨人的记载,而且还出土过巨人的化石。《山海经》中曾记载过大禹与巨人,虽不能确定其联系,但至少说明在哪个遥远的年代确实有巨大的人或神存在。
    3、据《博物志》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十二,见于临洮,长五丈,足亦六尺。当时一尺约合今23厘米,身长5丈即11米多,6尺之足就是1.4米。又是一个巨人的记载,可以推测,《山海经》中记载的大人国中人至少活到了秦朝。
    此外例如《海图玉版》记载的龙伯国,《晋书》中《武帝纪》与《五行志下》篇记载的巨人,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的名为“红柳娃”的小人之类还有许多,此外国外的记载也非常多,例如公元前400多年,希罗多德在其所著《波斯战史》中,曾经记载欧洲出土过一些巨人完整的骨骼;《圣经·创世纪》也记载有巨人在地上;在古埃及的文献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过这些巨人们。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被摧毁的史前文明
    第十一章 被摧毁的史前文明

    抛开这些记载,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中也离不开它们的身影,哪怕到现在,在某些深山老林或浅泽深海等地方仍然有狼人、鲛人、奇怪的像人一样的野兽,或者某些类似动物的野人等的传说,如果其为哄骗小孩的瞎话,那也不至于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更莫提曾经眼见为实的大人们。
    我相信,现代也有许多关于此类的消息或证据,只是这些消息被封锁起来,但是信息发达的时代,总会被人以各种方式泄露出来,比如报纸网络等,有文字有配图,下面摘录两个,只是真假难辨,还请诚实的专业人士解惑答疑。
    1、1982年,内蒙古考古出土8具史前人类遗骸,身长均超过四米,体型魁梧,后被秘密运往沈阳。
    2、黑龙江坠龙事件。这段往事被刊登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1989年12月《中外书摘》第3卷第4期的《人间奇事》专栏里,题目为《我所看到的黑龙》,这里不加详述,大家感兴趣可以自行查阅。
    此类中外种种的神话、记载、传说共同验证了奇形怪状之人或物的真实性。除开这些已经死去的,《山海经》中还有活到如今的生物,例如:
    1、《西山经》曰:“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鹦?即鹦鹉,连名字都未改,描述也是相当准确。
    2、《北山经》曰:“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決決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据此描述,此人鱼应该是“娃娃鱼”。
    《山海经》虽然有流传中导致的错误,但其真实性应该无疑。那么除此之外神创造的那一大部分奇形怪状之人或物又去哪了呢?
    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史前大洪水导致了大部分生物的灭绝,不过照理来讲,可能某些本来生活在水中的生物也有可能存活下来,比如鱼人(就是美人鱼),鱼人是人,如果可能性成立,海洋中也许存在着另一种文明。
    那人类是如何存活下来的呢?洪水滔天,首先湮灭的是地势低洼的地方,如果人类散落分布,那高山上的人幸存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但毕竟是毁灭性的灾难,即使人类幸存,但文明的瑰宝几乎也几乎丢失殆尽。好在最重要的几个文献,比如记叙山川地理的《山海经》,旨在令人知晓上古版图与重大事迹;记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黄帝内经》,旨在教导人类求全保真;记叙自然规律的《易经》,旨在教导人类如何趋吉避凶。这些文献因其重要性被刻在玉版或其他地方得以保存,后人得以窥见全貌。
    最早的《易经》叫做《连山》,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人类与高山的的关系,而后或许因为生存地域的迁徙,人类逐渐向森林和平原大陆过渡,文明也在变化,于是又有了《归藏》与《周易》。但归根结底,文明仍然来自于继承。作为神创造的最得意之作的人类,具有着代为掌管世界的巨大期望,他们又司职教化。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记述了上古时代的历史。《尧典》记载了唐尧的功德、言行,其主要有功绩有命羲、和奉行天道推算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分属春夏秋冬以成一岁,教导人们按时令节气从事农业生产;分化百工等。《舜典》记载了虞舜的功能、言行,其主要功绩有驱逐四凶,同律度量衡,使百官教化人民播种百谷,为巧工,掌管草木鸟兽,典乐教子等。《禹贡》记录了夏禹的功德、言行,其主要功绩有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等。其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大禹治水,可知他们为人类的生存与教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今人漠视上古文明,视之为鸡肋,然而时间过了万千年,旧时太阳即将落山,新世纪的曙光就要照亮人类写满沧桑的脸庞,在新纪元来临的时候为人类进行一次彻底的洗礼。
    至今人们仍然怀疑世界各地神话都有体现与历史记载中的大洪水。试想,如果地球曾经发生过一场毁灭性的大洪水,不管它持续多么长的时间,都必定会在地质层上留下痕迹。20世纪以来,地质学家陆续在世界各大洲,发现了一些大洪水留下的痕迹,且来看下:
    1、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伦德纳·伍利爵士,开始对巴格达与波斯湾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沙漠地带进行考察挖掘,结果发现了苏美尔古国吾珥城的遗址,并发现了该城的王族墓葬。正是在这个墓穴之下,伍利和他的助手们发现了整整有2米多厚的干净黏土沉积层。在这层沉积层之上是吾珥王族的墓穴,其中有各种陪葬品,如头盔、乐器、刀剑,还有各种工艺品和刻在泥土书板上的历史记载。这层厚达2米的干净黏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经过对黏土的分析研究后表明,这层干净的黏土属于洪水沉积后的淤土。
    2、本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两条美国海洋考察船对墨西哥湾海底进行钻探考察,他们从海底钻出了几条细长的沉积泥芯,这等于截取了海底的一些地层剖面,其沉积泥芯所代表的地质时间有1亿多年。也就是说,这些沉积剖面中记录了墨西哥湾海底1亿年以来的沉积情况,由沉积泥芯的特点可以推测当时海水的含盐度和地球气候的变化情况。
    当地质学家研究这些沉积泥芯的时候,竟意外发现,在大约距今1万多年的沉积层中,存在大量有孔虫甲壳。有孔虫是一种微小的单细胞浮游生物,其甲壳中氧同位素含量的比例可以代表其生活时期海水的盐度。科学家通过对沉积层中有孔虫的甲壳分析,证明在这些有孔虫生活的年代里,墨西哥湾海水中的盐度很低。这一情况表明,当时有大量淡水涌入墨西哥湾,稀释了大洋中的海水。那么这些淡水又是从何而来呢?科学家们一致认为,这突如其来的淡水就是史前那场大洪水。
    3、20世纪以来,在中国的华南地区、德国、法国及北美地区,各国地质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发现了一层海底浊流沉积物。科学家肯定地认为:这是由一场巨大的海啸造成的,而且是全球范围内的大海啸,时间大至在距今1万—3万年之间。
    大家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大洪水发生的时间,至少是1万年以前,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考古学家将中国历史开拓到5000年以前,但其实早在1万年以前的人类就已经参与了辉煌的文明,而且这个文明不仅仅是中国,更是全世界文明的开端;二是大洪水发生的位置,地质证据证明大洪水发生于地球北半部,也就是远古大陆的北半部。
    虽然关于史前大洪水的直接证据还不足够多,一来从历史记载的文献来看,大洪水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大概在几十天天左右,从水位高涨到洪水退去前后也不过百天左右。虽然足够毁灭人类一次,但相对地球地质而言,还不足以造成明显的痕迹;二来大洪水距今时间太长,岁月的流逝将本来就不明显的痕迹又给抹去了不少。好在,地质的证据算是决定性的证据。
