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恐怖推理 -> 一个红尘修道者的碎碎念一红尘练心 -> 正文阅读

[恐怖推理]一个红尘修道者的碎碎念一红尘练心[第3页]

作者:紫光慧明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统一回复!!
    以后不再回复此贴的任何提问!!!
    楼主发此贴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在于此。至于此贴的任务和目的是什么,己经说的很清楚了。懂的人自然会懂。
    明师难寻,贤徒也难觅。经不起考察和考验。
    若有人真想寻求帮助,也可以天涯私聊。至于会不会,能不能帮到您,看缘份喽。

    今天在杨神经的贴子里,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很有意思。这位老先生,很有自己的思想。原文如下:
    在我们的身体里,所有的人体组织和脏器,气血都必须通过。不管是肌肉、骨头、筋膜、皮肤、脏器、脂肪层等,气血必须从中通过,这是上天的旨意,谁也不能违抗。甚至连毛发和指甲以及犄角里,都有中医说的气。

    身体里的气,要与外界连通,即与天气、地气连通,天人合一嘛。如果身体里的气,与外界的气不通了,人就要生病。

    这些脏器和组织,有的体积很大,有的体积很小,杂乱地分布在身体中,当身体里的气血流动时,就出现了第五个容器里的画面了。

    气也非常聪明,不好通过的地方,我通过慢一些流通,或者可以绕道行走。绕道的结果,出现了经络。

    所以,凡是经络的地方,都是气血流速很快的地方。

    身体里的气,流动方向大致上有两个,一个由内而外,即纵向流动,或者叫径向。从热量上观察,身体里面温度高,身体外表温度低。这个流向,俗话说叫热量散发。还有一个流向,是周向,或者叫做横向,以身体中心地带,即胸口附近,向端部扩散,即头部和四肢。从热量上观察,胸口温度最高,尤其到四肢端部,即手脚,温度很低了。气血的流向,也是沿着皮肤在横向流动到全身的。

    这些状况,中医叫经络。经是纵向流动的气,络是横向流动的气。

    简言之,身体内气血流动速度最快的线路,中医叫做经络。
    杨先生自称杨神经,很有个性。所以,他表达的任何观点,也都很有个性,呵呵。
    至于他的观点有多少真理性的成分在内,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楼主就不予置评了。
    他的观点,是逻辑思维反复思辨的结果。
    但他忽略了一点,传统的中医理论,是远古的大修行者们在用天目穴长期反复透视人体的特异功能态中不断观察,不断反馈中总结出来的,那时还叫道医,巫医。而不是用现代科学的逻辑思维思辨出来的。
    但,仅管如此,他的观点仍然很有参考价值。因为,特异状态下看到的规律,经得起现在和未来逻辑的检验。
    比如,佛经中对佛在特异状态中看到的一些人体内部现象,胚胎发育过程,和某些宇宙现象所进行的描述的记载。都会经得起未来科学的检验。
    开悟,是修行的起点。悟后起修。
    修命功,无论动功,静功。打通小周天大周天,是为了精气足,去病,神旺。是在打基础。
    打好基础之后,以修心为主,进入无为阶段。
    性命同修求长生,为修真,为修道。
    修心出六道轮回,为修圣。阿罗汉,辟支佛。
    舍小乘向大乘,为菩萨道。
    无有三乘,只求一乘,为修佛道。
    师命难违,慢慢更吧。

    天上天下,唯道独尊。
    合心入道, 无内无外。
    无大无小,无生无灭。
    无生无死,无我无法
    无前无后,无始无终
    无来无去 化生宇宙
    宇宙寂灭,复归于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无相生,妙缴相转。
    万物有始,负阴抱阳
    冲气为和,不欲以盈。
    吾心如道,万物有宗。
    淡乎无味,搏之不得。
    用之不既,叠振如一。
    圣人之心,如凡如愚。
    世间世出,十方圆明。
    紫光慧明,佛道合一。
    天上天下,唯道独尊。
    吾心既道,道即吾心。
    人地天道,域中四大。
    心无所住,道法自然。


    徽州宴事件,女人,孩子和狗。
    酒店老板娘,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人命不如狗命贵,这样的话你也敢放在桌面上来讲。资本家越大越应该低调。你的财富是在剥削大量穷人的剩余价值后产生和积累的,而现在,连穷人们脸上仅剩的一点点尊严你都要撕掉。你膨胀无知无耻,激发穷人的怨恨。
    不整你整谁?另外,还有宁波美籍黑人助教杀我女大学生同胞事件,国家如何恰当处理,反映了国家的应急公关水平。
    不要因为对方是美国人,又是黑人,就要低调处理了,中国人即使再多,生存权都是平等的。
    杀我同胞者,死!为富得瑟不仁者,严查,让其破产!

    任何一种学说,如果被信徒们刻意的去夸张推崇无限扩大化了,从而超过了一个可适用的度,它的真理性就会被信徒们无数的盲从,夸大,排斥,掩饰,掩盖,从而逐渐演变成迷信,甚至逐渐发展为邪教。
    无论这些学说在历史长河中演变成了科学的迷信,哲学的迷信,还是演变成各大宗教的迷信,就象那厚重的乌云,遮盖了真理原来的光茫。都是需要有大智者去修正的,真理和谬误长期共存的社会,这些大智大勇者的出现,往往成为那些愚人们眼中的异端,那些既得利益者眼中的利刺,必拔之而后快。
    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再厚重无边的乌云亦终将散去,真理的光茫总会普照万物和众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我们对新的或老的学说要做的是,不排斥,不迷信,不盲从,不主观,不护短,不功利。坚持六不,就能做到最大化的客观。
    经得起许多检验的,未必就是真理。
    经不起许多检验的,肯定不是真理,只是一种假说。
    慧眼观世界》是高维空间正义宇宙通过高科技手段,向地球传达的系列宇宙知识。这些宇宙知识部分选自我们家族高级管理者为培养各领域优秀人才而编著的教材;部分整理于银河系内一些生命前辈的描述。

    该书的传授者站在宇宙高级管理者的高度,向地球亲人讲述了最基本的宇宙真相。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地球亲人了解宇宙的基础现象、了解人类生命的生存法则,从而帮助到地球亲人拓宽视野、提升生命格局,并且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作为高智慧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而值此宇宙大扬升——地球能量场即将发生剧变之际,这些知识更是一味唤醒地球亲人沉睡之心灵,挽救地球亲人性命于水火的良药。

    如今大宇宙已经有了很高的科技,这也是高维空间阴性世界得以向地球阳性世界传达这些知识的重要原由。由于这些知识所揭示的诸多真相为地球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因而显得难以理解,有些甚至完全超出了地球人的认知。不过这也给出了我们奋斗的目标。如果将来我们有能力提升到更高维空间的世界,我们就有机会学习到更高端的宇宙知识。那个时候,我们就会更有能力、更有价值地生存在这个宇宙中。由于接收的这些知识来自不同维次的世界,而不同维次的世界其语言、文字存在很大差异;

    此类理论长篇大论,貌似科学,实则漏洞百出,有许多低级常识性的错误出现。
    编著者以斑窥豹,妄测天机,自编自导,居心叵测。
    这位网友,你眼光果然独到深遂,你说得这么清晰,一点都不委婉。简直是要他卖掉,你不知道他仇敌众多,只能隐姓埋名?你不知道现在人间现在邪盛正衰?黑强白弱?你说的这么露骨,他还能顺利出来吗?
    一、出生:    紫薇星,乃天上帝王星,如果下凡,不讳万象。    二、出生地方:    下凡是为了考察民间,当不会出生在富贵、权力类的家庭……    从古代的推算预测类文字中,可以看出迹象……并且,龙象应有水伴,沿海或者地名带水。至于姓名等来推算的,觉得不太靠谱,姓名定义就太显山露水了,但也不否认有这个可能。    三、学识  他的学习能力会学习到大部分的领域知识,并且该是极有天聪那类。    他要的是感受世间,很多挫折会让他到最后不能顺利。    四、信仰:    按说他是肩负破旧立新的使命,应该是不会有宗教信仰,但对各个宗教有一定了解,并且能有很好的综合领悟。    为什么这样说呢,信仰的东西,如果了解太多就会投入,投入了就受那些教条左右他的思考了。他该是博览群书类的人,并且各个方面都会涉及,尤其可能比较偏向理论哲学等。    五、出世:    他肩负的职责,所以选择的是全民信仰度最少但人口众多的中国,这样才能发展起足够的人群建立新信仰力量。    但也是最专政的中国,不容许他显山露水的宣扬。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浮躁的风气下,圣人不愿去宣扬自己返璞归真的思想,因为:一方面,世人在这种浮躁的风气下完全陷入了社会的漩涡中,即使信了圣人的教化也无法从漩涡中脱身。另一方面,很多人完全就陷入了社会的漩涡中,成了物欲邪魔的魔子魔孙,不仅对圣人的教化不屑一顾,甚至还会出现不尊重圣人的情况。但圣人并没有放弃上述的两种人,因为他的使命就是把这些人引上正道。  
    转自某篇网文
    原来圣人的出现是想统一地球上各大宗教,使人类的关注点从过于注重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重于物质文明过渡。
    总结,此人草民出身,出生于中国某名字带水之地,学历不太高。但学习能力极强。不喜做官做老板,对权势,财富兴趣不大。他来,就是为了创立一种新的哲学,新的宗教。他对王权不感兴趣,对统治者不会产生任何威胁,他对财富不敏感,那只是修道的资粮之一。他不可能以大企业家的身份出现。
    那么,问题来了,当他提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哲学体系时,如何在世界上传播,使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使没有宗教信仰的人都能够接受呢?
    他肯定会以中国为根据地,推广他的文化体系,哲学体系,以及新的宗教体系。
    他到底是谁?他现在在哪里?他是否饥寒交迫仍不忘初心?他是否也曾感到过迷茫和困惑?他是否感到过责任过于重大,感到过孤独,辛酸,无助?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前行?


    无论他体验了多少凡人在人世间的磨难和挫折,他都能不忘初心。因为上天把这个无比艰难危险的任务交给了他,他只能默默接受。
    天意难违,将来,他紫微的成就,会超过孔子,老子, 耶稣,默罕默德,释迦牟尼。他也许就是未来的弥勒,新一代的教主。



    关于紫薇圣人这个预言,自古至今在全球范围内真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毋庸置疑,这是千古第一人!

    从1800年前诸葛亮的《马前课》到唐朝袁天罡、李淳风的《推背图》、《李淳风藏头诗》;从易圣邵康节的《梅花诗》到唐朝的《黄蘖禅师诗》;从姜太公的《乾坤万年歌》到明朝刘基的《烧饼歌》和《金陵塔碑文》;近来则有《五公经》、《天图记末劫经》、1904年步虚禅师的《步虚大师预言诗》、1933年的《武侯百年乩》,韩国有《格庵遗录》,佛经有《弥勒下生经》,道家有《透天玄机》。还有西方的《圣经》和阿拉伯的《古兰经》等预测书籍,直到前几年的火星男孩的预言。道家叫紫微圣人,佛家叫弥勒佛(金轮圣王),基督系列宗教叫弥赛亚上帝(弥赛亚圣人),伊斯兰教叫尔撒真主(尔撒圣人),其实都是同一圣人,只是各个民族、各种宗教的称呼不同而已。紫微星下凡的紫微圣人是一个人们普遍认为在末法时代在民间出现的救世圣人、震惊世界的千古第一人物。

    在中国各预言中的推论

    乾坤万年歌:那时走出草田来,手执金龙步玉阶。

    推背图第四十七象:偃武修文 紫薇星明 匹夫有责 一言为君。无王无帝定乾坤 来自田间第一人 好把旧书多读到 义言一出见英明

    马前课:拯患救难是唯圣人,阳复而治晦极生明。

    烧饼歌:未来教主临下凡,不落宰府共官员,不在皇宫为太子,不在僧门与道院,降在寒门草堂内,燕南赵北把金散 此人头顶一瓮,两手在天,两足入地,腰系九触带,身穿八丈衣,四海无内外,享福得安宁,秀士登紫殿,红帽无一人。

    武侯百年乩:治乱循环有定时。根树生枝惟四七。圣人星出现南方。纪念化为公正堂。西南独立昙花现。飞虎潜龙势莫当

    清朝步虚和尚的预言:世分三字,有圣人出,玄色其冠,龙章其服。

    我最喜欢的邵康节的梅花诗:第九节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一院梨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这是节选了一部分,我就不一一选出来,总之从姓氏到出生地生辰都弄了全了,都是欲言还羞!

    关于这些预言的个人看法

    首先大面积的预言,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加之易之爱好,史学爱好等我是绝对相信的!有两种人是绝对要鄙视的:

    第一种:网上那些拿着草创的理论来忽悠的人,想披上圣人的光环,那是做梦,人类发展到今天早已过了草创理论的时代了!这种人隐蔽性很大,目前微博上还有公众号上很多。

    第二种:就是王婆卖瓜型的,自称为圣人的。这种人百分百不是精神病就是智障!佛教有个经典的话就是自己认为自己悟了,就说明他还没有悟。哪有自己认为自己承认自己成圣的道理呢?

    紫微圣人是预言及民间的呼唤,正如古今所有圣人的规律一样,都是由民间兴起、被人心认可、渐渐影响到官方。也有一种圣人,依靠文人的吹捧,譬如康圣人;还有一种圣人那就是考官方的指认,譬如那些宗教领袖!然而紫薇圣人远非如此!

    关于圣人的个人推论

    一、圣人绝对是两个,一个社会的改变至少需要两三代人的努力。

    二、圣人不是草创理论的,他是融合了三教的理论。当今世界最难解决的冲突是什么?宗教问题!当今世界最麻烦的事是什么?白教扩张主义。

    三、圣人的家庭,很差、农民、没有啥文凭。两姓娃随妈走!圣人地域问题,燕赵之地!
    他太难了。上天指给了他几座天大的山,却让他自己一个人想办法搬走化掉。可他什么都没有。权势,威望,财富,教徒,法术……
    鬼话上的话,可以当鬼话来看。包括楼主的贴子。
    鬼话上的话,也可以当人话来看。包括楼主的贴子。
    鬼话上的某些话,还可以当圣人的话来看,不包括楼主的贴子。自以为圣,必入魔道。
    命运十要素
    一命二运三风水
    四积阴德五读书,
    六名七相八敬神
    九交贵人十养生。
    怀念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 和夫人杨开慧烈士。
    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1930年11月14日),号霞,字云锦,湖南长沙板仓人(现长沙县开慧镇),杨昌济之女。1920年冬,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毛泽东的助手。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去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杨开慧则独自带着孩子,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革命整整3年。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她拒绝退党并坚决反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随之被害。1957年毛泽东为纪念杨开慧特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一首,赞其为“骄杨”。
    杨开慧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为什么要把毛后边的尊称吞掉呢?这两个字也是敏感词吗?若他不配还有谁配?
    呵呵。心中有鬼……看什么都象鬼。
    关于紫微圣人,有网友说会不会是马云?怎么说呢?肯定不会是他。他的哲学素养和历史素养和圣人的境界差得太远。至于麻花腾就更不可能了。
    一个能提出新的哲学理论和文化体系去引领世界的平民出身的中国人,怎么会有精力去做一个企业家或董事长。
    该出现时他自然会出现的。除了他自己,谁也阻挡不了紫微圣人的横空出世。
    请不要好奇楼主的师父是谁,没必要追问这些。楼主不会说的。该说的时候自然会说。
    天涯回贴最多的版块竟然是娱乐八卦,看来大量上天涯的网友还是为了上网放松八卦来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认真想想,也该在意料之中。必竟人在现实中都活得不轻松。普通人在网上八卦完之后,继续那一如既往的沉重的生活。
    再论道与德
    道德经五千言,只讲了一个字,道,为了合道,又提到另一个字,德。
    什么是道?
    道无法用语言表达,它有无数种含义。对应无数种层次。故只能勉强描述它。
    什么是德?
    合道就是德。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失道而后德。不合道就是不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都不是真正的德。
    一个最高的王,有德的王,对顽固的政敌不能讲仁义,不能讲温良。讲的是杀伐果断。
    对贪污受贿不为民谋福祉官吏,不能讲仁义温良,讲的是雷霆手段。
    对作奸犯科,横行违法的暴民,讲的是绳之以法。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讲的是三花聚领,五气朝元,修炼元神。身外有身。而不是整日只会抄书念经。
    一个追求健康的凡人,讲的是养生之道,饮食,起居,情志,打坐,运动,劳动均符合人身阴阳气血五脏六腑的动态平衡。
    一个追求财富的凡人,讲的是财富之道,顺时代风口而行,按经济趋势,经济规律办事。……
    一个都要靠悟,在前人的基础上去悟道,得道,行道,合道。
    不符合大道的行为,都不是真正的大善。
    不符合大道的假说,理论,都是邪师之言。
    自以为是的善良,都不是真正的善良。
    自认是善良好人的凡人,其实只是愚人,而不是善人。
    愚忠,愚善,愚信,愚义,愚腐……
    真正的善人,是开悟之人,是得道之人。



