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恐怖推理 -> 生命中的选择 -> 正文阅读

[恐怖推理]生命中的选择[第6页]

作者:天火2019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很多爱好和习惯是阻碍修行的,但大多人认为只是不太好的一点习惯而已,只要自己愿意,谁时可以改掉。例如我有个伙伴爱抽烟,说只要愿意,谁时可以戒掉,二十多年,他戒过几次,但至今还在抽烟,说法依然没变。还有另一个伙伴(徐师兄),,他一直喜欢玩游戏,我劝阻过多次“你有玩游戏的时间,怎么不多关注一下修行呢?还不如给我们多讲讲修行的知识。”他只是呵呵的傻笑。最终他和同事玩了一夜游戏,早晨身体不舒服,到医院也没有抢救过来。

    所以我们自认为无伤大雅的爱好,改了在说。
    转换话题,可以暂停话题矛盾的发展,事后在融洽的气氛中彼此承认自我的错误,也能很好的淡化矛盾。但如想转化因果恶缘,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事后总要自我反思,在承认自我错误时,有几层真心?负面的情绪还有多少?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以后听到对方的事情,看到对方的文字,自己还会有多少的负面情绪出现?以后遇到对方是否还愿意和对方聊天?是和朋友一样,还是和陌生人一样?

    一件事情过去了,但不代表我们在其中的善恶缘就段了。想修行就不能放过自己。我喜欢和人打比方,修行者就是主动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所以这一点和世俗的处理矛盾是相反的,心理治疗也是和这一点截然相反的。
    因为行为处理的方式不同,疏离就成了必然。记得有一年冬天他们约我去打鸟,我本拒绝不去,在那一刹那考虑了另一种处理方式,就应约同行了,在路上一旦他们想打鸟我就发出各种叫声,或者拿石头去打鸟,用种种方式把鸟惊走,那一次他们一只鸟也没打到。半途就折返回家里了。
    同学聚会好友聚餐,他们也不会叫我,因为我一不喝酒、二不吃肉。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聊天的过程中,他们的话语带有侮辱仙佛带话巴子的时候我都会进行阻止纠正,这使大家都很尴尬。
    这几年,每到冬天大伙就会往附近山区的小学捐旧衣服和图书。今年也不例外。但例外的是,一位姓J的伙伴一连打了几个学校电话,都被拒绝了,说只接收新衣服或钱,旧衣服哪怕是八九成新的也不在要了。他把情况告知了大家,并让另外位姓Z的伙伴在打听下有什么地方需要过冬旧衣服的学校。最终,打听到甘孜州德格县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急需过冬衣物。
    具体粘贴如下:
    1.大人和小孩的衣物、鞋子均可(内衣、裙子、夏装不要)。因为有的大孩子有1.6-1.7,或者分发给他们的家长。另需手套帽子等小件保暖用品及被褥毯子等床上用品。只接受实物,请清洗干净最好消毒。
    2.文具,各种学习用品,玩具,书籍(3-15岁)。
    地址: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窝公乡中心小学???
    联系人:能卡泽郎18783679652
    重要!!!只能发中国邮政!因此处偏远其他所有快递物流不到,必须去120多公里外的县城取。请发邮政!
    这个伙伴和学校的老师能卡泽郎取得了联系上,对方答复是需要。为了确保不被人利用上当受骗,这个伙伴又在网上查询到德格县教育体育局的电话0836-8222007 ,该局负责人确认此小校需要衣物。德格县教育体育局的联系电话:0836-8222007 。
    众人拾柴火焰高,有意愿捐助的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进一步核实,然后再考虑是否进行捐助。
    昨晚,伙伴们一起运经书,完事后我打电话问A师兄是否有时间给大伙在谈一下修行(大伙难得到的这么多(九男二女),我想让师兄给大家鼓鼓劲,长时间不交流,我看到大伙都懈怠了)。

    每个人分别都跟师兄进行了交流,效果很差。师兄问他们今年修行坚持做的事有多少?坚持的怎么样?哪些事没有坚持,又是什么原因?大伙的回答有一共同点,事情叙述都轻描淡写,自己的错误大都一笔带过,当时的心态几乎都没有谈起。

    下面我留下师兄谈话的一些片段:你看经书,要进行对照,自己犯了哪些?又改了哪些?要用心去读。

    你要多拜拜神仙,拜的时候要恭谨,要忏悔改过。这样才会让自己的心沉下去。

    你平时讲话很浮?那是你的心沉不下去,你要多走走,在走的时候眼睛不要看外面,要看内在的,慢慢练的把心沉下去。

    你如果病的跟他一样,还会不会没什么反应?你没感觉,是因为你重来不会认为自己会和他一样的情况出现。

    你们想一想当初对自己的期盼。在想一想你们现在的行为对不对得起自己曾经的期盼?

    你们都应该好好修行,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有一伙伴,没有接电话和师兄交流。我和他私交是很好的,他对人交心时掏心掏肝,但倔强起来却死不悔改。我不知道跟他谈过多少次,改过也是有的,但最终又回到老样子去了。他当时的行为使我心里很不舒服,心想:“现在你怎么越来越差了,我和你推心置腹谈了那么多次,怎么一点作用都不起呢?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师兄,你谈修行时有没有想过自己现在一言一行却连常人都不如?”当时心里很失落,一种无力感缠绕不去,为什么选择了修行,却又不愿为难下自己呢?这是自己选择的路,也是真正能改变自己的路,说起来都明白,关键时候却放不下自我的那一点点可悲的自尊呢?你那自尊只是自我一点可笑的面子。临走前我对他说:“我不知道你还是不是当他是老师,我也不问你是什么原因不接电话,我只想和你说一句话,不管怎么样,出于礼貌,你也应该接电话,哪怕说一句‘我没有什么说的’。”
    经书放在一位赵姓伙伴家里。他们夫妻俩为了照顾他母亲,和母亲住在了一起。空房子出租了一年多,他和爱人商量后就作为道场留下来不出租了。

    他烧了开水,但伙伴们没有喝完。这时我想起空房子没人住,开水不就放冷了吗?这也是种浪费吧。此时,我当然也想到了以往类似的情况都没有关注到,内心有自责,有一种不安。我问:“水没喝完怎么办?”他回答:“就放这。”我问:“水放冷了不是浪费了吗?”他答:“可以冲厕所。”另一个伙伴也脱口而出:“可以浇花。”我接着问:“冲厕所、浇花都可以用冷水,但是把那开水放冷了再去冲厕所、浇花算不算是浪费?其实之前我也没想到这些,今天大家水没喝完,我想着怎么处理,才想到这些的。我们平时考虑问题还是用心不够啊。”最终他把开水带回了家。
    人总会选择性的记忆空白,但对于修行来说往往这些是需要重新面对的。想要一个完整的意识体,往事重现是其中必经的过程之一,那些被封存的,选择性遗忘的,不愿面对的都会从记忆深处呈现出来,让我们重新去面对,去解决。但那些旧有的习惯会不时的跳出来,让我们少一点压力,少点痛苦,可这就是恶业又发做了呀。
    共振是指同一频率下,引发两方或多方的共同反应,修行也是如此。
    世界还有多少面镜子可用、
    我们在坚持的还剩下什么?
    一年冬天,我们去给位前辈祝寿,我觉得之前的时间很充裕,就先约大家去看江边有无钓鱼的。那天很冷,没有人钓鱼。

    祝寿完后的路上,N对J说:“这么冷,不会有人去钓鱼的。”J表示了赞同。我问N:“那我们今天去江边,你的观点是应该不应该去呢、”答:“我不就没去吗、”
    修行是长期修正自我的一种行为,它需要我们把现有的热情转化成诚意,热情是什么呢?这诚意又是指什么呢?它在我们行为上的体现是什么呢?
    J每每看到Z老犯同样的错误就很着急,每次对Z指出问题的时候情绪很激动,语言听起来都很真诚都为Z着急。你看,J是否可以说在修行自我呢、有修行的明确目的性,与众生一体,愿同修能进步,真诚也有,说话时情绪激动,急切希望对方改正自己的错误缺点,有了这些条件,是否就可以判断此刻的J的修行行为了呢?不,还差一环节,J没有提及听闻后反思自身的问题,一直没说自我是否有同样的问题。如此,对于J自己而言,J并没有在修行,因为J在这件事上没有与之相对的反思行为,如果J平时也犯Z同样的错误,那么我们就可以定性J的真诚是假的,是一种虚伪的伪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手段而已。
    “那如何看待每个人都有佛性呢?”这个话题就长了,但不管你从哪里得到的答案你都会存疑,建议你不要从它处找答案,你去论证因果表现出来的唯一性有哪些,当你肯定了因果的这些本质之后,你的这个问题早就不是问题了。
    “如果一心想纠正别人算不算执着?会起情绪吗?”是执着,但你的目的、方法都考虑过吗、双方都会有情绪的,只是反映大小、时间长短的不同而已。
    “修行人如何看待情绪?”情绪是业报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的情绪在修行的过程中也可以作为是否在修行的一种判断标准。

    “如果所为引起了身边人的不满,是否更不利于身边人接受?”会有你说的这种情况出现,所以作为修行者在修行的过程中更要考虑方式方法和自我的反思,我在帖子里列举了大量在现实中的例子。但有些底线是不能破的,比如说你会因为同事的反感、嘲笑就不修行了吗、你会因为恋爱中朋友的反对就不修行了吗?
    “有没有分别心?如何看待自己与周围的不同?”分别心,是人都有的劣根性。所以修行者就是要修正人的劣根性。如果做为修行者还不知道自己与不修行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那就要再去好好反思一下自我了。

