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恐怖推理 -> 是鬼话还是圣言?---请你判断 -> 正文阅读

[恐怖推理]是鬼话还是圣言?---请你判断[第15页]

作者:梦中老农
首页 上一页[14] 本页[15] 下一页[16] 尾页[3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
        【---雍正集团,其龙衣人一副公公嗓子又胸无点墨,不敢开口说话---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雍正帝的口,便是石头极文觉僧乱禛的笔墨。
        
    
    -
    文王说:
        我每天要在三件事上反省自己:
        我为天下人谋福利是否尽了最大的忠诚?
        我信守大礼了吗?与朋友、与民众、与邻邦交往有没有发生言而无信的事情?
        我学了‘经世-济民’的学问,学以致用了吗?
    
    -
    -
    
    
    第十一章.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君子学以致其道
    
    不怨天,不尤人。【尤:责怪;怨恨。
    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人/人类。【致/求得。【道/规律。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下学而上达,
    仁在其中矣。
    
    【君子学以致其道。:
    【人类学习以求得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博学:全方位地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博:广。
    【而:以。
    【笃:诚笃/忠诚于。
    【志:志向---‘明明德-亲民-仁-止于至善-天下平’之志。
    
    【博学而笃志。:
    【博学以忠诚于‘济民-天下平’之志。
    
    【切:切合/切合实际。
    【问:疑问/凡事都问个为什么。
    【而:以。
    【近:亲近/慎密。
    【思:思维。
    
    【切问而近思。:
    【切合实际,凡事都问个为什么以慎思。
    
    【下/下功夫。
    【学/学习。
    【而/语助。
    【上/上升为。
    【达:通晓/通晓规律的智者。
    
    【下学而上达。:
    【下功夫学习而上升为通晓规律的智者。
    
    【仁:亲民/明明德/为民造福/止于至善/天下平。
    【在:存在于。
    【其:上文提及的事---指:学习。
    【中/之中/过程之中。
    【矣:表示肯定。
    
    【仁在其中矣。:
    【为民造福之仁,存在于学习的过程之中。
    
    【译文:
    不怨天,不尤人。
    人类学习以求得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博学以忠诚于天下平之志。
    切合实际-凡事都问个为什么以慎思。
    要下功夫学习,从而上升为通晓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智者。
    为民造福之仁,存在于学习的过程之中。
    
    【伪儒说: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无以甚异于人而致其知也。然深味其语意,则见其中自有人不及知而天独知之之妙。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肆,谓官府造作之处。致,极也)工不居肆,则迁于异物而业不精。君子不学,则夺于外诱而志不笃。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四者皆学问思辨之事耳,未及乎力行而为仁也。然从事于此,则心不外驰,而所存自熟,故曰仁在其中矣。
    
    
    -
    -
    -
    
        文王之所以能治理好弱小的千乘之国-商末之周邦,令其迅速地富强壮大起来,也就敬事、爱民两件事---
        其一,把‘明明德-天下平’之事铭记在心,尊敬之,信仰之,笃行之。
        其二,轻赋-节俭-爱民,使民众能不失农时地种植好自己的庄稼。
    
    -
    -
    -
    文王克己爱民---
    
    ---文王忠诚于民,信守大礼,则天下人都是他的朋友,无人不遵从他;即便他有过错,也不怕,改了就是。
    
    -
    -
    
    慎思并信仰‘天下平’,追随并学习文王,我们就会心胸宽厚、质地淳朴,就能互相关爱、互相帮助。
        
    
    -
    -
    -
    
    
    2.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
    知我者其天乎!【---智育我者其探索规律乎!---求知之上上策。
    习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斯为下矣。【斯/语助。【下/下策。
    
    【有:语助。
    【教:教育。
    【无:没有。
    【类:法式/固定的形式。
    
    【有教无类。:
    【教育没有固定的形式。
    
    【知:使人知道/使人获得知识/令人聪明/智育。
    【我:大我。
    【者:这。
    【其:当/首当。
    【天:自然/自然规律/探索自然规律。
    【乎:感叹语气。
    
    【知我者其天乎!:
    【智育我者其探索规律乎---给予我智慧者首当探索自然规律乎!
    
    【习而知之者,上也。:
    【习践求知-格物致知-探索未知者,上中策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学习书本-学习他人-学习古人者,中上策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为脱困而学-为谋职而学-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学,中中策也。
    
    【困而不学,斯为下矣。:
    【困而不学者无出路也,斯为下下策矣。
    
    【译文:
    教育-求知没有固定的形式。
    给予我们智慧者首当探索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乎!
    实践求知-格物致知-习而知之者,上中策也。
    学习书本-学习古人-学而知之者,中上策也。
    为脱困而学-为谋职而学-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学,中中策也。
    困而不学者无出路也,斯为下下策矣。
    
    【伪儒说:
    
    子曰:有教无类。---
    ---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人之气质不同,大约有此四等。(困,谓有所不通)
    
    
    -
    -
    
        最大的‘孝’是不违背‘明明德-天下平’之志。
        父亲在世,观其志向;父亲去世后,观其行为;
        武王、周公多年无改於其父-文王的‘明明德’之道,可谓孝矣。
    
    -
    -
    
        文王在世时,没有实现远征讨纣的宏愿。武王继承了文王的遗志,发动讨纣革命,志在必得。
        我们现在这世道,比之‘文王-武王-周公’时代衰败甚矣!
        唉,我好久没梦见周公了。
    
    -
    -
    -
    
        今天的孝者,他所谓的孝是‘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生养;不敬仰‘天下平’之志,何以区别于犬马?
        有事弟子服其劳,拿来酒食给先生吃喝,难道这就是孝?
    
    -
    
    
    3.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性相近也,【性/性质/智商。
    习相远也。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孰:谁。
    【为:是。
    【夫子/男人/人。
    
    【孰为夫子?:
    【谁是人呢?---还有人吗?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如果大家都不学习,整个族群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还有人吗?
    
    【夫子/男人/人/顶天立地之人。
    【焉:何;安/安可/怎么可以。
    【不学/不学习。
    
    【而/然而。
    【亦/又。
    【何/何必。
    【常师/职业教师。
    【之:语助。
    【有:拥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顶天立地之人怎么可以不学习呢?
    然而要学习又何必一定要入学堂-拥有职业教师呢?
    
    【学:学习。
    【而:如/如果。
    【优:优秀。
    【则:就。
    【仕:事/事业/可以开创事业。
    
    【仕:事/事业。
    【而:如/若要。
    【优:优秀。
    【则:就。
    【学:学习/必须时刻学习。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学习如果优秀,就可以开创事业;事业若要优秀,就必须天天学习。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智商大体相近,勤学与不学形成了智慧与愚昧的巨大差距。
    
    【唯/唯有。
    【上:建立(如:上项目);
    【知/知识/求知/求知风气/求知体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与:以。
    【下:攻克/消除。
    【愚:愚昧。
    【不/不可。
    【移/移动/动摇。
    
    【上知与下愚:
    【建立求知体系和风气以消除愚昧。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唯有建立‘求知风气以消除愚昧’不可动摇。
    
    【译文:
    如果大家都不学习、不实践、不思想---
    整个族群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吗?
    顶天立地之人,怎么可以不学习呢?
    然而,要学习又何必一定要入学堂-拥有职业教师呢?
    学习如果优秀,就可以开创事业;
    事业若要优秀,就必须天天学习。
    人的智商大体相近,勤学与不学形成了智慧与愚昧的巨大差距。
    唯有‘建立求知体系和求知风气以消除愚昧’的国策不可动摇。
    
    【伪儒说: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丈人,亦隐者)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人之气质相近之中,又有美恶一定,而非习之所能移者。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优,有余力也)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
    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文武之道,谓文王、武王之谟训功烈,与凡周之礼乐文章皆是也。在人,言人有能记之者。(识,记也)
    
    
    -
    -
    -
    
        若父母的人品不好,唯有他们的弊病是最令人忧虑的;应该经常直言规劝父母,令其改正错误。
        如果父母不听规劝,难道还要尊敬他的弊病不违,劳而不怨?
    
