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小欢喜 为丰富部队的文化生活,多年来建立起军队内部的电影发行放映机制,各大军区设有电影工作站,军、师、团设有电影队、电影组,隔三差五地安排电影播放。看电影是部队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颇受指战员的欢喜,我也不例其外,即使在媒体传播途径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对电影依旧趋之若鹜,热度不减,几乎由精神生活的“调味品”变为日常消费的“必需品”。在那个特殊年代,可供观看的影片不多,除了“八个样板戏”,就是为数不多的几部战争片,如《英雄儿女》、《奇袭》,《南征北战》、《战上海》等,尤其是这几部战争片,尽管时常会重复放映,但大家喜于乐见,百看不厌。喜欢看“打仗”的影片,自小我就有偏好,也是男生的“专利”。上小学时,每年寒暑假,各电影院都安排学生专场,预约购票,我把所有“打仗”的电影一口气全买了,碰到影片名称分不清是否“打仗”的,即使买了票,最后也会弃看。记得一次预购了一部叫《朝阳沟》的影片,一打听,不是打仗的,立马白送给院子里的两个小女孩。 除了喜欢看电影情节,我还喜欢记住影片主演人员的名字,如《南征北战》中的冯喆,《奇袭》里的张勇手,《董存瑞》中的张良,《英雄儿女》中的刘仕龙和刘尚娴,《大浪淘沙》里的于洋等,事后谈感想作议论时,你可以有所谈资,有名有姓。随着可播放影片的逐步增加,革命英雄主义深入人心,激发斗志,鼓舞士气,一个军中“硬汉”群体成为了国民“偶像”,其中有《林海雪原》中扮演杨子荣的王润生,《永不消逝电波》中扮演李侠的孙道临,《红色娘子军》中扮演洪常青的王心刚,《小兵张嘎》中扮演罗金保的张莹,《烈火中永生》中扮演许云峰的赵丹,《甲午风云》中扮演邓世昌的李默然和《从奴隶到将军》中扮演罗霄的杨再葆,《海鹰》中扮演张敏的达式常,《平原游击队》中扮演李向阳的郭振清以及《三进山城》中扮演刘宏志的梁音等一干“帅哥酷男”,他们饰演的角色代表着为民族的独立,中国的崛起,华夏的复兴而大风高歌,奋斗奉献的精神信仰、壮志气节与英雄豪情,是中国革命史“群英谱”的一个缩影。那时尚无“粉丝”、“鲜肉”、“星族”等,如果那时有互联网,我向毛 保证,这群阳刚硬汉,金戈铁马,驰骋影坛,个个是“网红”,人人都“爆棚”,高光颜值,绝对是“少妇杀手”,“流量明星”,“粉丝收割机”。每次组织看电影,部队入场后,最令人激动振奋的是连与连,营与营之间的团队拉歌。双方领拉人的声嘶力竭,跟拉者的狂呼齐喊,击掌声的疾风暴雨,此起彼伏,震天动地。这种奇观,实乃中国军队所特有。 打篮球是连队的健身娱乐活动,只要有兴趣,手脚麻利就行。入伍前在学校里经常凑上几个人,跑个半场玩玩,出点汗,仅此而已,但也算有了点基础。到连队后,闲时也喜欢摸两下球,好像你不会打篮球,就像当今你不会用支付宝付账一样OUT。一般地说,只要你能够运球、传球、抢球,能够立投 、跳投、上篮投就可以参与,至于会不会过人,能不能阻拦,弹跳有多高,协配好不好,那就是次要的了,原本就是健身活动。说实话,在连队除了打打篮球,还真的没有别的什么健身方式可以活动。我被吸收到连队的篮球队,说是篮球队,就是八九十来个有点球兴,有点基础的干部战士经常在一起玩玩,偶尔与兄弟连队或周边工厂的球队打个友谊赛什么的,绝对不同于军区体工大队里的专业篮球队。穿解放鞋打球打球时,脚感稍欠佳,弹跳不起来,我想起入伍前买得那双蓝色“回力”牌球鞋,有八成新,放在家里闲着。我让母亲通过邮局给寄到连队。穿上有着厚厚海绵底的球鞋,能多摸高10公分,奔跑速度要快好几秒,在球队里有些“扎眼”。由于耐力上还缺点码,加上细瘦的躯干不怎么经撞,我被暂定为候补队员。候补队员就是那种在首发队员狠跑狂奔,牛劲过去,两腿发软时,被当作“战斗预备队”派上场的,这时,对方的球员体力也消耗的差不多,没有劲来撞你了,你可以施展身手了。你不是有“回力”鞋吗,可以跳得比人高,别人要盖你的帽就不容易。你不是长得细瘦吗,这时你迂回穿插,过人上篮不是很轻松,人家也没力气栏你,一伸手,就是打手犯规。