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恐怖推理 -> 出家人个个修得这么厉害,是真的吗? -> 正文阅读 |
[恐怖推理]出家人个个修得这么厉害,是真的吗?[第6页] |
作者:智空禅师0 |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人生几十年,以为长久,其实,看看就要入土。 一气不来,就分天隔地,人间造作种种,就会如梦幻泡影般了不可得! 何不乘身心康健,一心求知生命本来? 若的明悟心地,就会顿超三界六道,至此为圣,不久便可圆证佛果! 再不受六道凄惶流浪之苦,永享至乐矣! 诸位仁者,善思之! |
27.慧海禅师悟道因缘 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大珠慧海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欲姓朱,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宋高僧传》不见记录。初依越州大云寺道智和尚受业。后到江西参马祖,发明心要。 关于他开悟的因缘《景德传灯录》卷六和《五灯会元》卷三均有记载。 一日,慧海禅师参马祖。马祖问:“从何处来?” 慧海禅师道:“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道:“来此拟须何事(到这里打算求什么)?” 慧海禅师道:“来求佛法。” 马祖道:“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 慧海禅师道:“阿那个是慧海宝藏?” 马祖道:“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慧海禅师一听,当即“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身心踊跃,礼谢马祖。 这则接机公案,非常有名,经常被人引用。在这里,马祖真可谓单刀直入,直指心性。马祖的开示,要点有二:一是自性佛为每一个人本自具足,无有欠缺,修道人应从自性入手,不可抛却自家宝藏、向外驰求;二是自性虽然不是见闻觉知,但亦不离见闻觉知,不可在见闻觉知之外去寻找自性。谁在致疑?谁在见闻觉知?谁在穿衣吃饭?这个是用功的所在,关键是能不能当下息却分别心、取舍心,能不能于这里承担。慧海禅师正是从这里悟入的。 慧海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马祖身边,侍奉马祖六年之久。后因为受业师道智和尚年事已老,需要人照顾,于是慧海禅师便赶回越州大云寺,奉养道智老和尚。在这期间,慧海禅师晦迹藏用,外示痴讷。他曾经撰有《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系统地谈到了自己的修行见地和体会。该书后来被自己的法侄玄晏偷偷地抄下来,拿到江外,上呈给马祖。马祖看了以后,当众赞叹道:“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于是,时人遂称慧海禅师为“大珠和尚”。 大珠慧海禅师在越州传禅的时候,学众云集。他是最早在江浙一带传扬马祖禅法的人。他的语录现见于《景德传灯录》、《祖堂集》及单行本《大珠禅师语录》。 这里且举他接引学人的三则语录,从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大珠慧海禅师的禅风: 1.有一天,有位讲《金刚经》的法师带着数人前来礼谒慧海禅师。……问道:“师说何法度人?”师曰:“贫道未曾有一法度有。”曰:“禅师家浑(全都)如此。”师却问:“大德说何法度人?”曰:“讲《金刚经》。”师曰:“讲几座来?”曰:“二十余座。”师曰:“此经是阿谁说?”僧抗声(大声)曰:“禅师相弄,岂不知是佛说邪?”师曰:“《金刚经》中讲,‘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若言此经不是佛说,则是谤经。请大德说看!”那僧被问得无言以对。过了一会儿,慧海禅师又追问:“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德且道:阿那个是如来?”曰:“某甲到此却迷去!”师曰:“从来未悟,说甚却迷?”曰:“请禅师为说。”师曰:“大德讲经二十余座,却不识如来!”僧礼拜曰:“愿垂开示。”师曰:“如来者,是诸法如义,何得忘却?”曰:“是诸法如义。”师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经文分明,那得未是?”师曰:“大德如否?”曰:“如。”师曰:“木石如否?”曰:“如。”师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无二。”师曰:“大德与木石何别?”僧无对。良久,却问:“如何得大涅槃?”师曰:“不造生死业。”曰:“如何是生死业?”师曰:“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曰:“去何即得解脱?”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曰:“禅师如和尚者,实谓希有。”说完,礼谢而去。 2.有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否?”师曰:“有变易。”藏曰:“禅师错也。”师却问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师曰:“若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也。”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的当(正确、恰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易,便作变易解会,说不变易,便作不变易解会。”藏曰:“故知南宗实不可测。” 3.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思虑);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 第一则语录,是对知解宗徒的敲打,这些人一心钻在故纸堆里,终日寻文求义,而于自己的本分智慧和解脱,竟毫无作为。修行首先要对治的就是分别心、取舍心。而依文解义正是学道人分别心重的一个主要表现。慧海禅师在这则语录中对“如何是生死业”的开示,可谓力透纸背。若能从此悟入,在修行上必得大用,所谓“得力处省心,省心处得力”是也。 第二则语录则涉及到佛教当中最容易引起误解的一个重要概念--真如。人们在理解这个概念的时候,往往杂入外道知见,也就是从变与不变的二边出发,对真如作出非此即彼的判断。在这里,慧海禅师的开示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真如的概念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则语录则明确地表示,禅不在别处,就在日常起居当中。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做到安住当下,心行到位(合一),不分别取舍,道即在其中矣。这段精彩的开示,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当作禅宗修行最主要的特色而传颂着。 从上面所引语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大珠慧海师反对学人执着于经文、依文解义的做法,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实修实证。他的讲法看似有教下之平实,但其机锋却似快刀,让知解宗徒招架不得。 |