    “觉得自己很多地方容易"迷",就是内心常困惑。”从你的问题当中可以知道,你会迷,有困惑,是因为你对大量的修行基础问题都还不清楚,很多行为还不算在实修自我对修行认知上的矛盾都还没解决,就迫不及待走下一步了。你应该打好基础,一步一步来。
    “双星鞋,天火老师是我老乡嘛”双星鞋,什么意思?不懂。
    我和一群好友去做客。其中一对好友夫妻看主人家相片。有张穿皇家衣服打扮的相片。N说她也有这样的相片。我很诧异,她和好友结婚十几年了,走进修行也十年左右了,不穿这类型的衣服是我们熟知的常识。我问:“你不知道不能穿这类衣服吗?Y没跟你说过吗?”N答;“不知道啊,Y从来都没说过呀。”她是在Y的影响下修行的,两个人每天一起念经,常积极参加各类活动,Y为什么没说,我不得其解,我问Y:“这事你咋没说呢?”我没得到答案。
    什么是自然?面对因果而言呢?
    快过年了,烧火纸祭奠亡者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但下午两三点钟烧,太阳还那么大,就不知是为了祭奠,还是为了每年一次的任务。
    某年,一居士家过小年。居士说要请自家老祖宗一起过年。开饭时,家人说主座要让出来请老祖宗就座,居士却说不用了。家人疑惑。居士说刚才放上了干净的碗筷,说请老祖宗就坐,然后就恭送走了老祖宗,前后时间不到三五分钟,家人诧异,无语。
    一次,Z的母亲要过生,叫我和J一同去放生。路上我说既然来了,我也买点鱼放生,并问J,J说他和他爱人也马上过生日了,这次就也放点,算他们两个人的。我想他这说法是没有想到给他母亲也放点,就提醒他,他到:“我想到了,是算在我们这两份中的。”
    买完鱼后,我看除开我的钱后,还剩120元,我就说:“这120元,你们一人60元正好,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建议。”JJ不语。后J问Z他算几个人的。Z考虑了会说:“那就算五个人的。”放生路上,J与Z不停的述说一定要在放生钱说明自己放生人数的问题,我打断了他的话,问:“我们在此之前都是要在放生前说明人数的吗?”答:“不都是。”我问:“那你刚才一直强调要在放生前说清楚是为了什么呢?”答:“我只想表达自己心里的想法。”我说:“你这次来的目的是什么?你的表达和你的修行是什么关系?”(他情绪很激动)答:“我可以有表达自己的想法吧。”我说:“当然可以,但你要反思下表达的和你修行有什么关系呢?你把心静一下,想想自己来的目的。”又走了一会,我问:“你想清楚自己来的目的了吗?”(他还是有很强烈不愿意回答的情绪)答:“是来修行的,是来忏悔自己罪业的。”我说:“那你想一想你刚才的行为和你的目的性一致吗?”他一直不再说话。到了放生地点,Z问可以放生了吗?我让先暂停下,我想J带着负面情绪,和我们来放生的目的完全相反,这能起到多少作用呢?和表面的公益活动又有什么区别呢?相反还引发了他的恶缘发作,这可和我们意愿不一致。我控制自己的语气,慢慢的问:“你现在考虑清楚了吗?”他不回答。我等了会,怕刺激到他,还是用平缓的语气问他:“你可以说一下你的想法。”我听到的是他回答(感觉他是很反感和我谈论这个问题,也尽量控制着他自己要爆发的负面情绪):“先放生吧。”我当场心里很失望,他也修好几年了,昨天我才和他讲了下基础点不能动的问题,想让他能更进一步,哪知道今天就垮掉了,而且我给以补救,他却还是任性的放弃掉了,我平时和他分析过很多人这方面因为任性而失去能更进一步的问题,但到了临场,他也没有逃出大多数人一样的劣根性。
    事后,我和师兄说到了此事,师兄说他过一段时间就会想通的,会来承认错误的,我当然知道他事后会这样做,但我希望的是,略提醒下,他能逆反自己的那种在内心深处的狂妄,那种任性。但我当场没有等到,一天,两天……我都没等来。直到大年初一他才承认自己的错误。可这种行为他多年前就已经能达到了,他已经不在是新学员了。这么长的时间,在他人的提醒下还不能“委屈”下自己,等心平气和了,那时的忏悔还是忏悔吗?这时,我想起了师兄的一段话:“他们手执兵戈。你要顶住。他们情浴爱河不求渡船。你要上岸。一切从你要做的事回到你心志。不管多么别扭。别扭到习惯。习惯成了自然。……”
    @zhangcx168 2021-02-11 22:12:11
    给楼主拜年了!祝您新年吉祥安康!
    -----------------------------
    谢谢!也给您拜年了!祝您新年安康!
    有同伴把他空房当修行聚会点,想请神像供养。在请之前问师兄有什么建议。师兄说请后福分会加大,但业力也会爆发的更快,压力会更大,如果修行不更精进,更努力的话,福德也会消散的更快,问他愿意承担这些后果吗?朋友当场答应了。但说的容易,做的难。内在的机巧之心一次次的发作,师兄和我不止一次的提醒,还是没让他警醒,他以为他的机巧之心没人看出来,也许他不认为那些是机巧吧。
    例如;大家在一起商量问题,做选择时,他会习惯说怎么样都行。问他为何如此说?他说这样让大家少些争论,也避免造成恶缘,能早一点有结果。
    我对一件事问大家意见时,他也习惯会说没意见,是想,一个想修行的人,和自身相关的事情,经常说没想法,没意见,怎么做都行,这背后意味着什么?提醒时,当场马上承认错误,马上改正进行回答,但事后习惯性的犯。
    如此种种,看是一件事,其实反映了一个心态,看是老好人,其实是一种人性上的冷漠。












