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恐怖推理 -> 天女 -> 正文阅读 |
[恐怖推理]天女[第11页] |
作者:妙化2020 |
首页 上一页[10] 本页[11] 下一页[12]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我当时网络搜索,这个拳馆是太极天王指导下的亲传弟子开的,省太极协会指定教授的;天王和太极协会会长都有相关资料和照片,而且是拳馆指导老师、各自都有相关太极级别证书,网上搜索曾经有过报道说太极协会会长的得意门生有这个拳馆馆长。 初次见到这位馆长,各种各样证书都有;太极比赛的裁判证,太极级别证书等等。他自称学习《道德经》和《黄帝内经》,还是某小学的武术顾问,带了很多从几岁到十多岁的学员;初次见面感觉这人很好学的样子!因为离我家近,所以我选择了他的拳馆。当时授课内容九十分钟的单独教导,一百节课程九千块;我本想多给钱应该是会好一点,所以告知他我只要学会一套动作、不需要学其他刀剑棍棒等招式,我希望用一百节课来慢慢学。我的意思就是钱多给,只学一套太极拳,请您认真教导! |
喜欢神秘的人,往往以为有点啥神通就是得道之人;在我帖子里那位以为只要偶尔念念佛号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跟我多次私聊一些问题、我都是告诉他多去看看南怀瑾先生书籍内容、才会更明白道理。可是他坚持认为有神通就是得道,纠缠不清找我说有个人有神通、得道了;我劝导多次无效,就拉黑他了,免得时不时他又给我发私信。结果,他一怒之下跑到我帖子前面的打坐内容,去指责我不说禅定! 所以,我讲一点点神秘的现象,希望类似的人不要以为有点神通就是得道了! |
我约这位馆长初次见面时间,是傍晚七点钟;所以我在六点多种就到了地方,大概位置我很清楚、因为熟悉地域,具体位置不确定。我走到那座大厦下,没看见大厦名称,就问当时看到的一位五六十岁的女性,说:阿姨,请问这个大厦是不是某某大厦?她告诉我不是,我问那么这个大厦在哪里呢,她指向马路对面! 当时大厦正下方是地铁出口,新开的路线要建设、依然是在继续施工,大厦所在位置是丁字路口的下坡最底端、通常来说是煞气大的地方,地铁出口本来又是阴气太重的地方;当时又是傍晚,所以周边情况大家懂得的! 我从地铁口旁边的十字路口去过马路,走到路中间感觉到被人注视(感知力敏锐,这不是啥了不起的神通)。比如,有疾病的人从我身边路过,带动下风吹来其身上散发出来的体味,不是狐臭、是恶心想吐的味道,那个人身体状况肯定是不太好的,这不是神通、是气脉通畅到达一定程度能自然而然的现象;所以古代中医都是修道者,比如道家、巫医、祝由科等等之类,因为气脉通畅越多、看病能力自然能越强。 我抬头,看见一个满脸通红的大约六十来岁老头,冲着我满脸邪淫在笑!有些人修的满脸红光满面,大冬天穿单衣服还出汗,自认为这是有功夫;其实,这是病症,发展趋势的结果不是得高血压等疾病而死、就是得神经病!正常经脉通畅到达调节温度,那是无论夏天多热、冬天多冷,都能随之而然调节体内温度适应;不需要外用制冷或取暖设备,自己身体自然会自动调节在不温不火、不热不冷的良好状态! |
结果可想而知,对面的大厦不是我要去的地方;我请问对面的人,告诉我我要去的地方就是我刚才在的那个大厦!那么,我当时不认识那位阿姨,我问路时候也很礼貌,正常来说她没有理由、也不可能会骗我!这让我觉得奇怪了! 我走到大厦下面,再次去大厦的旁边店铺问路,店铺的人告诉我就是那个大厦;我这时站在大厦楼下,看见一个十多岁少年郎,我说:请问同学,这个大厦是不是某某大厦?少年郎回复我说是的,但是他说话期间用了三种地方方言:一个四川话,一个白话、粤语,一个我不知道是哪里的方言、但是我能听懂意思。短短一个肯定的回复,竟然是说了三种地方方言,是不是怪事?后来我回想,这些都是来提示我的善意;所以说鬼魂、灵体等,也都是有善良的、好的! |
我进入大厦电梯,按下四楼按键;当时两个电梯都只有我一个人;电梯上升一会自动开门,我走出来找不到对应的房门号,我纳闷了。看见一个小旅馆,问了里面的人,这层楼竟然是三楼;我出电梯门时候门外没有人,谁按下三楼按键让电梯停下来了? 我又上去四楼,找到对应房门;门打开着,我一路往里走,看见一个人在低着头玩手机,我轻轻说:您好,请问我找某某馆长,他在不在?这个人抬头看见我,当时他脸色慌张、手里的手机差点掉地上(我当时静静地不出声,淡然站着微笑看他);然后他慌慌张张走入旁边的房间、又出来,又走入另外一个房间、招呼我坐下。坐下后,他说:你的气场太大了! 我其实没有半点恶意或攻击等的心思,后来我回想起路上经历;我推测,是因为当时外界环境阴气太重,导致我体内自动发出正能量的光芒来自保,因此那些灵体会用各种各样方式来给我善意提醒,而且这正能量光芒震吓到了、这个阴能满满的馆长! |
一身正气,神鬼不侵!自然而然就会散发出一个磁场!需要念咒、掐手势吗?不需要!这是科学的道理!每一个动植物都会发出不同的光芒,是自身本有能量的体现而已;现代科学仪器可以测出来的,而且颜色各自都有不同。 比如一个人善念时候,发出的是光明、柔和、温暖的颜色;对着水说温柔、祝福、美好的话,水分子在显微镜下呈现出美丽的雪花状态的六角形,这是日本人做的真实实验。用这样的水浇灌植物或者给病人喝,植物会长的快而好,病人会觉得舒服、甚至正能量多的水喝下去就解除很多病痛!这都是科学的道理,是什么了不起吗?不是!这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已! 同样的,一个人发出恶念,用仪器去检测;看到是黑暗、阴冷的颜色,有不舒服的感觉。这是迷信?不,这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已! 所以行善能增加阳气,因为发出善念的当下,正能量自然而然就会在体内生起来了! |
那么,那些持咒画符等等方式方法,祝由科、巫医,包括我所说大悲老人传下来的默念941给人排病等等;是不是真的有效果呢? 如果能够信念坚定、专一的人,精气神和意志高度集中,那么当然可以沟通宇宙的能量来达到一定程度的效果;程度的差异,在于每个人能够沟通到的能量不同而已!但是,如果是不相信的、心理存着怀疑或疑惑的,或者是想着哈哈我要成神、要得财、要得美人、要得到别人跪拜或供养等等功利心的人,那就难得做到信念坚定专一、效果就不好以至于没有;就好比那些幻想念念佛号,即便作恶多端、坑蒙拐骗的,也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这是迷信者盲目的幻想、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如果真正有做到信念坚定专一念佛,自然而然就是可以沟通到一些能量,那么当然就有可能最后达到一定程度的境界、甚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简单来说,普通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比如一心担忧自己孩子坠落的母亲,一心一意在拼命把孩子保护下来上;所以爆发,瞬间移动速度连世界上最快速度的短跑运动员也做不到,也就是这个道理! 这不是啥神通,所以不需要去迷信!这是精神意志力坚定专一之后,能够做到的现象;各种咒语和手势一是辅助作用,一是起到心理暗示有效的作用!真正能发出效果产生现象的,是精神力所沟通到的能量而已! 所以正能量多的,自然而然不会去迷信;负能量满满之人,无法理解就只会用各种错误的观念去理解,导致盲目迷信、做出各种愚昧无知的事情!怪谁?只能怪自己往生、今世,做的善事太少,所以没有福德,导致自己愚昧无知罢了! |
对于所谓的天眼、阴阳眼等,很多人以为就是得道的现象,去看看南怀瑾先生书籍内容就不会误会了。我曾经在大悲老人的那几个走歪了的徒弟们道场,见到过很多类似现象:有的人身上病痛部位有个乌龟啦、蛇啦、黑气啦等等,我不好说出来、怕吓到人,直接问病人我看到的部位、是不是有问题,病人都是说对对对! 很神奇吗?根本就不神奇,这个世界本来是圣人、凡人、灵体共同都在的一个世界,很多人天生就能看到、具体分为五种类别(南怀瑾先生书籍也讲解很多);只不过是有些人大惊小怪,甚至去迷恋而已!看不见的不代表不存在,看见了也是正常、因为本来存在;但是把这些当成有道的话,那就是自己作死的节奏!因为这些本来就是细枝末节,好比我们都自然会懂得吃饭穿衣;那么动物们如果觉得这些都是神通,而去迷恋,这是不是就是自己作死么?神通是神而通之,精神意志力坚定专一达到一定程度能发出的现象而已;修道者如果把这个当做是道,那就是走到坑里去了! 我根本就不当回事,也不在意,更不迷恋;压根就无所谓,所以后来我离开道场那些迷恋神通的人所在的磁场、就很少看到类似现象。但是,我因此丧失了这个功能吗?没有!因为有时候灵体想让我看见,或者说来找我帮忙,我就会看见;但是因为我无所谓,所以不会被纠缠、也不会沉迷而堕落在坑里而已!我最近还见过呢,啥好稀奇古怪的嘛,正常现象而已;一般人没法看到罢了! |
有些人有神通的,一种是被灵体附体,灵体本身来说阴能量多的;遇到是来修行积累功德的灵体,那是比较好,可以共同修行累积福德。但是久而久之,人和灵体本身阴能量多了,或者得到名望或财富多了,那么欲望大了自己控制不住、结果可想而知,越来越贪图名利,只能悲惨收场。 有些人迷恋神通,哈哈,正是那些灵体、魔的心爱之物;帮助这类人作恶多端,吸取这类人的阴能量。这种人得意洋洋自诩神通、高人,实际是被操控的木偶,最后成为了肥料养肥魔鬼而已!典型的被卖了,还帮忙数钱! 所以,真正修道者不会去在意这些细枝末节,更不会迷恋、显摆;与众不同、还敢招摇过市显摆炫耀,就很有被消灭掉的机会! |
那么我当时心里对于这些发生的奇怪现象,心理想:没有发现不对劲的地方,那么我自己努力不要有不对或错误的地方吧。所以,我给了九千块钱,在后续还送了野生茶叶、新茶具,以及花卉、摆设等礼物作为其装修后的贺礼;一方面表达尊师重道的礼仪,一方面是想礼多人不怪、自己应该不会有失礼的事情。 然后后续就不多说了,总之就是在十来节课中,除了发现其各种各样啼笑皆非、不学无术之外;就是找各种各样借口或理由,一方面是拖延时间当做是授课,一方面是索取更多礼物。而他人为故意导致我经脉拉伤之后,不仅仅是没有任何歉意,反而是得意洋洋的非常开心;所以最后一节课他给我提出一个非常刁难我的事情,就是要我做到气沉丹田、否则不准我打嗝,因为他认为我偶有打嗝就是因为我不能气沉丹田! 我问他五年下来那么多男女老少学员,谁能做到气沉丹田?那么,他们做不到气沉丹田,为什么不会打嗝?再说,打嗝不打嗝是生理现象,我能控制吗? 整个学习期间,无论他辱骂、说各种愚昧无知的语言,等等;我从未有过顶撞,或脸色难看或言语冲突。我也从这期间,知道他把钱看得比命还重要(不详细铺开);所以我隔天在微信找他委婉提出退学,并且表示学费退回多少、我不追究。结果,他分文不退,还找各种理由;我不想纠缠不清,直接拉黑他微信。 |
这之后一个来月,嘿,我的喉轮打通了!所以我深深认同南怀瑾先生讲解的,福德资粮非常重要;我本来一直处于这个关隘,然后去找一个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交集的人;之后花钱挨骂、受各种羞辱言语、刁难、坑害…我依然坦然面对,所以我等于花钱受罪换来了这福德资粮,所以打通喉轮。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心态积极向上,祸便是突破的机遇! 修道者必须在魔道里面修,跟魔打架,打赢了就工夫境界进步;打输了,那只能退步,甚至堕落了!所以,大乘菩萨道,必须入世之中利益社会和他人;已与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利益他人也就是利益自己! |
躲在温室里修行,一出来做人做事,立马蒙圈了;见到各种各样妖魔鬼怪,人形或非人形的,立马被收拾掉了,工夫木有了! 所以,修道者是智慧成就,要有胆有识、有魄力、有器度、有胸襟…海纳百川才能有容乃大!如果这个看不惯,那个不顺眼,这个去排斥,那个也不学;有门派之间,排斥其他学问或宗派,唯我独尊…如何能有容乃大?! 而我在自己喉轮打通之后试着去委婉劝告那位太极天王弟子,但是不仅无效,还被威胁要打我!所以,不是所有的恶人都能够度,自己更应该量力而行去行善、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之后遇到疫情发展,南怀瑾先生书籍做优惠活动,而且商家毎卖出一套书捐赠给武汉一百块;而我之前只是网络偶尔看到他人分享出来南怀瑾先生书籍内容,觉得讲的还不错,所以我就买了一套! 从去年四月份收到书本开始看,至今为止看了近四十册;真的真的非常受益:一方面对我自己过去生活和修行进行反省和沉淀,有时候看了才明白当初自己做的原来是这个道理、叫这个方法、还有更深一步的东西;一方面对我眼界、知识拓新和拓展,让我更能明白道理,也慢慢知道前行的方向!所以,我特别感恩南怀瑾先生留下的宝藏;这样宝藏是我们华人乃至全世界人类的宝藏,所以我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受益! 等弥勒佛来成佛的时代,人人都能活八万四千岁;到时候很多现在努力修行的人都会跟着弥勒佛,争取成道成佛!如果人人都能成道成佛,那是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和平喜乐的世界;我期待着! |
我最后一次在贴子里恳请大家:请您去详细看南怀瑾先生儒释道书籍,带着疑问去看就更好了!因为有学有思考,才能慢慢寻找到答案;如果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对的,不接受别人的反驳或观点,那么请忽视我说的。 做人做事、读书、做学问、修行,必须自己亲力亲为,也就是真正努力、认真的去用心;这样才能对自己有所获益和进步! 简单回复这位朋友问的问题:打坐打嗝了,是因为体内气脉开始有了动静了;比如我们丢一个石头到水池里,水池就会咕咕咕冒泡、发出声音!但是,很多人一辈子打坐、瑜珈、太极、内家拳等等能够打通经脉的方式方法,都不会出现打嗝;我见过自称打坐十多年的、二十年以上的人出来当老师教授别人,但是打嗝是什么鬼?他们认为荒唐的事情,因为他们从未有过!所以,我如果直接对这样的人去说实情,那会得罪人家了,人家当了那么久的大师还不如我一个狗屁不是的人吗?我这可不就是打脸,让人下不来台吗;我如果敢去跟这类人说,那是自己找打! 所以,在贴子里我还不会被谁打到身体,我敢说实话:打坐或别的练习方式拉通经脉,如果从未有过打嗝的;那是您气脉完全没动静,也就是您所有做的工夫全没有作用,很打击人的、对吧!可是,实事就是如此;因为,没有福德资粮的人很多很多,即便是修一辈子还是不可能让气脉有一点点动静;也就是说,一辈子都不会出现打嗝的现象!但是,有福德资粮的人气脉开始动静了,就会打嗝;程度通畅到达越多,打嗝的声音和长短不一,到了打通喉轮的之前打嗝的现象犹如虎啸龙吟(做不到的人又会说我神经病,胡说八道了;所以,讲实话真的真的得罪人啊)!打通喉轮之后,偶尔还会打嗝,因为气脉还不到完全通畅;但是声音和长短,没有要打通喉轮之前那样剧烈和动静大!所以,我说我福德资粮不足,现在依然没有打通任督二脉;怪自己行善太少,所以努力学习中! 我所有的言语,发自本心、句句属实;因为我不敢说谎,这是害人害己、我很怕怕!野狐禅,就是一位法师讲法的时候,说大修行者不落因果而投胎做了五百年狐狸;然后化身为人,来听百丈禅师讲法,百丈禅师回复他“不昧因果!因果报应,就是佛菩萨也都不可能避免;六祖被歹徒来要砍头的时候、把早就准备好的钱给他,告诉他前世欠他钱、但是不欠命,所以还钱给他、把他偷偷放走,后来此人按照六祖吩咐自己出家修行好几年后、再来请教六祖佛法;释迦摩尼佛也曾说,他自己有一世做过小鸟,他成佛的那一世记得往生累世所有的经历! 我在帖子里或私信回复里,有不好听的、逆耳的、错误的、让您反感的;请诸位多多海涵,在此一并感谢! 谢谢大家来我帖子里,令我蓬荜生辉!祝福大家,早得正果!待到山花烂漫时,我在丛中笑! |
https://bbs.tianya.cn/m/post_share_weilun.jsp?id=6189151&item=free&f=a(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本人为逝者的公道发帖;虽然做不了实际的事情,至少可以“路见不平一声吼”!有兴趣的朋友们,请移驾;谢谢! |
每个人六七年一个变化周期,也是易经所说万事万物都是六个阶段变化(现代科学各种学科也是处于一个范围内)、所以叫六爻,第七阶段就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十二年一个中变化,现代医学说人体全部细胞、血液等更新是十二年,所以我们有十二时辰、十二个月的划分;三十年一大变化,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从十七岁高中毕业开始工作,国企车工、沿海城市外企小职员、上市公司计划员、中外合资暖通销售工作;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历过一点坎坷不平、白眼、辱骂、诽谤、是非、恐吓、穿小鞋等等。在四十七岁的今年终于彻底明白跟家庭纠葛根源和如何对待,用三十年时间、精力、经济解决了家庭纠葛;而今年六月份,也是我自学打坐、禅修、儒释道精髓的第六年,也是一个新篇章的开始!我想起销售工作时,常常用来激励自己的话“没有得到想要的,必将得到更好的”;真的非常非常有道理,因此我非常感谢生活、家庭、所有的贵人和朋友以及所有的挫折和小人,我因此成了现在的我。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七十而不逾矩;何妨沿着圣贤们的路,往前走!未来将会如何,有待自己更加努力;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学而时习之、学以致用,也许我们会在哪个地方相遇,可能我是服务员、清洁工、义工、路人~ 同胞们、道友们,愿你我同行;祝福大家早得正果! |
南怀瑾先生从发愿到功德圆满于某年中秋,殚精竭虑、矢志不移、辛苦操劳、无怨无悔,他来到这个世上是希望点亮越来越多人的心灯! 我们要做的就是点亮自己这盏灯,自然会照亮周围!这才是对他最好的怀念和祭奠! 太湖茫茫,雁荡苍苍;大师云逝,百代流芳!书剑飘零,道德文章;惠泽后世,桃李芬芳! 天文学家说今日7点55分是月亮最圆之时,我清晨四点多在楼顶晒了圆圆亮亮的月亮!祝福:国泰民安!阖家幸福!善行更多!光明普照!温暖散入更多角落!大家中秋快乐和身体安康! |
《西江月》二首: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幸遇三杯好酒、况逢一朵新花,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须计较苦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笑看人生,坦然自若;天大的事情,大不过生死!何妨当做一场旅行,且行且珍惜、且愉悦着,活在、活好每一个当下! |
请大家知悉: 不知涯叔因为什么,目前我发表的三个南怀瑾先生书籍笔记分享帖子、全部被隐藏了,无法继续更新;后续我会试试看有没有其他网站或方式,如果我找到新的方法更新后续笔记分享、会及时在这里告诉大家。 |
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为什么有人喜欢作恶?不懂得知恩图报?不相信善良之人会去无偿为他人贡献?因为他们内心充满暗能量,思维模式固定在了阴暗面,认为世界都是恶、大家都是坑蒙拐骗耍心眼的人:即便别人对他们再好,他们内心认为这都是因为自己聪明绝顶、会耍心眼、会巧舌如簧等等而诱导、逼迫他人不得不帮忙而已;所有的收获也是因为他们自己聪明绝顶而已,所以他们认为傻子才会去免费帮忙或利益他人,所以他们更加坑蒙拐骗、耍心眼去让他人为自己服务!暗(阴)能量越多的,越是跳不出这个思维模式和固定范围内,越是更加作恶多端,越是不相信善是真的存在,越来越不由自主作恶! 为什么有人喜欢助人为乐?认为爱护家人、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维护世界是理所当然?不懂得、不知道恶人会真的那么恶?因为他们内心充满正能量,内心认为世界本来就是善、大家都是善良的人,所以他们想象不出来恶人会做出那些恶行;所以他们固定在善良的思维模式和范围内,所以总是沉浸在自己善的世界中行善、因为他们认为这就是做人的良心和本分事情!正(阳)能量越多的,越是不由自主就会行善、善行也越多! 正能量和负能量差不多的人,正能量占据自己思维时候就行善,负能量占据自己的思维就作恶! 天地之间本来就是有正能量和负能量(阴和阳),从整体性、全局观来看:导致一个人行善或作恶,就看这个人内在的能量是正或负能量占据而已;从做事的基础上来看,决定行善或作恶的根源在于其所具有的没有能量是正还是负能量而已!所以,善恶只是个人内在能量、所表现出来的现象而已;所以要根据不同的人和情况而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然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来处理问题!也就是说,思维模式限制了人的行为;修行者就是不断去恶行善,从而修正内心和行为举止更多都是善,从而积累功德可以让每个人本有的智慧呈现越来越多,最后智慧圆满通达、具有全局观和更全面的格局来看待和处理问题! 格局有多大、境界有多高,修养就有多深厚!为人处世都是修行,所以智慧圆满了才能做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眼就能看穿人的秉性和内心、以及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核心,从而逍遥自在、应对万事万物!如果靠着卜卦、算命等方式来看人、算事,那都只是末流的小技巧而已! |
对待恶人,坑蒙拐骗耍心眼的人;如果不揭穿它们的阴暗面,它们就以为:哼!老子聪明绝顶,所以略微耍点小心眼、小技巧,就可以搞得你必须跟着我的想法来做! 所以,言行举止的善都感化不了它们;好比犯罪分子,不受到处罚、就不懂得恶必恶报,所以它们就会肆意妄为作恶多端! 要让它们懂道理,守规律,不继续作恶;那么,首先是点出来,它们那点小聪明,一眼就被看穿了;让它们受到一些惩罚,它们才会懂得、作恶原来是行不通的!这也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道理!否则,它们就会继续作恶多端,还心里得意忘形以为没人知道它们丑陋不堪的阴暗心里! |
行善,需要智慧和能力!智慧可以指导我们如何行善,能力可以让我们更好行善;否则,来个恶人、坏人就把我们搞得疲惫不堪,那还如何继续行善? 善良很贵:因为要能够坚持不懈的保持那颗纯朴,无论恶人多恶、环境多恶劣依然能够保持那颗纯朴的初心;除了不被污染,更要能够打败和制服那些恶行、恶人,才能让善行、善人持久走下去! 活到老,学到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诸君共勉!修行路上,有你有我! |
我最近下载了多个读书软件,都不合适我继续更新南怀瑾先生书籍笔记:一方面是读者需要缴费才能看,一方面是不方便我持续更新长篇连载内容(有的需要注册成作者,有的需要长时间在其网站上打卡浏览量)。 所以我从今天开始,每天在这帖子里,大概简介南怀瑾先生此套书籍(共五十二册)。首先是关于三界的简单说明,因为修行工夫到达哪个层次就能去往相应的界内做天人;多生行善的人,德行深厚的,也会在肉身死亡后往生对应天界成为天人。但是成佛(等于道家的大罗金仙),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天人也需要继续行善积德,否则福报消耗完了也是会再来世间轮回修行的。所以三界的大致内容,需要了解;这等于是修行者的进步层次,也可以说是层层向上进步的每个境界。 |
三界(摘录于南怀瑾先生所讲各书籍内容) 一、世界的形成:没有这个物理世界之前,有二十个空劫;空并非没有,空也是个东西(如,太空也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物理世界有七大:地,水,风,火,空,觉,识。 1、空劫时,地、水、风、火四大形相还没有形成,蕴涵在空大里;空本身在动,只是动得太大、我们反而觉得是静态。空大经过二十个空劫之后,转成气、流动,形成风轮;风轮若干亿年后,衍生了液体,风轮与液体慢慢磨荡产生热能、形成泥浆;泥浆聚拢起来,突出的成为高山,陷下去的成为溪谷、江河、海洋;如此,地、水、风、火运转,造就了这个物理世界。 2、物质世界也是意识所生,唯心所造的;其中第六意识功能最大,贯通了“欲、色、无色”三界;三界轮回的中心柱子、就是第六意识,三界、九地、二十五有皆属于第六意识地。 3、人体的肉体生命的地、水、风、火、空者五大物理性质中:固体的是地大,液体的是水大,热能是火大,气是风大,每个细胞、器官之间都有空隙、可以流通空气是空大。 二、宇宙:我们这个太阳系,带领了地球、月亮、金星、木星、火星、土星、海王星、冥王星等七个星球或九个星球的系统,是一个物质的世界;我们这个世界人类是这个太阳系统中一个星球里的众生之一。 1、众生:指的是很多各种各类的生命,人只是这地球上众生之一、不要以为人了不起;猪、狗、牛、羊等动物都是众生,同在这个地球。这个太阳系在这个世界里,面积最小、寿命也最短;像太阳系一样的系统,在这个法界、虚空里,有无量、无边、无数、不可知、不可量、不可数、数不清的那么多。 2、一千个这样的太阳系,叫一个小千世界;其中每个星球的寿命、时间都不同(比如,月亮一天一夜、是地球一个月,白天是地球上半月、黑夜是地球下半月;太阳一昼夜、是地球的一年)。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一个大千世界;三千个大千世界、叫一佛国土,其中有一个佛。 3、宇宙是无穷大、无比大,所谓方位和时间都是人为的假定。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叫娑婆世界,是释迦摩尼佛所教化的,所以称释迦牟尼佛为天人师;佛把我们这个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佛承认有欲界天天主、色界天天主、护法神、四大天王、鬼神等。教化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众生、皆归极乐净土,叫做净佛国;做到这样的是大乘菩萨境界。三界九地,有些天有天主统率,有些天是民主、大家平等存在;神话传说中流传的天有九层、有玉皇大帝等各种神仙等等故事,往往是我们的老祖宗们为了让一些智慧不足的民众理解、而简化的一些天文地理科学知识。 |
三界共有二十八各层次、一圈一圈的放大,并非一层一层的堆叠上升;人道是六道及欲界的重心、可以说是三界的重心点,人道、天道、阿修罗道(非善类)三类生命叫做上三道,畜生(傍生)、饿鬼、地狱三类生命为下三道,这个“道”只是分类的代号而已。这六道的生命彼此互相交流、混杂,彼此相互牵连和影响构成所有生命存在、形成新陈代谢的现象;统统处于一个人间知识、所未能了解的一种旋转不停的运动之中,犹如一个大机器或一部大车轮永远不停的旋转、佛学取名为“六道轮回”;六道,从欲界最下层的地狱、直到色界的遍净天。 1、欲界和色界,都解脱不了物理世界的范畴;超过色界,才能到达精神世界的无色界天。三界天界和人道世间,以及下三道的畜生、恶鬼、地狱等才算一个世界;佛学认为像这样的一个世界,在这个宇宙中有不可知、不可量、不可数之多。统领三界的为主宰者,名为大梵天;三界共有六十重天,都属于六道轮回的范围。 四、六道众生:大威力诸天是欲界天的天人,比帝释天层次低一级、比梵天更低一层;龙神是八部天龙之一,守护天宫和降雨;夜叉又名药叉,又译为轻捷、勇健、秘密,具有大威力,很多是大菩萨化生,分为天夜叉、地夜叉、虚空夜叉这三种非人。乾闼婆,是虚空中的音乐神,为欲界、色界天的天人奏乐。 阿修罗不一定就是魔鬼、已经超出了鬼道,三界天人中都有阿修罗,阿修罗与天人平等、力量不相上下;阿修罗男性非常丑陋、女性非常漂亮,是神中的恶人,吃素、不喝酒、脾气大、个性坏、有修持。 迦楼罗是大鹏金翅鸟,以龙为食物,被佛度了之后、戒其再吃龙了;所以寺庙之中到了中午、会将供佛的食物挑一些出来,放在盘子里念个咒语、拿到外面供迦楼罗。 紧那罗是非人,有时让人看见、有时不让人看见,偶尔会跟人接触;男性很丑、女性很漂亮,都能歌舞。云贵川山区传说的山魈,就是这一类;他们留在地上的脚印是足跟朝前、足趾向后的。摩侯罗伽是大蟒神。 |