    ……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

    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

    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

    圣人皆孩之。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即破了我执,我执破即可天人合一,再进一步与道合一。与道合一就破了法执。
    我法两执皆破,即可无不为。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悟透了道德经,就能真正读懂金刚经与心经。悟透了心经,就悟透了法华经和华严经,愣严经。
    无有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唯有一佛乘。
    无有三乘,唯有一乘。
    无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苯教……无有一切教。
    普天之下,唯有一教。
    紫微圣人之教!大道之教!
    普天之下,放眼末来。
    唯有一教。
    这个宇宙,没有救世主,没有真主。
    唯有人类自己,才能救自己。
    每一个人类的个体,只有自救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每个人的上帝,都只能是他自己。
    人若不想自救,满天神佛,上帝真主都救不了你。
    看看许多大医院人满为患,生益爆好,真为许多人感到悲哀。中医本身只是修行者或叫修真者的基础课程。是道家的入门课程,怎么许多人学起来就那么难,或者根本就没兴趣去学。宁愿有闲时去天天刷抖音快手,追肥皂剧,看那些弱智的玄幻仙侠小说。喝那些蠢材们泡制的心灵毒鸡汤,去阴暗的街道里支援那些满脸白粉的性工作者,看着电脑或手机里的国内外交配场景对男女明星意淫。
    古贤早己有谚,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现在命运好与坏都是自己过去种下的因。整天恨天怨地怨父母怨公婆怨老公怨老婆怨兄弟怨姐妹怨领导怨同事怨邻居怨朋友怨社会,唯独不怨自己的愚蠢。你所有遇到的人都是你招来的缘,无缘人不聚,缘尽自会散。
    只有一双肉眼,却永远不生慧眼。看不透前世今生,悟不透因缘聚合,阴阳互根,因果相续。
    不会修行,迈不出修道的第一步,生生世世,无明永随,永远在烦恼痛苦中沉沦,六道轮回,无有穷期。
    如欲海之浮萍,随六道众生业力之大海浮浮沉沉,可悲可叹。
    

    
    郑州连续几天下雨,但今天的雨下得太大了,有失控的危险,小生我要不要干涉一下?
    今晚七点之前,必须让郑州市区上空的雨全部停下来。
    水库都要满了。
    还要加上我的家乡。今天下午不能再下了。
    郑州及牧野相关地区诸龙王风云雨神听命,把此两处雨云一个时辰之内运至河南几处未下雨之干旱之县,违者重罚无赦!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亲爱的天涯,楼主的头像什么时候能转过来立起来呢?都躺了N多天了,呵呵。
    没水,没电,手机没信号。
    然而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现在手机暂时有二三格信号了。郑州市管城区南部雨己经彻底停了。虽然元神被极大压制,但楼主己尽微薄之力。
    停水,停电,手机没信号。停水停电己经近两天一夜了。管城区楼主己经给了你们十几个小时的不下雨时间了,几个变压器还修不好,电力公司,您的工作效率呢?
    有的女人,以为自己长得有一定姿色,男人就应该都宠着她,关心她,不能反驳她的观点。还天机,您知道哪些天机呢?连一个道德败坏的假和尚的败运小法术都破不了,您也算是修行人吗?在网上到处找道长,法师,高人帮她破解。
    别人就应该无条件帮你吗?你又不是离异带孩,没有工作的失业女性,经济实在有困难,在夜场跳舞每天收入不低吧。收你点费用不应该吗?开导你一两天的时间不是时间吗?不想做可以,钱也马上退回你了。
    你还不让我管那些想自杀的女人,说人家是垃圾桶,不值得在她们身上浪费那么多时间。说什么佛只度有缘人。佛几句话就能度一个人明心见性。楼主不是佛,没那么大本事几句话就让一个执着的人开悟,在你的心中,那些垃圾底层女,我没收她们一分钱,反而要收你一个天界下凡的仙女的钱,你心里很不爽。你从内心深处看不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子。楼主说,我没有分别心,女人中的精英和在社会底层中生活的不幸女子在我心目中都是一样的。你似乎心理不平衡,感觉你这个精英受到了歧视。
    道不同不相为谋,敬而远之即可,没有交集,各自安好。没想到你突然还要蹦出来。只因有几个网友赞赏了楼主几句。
    看光只是修道者很基本的能力,在你心目中成了高大上。一个讲吸引力法则的东拼西凑福报扬升理论半吊子被你视若大师,别人说些客观的评价就又让你不爽。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楼主不太认同,好像就冒犯了你心目中的圣人。
    没错,王阳明和道祖老子差得远,楼主现在还这么认为。你崇拜的人楼主就一定要崇拜?就一定要仰视他们?不仰视他们就是狂?楼主还真就狂了。楼主尊敬任何圣人,伟人,哲人,但不等于楼主见到他们就必须得跪下膜拜。楼主喜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样才能够看得更远。总是喜欢仰视别人,没有自己的思想,真理还怎么向前发展呢?
    说句真心话,凭你的那点门外女修行也有资格和楼主论道?不爽可以把你口中厉害的一窝子出马仙叫来吧,楼主欢迎。楼主从没有贬低过它们。但也不觉得它们有多厉害,你一个修行白人,却挺崇拜。
    每一个修行人都经历过幻境,佛也不例外,更何况楼主一个普通的修行人。你一个内心狂妄的女俗人,别人夸你两句天女下凡,你却感觉找不到北了。即使真的天人福报耗尽而下界,比凡人堕的还厉害。自以为高人一等,看不起底层百姓,甚至是同为女人的同胞。你的我执,我慢之心比普通人更甚,而且为人心性高傲冷漠,缺乏爱人之心和平等心。
    若说救人,你最不值得楼主救。以后不要来打扰楼主的清净。
    郑州地铁5号线,被困五百多人,现己全部脱险,有几位还在医院抢救。然而有12位同胞己经离开了人世。就这样走了。七月二十日,踏入地铁之门,却再也没能走不出来。
    人生啊,就是这样无奈,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一个先来。至今全省己遇难三十多人,财物损失难以估量。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还是显得渺小。敬畏自然吧。当这些逝去的生命将来重新开始伊呀学语,他们己全然忘记这几天承受的苦痛。
    生亦何欢,死亦何痛,这令无数人无奈的轮回。
    但无论怎样,离世的诸君一路走好,早日重头再来吧。来生的太阳还是原来那个太阳,只是诸君又换了一副皮嚢。
    祝福你们的下一世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做一个长寿人!
    今天中午供电恢复,下午供水己经恢复。
    天台宗智者大师五时八教
    把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九年,分为五个时期:
    一、华严,二、阿含,三、方等,四、般若,五、法华.
    五时:
    第一华严时。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得道以后,用妙观察智、观机施教,对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以及宿世善根成熟的天龙八部,就在雪山一乘寂灭场中,现出千丈卢舍那佛圆满报身,说圆顿修多罗的大教的《华严经》。一共说了七处九会,教导菩萨因地发心修行,一定要以十度万行的因华,来庄严最上一乘的佛果,这是《华严经》的中心思想。佛得道后,最初说《华严经》,譬如太阳初升,先照高山。《华严经》佛共说了三七二十一天。
    第二:阿含时。
    阿含经是佛对小乘圣人说的。华严大法不契合于小乘根机的人,罗汉、辟支佛二乘人,虽然在座闻法,教大机小,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佛不得已隐大施小,到鹿野苑去。为五比丘说四阿含经的小乘教法,主要有苦、集、灭、道四谛、十二因缘等小乘教法。譬如太阳照到幽谷。四阿含经就是《中阿含》、《杂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一共说了十二年时间。
    第三:方等时。
    众机普被曰方,四教并谈曰等。佛看到罗汉、辟支佛,对于四谛,十二因缘教法,都能领悟。也能够依教修行,断了见、思烦恼之惑,得证偏真涅槃之乐。他们以得小为足,不肯再去上求佛道,下度众生。不肯从空出假,涉俗利生。沉滞到化城之中,不肯再求进步。所以再说方等《解深密经》、《维摩经》大乘教法。维摩诘居士,善说不二法门,对小乘人呵斥了一顿。使罗汉、辟支佛自耻小乘,仰慕大乘,发菩提心,引小乘人,入大乘道。繁兴六度万行,趋向佛果菩提。就象太阳普照大地一样,方等教法,共说了八年时间。
    第四:般若时。
    般若就是智慧的道理,《大般若经》共有六百卷,分为八部般若。阐述实相真空妙理。因为小乘人虽然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可是还有许多疑情和偏见的妄执、不能够顿时泯灭,所以佛再广谈般若妙慧,予以淘汰。《金刚般若经》是《般若经》的节本,使二乘人断疑生信,绝相超宗。《般若心经》教二乘人以观音菩萨为榜样,修学甚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能够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能够度一切苦厄。《智度论》说:般若象大火炬一样,四边都不可相触,触之则烧,撄之则烂。它能将二乘圣人所有疑情妄执,偏见执着,统统消除干净。回小向大,发四弘誓愿,修六波罗密,直趋无上菩提,就象正中的太阳普照一切。《般若经》共说了二十二年。
    第五:法华、涅槃时。
    佛最后说《法华经》与《涅槃经》。经过华严、阿含、方等、般若四个时期的说法,发生了很大的功效,许多罗汉、辟支佛以及诸大菩萨,他们根机都在不断的提高和成熟。佛此时可以在灵山会上畅谈本怀,称性说法,使二乘人会权乘归于实教,了知妄心即是真心。说出过去长劫以来的早已成佛的远本,显示幽微不可思议的甚深妙道,令上中下三根众生都能得到殊胜的利益。佛给他们授记作佛,同时佛又说明他过去所说三乘教法,都是随机说法的方便法门。《法华经》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佛说完《法华经》看到还有少数众生末曾得度,所以接着再用一天的时间,说了《涅槃经》阐明遗余的教法,使应度众生,皆能得度。机薪既尽,应火潜辉。佛说完《涅槃经》后,就入大涅槃,证得不生不灭常寂光净土。《法华》、《涅槃》共说了七年时间、对佛一生说法的内容和时间,概括为四句偈:最初《华严》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七年。
    方等诸经,主要目的在于使小乘圣者发大乘之心,回小向大,勤修大乘菩萨道。凡人亦可学习方等诸经,提升灵体境界,发自度度人之心,行大乘自利利他之行。蒙师提示,使有缘人习修,特简单讲解方等经。
    方等诸经
    方等时的代表经典简介

    一、《楞严经》:以阿难离众乞食,堕落淫室为发端,引出佛陀宣讲自性大定——楞严大定。其中以七处征心、十番显见、二十五圆通法门、文殊择法、四大清净明诲、十种业习、五十阴魔等主要内容。指出破识显见为见性之标准,耳根圆通为娑婆之当机,十种业习为轮回之实相,五十阴魔为修定所必需。方等时的《楞严经》与华严时的《华严经》以及法华时的《法华经》被尊为大乘三宝:《华严经》称性直说、和盘托出,为佛宝;《法华经》声闻得记、开权显实,为法宝;《楞严经》为诸菩萨万行,是僧宝,是修行之指南。

    二、《维摩诘所说经》:以维摩生病,释尊派菩萨及声闻众探视为由,展开了一场大乘与小乘、一乘与权乘知见的大辩论。著名的“天女散花”典故就是出自本经。此经最具有方等时对破的教化特点,而且维摩诘所现就是居士身,宣扬居尘学道、火里种莲,非常适合在家居士修学,在此作为重点向各位同修隆重推荐。

    三、《圆觉经》:此经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十二章,分明是释尊与十二位圆觉大士一问一答,阐扬大乘圆满教法。二乘行人虽然在会,却成弃众,被冷落一边。弹偏斥小之文虽缺,于义已足;叹大褒圆文义俱备。

    四、《净土三经》: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兹不赘述。

    此外还有《大宝积经》、《大集经》、《楞伽经》等诸经。

    方等教化时段历时八载,世尊所讲经典何止百千。这里仅简介以上这几部作为其代表,末法时代之众生若有缘习修,已属难能可贵。
    圆觉经讲解
    如是我闻:

    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现代白话文翻译】

    这是(我一般指阿难)我亲闻佛之所讲:

    一时,佛入于常寂光土,现神通大光明,住三昧正受。不独释迦摩尼佛法身住于常寂光土,一切如来法身都住于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是一切大觉众生所住清净觉地,入了常寂光土,身心寂灭,平等见到真如妙心圆满遍布十方,平等的随顺摄持一切,于此不二境界,现出各方清净国土。佛入常寂光净土与大菩萨十万人聚会,其中,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在大众中位居上首。这些大菩萨和他们的眷属皆入了三昧正定,同来赴此如来平等法会。

    【本按】这段文是交代这部经的说处、法会的规模,以及参加此法会的是什么人。其大意是,释迦摩尼佛欲说此经,自入大三昧。有十万大菩萨感应到了,便都入定,各自带着他们的眷属,同赴如来平等法会。

    【注1】一时,是指佛于某时说法之时期。具体是在什么时候,则不必计较,因为这与所宣经义没有什么关系。时间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无有实质意义,离开言说,时间是空,一切法无所有。

    【注2】婆伽婆,为诸佛通号之一,又作薄伽梵、婆伽梵、婆伽伴、薄阿梵、婆哦缚帝、婆哦缚底、薄伽跋帝,意译作有德、有大功德、有名声、众祐巧分别、能破、世尊,即具备众德,为世所尊重恭敬之意,亦即佛之尊称。

    【注3】常寂光土,是指诸佛如来法身安立处。常是恒常,寂是寂灭、寂静,光是明净、光严。常寂光是无相光,常寂光土没有物质现象、自然现象和精神现象,里面只是一片光明,就像那晴阔的天空,一片虚朗明净。

    【注4】三昧,意译为正定。正定即心住于一境不动不乱,其境具一切正智正知,平等摄持一切法,觉照一切,静时,心不动念,不起思念,行时,心不迷乱,念念了知。超越了生死和苦乐,没有了一切分别、妄想和烦恼。总而言之,三昧是菩萨禅定的某种甚深境界,它是定境、慧境和正行之境三合一境界。三昧正受,即在三昧正定中纳法于心,受用安乐祥和。

    【注5】本际,是指真如妙心,即圆觉妙心清净之体,它是一切生出之本源,世界、万物、众生与佛皆为所出。

    【注6】眷属,此指追随大菩萨学法、护法、修道的金刚、天王、梵王、天龙八部等众。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现代文翻译】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离座而起,走到佛前,他五体投地,用自己的头来触佛的脚面,尔后起立右转,恭敬绕佛三周,又双腿屈膝着地,双手合掌,跪在佛前,对佛乞请说:“大慈大悲的世尊啊,愿您能为会中大众宣说成就如来的清净因地和法行;宣说菩萨在大乘修行中因何发起清净心,远离修行诸病;使未来末法时期发心求学大乘道的众生,能依今日所说而修,不至堕于邪见。”请说完毕,他伏下身子,再次五体投地,向佛致礼,如是起伏三拜。
    【本按】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而智慧波罗蜜是一切大乘修行的引领。北本涅槃经说,不能修习般若波罗蜜(即智慧波罗蜜),不得入于大般涅槃。以文殊菩萨发起首问,是深具含义的。这是暗示,佛陀欲宣圆觉法门是集成大智大慧之大法,开发出世间智慧才能出离生死。文殊菩萨与佛感应道交,已知今日佛陀想要宣说的大乘法门是非常殊胜,非常深妙,无比宝贵的成佛妙门,亦知此成佛法门是为大乘菩萨及末世心求大乘道的众生而说,故率先发起首问,请佛为大众作出开示。