    -
    -
    -
    
        我与颜回终日谈论‘明明德-天下平’,颜回不违如愚。
        颜回返璞归真省其私心,能充实地阐发明明德,颜回不愚。
    
    -
    -
    -
    
        林放问:礼的本质是什么。
        孔子说:
        你问的这个问题太大了!
        礼的本质是‘天下平’,与其有‘奢侈-贫穷’之悬殊,宁愿大家都俭朴些。
        说什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丧,与其隆重治丧也,倒不如他活着的时候多亲近他、多关爱他!
    
    -
    
    
    4.恭、宽、信、敏、惠---为仁矣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
    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任/任劳任怨。
    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使人/行政。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恭/恭尊民意。
    【宽/宽以待人。
    【信/信守大礼。
    【敏/敏而好学。
    【惠/惠利于民。
    
    【译文:
    君主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恭、宽、信、敏、惠。
    恭尊民意,则不侮德,
    宽以待人,则得民心,
    信守大礼,则人任劳焉,
    敏而好学,则事半功倍,
    惠利于民,则足以行政。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仁乎?
    其忠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伪儒说: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行是五者,则心存而理得矣。于天下,言无适而不然,犹所谓虽之夷狄不可弃者。五者之目,盖因子张所不足而言耳。任,倚仗也,又言其效如此。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物,其施不穷,故可以终身行之。
    
    
    
    
     《论语》本相
    
    
    译者:王诚基
    
    目录:
    
    序-1
    序-2
    序-3
    序-4
    
    前言-立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第一章.学而时习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3.颜回好学不迁怒
    4.观其所以,观其所由
    5.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第二章.文王,莫吾忧人,为政以德
    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2.君子哉若人!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文行忠信
    5.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6.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7.文王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8.焕乎,其有文章!
    9.文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10.文王,志於道,据於德
    11.文王: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12.文王: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13.君子不器
    14.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5.何为则民服?
    16.文王:敏於事而慎於言
    17.周有大赉,善人是富
    18.文王成人之美
    19.文王有九思
    20.文王不忧不惧
    
    第三章.自然之道-思想之翼---‘-|-’
    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2.唯我与尔有是夫!
    3.‘-|-’:约而为泰,难乎有恒
    4.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5.‘-|-’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6.‘-|-’也,不在其位,不pi谋其政
    7.‘-|-’也,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8.‘-|-’也,好德如好色者也
    
    第四章.大礼-周礼,郁郁乎文哉!
    1.为上唯临,为下唯沉
    2.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3.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4.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5.君爱民---君主以民为天---忠也
    6.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
    7.君主忠盖天下,然后能保天下
    
    第五章.大礼-天下平,雍也,可使南面
    1.雍也,可使南面
    2.天下平雍也,仁而不佞
    3.于予与改是
    4.朝闻道,夕死可矣!
    5.孰谓微生高直
    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7.子之所慎:齐战疾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第六章.里仁为美---心中有爱为美
    1.知者利仁
    2.仁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4.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5.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6.泛爱众而亲,仁
    7.人而不仁,如礼何?
    8.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9.武王、周公: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0.恭、宽、信、敏、惠---为仁矣
    
    第七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1.吾道一以贯之
    2.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4.觚不觚,觚哉!觚哉!
    5.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6.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7.欲速,则不达
    
    第八章.克己复礼为仁
    1.见义不为,无勇也
    2.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礼
    3.其争也君子,起予者也!
    4.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5.归与!归与!
    6.法语之言,能无从乎?
    7.匹夫不可夺志也
    8.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9.为仁,克己而由人乎哉
    10.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11.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第九章.结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君子学以致其道
    2.有教无类
    3.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后记:梦中老农感言
    
    
    
    《论语》本相
    
    
    序-1
    
    首先要明白《论语》论述的是:治学济民之道。
    
    依照董仲舒-朱熹们的说法:《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其实不然。《大学》、《中庸》、《论语》都是孔子所著。
    
    《论语》最少有五个不同的版本,即:
    【1,《古论语》---孔子原著;
    【2,《鲁论语》---西汉时出笼;
    【3,《齐论语》---西汉时出笼;
    【4,《张侯论语》---西汉末张禹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所编。
    【5,《今本论语》---东汉郑玄混合《张侯论语》和《古论语》而成。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今本论语》中,不仅把原著的排列顺序打乱,而且已经掺合进了很多背逆孔子思想的虚假成份,鱼目混珠者多多。
    
    【论:辩论---论说;
    【语:话语---文章。
    
    《论语》破题:
    《论语》---辩论、论说‘治学-经世-济民-治国’之道也!
    《论语》---《论治学济民之道》
    
    学习《论语》的思想指南:
    孔子的重要著作有《大学》、《中庸》、《论语》,这三篇著作都是在论说周文王的济民之道、天下平之志。
    文王的济民之道一字以蔽之曰‘仁’,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爱民;或曰:忠恕;或曰:中庸。
    孔子在《大学》中旗帜鲜明地宣扬:大学(济民)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孔子在《中庸》中言辞确凿地鼓励思想和实践,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习《论语》,首先必须明白孔子的基本思想是‘君爱民’而不是‘民忠君’,是解放思想而不是禁锢思想---
    孔子著作中的‘忠’,是顺其自然、忠诚于民,而不是忠君---这样,我们在学习《论语》时就能去伪存真,就能正确地理解《论语》,就不会背道而往了。
    
    
    
    
    序-2
    
    ‘君子’和‘小人’
    
    伪儒说:
    ‘君子’--- 品德高尚之君子。
    ‘小人’--- 卑鄙无耻之小人。
    
    其实不然。中国古籍中的‘君子’和‘小人’各有不同的含义。
    君子:1,君主;2,学者;3,人;4,圣君子周文王。5,守信者。
    小人:1,大众;2,少年;3,婴儿;4,昏君及助纣为虐者。5,失信者。
    
    《尚书-毋逸》曰:其在高宗,久劳于外,爰暨小人。
    《史记-鲁周公》曰:其在高宗,久劳于外,为与小人。
    《周易-乾》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以上三句话中:小人=大人=大众。
    
    
    
    
    
    第一章.学而时习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时/是。【习/实践。【之/至/至知。
    不亦说乎。【亦:但;仅。【说:说教。
    学而不思则罔,【罔:虚妄。
    思而不学则殆,【学:模仿---实践。【殆:危险。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攻:工;善于。【斯:是。
    
    由,【由:因/因此;
    诲女知之乎,【诲:教诲。【女:汝/你。【知之乎:知识是什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温:温习/实践。 【故:历史;古人的思想和知识。
    可以为师矣。【可:适宜。【以/此/以此。【为:是。【师:老师。
    有朋自远方来,【朋: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知识。
    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人:人类。【愠:愤怒。
    不亦君子乎。【不:无。【亦:语气。【君子:人。
    