五、欲界:共有六重天界。忉利天包括三十三天的分布,随时互易其主;人道世界约分为东南西北四部分,我们这个世界属于南瞻部州。欲界天人之中各有主宰,欲界的一切生命、都从男女两性和饮食的贪欲而来;太阳系统的内外上下,一切欲界的众生、都因为有了两性的淫欲之念而有生命。欲界天人依然有色、香、味、触、法的五欲和男女、饮食欲望,不过寿命比人世长,福报大,生存的环境比人世的好;天人的物质环境的欲望更大,如果破戒就严重了。 1、欲界的下层生命,靠两性结合孕育后代、叫精交;上层男女,两眼相视一笑就怀孕,孩子从男性头顶裂开而出、差一点的从肩膀或腿部生出来。这些天人离不开色声香味触法,所以叫六欲天;有相当修养、做善事、修善行,有一定工夫的修行、升天没有开悟的人、果报最多往生于欲界天。此界日月绕须弥山半的地域,没有我们这个世界所在世界的痛苦、烦恼;但是,因为未能离开男女欲念、而是欲念升华到比较高的境界。 2、欲界的天主总名大梵天:寺庙里的四大天王,就是欲界天的护法天神;欲界天的三十三天的天主、叫帝释天释提恒因,即中国人俗称的玉皇大帝;欲界是三界的下界,欲界从最下层往上层分别为以下几层: 1、地狱:共有十八 2、畜生:包括我们这个世界的生物 3、饿鬼:鬼不一定都是中阴身,有些细菌也属于鬼 4、人:(北)郁单越(北俱卢洲的人一生快乐、无忧无愁、无疾而终、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可以活到一千岁)、(西)拘耶尼州、(南)阎浮提洲、(东)弗于逮(胜神洲) 5、阿修罗 6、四天王天:北毗沙门、西毗琉璃婆叉、南毗琉璃勒、东多罗砣;居于须弥山半,在太阳系中 7、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居于须弥山顶;欲界天的中心,有三十三个单位,类似联邦组织,在太阳系中。其天主道家叫做玉皇大帝、佛家叫做释提桓因(又名帝释) 8、夜摩天,又名焰摩天、时分天:以莲花开合为一昼夜,一昼夜等于我们的二百年;没有日月光,天人自己发光,两性拉拉手就性欲满足了。 9、兜率陀天(知足天):弥勒菩萨在内院说法,外面还是有六欲、两性相对笑笑就完成性交;一天相当于我们的四百年。 10、化乐天(乐化天):一天等于我们百八年;两性相对一笑就完成性交,孩子从男性膝盖附近化生的。 11、他化自在天(摩罗天):天主叫做魔王波旬,整个欲界之主;他到下界变化各种形象,当人们沉迷于自以为快乐的事时、刚好被他利用和骗走,他以此为乐。他的定境是欲界定,容易因散乱或昏沉而出定,所以也叫电光定;如果能一直定下去达到“心一境性”,就跳出欲界了。 |
六、色界天:超过欲界之外是色界,色界众生有情意而无欲、相视会心一笑便会生出生命;有十八重天,属于修习静虑禅定境界众生所生的果味,最高天是色究竟天、大自在天为其主宰。三界的中界,已经超出太阳系范围;色界是超越物质的物理世界,从色界天最顶上丢一个石头下来、要六万五千五百三十五年才能降落到地球上。男女彼此眉目传情、气交,即可生育下一代,由父亲头顶裂开而生出来;天人头上都有花冠,花冠在死前会枯萎,死后堕落下界中、成为我们所在世界人。色界天最高处的天主、名摩醯首罗天,也有翻译为最高天叫做、有顶天;有顶天的天主是大自在天,穿白衣、三眼,是大菩萨化生、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主;色界天有许多梵天王,所以叫万梵天王。 从下层往上层分别为以下几层: 1、梵众天 2、梵辅天(梵前益天) 3、大梵天:凡夫所居;修行证得初禅之人,可以往生1、2、3这三个天界。 4、少光天 5、无量光天 6、极净光天(光音天):修行证得二禅之人,可以往生4、5、6的三个天界。最早的光音天的人来自上界,光音天的人可以飞来飞去;飞到地球上的时候吃了地球上食物、久而久之身体变重飞不起来了,就留在地球成为了地球的人类祖先。 7、少净天 8、无量净天 9、遍净天:修行证得三禅之人可以往生此7、8、9的三个天界 10、福庆天(无云天) 11、福生天 12、广果天:此三层天界为凡夫住处;修行证得四禅的可以往生三10、11、12层天界 13、无想天:外道所居;修行证得四禅的可以往生 14、无烦天:修行证得四禅的可以往生 15、无热天:修行证得四禅的可以往生 16、善见天: 17、善现天:之上14、15、16、17四个天界为五净居天或五那含天圣位所居 18、色究竟天(阿迦尼吒天) |
七、无色界天:超过色界是无色界,有四重天;为修习静虑得果众生、所生之处,有意识、而没有情欲的存在。三界中的上界,比太阳系更远更大;无色界,指超越物理的精神世界(精神为临时借用的名词,并非定论)。天人的意念一动、即有了化身,不需要生产、就有了下一代;物质世界的一百多万年,在“无色界”天不过是几天而已,但是天人自身感觉并不会觉得长。 从下层往上层分别为以下几层,又称四无色天或四空天;分别对应四种定的境界: 1、空处天(空无所有处天) 2、识处天(识无所有处天) 3、无所有处天 4、非想非非想天 八、二十八天道:从欲界的忉利天开始,往上直到最高一层的非想非非想天。色界四禅天:从色界的梵辅天开始直到无想天。九地:又名九有,三界中分为九个程序:我们所在的欲界、是“五趣杂居地”,即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五种凡圣同居,此属于一地;色界、无色界各有四地,加起来共九地。 |
九、三界的见惑共有八十八品,又名八十八结使;欲界的见惑三十二品,色界、无色界的见惑各有二十八品。天人境界一般拿禅来比方,当然其境界也包括善;若只住在禅宗的空心、无念中则入无色界,住于无色太久、则成无记、则会堕入畜生道中。气不满则光明不起,气充满则内外自然在光明中;若只住在光明境中、则入色界。偏重在乐的境界、如果只住妙乐境界,会入欲界中。无色界天的人,福报受完之后、依旧重入轮回。 十、人和天人们吃食物有四种类别:段食(分段吃东西,例如早、中、晚餐),触食(吸收空气、光能等就可以满足身体所需),思食(精神上的能量),识食(色界、无色界天人境界吃东西,识别到东西就可以吸收其能量)。 |
之前那个在我帖子吹的,他宣告他要去十方世界游玩;它能否先达到小乘的大阿罗汉?能否先达到跳出三界?真是无知者无畏,妄言要十方世界去游玩! 能够悟道的就非常难得,能够修得四禅八定的、果报入天人,小乘道的极果是大阿罗汉;出家者修行能达到的最高成就,是小乘道的大阿罗汉!大阿罗汉,必须入世济世救人、修大乘道,才能慢慢修行、达到成佛成大罗金仙。佛菩萨修大乘道,都是真正在入世济世救人、默默无闻付出,甚至化生饿鬼、动物等;虽然佛菩萨能够跳出三界,但是为了度更多众生、而不出离三界! 如果小乘道都修不好,就别奢望大乘道的成绩了;如果一个做人的本分、都做不好,不能自强自立、独善其身的,小乘道的成果都是奢望!那些接受他人跪拜、供养的,得看自己有没有这个福德能承受住,否则就是自己作死自己!人情债、钱财、犯罪、杀人…欠下的所有债都要还的;不是自吹说是大师或活佛等高大上名号、就可以欠债不还的,佛菩萨也都避免不了因果! 对应这个三界天人表,可以知道修行者的各种境界、避免被假大师或活佛们忽悠! |
涯叔神操作:之前我那三个被隐藏的帖子,今天全部显示出来了;后续我会持续更新我的读书笔记,有兴趣的朋友们欢迎前往! |
https://bbs.tianya.cn/m/post_share_weilun.jsp?id=568326&item=105&f=a(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本帖书籍为:《静坐修身与长生不老》、《如何修证佛法》、《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金刚经说什么》、《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论语别裁》、《列子臆说》、《楞严大义今释》 |
https://bbs.tianya.cn/m/post_share_weilun.jsp?id=568761&item=105&f=a(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本帖书籍为:《易经杂说》、《易经系列别传》、《老子他说初续合集》、《庄子喃譁》、《我说参同契》、《学佛者的基本信念》、《漫谈中国文化》、《人生的起点和终点》、《答青壮年参禅者》、《定慧初修》、《话说中庸》、《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
https://bbs.tianya.cn/m/post_share_weilun.jsp?id=571699&item=105&f=a 本帖书籍为:《历史的经验》、《新旧教育的变与惑》、《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中国文化泛言》、《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禅宗与道家》、《禅话》、《原本大学微言》(上、下)、《孟子》(系列共六本)、《大圆满禅定休息简说》、《药师经的济世观》、《圆觉经略说》、《禅海蠡测》。 |
涯叔一会一个主意,上月把我分享南怀瑾先生书籍笔记隐藏了,前几天又不隐藏了,现在又隐藏了;这是要赶个娘潮?! 我只好把每本书简介分享一下了,有兴趣的朋友自己去看书吧! |
《原本大学微言》 一、编者的话:《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宋以后被视为儒学入门读物、列为四书之首;通常看到的,都是二程和朱熹对于原本《大学》改编、注解而成的内容。南怀瑾先生认为“《大学》原文本来就是儒家追求内圣外王之道的集中表述,逻辑严密、文气通顺、粲然可观,不必加以纂改”!为了向大众揭示、原本《大学》短短千余字所包含的微言大义,南怀瑾先生特意依据西汉小戴所传曾子《大学》原文、对其本旨重新加以阐释;内容包括《大学》的价值,七证的修养工夫,内圣之学,修身至治国的外用之学,内外兼修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教训,王朝更替与儒学的演化,中外文化的反思与前景等;旁征博引、融会古今,取精用宏、妙语连珠,用约四十万字,讲解之详尽、涵盖有关学养之广阔、不言而喻! 二、关于《原本大学微言》:南怀瑾先生曾多次公开讲解《大学》,约在1992-1993年曾在香港面对少数听众、讲过全部《大学》;本来计划整理成册出版,但是整理这类讲记、极不容易,必须多少要具有古典文化的学养、才比较方便。尤其是南怀瑾先生讲课时,涉及古典文化太广、太深,举凡历史、经典、诸子百家等皆是随手拈来;如果是对于典籍涉猎较少之人,记录起来是颇为困难、更不要说来整理成书了。多次整理不成功之后,周勋男曾建议南怀瑾先生还是自己写吧;1996年春天开始,南怀瑾先生自己用讲话的语气来撰写,一方面不像写文章那样严谨、一方面有空间可以修改。南怀瑾先生每天深夜写二、三千字左右,次日凌晨由宏忍师带至办公室打字(因这个缘故,宏忍师开始学用计算机);1997年春夏之交,南怀瑾先生当众拿出所写的书稿,请周勋男和刘雨虹带回台湾整理,于是在1998年出版此书。 |
三、编辑说明: 1、 本书定名为“原本”、又称古本,是为了有别于被朱熹纂改、流行了八百多年的内容;此原本指的是、西汉戴圣所传《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原文,本书采用的原文、是依据清阮元重刊的宋本《礼记注疏》。因为自从《大学》被朱熹篡改了原文之后,不仅仅是其他注解《大学》的书本被流失、如司马光的《大学广义》等都已经失传了;所以明朝嘉靖年间王阳明把原本的《大学》刻印出来,当时的文士们都惊怪起来、不相信还会有原文的留存,清朝的李惇曾经说过“学者有老死不见原文的人”;因为朱熹纂改的章句被皇家指定为科考内容之后,刻《礼记》的人索性就把其中的《大学》《中庸》文字都删除了、只留下目录而已。 2、 为了便利读者阅读,本书勉强分为九篇、六十四章;在此略述九篇的内容,以便大家先有个概略印象。第一篇开宗明义:首先请读者先熟读《大学》的原文,以便之后阅读下去时、可以随时回到原书本旨,加以体会、印证。然后从一位教授的来访,谈到南怀瑾先生自幼诵读经书的受用、及延续中华文化的多年心愿;因而想到流传已久的四书、本有其超越时空的价值,可惜几百年以来、仅仅是被当做了考取功名的敲门砖、至今犹有流弊。回想起传统农村教育的情景,肯定了《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对于奠定做人的良好基础深具意义;然后对道、德、天、大人等关键字先作说明,点出《大学》的思想是源自《易经-乾卦-文言》而来,原为古代中原文化、文学的代表作。朱熹竟然把此内圣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之道,说成是初学的入德之门(令笔者想起了蚂蚁看大象的情景,因为蚂蚁渺小而只能看到大象一斑、偏偏自己还认为所看见的这一斑就是大象)!之后谈到《大学》的纲目、内明外用的修养次第,使读者先把握住重点;由此而进入本文探讨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总纲。为了恢复原本《大学》真面目,对于朱熹把“亲民”当成了“新民”、以及改编了原文次序,提出了批判;对朱熹把“明德”说成是“虚灵不昧”、详加探究,强调要从自知之明做起! |
3、 第二篇七证的修养工夫:阐释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七证工夫,此实为中国原创的儒家心传、影响后世甚为深远;为后来道家实修者引用,也为佛家传入中国时借用来说明禅定的方法;只是这七证的工夫如何修,曾子没有说明。宋元明清的理学家们,困于门户之见,既无法疏解清楚、更谈不上发扬光大;所以本书特别借用佛道两家学术来加以阐明,对于内证学养有兴趣的读者、此篇最宜深思体会。 4、 第三篇内明之学:先阐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说明素来学者都是把诚意前面的格物致知和物格知至的关键所在略而不谈、不知其中内明与外用之环环相扣的密切关系;进而讲到要做到诚意、正心、修身之前,先须格物致知来达到物格知至,所以对于所知与能知的心、意、识细加明辨;再讲到心物一元、心能转物的道理,警醒世人不要被物质文明带向自我毁灭之途。此篇阐明格物到正心是属于内明之学,达到内明修养的明德境界之后、才能外用在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须从修身做起,所以修身为内明外用之间的重点关键。 5、 第四篇外用之学:说明齐家的家是古代大家族的家、不是现代一对夫妻带着孩子这样的小家庭的家,并推崇中国历史文化中母德、母教的伟大;每个朝代帝王家庭、大多都是有问题的家庭,以齐桓公、秦始皇、刘邦等为例而详加阐述。正面以评论,虞舜成长于家庭成员都有问题的家庭中、却能孝顺父母、友爱弟弟,以及汉文帝得力于母教。 |
6、 第五篇内外兼修之道:此篇被朱熹纂改得最厉害,南怀瑾先生恢复原文本来次序、就原文说的诚意的八正知的内外兼修详加阐述;讲述修身、在正其心者,引用老子、管子、庄子、佛家、医家有关身心的学说来加以说明。进而讲述修身齐家、容易因为心理的偏差而产生重大问题,分别引述了赵太后、姜武、弦章、齐景公与晏子、邴吉与汉宣帝、元帝,陶朱公及其儿子的史实等加以说明,并阐述其带给现代人的启示。 7、 第六篇齐家治国:首先谈到中国上古社会以礼治为主,引述周室治国齐家的史实,说明孝、弟、慈的道理以及周文王为何会有多人推位让国的原因;后来的帝王们讲法治,则须把握治国当家的原则,从历史中得到教训。从原文所引用的《诗经》,详细阐述无论古今、妇德在齐家治国中的重要性。 8、 第七篇治国平天下:首先说明古代对于天下的原义,当政者首要立德、才能得到民心,尤其要注意一言一行;讲述魏晋南北朝在“胡、华”民族混合中,那些家天下的王朝更替的前因后果。讲述秦缪公如何重用百里奚、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来阐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对于事关国计民生的财经学说,则以曾子、子贡的故事和《史记-货殖列传》的观点,以及历史上注重财政的名相、名臣们的言论和策略,为长期以来儒家学者、陷于义利的矛盾纠结而解套,期勉国人朝着民富即国富、国富则民强的大道前进。 |
1、 第八篇讲儒学演化与国家发展:总论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儒家学说、尤其是四书和五经、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演化,及与历朝盛衰的关系;从魏晋南北朝的玄学谈起,经历唐代儒佛道以及《原道》、《复性书》的出现,宋儒理学的兴起,元朝以藏密为主之下的儒家,明清科举的利弊,阳明学说的兴起,清朝外示儒学、内用佛老等说明,是一篇非常生动的文化融会史。 2、 第九篇西方文化与中国: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谈起,略述清初以来西方国家的重大变革,及美国的兴起、其文化对世界的强力影响;提出国人应加反思、检讨的三大问题。结语说明,在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中、虽有诸子百家之说,但是立国的精神主要还是奠定在儒家基础上;儒家思想的精义,在国际之间向来是“兴灭国,继绝世”,尽力辅助弱小国家、民族的。西方人会有“黄祸”的误解,起自于非儒家文化所及的蒙古西征,这是中国历史中的特案、有其特别的历史背景;正告西方学者如亨廷顿之流,不应挑起文化之间的互相仇视、引起人类战争的悲剧。中国是由历史上许多民族混合而成的,中国文化也在历史上融合了西域和印度等地文化、有容乃大;中国及其文化永远是开放心胸、希望礼运大同,达到合同共存、互相繁荣的世界。 3、 把近百卷的录音整理成初稿的过程中,参与文字整理的有蔡策、李淑君、劳政武,参与校订的有李素美、刘雨虹、来新国、李青原、韦志畅、赵海英、朱守正、彭嘉恒、马有慧、陈定国、陈美珍、杜忠诰、谢锦扬、陈照凤、欧阳哲、郭姮妟;参与打字及校对的有宏忍法师、傅莉、李仪华、李茵丽。如此群智群力合作下,终于完成文字初稿,最后交由周勋男再做整理。 |
9、 第八篇讲儒学演化与国家发展:总论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儒家学说、尤其是四书和五经、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演化,及与历朝盛衰的关系;从魏晋南北朝的玄学谈起,经历唐代儒佛道以及《原道》、《复性书》的出现,宋儒理学的兴起,元朝以藏密为主之下的儒家,明清科举的利弊,阳明学说的兴起,清朝外示儒学、内用佛老等说明,是一篇非常生动的文化融会史。 10、 第九篇西方文化与中国: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谈起,略述清初以来西方国家的重大变革,及美国的兴起、其文化对世界的强力影响;提出国人应加反思、检讨的三大问题。结语说明,在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中、虽有诸子百家之说,但是立国的精神主要还是奠定在儒家基础上;儒家思想的精义,在国际之间向来是“兴灭国,继绝世”,尽力辅助弱小国家、民族的。西方人会有“黄祸”的误解,起自于非儒家文化所及的蒙古西征,这是中国历史中的特案、有其特别的历史背景;正告西方学者如亨廷顿之流,不应挑起文化之间的互相仇视、引起人类战争的悲剧。中国是由历史上许多民族混合而成的,中国文化也在历史上融合了西域和印度等地文化、有容乃大;中国及其文化永远是开放心胸、希望礼运大同,达到合同共存、互相繁荣的世界。 11、 把近百卷的录音整理成初稿的过程中,参与文字整理的有蔡策、李淑君、劳政武,参与校订的有李素美、刘雨虹、来新国、李青原、韦志畅、赵海英、朱守正、彭嘉恒、马有慧、陈定国、陈美珍、杜忠诰、谢锦扬、陈照凤、欧阳哲、郭姮妟;参与打字及校对的有宏忍法师、傅莉、李仪华、李茵丽。如此群智群力合作下,终于完成文字初稿,最后交由周勋男再做整理。 |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一、编者的话: 1、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在新落成的太湖大学堂首次讲课和训练的辑录。正如刘雨虹老师在前言理所说,这一本书、是记录一个新的开始;这个开始至少有三层意义:第一、筹建大学堂是先生多年的心愿;历经六年辛苦,终于初具规模。第二、作为试验体验式教育模式,修复优秀传统文化的断层、培养中国文化及精神后继的基地;太湖大学堂的建成,不仅是一次勇敢的尝试,更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第三、为纪念大学堂建成,南怀瑾先生第一次开堂授课,所讲内容及方式不仅重要,亦有着启新、发端的特殊意义;先生一生著述等身,此书是先生用自己的视角关于如何实证佛法的基本阐述。 2、 生命原在呼吸之间,而人们苦苦探求的禅、则羚羊挂角无处找寻,二者究竟有着怎样的神秘关联?南怀瑾先生从儒释道出发,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方式及成果;层层解开了安那般那、六妙门、十六特胜、白骨观、西藏密宗、禅宗、净土、禅净双修等诸多修行法门的神秘面纱,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向大众讲述了禅与生命的真相及意义。因先生一生勤于实证,这次讲座更多的是他个人的体验和试验,是过来人语、弥足珍贵;在探寻禅与生命的路上,孰可为、孰不可为?如何取舍?如何少走弯路,识破虚妄的假象并避免风险?相信有心的读者,在南怀瑾先生的启发下自会意会。 3、 此次出版,依据台北老古文化事业公司2008年七月繁体字版,承蒙南怀瑾先生独家授权同意;我们保留了原书的一贯风格,仅就个别字句进行了修改。我社深感于南怀瑾先生大爱之心,谨遵学术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原则,牢记出版人的立场和使命,尽力将大师思想和著述如实呈现读者。其妙法得失,还望读者自己领会。2009年2月出版。 二、出版说明: 1、 太湖大学堂在历经六年的辛苦开拓建造,于2006年的初夏建筑大致完成;7月1日至7日,南怀瑾先生在大学堂举行首次讲课及训练。由于是初次启用,在活动和管理方面就有试验性质,故而仅对内部工作人员及部分修学的老学员们开放参与;此次讲到的内容及方式,甚具特殊意义,且有时代里程之感。 2、 原因如下:一、五十年来,南怀瑾先生讲文化、说佛法,已有不少记录出版问世;随学众皆耳熟能详,惟多止于耳目而已。此次在不同时空环境、一切再从头讲起,系统条理重点凸显;座中忽有如梦初醒之感,不觉冷汗湿衫、自惭光阴之虚度。二、综观时代之演变、科技之发展,兼东西文化相互之激荡;目下有关生命科学之研讨,正在世界各地热烈进行。反观我中华文化、以及脱掉宗教外衣的东方文化,实为此一问题之关键,岂能不予正视;更须积极阐扬,为人类文化加紧步伐。三、环顾世界,人类素质之可忧可叹,人类精神之空洞无依;故而急需倡导教育文化,以挽狂澜,此为大学堂放眼之高点。 3、 此次讲课,是张振熔从录音记录的,再由乌慈亲女士打字,宏忍师也加入整理后的打字工作,并与谢锦扬先后校对书稿;在此,一并致谢。2007年5月于庙港。 |
金刚经说什么 一、序言:根据一九八零年南怀瑾先生在台北十方书院讲解记录整理而成,一九九二年首版、一九九九年修订再版,此版为二零一六年;全书分为三十二品,每品南怀瑾先生自赋偈颂一首作为总结。学佛就是学做人,把儒家四书五经所说的做人道理、应用在现实生活对待任何人和事之中,自性自度、人人皆可成佛! 二、《金刚经》是超越了一切宗教,且包含了一切宗教的大智慧;古往今来的一切圣贤、宗教教主,都是得道、成道者,因时间、地域、程度各异而其所传化方式方法各异而已。真经无一字,说法者无法可说;万法皆随众生的各种情况,而给出的各种对症治疗办法而已。 三、般若智慧:能够了解、悟道、修道、证道的智慧叫般若智慧,即、用身心去修证到的智慧,所以不能只用智慧来代替其含义;分为实相、境界、文字、方便、眷属般若五种,五种的综合则是金刚般若。 1、实相般若:用身心修持求证明白和证得宇宙万有万物本源、即道体,也就是明心见性之后悟道的不可思议(不能用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推测和理解的意思)道体。 2、境界般若:处于不同层次的人拥有相对应层次的智慧;真正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无穷无尽、自然而然就知道,佛学叫无师智、自然智。 3、文字般若:文字讲、写出来优美、动人,有文学艺术境界,让人赏心悦目、增长知识。 4、方便般若: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无师自通、知道教化他人的方法和艺术。 5、眷属般若:自然而然、不由自主做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方面,佛学叫行愿。 四、金刚代指无坚不摧,能破一切法、建一切法;波罗蜜,指到达涅槃的彼岸。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指能断一切法、破一切烦恼,成就般若智慧、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槃彼岸的经典。 五、鸠摩罗什:为姚秦三藏法师,当时南北朝时代的几个国家为了邀请他去本国讲法、发动战争来争夺;某国打败一国之后,中国又去打败某国、才得以邀请他来到中国讲法。他父亲本为和尚,母亲是公主、逼着他父亲还俗t成婚生下了他;之后,他母亲要出家,他父亲却不同意。鸠摩罗什、在十一二岁已经悟道,三十多岁的时候来到中国;他翻译了很多佛学经典,我们看到的金刚经、一般都是用的他翻译过来的版本。 六、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武则天所作!有人说《云何偈》也是她作的: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七、原始的佛经是一篇文章,没有段落;梁武帝的昭明太子给佛经分段分章、标题,编辑成为三十二章。 |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一、我们的生命是与宇宙、法界合一的(肉身只是生命在此世界的第三重投影);吸收宇宙的“天地正气”、“日月精华”,即可成就我们的生命。几千年来修道、修行者,对于打坐、修定等方面有很多错误的认识和误解;南怀瑾此书讲解目的,主要是讲述他个人修气脉方面的经验以及所呈现现象,以及正确的一些认知。 1、为何要打坐修定:若想回到本来的清静面目,进而转变色身,非打坐不可;因为无始以来尘埃涂蒙太多,非清理不可(修各种工夫的目的,也是清理后才能见到本来;如禅宗、密宗的大手印法)。当然,打坐与“明心见性”不是必然的关系,明心见性不一定要打坐才能做。 2、肉身像一个小宇宙:心窝以下是欲界,心窝以上到眼睛是色界,眉以上是无色界;与此配合,即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普通人是“神化气、气化精、精则漏”,修炼肉身则是反其道而行,精不漏、回转上来配合气和神,则变化为“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虚空是土壤,头部(密宗称为“大乐轮”)是根;头部脉轮不打开不会得轻安、不会发乐。 3、静坐的有为法,容易引起生理、心理的五浊恶世之因素,故易入魔障;所以,守一个“灵明清净”比较稳当,不被气脉的感觉左右、对身体的感觉反应统统不予理会,这样真气脉就来了。心理思维改变了,细胞则随之改变,外在气质则改变,心元一体。 4、静与动是对立的名词、状态,一般来说表达静止与活动、休息与行动两种状态;但是,道不是动静,动静只是道的功用。求静是养生、修道的基础、必然的办法,一切生命功能的本源都从静态中生长、充沛生命的功能(《道德经》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虚,虚而后能得;精神状态中,静是培养先天智慧的温床。人的意识、思想习惯于思虑,如同流水奔腾不息;平时我们自己不觉得,静坐时向内求静、便会发现自己的思绪太乱,这便是静坐的第一步功效。如同把一杯水静止,尘渣下沉;这不是静导致了产生尘渣、而是因为静止发现了尘渣。 二、气是什么: 1、心属火,息心清净、无思无虑之境才是真“炁”茵蕴境界;即无火之意,淫欲、情欲、躁动等意念都是火,没有了这些火,元气大定;渐渐可引发生命固有的气机 2、气代表大自然的空气。 3、“氣”古代道家、中医学认为是吃五谷之后而有生命呼吸作用的真气。瑜伽术称呼“灵能”,形容为“灵蛇”;密宗称为灵力、灵热。 4、真气:真正修炼之人初步借用呼吸的气机,引发人体本自具有的气。 5、总而言之,是佛家“暖寿识”综合起来的业识功能;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生命的本能,简称“能”。身体内部的气机并非与呼吸的作用连成一气,是生命本具有的潜在功能,要经过合理的修炼才能激发。 5、佛家小乘禅观的修法,把呼吸之气与体内潜能的气机分成三个步骤和三种状况。风:空气与呼吸器官之间的通常作用,即呼吸空气来维持生命。气:通过静坐锻炼之后,呼吸变得较为轻缓、从容、细长。息:通过静坐的高度修炼之后,呼吸达到轻微到几乎停止状态,此时呼吸器官作用近于停废(人体其他部位的呼吸并未完全停止);小腹下丹田之间,不靠呼气器官的作用、自然而然的发生一种翕辟的现象“息”(道家称呼为胎息)。 |