    【注1】因地,是相对果地而言,即因有此修而得此果之义。法行,就是如实而观,依法而行。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是指从清净因地发起的法行。此清净因地,即妙明真心之清净本性。

    【注2】末世是指佛学的末法时期,即佛法衰颓之时期。末法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有众多魔民会在世间猖獗盛行,广行贪淫之道,号召众生共同行淫,打着善知识的名头,使众生堕落到爱欲坑中,从此迷失菩提之道;有恶鬼一样的人提倡食肉,说自己是从食肉中得到了菩提;有众多的邪师说法,破坏佛的律仪,诽谤攻击正法,误导众生走上邪路。到了佛法快要灭尽时,世间魔道兴盛,饮酒、啖肉、杀生成风;人无慈心,相互憎恨嫉妒,诽谤善人,宣扬恶人;寺庙空荒,得不到修理;不讲道德,淫泆浊乱;僧人不修戒律,不乐听法,经不诵习,贡高求名,虚假作态,望人供养;男人见到沙门,如视粪土,皆思乐乱,恶人转多。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白话翻译】

    这时,世尊对文殊师利菩萨说:“好啊!好啊!善男子,很高兴你等能为菩萨们询问成就如来的因地和法行;为末世求大乘的众生询问怎样得正住持而修,才不至堕入邪见。你现在仔细地听好了,我会为你一一讲说。”文殊师利菩萨闻之,十分欢喜,与在会大众一起,安静地期待着佛的开示。

    【注1】住持,是安住、维持的意思,正住持,即正确地观察和思维,离虚妄,灭妄想,住于正知正觉境界而保持之。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白话翻译】

    世尊告诉文殊师利菩萨:“善男子啊,佛为无上法王,有总持一切法的大法门,名为圆觉法门。此法能流出一切清净,成就正等正觉,得涅槃果及了生死,教授菩萨修行。一切如来成佛的因地,都是依圆满觉照之此清净觉相,永断无明,然后成就佛道。

    【注1】陀罗尼,意译为总持、能持、能遮。总持者,是总持一切佛法。能持者,是集种种善法,持此能令道行不散不失。能遮者,能令恶心不生,恶事不作。大陀罗尼门,就是总持一切法的大法门。佛说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这是告诉会众,今天举行法会,就是为了宣说此圆觉法门。

    【注2】真如者,即一切万有之本源,即唯一真实和常住之性体,即妙明真心,即佛性、法身、如来藏。菩提,意译为觉。真如菩提,即正等正觉、如实之觉,如实知一切法,见一切相。

    【注3】涅槃,意译为灭度、寂灭、圆寂、大寂定等,它的含义包括离生死,不生不灭,寂静,无妄想,无作、无为、无诤,无坏、无动,无受、无忧、无畏,解脱、自在、安稳、吉祥等等。波罗蜜,是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之义,通俗地说,就是了了生死,不入轮回,灭了诸苦,断了烦恼。佛说圆觉法门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这也是在讲大乘解脱道的修行原理:即通过修习圆觉法门,流出一切清净觉性(即离一切欲、一切攀缘、一切执著、一切妄想,回到心的本来清净和光明,得大正定),永断无明,而后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依靠无上正等正觉,得大般涅槃果,入了涅槃,便结束了一切生死。
    【注4】本起因地,就是以此为本,依此起觉。依圆照清净觉相,即是依妙明真心之清净本性(佛性),圆照一切,觉一切相,观一切法,断尽无明,入正等正觉,得大正定,成就佛道。总而言之,依妙明真心之佛性,发起觉照,如实觉一切相,观一切法,即一切如来的本起因地。依佛性,修圆觉法,永断无明,成就佛道,即如来的因地法行。清净本性者,即心的本来觉性,心的真性。本来觉性者,是无染的清净之性。真性者,是真实的一面,而不是虚妄的一面。人的妄想妄念、无明烦恼是心虚妄的一面,而无念,无相,如如不动,清净空明,才是心的真实一面。修道修的就是离妄归真。

    【注5】圆照者,即圆满的觉照,也就是无所不觉,无所不照,起码包括五个方面:一、对自己的每个念头了了分明,乃至了知百千世界所有众生的心念(他心通);二、能忆过去无量劫中事,知道自
    己在过去无量劫时所作的善恶之业及其果报,乃至知道十方世界众生的过去宿业及果报(宿命通);三、近的,远的,外的,内的,宏观的,微观的、明的,暗的,现的,隐的,乃至十方世界之一切尽都彻见于心(天眼通);四、近声,远声,细声,密声,天声、人声、非人声,一切众声,乃至十方世界一滴雨声,悉皆彻听于心(天耳通);五、世界的生、住、灭,事物的缘起缘灭,大地、山河、海湖之变迁,万物之迁流,生物之繁荣、衰败、变异、毁灭、繁衍、生息,风动云行,雨播雪落,乃至大千世界一叶之展,一花之放,无不知晓。清净觉相者,即觉而知幻,于一切不作分别,不起妄念,不喜不忧,不恶不乐,不为境迷,不为物转,觉照之心如如不动。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白话翻译】

    “什么是无明呢?善男子,一切众生,从很久以来,就处在种种颠倒之中,犹如一个人迷失了方向,颠倒了东西南北,将地、水、风、火这四大假合之躯妄认为自己的真身,将攀缘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的妄乱心性当作自己的本真心性。譬如一个人眼睛生了病,虚妄见到空中有花、天上有两个月亮,善男子啊,其实空中并没有花,是病人妄执空中有花。由于他生起了妄执,非但惑乱了虚空一无所有之性,亦是迷乱弄错了真实的花应生之处。由于众生生起种种颠倒迷乱,将妄作真,故而生出虚妄的生死轮回,这种情状便叫做无明。善男子啊,将其名为无明,但这个无明是没有实体的,它是虚妄的。这就如同在梦中梦到什么,在做梦时,不能说它们没有,但醒了以后,便知梦中的一切都是不实的,是空的,是不可得到的。又譬如一群空花在虚空中灭掉了,不能说这些花是一定有灭处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空花本来就没有在虚空中生出来,哪里有什么灭处呢。一切众生亦都类似如此,在事物无生中妄见事物生灭,生死本来不有,是自己妄觉生死为有。所以说,轮转生死者,只不过是一个言说的名字而已。”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无故,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如来在因地上的修行,是修圆满的觉性。圆满的觉性者,是了知身心及世界犹如空花,所以也就无有六道轮回,也没有身心在轮回中受生或死去。说无有生死和六道轮回,并不是对生生死死视而不见,当作没有,而是本来就没有。那个知觉一切的知觉者,其性虽然犹如虚空,无形无相,然而它能感觉生死和轮回,亦能觉知生死轮回犹如虚空现虚花,所以也不能说它没有知觉性。不执著各种为有,也不执著各种为无,有无俱不执,则名为净觉随顺(在清净觉中,平等的摄持一切,不二分别,不作取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觉体,性如虚空,但常住不动;因为在这个名为如来藏的知觉者,在其之中,既无有什么生起,也无有什么灭去,其本性清净,原无任何分别知见;因为法界毕竟是圆满遍布十方的。如果作如是观、如是知,即为正观正持,即名为成佛的因地法行。菩萨也是因此,在大乘修行中发起清净心。末世众生,若依此正观正持修行,则能远离修行诸病,不堕邪见。”

    【注1】法界是指意识所对之境,宽泛的是指一切万有,一切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佛土,一切居土,十方虚空,眼睛所见一切,耳朵所闻一切,鼻子所嗅一切,舌头所尝一切、身体所感知一切,意识所知一切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白话翻译】

    那时,世尊想把所讲的再宣示一遍,以偈说道:

    “文殊菩萨当知道,过去现在诸如来,从本因地而成佛,皆以智慧成圆觉。了达生死是无明,知其犹如现空花,即能免于入轮回。生死如同一场梦,醒后一切不可得。觉性之体如虚空,平等如如不动转。觉性遍满十方界,那时即得成佛道。法如幻化无灭处,成就佛道亦无得。本性清净圆满故,依此圆满清净觉,菩萨能发菩提心。未来末世诸众生,修此觉慧免邪见。”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白话翻译】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离座而起,走到佛前,他五体投地,用自己的头来触佛的脚面,尔后起立右转,恭敬绕佛三周,又双腿屈膝着地,双手合掌,跪在佛前,对佛乞请说:“大慈大悲的世尊啊,愿您能为此会的菩萨们,以及末世修学大乘的一切众生宣说,在闻听了这个圆觉清净境界后,应当怎样修行。世尊,若是众生知道了生死如幻、修行如幻,得也如幻,身心亦是如幻,既然知道了一切如幻,为什么还要修这个幻行,以幻修幻呢?若是所有的幻心都被尽数灭掉,不就没有了心了吗?没有了心,那么又是谁来作此修行呢?无有修行者,还说什么修行如幻呢?若是本无众生修行,众生岂不是于生死中,常居幻化,而始终不能了知如幻之境。如此,又怎么能够令妄想心得到解脱呢?愿世尊能为末世一切众生开示通过什么修行方法获得渐次而觉(逐渐开悟),从而使那些众生能够永远离开种种虚幻。”请说完毕,他伏下身子,再次五体投地,向佛致礼,如是起伏三拜。

    【注1】圆觉清净境界,即指圆觉法门。也就是说,圆觉法门是一种境界。是什么境界呢?是圆满觉性的清净境界。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白话翻译】

    这时,世尊对普贤菩萨说:“好啊!好啊!善男子,很高兴你等能为会中菩萨以及未来末世众生询问如何修习菩萨如幻三昧,逐渐开悟,最终永远离开一切虚幻。你现在仔细地听好了,我会为你一一讲说。”普贤菩萨闻之,十分欢喜,与在会大众一起,安静地期待着佛的开示。

    【本按】普贤菩萨问佛,菩萨及末法时期求大乘道的众生,在听到了这个圆觉法门的名字后,应当作怎样的修行,通过什么修行方法获得渐次而觉(逐渐开悟)。佛陀知道,普贤菩萨说的修行,指的是修习菩萨三昧。而一切三昧修习,都是如幻之行。是故佛说,普贤菩萨问的是如何修习菩萨如幻三昧。为什么称作菩萨三昧?因为三昧有很多种,菩萨修的是大乘法,目标是成就佛道,所以所习的三昧与声闻、缘觉二乘人在境界上是有很大的差别,由于菩萨以清净智慧习得的三昧差别于二乘人以有所执著的心习得的三昧,故称菩萨所习三昧为菩萨三昧。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白话翻译】

    世尊告诉普贤菩萨:“善男子啊,一切众生和其它种种一切,都是由如来圆觉妙心如来藏幻化而生。犹如空花从虚空幻化而现,离此幻境后,幻花虽然灭去,但虚空之性不坏。
    先依照如来经常开示的奢摩他(静修法)修习禅定,坚守佛门戒律,带领徒众同修,闲坐于静室之中,常作这样的观想:我现在的这个身体,是地、水、火、风这四大种和合而成。如头发、汗毛、四肢、牙齿、皮肤、肌肉、筋、骨头、骨髓、脑髓和污垢等等,都属于地大;如唾液、鼻涕、脓液、血液、津液、口水、口沫、痰液、眼泪、精液、大便、小便等等,都属于水大;暖热属于火大;呼吸及身体运动属于风大。当生命终止,四大各自分离后,现在这个虚妄的身体,当到了哪里去了呢?于是,就知道了这个身体毕竟是虚妄的,它只是四大和合而成的一种假相罢了,其实同幻化没有什么两样。”

    【本按】佛在此告诉初修菩萨以及末世众生,要想获得开悟,求取无上菩提,可通过修习奢摩他法,最好是与志同道合者同修。修习奢摩他法的第一步是观身而住,即观身体的不净和虚幻。观身不净,是去除对身体的喜爱、贪着和对姿色的骄傲。观身虚幻,是破除人我执,进入“人无我”境界。

    【注1】实同幻化,是说这个身体虽然不是幻术师幻化出来的,但它的虚妄性和幻术师幻化之物,实在是没有什么两样。又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虽然这个人世间的一切,包括众生的生、老、病、死和自己的受、想、行、识,虽不是一个人的梦幻之境,也不是水泡和水影,但其虚幻之性同一个人的梦境实在是没有什么差别,其空性同水泡实在是没有什么差别,其假性同水影实在是没有什么差别,其短暂性同露珠和雷电实在是没有什么差别。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白话文翻译】

    “是地水火风这四大种在因缘中假合,才虚妄生出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外境也是由四大种和合生。六根与外境和合,虚妄生出种种诸识(缘气),诸识在心中积聚,于是似乎觉得这个身体和身外的一切都是有形有相的,将这些识的积聚状,给它安个假名,就叫做‘心’。善男子啊,这个虚妄的‘心’,倘若离开了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就不会有,且四大分解之后,世间一切都无从可得。今观假合的身体和幻影般的外六尘各归散灭后,这个攀缘事物的幻心毕竟就找不到了。善男子啊,当众生的幻身灭掉了,六根便没有了,六根既无,就没有了六根与外境的相对,分别幻尘的心也就随之灭掉了;当分别幻尘的心灭掉了,一切幻尘也就会随之灭掉;当幻化的六尘灭掉了,幻化的生死轮回生灭现象也就灭掉了;幻化的生灭灭掉了,但圆明妙觉清净真心它不是幻,故而常住不灭。这就如同镜子覆了污垢,将污垢除去后,镜子就会恢复光净明亮。善男子啊,大家应当知道,这个四大假合的身体和攀缘、分别六尘之心都是心的幻相,心的污垢,当垢相永远灭掉后,圆明真心的清净本性便立时显现,十方将变得十分清净。”

    【本按】修习奢摩他法的第二步是观心而住,认识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幻心,以破除法执,进入“法无我”境界。不要将幻心当作真心,修行要灭掉的是攀缘心、分别心等一切幻心。而真心(又名真如,又名如来藏等),它是不会灭去的,也是灭不掉的。

    【住1】中外者,中是指六根,外是指外境(身外之境,即所谓的六尘)。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譬如清净光明的摩尼如意宝珠映现出五色,其实它本无颜色,是因为它折映五方而现五色。愚痴性者不知其因,故而认为摩尼珠实有五色。善男子啊,圆明妙觉清净之体所现众生身心及轮转生死,是随六道各个相应,愚痴性者不知其因,说是真真实实觉有我的身心、他的身心,真真实实觉有我的受、想、行、识。其情形与愚痴性者观摩尼珠是相同的。正因为如此,才无法远离幻化之境,见生见死,感受苦乐。所以我才说,身心是幻,是妙真如体的污垢,对离开幻垢者,名之为菩萨。当幻垢尽除后,就没有了真妄对立、清净与污垢的对立,也没有了菩萨和非菩萨,没有了菩萨名号。”

    【本按】修习奢摩他法的第三步是观法而住,即观世界是幻,身心是幻,众生是幻,生死是幻,六道轮回是幻,一切诸法皆是幻,都是由真如妙心幻化所现。了知离开幻垢,即离生死。幻垢尽除,即不垢不净,无智者,无愚痴,无生、老、病、死,无苦、集、灭、道……,无一切对立,一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说。这是如幻之观,修习如幻之观,可离诸幻,回归心的本来清净。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当按如上修行的菩萨和末世众生,证得了诸幻心就像影像一样的灭掉了,那时便见到十方世界无不清净,觉心所显发出来的是无边虚空。由于此时觉性圆明,则显出心的本来清净性。此心一净,则见色尘清净。见色尘清净,是因为眼根清净。眼根清净,眼识也就随之清净。眼识清净了,闻听声音(声尘)也会变得清净。闻听声音变得清净,则耳根变得清净。耳根清净了,耳识也就随之清净。耳识清净了,则觉世界寂然清净。如是一一清净,乃至香尘、味尘、触尘、法尘、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和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全都清净。善男子啊,总而言之,由于眼根清净,色尘也就变得清净,由于色尘便变得清净,随之声尘也就变得清净,乃至见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皆都一一清净。”

