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恐怖推理 -> 微妙玄通 -> 正文阅读

[恐怖推理]微妙玄通[第2页]

作者:dunyu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法 喜

    得"法”了,你会有发自心底里的喜悦。这种喜悦和世俗生活中“情绪上的狂喜”不同,而是一种欣欣然的喜悦,一种轻松欢快的感觉。这时候的你,是高高兴兴的,不去计较的 ,以一种无心状态,去面对一切,去承接那个“无为法”。在“无为法'的陶冶之下,润物无声,你的方方面面都渐渐变得有所不同。你更健康了,更有活力了,有一种内在的勃勃向上的生机;你清净了,清清白白的,变得空明通透,原来心性中的污渍,那些心理的困境,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你感受到了修行的玄妙之处,在静定之中,或者只是躺在一边睡了片刻,就每每有所体证,或感炁机之运,或见功修之景,或梦虚境之化;你的家庭妻女、周围人事,也变得更加关系融洽了,因为你已经成为了一个清净、快乐的源泉,一个不良信息的净化器。生命已经焕然一新,而回顾过往的那个旧的自己,已经慢慢记不清楚了,只是感叹原来生命可以这样活着。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个人觉着,修炼这个事,并不是“差不多就行”,而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你在初始状态下,稍微一点小的偏差,无论是心性上的,还是物质(炁)锻炼上的,都会导致后继的道路,越走偏差越大,以至于远离于那样一个“正宗”的状态。所以这里边,有点像炼形意拳等内家拳,老师并不是十分愿意教一个,自学了很长一段时间,身体上的那个僵化的劲路已经固定了,但是其实又不正宗的人,因为还得给你板回来,那就费劲了。还不如教一个白丁,什么都没练过的人,很快可以进入正途。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修”表面上是门槛低,成本低,其实反而是最绕远,最费劲的路,不容易练出什么来这是第一,第二,一旦自己盲修瞎碰练出点什么来,又有出偏走火之虞。比如身体有一点不舒服,自己就会担心,是不是出偏了啊什么的。
    切身之危

    修行可以有很多高大上的目标,悟道啊,解脱生死啊,明心见性啊,等等,但这些可能只是成为人的一种可有可无、可早可晚的业余爱好和兴趣,并不足以让人有紧迫感去开始修行。只有当人真的陷入自我的困境,陷入危机,自己意识到需要被拯救的时候,才会急于开始修行。
    但可惜的是,人往往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当在人间铺陈了一段亦真亦幻的境遇给人之后,人往往就陷入其中怎么也不愿意走出来了。对物质的不断追求,对情爱的缠绵贪执,在患得患失之中感受悲欢喜乐的一生。
    所以有的人是在自己经历重病,经历切身之危,或者看到亲友的生死之后,才开始认清,开始发心修行的。因为他发现,人间这些都是经不住的。

    身外炁场的锻炼(一)

    一般道家修炼,往往十分注重身内经脉之修,如通周天之类。我想,随着修行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多高层次修炼体系被开放和整理出来,功修界甚至普通人也早早晚晚会认识到,修炼身外炁场,也即身外炁场有序化锻炼的重要性。而现代科学对于“人体辉光”的研究,即昭示了人体身外气场客观存在的一小部分。
    人,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在他的生长过程中,以身外炁(气)场为中介,时刻都在与外在环境进行数量浩繁的物质与信息交换。从修行修炼的角度,身外炁场的品质和组态,和一个人的心性息息相关。较高层次的修持者,能够直接看到你的身外炁场究竟咋样,一看你的身外色炁,灰突突,黑黢黢的,都不用和你说话交流,直接就能判断出来你那心性不咋地。修持界有一句话,叫“炁正神清“,你那个炁不正,神不可能清,辩证唯物主义讲物质决定意识么。所以你看佛家修持中,常常讲炼出来身外有灿然金光护体,这就约定了人家那个心性层次,是不低的。身外色炁,其实能更客观的描述了一个人的心性。很多人自己心性有问题,其实是不自知的,总觉着自己不错。因为你是在自己的价值观和坐标系下评定自己,比如有些人认为人就应该自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越自私,越把别人的东西划拉到自己这里,就越对越好。而事实上人的心性好坏,是有一个客观的标准的,也就是千百年来正途修行所要求的那些。
    从功修原理来说,身外炁场的存在,也是道家所谓”天人合一“的物质基础。如果只有肉皮里面包裹的部分才是你,那这个孤立的你怎样与天合一呢?而身外炁场,其大无外。只有修至于身外炁场与天地相融合,与宇宙无穷远处谐振,才能实现所谓天人合一的状态。
    身外炁场的锻炼(二)

    对于普通人来说,身外气场的分布与人的健康状态息息相关。身外气场分布的好坏,会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身内经脉的运行和存在状态,而人身内经脉的运行状态,又会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五脏六腑的功能和运行,最终影响人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健康状态。当一个人表现为身体有病的时候,更本质的原因在于其身外气场分布的无序和非稳定状态。其实,很多很严重的疾病,在你的身体表现出来有病之前数年乃至十数年之前,在你的身外气场上早就有所显示,而那个身外气场非有序状态,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才能逐渐影响你的身内经脉,五脏六腑,最后到你的脏器组织上表现为有病。中医有所谓“治未病”的说法,也就是说,在你的疾病还没有在脏器组织上表现出来的时候,提前的给你在人身经脉体系上协调。当然,一般的中医还是用望闻问切的方法,来查知你的病机。只有较高层次的修持者或者道医,才能在身外气场的层面上,查知以及协调治疗你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的。
    身外炁场有序化的修持和锻炼,除了能起到调节身体健康,固本还元等作用之外,其实还能抵御外邪,可以极大的提高身体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御的能力。比如说在有瘟疫传播的环境下,有100个人经过合理的身外气场锻炼,身外有一套有序化的先天真炁运行机制保护,而另外100人是普通人,那么同样放置在疫区,那前者可能只有3-5%的人感染上,而普通人可能有30-50%或者更高的几率感染上。同时呢,即使感染上瘟疫,前者也会痊愈的更快。这是身外炁场有序化锻炼对于普通人的重要意义之一。
    身外炁场的锻炼(三)

    身外炁场有序化的锻炼,还有很多不太好描述的益处。因为注意你这个人,其实时时刻刻是和外界各种不可见的,无形的信息来打交道。而有序化的身外气场分布,相当于一个信息处理器和顺化器,能够更好地帮助你处理外在无形的信息作用。在疾病或其他外在伤害等不良信息作用到你之前,提前将它们化解于无形。
    同时,良好有序的身外炁场,也能帮助你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顺遂一些,或者说在人群当中,有一个相对更好地在位状态。从古修行的锻炼来看,身外炁场修好的人,其实相对于普通人是“点高“的,就是你的运气好像要比常人要好一些,同样一件事情,你去办理,就莫名其妙的更顺利一些。曾经有一个修得比较好的同修,有一次无意之中,去了亲戚的一个门店,然后亲戚有点事,让她帮着看了一上午,然后就那个上午,她那个门店卖出的衣服,莫名其妙的要比平时多出几倍。换一句话来说呢,就是你那个身外的有序化的物质场,会对外界有一定的良性干预作用,或者从最初级的层面来说,会让你这个人更有魅力或者说更有信服力一些。其实这个原理在现实中也并不鲜见, 比如现实中一些大企业老板或者一些领导人之类,虽然不专门修炼,但是也有很强的对外说服力或者领导力,就是接触他们的人,往往会不知不觉间的就信服,钦佩,追随他们,你如果去观察一下他那个身外色炁,往往都有区别于普通人的特别之处。
    身外的炁场更有序品质更高阶的人,在人群当中会有一个更好地占位。当然不是说,都成大富翁大老板之类的,但是从修持的原理来说,从信息良性处理的角度,确实在几率上就占有很大的优势。当然人的选择不一样,有些人倾向于把这些变成了自己的福德,但也有些人舍弃了这些福德,而去追求修行上的更进一步。很多预测界的修行界的信息都在表明,庚子年的瘟疫,可能只是一个序幕,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要进入一个大调整的时代。 良好有序的身外炁场修炼,会无形当中,让你在未来不可预测的变动里,有一个非常好的应对和占位。
    身外炁场的锻炼(四)

    无论佛道各家修行,都知道“修心”是修行的根本。那如何修心呢?普通人的脑思维里的妄念很多,定不下来,一会想着这样,一会想着那样。所以佛家呢,告诉你戒定慧之法,让你先戒,把那些不必要的酒色财气的欲望戒除,然后心才能定下来。而道家让人清净,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当然,让你不去过多想那些呢,还得先在道理上,提高你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告诉你那些东西是虚幻的或者说不必要的,然后你才愿意“放下”。
    从身外炁场的角度,这属于通过内在的修心,然后缓慢的使得身外气场也逐渐的变得有序,相当于用意识影响物质,以小制大。所以这个过程非常缓慢,因为人改变自我并不容易,同时呢,一个人在世俗中生活,每天还受到世俗的各种负面信息的干扰,所以很多人按照这个办法修了很多年,也没有太大进步。“清净”二字,说起来容易,做到其实很难,就是常人那颗心,总是在动。而古修行的心法教学,是先以心法陶冶净化你的身外气场,先在物质场层面让你变得有序,同时也要求你自己自净其意,这样两者结合,进步会快一些。很多同修都觉着,不知不觉间,心里变得轻松,自在,愉快,清净了,以前那些在意的事情,那些烦恼,不知不觉间已经放下。当然这里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你的身外气场变得干净了,有序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啊,生活中那些不顺心的事情啊等等,也在某种程度上自然而然地得到化解,没有什么愁事了,自然也就能得清净愉悦。
    真情 真意 真心

    近读全真七子得道传,祖师传度王重阳时,有真情、真意、真心一席话:

    “人谁无真心?一转便非了。人谁无真意?一杂便亡了。人谁无真情?一偏便差了。初心为真,变幻即为假心;始意为真,计较即为假意。至情为真,乖戾即为假惰。所谓初心者,即固有之心也;所谓始意者,即朕兆之意也。所谓至情者,即本性之情也。心中有真意真情,情中方见真心真意,由真心发而为真意,由真意发而为真情。是情即自然景象,无时非天机之呈露,然则人可不真哉。入不真心,即无真意,无真意即无真情。尝见修道之士,动则私念迭起,念之私即心不真处,静则欲念相循,念在欲即心不真处。私欲不绝,发或全无真意,或半真半假,即半真半假之际,正天人相乘之时,是意也,情所不能掩也。验真道先验真情,验真情即可知心真与未真,知意真与未真,故修真之道,必以意始,意诚心亦诚,即心所发之情亦诚矣,诚斯真也。诚若不真,见之于言,则言不由衷,非真言也。见之于行,则行不率性,非真行也。修之者,修去心外之心,意外之意,情外之情,当于举念发言时,提起天良,放下人心,不许疑二其心,混杂其意,方为真心真意真情,一毫不假,是真道。真道遍行,故谓之全真也。”
    上工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中医里素来有“上工治未病”的说法, 这里的治未病,一般解释为“未病先防”(保持健康,预防疾病)或者 “既病防变”(脏腑之间互有影响,一脏有病,要防止其传变) ,还有“已愈防复(复发)”等意思。

    然而,从修行修炼的角度,“治未病”还有延伸的意义。第一,如我们之前的贴子所说,人身外气(炁)场的组态和排布,和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当身外气场出现某种无序和失衡状态时,会逐渐向内影响人身内的经脉和脏腑,导致身内经脉运行或脏腑气机出现问题,此时有的人可能没有什么感觉,但有的人已经有比较明显不适的感觉,然而到医院检查,又检查不出什么器质性的病变。随着问题年深日久,最终会导致身内脏器发生器质性的病变,这个时候西医仪器也能检查出来,就是一般说的“生病了”,可想而知,如果病变到了这个程度,再去治疗,一方面患者会有很多痛苦,另外这时候问题往往已经积重难返,难以实现很好的治愈效果了。这种由于身外气场无序化向内不断演化导致的疾病,代表了很大一部分顽疾的产生过程,类似扁鹊见蔡桓公那个故事所说的“君之病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而整个这个过程可能也有数月,数年乃至十数年的时间跨度。一般比较高水平的中医,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发现在经络脏腑系统这个层面的问题,而提前让人有所预防。而高层次的功修者,则可以照察在身外气场这个层面的问题。从古修行的角度,当这个人的病象,还在身外气场层面上,自己尚且一无所知的时候,给予协调和治疗,使其身外气场实现有序化的排布,则属于更加高明的一种“治未病”的方法,同时这也是一种更根本层面上的“治愈”。

    第二,其实在修行领域,还有更深层面的研究。就是对一个人命途信息演化的探查和顺化协调。对于极高水平的修持者来说,个人的命运信息的未来演化其实也是可以看得到的。比如可以很清楚的告诉你,十五年以后你会遇到什么什么事情,或者身体出现哪些哪些问题等等。虽然在当前来看,你的身体健康或者身外气场层面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信息演化的特殊维度来看,未来十几年后你将会出现比较大的问题。当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普通人也许会觉着过于玄乎了一些。但在较高层次修行心法中,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治未病”这个事情,在古修行层面上有更深入的内涵。对于每个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得不面临很多未来的不确定因素。而提前进行切实的修行锻炼,积攒自身的正气,提升身外气场有序化,则无疑是对自己健康和家庭幸福的保险和助益。
    彼岸之舟

    玄奘法师西行求法,虽然路途上九死一生,但法师都无所畏惧。然而,到达佛陀的故乡迦毗罗卫时,在佛祖悟道的菩提树下,一向意志坚定的玄奘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悲哀懊恼,痛哭不已:“佛祖成道的时候,我不知道流落在哪里,为何等到佛法凋零,我才赶到这里。(原句:“佛成道时,不知漂沦何趣,今于像季,方乃至斯,缅惟业障,一何深重。”)生死大海,谁作舟楫?无明长夜,谁为灯炬?”