@智空禅师0 2021-03-03 14:24:31 人生几十年,以为长久,其实,看看就要入土。 一气不来,就分天隔地,人间造作种种,就会如梦幻泡影般了不可得! 何不乘身心康健,一心求知生命本来? 若的明悟心地,就会顿超三界六道,至此为圣,不久便可圆证佛果! 再不受六道凄惶流浪之苦,永享至乐矣! 诸位仁者,善思之! ----------------------------- @悦江湖无名氏 2021-03-04 17:12:00 在国内我们的正规教育只是对“生“的教育而没有对“死”的教育。古人以未知生焉知死来回避这个问题。儒家有杀身成仁之说教,西方有天堂和地狱之教育。但对死亡的理解都不是很全面。很久以前看多《西藏生死录》讲的就是对死亡过程的描写,这个描写与佛教里的是一样的,什么中阴身等等之类,这个可以全面的了死亡的物理和心里过程,其实我们对死亡多一份了解就会对生命多一份珍惜。如楼主说的“ 何不乘身心康健,一心求知生命...... ----------------------------- 越是高深的,其实越是简单的-----但,不是一般意义的表面简单! 生命的回归,一点都不复杂,只是后人把这件事搞复杂了!然后每个人也就只认为自己肯定不会开悟---那是高僧的事! 其实,佛法不是只讲给高僧的,也是讲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尤其是在苦中的普通人。 只要敢承担!开悟,分分钟的事! |
28.法会禅师悟道因缘 洪州泐(le)潭(今江西高安县洞山)法会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生平不详。《五灯会元》和《景德传灯录》均记载了他参问马祖的悟道经过: 一日,法会禅师问马祖:“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马祖道:“低声!近前来,向汝道!” 法会禅师于是走到马祖跟前,以为马祖会秘密地传经他什么心法,突然,马祖照着他的脸上打了一巴掌,说道:“六耳不同谋(有第三人在场,无法保密,不足以谋事)。且去!来日来。” 过了几天,法会禅师又参马祖。这次他吸收了上次的教训,特意避开其他的人,单独进入法堂请益。 礼拜完马祖,他迫不及待地说:“请和尚道。” 马祖却回答说:“且去!待老汉上堂,出来问,与汝证明。” 马祖的回答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然而正是这出乎意料的回答,将他的希求心彻底地给打死了--法会禅师忽然有省。他叩谢马祖道:“谢大众证明。” 说完,法会禅师使绕法堂一周,欢喜踊跃而去。 学道之人,参拜善知识的时候,心中往往隐秘地怀着有所得心,希望能从善知识那儿得到一个什么秘诀,却不知道秘诀就在自己的心中。那么如何才能明见自己心中的秘诀呢?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要彻底息却驰求心、有所得心,要让自己的心在“绝望”中回归自身。道,就在一念歇处、言语道断处、心行处灭现形。 |
29.慧藏禅师悟道因缘 抚州(治所在今江西抚州)石鞏(gong)慧藏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生平姓氏不详。原本是个猎户,以射猎为生,讨厌见到出家人。 有一天,石鞏慧藏禅师追赶着一只鹿从马祖的庵前经过。马祖迎上前。慧藏禅师于是问:“还见鹿过否?” 马祖问:“汝是何人?” 慧藏禅师道:“猎者。” 马祖问:“汝解射否(你懂得射箭吗)?” 慧藏禅师道:“解射。” 马祖问:“汝一箭射几个?” 慧藏禅师道:“一箭射一个。” 马祖道:“汝不解射。” 慧藏禅师问:“和尚解射否?” 马祖道:“解射。” 慧藏禅师问:“一箭射一群。” 慧藏禅师道:“彼此生命,何用射他一群(彼此都是生命,为什么要射他一群呢?)?” 马祖道:“汝既知如是,何不自射(你既然知道彼此都是生命,你为什么不射自己而要射它呢)?” 慧藏禅师道:“若教某甲自射,直是无下手处(若要我射自己,简直是无处下手)。” 马祖道:“这汉旷劫无明烦恼,今日顿息。” 慧藏禅师言下有省,于是扔掉手中的弓箭,投马祖出家。 有一天,慧藏禅师正在厨房里做事,马祖进来了,问道:“作甚么?” 慧藏禅师道:“牧牛。” 马祖问:“作么生牧(如何牧牛)?” 慧藏禅师道:“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 马祖赞叹道:“子真牧牛!” 慧藏禅师于是便放下手中的活儿当即离去。 慧藏禅师得法后,住抚州石鞏山,常以弓箭接引来机。 曾有漳州三平义忠禅师,来参慧藏禅师。三平正在礼拜,慧藏禅师遂张弓架箭,说道:“看箭!”三平于是拨开胸口道:“此是杀人箭。活人箭又作么生?”慧藏禅师遂将弓弦弹了三下。三平豁然有省。于是礼拜。慧藏禅师道:“三十年张弓架箭,只射得半个圣人。”说完佛将弓箭折断扔了。 石鞏慧藏和西常智藏,都是马祖的入室弟子。慧藏禅师的名气虽不及西堂,但其机锋峻辩,却不让于西堂。有一天,慧藏问西堂:“汝还解捉得虚空么(你还懂得把捉虚空吗)?”西堂道:“捉得。”慧藏道:“作么生捉(如何把捉)?”西堂伸手,作出撮虚空的样子。慧藏禅师道:“汝不解捉。”西堂于是问道:“师兄作么生捉?”慧藏禅师突然捏着西堂的鼻孔,使劲地拽,西堂疼不可忍,道:“太煞!拽人鼻孔,直欲脱去(太粗鲁了!几乎快要把我的鼻孔给拽掉了)。”慧藏禅师道:“直须恁么捉虚空始得(直须这样才能捉得虚空)。” 这里的虚空喻指当人的自性,自性无形无相,不可捉摸,犹如虚空。但是,它跟虚空不一样的地方是,它具有灵觉之作用,非是死寂之顽空。自性虽然不即是眼耳等见闻觉知,但是欲识自性,却不可脱离见闻觉知。若离开当下之见闻觉知,向外驰求所谓的自性,则永无到家之日。 |
30.无业禅师悟道因缘 汾州(今山西汾阳)无业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商州(今陕西商洛一带)上洛人,欲姓杜。其母李氏怀他之前,有一次做梦,听到空中有个声音问她:“寄居得否?”她答应了,醒来后不久就怀孕了。无业禅师诞生的那天晚上,神光满室,众人皆异,谓此子必非常人。无业禅师幼年时,即与平常的孩子不一样,“行必直视,坐即跏趺”,从不跟其他的孩子一起嬉戏。九岁时,无业禅师便依开元寺志本禅师学习大乘经典,象《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无业禅师皆一目十行,讽诵无遗。无业禅师十二岁落发,二十岁从襄州幽律师受具足戒,学习《四分律疏》,刚一学完,他就能够敷演宣讲。他经常为僧众宣讲《大般涅槃经》,冬夏无废。 无业禅师后来听说洪州马大师禅门鼎盛,特地前往瞻礼。无业禅师生得身材高大,站立如山,声如洪钟。马祖一见,便觉得他不同寻常,于是笑而戏之曰:“好一座巍巍佛堂,只可惜其中无佛!” 无业禅师一听,连忙向马祖顶礼道:“至如三乘文学,粗穷其旨。尝闻禅门即心是佛,实未能了(对于大小三乘的经文义学,我略知其大旨。我曾经听说禅宗宣扬即心即佛的道理,对此,我尚未明了)。” 马祖道:“只未了底心即是,更无别物。不了时即是迷,若了即是悟。迷即众生,悟即是佛。道不离众生,岂别更有佛。亦犹手作拳,拳全手也(你就去体究这个未了的心即是,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别的东西了。不明白自己的心就是迷,明白自己的心就是悟。迷就是众生,悟就是佛。道并没有远离众生,除了心之外,难道还有别的佛吗?这就象握手成拳,拳的形状虽然与手掌不一样,但拳当体还是手掌)。” 无业禅师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心印?” 马祖道:“大德正闹在,且去,别时来(大德!你心里正喧闹得很,一点也不安宁。先下去,改日再来)。” 于是无业禅师开始迈步向外走,这时马祖在背后大声招呼道:“大德!” 无业禅师一听,连忙回首。 马祖问道:“是甚么?” 无业禅师言下豁然开悟,于是不停地礼拜马祖。 马祖道:“这钝汉礼拜作么?” 无业禅师涕泪悲泣地说:“本谓佛道长远,勤苦旷劫,方始得成(我本以为佛道离我们还很遥远,需要经过旷劫勤苦修行才能成就),今日始知法身实相本自具足。一切万法从心所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 马祖道:“如是如是。一切法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本自空寂。经云,‘诸法从本业,常自寂灭相’。又云,‘毕竟空寂舍’。又云,‘诸法空为座’。此即诸佛如来住此无所住处。