    【本按】此段是说觉后的清净境界。这是什么意思呢?第一个意思是说,身心生死、六道轮回、一切分别及所受所想,都是无明妄见,都是心的幻境,实无所有。幻心灭后,就回到了心的本来清净。第二个意思是说,持如幻之观,眼根就会变得清净,眼根就清净了,则其余五根都会跟着清净,此即一根净便六根净。何以故?见闻觉知一体无二,六根实为一根,一根实为一心,当心的圆明觉性显发,即得六根全部清净。是故,从一根进入,得离妄尘,则其余五根都会随之得脱妄尘,变得清净。第三个意思是,尘本虚妄,无所谓净与不净,净与不净全在于心,心在迷中,则六尘不净,反之,则六尘清净。第四个意思是,根清净即得尘清净、识清净,根不清净,则见六尘不净,则会妄起分别。说到底,六根不净,即是心的不净,一旦回到心的清净本性,一切都会变得清净。

    【注1】眼根清净,是说眼睛见色,不起分别,不作念想,如镜照物,无心于物,清清静静。

    【注2】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称为六识,所谓识,即是心对六尘所起的种种分别。如眼根见色,起是这是那之分别,又如意根见事物,起此善此不善之分别。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随着六尘的清净,构成世界的地、水、火、风四大亦变得清净。善男子啊,至四大清净时,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悉皆清净。这些都清净了,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以及佛法当中的三十七道品等殊胜功德和修行,亦都清净,乃至八万四千总持法门全都清净。善男子啊,一切法的实相是,到了自心清净,自己一身也就因此觉得清净,到了自己一身清净,众多之身也就因此觉得清净,乃至觉得这个世界的一切众生无不清净。善男子啊,因觉这个世界清净,随觉众多世界清净,乃至于穷尽整个虚空界,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其中的一切,都觉得是同样的清净,本来就是清净的,一直都是清净的。”

    【本按】此段是进一步显示觉后的清净境界。为什么都是清净的?因为本来就是清净的。为什么本来就是清净的?因为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一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作无为,即清净之义。若是觉得不清净,那是因为执着其有。若不执着其有,知有如幻,毕竟空无所有,即得清净三昧。所以,得开悟者,一定是觉了诸法空相,无我,无众生,无三界,无生灭,无来无去,无生死病死,无六道轮回,无色、受、想、行、识,
    一切有为法犹如梦幻泡影。

    【注1】十二处者,指六根加六境。又作十二入、十二入处。六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境,指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法尘境。

    【注2】十八界者,即眼等六根,及其所对之色等六境(所见之对象),以及六根对六境所生之眼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

    【注3】二十五有者,为生死轮回之迷界,总分二十五种。由因必得果,因果关系不亡,故称为有。即二十五种三界有情之果报,分别为:一、地狱有,二、畜生有,三、饿鬼有,四、阿修罗有,五、东胜神洲有,六、西牛贺洲有,七、北俱卢洲有,八、南赡部洲有,九、四天王天有,十、忉利天有,十一、炎摩天有,十二、兜率天有,十三、化乐天有,十四、他化自在天有,十五、初禅天有,十六、大梵天有,十七、二禅天有,十八、三禅天有,十九、四禅天有,廿、无想有,廿一、净居阿那含有,廿二、空处有,廿三、识处有,廿四、无所有处有,廿五、非想非非想处有。一至十四,为欲界十四有。十五至廿一,为色界七有。廿二至廿五,为无色界四有。

    【注4】十力者,是指佛的十种智力: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即知六境六识虚妄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即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即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即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即普知众生种种不同境界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即知如何断尽一切妄惑余习,使之不生的智力。

    【注5】四无所畏者,是指佛具十力之智,在大众中无畏说法,泰然自若。一共有四:(一)说一切智无畏;(二)说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尽苦道无畏。

    【注6】四无碍智者,是指佛菩萨拥有四种无所滞碍的理解能力(即智解)和言语表达能力(即辩才)。这都是智慧的表现,故称为四无碍智。四无碍智分别是: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和乐说无碍智。法无碍智者,即通达一切诸法,无所不知。义无碍智者,即通解一切名、相、语言和文字,分别无滞,解释其义无有差错和过失。辞无碍智者,即随顺一切众生各方语言,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解,辩说无滞。乐说无碍智者,即随顺一切众生不同根性、所乐所喜、愿闻之法,而为说之,圆融无滞。

    【注7】十八不共法者,即唯佛独具的,二乘及菩萨所没有的十八种功德法。(1)诸佛身无失,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2)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3)念无失,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以上三法指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4)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选择。(5)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于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6)无有一法不能舍,于一切诸法,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7)欲无减,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8)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9)念无减,三世诸佛之法,无不满足持有,无有退失。(10)慧无减,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11)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气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12)解脱知见无减,佛于诸解脱相,知见明了,分别无碍。(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以上三项,乃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16)智慧知见过去世无碍。(17)智慧知见未来世无碍。(18)智慧知见现在世无碍。以上三者,为佛以智慧照知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注8】三十七道品者,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内容包括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法。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当观察到十方虚空皆是如如不动的,就应当知道,圆明觉体真如心也都是如如不动的。当观察到地性不变动,水性不变动,火性不变动,风性不变动,四大之性皆不动,就应当知道,这个真如妙心之觉性也是不变不动的(真如自性不动故,四大之性不动),乃至知道八万四千总持法门都是真如自性,本住心中,圆满具足,不来不去。善男子啊,当觉性达到遍满法界,清净不动,圆融无际,这时就知道了,六根也是遍满一切法界的。当知道了六根遍满法界,就知道了,六尘也是遍满法界。当知道了六尘遍满法界,就知道了,四大也是遍满法界,乃至知道一切法门也是遍满法界。善男子啊,由于这个妙觉之体遍满法界,所以六根、六尘不会相互破坏和杂乱。由于根、尘不会相互破坏和杂乱,所以一切法门也是不会相互破坏和杂乱的,这就如同成百上千盏灯,在同一个室内放光,每一盏灯的灯光都遍满了房间,而互相不会破坏,也不会相互杂乱。”

    【本按】此段是说觉后的知境界。上言觉一切法清净,此言一切法都是真如自性,真如妙心常住不动,遍满法界。一切法清净,是因为一切法空相,毕竟不生无所有。真如妙心常住不动,故而能修。真如妙心遍满法界,故而能觉一切。真如妙心不变不动,故而能生能觉能知之性不坏。真如妙心知觉性不坏,犹如明镜的映照之性不坏。一切法的实相,即是空而为有,有而如幻,毕竟无所有。一切法的实相即是为自性相,即为真如所现所藏,犹如幻法为幻师所幻化,又犹如种子藏于果实之中。一切法的实相是佛法本住心中,不从外得。一切法的实相即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由于真如妙心遍满十方界,所以六根遍满法界,六尘遍满法界。由于六根遍满法界,所以能够修成觉照一切,所以到了圆觉境界,便成就了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当成就了清净觉性,就应当知道,一个真正的菩萨是不会再被任何法束缚,不会去求解脱烦恼,不会再厌恶生死而贪爱涅盘,不会再刻意尊敬持戒者而憎恨破戒者,不会再格外敬重久习佛道者而轻视初学者。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觉悟了一切。这就如同一个人用目光观见眼前事物,这个目光是圆明的,它不会生起憎爱。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清净的目光是没有分别心的,它不会生起憎爱的情感。”

    【本按】此段是说觉后的智境界。为何成就清净觉性后,不会再求解脱,厌恶生死,贪爱涅盘,不会再起爱憎心、谄媚心、轻视心,乃至一切二心,是因为此时已无一切分别心,心地清净,无有一切妄念,平等观照一切。譬如大日平等普照万物,不厚此薄彼,厌此喜彼。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磐犹如昨梦。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磐,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住无止,无作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诸菩萨和末世众生,修习此奢摩他行及得到成就,从实而言,并无有修,亦无成就。圆满觉性的普照,同寂灭没有二样。在如来藏中,有百千万亿数不清的多如恒河沙数的诸佛世界,就像虚空中的空花,在乱起乱灭着。到了圆满觉性境界,一切既不亲近,也不离开,既没有束缚,也没有解脱,这时才知道,众生本来成佛,生死和涅槃就像昨天夜里的一场梦。善男子,因为犹如昨夜之梦,所以应当知道:无生死,无涅槃;无有众生来到这个世间,也没有众生离开这个世间;证无所得,亦无所失;没有取得什么法,也没有舍掉什么法;所能证到的,唯一只是一切不住,无可依止,无生无灭,无作无为;在此犹如梦幻的修证之中,没有什么能证和有所证得,终究一切为无证,也没有一个修证者。一切法的本质都是空,这是平等不二的,此平等不二性,永远都是这样的。”

    【本按】此段是对奢摩他行的总的归纳。何为涅槃?涅槃是寂灭,入圆满觉性者,见一切寂灭。寂灭者,犹如从梦中醒来,从梦中觉醒后,便恍然大悟,生生死死和涅槃解脱,烦恼和束缚,受苦和受乐,修行和修证,富贵和贫贱,成功与失败,得到与失去,此生彼灭、世界的变化,等等一切,原来都是虚幻的,犹如梦境,一切都是空无所有,没有什么不同。今无明梦破,回视往事,因在迷中,故觉是真,故才为其所缚所转,今从无明梦中觉醒,便顿时释然,妄想顿灭。又,佛说众生本来成佛,是为了坚定众生修道成佛的信心,但不可因此错解,以为无需再作任何修行,因为众生本来成佛。佛说,众生本来成佛,不是说众生都是佛。如果众生都是佛了,何苦还要作修行。众生本来成佛,因为众生本来是寂灭的,寂照圆明的,但后来因一念无明妄起,转生暗昧。众生之所以名为众生,是因为还在为幻所困,在幻中感受生死、感知烦恼,不修道,如何出幻?譬如梦是人做,人不做梦,他是人,人在做梦,他还是人,做不作梦,他都是人。不知自己是在做梦,他就一直在梦中,知道自己在做梦,他就会因此觉醒,觉醒的过程就是修道的过程,在哪里修呢?在梦幻里修,如幻而修。在《金刚经》里,佛对须菩提说:“不要起这样的念头,如来不是因具足清净修行(六度万行),修入圆满觉性,而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要想成佛,就必须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要获得无上正等正觉,就必须修入清净圆满觉性,要修入清净圆满觉性,就必须修行佛道。这是毫无疑问的。
    【注1】佛说众生本来成佛,是说众生本来是寂灭的,而不是说,在一个佛世界中,本来有很多佛出世。一个世界,在一个时期,只有一个佛出世,是故名为一佛世界。比如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现在是释迦牟尼佛世界,释迦牟尼佛之后是弥勒佛世界。一个菩萨圆满修成佛道,可在所修世界示现成佛(示现灭度),亦可去其他世界示现成佛(示现灭度),亦可建立新的佛土世界。

    【注2】佛说,其能证者,无住无止,无作无灭。是说,修行所能证得的,唯一只是无住无止,无作无灭。无住,就是一切不住。一切不住,就是无相无念。无相,就是于相而离相。于相离相,就是心不著相,不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非法相等一切相,不为境迷,不为物转,不为事牵。无念,就是于一切法不分别,不执着,不攀缘,不贪不爱,不取不舍,无嗔恨心、好恶心、酬害心等一切无明心,不思前境,得失不系于心,心如止水。无止,就是无可依止。因为一切法是空,身心是空,世界是空,众生是空,菩萨是空,涅槃也是空,故无有可依。无作无灭,就是了知了无生无灭,不来不去,无作无为,无得无失。总而言之,所能证者,是一片清净,空空寂寂。除此,别无有它。达此境界者,即名解脱,即名为定,即名为慧。言解脱者,名为解脱,实无解脱。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初学菩萨和未来末世众生欲求清净圆满觉性,成就佛道,可按照我说的这样作这般修行,遵循这样的修行次第,作这样的思维观察,住于这样的觉境界,持这样的心,这样地为众生说法,通过这样方便法门,得到这样的开悟。求到了这样的法,不要生出迷茫和疑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如是渐修行,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花。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

    【白话翻译】

    那时,世尊想把所讲的再宣示一遍,以偈说道:

    “普眼菩萨当知道,一切轮回诸众生,身体心识皆如幻。身体四大所合成,心识对象是六尘。四大各自分离后,谁能合成此妄身。如是观察渐修行,便觉一切悉清净,觉心不动遍法界。无作无著幻即灭,无有所证和能证。觉见一切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灭。三世之中悉平等,终究没有来和去。初发道心诸菩萨,以及末世之众生,欲求开悟入佛道,应当如法作修学。”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唯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白话翻译】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离座而起,走到佛前,他五体投地,用自己的头来触佛的脚面,尔后起立右转,恭敬绕佛三周,又双腿屈膝着地,双手合掌,跪在佛前,恭敬地向佛说道:“大慈大悲的世尊啊,您慈爱善巧地为一切菩萨大众宣讲了如来圆满觉性的清净无染的大总持法门因地法行的初修方法和次第,为蒙昧众生开发智慧。在此法会大众承蒙佛陀慈悲的教诲,犹如病目除去了眼翳,眼界豁然开朗,慧目之中,一切变得清净。世尊,倘若如您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的话,何故后来又起无明呢(烦恼)?倘若无明是众生本来就有的,那么是什么缘故,如来又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呢?倘若十方世界所有种类的众生,本来已经成佛,后来又起了无明,那么一切如来又是从什么时候起,重新生出一切烦恼的呢?但愿您不舍无限无掩之大慈大悲,为菩萨们开示如来秘密宝藏,同时为了末世一切众生,使之能够听得到究竟了义的佛法法门,永远断除心中的疑惑和犹豫。”请说完毕,他伏下身子,再次五体投地,向佛致礼,如是起伏三拜。

    【本按】金刚藏菩萨问了佛三个问题,他知道这三个问题是一切菩萨和修学大乘之众生都可能会想到的,如果不搞明白,会因此对佛法生起疑惑,生出犹豫,障碍智慧和修学精进,所以他替众生请求佛陀予以解说,由佛说出,众生必然深信不疑。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白话翻译】

    这时,世尊对金刚藏菩萨说:“好啊!好啊!善男子,很高兴你等能为会中菩萨以及未来末世众生,向如来询问极为幽秘的究竟了义的深奥法门,此法门是大菩萨对众生最上教诲的了义大乘法,能使十方世界修学大乘的菩萨及各方末法时期一切众生,得到决定不变的信心,永远断除疑惑和犹豫。你现在仔细地听好了,我会为你一一讲说。”金刚藏菩萨闻之,十分欢喜,与在会大众一起,安静地期待着佛的开示。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犹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白话翻译】

    世尊告诉金刚藏菩萨:“善男子啊,如果总是思维这个世界和十方一切世界生于何时,最终灭于何时?在世界生起之前和灭了之后,是有些什么,还是什么也没有?四大聚散起于何处,止于何处?等等。像这样的念念相续,翻来覆去地想,作种种分别取舍,都是属于一种轮回心。以未出轮回的心,来思量猜度如来的圆觉境界,则其圆妙觉心就同于不出轮回的生死流转心。以这样的生死流转心想要免除轮回之苦,绝没有这样的道理。譬如转动眼珠,看到本来平静的水面好像在摇动;又譬如眼珠不动,轮动火把转圈,眼前便显出一个回转的火轮;再譬如夜空云彩流动,就好像月亮在走,以及坐在行驶的舟船上,觉得河岸在后退。这些都是妄觉妄见。善男子啊,若是眼珠不停止转动,火把不停止轮圈,云彩不停止流动,舟船不停止行驶,水面的摇动,火轮的回转,月亮的行走,河岸的后退,就不会先得止住。何况轮回生死的污垢心,在还未得到清净时,以它来观察如来的圆满觉性,又怎么能见到它是清净不动的呢?正因为如此,你等才会生出这三个疑惑。

    【注1】轮转生死垢心者,是说圆妙真心是无生死,无轮回的。生死与轮回,是心的妄觉妄见,是心的污垢,即所谓的垢心。

    “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见空花,患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生死、涅磐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白话翻译】

    佛进一步开示说:“善男子啊,譬如生了翳的眼睛妄见虚空有花,若是治好了眼疾,不可以说,此眼翳何时还会再生出来。为什么呢?因为空花并非等待眼翳来看见它们。同样的,空花从虚空中灭掉了,也不能说虚空中何时还会再起空花。为什么呢?虚空中本来就没有花的生起和灭去。生死同于空花的生起,涅槃同于空花的灭去,妙觉圆照之性同于离开空花和除去眼翳。善男子啊,大家应当知道,虚空不是暂时而有,也不是暂时而无,它是常住不动的,何况如来圆觉随顺觉性,此清净觉性,它是不会生起烦恼的,它就像虚空一样的空寂,如如不动,一切在其中都是平等的。”