《我说参同契》 一、序言:距今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魏伯阳、出身浙江上虞官宦望族,融周易、黄老、丹火之功三种学说于一体所写;是道家养生学的理论源头,也是中国古代化学、药物学、天文历算等学科的发轫之作。因涉及诸多学科知识、艰涩晦涩,素以“天书”著称;后世把此书奉为“丹经之祖”,奉魏伯阳为“万古丹经王”;书中关于服用“五金八石”讲述为行内人语、一般读者切不可轻易模仿。 道家北宗龙门派道士朱云阳早年由此书入门,又三山五岳、遍参诸方后修炼有成;穷十年之功注释此书、名为《参同契阐幽》,于康熙八年乙酉(1669年)刻板印行;一扫一千多年来世人对于此书的错解、邪见,而正视听。本文独选其注解为底本,文中解说大部分也是参考其注解、由南怀瑾先生解说;本书由南怀瑾先生1983年在台北十方书院讲解录音整理、编辑而成,上篇为刚要原则、中篇深入细说、下篇为总结,于2009年5月出版。 二、参同即参合易经、庄子、道家丹道三种学问,利用肉体生命功能返老还童、长生不死;道家《神仙传》称魏伯阳、为一条全身带火的龙,名火龙真人。佛家释迦摩尼曾嘱咐四个人留在此世界,等下一个地球冰河期过去、交给下一位成佛者之后,才可以脱离肉体涅槃。 三、本书三大刚要: 1、御政:修心养性、做人做事、天文地理等,人世间各种正当的法则和原理。 2、养性:懂得御政的道理之后,用身心去实践。3、伏食:配合人体精、气、神这三品上药,由头顶百会穴与宇宙精神相贯通、修炼工夫,达到天人合一。 四、五代的道家神仙人物众多、如吕纯阳,禅宗兴盛;当时大部分的人才,都去当和尚、道士、隐士修道。龙门派,是元朝丘处机、丘长春真人所开创的;成吉思汗西征印度之时,派大使到山东、请丘长春到印度边境相见,想拜其为师求道;丘长春告知其要少杀人,将来会一统天下。他俩定下契约,在铜符铁券上各自盖印;后来蒙古人攻打中国北方时,谁家门口只要有这个符牌贴着、元朝兵则不入户,保全了当时许多人的性命和财产。 |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一、序言:以天、地、人智慧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也不能幸免阴阳盈亏之变化;近二百多年来,面对西方科学和工业的经济发展,国人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信心逐步丧失。老子、庄子讲形而上的天道智慧,让生命回归道;孔孟讲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佛家讲生命的解脱,《黄帝内经》是一部关于天、地、人化育的生命科学巨著;《易经》,是综合天、地、人、万象的宇宙科学巨著;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在千万年前就有了高度发展的科学体系、博大精深! 这本书是南怀瑾先生二零零七年四月初的应邀讲解,当时参加听课有一百多人;本书是讲课的记录,二零零八年初版。先生讲课的宗旨、是希望抛砖引玉、提醒大众,对于我中华民族瑰宝的重视、学习和研究,引发我们对于智慧之学的热爱和对生命科学的实证精神;一灯燃百灯、无尽灯! 二、黄帝内经是一部包括“医世、人、国、社会”所有心医的书,是黄帝为了生命科学、请教医学老师的对话记录,不是医术而是医理学。 其三要义是: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天人合一的内涵,天体与人事上有实际应用、经历);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任何学问若只讲现在、不通古今绵延演变的因果关系,都容易落入偏见);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从政、从医等一切的一切,治理社会、治疗他人的第一学问,须从本人自身实践做起);如此,则道不惑而数极、所谓明也。 这一段话,是黄帝内经的中心,也是黄老之学的要点;通于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任何一门学科,以及为人处世的大原则。 三、黄帝与中国文化:我们的历史有一百多万年,远古太渺茫、且都是神话;黄帝是有熊氏、姓公孙、名轩辕,是东方黄色民族共同的祖先。相传黄帝是伏羲的子孙,他把各姓氏民族、正式建立一个初步的国家系统并建立生活文化;所以我们的科学、宗教、哲学等文化,都是从黄帝开始。 四、尧舜禹是公天下,那时代的皇帝都是百姓推荐出来当;他们都活了一百多岁,叫做“三代”(不是所谓的夏、商、周)。大禹退位前,因为尧舜的子孙们能力都不行,让他自己的儿子接位;之后,中国文化由三代民主的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五、《上古天真论》:黄帝内经开篇的上古天真论,第一个字的“一”是画的图案,因为讲不清宇宙是几时开始的、天地如何来的,所以用一画来分开;伏羲画八卦、一画分天地是科学的,因为在时间和空间上、查不出宇宙的来源。天代表了本体论、表示真实生命的第一个本源,此篇的天代表了宗教、哲学、天文学等;“天真”是合于自然法则的生命运行规则,此第一篇主要说的生命的科学以及修道。 六、黄帝的一生:“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墩敏、成而登天”,意思说黄帝生下来就会说话、懂得很多的事情和学问,年幼的时候就非常规矩、严肃的做人,长大成人后、非常厚道而且聪慧,活了一百多岁后飞升。 |
《庄子諵譁》 一、出版说明:1981年秋天、南怀瑾先生在台北讲《庄子》,本书由讲解记录整理而成、2014年国内出版。唐天宝元年、庄周被诏为南华真人,所以《庄子》被尊为《南华真经》;共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篇章(学术界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其他两篇是其弟子和门人所著),涵盖了世间、出世间观念法则以及修心养身之道。本书只有内篇的七篇内容,外篇和杂篇、南怀瑾先生一直提醒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最大的;书中只做分析、讲解、比喻而不做结论,是为让每个读者、有自己的领悟和见解。南怀瑾先生谦虚表示、其所讲的都不入学术正统,所以所讲解的书名分别是论语别裁、老子他说、孟子旁通等等;本书叫諵譁,即譁啦譁啦、喃喃自语之意。 二、前言:诸子百家学术思想、在战国时期非常发达,最为代表的是、春秋末期的孔子和战国时代的孟子,孔孟文化代表了周朝的文化、是齐鲁北方系统的文化思想,老子、庄子代表了楚国等南方的文化;庄子代表了道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文化和知识分子,其所讲的人生境界、形成了从东汉到南北朝三四百年间特殊的文化思想境界。 例如诸葛亮手摇鹅毛扇、坐个独轮车指挥作战,千军万马中潇洒自如;晋朝名将羊祜当大元帅时候,有名的轻裘缓带(穿个皮袍,腰间用个腰带随意系住),不穿军服、表现出一副悠哉游哉的逍遥气质! |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一、编者的话: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在生命最后岁月整理的《滕文公》和《告子》两篇的演讲记录。《滕文公》的记录稿大部分都已经遗失,分析了孟子如何教导“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却又不甘堕落的腾国世子,修心养性、领导腾国在战国列强的夹缝中自立。《告子》的讲解里,南怀瑾先生判断中国历史上有关性善、性恶的辩论得失,阐发孟子传授的养心、养气大法;孟子与墨家巨子、淳于髡、慎子等名流的思想交锋中,体现了儒家社会理想、对政治及仕宦者事君之道的看法等等。由于各种原因,《滕文公》南怀瑾先生未能补讲,《告子》的整理稿、先生也没有完成全部审订工作,这是不能弥补的遗憾;但是先生通过孟子传达的,大丈夫当养“浩然之气”、行己有耻、立身有义的主张,做人进退之道,已是神完无缺! 二、出版说明:《滕文公》和《告子》两篇合并一书来印行,是因为《滕文公》的讲记大部分已经遗失、只有小部分记录稿尚存,2011年春把残稿整理完毕之后、念给南怀瑾先生校定;本篇虽仅万余字,但在孟子一生教化过程中,却显示出这位滕文公、是一个遵守孟子师教的一等学生。《告子》内容含括人性和人品的问题,君子于小人的问题,财与礼的问题,知识分子应有的修养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内圣外王的内圣之学;篇中许多词句、后来都成为了人们惯用的典故,最经典的一句则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经常被引用来鼓励身陷艰困奋斗中的人士。特别要指出的是,《告子》篇中所讲的礼、做人的进退之道,在世风日下的今日世界、也许是家庭和学校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本篇整理完毕之后,因南怀瑾先生眼疾之故、由牟炼用念读的办法请先生审定,只完成了四分之一就停止了、那是先生辞世前的五月。 |
摘录此书部分重点如下: 1、中国文化、尤其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所谓诸子百家、各种思想学说非常之多;但是归纳起来、大致上只有儒墨道三家,自从唐代开始则成了儒释道三家、墨子的精神实际上已经融入了后世儒家和道家之中了,自此以后儒释道三家谈修养的学问、观念几乎完全相同,实际上都是由心的修养、进入性的境界、把心性分作两层来处理,儒家的心性之学、则更偏重于孟子。孟子的养气,等于佛家的修气、道家的炼气、瑜伽术的修炼气脉;由此可见,自上古几千年来的中国、印度、阿拉伯以及埃及等差不多半个地球的文明,所讲人类的修养方法、很多都是相同的;由此可以推论,在上一个冰河时期地球分裂、地壳下陷,多数人都丧失了生命、只有极其少数人逃过了这场灾难;这少数人因为分散和辽远、不得互通往来,虽然语言不通、文化流传有异,但是基本的真理、大的原则是一样的。(所以不要去无谓地、拼命争论儒释道或诸子百家,哪一家更牛、更厉害、更行;大道理和原则都是一个,也就是佛家说的不二法门、也就是万法归一的道理) 2、人真正的修养是养心,培养天然的善良心性与身体的修养、是连在一起的;首先是“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消息也是一个现象、和佛学说的生灭同一意义,息是成长、消是散去、这是《易经》上“盈虚消息”的观念。人死了叫做消失了,在《易经》本体观上看来、与佛的本体观差不多,认为生死是两头的现象;人虽然死了,可是能够使得人生长或死亡的本体功能、并没有动,所以今日之死、也就是明日之生,今日的时间在不断消失、明日的时间正在到来,现在死亡、即是下一次生的开始。现在看生命是活着的,实质上就是庄子说的“不亡以待尽”、活着只是等死;所以这一个生命存在无论是几十或一百年、就是消,而形态上“息(大休息、死亡)”的时候、本质上也是成长的时候。佛学对于息的解释又不同,有时用来表示一呼一吸之间为息,数息观就是数这个一呼一吸之间、为一息;静止不呼不吸的时候、是息的停留,刚出生的婴儿睡眠、需要大约十六小时,十一二岁孩子的睡眠、需要大约十一二小时,二十岁以上的成人睡眠、需要大约七八个小时,年纪越大、需要的睡眠时间越少、老了的人整夜都睡不着。老年人一夜之中、真正完全睡眠的时间,连一两分钟也不可能、只需要几秒钟的睡着就够了;真正睡着是整个脑神经完全休息、绝对休息,呼吸也停止了、如同死了一样、这就是息,此时如果用仪器检测、显示板上只是一根直线划过去、一定没有曲线。 3、谈修养之人没有达到息的境界、连初禅也够不上,没有在心性上达到这种息的境界、没有益处,这个境界并不是昏迷、这是息的道理;孟子说,当心性在昼夜之中、随时达到这样安详地息的境界之时,就自然了解自己本性善的一面,这时候生理上保持平旦之气、这是一种朝气,从正子时经丑、寅、卯到上午六时正、这一阶段为平旦之气,练气功的人要在这一段时辰用功。所以,养气在生理部分、是要永远保持这个平旦之气,也就是夜气;心理部分的养气,养到随时保持清明的平旦之气、不呼不吸进入息的境界,心理上不起善恶的念头之时、自己心的善良面目就找到了。这是孟子的真实功夫,在中国文化而言学佛、学道、学儒,这一部分的修养就是基;如果这一部分没有学好,就是基层不稳定、都不行;所以孟子说“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的生理、心理不能保持平旦夜气的清明,身体就病了、就差不多只是一个动物了。人能够无病无恼、就是最快乐的事,能够保持平旦的夜气、就少病少恼,能够保持平旦之气的境界、本性清明面就出来了;因此孟子慎重告诉我们、身心两方面修养的重点,认识了这个道理、用这个方法去修养、一切就会在成长中。中国人后来所说的、修长生不老,基本上也是从这里着手,如果身心失去了这种境界则“无物不消”、只有向死亡的路上走;孟子引用孔子告诉我们的修养方法说,修养的工夫掌握和把持在自己的手里、也就是掌握自己的定力,如果自己不能掌握自己、就跟禽兽差不多了(所以那些作恶多端、兽欲以及色欲多的,只是有着人的形态、言行举止都是禽兽的恶)。所以修养的境界、完全是由“心行”来的,不是仅仅靠盘腿打坐的;如果念念散乱、念念忘失了息的境界,那是在放、在舍,就不必谈修养、就没有修养。 |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摘录部分重点: 1、孟子说,一个人如果为了财富、虚荣,贪图物质享受而动心;根本就不配做一个知识分子,因为操守上已经失去了本心。这种操守在佛家就是所谓的“办事定”,失去了操守的行为、在心性上是散乱的、在行为上是大妄行;行愿的行、就是大定,普贤的十大行愿、要有非常大的定力,能认识清楚、才能身体力行.如果打坐之时才能定,下座之后、就不能起心愿而行的,不是真定;能在心愿境界而定、就可以到达孔孟及老庄的道理,佛法大小乘也是一样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操则存,舍则亡”。 2、“义”是人格,人的行为标准、人生所走的路线;“仁”是心的用、如博爱和慈悲,永远保持清明、养自己夜气而宁静。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之乱世,和我们现代所处身的这个世界、风气败坏是一样的;所以孟子提到那个乱世的青少年问题,在社会不安定时、青年人则凶暴,现代一般社会的风气、也是一样,行为和道德的旧标准被破坏了、新的没有建立而乱得不得了。而且现代人不懂得自由民主的真精神、真意义,拿着自由民主的招牌、不晓得追求内在的心性建立根本。孟子说,养鸡养狗的人,鸡狗放出去了没有回来的话、会赶紧去找回来;可是,人把自己心放在外面、散乱的很,却不知道去找回来。 3、孟子这一段结论,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大家往往以为知识就是学问,事实上知识最多只能算是学问中的一部分、高等学历也只是专业训练的一种学位而已,只表示具有了某项专门知识、而不见得就是有学问,诗作的很好、画画很好、弹琴很好等等都不算是学问;即便是一字不识的人,能够做人做的对、做事做的对,那就是真学问、学问是以人格行为为基础。所以,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古今有一共同的目的,就是养成完美的人格;以人格教育为第一,这才是学问的道理。在求学的年龄没有去好好读书,就是做人做事没有做对、也即是没有达到人格行为的标准;学问没有别的、求其放心(放心即是把一切妄想、恶念、邪念、杂念等统统放掉,保持夜气;那么,正心、正念自然就回来了)而已,每天知道修行找回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放在平旦之气中永远清明、养成永远高洁的气质,这是中国学问的精华、也是孟子所说的学问之道的精华。 |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关于禅、生命和认知的对话》 一、 编者的话:美国管理学彼得圣吉是国际组织学习协会的、创始人兼 ,他大学期间开始修习禅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先后四次带领团队拜访南怀瑾先生,求教修行和人生中的困惑。本书为两人的对答,话题包含关于安那般那出入息的问题、生命起源及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哲学探讨;南怀瑾先生讲解了生命科学、认知科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指出“变的法则是有一定规律的”,只有认识变、领导变、才能智慧地处理各种问题。 二、 整理说明:圣吉博士从一九九五年初次拜访南怀瑾先生之后,即于当年七月在《远见杂志》、发表关于两人对话的文章;一九九七年六月,一行五人到香港参加南怀瑾先生主持的禅七;从二零零三年起连续三年、每次三日时间拜会南怀瑾先生,本书即为这三次对话的真实内容、二零一叁年十二月出版。俩人的对答皆由彭嘉恒翻译,二零零三年的参晤由石宏先生整理完成、其余两次的记录和整理由官大治录音;刘煜瑞、赵云生实况笔录,张振熔查对资料,许衡山检对,马宏达初步校录整理,宏忍大师校正,参与整理的人员很多。 三、 圣吉大学时期,在美国加州一所由日本禅宗铃木大拙开办的禅修中心、初学静坐,当时铃木大拙已经离世;铃木大拙只是讲禅、不做功夫的,他每年领取日本天皇发配的大额补贴、到美国去做文化征服世界的工作。圣吉打坐时、自己清楚思想不停在转动,有时多一点有时少一点。 四、 生命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知觉的,如思想、情绪、意识等心理的;一个是感觉的,如疲劳、肚子饿等生理的。思想属于第六意识的分别意识,不属于身体也不属于脑,不在内、外,无所住而又无所不在的;第六意识昼夜不停的流动、包括睡眠时,短暂的停止是第六意识呈现的昏沉境界、叫睡眠。打坐时坐不住、大部分因为第六意识要你下坐,行住坐卧出现的大喜、大悲、大哀、大乐时以及打坐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第六意识之流被切断的情形;定在上面越久越好、这仅仅是提供开悟的机会,截断意识流是定的境界,顿然而悟是慧的境界。 |
《人生的起点和终点》 一、 编者的话:二零零六年二月,胡松年先生专程从美国来到上海,向南怀瑾先生请教有关生死的问题;为了解答胡先生和大众的疑惑、南怀瑾先生逆向讲解了由死到生的整个过程,从其严苛的语词间能听出他对后世子孙不知生死、混沌度日的怜惜与着急。人们往往喜欢谈生、而忌讳谈死,南怀瑾先生以科学的视角、浅易通俗的语言,配上实例告诉人们、死亡并不可怕;因为方生方死这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所以人们应当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在了知必“死”之后、以更加健康积极的心态活着。根据南怀瑾先生二零零六年二月十四、十五两天的讲述,由许衡山、赵云生、刘煜瑞等录音记录、马宏达初步校编,宏忍师多次电脑修改整理,谢锦扬最后把关校对;二零零七年元月刘雨虹记,本书于二零一四年出版。 二、 佛教密宗分东密和藏密:印度密宗在中国唐朝时期到的中国,中国民间画符、念咒、捉鬼等很多都与密宗相关;中国正统文化很讨厌这些、明朝时期流传到日本,在中国学术上这一部分总称“东密”。日本高野山的密宗,原来只有男和尚;后来出了一个不服气的女性、自己在山脚下搭茅棚成功,结果高野山开放让女性可以上去了。藏密是扎根在西藏的,跟东密稍有不同,分为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也叫作红教、花教、白教、黄教;西藏原始宗教也叫苯教、黑教,以咒术为主,在佛教进西藏之前就有了。 三、 显明法师:抗日战争打了五六年的时候,我们发现日本人一边打仗、一边请日本高野山密宗修降伏法想打败中国。抗战第六年在重庆,国民党让民间发动“护国熄灾法会”、一个很大的法事;当时请了禅宗虚云大师主持显教的显坛,请了白教的活佛贡噶呼图克图主持密宗的坛场,把日本的法力打回去。中国组织了中学以上有知识的学生出来从军打日本人、即青年军,当时号召兵源的口号叫做“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佛教的青年和尚显明、说“佛教没有人去,那我去”,他去参加了青年军。后来显明法师怕佛教看不起他、做了和尚又还俗当兵,就在东北讲经说法、成了闻名东北的雷宇霆居士;后来他在南怀瑾先生等人帮助下,带着其女弟子去了美国庄严寺。很多华侨都在庄严寺学佛,胡松年居士是庄严寺的常务委员,所以专程来上海请教南怀瑾先生生死问题。纽约著名的庄严寺:五六十年前,当时在航业界很有名的浙江杭州沈家桢居士(和香港董建华的父亲董浩云、杨麟的父亲杨管北同辈人)到美国之后,集中很多的学者、把中国的佛经翻译成英文;发动盖了此庙,大部分都是其个人出的钱。 |
《定慧初修》 一、编者的话:本书以佛法戒定慧、无漏三学为中心议题,收录了南怀瑾先生及其恩师袁焕仙先生有关止观、修定、修慧的述作;既有对三学的总阐述,又有对禅观、般若正观、观音法门、净土法门等的研究与讲解。其中提到的许多问题,都是实际修习中经常会遇到的难点、疑点;南怀瑾先生以过来人的经验、透彻通达的智慧,为读者提供正知正见、提示重点要点。他郑重提示大家,佛法一定是圆融的、没有“此事非如此不可”的世间成见,这点值得所有人细思、参究。戒定慧之学、涵盖了佛教的全部教义,必须要有大愿力和大善行贯彻始终;不论出世、入世都要知行合一、悟行合一,这样才能够真正进入、才能够谈成功。修道、学佛的重点、关键,也是终极目标;是要做一个活活泼泼的平凡人,成为一位慈悲喜舍的平凡人!本书2017年5月出版。 二、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1、戒学: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密乘十四,优婆塞、优婆夷乃至八万细行统统叫做戒。无戒何以全德?德不全,行焉尚?《永嘉集序》曰:非戒不禅,非禅不慧。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罹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昏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也;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汝及无我,孰为戒哉?云何是戒?云何非戒?未济海者,固应严守杀、盗、淫、妄、酒五戒。 2、定学:知止而后有定,佛说无量法门总摄止观;止者心一境行、缘无分别,观者抉择法慧、缘有分别,无分别断烦恼现行、有烦恼断烦恼随眠,二者相依、疾风扫叶。又曰,止者定也,观者慧也,无止非观、无观非止;止观分为胜妙止观(先得止而后起观)、随顺止观(依学人功行、方便,次序不定),种种名、种种法悉以实诠释人无我、法无我为究竟,无我则无心、无心则无法、无法则无人,大用繁兴。 1)、打坐时,如果心缘无念而定,久而久之渐渐心昏身疲、甚至睡眠,修行者很难辨明;于所缘境不太明显、心无策励都是昏沉的现象。 2)、打坐时,如果是贪前境、妄计过去未来,心里前后、左右念头摇摆不定,随着念头、业力散乱的,都是掉举的现象。 3)、以行人乐欲及烦恼轻重来对治,有六个方法:贪重者应缘不净法,嗔重者应缘慈悲法,痴重者应缘十二缘起法,慢重者应缘地、水、火、风、空、识的界差别法,寻思重者应缘出入息法,等分行者应缘各别缘上诸观。各种方法以便利为准、不妨碍进步为是,个人自检;且行住坐卧都是道场,各种坐法不一一列出。 3、修定必经的九种过程现象:由刚开始的念住、逐步达到等住(续住于所缘境),安住(或失念或驰散能敛摄回转过来),近住(收摄失念及驰散,能如理安住),调顺(思维定、生功德乐,察烦恼过患令其调伏、心不散乱),寂静(于粗寻思、烦恼能起正念断除,令心不流散),最寂静(于极寻思、烦恼亦能断除,或时失念、率尔先行亦能治伏,且这些过患不再生起),专住一趣(于所缘境,恒常相续而有功用故),等持(于所缘境恒恒相续,无功用故);到达等持境界之后,心一境性即使得身心轻安、叫做得止,证得这种轻安即为得定。 4、得定有四胜相:头顶似重而无损恼,遍身如风内触妙乐,身内如满溢状,于诸烦恼、乐断及能断。由此而起观,曰妙胜观(外道有止、而无观);观亦开二门六事,二门是正思择(缘尽所有性)和正极思择(缘如所有性),之后依六事而行。义(于所缘依圣言教,明了其义),事(由义所指的一切事),相(所缘之事,思维其自相与共相),品(依义及不依义,所得善果、恶果),时(过去、现在、未来决定如此),理(分为四种,以观待而自明、如同烟起而知道有火的观待道理,如用笔墨来写字以作用、而自明的作用道理,如饮茶即可解渴的证得、而自明的证成道理,不用证明、而自然明白的法尔道理)。 5、得止之后、依轻安力起分别观,观法虽然很多、以无我空观最为殊胜;因其能破除根本我执,因止以观、因观以止,有时全止无观、有时全观无止,有时观止双忘、有时观止共显;时时增上、了体明静,所观能现、一切不系,内心外境、了不可形。此过程中所见如虹、电、日月、流星、胜境、劣境、光影、非光影等一切境界,不取不舍、无憎无碍,一一消归自性,叫做观果。 |