    例如;大家在一起商量问题,做选择时,他会习惯说怎么样都行。问他为何如此说?他说这样让大家少些争论,也避免造成恶缘,能早一点有结果。
    我对一件事问大家意见时,他也习惯会说没意见,是想,一个想修行的人,和自身相关的事情,经常说没想法,没意见,怎么做都行,这背后意味着什么?提醒时,当场马上承认错误,马上改正进行回答,但事后习惯性的犯。
    如此种种,看是一件事,其实反映了一个心态,看是老好人,其实是一种人性上的冷漠。
    师兄叫我转问J是否按照她自己答应的在做并让我提醒她自己不守约,智力会下降的。J听后说:“*老师不是修道的吧?不是应该帮助人的吗?怎么向威胁人样的。”我答:“你遇到问题,你来请老师帮助,问有没有解决的方法?老师告诉你方法,你自己答应去做。从头到尾都是你主动请求的,没人强迫过你。现在老师提醒你,你不守信会导致的结果,你不去反思自己的问题,反而来埋怨老师。”她很委屈的辩解:“那你们可以当时告诉我后果呀。”我答:“老师说了几种方法,你选了这个,说这个简单,你能坚持,你没忘吧?我们都跟你谈过***的事情,你还记得吧?你还说他这么傻,明明知道,还这样不改……当时还跟你说到了这是发生在谁身上,都会在潜意识中不断反抗,这是你想去了债,但那些债主怎么会让人轻松了债呢?你没听我们讲过想了债,是要付出的吗?”她说:“这我知道呀,但没想到是这么个付出法呀。”
    修行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吗?了债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了的吗?求道也可以让老师按照你自己的喜好来教你的吗?对道有敬畏吗?对老师有敬畏吗?这真的是想求道吗?
    到这里也能找到我 https://tieba.baidu.com/f?kw=%E6%AD%A3%E6%BA%90%E7%A4%BE&ie=utf-8 (百度贴吧 正源社吧)
    J说:“修道就是要尊行天道”。我问:“那什么是遵尊行天道呢?”J答:“就是顺应自然,否则强迫去做了,就会反噬,而且做的表里不一,也是伪装,假的行为也是违背自然的。”我问:“那你抽烟是不是违反自然?你怎么还不戒了呢?”J答:“是违背的,但我可以随时都戒掉。”二十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他还在抽烟。
    记得我认识位叔叔,他在四川拜了位九十多岁的道教师傅。等我走进修行之路,他改信了别的教。他来劝我。我问:“叔叔,你以前说的神仙是不是真的呀?”他答:“当然是真的。”我问:“那你刚才告诉我,除了你信的神之外,别的神都是假的,那你说的岂不是前后矛盾?”
    后问他改教派之原因。得知是因为每十年才见师傅一面,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看过些帖子,对因果,修行,等方面的交流,我本想参入进去,但思量再三,还是把写了的回帖删掉了。有些谈论的观点其实并不能说是观点,前后的论述充满矛盾,不说符不符合因果的理论,连基本的逻辑性都通不过。像这类的想法,发帖者事后都没有很好的反思,进行自我总结。引用的例子也只是想当然,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之上。这还不是我不参加的原因,谁没有经过这类阶段呢?我还是愿意一起来探讨的,都当成同道中人和想求道者来交流。但自己的这点想法只能落与空处。对方完全自说自话,不看他人说的有无道理,好吧,这也能忍受,但关键是,对方只是为了辩倒对手,而我又不是想来辩论的,往往是我阐明自己的观点后,就主动退了。
    交流探讨,却不能在同一个平台上,这样没有了共同认可的底线,大家之间就谈不出什么了。
    在一起探讨因果,修行,先要有共同认可的观点底线再去谈。如果没有,那就要先各自谈自己的理解,达成共同的底线。这底线上,怎么样都行,都可以畅所欲言,修行也就是不断修正自我的行为。
    错误的理解,往往是交流的障碍,有时后果是想象不到的。
    前辈指点我们在遇到某件事时要冷静,这是在告诉我们要忍受常人难以理解的痛苦,而不是叫我们不去做了。
    师父说炼丹火候分寸很重要,炼丹时头脑要冷静,掌握不好火候丹就炼废了。但是怎么样掌握火候,却闭口不再谈了。接着和我们谈起了在家里要孝顺父母的事。我们听后,问及火候的问题,师父直笑说是让我们长长见识,说我们现在还不行。听起来有些莫名其妙,我们本来就不曾接触过炼丹。但师父讲话会如此莫名其妙吗?
    我们如果做的某些事,被父母无端骂,解释不通,为了父母顺心,会放弃让父母生气的事,甚至为了父母开心,还可能会按照父母的方法来。比如说父母说你没营养,让你多吃点肉,大多情况下,为了父母不要太劳心,基本上都会答应的。但自己的心里都是会很反感父母的方式。为什么不能好好说呢?为什么要发脾气,非要弄的一家人都不开心,好点的子女自己忍受了,差点的还不早和父母吵起来了。但有些父母的方法,子女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接受的。像我以前讲过得那位老居士,在修行之前,教育子女就是非打即骂,这子女有几个能忍受?但是我们为了修行,目的是为了还债,无端受骂在因果上有吗?这是要承受的,而且还不能一走了之,不能逃避,偿还自己的亏欠。常人哪能理解这些?对他们而言,这行为不是傻子是什么?
    捡拾垃圾有利于环保。这类公益活动是值得提倡的,修行者也可多参加,但不要真成了公益活动。作修行,做任何事情都要谨慎。尤其是初学者,不注意的话,莫名其妙的病就这样染上了。要避免沾染上不好的因缘。
    我就自己的所知谈一下修行者捡拾垃圾要注意的事项。要做好自我保护,一般情况下戴好手套就可,但有些东西这样也不保险。例如动物尸体,特别是腐烂的,用过的尿布、卫生巾等,这一系列的垃圾。还有些东西,像那些火纸类的,被丢弃亡者的衣物系列,尤其在正月、七月【阴历】。在路口看到灯笼、蜡烛,或是和火纸等那些东西在一起时的系列,还有路口的中药渣子。谨慎起见,看见了,最好也不要碰,路过时要注意,避免踩在那些上面。像这类的东西还有很多,例如丢弃的佛牌、符咒,或是让你见了很恐怖,心里发毛的东西……有这些感觉时,即使不是垃圾,也要快速的远离。
    早期对很多东西的因果性判断不了,不知道如何处理,做事就更要谨慎。
    等小孩上大学了,自己就有时间修行了;自己在家没有安静的环境,有个单独的房子就好了;自己修行老是被家人干扰,不是说去谈朋友结婚,就是叫找个好工作,要是家人不在唠叨这些就好了;我赚够养家的钱就可以放下心修行了……
    想过没有,在这些方面缺少修行上的助力,是因为自己前世罪业所致。自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在潜意识中为自己辩解,不但没有惭愧之心,还为自己不努力修行去找理由。
    J对我说起Y搬家后**怎样安排之事,我问:“不是早已说好了吗?”J说:“Y又有变化。”我说:“那应该去问大师母。”J说:“***又去问了,但大师母这次没回答。”
    关于这事情。前前后后问过好多次才定下来,但现在又变了。再一再二,再三再四都有了,叫老前辈如何再来回答?
    前辈的指点,我们信不信?信,去做就好了;不信,又何必再一再二去问呢?无非想找到自我的认可度,面子上打着遵循老前辈的旗号罢了。
    苦能建立出离心。
    对苦,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其实不然,仔细想想,有没有一些人是没能改变现状而造成的呢?那也是种苦,但那不是能有出离心的苦。例如:有些人有很重的疾病,感到生活很痛苦但如果疾病治好了,这些人就不会感到苦了。而出离心的苦是不管身体健康与否都能感到人是苦的。
    每年清明我们祭奠的人很多,其中有这么两位。
    一:王淑平。
    "悼念王淑平
    说实话的代价:工作没了,婚姻破裂了,幸福消失了,但换来的是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王淑平说当年没有考虑个人命运。
    9月21日,20多年前艾滋血祸事件揭发人王淑平医生在美国犹他州心脏病发作去世,享年59岁。她生前是个普通的医生,研究流行病,30多岁时做了一件职责范围之内但需要勇气的事,然后为此付出了人生代价。
    王淑平生前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没有考虑自己的命运。这是医生职业操守的第一条。”
    王淑平1991年开始在区卫生局下属的血站工作。不久,她发现当时在河南盛极一时的“卖血经济”中一个可怕的安全漏洞——艾滋病病毒和肝炎病毒携带者卖血,血站的血液制品受了污染,然后又通过不同渠道传染给健康的献血者和更多无辜的健康民众。
    血站本身成了一个公共卫生隐患。更可怕的是,当时还存在很多民间私人血站——并没有任何卫生资质,一个会计、两个护士、几个针管、几瓶酒精,把牛棚改造一下,就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采血点”。这样的“黑血站”还像雨后春笋一样越冒越多,有人统计过,1993年,仅驻马店地区就有33个。
    当时国内实行禁止血液制品进口的政策,以防止海外的各种病毒通过血液制品入境。但当时的技术在血液的采集和处理方面十分落后,没有任何预防污染、交叉感染的措施。
    许多人卖血求生,但对这个过程中的病毒感染危险没有丝毫概念。无论是官办的还是民办的血站都没有肝炎和艾滋病毒排查机制。因此,丙肝病毒在各地的采血站畅通无阻。
    王淑平写了疫情报告后,卫生部下令必须对献血卖血者做丙肝病毒检测,她则被直接上司调离血站。
    她随即成立了一个临床检验中心,挂靠在卫生局,财务自理,主要工作是筛查血液样本。很快,她发现一个更恐怖的漏洞:一位艾滋病毒携带者曾在4个血站卖过血。写报告请求血站排查艾滋病毒携带者,被告知太费钱,事情又不了了之。
    王淑平从收集到的400多份血液样本中发现超过10%有艾滋病毒。1995年冬,她坐下来开始写疫情报告。见地方卫生部门不理睬,次年又她把报告和检测数据上交卫生部。
    她知道这么做意味着给自己惹麻烦吗?“我当时没这么想,我只想马上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作为医生,我首先考虑的是病人和公众的利益,不是我自己。我有机会修改报告,但事情越来越紧迫,如果不这么做会有严重后果。”“我遇到了巨大的麻烦,涉及到权力金钱和无钱无势者的冲突。我决定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毒的无辜的人站出来。”王淑平去世前一个月接受伦敦Hampstead剧场官网采访,她这么回答。
    最后的结果是她被开除公职。她当时的丈夫在卫生部工作,因为妻子“吹哨”揭露“血祸”,在机关也受到排挤,最后两人离婚。王淑平告别子女只身前往美国,从此再也没有回过中国。
    但她的吹哨达到了目的。1996年,国内各地所有的血站都关门整顿。血站恢复工作后,增加了抽血前必须查验艾滋病毒(HIV)这一项。王淑平很开心,因为很多人将因此免于无辜感染病毒。
    2001年,王淑平只身一人移居美国,英语名叫 Sunshine,意思是阳光。就在那一年,华中地区面临艾滋病危机获得承认,至少50万人在血站卖血后感染艾滋病毒,其中河南是艾滋病毒疫情最严重的一个省。政府后来开了一家专科医院,专治与艾滋病相关的病患。"