    如果说经书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那心法传承,才是到达彼岸的舟楫。生死大海,靠自己裸泳,几乎没有可能通过,而前行者的心法引领,则可以作为舟楫,载着有情众生到达彼岸。而这个心法(此处指无为法),是宗门历代传人经历千辛万苦上千年的传承和积累。记得看过2012那个电影,一张末日方舟的门票,富豪千万之财求之难得。而对于问道求法的人,心法(无为法)的珍贵绝不亚于那张方舟门票。因为此心法之舟,可以照抚着我们在时空流转之中那颠沛流离的灵性,载着我们真正脱离生死苦海到达彼岸。
    虚心与顺服

    当前,在修行普及界的意识形态中,往往有意无意的都过度强调了“自我”。比如,有这样一些说法很流行,“红尘中炼心”,“生活即修行”,“心里的大爱”,“自性即佛”,“众生平等”等等。当然,这些说法从某个角度来说都非常对,有些还是佛家祖师说过的话。这些说法积极的一面是,可以让普通人更容易接受修行的理念(我就在红尘中,我每天的生活都可以修行,我心里有爱),鼓舞每个人的自信(我自性就是佛,找到我那个自性,也就离佛不远),同时既然“众生平等”,那我和佛本来也没有什么差别。这些说法迎合了人们,以“自我”为中心参法修行的理念,同时也比较符合现代人“人人平等”,“自由独立”的思维,所以在普及界是比较流行的。

    而在提高“主观能动性”,强调“自我”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有其弊端。就是在参修之中,大家往往容易缺少一种“虚心”,“处卑下”,“顺服”,“敬仰”的心态。而这容易产生一下几点问题:

    1,容易助长自我“妄乱”的自性。既然可以红尘炼心了,那我应该好好的在红尘中打滚锻炼。而没有一个很好的心性基础的话,在红尘中锻炼的结果,只能是助长自己的妄念妄求而已。

    2,没有主动性去寻求明师了。既然现在网上流传的资料那么多了,既然“自性即佛”了,那我自己研究去,以“自性为师”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去找老师。而所谓的以自性为师呢,其实只是以自己对于典籍的理解作为自己老师,而你本身又并没有一个先天的符合修行的规范化的身心状态(否则也就不用修了),以自性为师,进行盲目的自修,最后只能是出来一个似是而非的东西。注意修行呢,并不是差不多就行,而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初始状态下的极小偏差,如果得不到纠正,在未来都有可能会演化出一个大的偏差和问题。

    3 即使找到明师,也很难以虚心,恭顺,服从的心态去学习。因为在你的心里,还不能虚心,还有类似“贡高我慢”的那样一些东西的时候,老师对你的教学和传递,就会打折扣。比如传递给你100%,你那心稍一质疑,立刻打回去40%。无法很好的承接老师传递给你的东西。其实在很多情况下,老师看到你这种心态,也就不会真的教你了,因为就像水杯里的水已经满了的情况下,再往里倒多少,都会溢出来浪费掉。

    比如古时候的修行,弟子参拜老师的时候,都是行叩拜大礼的。本质上,就是表达自己能够完全虚心,承认自己不行,同时对老师顺服,顺从,敬仰,归心。也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真的教你,你也才能很好的承接老师教的东西。就像六祖坛经中有一则故事,禅师法达去参拜六祖,磕头头却没有至地,六祖说: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这里,六祖并不是计较别人对他表面的礼仪上是否尊崇,而是看到从学者,心里面还有东西,不能够完全虚心承纳。

    因此我这里并不是鼓吹盲目的对他人崇拜,鼓吹什么邪教,绝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从修行传承的角度,提出对老师的顺服,归心的必要性。其实这也不过是做到一个基本的“诚”字,做到基本的“尊师”而已。这说来好像简单,但实际做的时候对现代人来说也总有问题,一看那个老师也不过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和我有啥区别,众生是平等的。却不知在修行领域,有着极为严格的修行层次的划分,比如佛家有几地菩萨的说法。而所谓的众生平等只是从某一个角度去看的而已,就是现代人对于很多修行的话的理解,总是容易理解到顺从己意,让自己“舒服'的角度去了。

    还会有人说了,不是说“依法不依人”么,我不服从任何人,我只依佛经道家典籍修持。这里面就又回到刚才我说的那个圈套中去了,你并没有真的“依法”,只是以自我的理解为法,以自性为师而已。而且,理论文字所能携带的东西,只是真正的无为法中万分之一不到。所以依法不依人这句话,只是针对当没有明师出现传法,或者还没找到明师的时候,那只能先依赖典籍文字来修。而当有明师的时候,那个明师本身就是法的承载者,依法等同于依人,想不依人而只依法,只能是走向逻辑上的悖乱。
    修行不要等

    很多人对身心修行完善自我很感兴趣,却总是被世俗所累,总觉着工作啊,情感啊,家庭啊,孩子啊很多事都很牵扯自己,觉着修行不是急事,可以等以后有空闲了,有条件了再修,先把世俗的事情安排妥帖了再说。
    我倒是觉着,修行不要等,越早开始越好。人的生活总是在不断变动的,你打算好的事情,很可能会由于各种意外就不能完成了,今年条件还不够,明年就一定够了吗,可能各种条件差的更多,19年初的时候谁会预想到20年是这个样子? 注意对现在世界时局的主流判断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意味着变动,调整,甚至混乱。对于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个人来说,也不得不去面对未来很多不可预测的变化,包括个人生活,经济,就业等等。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特别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个体生命力的高峰已经过去,沿着自我已经习惯的人生轨迹,在充满变动的未来中,其实是脆弱的,也是无助的。而加入古修行之中,相当于在你人生的曲线之中,无形之中增加了趋向变好的势能。其道理也很简单,首先古修行的道场本身就对人有很好的护佑作用,帮人挡住那些不良的信息,另外更重要的是,你自我通过修行锻炼,使得身外炁场更加有序,对外界无形信息会有一个更好的应对,有些时候莫名其妙的很多事情就得到了解决。就像有一位年轻的同修,硕士毕业,今年的就业形式本身不太好,她反正心态挺好,整天乐呵呵的,想着实在不行就回家呗,结果等到最后突然本学院有一个留校的名额,就给她了,往年很多博士都很难留校的,虽然是基础的教学辅助岗位但是对于女生来说也很不错。这些也可以说是修行带给人的“好”,修行之好和世俗之好不同,世俗观念以你不断的升迁,发财为好。而修行之好,是让你内在更健康,生活更顺遂平安,以此为好。还有一位同修以前是单位的中层岗位,虽然收入很多,但是工作非常累经常出差也难以照顾家庭,更别说修行了,入门修行之后有一天突然就有了一个调动岗位的机会,现在收入下降了一些,但是工作不那么累了,空闲时间很多,生活也更健康了。这里面有一个视角的问题,很多事情从人的世俗观念来看,和从天道的角度来看并不一样。从天道的角度来看,他不认为过度的透支自我的生命而去追求金钱官位等外物是一种好。

    所以,我是真的觉着,应该尽早开始修行的脚步。给当下的自己,一个全新的可能;给未来的自己,一个更好的期待。
    提调

    修行之路,不那么简单,并不是只需要清净自心就可以。实际上,要想不断地向上走,需要很多极其优秀的个人品质。比如说要有毅力,要能坚持;格局要大,不能狭隘;秉持大公,不能自私;还要勇敢,敢于放下和舍弃,敢于拥抱和探索未知,敢于和打扰你修行的因素说不;要厚重,能够负重行远;。。。。。等等,等等。

    所以为什么古来修炼之路,当老师的甚至要特意的给学生制造很多困难、磨练呢?就是要在这一切磨炼之中,锻炼你的意志和精神,提调你自性里那些优秀的品质,从而让你日臻完善,当你拥有一切修行的优秀品质的时候,也就会很自然的走到那扇门口。。
    洗心

    修行讲求静心,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如果心里头乱七八糟的东西挺多,妄念此起彼伏,就很难静的下来。 所以要“洗心”,先将心里面清洗的干净一点。从古道法的修行来看,心法的引带和涵养也包括“洗心”的内容。从学者在心法涵养之下,渐渐的都感觉像是“沐浴”在什么东西中一样,如同清风拂身,舒适爽怡。实际上就是师门引带的先天轻清之炁,整体的与人身心发生作用。除了能够对肉身不良气机有顺化的作用,也同样对自心里种种妄性习气有净化的作用,自心里的脏东西被清洗干净了,自然也就更容易静下来,这种静,不是人意妄求的,而是由净而静,自然发生的。
    壁垒森严

    普通人的心,壁垒森严。对外界往往潜意识中有抵抗和疑虑,特别是成年之后,人往往感叹说成年之后不容易结交真心朋友了,其实是自己将自己的内心封闭了,不对外开放了,这固然可能是由于这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事情甚至伤害所导致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成年人的世界是一个更冷漠的世界。你看那个小孩子,就没有这个问题,几个小朋友凑在一起,很快就可以聊得起来,开心的玩起来,即使一时有了小别扭,吵过,哭了鼻子之后,第二天也很快忘掉,又再一起蹦蹦跳跳了。因为小孩的那个心,相比于成人,更加单纯,对外界也更开放,更纯真一些。

    一旦将你的心封闭起来,就有壁垒森严,从修行的角度来说,也就很难度化。不管是佛家还是道家,各家正途修持都在试图度化世人,使得人心向善,但为什么却很难实现很好的效果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心之所谓防范,戒备,壁垒森严,那个要度化你的信息它进不去,被挡在外面了。所以有的时候会看到一个很矛盾的现象,一方面这个人知道修行的好处,想要走真正的完善自己之路,而一方面当你试图去讲些什么,去往修行正途度化这个人的时候,他立刻就会产生一种对这个信息的抵抗,怀疑,或者排斥。我琢磨,这里面既有,习惯性的保守自己心里固有的那些观念、习惯、欲求的心理,也有怕自己受到某种外界陌生的伤害的心理,总之,他可以一方面对你这个东西极为感兴趣,一方面最终却会选择默默的走开。故而,天下无度,唯其自度。不免心中或有悲哀。
    超越常俗之念

    很多人对古修行之道感兴趣,想要修习,觉得这里面的“好”是远远超过世俗的酒色财气名利情欲那些。但是呢,既然你想获得这种“非”常俗的好,其实你就不能够再用“常俗之心”去计较考量,否则就会陷入一种矛盾境地。所以老师常常说,要破常俗之念,无论是对已经入门的学员,还是对想要学习,在门口徘徊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试想一下,如果世上有那么一块的净土,一个充满生机和温暖的桃花源般的地方,它对将要进去的人必然是设置条件、有所要求的,不能随便什么样的人都可以进来,否则一定会很快污染了这块净土。而心性上的干净,诚笃,以及超越于常俗,则是进入其中最重要的条件。