    【本按】金刚藏菩萨问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的话,何故后来又起无明(烦恼)呢?佛以空华比喻身心、世界、生死与轮回,以眼翳比喻无明(不能如实知见诸法实相,计著生死为有,六尘真实,而生起的贪、嗔、痴、慢、疑等种种烦恼),以虚空比喻如来圆觉随顺觉性,说明成了佛后,就不会再起一切烦恼,犹如除去了眼翳,就不能说何时还会再生眼翳。如来是圆满觉性者,了知一切法不生不灭,无生死,无轮回,平等地观察一切,随顺一切,如如不动,故对一切不起烦恼,犹如净目不生眼翳。又,若认为后来复起无明,则是计著烦恼为有。若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就不会生出“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之疑问。金刚藏菩萨问佛,倘若无明是众生本来就有的,那么是什么缘故,如来又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呢?这个问是不对的。实际是,本来无众生,无烦恼,一切都是寂灭的。只有在有众生,有烦恼的前提下,才有所谓的众生本有种种无明。金刚藏菩萨问佛,倘若十方世界的众生,本来已经成佛,后来又起了无明,那么一切如来又是从什么时候起,重新生出一切烦恼的呢?这个问也同样是不对的。因为妙真如中本就无有烦恼生起,又怎么能够说的出烦恼重新生出的世间呢?譬如一个人根本就没有来过,又怎么能够说,他是什么时候来的呢?若修入圆满觉性,照见圆觉妙心中清净空寂,无有一物,即知生死、涅槃平等不二,妙圆真心常住不动,不随妄觉生死、涅槃寂灭而改变。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磐,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好比冶炼金矿,得到的黄金并非是因冶炼而有,它本来就存在于矿石中。黄金从金矿中提炼出来,就不会再重新变回为矿,即使经过无穷的时间,金性也不会坏掉。我们不能说金矿中本来没有黄金,黄金是通过冶炼才生成的。如来的圆满觉性也是这样的,它本来就有,始终不坏。善男子啊,在一切如来的妙明圆觉性中是没有菩提相和涅盘相的,也没有谁成佛和谁不成佛,没有虚妄的生死轮回,以及生死轮回的结束。”

    【本按】佛以金子譬喻圆满觉性,说圆满觉性本是真如妙心之清净自性,它本来就圆满具足,从不曾坏去,也不会坏去。因为圆满觉性是真如妙心之自性,所以才能修成圆满觉照。若非圆满觉性是真如妙心之自性,那么想修也是修不成的。修行佛道,就是依这个本具的圆满觉性来修,回到圆明觉照中来。佛说灭度众生,就是寂灭众身心,寂灭之后去往哪里?无所去,回到圆明觉照中来,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生死,无轮回,清清净净。佛在这里又说,没有什么成佛不成佛,在如来的妙明圆觉性中没有成佛者,亦无不成佛者,没有生死轮回或生死轮回的终止。为什么呢?一切同为空花相,众生生死是空花相,佛涅槃也是空花相,众生是空花,佛也是空花,空性皆无二。所以,佛在金刚经中说:“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无生正等正觉,是如实而见,如实而说。所以说,若觉谁得菩提或得涅槃,说明尚未离幻。所以说,认为有谁成佛或不成佛,乃至分别谁是什么,谁不是什么,谁清净,谁不清净等,都是分别心,都是幻心。有分别心、计著心、攀缘心、得失心等种种心者,说明尚未离幻。虽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寂照圆明,但需修行使现,犹如金在矿中,终需提炼而得。佛说,既已成金,不重为矿,这是告诉我们,成了如来后,就不会复又退为凡夫。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磐,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花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即使是声闻人修至身心语言皆悉断灭,他都很难亲证阿罗汉的涅槃境界,更何况,怎么能够以有思维的分别心来测度如来圆满觉性境界呢?譬如,想用萤火来烧掉须弥山,这个火是终究是着不起来的。同样,如果以有生有灭、有老有死、有来有去、有断有续、有成有坏等轮回心生出有轮回的无明妄见,想要进入如来的大寂灭海,终究是不能到达的。因此,我告诉一切菩萨以及末法时期的众生,修大乘菩萨行,欲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先应断除无始以来的轮回根本(指爱欲)。善男子啊,一切有所作的思维都是从计‘有’的心生起来的,这个‘有’都是心的六尘,它们是妄想自性和缘起自性生出来的种种妄识(妄想缘气),此妄想缘气不是心的本体。一切之‘有’如同空花,用计‘有’的思维心来分辨佛的境界,就好比令空花结出空果,转过来,转过去,都还是妄想,徒增更多妄想,是绝不可能从中知晓如来圆觉境界的。善男子啊,虚妄分别的浮动心,生出来的是巧立名相之见,不能获得圆满觉性的智慧。以分别思维心来问问题,不是正问。”

    【注1】身心语言皆悉断灭,是指依教修行的佛弟子断了六识分别之心,妄想思维不起,到了无念无想无语言状态。

    【注2】如是分别,非为正问,是指金刚藏菩萨所问的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出于分别思维,分别什么呢?分别众生是本来成佛,还是不成佛;分别有生死,还是无生死;分别众生有烦恼,还是无烦恼;分别有原因,还是无原因;分别是从什么时候起等。之所以作这些分别,是因为计著种种为‘有’,不离诸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终始。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花相。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白话翻译】

    那时,世尊想把所讲的再宣示一遍,以偈说道:

    “金刚藏菩萨当知,如来寂灭圆觉性,不曾有始和有终。以轮回之心测佛境,思维还入妄想中,只能堕在轮回中,不能入佛寂灭海。譬如冶炼提金矿,金子非因提炼有。虽说金子本就有,终需冶炼才能得。一旦真金从矿出,不复重回再为矿。一切生死与涅槃,凡夫菩萨及诸佛,都是幻化空花相。分别思维同幻化,何况追问种种妄。若能了去分别心,然后便能求圆觉。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磐,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唯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曜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白话翻译】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离座而起,走到佛前,他五体投地,用自己的头来触佛的脚面,尔后起立右转,恭敬绕佛三周,又双腿屈膝着地,双手合掌,跪在佛前,恭敬地向佛说道:“大慈大悲的世尊,您的说法为菩萨打开了广大的秘密法藏,使在座的大众们深深悟到了生死轮回的真相,从而能够分别正法与邪法;您讲的秘密法藏能为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施给无所畏惧永断无明的观道之眼,使其对自性大般涅槃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不再随着虚妄的生死轮转境界反复生起轮回妄见。世尊,倘若诸位菩萨以及末法时期的众生,欲要畅游如来大寂灭海,应当怎样才能断除生死轮回的根本呢?在生死轮回当中,有哪几种不同种性的众生?众生在修无上菩提上有几种差别?已经获得解脱的大菩萨,在回入烦恼尘世后,是采取哪些方法来度化众生的呢?但愿世尊不舍弃救济世间众生苦痛的大悲心,作出开示,让一切正在修行的菩萨们,以及末法时期的众生,得清净慧眼,照破驱散无明昏暗,使心地犹如明镜,从而圆满悟得如来的无上知见。”请说完毕,他伏下身子,再次五体投地,向佛致礼,如是起伏三拜。

    【本按】上面佛对金刚藏菩萨说,一切菩萨以及末法时期的众生,修大乘菩萨行,欲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先应断除无始以来的轮回根本。由此引出此问,问应当如何断除生死轮回的根本。意思是问,什么是轮回根本。又问,在轮回中的众生有几种性?三问,在修行上有几种差别?四问,菩萨度生有几种方便?

    【注1】大般涅槃,或称大涅槃,是指大灭度、大圆寂,为成佛的完全解脱的不思议的常境。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白话翻译】

    这时,世尊对弥勒菩萨说:“好啊!好啊!善男子,很高兴你等能为会中菩萨以及未来末世众生,向如来询问极为深奥秘密,微妙难思的法义,这将使众菩萨获得清净无暇的慧眼,也将帮助末世的一切众生,永远断止生死轮回,使其心悟诸法实相,成就无生忍。你现在仔细地听好了,我会为你一一讲说。”弥勒菩萨闻之,十分欢喜,与在会大众一起,安静地期待着佛的开示。

    【注1】无生忍,又称无生法忍。所谓无生忍,即观一切法空相,毕竟不生,见一切法毕竟不生之理,离生灭见,而安住其中。所谓无生忍,即知不生不灭之诸法实相,不起分别,不作妄想,平等地摄受一切法,绝了贪嗔痴,离欲清净,于其中安忍不退。所谓无生忍,即知一切法无生如是而忍,一切法无来如是而忍,一切法无去如是而忍,一切法无我如是而忍,一切法无主如是而忍,一切法无取如是而忍,一切法无舍如是而忍,一切法实无所有如是而忍,一切法无实如是而忍,一切法无高下如是而忍,一切佛无高下如是而忍,一切法无可比性如是而忍,一切法如如如是而忍,一切法无破无坏如是而忍,一切法无断无灭如是而忍,一切法无垢无净如是而忍,无染无著犹如虚空如是而忍,一切法空、无相如是而忍,无欲无求、离贪嗔痴如是而忍,一切法法性都是如此如是而忍,一切法的实际都是如此如是而忍;如是,一切法无分别、无相续、无忆念、无言论、无思惟、无作无力、虚弱虚妄,如幻、如梦、如月影、如镜像、如芭蕉、如聚沫、如水泡,如是而忍。而这一切忍,亦无所有,非是法,亦非不是法,不过是一个名称而已,是一种文字的说法而已。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白话翻译】

    世尊告诉弥勒菩萨:“善男子啊,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因为有种种恩爱之心和贪欲习气的缘故,所以才有了生死轮回。所有世界当中,一切不同种性的众生,包括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等等;都是因为淫欲行为,才有了投胎转世,并形成了身体和性命。应当知道,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又因为有种种贪欲助长了爱的习性,因此才使得生死轮回相续不断。贪欲是因爱而生,生命是因爱欲而有。众生之所以贪生怕死,爱恋性命,还是因为有种种贪欲的缘故。也就是说,爱欲是生死轮回的因,爱恋性命是贪欲结出的果。
    【注1】此示生死流转、六道轮回之因。

    【注2】爱欲,是爱和贪欲的总称。爱者,性爱,情爱,爱美色,爱美貌,爱身体,爱世界,爱财,爱名,爱富贵,爱饮食,爱美服,等等世间之爱。有爱,就会生起获取的欲望,贪求无有止境。性爱的淫欲行为产生孕育生命的种子,对世间各种欲境的贪爱,导致趋奔欲境而去,入种子受生,然后和合四大形成身体性命。流连于贪欲的享受,必然助长爱的习性,使爱的习性愈加深固。因为爱欲横流,执著种种为有,贪着世间种种乐,故才爱命惧死。所以说,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贪欲是因爱而生,生命是因爱欲而有,有贪欲就会爱恋性命。因为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所以欲断生死轮回,应离世间种种爱,不为爱网所缚。

    【注3】卵生者,如鱼、鸟、龟、蛇等。胎生者,如人、畜、龙、仙等。湿生者,如蛆虫、蠕虫等。化生者,如诸天、地狱、飞虫类等,是随自心梦想和情欲化境而生,忽然现出的一类众生。各类众生都有各自所爱。其中,阿修罗是很特别的一类,既有胎生,又有卵生、湿生和化生。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白话翻译】

    “生是由贪爱趋奔欲境而去,然而欲境有顺有违,若是欲境顺心,则爱更滋长,倘若欲境违心,便生憎恨嫉妒等行为,以致造种种恶业,甚至杀害,于是,便生到地狱、饿鬼道中,感受剧苦。其中有人知道了欲望的可厌,于是就爱上了厌恶欲望,离开恶业的善业之道,由于舍弃恶业,乐于行善,从而死后升到六欲天,或生为有福之人。其中又有人知道了,六欲天还有所爱,这些爱也是令人厌恶的,于是弃掉一切爱欲,舍去欲界天乐,死后上升至色界天,喜欢清净微细之色法,但此喜欢亦是爱,所以在无形中还是滋养着内心深处的爱,爱是轮回的根本,故所得果报仍为增上善果,未超生死。这些情况,都是轮回法,因此不能成就无上菩提的圣道。所以,诸位菩萨和末法时期的众生,想要解脱生死,出离轮回的话,首先应当断除贪欲,灭掉内心深处的渴爱。”

    【注1】此答怎样才能断除生死轮回的根本。

    【注2】六欲天,即欲界之六天,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六欲天人都还没有断尽诸欲,但已不再作恶。六欲天为十善业所感而现,十善业者,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注3】色界天,三界之一。又称作色天、色行天。为有净妙之色质的器世界及其众生之总称,位于‘欲界’上方。为了区别于其下的欲界及其上之无色界,而称色界。此界之天众无男女之别,其衣系自然而至,而以光明为食物及语言。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已得道的菩萨变化现身生到世间,示现解脱烦恼,出离生死轮回之道,非是因为爱欲,而是出于大慈悲心,来度化众生舍弃爱欲,假示贪欲而入生死。倘若末法时期一切众生,能够舍弃种种欲望,除灭一切憎爱之心,永远断除生死轮回之因,勤奋修学,以求如来圆觉境界,当他的心变得清净后,就会得到开悟。”

    【本按】佛陀恐人误会所说而生疑云,故特地说明菩萨之事,菩萨入生死,非是爱欲所致,但来世间假示贪欲也。由此可知,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其中可能有菩萨,他或者是同事,或者是朋友、亲人、亲属,或者是其他,可我们的眼睛不能辨别谁是菩萨,谁不是菩萨,因为他和普通人看起来是一样的,也显示七情六欲。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择善而从,知恶即改。由于我们不具知晓前因后果的能力,不能知晓一个人的过去和真实,所以不应轻易对事对人作出善与不善、恶与不恶的分别,就像六祖坛经说的那样,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白话文翻译】

    “善男子啊,一切众生是由爱和贪欲催生无明的。众生无明差别不等,由此显现出五性。无明有二种障,众生显现二种障的深浅程度是不同的。是哪两种障呢?一是理障,它障碍正知正见。二是事障,它障碍出离生死轮回,使生死流转相续不断。是哪五性呢?善男子啊,倘若理、事二障都没有断掉,名为尚未成佛的众生,称作凡夫种性;倘若一些众生欲永舍贪欲,先除了事障,但还没有断尽理障,只能悟入声闻、缘觉境界,还不能显现和住于大乘菩萨的境界,称作二乘种性。

    【注1】此答在生死轮回当中,有哪几种不同种性的众生。

    【注2】理障,是指障碍正知见,使不达真如本觉,不明诸法实相的身见、边见、邪见(此称法障),以及执著自己的所知所见以及感受等(此称法执)。执着经论中的一句话,食而不化,也是法执。
    固执于所学的世间知识,纠结于科学理论和实验验证,亦属法障。(参看《楞伽经》等)

    【注3】事障,又名烦恼障,此指爱和贪欲。又指贪、嗔、痴、慢等。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磐。”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如果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想要游于如来大圆觉海,先应当发愿勤奋断除理、事二障。降伏了二障后,就能够悟入菩萨境界。若是通过持续修行,永远断灭了事障和理障,就会悟入如来微妙的圆觉境界,满足成就无上菩提和大般涅盘。此称如来乘种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一切众生都可证得圆觉境界,但由于各自的因缘不同,遇到了不同的善知识,依照善知识所开示之法而作修行,这样就会产生顿时成就和渐渐成就二种不同情况,此为不定种性。不定种性在师教导,不在自己,即所谓闻熏成种。若遇大善知识教授无上觉悟的正修行路,则根无大小,皆成佛果。倘若有众生想求得善知识的帮助,但遇到了邪师,就得不到正知正见,也就得不到正的开悟,这样的情况叫做外道种性。这是邪师的过错,而不是众生的过错。以上就是众生的五性差别。”