    二:王培。
    “北京动物保护者被疑难忍残害动物暴行自杀
    北京,一位知名动物保护志愿者坠楼身亡,其他动物保护志愿者认为,她是“因无法忍受人们对动物的残害而自杀”。
    33岁的王培坠楼身亡她是谁?
    11月8日清晨6时许,王培从北京市朝阳区珠江绿洲小区11号楼24层坠落身亡。她的丈夫说,她“因无法忍受人们对动物的残害而自杀”。死前不久,王培刚刚就任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中方首席代表。
    12月16日,记者来到绿洲小区时,人们大都扫来不解的目光:“都死这么长时间了,有什么好问的?为了小猫小狗的事跳楼,值吗?”王培生前住的屋门紧闭,好不容易与王培的丈夫联系上,他一听是记者,就挂断了电话。
    跟王培结识已经5年的北京市海淀区林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动物救助分会会长吴天玉回忆说,王培在去世前3天在“农场动物福利与肉品安全国际论坛”上看到人们残忍地宰杀动物的录像,当时气得脸煞白。会上大家提到目前国内为动物立法难度很大,她“看上去很忧郁”。
    王培的好友菡月评价她,“待人和气,有责任心,精通外语、社交能力强、富于爱心,能很方便地与国际沟通”。
    王培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2003年从一家薪水颇丰的外企辞职,专职做动物保护志愿工作。
    “王培不该干这么难的活啊,如果不做这个工作,她绝不会走上绝路。”据菡月回忆,“她在家里养过几只猫,她爱人很反感。(他们)搬进新家后,她答应不再养猫,养猫的事弄得他们夫妻关系挺紧张。”
    朋友们整理出一份王培的动物保护履历:2003年辞职后在中国小动物保护协会从事动物救助工作;后又在北京市海淀区环境保护协会动物救助分会工作;2003年8月,与环保组织一起赴内蒙古赤峰进行动物保护调研,并担任瀚海沙论坛“素食、动物、环保”版的版主;2003年10月,在北京爱心福利社工作,同时加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莽萍主持的环境与动物伦理研究小组,与莽萍等一起赴山东聊城调查注水牛;2003年11月,积极参与推动淘汰养熊业,宣传使用熊胆替代产品;2004年5月,向有关部门呼吁动物福利立法;2004年11月,协助召开“中国野生动物园观察”总结报告会,呼吁停止滥建野生动物园,停止现有野生动物园内的“活体喂食”表演及部分虐待动物的“动物表演”;2005年3月~4月,与有关组织和媒体调查研究虐杀狗问题,并对通州区政府部门颁发肉犬屠宰证进行调研;2004年11月,调查河北肃宁尚村皮毛市场活剥狐狸、貂、貉等动物皮问题,并向政府有关部门和媒体反映问题。
    “在大多数时间里,她在为改善动物的生存条件而奔走。”
    王培自杀的行为我虽不赞同,但爱护动物行为却令人敬佩。她的死令人痛心,我如果是她的话,怎么样医药保护好自己的生命,用于去保护好更多的动物。人只有活着才能更好的去完成、坚守自己的信念。
    记得头几年看到她们的事迹,很感慨。我之行为相比不足也,惭愧。
    当时便于朋友相商,以后每年几个祭奠日子,我们都进行……
    她们的行为是让人钦佩,感动的。让她们知道,还有我们这群人在学习她们,在祭奠她们,在感谢她们。至少还有我们这样一群人的存在。
    从小就一直很喜欢看武侠、仙侠类小说,后知道那是因为看书时会有带入感,是自己也想有那种豪情,那种壮志,那种放浪不羁,那种快意恩仇,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生活。长大了,更是明白了那是种对自我掌控欲的渴求的补偿效应。
    走进修行之后还是喜欢看书,但关注点有了些变化。探寻那些人物、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分析这些关系代表什么样的一种因果发作?这些是对过去历史的隐射,还是对未来的预言?还是对现在的提醒?是对自我,还是对他人因果的解读?那些被自己关注的新闻,文章、电视剧,电影,网络消息,还有自己的所思所行,都应是与自我有什么样的相关性呢?只是脉络太多的对应性我不明白,不知道如何与自我建立什么相关性,正是不能完全明白这些代表了什么样的因果,都是因为还缺乏对一些先决条件还不能完全明白的原因。有哪些要明白的先决条件呢?列举几点。对因果信的深度是如何的?对人类的起源是如何认知的?对人类劣根性又了解多少?是否明白修行的目的性?对修行的基础知道多少,又在坚持多少?对自我存在的矛盾理念有没有认真的去找出来,去消除掉这些矛盾,找出它们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是不是完全信因果了?轮回转世,因果报应都能深信不疑的话,对那些自我在潜意识中还有的那种把自我的行为凌驾于因果之上的思想就不可能会去认可,例如认为自己被无端被牵连过,或我是为了他人而承受罪业;如果一边说对因果轮回都深信不疑,但一边又去辩解自己的某些疾病或行为并不是因果报应造成的结果,这岂不成了笑话?要知道人类诞生的真象是什么,否则不知道人类产生的原因,不知道人类劣根性是如何表现的,又如何去理解那些人物言行举止背后代表了什么样的意识呢?有些矛盾自己是否意识到了?比如说相信了神造了人,又相信了进化论,这两者是如何共同存在的?如果不了解修行的基础,那怎么知道那些自己喜欢的人物,自己的某种性格其实对于修行而言有些做法已经踏过了界。我们再也不能把那些喜欢的人物行为,当成自己的喜好去模仿。去欣赏,去喝彩,更不能随着主角的行为一起去快意恩仇、仗剑江湖了。
    从小就一直很喜欢看武侠、仙侠类小说,后知道那是因为看书时会有带入感,是自己也想有那种豪情,那种壮志,那种放浪不羁,那种快意恩仇,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生活。长大了,更是明白了那是种对自我掌控欲的渴求的补偿效应。
    走进修行之后还是喜欢看书,但关注点有了些变化。探寻那些人物、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分析这些关系代表什么样的一种因果发作?这些是对过去历史的隐射,还是对未来的预言?还是对现在的提醒?是对自我,还是对他人因果的解读?那些被自己关注的新闻,文章、电视剧,电影,网络消息,还有自己的所思所行,都应是与自我有什么样的相关性呢?只是脉络太多的对应性我不明白,不知道如何与自我建立什么相关性,正是不能完全明白这些代表了什么样的因果,都是因为还缺乏对一些先决条件还不能完全明白的原因。有哪些要明白的先决条件呢?列举几点。对因果信的深度是如何的?对人类的起源是如何认知的?对人类劣根性又了解多少?是否明白修行的目的性?对修行的基础知道多少,又在坚持多少?对自我存在的矛盾理念有没有认真的去找出来,去消除掉这些矛盾,找出它们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是不是完全信因果了?轮回转世,因果报应都能深信不疑的话,对那些自我在潜意识中还有的那种把自我的行为凌驾于因果之上的思想就不可能会去认可,例如认为自己被无端被牵连过,或我是为了他人而承受罪业;如果一边说对因果轮回都深信不疑,但一边又去辩解自己的某些疾病或行为并不是因果报应造成的结果,这岂不成了笑话?要知道人类诞生的真象是什么,否则不知道人类产生的原因,不知道人类劣根性是如何表现的,又如何去理解那些人物言行举止背后代表了什么样的意识呢?有些矛盾自己是否意识到了?比如说相信了神造了人,又相信了进化论,这两者是如何共同存在的?如果不了解修行的基础,那怎么知道那些自己喜欢的人物,自己的某种性格其实对于修行而言有些做法已经踏过了界。我们再也不能把那些喜欢的人物行为,当成自己的喜好去模仿。去欣赏,去喝彩,更不能随着主角的行为一起去快意恩仇、仗剑江湖了。
    破而后立,就是说打破先有的观点才能重新组合新的立论。那破掉什么?简单来说是有了新的思想体系、观察角度,但一般人看外在的行为是没有太大不同的。例如;不管是世俗之人与修行者都应该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只有身体健康,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才能更好的去学习、工作等。修行者也是如此。有一次,大雪天我和朋友去师兄那,师兄一开门看见我身上、鞋子上都是雪,他让我拍打一下衣服上的雪,他转身拿了扫帚把我鞋子上的雪仔细的扫了下来,边扫边说:“要保护好自己的道体,门里温度高,你进来雪就化了,寒气容易侵入到身体里。”
    日常中师兄去吹电扇,到空调房之前,一定会先把身上的汗先擦掉。衣服汗湿了,回家后一般第一时间就会洗澡换衣服。看,两者之间似乎都一样对自己身体健康的保护。但遇到特殊情况下,通常会怎么样做呢?比如下大雨,带着很多东西必须在雨里,带的是一般的食品,一般人大多会在保护好自己身体不淋雨的情况下在去多多的保护好那些东西,对吧?但师兄有一次带我们去江边做火供,刚到地方雨就下大了,师兄第一时间把自己的雨伞放在供品上,让另两个人去买雨伞或遮雨的东西。我们带的是香裱、各种豆制品,木材等。他们买来了纸箱,N说:“我把这遮上,老师你把伞自己先打好,你衣服都湿了。”师兄说的是:“你先把没遮蔽好的盖上,不要管我。”这时候在师兄眼中的食品,木材等就不是常人眼中的东西了,这也就是看山不是山了。
    这里说的破而后立有几个层面。在早期是指以认可了修行的观点,打破了以往旧有的观点。这个认可是有理论上的认可和自我在行为上论证两方面来说的。理论上的认可是指从因果上知道是无可推翻,是不能逃避的,但还没有经历实践,内心还存在回避,还会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去逃避。二是从实践中得到了部分论证,但有些习惯还没有得到真正改变。所以这时候自认为是已经相信了因果不虚,相信了自己与世俗观点有本质区别。但不代表就完全踏入了修行之门,就不会退转了。
    有朋友有了点相应的理论,也在实践中有了相应的改变。例如对因果的解读单从言词上来说没问题,在行为表面上来说有时候也是没问题的,甚至在某一段时间还是让人钦佩,值得人学习的。但整体上从长时间来看,就有问题了。有一师弟,早期曾说为了修行是可以不惜一切的。他是这样说的,早期也努力这样做的。为了心中的信念,在世俗中干了一大堆的“傻事”。例第一次和他人介绍的女朋友见面,就说自己是修行的,是……女朋友在心里说他是个神经病,坐上人力山轮车一个人走了,这是他们结婚多年后,我们在一起谈起此事问她后得知的,当然她现在也是我们中的一员了。这个师弟还为了完成老师交代的一个任务,把外地的工作辞掉了。为了遵守原则,举报了和他最好的一个朋友。每次跑山,他总是背着重东西……哎,但这些付出改变还是没有抵抗过自我的劣根性。记得早期有前辈说过他人很聪明,但有时候聪明的过头了,还说了两个暗喻,一个罗成,一个白玉堂。他自己知道,我和师兄不止一次与他交流,提醒他这方面要关注、改正。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劣根性也要直接面对,要去解决了。可惜的是,他没能逃过。以往对道的信仰,慢慢的降温了,那种世俗的机巧之心也越来越明显了。我们知道那是他控制不住,这事之前之后,我们不止和他谈起过多少次,深了,他受不了反抗,浅了,他表面赞同,其实是无动于衷。这态度,源于他平时对自我细微之处的机巧之心对待起来不够重视,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对师父、师兄弟、或他人的态度上是一直没有养成一个修行者对人的统一态度。对师父还是很恭敬的,但对他人就差强人意了。机巧之心人人都会有,但如果是致命的一个弱点,那就更麻烦了。所以对修行者来说,每一个劣根性我们都要全力以赴去认真对待。他早几年工作比较清闲,但并没有一直认真修行。结果,这两年单位老派他去出差。本来他与我们交流就越来越缺乏主动性,这样就更有理由了。
    每次在听老师师兄或他人谈及修行的时候。事后我总会总结思考一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错误问题,那些高人们对他人提出修行提醒建议,不管是对谁说的,我都当成对自己的一份忠告警醒来听。我总是对自己说修行,不是求得一份心里安慰,让自己内心求得一份舒缓解脱。在对方有问题的时候,我自己是否有份警醒?对对方是否有道友之情。是否愿意和他一同精进?我知道修行自身和众生是密不可分的。但对自己没有一份真心实意的修行,没有一份真心实意的改过。就谈及对家人,对朋友对道友想如何,如何的好?我觉得这就像用自己的鞋子打自己的嘴巴一样。会让我无地自容。就像行孝这一点上我做的就并不好。每当他人提及或我对他人提及这一点,我的腰杆挺不直的,内心总是发虚的。在传道的过程中,我喜欢举实际的例子给大家予以借鉴。尤其讲到这一点时,大家想一想,我内心底气都是不足的,但又必须讲,心所以彷徨不安呐。想一想,如果我们对自己都不能真心实意去付出去改变,对家人对朋友对他人会吗?对自己都不能严格要求,不愿老老实实去改正,光有愿望和希望的人,其实就跟喊口号一样啊。
    @诺妈2020 2021-09-21 07:44:34
    天火老师,祝您中秋快乐!
    -----------------------------
    谢谢
    @zhangcx168 2021-10-30 12:21:14
    天火老师,回来了
    -----------------------------
    谢谢
    @zhangcx168 2021-10-30 12:21:14
    天火老师,回来了
    -----------------------------
    多谢关注