若如是知,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举足下足,不离道场,言下便了,更无渐次。所谓不动足而登涅槃山者也。” 无业禅师得旨后,便前入曹溪礼拜六祖塔,回来的时候,顺游庐山、天台等地,遍访圣迹。旋即往清凉山金阁寺,重新阅藏,时间长达八年之久。后住开元精舍,大开弘化,接引学人。学者每问佛法,无业禅师多答之曰:“莫妄想。” 随着无业禅师的法誉日隆,唐宪宗多次诏请进京讲法,无业禅师均以生病为由,婉言谢绝了。后穆宗皇帝即位,命令两街僧录灵准公带着圣旨,远道前来汾州开元寺,欲强制迎请无业禅师进京。 灵准公见了无业禅师,作礼道:“知师绝尘物表,糠秕世务。法委国王,请师熟虑。此回恩旨不比常时。愿师必顺天心,不可更辞以疾,相时而动,无累后人(我知道法师已弃绝红尘,心栖物表,视世事如糠秕。今国王下令,还请法师三思而行。这次皇上下诏,不比以往。惟愿法师这次定要顺从皇上的心意,万不可再以疾病相推,识时达务,不要连累了后人)。” 无业禅师听了,微笑着说:“贫道何德,累烦世主?且请前行,吾从别道去矣(贫道有何德行,烦劳国主屡次下诏?请你先走,我从另外一条路前往)。” 于是,无业禅师剃发澡浴,准备上路。到了半夜,他告诉弟子慧愔等人说:“汝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太虚同寿,不生不灭。一切境界,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当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实者。故经云,‘唯有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 说完,结跏趺而坐,奄然归寂。荼毗的那一天,天空中出现五色祥云,异香四逸,所获舍利,璨若珠玉。手下弟子贮以金棺,葬于石塔。时间是长庆三年(823)。后谥大达国师。 |
31.亮座主悟道因缘 西山亮座主,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四川人,生平不详。善于讲解经论,颇为自负。 一日参马祖。马祖问:“见说座主大讲得经论,是否?” 亮座主道:“不敢!” 马祖问:“将甚么讲?” 亮座主道:“将心讲。” 马祖道:“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争解讲得!” [工伎儿,随着锣鼓等乐器之节拍,表演各种杂技动作的演艺者。和伎者,调弄音乐以配合演艺者进行表演的伴奏者。] 亮座主大声反问道:“心既讲不得,虚空莫讲得么?” 马祖道:“却是虚空讲得。” 亮座主认为马祖的讲法不正确,于是便起身告辞。正准备下台阶,马祖突然在背后大声招呼道:“座主!” 亮座主刚一回头,马祖问:“是甚么?” 亮座主豁然大悟,连忙向马祖礼拜致谢。 马祖道:“这钝根阿师,礼拜作么?” 亮座主道:“某甲所讲经论,将谓无人及得,今日被大师一问,平生功业,一时冰释。” 说完,再一次礼谢而退。 亮座主后来隐居于洪州西山,从此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
32.水潦和尚悟道因缘 洪州水潦和尚,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生平不详。 一日,参马祖。水潦和尚问道:“如何是西来的意(究竟真实之理)?” 马祖道:“礼拜著!” 水潦和尚刚跪下礼拜,马祖突然当胸一脚,将他踢倒在地。 就在这突如其来的一踹中,水潦和尚豁然大悟。 他从地上爬起来,拊掌呵呵大笑道:“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毫头上,识得根源去。” 说完,礼谢而退。 后来水潦和尚住山,还经常跟大众提起当年马祖给他的那当机一踹,他说:“自从一吃马师蹋,直至如今笑不休。” |
33.庞蕴居士悟道因缘 襄州(今湖北襄阳)庞蕴居士,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字道玄,衡州(今湖南衡阳)衡阳县人。其祖上世代以儒为业。庞居士少年时,即悟尘劳苦空,遂发心探求解脱之真谛。 唐贞元年间,庞居士前往南岳,参谒石头希迁禅师。 庞居士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 石头禅师连忙用手掩住庞居士的嘴。庞居士豁然有省。于是留在石头座下参学,并与丹霞禅师成为好朋友。 有一天,石头禅师问道:“子见老僧以来,日用事作么生(你自从见老僧以来,在日常事务中,如何用心)?” 庞居士回答说“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说完,遂呈上自己写的悟道偈子: “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 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 朱紫谁为号,北山绝点埃。 神通并妙用,运水及般(搬)柴。” 石头禅师看了他的偈子,点头表示肯定,并希望他出家,问道:“子以缁邪,素邪(你是打算出家还是当居士)?” 庞居士道:“愿从所慕。” 因此,他选择了居士生活,而没有落发出家。 庞居士在石头座下参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前往江西洪州,参礼马祖。 初见马祖,他又抛出了那个老问题:“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 马祖道:“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庞居士于言下顿领玄旨,从前所残留的疑情一扫而光。 开悟后,庞居士继续留在马祖座下参学,时间长达两年。通过这两年的朝夕参承,他的修证日趋高峻,机辩迅捷,为诸方之所仰慕。 离开马祖后,庞居士便过起了云游的生活。庞居士所到之处,禅门老宿都争相往复问酬。庞居士皆随机应响,为人解粘去缚。其机锋言辩,皆超出常规,令人难以捉摸。 有一天,庞居士来到一处讲肆,随喜听某位座主讲《金刚经》。当座主讲到“无我相无人相”的时候,庞居士问道:“座主!既无我无人,是谁讲谁听?”座主被问得无言以对。庞居士道:“某甲虽是俗人,粗知信向(消息)。”座主问“只如居士意作么生(依居士之见,如何回答)?”庞居士于是作偈答曰: “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 劝君休历座,不似直求真。 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 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 座主闻偈,心意豁然,欢欣踊跃,归仰赞叹。 元和年间,庞居士向北游方,来到襄汉一带。于是在那儿定居下来。他有个女儿叫灵照,没有出嫁,日常就跟着庞居士制作竹漉篱(滤水用的竹器)。竹漉篱做好后,她就拿到集上去卖。他们一家人就靠这个来维持生计。虽然他们的生活清苦,但是,一家人却很自在,过着一种大隐隐于市的生活。庞居士有一首偈子,描述了这种生活场景: “有男不婚,有女不嫁。 父子共团圆,共说无生话。” 庞居士另有一首偈子,表达了他对即世而出世的在家修行的理解: “心如境亦如,无实亦无虚。有亦不管,无亦不拘。不是贤圣,了事凡夫。易复易,即此五蕴有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无相法身岂有二?若舍烦恼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护生须是杀,杀尽始安居。会得个中意,铁船水上浮。” 庞居士的女儿灵照,修行也非常好。父女俩还经常一起斗机锋。 有一天,庞居士问灵照:“古人道,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如何会?” 灵照回答说:“老老大大,作这个语话!” 庞居士问:“你作么生?” 灵照道:“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 庞居士一听,莞尔一笑,知道女儿大事已毕。 还有一次,庞居士上街卖漉篱,下桥的时候,腿脚不便,跌了一交。走在后面的灵照一见,赶忙上前。她没有去扶她的父亲,而是在父亲的旁边倒下。 庞居士问:“你作甚么?” 灵照曰:“见爷倒是,某甲相扶。” 庞居士临入寂的时候,与女儿灵照合演了一曲极精彩的剧幕-- 有一天早晨,庞居士告诉灵照说:“视日早晚,及午以报(注意一下太阳的高低,到了正午的时候,告诉我一声)。” 灵照出去了,过了一会儿,她匆忙跑进来,报告庞居士道:“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太阳已经到了正中,但是有日蚀)。” 庞居士一听,便走出户外观看。 哪里有什么日蚀!庞居士知道上当了,连忙进屋,却发现女儿灵照已登上自己的禅座,合掌坐化了。 庞居士笑道:“我女锋捷矣(我女儿动作真快啊)!” 于是,庞居士决定再逗留七天,以便安排女儿的后事。 庞居士临终前,他的好友州牧于公頔(di)前来问疾。 庞居士告诉他说“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好住,世间皆如影响。”说完,便枕着于公頔的膝盖奄然而化。 庞居士入寂后,他的朋友根据他的遗命,将他的尸体焚化后洒入江湖。僧俗信众无不哀掉。大家都说他就是当年的维摩诘居士。 庞居士生前有诗偈三百余篇流传于世。 |