    【知:求知。
    【之:是。
    【为:为了。
    【知:知道。
    【之(语助,无义)
    【不:未。
    【知:知。
    
    【为:做/干/实践/探索。
    【不知:未知
    
    【为不知,是知也。:
    【探索未知,是知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求知是为了知道未知,探索未知,是知识。
    
    【译文:
    学而,是习践致知,是格物致知,不仅是说教乎。
    学而不思就虚妄,就会被无形的枷锁禁锢思想。
    思而不学则殆---胡思乱想而不实践、不格物、不联系实际,则很危险,容易走上歧路。
    工乎‘学而不思-思而不学’这两个异端,是有害的。
    
    因此,我教诲你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所谓学习知识,就是去探索、去弄明白我们所不知道的诸多事物的原理;探索事物的原理,是获得新知识的途径。---
    知识的本质是探索未知;探索未知,是学习知识的真正目的---探索未知,方能显示知识的无穷的力量。
    我们学习古人的知识要学以致用,要从事探索未知的实践,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所以说:探索未知的实践,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当我们解决了一个难题,打开了一个未知的窗口,探索到了一个新的知识的时候,就像看到了一个久久思念的、最忠实于自己的好朋友从遥远的未知世界里向我们风尘仆仆地走来;他意气风发、朝气勃勃;他亲热地拥抱我们,这是一件多么开心快乐的事情啊。
    人类,若无知-麻木-愚昧而不愠,无‘人’乎!---
    人类若无知-愚昧-麻木到受欺辱、受压迫而不知愤怒,这个世界上,还有真正意义的‘人’吗?
    
    【梦中老农点评:
    以上是一篇结构严谨完美、层次分明、说理痛快简捷的论说文。篇幅虽小,哲理极深。
    一, 论题:学习知识,是习践至知
    (副论题:学习不仅是说教
    
    二,论据:
    1, 如果不实践,就会工乎‘学而不思-思而不学’这两个异端,是有害的。
    2, 知识的本质是探索未知;探索未知,方能显示知识的无穷的力量。---探索未知的途径是实践,而并非说教。
    3, 探索未知的实践,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三结论:
    1, 格物致知是引导人类走向文明的、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好朋友。
    2, 无知则无人。---只会逆来顺受、忍耐欺压而不知愤怒者,只能算是奴隶。而那些制造奴隶、剥夺他人人权者,也不是人。
    
    
    
    
    2.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有鄙夫问于我:【鄙:郊野。【鄙夫/农夫。
    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夫子/尊称:你。【与:如/好似。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吾/孔子自称。【知---引为:本事/能耐。
    为稼,吾不如老农。为圃,吾不如老圃。
    空空如也,【空空/两袖空空/清贫。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两端/两袖。【竭:尽。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鄙事:脏活;累活;出苦力而不挣钱的活。
    吾不试,故艺。【不pi:丕/大。【试:尝试/实践。【艺/技艺。
    君子多能乎哉?不多也。【君子/文王。
    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固:乃。【天:人头~人民。【纵:竖。
    
    【译文:
    有农夫问我:你好似圣者啊,为什么有这么多能耐呢?
    我有能耐吗?我没有能耐也。
    种庄稼,吾不如老农。管理菜园,吾不如老圃。
    我两袖清风,空空如也,叩其两袖而竭焉。
    我少年时很贫贱,所以我做了很多出苦力而不挣钱的活。
    我做了太多的苦力活,虽然没有挣到钱,却练就了制简抄书的技艺。
    文王有很多的能耐吗?也不多也。
    乃是因为人民爱戴他,将他竖为圣君。文王的爱民之德显示出巨大的能量。
    
    
    
    
    
     3.颜回好学不迁怒
    
    有颜回者好学,
    不迁怒,【迁:变易。【怒:气势强盛~~~奋发图强。
    不贰过。【不:无。【贰/贰心/悖逆。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箪dan:单节竹筒。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犁牛之子骍且角,
    虽欲勿用,【欲:将要~~~已经。【勿:不能。【用:作用。
    山川其舍诸?【山川/国家~~~民族。【舍:舍弃。【诸:之乎。
    
    【犁牛之子:若耕牛之勤恳利民。
    【骍xin:若马之辛苦。
    【角~~富于斗争性---不惧艰难困苦。
    
    【译文:
    颜回好学,他发奋图强的气势始终不变,他一心一意地学习济民之道而没有悖逆‘天下平’之过。
    颜回不幸短命死矣,他死后,未听说有比他更努力学习的人了。
    颜回也,其心、其言行可以连续三月不违‘济民-爱民’之仁,其余岁月则可想而知矣。
    贤哉,颜回!颜回生活俭朴,不过一箪食,一瓢饮,一陋室而已。在别人眼里颜回生活困苦不堪其忧,颜回却始终不改其以学为乐的人生观。贤哉,颜回!
    若耕牛之勤恳的颜回,不避辛劳,不惧艰难困苦,虽然已经不能发挥作用了,然而,他发奋图强的气势、锲而不舍的毅力,中华民族永远不会舍弃。
    
    【评曰:我们可以从颜回身上看到孔子好学的身影。
    
    
    
    
    
    4.观其所以,观其所由
    
    子禽问於子贡曰:
     夫子至於是邦也,
     必闻其政,【闻:打听。【政:政令;政策。
     求之与?【求:寻求。【与:帮助。
     抑与之与?【抑:抑或;还是。【与1:给予。【与2:帮助。
    
    子贡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良---语言良好-幽默。
     夫子之求之也,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求:追求。【之:与。【与:给予。
    
    子曰:
     观其所以,【观:看;了解。【其:指君主。【以:为。
     观其所由,【其:指百姓。【由:原因。
     察其所安,【其:指社会。【安:安定。
     人焉廋哉?【焉:为何。【廋sou:隐匿。
    
    【译文:
    子禽问子贡:孔子每到一国,一定要打听这个国家的政令、政策,他是为了增长学问呢?还是为了给予建议呢?
    子贡说:孔子每到一地,总是态度温和、恭敬,言语简练、风趣、谦让,所以老老少少都喜欢和他谈论。孔子追求什么呢?他的诸类追求及给予都和别人不同啊。
    孔子说:吾‘必闻其政’,是为了了解君主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周礼-大礼’;了解百姓或富或贫的原因;了解社会是否安定;探索人民隐匿才智的原因。
    
    
    
    
    
    
    5.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或曰: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鄹zou人:无固定丈夫的女人。
     入大tai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
     是礼也,【是:此。【礼---指:祭礼。
     射不主皮,【皮:箭靶子。【主皮:靶心。【不主皮---无目标。
     为力不同科,【为~~浪费。【力:人力财力。【同~~通。【科:道理。
     古之道也。【古之道---古人迷信之作为。
    
    曰:礼后乎?【后:前-后。
    子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微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征:征伐~~~批判。
    
    或问禘之说。【禘:王者祭奠其祖。
    子曰:
     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者---指:祭礼。【说者---宣传祭礼。
     其如示诸斯乎!【其:岂。【斯:是~~~自然道理。
     禘自既灌而往者,【既:食物。【灌:以酒浇地。【往者:死者。
     吾不欲观之矣。
     祭如在,【如:如果。【在:存在---存在灵验。
     祭神如神在。【如:像。
     吾不与,祭如不祭。【与:赞许。【如:如同。
    