    最近和位二十多年前一起听课的学友交流。她说:“这些年在网上听课。有很多高僧大德在讲修行,对我助力很大。”我说:“那你先分享一些,我们在一起交流学习。”她:“那些高僧讲了很多,讲了要行善,讲了五戒……和我们以前老师讲的一样,都是叫人行善的。”我建议:“事后你可以做笔记,记进行自我分析比较,看我们自身有哪些不足之处,有哪些疑惑的地方。这样有助于我们总结反思。“她答应了。下次和她见面后。我问有无记笔记。答没有。她说:“这两天听课是在带领大家一起渡亡,是针对那些被打掉的胎儿。真是太慈悲了……”听到这,我问:“你们是在家里听课,跟着渡亡吗?”答:“是啊。”我问:“那这次渡亡之前,高僧有没有讲下注意事项?”答:“就是告诉大家打胎是有罪的,要去渡亡,化解自身罪业。”我说:“化解自身罪业是要做的,但之前自己忏悔了吗?按照仪轨渡亡要普召请吧?你们听课的都在家里,普召请后,对家人有没有影响呀?对左邻右舍有没有影响呀?渡亡应该不适合在家里做吧?”答:“哎呀,这点我没想到。”
    行是要学以致用,不要人云亦云。
    时间总是能从某方面来证明我们对信仰的忠诚。
    当初和我一起修行的朋友,都曾经发誓要修行到底。可是如今没有几个人了。现实的物欲是最好的试金石。自身对神通的贪欲,潜藏很深的私心,对修行仿佛看不到尽头的茫然,这些形形色色问题都表露出来了,坚持努力也慢慢成了口号。其实这一切的问题,在修行的路上都是有迹可循的。
    先说一下那些女孩子们吧。当年认识她们时都才十六七岁。那时的我也刚接触修行一两年。心中有一团火。想把修行的好处让更多的人知道,尤其是年轻人,因为都是同龄人,沟通起来有共同话题,应该更好的交流。正好这时候有个同厂的陌生年轻人来找我,说是老师叫他来的。与他认识后,我把自己的想法告知了他,他说有一个,但不熟悉。我让他有机会请来一起交流。他说他不会讲,我说是没关系的,叫他只管带来,我负责与之交流。在接触修行之前,我与陌生人在一起时,是几乎不说话的。但听老师讲修行之后,知道了这是人生的终极目的。便想让家人、朋友、以及更多的人都知道修行的意义,从而都能走上修行之路。而想达到这个目的,第一就是我要改变自己与人交往的习惯,主动去和陌生人去进行交流。
    在确定自己目标后,就一直预演自己与人交流时候的场面,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在头脑里不断重复构思着。
    见面了,和她一起来的有五六个女孩,她们都是同班同学,刚初三毕业。以往与陌生人在一起我是被忽略掉的人,现在我却是众人的关注对象,心里的紧张就不用说了。但按照自己之前已计划好的步骤,漫漫进入了状态,按计划完成了目的,还和她们进行了交流。
    我是先讲了一写耳熟能详的成语,又解读了成语背后代表却不被熟知的故事。接着说了迷信是一种盲从,但我们有时候对科学其实也是种盲从的迷信状态。讲了中医存在现实性的意义,科学无法解读的气功现象。
    转眼两三年过去了,她们都走上了工作岗位。谈婚论嫁自然也提上了日常,前前后后都各自有了小家庭。相夫教子,努力工作成了日常状态。慢慢彼此之间交往越来越少,思考与实修就可想而之了。
    成了家,照顾好家庭是理所应当的,但自己曾经要为之奋斗的信仰呢?都言之凿凿说不会放弃,可为什么对世俗的贪浊却越来越多呢?对修行没时间,可麻将桌上为什么有时间?与人闲聊有空闲?玩手机、看小说、看视频能到半夜?彼此之间见面再谈修行没了以往的热情,但与同事、同学好友之间却能津津乐道,打成一片。
    心若不在了,门前挂的幌子只能是萧瑟的回忆。
    再说另外几个熟悉的同修现状。a是老师说过的那四个年轻小高人之一。那时,他是我曾羡慕的对象之一。我羡慕他有几个志气相投的朋友(他们也是同学)。我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先后和他们熟悉起来。和a熟悉的时候,是与师兄熟悉几年后的事情了。那时的他和我当初的认知已经大有不同。和大家交流时经常言辞闪烁,常常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又时长承认自身的言辞是骗了大家,目的是为了不让人知道他出现的问题等,但却又一次次的重复以往的错误。后与大家交流越来越少。对于世俗来说,他对家人的照顾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他告诉大家,说他家人劝阻、不让与大家见面。给的理由是他工作忙,担心和大家交流时间长了影响精神,对身体不好,也影响工作。他为了避免和家人产生矛盾,为了照顾家里病人和老人,先暂时退出与大家交流,但有活动会尽量参加。可一起交流是每半个月才聚会一次,而且那时他就经常说有事没来参加。如今,他和大家几乎断绝了联系,短信、微信都不回了。

    b他没接触修行前,在社会上是个小混混,吃喝赌样样精通。走近修行后都禁了。老师说他天份很高很多知识一点就透。他是个喜欢做事在前的人,老师到哪都喜欢带上他,说有他就不用太操心了。他也说要当好老师的护道者。只要看见他或他的摩托车,基本上就能知道老师也来了。
    进入90年代中后期。那时老师已经出外云游了,每次遇到问题想问师伯,他就是帮忙传话的通讯员(那年代,固定电话都很少)。但我至今不明白的是,后期为何不再传话了(从老师那里得知)。
    一晃多年后,我再见他时,已得了肺癌。动了手术,也进行了化疗,但都效果不好。临走前一年,他对家人说:“得病后,你们说怎么治,我就怎么治。到现在,你们也听我一次,不要再勉强我了。”他重新戒了为了治病家人让他开的荤。到师爷出家的道观居住养病去了。
    他走后,我从师兄那里知道一些情况。b在老师云游后,曾组织人一起博彩,问客人喜好来做菜。师兄曾听他说起个观点,看人究竟会堕落到什么地步。我还见过与他同一单位工作的同事,也是在一起听过老师讲课的一位朋友(称呼他h)。说了b几件事。b曾发誓今生要用自己的命偿还他前世的债;他给养的狗起了一个仙兽的名字。他走之前,狗也死了:他与一个同修在同寝室过夜时,用天眼看室友在梦中渡色劫。第二天,老师知道后,问他为何不叫醒那人,阻止事情继续?b说叫醒了以后就不再犯了吗?我看他最终会是什么情况……h说他很厉害,元神能出窍,天眼自己能随时打开,但他自己给封闭了。我对h说:“你认为导致他早逝的原因,是因为他发誓要以自己的命来还以往所欠的债。可他才四十多岁就去逝了,那他还发誓要当老师一辈子的护道者,这点又如何来实现?因此,导致他早世的原因,应该是他自身还有错没改正。前世的债也不是一句誓言就让他这么样以命来还的。因果上解释不通。说因他修行好所以才这么年轻就走了,你要说出他修行好在什么地方,你不能以神通来判断b的修行高低。要有的放矢。否则,因果上解释不通。”
    天赋、神通都敌不过业债。

    c在生活中是个与人交往很注意细节的人。例:聚餐时常常主动帮忙添上碗筷、座椅,照顾他人等……出去活动,也会主动去问路,买水,帮忙拿东西。
    接触修行后,那些细心的行为也还会体现出来。例如:对大家提出,是否可以对没来参加交流的学友主动去交流。这是好事,大家一致同意,让c与另一个学友一起去与人交流。放鱼时,会提出路的远近、装鱼的工具、鱼的品种、季节、温度等这些是否会造成鱼的死亡。交流时会发现他人影藏的问题;有人退出后,会对那人规劝,常常为人不听劝告而叹息,为他人的目光短浅而惋惜。
    c为鱼的生死问题和大家一起讨论过多次,也达成了一些共识。例如:用大桶或大塑料袋,多装水,路上安全的情况下加速,不要温差太大的时候放,放后多等一段时间,让鱼能适应后进入深水区(没游走的鱼,会用长棍子惊走)。这些外在行为每次放鱼时基本上都会遵循。达成当场、或事后大家要进行探讨我们在外在行为与心态上存在什么问题,对应自身什么样的劣根性?应该怎样落实以后的行为中改正。