《大品般若经》中说:“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 |
34.隐峰禅师悟道因缘 五台山隐峰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建州(今福建建瓯)邵武人,俗姓邓,人称邓隐峰。幼年时狂顽不慧,父母管不了他,于是听任他出家。 出家受戒后,邓隐峰禅师即游学四方。他最初来到江西马祖门下,参学多年,未能见道。后听说石头希迁禅师在南岳大开禅席,于是心向往之。 一日,邓隐峰禅师向马祖辞别。马祖问:“甚么处去?” 邓隐峰禅师道:“石头也(到石头禅师那儿去)。” 马祖道:“石头路滑(你可要小心石头路滑啊)。” 邓隐峰禅师道:“竿木随身,逢场作戏。” 说完便开了马祖,前往南岳。 刚一到石头禅师那儿,邓隐峰禅师也不礼拜,却绕石头禅师的禅床一周,然后将锡杖卓地一声,问道:“是何宗旨?” 石头禅师回答道:“苍天,苍天!” 邓隐峰禅师一听,如堕云里雾里,不知该如何应对。 于是他又回到马祖那儿,并把自己参石头时的情景告诉了马祖。 马祖道:“汝更去问,待他有答,汝便嘘两声。” 于是邓隐峰禅师又前往南岳。见了石头,依旧象上次一样问道:“是何宗旨?” 石头禅师于是“嘘”了两声。邓隐峰禅师又一次哑口无言。他只好垂头丧气地又回到马祖那儿,并且把自己失败的情形报告了马祖。马祖哈哈大笑道:“向汝道石头路滑!” 邓隐峰禅师经过这两次挫败,决定不再四处乱跑,一心呆在马祖门下,用心参究。后来有一天,终于在马祖的一言点拨之下,豁然有省。 悟道后,邓隐峰禅师又一次前往南岳,参礼石头禅师。 一见石头禅师,邓隐峰禅师便问:“如何得合道去?” 石头禅师道:“我亦不合道。” 邓隐峰禅师又问:“毕竟如何?” 石头禅师道:“汝被这个得多少时邪耶?” 看来,邓隐峰禅师虽然已有所省悟,但还不彻,这次又被石头禅师把住了尾巴。于是邓隐峰禅师决定留在石头禅师身边,继续参请。 有一天,石头禅师正在铲草,邓隐峰禅师站在他的左侧,叉手而立。石头禅师飞起铲子,将邓隐峰禅师脚前的一株草铲掉。 邓隐峰禅师道:“和尚只铲得这个,不铲得那个。” 石头禅师于是提起铲子,邓隐峰禅师便接过去,作铲草的姿势。 石头禅师道:“汝只铲得那个,不解铲得这个。” 邓隐峰禅师无言以对。 不久邓隐禅师又回到马祖那儿。为了让邓隐峰禅师彻底放下,马祖经常不失时机地给予钳锤,以至有一天终于演出了令天下衲子惊心动魄的一幕-- 有一天,邓隐峰禅师推着车子在路上行走,他突然发现马祖正坐地前方的路边,把脚横在路中间,挡住了车子的去路。邓隐峰禅师推车上前,说道:“请师收足。” 马祖道:“已展不缩。” 邓隐峰禅师道:“已进不退。”说完,便推车子从马祖的脚上碾过去。 马祖回到法堂之后,拿着斧子,大声喝道:“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 邓隐峰禅师便走到马祖的跟前,伸出脖子让马祖砍,马祖于是放下手中的斧子。 邓隐峰禅师彻悟之后,即前往池州参拜南泉普愿禅师。刚到南泉,正好碰上僧众参请,南泉禅师指着净瓶(净手用的瓶子),说道:“铜瓶是境。瓶中有水,不得动著境,与老僧将水来。”众僧无言以对。这时邓隐峰禅师走上前,拿起净瓶,在南泉禅师面前就倒。于是南泉禅师便回到方丈室去了。 邓隐峰禅师后来又到沩山,直接走进法堂,将衣钵放在上首板头上。沩山禅师听说师叔到了(沩山是百丈怀海的弟子,百丈怀海和邓峰禅师又是师兄弟),于是先具威仪,来到法堂看望邓隐峰禅师。邓隐峰禅师看见沩山禅师来了,便作卧势。沩山禅师便回到方丈里去了。于是邓隐峰禅师便起身离开了沩山。过了一会儿,沩山禅师问侍者:“师叔在否?”侍者道:“已去”。沩山禅师问:“去时有甚么语?”侍者道:“无语。”沩山禅师道:“莫道无语,其声如雷。” 邓隐峰禅师生活上有个习惯,就是“冬居衡岳,夏止清凉”,一年中就这样南北来来回回地走。唐元和年间,邓隐峰禅师拟登五台,路出淮西,途中正好遇上官军同叛军吴元济交锋,未决胜负。邓隐峰禅师见双方互相残杀,顿生怜悯,说道:“吾当去解其患。”说完,便将锡杖掷向空中,然后飞身而过。两军将士仰头观看,发现眼前的这一幕与前天晚上所梦见的预兆一般无二,于是斗心顿息,各自回营。 邓隐峰禅师在公开的场合既显神异,担心被人理解为有惑众之嫌,于佛法不利,来到五台山之后,即决定在金刚窟前示灭。他先问信众:“诸方迁化,坐去卧去,吾尝见之,还有立化也无?”信众道:“有。”邓隐峰禅师道:“还有倒立者否(还有倒立而化的吗)?”信众道:“未尝见有。”邓隐峰禅师于是倒立而化。奇怪的是,他的衣服居然整整齐齐地顺着身体,没有倒挂下来。后来,众人商量着把他的尸体抬到火化窑里荼毗,却发现无论怎么用力,他的身体却屹然不动地倒立在那里。远近前来看热闹的人,都惊叹不已。当时,邓隐峰禅师有个妹妹,是个丘尼,也在场。她看到哥哥这个样子,于是上前拍着他的尸体,呵斥道:“老兄,畴昔不循法律,死更荧(ying)惑(眩惑)于人?”说完用手一推,其尸体偾(fen,僵仆)然而踣(bo,僵仆)。 邓隐峰禅师临终前留下了一首偈子: “独弦琴子为君弹,松柏长青不怯寒。 金矿相和性自别,任向君前试取看。” |
35.灵祐禅师悟道因缘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沩山(今湖南宁乡县西)灵祐禅师,百丈怀海禅师之法嗣,俗姓赵,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年十五即辞亲,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师出家,二十三岁受具足戒。后从钱塘义宾学习戒律。此时,灵祐禅师虽然对大小乘教法以及戒律都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他深感深奥的义理毕竟不能代替实际的修行,更不能保证临终解脱。因引,他决定放弃义学的研究,寻找新的修行途径,他说:“诸佛至论,虽则妙理渊深,毕竟终未是吾栖神之地。” 于是,他开始外出游方。在巡礼天台智者大师遗迹的途中,灵祐禅师遇见了寒山子。寒山子点化他道:“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诸子。”但是当时,他并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后来又在国清寺遇见了拾得,拾得亦同样点化他。这时他才省悟,二位大德是在劝他南下江西参礼百丈禅师。当时百丈禅师尚在马祖塔所在的宝峰山泐潭寺。所以说“遇潭即止”。 于是,灵祐禅师便直下江西建昌泐潭寺,参礼马祖法嗣怀海禅师,准备跟随他专习学习南宗禅法。百丈禅师一见灵祐禅师,便知道他将来是个大善知识,于是收他为入室弟子,并居参学之首。 一天,灵祐禅师侍立次,百丈禅师问:“谁?” 灵祐禅师道:“某甲。” 百丈禅师问:“汝拨炉中有火否?” 灵祐禅师即拨火炉,回答道:“无火。” 百丈禅师不信,于是亲自起来,拿火箸深拨火炉,发现了一些零星小火。他钳起来,举给灵祐禅师看,说道:“汝道无这个!” 灵祐禅师言下发悟,当即礼谢百丈禅师,并陈述自己刚才所悟的道理。 百丈禅师道:“此乃暂时歧路耳。经云: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已物不从他得。