    那史前大洪水是如何引起的呢?该问题说来话长,因为这又是一系列史前大事件的其中一环,我们必须从头讲起。但在此之前,还有一个更重大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便无法继续,那就是大陆漂移的时间问题。我们讲过,上古时候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神创造了人类,人类便在这片大陆上生存繁衍,然而那是在1万年以前的事情,巧合的是史前大洪水也发生在1万年前。但大陆漂移假说告诉人们,远古大陆分裂的时间是在2亿多年前,这个时间上的巨大鸿沟要如何解决呢?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大陆撕裂与史前大洪水
    第十二章 大陆撕裂与史前大洪水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我们虽然借用了大陆漂移的假说,但一直用的说法是“大陆撕裂”,而不是“大陆漂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且先来看大陆漂移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在2亿5千万年前,各个洲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那时还没有大洋,后来完整的泛大陆开始四分五裂,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七大洲。
    曾经有许多人对于大陆漂移的动力问题感到不解,试想坚实的大陆怎么会像水上的木筏一样漂来漂去呢,于是很长的时间里,这种理论被当做荒唐的臆想。而现在,绝大多人都接受了这个理论。从段落的解释可以看出,潮汐力和离极力是一种柔和的力,算是自然给予的被动的力,它们每年将远古大陆互相推离一点点,因此科学家将大陆连接的时间倒推至2亿5千万年以前。但实际上,这种理论直至目前仍然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在接受着严峻考验的同时,也不断有新的理论产生。
    而我们的观点是,大陆并非漂移,而是撕裂,是一种强悍的主动的力造成。那时候人神混居在这片大陆上,既然人类不可能办的到,那只能是神。正是这股强大而蛮横的神力造成了大陆撕裂,使大陆在1万年以前被迫分离开来,然后互相远离,形成不同的大陆与海洋。《山海经》直至全书最后才有“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的记叙,而《尚书》的记叙在大禹之前也没有九州的说法。
    请大家在脑海中做一个实验:有一个水桶,里面漂浮着一大块不是特别坚实的冰,冰中竖立冻插着一根木棍。然后突然用猛力瞬间将木棍抽出来,会怎么样?答案很简单,冰块立马碎裂向四处漂去,与此同时碎冰肯定处于摇晃动荡中,有些在倾斜过程中会沾上水,有些甚至会翻转过去。将冰块想象成连接的大陆,这就是大陆撕裂的原因了。冰块摇晃沾上水就相当于史前大洪水卷上大陆,所以大陆撕裂与史前大洪水是同一件事造成的两个结果。
    《山海经》曰:“噎鸣生岁十有二,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大家在翻阅《山海经》时务必切记,无论是记载山系、海外、海内或是大荒都是以东西南北四大方位定位,而至结尾处却有洪水滔天以及大禹治水定九州的描述,也同时证明了两个事件的同时性。
    远古大陆撕裂成九州,各大洲分别去到不同地方,那万千年以后肯定会遇到强烈的气候变化,比如南极洲去到南极,难以接受持续的光照,进而变为寒冷的不毛之地,但很久很久以前,它也曾非常温暖。
    再将目光转移到地球整体,因为遭到一股强悍又蛮横的力,大陆被强行撕裂,海水卷上了大陆,由于受力的忽然变化,比如原本受力均匀的球体忽然变成一边沉,那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没错,就是轴心偏移,地球的话就是地轴偏移。科学家们根据现有资料与证据已经证实地轴曾经受过偏移,然而他们如大陆漂移一般,将这个动力归结于一种柔和的自然变化的被动力,然而柔和的被动力很难引起巨大的地理变迁,更别提像史前大洪水一样的全球灾难。
    可以说,大陆撕裂、史前大洪水与地轴偏移是同一件事的三种不同结果。大陆撕裂导致远古大陆分裂为九州,九州即九个大陆,而非中国境内九个区域,据《尚书·禹贡》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有人说,现如今世界分为七大洲,分别为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完全无法和九州相对应?那如果有的大陆沉没于海洋之中呢!科学家不是发现了新的大陆吗,虽然还没有确定它的归属,以后或许会有更大的进展呢!
    之前我们说,仔细观察远古大陆复原图会发现拼接不完美,好像缺了部分,没错,它们都沉入了海洋。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大西洲”,有关大西洲最早的记载见于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根据其记述,在遥远的过去,有一个名叫“大西洲”的岛国,面积很大,大致位于赫尔克里士柱石以外的区域,?其上居住着有史以来最聪明、最高贵的种族——亚特兰蒂斯王国,后来由于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和大洪水,这一优秀的民族遭到毁灭,亚特兰蒂斯王国的全部国土也就此在这场灾难中沉入海底彻底消失了。柏拉图根据这个传说,认为它应该在直布罗陀海峡以外的大西洋中,“大西洲”由此而得名,正好直布罗陀海峡在古代又称为赫尔克里士柱石。按照伯拉图记述的时间推算,大西洲沉没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4000年左右,与史前大洪水、大陆撕裂时间的推测基本一致。
    可以看出,一场大洪水覆灭的不仅是大陆,还有大陆上的文明,亚特兰蒂斯文明。许多人一定对这个文明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正是玛雅人描述的四大远古文明其中的一个,这里面藏有更大的真相。
    虽然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连“大西洲”的毛都没有找到,这里面有地理位置的原因,也有海洋本身的原因,抛开其暂且不提。然而近几十年来,人类在海底大陆架上确实发现了不少水下古城遗址和海底建筑物,发现的地点有:大洋洲、美国、古巴、墨西哥、直布罗陀海峡等,此外相隔遥远的中国东海、黄海、渤海中,人们也发现了海底古河道的遗迹。从此我们大概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确实有大陆曾沉没在海底,然后才是通过遗留痕迹推断大陆的大体面积;第二沉没在海洋里的不止是“大西洲”,至少还有九州中的另一个。
    另外,地轴偏移会导致山川地理与星象天文的空间位移,而且这种变动是巨大的,巨大到每个人都能明显的察觉。像这样巨大的变动,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与历史记载中肯定会找到。
    《阴阳应象大论篇》便有“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的叙述。《淮南子》亦曰:“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陷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意思是说: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塌陷,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我们相信这些记载是真实可信的,我们对自己的推论也非常的自信:大陆撕裂、史前大洪水、地轴偏移、大陆沉没与“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记载都是是同一时期同一事件带来的不同结果,只是持续时间上有所不同。下面且看其他佐证。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大陆撕裂的佐证
    第十三章 大陆撕裂的佐证

    《山海经》所记所叙可称之为奇闻异事,然少见寡闻并不等同于虚假杜撰,我们一直在重复,这些记叙都是真实可信的。其中最为人惊异的,莫过于那些奇形怪状的动植物与矿产,它们曾经共同出现在这片远古的大陆,如果大陆曾经被撕裂,那它们也会伴随着各自的区域被分裂到不同的板块,虽然许多已经灭绝,但也肯定有许多幸存下来。据各种记载推断,史前大洪水的维持时间大概在百天左右,并不足以万物尽灭,如果能找到它们,那就是天大的佐证。非但如此,当重新拼接大陆板块时,也能反推上古的地理环境与其所属位置。但我们毕竟能力有限,即不能于浩瀚的书海进行考证,也不能拨山涉水实地考察,以下选取材料皆来自于网络,谨以此提供钻研方向,还请权威的专家学者提供甄别与佐证:
    1、文:北次三经,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
    译文:北方第三条山脉,有兽,它的形状像兔子却长着老鼠的头,它用背来飞行,它的名字叫做飞鼠。