喝茶、看书、赏花,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简单的幸福!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心中若无烦恼事,便是人生好时节! |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 一、序言 1、本书原文是一千多年前,印度一百多岁的戒贤大师、专为玄奘大师传授的佛法精髓;唐贞观二十三年(西元六四八年),玄奘大师采用印度文、直译的方式而写。真正能够理解、悟透本书的,不仅需要有实际修证经验、证果、果位,通晓佛理;还需要具备古文的学养基础,和上师教化的能力。 2、南怀瑾先生于一九八零年,在台北十方书院讲课;三十多年后由弟子、友人整理当年的讲课文稿,南怀瑾先生再度斟酌审定,于二零一二年十一月出版。在出版前最后阶段之际,南怀瑾先生仙逝:书剑飘零,道德文章,惠泽后世,桃李芬芳! 二、本书概要 1、一个真正学佛之人,有四本重要的佛学论著要学:印度的《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中国的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 2、佛学分为大乘和小乘两种经典,大乘分为两个范围:属于释迦摩尼佛涅槃后的、前期佛学,龙树菩萨的般若佛学系统;属于后期无著、世亲两兄弟菩萨的唯识法相系统,本书属于此系统。据说本书,是无著菩萨夜里入定、上到弥勒内院听弥勒佛讲法,白天出定记录下来。 3、西藏密宗黄教、宗咯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依据印度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加以扩充所著;而《菩提道炬论》,是依据本书的系统中而来的。 4、瑜伽分为:锻炼身体,心地法门,咒语类音声三种类型;印度现在流传的、是锻炼身体方面的,后两种在印度已经失传,心地法门只留下了中国的这部《瑜伽师地论》中。瑜伽师,指修心瑜伽、有所成就的人。 5、地论:指范围,分为十七地、即十七个范围来说明人的生命到物质世界、宇宙,如何修持身心;其中分为大乘、小乘修持方法,直到成佛;总共一百卷,包括了人道、天道、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这五乘道的佛学修证。 三、为什么打坐不能得定?即,如何才能在心性、心地方面一切清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得三摩地”,也就是定;第二是“三摩地圆满”,定境圆满了、则自然具足六种神通;第三是“三摩地自在”,定境自在逍遥,出世、入世都淡然自若、逍遥自在!不能够入三摩地的,本书有二十种对治的方法可以借鉴。 1、同道修行的人中,如果有一个不认真修行的人,就会妨碍其他人的修行;比如打坐的时候,不认真修行的人在唱歌、大声说话、发出各种声音或者有事来求帮助等等打扰的事情。 2、教导修道的老师,没有正确的修行方式、方法;学道者,不知道如何入门修道。 3、有良师教导,但是修道者自身智慧不够、无法领悟道理和方法。 4、对善知识的道理懂得了,但是却不能够精进做工夫;慧力不够、导致定力不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5、贪图高高在上、被人恭维的感觉,或者他人供养的财物。要有谦恭之心,越有智慧、越有工夫、越能够谦恭礼让;越没有智慧,越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6、多愁善感、心胸狭隘,对处境各种担忧和不满意,对未来充满担忧。 7、对以上所说的方面,自认为自己没有不足或者过失;反而更加对于他人、环境、世界不满意,自己的心境越来越杂乱。 8、懒惰、贪吃贪睡、贪图享受,做事不专心不认真、马马虎虎;应该勤修“煖、顶、忍、世第一法”这四加行,加行就是做工夫。 9、为了外界的、他人的各种各样的事情瞎忙,让自己无法精进修行。 10、对于生活所处环境冷热、好坏等等,诸多抱怨和不适应、无法去适应环境的变化。 11、脾气暴躁、贡高我慢。 12、思维逻辑不清晰,无法正确理解道理去修行。 13、学了、听了道理之后记不住。 14、患得患失。 15、对生活的人和事诸多不满意 16、放不下对于各种情感、物质等欲望和烦恼。 17、贪吃,导致经脉难以通畅、身体容易昏沉和生病。 18、久坐(不是打坐,是日常的坐姿)伤肉,久睡易昏沉、易梦、易漏精、气脉难通,久走伤筋。 19、内心不能清净,无法安心修行。 20、习气太重,没法显露自性本有的智慧。 21、以上二十种症状,归纳为四大种现象:对修定的方法不清楚,懂得了道理之后不精进修工夫,知错不改或得过且过、不专心致志修行,行善不足导致自性本有智慧不够。能够达到初禅定境的,才算是正式起步修行者;以上部分为本书前二十一卷内容,讲人乘、天乘达到闻、思、修。 四、声闻地分为三大成分 1、哪种根器之人,容易证得声闻地阿罗汉、大阿罗汉果:无论在家、出家者,放下一切妄想、声色钱财名利等等欲望和烦恼;升起出离世间的心,才能真正修道。根器又名种性,由阿赖耶识习气污染的程度不同、而导致每个人的根器深浅不一或没有;对于自己的根器、处于哪种程度要了解,才知道自己适合修行的方便法门。有根器者才能修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而成道。(数取趣的意思是:一切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生死死。) 2、胜缘:有了根器之后,还需要懂得真正的道理,根器才能够得到发芽、生长、结果。劣缘:六根有欠缺,没时间修行、打坐,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满足生存;贪吃贪睡贪图享受贪图声色等,追求物质、精神方面享受,欲望放不下;为了逃避责任而出家、修行,不持戒、不严纪律己,睡觉时、内心不能做到如醒时一般清;没有正知正觉,爱热闹、无法安于寂静和专心修行,不能随时随地、身心处于定境,贪嗔痴慢疑、不清净。 3、正法众生:有根器、胜源、善得人身者,自己有一定的工夫和智慧之后;立志今生非证得正果不可的,方能修道有成。 4、善得人身:生来则男根成就,女根圆满的大气魄之人;投生之处,有很多大智慧、善知识的修道者,叫生于圣处;生来不愚钝、不顽劣、不耍心眼,智慧多、能懂得真正的道理并且实践去做工夫的。 5、恶得人身:修外道者、不经过投胎而再世为人,占据刚死之人肉体或抢夺他人肉体,叫夺舍。 |
五、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1、佛恩、师恩、父母恩、众生恩(众生辛苦工作提供衣食住行的物品,动植物生命奉养我们的肉体)、天地恩等等都是给与我们有恩的施主;随时随地要感谢自己的生存、修行有赖于天地万有万物的恩惠。 2、具备善思维、善行的善知识和方法,逐步解脱对于世间各种眷恋不舍的妄想和烦恼;心里生出修道的净信,依照真正的道理去实实在在做工夫修道、成道。 3、在家人处于红尘滚滚,出家人如处虚空;无论出家、在家修道者都要舍却一切的私情、财富、名望、权势等等欲望;不断精进修道,真正从心念发起利益众生和世界的言行举止,去为人处世、身体力行做工夫。 4、饮食知量:过午不食,不容易昏沉;苦荞麦、青稞、豆腐等等普通简单的食物、就能够满足身体所需,不需要特别的所谓补品和营养品,营养过分容易生病;吃东西如同吃药,要有智慧的选择让身体康健。打坐出现腿发麻,即是肠胃不清、血液不干净之故。 5、吉祥卧:睡觉时候右侧卧,右腿在下、左腿在上伸直,心里观想太阳光明,身体入睡而心里清明。工夫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不需要睡眠,睡眠多了反而障碍修行和身体经脉的通畅。 6、每天经行和打坐时间、调配均匀合适,可以扭转障碍;而让身心更顺畅,经脉更容易通畅、智慧更容易显露多一些。 六、修行者最需要注意的事项:受持戒性(心里行为)、出离戒性(即为跳出三界)、修习戒性(修正恶习转为善根,从而修道、成道);能够真正具足戒,即是受了戒。别解脱戒:增加戒、增加缘,使起心动念、都能自然而然依戒而行;身心都能得到转变、从而得定,定后则生慧,这样才能逐步修道、能够出离三界。真正受了戒的人,自己内心出现一点点的小错误念头、就知道害怕因果,怕犯大罪;守戒、受戒、持戒,是为了转根器的业根。 七、具有以下十种过失的人不是修行者;没有此十种过失的人,能心行戒律圆满者,才是真修行者。 1、被迫的、心不甘情不愿的受戒 2、整天昏沉 3、心太散乱 4、任性妄为,做事马虎不认真 5、发邪愿,诸如利用神通去获得财富救济穷人等 6、不规规矩矩、做人或守戒 7、不是净命活着,诸如有些出家人利用看相算命挣钱 8、堕入空或有之中,无法自拔 9、真修行者、没有发起要今世证得果位的心,为犯戒 10、所有的戒,都没有守 八、修三摩地有四种境界:静虑、解脱、等持、等至。 1、四静虑、即四禅定:离生喜乐、有寻有伺为初禅;心里想解脱,寻伺地境界(寻即找,伺指寻找的时候观察、等待的作用)。无寻无伺境界分为二、三、四禅定:定生喜乐、一切妄念不起为二禅,离喜妙乐为三禅、舍念清净为四禅;不得四禅定、则免谈证果,四禅定境界再往上境界、则为有心地和无心地境界。 2、八解脱:肉身空净得解脱,为进入初禅;肉身内在障碍清净了,妄想没有,四大空净了,进入二禅;身心内外空灵、明净为进入三禅、四禅,这些是色身解脱境界。之后证到空无边处、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灭尽定处,为心念解脱境界。 3、等持:一空、二无愿(即无作、无住)、三无相。“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为空,是初步悟道境界;“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不生灭、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为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的大彻大悟,为定慧等持境界。三摩地是定慧境的中心,有喜、乐、舍三种相,又名空、乐、明;任一种相都可以入定,因人而异。 4、等至、即是得道者的定慧境界,有一些得道者全部都经历过;“三摩钵体”的定慧、“五现见”的现量、“八胜处(即八解脱)”、“灭尽定”等各种境界,要入凡夫的定、或这几种定境界都可以随心所欲而入,达到这样的叫做等至境界。 1)悟道的定有五种:初禅的得道者,分别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五种定慧境界的状态;二、三、四禅的,也有各自的五个状态。 2)前世修行具备了根器,今世又悟道、具备了得圣人的资格,叫做圣正(具有正知见)三摩地。 3)达到了十地菩萨境界者,得到金刚喻定、即永远颠仆不破的定境界;等破掉最后一品无明,才能成道成佛,成佛者、须经过三大阿僧祗劫(释迦摩尼佛也一样经历三大阿僧祗劫)。 4)依据专业知识的引导修行,进步达到定境界的,叫做等引地;真正的定,是“皈依法、离欲尊”、放下一切的欲望,即便对待仇人也只有慈悲、爱护的心念,心里充满欢喜、无悔、安乐,做不到的人、是因为福德资粮不够。 5)跳出了欲界、到达无色界的境界、也不能成佛,因为没有“欲”的刺激、难以激发自性潜藏的所有智慧和能力。五浊恶世的人类有三灾八难:小三灾是刀兵、瘟疫、水火,大三灾是风、水、火灾;八难其中之一,就是成为天人之后、太享福,没有痛苦的刺激、无法精进于修道及成道。 6)达到初禅境界者,解脱了欲界的各种欲望和烦恼;内心升华、心里无比的欢喜,生理上处于安、乐之中。 7)入魔:打坐快要入定之前,会回忆起许多往事、引起许多烦恼;这是由阿赖耶识的种性业力引发的现象、是自己心里的魔障,能够忍耐过这段黎明前的黑暗之后、就入定了。 九、因喜因忧而造的恶业:如,饮酒喝醉之后乱性作恶、犯罪等;因为操办喜事,而大肆宰杀动物生命;某些极端人士,倡导所谓的人类清除计划;为报仇而害人、杀人;听信邪说,而吃人血馒头、害人、杀人;为统一天下,而害人、杀人;为上司、师尊等所谓的正义、大道,而害人、杀人;因嗔恨,对人怒目以视、骂人、害人;作恶之后,自己找借口宽恕自己,后续继续又作恶等等。 十、清净欢喜、安乐轻安:起心动念不思善不思恶、绝对清净,不做令人后悔的事情,没有错误的行为、平静的生活;能生愉快的心境、即为“欢”,如有真正方便的法门修习、让自己容易得定、心里高兴之类为“喜”。工夫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身体轻盈、心里平和安详、杂念少,为“轻安”。身心调适、没有杂念,身体舒服、轻盈;心里、生理都没有损害,而得到解脱叫“安乐”。 十一、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 |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一、编者的话:2005年12月16日至19日,南怀瑾先生在上海主持了一个禅学修行讨论班;参与者,很多来自名山古刹的出家僧众、及在家居士。南怀瑾先生因人施教,分别予以解答,为众多参禅者指点迷津;并通过其自身修习过程中的感悟和秩事,向众人指示可能达到的诸般境。本书由东方出版社于2014年3月出版。 二、出版说明:僧众们的修证过程,加上南怀瑾先生的指引,一切都是活生生令人感动、喜悦、鼓舞;行者们的诸多经历和问题、显现初习路途不自知的各种问题,经过南怀瑾先生在会上解释、引导、激励,让听者和读者对于诸多问题的关键点、豁然开朗。南怀瑾先生自称白衣,不以师位自居;名刹古寺的有品有德行者(书中为尊重佛法僧三宝,隐去参学修行者名字)不耻下问、精进坦诚,令人敬佩。本书由宏忍师参与书写及文字整理,杜忠诰先生、张振熔、谢福枝、谢锦杨登同修校对;刘雨虹2007年6月于庙港记录。 三、第一天(2005年12月16日) 1、 古道提倡少林寺要恢复禅堂,因此请大家来相互讨论,有了本次活动。中国出家人习惯于、不喜欢向在家人请教佛法,这是中国佛教很有趣的一个矛盾、应该说是非常错误的习惯;出家人不拜白衣居士、是戒律,可是出家人不拜善知识、是犯了大乘戒。中国禅宗影响佛教比较大的著作、许多都是居士的作品,譬如禅宗最流行的《指月录》、是翟汝稷居士的作用。 2、 欧阳竞无先生(一八七一出生,一九四三年离世)是金陵刻经处杨仁山先生(一八三七出生,一九一一年离世)的弟子,杨仁山居士的父亲曾是曾国藩的同学;慈禧太后派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到英国当大使的时候,杨仁山居士听从曾国藩的安排、一起到英国当外交官。杨仁山居士在国内是反对佛教的,去了英国后才接触到佛学,后来跟着曾纪泽去了日本;当时日本正是采用了王阳明学问的“知行合一”原则 、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开创了明治维新的时代,所以那个时代去日本的留学生(包括国名党、共产党的留学生)都接触到心性之学的佛学。王阳明是明朝儒家里的禅宗,中国文化叫做“王学”;日本人推翻其旧有文化,接受新的文化,开创了明治维新,用的是“王学”起家的。 3、 一百二十年前、虚云老和尚那个阶段,那时候的知识分子都共同有一个心思,就是救世救人、救国家救民族;这个最初的动机,所以才闹革命。杨仁山居士那个时候去日本,所以一下就学佛了;回国后、官也不做了,开始专门讲佛学、提倡佛学,在南京毘(通毗)卢寺办“金陵刻经处”。梁启超、欧阳竞无、太虚法师等等很多人,都跟着杨仁山居士学佛;推翻清朝、民国起来之后,对中国佛教影响非常大的,就是这些从金陵刻经处出来的那些人。 4、 杨仁山居士去世后,学生欧阳竞无办理一所支那(就是英文的China)内学院(1922年)专门研究佛学,当时太虚法师想见欧阳竞无;他根本不见,说:他(太虚)懂什么啊!现在讲新佛学、新儒家的学者们,多半都是杨仁山居士的学生、熊十力的徒子徒孙辈。 5、 六祖慧能大师拿着五祖传给他的衣钵、回到广东岭南时,慧明想追杀六祖拿走衣钵;慧明看到六祖的时候、拿不动六祖的衣钵,就说:师父啊,我不是为了衣钵来的,是为法而来。六祖开导他: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个时候,哪一个是你的本来面目?慧明因此开悟了,之后修行有成。 6、 王阳明的四句教,第一句是“无善无恶心之体”:见到了一点自性清净,但是还没有彻底开悟;因为第六意识分别妄想不起了,但是那个清净心还是心的一面、没有完全放下一切;把清净心当做自性本体,认为自性本体就是无善无恶是错误的;这叫做参禅,参就是追问、叫做起疑情,不是思想。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即念头一起就有善或恶;念头一起就有善恶的话,岂非说自性就是有善有恶的?那么跟第一句的自性无善无恶,是不是矛盾?难道有两个自性吗?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即是良知良能的知性,那么知性也是自性而来的;这样说,是否自性又有了第三个本体了呢?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戒律,修正自己的身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为是对的。这说明王阳明参禅破了第六意识,分别心不起了;但是第七识影子都没摸到,第八识就更不用谈了。 7、 禅宗是从达摩祖师传来的、达摩祖师没有设立过禅堂,五宗宗派也没有设立过禅堂;禅堂在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是个大问题!且,禅堂原来没有佛像的,后来变得有一个佛龛,然后为了行香转圆圈、把佛像的体形都搞坏了,这叫做什么佛法?更严重的,尤其到日本学禅的,还要跪在师父前面请师父先帮忙打一顿消业障;什么消业?香板是用来打人的吗? 8、 日本人自从二战被美国人打垮以后,要用文化来征服别人,所以特意培养了两个人去美国弘扬禅宗;一个是八十九岁的禅宗和尚宗演,一个是铃木大拙居士(日本天皇政府每年给他很多津贴,让他在美国提倡禅宗、即文化侵略;他娶了一个美国太太、英文讲得很好,他只讲禅不修实际工夫、光说不练的)。铃木大拙曾批评中国的学者、胡适不懂禅,且牵涉到中国儒家道家、打坐修行、修定与修慧、生死问题、如何了脱生死、科学、哲学、宗教等等非常多方面问题;为此,南怀瑾先生特意写了一本《禅海蠡测》,来讲这些方面的问题。 9、 少林寺的禅堂修得四面不通风、空气不流通,几十个人在里面打坐,上面打嗝、下面放屁,里面五味陈杂、各种味道都有;南怀瑾先生去厦门的南普陀做禅七的时候,其禅堂中间没有横梁的,如果上面一压下来、里面几百人多要变成肉饼了,太可怕了!修行不是享受,但是修行离不开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卫生都搞不好,如何打坐修行?修禅堂,要计算楼上楼下有多少人,每个人重量多少、需要多宽的步伐,这是当家做方丈为众生办事;如果什么问题、都不管不问不考虑的禅堂,那是造孽、不是做好事。 10、 行香在禅堂叫做跑香,佛经及戒律叫经行;佛在世的时候,弟子们行香用功,就是出去散步活动一下。托钵化缘、要求身体端正,大乘道规定眼睛看着前面五步、小乘道看着前面三步,一路慢慢走到人家门口站着,引磬一敲,等一会没有开门就走开。行香也是一样的道理,坐一段时间之后、起来运动运动;真正的行香要求端正、整肃、威仪、不左顾右盼,目不斜视向前走,步伐要大一点,两手甩开一点(衣袖盖过手指头,平时卷起来在手腕处;行香的时候袖子甩开,呼呼呼都是风在动,袖子的风把心里的妄念全甩掉了)的全身运动。黄龙祖心禅师说参禅的人,姿势精神像猫抓老鼠那样“目睛不瞬”、两眼盯着一点都不动,“四足据地,诸跟顺向,首尾一直”;行香的时候,也是要这样专一去做。 |
摘录部分书中学者提问和南怀瑾先生的现场回复: 一、僧丁(这位行者内容很长,只摘录一小部分):1993年出家少林寺,刚开始是对佛法没有兴趣、专练武功;97年在台州打了一个比赛之后病了、身体严重脱水,2002年出了一场车祸、腿被夹住、人摔出去伤的很重住院治疗。从此,对生死有了另外的想法,开始打坐;慢慢看了《六祖坛经》、《心经浅释》、《圆觉经略说》(南怀瑾先生讲解的);2002年冬天打禅七,每天念大悲咒六七百遍,念了大概六七十天左右,心口像有一块东西堵着一样发闷,但是不耽误日常生活起居饮食。 15、 南怀瑾先生对其回复:非常感谢你的报告,你很坦然、诚恳、很平静讲了老实话,很了不起。学密宗(现在西藏已经没有了)的有一个“力大手印”,可以练武成功得大彻大悟:抗战以前在上海有位学者修力大手印,他走在马路上的时候,正好两个车子对面开过来、刹不住车,他在两车中间、手随意一分、两辆车就停住了。真正练武术到最高处,同初步得定的境界是差不多的。这个时代虽然说没有佛法了,但是佛法不会断绝的;只要自己发心证果,修行一定有成就。 二、16、 僧戊:对于禅宗公案、般若性空学、唯识学都有涉及、没有深入,念佛也没有集中,刚出家做禅坐数息观;01年在熊耳山受到很多居士恭敬,很惭愧没有东西可以教居士,所以发心要修学佛法,日常忙于事务很少真正自修。谈话之间,南怀瑾先生几次要给他调整坐姿,他看见后自己身体马上就变动;南怀瑾先生告知这就是起心动念起分别心的状态。 二、僧已:没出家之前学经济、爱好艺术,感觉书画、文学都有禅和佛法在里面,也练武;1999年出家的,负责寺庙一百多个孤儿日常起居饮食的管理、偶尔讲解弟子规等,曾经对于自己做这个事情是不是与修行有关,个人认为为了遵从师父的安排所以坚持在做,偶尔看见孩子们得到快乐也会得到一些欢喜。 南怀瑾先生回复:羡慕你有这个福气来做孤儿抚养的事情,佩服你能做到这些;但是,如果能够真正发了牺牲自我、培养一切后辈众生的心,工作各方面就会完全不同了,不再会因为师父安排的事情而做。这个事务性工作等课程完成后,再私下讨论细节。如果视天下孤儿如同亲身子女、兄弟姐妹一样,那是大悲心的菩提心;视众生如父母一样,那是大菩萨发心,很难的。自己根本还没有修行,牺牲自我来专为别人,这是菩萨发心;自己大彻大悟了、修持有成就了,再来做入世的工作,那是佛的境界;两种功德一样伟大,可是分别是不同的境界。 三、19、 僧庚:对于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观、佛教的八大宗判教、大小乘、密乘等理论很有兴趣、需要释疑;2000在少林寺出家后,寺庙送到重庆佛学院(为太虚法师创办的三个佛学院之一)跟随汉藏教理院(密宗大德印顺导师、演培法师曾在此教学)毕业的惟贤法师学习,也看一些黄智海、江味农居士用白话文讲的一些佛经,也看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平时高兴念佛就念,没有切实的修行实践。对于中观和瑜伽的喜欢如吃饭后来点甜点,偶尔吃吃也不错(南怀瑾先生通过与他问话帮确认的)。对于打坐问题,回复好几次都不确定具体打坐时间和长短,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打坐、偶尔打坐。日常在寺庙做个负责的领导,管理二十多个僧人。 南怀瑾先生回复:你很标准的像太虚法师之后教理院走的这一套,思想蛮多,喜欢讲理论;这叫学院里的学僧,正统佛学院出来的都是这一套、讲起来满口都知道,好像敦煌壁画上的那个飞天仙女一样都会飞的,实际上都脚不着地。现在关起门来谈实际修持,一点点讨论,那么你出家修持念佛也没有好好念、其他打坐修禅有没有修?演培法师年轻时候从重庆回来峨眉山上时,坐滑竿(轿子)上山,到了山上因为轿夫想多要两个钱两人起了争执;轿夫说“你这个和尚,多一分钱都舍不得,我看你来生还是做和尚”,演培法师说“我来生还是做和尚,你来生抬轿子还是抬我”;当年有人曾说“年轻和尚架子蛮大,坐轿子上来”。 四、僧辛:常住院的堂主、当过会计和监院,是少林寺设立在寺庙的常住大众,等于丛林(以前叫子孙堂)下挂海单;偶尔打坐、练少林拳,自称各方面都不深入,没有多介绍自己。僧壬:1980年十三岁出家,幼年时曾因双腿瘫痪经过多方治疗无效后、诵念《金刚经》而能行走,母亲非常信佛、文革期间顶着很大风险帮忙僧人保存了一大批佛经;所以自幼对于佛教和寺庙很向往。1980年12月在苏州灵岩山读佛学院,学净土,一直念“阿(南怀瑾先生特别指出,应该读a,很多人错误读成“喔”)弥托佛”、有时候能念佛念得身体满身轻安、大概持续二十多分钟;偶尔参“念佛是谁”,不知道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和“不思善不思恶时候的觅心了不可得”这两个心是否是同一心? 南怀瑾先生回复:一切的声音都是咒语、也是观音法门,所有西藏密宗的咒语和唐朝传到日本的咒语只有三个根本音:唵(读嗡,因为唐代的音,类似现在闽南话、广东话的发音)、阿(开口音、一切音声从这个音开始、动物们开口也是这个音,一开口一切魔都下去了;阿代表不可数、不可知、不可量、无量无边,八万四千法门都在这个字里面)、吽(丹田气,所有烦恼、罪业都从丹田发出去了);当然如果念久了发错的音,就不用勉强去改正,因为功力很深了也可以成功的。阿弥托佛就是无量的光明、寿命,宇宙万物都毁掉,只有光不生不死、永恒存在,所以叫阿弥托佛、即无量光寿;净土宗有一本经典叫《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经》的广本,道家的无量寿佛其实也是念阿弥托佛。 |
《禅宗与道家》 一、编者的话:全书分为禅宗与佛学讲录、道家与道教讲录两个部分,系统讲解佛教、道教创立渊源、发展脉络,及其各自对中国文学文化的影响。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如指出禅宗并非是一般学术史所讲的由达摩、慧可、僧璨等一脉单传下来,而是呈树状发展、共同影响当时的文化哲学思潮;认为隐士思想、对道家学术思想及当时朝野的影响,是操持中国文化的幕后主要角色;而古代读书人一直视“方士”、为淫巧末技,导致中国自然科学的落后。儒释道三家源流、叙述中国文化数千年之通论,若非尽多年之力、穷数百万之辞、难概其要;本书所述,仅举其端倪、就正大雅而已。本书当年曾以《禅与道概论》、在台湾出版繁体版,后经刘雨虹带领的著述整理团队重新校对、逐一核订其中的引文和史实;因此,这一版堪称近五十年来最权威的版本,于2016年十月出版。 二、壹、 佛学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因缘: 1、 讲到佛学与中国文化历史的因缘,首当提出中国文化的界说、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自三代前后,中国传统文化渊源伏羲画八卦、而建立《易经》天人之际的文化为基础,是原始的、质朴的、科学而哲学的文化;经过夏商周三代的演进,形成以易、礼为中心的天人思想。第二阶段,由于传统文化的分化,到周秦之际产生诸子百家学术思想、互为异同的天下;经秦汉前后的演变,渐次形成儒、墨、道三家学说思想、特立独出的形态。第三阶段,经魏晋南北朝、演变产生隋唐以后儒释道三家鼎峙,随时变易、互为兴衰的局面,从此宋明元清、讲到中国文化便以儒释道三家并举为中坚代表。 2、 像中国地理河流,北有黄河、中有长江、南有珠江流域,综罗交织、而灌溉滋茂了中国文化生命一样;所以讲到中国文化、实在不可偏举,我们身为中国人、更不能不了解自己文化的真相。尤其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与西方文化这些、基本都不同;中国的哲学素来是文哲(文学)不分、文史不分、学用不分,无论研究中国哲学或佛学,与历史、文学、哲学、为政始终无法分解。因此,要知道秦汉之后儒道两家学说思想的互相隆替、以及佛教文化输入的前因后果,便须了解两汉思想学术演变的原因;两汉的学术思想始终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天下,墨家思想在汉初已经融化为儒、道的附庸。西汉初期,因为政治领导与社会的趋势,道家思想最为流行,有名的文景之治完全倾向道家黄老之术,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汉初政治原则的必然趋势;从此道家学术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一个定则,凡当拨乱反正的时代、必定需用道家学术的领导,到了天下太平、则“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3、 西汉以来因为道家学术思想的盛行,法家、阴阳家、杂家等思想也托足道家门庭而欣欣向荣,及其流弊所致、造成西汉阴阳家的五德始终、以及谶纬的迷信风气;王莽的叛乱、光武的中兴、汉末三国局面,无一不在谶纬的观念中、构成政治治乱的心理因素。因此,汉末道家隐士思想与墨家变相的游侠思想结合,产生了道教的雏形;与佛教学说,互相推排、又互相融化。同时,两汉学术思想、经汉武帝与董仲舒之辈的提倡“罢黜百家,一尊于儒”,使孔孟、荀以来的儒家思想、变为了两汉经师儒家的天下,于是训诂、注疏与各主一家的传经风气弥漫朝野;由学术思想的权威经师、博士,与选举孝廉、提拔贤良方正的制度互相交错,造成东汉后期世家门第的弊端、形成党锢之祸,使得学术思想与政治因素、互为表里而促成政治社会的乱源。 4、 汉初承战国与秦室的变乱,文化学术凋敝已尽,西汉传经与注疏的工作、实在甚为重要;但是自东汉末期、注疏传经已经流于支离繁琐,籍此从事学问来博取功名、则成为唯一工具,真要寻出天人文化思想的意义、已经如强弩之末。到三国时更是相当空泛、而黯淡,此时佛教学术思想携新颖玄奥的哲学、源源输入、因此形成魏晋南北朝学术思想的形态;一般都把魏晋南北朝的颓废与新运、归功于三玄学的博兴与清谈风气的腐败上,如果了解两汉历史文化的演变,对三玄学与清谈兴起的原因,则不会诿于少数如何晏、王弼之流的读书人了。在中国历史、领导学术思想转变的少数、有识之士,固然可以开创风气,但是真实形成力量的、仍然属于实际政治的领导人物,孔子推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固然是如此。初唐君臣领导学术思想、而启发佛道两教,宋初君臣领导儒家、而产生理学,明清两代、无一不是如此;所以说,学术风气的转移,决不是少数坐议空谈之士可以做到的。 5、 总之,魏晋南北朝、三玄之学和清谈风气的形成,既不是老庄思想的罪过、也不是佛学般若说空说妙的错误;细读历史、便知道是由于魏武父子(曹操及其儿子)的文学情调所影响的,而且何晏和王弼都是少年贵族、恃宠气骄,既不能从事洁静精微的学问、又不能做疏通知远的工夫。老庄思想的风流外表、互为三玄注解,这是文学的哲学之必然结果;纯粹从哲学立场、看魏晋南北朝的思想,除了佛学以外、所谓三玄学只是文学的哲学而已,由玄学变为清谈的风气、由清谈造成无用之用、置天下国家事于风花雪月之间、是势所必然的结果。两晋和南北朝西陲氏族的崛起,互相争霸而入主中原、推波助澜,而使得佛学学术思想东来的洪流、源源不绝;因而奠定了隋唐之间,中国佛教与佛学成长的根基。 |