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只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法元(原)自备足。汝今既尔,善自护持。” 第二天,灵祐禅师随同百丈禅师入山劳动。百丈禅师问:“将得火来么?” 百祐禅师道:“将得来。” 百丈禅师问:“在甚处?” 灵祐禅师于是拈起一枝柴,吹了两吹,便递给百丈禅师。 百丈禅师道:“如虫御木。” 灵祐禅师悟道不久,恰逢司马头陀从湖南来。司马头陀告诉百丈禅师道:“顷在湖南寻得一山,名大沩,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之处(前不久我在湖南找到一座风水极好的山,名叫大沩,那是一个手下有一千五百人的大善知识所住的好道场)。” 百丈禅师道:“老僧住得否?” 司马头陀道:“非和尚所居。” 百丈禅师问:“何也?” 司马头陀道:“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设居,徒不盈千(和尚是个骨瘦之人,而那座山却是丰腴之山。假设你在那儿住山,徒众不会超过一千人)。” 百丈禅师道:“吾众中莫有人住得否(我的弟子中是否有人住得此山)?” 司马头陀道:“待历观之(待我一一观察)。” 当时,华林觉禅师为百丈手下的第一首座,其德望很高。百丈禅师于是让侍者把他请来。 百丈禅师于是让侍者把他请来。 百丈禅师头问司马头陀:“此人如何?” 司马头陀便请华林觉禅师先謦欬(qing kai,咳嗽)一声,然后走几步,说道:“不可。” 于是百丈禅师又令侍者请灵祐禅师来,当时灵祐禅师为典座(负责寺院伙食)。 司马头陀一见就说:“此正是沩山主人也。” 当天晚上,百丈禅师遂召灵祐禅师入丈室,嘱咐道:“吾化缘在此。沩山胜境,汝当居之,嗣续吾宗,广度后学。” 后来华林觉禅师听说了这件事,心中颇为不平。于是,他找到百丈禅师,问道:“某甲忝居上首,曲座何得住持?” 百丈禅师道:“若能对众下得一语出格,当与住持(如果你能当众对我的问题下得一出格的转语,我当把沩山的住持位子交给你)。” 说完,便指着净瓶问道:“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甚么?” 华林觉禅师道:“不可唤作木(木突)(tu,树兜子)也。” 百丈禅师于是问灵祐禅师,灵祐禅师一脚将净瓶踢倒,径直走了出去。 百丈禅师笑道:“第一座输却山子也。” 于是,灵祐禅师便前往大沩山开辟道场。 大沩山山势险峻,山深林密,多野兽出没,人迹罕至。灵祐禅师自来此山,日与猿猱为伍,全靠采拾橡栗充饥,生活极为艰苦。这样过了六七年,竟没有一个人上山来。 灵祐禅师私自念言:“我本住持,为利益于人,既绝往还,自善何济(我住持此山的本意是想利益众生,既然住在这里,与世隔绝,独善其身,有什么用呢)?”因此想放弃这座山,去其它的地方。当他下山走到山口的时候,只见路上蛇虎交错,豺狼成群,挡住了他下山的去路。灵祐禅师道:“汝等诸兽,不用拦吾行路。吾若于此山有缘,汝等各自散去。吾若无缘,当等不用动。吾从路过,一任汝吃。”话音刚落,虫虎便四散而去。于是灵祐禅师重新回到原来居住的小庵,继续等待因缘。 这样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懒安和尚带领几位僧人从百丈山前来,辅佐灵祐禅师。懒安和尚对灵祐禅师说:“某与和尚作典座,待僧及五百人,不论时节,即不造粥,便放某甲下(我前来给和尚当典座,等到此山住僧众达到五百人,不管情况如何,我不再当典座,请你放我下山)。”灵祐禅师答应了。 从此以后,山下的居民渐渐地知道了山里面住有和尚,于是相率共造梵宇。当时,相国裴休任潭州刺史,与灵祐 禅师关系甚为密切。他对灵祐禅师的弘法活动,经予了很大的支持和保护,尤其是在会昌法难期间。因此,会昌法难以后,大沩山很快就成了四方学人争相辐辏的大丛林。灵祐禅师也因此而成为一方宗主,人称“沩山禅师。” 灵祐禅师在大沩山说法四十余年,接引了一大批信众,其手下法将林立,多为一方化主。他的接人手段多种多样,其接人公案和法语,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禅林瑰宝。现举三则,从中我们可以一品沩山法味。 1.上堂:“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只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泊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时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师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当时,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计,始得。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2.僧问:“如何是道?”师(灵祐禅师)曰:“无心是道。”曰:“某甲不会。”师曰:“会取不会底好!”曰:“如何是不会底?”师曰:“只汝是,不是别人。”复曰:“今时人但直下体取不会底,正是汝心,正是汝佛。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将为禅道,且没交涉。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污汝心田。所以道不是道。” 3.师(灵祐禅师)睡次,仰山问讯,师便回面向壁。仰曰:“和尚何得如此!”师起曰:“我适来得一梦,你试为我原(解释)看。”仰取一盆水,与师洗面。少顷,香严亦来问讯。师曰:“我适来得一梦,寂子为我原了,汝更与我原看。”严乃点一碗茶来。师曰:“二子见解,过于鹙子。” 上所引三则语录,非常有滋味,若能契会,虽千载之下,亦能与沩山禅师把手共行。灵祐禅师一生孜孜孜不倦地敷扬宗教,长达四十余年,经他点拨,开悟的人不可胜数。他生前甚至说,死后要向异类中行,行菩萨道,作众生不请之友。他曾经上堂云:“老僧百年后,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左胁下书五字,曰:‘沩山僧某甲。’当恁么时,唤作沩山僧又是水牯牛,唤作水牯牛又是沩山僧。毕竟唤作甚么即得?”。后有人就此公案述偈颂曰: “不是沩山不是牛,一身两号实难酬。 离却两头应须道,如何道得出常流。” 沩山灵祐禅师入寂于大中七年(853)正月初九,春秋八十三,戒腊六十四,塔于沩山,谥大圆禅师。 |
36.希运禅师悟道因缘 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黄檗希运禅师,百丈怀海禅师之法嗣,未知姓氏,福州人。黄檗禅师生得气貌奇特,迥异常儿,额间隆起如肉珠,音辞朗润,志意冲澹,倜傥不羁,人莫能测。幼年即辞亲,于本州黄檗山(今福建福清县境内)出家。 后游天台山,途中碰到一位奇异的僧人,跟他搭话,言笑自若,如同旧时相好。黄檗禅师仔细打量对方,发现对方目光射击人。于是二人相约一起前行。路经一处山涧的时候,适逢下雨,山水暴涨。黄檗禅师摘下斗笠,植杖而立。正犹豫间,那僧却走上前,要领着黄檗禅师一同渡过溪涧。黄檗禅师道:“兄要渡自渡。”那僧听了,当即撩起衣服,蹑水波而过,若履平地,上了对岸,回头招呼黄檗道:“渡来!渡来!”黄檗禅师呵斥道:“咄!这自了汉。吾早知,当斫汝胫!”那僧赞叹道:“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说完就不见了。黄檗禅师有些怅然若失。 黄檗禅师后游京师洛阳,偶然碰到了一位曾经从南阳慧忠国师受过教法的年长女居士。那一天,黄檗禅师托钵行乞来到一户人家的门口。这时,柴门里传来一位老妇人的呵斥声:“太贪得无厌了!”黄檗禅师很纳闷,问道:“你没有布施给我任何东西,却诃责我贪得无厌,这是为什么?”老妇人笑了笑,将门关上。黄檗禅师感到很诧异,于是推门进去,向那位老妇人请教,很受启发。临行前,老妇人指点黄檗禅师前往南昌参拜马祖。 不巧的是,黄檗禅师刚赶到南昌,马祖已经入寂了。后来,他打听到马祖的塔在石门山,于是前往凭吊。当时,百丈禅师就在那儿守塔,住在塔旁边的一座小庵里。