    

    鼯鼠,也称飞鼠或飞虎,是松鼠科下的一个族,称为鼯鼠族。其飞膜可以帮助其在树中间快速的滑行,但由于其没有像鸟类可以产生阻力的器官,因此鼯鼠只能在树、陆中间滑翔。世界现存13属34种,我国有7属16种,其中中国特产的有3种:复齿鼯鼠、沟牙鼯鼠和低泡飞鼠。本类动物多数分布在亚洲东南部的热带与亚热带森林中,仅少数几种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的温带与寒温带森林中。?
    飞鼠VS鼯鼠 相似度:★★★★☆
    2、原文:西次三经,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译文:西方第三条山脉,有一座泰器山,观水从这里发源,它向西流注进了流沙(估计指沙漠之类)。这里有很多文鳐鱼,这种鱼的外形像鲤鱼,长着鱼的身子和鸟的翅膀,青色的花纹和白色的头,红色的嘴,经常从西海游到东海,在夜晚飞行。它的声音像鸾鸡,它的味道酸中带甜,吃了可以治癫狂病。文鳐鱼出现天下就会大丰收。

    
    

    飞鱼,长相奇特,胸鳍特别发达,像鸟类的翅膀一样。长长的胸鳍一直延伸到尾部,整个身体像织布的“长梭”。飞鱼是生活在海洋上层的鱼类,是各种凶猛鱼类争相捕食的对象。飞鱼并不轻易跃出水面,每当遭到敌害攻击的时候,或者受到轮船引擎震荡声刺激的时候,才施展出这种本领来。飞鱼的种类繁多,广布于全世界的温暖水域,共有8 属50种。
    文鳐鱼VS飞鱼,相似度:★★★★☆
    3、原文:西次三经,乐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是多白玉,其中多?鱼,其状如蛇而四足,是食鱼。
    译文:西方第三条山脉,有座乐游山,桃水从这里发源,向西流注于稷泽,这里多产白玉,还有很多?鱼,它的样子像蛇而长着四足,以吃鱼为生。

    
    

    菲律宾海蜥,体长约80~100公分,是飞蜥科(Agamidae)成员中体型最大的蜥蜴,这是种全身都是灰色的蜥蜴,以其隆起且似帆状物的大尾巴而著称,其尾巴由隆起的脊椎骨突起所支撑,成体的帆状尾远比幼体来的更大更高。其背部中间有一列膨大的棘状突起,在野外会摄食水果、青蛙、昆虫与鱼类,寿命可达 10 年以上。
    ?鱼VS 菲律宾海蜥,相似度:★★★☆
    4、原文:东次二经之首,曰空桑之山,北临食水,东望沮吴,南望沙陵,西望湣泽。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其名曰軨軨,其鸣自詨,见则天下大水。
    译文:东方第二条山脉的起始,叫做空桑山,北临食水,向东望见沮吴,向南望见沙陵,向西望见湣泽。山中有兽,它的形状像牛却有老虎一样的花纹,叫声像人在低吟。它的名字叫軨軨,它的叫声就是它的名字。它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水灾。

    
    

    肯尼亚林羚,以其华美的皮毛著称于世,但俗话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如今即使在肯尼亚,你也只能在动物园里见到他们的身影了,数量也不过数百头而已。有趣的是軨軨的读音也是林羚。
    軨軨VS肯尼亚林羚,相似度:★★★
    5、原文:南山经,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译文:南方山脉,再向东三百七十里,有座杻阳山,怪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流入宪翼水。这里有许多黑色的龟,形状像普通乌龟却长着鸟一样的头和毒蛇一样的尾巴,名字叫旋龟,叫声像劈开木头时发出的响声,佩带上它就能使人的耳朵不聋,还可以治愈脚底老茧。

    
    

    鳄龟,原产北美洲和中美洲,又叫大鳄龟、鳄甲龟、鳄鱼咬龟,它们主要栖息于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龟类之一。鳄龟保持了原始龟的特征,嘴巴、背甲盾片、红舌等奇特特征。嘴巴前端的上下颌呈钩状,似老鹰嘴一般,锋利无比,咬合力惊人,轻松就可以咬断人的手指。鳄龟的背甲盾片呈棕褐色,13块盾片就像13座小山连绵起伏,呈纵横3行排列,背甲的边缘有许多像锯齿状的突起,眼睛长在口的两侧,小而有神,头和颈上有许多肉突。它的舌上长有一个鲜红色且分叉的蠕虫状的肉突,通过中间的圆形肌肉与舌头相连,两端能够自由伸缩活动。它的尾巴又细又长坚硬得像钢鞭一般,与其它龟不同的是它的头和脚不能缩入壳内。鳄龟主产地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
    旋龟VS鳄龟,相似度:★★★★☆
    6、原文: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
    译文:大荒以南,大荒之中有个不死国,其国人以阿为姓,以甘木做食物。

    

    西谷椰子树,是一种高大的棕榈科树木,它们最高可达30—40米。印度尼西亚的伊里安查亚省位于新几内亚岛的西部,是一个沼泽密布的热带原始雨林地区,属于地球上最难以进入的地方之一,在这里生活着一个名叫“科罗瓦伊”的土著民族。他们皮肤黝黑、头发卷曲、眉脊隆起、鼻翼宽阔、嘴唇较厚,是巴布亚人的一个部落。科罗瓦伊人一刻也离不西谷椰子树,他们的衣食住行都要依靠它,所以他们把西谷椰子树叫做“生命树。”他们将西椰树干的髓质制成的类似面粉一样的东西,这种粉末富含淀粉,但缺点是它的蛋白质含量贫乏。??
    7、原文:南次三经,仑者之山,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可以血玉。
    译文:南方第三条山脉,有座仑者山,山上有树,它的样子像榖树,树干上流出树汁漆,它的味道像糖浆,吃了它不会饥饿,还可以解除劳乏。它的名子叫白?,可以给玉石染色。

    
    

    糖枫(sugar maple),学名为Acer saccharum,又名美洲糖槭,槭树科槭属。落叶乔木,原产北美。茎高达十余米,叶三裂或五裂,下面生白色细毛,花黄绿色,不具花瓣,果实与普通的槭树相似。
    糖枫树干中含大量淀粉,冬天成为蔗糖,天暖蔗糖变成香甜的树液。如在树上钻孔,树液便源源流出。从树干流出的液汁,可制砂糖,糖枫树汁熬制成的糖叫枫糖或槭糖。液汁浓缩成糖浆食用或再蒸煮为砂糖,具有特殊风味,还常用为制造蜜饯、糖果或烟草调味。汁液为无色易流动的溶液,含有糖及各种酸与盐分。糖浆呈黄褐色,最淡的为高级,颜色越浓级别就越低。一般在晚冬或早春采糖。
    印第安人首先发现了枫树液,并用“土法”在枫树干上挖槽、钻洞采集枫树液。当时的“印第安糖浆”就是今天的“枫树糖浆”的前身。枫糖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有机酸,热量比蔗糖、果糖、玉米糖等都低,但是它所含的钙、镁和有机酸成分却比其他糖类高很多,能补充营养不均衡的虚弱体质。枫糖的甜度没有蜂蜜高,糖分含量约为66%(蜂蜜含糖量约79%—81%,砂糖高达99.4%)。请大家注意观察这枫树叶,接下来我们要和榖树叶进行对比。