    【本按】弥勒菩萨问佛,在修行上有几种差别。佛说在轮回中的众生有五种种性,一是凡夫种性,二是二乘种性,三是如来乘种性,四是不定种性,五是外道种性,这五性的差别是在所现二种障的深浅。凡夫种性者是既现事障,亦现理障。二乘种性者是断除了事障,但尚现理障。如来乘种性者是事、理二障尽断,全都不现。不定种性者是二种障能不能全都断除不现,要看遇到什么样的善知识,闻到什么样的法。外道种性者是遇到了邪师,接受了邪法,故事、理二障愈现愈深。所以说,修行上的差别就是二种障显现深浅的差别,众生的五种性,表现的就是修行上的五种差别。

    【注1】善知识者,是指具有一切正知正见,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修行之人。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反之,教导邪行之人,称为恶知识。据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七常啼品载,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法及一切种智,而使人欢喜信乐者,称为善知识。在本经普觉菩萨所问章中,对善知识的品性特点作了概括:包括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心恒清净,赞叹梵行,不违律仪等。

    【注2】外道者,是指佛学以外的一切宗教。如果违背真理,推行邪法,导人为恶,便是邪教。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大菩萨都是以大慈悲心和大智慧进入世间,开发众生觉性,使未悟众生得到开悟。为此,乃至示现种种不同的形相,在各种逆境或顺境中,与其一同共事、共修等,以此摄受众生,从中关爱、影响、开导和教化他,使他觉悟修行而至成佛。所有的这一切,依靠的都是从无量劫以来所发的庄严佛土,修学无量法门,济度一切众生的清净大悲愿力。倘若末法时期的一切众生,对于大圆觉法门生起增上之心(胜进心),应当仿效菩萨们,发起修习菩萨行,决志成佛的清净大愿(菩提愿),愿言为:‘愿我今世能够住于像佛一样的圆觉境界中,我要求得善知识的教导,不要遇到外道邪师和落在二乘的老师。’依照这样的愿望修行,就会逐渐断掉理、事二障。当二障全都消尽,清净大愿获得满足后,便会登上究竟解脱的清净法殿,证入大圆觉的微妙庄严境界。”

    【注1】此答已经获得解脱的大菩萨,在回入烦恼尘世后,是采取哪些教化方法来度化众生的。也是告诉末世众生欲修圆觉法门者,首先应发菩提心,并求得善知识的帮助。

    【本按】弥勒菩萨问,大菩萨在回入烦恼尘世后,是采取哪些方法来度化众生的。佛说,菩萨是以大慈悲心和大智慧来开发众生的觉性,使他们得到开悟。为此,他们会示现种种形相,比如相应示现佛身、独觉身、缘觉身、声闻身、大梵天王身、帝释身、天王身、天神身、人王身、长老身、宰官身、居士身、僧人身、天龙身、夜叉身、阿修罗身、童子身,等等,如楞严经中观音菩萨说的那样,为他们说法,使他们得到得到解脱,获得成就。他们会到人世间投胎受生,获得人的肉身,到众生中去,于其一同共事、共修等,以关爱、影响、开导和教化他们,使他们觉悟修行而至成佛。为什么要到人世间受生受死,通过这个途径来教化众生呢?因为,若是以菩萨身现身人前,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他说法,人的肉耳也是听不到的。又,圆满悟得如来的无上知见是所有修习大乘道众生的梦想,佛说,末法时期之众生欲求成佛,先应求得大圆觉法门,而欲求得大圆觉法门,先应发恒修菩萨行,决志成佛的清净大愿,然后求得善知识的教导,依从所教,信受奉行,切勿受外道蛊惑,也不要受二乘知见的影响。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及与贪嗔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销灭,求师得正悟,随顺菩提愿,依止大涅槃。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白话翻译】

    那时,世尊想把所讲的再宣示一遍,以偈说道:

    “弥勒菩萨当知道,一切轮回诸众生,为何不得大解脱,皆是由于贪欲故,从而堕落生死中。若能断掉憎爱心,以及习气贪嗔痴,无论为是哪种性,皆得圆觉成佛道。欲断二障永销灭,应求明师得正悟,随顺专志菩提愿,依止圆觉大涅槃。十方一切大菩萨,皆以大悲清净愿,回入尘劳示生死。现在一切修行人,以及末世之众生,勤奋断除理事障,便会回归大圆觉。”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愿为一切诸来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白话翻译】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离座而起,走到佛前,他五体投地,用自己的头来触佛的脚面,尔后起立右转,恭敬绕佛三周,又双腿屈膝着地,双手合掌,跪在佛前,恭敬地向佛说道:“大慈大悲的世尊,您为我们详尽讲说了如此不可思议的法门,这是我从来不曾见过,不曾听过的。我们今天承蒙佛陀的善巧开导,身心获得安逸快乐,得到极大的利益。愿您能为来此法会的菩萨大众,重新宣说无上法王的圆满觉性。并请开示,一切修行众生、诸位菩萨,乃至如来在所证所得上有什么差别?以便让末法时期的众生,听到了您的教导后,能够随顺修学,得到开悟,逐渐深入佛道。”请说完毕,他伏下身子,再次五体投地,向佛致礼,如是起伏三拜。

    【本按】佛对弥勒菩萨说,一切众生都可证得圆满觉性。那么,佛的圆满觉性是什么样子呢?从凡至圣的修证过程中,所证所得会有哪些差别呢?了解了差别所在,就明白了佛的圆觉境界,就知道了应如何精进修学,提高自己。清净慧菩萨请佛作出开示。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白话翻译】

    这时,世尊对清净慧菩萨说:“好啊!好啊!善男子,很高兴你等能替各位菩萨以及末法时期众生,向如来询问修行过程所证所得之差别。你现在仔细地听好了,我会为你一一讲说。”清净慧菩萨闻之,十分欢喜,与在会大众一起,安静地期待着佛的开示。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白话翻译】

    世尊告诉清净慧菩萨:“善男子啊,圆满觉性是真如妙心之自性,它非有实体,但并非无有。心的圆觉性是随缘而起,离缘不起,它不是从哪里取得的,也不是从哪里证得的,它是本来就具有的。就实相而言,其实并无菩萨及各类众生。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和众生都是虚妄的幻化而已,觉了幻化,不为所迷,幻化就会灭去,幻化灭去,也就不再有取得什么和证得什么的菩萨和众生了。譬如眼睛不能见到自己的眼性,然能不能见到,都是一样的,能见到自己的眼性与不能见到自己的眼性,这个眼睛还是那个眼睛(自平等),这个眼睛所看到的一切也都是虚幻的,实际上是没有的(无平等者)。众生不见真如自性,自心处于迷乱颠倒之中,所以不觉一切法都是幻化,故未能灭幻化,离生死。修行过程是除灭幻化的过程,在已经灭幻和尚未灭幻中间显现出功用上的差别,也就所得所证的差别,也就是觉性上的差别。若是证得了如来寂灭随顺觉性,就会明白,其实没有寂灭一事,也没有什么寂灭者。”

    【注1】眼性,是指眼的见性,即能见之性。能够见到自己的眼性,它是那个眼睛,不能见到自己的眼性,它还是那个眼睛。同理,见到了自己的圆觉自性,它是那个真如妙心,未见到自己的圆觉自性,它还是那个真如妙心,并不因为见到自性和不见到自性,这个真如妙心就变得不一样。在这个真如妙心中,一切相都是真如妙心的自性相,一切自性相都是虚幻相,一切法都是非有、不生,没有什么不同。

    【注2】如来寂灭随顺者,此寂灭是指灭了妄想妄念的幻心,离了一切虚妄之相,不生烦恼,入了清净寂静之地。随顺,是随缘、随之顺之的意思。因为觉了一切法都是幻化,性空无所有,是故不再颠倒执著,不作取舍和分别,于相离相,随而顺之。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一切众生从无量劫以来,是由妄想自性妄执幻身为‘我’,对‘我’生起执爱,自己不曾知道这是心的迷乱颠倒,故而念头生生灭灭,起憎爱心,沉溺于对色、声、香、味、触的五种欲望中,不能自拔。若有众生遇到善知识的教导启发而得到开悟,见到了自心本来清净的圆满觉性,认识到了一切生起灭去、我之生死,都是心所幻化,随即知道这一生的劳作和追求都是自寻烦恼。若是有人觉悟后,通过修行,使贪嗔痴等烦恼思虑永远断除,得到了身心的清静,将此不起烦恼的境界理解为这就是佛的境界、心的清净境界,就此止步,住于其中,便会成为自己进一步解脱的障碍,使得圆满觉性不得显发彰明。这样的觉性叫做凡夫随顺觉性。”
    凡夫的清净乃假清净,亦为幻。比如躺平一族。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一切众生从无量劫以来,是由妄想自性妄执幻身为‘我’,对‘我’生起执爱,自己不曾知道这是心的迷乱颠倒,故而念头生生灭灭,起憎爱心,沉溺于对色、声、香、味、触的五种欲望中,不能自拔。若有众生遇到善知识的教导启发而得到开悟,见到了自心本来清净的圆满觉性,认识到了一切生起灭去、我之生死,都是心所幻化,随即知道这一生的劳作和追求都是自寻烦恼。若是有人觉悟后,通过修行,使贪嗔痴等烦恼思虑永远断除,得到了身心的清静,将此不起烦恼的境界理解为这就是佛的境界、心的清净境界,就此止步,住于其中,便会成为自己进一步解脱的障碍,使得圆满觉性不得显发彰明。这样的觉性叫做凡夫随顺觉性。”

    【本按】所谓凡夫随顺觉性,就是说,到了这样的觉性,还不能名为菩萨。因为他还有我‘净’的见解,存在着我断了贪嗔痴等烦恼思虑的念头,耽著在‘净’的境界中,这也是我相、人相、众生相的一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诸法既然是空,就没有什么净与不净。若还计著其‘净’,说明尚未大觉,尚为幻心。又,金刚经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既非菩萨”。若想着我已断了三毒,而他人还在烦恼中,这便是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就会障碍圆满觉性的显发彰明,不能成就无上菩提。

    【注1】随顺觉性者,是随其修证而获得的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一切菩萨都还受到一些见上的障碍与解脱上的障碍。有的菩萨虽然断了解脱上的障碍,消灭了贪嗔痴等烦恼,但还住在我有所见,我有所觉之中,这种见,这种觉,就成了菩萨入于圆满觉性的障碍,使心不得清静自在。这样的觉性叫做未入地贤位菩萨随顺觉性。善男子啊,存着我有观照(以智慧观事、观理),我有所觉的念头,都叫做障碍。所以,菩萨应当常在真如本觉之中,但不应住于我有所照,我有所觉的意识之中。离开这个意识,我有所照,我在照,都同时寂灭掉。就好比有人自己砍掉了自己的脑袋,脑袋都被砍掉了,也就再不能有我了。同理,以灭碍之心(指修行)灭了幻心,幻既已灭,哪里还有灭碍的‘我’呢。佛学如同指示月亮方位的手指,一旦顺着手指的方向见到了月亮,就知道了,标月之指毕竟不是月亮。一切如来用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令其见道,了悟自心,也是这样的,种种言说都是方便善巧而已,并非是道和心的本身。见人无我和法无我,不住我有所照、所觉,不见自心有碍,不见有碍灭掉,见一切言说都是自心相,见法界唯心所现,而所现是空是幻,此觉性叫做已入地菩萨随顺觉性。”

    【本按】不断贪嗔痴等烦恼,必然障碍解脱生死,所以说,贪嗔痴等烦恼是解脱上的障碍。住于我有所照、所觉,必然障碍回入心的本来清净,使不自在,所以说,存着我有所见、所照、所觉,以及我心有障等意识,是见上的障碍。所以说,断了解脱上的障碍,但未断见上的障碍,是未入地菩萨的觉境界。当断了解脱上的障碍,又断了见上的障碍,便是入地菩萨的觉境界。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磐,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一切障碍究竟而言,都是心的觉境;修道中的得念也好,失念也好,无非都是解脱的念头;成就了寂灭法,破除了无明和颠倒妄想,都叫做涅槃;心的智慧和心的愚痴,通通都是心的般若;菩萨成就之法和外道成就之法,都是觉悟之法,同为菩提;心的烦恼境界和心的清净境界,都是心境界;离欲的戒定慧和多欲的淫怒痴,都是清静之行;芸芸众生和山河世界,都是同一法性;地狱也罢,天堂也罢,一念清净,随处皆为净土;无论是有觉悟,还是没有觉悟,最后都会归向佛道;一切烦恼最终都能得到解脱;以如来的深广如大海般的智慧照彻法界,见一切诸相犹如虚空,了不可得。这样的觉性叫做如来随顺觉性,即无上法王的平等觉性、圆满觉性。”

    【本按】离了无明,是为正觉,迷于生死,是为妄觉,知诸法非有,是为正觉,执着诸法为有,是为妄觉,正觉、妄觉都是觉,是故佛说,一切障碍即究竟觉。生起我得了菩提的心念,那是觉得自己解脱了,而生起我已没有了烦恼的心念,那也是觉得自己解脱了,是故佛说,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涅槃是寂灭法,寂灭什么呢?就是寂灭身心,即破无明,断贪欲,息嗔痴,尽习气,回到清清净净、空空寂寂,是故佛说,成法破法皆名涅磐。成法,就是成就涅槃寂灭。破法,就是破除贪嗔痴等一切妄心;智慧是正智,愚痴是邪智,正智和邪智都是心智,是故佛说,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成就之法是建立在所觉之上,外道成就之法同样也是建立在所觉之上,只是所觉不同而已,觉就是菩提,是故佛说,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众生迷于生死,攀缘六尘,妄起烦恼,这是心的无明境界,而了悟生死,离了诸幻,妄念不起,寂光常照,清清净净,这是心的如如境界,无明境界和如如境界都心的境界,是故佛说,无明真如无异境界;修习离欲的戒定慧和多欲的淫怒痴,都是如幻之行,实无所行,无有行者,无有净与不净,是故佛说,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注:梵行原指修习离欲的戒定慧,若了知戒定慧和淫怒痴其实都是无所行,无有行者,便对有欲、无欲不再生起憎爱心,这便是地地道道的梵行);众生和山河世界都是心的幻化,其性皆为空性,是故佛说,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是贪嗔痴所造,天堂是善心所生,一念善,地狱化天堂,一念恶,天堂化地狱,念念清净,即现净土,是故佛说,地狱天宫皆为净土;圆满觉性是真如妙心之本真之性,从不曾失,也不会失去,无论有没有觉悟,最终都会回归真性,是故佛说,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众生从无量劫以来,起妄觉妄见,执著其有,攀缘六尘,生憎爱心,故溺于生死,烦恼无尽,然有烦恼最终都会寻求解脱,一旦了知烦不烦恼皆取决于自心,立时放下一切执著,心无烦恼、牵挂,即得解脱,是故佛说,一切烦恼毕竟解脱。如来智慧深不可测,广大无边,佛以无上智慧照见一切诸相犹如虚空,一切诸法无有不同。所以,圆满觉性是离一切相、一切分别的,圆满之觉是平等之觉。如来是正等正觉者,正觉就是正知正见之觉,正等就是真正的平等,如实的平等。什么是真正的平等?真正的平等,就是无一不平等。什么是如实的平等?如实的平等,就是一切法不生,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比如说,认为众生之身是幻,而佛的色身不幻,那就不是真正的平等。比如说,认为一切都是真实而有,那就不是如实的平等。

    【注1】圆觉含圆满觉性和圆满觉照二义。觉性是获得的觉悟、知见、认识、境界。觉照是觉知、照见。二者的关系是,现有观察(觉照)而后知之,如同以光照见诸物,然后得知诸物之性。修成了圆满觉照,才能入于圆满觉性。入于圆满觉性,即成佛道。