你不是耐力不足吗,派你上场,就是程咬 板斧”的事,整完就撤,不过你得拿到几分,不能上去白转悠,瞎忙乎。一次与兄弟连队进行友谊赛,下半场后期我被替换上场,此时对方球队也替换上了一名壮如公羊般的队员,看来是冲我而来。按照事先制定的预案,应避其锋芒,甩掉盯防,灵活突破,绝对不能打“遭遇战”,也不能被对方“熊抱”,否则,不知哪根骨头会被折断。我接球后,左闪右晃过了人,直插篮下,转身佯攻,一个假动作,“公羊”阻拦扑空后,我从容起跳投篮,球在空中呈现出一条标准的抛物线,而后落到篮筐上,在篮筐上转了两圈,极不情愿地慢慢掉入篮筐。此时,“公羊”瞪着铜板大的眼睛看着我,好像在说:“刚才被你小子骗了,真应该直接‘合理’冲撞你就好了。”在剩下有限的比赛时间里,“公羊”更加紧逼盯人,张开两臂不断划动,干扰我的视线,阻挡着我的运动路线,就差“熊抱”了。赛后,“公羊”和我握手时说:“你这哥们跑得不错,够滑的。”我笑笑说:“老兄过讲了,本人就是个替补,临时顶个位。” 扳手腕是很受欢迎的一项力量型的连队业余活动,不需要什么器械场地,只要有个可以架住两个胳膊肘的地方即可,规则要求大家都知道,现场比试也做不了弊,毕竟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力大膀粗的战士喜欢玩这个。我虽然不属于力量型的,但也喜欢凑个热闹起个哄,瞅准时机露一手,但主要是给本班的“选手”出点主意,提些建议,当个参谋。邓同志此时已是老兵了,所以我改叫他老邓,老邓身体结实,手臂粗壮,是个天然“扳手”,也是1班的主力“选手”,多次代表班里出场,因为喜欢用蛮劲,所以输多胜少:“乖乖,就差那么一点点。”我实在不忍心看到他每次使出洪荒之力,依然失利的那种惋惜与自责的情绪:“老邓,你是不是应该总结分析一下,以利再战。”看着老邓一副求知若渴,高度谦虚的样子,我便主动给他吃小灶“单个教练”。 “老邓,是这样,你需要牛劲加巧劲,知道吗,扳手腕除了需要手部腕部肌肉的力量外,肱二头肌、前臂屈指肌、肱三头肌、肱桡肌也均会被带动,扳手腕主要是依靠前臂、背肌、腰腹等部位,上臂肌肉向上向外收缩,前臂肌肉向内向下收缩,两种相反的力和手臂过度扭曲形成剪切力。”老邓听的有点晕,其实,我也是从一本不知名的书里“贩”来的,属于“现买现卖”。老邓一时半会分不清那么多肌肉群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就跟他说点技巧吧,这也是他巴不得想知道的。我说“技巧有四点,第一,开始时不用使出全部力量。很多人刚开始就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而对方稍有保留,等到你坚持不住了,对方展开反攻就胜利了。第二,充分运用手腕的力量和巧劲,不会用手腕的巧劲,肯定是要输的,要用手腕的转动来控制局面,或者拖延时间,等对方松懈之时,使劲全力将其压倒。第三,身体的重心要稳。就是要坐直身子,重心稳固,不能左右摇摆,否则,胳膊会找不到着力点,力气就使不到点子上。”看着老邓好像听懂的样子,我继续说:“第四,多坚持一下。你想赢得话,只能是多坚持一会儿,尤其是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时候,也许你就多坚持了那么一下下,一秒或几秒钟,你就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老邓点点头:“哦,这里面还有不少学问,怪不得以前老输呢,老赵,你指点的很对很及时,让我茅房顿开。”我纠正道:“不是‘茅房’,是茅塞顿开,千万不能出洋相,丢我们1班的脸。”此后,经常看到老邓一个人在研究琢磨,怎么样用好爆发力,手腕力和肌肉群的协调力。在往后的多场扳腕中,老邓一直保持着连胜的记录,俨然成了全连的扳腕“擂主”,初有“人设”,说话的口气都粗旷了许多,只有见到我这个“隐身”指导时,老邓才表现得小声细气,很是歉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