    蕃篱之鷃不能与论天地之高;
    尺泽之鲵不能与论江海之大。
    包罗甚广

    师门是一个古道家的功法。一提到道家修炼,大家印象中往往就是炼炁存丹,但是看你这写的吧,好象各种东西啰啰嗦嗦的还挺多,这还是不是道家功法修炼了?说这些东西有啥用?确实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说师门之所传授呢,既然说是大全本真之法,既然说是问寻大道之修,那么也就意味着它内容涵盖极广。它里面既有道家修炼的基础性的东西,比如先天炁的锻炼等,也有明心见性、了生死大事等较高层次的修持步骤;既有对于个体生命的时空流转和度越的解说与照顾,也有对于天道演化与人类整体生存的对应关系的研究与实践;不仅涉及古修行心法对于人的本源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涉及从现代科学角度对于生命、对于时空的阐释等等。所以它本质上是一个古道家的高层次的功法传授没有问题,但是从语言表达上,往往又涉猎甚广。原因就在于既然是研究“大道”,那就不仅仅是身上练一点气的事情,于此相关的宇宙与生命的一切重要命题,它都会涉及到,所以也称功法是“天人之学”。
    沛然有炁

    对于道家修炼或者一般意义上的气功锻炼来说,微观物质的气(炁)的摄取和培炼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后面一切修持皆以此为根基的。然而,去哪里找到那个炁,怎样去获取那个炁,又如何运化那个炁,这些至关重要而又难以逾越的技术性问题困扰着广大的修持者,特别是对于无师自修的人来说,靠典籍文字和自我摸索很难找到明晰的路径。同时,对于(气)炁来说,也有品阶和组分的差别。比如古人有“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的说法,就是说呢,先天气和后天气同样都会给人造成如同饮酒入醉的感受,然而先天气和后天气只是两种大类的区分,在实际中,气(炁)的存在状态、品阶和组分更是千差万别。对于参修者而言,虽然可能有着这样那样的体感身受,但却不容易搞清楚自己锻炼的炁具体究竟是怎样,而这却关乎于后继修持的路途应该怎样去设计的重要问题。而且,在当今的生活环境中,已经很难去寻找类似古代的洞天福地去获取高品阶的炁;修持者所能摄取的,往往是跟自身原有的驳杂气场物质同类型的同品质的气,难以获得更纯正更高级的炁,这也就极大的限制了修持者最终走向大成的可能性。这其实也是师门心法普传的重要意义所在,心法绝不仅仅是文字口诀,而是包含有功法历代信息的、丰富的、高品阶的炁的运化。在心法涵养下的修行学习,已经没有了怎样去获得炁的千古难题,而只存在功法给了你东西,你能不能接得住、守得住的问题。而后者唯一的取决于你的心性是怎样,如果心性不行的话,即使给了你纯正的“炁”,也会被你的妄乱自性所耗散、浪费掉,甚至用功力去干了不好的事情。而如果心性过关的话,则可以一步一步的非常顺利的走向更高层次的修持。对于心性优良,襟怀天地的修习者来说,当你可以将初一部分的炁运化保持得很好,也就意味着可以获得更进一步的炁的培炼,这其实是一个“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过程。当然,心性的磨练和守持也并非易事,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说法。个人觉着,从这个角度来说,古来高级修行传承所谓“全凭心意用功夫”是真实不虚的,因为前提条件是他在真传心法中已经解决了生命和物质层面的”炁“的培炼。但是如果普通人没有解决心法层面的炁的培炼,单纯的去研究“心意用工夫”,则容易走向脑思维、头脑意识参功,成为理论研究者而非实修实证。

    古有重阳祖师“三千里外寻知友,引入长生不死门”。今师门亦开普传之门,乃明示心法,暗遣玄机,期四方仁人志士知源流而来。且其立位之高,演运之盛,实为功修之人千年难遇之机缘。盖向道之修,非仅为个人之福报,实为度化众生、奉献天下之途,学者存心以正念,胸怀以高远,自积无量之功德。
    望堂奥而不入

    当你本来可以选择一条路,可以进入那个充满奥秘的殿堂直接学习体证的时候,可以实现与外在时空丰富的物质与信息沟通交流的时候,可以获得身心性灵的真实提升的时候,你还是选择自己艰辛的探索——“今天我坐四十分钟腿实在受不了了,明天我咬咬牙看看能不能再坚持5分钟。。。”固然这种毅力非常值得钦佩,但从修行的角度则不免是一种事倍功微的方式。实际上是选择让自己成为一个近乎封闭的体系,置于孤绝之地,想要修行进步是很难的。与其这样,不如将自我融入到那个广博无垠的存在中去。。。。
    何须筹算

    现代人的一个特点是爱算计,每当遇到一件事情,心里或明或暗的总会琢磨,我付出了多少,我又能得到多少?怎样才能不吃亏等等。而在修行的领域内,其实又比较忌讳谋算计较这些,因为首先当你谋算这些的时候,你的心已经失于“纯朴”的状态,同时你的算计本质上又是以自我的利益为考量,是为有“我执”,没有放下一个“我”,这些都会阻碍了你对修行的认识,也会阻碍了你去契合那个本真的存在。而实际上呢,功修中有一句话是所谓“大道并无亏输”,就是说作为大道规律的自在自然的运化,他是至公无私的,不会亏输任何一个人。你做了什么选择,付出了多少努力,有了多少正向的贡献,都清清楚楚的记录在案,也终将反馈给你应得的存在。相反呢,如果你用人意去算计修行的事情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让自己的心处于一种“非正”的状态,算计的越多,距离那个“无我”,“无心”的状态就越远,“亚于”正常水平的“心”,从“道”看来不免也是一种“恶”,这时候不是道亏输于你的问题,而是你已经亏欠于道了。所以说既然大道并无亏输,人意又何须筹算。你就以一颗纯朴自然的心去修行,不为自己考虑太多,不去得失计较太多,自然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感觉师门所传,和市面上普遍流传的基于肉身炁脉的丹道修持,确实并不一样。而是一种用身心直接去体证的“沉浸式”教学。入门学习,不管三七二十一,把你这个人就整到这个有序运化的虚境心法道场之中,不断的涵养、浸润着你的身心本体,由外机之改,引动内机之变。按照某种系统的心法步骤,逐渐提升功修水平。为什么会出来这么一种教学方式?我想也是应时而出的吧,就是为了适合这个时代的特点而披露出来的高层次心法传承方式之一种。有点像当年禅宗的出现,对当时的佛教传承引起了一定的颠覆性和不适感,但是少数高层次修炼者能够认识到这里面的内在价值,并最终完成了一花五叶的历史任务。
    高度的自律

    修炼,需要高度的自律。如佛家道家有各种清规戒律,都对一个人的行为规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师门的修炼,以心法助人功修,虽无酒色荤腥之戒,但从心性上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实际上,不管何种修炼,想要走的好,想要有好的效果和收益,并不是要别人给你定什么规矩,而是自己需要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就像健身者为了保持一个好的身材,需要每天在健身房挥汗如雨,需要严格的控制自己的饮食,长久坚持才能实现。而这只是对于后天身体塑形的锻炼。而修行修炼,则是对人体气脉气场等微观物质的一种锻炼,说起来就更为困难一些。首先对于普通人来说,你并不知道怎么找到那个先天轻清之炁,更不知道怎么去合理的运化它。而在你有了心法引带之后,你具备了一定的炁机运化的物质基础,怎样能很好的守持并提升它而不使其衰败耗散?这里面需要费的功夫并不比健身者少,但又和后天身体的艰苦锻炼不是一股劲儿,实际上需要对“心性”有比较高的要求,就像佛经中说的,要“善自护念”。
    放下

    佛家讲了很多放下。而时间,是让人放下的大师。曾经的宇宙,没了。曾经璀璨的文明,没了。曾经的人生,没了。曾经的你,没了。

    而这个世界的规律是,你不放下,时间会让你放下。而我们如果能主动放下,就意味着新生。放下那些困扰你的种种,迎接新的生命。
    自性顽劣

    和一个大学老师讨论修行,他的看法是,人的自性其实是很顽劣的。我也挺认同这句话。就是从他的角度观察人性也好,从我的角度自参自性也好,或者从过往老师给出的批评和指导也好,我其实认为,包括我自己在内,说一句自性顽劣,并不为过。当然,从日常生活工作的表面上看,大家似乎心性都还不错,还是老师么,文质彬彬的,要为人师表的,但其实内心深处,未必没有隐藏着一些顽劣的东西。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未必遇到相应的事情,所以没有显示出来,或者自己本身会有伪装隐藏的趋向,另外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种种规范和限制,让心底里面顽劣的一面,不能展示出来。但并不代表着自性已经纯善无恶了。究其原因,个人觉着固然有一些人是先天心性就有不好的一面,但也有一些是在利害交争的人生旅途中,被世俗观念所左右或者出于某种自我防卫的目的而养成的。
    当然,从这一点来说,也意味着修行本身对于心性的要求,要远比日常生活要高。就是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已经是很好的人了,起码周围人的评价和看法来说,都是不错的人。但在修行之中,老师还是能够指出你的种种问题所在。特别是当你进入一种“以无鉴有”的心法引带之中,在无为法的演运之下,自性角角落落隐藏的那些东西,都能幻化显现出来,不仅为老师所鉴察,甚至于也被你自己所照见。当然这本身是一件好事,因为要先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总之,心性的修持在修行之中,是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就像佛家的教学中,弟子也经常问师父“如何调伏其心”,调伏顽劣自性,将心猿意马收摄,诸如此类,为修心关键。
    信息的预调控


    对于那个本源(道)的描述,其实各家各派的高层次研究,都约略的给出了一个没有空间和时间维度的,具有极为宏大的容纳范围,具有极丰富信息的,自运而有灵性的存在。从时间维度这一点来看,与我们存身的实物空间中由“过去”走向“未来”的时间序列不同,在本源之中,时间的自由度极大,过去、现在、未来都处于同一个时间点,或者说五千年前和五千年后都处于同一时间点。这一特殊的物理性质,对于高层次修持者的意义在于,可以进行某种信息的预调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干预未来事件的走向。所以高层次的修行,对于人类的价值和功德所在,并不仅仅在于做一些善事或者度化几个人,而是用中国古人的话讲叫“救世人未知之灾,挽天下难觉之澜”。就是说呢,在普通人尚且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得道之人看到了,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什么,于是就不得不做一些什么去协调一下。当然,作为一种对于具有唯一性结果的未来事件的干预,你很难对世人去证明什么,就是说那个事到底是你干的还是原本就应该那样,你无法向其他人去证明,只能是“不足为人道也。不过呢,信息的预处理这一点,对于从学者人生运途的顺随与平安来说,却也有着很实际的意义和价值。你跟着学了三年、五年,不仅仅布炁于身,身心康健,而且你未来十几二十年乃至一生的运途,都得到相应的顺化,一些可能发生的厄运或者重疾,都悄然消失于无形之中,还有什么比平安的人生更幸福的事情呢?现在人到了三,四十岁,家庭有了些积累,往往就想着让自己和家庭更好一些,更增益一些,怎么去做呢?不外乎就是换个好车,一辆不够买两辆,三辆;或者换个更大居住面积的房子,有钱再买个学区房,然后感觉钱还是不太够,还得继续多赚一些阿,把生命消耗在奔忙竞逐之中。在我看来,这样未免有点盲目,并不真的“聪明”。面对将来未知的人生起伏跌宕,不去过多的追逐外物,而是走入真修行之中涵养完善自己,提前做一些信息的预调控,从而拥有一个平安顺随的人生,这才是真正明智之举。
    不言之教

    人很容易陷入头脑思维意识的纠缠和陷阱之中,遇到一件事情,总习惯性的思考一下,这件事情对我是有利呢还是有害;看到一个道理,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推理一下,这个道理是正确还是谬误。更有参佛道之理者,喜欢以经书典籍为思辩,思维不歇,智识炙盛,不免去道弥远。故而古圣先师之传道,常以不言之教,如佛祖拈花,禅师棒喝。这固然是因为道之深微宏大,难以用言语表述,挂一则漏万;也是由于以师之不言,避免学生更其陷入言语文字的思维思辩之中,无有出期。而师门之学,亦颇有此意味。殊少言语,而以无为心法之演,令学生身有所感,心有所悟。无数感悟,尽在不言之中。
    叶公好龙