黄檗禅师向百丈禅师说明了来意,并请求百丈禅师传给他平日用功得力的方法。 百丈禅师问:“巍巍堂堂,从何方来?” 黄檗禅师道:“巍巍堂堂,从岭南来。” 百丈禅师问:“巍巍堂堂,当为何事?” 黄檗禅师道:“巍巍堂堂,不为别事。”说完便礼拜。 过了一会,黄檗禅师又问:“从上宗乘,如何指示?” 百丈禅师默然良久。 黄檗禅师道:“不可教后人断绝去也(你不能象现在这样问着不答话。不能让你的法门将来断子绝孙了)。” 百丈禅师道:“将谓汝是个人(我还以为你是个人物,没有想到还作这般见解)!”说完站起身,回方丈室去了。黄檗禅师跟随在后面,说道:“某甲特来。” 百丈禅师道:“若尔,则他后不得孤负(辜负)吾。” 于是,黄檗禅师便在马祖道场住下来,当时沩山禅师亦在那里参学。 一日,百丈禅师举自己昔日参马祖之公案。 公案是这样的:有一天,百丈禅师再参马祖。他侍立在马祖的旁边。马祖拿起绳床边的拂子,高高擎起。百丈禅师问:“即此用,离此用?”马祖于是将拂子放回原处。过了一会儿,马祖道:“汝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你今后开口说法,将如何教人)?”怀海禅师也擎起绳床边的拂子。马祖道:“即此用,离此用?”怀海禅师听了,也将拂子放回原地。这时,马祖忽然振威一喝。 举完这则公案,百丈禅师告诉徒众道:“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得三日耳聋。” 黄檗禅师一听,不觉吐舌。百丈禅师看见他这种表现,问道:“子已后莫承嗣马祖去么?” 黄檗禅师道:“不然。今日因和尚举,得见马祖大机之用,然且不识马祖。若嗣马祖,已后(以后)丧我儿孙。” 百丈禅师赞叹道:“如是,如是!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子甚有超师之见。” 黄檗禅师于是便礼拜。 为了进一步钳锤黄檗禅师,一天,百丈禅师问黄檗禅师:“甚么处去来?” 黄檗禅师道:“大雄山下采菌子来。” 百丈禅师问:“还见大虫(老虎)么?” 黄檗禅师当即便作老虎的吼叫声。 百丈禅师于是拈起斧头作砍斫老虎的样子。 黄檗禅师随即打了百丈禅师一巴掌。 百丈禅师吟吟而笑,知道黄檗禅师已经彻悟,便满意地回到了方丈。 第二天上堂的时候,百丈禅师对大众讲:“大雄山下有一大虫,汝等诸人也须好看。百丈老汉今日亲遭一口。” 黄檗禅师从百丈禅师那儿得法后,随即外出参学。后住洪州高安县黄檗山(此山原名灵鹫山,今宜丰县境内)传禅,法席兴隆,座下常住僧人达四五百人,为当时江南最著名的禅宗道场之一。 黄檗禅师在洪州驻锡的时候,相国裴休当时正任洪州刺史、江西观察史。他对黄檗禅师极为敬仰,并执弟子礼。裴休后来就是在黄檗禅师的点拨之下开悟的。因此,他对黄檗禅师怀有无尽的感念之情。裴体曾赋诗赞黄檗禅师云: “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 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 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 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 黄檗禅师生前的一些重要讲法,都是由裴休整理的,主要有《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这两本法要,语言清新流畅,说法平实中肯,真可谓字字珠玑,实为禅门不可多得的入门指南。 黄檗禅师入寂于唐大中九年(855),谥断际禅师 |
37.大安禅师悟道因缘 福州长庆大安禅师,别号懒安,百丈怀海禅师之法嗣,俗姓陈。幼年入道,顿拂尘蒙。元和十二年(817)于建州浦城县凤栖寺受具足戒。后受业于黄檗山(今福建福清县境内),学习律乘。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深感所学于自己的真实受用不大,尝自念言:“我虽勤苦,而未闻玄极之理。”于是振锡孤游。在前往洪州的路上,大安禅师碰到一位老父点化他说:“师往南昌,当有所得。” 于是,大安禅师便径自来到洪州百丈山,参礼百丈怀海禅师。 初礼百丈禅师,大安禅师便问:“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 百丈禅师道:“大似骑牛觅牛。” 大安禅师又问:“识得后如何?” 百丈禅师道:“如人骑牛至家。” 大安禅师进一步问:“未审始终如何保任?” 百丈禅师道:“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 大安禅师由此领悟佛旨,安心住山,再不向外驰求了。 后秉百丈禅师之命,前往大沩山辅助同参师兄灵祐禅师,创居沩山,充当典座。在大沩住山期间,大安禅师躬耕助道,克尽职守,为众所敬。后归福州怡山,广化闽中。 关于他的禅法,我们可以看看他的上堂法语及接人公案: 1.上堂:“汝诸人总来就安(大安禅师自指),求觅甚么?若欲作佛。汝自是佛。担佛傍家走,如渴鹿趁阳焰相似,何时得相应去!汝欲作佛,但无许多颠倒攀缘、妄想恶觉、垢净众生之心,便是初心正觉佛,更向何处别讨所以?安在沩山三十来年,吃沩山饭,屙沩山屎,不学沩山禅,只看一头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把鼻孔拽转来,才犯人苗稼,即鞭挞。调伏既久,可怜生受人言语,如今变作个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终日露迥迥地,趁亦不去。汝诸人各自有无价之宝--从眼门放光,照见山河大地;耳门放光,领采一切善恶音响。如是六门,昼夜常放光明,亦名放光三昧。汝自不识取,影在四大身中,内外扶持,不教倾侧,如人负重担,从独木桥上过,亦不教失脚。且道是甚么物任持,便得如是?且无丝发可见,岂不见志公和尚云:‘内外追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珍重!” 这则法语非常有名,经常被人引用。其要点不外是:是性本具,求佛当观自心;观心当如牧牛,数数调伏,离二边见;自性就在日用处,不即六根,亦不离六根,不可于六根外更觅自性。这些见地是非常到位的。若能依此用功,必定省力,亦必定很快得受用。怎奈人们信不及! 2.僧问:“一切施为是法身用,如何是法身?”师(长庆大安)曰:“一切施为是法身用。”曰:“离却五蕴,如何是本来身?”师曰:“地水火风,受想行识。”曰:“这个是五蕴。”师曰:“这个异五蕴。” 日用施为是法身用。即用即体,体用不二。不可于用之外更觅其体。四大五蕴与法身的关系亦复如是:即五蕴离五蕴,不一亦不异。对于这一点,一般学人往往信不及,把它们打成两截,更于五蕴和日用之外寻找自性。这样用功,纵经尘劫,无有了期。 3.问:“此阴已谢、彼阴未生时如何?”师曰:“此阴未谢,那个是大德?”曰:“不会。”师曰:“若会此阴,便明彼阴。” 初入禅门的人往往幻想在此阴已谢、彼阴未生所谓的“空档”处体悟自性。似则似矣,是则不是。须知此阴已谢时,本来面目亦不失,亦在放光动地。何必妄想把它们打成两截,徒自疲劳呢?古人讲“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正是用功的奥妙。 下面,我们再看两则: 4.僧问:“佛在何处?”师曰:“不离心。”又问:“双峰上人,有何所得?”师曰:“法无所得。设有所得,得本无得。” 5.问:“黄巢军来,和尚向甚么处回避?”师曰:“五蕴山中。”曰:“忽被他捉著时如何?”师曰:“恼乱将军。” 这两则公案的落脚处,与上面所举,基本上是一样的,值得我们好好玩味,千万不可把它当作知识来会。 大安禅师入寂于唐中和三年(883),塔于愣伽山,谥圆智禅师。 |