6、 或有人认为南北朝间佛学的输入,是凭借西陲氏族的武力入侵而注入、等于清末西方宗教向中国传教的情形一样;这个问题在中国历史资料上、非常明白,不可以混为一谈。南北朝西陲氏族的入侵,是因为他们文化根基过于浅薄、本来就毫无文化思想可言,与宗教政治、更不相干,只是一种盲目的凶残顽贼而已;如石燕和姚秦的作为、全赖佛学的教化而稍戢(收敛)其淫威,北魏的情形更是受到佛学的熏陶、而融会接受儒道两家的文化、这是史有明文而毋庸争议的。总之,南北朝的佛学、因为与儒道两家的文化互相融会,奠定隋唐以后中国文化与中国佛学勃兴的阶段;西域来中国的佛图澄、鸠摩罗什等名僧,无一不是英睿特出之士,且毕生致力于佛学文化事业、对中国文化思想的贡献都是功不可泯和无可厚非的。 7、 因译经事业的关系、发明中国音韵之学,便有以此而名的沈约、因佛学译述而且启发著作《文心雕龙》的刘勰,以及云冈石窟、唐代的敦煌壁画,音乐、诗歌、艺术等等的发达;但是不要忘记,自东汉以来到隋唐之间、由印度佛教思想吸收成为中国文化的佛学,其中经历艰难困苦、错综复杂的过程约有四五百年时间,才逐步形成了唐代的文化。所以现代谈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虽然时移势易、加上现代科学工具的发达,无论如何也不是短时期内、或一个世纪中便可以望其成就的;我们生活在这一时期的知识青年,对于当前中国文化的趋势、与自身所负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责任,更须有所警惕而加倍努力。 8、 隋唐以后儒释道三家学术阵容的形成,其历史背景已经如上所述;近因则另有新的面目:由于李唐宗亲的关系,唐太宗诏定道教为国教、尊李聃即老子为教主,因而奠定了道教在唐代政教上的根基;因唐室君臣醉心佛学、所以实际是佛道并重,只是在人事地位上、略加分别而已。初唐开国将相多数是文中子王通(王勃的祖父)的门人,王通讲学时是对儒释道三家学说思想中择其善者而从之、素来不分畛域;因此一般读书人、号称儒家的学者,大多是儒佛不分、佛道学术思想无别。 9、 中唐时期得力于墨家、以文章名世号称儒家正统的韩愈,虽闹过“排佛”的大事,其实是后人、正反双方各自渲染过度;细读韩愈的文章与历史事实,他当时只是针对佛教制度和某一些佛教徒的不满而已,并非是针对佛学的本身内容;佛教仅仅是宗教、有一些佛学的相关内容,但不包括真正的全部佛学、不能混为一谈。宋元明清儒家的理学家们,排斥佛教最力的理由,是说佛教废弃伦常、无父无君的出家制度;至于有些少数有关佛学的批评,到底都是些门外汉的外行话,无足轻重!真正打击宗教本身的,往往是出于宗教徒自身的原因;这是古今中外所有宗教不易的定例,任何宗教人士应当深省。 10、 唐代佛学的勃兴影响中国文化每一部门,直到后世普及到日本和东方各国;约有三大原因:由于天下太平、社会安定,佛教人才辈起、创立中国佛学各宗义理,因而普遍影响唐代的中国文教。因禅宗南顿北渐的风气普遍宏开,唐代文化与所有文化学术,如盐入味、如蜜入水、随处充满禅意的生机;同时因百丈禅师创立丛林寺院制度,使佛教十宗学派一律托庇宇下,奠定中国佛教与中国佛学的特色、而照耀古今中外。玄奘法师从印度留学回国,翻译佛经事业的影响、以及佛学唯识法相的翻译完成,使得中国文化的宗教哲学思想、确立逻辑的思维体系;因而与儒道两家左右逢源,互相吞吐诸子百家之长,构成中国文化三大巨流的特质。 11、 物壮则衰、事穷则变,佛学禅宗经晚唐五代以后、其蜕变和转向也是文化历史的必然趋势;所以到宋初,由于开国君臣崇尚孔孟学说、于是读书人当然是儒家之徒,有意无意之间吸收了隋唐以后四百年来佛学修养的精神与方法、变而产生理学家们的门庭。理学家们讲学的方法和作风、书院制度的规模,无一不是从禅宗形态的蜕变;但这只是形式上相似,如果究其实质内容、则是和禅宗大有分别的。禅宗、理学经过两宋三百来年的互相推排、同时皆趋没落,禅宗有沉默邪禅和狂禅(口头禅)的混杂,理学有朱熹、陆尊德性与道问学的纷争;遇到元朝武力入侵、挟密宗喇嘛教的卷入,便使得亦佛亦儒的儒佛两家、都生出支离破碎的蔓草荆棘。致使明代三百年间,笼罩在一片不是狂禅的理学、就是理学的狂禅气象之中;虽然王阳明创立履践良知良能的学说,但他依违于儒佛之间、毕竟大有问题存在的。因此明末清初的大儒们,讥讽当时社会情形为“圣人满街走(现代的砖家满地跑)”、“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文凭一个高过一个,干实事的没有多少)”;清初的佛学和禅宗、虽有雍正再度提倡,因既定的国策始终是、以外崇喇嘛教以羁縻西北边陲,故一蹶不起、无能为力了。 |
昨天发的被吞了,再次补上。 《新旧教育的变与惑》 一、编者的话: 1、 南怀瑾先生一生极为重视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问题,认为这直接关系到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明天;针对青少年普遍感到迷惘、彷徨的症结所在,他结合自身经验亲自撰文,从现实、心理、政治哲学思想以及几千年前的历史文化、层层剖析前因后果。这一系列文章、1976年陆续在《人文世界》杂志连载,后编辑成册,于1977年以《二十世纪青少年的思想与心理问题》为名、由老古出版公司出版;受到社会各界推崇,引起强烈共鸣。1984年3月第三版时、改名《新旧的一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简体版、书名为《亦新亦旧的一代》;后经过刘雨虹老师重新审定,此版书名为《新旧教育的变与惑》。 2、 南怀瑾先生认为,当代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思想文化与心理问题,深入浅出分析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及其对人们心理的影响;西方文化对东方社会和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新旧教育制度的不同、武侠小说与社会心理教育的关系,以及人性与人欲等问题。指出二十世纪末期,古今中外思想的交流、撞击,传统的宗教、哲学、教育等道德理性的准绳命如悬丝;青少年思想彷徨、矛盾、郁闷、烦躁等情绪,乃历史趋势中自然的现象。我们既不能陷入悲观、更不能受到时代的感染而盲目冲动,忽略了随时偕进的理性思想;我们所要的是融合古今中外所长,建立新的文化机运,使后一代走上安定的道路。 二、新版说明: 1、 《人文世界》月刊、是南怀瑾先生一九七一年创办,当年五月、正式出版第一期;此后每期,皆有南怀瑾现实亲自撰写文章、至少三篇;内容包括对各家学术的探讨,心性修养,以及对于教育、青少年等问题的研究。 2、 今天我们打开各种报章、杂志,政论家对世界动乱的根源分析;都以经济的不平衡、政治的对立,为引发一切社会问题的主因;而忽略了在政治、经济等表面问题,背后的思想文化与心理问题。政治是人对事的安排,经济是人对于物的处理,主体都是人;指导人的行为、是主观的思想和客观的文化背景,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及文化素养的人,才能提升到更高的政治层次和政治境界。 3、 产业革命以来的西方,是崇拜唯物的、科学的、功利的,但是二十世纪的末期、却因科技文明的过度发展,人的精神生活反而空前的紧张和压迫,转而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放;存在主义、达达主义、波普艺术、嬉皮生活乃应运而行,终因没有深厚的文化基础、而如一阵狂风吹过便无影无踪了。西方的先进们、抬头仰望东方古奥的文明,从《易经》、太极拳、瑜伽术乃是禅宗的棒喝,到道家的养生秘诀,愈来愈神秘、愈神秘愈吸引人;昔日为西风吹落的黄花落叶、夹杂着飘零不尽的余果残骸、随东风缓缓倒吹,这些文化的杂碎、点点滴滴又输入了西方。 4、 东方在饱受西方物质文明的冲击及侵略之后,痛定思痛,早已经尽弃固有精神文化、决心全盘西化了;日本的模仿成功了、其他各国都在跟进直追,科技的、实利的才是目前东方人追求的目标、就是所谓的现实的东方之语意。 5、 中国文化存,则中国兴;中国文化亡,则中国亡!秉此精神,将此书扩充、再版,希望籍此文字因缘,能够把中华文化的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地生根、发芽、茁长;这是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的信心,因为只有中华文化、才能真正的统一中国,也只有中华文化、才能真正带给这个世界和平和安乐!(老古文化事业公司陈世志于1984年三月二十九日) 三、出版前言:二十世纪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二十世纪的中国更是在内忧外患中颠沛困顿、力图自强;辛亥革命、中国的专制政体被打跑了,新文化运动、中国的古老文化被破坏了,生长在这新旧文化夹缝中的青年、整个思想便陷入古今中外的矛盾混乱之中。翻开前几年南怀瑾先生的讲稿一读,仍然具有震撼性的启发作用;合编成册、贡献给青年朋友们,以及关心青少年的各界人士作为参考(古国治 1977年6月)。 |
《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一、序言:唐代高僧般若译《华严经》四十卷中的最后一卷《普贤行愿品》、是佛教的发愿之王,《华严经》所有内容归摄于其中;共六十二颂、每颂七言四句,共有一千七百三十六字。本书为南怀瑾先生一九八五年一月、在台湾十方禅林讲解《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整理而成,一九八六年十二月首版、后多次出版。 二、第一章: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1、 修持密法或显教各法门,讲究的是经过如法的修习、得到圆满成就;成佛解脱者、无所谓佛或魔、成就时自然解脱成佛,不要存有世俗的投机取巧、利益关系、斤斤计较等心思。很多人听道理很多和修行很久、虽有一些效果,如果我相和见思两大根本大病、以及贪嗔痴仍然去不掉,修行得不到根本变化身心、气质的受用;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发起恳切求道的心念、身口意没有虔敬专一的投入实践行愿之中,谈不上对诸佛菩萨苦口婆心所说的教法去身体力行、即“信受奉行”。 2、 准提法是密法中的特殊法门,包括止观、净土、参禅,依仗诸佛菩萨的加被;密法本无秘密,密在各人将身心、彻彻底底投入本身圆满具足的自性海中、毫无保留去做。 3、 《普贤行愿品》是学一切佛法的基础修法,是学佛学道的最关键信念所在;我们心量、要以普贤菩萨广赅无尽三千大千世界虚空般的行愿力为榜样,才是真修行人。 4、 《普贤行愿品》偈子,可以用唱诵法来唱念;边唱念(即赞叹、赞颂),边在心念上做到偈中所言。这位普贤如来、就是自性的普现,一念真诚清净、便有普贤如来威力加被其身;心念中想自身(这个身体本有亿万万化身,这个世界重重无尽的)、到处礼拜佛菩萨,一尘代表一刹土,一刹土中有无数微尘尽虚空、遍法界、绵绵密密,无处不是我、无处不是佛,一一佛前皆礼拜! 三、我个人观点:善是内心正思、外在言行举止正行,恶是内心恶思、外在言行举止恶行;不善不恶是内心全是正思,类似全世界都是得道之人、哪里还需要用什么善或恶来分别呢,因为全部的人和事都是善、都是理所当然的做人本分。只有恶出现了,才会需要用所谓的善或恶、来区别人和事;只有恶多了,才会去强调要善。所以善恶无二,只是因为心念善或恶导致,但是心念、本是无善无恶的;好比一把刀本来是个物件,无善无恶。发心正的观想、修道者,专心致志想着的都是正能量的事情、如何做好这事情;没有多余的心思,去胡思乱想是否要耍小聪明、投机取巧、得神通、出名得利、要得福报德报等等,与做事无关的东西;也就是俗语说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一心一意去做。所以,同气相吸,不断吸收的都是正能量(也叫阳气)的人和事;一切由心造,心里正能量越多、所思所想所见所得正能的量越多。比如正能量的人,即便遇到骗子,心里根本没有这是骗子的心思、或者根本无所谓这是不是骗子,唯一思考和要做的是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好、是自己应该如何做好一个人的本分;所以,正因之后会得到正果,即便给了骗子钱财或被骗子欺骗,而实际却因为心里没有任何埋怨、生气等负能量的心思,最后得到的是福报、德报。这也是老子说的无为之意,没有功利心地做人做事、就是修道;这个正因,必然能够得到正果。做人、做事、修道、打坐等等,越想着如何才能更快得到利益,越是进步缓慢或者出岔;只有没有任何杂念地,实实在在、一心一意去努力、去想着如何做得更好,用这貌似很愚笨、缓慢的方式却能得到真正的成果。 |
《禅语》 一、编者的话:本书讲的是从达摩东来到唐代中期,禅宗各位祖师修法得道及衣钵传承的故事;依据的是《传灯录》《五灯会元》《指月录》等禅宗史书,一般人看、所见不过是各位高僧的小传;南怀瑾先生读书,不放过一处细节、更重要的是以文字为依托,参悟、擒拿未曾写出的虚空留白,随时会起疑情,处处都是话头。早期禅宗史料不多、记载较为简略的条件下,南怀瑾先生读书之法、可垂范后来;先生在每则故事中不时加入的按语,或赞叹感慨、或延伸解义、或指示修禅路上各处关键;读者如有切实的工夫和经验,感受和收获也会不同。 二、出版说明:1970年南怀瑾先生在台北开办并主持一个禅学班,为期六个月;次年元月禅学班结束后,旋即创办《人文世界》月刊。本书原为南怀瑾先生亲撰,分别刊载与《人文世界》各期,内容为禅学班之课程;各篇皆以讲课方式撰写,篇名为《禅宗新语》;后于1973年将各篇集辑成册,由《人文世界》杂志社先行出版,书名改为《禅话》。1977年因《人文世界》停刊,南怀瑾先生即将闭关之前,嘱咐古国志先生成立一个出版社、继续出版书籍业务。 三、四、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1、 据禅宗史料记载,菩提达摩秉着他师父(印度禅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的遗教,当中国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后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五二零年)由南印度渡海东来,那时候距离唐太宗时代、大约还差一百年;先到南朝与梁武帝见面,话不投机就暗渡长江、到北朝辖区河南嵩山少林寺。中国画家在元明以后,喜欢画一个环眼碧睛的虬髯的胡僧,脚踏一枝芦苇、站在滔滔波浪之间、作前进的姿态,便是描写达摩大师当时渡江的典故;达摩大师是否当时用的一枝芦苇渡江、就无法稽考了,可能是画家把神僧“杯渡和尚”的故事纳入诗情画意之中、以增添达摩的神异色彩。达摩大师到达少林寺之后、没有遇到合适的传法之人,一天到晚都默然不语、面对石壁跏趺而坐;后世之人误以为要学禅宗、便须面对墙壁打坐、才是禅宗心法,流入唐宋以后的道家、修炼神仙丹法者手里、就成了“百日筑基,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的修道程序了,这些学佛学道者的刻板工夫、实在令人哑然失笑。 2、 在这以前,印度佛教与文化、传入中国都是从西域经过中国西北部而来;史上所称北魏(或后魏)是佛教文化的鼎盛地区、也是南北朝期间佛教最发达的时期,也是中国佛教从事翻译佛经、讲解佛经义理、寻思研探般若等佛学文化的中心重镇。同此时期,梁武帝笃信宗教,以宗教家的资质、虔诚相信佛教和道教,曾亲自讲解佛经与《老子》,又持斋信佛、舍身在佛寺做工;作为一个政治上的统治者,以帝王之尊在寺庙充当传教师和讲解道书、过一过传教师与学者的瘾、这是违背大政治家的原则,没有做到无偏党而“允执厥中”、也可说因此注定要失败的后果。 3、 为求真理而出家的神光:神光大师正式法名叫慧可,河南武牢人、俗家姓姬;他父亲姬寂在没有生他之前、常自己反省检讨,认为他的家庭素来是积善之家、哪里会没有儿子呢,就开始祈祷求子,一夜他感觉到空中有一道特别的光明照到他们家、随后他妻子就怀孕生了儿子,因此就取名神光、纪念这段祥瑞的征兆。神光幼童时代就不同于一般孩童,少年时博览诗书、尤其精通玄学,对家人的生产事业并无兴趣、只喜欢游山玩水,经常往来与伊川与洛阳一带;在古代农业社会里,这样也不算是太奢侈的事。后来他对玄学的道理愈加深入了,反而感觉到空谈玄学的乏味,常感叹说:孔子、老子的教义,只是人文礼法的学术,树立了人伦的风气与规范;《庄子》《易经》等书籍,也不能尽穷宇宙人生奥妙的真理。由此可见他研究越深入,对于形而上的道越抱有更大的怀疑了;后来他读佛经,觉得还可以超然自得,便到洛阳龙门的香山、皈依宝静禅师、出家做了和尚,又在永穆寺、受了佛教所有的戒律;于是便悠哉游哉,往来与各处佛学的讲座之间,遍学大小乘所有的佛学。 4、 他到了三十二岁的时候,倦游归来、回到香山,一天到晚静坐、过了八年这样的苦行;有一天他静坐到极寂静的时候,忽然在定境中看见一个神人对他说、“你想求得成就的果位,何必停留在这里呢?光明的大道并不太远,你可以再向南去”;他听了之后,知道这是神异的助力,因此自己改名叫神光。第二天觉得头痛犹如刀刺一样,他师父宝静禅师知道了、想要叫他去治病;这时空中忽然有一个声音说、“这是脱胎换骨,并非普通的头痛”,于是神光把自己之前奇异的经过、告诉了他师父。他师父看他的头顶、真的长出了五个峥嵘的头骨,像五个山峰挺立而出;便跟他说:你的相的确改变了,这是吉祥的兆头,是可以证果的证明;你听到神奇的声音、叫你再向南去,我想在少林寺住着的达摩大师、可能就是你的得法师父。你最好去少林寺探访他,听说他是一位得道的至人呢!因此,神光就去少林寺找达摩大师了。 5、 后世讲解禅宗或禅学的人,提到二祖悟道的公案、将二祖祈求“安心”法门认为是禅的重心;殊不知安心法门这段记载,只不过记述达摩大师当时的对机接引、让二祖悟入心地境界,是权巧方便的教授法、并非是禅宗的究竟。其次大家完全忽略了、二祖在未见达摩大师之前的个人经历,他少年就博学、出家后修习大小乘佛学,之后又香山宴坐八年、修习禅定工夫等等;达摩大师从他师父般若多罗尊者处、得法之后,依然执役服勤侍奉其师、四十年之久,直到他师父仙去、他才出来展开弘法的任务。现代人习禅学道不切实际、不肯脚踏实地去做工夫,只以自己主观成见、去做客观比较,自己不明是非的究竟,却以极端傲慢自以为是之心、去诛求别人或禅人们的过错;口头上随便谈禅论道、书本上求取皮毛知识,便以为是禅,真使人油然生起“终日默然”之思了! 6、 神光的断臂:神光见到达摩大师之后,一天到晚跟着、向他求教,大师却经常面壁而坐、不搭理也没有教导他;神光并没有灰心、而是反省自己,认为古人求道可以为法忘身、有的敲出骨髓来布施、有的输血救人、有的以身饲虎等等,古人们尚且如此恭敬求法、自己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他在那年十二月九日的大风大雪交加之夜,黄河流域最冷的季节、身旁堆积的冰雪超过了他的膝盖,他仍然站着侍候大师、而不稍动;达摩大师颇为怜悯他的苦志、问他究竟为了什么,神光说“我希望大和尚(尊称,等于大师、活佛之意)发发慈悲,开放您甘露一样的法门,普遍地广度一般人吧”。从神光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他要求达摩大师、不要缄默不语地保守禅的奥妙,希望能公开出来、多多教化和救济人;虽然话很平实,但是透露出了、对于达摩大师不教导他的不满。所以达摩大师听了,更加严厉训斥了他;神光听后,反省自我,于是偷偷找来一把快刀、自己砍断了左手臂膀,来表达自己的心志。 |
《易经杂说》 一、序言:此书是南怀瑾先生一九七五年冬季、随兴而讲的讲课记录,由听课者依据笔记、参酌录音整理而成;在一九九四年就出版了六版,现在这本为二零一四年的再版。南怀瑾先生首先剖析、讲解,何为卦、爻、八宫卦变、方圆图等等基础知识;列出一个重点大纲之后,融入其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思考;将人事、天文、地理等自然法则和历史规则结合起来,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以极其平易的口吻阐述他的研究心得、真知灼见、对于各门各派观点和理解。 二、《易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孔子总结为“洁静精微”,精微是科学的、无比细密的精确,指学会了的人的心理、思想、情绪在任何时候都非常宁静、澄洁。所以汉朝的王凤、唐太宗的宰相虞世南,推崇《易经》、说“不读易经,不可为将相”。 三、《易经集注》又名《周易》,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时候、研究《易经》的心得记录;儒家、道家、中国诸子百家的文化,从文王著作此书后、才开始发展的,皆渊源与书中所画的卦。《连山易》(神农时代的,从艮卦开始的)、《归藏易》(黄帝时代的,从坤卦开始的)和这本书(从乾卦开始的)合称三易。《周易》三大原则:变易、简易、不易。 1、变易:宇宙万物任何事物、没有一样是不变的,随时随地都在变;智慧的人能够懂得这个变化的法则、并且适应这种变化,所以说不学易经、不能为将相。“无常”是佛理,即没有一样东西、事物可以永恒不变的,类似此变易的道理。 2、简易:宇宙间任何事,必有其理;无论如何的奥妙事物,若我们智慧足够,懂得、明晓其原理和法则后都会变得简单。 3、不易:宇宙万物随时在变,但能让万事万物变化成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永恒存在的;这个东西,宗教叫神、主宰、佛、菩萨,哲学叫本体、功能。 四、理数象:周易的三个内涵、法则,宇宙任何一个现象有它的理、同时每个现象有它的数;所以易经的每一个卦、爻、点,都包含了理、象、数三个含义。若懂得了事物的理象数,就会知道这个事物的变化,以及每个现象达到了一定的数之后、一定会变化;完全明了事物变化的根本道理之后,就万事通达了。想要学易经,如孔子言“玩索而有得”;天天玩卦、就慢慢能感觉到趣味无穷了,从而逐步掌握书本的知识。 五、八卦:宇宙间有八个东西,这八个东西的现象挂在天地之间、即为八卦。第一个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两卦合起来表示时间、宇宙、空间;离卦代表太阳,坎卦代表月亮;太阳和月亮不停旋转于天地之间就有了雷、即震卦,产生了气流形成风、即巽卦;艮卦代表陆地和高山,兑卦代表了河流和海洋。此八大卦、即是天地的八大现象,变化起来后、无穷无尽;易经的法则。用在物理、化学等等方面都是通用的。 六、画卦是依据科学、观察得来的,推测这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的人类文化,而不像是我们这个时期的文化;在伏羲之前还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等远古时期,我们的历史、至今已经有两百多万年了;但是,伏羲画八卦、一画分天下,代表八卦的文化从伏羲开始。伏羲画八卦是以中国为本位的:艮卦在西北、我国西北是高原,兑卦在东南、我国东南正是海洋,巽卦在西南、云南西南边陲风大(十轮大卡车,不要踩油门、可以被风吹着走);五行中,中国南方为火、北方为水。 |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一、编者的话: 1、 《维摩诘经》又称为《不可思议解脱经》,因为主人公维摩诘居士而得名;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之一,着重阐扬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本位即可解脱成佛。本经阐发了“心净则净土,在入世中出世、无在无不在”等思想,倡导了众多“不二法门”,是佛教影响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最大的一部要典,为佛教各宗各派、尤其是禅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依据。是整个佛法、佛教、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关系最大、影响最深、历史最久的一本经,也是广大学佛修正者最希望读懂、最应该读懂的一本经。 2、 1981年七月十日、南怀瑾先生开始在台北十方书院讲解此经,他反复强调、学佛应先从做人学起,首先要谦虚、多结人缘和善缘、多作好事;指出想要成佛先要做到慈、悲、喜、舍的自度,所有佛法的基本道理总结、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要求学者修持时、勇于帮助别人;修持的方法具体说来就是熟读佛经原典、以经注经,更要注意将此经与《药师经》、《法华经》、《楞严经》、《金刚经》、《普贤行愿品》等经典相互对照,并且要经史相参地、将佛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较和参照,指出中国宋明以后的理学家是佛教的律宗、老庄道家是佛教的禅宗。2005年由台北老古文化出版《花雨满天维摩说法》一书,此版本为2010年八月东方出版社出版;这漫天花雨、不仅仅飘落在我们生活的红尘和我们向往的极乐世界,而是一切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 3、 当你学佛、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本经有答案给你;当你修行时、事理不明的时候,本经也有答案给你。有人说读懂了一些这部经,心量不自觉地扩大了,不再局限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娑婆世界,也不会局限于、向往净土世界,而是扩展到了、无限的空间。 二、开场白: 1、 本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本位而解脱成佛的法门;也指出了十方三世诸佛如何证道、解脱、证得菩提之路。禅宗是由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维摩经》和《法华经》,影响最大而成为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维摩经》和《药师经》是一个系统的,成佛的大业与大道、在这两部经书所表征的东方世界两个佛国;一个是阿閦佛国、即维摩居士说在家佛所依附的东方妙喜不动世界,另一个是药师琉璃光佛国,两个佛国相衔接。东方世界和西方阿弥陀佛(此佛国是为了方便我们末世智慧及福德不够的众生,能够修往生法门)世界相辉映,如同一个太阳系统的昼与夜;太阳下山之时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太阳升起来生生不已之时、到了东方世界的阿閦和琉璃光佛国。 2、 《维摩诘经》第十二品,阿閦佛是东方妙喜如来不动国土的佛,也是《法华经》当中大通智胜佛的十六个佛子之一;第十三品“法供养品”提到的药师如来,我们要了生死成佛、超出三界,必须深切亲证到药王如来所示的不死之法、不生也不灭。千古以来,无人把佛法的《药师经》、《维摩诘经》、《法华经》当成秘密法门;只作为显教的经文、来诵读参学,自然不会明白、其修法的意义与关键所在,因此毫无成就。 3、 《维摩经》的重点是告诉我们:佛法在我们自己的身心上自了,如果求他方世界、依赖别人想了生死、成佛道是不可能的;因为外力仅仅是方便法门、非究竟法门,究竟法门、是必须要自度自了。如四川文殊院的对子,“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4、 中国南北朝皇帝们、为了请鸠摩罗什来中国,发兵几十万、灭了扣住鸠摩罗什的三个西域小国家;现在的《维摩经》版本、是鸠摩罗什翻译的,他的僧肇、僧睿等几位杰出的弟子都是一流文学天才,所以也是本经文字优美的原因。 5、 唐代的诗词、无不受到此经的影响,从唐代开始、就把此经编成戏剧上演,现在的昆曲《天女散花》、就出自此经;此经典早已经深入民间的戏剧、歌曲、舞蹈,对于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可以说影响是无与伦比的。近代一般的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哲学史的学者,因为佛学涉猎不深、就看不通这一点;而近代佛教界人、却不精通历史或文学根基不深,也同样摸不到这样的观点。 6、 佛法所说的不可思议,是指修证上不可以用普通人意识思想去猜测和解释、不可以用凡夫的智慧知识来讨论和研究;只能用信的方法、来修持,或是信净土念佛法门、信四念住、八正道、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法门,坚定专一的去求证,在求证过程中、不可以用人世间的知识或习惯性的意识或思维来随便解释,所以叫做“不可思议”、而非“不能思议”。 |