    当你对修行有兴趣,在你的不懈求索之下,同时也很幸运地生在了一个高层次功修并没有对大众完全封闭的时代,于是它也就真的来到了你的面前,但这时候就轮到你是不是真的敢于接下来了。所以就和叶公好龙这个故事很类似啊,龙一看,你不是挺喜欢我的嘛,我就来了啊,来到你的面前,可叶公“妈呀一下”钻床底下去了,所以从龙的角度,它也很奇怪,这到底怎么回事,是真喜欢我还是假喜欢。而从叶公的角度呢,就是我看画行,看别人修持说的那些玄妙深邃之处,心生羡慕可以,可是一旦真修之法来到面前,反而吓跑了。为什么呢?因为真修之法它是以自己的方式客观存在的,和人想象中的图画中的“龙”并不一致。它固然有很多很多十分美妙的地方,值得人毕生去追索,但同时它也打破了你那些常俗的观念和规则,甚至打破了 惯的生活方式,而后者就未必很多人接受。所以自古以来,感兴趣参玄问道的人很多,而敢于走进真修之路的人,就很少了。所以修行其实是勇敢者的选择,是“大丈夫事”。
    日有所忘

    修行问道,与学习知识不同,不是每天都必须要记得什么,而是每天都可以有所忘记,不断地忘记世俗中所固执的那些教条,不断地忘记从幼年到成年那些他人灌输给你的荣辱得失的理念,这样你的心灵才能“自由”,才能够“清净”,才能够“返璞归真”。日有所忘,才能日有所新,腾出来的心理空间,去承纳修行中的丰富而无垠的本真存在,苟日新,又日新,不断的除旧更新,不断的成为更好的自己。
    反认他乡是故乡

    红楼梦有出世之旨。曹雪芹用惊天妙笔勾勒出来一副三维立体多层多重的图画幻境,常人窥其一眼,可见世间百态,可见天理人情,可见好词妙曲,可见曲折故事,琳琅满目,缤纷多姿,三回九转,入此幻境,人易迷也,出此幻境,则又冷然如冰水浇头,生出尘之心。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甚荒唐

    就如上文所引,曹雪芹作为一个深切体察人生百态,勘破尘世种种的鉴真大家,对于“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喧嚣尘世,给出一句“甚荒唐”的评价。
    最近流行有一首歌,最后一句说“清醒的人最荒唐”,感觉这句话深可玩味。我来解读的话,这句话可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世俗之中那些攀比物质追求名利的自以为“清醒”的人,其实在本真的角度看来是很荒唐的,是在消耗和浪费着自己的生命;而反过来说,看清俗世虚伪的一面而真正清醒的人,在尘俗之人看来,也一样是“荒唐”的。就像认识的一个修行的人,40余岁已为单位的中高层领导,得闻修道见性之理,即辞去繁忙工作岗位而甘于做一个清闲的大头兵,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就是“脑子有病”啦。所以修行的人,既然想要走一条“求真”的路,既然不愿意再受流俗之所制约,可能有的时候就不得不面对世人觉得你很“荒唐”的一种评价。当然为了在尘世中正常生活,为了避免大家总研究你,你也可以不表现的特立独行,在旁人看来,你还像个“正常人”似的生活中,但是在心里面,已经和常俗对事物的认知有了很大的差别,这是修行中的“藏相”。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契合

    在修行中,有时候“契合”往往比“努力”更重要。就像收音机的调谐一样,调谐自身对上那个信号频率了,一下子就契合上了,获得某种共振,然后就容易不断地得到正反馈,从而进步的快一些。而如果没有调谐好自身,不能与信号频率达成共振,那再怎么努力似乎也都事倍功半。所以你看同样是学习修行,有的人就进步快得很,像坐汽车一样,有的人就缓慢,自己还感觉还挺累。因为没有契合上。

    如果把修行学习比作收音机接受的话,那么我们得到一个简化的物理模式,这个模式下似乎修行也没有那么难,只需要两个条件:1首先你得有信号才行,就像师门的心法传授,得有那么一个信号发给你才行。2 需要你调谐自身,也就是做到心性上的那些要求。
    “信"与"取信"

    修行的学习,往往涉及到一些超出常俗认知的玄异因素;同时,在修行心传的过程中,从学者对老师的信服又十分必要。那怎样能够建立老师和从学者之间互信的纽带呢?这里,从学习者角度的“信”,与从传授者角度的“取信”或者说“验证”同样重要。比如,你一直虔诚的信佛、念佛,但是从来没有勾通和感应过佛世界的显相,同时自身的各种问题比如疾病等等,也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你时间长了,显然也就不会那么“信”,会将信将疑的。就师门的古道家心法传授来看,正宗的修行学习,当你开始愿意“相信”老师的时候,从老师的角度会给你一个验证,一个“取信”。一来一回,师生之间的真实传授纽带也就建立了,而通过不断地这种学习和反馈过程,让学习者的修行水平,渐次增高;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困境包括身体健康问题等等,也逐渐得到解决,自然就会越来越相信“老师”了。这并不是靠空谈理论,空谈心性能够解决的事情。

    不同层面的功法解决不同层面的事情

    不同层面的功法解决不同层面的事情,比如肉身练气,你能够练的身体挺健康,气脉很充盈,但你发现解决不了现实境遇,世俗占位,命途命运等等问题。到时候莫名其妙什么事情,该找上你还是找上你。就像有一个自修气功的人,小周天也通了每天功态很好,平常感冒什么小病一点都没有,但50多岁的时候还是得了挺棘手的病,去医院遭了不少罪才解决。包括普通人在现实命运当中遇到的那些工作上的、家庭生活中的困境,并不能或者说很难通过单纯的练气或者念佛修心什么的去解决。因为这些涉及到人身微观物质排布的某种“高阶信息”的协调和顺化,属于师门“法身修持”心法协调的范畴之内。从这个意义来讲,师门心法的普传确实不只是针对问道求悟的专业教学,对愿意通过修行完善提升自我的普通人来说,也同样会带来幸福与安康。

    假作真时真亦假

    当大多数人已经把“假的”东西认成是“真的”的时候,此时就算把“真的”东西拿出来放在眼前,也很容易就被人当成“假的”。

    修炼领域,也是这样。所以当古人写下这句话时,对应的是一种内心深深的叹息。

    时空的延展

    师门心法,千里之外常常使人身心有所感受,这体现了一种空间上的延展性;对应的,在时间的尺度上,对于过去和未来也会产生作用,此则往往于梦境中有所感知。
    而当此无为心法加之于从学者身心,则有“扩展人体生命时空内涵”之作用。当你的时空自由度增加了,会不由得感慨,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着。。。。
    常以仁心度人

    修行之人,应该常具仁善之心,这样你对外反馈的信号,对外散布的信号,才都是良性的信号,是善的信号。所以为什么所有修行都注重心性之修呢,如果心性修的不好,你反馈于外在的,就是非良性的信号,甚至是恶的信号;不注重心性,功力越高,反馈的非良性信号就越多,初始的小的心性偏差,也会越来越放大。这样你也就无法成为一个合道之人、载道之器,去勾通和承接道化之能量和信息。(不仅如此,心性不过关,功力越高对自身也越危险,因为你对外界反馈非良性信号的能力大大增强了。)
    道德经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就心性修炼的角度,应该训练自己,不论遇到怎样的外部环境,遇到怎样的人,都能让自心自性对外反馈良善仁厚的信号,这样才能“德善”。当然,这样的说法很多普通人会不理解,难道我在现实中遇到坏人,遇到欺负我的人,我也要以善良相对?孔子不是还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这里需要注意,对于修行之人的心性要求,原本就要比普通人高一些,普通人大可以去以直报怨,没有问题。但对于修行之人,作为超越于常俗的心性要求,应该常怀仁心以对人,这样才能在修行上进步。当然,不同的修行层次,对心性的要求亦不同。比如更高层次的修行心性要求,是“无心”,这又超越了“仁心”的范畴。但是对于绝大部分初入修行的人来说,尚且远远达不到“无心”的要求,而作为一个必要的过度状态的心性把持,则以仁心应物为佳。因为初入修行的普通人,往往心里还是有一些恶念或者邪念存在的,有些自己就能感受到,有些自己没有感受到,也并不代表心里完全没有,可能只是还没有遇到对应的环境和场景去触发,或者是受到环境的限制还没有显露出来。
    走出来

    需要走出来,从世俗的价值高低评判体系中走出来,从与他人争夺竞取的消耗中走出来,从追求物质享受的陷阱中走出来,也从自我的困境和羁绊中,勇敢的走出来。
    勇敢的走出来,并不是盲目的瞎闯,在中国古文化之中,原本有一条更自由,更洒脱,也更符合“道”的路,可以让人安然自怡的度过一生。
    鲁迅说: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含义很多也很深刻。其中一个道理是,既然世俗之人都在走那条已经拥挤不堪、让人身心疲惫的红尘扰攘之路,为什么你不敢于走一条新的路?一条传承中华古文化基因的,更自然更和谐的路。何况,并不只是你一个人在走,当更多的人从物质消费主义中觉醒,寻求内心的安然和平静,重视心性品德的修养和提升,这条新路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我们的社会也就会变得更美好更健康。
    法 喜

    得"法”了,你会有发自心底里的喜悦。这种喜悦和世俗生活中“情绪上的狂喜”不同,而是一种欣欣然的喜悦,一种轻松欢快的感觉。这时候的你,是高高兴兴的,不去计较的 ,以一种无心状态,去面对一切,去承接那个“无为法”。在“无为法'的陶冶之下,润物无声,你的方方面面都渐渐变得有所不同。你更健康了,更有活力了,有一种内在的勃勃向上的生机;你清净了,清清白白的,变得空明通透,原来心性中的污渍,那些心理的困境,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你感受到了修行的玄妙之处,在静定之中,或者只是躺在一边睡了片刻,就每每有所体证,或感炁机之运,或见功修之景,或梦虚境之化;你的家庭妻女、周围人事,也变得更加关系融洽了,因为你已经成为了一个清净、快乐的源泉,一个不良信息的净化器。生命已经焕然一新,而回顾过往的那个旧的自己,已经慢慢记不清楚了,只是感叹原来生命可以这样活着。
    真修与度越

    对修行感兴趣的人,或多或少都不太愿意相信生命是断灭的,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承续、轮转和度越的。除了极少数执着于肉身能够长生不死的修持者之外,大多数比较智慧的修行人,往往更关注于生命在时空轮转中的向上度越,比如很多佛家修持者,有往生净土的希望,道家则有所谓得道成仙的说法。即使对于普通人来说,不存解脱之念,却有求福之想,也期望在人世间的下一次轮回之中,能有一个更好的占位和起点。然而怎样能够实现这一点,却存在很大的困难。因为这并不取决于你在这一世获取的物质财富的多或者权利名位的高低,这些为实之物,终将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为空,无法钩挂到另一世去。而对于修行之人来说,往往会有超出普通人的向上度越的更高期望,这就更其困难了一些。在我看来,唯有真正的修行才能够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而真正的修行,绝非我这个实体的肉身能够打坐多久,有多强气感这么简单,而是要能够“入虚”,也就是真正扩展自己生命的内涵和时空自由度,进入到对“虚维”世界存在的探索和研究中去。实际上对于修行比较好的人,死后的去向是哪里,自己其实是能有所预兆的,甚至应该已经在修行中多次的去过那个维度。而如果活着的时候,仅仅局限于形体意念的假修,生命亦落在俗实之中,并没什么真正的体证,指望死后就突然有了好的去处,多多少少有点。。。
    芥纳须弥