38.神赞禅师悟道因缘 福州古灵神赞禅师,百丈怀海禅师之法嗣,姓氏不详,出家后从本州大中寺受业,后行脚参礼百丈禅师,得以开悟见性。开悟后即回大中寺,欲点化其本师,以报剃度之恩。 刚返回之时,本师问道:“汝离吾在外,得何事业?” 神赞禅师道:“并无事业。” 从此以后,神赞禅师便留在本师身边,做各种杂务。 有一天,本师命他进澡堂给自己搓澡。神赞禅师抚摸着本师的后背,说道:“好一所佛堂而佛不圣。” 本师回头看了他一眼。 神赞禅师接着又道:“佛虽不圣,且能放光。” 又有一天,本师坐在窗前看经,这时恰好有一只蜂子,在不断地撞击着窗纸,想飞出室外。神赞禅师看了这一幕,含沙射影地说道:“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 说完,便念了一首偈子: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本师一听,连忙放下手中的经卷,问道:“汝行脚遇何人?吾前后见汝发言异常。” 神赞禅师道:“某甲蒙百丈和尚指个歇处。今欲报慈德耳(我承蒙百丈和尚点化,已经得了个歇处。现在我回来,是想报答和尚的慈恩。)” 本师听了,便命令大众设斋,请神赞禅师说法。 神赞禅师于是登座,举唱百丈禅师的门风,说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本师一听,言下感悟,身心踊跃,说道:“何期垂老得闻极则事(没有想到老了终于得以听闻一乘妙法)!” 度化本师之后,神赞禅师即前往古灵,开法度众。数年之后便入寂。 临终前,他剃了头,洗了澡,命众鸣钟。钟声响起,即告徒众道:“汝等诸人,还识无声三昧否?” 徒众道:“不识。” 神赞神师道:“汝等静听,莫别思惟。” 于是徒众皆侧耳聆听。 神赞禅师即在这个过程中怡然顺寂了。 |
39.从谂禅师悟道因缘 赵州(今河北赵县)从谂(shen)禅师,南泉普愿禅师之法嗣,俗姓郝,曹州(治所在今山东荷泽)郝乡人。赵州禅师童稚之时,即孤介不群,厌于世乐,稍长即辞亲,从本州扈通院(亦说龙兴寺)落发出家。后听说池州南泉普愿禅师道化日隆,赵州禅师虽未受戒,便以沙弥的身份,前往参礼。 初礼南泉,适逢南泉禅师正在丈室中休息。 南泉禅师一见赵州禅师,便问:“近离甚么处?” 赵州禅师道:“瑞像院。” 南泉禅师又问:“还见瑞像么?” 赵州禅师道:“不见瑞像,只见卧如来。” 南泉禅师一听,便翻身坐起来,问道:“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 赵州禅师道:“有主沙弥。” 南泉禅师道:“那(哪)个是你主?” 赵州禅师于是走上前,躬身问讯道:“仲冬严寒,伏惟和尚尊候万福。” 南泉禅师知道赵州禅师是个不可多得的法器,遂收他为入室弟子,并令维那僧将“此沙弥别处安排。” 一日,赵州禅师入室请益,问南泉禅师:“如何是道?” 南泉禅师道:“平常心是道。” 赵州禅师道:“还可趣向也无?” 南泉禅师道:“拟向即乖。” 赵州禅师道:“不拟争知是道?” 南泉禅师道:“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邪?” 赵州禅师一听,豁然大悟。于是前往嵩岳琉琉坛受了具足戒,之后,又重新返回南泉禅师座下。 在南泉期间,赵州禅师朝夕请益不倦,道业突飞猛进。赵州禅师与南泉禅师经常机锋酬和,相得甚欢。现举数则公案如次,供读者欣赏-- 1.师(赵州)在南泉作炉头,大众普请择菜。师在堂内叫:“救火!救火!”大众一时到僧堂前,师乃关却僧堂门,大众无对。泉乃抛钥匙,从窗内入堂中,师便开门。 2.师在南泉井楼上打水次,见南泉过,便抱柱悬却脚,云:“相救!相救!”南泉上扶梯,云:“一二三四五。”师少时却去礼谢,云:“适来谢和尚相救!” 3.南泉因东西两堂争猫儿,泉来堂内,提起猫儿,云:“道得即不斩,道不得即斩却。”大众下语,皆不契泉意,当时即斩却猫儿。至晚间,师从外归来,问讯次,泉乃举前话了,云:“你作么生救得猫儿?”师遂将一只鞋戴在头上出去。泉云:“子若在,救得猫儿。” 4.师问南泉:“异即不问,如何是类?”泉以两手托地,师便踏倒,却归涅槃堂内,叫:“悔!悔!”泉闻,乃令人去问:“悔个什么?”师云:“悔不更与两踏!” 赵州禅师受戒后,听说自己的剃度师住在曹州护国院,遂启程前往看望。到了护国院之后,他的剃度师偷偷地把赵州回乡的消息告诉了郝氏家族。郝氏家族的人一听高兴不已,只等来日前来看望赵州禅师。赵州禅师听说此事后,感叹道:“俗尘爱网,无有了期。既辞出家,不愿再见。”于是星夜束装离开了曹州。 离开南泉后,赵州禅师开始了漫长的孤锡游方之生涯,他的足迹遍及南北诸丛席,并与许多禅门大德有过机锋往来。他曾经自谓云:“七岁孩儿胜我者,我即问伊;百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伊。” 赵州禅师八十多岁以后,才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即现在的柏林禅寺),驻锡传禅,时间长达四十年。在接引信众的过程中,赵州禅师为后人留下了不少意味深长的公案。这些公案现在仍比较完好地保存在《赵州禅师语录》中。比较著名的公案有: 1.镇州萝卜--问:“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师曰:“镇州出大萝卜头。” 2.赵州勘台山婆子--有僧游五台,问一婆子曰:“台山路向甚么处去?”婆曰:“蓦直去。”僧便去。婆曰:“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后有僧举似师,师曰:“待我去勘过。”明日,师便去问:“后山路向甚么处去?”婆曰:“蓦直去。”师便去。婆曰:“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师归院谓僧曰:“台山婆子为汝勘破了也。” 3.庭前柏树子--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曰:“和尚莫将境示人?”师曰:“我不将境示人。”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 4.洗钵去--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师曰:“吃粥了也未?”曰:“吃粥了也。”师曰:“洗钵盂去。”其僧忽然省悟。 5.赵州桥--问:“久向赵州石桥,到来只凶略▲”师曰:“汝只见略▲,且不见石桥。”曰:“如何是石桥?”师曰:“度驴度马。” 6.狗子无佛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无。”曰:“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甚么却无?”师曰:“为伊有业识在。” 7.吃茶去--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8.二龙争珠--问:“二龙争珠,谁是得者?”师曰:“老僧只管看。” 9.青州布衫重七斤--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师曰:“老僧在青州作得领布衫,重七斤。” 10.老僧使得十二时--问:“十二时中如何用心?”师曰:“汝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乃曰:“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无事向衣钵下坐穷理好。老僧行脚时,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除外更无别用心处。若不如是,大远在。” 11.下下咬着--师因赵王问:“师尊年有几个齿在?”师曰:“只有一个。”王曰:“争(怎)吃得物?”师曰:“虽然一个,下下咬著。” 12.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僧辞,师曰:“甚处去?”曰:“诸方学佛法去。”师竖起拂子曰:“有佛处不得住,不佛处急走过。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错举。”曰:“与么则不去也。”师曰:“摘扬花,摘杨花。” 除了上述公案之外,赵州禅师还另有几则上堂法语,也非常精彩-- 上堂:“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老僧把一枝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枝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 上堂:“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尽是贴体衣服,亦名烦恼。实际理地甚么处著。