    但随着时间久后,(多数人也一样)在用心和事后反思方面就越来越差强人意了。例如:以往看见有死去的鱼,事后会用心去分析什么原因造成的,以后应该如何去避免,这种状况是想说明我们自身什么样的问题?这在每次都会反思的问题,没了主动性,问及时,也默不作声,或说一两句话敷衍了事。
    c问及我,**在交流时自身老一笔带过,对大家也是和稀泥,问我怎么看。我对c说:“**有没有问题,我们先不看。我们的程序应是先反思我们自己是否有类似的问题,对吧?”c认可了这观点。我问:“你对**是否有负面情绪,是否一直都有?你发现他有这样的问题时,第一念是否反思到自身的情绪,以及自己是否有类似的问题?”c说:“我是对他有负面情绪,也没有第一时间反思到自己的情绪和问题。但大家都不说他的问题,我指出来了,难道还不对了吗?”我说:“你指出对方的问题是对的,但我现在和你谈的是修行,你应该关注的是自身的问题,你是认可了这一点的。”c答:“是的,如果我当场不说,不也就没负面情绪了吗?那以后我也不说了。”我说:“你心里对他的负面情绪是不会因为你说与不说而没有了这段恶缘。修行是要先针对自己问题的反思,也要指出对方的问题,共同进步,这是我们达成交流时要遵循的原则之一。你说以后都不说了,那你交流就没有遵循原则。再说,我们是在谈修行,说及你自身问题的时候,你却不用原则来反思,而说赌气的话,这和常人又有何区别呢?”c最后虽然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但我知道,这是口服心不服。后期,与c就这一问题交流多次,c没有了那么大的情绪,也认可了是自身是有问题的。但我知道c还是没有真正从心里认可是自己的问题,在修行上第一念上的反思是重点。
    c说是要像老师学道。老师给他说了方法。每每第一时间考虑是完不成怎么办,和老师谈可否降一点难度,是否能变通一下。例如:老师叫他日行一善,他说天天上班,怕没时间。老师说车上让位也算。他说那就没问题。但几个月后,问他是否日行一善,他说没达到。最后是,到现在c被问到为什么没按照老师说的修行来修?他的回答是:“老师说的也不全对。他有他的理解,我也有自己的理解。”问:“那你这不是以自己为师了吗?”c答:“不是,我有经书,那上面不是有佛的指点吗?”
    c现在聚会交流不参加了,问为何。他答都太虚伪,有问题都不说。问他:“那你做到不虚伪,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他们。”c就不语了。如今公益活动十次九次都不来参加了,但烟还在抽着。修行c说是在网上有修行的资料,也有能交流共修的地方。问及与他人之间负面情绪是否化解时,答见面不再会有负面情绪了。不知,这是没有交流后的麻木,还是又重新落入了对人的冷漠?

    前几楼简单谈了下典型在修行者身上容易出现的问题。其实那些行为思想在我们身上都有,而修行就是要在长久的坚持中修正那些。修行之所以称修行,就是要有与世俗不同之处,用现今说法是要有修行者的统一三观。
    三观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修行者的三观又是什么样的呢?这还是要重新来确定什么是三观。
    “三观之一“世界观”:你眼中的,世界的运转规律和逻辑关系。
    你觉得这世界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是精神还是物质主导的?
    你觉得自然界是由某种力量创造或支配的,还是按照科学的大规律运转的?
    你觉得有神和鬼吗?有冥冥天意吗?有因缘果报吗?有命运吗?还是偶然性、必然性与概率的叠加?
    理论上,你对世界的认识,必居以上其一。如果你发现哪个都不是,或者一直在摇摆变化,那么我可以遗憾地认为,你的世界观依然支离破碎。”(以上引用的是王潇的《三观易碎》,以下“”中的内容皆是)
    文中提到“对世界的认识,必居以上其一。如果你发现哪个都不是,或者一直在摇摆变化,那么我可以遗憾地认为,你的世界观依然支离破碎”但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却是如此的。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是否就是这样左摇右摆,或是根本不具其一?
    一方面相信因果报应,另一方面又相信人死灯灭;一方面相信因果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又相信自己有偶然上的可转变性;一方面相信冥冥中的天意,另一方面又相信人定胜天等……这些一系列的思想行为是否在你我之中都处处可见呢?

    “三观首先就是世界观,世界观混乱一团,另两观也肯定没戏。
    你以为是每一天每一小时决定了你的人生吗?其实不是,是世界观一上来就把你的一切都决定了。
    “三观首先就是世界观,世界观混乱一团,另两观也肯定没戏。”没错,但三观是相辅相成的。没了世界观,是建立不起来人生观、价值观的。反之。没有人生观、价值观的对应,世界观也无从谈起。

    “你以为是每一天每一小时决定了你的人生吗?其实不是,是世界观一上来就把你的一切都决定了。”这里有个问题,这里说的世界观是什么时间,又是如何形成的没有叙述。那怎么样是“一上来就把你的一切都决定了。”如果说是指世界观形成之后的叙述,那这句话还是有问题。既然世界观形成了之后“一上来就把你的一切都决定了。”那岂不是说这时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实现了。否则,单独的世界观的建立,不能说“一上来就把你的一切都决定了。”所以,正确的叙述应该是三观的建立“就把你的一切都决定了。”这时候我们应该知道,三观的建立,不是一个个单独、建立起来的,也不可能单独成立的。
    “三观之二“人生观”:活的意义,死的意义。
    你觉得人之所以被生下来,活着,是为了什么?
    你觉得你自己今生,活着,是为了什么?
    你是接受上帝的最终审判,是接受佛教的轮回转世,还是接受科学的人死灯灭?”
    人生观”:活的意义,死的意义。关于这一点,广而言之的可说是每一个人都涉及过这话题,但有多少人会认真考虑过呢?活着,包括精神和肉体这两方面。但重要的是要立足于现在。因为思不思考活着的意义在当下。否则,没有当下的精神、肉体,我们是拿什么来思考的?所以首先我们要确定的是一切的出发点都要源于当下这个立足点上。这就如同建房子要有地基一样。都知道不管建什么样的房子,都是要以地基为基础的。那什么是基础呢?我们再来倒推一下,怎么样论证我们建立了三观?所思所想所行,对,就是我们的所思所想所行才能去印证我们是否有了三观。所思所想所行归于我们的行为,而我们又是属于人这一范畴,最终才是要立足于人这一点上。这种思考也侧面对应了要立足于当下——人。因为只有人才会去思考“活着”的意义。

    对于我们而言,思考“活着”的意义,肯定是我们自身主动去做才会明白对自我存在是否有意义。而《三观易碎》在提出“活着的意义,死的意义,这问题时,也给了我们三个可思考的方向。“你觉得人之所以被生下来,活着,是为了什么?
    你觉得你自己今生,活着,是为了什么?
    你是接受上帝的最终审判,是接受佛教的轮回转世,还是接受科学的人死灯灭?”
    刚看这三个提示,好像无从下手,但我们略思考下就能看出,这是让我们思考过去、现在、未来对于我们而言“活着”意味着什么?
    “你觉得人之所以被生下来,活着,是为了什么?”思考自我的出生意味着对过去的思索,要是思索人类的产生,思考人类源头的问题,这也是对过去的思考。
    “你觉得你自己今生,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是要思考现在“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你是接受上帝的最终审判,是接受佛教的轮回转世,还是接受科学的人死灯灭?”对于死亡的思考,意味着对未来的思索。如果带上了宗教后的思索,那也是对未来的思考,只不过是更久远的未来。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思考人生“活的意义,死的意义”对现在、过去、未来要有它们是统一密不可分关系的观点。否则,只有某一种选择,那是残缺的。试想下,没有对现在“你觉得你自己今生,活着,是为了什么?”(现在活着意义的思索),那对“你觉得人之所以被生下来,活着,是为了什么?”(过去活着意义的思索),还有对“你是接受上帝的最终审判,是接受佛教的轮回转世,还是接受科学的人死灯灭?”(未来活着意义的思索),就没有了思考的必要了。
    “三观之三“价值观”:什么东西是最可宝贵的。
    是自由尊严最宝贵?爱最宝贵?福报最宝贵?体验最宝贵?还是改变世界最宝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某些事物认同与否,喜爱与否,这些都会侧面反应出我们价值观的偏好性。例如:曾经有个广告:“我的地盘,我做主。”这句广告语成了很长一段时间许多年轻人的口头禅。这不仅成了当时的流行语,也反应出了一种心态:在我的地盘内,我应该是自由的,别人无需干涉,也不需要他人的干涉。所以,我的思想,我的言语,穿着打扮,对于我自己而言就是自由的,是我自己说了算的,这是我的私人权利,是不可侵犯的。对他人,我也如此,不会去干涉。这就是自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的尊重。看,我的地盘,我做主这句话是不是很好概括诠释了一种心态。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表现出这一点。比如:在上海地铁策划并执行了一场地铁行为艺术,抗议性骚扰的事件(“我可以臊,你不可以扰,”)。此举引发了全民大讨论,在公共场合进行裸体行为艺术;还有处处表现发表任何言论是应该拥有的自由权利。好,我们先假设这种方式的行为是种自由权利的表现,是自我拥有自由的权利。
    但两个观点对立,却都有自我自由权的人交流后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最好的情况是,互不理睬。但要是有一方坚持,认为这是自己的自由权。这(不干涉他人)观点又如何诠释呢?这时候,就会认可自由是相对而言的。但这时候也有人会说,我早就认可了这一点。好,那我们再拿上海地铁事件来举例“我可以臊,你不可以扰,”这应该是一种对自我穿着自由权的表达了吧。你可穿着清凉,但你有没有做好有可能被骚扰的准备?是想,一个穿着性感的美女,不会引发正常男性的联想吗?不会引发一些意志力薄弱的人骚扰吗?难到你单纯到相信社会法律会禁止那些意志薄弱,又抱有侥幸心理的人动手吗?你把你的安全建立在人性的道德能压制一切欲望的能力上吗?你是否想好为这点你要的自由应付出的代价了吗?
    看到这,有些人会说,她人穿着性感,不是性骚扰的理由。对,我举双手赞成这点,但要知道,这一观点的立足点又变了。前一个话题重点是:你想要的穿着清凉的自由可以,但要想想引发的后果,想到为此而要付出的“自由”代价。这就是在谈任何人想要的自由应该是相对而言的这一观点的讨论任何自由都是相对而言的,都是要付出相应代价的。因为,你选择某些“自由”的同时,也会影响到他人。而这种影响造成的后果,是否你能承担的?是否是自己愿意看到的?在我们想要有“自由”的同时,也要考虑这是否是我们想要的自由,或者这是否是真正的自由?
    《三观易碎》开篇就例举了作者对自我存在的好奇与思索:“七岁那年,现在想来应该是1985年冬天,跟随我妈在北京西城三里河街道商店用手推车排队买冬储大白菜时,我望了一会儿当时还响晴的北京的天空和旁边聊天的街坊大妈,突然无限困惑,遂问我妈:“妈,为什么我不是别人呢?为什么别人不是我呢?为什么我生在1978而不是其他年头呢?为什么我在这儿,而不在别的地方呢?为什么现在,咱俩,在这,买大白菜呢?”看到这,大多数人都会有认同感,因为这类的好奇在我们一生当中都会有过,只是好奇的年龄段不同。我是在小学时候,看了一些漫画书有的。我想像自己是书中的主角,想另一个时空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上初中,看了《奥秘》、《飞碟探索》等书籍、影视作品。有了更多幻想和思考:“真的有另一个世界吗?我遇到外星人就好了,去学他们的高科技;我要是生在高科技时代该多好(幻想自己在看过的科幻小说、电影的科技世界里),……”
    我把对童话世界的幻想也带给了小侄子。在他二三岁的时候当成了另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经常好奇的追问我那一个世界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新奇故事。在他上初三的某一天,我们聊起对好奇心的问题。他对我说:“大伯,你知道吗?有一次,我去买包子排队,也不知当时在想什么,突然就头脑一片空白,不知道我站在那要干什么?连自己叫什么都想不起来了,想起自己名字时,又疑惑自己是不是自己,过了好一会,才转过弯。喔,我是来买包子的,我就是***。”我听到这很诧异,问:“你看了谈论这类话题的书籍吗?有人和你聊起过这类话题吗?”他说:“我那时候才六岁,是老妈带我去的,她要在旁边买面,叫我在那排队的。”“那你以后又思考过这些吗?”“没有,那次,我意识到自己还是***后,就不再胡思乱想了。”
    后与人交流这类话题时候,都说在小时候有过类似的经历,但长大后大多人就没了进一步的思索。问及三观性的态度,又有了自己的言论。其实,大多数人在看了谈论三观时,说起有的三观,他{她}是没有的,最起码是不统一,或者是残缺的。只是看了关于谈论三观的知识,把自己代入进去,觉得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问题、思想,就认为自己也有了三观。但这类有代入感的人是没有过像作者(就已《三观易碎》来举例)那样认真求真论证态度。如果说有的话,那他{她}为什么说不出自身因三观改变了什么?好,你说你才知道人是要有三观的,也认同了,但一月,两月,半年,一年……都不见你思想、行为这些人生态度的改变呢?所以,认同一个观点,是要自我来论证,要把认同的观点落实在自己的生活当中。