    
    

    榖树,学名构树,我国也叫“楮树”、“谷树”,属于乔木,最高可达16米,树皮平滑,浅灰色;枝粗壮,平展,红褐色,密生白色绒毛。(糖枫树叶的背面也生有白色绒毛。)叶阔卵形,长8—20厘米,宽6—15厘米,顶端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齿,3—5深裂(幼枝上的叶更为明显),两面有厚柔毛;叶柄长3—5厘米,密生绒毛;托叶卵状长圆形,早落。两者是不是非常的相似呢?
    构树是我国的常见树种,南方和北方都有生长,因此《山海经》里喜欢用这种树与其它树木做比对就很好解释了。
    经过对比不难发现,糖枫树与《山海中》描述的白?几乎一模一样,而糖枫仅产于北美,尤以加拿大居多。由于南北美洲与其它大洲被大洋隔绝,所以糖枫出现在亚洲几乎是不可能的。值得一提的是印第安人在血缘上最亲近的是东亚人种。
    白?VS糖枫,相似度:★★★★☆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地轴偏移的证据
    第十四章 地轴偏移的证据

    早在19世纪,人们就在北极圈里发现了煤碳,经鉴定,这些煤是由东方红松和沼泽柏树形成,目前这些树种仅生长在中国。后来,加拿大科学家在距北极点只有几百公里的阿克塞尔·海纳格岛上调查时发现一片并未完全石化的化石森林,它们是由白桦、落叶松、冷杉等温带植被组成。据地质考证,南北两极被冰雪覆盖已经有1.5万年的时间,这说明,在更早的时间里,北极曾经很温暖。
    而南极,1929年在土耳其发现的皮里·赖斯的奇怪地图里,南极洲大陆并未被冰雪覆盖。后来人们也在此发现了许多爬行类动物与不少植物化石。而南北两极的气候应该是对应的,北极温暖的时候,南极洲也必定温暖。
    如果说,南北两极只有一极曾出现温暖的反常情况,还可以用大陆漂移等地理变迁的原因来解释,但南北两极气候同时变迁只能用地轴偏移来解释。
    除开天文的变动,由于大陆撕裂、史前大洪水、地轴偏移的共同因素,导致了世界性的巨大的地理变迁,仓海变为桑田,高山变为平川,甚至大陆都遭到吞没,更莫提相对位置的偏移。而这又导致了现代学者按图索骥的失败,地理经过如此大的变动,而学者们以不变应万变,一面刻舟求剑,一面在失败的同时怀疑《山海经》的真实性。
    不过我想,虽然变化足够巨大,但撕裂的大陆毕竟也面积广大,所以被撕裂开来的大陆境内也应该存有相对位置变化不大的山系和水流,更莫提《山海经》中有些山系水流连名字都未曾改变就沿用到了现在。所以要更好地寻求上古地理的方法应该是,先确定某些特定而易于确认的山川水流,而后以此为原点,根据地轴偏移与大陆撕裂进行大陆复原,再根据《山海经》描述的方向,用脚跋山涉水一步步实际走,切莫迷信现代工具(事实上,过于迷信现代工具的结果是,数字越明确详细,结果也就相差越远)。《海外东经》曰:“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天帝命竖亥用脚步实地测量,竖亥居然测量完了这个对人类而言不亚于天方夜谭的工程,这一点人类也应该效仿。
    虽然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然而却合情合理,除开现今的考古证据,我们还有其他的证据,它来自于上古文献“河图洛书”。如今的学者研究河图洛书,只知从数学角度刨根究底,所以只是徒劳,解不开这千古之谜。河图洛书虽然含有各种数学上的原理,然而这只是附加。我们说过,上古文明完全不同于如今的物质文明,这两幅简洁的图讲述的不是数学,而是规则与规律,而规律的变化(规则是不会变的)代表了重大事件的发生。再揭开这个谜底之前,且先来看这股巨大而蛮横的力究竟来自何处。
    现在让我们再次翻找史书与民族神话,仔细回想,究竟发生什么样的大事,才能使得大陆撕裂,引发史前大洪水,甚至严重到使地轴偏移呢?
    找啊找啊,我们终于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天地分离”。又是一个令人惊骇的大事!但事情仍然合情合理,只有像天地分离这样的事件才能产生如此强悍蛮横的力,大到使大陆撕裂,大到引起滔天洪水,大到使地轴偏移。这样来看,天地分离与大陆撕裂、史前大洪水、地轴偏移又是同一时间发生的事件,只是作为主因,它的时间会稍早一些。
    可能许多人都有疑问,他们说:“天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一个空间概念,指地球表面以上的空间,这个空间里有许多气体,比如氧气、氢气、氮气、二氧化氮等,另外这个空间还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臭氧层,统称为大气层,然而你说的‘天’太具象了,仿佛一个实体,不但看得见,而且摸的着,这可能么?”
    当然可能,我们就是这个意思,这里说的“天”,就是具体的实物,只是非常大而已。让我们回顾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盘古划开天地以后,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也日长一丈,手举天脚踏地一站就是九万年。无论怎么看,盘古举得也是实物,而非空气。
    再来看“天地分离”的神话,这个神话的主干是共工因吃败仗一怒之下怒触不周山。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桥梁,上顶天下触地,说是天梯也不为过。许多民族都有关于“天梯”的神话,其实所谓的天梯就是“高山”。在这里,怎么看这个“天”也是实体,而非空气。
    接着看“女娲补天”的神话,简单来说就是共工怒触不周之山,导致天柱断折,地维绝,四极废,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流离失所,于是女娲于天台山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淮南子·览冥篇》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焱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这里就更具体了,天直接塌了一个大窟窿,而且需要四个天柱支撑,可见“天”是实体无疑,而且天地分离与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也是同一时期发生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地分离,天地分离导致大陆撕裂、史前大洪水、地轴偏移,同时也导致了天出现残缺,天出现残缺导致女娲补天。这些神话可以完整的串联起来,它们都发生在1.5万年以前。但现在,我们迫切需要解决“天”的问题。
    看过了神话,再来看历史记载,《大荒西经》曰:“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黎又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可以看出天帝命令重托着天向上举起,又命令黎压着地使劲按下去,才得以绝天地通,也就是天地分离,这里怎么看重托起的也是实体而不是空气。此外,我们之前引用《山海经》里关于柏子高、神、巫医、互人国上下于天的记载,也可以看出“天”确实是实体。
    虽然后来的各种文献都有类似记载,但一来《山海经》、《周易》、《黄帝内经》作为最早的文献,是绝对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二来我们实在没有精力从后人的记载里分辨真假,所以除非必要一般不作为引用;三来神话变异性太大而且版本太多,所以也只是以引用主体为主,怕引用越详细,这个神话越失真。无论如何,“天”作为实体应该非常明确了,而且在1.5万年以前,“天”曾经离大地很近,近到高山可以作为天梯,近到人都可以登上天。那么更大的问题来了,既然“天”是实体,那“天”到底是什么呢?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天为何物
    第十五章 天为何物