《易经系传别讲》 一、序言:《易经杂说》是南怀瑾先生七十年代讲课的记录,讲解、研究的目的是“开物成务”、即寻找物理世界和人生的根本法则;因为其深受喜爱、多次出版,所以编者整理了南怀瑾先生一九八四年的另一个系列讲座的记录、为系辞上下传完整的讲录内容,与《易经杂说》略有重叠,但更深、更广的解说。在一九九一年初版,此为二零一四年编辑整理的再版。 二、把《系传》研究通了,自己研究象数的钥匙、就掌握了;且,通过学习系传之后,对中国文化的根本、才有真正的认识,对于孔子的哲学思想及他的一切理论和学说的来源、也清楚了。真要研究中国文化的人,认得了中国字、懂得了中国字,便懂了很多的观念、思想了;字形的演变、字义的由来,及反切、音韵、一个字包含多个意义等等,在古代叫做“训诂”、其本身就是一门学问。中国的文字、据清朝康熙时代的统计约有十万多字,常用的只有两三千字。 三、《周易通论》书中说《易经》的作者被俘,为了向外求救而画了很多的符号,认为六十四卦、就是用来通讯的;这种说法非常可怕,把中国文化打的稀烂! 四、古代文化没有统一,《老子》、《庄子》、屈原的《离骚》为南方文化系统,孔孟文化、为齐鲁文化系统;都是古代的文学大家。《系传》是第一流的文学,文学非常高明、文字非常优美! 五、如想研究《连山易》、《归藏易》的,可以参考《易纬》(讲解得简单明了),也可以看看《关朗易传》(其中部分知识可以参考)。古文中三坟,指的“连山、归藏、周易这三易”;五典即五位,即《尚书》、洪范五福;八索即八卦,九丘即九畴、《河图》《洛书》的理数。《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以艮卦开始;象山之云出,故名。《归藏易》是黄帝时代的,以坤卦为第一卦;《周易》从乾坤两卦开始。卦是一种符号逻辑,代表大自然的物理世界、物质和现象,不是一个固定的、死板的物品或现象;如果说周易就是符号逻辑、就不对了。 |
1、在我们上面很高很远、无量无比、永无止境、尊贵的叫天;离我们很贴近、很浅显、很密切、脚踏实地的叫地,“定”是确定、不能变动的法则;故说“乾坤定矣”,如古代婚约定了便说是“乾坤定矣”。贵贱问题是由于人情的重远、轻近而来的;得不到的就觉得贵、得到的则轻视、不珍惜。卦无好坏,事亦如此;想得而得不到的九意为是最好的罢了;懂得了贵贱的道理,也无所谓什么占卜算卦了,都明了。 2、《易经》中的阴阳、有时代表固定的东西,有时代表不固定的、抽象的事物;刚与柔、动与静也是即是抽象的、又是实体的名词,都是人为的一种假设、不是死板或唯一的;如,乾卦表示动、属阳,坤卦表示静、属阴,都是一种假设。宇宙是动态的、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中国文化亦然。动静指物理世界的转动有一定固有的自然法则、常规、不变的规律,在自然规则中有各种不规则的形态、或动或静;自然美的事物形态不规则、不固定,人为的美则是固定的模式、被规矩的统一标准;这也是东方艺术美的没有局限、无限向上发展的境界,跟西方艺术美的、固有模式不同之处。刚柔指物质世界的阴阳物质,如太阳、月亮、岩石、水等物质。 3、“方”指方位、地理位置;不同地方的人、生物、动物都有不同的特征,故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指形成社会物类的不同、有好人也有坏人、有爱战争也有爱和平的人、有破坏环境也有保护环境的人等等群体。“吉凶生矣”指不同意见和立场的人,相互之间会有问题和矛盾,所以就有了吉凶之事发生;这是群体生活的必然结果,人力没办法挽救。这些变化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通过观察天文、地理、生物、人类等等,可以看到各种变化产生的现象和形态;学了《易经》、懂得了这个万有万物的变化之道及其变化的必然性,心态就可以平和地、面对一切变化了;有的人领导这变化,有的人应变、把握这变化,有的人被动、被变化。 4、看相算命叫星相之学,根据天文变化的科学来的;真正算命算的好的人,都懂中国的天文。算命用的甲子乙丑四柱,代表天体某一星座在某一年、某一天、某一个时间所放射的功能,这个功能影响了、新生人类的生命。 5、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刚柔阴阳必然相互摩擦;八卦则是相互之间在碰、荡的不断变化,所以彼此碰、荡就产生了八八六十四卦。“鼓”代表生命的功能膨胀、生长;气流阴阳相互摩擦生电、发电后就打雷、雷电消散后就又变成了气流。 6、太阳、月亮反转,地球正转,所以相互之间不会撞上、永远在转;太阳月亮中间各有一种引力,影响到地球的、也是一正一反。所以日月的运行,让地球有了冷热的不同现象;而气流的运转、产生了雷、雨、风、电等,得以构成万物、人类的生存与生命的根源。 7、孔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乾代表形而上(这个词可是孔子几千年前提出的,而不是所谓的西方学说),乾是宇宙万物的能、发动之后形成物质为坤;这些物质的形成,都是从交互中变化而来。《易经》所说的道理,很容易懂、简单易行,我们以及万事万物、无时无刻都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法则中。 8、圣人指有智慧、道德、成就的那些得道的老祖宗们;他们把卦上的图案显示出来的天文、地理等自然现象观察清楚之后,加上文字的解释就是系辞;使得我们明白了、卦的吉凶和意思。《易经》图案、画的是物理世界变化的现象和过程,“刚柔相推”就是指正反质能相互推动、而产生了变化的过程,结果就是形成了、物质世界的一切。 |
《论语别裁》 一、序言:《论语》二十篇本来是首尾一贯、条理井然的一篇完整文章,却往往被当成了一句、一段格言去断章取义、去读死书地从字面上片面理解,使得整个义理破碎、中心思想被误解。《论语》不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须从此书、着手研究孔孟思想。 二、概论:南怀瑾先生以《论语》融汇《春秋》、解读孔子开创教化的思想文化精神,取名“别裁”、即是因为有别于一般经学之外的个人见解;一九七六年五月在台湾正式出版之后,之后多次再版发行。 三、白话文学:在五四运动前后,一些老牌留学生、认为国外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一致的,中国之所以不发达是因为文字工具所害、尤其是四书五经;认为要救国、需要融汇古今文化的学术文化,所以倡导了白话文学。他们之所以要打到儒家文化,是因为几千年儒家文化、被错误理解而变质了,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而现在世界各国反而要来研究、弘扬孔子的思想,不仅没有被打到、反而更加光辉了。 四、语文的变与不变:英文、德文、法文等国外文学,虽然在文字和语言是一致的;但是往前、看其前一百年以前的各国书籍,若非是语言文学专家、也无法理解当时文字的真正意义所在。语言一般是三十年一个变化,我们现在所用的语言、跟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字,觉得完全不可理解、简直是不通。 五、中国文化的演变历史:中国文化在秦汉之前是儒、墨、道三家,唐代之后成为儒、释、道三家;每逢历史拨乱反正的时候、都属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则用孔孟儒家思想(四书五经从汉唐以来、许多的要点就被理解和讲解错误)。 1、佛学犹如百货店:样样俱全,可以去逛逛、买东西,也可以不去逛,但是社会需要它。 2、道家犹如药店:国家民族生病了、非去不可,不生病、可不去。 3、孔孟儒家犹如粮食店:中国本有的文化精神、没有得到传承和发扬,天天要吃的精神食粮、却被五四运动打到;结果,西方思想犹如面包,让我们吃多了生病。 4、南宋之前的四书五经、各有注解,宋朝大儒朱熹、注解了四书五经之后;明朝朱家皇帝为了树立朱家的光辉形象、下令四书考选功名者必须采用朱熹的注解,从此四书五经、被朱熹个人思想所笼罩和限制住了。读书做学问、首先要能够自得其乐,才能够、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不是仅仅、为了考取功名。 |
六、有子(名有若,小孔子四十三岁;因为学问好、请其上堂讲课,等同孔子的助教)曰:其为人也孝弟(包括了父母、兄弟、姊妹和朋友之间的情义),而好犯上者鲜(很少)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人类对于家庭和社会,光辉的至情至爱),其为人之本与。 1、这段文字是说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就看其能否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姊妹、朋友乃至社会友爱、有情;这种对于亲人朋友怀有深厚情感的人,为人处世是懂得分寸、有限度的,不喜欢去捣乱、更加不会去作乱危害社会。学问的道理、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养,在于做人的根本;即,对于家人和朋友乃至社会,都能够发挥至情至爱的人性光辉。 2、中国的五伦,是指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儒家的“齐家”,指的是大家族、宗亲乃至社会群体的大家庭。在秦汉以来、发展出来的重情重义的帮会,形成孔子、墨子、游侠三种思想的结合,成为一个力量很大的社会群体。“仁孝”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也是孔子学问的基本;动物天生都具有母爱的伟大,但是人却往往做不到、因为人文文化的教育导致。 3、西方十字架文化:孩子的天堂、中年人的商场或说赌场、老年人的坟墓,西方文化爱孩童,等孩童成长之后对于父母、兄弟、姊妹等都不管;只管后代、即人生下半截,而忽略掉了前辈和他人的恩惠、即人生上半截。所以针对这种自私、狭隘的现象,耶稣倡导西方人要“博爱”,要发挥对于他人、社会全体的人性光辉的广泛的爱。当然,外国也有一些类似中国“孝悌”的言行举止,但是并没有作为一种文化去培养、心里建设和教育。 七、子曰:巧言(说得好听)令色(表现的很仁义的样子)鲜矣仁(很少真正能够做到仁的境界)!曾子(名参,小孔子四十六岁,所著的《大学》、本是《礼记》中一篇文章,唐宋的时候抽取出来成为四书之一。子思是孔子的孙子,著《中庸》;孟子是子思的学生、战国时代的人,颇有与那个年代有关的侠气。所以,《大学》《中庸》《孟子》都是孔子思想的演变)曰:吾日三省吾身(时刻反省自我),为人谋而不忠(对人无、不尽心的态度,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叫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言而有信,兑现承若)乎?传不习(对于孔子教导的为人处世道理,有没有真正在实践生活中应用)乎? |
《老子他说初续合集》 一、序言:八十年代初,南怀瑾先生在台北讲解《道德经》,前二十六章、一九八七年在台湾出版《老子他说》,一九九六年、大陆出版了简体版。在南怀瑾先生指导下,二零零九年、《道德经》二十七章到八十一章讲稿,被整理后命名《老子他说续集》;现在的版本是二零一四年七月,集合之上所说的两部书内容、重新编辑成《老子他说初续合集》,分为上下两册出版。《道德经》短短五千字,以道为核心、构建了独特又丰富的哲理体系;南师经史相参、以经注经、将上下两篇内容相互对照,融汇儒释道三家之学、将老子的玄妙深邃通过一个个历史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 二、《史记》老子本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据说老子没有耳廓,耳朵非常大;聃字,就是耳朵非常长而大的意思),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三、刘向《列仙传》云:老子受学于容成,生于殷商时,为周柱下史。《史记》云:为周守藏史、或言是老莱子,盖百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众家皆云,先为柱下史、转为守藏史。葛洪云:文王时为守藏史、武王时为柱下史。或云:老子在黄帝时,为广成子(黄帝的修道老师,黄帝拜师时、广成子已经一千二百岁)。众说纷纭,具体老子是谁、生于何时、终于何年、去往何处,无法得知。 四、尹喜在老子要过关的当天清晨、曾观天象,知道会有得道高人经过、故守着;看见一个头发胡子全白的老者、骑着青牛过关,故意强要老子传道与他、才肯放老子过关,所以老子写了五千言的道德经给他。尹喜得经之后成道,挂冠而去、也不知所终;《道德经》,之后传给了壶子、列子、庄子。根据出土的一些上古时代东西,如帛书《老子》等显示,老子学说的思想体系,继承了殷商之前时代的文化系统。 五、孔子适(到)周,将问礼于老子(向老子请教)。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身!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我能告诉你的,只有这些而已)。孔子去(离开之后)、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網,游者可以为纶,飞着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这是孔子形容老子如龙一样,神秘莫测、变幻莫测、神龙见尾不见首)! |
六、道家有三代人物:老子、兒子、孙子。孙子是春秋时期齐国人孙武,其所著《兵法》十三篇处处表现了道家的哲学,曾助吴王阖闾击破强楚、称霸诸侯;几千年后的今天,武器发展到太空、到生化战,也没有离开、其军事哲学的思想范围。兒子本有儿子的含义,有说其为计然子,已经很难得到考证。 七、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之前,由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道家和孔孟之学统称为“道”,代表了中国的人生、政治、军事、经济乃至宗教等一切种种哲学;唐宋之后,成为儒释道三家。南怀瑾先生把儒释道三家的比喻为:儒家、像粮店,打到了就没有精神粮食可以吃了;佛家、像有各种生活用品的百货公司,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番,没钱也可以观光一番;道家、像药店,生病了则去找上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鼎盛时期的秘诀,是“内用黄老(黄帝、老子),外用儒术”。 八、黄老之学、最能代表道家思想的是老子,而阐扬、诠解、发扬道家思想、最透彻的是庄子;《庄子》在唐玄宗时代、被尊称《南华经》,真正把中国五千年文化发挥得光辉灿烂的、亦是老庄之学,尤其是其《外篇》和《杂篇》部分最多。《易经》、《老子》、《庄子》(后改称《南华经》)合称三玄学,最流行于魏晋南北朝。道教三经:《老子》、《庄子》、《列子》(后改称《冲虚经》)。 九、道家一贯作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如商汤的伊尹、傅说,周朝开国时的姜太公,春秋战国的范蠡,汉朝开国的张良(最后想退而不能退)、陈平,三国的诸葛亮,唐代的魏徽,明代的刘伯温、王明阳,清朝的范文程、曾国藩等等许多不可知、不可数的道家人物。明代周颠、不知具体名字,因其在市街上疯疯癫癫,便叫他周颠,实际是一位道家神仙之道的人物;朱元璋每每遇到困难,他就会冒出来助其一臂之力。朱元璋曾经多次试验他,有次把他放在蒸笼里、外面罩着一个大缸,用热水蒸了半天、以为他死了,结果他竟然在里面做蒸汽浴、说好舒服;朱元璋本人亲自写的文章中、有不少这类史料,但是编写正史的儒家人物因为传统观念、认为这些太神话化了,不收进正史里。 十、文景之治:汉文帝与汉景帝父子两代,思想都是用的黄老的道家学说;两人的母亲、都是喜欢研究《老子》,所以他们俩受到的影响很大。让黄老之学、成为政治哲学的最高领导学说,表现得最深刻的便是汉文帝;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他儿子在位十六年、孙子刘彻在位初期的五六十年之间,国泰民安、成就了汉代辉煌的文化,奠定了汉朝四百年政权的深厚根基。历史记载,汉文帝当皇帝期间,监狱中几乎没有犯人,他即位后一件长袍补了又补、穿了二十年没有换过新的;真正实践了,老子的“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三宝。 |
《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一、编者的话:二十一世纪初、有感于文化教育之重要,南怀瑾先生亲撰《中国文化教育的自诉》一文,讲述从远古夏商周至清代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教育、生活、政治、经济交互影响所产生的演变;提出本质上影响中国民间社会的、并非儒家或孔孟之教,而是杂家、阴阳家和道家之学。其后他随缘讲课,指出近百年、由于屡屡遭受西方国家侵略,致使国人盲目西向,一味怀疑自家文化,因为对西方文化认识不清、及过分追求物质和眼前利益,造成对国际形势、整体社会环境、个人前途及事业茫然;谈及中西方学的体用问题、民国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儒家的发展历程、神通和特异功能等内容广泛,终不离文化之根本;本书将此类话题的讲述进行整理、和前文融为一体,2013年6月出版。 二、中国文化教育的自诉之漫说上下三千年: 1、 中国文化与教育、在上古夏商周历史所记载学制“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代表聚集士子的教育中心,兼有习射、养老的用途;做帝王、诸侯、士大夫的官员们,都身兼“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的内涵和义务。上古社会以农业为本、以宗法(族姓)社会为中心,农业社会的宗族中、从十人选出一人为士(保国家、卫社稷的称呼为士),进入官制的教育中(周朝称为辟廱、頖宫)学习文事、文功的法制;由士而选拔优秀者为仕,仕者为官成为大夫、分为上中下三类级别。老百姓统称庶人,是否受教育各自自由、没有必须接受教育的规定;这种教育风气、延续到周朝井田制度,建立了农业社会基础。 2、 周朝中叶、尤其是春秋时代开始,民风渐变,井田制度也逐渐衰弊,从士而仕的风气渐变,师道的尊严逐渐形成;于是便有民间自由讲学、私人传道授业的形式产生,这些民间社会私人讲学的自由分子、大多数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人物,在春秋战国的三四百年之间各种各类的学术人才、值得我们师从学习者实在太多太多,他们都是私人自学而成的,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孔子。 3、 秦朝推翻周代的封建、废诸侯、建郡县,所用的将相官吏、也都是民间自学成才的人士;最初的博士学位、是从战国末期开始请学识渊博者做参政顾问,秦朝统一之后、继续设立博士官。 4、 汉朝四百年的政权、分为前汉的东汉和后汉的西汉,汉武帝开始创建了、中国特有的“选举”作为人才的规范和标准,以人品道德行为、配合学术修养作标准,以“昭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为目标,两汉人才、皆非政府出资培养而成。汉武帝设有“太学”为官制学堂、教育贵族子弟,请“五经博士”为老师;汉初因为秦代焚书坑儒打击读书人、遗民故老续起,以平生记忆、背诵所学、重新来口诵授徒,因此后世得以流传、儒家十三经及诸子百家等书;但是只靠记忆背诵口授遗文、难免有错,因此汉儒汉学兴起,以注重考注文字与解释言文的“考证或称考据”为主,形成了两汉学术特别注重小学(说文)、训诂(释义)的特征。 5、 东汉末期、汉学与汉儒所形成的学术尊严和权威迥然与社会政治脱节,当时特别注重文学与谋略的曹操、在建安时期的七年间(西元二一零年至二一七年),完全不顾人品道德贤良方正之说、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明朗爽快,且极尽讽刺迂腐、呆板的儒者之妙文;开启了建安七子的一代文学风气,促使魏晋阶段、青年贵族子弟开放思想,从此历史上、就有了三百多年魏晋南北朝的分崩离析的局面。春秋战国到两汉的文章、古朴而简练的特色,受曹操父子文采风流的影响、加上建安七子的新文艺;南北朝隋唐之间,演变成了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骈体文为主的学风;以至于民间社会及政府机构的实用行文,只顾音韵柔和优美,内容却令人不知所云。 |
《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一、编者的话:二十一世纪初、有感于文化教育之重要,南怀瑾先生亲撰《中国文化教育的自诉》一文,讲述从远古夏商周至清代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教育、生活、政治、经济交互影响所产生的演变;提出本质上影响中国民间社会的、并非儒家或孔孟之教,而是杂家、阴阳家和道家之学。其后他随缘讲课,指出近百年、由于屡屡遭受西方国家侵略,致使国人盲目西向,一味怀疑自家文化,因为对西方文化认识不清、及过分追求物质和眼前利益,造成对国际形势、整体社会环境、个人前途及事业茫然;谈及中西方学的体用问题、民国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儒家的发展历程、神通和特异功能等内容广泛,终不离文化之根本;本书将此类话题的讲述进行整理、和前文融为一体,2013年6月出版。 二、中国文化教育的自诉之漫说上下三千年: 1、 中国文化与教育、在上古夏商周历史所记载学制“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代表聚集士子的教育中心,兼有习射、养老的用途;做帝王、诸侯、士大夫的官员们,都身兼“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的内涵和义务。上古社会以农业为本、以宗法(族姓)社会为中心,农业社会的宗族中、从十人选出一人为士(保国家、卫社稷的称呼为士),进入官制的教育中(周朝称为辟廱、頖宫)学习文事、文功的法制;由士而选拔优秀者为仕,仕者为官成为大夫、分为上中下三类级别。老百姓统称庶人,是否受教育各自自由、没有必须接受教育的规定;这种教育风气、延续到周朝井田制度,建立了农业社会基础。 2、 周朝中叶、尤其是春秋时代开始,民风渐变,井田制度也逐渐衰弊,从士而仕的风气渐变,师道的尊严逐渐形成;于是便有民间自由讲学、私人传道授业的形式产生,这些民间社会私人讲学的自由分子、大多数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人物,在春秋战国的三四百年之间各种各类的学术人才、值得我们师从学习者实在太多太多,他们都是私人自学而成的,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孔子。 3、 秦朝推翻周代的封建、废诸侯、建郡县,所用的将相官吏、也都是民间自学成才的人士;最初的博士学位、是从战国末期开始请学识渊博者做参政顾问,秦朝统一之后、继续设立博士官。 4、 汉朝四百年的政权、分为前汉的东汉和后汉的西汉,汉武帝开始创建了、中国特有的“选举”作为人才的规范和标准,以人品道德行为、配合学术修养作标准,以“昭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为目标,两汉人才、皆非政府出资培养而成。汉武帝设有“太学”为官制学堂、教育贵族子弟,请“五经博士”为老师;汉初因为秦代焚书坑儒打击读书人、遗民故老续起,以平生记忆、背诵所学、重新来口诵授徒,因此后世得以流传、儒家十三经及诸子百家等书;但是只靠记忆背诵口授遗文、难免有错,因此汉儒汉学兴起,以注重考注文字与解释言文的“考证或称考据”为主,形成了两汉学术特别注重小学(说文)、训诂(释义)的特征。 5、 东汉末期、汉学与汉儒所形成的学术尊严和权威迥然与社会政治脱节,当时特别注重文学与谋略的曹操、在建安时期的七年间(西元二一零年至二一七年),完全不顾人品道德贤良方正之说、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明朗爽快,且极尽讽刺迂腐、呆板的儒者之妙文;开启了建安七子的一代文学风气,促使魏晋阶段、青年贵族子弟开放思想,从此历史上、就有了三百多年魏晋南北朝的分崩离析的局面。春秋战国到两汉的文章、古朴而简练的特色,受曹操父子文采风流的影响、加上建安七子的新文艺;南北朝隋唐之间,演变成了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骈体文为主的学风;以至于民间社会及政府机构的实用行文,只顾音韵柔和优美,内容却令人不知所云。 |