    王孙贾问曰: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奥:奥秘。【灶~~~灶王爷。
    子曰:
     不然,获罪于天,【天:自然~~~自然规律。
     无所祷也。
    
    【译文:
    或曰:谁说那个没有父亲的仲尼明白祭礼呢?在大庙里,他什么事都问。
    孔子说:(我已经问明白了---)此祭礼也,就像射箭没有目标一样,浪费了人力物力,却不通道理,这不过是古人迷信的做法。
    
    或曰:夏-商之祭礼,前后有别吗?
    孔子说:夏礼,我知道在杞国那里收藏的有,但不完整了;殷礼,我知道在宋国那里收藏的有,也不完整了。
    如果文献完备,我就可以系统地批判它了。
    
    或问:王者是如何祭奠其祖的呢?
    孔子说:不知道。我只知道如其宣传祭礼于天下,岂如揭示诸自然道理乎!王者用食物和酒祭奠已往的祖先,是王者自己的事,我不想去观看。祭礼如果灵验的话,祭祖就会如神仙般显灵,夏-商就不会灭亡了。(然而,祭礼并不灵验,所以---)我不相信它,祭或不祭,都一样,夏朝和商朝都已经烟消云散了。
    
    王孙贾问曰:为什么有人说‘与其喜欢探索奥秘,宁可祈祷于灶王爷呢’?
    孔子说:不然,如果违逆了自然规律,就会粮食歉收,祈祷灶王爷也没用。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苗:禾苗---喻:少年。【秀:开花/优秀。
    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实:果实/成就。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译文:
    青少年中有不优秀的。
    青少年中的优秀者也有一事无成的。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有四十岁、五十岁而默默无闻的人,这样的人就不足敬畏了?就一定是无用之才了?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在严酷的环境中,方能显示出人的才能和品格。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贫:贫困---困。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不患人之不己知;【已yi:停止。【知:求知。
    患不知人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梦中老农审问之: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主语是谁?
    ‘贫而乐,富而好礼’的主语是谁?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主语是谁?宾语是什么?
    ‘患不知人也’---此‘人’,何人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什么?
    ‘三十而立’---立什么?
    ‘四十而不惑’---对何事‘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指什么?
    
    【其:本文提及的人---指:文王。
    【斯:此---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
    【之:是。
    【谓:说。
    【与:心许~~~心愿---‘天下平’之心愿。
    
    【其斯之谓与。:
    【文王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是说他在琢磨‘天下平’之心愿吗?
    
    【旁证---《大学》曰: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诗-卫风-淇奥》第1节: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喧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数年前读《诗-卫风-淇奥》时,曾反复咀嚼而不得其味。---
    ‘有匪君子’究竟指谁呢?
    他在切磋什么?
    他在琢磨什么?
    为什么说他既庄严又心胸开阔?
    这位集‘匪’与‘君子’于一身者是何等人也!?
    
    【如今对《易经》、《大学》、《中庸》、《论语》融会贯通之后,再读《淇奥》,则豁然大悟矣。
    【《易经》被彻底打乱了顺序。《论语》则被割裂分散成可以随意解读的‘语’,而阉其灵魂‘论’。
    【《诗经》也被做了手脚,《淇奥》原本属于《大雅-文王之什》,而被移植于《卫风》之列。
    
    【《淇奥》作者:文王。
    
    【淇奥:大河东拐,渭水、洛河流入黄河的交汇处---纣王囚禁文王之地:羑里。
    【瑟:庄严。
    【僩xian:心胸开阔。
    【赫:显赫。
    【喧:威仪。
    【谖xuan:忘记。
    (《大学》:瑟兮僩兮者,恂慄。)
    (恂:相信/信仰。慄:志坚。)
    
    【瞻彼淇奥---望着窗外两水交接的奇奥景观,
    【绿竹猗猗---看着水边的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被当着匪徒囚禁在此的君子,
    【如切如磋---心中却在切磋造福天下的道理,
    【如琢如磨---琢磨脱困以后平天下的大计。
    【瑟兮僩兮---虽然身受磨难,却庄严依故,心胸开阔、信仰坚定。
    【赫兮喧兮---威仪凛然的大丈夫啊!
    【有匪君子---虽然成了阶下之囚,
    【终不可谖兮---却始终不忘‘天下平’,不忘造福百姓的远大理想!
    
    【译文:
    子贡曰:用‘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评价文王;何如?---文王被困羑里时不向纣王谄媚屈服;当周邦富强之时文王也不骄傲放纵自己。---这样评价如何?
    
    孔子说:也行。未若说文王乃‘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文王被困时,依然乐观地规划‘天下平’之大计,周邦富强时,依然克己爱民信守大礼。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文王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是说他在琢磨‘天下平’之心愿吗?
    
    孔子说:
    子贡啊,现在开始可与你谈论《诗》矣,《诗》告诉我们以往的历史,从而让我们知道从历史中走出来的人是谁。
    读《诗》,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读《诗》,不担心读者不停止思考,只忧虑读者不知道《诗》中所记何人。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文王的济民之道;
    三十岁确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四十岁则毫不疑惑人类的终极社会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仁爱、自由平等、至善至美的社会---天下平;
    五十岁前坚定了宣扬‘明明德-天下平’的历史使命,便著《大学》《中庸》《论语》,歌颂文王的济民之道;
    六十岁以后,待我的阅历丰富了、知识丰厚了,对自己的论说听了耳顺,便可以注释《周易》了;
    七十岁以后便可能从心所欲地讲解自然之道-济民之道,而不违逆自然规律。
    
    
    
    
    
    第二章.文王,莫吾忧人,为政以德
    
    
    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古者言之不出,【古者---指:文王。
    以约失之者鲜矣,【约:宪约/大礼-周礼。【鲜:罕见。
    耻躬之不逮也。【躬:身体/身体力行。【逮:及;到。
    事君数,斯辱矣;【君---指:纣王。【辱:文王被囚羑里之辱。
    德不孤,必有邻;【孤:孤独。【邻---救文王脱困之‘邻’。
    朋友数,斯疏矣。【数:气数;命运。【疏:疏通/疏通血液。
    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君子:文王。【讷:言出必行。【敏:奋勉。
    
    【父母---特指:缔造周朝之母/周朝国父---周文王。
    【年---年代-时代。
    【父母之年---文王时代。
    
    【译文:
    文王时代,不可不知也,一则为文王的‘明明德-天下平’以喜,一则为纣王的‘炮格之法治民’以惧。
    文王言之不出‘大礼-周礼’;文王信守大礼,罕见他有违背‘大礼-周礼’的言行;文王耻于不实践自己的诺言。
    文王事君的命运是:被纣王囚禁羑里之辱。
    因为文王有爱民之德,所以当文王的生命临危之时,有‘大邦之子-归妹’的舍身相救,这也是必然的、情理之中的事情---‘朋友-归妹’给文王的命运是:令冻僵的文王血液疏通。
    因此,文王发誓:要信守大礼,克己爱民,追求天下平。文王言出必行,奋勉实践天下平。
    
    
    