    天不仅为实体,看得见又摸得着,而且还非常非常大,大到天地分离足以引起山崩地裂洪水泛滥。那天为何物呢?我们从神话分析中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早时候天并不稳定,有时候会降下来,有时候又会升上去。从这一点看,将天看做是一个飞行器或者宇宙飞船应该是比较靠谱的假设。那这个宇宙飞船有多大呢?
    远古大陆远比如今科学家所作复原图要大的多,因为它还包括沉没进海洋的两块大陆,要将如此大个的大陆提起并撕裂,这个宇宙飞船的块头无论如何也不会比现如今七大洲中最小的大陆小。
    但是仔细回想,神话中并未提及有出现如此巨大的宇宙飞船,那么退一步,有没有什么别的东西是在很早很早之前就出现在地球上空,并且曾经变换过位置呢?我们找啊找,终于找到了,但同时也张大嘴巴深深的吸了口气,竟然是“月球”,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于是我们开始寻找证据做出假设。
    众所周知,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距离地球大约38.44万公里,直径3476公里,大小是地球的1/4,块头足够大。相比较而言,地球其他的卫星则小的可怜。因为距离过远,又加之距离巧妙,看上去像个圆盘,和太阳一般大小。用肉眼根本看不清构造,只能看出有些区域明亮,有些地方昏暗。1609年,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人类才第一次看到了月表地形的构成,它并不如看上去平坦,反而表面坑坑麻麻,那是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和山脉,当然还有一些平原,那就是月海。
    假如这个大家伙从38万公里外突然出现在距离地球很近很近的上方,近到人们用肉眼就可清晰地看到月球上各种各样的环形山、山脉、山谷、平原,那么在这样近的距离上,向外突出的山脉,就像神话描述中那样“七楞八角”,而且它太大了,以至于人们不论怎样向远方眺望,它总是与大地相接,就像神话描述中那样“天地不分”。这些“七楞八角”与地球上的高山,互相连接着天地,就像神话描述中的“天梯”,人、神、巫通过天梯上下于“天”。另外,这些天梯里应该有四个特别大的从月球上伸开来的天柱作为天地的支撑,也就是所谓的“天地四极”。“天地四极”一旦被撞断,天地间的支撑便没了,要么天地结合,要么“天地分离”,恰好神话里出现的是“天地分离”。
    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万有引力是物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物质的质量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物质的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也就越大,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越小,用公式表达就是F=GMm/R2。试想,如此巨大的质量,如此近的距离,忽然要从地球撕裂开来,那该是一股多么巨大而蛮横的力,《大荒西经》说“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一方面托着月球,另一方面压着大地,哪怕如此,仍然引起了大陆撕裂、史前大洪水与地轴偏移。这还是神怀仁慈,如果天帝不命举天压地,怕是地球上的山川大海甚至连同大片的陆地也被带往了太空,这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
    对于“天”就是月球的假设,据说从甲骨文里也能找到证据,毕竟作为象形文字,它能够形象的反应或者表达字的意思。不过,一来我们对甲骨文没有研究,二来同一个象形文字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虽然我们认同这个证据,但仍旧感到薄弱。
    再看另一个问题,月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其实就连古人也早有疑惑,屈原曾在《天问》中表达过,苏轼也曾把酒问青天。那我们继续寻找证据。
    距今大约2300年前左右,亚里山大里亚大图书馆的第一位馆长在他留下的文献中写道:“古时,地球的天空中看不到月亮。”据说他在写这份文献时,曾参照了很多远古时候遗留下来的手稿和抄本,(其实也不用据说),遗憾的是,这些文献后来统统被毁了。
    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阿纳克萨哥拉斯,也根据当时的一些资料说过,月亮出现在天空中是很晚以后的事情,在人类的早期,天空中没有月亮。他还说太阳不是神,而是一块巨大的炽热的石头,月亮像地球一样并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光,并因此而受到监禁。
    在中国的神话里,没有月球出现的神话,比较早的神话一般从天地分离开始,而后与史前大洪水、女娲补天等连在一起,在此之前便没有了。既然月球是突然出现在地球上空的,那为何神话里找不到呢?虽然如此,但中国西南地区瑶族的古老传说却告诉人们“现在的月亮是在人类的某个时期突然出现的”。
    再看世界各地其他民族的神话,这些民族上古时期曾经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大陆,如果中国的神话偶然缺失了,那其他民族也应该有流传,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比如在哥伦比亚的印第安人的部落里,有一则类似的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天空没有月亮,人类一到晚上都很害怕。于是一位酋长飞向天空化身为月亮,为人们带来了光明;比如现在生活在非洲南部的布曼族的神话也证明,在远古的时候,天空中根本没有月亮;比如在希腊南部的伯罗奔尼撒,曾存在一个叫阿尔卡荻亚的古老国家,据当地人传说,阿尔卡荻亚人在大洪水之前,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忧虑和悲伤,当时只有太阳,没有月亮,月亮是大洪水以后出现的。
    以上这些人类最古老的传说和记载,都说明上古时没有月亮,更准确地说,是现在的月亮轨道上看不见月亮。如果你说,我就是举再多的例子,也不过是为推论增加一份证明的材料,虽然我找不到上古便有月亮的神话,但不代表别人也找不到,别人也找不到并不代表记载中就没有,只要找到一个神话里曾经记载上古有月亮的证据,那我的结论就可以通通推翻了。我只能说,你还真是难缠,起码你说对了一般。你确实秉承了科学的精神,但你的论据不对,因为神话这种东西由于时间关系变异性太大,我们引用神话也只是引用它的主体,而且绝不敢以一个神话为事实依据,更多的还是依据三大上古文献作为第一手研究资料。
    如果这些都不足以说服你,没关系,我们还有证据,而且绝不是举例。我们的下一个证据,就是月球本非地球卫星,而是一艘庞大的宇宙飞船。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月球本非地球卫星
    第十六章
    月球本非地球卫星(一)