6、 南朝由东晋历宋(刘宋)、齐(萧齐)、梁(萧梁)、陈、隋二百七十余年,教育学风、统统由宗法社会名门大族学阀所把持,平民即使有自学成才的人物、如果不依附权门也始终难以出人头地;使得在朝从政的读书士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讥讽和无奈,即使是皇权帝制、也不敢轻视这些权门名士。 7、 东晋初期、鲜卑拓跋族自建立北魏,与东晋并存、并策中国天下的南北朝局面;二百余年期间、北朝五胡十六国的乱局,都是汉魏以来少数归化的边陲民族们、为了争取汉化的称王称帝、争权夺利而引发的争霸战争,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习惯和根源都来自西域。西域,指的是现在的天山南北的新疆及阿富汗到伊拉克、乃至印度等地区,这些地区都盛行佛教;因此前秦的苻坚、后秦的姚兴以及北魏政权的建立,都在大量引进佛教的佛学经典,集体翻译与中华本土的儒道两家参合对比。秦王苻坚派遣大将吕光、率领大军去征服龟兹国,后秦王姚兴派兵攻打后凉,都是为了迎接西域高僧鸠摩罗什东来。 8、 参加翻译的僧俗、皆为民间自学成才之士,大多数是探索追寻、宗教哲学与生命之哲学,大抵都与现实政治疏离,与现实社会难以融洽;僧众二百万、寺院三万余座,形成儒、释、道三家为主流的文化;现在所谓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洛阳永宁寺等,多在此时创始。 9、 唐高宗李渊开国初期,首先下令写公文要明晓通畅、不可用骈体文字;唐太宗李世民当政阶段、正式开科取士的制度,以民间自学成才之士、主动报名参加考试,得以进士、出身为官从政的晋身初地;许多知名的成功人才,不经过考试、而是靠推荐保举。因为唐朝受宗法族姓观念驱使、钦定老子的道教为国教,同时对佛教禅宗的教外别传、倍加推崇;使得民间社会许多自学成才的高士们、产生一种跳出世网的观念,唐代三百年间出了许多的隐士、神仙,禅宗一花开五叶的五个宗派中、产生许多大德禅师,所以把丛林参禅打坐的场地、取名为“选佛场”。 10、 唐宋时代的考试文章、叫“策论”,策包含谋略、计划、办法的意义,论就是文字言语上、针对主题的发挥;没有一定的规格、更无一定的框架,同时也考士子们的文学词章和毛笔书写的字体。现代的考试,是依照规定的教科书或加上主考者的自我解释,先定标准、再出题问答,对和错都是固定的、没有自由发挥的思想和空间;学生主要在于猜题,不管什么叫做学问或知识、会猜题就对了,学生考试成绩好的就入名校、不好的只能入差等学校,这岂非教育体制、自暴其短的掩耳盗铃吗?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教导、改变无用者成为有用者,使得愚者变聪明;不能单以一法,而埋没具有聪明才智的人才。 11、 唐中期之后一百五十余年间,先有北方藩镇、节度使等军阀的内乱,后有书生扮强盗的黄巢起兵,复有西南边疆与西北边疆归化的少数民族割据立国;首先是云南的南诏国(五代时变为大理国),之后全国被拥兵称霸、共分十三处,形成后梁(朱温)、后唐(李存勗)、后晋(石敬瑭)、后汉(刘知远)、后周(郭威)等史称“残唐五代”的纷乱局面。北方归化的契丹族、便乘势而起,形成后梁与宋朝对峙的辽、金、元时代;这一期间文化教育、并无建树,整个社会民生忍受离乱、流亡、饥寒的痛苦,禅宗和仙道深受人们敬信而昌盛、传统的儒家学术反而凋敝。 12、 宋朝是文风鼎盛的一代,也是历史上最尊重文人、相权的一代,贫民出身的宰相、可与帝王政权的君主相对论道;但是宋朝三百年来,分为北宋和南宋、没有统一中国,算是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宋朝的天下是赵匡义、赵匡胤两兄弟、加上只读得半部论语便可治天下的同宗赵普三人合谋,赵家兄弟虽是职业军人、却爱好读书,赵匡义兵马上、十余年手不释卷、说了一句“开卷有益”的千古名言;陈桥兵变后、征服中原,“知兵者畏兵”、赵匡胤便采用文人政治,专重文治而放弃武功、由文职大臣指挥军政;此时经过唐末到五代百余年,正值民生凋敝、受苦深重,大家都希望有一个、有道明君安定天下,由此产生许多名臣贤相、词人骚客。 13、 宋代建国之初、考试取士网罗天下的人才,初期贤相如王曾、王旦、晏殊;晏殊极力提拔、穷苦孤儿出身的范仲淹,二人特别提倡、平民办书院讲学的风气。因此先有孙复、在泰山脚下开馆授徒,后有胡瑗讲学吴中、提倡师道;民间讲学之风、由此大开,直到南宋末代不衰。范仲淹影响所及,培养出来的名臣良相有寇准、富弼、文彦博等;张载、周敦颐、程颖、程颐、朱熹这五儒、大儒理学家的发迹,和范仲淹及其私人讲学的书院制度、息息相关。范仲淹不是理学家,理学家、不可与其混为一谈;他不仅是大儒、通儒,可算是千古读书人的好榜样,且事功显赫。 |
14、 以五大儒为代表的理学家、与孔孟之道大有不同,中国学运反对的、大多数是宋代理学家们加上去的弊病;宋代理学家,对传统儒学的有些关键处、是把孔孟学说变成经院化和宗教式的戒条化,更复杂的是他们用理、气二元来解释形而上的道、又和人道修为拉扯在一起。内容非常庞博而精彩,影响两宋到明清、锢蔽了中国文化近千年之久;要详细了解,必须要读黄梨洲起始编著的《明儒学案》、《宋儒学案》,禅宗的《景德传灯录》、《指月录》;这四大巨著大有可观之处,千万不要轻视。孔孟之道、本来有胜于禅和道的内涵,认为“凡是离开人世现实、而言禅和道的,都非圣人之道;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尧舜”。 15、 理学家们本来是坚持中国本土文化的儒家,坚决反对五百余年来、风靡社会各阶层的禅佛和道家;因袭韩愈的《原道》、《师说》之意,又受李翱的《复性书》启示;援禅入儒、而再非禅,援道入儒、而再非道,其所称理学的“理”、恰恰是借用佛学的“理法界、事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的道理、就是禅。 16、 两宋三百年来,自学成才而考取进士的名儒和大文学家非常多,并非都是理学家;如北宋名相兼史学家的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父子齐名的三苏、黄庭坚等等文学词章都非等闲,每个人的身世历史、也可以写一部好小说。南宋也有不少、提倡实用学派的人才,甚至有人、也公然反对俨然标榜圣学的理学;他们也和朱熹是好朋友,但是学术观点和意见截然不同,如金华学派的吕祖谦(东莱)、陈亮(同甫)和永嘉学派的叶适(水心)等。 18、 研究两宋时代的文化教育问题,不要忘记同时要研究辽、金、元史,因为三百年之间被封同样传承中国儒释道三家的文化教育,只是在帝制上有别而已。辽、金、元比较重视佛教,入世治国之道仍然是注重儒家传统;北方的儒者认为,南方儒者理学的兴起、如同怪胎或是骈拇枝指,北方名儒李屏山、著有《鸣道集说》融合儒释道三家的观念、兼驳理学家的说法。金元期间,禅宗曹洞宗高僧万松行秀,以出类拔萃的声望、而振兴嵩山少林寺的禅风,元遗山、耶律楚材都是他的入室弟子;金元之际,医学史上出了河间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和浙江义乌的朱丹溪四位名医,他们的著作流传千古、至今仍具有医学上不衰的权威。他们皆是,不同于南方名儒理学家们高谈性命之说、坐论理气二元却不切实际的作风。 20、 中国文化最为遗憾的事,就是自明初朱元璋立国、到明清两朝近六百年间,采用宋儒理学家朱熹注解的四书、作为考试取士的思想意识形态,且将士子考试所用的文章体裁、规定为八股形式;朱熹注解四书的是非、好坏、对错,牵涉到汉唐以来许多经学范围、一言难尽,姑且置之勿论。所谓八股文、是根据朱熹注解的四书,任随主考官意思、取一两句书中的内容、定出一个题目,密封之后、由进考场的士子们拆开;士子们根据自己所知这个题目的内容、以及朱熹所注解的意义来自由发挥,首先要“承题”、即对本题有个固定的规格,再来“破题”,然后全篇文章要有一定的“起、承、转、合”、且每一段每一节还需要正反相对称的文字韵律、可以朗朗上口。 |
《话说中庸》 一、编者的话:1998年南怀瑾先生寓居香港,亲自撰写此书;2015年3月、台湾出版了繁体字本,2015年8月经南怀瑾先生子女、独家授权在大陆出版简体字本。南怀瑾先生采用一贯主张的以经注经、以史证经的方式,将《中庸》与《大学》、《易经》、《论语》等经典结合;指出《中庸》是发挥圣学的宏文,子思旨在阐明、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学养和造诣,既为传统的儒学辩护,又表达自己亲受孔子教诲、而传圣学心印的精义。学问修养必须先至“中和”境界、是内明的第一义谛,然后依性起修、可以从事外用的治国平天下的功勋事业,这是本书的上论;从反身而诚做起,实证天人之际的大机大用,从而达到复性境界的真正造诣,为本书的下论。本书涵盖天人之际、鬼神之说,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的“五达道”;智、仁、勇的“三达德”,温故、知新、敦厚、崇礼的四重品德等。 四、概述前人和世人对“中庸”的部分观念 1、 一般人理解的中庸即为马马虎虎、糊糊涂涂,湖南话叫“和稀泥”、上海话叫“捣糨糊”,得过且过、不必太较真;稍微好一点的观念为,应付得过去、自己不做任何确定性的主张,做个滥好人,便是中庸之道了。当然就会使得人人、成为庸庸碌碌之辈,所谓国将不国;那的确是误国之学,实在不值得一谈。 2、 其实《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子思生于春秋时代末期、即战国七雄争霸开始时期,大约在公元前四百九十年之间,比西方文化的、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出世早八十多年;子思幼年受到孔子的教养,之后从继承孔子学问心法的弟子曾子、那接受学问教育,后来的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子思十六岁的时候到了宋国,宋国的大夫乐朔和他谈论学问之道、话不投机,乐朔让人去围攻子思,宋国的军候知道之后、亲自去救出了子思;子思很感慨的说,“文王困于羑里作《周易》,祖君(即孔子)屈于陈、蔡作《春秋》;吾困于送,可无作乎?!”于是,从《坤卦-文言》及《周易-系传》所发挥、继起而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原来是作为《礼记》种的一篇文章的;在宋代、被当时的儒家学者们特别抽出来,和《大学》、《孟子》、《论语》合起来叫做四书。 |
《历史的经验》 一、编者的话: 1、 1975年春夏间,南怀瑾先生应邀讲“历史的经验”;于是1985年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将发表的讲稿集结出版,成为此书的第一版本。2003年南怀瑾先生、关于纪录片《去大后方》拍摄前的谈话,命名为《对日抗战的点点滴滴》(增补于书后);距离讲课四十年后,出版第二版本。 2、 南怀瑾先生以人们工作、业务的需要为出发点,结合自身阅历和当今人事,将众多历史故事辅注于原经文之后、经史相参,为世人创业待人、立身处世提供借鉴。 3、 引用赵蕤《长短经》讲述仁爱、仗义、礼乐、名器、法制、刑赏、学识、尚贤等流弊,由历史实例、说明正反相生的道理;证明天地间的人情、事理、物象、无时无刻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透彻人生舞台、所上演的循环往复的因果。以刘向《战国策》、恒范《世要论》等经典,由苏秦、张仪的故事,分析人才、于世局的关系;以“六正”讲、为臣之道,借“七恕”讲、为君之道,举反派六臣、讲防邪之道,最后列举众多史事、讲忠奸之辩。 4、 从应用来讲历史的经验、实际就是讲谋略,谋略是把双刃剑,用得好能救人、用不好则害人;若没有深厚的道德作基石,谋略终究会损人害己。因此本书讲解中,重在经义的阐发,强调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君道、臣道、师道的精神,强调人生的因果;以期分享古人智慧的同时,引人向善。 三、前言: 1、 把历史人和事、记录下来就成为了历史,读历史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站在后世、即另外一个时代、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从自我的主观习惯出发(虽然自称为客观的观点,却始终是避免不了存有自己的主观成见的);整理那一个历史时代的人和事之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评论、歌颂、批判等。一个是从历史的人事活动之中,攫取教训、经验;学习、参考古人做人临事的方式方法,籍以效法或模仿。 2、 宋代有名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先生,重点正面针对皇帝们这些领导班子的、政治教育必修之参考书。资就是资助、帮助的意思,治便是政治、治理的意思;合起来就是、用古代历史兴衰成败的资料,帮助现在的政治领导走上贤良、清明政治的道路。 四、话题: 1、 历史的经验这个课题、一个是应用的方面,怎样用得上、历史的经验;一个是纯粹的推论、研究学理的方面,这是历史学家的事情。本书所讲的性质,偏重于讲应用。 2、 以逻辑的立场来看,历史的本身就是经验。以学术的观点看历史,不过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的问题,一个是事的问题。从人的方面分为两个方向来立论,一个是经、一个是权;经是大原则、不能变动,权又名权变、就是运用的方法。从事的方面来讲,中国文化绵绵流长,宇宙没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的太多不同;只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感受不同,从而发生了情感、思想上的不同形态,即“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 五、神谋鬼谋:中国文化大致分为君道、臣道、师道,君道是领导的哲学与艺术;臣道也包括了领导的艺术,比较有承上接下的哲学和艺术;师道,在《曾子》中、提到一个原则“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用师者王”,如汤用伊尹、周文王用吕望(姜太公),就是领导人非常谦虚、找一个老师来用,便“王天下”、成大功。“用友者霸”,如齐桓公用管仲、汉高祖用陈平和张良之流、刘备用诸葛亮等。“用徒者亡”,指专用服从的、听命的、乖巧的人作属下,必然会失败的。 六、春秋多权谋:纵横之术、钩距之术、长短之术,都是谋略的别名、都属于阴谋之术;所谓阴,指静的、暗的、出之于无形看不见的。《春秋左传》、就是很好的谋略书,《史记》每一篇后面的结论、就是“太史公曰”如何如何的;其中很多谋略的大原则,同时讲君子之道、做人的基本原则。汉代刘向著的《战国策》,集中了当时、以及古代关于谋略的方面,完全偏重于谋略、记载智谋权术之学;经过几千年的抄写刻板、有许多字遗漏了,且其中很多有许多、是当时的方言,所以此书比较难懂。左丘明著的《左传》、虽然是一本谋略的书,但是比较注重于经、即以道德仁义作标准的大原则。《留侯世家》则是司马迁在《史记》上,为张良所写的传记;这一篇当中讲谋略的大原则、以及张良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包括了君道、臣道、师道的精神。 |
《楞严大义今释》 一、序言: 1、 无论科学、哲学、宗教等世间一切学问,都是为了研究身心问题、寻找人生真理、求得智慧的解脱;佛教是具有高深哲学理论和科学实验的宗教,从人生本位去验证宇宙。佛经中预言:楞严经在佛经中、会是最后流传到中国的佛经,当佛法衰微时、会最先失传。此经与圆觉经、大乘起信论等、最先受到怀疑,被人说为伪经;缘由之一是因其说理透辟、译文体裁美妙不同于其他佛经,二是其中谈到的人天境界之中述及有十种仙、与道教的神仙非常相像。实际藏文佛经在初唐、同样是直接由梵文翻译而成、并非是取材于内地的中文佛经,藏文佛经中有《楞严经》译本、西藏密宗所传的“大白伞盖咒”也是“楞严咒”的一部分;仙家名称、事实以及罗汉的称呼、并非是释迦摩尼佛所创立的,而是在之前的印度婆罗门的沙门、和瑜伽士们就已经如此称呼的名称。 2、 此经有条理、系统概括佛法精要,以慧因法师注释为蓝本;讲宇宙现象在时间上有三位、空间上有十位,普通应用中、空间只取四位,从教理变化之中、发现很多科学的基本原则。本文中只取经文大意,并非依据每一文字直译;曾经在一九七八年春、修订发行,本书于二零一八年四月、由东方出版社再次出版发行。 二、概述:楞严是纯译音,具有颠扑不破、坚固不坏,自性本来清净、常在定中之意。此经从吃饭这个最普通的事、阿难之行乞说起,途遇摩登迦女、一见倾心;从每个人吃穿、色性等生活常态上、层层分析精神与物质,由人生出生到老死、如何达到解脱以及修持的实验方法来说明。 1、 七处征心与八还辨见:阿难因为看到如来相貌好、而出家学道,美感一生、色情欲障叠叠而兴;阿难本性、定慧不力,魔由心造、妖由人兴。佛问阿难,能使心目发生爱好的主使是谁;故有七处征心,往返辨生。七处征心在身心内外、明暗之间,在根、在思维里皆为妄心;只是应用的现象而已,世间所有的事物、尽皆是心上浮尘。学佛不是帝王将相、所能为的,所说八还辨见、为明示见性之真疾。 2、 宇宙观与人生观:万象万物、皆为宇宙能量互变而成,这种能变的自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用三科七大,详细说明十八界因缘与自然关系、科学理论、哲学原理。一般人,时时刻刻都处于这自然、道理、哲学之中而不自知,时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不自觉;如同鱼在水中而不自知、自觉,如果能够、寂然观察世界变化,由身心而透彻法界、即可明白。 3、 根尘解脱与二十五位圆通:由声尘开始,以观音耳根圆通、为开解,可在声色上得“了”。 4、 教理行果:“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此理人人都知道、但是人人皆难做到;于是,详细指出六道轮回、因果循环、地狱天界,人间苦海与圣贤、等种种境界,都是因个人心中妄想、而建立。修持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五十种阴魔境界现象(身心为五阴,生成作用成为五十种现象),执迷处、即佛亦魔;世人言行举止、无一不是心障而起烦恼所致,能够正身心、魔境可成趣事,既不是魔也不是佛、是本性。 5、 楞严、为一切事大定的总名,常住妙明、不动圆周为圆定,自性本具、天然不动为妙定;不兼万有、独制一心皆非圆定,凡不即性、而别取工夫者(即刻意而为、而做功夫)、皆非秒定。 |
《孟子与尽心篇》 一、编者的话: 1、 孟子作为先秦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以超越时代的睿智和自信,接续并深入发展了、孔子所开创的内在生命世界和人文价值世界;他首先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模式、构件了独特的心性论,对儒家思想体系的建立、及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基本精神形成均有深刻影响。本书是《尽心》篇的内容,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集中表现;书中南怀瑾先生以一贯的旁征博引、经史合参、幽默风趣、平白如话的风格,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十六字心传说开,分章分句逐一阐述孟子政治、教育思想和个体修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概念及内涵。以修身立命总领,以尽心点题;借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之叹,冀望二十一世纪之青年学子。 2、 南怀瑾先生于1976年应台湾《青年战士报》之邀、公开讲解《孟子》,因缘境遇波折、三十多年后南怀瑾先生关于《孟子》其余讲授内容、在整理后各篇的讲授单独出书,各篇各自成一书、各书重新各自定书名。 二、出版说明:此篇是《孟子》全书的最后一篇、也是全部孟子的结论,更是孟子的重要中心思想;孟子认为仁道、就是人道,人道是以心为中心、尽其心就是这个道。性功要识见透彻、属于智慧方面的成就,命功是由修养可得;将性与命双修的道理、解释得十分具体和透彻,更将内圣外王之学、表达得充分无遗。篇中孟子说到民主问题,民为贵、并不是民为主,是以民主为基础、以君主制度实施民主精神的管理;这种想法似乎是以民为本的,可称为民本制度。孟子也感叹专才多、通才少的问题,专才相互之间沟通不易;管理需要的不是专才,而是善于沟通意见、协调各方的通才。 |
《历史的经验》 一、编者的话: 1、 1975年春夏间,南怀瑾先生应邀讲“历史的经验”;于是1985年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将发表的讲稿集结出版,成为此书的第一版本。2003年南怀瑾先生、关于纪录片《去大后方》拍摄前的谈话,命名为《对日抗战的点点滴滴》(增补于书后);距离讲课四十年后,出版第二版本。 2、 南怀瑾先生以人们工作、业务的需要为出发点,结合自身阅历和当今人事,将众多历史故事辅注于原经文之后、经史相参,为世人创业待人、立身处世提供借鉴。 3、 引用赵蕤《长短经》讲述仁爱、仗义、礼乐、名器、法制、刑赏、学识、尚贤等流弊,由历史实例、说明正反相生的道理;证明天地间的人情、事理、物象、无时无刻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透彻人生舞台、所上演的循环往复的因果。以刘向《战国策》、恒范《世要论》等经典,由苏秦、张仪的故事,分析人才、于世局的关系;以“六正”讲、为臣之道,借“七恕”讲、为君之道,举反派六臣、讲防邪之道,最后列举众多史事、讲忠奸之辩。 4、 从应用来讲历史的经验、实际就是讲谋略,谋略是把双刃剑,用得好能救人、用不好则害人;若没有深厚的道德作基石,谋略终究会损人害己。因此本书讲解中,重在经义的阐发,强调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君道、臣道、师道的精神,强调人生的因果;以期分享古人智慧的同时,引人向善。 二、出版说明:1985年根据南怀瑾先生1975年、应邀对一个历史团体“恒庐”,随兴讲了一些历史上的人事变迁、和因果转化的记录;略加整理出版了第一版本,1996年再加修订、作为二版印行。参与校订工作的人有阎修篆、周勋男、吴琼恩,独挑大梁者、杜忠诰先生;刘雨虹,1995年十一月于台北记录。 三、前言: 1、 把历史人和事、记录下来就成为了历史,读历史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站在后世、即另外一个时代、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从自我的主观习惯出发(虽然自称为客观的观点,却始终是避免不了存有自己的主观成见的);整理那一个历史时代的人和事之后,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评论、歌颂、批判等。一个是从历史的人事活动之中,攫取教训、经验;学习、参考古人做人临事的方式方法,籍以效法或模仿。 2、 宋代有名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先生,重点正面针对皇帝们这些领导班子的、政治教育必修之参考书。资就是资助、帮助的意思,治便是政治、治理的意思;合起来就是、用古代历史兴衰成败的资料,帮助现在的政治领导走上贤良、清明政治的道路。 四、话题: 1、 历史的经验这个课题、一个是应用的方面,怎样用得上、历史的经验;一个是纯粹的推论、研究学理的方面,这是历史学家的事情。本书所讲的性质,偏重于讲应用。 2、 以逻辑的立场来看,历史的本身就是经验。以学术的观点看历史,不过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的问题,一个是事的问题。从人的方面分为两个方向来立论,一个是经、一个是权;经是大原则、不能变动,权又名权变、就是运用的方法。从事的方面来讲,中国文化绵绵流长,宇宙没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的太多不同;只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感受不同,从而发生了情感、思想上的不同形态,即“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 五、神谋鬼谋:中国文化大致分为君道、臣道、师道,君道是领导的哲学与艺术;臣道也包括了领导的艺术,比较有承上接下的哲学和艺术;师道,在《曾子》中、提到一个原则“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用师者王”,如汤用伊尹、周文王用吕望(姜太公),就是领导人非常谦虚、找一个老师来用,便“王天下”、成大功。“用友者霸”,如齐桓公用管仲、汉高祖用陈平和张良之流、刘备用诸葛亮等。“用徒者亡”,指专用服从的、听命的、乖巧的人作属下,必然会失败的。 六、春秋多权谋:纵横之术、钩距之术、长短之术,都是谋略的别名、都属于阴谋之术;所谓阴,指静的、暗的、出之于无形看不见的。《春秋左传》、就是很好的谋略书,《史记》每一篇后面的结论、就是“太史公曰”如何如何的;其中很多谋略的大原则,同时讲君子之道、做人的基本原则。汉代刘向著的《战国策》,集中了当时、以及古代关于谋略的方面,完全偏重于谋略、记载智谋权术之学;经过几千年的抄写刻板、有许多字遗漏了,且其中很多有许多、是当时的方言,所以此书比较难懂。左丘明著的《左传》、虽然是一本谋略的书,但是比较注重于经、即以道德仁义作标准的大原则。《留侯世家》则是司马迁在《史记》上,为张良所写的传记;这一篇当中讲谋略的大原则、以及张良做人做事的大原则,包括了君道、臣道、师道的精神。 七、正反相生《长短经-反经第十三》: 1、 《反经》以及很多著作,不大作正面的写法,但是我们对于一些反面的东西不能不注意;反的意思是说天地之间的事情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善或恶、是或非,不是绝对固定不变的,立场不同、观念就两样。有正面的就有反面的,有好的一方面就有坏的一方面;阴的时候、阳的成分一定在阴之中,阳的时候、阴的成分一定在阳之中。任何一件事情、政治制度、时代变化、办法、案件,都没有绝对的好坏;过了几个月或几年再看,这些就都变化了。 2、 做一件事情好的时候,坏的因素已经种下因在好之中了:当一个人失败的时候,未来能成功的种子已经在失败中萌芽了;当一个人春风得意之时,得意就会忘形、失败的种子已经开始种下了。重要的在于能不能把握住成败的时间、机会、空间形势。 3、 《易经》对人生、宇宙万物只用了四个现象概括“吉、凶、悔、吝”,没有第五个字;在动的当中好的成分有四分之一,坏的成分有四分之三。所以对于反的道理没有必要去避而不谈,因为道理通了之后就知道,做坏的、得到的结果及痛苦的成分占四分之三,做好的、麻烦的成分少;计算下来一看,还是为善最划算。第一等人晓得要变化了,把住机会而领导变;第二等人等变化来了,跟着变;第三等人等变化过去了,还在那里怨天尤人。 八、古今无定法:《长短经-反经》(原文不摘录)例举上古三代的亡去,这个亡指时代过去了、没有了。“法”本身没有好坏,统御法的人不对的话就会作出坏事;从这里的论断来说,民主、法治、专制、独裁等等,都是历史文化的陈迹、成为了过去,真正能把事情做好或做坏的还是在于人。儒家所讲的仁义、道德,对于反经的纵横家来说只是权术的方法而已;类似于打着行善旗号去作恶的人一样。 九、仁爱的流弊:仁就是爱、普遍的爱大家当然是好,但是过度爱、就有了偏颇的私心;仁爱有一定的范围,超过了范围就变成了私情,如果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这是不可以的。古代的礼乐制度是文化的原则,但是家和国是要分开的;给某一家的义务或不能普及为全国人的义务或鼓励,给国家服务的人对于国家、社会的名和利益绝不能归于己有。如宋史有名的宰相王旦,当面总是教训人,他提拔了很多人等他死了以后、大家才知道自己曾经被他提拔过;寇准曾经问他为何不让人知道提拔了人,他说提拔人只是为国家甄选人才、何必让被提拔的人来感谢他私人! |
《中国文化泛言》 一、编者的话:序者引也,作为一种古已有之的传统文体,书序内涵丰富、风格多样,关涉书里、书外,见证版本流变;或揭示作品梗概,或揭示创作背景,或剖析作者思想,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和欣赏作品,起到创作、研究、推介等多重功能。南怀瑾先生多年来,为各书撰写了大量序、跋、前言、介辞、后记、创刊词等,曾以《序集》为名在台湾出版、1992年再版时改为《中国文化泛言》;时隔二十余年后的今天再版,分为儒家、道家、佛家、健身、历史、其他六大类。本书收入的序有自序、他序,自序记录了南怀瑾先生、几乎每一部著述的创作缘由和文本沿革,对其内容有提要、钩玄之力;他序,则主要为绍介作品,奖掖后辈。 二、再版说明:本书内容触涉庞多,如能细心读之,无论于儒、释、道各家学说,乃至中西文化、社会发展、历史经验等,咸能摄要钧玄、举其纲要、撷其法要;学者读此一书,于诸家学说、非独可窥全貌,且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所谓纲举目张、条贯井然、旷然在目矣。 |