    
    2.君子哉若人!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朋友数,斯疏矣---赐也何如?【朋友---指:归妹。
    女器也,可妻也;以其子妻之。【器:性器。【子/处子/归妹。
    赐也,非尔所及也。【赐:赐予。【尔:你;你们~~我们。
    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缧lei绁xie/用绳索捆绑犯人/囚禁。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难免於刑戮。【不废---无罪人。
    君子哉若人!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君子哉若人!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君子---指:公元前1095年冬天,冻僵了的文王。
    【哉:才;刚才。
    【若人---被冻僵了的人---好像是人,但不能算是活着的人。
    
    【斯:劈---引为:暴力~~~武王的讨纣革命。
    【焉:何---如何能。
    【取:获取。
    【斯:此---指:讨纣革命的顺利成功。
    
    【译文:
    归妹令冻僵的文王起死回生---她是用什么方法恩赐文王生命的呢?
    归妹用她的处女之身和性器令文王起死回生,她是文王的再造之母。救活了文王之后,归妹理所当然地成了文王的妻子。
    归妹的这种舍身赐予的伟大精神,不是我们所能企及的。
    当时的文王虽然被囚禁在羑里,但是他并没有罪。---邦有道,无罪人;邦无道,像文王这样的有德君子也难免於刑戮。
    公元前1095年冬天,被冻僵了的文王,刚刚成为‘若人’,如果没有归妹的舍身相救,就没有文王;如果没有文王,历史就得改写,如何会有武王讨纣革命的成功呢?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指:文王。
    文,莫吾忧人也;苟有过,人必知之。
    躬行君子,【---为民造福鞠躬尽瘁之君子。【君子:文王。
    则吾未之有得。【---则吾未之有得与其同时代。【吾:孔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文王。【小人:小民。【戚:亲近。
    温而厉,【温:温和。【厉/砺:磨刀石---寓意:磨砺自己。
    威而不猛,【威:威信。【猛:严厉。
    恭而安。【恭:奉行。【安:安定。
    
    【文:文王。
    【莫:无/忘。
    【吾:我。
    【忧:忧虑;关怀。
    【人:人民;民众。
    【也:表示肯定。
    
    【文,莫吾忧人也。:
    【文王,忘我忧民也。
    
    【译文:
    仁远乎哉?文王欲仁,斯仁至矣。
    文王,忘我忧民也。没听说文王有何过错,若有过错,人必知之。
    鞠躬尽瘁为民造福的文王啊,可惜我没有出生在文王时代。
    文王心系民众,胸怀若海坦荡荡,小民百姓长久的亲近他、爱戴他。
    文王温和待民,而刻意磨砺自己---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文王有崇高的威信而不严厉。
    文王信守大礼,奉行‘明明德-天下平’而令周邦经济繁荣社会安定。
    
    
    
    
    5.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子与人歌而善;【子---指:文王。
    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反:责备/批评/建议。【和:和衷共济。
    奢则不孙,【奢:奢侈/腐化。【不孙:绝后。
    俭则固。【俭:俭朴。【固:稳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圣:神圣。【吾---指:文王。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指:文王。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抑:谦下---克己爱民。【诲:教诲/身教。
    则可谓云尔已矣。【云:说/言教。【尔:你/我们。【已:已毕。【矣:了。
    
    【子:文王。
    【与:替;为。
    【人:人民。
    【歌:用动听的声音说话。
    【而:承递。
    【善:至善。
    
    【译文:
    文王替人民说话,动听而至善。
    文王身在民间,必使民众批评建议之,而后和衷共济之。
    文王深信:奢侈腐化必然绝后亡国;勤俭朴素则能凝聚民心稳固天下。与其奢侈绝后也,宁可俭朴而稳固天下。
    文王不把自己当圣人,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文王罕言利与命与仁。
    文王克己爱民为之不厌;文王信守大礼,以身作则诲人不倦。
    文王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则可谓胜过了用言语教导我们。
    
    
    
    
    
    8.焕乎,其有文章!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与:给~~传位。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荡然无存。【荡:洗涤。
    民无能名焉。【无:【名:铭记;记录。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其/尧/尧的爱民精神。【成功:成就。
    焕乎,【焕:焕发。
    其有文章!【其/尧/尧的爱民精神。【文:文王。【章:彰显;彰明。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周:周文王。
    
    【译文:
    巍巍乎!
    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与禹,故舜禹之有天下也;尧舜不传位子孙也。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
    唯民众利益为大,唯尧则之。
    然而,由于没有文字记录,尧的其他爱民事迹已经荡然无存了。
    巍巍乎!尧的爱民精神有成就也!
    尧的爱民精神焕发光大---尧的爱民精神由文王彰显!
    周文王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9.文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政:政治;政令。
    【以:用。
    【德---爱民之德。
    【思无邪---思想不逆道---思想自然。
    【道:治理。
    【齐:治理。
    【免---娩:生子。---引为:生利。
    【免而无耻:为谋利而无耻。如:嫁祸于人、作假、行贿、舞弊,等等。
    【格:纠正。
    
    【译文:
    文王为政,以爱民之德治理周邦,他心系民众,与民同甘苦,人民都爱戴他,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自然,思想天下平。
    治理国家若放弃信仰而仅靠政令和刑法,可令人为谋利而无耻。比如:嫁祸于人、作假、行贿、舞弊、贪污、化公为私、出卖国家机密,等等。
    文王治理周邦,‘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周邦的民众‘有耻且格’。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什么意思?
    ---文王治理周邦用爱民之德,并信守大礼,克制自己;所以周邦的民众以文王为榜样,都有羞耻之心,能自觉地遵守大礼并自行纠正错误。
    
    
    
    
    10.文王,志於道,据於德
    
    志於道,【道:自然之道(-|-);中庸之道。
    据於德,【德:明明德---社会生态平衡之德。
    依於仁,【仁:亲民;爱民;止于至善。
    游於艺。【艺:艺术---济民的艺术。
    自行束修以上。【束:约束。【修:修身。【以:为。【上:高尚。
    吾未尝无诲焉。【吾:我。【未:没有。【尝:经历。【诲~~述说。
    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文王。【有丧者~~将亡之纣王。
    子於是日哭,则不歌。【子/文王。【哭/悲痛于民众的疾苦。
    不愤不启,【愤:愤怒。【启:启发/启发明明德。
    不悱不发。【悱:悱恻/心悲苦。【发:发生/发生讨纣革命的决心。
    举一隅不以三,【隅/角落/喻:弱小的周邦。
    隅反,则不复也。【反/叛/讨纣。【复/覆/颠覆/颠覆纣王。
    
    【自行束修以上。:
    【文王自行约束以修身,以克己爱民为高尚。
    
    【吾未尝无诲焉。:
    【我没有经历文王时代,无法详细述说文王的事迹。
    
    【译文:
    文王志於顺其自然,行中庸之道;据於社会生态平衡之德;依於‘亲民-爱民-止于至善’之仁;游於‘经世-济民’的艺术。
    文王自行约束以修身,以克己爱民为高尚。
    我没有经历文王时代,无法详细述说文王的事迹。
    文王处于必将灭亡的、加剧残暴统治的纣王之侧;
    文王忧心民众的疾苦,未尝饱也。
    文王於是日日悲痛于民众的疾苦,则不歌。
    不愤怒则不能启发明明德。
    不悱恻就不会发生讨纣革命的决心。
    文王决心以三倍的速度发展周邦的经济和国力,否则,就难以讨纣成功光复天下。
    
    
    
    
    11.文王: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吾日三省吾身,【吾---文王自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道千乘之国,【道:治理。【千乘之国:商末之周邦。
    敬事而信;【敬:尊敬。【事:天下平之事。【信:理想;信仰。
    节用而爱人,【节用:节俭。【爱人:爱民。
    使民以时。【使:致使。【民:农民。【以:依。【时:农时。
    
    【译文:
    文王说:
    我每天要在三件事上反省自己:
    我为天下人谋福利是否尽了最大的忠诚?
    我信守大礼了吗?与朋友、与民众、与邻邦交往有没有发生言而无信的事情?
    我学了‘经世-济民’的学问,学以致用了吗?
    