    物理学告诉人们,一切物体的运动,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小到基本粒子,大到天体运行,所以月球绕地球公转必须按照特定轨道运行。这条轨道由地球引力、月球引力、太阳引力三者共同决定。要使轨道稳定,三种力必须恰到好处,比如地球的引力不能太大,太大就会将月球拉向自己,也不能太小,太小月球就会被太阳引力拉过去。同时,月球自传的速度还不能太快,太快月球就会挣脱地球引力,沿切线方向飞向茫茫太空。当三种力达到平衡,月球自传速度稳定,公转轨道也就趋于稳定,其便周而复始的绕地球进行圆周运动,由此形成地球上各种节律。在各方面因素没有发生变化之前,月求不可能随处乱跑,它必须固定在一条轨道上运行。也就是说,除非月亮被人为操纵,才会出现轨道变动的情况。
    然而,事实上太阳对月球的引力是地球对月球引力的2.54倍,但月球仍然能够围绕地球运行。这只能说明,除开万有引力外,月球本身便具有一种趋向于地球的动力,而这种动力是被制造的。
    同样的,上古神话里,月亮也并不老实。比如瑶族的古老传说中,月亮就像发了疯一样来到地球表面不远的地方,使人能清楚地看到它的环形山;比如在美洲的许多神话里,月亮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在空中蹦蹦跳跳,忽东忽西,忽远忽近。如果神话不能足够令人信服,那再来看历史记载。《金史·天文志》中有如下记载:“太宗天会十一年,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顷之复故。”大意是说:金太宗天会十一年(公元1133年)五月(公历6月)乙丑日(15日),月亮忽然偏离了运行轨道,向南行去,不一会,又回到它原来的轨道上。
    中国自古便是小农经济作为主导,由于农业产生的需要,从很早时就设置星历之官观察天象,从汉代起国家便设置了专门观测天象变化的机构——司天台,虽然名称会有变化,但这一机构都被历代政府沿革下来。金朝同样如此,司天机构每天每时都有精通天文之人在观测,并将观测的结果详细记录下来,定期交国史馆封存,而历朝历代的《天文志》就是根据这些原始的观测记录写成的。
    堂堂正正出现在国家正史中的记载,权威性不应该值得怀疑,与其质疑其真实性,不如努力寻找出现该原因的理由,然而许多学者正在做的恰好是前者,只一味自以为是的否认。一切证据表明,月球是被人为操控,也就是说月球本非卫星,而是一艘庞大的宇宙飞船,它是出于自我意愿而成为地球卫星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先从月球的起源说起。
    1969年人类登上月球,许多科学家认为可以彻底结束关于月球起源问题的争论。然而登月的结果是,带回来的新的疑问比以往更多,月球起源的问题仍然没能够得到解答。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比较有说服力的共有三种,但也是问题居多,它们分别是“月球被捕获说”、“地月同源说”、“地球分裂说”,不得不说这些假说都是建立在月球是普通天体的基础上,他们总是不能够正视古老的历史。且先来看这三个假说:
    一、月球被捕获说。该假说是指地球引力粗暴的从太空中将过往的月球一把抓了过来,使月球从行星变为地球的卫星。这也就是说,月球产生于不知哪里的茫茫的太空,在宇宙中穿梭于无数星系之间。因为偶然的关系,月球在穿越太阳系时经过了蔚蓝的地球,地球突然暴怒将月球拉拽过来自己身边,而月球也就恭敬不如从命的乖乖待在了地球身边。
    这个假说虽然美丽,然而在物理与数学上却有致命的弱点,无法引起严肃科学家的热情。月球的直径有3476公里,达到了地球直径的四分之一。以地球的质量和相应的引力,要在38万公里以外抓住这么大个头的月球,从力学角度上根本毫无可能。据科学观测,行星的卫星直径非常小,一般不会超过5%,而月球却达到了27%。另外它虽然停留在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上,但它离地球又出奇的远,在这个位置上,太阳对月球的引力是地球的2.54倍,从数学上考虑,月球成为太阳的行星也许有可能性,但成为地球的卫星就违背了物理规律。
    从太阳系构造来看,巨大的木星就像地球的一个天然屏障,引力极其强大,科学模拟表明,如果月球是太阳系外偶然闯入的天体,那么它更容易会被距地球7亿公里以外的木星捕获,而轮不上地球。但偏偏是地球把它抓了过来,所以我们更怀疑是月球抓住了地球,而不是相反。
    天文学中,还有一条天体力学定律--“洛希极限”理论,大体是说卫星围绕行星旋转是由于不断受到行星强大引力的吸引所致,离行星越近,这种引力也就越大,近到超过这条极限时,卫星就会被行星的引力撕碎、摧毁。但如果超出了这个极限,卫星就会挣脱行星的引力飞去。也就是说,“洛希极限”是卫星被行星引力吸引,又不会被引力“撕碎”的安全极限距离。
    假如俘获说正确,按照科学的计算,月球当初飞跃地球的轨道应该比现在低得多,且早已超出了“希洛极限”。可实际上,月球非但没有被引力“撕碎”,而且大摇大摆待在不应该出现的地方。
    科学家认为,月球要靠近地球,又不至于与地球迎头相撞,还要在地球轨道上运行,还要保持几乎正圆形的公转轨道,实际上是不可能的。除非,它有一套精确的控制系统与强大的动力系统。好比人类的火箭为将飞船送入月球轨道,就必须重新启动火箭发动机,调整飞船的速度和飞行姿态,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借助高精密的电子计算机。
    所有的问题,从自然状态去解释月球的存在,几乎是走进了死胡同。但从月球是宇宙飞船的角度来看,一切都说得通了。当然了,这也就必须承认更加高级文明的存在。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月球本非地球卫星(二)
    月球本非地球卫星(二)