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梦幻空华,徒劳把捉。心若不异,万法一如。既不从外得,更拘执作么?如羊相似,乱拾物安向口里。老僧见药山和尚道:‘有人问著,但教合取狗口。’老僧亦教合取狗口。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一似猎狗专欲得物吃。佛法在甚么处?千人万人尽是觅佛汉子,于中觅一个道人无。若与空王为弟子,莫教心病最难医。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坏。一从见老僧后,更不是别人,只是个主人公。这个更向外觅作么?正恁么时,莫转头换脑。若转头换脑,即失却也。” 赵州禅师在赵州观音院驻锡期间,生活极为艰苦。他的《十二时歌》就是对这段“村僧”生活的真实写照。直至临终前的两年,赵州禅师才得到燕赵二王的供养。现把赵州禅师的《十二时歌》录之于次,以激发后代禅人对这位老禅师的深切怀念-- “鸡鸣丑,愁见起来还漏逗(徘徊、踌躇)。裙子褊衫个也无,袈裟形相些些有。裩(kun,裤子)无腰,袴无口,头上青灰三五斗。比望(只望)修行利济人,谁知变作不唧溜(不聪明、不灵利,被人看作傻子)。 平旦寅,荒村破院实难论。解斋粥米全无粒,空对闲窗与隙尘。唯雀噪,勿人亲,独坐时闻落叶频。谁道出家憎爱断,思量不觉泪沾巾。 日出印,清净却翻为烦恼。有为功德被尘埋,无限田地未曾扫。攒眉多,称心少,叵耐(可恶)东村黑黄老。供利不曾将得来,放驴吃我堂前草。 食时辰,烟火徒劳望四邻。馒头(追)子前年别,今日思量空咽津。持念少,嗟叹频,一百家中无善人。来者只道觅茶吃,不得茶噇(chuang,吃)去又嗔。 禺中已,削发谁知到如此。无端被请作村僧,屈辱饥凄受欲死。胡张三,黑李四,恭敬不曾生些子。适来忽尔到门头,唯道借茶兼借纸。 日南午,茶饭轮还无定度(没有着落)。行却南家到北家,果至北家不推注(推辞)。苦沙盐(粗盐),大麦醋,蜀黍米饭虀莴苣。唯称供养不等闲,和尚道心须坚固。 日昳未,者(这)回不践光阴地。曾闻一饱忘百饥,今日老僧身便是。不习禅,不论义,铺个破席日里睡。想料上方兜率天,也无如此日炙背。 哺时申,也有烧香礼拜人。五个老婆三个瘿,一双(另外两个)面子黑皴皴。油麻茶,实是珍,金刚不用苦张筋。愿我来年蚕麦熟,罗睺罗儿与一文。 日入酉,除却荒凉更何守。云水高流(出格的有修行的出家人)定委无(确实没有),历寺沙弥(平庸的游山逛水的沙弥)镇常(经常)有。出格言,不到口,枉续牟尼子孙后。一条拄杖粗棘藜,不但登山兼打狗。 黄昏戌,独坐一间空暗室。阳焰灯光永不逢(白天不见太阳,晚上不见灯光),眼前纯是金州漆(漆黑一团)。钟不闻,虚度日,唯闻老鼠闹啾唧。凭何更得有心情,思量念个波罗蜜。 人定亥,门前明月谁人爱。向里唯愁卧去时,勿个衣裳著甚盖。刘维那,赵五戒,口头说善甚奇怪。任你山僧囊罄空,问著都缘总不会(不理会)。 半夜子,心境何曾得暂止。思量天下出家人,似我住持能有几。土榻床,破芦蓆,老榆木枕全无被。尊像不烧安息香,灰里唯闻牛粪气。” 赵州禅师圆寂于唐乾宁四年(897)十一月初二,春秋一百二十岁,谥真际大师。 |
40.师祖禅师悟道因缘 终南山云际师祖禅师,南泉普愿禅师之法嗣,生平不详。 初参南泉禅师,师祖禅师便问:“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如何是藏?” 南泉禅师道:“与汝往来者是。” 师祖禅师又问:“不往来者如何?” 南泉禅师道:“亦是。” 师祖禅师又问:“如何是珠?” 南泉禅师召师祖禅师,师祖禅师应诺。 南泉禅师道:“去!汝不会我语。” 师祖禅师从此信入。 |
41.陆亘大夫悟道因缘 宣州(今安徽宣城)剌史陆亘大夫(764-834),南泉普愿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曾历任兖(yan)州、蔡州、虢(guo)州、越州、宣州刺史。南泉禅师晚年在池州传法的时候,与陆亘大夫的关系非常密切。陆亘大夫曾迎请南泉禅师入宣州治所供养、亲近、问法。在南泉禅师的不断点拨下,陆亘大夫后来得以悟明心性。 有一天,陆亘大夫向南泉禅师提出了这样一个古怪的问题:“古人瓶中养一鹅,鹅渐长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毁瓶,不得损鹅,和尚作么生出得?” 南泉禅师听完了陆亘大夫的问话,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大声地招呼道:“大夫!” 陆亘大夫随即应道:“诺。” 南泉禅师道:“出也。” 陆亘大夫言下开解,当即礼谢南泉禅师,并执弟子礼。 陆亘大夫开悟后,为了提升自己的修为,仍然不断地亲近南泉禅师,南泉禅师也不负所望,不时地给予钳锤,故两人之间多有机锋对辨。 一天,陆亘大夫前来礼谒南泉禅师,告诉南泉禅师道:“肇法师也甚奇怪,解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南泉禅师指着庭前的一株牡丹花,说道:“大夫!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 陆亘大夫一听,如堕云里雾里,不知何意。 陆亘大夫接着又问:“天王居何地位?” 南泉禅师道:“若是天王,即非地位。” 陆亘大夫道:“弟子闻说天王是居初地。” 南泉禅师道:“应以天王身得度者,即现天王身而为说法。” 陆亘大夫于是辞别南泉禅师,准备回宣城治所。临行前,南泉禅师问道:“大夫去彼,将何治民?” 陆亘大夫道:“以智慧治民。” 南泉禅师道:“恁么则彼处生灵遭涂炭去也。” 后来,陆亘大夫请南泉禅师入宣州供养。陆亘大夫出来迎接的时候,指着城门道:“人人尽唤作雍门,未审和尚唤作甚么门?” 南泉禅师道:“老僧若道,恐辱大夫风化。” 陆亘大夫又问道:“忽然贼来时作么生?” 南泉禅师道:“王老师罪过。” 陆亘大夫又问:“大悲菩萨用许多手眼作甚么?” 南泉禅师道:“只如国家,又用大夫作甚么?” 南泉禅师来到宣州后,陆亘大夫请师上堂。 陆亘大夫道:“请和尚为众说法。” 南泉禅师道:“教老僧作么生说?” 陆亘大夫道:“和尚岂无方便?” 南泉禅师道:“道他欠少甚么?” 陆亘大夫反问道:“为甚么有六道四生?” 南泉禅师道:“老僧不教他。” 陆亘大夫又问:“弟子家中有一片石,或时坐,或时卧,如今拟作佛,还得否?” 南泉禅师曰:“得。” 陆亘大夫言下有些狐疑,又问道:“莫不得否?” 南泉禅师道:“不得。” 随着跟随南泉禅师参学的时间日久,陆亘大夫觉得自己对佛法有所契入。一天,陆亘大夫告诉南泉禅师:“弟子亦薄会佛法(弟子也略懂些佛法)。” 南泉禅师便问:“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大夫,你在一天十二个时辰当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陆亘大夫道:“寸丝不挂。” 南泉禅师道:“犹是阶下汉。”接着南泉禅师又补充道:“不见道,有道君王不纳有智之臣。” 南泉禅师评价陆亘大夫“寸丝不挂”之境界犹为“阶下汉”,值得我们好好去用功参究。修行须到“担得起,放得下;放得下,担得起”,空而不空的境地,始有相应分;须是“有时孤峰顶上啸月眠云,有时大洋海中翻波走浪,有时十字街头七穿八穴”,始得自在。 |
480位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 http://www.fjdh.cn/wumin/2013/01/145754205035.html |
! |
!? |
? |
? |
? |
! |
! |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尾页[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恐怖推理 最新文章 |
有看过《我当道士那些年》的吗? |
我所认识的龙族 |
一座楼兰古墓里竟然贴着我的照片——一个颠 |
粤东有个闹鬼村(绝对真实的30个诡异事件) |
可以用做好事来抵消掉做坏事的恶报吗? |
修仙悟 |
—个真正的师傅给你聊聊男人女人这些事 |
D旋上的异闻录,我的真实灵异经历。 |
阴阳鬼怪,一部关于平原的风水学 |
亲眼见许多男女小孩坐金元宝飞船直飞太空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