    在佛家修持中,有所谓“芥纳须弥”;在道家修行中,也有'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说法。可见万流归宗,到高层时所鉴略同。如果用数学的表示是”无穷大=0”,这看起来极难理解,但在证悟之时,却又是非常真实的体验。当然,这些东西用头脑思维去理解总是隔靴搔痒,须要在高层次修行中自己去体证才行。个人认为这与时空存在的本质奥义有关。可以类比理解一下(不一定真确啊),比如现代科学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万物都是从一个奇点爆炸生发出来,在至小无内的一个点里面,却可以容至有之存,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秘密呢?对于修持者来说,这里面还有一个观察者角度的问题,就是当你存身于宇宙之中,观察宇宙之时,宇宙是其大无外的,你的身体也被包裹于其中;而当你跳出宇宙之外,观察宇宙之时,宇宙是一个其小无内的点。至于怎样能够跳出宇宙之外去看宇宙,则涉及到高层次修持之中自身时空基底的变换。故而所谓“芥纳须弥” 或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说法,是证悟者从不同的观察视角,对于宇宙本质或者说对于“自性”、对于“道”(这几个词在这里有着类同的含义)的一种客观的描述。
    当下也即百千年

    有一本比较有名的修行的书籍,叫“当下的力量“”。佛家修行中也有“不离当前”的说法。可见对“当下”的契悟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以前,一直以为,当下就是每个人当前的这个时刻,是每个人悟道的契机。从学于古修行后,其实发现,每个人对应的当下的含义并不相同,对于高师来说,他的当下,对应的可能是上下几百年数千年的时间,对于他来说都是当下,都是当前直接可以面对和操控的。比如佛家,一说就是多少多少劫的事情,因为那些对于佛来说,历历在于眼前。至于究竟是多少年,则是由修行所达到的时空自由度所约定的。所以说修行能够改变或协调一些过去未来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婚姻不顺

    现在社会中,不少家庭存在各种各样的感情问题,有些人忍不了就离婚了,导致离婚率居高不下;也有些人,特别是女性,为了孩子等原因,选择了隐忍,但实际上自我感觉过得并不幸福。虽然现在社会整体上进步了,但也不得不说,女性由于需要生儿育女等原因,在工作中和在家庭中,仍然处于偏弱势的地位。从古修行的观点来看,男女结合成婚姻,并不仅仅是一纸婚约的法律约定,也不仅仅是生儿育女的繁衍本能,更主要的还包括男、女两性身外气场物质的匹配和互补,这种微观物质的良性互补,对于个体的健康、运途、幸福感等等,都有很好的益处。所以不少单身的人,他可能经济条件很好,也不缺少朋友陪伴,生活观念开放的甚至也不缺少“性”,但因为并没有一个良好的婚姻结合,身心总是会隐隐的感到缺少一些什么,从而感到孤独,焦虑、匮乏等等亚健康的状态。实际上呢,就像古老的太极图所披露的秘密,阴阳总是成对出现的,构成相互匹配的一对位置。对于成年的男女两性而言,也需要在自己对偶的那个位置上,有那么一个和自己匹配的异性,才构成了自然界的一种对称完美。而男女两性身外微观物质的自然交融和互补,可以使得双方都获得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在古修行的学习中,意外的发现,不少女性学员通过身外微观气场在修行心法中的顺化和协调,原本磕磕绊绊的夫妻关系却得到了很好的调整。当然,能够实现这种婚姻感情上的协调,也有多种方式和途径。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心法修习,自己的气场更有序了,心性提升了,也同时影响和顺化对方的身心状态,使之更为有序;另一方面,配偶双方原本可能有某种不匹配甚至冲突的气场物质分布,在心法中自然得到协调化解;此外呢,师门心法所引带给学员的,是更高级的更有序的微观炁场物质,就像让人穿了一身光彩照人的华丽的(虚物质的)衣服,在人群中的占位和魅力会不自觉的提高,以前是围着老公转,现在变成对方围着自己转,而你自身又是心性比较好的、堪为家庭重心的人,夫妻关系也自然就变好了。
    人天交争

    人之所谓修持,最终目标在于认识宇宙规律,问寻大道之存。而实际上,在整个的修持过程之中,始终存在着"人意"与"天道"之间的两相交争。就是作为天道来说,它自运其机,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能你去认识它,符合它,它不会来迁就你,所以老子道德经也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其实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而作为“人意”来说,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你会有感情,有欲望,有情绪,也有各种在尘世经历中自然不自然的刻在你头脑中的理念和认知,而所有这一切,都会干扰了你去认知本性、体悟道玄的进程。特别是在正宗心法下的学习中,心法把你往“道”的方向引,“人意”把你往“人”的这边拉,是有所谓“人天交争”。就像在一个十字路口,你始终面临一个到底往哪边去的选择问题。为什么修行往往说让你“放下”呢,你如果能从心底里放下上面说的种种,你就会大大减少了“人天交争”导致的摩擦阻力,自然的在心法的引领下,走上一条修行的康庄大道。
    君子求诸己

    修行中常说,要向内在寻求,莫向外求。而向内在寻求的含义呢,不谈深义,只说最初步的解读,倒是很接近儒家所说的“君子求诸己”。就是说呢,心性品格良好的人,遇到问题,总是先从自身找原因,先反省自己、要求自己,而不是先要求别人,总琢磨是别人哪里哪里做的不对,计较别人哪里哪里有问题。当然这句话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在生活中或者修行中,容易一遇到问题,先指向别人,针尖朝外,找别人的问题,找环境的问题,怨天尤人,而忘却了对自己的反思、反省。即使某件事真的是别人做错了,儒家的说法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就是说你也不要过分的指责别人,而应注重积累自己的品德,以此为契机让自己厚重起来,才是君子之行。
    那君子什么时候需要“求诸人”呢?等到你的修行已经臻于完善之时,已经可以为人之明师的时候,就需要“求诸人”了,这里的求诸人,是指你教导的学生。而这时候你必须能够很准确很及时的发现并指出学生的毛病所在,痛下针砭,明确要求,才是一个合格的修行上师。而真正的修行,对于人心性的要求,实则又远高于一般儒家的克己复礼,故而修行中老师的“挑毛病”,则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啦。故而从修行的教与学来说,当为学生之时,应“求诸己”;为老师之时,则需“求诸人”。当然,这是我从《论语》的原话旁参出来的修行之理,并非论语本义了。
    非一人之为功

    佛家道家的高层次修行,是行“奉献天下”之举。然虽有明师之功臻化境,天下之重担,却非一人可以承担化解。是有师门老师普传心法,冀天下仁人志士同修共演,济度众生。而此道法加之于身,犹需珍贵之,谨行之,度越自心,将其真正炼到内里,成为自我的自在自为的一种运化,方可共襄此仙佛济世之盛举。此非一人之为功,实众人之功为。
    一脉通与百脉通

    道家丹道或气功修持,往往比较注重身内经脉的修持,从大体的步骤来说,先要花几年的时间,修通小周天,即任督两脉周天;然后再过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修持,继续修通大周天,即十二大正经与奇经八脉这些。当然一般来说,往往很难一下子把所有脉都修通,一般是先有一条或几条经脉的修通,也就可以号称大周天通了,后继再逐渐的修持圆满,从一脉通到百脉皆通。当然,更高层次的修持,在我们所熟知的这些中医学人体经脉之外,还会研究一些其他的,更重要的广义的“经脉”,它们也是人体与外界沟通周流的“能量与物质”的重要通道,如藏密说的“中脉”等等。当一个没有任何修行基础的普通人,自己开始上述的锻炼过程时,他需要宁心静意,调集自身的精炁,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地加大对外界真炁的收摄,渐渐地打通自身的经脉通道,(当然人的经脉,原无不通,所谓打通,是指经脉中运行的真炁的品质和丰沛度提高),逐渐的从一脉通,到百脉通,随着真炁的丰沛度不断提高,每条脉变粗加大,直至脉脉无间隙,形成一个整体。当然,这个过程的锻炼是极为艰难的,实际上如果有人通过数载的认真修持,能达到某一条脉的修通,就是很值得欣喜的一件事情了。而在修通经脉的过程中,还常常伴随着“六根震动”的身体感受,往往也让人苦不堪言。而师门的心法传授,并非让人重复上述从零基础开始的自修过程,让人一条脉一条脉的去研究怎样去通。而是占位在一个很高的层次上,反回头来,直接给人引带一套涵盖人身内身外整体的炁机有序运化机制,在这套心法机制的运化之下,修持者的身外炁机和体内经脉都得到充分的补充、涵养和提升,并帮助修持者大量的收摄对修行有益处的高品质微观物质。这样,即使我们只把目光局限在身内经脉的打通上,心法所实现的,也并不仅仅是某一条脉是否打通,而是所有炁脉整体运化的有序性和丰沛度。从整体的有序运化着手,反而更容易也更快速的实现全身经脉的通畅运行。
    修行之乐

    修行到了一定阶段,只是单纯的呆着就可以体会到一种喜悦。为什么呢?虽然在外人看来,只是单纯的呆着,但是内里的那套物质和能量生命系统,却在有序的运化着,给人身心美妙的感受。当然,不同修行层次,感知到的喜悦和功态是有所不同的。
    修行之乐,得法之乐,其实是比人的五欲之乐更高级,更自然,更健康的快乐,而且只关乎内在,不必去外在谋逐,可以说是一种非常适合宅男宅女们的“暗爽”之乐:)
    人类文明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参玄问道之学,是人类文明最璀璨的一颗明珠。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等等著名的科学家,只是发现了自然界中某个侧面的规律,并以公式表达,就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亦足以告慰自己的一生。而参玄问道之学所涵盖的,又何止几个公式,宇宙万物之中丰富而奇妙的种种奥秘,都在里面呢。只不过因为在那个状态感知到的,往往是时变立体图像,或者更是难以言说的海量信息包,故而以中国古人的整体型思维和形象型思维习惯,只是以太极八卦、河图洛书等等简单的勾画来描述宇宙生生化化的总体规律,而对于那些玄妙信息的细节展开,并不十分在意。而中国古修行之真正心法,数千年来薪尽火传,历代总有极少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仁人志士去习演传承。而且这套东西并不是象牙塔中束之高阁的理论研究,对人类没用啊,也绝不仅仅是祛病强身那点小用处,对高阶信息的参演,(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是关乎于人类整体发展的大事,“挽天下难觉之波澜”。只不过具体做了什么,“不足为外人道也”而已。

    心胸博大

    自习古修行以来,所遇之老师一直强调要“心胸博大”。因为你想学的东西呢,是一个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天人一”之学,注意这里不是“天人合一”,并不是两个分裂的东西要合为一个,而是“天人本一”,即原本是其大无外,与天同一的那么一种存在。所以对于从学者来说需要一种心胸博大的状态。只不过人自降生以来,被赋予一个形体之后,就总是念念不忘这个“我”,以及和这个“我”相关的种种事物。总惦记自己身体哪块不舒服啦,惦记自己家里或工作上那点事,计较于细碎,则心胸难于阔化,难以达到心胸博大,实现“天人一”的状态。其实当你能够心底里放下对“我”的执念,忘掉那种种琐碎的事情,在心法的有序演运之下,自己的那点事情反而会更容易得到解决,比如对于身体疾病的调整,你如果实现“天人一”啦,天没有病,你怎么会有病呢?是道德经说“外其身而身存”
    习学古修行九则


    一、随师修行:师兄弟数人,皆世俗有工作家庭者。自随师修行以来,虽散处各地,稀于见师,然道法加身之下,不过二、三载,各有体证。或有肉身炁机循行,或有法身入虚察灵。心法涵养之下,有身心沐浴焕然一新之感。众弟子虽有法喜,师则嘱以勿耽于小我之得,当以天下苍生为宏旨,行奉献担当之举,重心性功德之修。

    二、幼时曾按古籍习炼一套动功,云有五行合化之理,并按古法六兽定真,然除手下气机外并无他感。入师门后,偶一日,又习此动作。是夜,梦中见有大鸟如孔雀状翩翩而入于窗。方悟此法当与六兽信息有所勾连。

    三、 师与徒众聚,谈玄说奥,语吐珠玑,众皆欣然。忽觉一五彩之球,从师处飞来,旋即入于体内。觉翻涌而欲咳,乃静守。

    四、 师设道场,场中布有道家无为真法。乃授桩功炼法,场中之徒,每略站片刻,即觉双腿细微抖动不止。师乃言武林门“百炼不如一站,百站不如一抖”之义,上下一贯道脉之机自足底涌泉打起。场中心法引带之下,或有见眼前波、光、玄珠之景,或有觉手下炁机成球,种种感知,不一而足。本大全本真之法,学者点滴感知,自能印证。