    文王之所以能治理好弱小的千乘之国-商末之周邦,令其迅速地富强壮大起来,也就敬事、爱民两件事---
    其一,把‘明明德-天下平’之事铭记在心,尊敬之,信仰之,笃行之。
    其二,轻赋-节俭-爱民,使民众能不失农时地种植好自己的庄稼。
    
    
    
    
    
    12.文王: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子夏曰:
    贤贤易色,【贤1:贤劳。【贤2:贤者。【易:轻视。【色:色情。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
    主忠信,【主---周邦先主:文王。
    无友不如己者;【友/友人/人。【如:遵从。
    过则勿惮,改。【惮:怕。
    君子不重人,则不威,【君子:君主。
    学则不固。【则:规则---大礼-周礼。【固:牢固。
    慎终,【慎:慎思~~~信仰。【终:终极目标---天下平。
    追远,【追:追随。【远:远祖---周朝的远祖圣君:文王。
    民德归厚矣。【厚:宽厚---心胸宽厚,质地淳朴。
    
    【译文:
    子夏说:
    贤劳的有德者,他侍奉父母能竭尽其力;他为君主效劳能贡献其身;与朋友交往,他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说没有学问,吾必谓之他有学识。
    
    孔子说:
    (你没抓住事物的本质,没分清矛盾的主次。
    (‘贤贤者事君,能致其身’,其前提是‘主忠信’---
    文王克己爱民---文王忠诚于民,信守大礼,则天下人都是他的朋友,无人不遵从他;即便他有过错,也不怕,改了就是。
    君子不重视人民、不信守大礼,则没有威望,说明他没学好‘大礼-周礼’。
    慎思并信仰‘天下平’,追随并学习文王,我们就会心胸宽厚、质地淳朴,就能互相关爱、互相帮助。
    
    
    
    
    13.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君子:文王。
    子曰:
    君子不器。【不:1,丕/大;2,不是。【器:1,器量;2,器具。
    先行其言,【---文王先说了‘为民造福’的诺言。
    而后从之。【而后兑现诺言,实践‘天下平’。
    君子周而不比,【周:1,规律~~大礼。2,亲和;爱民。【比:矛盾。
    小人比而不周。【小人---指:夏桀、纣王。
    夷狄之有君,【夷狄---野蛮的夏桀和纣王。【有君:有君主位。
    不如诸夏之亡也。【如:奈。【不如:无奈。【诸夏:夏朝-商朝。
    
    【译文:
    子贡问:为什么说文王是圣明君子?
    孔子说:
    文王胸怀阔大,而不把自己当成整治民众的器具。
    文王发誓,要为民造福;然后心系民众、身在民间,以身作则,实践‘天下平’。
    文王顺其自然,信守大礼,克己爱民,与民众和谐相处而无矛盾。
    夏桀、纣王制造矛盾与民为敌,而违逆自然草菅人命。
    因为野蛮的夏桀和纣王得到了君主位,
    很无奈,夏朝和商朝只好灭亡了。
    
    
    
    
    14.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多闻阙疑,【阙que---缺:缺点。【疑:猜疑;
    慎言其馀,
    则寡尤。【寡:少。【尤:过失。
    多见阙殆,【见:看见;发现。【阙:错误。【殆:危险;不安。
    慎行其馀,
    则寡悔。【悔:懊悔。
    言寡尤,行寡悔,
    禄在其中矣。【禄:福/人民之福禄。【中/民众之中。
    
    【译文:
    文王多多地听取民众对自己的批评和猜疑,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和潜在的危险,谨慎自己的言行,所以能少犯错误,少有懊悔之心。
    文王言语无过失,行‘天下平’之道不懊悔,福禄在其民众之中矣。
    
    
    
    
    15.何为则民服?
    
    何为则民服?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直:正直。【枉:不正;违法。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劝:提倡。
    临之以庄,则敬;
    孝慈,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曰:子奚不为政?【奚:何;为什么。
    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孝:教---教育。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举:推举;选拔。
    【直:正直;公正。
    【错:更迭;更换;更替。
    【诸(语助)
    【枉:不正;违法;违背‘大礼-周礼’。
    
    【友:帮助。
    【于(语助)
    【兄弟:天下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施:行施。
    【於(语助)
    【有/友/亲善/爱民。
    【政:政治。
    
    【译文:
    怎样做才能使民众信服?
    选拔正直公正的人更替枉法不公的人,民众就信服;用枉法不公的人更替正直公正的人,民众就不信服。
    
    想获得民众的尊敬,提倡‘忠’,如何?
    以端庄正直之心临对天下,就会得到民众的尊敬;重视教育、慈爱民众就可以说是忠诚于民了;推举选拔善良有才能的人并且教育没有知识没有技能的人,就可以称之为‘提倡忠’了。
    
    或者有人会问:你为何不‘为政’治国呢?
    《尚书》云:要重视教育,唯有教育,才能帮助天下民众,才能行施爱民之政。
    我制书搞教育,传授文王的济民之道、爱民之德就是‘为政’,如果这不是‘为政’,如何作为才算是‘为政’呢?
    
    
    
    
    16.文王:敏於事而慎於言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先王:文王。
    小大由之,【小大/君主。【由:由己;随意。
    有所不行。【不行:不可行;行不通。
    知和而和,【知:知道。【和1:暖和。【和2:和谐。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节:制约。
    信近於义,言可复也。【复:还;偿还。
    恭近於礼,远耻辱也,【恭:恭顺。【近~~~信守。
    因不失其亲,【不失:无过失。【亲/亲民:待百姓若侍奉父母。
    亦可宗也。【可:适宜。【宗:本;样本/榜样。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文王。
    敏於事而慎於言;【敏:勤勉/实践。【事:‘明明德-天下平’之事。
    就有道而正焉,【就:造就;【有道:明明德;【正:正直。
    可谓好学也已。【好:可以。【学:模仿。【好学:学习的好榜样。
    
    【小大/君主。:
    为什么孔子用‘小大’来描述君主呢?---
    文王视自己为小民百姓中的一分子,视百姓若父母,鞠躬尽瘁为民众造福,在民众心中,文王象苍天般伟大。
    纣王视自己伟大若苍天,视百姓若草芥可以任其宰割,所以他被人民唾弃,在人民的眼里,纣王微小若尘土。
    
    【译文:
    ‘大礼-周礼’的作用,以和谐为贵。文王信守大礼以济民,效果完美。
    若君主为所欲为,怎么可以呢?文王知道暖和民心而令社会和谐---不以大礼制约君主,亦不可行天下平也。
    文王守信近於义,说过的话能兑现也。
    文王恭顺百姓如父母,信守大礼,远离耻辱也。
    因为文王不失其亲民-爱民之德,可树为做人的样本。
    文王食无求饱,居无定所---文王和民众在一起,与民众同甘苦。
    文王发奋致力于明明德-天下平,而谨慎自己的言行。
    文王造就了爱民之德的正直的光辉形象,真可谓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啊。
    