    一种观点被自己真正认可了,那就应该是这样的因素。
    一:自己以往有这样的思想行为,并一直在坚持,现在知道了对此行为的观点总结,就接受了这个观点。
    二:自己以往没有这样的思想行为,或以往不认可这样的思想行为,但现在认可了,在以后就要用自己具体行动来证明自己是否是真的认可了这个观点。否则,什么叫认可了?自己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行为,那我们是来对作者作点评的吗?一个观点不能影响我们人生,那这个观点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想想,我们在与人交流时,在看书时的时候,是否都太轻易认同或否定一个观点了呢?是否有代入感后,就没有了后续反思总结,以及现实具体的思想行为了呢?
    有人会说这不一定能论证,例如:我相信付出努力一定会有收获,但现实中不一定是能有预期收获的。比如考试我们知道,有些同学天生记忆里就差,背课文就是不行,那这同学的付出努力就不能论证一定会有收获。
    单一的看,这个例子推翻了自己认可的观点在实践中不一定能论证“付出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好,我们就以这例子来展开分析。
    首先是否真正知道了自己(或者所关心人)记性不好的问题出在哪,后续才能有针对性的改正。
    1:对要背的内容不感兴趣。
    2:背诵时注意力不能集中。这点尤其是在越小的学生身上就越能看到这一点。
    3:背诵的方法不对。这就要因人而异了。
    4:主观性上的行为。叛期。例如对老师、家长等行为不满,养成了故意不好好背诵的习惯。
    客观性上的影响。例如在生活中受到学习无用论的影响;自己在背诵时,家人却在上网、聊天;迷上了网络游戏;学业过重;学校学习氛围不好等,这些都会客观的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列举这些我们都熟知的点,在这,只是用来举例分析对一个观点的论证过程的一种思路。
    经过以上分析后如果知道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就应该是针对性的改正。问题可能是单一性,或几种因素,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有自知后,才能有下一步的过程。否则,一则是费时费力不说,更糟糕的是南辕北辙。