    【注2】般若,梵语Prajna的音译。又译作波若、钹若、钹罗若、班若、般赖若、般罗若、钵剌若等,意译为慧、智慧、明、黠慧,是指通达真理,觉悟自性,照见诸法实相,观见诸法因缘,远离颠倒妄想,获得解脱的真实智慧。佛说,不能修习般若波罗蜜,不得入于大般涅槃。又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此可知,通过修学佛法,开发般若,成就佛道,是修行的重中之重。此处佛说智慧、愚痴通为般若,是从自性角度来说的,即说,智慧、愚痴都是心的自性相,如同人说,黑马、白马都是马。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诸位菩萨以及末法时期的众生需要做到是,在行住坐卧的一切时候,不起妄念。若是觉到自己生起了妄念,不要想着去熄灭它,它自会熄灭。处在妄想之境,不要去分别它,在无别之中,不去辨别这个境是不是真实的。若有众生听到这样的法门后,能信,能解其义,能接受和修持,丝毫不生惊恐畏惧的话,便叫做随顺如来的圆满觉性。善男子啊,你们要知道,像这样的众生,以前曾经供养过百千万亿数不清的佛和大菩萨,并且植下了深厚的德行和善根。佛说这样的人,叫做成就了如来的一切种智,将来必定成佛。”

    【本按】㈠佛说: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其实说的就是禅定。不起妄念,就是境过无忆,事过不思,不起贪嗔痴,不生憎爱心,于一切境不动心,见一切法都心不染著,对一切不起分别,不作一切妄想。㈡为什么佛说,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因为你老是分别我面前的这个人、这个事,是善是恶,是好是坏,或是不善不恶,不好不坏,那就是住了相,住了人相、法相、非法相。所谓住妄想境者,是说眼睛见到的,耳朵听到的,身体感受到的,其实都是心的妄想所现之境,我们身住其境,犹如身在梦中。㈢为什么佛说,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因为你辨别我面前的这个境它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那就是在起分别,分别心就是妄想心。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是禅定境界了。菩萨禅定一定是不起一切妄念,不住一切相,离一切幻。只有这样,才能回归本来的圆明觉性。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白话翻译】

    那时,世尊想把所讲的再宣示一遍,以偈说道:

    “清净慧菩萨当知,圆满觉照菩提性,即是无取亦无证,无有菩萨和众生。未觉到觉之中间,显现境界有差别:凡夫为碍不解脱,贤位菩萨未离觉,登地菩萨永寂灭,心行不住一切相。觉性圆满为大觉,大觉名为遍随顺。末法时期诸众生,若是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这样人,即是在世活菩萨,已曾供养无数佛,积植功德已圆满。虽有众多方便门,都是随顺度化智。

    【注1】㈠圆满觉照菩提性,即是无取亦无证:是说,觉性就菩提性,圆满觉照本来就是真如妙心之自性,它无需从哪里取得,也无需从哪里证得。㈡凡夫为碍不解脱,贤位菩萨未离觉,登地菩萨永寂灭,心行不住一切相:是说,烦恼未得解脱,即是凡夫;解脱了烦恼后,住于我有所觉所得之相,说明尚未入地见性,这样的人叫做未入地菩萨;修到了一切妄想妄念悉数寂灭,不住一切相,这样的人便叫做入地菩萨。这是回答众生和菩萨在修证上的差别。㈢大觉名为遍随顺:所谓遍随顺,即上所说“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即对一切法不起分别,不生憎爱,不舍不弃,随遇而安,随乐众生,随力布施,随机教化,随缘而行,随法受持等。㈣若是心不生虚妄:心不生虚妄,即是上面所说的“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注2】所谓不住一切相,就是于一切法都心不染著,不加分别,觉照无我无行,对一切相不生憎爱,亦无取舍,心无得念失念,随顺一切,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是不加分别?就是对一切人和事不起二见,不生是有见,不生是无见;不生是异见,不生不异见;不生是常见,不生无常见;不生断灭见,不生非灭见;不生天生见,不生后生见;不生是善见,不生是恶见;不生是好见,不生是坏见;等等。若是起分别,那就是住了相,为境所转,为见所困,不得清净。什么是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起妄念,不生妄想,对一切事物不起分别,凡起心动念皆合觉性。比如做了一件事,但不要觉着我是真有所做,自心应明白实无所做。又比如说了什么,但不要觉着我是真有言说,自心应明白实无有说。又比如作了布施,但不要觉着我是真有布施,自心应明白实无布施及被布施者。又比如度了什么人,但不要觉着我是真实有度,自心应明白实无有度及被度者。又比如对一座山作出大的认识,但自心应明白这个大是虚妄的大,山非真实有,何况有大。又比如对一个人作出他在动的认识,但自心应明白此动虚幻,人非实有,何况有动。菩萨应是不住一切相作清净行。不住一切相,才是究竟清净。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白话翻译】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离座而起,走到佛前,他五体投地,用自己的头来触佛的脚面,尔后起立右转,恭敬绕佛三周,又双腿屈膝着地,双手合掌,跪在佛前,恭敬地向佛说道:“大慈大悲的世尊,您为我们分别讲说了修证所现的各种随顺觉性,让在座的菩萨们觉到了心的光明,承蒙了佛的圆妙法音,使我们不经过修习就得到了极大的利益。世尊,譬如一座很大的城市,对外通道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从四面八方来的客人能从多条道路进城。同样的道理,三世十方的一切菩萨欲庄严佛国和成就菩提,也应当不止一种修行法门。愿世尊能详细地为我们宣说一切成佛的修行方法和次第,以及修行人总共有几种?以便能让在会的菩萨们和末法时期求学大乘的众生迅速开悟,畅游于如来大寂灭的智慧海。”请说完毕,他伏下身子,再次五体投地,向佛致礼,如是起伏三拜。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白话翻译】

    这时,世尊对威德自在菩萨说:“好啊!好啊!善男子,很高兴你等能为会中菩萨以及未来末世众生,向如来询问成佛的方便法门。你现在仔细地听好了,我会为你一一讲说。”威德自在菩萨闻之,十分欢喜,与在会大众一起,安静地期待着佛的开示。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白话翻译】

    世尊告诉威德自在菩萨:“善男子啊,无上妙觉的真如心,它遍满十方世界,生出诸佛如来和一切众生及万事万物。如来与一切法同一本体(指真如心),法性平等,与一切修行者实无两样。成佛的修行方法是随众生的根机和因缘而有无数的方便法门,但圆觉一法归纳起来,按照取向的差别,大约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注1】同体平等,是说一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一切众生,乃至菩萨和诸佛如来都是生于同一真如妙心,它们是同体的,在法性上都是平等如幻的,犹如梦中一切同为心所现,其虚幻不实之性无有差别。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若是菩萨通过闻思修,在悟了净圆觉心(真如心)后,依此常住真心清净本性,以取静为行,静坐下来,澄清杂念,即通过觉观心识的烦乱燥动,使心念渐渐得以平静下来,保持觉观,不使丧失,最后可达到心的彻底澄清,当心静到极处,心中的智慧就会忽然生发,进入离开虚妄身心的觉照境界,于是便超越了对身心和世界的贪爱执著,不再贪着身心和世界的任何事物,一切烦恼将从此永灭。一切烦恼从此永灭,便能从中生发寂静的轻轻安乐。由于这个寂静的心没有了染污,就像明镜拭去了尘垢,十方世界,就会在真如心(诸如来心)中显现出来,就如同景物在镜中成像一般。这种修行法,名字叫做奢摩他。”

    【注1】七种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眼识是对色尘的种种分别;耳识是对声尘的种种分别;鼻识是对香尘的种种分别;舌识是对味尘的种种分别;身识是对触尘的种种分别;合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形成总的觉知,名为法尘,意识是对法尘所起的种种分别;末那识即思量心、攀援心以及回忆等的总称。意识是末那识生起的缘,若断了意识,就不会有末那识的生起。

    【注2】身心客尘,即身心烦恼。之所以称烦恼为客尘,是因为烦恼污染清净心体,它像飞尘一样的漫天飘忽,又像过客一样的来去匆匆;又因为它是客,不是主,不可留住,不可抓住;它速起速灭,来时无影,去时无踪。

    【注3】此奢摩他修法是以取静为行,通过修习奢摩他而达到心如明镜。心如明镜者,郎朗映万物,其中无一念。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若是菩萨通过闻思修,在悟了净圆觉心后,依此常住真心本来觉性发起观照,知觉到诸识以及六根和六尘皆是由心幻化而现,随起如幻观,通过观一切法如幻,以除去自心的一切妄想、妄念、妄分别,即除幻心。通过修得如幻三昧,得神通变化,入幻境,转变世界,开悟幻众,广作度生佛事。由于修得如幻三昧,便能从内心生发大慈大悲的轻松安乐。一切菩萨都是从悟妙觉净圆真心开始,起如幻观,作如幻三昧勤苦修行,渐次增进功德,圆成佛道。应当知道,观一切法如幻,它是真智,不同于幻。由于观一切法如幻,本身不是幻,而所观的一切法都是幻,所以才能永远离开一切幻相。这样的菩萨,通过修习如幻三昧所圆成的妙行,如同在沃土中(土喻常住真心本来觉性)生长树苗(树苗喻智慧)。这种修行法,名字叫做三摩钵提。”

    【注1】如幻三昧,指深解三界如幻,持如幻观,观察认识一切,所得三昧,亦指菩萨在三昧禅定中作如意变化,入如幻世界,作如幻度生佛事。如幻三昧者,即通达一切法从因缘生,而实无所生。如幻三昧者,即是一切不依,不依三界,亦不依身心的觉知、感受及自己的所知、所识,在无所依中,得正确观察,入真实之道。如幻三昧者,即深解一切诸法如幻、不生之义,知忆想、观想、言说、言行都是幻化之法,毕竟皆空。若善能通达诸法空义,即名为得如幻三昧。入了三昧,得佛神力加持,能变化其身,出意生身,入诸十方世界,随顺各类众生为之说法,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参看《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

    【注2】心性,此指眼识、耳识等七种识。

    【注3】三摩钵提,禅定异名之一,以观法如幻为慧,以度化众生的三昧妙行为主要修行。
    证得身心烦恼的寂灭境界。此寂灭境界非是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妄境界所能企及的,也不是凭妄想所能测度的。在寂灭境界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我、人、众生、寿命都显示为心的浮想,犹如天空之浮云。这种修行法,名字叫做禅那。”

    【注1】禅那,禅定异名之一,译为思惟修,又译为静虑。静是清净无染之义,虑是遍观、遍知之义。思惟修是用正思惟来观察身心与世界等一切法,保持正念、正知、正定。何谓清净无染?即离欲、不染世乐,离一切相,不为所惑,不为所缚。

    【注2】无知觉明,可作二种理解。一种是将“无知觉明”解作知无知而后觉明。觉明就是所觉为明,觉了身心是幻、世界是幻,此觉即为明觉。反之,觉身心、世界真实而有,此觉便是无明之觉,无明是心的昏暗,是没有智慧的无知。一种是将“无知觉明”解作不加了知而觉照明了。不加了知,就是对身心的感知感受不加分别。为何不加分别?因为一切感知感受都是幻境,若加分别是有是无、是乐是苦等,则为计著,若有计著,则不得解脱。真正的觉性是觉而无知,即不加了知而觉照明了,虽明明了了地觉照一切,但不作分别,不加取舍,不起妄念,超然于外,如日普照万物。

    【注3】奢摩他与禅那的共同点都是围绕断灭身心烦恼,圆证一心,依自心清静本性而修,至入大涅槃。所不同的是奢摩他的修行方法是取至静,即择静处静坐,澄清杂念,不起思念,而禅那不是专一静坐行禅,它是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全面修行,心中有思有念,但思是正思,念是正念,断灭一切贪嗔痴等妄想妄念,自心境界始终都在正觉正知之中。奢摩他形成的是静力,静能生慧,静极三昧能起幻境。禅那形成的是寂灭力,寂灭身心烦恼、妄想妄念,至寂能入如幻三昧。什么是正思、正念,在大念住经中有明确解释。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这三种修行法门都是圆觉法门,是亲近妙觉净圆真心,顺从心的清净本性,随顺证入圆满觉性的方便法门,十方世界的一切如来,因此而成佛。十方世界的一切菩萨们,种种所行千差万别,但都是以这三种事业为基础。倘若有人能够依此圆满证入,即能成就圆觉佛果。善男子,假使有人修行转凡成圣之道,在漫长的过程中,教化了百千万亿众生,帮助他们成就了阿罗汉或者辟支佛的果位,这个人的功德虽然广大,却不如有人在听到这样圆融无碍的圆觉法门后,一刹那间随顺修学所获得的功德。”

    【注1】阿罗汉是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是因闻四圣谛而觉悟成圣者。辟支佛是指因听闻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成圣者,或指在无佛法之世,乐独善寂修,自悟诸法因缘而得道成圣者。修圆觉法门可以成就佛果,而修声闻法、辟支佛法是不能成就佛果的。佛在《大乘同性经》中说,声闻乘、辟支佛乘、如来乘得到的解脱是有很大差异的,声闻、辟支佛解脱如江河水,如来解脱如大海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磐。”

    【白话翻译】

    那时,世尊想把所讲的再宣示一遍,以偈说道:

    “威德菩萨当知道,净圆无上大觉心,悉皆平等无二种。随顺修习有不同,便有万千种修行,如来开示总归纳,分有三种方便门:心取寂静奢摩他,如镜照像不生心;如幻三昧三摩提,如苗渐长圆成智;禅那寂灭离诸相,如簧发声离音声。如是三种妙法门,皆是如来随顺觉。十方世界一切佛,以及诸位大菩萨,因此得成无上道。三种妙门圆满证,名为究竟大涅槃。”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白话翻译】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离座而起,走到佛前,他五体投地,用自己的头来触佛的脚面,尔后起立右转,恭敬绕佛三周,又双腿屈膝着地,双手合掌,跪在佛前,恭敬地向佛说道:“大慈大悲的世尊啊,您说的圆觉法门,实在是太稀有难得。世尊,您所说的这三种方便,一切菩萨在此圆觉法门中共有几种修习呢?望您能为在座的诸位菩萨,以及末法时期的众生,再进一步做出详细开示,让他能够悟入实相。”请说完毕,他伏下身子,再次五体投地,向佛致礼,如是起伏三拜。

    【本按】在圆觉法门的实际修习中,有单修上述三种中的其中之一种者,也有修习其中两种的,也有三种都修的。修习两种的,或三种都修的,还有先修哪种,后修哪种等修法。所以辩音菩萨想借佛之口,为未来众生作出开示,故有此问。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白话翻译】

    这时,世尊对辩音菩萨说:“好啊!好啊!善男子,很高兴你等能为会中菩萨以及未来末世众生,向如来询问圆觉法门的各种修习。你现在仔细地听好了,我会为你一一讲说。”辩音菩萨闻之,十分欢喜,与在会大众一起,安静地期待着佛的开示。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白话翻译】

    世尊告诉辩音菩萨:“一切如来的圆觉清净自性都是本来具足的,本就没有什么好修习的,也没有什么修习者。一切菩萨以及末法时期的众生,在未大觉时,依靠心的幻力,作如幻修行,因所作的幻事不同,形成的力不同,于是便有了二十五种禅定修习。”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磐。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白话翻译】

    “倘若菩萨修习圆觉法门,只是以取静为行,当自心的静力达到了极致,便能永断烦恼,最终成就圆证一心,在禅坐当中,不起身,就入了涅槃。这个菩萨的修习,叫做单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白话翻译】

    “倘若菩萨修习圆觉法门,是起如幻观,入如幻三昧,依靠佛的神力加持,发起神通,起到变化世界等种种作用,完备践行菩萨度化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清净妙行,心中总摄一切佛法而又不失妄念的寂灭,以及保持不生、无作的空静慧(般若波罗蜜)。这个菩萨的修习,叫做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白话翻译】

    “倘若菩萨修习圆觉法门,只是为了寂灭妄想妄念,面对一切境不作分别,不生贪爱,不起执著,唯独一心断除烦恼,烦恼一旦断尽,便会证得无生实相。这个菩萨的修习,叫做单修禅那。”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白话翻译】

    “倘若菩萨修习圆觉法门,先取身心至静,在达到至静后,以寂静而生慧的心再来观察诸法如幻,入如幻三昧,从中发起济度众生的菩萨妙行。这个菩萨的修习,叫做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白话翻译】

    “倘若菩萨修习圆觉法门,先取静行,以静心开发静慧,直至随顺证得净圆妙心的寂灭本性,于是入了妄想妄念的寂灭境界,断了一切烦恼,永远出离了生死轮回。这个菩萨的修习,叫做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白话翻译】

    “倘若菩萨修习圆觉法门,先取静行,成就寂静智慧,之后现出幻化之力,发起神通变化,出入十方世界,度化众生,然后不取任何作为,唯独一心断除烦恼而入寂灭。这个菩萨的修习,叫做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白话翻译】