    
    
    
    17.周有大赉,善人是富
    
    君子有三畏:【君子/文王。【畏/敬畏/敬服。
    畏天命,【天命/自然规律。
    畏大人,【大人/大众。
    畏圣人之言。【圣人---尧舜禹汤等。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小人/纣王。
    狎大人,【---玩弄民心---失信于民。【狎xia:玩弄。
    侮圣人之言。【侮:轻侮。
    道不同,不相为谋。【道---社会之路。
    纣之不善,【---纣王之恶。
    不如是之甚也。【---荒谬之极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君子/文王。【恶/处境险恶。【下流/民间。
    天下之民皆归焉。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赉lai:恩赐。【善人/善待人民/亲民。
    兴灭国,【---周易商---兴周灭商。
    继绝世,【绝世/绝世之德---天下平。
    举逸民。【---亲民/与民自由。
    天下之民归心焉。
    
    【译文:
    文王有三畏:
    敬畏社会发展规律;敬畏人民大众;敬畏圣人之言。
    纣王不知社会发展规律而不畏也;
    纣王轻侮圣人之言,暴虐民众-玩弄民心-失信于民。
    纣王炮格治民,文王实践天下平---
    文王与纣王所行‘道不同,不相为谋’。
    纣王若恶魔,荒谬暴虐之极也。
    
    是以文王克己爱民恶居下流,天下之民皆归焉。
    周文王有大恩赐于中华民族---‘亲民-中庸-天下平’是我们的财富。
    武王讨纣兴周灭商,继承文王的伟大事业,实践天下平,与民自由。
    天下之民归心焉。
    
    
    
    18.文王成人之美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文王
    小人反是。【---纣王反其道而行。
    君子上达,【上:建立(如:上项目)【达:通畅。
    小人下达。【下:克/堵塞。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文王光大明明德、实践天下平---
    文王成人之美德,不成人之邪恶。
    纣王反其道而行。
    文王建立通畅言路商道的‘亲民-天下平’之路。
    纣王堵塞自由、藐视人权。
    文王泰而不骄,纣王骄而不泰。
    
    
    
    
    19.文王有九思
    
    君子有九思:【---文王内省有九思。
    视思明,【明:眼明心亮/明白事理。
    听思聪,【聪:听觉灵敏/兼听则聪。
    色思温,【温:温和/态度温和。
    貌思恭,【恭:恭敬。
    言思忠,【忠:忠诚/忠于人民。
    事思敬,【敬:敬业/全力以赴干事业。
    疑思问,【问:疑问/寻根问底。
    忿思难,【忿:忿恨/忿恨纣王。【难:艰难。
    德思义。【义:利人/舍己利人/克己爱民。
    
    【译文:
    文王内省有九思:
    视思明---我看明白事情的真相、事物的本质了吗?
    听思聪---我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对立的意见了吗?
    色思温---我和百姓说话,和声悦色、态度温和吗?
    貌思恭---我恭敬人民大众吗?待人接物有礼貌吗?
    言思忠---我的一言一行,都忠诚于劳苦大众了吗?
    事思敬---我信守大礼了吗?实践天下平,我全力以赴吗?
    疑思问---我处理疑难复杂问题时,寻根问底了吗?
    忿思难---我忿恨纣王欲讨之,充分考虑到它的艰难程度了吗?
    德思义---我明明德了吗?我舍己利人克己爱民吗?
    
    
    
    
    
    20.文王不忧不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君子不忧不惧。
    内省不疚,【疚:愧疚;负疚。
    夫何忧何惧?
    
    【译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文王不忧不惧。
    文王内省九思不疚,夫何忧何惧?
    
    
    -
    
    
    第三章.自然之道,思想之翼---‘-|-’
    
    
    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子:儿子---自然之子---易/-|-/道。
    【之:于此---在我们身边。
    【燕:安闲;休息。
    【居:居住。
    
    【申申:安详舒适,且周而复始永无休止。
    【夭夭:草木茂盛---生机勃勃。
    【如:遵循---遵循规律。
    【也:表示肯定。
    
    【述:遵循---遵循规律。
    【而:语助,转折。
    【不:没有。
    【作:作为。
    
    【信:守信---信守规律。
    【而:语助,递增。
    【好---完美地造就了。
    【古:亘古---历时久远/自宇宙诞生至今/自宇宙诞生至今的大自然。
    
    【窃:窃思。
    【比:比拟;参照---引申为:参照自然、探索自然规律。
    【于:对于。
    【我:我们---人类。
    【老:老聃---孔子的老师/老师。
    【彭:彭祖,据说活了800岁---长寿的榜样/榜样。
    
    【何:什么;为什么;是什么。
    【有:1,有生命;2,有人生目标。
    【于:从--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我们/我们人类。
    【哉:疑问语气。
    
    【何有于我哉?: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呢?---我从何而来?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译文:
    大自然的儿子‘易/-|-/道’,在我们身边安闲地居住。
    他安详舒适,他生机勃勃,他遵循规律,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好似无所作为。
    ‘易/-|-/道’信守自然规律,无为而无不为,它完美地造就了大自然。
    我经常窃思,我们何不参照自然、探索自然规律?这变化无穷的大自然,不就是我们人类最好的老师和榜样吗?
    我们应该将这些有规律的自然现象默记在心,从而知晓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我们应该不厌其烦、不知疲倦地研究、探索、传授这些规律。
    我经常问自己:我从何而来?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2.唯我与尔有是夫!
    
    有若无,实若虚;【---指:易/-|-/道。
    犯而不校。【犯:值得去做。【校jiao:囚禁/禁锢。
    用之则行,【行:行走/流通/顺畅/泰。
    舍之则藏,【藏:隐藏/不行/不流通/否。
    唯我与尔有是夫!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富裕---指:天下平。
    
    【有(- -):阴;女;物质;等等。
    【若:顺从/交配。
    【无(—):阳;男;精神;等等。
    
    【实(- -):物质。
    【若:顺从/配合/得益于。
    【虚(—):精神。
    
    【有若无,实若虚。---‘-|-’!:
    【女配男以繁衍后代;物质文明得益于精神文明以繁荣发达。
    
    【唯:唯有。
    【我:我们---人类。
    【与:心许-信仰。
    【尔:你---指:‘易/-|-/道’---生态平衡之德-中庸之道。
    【有:才有/方有。
    【是:正确的/真正的。
    【夫:丈夫---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站起来的有人权的人。
    
    【唯我与尔有是夫。:
    【唯有我们人类心许你‘易/-|-/道’,方有真正的人。
    
    【译文:
    女配男以繁衍后代;物质文明得益于精神文明以繁荣发达。
    顺其自然而不禁锢思想。
    ‘易/-|-/道’---生态平衡之德-中庸之道,用之则社会通泰,舍之则否,就会导致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唯有我们人类心许‘易/-|-/道’,遵循生态平衡之德,行中庸之道,方能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富裕的天下平社会可以谋求也,虽贫贱如执鞭的农夫,吾亦为之谋求。
    
    
    
    
    3.‘-|-’:约而为泰,难乎有恒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二三子:众人。【我---指:易/-|-/道。
    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丘:众人聚集之地。
    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圣人:拟人,指:易/-|-/道。
    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得见君子者:闻见文王的事迹。
    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善人:拟人,指:易/-|-/道。
    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得见有恒者:看见大自然。
    