    二、地球同源说。大体是指在宇宙大爆炸物质扩散中,最早形成了太阳系宇宙尘埃团,这个尘埃团便围绕着一个中心高速旋转,中心的位置形成了太阳,周围旋转的物质渐渐形成了行星和卫星,地球和月球就是这样形成的。
    三、地球分裂说。假说认为,地球在形成初期非常不稳定,曾经过反复的分裂,在一次巨大的爆炸中,地球上的一部分物质被抛了出去,于是月球形成了。据说,太平洋的面积与月球的面积相差不大,所以很有可能月球被抛出去后,留下的空洞汇聚成了大洋。
    大家都知道,月球有四分之一地球大小,按照地球的块头来讲,由于引力的关系,质量太小根本不会脱离地球的控制,质量太大,这个爆炸的力量非得把地球炸散架才行。另外,这两个假说有许多相似之处,无论是同源说,或是分裂说,它们形成的时间与物质的构成都应该相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1969年7月20日,人类的宇宙飞船第一次登上了月球,此后又先后六次登上月球,宇航员从月球带回许许多多月球标本,先后有几百位科学家对原始标本进行分析,却产生了更多的疑问,使该两种假说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首先是关于月球的年龄。目前地球发现的最古老岩石距今有35亿年之久,它发现于东非的大裂谷地区,而据科学家推测,地球的年龄在46亿年左右,人们也普遍接受了。然而,从月球标本的检测分析来看,大多数岩石或土壤的年龄都要大于35亿年,比如它们的年龄有36亿年、43亿年、45亿年、46亿年等。而在46亿年前,正是太阳系刚刚形成之际的年龄。而前苏联的月球探测车探测的结果与美国人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这已经不是用检测方式有错误或者误差可以解释的了的问题。
    另外,据说科学家将月表岩石用“钾—氩测定法”测定发现,有的月表岩石竟然可达70亿年。在“阿波罗”12号飞船带回来的岩石中,有两块岩石的年龄竟高达200亿年,而据科学家推算,宇宙的年龄上限也不过才200亿年。
    最保守估计,月球也有50亿—100亿年的历史,比地球与太阳更古老,这个数字证明月球根本不是太阳系里的东西,自然也不会与地球同源。至于月球到底来自于哪里,现在还不能说。
    其次,是月球的物质构成。科学家在月表岩石中发现了6种地球上没有的矿物质,而且其与地球物质构成的比例也相去甚远。这些发现不但没有成全该两种假说,反而彻底否定了。
    三种假说都否定了,那么就可以认真的考虑月球是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的假设了,为此且再提供一个证据:月球是个中空体(其实很抱歉,所谓的证据基本都是科学家发现的,我们只是拿来主义)。
    在人类未登上月球之前,科学家们推测月球岩石的密度可能略小于地球岩石的密度。然而对月球岩石与土壤标本的检测分析结果却恰好相反,月表岩石密度远远大于地球岩石。而且月球越往下,其密度越高得惊人。据说第一次登月时,为把一面美国国旗插入土中,两个人历尽千辛万苦,也只能将旗杆插入几厘米。而后几次宇航员是带着电钻到月球去的,但最多也只能打进75厘米,如果在地球,则能毫不费力打进360厘米,可见月球密度大得惊人。
    如果按照这一现象推测,月球的中心应该是一个由大密度物质组成的内核。这样一来,月球的总质量就会比现在的计算大得多,相应的,其引力强度也要更大。可事实是,月球的引力只有地表引力的1/6,好像月球引力与其密度、质量无关,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月球是一个巨大的空心球体,那就说得通了。空口无凭,且看仪器检测的结果。
    人类先后几次登月时,都有携带地震仪,这些仪器自动工作,可以把测量到的数据传回地球,使人类可以直接掌握月球的震动情况。然而当进行月震实验时,科学家却彻底震惊了。“阿波罗”13号宇宙飞船在进入月球轨道的时候,宇航员用无线电遥控的方式,让飞船的第三级火箭撞击月球,其能量相当于11吨TNT炸药爆炸的效果,地点选择在距“阿波罗”12号安放的月震仪140公里处。令人惊讶的是,这次人为制造的月震竞持续了3个小时,月震的深度达35-40公里,直到3小时20分钟后月震才渐渐消失。
    后来,科学家利用“阿波罗”14号S-4B上升段的火箭去撞击月球,结果又引起了一场长达3小时的月震,深度还是35-40公里。在此以后,又利用“阿波罗”15号的火箭制造月震,震波传到了1100公里远的风暴洋,甚至达到弗拉矛洛高原的月震仪。但用同样的方法在地球上制造地震,震波只能传一两公里,也不会出现持续1小时之久的震动。
    其实,这个实验很好理解,如果以同等力量去敲击两个悬空的金属球,一个实心球,一个空心球,实心球会发出“嗡”的一响,震动很快就会停止,而空心球则在“当”的一响后,震波沿着壳体会反复震荡,持续很长时间。所以,面临这种结果,就连最保守的科学家也认为,即使不能得出月球内部完全是空洞的结论,但月球内部确实存在着一些巨大的空洞。
    再然后,关于对月震纵波的检测,几乎可以对月球是中空体盖棺定论了。因为光有月震的横波,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而人类在月球上安放的月震仪,距离又过分接近(因为月球永远有一面背对着地球,不可能在背面安放月震仪,即使安放了,信号也传不回地球),因而测不到月球的纵波。如果月球的确是中空的,那么纵波不会通过月球中心,而横波则会在月球壳体上反复震荡。科学家希望月球能发生一次较大的陨石撞击,通过测量纵横月震波传播的时间差异,来证明月球内部是中空。幸运的是,这种概率极低的事件竟然发生了。
    1972年5月13日,一颗较大的陨石撞击了月面,其能量相当于200吨TNT炸药爆炸后的威力,会造成巨大的月震。如果月球是实心球体,那么这种震动应该反复几次。但事实上,巨大的月震传人月球内部以后,就如同泥牛入海,销声匿迹了。发生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可能:震动的纵波,在传入月球内部后,被巨大的空间给“吃“掉了。
    这些研究都表明,月球是中空的球体。自然形成的星球在物理学上讲绝不会是空心球,否则巨大的压力会把它压扁。这样一来,结论成立了,月球本非地球的卫星,也绝非来自太阳系,它是一艘由高级文明驾驶的超级宇宙飞船,它是自愿围绕地球旋转的。
    如此一来,众多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在月球35-40公里的壳体下部,里面有什么?如果月球曾降落在地球,那被巨大月球遮住了阳光的人和生物是如何生存的?月球降落到地球上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大事,导致了天地分离?
    现代科学帮不上什么忙了,且让我们再一次翻开《山海经》,从古老的画卷中寻找答案吧!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藏在《山海经》里的秘密
    第十七章 藏在《山海经》里的秘密(一)