    以上是分析出问题后可以进行改正的。但有人会说不是那些问题,是天生记忆力就不好,课文怎么记都记不住。对,在上学时的确有这种情况发生。举一例,有则新闻提到有某名牌大学老师对他女儿也是操碎了心,社会上辅导班也不知换了几个。让女儿放学后在自己办公室自己亲自辅导。他说在教书方面也是有心得,但对自己女儿就是不起作用,后也想通了,就放弃了,不再逼迫自己女儿了。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肯定还很多。
    再举一例:我弟弟读书时就如此。父母,老师都放弃了对他的督促(弟弟虽然成绩不好,但不调皮,也不缺乏礼貌,所以老师对他还是有好感的)。记得他说在上初三的时候,老师在教室监督学生做试卷、背课文,而他是自己一个人干自己的事情(卷子不会做,所以老师也不要求他做)。老师常会休息时坐在他旁边(他坐最后排),与他闲聊天。说这例子视乎可说明有些人记忆力打小就是如此的。但等一等,我弟弟长大后对电子类感兴趣,在学习电子产品上并不比同龄人差。考驾照背交规虽然磕磕绊绊,但最终也通过了考试。我们拉长时间线来看,在上学时背课文记不住,并不能说明他完全记忆力不好,而是在潜意识中有了对是否感兴趣的选择。这又可回到是由于自己主观性原因影响造成的那一条上。对这类人就应该顺从于自身的兴趣、天赋来引导。
    那有没有就是记忆力不好的人呢?有,出生时就发育不全,这是先天因素。还有在出生时大脑受到伤害,或成长过程中大脑、精神、身体,等受到了损伤。这些都会造成记忆力差。所以有人天生记忆里差是不能用在这里的。通过以上分析,“有人天生记忆里就差”是要加上一些先决条件的。例如:在学**方面有些人天生记忆力就差。在 某一方面来说,记忆力反映了自我对世界认知的一种倾向性。
    这时候再来看“付出努力一定会有收获”这句话中的“收获”,又是怎样自我认知的一种解读方式?比如付出了时间精力去背课文,但却效果不好,这就只是对结果的关注的判断。但如果在过程中有了总结,改变了学习方式,这对后期也是种收获。尤其是对学 结方面更是有了收获。所以,我们在做事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都应该反思总结,把它们都变成我们的一种收获。否则,不进行对事情的总结反思,不去形成一个观点态度,以后同样的付出还是不会有收获的。可生活中类似这类的人还是很多的,这类人有一个常态,经常会说些后悔的事情。但他{她}们的付出都真的是付出吗?(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在探讨“付出一定会有收获”时,要先去达成一些前提共识,才能更好的来交流这个话题。
    其实不管任何事情,都可以从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这样类似的方式来分析。但对我们人生有影响的,有意义的就应该是先从自我主观性上先来找问题。在这个关注点上,才是真正对我们自身负责任的态度。
    我们日常生活中同样的行为,有着不同价值观的体现。比如说在外在行为上都是勤俭节约,在修行上三观统一的人会认为这可以体现出对天地的敬畏,对万物的感恩,是应有的情操,是自我修正、改过的应尽之责。也有真的是勤俭节约,从苦日子过来的,养成了习惯,认为做人就要不忘本。而有些人就只是心中源于对金钱的吝啬贪浊,不管自己是否有钱与否,都会如此(当然,对节约社会资源来说是好事)。但这类型的人在社会公共场合就不会去考虑节约这类事了,会表现出一种不拘小节、有便宜不占是wbd等与在家中截然不同的行为,所以这类人那种节约在本质上就只是对金钱的欲望(还有一类人在外也会节约,但只是为了面子而已)。以上行为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承认与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能从中体现出自我价值观:“什么东西是最可宝贵的。”我们的习惯就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我们关注自己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后会得知,我们在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养成的习惯,这都是自我价值观的表现。
    这些都能反应出每个人不同的价值观。但价值观应该是世界观、人生观的表现形式才对。可现实中有些人是没有这两观的,或更准确的说这两观是不全的,是残缺的,是自相矛盾的。例如前面列举过“上海地铁”事件提到的“我可以臊,你不可以扰,”,是想宣传人应该拥有个人自由权。“我可以臊,你不可以扰,”这是一种个人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也是一种人生观的态度。好,这里的价值观、人生观是统一的话,那与之相对应的世界观上也应该是相信人是有个人自由权,在思想体系中也应该是对这一方面的论述,这类三观统一的人是不会相信人是有前世今生的轮回,是不应该相信因果的必然性。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因果轮回是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必然性,是讲人今生的行为是由往世善恶业所报之因造成的,是绝对不会去认同人是有个人自由主义存在的。但现实中却有很多这类思想行为的人存在。试想,这可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还是相互对立的世界观,怎么能并存呢?这可不是“有容乃大”的事情。这就是说有了相信因果轮回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话,在价值观上是能体现出来的。所以要想了解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怎样的,不要只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她}们的价值观具体表现是什么样的。因为价值观应该是世界观,人生观外在的伸展,延伸——“什么东西是最可宝贵的”这样以来,人可能没有世界观、人生观,但一定会有价值观。那再反过来说,没有了世界观、人生观的价值观,还是真正的价值观吗——“什么东西是最可宝贵的”?能真正知道“什么东西是最可宝贵的”吗?
    《三观易碎》中提到“三观健全的人都具有的特点是:充分接受了一种世界运转的原理和逻辑关系,在此逻辑关系之内,知道自己是谁,要去哪儿,眼下正在干吗;又基于对以上逐条的明确,在看待事物以及做出选择时,不盲从、不矛盾、不混乱、不自我颠覆;而且,真正完善的三观非常坚固,很难被撼动和打碎。”看,这里说“在看待事物以及做出选择时,不盲从、不矛盾、不混乱、不自我颠覆。”听起来条理分明,逻辑清晰,但这只是看起来,等落于在实际具体事件中时,有些人就常常会被自我潜意识中欲望所导引。人不是电脑程序,而是对精神、物质有自我倾向性需求的人。因此就会潜意识去影响自己的思想行为。就像自己都知道是要珍惜生命,但过马路时却总会抱有侥幸心理,不走斑马线,骑车闯红灯等,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你看,自己是会认可的价值观是生命最宝贵,但自己真实的行为却是打破了自我的认知。也就是说,本质上自我否定了生命是最宝贵的——价值观。再由此可以得知,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只是理论上的,被自己的实际行为所推倒。有人会说不能以偏概全,在其它方面也有很好的表现你怎么不说。好,我们来说说。在养生方面很注意,饮食起居上都能做到对“生命的重视。”但即使如此,在三观上也是残缺的,也是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对吧?他(她)们在三观的思想行为上已经做不到“在看待事物以及做出选择时,不盲从、不矛盾、不混乱、不自我颠覆。是不是这太吹毛求疵了呢?当然不是,只是我们在这里谈建立三观,那就要对自我有负责的态度,要做到“真正完善的三观非常坚固,很难被撼动和打碎。”
    “学点儿描述就是:人被抛到世间,本身的存在并无意义,但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人在自由的选择与行动中成为他自己,人的意义由自己创造——
    所谓存在先于本质。”
    人真的有“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吗?人的思想形成难道不受现今社会环境(网络、学校、家庭等)的影响吗?那思想是从何而成的呢?就像以往的天圆地方说、地心说、日心说,直到现在的宇宙爆炸说的一步步思想的转换,不正好诠释了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吗?就是打破当时代思想的先驱者,所学的知识,不也是总结了前人知识后的结果吗?否则,是凭空而来的吗?“人被抛到世间,本身的存在并无意义,但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人在自由的选择与行动中成为他自己,”人的出生能选择吗?人出生后成长、学习等,能自我选择吗?上哪所学校不受划片、父母经济收入等的影响吗?找工作难道不受到自己文聘,工作能力,人际关系的约束吗?如此种种,自己有多少自我选择权?所以“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都只能说是相对而言的说法。是叫人要有主动积极向上的主动性,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掉那些客观性约定的存在。
    “人有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的自由,”即使能成立,这种自由也是一种制约下的自由,它也是种自我能力的表现。比如你选择负重,你只有50公斤的力量,能负重100公斤吗?所以自由不是想象;自由不是任性而为;自由不是随心而欲,它也是一种制约下的行为。应该是自知后的一种空间内的活动能力体现。
    “人在自由的选择与行动中成为他自己,人的意义由自己创造”人活着要有意义。有人会说自由是要靠自己努力争取才有可能拥有的,有些规章就是种不公平的制约。对,社会的资源本就是有限的,所以就有了分配不合理的现象。这是客观存在的事。但这的确不是分配不公的理由。所以才要有规划和努力的方向,而不是光指责问题,却忽略问题存在的暂时客观性。特别是还有这一类人,当他{她}自身拥有这部分利益时,就会潜意识去默认,回避掉自己一直对人说起的自由平等了。仔细想想,我们难道没有类似于这样分裂又自相矛盾的思想行为吗?(在这一点上,对于修行者应该关注的又是什么呢?)
    还有种说法。只有具备独立经济能力,才是有了自由权的前提。这点就不具体举例了。因为这种提法,本身就有了种悖论。大家试想,当我们去赚钱的同时,我们这个赚钱的客体受不受资本这个主体的制约?面对这制约简单说有两种选择:一是遵寻;那就等于你默认了接受于此相关的一切规则;二是自己的自由权至上,反对的结果大多是已下结果。1是主动离开;2是主动争取自身利益,被公司开除、或置之不理;3是通过种种方式争取来自身利益,但后续在公司很有可能会被孤立、报复等,自己会处在孤立无援的环境之中。(这时,你又何处?)第一种选择是违背了本心。用这赚来的经济独立,是叫独立吗?是能在用于去争取自由权吗?第二种选择坚守了本心,但几乎是赚不来“经济独立”的、再说,资本运作本来就不会纯在一个什么自由权在其内。我们怎么可能不受资本制约,而有可能去拥有一个自由权呢?大家仔细想想,什么样的自由权不受资本运作的影响?而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呢?那最后,在什么样的资本内,我们能拥有自己想要的自由权呢?这又是种什么样的自由权呢?(自身处在这种规则的制约下是什么因果呢?出路又在哪呢?)
    这时候再来看,“人在自由的选择与行动中成为他自己”是否还能成立呢?
    “在哲学范畴里,三观的完善会引起“剧院效应”——
    你遵从了哪种系统,你对万事万物和自我行为的解释就都可以在此系统内自圆其说。世界观让你顺滑地自行运转,给你判断一切的依据。因此,对于每一个个体的生活和感受来说,三观只有完整与否,没有正误之分。‘三观不正’这个词儿,其实是“三观不同”。
    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明白人与人的根本异同,三观一致者当然相见恨晚,三观不投机者当然半句都多。”这里说的“就可以明白人与人的根本异同,三观一致者当然相见恨晚,三观不投机者当然半句都多。”,是表达“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用于我们就是“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但“对于每一个个体的生活和感受来说,三观只有完整与否,没有正误之分。‘三观不正’这个词儿,其实是“三观不同”这句话,用于和人相处是可以的,但用于自身思想体系立论上来说,就是有“正误之分,建立自我三观”。文中提到:“理论上,你对世界的认识,必居以上其一。如果你发现哪个都不是,或者一直在摇摆变化,那么我可以遗憾地认为,你的世界观依然支离破碎。”所以说在思想、行为上是绝对有“正误之分”。作者提到“只有三观不同”是用于“每一个个体的生活和感受”,记住,是个体!那“只有完整与否,没有正误之分。”就只是针对个体。但就算是针对个体,也还是有“正误之分”的,否则,“你对世界的认识,必居以上其一。如果你发现哪个都不是,或者一直在摇摆变化,那么我可以遗憾地认为,你的世界观依然支离破碎”。这样以来,不管是针对自身的思想体系,还是与人交流思想体系,还是有“正误之分”。这就是说“三观不同”在本质上是不能存在的(这点是针对在因果这个背景上来说的)
    人总认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身体是由自己控制的,最起码是认为在主观上是能由自己控制的。即使不能,自己也在主观上知道这点。
    人的命运应该是自己掌握的。应是自己说了算的。但我们想想,是我们改变了这个世界,还是我们认为在改变这世界的同时,是否也被这世界改变了呢?
    我们适应了一种食物,适应了一种环境,适应了一种习惯时,是否也就是说明我们是随着它而改变?是否等同于被它控制?当我们的思想认同这些习惯时,是否也等同于被它们控制了?就像我们发明了智能产品。在方便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某一方面依赖,被它控制了呢?那是不是就不发明这些,又去说“玩物丧志”那一套呢?当然不是,我们当然不能行左思右。但怎么样才能认知道这些呢?
    去了解事物原始的本质,来守规则。
    当我们为自己认为的信仰所努力时,是否也要有这样的危机感呢?
    修行之所以是修,那是要身体力行去做的。而往往现在有种误解。仿佛自己认同了一些观点,有了些改变。就在自我潜意识中当成了修行者。但岂不知,修行是要身口意上都要能论证自我的改变。修行者的修是要合于人道,地道,天道。有了这目标,才能更好的走上修行之路。
    那什么是人道、地道、天道呢?
    简单说:天条、阴律、人伦及人间各种法令……去遵循就是在建立基础。
    看到这,有些人会说不对吧?有些条令是不和于修行的规则?要都去执行,那岂不是矛盾冲突?这说法是有问题的。
    对,但我们要先达成一个共识,就是都相信因果轮回、因果报应,这样才有了共同的平台,再此基础上谈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否则,我在这谈法律在因果中代表性是什么,而你却说某些法律是对人性的践踏。看,因此我们谈的就不是一个问题了。那再怎么谈也不会能达成共识。
    之所以我总把要先达成一个话题的共识拿来说。一是能更好的沟通,二是在交流时减少一些对基本原理的解读。所以我谈修行者与遵守人道之间的关系前,是要我们自我问个问题的。是否相信因果中的一个定理:今生相互的亏欠,是前世相互因果的报应造成的。
    有两种结果。一是全部遵循。二是遵循部分。在这里要关注的是那自身不想遵循的部分是什么原因。去弄懂这部分自己是为什么不想去遵循?而有没有第一时间想想自己是否是根据因果律考虑?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恐怖推理 最新文章
有看过《我当道士那些年》的吗?
我所认识的龙族
一座楼兰古墓里竟然贴着我的照片——一个颠
粤东有个闹鬼村(绝对真实的30个诡异事件)
可以用做好事来抵消掉做坏事的恶报吗?
修仙悟
—个真正的师傅给你聊聊男人女人这些事
D旋上的异闻录,我的真实灵异经历。
阴阳鬼怪,一部关于平原的风水学
亲眼见许多男女小孩坐金元宝飞船直飞太空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9-21 09:59:10  更:2022-05-15 12:47:47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