    【亡wu:无(—);阳;天;雄性;男;精神;等等。
    【而:承递。
    【为:做;干。
    【有:有(- -);阴;地;雌性;女;物质;等等。
    
    【亡而为有:无入有间---易(-|-)---男干女---男女构精。
    【亡而为有---易(-|-)---引为:自然规律。
    
    【虚:空;虚无。
    【而:转折。
    【为:成为;变为。
    【盈:丰盈。
    
    【约:约束~~~制约---规律。
    【而:承递。
    【为:使;导致。
    【泰:天地交;康泰;畅通;和谐---生态平衡。
    
    【难:艰难---指:创造宇宙、创造生命等。
    【乎:语气。
    【有:为/是。
    【恒:永恒且有规律---永恒且有规律的、维持生态平衡的‘易’。
    【矣:了。
    
    【难乎有恒矣。---置‘难’为永恒之‘易’:
    【极其艰难之事,是永恒且有规律的‘-|-’:创造生命,不过男女构精而已。
    
    【译文:
    易(-|-)也,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也,可将虚无变化为丰盈。
    易(-|-)也,制约万物而导致生态平衡。
    易(-|-)也,将极其艰难的事情转化成为永恒且有规律的‘易’。
    我(-|-),简捷而易行也,众人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万物为伍,凡是有人有万物之地便有我。
    
    易/-|-/道,圣人也,吾不得而见之矣;能闻见文王的事迹,则可矣。
    易/-|-/道,善人也,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永恒的大自然,则可矣。
    
    
    
    
    5.‘-|-’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大哉君子!【君子---拟人,指:易/-|-/道。
    博学而无所成名。【---无所不知、无所不为,而无所成名。
    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
    吾执御矣。【吾/易/-|-/道。【执:执掌。【御:驾驭/驾驭规律。
    语之而不惰者,【语:发送信号;发送指令。【惰:懈怠。
    其回也与!【其:它是。【回:转/有规律的运动/规律。【与:语气。
    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惜:爱惜/喜爱。
    民可使由之,【---男女构精,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万物化生,奥秘何在?不可使知之。
    笃信好学,【笃:诚实;【信:守信。【好:容易。
    守死善道,【---规律生死。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危邦乱邦破坏生态。
    天下有道则见,【见xian:显现。【道:中庸之道。
    无道则隐。【道:天下平-中庸之道。
    
    【守:奉行。
    【死---代指:生与死。
    【善:至善;完美。
    【道:自然之道;生态平衡之德。
    
    【译文:
    大哉君子!
    ‘-|-’也,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为!而无所成名。
    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
    吾执御矣---我执掌驾驭规律的职责。
    发送信号、发送指令而永不懈怠者,它是规律也。
    惜乎!春夏秋冬,日落日出---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民可顺其自然之,却不知其奥秘也。
    ‘-|-’也,诚实守信,人类很容易模仿它、学习它;
    ‘-|-’也,规律生死,奉行至善而完美的自然之道-生态平衡之德。
    ‘-|-’也,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也,人类社会若遵循自然规律,奉行天下平-中庸之道,则显现其强大的创造力;否则,天下无道则隐。
    
    
    
    
    6.‘-|-’也,不在其位,不pi谋其政
    
    不在其位,【---没有具体的位置。
    不谋其政。【不pi:丕/大。【谋:营求/经营。【其政:其所管之事。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师挚之始,【挚:真挚。
    关雎之乱;【乱:治理。
    洋洋乎!盈耳哉。【洋:众多。
    狂而不直,【狂:来势凶猛不可抗拒。【不pi:丕/大。【直:直爽。
    侗而不愿,【侗:侗蒙无知。【不pi:丕/大。【愿:谨慎。
    悾悾而不信,【悾:诚实-勤恳。【不pi:丕/大。
    吾不知之矣。【不:未。
    学如不及,【---意为:不遵循规律。【及:及格。
    犹恐失之。【犹:可。
    
    【无:‘—’/阳/男性/父亲/精神。《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
    【求:求取。
    【生:生命/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以:所以。
    【害he:盍/合/合乎。
    【仁:仁爱---赋予生命是最大的爱。
    
    【有:‘- -’/阴/女性/母亲/物质。《老子》曰:有,名万物之母。
    【杀shuai:衰。
    【身:身体。
    【以:所以。
    【成:成就。
    【仁/赋予生命之大爱。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父亲求生男女构精,所以合乎‘赋予生命之大仁’。
    母亲衰身十月怀胎,所以成就‘赋予生命之大仁’。
    
    【译文:
    ‘-|-’---规律也,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没有具体的位置,却把它所管的事情,经营的有条不紊。
    父亲求生-男女构精,所以合乎‘赋予生命之大仁’。
    母亲衰身-十月怀胎,所以成就‘赋予生命之大仁’。
    我们认识自然规律的真挚的启蒙老师是‘关雎-性爱-繁衍’之治。
    关雎之治,繁衍了众多的人类,洋洋乎!盈耳哉。
    ‘-|-’也,不可抗拒而又极其直爽豪迈。
    ‘-|-’也,好似侗蒙无知而又极其谨慎认真。
    ‘-|-’也,诚实勤恳而又极其诚信,他从未失信过。
    ‘-|-’也,吾不知其奥秘之原理也。
    如果我们不遵循规律,犹恐失之福也。
    
    
    
    
    7.‘-|-’也,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夫子/拟人:-|-。【循:循规。【诱:教;诱导。
    博我以文,【博/通/通晓。【文/纹理/道理。
    约我以礼,【约:制约。【礼/规矩/规律。
    欲罢不能。【---永不停止。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吾/我/我们。【既/尽。【卓:卓越。
    久矣哉!【---我研究‘-|-’已经很久了。
    由之行,诈也,【由/原因/原理。【之/的。【行/行动。【诈/俊俏。
    无臣而为有臣。【---无物而化为万物。【臣/人/物。
    虽欲从之,【从:从事---从事‘-|-’的研究。
    未由也已。【未:没有。【由:原因。【已:停止。
    吾谁欺?欺天乎?【---我不能自欺欺人。
    
    【译文:
    ‘-|-’也,它奥妙无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也,它无所不在,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也,它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尽竭我们的才能去研究‘-|-’, 如有所立,一定是非常卓越的成就。
    我研究‘-|-’已经很久了。
    ‘-|-’的原理非常俊俏,它可以无中生有,把无物化为万物。
    我虽然想研究‘-|-’,但是我没有探求到它的原理就停止了研究。---我只能无奈的承认这个事实---我不能自欺欺人。
    
    
首页 上一页[14] 本页[15] 下一页[16] 尾页[3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恐怖推理 最新文章
有看过《我当道士那些年》的吗?
我所认识的龙族
一座楼兰古墓里竟然贴着我的照片——一个颠
粤东有个闹鬼村(绝对真实的30个诡异事件)
可以用做好事来抵消掉做坏事的恶报吗?
修仙悟
—个真正的师傅给你聊聊男人女人这些事
D旋上的异闻录,我的真实灵异经历。
阴阳鬼怪,一部关于平原的风水学
亲眼见许多男女小孩坐金元宝飞船直飞太空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1-03 18:23:47  更:2022-01-03 18:36:42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