    五、尝有一徒,心思单纯而喜游乐,不意而入门修持。懒于站桩打坐之修,但觉世间似非真实,混混然不知自性。一日,闭目静卧于床,忽觉己身入于几十年后,人物楼宇,皆有所异,历历如真。思及妻子何在,不由大惧,乃归。问于师,答曰,此粗浅之时空度越尔。

    六、功修界常言“一日洞中坐,千年世间情”。善为道者,长短不确一日之定,身心不与一界之同。今之科学谓“时空自由度“之提高。

    七、 修行在乎修心,固为正论。然亦须知,人之心性,与身外炁机之品质及组态,息息相关。若无身外炁场之有序化锻炼,则心性之修亦为泛空之谈,难有进益。

    八、 婴儿炼法:婴儿之修,乃于体内另塑一“真我”,为道家正途。如道德经所云:抟气至柔, 能婴儿乎?然普及界婴儿修炼心法已失,或有摸索盲修者,所成之物亦不纯正。古道法乃修一纯先天之婴儿法相,曰:直闯先天路易通,元婴归位盘自融。

    九、上乘道法之传,乃应时而出,如重阳点化七真,达摩一花五叶。况近数十年,乃人类命运之特殊时刻,应天道演化之需,亦有高师秘传,而成修持界千古难遇之机缘。其演运之盛,或言千佛济世,或言万朵金莲,慧秉之人即于网上亦能查之。
    直观判读反应能力

    在生活中,常说遇到事情要“三思而行”,不过论语中记载呢:“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 就是孔子认为呢,凡事的确应该谨慎,但是思考太多,便会犹豫不决,可能会错失行动的时机。不用“三思”,“再思"就可以了。
    而在修行问道之中,甚至“再思”也不必要,需要锻炼的是“直观判读反应能力”,就是说一个事情或者一个信息过来了,来到你面前,你需要立刻给出一个反应,没有思索考虑的时间。为什么要这样?因为高层次修行心法,都是”顿“法,就是让你在一瞬间就实现某种状态的方法。老师给了你一个信息,你需要当下接住,当下认承,当下反应。就像禅宗的“打机锋”一样,电光火石之间,你的反应对路了,你就会突然一下子明白很多很多道理,一下子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功力水平。并没有时间让你去用后天头脑意识再去思考什么,比如这个事用采取什么办法去做好,对自己是有利还是有弊,会不会得不偿失,周围人会怎么看我等等,当然普通人最习惯的是往这些和自我相关的方向去想问题。而修行的“机缘”往往是转瞬即逝的,它给你出了一个问题,你没有回答好,它就跑了,谁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来一次好的机缘呢。同样的,当早晚有一天,你离开老师自立的时候,独自面对天地万物,自己去处理纷繁复杂的信息的时候,也需要良好的直观判读反应能力,就是你不必思索,凭本心给出一个反应,必然就是正确的。
    在修行学习过程中,怎样能很好的直观反应,抓住机缘呢? 个人理解,在心性准备上,一方面需要你的心比较“虚空””明静“,心里几乎没有什么外物牵挂和染着了,不能说这边来了一个修行的机缘,你那边还惦记着单位年底绩效呢;另一方面,需要你的心是”诚笃“的,有老师的话,就是对老师的诚笃,没有老师的话,就是对”道“或者“佛法”等的诚笃,诚笃----才能无障碍的,专注的接纳。
    全 真

    首先是“全”,对应所修的物质的完备性。比如有的功法修八卦盘的,就需要8个卦位都要修全了;有的功法修六兽归根,那六个兽都得有才是“全”。诸如此类,少一个、少俩个虽然可能功力也很厉害,但不算“全”,也即没有满足完备性。把功修“全”了其实不容易,这里有所谓1+1>2, 一个完备的,修全了的东西,无论是自身的稳定性上,对外应用的效力上,还是功修向上的度越上,都要比不全的功厉害很多 。当然,修炼在不同层次上,有这个层次对应的不同的完备性要求。很多功法之所以走到某一个状态,在最终向上的度越中出现障碍,往往就是这个完备性没有实现好,心法有所欠缺,总缺点东西。然后是“真”,“真”其实也对应了某种物质上的纯正性、高品质性,它的存在要比世间虚假伪作之物,更真实,更坚固,更永久。
    随机性的确定性问题

    好像每次刚练完功,或者自感修行状态比较好的时候,坐那在手机上打两把斗地主,总是能赢牌,或者恰巧出门办什么事,也会比较顺利;有一次几个同修聚在一起,约定玩个游戏摸扑克牌吧,大家随机抽的牌,而刚刚好拿到那张约定的牌的人,是所有人里面老师认为修的最好的那个师兄;还有一次在一个修行的微信群里抽红包,里面修各种的功法的都有,最后我抽了个第二,而第一那个则是我一直比较信服的修行比较强的那个人;诸如此类的事情吧,反正挺多的。按说呢,摸牌或者抽红包,属于纯粹的数学随机性问题,但为什么当具体的人参与进去的时候,却似乎有一个确定性的规律呢?记得在“身外炁场的锻炼“那个帖子里写过,修炼者,当具备一个更有序更高阶的身外炁场组态分布时,相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点高”的,就是说你做事情的运气总要比普通人好很多。实际上呢,从数学和物理学角度,修炼的人所修的东西,属于某种高阶的物质和信息,它好像看不到摸不着(当然在高层次修行看来是历历可见的),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和修行者相关联的一切活动与作用,而当这个修炼者自身还没有任何起心动念、有什么思维活动的时候,它已经确定了事情的发展趋势了。这属于一种高阶物理信息的相互作用。所以很多时候,人的一生命运际遇所在,并不仅仅在于这个人的才学、体力、颜值、背景之类,而在于他背后的这套物质信息是什么。就像很多人理解不了,刘邦那就是个无赖啊,怎么最后还得大汉四百年天下呢,就是说当时刘邦身上的那套物质信息,要远远的超过同时代的英雄人物。而实际上师门心法之所传呢,除了道家上乘功修之外,还从根本上在协调,提升,完善人的这套物质信息结构,给人以最本质意义上的收益,所以这个东西究竟有多珍贵,究竟对我们的一生乃至累世有些什么意义?恐怕也就不必多言了。
    人所见是,天所见非

    这是句功修中的话,含义很深。字面上的意思呢,就是你作为一个修行的人,无论你走到多么高的位置上,面对宇宙之大,你所能证见的呢,仅仅是那个整体的一部分或者一个侧面,而天所能证见的呢,则要远远超过你所证见的那部分。以你有限之所见为“是”,则天之所见为“非”,是逻辑上的“不包含于”。由于宇宙是无涯的,那这个“非”的部分,永远是无限的(当然,人所见的这部分存在,也可以是无限的,和你练到什么位置有关)。从这里推出最浅白的道理呢,就是人不可以骄傲,不可以自以为是,永远应该保持着对未知的敬畏。

    “人所见是”这四个字,其实暗含着对人的警示,就是对人来说呢,特别容易固执的以自己所见为是,难以接受未知的事物。比如最简单的,在世俗中生活的人,往往很难忘记和自我相关的那一切利害攸关的事物,得财喜升职乐之类的,因为你之所见,就看到在这些事情上了。所以佛家为什么爱说世人是“迷”的呢,因为你迷于自己日常生活工作家庭之所见,而忘记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未知的无限的世界,还有一个未知的无限的我。因此这句话如果翻过来说,假如你可以站在上帝视角,站在“天”的视角,去对你的生命做选择的话,你可能借两条腿也跑过来走此真修之路了,因为你会发现,日复一日的生活,乃至生生世世的轮转,一点也没有让你的生命得到真正的提升,你只是在毫无意义的重复而已,更遑论有些人还在疾病、困苦之中难以自拔。但很可惜的事,极少有人能够自发的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在有限的所见中,只能看到有限的利弊,无法看清关于生命的累世的一切得失,从而难以做出对于自己最优的选择。这恐怕也与"道"(规律)对于人的限制有关,所谓"汗漫控物严",规律不允许每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窥破一切天机,看清所有利害,再去做选择。规律只允许在你认知范畴内去做选择,这对于人来说其实也蛮难的,相当于给人设置了一个关口,非让你在看不清的时候去做选择。怎样去开解这个关口,做出正确的生命抉择呢,我想,这需要每个人心里的那份本然的超越。超越旧的自我,然后才有希望去迎接崭新的生命。

    人所见是,天所见非(接续)

    这句话,实际上在对自我修行层次的判断上,也很有启示意义。很多功修者,往往会通过自身的炁脉感受,功态感知,心中所悟等等,来判断自我的修行层次,如果有法脉的话,会通过门内流传的一些说法来进行判别;如果是自修的话,则会根据一些古籍或者网上流传的资料,来进行一些对照和鉴别。但是呢,这种从自身出发的个体直观感受,受限于各种因素,很难看得全,往往只是一个侧面或者一部分的感知。在正宗修炼、心法体系完善的情况下,对修行达到的层次是有严格且清晰的定义的,即从师父看来,你的功修内景外景究竟是啥样,是一目了然的。而这个内外景象,有些是修习者自己能够鉴察的,很多则是自己未必能鉴察的,但客观存在在那里,这也属于一种“人所见是”的范畴。比如师门的修持,第一重心法有所谓婴儿修炼,部分师兄修到了这个层次,有些人自己就能够看到,打坐时看到丹区有那么个婴孩形象,有些则自己看不到,但是老师看到你有了呢,也同样可以证实你修到了那个层次,就是说你的功力水平到了、功修层次到了,只是自己没有鉴察到而已。还有的甚至别家功法有眼功的都看到他有了,而自己却浑然不知的。当然,从修行者的角度,喜欢能够看到一些什么,也能增加自己的自信啊、兴趣什么的,但从修行的角度呢,看不到什么,也未必就不好。道德经里面的说法呢,是“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实际上即暗喻了这个修行的道理,就是说当你浑然不知自己状态的时候呢,自身修的那些东西反而会保持的比较淳朴,比较完善;而当自己能够看到一些什么的时候,所谓“察察”,这种对于自身功态的主动观照,容易对所修之炁有一定程度的干扰,因为你的意念观照本身也是一种较强的物理作用,其作用强度会打散掉一些易于飘散的微观之炁,导致其有所谓“缺缺”的状态。
    复归于婴孩

    道喜纯朴,而不喜欢成人思维,成年人的思虑、谋算、计较、嫌怨等等,拒远道玄。纯真无虑的孩童心性,才最易为道所接纳。所以道德经才说“复归于婴孩”,在道面前,你就是一个小孩子啊。一切成人的所谓巧思远虑、得失计较,在那个无边无涯的存在面前,不但微不足道,反而只起到一个作用,就是障碍了你去靠近道,去认识道。在道家修炼中,有所谓的婴儿炼法,即修成一位先天婴儿之像。它在修行中自有无穷妙用,亦是合道之载体。同时呢,它修得比较圆满了,你自己的心,也自然的臻于一片淳和安泰之中。炼至此层,则有所谓易象之说,即人的相貌气质发生变化,修行人见之似觉仙风道骨,不与世人混同,自有一种仰慕之情,但又不知何故,莫可名状。此时自己亦觉迥非原身,心中中正祥和,无欲无争,且又明察秋毫,威不可犯。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算命与改命

    算命,是一个层次。实现的方法有很多,准确性也有概率高低的不同。比如有用八字等信息按照某种规律推演的,有看面相手相的,也有在某种修行状态下直接就看到一个人的过去和未来的。
    再往上,改命,又是另一个层次(严格来说是改运,命很难改动)。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可以提升和顺化(去厄运)的,当然,这需要有某种高阶信息的作用能力才行,因为你是要去改动未来的事情,同时要避免这种改动对自身以及被改命者的反参,所以对修行水平要求极高,往往也同时需要被改动者自己有一定的付出,才能平衡这件事情。但从被改命的人的角度看来,其实很难判断这种唯一性事件的真实性,比如有高手作用了你一下,你过俩月突然就有了个好的工作机会,每个月工资从5000涨到12000了,你发现你很难判断这件事情是否和高手的作用有关,因为你也满可以认为,本来你就有这个机会就会涨工资,不是别人作用的结果。不过在师门的心法传授中,倒是有这样一些例子,或可为佐证的。比如一个学员,曾经梦到过数日后,会去一个地方,并且和人争执动手起来,有血光之灾;然后过了几天呢,他真的由于工作需要就去到了梦中的那个场景,也遇到了那个人,但是好像一切平平静静,没有发生争执或吵架的事情,顺利过去了。还有一位从学比较久的学员,在初学之时,即梦中看到数年之后,会有癌症,躺在病床上的状态都清晰看到了,当然他当时主要的求老师协调这个事情了,目前快十年过去了,身体非常康健,功修状态也很好。此外一些有了好的工作机会,或者家庭夫妻感情变好了等等这些事情发生的就比较多了,不赘述。所以从师兄们的真实体会来看,顺化命(运)途这件事情,是有其真实性的。