    一般在进行史学研究时,历史记载是非常重要的,而作为记叙上古文明的《山海经》因其内容太过于玄幻与令人难以置信,一直被科学家置之不顾,谁能想到文字记载比神话传说更富有传奇色彩呢!哪怕太史公也自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于是,现代科学家为人们构建的中国历史是这样的:中国最早的奴隶社会是夏、商、周三代,这个排列顺序见于甲骨文,也见于先秦诸子的论著中。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以上记载都抱有怀疑的态度,认为夏、商两代很可能不是真实的朝代,而是古人传说中的理想社会。从20世纪30年代起,大规模的考古挖掘证实了上古记载与神话传说的真实可靠性,从大量的出土文物中,人们不但确认了商朝的存在,同时也找到了夏文化层,再一次证明了神话记载是不容忽视的。
    但是也就到止为止了。其实在考古中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年代更加久远,和远超科学家们理想中那个时代的器件。那怎么办?要重新坐下来审视远古的文明,并将上古的中国历史重新洗牌吗?答案是没有,只好视而不见秘而不宣。
    先说甲骨文,甲骨文这个东西本身十分难懂。从本世纪初到现在共发现15万片甲骨,人们在反复比较后确认,甲骨文中不重复的单字约有5000 多个。要知道一个国学大师也不过才认识3000多字。实际上,甲骨文中的单字可能远远超出现在的统计。对于甲骨文的研究,已经历时百年之久,但几乎没什么进展,在5000个单字中,基本无争议的可识字只有一千多个,准确地说是1056个,而其中1051个,早在汉代就被《说文解字》记录,这个速度基本上宣判了企图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而了解上古社会的可能性为零。所以说,虽然甲骨文是个成熟的文字体系,然而没什么用。
    人类能够很好了解的历史也不过两千多年,这个时间基本上是从大秦帝国前后开始,周朝算是一知半解,至于夏与商基本上是两眼一抹黑,甚至连哪些是商代的文化层,哪些是夏代的文化层,都难以确定。那夏朝以前呢?
    科学家们费心费力所取得的成果,甚至不如神话传说更加有价值,但是神话传说毕竟流传时间太长,真假莫辨,我们也只是慎重的取用它的主体,所以要想弄懂这古老的文明,还得翻阅这本上古奇书:《山海经》。
    其实更早时候,《山海经》还有配图,晋陶渊明有曾“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的诗句。有了这幅配图,迷雾重重应该能散去大半,只可惜《山海图》已经失传。虽然困难重重,尤其是关于上古大陆的格局,然而时间走到现代,终于有一丝丝机会去进行解读了,尤其是那时候发生的重大事件。那么在解读《山海经》之前,我们先强调几个原则:
    1、凡文中记叙之事,皆以真实事件对待,至于其本身相互矛盾之处,视为流传时发生的错误。
    2、人与物的区别在于有无灵魂,造物主及其同类皆称之为神。
    3、天地分离之前,大陆是连在一起的。
    4、根据我们画的简易图,以中山经所在区域为大陆中心,南山系在海内南,再南是海外南,再南是大荒南,这些区域里描述的一些山系、人、物或者事情等,有所重复并非错误,恰恰可以作为相互对照,毕竟山系或者事件发生的范围可能非常广泛,其他方位以此类推。
    5、有些神,很明显就是庞大的飞船之类,比如:
    ①又东百三十里,曰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而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中山经》)
    ②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大荒东经》)
    且看描述“出入必有飘风暴雨”、“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多么明显啊,一看就是潜艇,只有潜艇一类的东西才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基本上,出入有怪风雨,或出入有光等神大多数都是此类。虽然如此,但其里面是神所在,称之为神也无不可。首先,我们选取一些重要内容,先来看那时候的山川地理。
    东方:
    ①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猇。黄帝生禺猇,禺猇生禺京。禺猇处东海,禺京处北海,是为海神。(《大荒东经》)
    ②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海外东经》)
    备注:东方比较简单,主管为句芒,禺猇是东海海神。
    南方:
    ①南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海外南经》)
    ②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南山经》)
    ③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海内经》)
    ④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小人颊赤肩。尽十六人。(《海外南经》)
    备注:南方也比较简单,主管祝融,有神为帝司夜。其实所谓的司夜就相当于值班放哨,至于为何值班放哨,也许因为战争警戒,《山海经》中便记叙有几次重大的战争。此外,在解读时,人们都认为帝就是黄帝,或者发生事件时在位的帝王,其实不是的。凡是帝王,《山海经》中都有明确表述,比如有黄帝、炎帝、白帝、帝尧、帝喾、帝丹朱、帝舜、帝颛顼、帝俊等,所以这里的帝并不是其中任何一个。联想到月球即“天”,“天”又是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那么“天”里面的首领便是“帝”,“帝”就是“天帝”或“上帝”,即上天之帝,而且“帝”的权威凌驾于所有神之上。
    另外,凤凰是存在的,而且是神的使者,它的出现就是告诉弱小而惊慌失措的人类天下安宁了,对于它们描述,比如“五采而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一看便知同样是被创造而来。自然龙也是存在的,同样是神的使者。那么便不难理解为何《西游记》中龙的地位那么低了。它们只在特定的时期,接受特定的使命才会出现,愚蠢的人们自然无缘得见。
    当然,神的使者并非只此两个,还有诸如“鴸”、“颙”等很多,它们的作用也很明显,便是“见则其县多放士”、“见则天下大旱”等,传达神的启示。神对人的眷恋不止如此,它们创造的一些植被,也具有千奇百怪的功效,比如有的能已心痛,有的能多子嗣等。
    北方:
    ①北海之渚,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②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③大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
    ④大荒之中,有神,衔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
    ⑤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
    备注:以上五点都来自《大荒北经》,可以看出北方有禺强、九凤、强良几位神掌管,其中禺强是海神,《大荒东经》曰“禺京处北海,是为海神”,所以我们怀疑禺强与禺京是同一个神。第⑤点非常重要,“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从此可知西周在很早很早以前便已经存在,姓氏也对的上号,只是这个西周与后来的西周虽然名字相同,但疆域已经不同。
    西方:
    ①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海外西经》)
    ②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大荒北经》)
    ③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海外北经》)
    ④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大荒西经》)
    ④有池,名孟翼之攻颛顼之池。《大荒西经》
    备注:西方主管神为蓐收,此外未截取的内容里,騩山上有声如洪钟的神老童,天山上有混沌状如黄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浑敦无而目,善识歌舞的神帝江。女床山上有“见则天下安宁”的鸾鸟。而章尾山与钟山上这两尊神,一个掌管大荒北,一个掌管海外北,关于它们的描述基本一致,很明显就是庞大飞船类的东西,其作用与月类似,只是名字不同。
    另外,大荒西也有人,注意是人,为天帝司日夜长短。再者有些地方的名字,就代表了当时所发生过的事件,比如“孟翼之攻颛顼之池”,这就说明孟翼曾经在该池的区域范围内进攻颛顼。以此可知,《山海经》为使人更加清楚山川地理,或曾发生过得历史事件,对于地方命名都别有深意,比如“夸父之山”,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夸父所在的山,我们不一一例举,但还请大家不要停止继续挖掘。
    本章节结束,共分两段,下章节预告:藏在《山海经》里的秘密(二)
    藏在《山海经》里的秘密(二)

    包括中央山系在内的五大山系有许多不寻常之处,比如各大山系中的名山,或无草木却有兽,或无草木多水,或有草无木,或多木无草,或多怪鸟无兽,或无草木多火……例如《北山经》曰:“又东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无草木,多文石。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你道奇在何处?正常而言,一座山要么无草木无飞鸟走兽,要么草木繁盛飞鸟走兽群居,试想无草木兽如何活鸟如何居,无草木缘何多水多火,所以我们怀疑这些被神掌管的山系中的山是被特殊安排,以用于不同的目的。当然也有其他可能,比如说受战火牵连,虽无草木而作为神的使者的怪鸟怪兽被神掌管而得以出入;比如说毒气实验,毒气低沉则草死而木活,反之则木死而草活。当然这只是猜测,但其绝非自然形成。另外,对于那些奇兽怪鸟甚至人神的描述,大家这样来理解:‘其状如’就是说主体躯干的样子是这种生物,然后在这个主体上更换其他的部件。所以“其状如兔而鼠首”的意思是形状(包括大小)像兔子但是头像鼠。
    此外,翻阅《山海经》时大家经常被多处出现的同一名称感到困惑,比如女几之山即出现在中次九山系中,同时又出现在中次八山系中。其实这很正常,好比九宫格中一个点可以占据一横一竖两条线。山系就是群山连接的系统,因为纵横交错,有些山难免会出现在不同的山系中。不仅是山,许多大河,由于长度原因,也会出现在不同山系甚至不同区域中。《山海经》虽然以山为经,然其所记载大河亦不可胜数,这些大河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且重点看《西山经》,西山系绝对非常引人注目,一方面其记载的山脉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神话里大都是名山,而来描述了许多令人向往的神话传说。比如西王母与白帝少昊:
    西王母: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由此可知西王母之形状与职能,司天之厉即代天降灾,五残指一年之中与春夏长夏秋冬季节反常的五种刑罚残杀节气。关于西王母还有两处记载,都出自大荒西经。《大荒西经》曰:“有西王母之山,壑山、海山。”又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西山系与大荒西同属西方区域,西王母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西王母。至于其是在不同地方居住过,还拥有一座以自己命名的山;或是一类人的官职代称,在同一区域不同地方行使同种职能尚有待商榷,但西王母的本质是人,而不是神可以确定。
    白帝少昊: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
    由此可知白帝少昊就居住在长留山这种传说中的名山之上,但这里是神磈氏的宫殿。接着且看山经系列的总结,该记载位于《中山经》末尾:“大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居地,大凡六万四千五十六里。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太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
    于此可以得知几点比较重要的信息: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恐怖推理 最新文章
有看过《我当道士那些年》的吗?
我所认识的龙族
一座楼兰古墓里竟然贴着我的照片——一个颠
粤东有个闹鬼村(绝对真实的30个诡异事件)
可以用做好事来抵消掉做坏事的恶报吗?
修仙悟
—个真正的师傅给你聊聊男人女人这些事
D旋上的异闻录,我的真实灵异经历。
阴阳鬼怪,一部关于平原的风水学
亲眼见许多男女小孩坐金元宝飞船直飞太空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9-15 03:05:16  更:2022-09-15 03:13:04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