《漫谈中国文化》摘录 一、 序言:本书是2007年南怀瑾先生,在太湖大学应中国银监会、光大光华管理学院、人大国学院邀请;就金融、企业、经济与国学和传统文化诸多问题,所做的三次重要讲座内容的辑录。从《管子》、《货殖列传》、《食货志》、《古今图书集成》等中国古典财货观切入,以南怀瑾先生近现代中国的亲身经历出发;既化古为今又旁涉西洋经济、管理体制,深入浅出讲解、诸多基本知识和基础性概念。于二零零八年十月出版。 二、 第一章:与银监会的漫谈 1、 圣人言:不虞之誉(意想不到的恭维名誉),求全之毁(要求别人很严格、求全责备而从不反思自己做不做的到)。社会人上做人做事,攻击、责备他人的两件事,一个是男女关系,一个是钱;有没有不正当男女关系很难讲清楚,有没有行贿受贿、贪污赃款也很难讲得清楚。 2、 中国文化包含孔孟、儒家、诸子百家;孔孟之道代表个人的修养、但是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文化。 4、 中国古代的经济指经纶济世之才,赤手空拳打下天下、建立政权而万古留名,诸葛亮就是很好的榜样;康熙、雍正时代整理的《古今图书集成》,把中国五千年的财经内容都囊括在内,所以康熙、雍正时期对于中国文化很对得起!日本人把管财经的叫做经济,是很好笑的事情;现在一提到经济就以为是钞票,这个文化问题很严重。 5、 欧美的经济学家是强盗的经济学家,都是为了一个国家、一个观点写许多经济学的书;世界上的经济学也大体如此,做国际大生意的影响了全世界、对于全人类究竟要如何影响的问题没有研究、今后人类究竟应该咋样生存生活没有研究,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6、 中国古代把经济学叫做“食货”;司马迁写了《货值列传》、《平准书》,班固在这两本书的基础上写了《食货志》。我国上古的货币是用贝壳做的,商朝、周朝的货币都是贝壳,之后慢慢变成其他的货币;货字本身包含了物品交换和货币贸易的意思,贸字表示早晨五六点钟的时候(卯时)在集市上买卖物品,易字表示每天如同日月轮换更替、包含交易和交换的意思。 7、 每个社会、时代都会通货膨胀,而且每个新时代会把货币变了;为什么?这是经济哲学问题,司马迁第一个提出来商业哲学、写了《货殖列传》,其中有一句最重要的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许许多多的人为了钱可以不要道德、生命。 8、 《古今图书集成》里的《食货典》,把我国五千年农业社会的经济、税务收入、国家财政的配给、商业行为、政策安排,都收录其中;可怜我们中国人自己,这一百多年当中,有几个学者来研究自己的经济学? 9、 《汉书》上的《食货志》,食货包括农工商业,一切经济第一是农业、第二是工业、第三是商业(包括财货的流通);至于现在的股票、期货、各种金融衍生品,花哨得不得了、都是泡沫,迷惑了人,当然很多人喜欢这样做、可以浑水摸鱼。我们的国家建立起自己的经济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10、 道家有一个本书《鹖冠子》,是隐士神仙之流写的;其中有一句话是“中河失船,一壶千金;贵贱无常,时使物然”。意思时一条大船开到河中,船坏掉要沉没了,生命财产都会没有了;这时候有一个葫芦可以抱着不会让自己沉没、丢掉性命,那真是价值上亿都值得。人和物品有没有价值、是贵是贱,这都是没有定律、变化无常的事情;时间、趋势改变,社会的演变,时代的演变,环境的变化等等,都会导致人、物品的贵贱变化情形。如果现代的经济学家来写,那要用几十万字才能讲清楚这个道理了。 11、 近一百多年来,都是坏在留学生手里:清朝末年的留学生注重德日派,在日本、德国留学的重用;抗战前后第二次大战时,逐渐注重英美派留学生;共产党统一中国后,初期注重苏联留学生,一九八九年之后重用美国留学生。南怀瑾先生到了美国,骂在美国留学生:在大学的学生宿舍每天吃汉堡,在外面上、中、下的社会里一个朋友都没有,白宫的门口只能看一看、进不去,能懂什么是真正的美国国情?然后三五年回中国后,到处讲国外如何好、外国的月亮如何大,看不起自己。 12、 十六世纪以前,美国、欧洲穷的很,够不上来谈经济;从元朝时期的马可波罗回国后,告诉他们东方有一个中国最富有,欧洲和美国人以为他瞎说。十九世纪的英国做海盗去打劫,抢劫印度、骗中国得到很多财富。外国的文化我们必须要知道,同时一定要真正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做到知己知彼;可是这一百多年以来,战乱加上内战,中国人对于国内、国外的文化都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常常脱离实际;忘记什么是基本、舍本求末,被一切莫名其妙的概念、知识迷惑了。 13、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被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抢劫多少财物?咸丰逃到热河,赔了多少财物给他们?之后的甲午战争,中国打仗要多少军费、赔款给外国多少钱财;处处都是在花钱,那么多的钱向国外流,那么清末的钱财哪里来的?从民间借款来的:中国第一个银行是盛宣怀的官民合办的中国通商银行、后来有户部银行和大清银行;银行还没开始之前,靠山西一些买办开设的很多票号、当铺,后来变成了钱庄,之后尤其是上海金融市场繁盛。 14、 推翻清朝之后到民国初期,政局非出混乱;开始时是南北战争,天天打仗、军阀争地盘,各省很多所谓的军阀很多是留学日本回来的。这个时候各省都靠借外债,譬如张作霖在东北靠借日本的外债。南北战争帮了谁的忙?帮了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苏联等国,他们的军火生意特别好、赚了很多的钱;战争是消耗最大的,所谓消费刺激生产,这是各国要挑起战争的目的之一。做生意的最好时机一个是战争,一个是战后社会安定的时候。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摘录 一、学问之道,在于造就一个人如何立身处世的道理:知识和文学等理论、是学问的一部分,立身即自立、处世即立人;为学的精神、要随时随地的在生活事物中体现,使得道理日渐透彻、学习乐趣日益浓厚,由好学变成乐学之人。真有学问之人、做学问在于为自学做人,故而喜好淡泊、宁静,顺时因势而行;未必闻名于世,自然会“德不孤而必有邻”。 二、“孝弟”指对父母孝敬和对亲友乃至社会大众友爱,本为做人、本分之事,因社会道德衰败、方才特别提出需要做到;能够对家、对世人、对国家忠孝、友爱之人,才能逐渐回复人性的道德。孝弟为内心,忠信为外用;“敬”一切事物、才能全身心投入地去做事,对万事万物有敬畏之心、才是信的根本所在。“仁”是性情、心性最高境界的体用,对大众友爱、谨慎言行、才能逐步到达仁的境界。 三、为学者有“见贤思齐”的心志,必然能在学问、事功德业上有所成就;做学问首先要“自重”,即重视自己、以及尊重他人人格和为学的精神;非自卑而导致傲慢、自大、狂妄,是如冬日暖阳、温润如玉的亲和,自然让人敬重和亲近。 四、“慎终”、即想要得到良好的结果,需要从始至终能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地、不断自我反省;“追远”指追寻事物的初因、动机,有良好的初因、动机、才能最后得到好结果,即正因则有果圆。 五、温良恭俭让:为人境界、温和而不争夺名利,善良而不凶暴,恭敬而不轻率,节俭而不浪费的精神。善恶是非之间婉转、平和去应对,而不是愚忠、愚孝、迂腐去处理,才是“礼乐”、真正的精神所在;“礼”为恭敬的体现,用礼来平和事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即妙用、艺术、圆润的处世方式。 六、真正为学问而学问的人,绝不会因为生活困惑艰难、而放弃自身学问的修养和造诣,能“贫而乐,富而好礼”。学问之道、如精雕细琢的精美艺术品,既轻松愉悦、又美轮美奂。“正己正人”谓之政、“己正而人正”谓之治理,以学问德行的教导和感化为中心,志诚至善至美的德行,才是治道和治术的最高原则;政治、刑律是外表,德化、礼乐是内在修养,自然而然的人人自正而自治。 七、观察一个人是什么样的品性,首先看其待人接物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途径如何;其长处、短处就无法掩饰。同样的道理,熟悉历史和传统文化,才能知道如何创造新时代、引领新时代的道路。 八、“君子不器”:学问修养有大成者,不会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或者行业、角度、层次等固定、呆板的模式;能够通达世故、人情练达地、圆润自如去处世,方能和光同尘、光风霁月、周遍圆融为人处世。 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不知道的事情宁可保持疑问,以待之后考量;也不必勉强以不知当成知,妄言自己所不知道的言语,可以减少犯错。学识要多闻更要多见、多经历,不要勉为其难去冒险和尝试,可以少犯错误、减少后悔的痛苦;这是做人做事对一切恭敬、敬畏而有的言行,也是为政者的行为准则。正心、诚意方能立己立人,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此直道、直心、直行的正行自然而然令人信服、拥护。 十、重视祭祀鬼神的礼仪,是希望通过这种仪式保持人们心里对于列祖列宗的传统精神之崇敬,随时不敢或忘。如果一个人犯罪,祈祷神明庇护又如何可能实现?孔子说对于鬼神之事“敬而远之”:1、并不否认鬼神之事。2、个人起心动念便可以感应而相同鬼神,如果天天为鬼神做事做人,自己也变为鬼神之类了。3、真正做人做事不可迷信鬼神、神通之类,否则必然会失败;因为如果鬼神可以济世救人,那么人世间就全部交给鬼神来治理岂非就万事大吉、天下太平了?4、常人难以理解形而上的事物,容易迷信鬼神、神通之类;所以要实实在在的为人处事、正心诚意地做好人的本分事,一身正气自然鬼神不侵、自然就远离鬼神之类了。 十一、天下将乱之前社会风气先乱,传统文化以及精神衰败不堪;比如靡靡之音是社会风气颓废的体现,过于狂欢的音乐就形成淫荡风气,过于沉痛哀伤的音乐就形成亡国之音等等。传统道德文化、礼义的精神让人修养自己的德行、正心诚意的为人处事。 十二、孔子特别注重仁:仁指人能效法天地阴阳调和、心中空灵而寂然不动,灵明不昧的境界;感而遂通用于为人处事日常言行举止之中则是“仁”具体的用。长住于仁的境界之中才是真善和至美,才能随遇而安、知足常乐。颜回闻一而知十、具有上乘智慧,曾子诚笃而鲁拙;俩人听了孔子的仁道而能实际践行、渐近!懂仁道很难,行仁道更不易;对父母、亲友、大众以及社会和国家,有不妥的、不对的、错误的地方要适当劝谏;但是要把控好这个度,否则过犹不及、对人对己反而不利。对人对事凑得太紧,则会造成相反的推斥力;把握好这个度,便是礼、敬的作用;能够做到对人对事恭敬有礼,才有可能善始善终。 |
《列子臆说》 一、序言: 1、本书共八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列御寇所著;后世有人考据、书中有些文字是魏晋时代才有的,认为是魏晋时代的作品,也有可能、是魏晋时代发现了残篇而加以修订。重点是本书的内容,包括了一百余则瑰丽奇幻故事、神话传说、寓言,其中贯穿了御风而行、洒脱不羁的列子的思想;由人生经验而谈,上至治国、下至为人处世,启发我们走好人生之路。 2、书中涉及,杨朱等道家的宇宙观、哲学态度:视生死、富贵、名利如浮云,提倡及时行乐;其“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思想,本质上是正视生命的意义、不做无意义的牺牲,而对国家和社会有实际的贡献。 3、唐玄宗李世民、把道家的学术系统宗教化,把本家的老子、封为太上老君;老子称为《道德经》,《庄子》称为《南华经》,《列子》称为《冲虚经》,此三经、成为道家的经典。 4、南怀瑾先生一九八一年,在台北十方书院开讲《列子》课程,最后半篇在二十八年后、编者再三催请下于庙港太湖大学堂完成补讲。根据授课录音,经过一年的整理,于二零一零年十一月出版。 二、第八卷《说符篇》:南怀瑾先生,采用从最后一篇、倒序讲解本书;因为第一篇讲的宇宙、天地万物起源问题,比较难以直接理解。本篇的内容说的是如何才能完整、清晰用语言把内在思想表达出来。 |
《孟子旁通》 一、编者的话: 1、 南怀瑾先生1976年秋天,在台湾《青年战士报》的邀请、开讲《孟子》,并将各篇讲述逐一整理、单独成书;本书即是对《梁惠王》篇、讲授的整理,也是南怀瑾先生讲孟子的开篇。《孟子》是先秦诸子著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部,也是后世儒家经典之一,共为七篇、分为十四卷;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政治活动,自宋代以来、成为士人习学的必读书。开篇的《梁惠王》、南怀瑾先生认为最为重要,包含了孟子思想的哲学基层和最高的政治原则,是孟子学问成就以后、游历列国的缩影。 2、 上篇指出,孟子用“仁政”理念说服梁惠王和齐宣王;苏秦等流,图取个人权利而纵横权谋、大行其道的做法,跟孟子一比、无疑是落了下风;用历史的天枰、来称量其义利之辩,更具超越性的孟子学说、才是正规文化的中心思想。下篇讲孟子用礼乐治道,诱导齐宣王以及后世臣子、规正君王的案例;提示人们在处世时、应当像失意的孟子那样,面对社会多元化的纷纷扰扰、对立身行止有所思考和坚持;孟子在谈笑风生中、超越了时间羁绊,成为中华文化的根基所在。南怀瑾先生的讲述,博通经文、明达于理、授人以渔,既非正统的汉、唐、宋儒的学术思想,也不是现代新儒家的理路;恰可“因应时代潮流”、触类“旁通”,吸引更多的人接触并理解传统文化,在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之中、获取人生的智慧。 二、前言: 1、 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正当东西文化潮流交互排荡撞击的时代,从个人到家庭、自各阶层的社会到国家乃至全世界,都在内外不安、身心交瘁的状态中度过漫长岁月;在进退失据的现实环境中,由触觉而发生感想、由烦恼而退居反省,再自周遍寻思和观察,然后可知在时空对待中所产生的变异、只是现象的不同,天地和人物还是依旧、生存的原则也没有变,所变的只是生活的方式而已。例如行路过程迷路,因为人为的方向似有迷惑,其实真际无方、本自不迷;如果逐物迷方,必然会千回百叠、永远在纷纭混乱中忙的团团转、失落本位而不知其所使从。中国人随着这一时代的中国文化命运一样,似乎真的迷失了方向,也曾一度跟着人们、向西方文化去摸索,几乎忘记了自己是立足在中国本土上的一个生命。 2、 《周易-序卦》说“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我们自己的文化因几千年来的穷大,一时失去了本分的立足点,因此需要乞求外来的文明自济困溺,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错、是是所难免的事实;一旦自知久旅他方、无以自荣于天地之间,便须知机知时而反求诸己、唤醒国魂、洗心革面以求自立自强之道。如此的心情,有些西方朋友和学生们、认为是顽固的推崇东方文化的倔强分子,其实只是情有独钟、安土重迁而已;我也忠告西方朋友们、应该各自反求诸己,重振西方哲学、宗教的固有精神文化,以济助物质文明的不足、才是正理。 3、 我个人的人生是“生于忧患,死于忧患”,每常自己譬喻、如古老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白头宫女闲话古今、徒添许多啰嗦而已;有两首古诗,恰好用作自我的写照。第一首,唐人刘方平的宫词“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飘残零落的小黄莺,一天到晚陪着一个孤单的白头宫女,凄凄凉凉地独自悲啼、毫无目的地怆然独立(恰如我自况的情形);偶尔开帘外望,眼前尽是凄迷芳草、一片茫然,有时忽然吹过一阵东风,随风飘荡的千条杨柳任运流转、向西飘去。第二首,唐末洞山良价禅师诗偈“净洗浓妆为阿谁?子规声里劝人归。百花落尽啼无尽,更向乱峰深处啼”:此诗犹如我的现状,长年累月抱残守厥、滥竽充数、侈谈中国文化,只是心怀故国、俨如泣血的杜鹃一样更向乱峰深处啼无尽;每念及此,总是沓然自失,洒然自笑不已。但是人生的旅程,往往有不期然而然的际遇;孟子曾说人有“不虞之誉,求全之毁”,一个人一生如果多方接触社会各层面的经验之中、会容易体会到此话确实是历练过来的至理名言。 |
《如何修证佛法》 一、 佛法偏重于心法方面的发展,了了心,才能了色、了物理世界方面;佛法是唯心的,物理世界、是心的功能变化的附属部分。道家偏重于色法方面的发展,先破色再修成道、即了身;后世密宗、现阶段的科学研究,也是这个方向发展。 二、 智慧:最高处是无智慧,即《心经》“无智亦无得”;没有过去、未来,即在当下。 1、般若含五个范围:实相般若,即本体、真如、见道;境界般若,智慧通达一切境界;文字般若,文字自然通达;眷属般若,智慧可让人自发做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善行;方便般若,懂得、明了一切教化的方法。 2、大智慧的人,如大火聚;无论好的、坏的、外道、魔道等等,丢进大火中烧,燃料越多火越大、即智慧越高,所以叫“大般若如大火聚”。 3、乾慧:没有真工夫,学理讲得头头是自己没有证到。 三、生命最初的来源是一念无明,有了生命之后就分阴阳、即心与身;而要成道、得寂灭之果,先要除掉四大色身的障碍。 1、人体的内四大:人体肉身细胞、筋骨、骨骼等也是地大;精液、口水、荷尔蒙、血液等是水大;热力、火力维系着、长养着生命肉身功能是火大;气脉流动、呼吸等是风大;这是肉身不断新城代谢的地、水、风、火。 2、外四大,是物理世界的地水风火;打坐修炼,就是发挥内四大的功能后、再转化色身。内外四大中的元素、及其蕴含的造色种子,都必须依附“内相续心”、才能发挥一切功能;心力、内外各种物理因素配合精神作用,造出了我们的肉身。 3、肉身不粗重就是“轻安”,轻安是得定的首要条件;把肉身生命打破,回归原来之处,就成佛了。 四、异熟:因果轮回叫做异熟、即果报;异地而熟,异时而熟的意思。 五、修行者:真正的修行是行愿,即修正心理行为;心理行为如果不改变,功夫不会进步,见地也不会圆满。真正相信六道轮回、三世因果的人极少;因为理论上很少有人可以搞清楚,而且在事实上能够证道的人、更是极少。 1、真正的修行者,是永远无时无刻都在对自己内心的思维、外在的行为严格反省、检查,管理自己的人;修行者要心志坚固,守得住、并且能享受寂寞和凄凉,否则无法自律、守戒。 2、很多学佛学道等修行者,精神不正常、迷恋神通或名利等,皆因没有严格的在修行。真正见道的人,不谈守戒;一切言行举止、自然而然的在戒行中,诸善根不会为邪见所动、此为“顶相”。 |
六、修道步骤: 1、先证到“无我”,即小乘境界的、见到空一切智相;无论儒家、道家还是其他宗教,见到“空”、才能称“圣”。而后悟道,顿悟了即为见道,见道后才开始修道(修道是超越等持定慧的力量);明理为顿悟,工夫需渐修(从初禅到四禅八定,再修“灭尽定”;一步步达成)。“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色空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智慧和福德圆满、智悲双修,达到大乘菩萨境界,即佛的果位。 2、“色”即为“地水风火”四大,肉身、物理世界都属色。证悟了则见空性、见空性则无一法不转,故名“顿悟”;色法亦随色转,证到了四加行法中哪一步境界、身心则转成相应的变化!证到“色即是空”,即“色等胜义空”境界,是色的第一义空、不是色的现象,是声闻乘的境界;一切色随意而转是菩萨境界,即五八果上圆、前五识都转了,身体不好可转好、相貌可变年轻等。 3、进一步智慧到了明晓“空即是色”;通达色与空无分别,达到声闻果的暖位。再进一步了解色法,即物质世界的四大是无所得的“本空”、也就是“色不异空”;此境界是声闻乘的顶位,到达顶位的人、三脉七轮全通,顶相可与宇宙合一。再进一步,在见地上通达色等四大、在第一义上已经破除那境界,即达“安住”(也叫任运、保持)、以及诸行是常或无常等道理;无论是常、乐、我、净或无常、苦、无我、空,两边都是不执着、不住的,两边只是相对而言;通达此境为声闻地的忍地成就(所有境界理要透,工夫才能真正通达;否则破不了当下的境界,无法再升华)。再进一步,达到“初地菩萨”境界的“欢喜地”,即“胜义无所住”境界;此境界是般若智慧所摄持,叫做“世第一法”。 4、现证空性:即“顿悟”,此时大乘道的所有现观庄严出来、净土境界立现、立地成佛,为大乘道境界。 5、明心见性:是见到了法身,所得的是根本智;但此时,不一定能有差别智。见到自性后、自性能起作用,能圆满一切功德而成就、才是根本。修到六通具足、三身四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报身圆满;修得千百亿化身,是化身成就。 6、做工夫的具体步骤:从凡夫达到声闻缘觉,由入道而后修天道、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节节向上。工夫达到四禅八定的,可任意、自在的进入“灭定尽”境或“初禅”境;未修成四禅八定之前,纵然是入定、亦非自己可以做主,都叫做“妄想、造业”。 7、四禅与八定之间没程序关系,可以互相穿梭;一个得初禅的人也可能证得“非想非非想定”。初禅不漏丹、才能“炼精化气”,二禅要做到“炼气化神”,三禅要做到“炼神还虚”,四禅是舍念清净、一切皆空。 |
《大圆满禅定休息简说》 一、编者的话: 1、 一九七九年,南怀瑾先生应大乘学舍出家众之请,系统讲解密宗法本《大圆满禅定休息清净车解》;全书共计十八讲,其中前七讲、经过先生审阅批改,后十一讲是刘雨虹老师等人多次反复检阅笔记文稿、并与其他多人的课堂笔记对比参酌整理而成。大圆满禅定休息清净车解》由无垢光尊者(莲花生大师亲传弟子)著,龙清善将巴解释,义理深奥;本书是对该法本及注解的再讲解,经文以引文形式、单独列出,注解与正文融在一起、字体上与正文相区分。 2、 《南怀瑾先生的讲解、以文本为据,从何为“清净、车解、休息”等入手、逐字逐句讲解修习“大圆满禅定休息”的方法,以及修习出现问题后、如何对治等等;条纷缕析、深入浅出,为读者理解法本奥义、提供方便,对休息禅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出版说明: 1、 南怀瑾先生(于一九四五年曾受密教三坛大戒)虽然为贡嘎上师认可、具备传授密法的资格,但是他在台湾三十多年之中,始终不太愿意传讲密法;他说,“我反对一般人学密宗;因为不把禅宗修成、不达到禅宗明心见性这个阶段的、去学密宗,没有不走入魔道的”!!!这次之所以会来讲密法,因为这个法本是有关禅定方面的修持;修禅定是各宗派共通的法门,这次是以佛法的立场来讲的。 2、 南怀瑾先生一反往常、这次讲课时是十分严厉,因为出家众、是以修行为主,所以先生讲解之时、常警句连连;比如他说,“学佛学道的原则,就是反省的工夫、反省的学问,也就是检查自己内在最深处的行为科学”,“你们哪里有资格学佛!平时讲道理、牛吹得那么大,种的是恶道的业”,“你们不但贡高我慢,说真话只有两个字、混蛋”,“在座很多学佛的,都是求智慧、求增寿增福等,想进账;几十年也没有把道理弄通,理不通又有什么用”? 3、 见地方面南怀瑾先生说了一句极重要的话,他说“一般人都把境界当成道;但是,觉悟实相般若的“觉”、可不是境界。如不能顿悟,这个法本告诉你如何渐修”。 三、《大圆满禅定休息清净车解》前叙: 1、 佛教密宗初传入西藏之时,适当初唐盛世;开启西藏密宗之教主、乃北印度佛法密教的莲花生大师,据其本传、称为释迦如来圆寂八年后即转化此身。自莲花生大师初传密宗修持方法,即为西藏政教史上、所称宁玛派,俗以其衣着尚红、故称为红教;红教修法除灌顶、加行、持咒、观想等之外,以大圆满等为最盛。 2、 此后密宗传及五代至宋初时期、红教法久弊深,嫌其杂乱者又分为噶举派,俗以其衣着尚白、故称为白教;元代时期,又有的分为萨迦派者,俗以其衣着尚化、故称为花教。明代初期,西宁一高僧宗喀巴、入藏遍学显密各乘佛法,有憾于旧派之流弊百出(大部分注重双修,即多欲之人谋一个修持出离的方便道而已;后流为纵欲、男女之形式,反成了堕落之果。过错在于学者自身,非其当初立意觉迷之初衷。);乃创建黄衣士之黄教,以比丘清净戒律为重、极力主张清净独修为主,递传至今为达赖、班禅、章嘉等之初祖。 3、 民国初年藏区东来内地各省传教者繁多、举不胜举,传红教者、有诺那活佛,传花教者、有根桑活佛,传黄教者、有班禅和章嘉活佛等人;活佛者、即呼图克图之别号,表示有真实修持、代表住持佛法的尊称,没有特别神秘之存。西藏未解放之前,红教徒众、集居于西康北部者比较多,白教徒众、集居于川康边境者比较多,花教徒众、散居与西康及云南边境者比较多;黄教则雄踞前、后藏,以人王兼法王、形成一特胜区域的佛国世间。 4、 因为汉藏佛教显密学术的交流,密宗修法、亦源源公布于众,近几十年来传布于欧美更多。大概而言,红教以大圆满、喜金刚为传法之重心,白教以大手印、六成就法、亥母修法等为传法之重心,花教以大圆胜慧、莲师十六成就法为传法之重心,黄教以大威德、时轮金刚、中观正见与止观修法为传法之重心。密宗修持,无有一法不自基于、色身之气脉起修者,只是或多或少、糅杂与性空缘起之间;所谓大圆满者,内有“心性休息”一法、即如禅宗所云明心见性而当下清净者,又有“禅定休息”一法、即修持禅定得求解脱者,又有“虚幻休息”一法、即修持幻观得成就者。“禅定休息”修法之初,势必先能具备、犹如道家所云“法、财、侣、地”之适当条件;尤其特别注重择地,择地之要当须参考《大藏经》中、密部之《梵天择地法》相互证印;正修之法,仍以修气、修脉、修明点、修灵能。 5、 本书旨简法要,大有利于修习禅定者参考研习;但有宿慧之士,当参考六成就、大手印等法而融会之,自然无所碍矣。如能得明师之口授真传,了知诸法从本来、皆自寂灭相;性空无相、乃起妙有之用,则尤为难得之殊胜因缘。 |
四、第一讲: 1、 前言: 2、 译者的解说: 3、 什么叫休息: 4、 清净圆满是什么: 5、 休息与禅定: 6、 同乘大车入解脱城: 7、 敬礼的内涵: 五、第二讲: 1、 惶惶对法王: 2、 普贤如来身智合一: 3、 不变的光明清净: 4、 是智慧,非工夫: 5、 环境和季节: 6、 修行的处所: 六、第三讲: 1、 不合适的修行处所: 2、 四种坛场: 3、 光线与修行: 4、 修止观的地方: 5、 谁是法器: 七、第四讲: 1、 对无念错解: 2、 修无念三步骤: 3、 持法、采法,空无所住: 4、 如何修空: 5、 人身难得快修吧: 八、第五讲: 1、 修法与上师: 2、 戒律与威仪: 3、 你是法器吗: 4、 八风吹不动: 5、 修行,自利,神通: 6、 不要浪费生命: 7、 难得的人身: 九、第六讲: 1、 厌离心、大悲心: 2、 修行的大法: 3、 如何修前行: 4、 关于灌顶: 5、 秘密灌顶: 十、第七讲: 1、 般若灌顶,能依所依: 2、 气和明点: 3、 得真知,成极喜: 4、 如何修法,上师相应法: 十一、第八讲: 1、 修法,诚敬,调理: 2、 前行修法四程序: 3、 正行道的修法: 4、 空乐于三脉四轮: 5、 白骨观的关键时刻: 十二、第九讲: 1、 关于三脉七轮: 2、 中脉和拙火: 3、 白骨观之妙: 4、 空乐的修法: 十三、第十讲: 1、 空明定的问题: 2、 空明定的修法: 3、 三昧真火,制心何处: 4、 光从何来: 5、 得到光明,眼通来了: 十四、第十一讲: 1、 修无念法: 2、 什么是真正的无念: 3、 无念与神通: 4、 贪乐、贪明、贪无念: 5、 修无念、入邪路 十五、第十二讲: 1、 修气时的偏差: 2、 修无念产生的偏差及过失: 3、 如何对治偏差: 4、 如何调治过失: 十六、第十三讲: 1、 如梦如幻: 2、 虚幻的体道果: 3、 中根器的修法: 4、 总的调治法 十七、第十四讲: 1、 不住于法: 2、 受阴境界: 3、 关于精漏: 4、 知时知量: 5、 执着欢喜: 6、 开眼闭眼,上升下降: 十八、第十五讲: 1、 再说修无念法: 2、 钝根的修法: 3、 七支坐法与无念: 4、 调治魔障: 十九、第十六讲: 1、 药物与修行 2、 缘境而修: 3、 着相的修法: 4、 粗气细气,心住于气: 5、 修气另有的方法: 二十、第十七讲: 1、 危险的修法,内外的修法: 2、 修道的三要点: 3、 光明是什么: 4、 怎么叫无念: 5、 不靠外力: 二十一、第十八讲: 1、 佛法的人和事: 2、 修习心念五步: 3、 正行修习三重点: 4、 又说修无念法: |
首页 上一页[10] 本页[11] 下一页[12]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恐怖推理 最新文章 |
有看过《我当道士那些年》的吗? |
我所认识的龙族 |
一座楼兰古墓里竟然贴着我的照片——一个颠 |
粤东有个闹鬼村(绝对真实的30个诡异事件) |
可以用做好事来抵消掉做坏事的恶报吗? |
修仙悟 |
—个真正的师傅给你聊聊男人女人这些事 |
D旋上的异闻录,我的真实灵异经历。 |
阴阳鬼怪,一部关于平原的风水学 |
亲眼见许多男女小孩坐金元宝飞船直飞太空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