    宜缓不宜速

    修炼动功,以及起式、收式之时,肢体动作“宜缓不宜速”。按照现代中医学的研究,“循经感传”的速度最快每秒不到10cm。《难经》中载:“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成年人呼吸每分钟平均14~18次左右,古时候1寸约等于2.5cm,那么按此计算,脉行速度为4cm/秒左右,与现代中医研究相符合。具体到个体差异,应该在几厘米每秒的数量级。从修炼的角度,就是做动式的时候,动作不宜太快,让肢体动作的速度和脉行速度相符合,才能达到好的锻炼养生效果。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涤除, 是洗涤清除的意思。玄览,览通鉴,一般可解释为镜子,玄妙的心镜。庄子曰:“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河上公曰:“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

    这句话的意思是,涤除身心的污垢杂质,可以让心成为明镜,朗照万物,览知万物。后面的“能无疵乎?“是一层递进的意思,就是当已经能够以心之明镜鉴知万物的时候,能做到这面镜子没有瑕疵吗?这里的关键,还是注意要保持“无为”态,“无心”态,如果自己“动心”了,以“有为之心”去鉴知万物,则那面镜子,很有可能会再次生出瑕疵来。
    炁

    高层次的功修,像是让你进了一个满是精美的瓷器,雅致的艺术品的那样一个美妙殿堂。身处妙境自然有其乐,但是一定要修心,如果不修心,就如同一个莽汉闯进去一样,把那些精美的瓷器撞得七零八落,象顽皮的孩子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只有把自己的心,修得干净脱俗,清除妄念,才能很好的实现与之共存。过去修炼高级物质常说要炼“炁”,一个“炁”字,下面四个点,本身就说明炁是一种弥散态的物质,易于飘散,需要精心呵护。作为普通人,你那个妄念一多,脑思维频繁运动,很容易就让那个珍贵的先天之炁跑掉。所以功修往往说要重心性,甚至都不是一个一般所说道德的问题,而是一个技术的问题(包括严新在内不少修行高师都说过类似的话),就是作为修炼的一种技术性要求,如果你的心性不够清净,你的身上就不能实现“炁”的稳定有序的存在。
    即提不动

    按照六祖坛经的记载,惠能得到五祖衣钵之后,有数百人追踪而来,欲夺衣钵。其中有一个僧人叫陈惠明,先前是四品将军,性情粗糙,极力追寻,最先追到惠能。于是“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细节,惠能把衣钵放在石头上,当僧人赶到时,却无论如何拿不起来那个袈裟,这是为什么呢?不少人探讨过这个事情,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后人为了神话六祖编到坛经里面去的;有人说袈裟是达摩所传,是神物,普通人拿不动;有人说是惠明升起惭愧心,纵有千斤力也拿不起袈裟了,等等。

    从我的理解来看,说是编造好像缺乏依据,说惠明不想拿袈裟也不符合原文的意思。但为什么一个将军就提不动一件袈裟了呢?个人觉着,在当时情势下,是六祖的作用所致。但这个作用并非是一般说的“神通”,比如在武林门有千斤坠的功夫,怎么内劲一动,让自己的身体重有千斤,好几个壮汉也搬不动,如果会应用技法的话,从原理上应该也可以让那个袈裟重量达到百斤以上,让普通人拿不动。但六祖并未学过这种技法,突然就会使用的可能性不大。从心性的角度,六祖甚至可能都没有起心动念去想该让僧人如何如何。而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僧人到了袈裟旁边,进入到了六祖的心法作用(法布施)范围之内,在六祖心法的自然作用之下,他的心有所谓觉悟,或者说他的自性“真我”觉醒了,意识到袈裟不止是一块布,不只是一个荣誉的名号,而意味着禅宗传承的重担。那个自性“真我”知道是不可以拿起那个袈裟的,所以这个肉身“假我”,受到真我自性之制约,也就无论如何两臂无力、拿不起来了,或者更浅白一些说,自性觉悟了此理,一下子知道,转而向惠能求法,不再求衣了。

    从这里面,我想大家也可以体会一点“无为法”的妙处,就是那个东西在传承者的身上,会自然的对进入其中的人有一个非常良益的作用,特别是可以启发人本来自性的觉醒。甚至传承者自身并没有起心动念,而只是“无为法”默默的演运,就自然的对外界种种给出合理的施为。所以同理可知,比如佛祖拈花的典故,也不仅仅是人们看到的拈花的动作,而是其内里的正法眼藏的那套东西,已经作用给了当时在场的所有弟子,只不过其中最敏锐的,和佛祖产生共振了的,是迦叶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只看佛经文字靠自悟,很难达到古代祖师们的证量的基本原因,因为再也难以找到会演运佛家般若心法的传承者了。
    生命的满足感

    人的一生,除了基本的生活需要外,总想做点什么,也总会做点什么。人都希望在自己做的事情中,获得一种生命的价值感和满足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满足感常常来源于“外物”的获得上,比如收入提高了,职级上升了,更有地位或者更有权利了。而在修行问道之中,也同样有自我价值感和满足感,只不过这种价值感更多的来源于生命的内在,来源于内在的充实与安详,来源于对宇宙奥秘的体证和感悟。相比来说,这种满足感由于一直和自己的生命相伴相随,所以会更深入,也更持久,不会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而世俗的获得,往往需要建立在外在的“平台”上,比如在单位工作干得挺好,也当了部门领导,大家很尊敬,但到了年龄呢就会退休,曾经的那种荣誉感也会自然的失落,很多人不得不有一个心理调整的过程。而修行问道之途,不存在这个问题啊,你会发现,直到临走的那一天,都会觉着这辈子是值得的,很充实也很满足。
    “假修”

    现代人修行的一个问题是,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先读了很多佛经道典,然后会产生一种“虚假”的认知,觉着自己已经懂了很多,或者自己已经很厉害了,已经领悟了释迦牟尼或者老子的本义。这样造成一个问题,就是你已经很难再去服膺别人,也已经不愿意给自己找一个老师了。而实际上你修到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并不是以你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为标准的,在明师眼中,你身上修得怎么样,一览无余,既无法骗别人,更无法骗“天”。
    这可以说是一种“以自性为师”的“假修”,当然“假修”不一定不快乐,因为你一直在助长“自性”里的一些东西,但从客观结果来看,你的修行既没有对外在的环境和人群有真实的良益作用,同时在天道规律最终评判和处理你的时候,也不会和其他普通人有什么区别,所以实际上是修了个寂寞,效果=0.
    我本非我 (又一则)

    看到论坛有人提问,说佛家说的“阿赖耶识”是否具有独立意识,还是意识和我们是一体的?个人觉着这个问题提的很好。阿赖耶识是佛家所说的第八识,排在眼耳鼻舌身意意根前七识之后,为更根本的“识”。这里其实涉及到什么才是更本质的“我”,以及这个更本质的“我”与当下这个头脑意识思考的“我”究竟有什么关系的重要问题。关于究竟“我是谁”的这个事,禅宗多有讨论。其实在道家修炼中也有类似问题,比如所谓婴儿之修炼,练出来那个婴儿,属于更接近本质的“我”,但其相对于肉身的头脑思维意识,具有某种相对的独立性。再往深入里探讨,如佛家“法身”“化身”等的概念,都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我是谁”的解读。曾有一位修行高手,出来度世。所遇之人每每于功中或梦中见到,此人的形象过来对自己多有帮助,于是去拜见感谢,此人却并不知晓此事。
    所以呢,什么是真的我,也许并不容易说清楚。但我倒是觉着,当下,咱们在论坛里交流的,这个肉身的思维意识,只是我们最浅表的一层“我”,是不必要太在意和执着的。

    生命之路


    师门所传,既是有系统心法的功修锻炼,更是一条生命本真之路。众生本自含灵,究竟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就像纯真的孩童,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上自由欢快的奔跑。如同久已漂流在外的游子,听到慈母的呼唤。心底里的存在,一旦被那个本真的东西所触动,不由泪湿双眸。感之点滴,铭之肺腑。

    学习态度很关键


    不要像个投机者,而应该访真师求大道,然后沉下心,以诚心正意的态度去学习修炼才可以。

    正如达摩对慧可所说之言:“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分清“信息梦”和“妄想梦”

    每个人都有梦境,不少修行之人亦有。大体可分为“信息梦”和“妄想梦”

    “信息梦”一般很少,往往是某些真实发生(已经或者将要)的事情,其信息投射到头脑中而为梦,对人有启示、提醒的作用。

    “ 妄想梦”则是由于一般说的“日有所想,夜有所梦”,由自性的妄想幻化导致的梦,其对人并没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但可以“因梦见性”,就是说从梦中,看到自己心性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某些事物的执着等等。有些心性上的执着,在平时可能是隐藏着的,但在梦里会显化。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因为自我潜意识的存在,导致信息并不能完全“保真”,所以往往在“信息梦”中也会杂揉进一些自性妄想的因素在里面,有时候不太好分辨,需要细心体会琢磨一下,其中有用的信息究竟是什么,而哪些是由于自性妄想导致的。

    另外需要注意就是,事物的信息是客观的,但为了让你能够理解,会调用你的人生经历和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备,尽量以一种你能理解的方式通过梦境展示给你,所以有的时候组合成的梦境,可能会显得怪诞,但细思之下,应该可以感受到信息的真意。

    越是修行水平高,相对的“信息梦”就会越多,也越保真。

    普 传

    “普传”两个字,含义深刻,是真的打开大门,以正宗心法相传授。因为如果不是规律要求“普传”的话,其实没有必要教很多人,可以遍天下寻找,挑选那种资质好的,心性好的,带几个人就可以了,老师教着还不累,法脉能传承下去就行。何必费这个劲呢。也正因为心法普传是以真东西相授,所以对从学者也还是有一定要求,并不是像老太太念阿弥陀佛求佛祖保佑的那种一般意义的普及传播。

    蜀鄙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明师的必要条件

    寻师,须有慧心。

    而明师,要具备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要能够清楚地照察你的当前状态。

    人作为万灵之灵,他的这套整体的物质信息结构很复杂,既有现代西医解剖学已经承认的肉身心肝脾肺肾,也有现代医学尚没有发现的身内经脉,十二大正经,奇经八脉等等.然后这只是人整体信息的一小部分而已,还有你的身外炁场分布,其大无外与宇宙相沟通。随着你修行的进步,还会修出婴儿,法身等物质灵性构成。

    明师,必须要能够清楚的查知你这个人当前状态,包括上述一切物质的和场的存在,方能够根据你的当前状态给出合理的指导,从而保证你修行路途的安全性.

    而能够看在什么层面上,是和功法老师的自身层次息息相关,

    无照察之能,虽然也可以带学员,并带到某一个层次上,但是呢,往更高的层次带人,仅靠这样蒙着来恐怕不行的了,也是对学员不负责任。况且,一旦学员修持过程中出现某种偏差,不能清晰照察学员状态,则必然地会出现指导不力的情况。

    而这个功法的老师不禁可以照察你的当前状态,实际上更进一步, 还可以看到你未来状态的信息演化(对真师来讲,数往知来平常事尔),从而提前作某种预调整,帮助你度越功修或者生活的一些关隘。

    惊心岁月东流水,
    过眼人情一哄尘。

    自悟

    修行资料,现在很容易获得,照册习之,不乏有人亦有种种身心的感受和体证,遂乐于自解自性,崇尚"自悟”。然而,自悟很可能是自误,因为客观规律并不以人的主观感受为转移,修行人最终需要经受的是大道规律的检验,毫厘之差,谬以千里,毕生辛苦,落于空亡,不亦惜乎?是有明师指引、印证之必要性。
    修行中的“见”


    达摩说,看那看不见的东西,听那听不到的声音,才是问道。可见,‘’有所见‘’,是修行程途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然而,在‘’见”这件事上,往往会有一些心态,限制了我们修行和认知的进步。

    一个心态呢,往往是普通人的心态,就是认可“眼见为实”。我眼睛能看到的,就认为是真实的,如果眼睛看不到呢,就认为是虚妄的东西。但是呢,现代科学我们都已经知道,电磁场的存在,并非我们肉眼可见,然而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电视,手机之中。而在功修之中,更会‘’见‘’到,或者说‘’感知‘’到一些普通人肉眼看不到的事物。这些东西是真是幻?它们的科学解释是什么?这些更深入的命题留待以后再说,但是首先的一点,是我们不要预先的就否定这些的存在,因为这并不是唯物主义的认知方法,而恰恰是基于偏见的主观主义的方法。


    另一种心态呢,存在于具有一定修持基础或者先天修行素质的人之中。他们往往可以见到一些常人所不能见到的事物。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因为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比常人更深入。然而同时也需要避免的一种心态是”以见为见”,就是认为自己所看到的这些,就是世界的全部了。功修有一句话叫“人所见是,天所见非。” 粗浅的含义呢,就是你这个修持的人,你所能证见到的,往往只是一个整体的、不断变化的、非常复杂的事物的一个侧面;而天所见到的,则远远超出人之所见。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其实应该能够明了,自己所见的那一点,相对于大道来说,实在是九牛一毛都不到。后面的路还远着了。

    更多的情况呢,是因有所见而自矜自傲, 因为觉得自己所见高于常人,不免心理有自傲自满的状态。当然我们知道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这种可能是深深隐藏在潜意识中的自傲自高态,极大的阻碍了修持者的进步。道如流水,是往卑下之地流去的,你那个心自满自高了,也即不会再有东西流入。

    事实上,当你一个修行的人,如果你还看不到什么东西的时候,你往往还能够保持谦虚,一旦你感知了很多的虚物质存在态,很多人就不免心里自喜自得起来。但,是不是你能见到什么东西的人,一定在功修层次上超过见不到什么的人?这个还真不一定。过去气功热的时候就不乏有这样的例子,有些人小周天之后开了天目了,能看人五脏六腑疾病所在,但是这些人治病往往并不好使,而一些佛法身修持层次的人,自己看不到什么,但是给人治病解决问题却能手到病除。所以功修层次的差异,是有严格的分别,是一个人整体的气机组态,心性功德所约定,并不能够简单的用是否有所“见”来判定。
    “自发动"气功的利弊

    一般的气功动作都是有规范性的,有序的动作,从而在动作引领下,逐渐锻炼出一套规则运化的气机。自发动功法相当于走一条背反的路,完全按照个人状态自发而动,动作往往是无序的,然后从这种极度的无序,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再一下子回到有序。

    自发动气功相比于一般气功,对于修炼者来说可能更容易找到感觉,练得更快。因为你按照普通的规范性动作去练,往往还不太容易找到那个内外气机的劲路,有些人练很久也找不到什么感觉。但自发动功法,因为是完全随着自身的气机状态走,纯任自然,往往更容易找到那个感觉,随着那个气机动起来,虽然这种气机运动是无序的。

    不过自发动功,危险之处也在这里。因为在其锻炼过程中,很大部分都是一种随着自身气机的无序运动,在这种内外气机的无序运动下,修炼者个人却很难给出一种很好的调控,从而很容易导致一些神志上,气脉运行上的,乃至元神出偏的现象。所以没有明师指导下的自发动锻炼,是比较危险的,其出偏几率,要高于一般气功锻炼。而真正能够指导自发动功的功力很高的明师,其实又是凤毛麟角极其不容易找到的。
    普通人也可以感知到高维时空吗?

    高维时空,或者说高维的那个你,是赛斯等宣说的西方新时代灵修中经常提及的一个话题。也可以这么说,那的确是宇宙中的一种真实。只不过尚未被现在科学界所证实发现,同时普通人也很难感知到那些高维度空间的存在而已。

    其实呢,这类高维时空的存在,在中国传统佛道修行中的较高层次中,也常常被提及,只不过中国古人喜欢用多少多少重天,仙佛之境这类语言来描述。从传统修行的角度来讲,时空维度的突破,也标志着生命存在自由度的极大扩展,是修行“解脱”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含义。从个人的看法来说,我更推崇中国传统的正道修行,因为这些正道门派,往往经历了几十代的积累,相比于西方灵修,其修行心法更为系统也更加安全。作为我所从学的古道脉修行之传承,更是直接立位于高维时空对学员引带心法,所以绝大部分学习了没多久的普通学员都有了对高维时空的梦境感知。此即中国古修行之真验高妙之处。

    我们的生命,真的是很奇妙的一种存在,绝非这个肉身,这个掐一把就疼的你,之所可以限制。而打开自身的无限潜能,让自己真的跃升为更高级的生命存在,则需要我们切实的求索和修行。
    无为法

    以前以为,”无为法”就是观心守念、无欲无为的静坐方法。接触师门这边才发现,无为法内涵非常丰富,时空延伸又极其宏远,是“至有”之法,而非“多有”之法。整体是无形无相的,但是内里又有丰富的微观物质和能量的演运。修行者如果沉浸在其中,会有丰富而奇妙的感受,有点类似于道家的阵法,是“无无大阵”,或云“大成道场”。

    师门之心法引带,千里之外可以让人有真切的感知。这种超越时空的作用,很多人可能根本不相信,或者被佛家视为“外道”或“神通”之类的,但据我理解,这才是高层次修持心法的本来面貌,佛祖当年也会,只不过后继者达不到那个层次,不会了。有的人可能觉着或许存在,但没亲身感受到,总是半信半疑。随着传统修行文化的逐渐复兴,我觉着这种能带真东西、给人真体证的修行方法,将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而空谈理论、用头脑思维去修的方法,将难以引领人们对于修行真知的渴望和追求。
    以炁为贵

    普通人以财富权位为贵,而修行人以炁为贵。过去道家修炼常说,“炼就丹田一口炁,万两黄金不与人”,以言炁之珍贵。当然从我们功法的锻炼看,炁不止存于丹田,而是可以存于身内经脉各处和身外炁场。炁之多寡、品阶、组成和排布运化,对于人的生命健康,功修状态,功能应用,乃至命途命运等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自古以来,修行人对于身上所修的“炁”,十分珍视,像对自己眼睛一样的爱护。其实专业的修行人,如果愿意动用一些自己的“炁”,给自己换取一些世俗的财富,也很容易,只不过他们觉着这样做很不值得,还损坏了自己的“向道根基”。就像道德经中的反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消耗生命的真元,来获取外物和名利并不划算,于是他们宁愿“衣褐怀玉”。
    仁者见仁

    师授道家无为心法,众徒各有所参。然于功中之所见,则有多少之异。见之多者,于人身场脉、虚境法相、甚或域内大事,均有所鉴察;见之少者,则苦于己之不敏。是知,功修中有所谓“仁者见仁”。虽“无为”之法,含宇内大全信息,然己之所能见,却受限于自我之功德水平。德之不足,仁之不及,囿于私念,则有一叶障目,不见须弥。故功中所见,非神通功能之为,实功德心性之修。即非“能者见能”,而为“仁者见仁”。唯须心胸博大,奉献天下者,方可去其障目之私,而能见其所应见。
    好即是了,了即是好

    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是劝世人修行之词,书中评论说 “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普通人并没有很迫切的修行的念求。一般是把修行当成一种生活的点缀,一种心灵的鸡汤。听闻修行固然有种种好,但是总觉着隔靴搔痒。不如追求世俗中的“好”,来的直接和实在。而世俗生活中的“好”,包括财富增加,事业向上,家庭幸福,子孙满堂等等,固然可以称之为一种好。然而这种好,用红楼梦的话来说,是“好即是了”。也就是说呢,当你耗尽绝大部分的生命,得到了你认为的那些世俗之好的时候,也就不得不退休,接近了生命的终了。所以说,待到好时,便是了时。所谓“好即是了”,此中“了”有结束之义。(好便是了)

    然而,修行之人若能明了这里面的关窍,先有所谓“了”,这第二个“了”,有明了,了却之义,佛家之谓“见性”,“解脱”,则自然有了那个“好”,这第二个“好”,是为“修行之好”,“本真之好”,与“世俗之好”迥异。(了便是好)

    对于修行之人来说,若不能最终“明了”、“了却”,就不会获得“真的好”;要想获得“真的好”,必然需要这样去“了”。(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附录 好了歌及注

    好了歌 -----《红楼梦》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注 -----《红楼梦》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无”以示人

    “无为法”本身是一个无形无相的东西,而想要将这个无形无相的东西,拿出来给人看,示现于人,教化于人,其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所谓大法难以示人,大道不可以示人。从这一点来说,反而不如一些功能术类的东西,如移物易位、遥感预测之类,更容易展示给人,更博人眼球也具有吸引力。然而要是往那个方向去发展,则又错了,不但大大偏离了道之本义,而且所宣传号召上来的从学者,也是被那些眩人耳目的功能表象所诱惑而来,所谓示人以术,人以术求,诱人以利,人以利欣,很难以一颗朴实纯真的心,再去问道求索。是以师门无为法之授,一直以来并不以功能神通为诱惑,也无大哄大躁的宣传效应,只是默默的留下踪迹,或口耳相传,以期待有机缘的人同参共演。而“无为法”之演运,也以自己独特的风貌,展示给从学者,有如春雨润物无声,有如清泉沁人心脾,给人以身心深处的净化和启迪,让人的生命焕然一新。从学者虽有炁脉、功景、梦境等不同感受,然皆道法加身之自然反应,“无”以示人之浅层含义也。
    直入先天

    所谓直入先天,是说在心法的引带下,你的时空基底维度增加了,你这个练功的人本身已经不止是在后天实物质世界,而可以进入到先天虚物质世界,直接和丰富的先天物质打交道。但人的固有观念往往会束缚了你,就是你还是总以这个实物质世界的一切为“真”。所以这里面有一个物理学上非常重要的方法叫“坐标变换”,就是你要尝试改变你的坐标系,变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就像中学物理问题,从地面上静止的人转换到运动的火车上的视角去观察事物。而这样变换角度你会发现每天跟着你走的这个人,被你的那个东西携带着走的那个人,这个有血有肉的人它并不是真的你,就是从你练功的人看来他不是你,而以你练功的人为你自身,因此翻过来把这个人所具备的一切常俗之去掉,去掉之后你重新接两界时空会给出一套全新的概念来。这时你会发现你的身心有了彻底的改变,是一种“先天”人思维方式,与常俗之见迥乎不同。
    丹道之外

    一般市面所说的丹道之修,常常说到通周天、结丹等修炼步骤,其修炼重点,更关注于这个肉身之上,所开发的超常功能,也往往是基于肉身的功能表相,如透视遥测,意念致动等等。然而,更高级的修持方法,更关注于“非肉身”的修炼层面,古云非丹之途(或云虚幻丹法等),其所研究范畴,已经远远超出肉身这张皮所包裹的范围,而进入到身外炁场与外宇宙空间的交参状态,进入到法身法相的多维度时空存在状态的研究中去。处在这一层次的功修者,虽然可能并不具备基于肉身的粗浅表相功能,但修持者所能照察的范围以及功修产生的物理作用,往往对应了极为广阔的地理区域乃至延伸到不同维度的时空存在之中。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恐怖推理 最新文章
有看过《我当道士那些年》的吗?
我所认识的龙族
一座楼兰古墓里竟然贴着我的照片——一个颠
粤东有个闹鬼村(绝对真实的30个诡异事件)
可以用做好事来抵消掉做坏事的恶报吗?
修仙悟
—个真正的师傅给你聊聊男人女人这些事
D旋上的异闻录,我的真实灵异经历。
阴阳鬼怪,一部关于平原的风水学
亲眼见许多男女小孩坐金元宝飞船直飞太空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2-07 15:02:03  更:2022-06-29 20:07:20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