    “倘若菩萨修习圆觉法门,先取静行,成就静力,由至静之力断了一切烦恼后,发起菩萨清净妙行,救度广大众生。这个菩萨的修习,叫做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后,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及修禅那。”

    【白话翻译】

    “倘若菩萨修习圆觉法门,先取静行,成就静力,由至静之力断了自心烦恼后,入如幻三昧,发起神通变化,度化无数众生而建立佛国乐土。这个菩萨的修习,叫做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和禅那。”

    【注1】此种修行和前一种修行的主要区别在于,前一种修行的目的不是建立新的世界,而是转变世界。后一种修行是为了另行建立新的理想世界,如阿弥陀佛建立了西方极乐世界。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白话翻译】

    “倘若菩萨修习圆觉法门,先取静行,成就静力,由至静之力资助发起神通变化,入十方世界,广作度化众生佛事,之后不取任何作为,唯独一心断除烦恼,入于寂灭。这个菩萨的修习,叫做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境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白话翻译】

    “倘若菩萨修习圆觉法门,先取静行,成就静力,由至静之力资助证得寂灭境界,之后发起如幻清净妙行,度化众生,转变世界。这个菩萨的修习,叫做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白话翻译】

    “倘若菩萨修习圆觉法门,先成就如幻三昧,以如幻三昧神通变化力,随顺入诸世界,随顺众生现种种身而作度化佛事,之后随顺自心本来寂静本性而取至静。这个菩萨的修习,叫做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白话翻译】

    “倘若菩萨修习圆觉法门,先成就如幻三昧,以如幻三昧神通变化力,在种种幻境中广作度生佛事,然后入涅槃,归于一切寂灭。这个菩萨的修习,叫做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在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白话翻译】

    “倘若菩萨修习圆觉法门,先成就如幻三昧,以如幻三昧神通变化力,在种种幻境中广作度生佛事,之后取静,安住在无念无作的寂静中,最后以至静慧力断尽一切烦恼,入于涅槃寂灭。这个菩萨的修习,叫做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白话翻译】

    “倘若菩萨修习圆觉法门,先成就如幻三昧,以如幻三昧神通变化力发起广大无碍自度度他之清净妙行,之后修行断除烦恼习气,由断尽了烦恼习气,随之安住在至静之中。这个菩萨的修习,叫做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白话翻译】

    “倘若菩萨修习圆觉法门,先成就如幻三昧,以如幻三昧神通变化力发起广度众生之佛事,之后转入修行至静和妄心寂灭。这个菩萨的修习,叫做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白话翻译】

    “倘若菩萨修习圆觉法门,先一边修成如幻三昧神通变化力,入十方世界广作度生佛事,一边开发内心至极的清静智慧;之后以至静慧力断尽烦恼,入于无妄想妄念的正定。这个菩萨的修习,叫做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白话翻译】

    “倘若菩萨修习圆觉法门,先一边修成如幻三昧神通变化力,入十方世界广作度生佛事,一边通过幻行资助寂灭幻心;之后住于清净无为的寂静法,回入自性涅槃。这个菩萨的修习,叫做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白话翻译】

    “倘若菩萨修习圆觉法门,先断烦恼,寂灭幻心,再依寂灭力起修无念无作的静行,达到至静,住于清净之中。这个菩萨的修习,叫做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白话翻译】

    “倘若菩萨修习圆觉法门,先断烦恼,寂灭幻心,再以寂灭力入如幻三昧,现神通变化,作度生佛事如幻之行,对于任何幻境,既能做到随时寂灭,又能随顺而入,发起变化世界、度化众生等种种妙行,寂灭、妙用并行不悖。这个菩萨的修习,叫做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白话翻译】

    “倘若菩萨修习圆觉法门,先断烦恼,寂灭幻心,再以寂灭力使各种心识不起,自心安于无念无作的寂静,后由至静起幻,发起神通变化,度化众生,转变世界。这个菩萨的修习,叫做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白话翻译】

    “倘若菩萨修习圆觉法门,先断烦恼,寂灭幻心,再依寂灭力和所作无作之性,不住相而发起种种佛事幻行,一切所作所行清净无染,最终以无作的清净境界入定,回到心念澄清中来。这个菩萨的修习,叫做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注1】无作自性,是指诸法的实相。诸法的实相是一切法如幻,行者无行,作者无作,无有行者,无有作者。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白话翻译】

    “倘若菩萨修习圆觉法门,先断烦恼,寂灭幻心,再依寂灭力取静行,得种种清净,住在心念澄清的清静中而起幻境,神通变化,作度生佛事之幻行。这个菩萨的修习,叫做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白话翻译】

    “倘若菩萨修习圆觉法门,先断烦恼,寂灭幻心,并以寂灭力资助静行,取得身心至静,然后在至寂至静中起幻,神通变化,作度生佛事之幻行。这个菩萨的修习,叫做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白话翻译】

    “倘若菩萨修习圆觉法门,一边断除烦恼,寂灭幻心,并以寂灭力资助幻行,发起神通变化,作度生佛事,清净世界,最后归于寂静,达到至静,住于清净光明境界和无穷无尽圆融无碍的智慧中。这个菩萨的修习,叫做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白话翻译】

    “倘若菩萨修习圆觉法门,以圆满的觉悟和智慧,将一切圆合为一,观一切法,见一切相,作一切行,不离自心本来清净觉性,集静力、寂灭力、变化力于一心。这个菩萨的修习,叫做圆修三种自性(三种禅定)清净随顺。”

    【注1】圆修,是圆满修习的意思。三种,是指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这三种禅定。自性清净随顺,是说,其禅定修习、六度万行依的是自心本来清净之性而修,是随顺自心本来具足的无漏智性、平等智慧而修,最终得入如来境界。此乃名为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

    【注2】六度万行,略则六度,广则万行。六度,即六波罗蜜,依次是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持戒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智慧)波罗蜜。就每一度而言,各有很多修行。总合六度,其行无量,故称万行。其中,持戒波罗蜜含八圣道中的正命、正业、正语,精进波罗蜜即八圣道中的正精进,般若波罗蜜含八圣道中的正见、正念、正思惟,禅定波罗蜜是菩萨三昧,同等八圣道中的正定。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白话翻译】

    “善男子,这就是菩萨三昧二十五种禅定修习,一切菩萨的修行都在其中。倘若诸位菩萨以及末法时期的众生,想要依此二十五法轮,选择修行方法的话,应当持守离欲的梵行,在寂静处思维观察,审视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观察身心的不净和人生的苦、空、无常,觉悟贪嗔痴的荒谬,深深忏悔无量劫以来所造罪业,祈求诸佛菩萨慈悲哀愍。像这样经过三七二十一天,身心就会得到初步的清净。然后把二十五种修习法门分别写在签条上面,用至诚的心求佛菩萨慈悲指示,随机抽取签条,依照签条上的显示,就知道适合自己今生修行的次第和顺序了。如果有一念怀疑或后悔,那就不成了(即得不到佛菩萨的开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仗佛的大悲力,不久即能证涅槃。”

    【注1】唯除顿觉人,是说顿觉成佛之人不需要渐次而修,除此,只能依照这些方法进行修习,渐次提高增进。一阐提,是成佛无期的意思。一种是不信三宝,起大邪见,断一切善根者,此名断善阐提。一种是发愿众生度尽,方成佛道的菩萨,而众生无量,所以成佛无期,此名大悲阐提。断善阐提是不会去修学佛法的。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白话翻译】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离座而起,走到佛前,他五体投地,用自己的头来触佛的脚面,尔后起立右转,恭敬绕佛三周,又双腿屈膝着地,双手合掌,跪在佛前,恭敬地向佛说道:“大慈大悲的世尊啊,您为我们详尽地讲说了这些不可思议的一切如来的因地修行法门,让我们大家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收获,见到了诸佛世尊在无量劫中勤奋刻苦修行的情景,以及种种功德妙用。这些无上妙法是历经无数劫都难以得到的,但我们犹如在一念间得到了,这是佛的恩赐,所以我们深自感到庆幸和抚慰。世尊,倘若这个妙觉之心本来是清净的,那它因为什么而受到了染污,使得众生昏昧迷失,不入正觉呢?希望世尊您为我们大家开示法性,令我们觉悟修行的正道,使之作为在会菩萨大众以及末法时期众生的智慧眼。”请说完毕,他伏下身子,再次五体投地,向佛致礼,如是起伏三拜。

    【注1】调御,全名为调御丈夫。佛能调御一切可度的丈夫,使入修道和正觉。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白话翻译】

    这时,世尊对净诸业障菩萨说:“好啊!好啊!善男子,很高兴你等能为会中菩萨以及未来末世众生,向如来询问这样的正法。你现在仔细地听好了,我会为你一一讲说。”辩音菩萨闻之,十分欢喜,与在会大众一起,安静地期待着佛的开示。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磐,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一切众生从无量劫以来,在妄想中执着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命的相续,妄认四大和合之身为‘我’之体,由此便生出憎和爱两种心境;对虚妄之体再起虚妄执着,执着身心的受、想、行、识,这就更加加重了妄想相。执着四大和合之身为真实的‘我’,执着‘我’的受、想、行、识是真实的有,这二种妄想互为依存,便会造种种业,从而生出虚妄的事业和行为。有了虚妄的造业,必然会感受诸报,就会妄见生死流转。厌倦了生死流转之苦,于是发心修行出离,又虚妄见到了‘我’的涅槃。正因为如此,才染污了心的真性,使之不能回到心的本来清净觉性,非是妙圆觉心拒绝众生回到正觉中来。

    【注1】此答所问,妙觉之心本性清净,因何受到了染污,使得众生昏昧迷失,不入正觉。

    “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白话翻译】

    “倘若执着有个我能入清净觉性,那就不是回入清净正觉。由于众生我执未断,所以起念头也好,不起念头也好,都是属于昏昧迷失状态。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心由最初的一念不觉生起了无明妄觉,妄觉有法生灭,继而生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这些无明习气,为无明习气所主宰。由于为无明习气所主宰,所以一切众生出生时都没有慧眼,身心的一切受、想、行、识都是无明。譬如人是不会自断性命的,当心为无明所覆,无明是不会自断无明的。所以,应当知道,由于无明习气执着有‘我’,故对爱我者,我就欢喜他,随顺他,对不随我心意者,便生憎恨和埋怨。此憎爱心又滋养增长着无明习气,以憎爱之心来求佛道,即使是持续不断地修行,也是不可能获得成就的。”

    【注1】此说为什么很多修行人不能修入正觉。

    【本按】修道的本质即是回入正觉(清净觉)中来,执着有个我能入清净觉性,有个我能入涅槃,便是我相、我执。我执是不清净的表现,清净的表现应是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一切相,一切俱不执,这才是真的清净。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磐,皆是我相”

    【白话翻译】

    “善男子,什么是我相?我相是指众生的心所证者。善男子,举个例子说,譬如有一个人,身体各个部分都很协调安顺,无痛无痒,在忽然间,他忘掉了身体的存在,进入了无我的境界(一种无意识状态),这完全是由于他四肢完全放松,且进食和调养都很得法的缘故。这时,如果对他的身体稍微地加以针刺或艾灼,他便立刻觉知到有一个我,于是,他通过痛觉,证得了‘我’的有,‘我’的存在。善男子,以有所证得的心修行,即使证知了如来境界,究竟了知了清净涅盘,也还是我相。”

    【注1】众生心所证者,即证得‘我’的真实存在,证得我的受、想、行、识是真实而有,此为我相,亦名人我执。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磐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白话翻译】

    “善男子,什么是人相?人相是指众生的心对所证的悟。善男子,悟到有‘我’,就不会再认得本来的我,这个悟到的‘我’,其实并非是真实的我,这个‘悟’也同样不是真悟。凡是觉得于道有悟有证,都属人相。善男子,乃至心中想着我圆悟了涅盘境界,心中存有一点点我有所悟的念头,即使证足了涅槃之性,极尽了法性之理,仍叫做人相。”

    【注1】众生心悟证者,比如悟到了‘我’并非真实存在,悟到了我和他人没有什么不同,悟到了我的受、想、行、识非真实有,悟到了我的成就非是有所成就,等等。然而念念计著我于法有悟,便是于法心有所住,谓之人相,亦名法我执。
    【注2】悟有我者,非是真悟。悟无我者,方为真悟。比如悟梦境为真实,非是真悟,而悟梦境非真,才是真悟。又比如悟人心本恶,非是真悟,而悟人心本不善不恶,才是真悟。修道成佛的关键是认识本来的我。这个本来的我,即是清净觉性圆明妙心。由于这个心后来受到无明染污,所以迷失了自我,从而妄认四大和合的虚幻之身为我,心为境界所转,烦恼生起不断。以这个为无明染污的心作修行,是会偏离正道的。所以欲入正道,得正果,须永断无明,首先应除我相,然后再除人相等相。

    【注3】一切证者,是指一切法、一切存在、一切成就。见一切法、一切存在、一切成就为真实有,是为自心所证。然而所证皆不真实,悉如梦幻。对自心所证起了觉悟,知一切法如幻,无我无证,无法可得,这是好事,但因此便觉得自己于道有悟有证,便是在我相之外生起人相,即所谓的悟已超过一切证。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白话翻译】

    “善男子,什么是众生相?众生相是指众生在证悟心之外的心念。善男子,举个例子说,譬如有一个人,说这样的话:我是众生。则可知道,他所说的众生,既不是指我,也不是指他。为什么不是指我呢?如果我是众生,那么我就不是我了。为什么也不是指他呢?如果我是众生,他岂不就是我吗。善男子,但凡众生持有证得心者都是我相,持有有悟心者都是人相,在我相、人相之外,对各种事物事情即使存有一点点了别(分别心)的,都叫做众生相。”

    【注1】存有所了,此了,是指了别,也就是分别。习惯于事于物起分别见,是众生的共性,也就是众生的共同习气。所以佛说,存有所了,名众生相。也就是说,于事于物,心起分别认识,便是属于众生相。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白话翻译】

    “善男子,什么是寿命相?寿命相是指众生以业智来进行所谓的清净观照,得到的所觉所知。一切业智都是不能见到自己真实的我的,这就犹如一个人的命根决定了他的性格和命运。善男子,若心照见有觉有知,其一切觉知,它都是心的尘垢,因为这个觉的心不离六尘,所觉到的亦不离六尘。譬如用热水销融寒冰,冰销为水,其水和寒冰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知道了这个道理,那么,就应当明白,存有我相而来觉我、觉法,也像以汤销冰一样,所获得的‘觉’和不离我相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本按】通俗的讲,所谓寿命相,就是觉得我是有觉有知,也就是觉得‘我’有存在、‘我’有活着。但这是以业智来觉的,所觉非真。由知毕竟无我,即知无有我的生命、寿命。所谓业智,是指在造业中生出的智力,造业之心生出的智力,这当然不是清净的智慧,不是般若。以此业智来觉‘我’见‘我’,得到的必然是‘我’有真实的存在、‘我’是真实地活着的认识。觉我有觉有知,那是有我相在,是故佛说,有寿命相者,是不能见到自己真实的我的。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磐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以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磐,伏我爱根为涅磐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白话翻译】

    “善男子,由于末法时期的众生不能了解四相,虽然经过多生多世勤奋刻苦的修道,也只能叫做有为法,终究不能成就出世间的一切圣果。所以才有正法和末世两个名称。为什么说,在末法时期难以成就出世间圣果呢?因为末法时期的众生住于四相,认为得涅槃的是‘我’,‘我’能得涅槃,将‘我’有证有悟叫做成就。这就好比某个人认贼作子一般,他想积攒家财和珍宝就注定不成了。其中的道理何在呢?因为只要有我所爱及爱自我,必爱涅槃,不断爱根,以埋伏着爱根的心来求涅槃,终究不得涅槃。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心有所憎,必憎生死,却不知这个‘爱’才是真正的生死根源啊!如果在修行中,还有一个憎恨生死的心,这便叫做不解脱。”

    【注1】此说为什么末法时期的众生修行很难成就圣果。

    【注2】有为,是指毕竟不清净的修为,如心中有爱,仍有我相等相。相对有为的是无为,无为是毕竟无所取,无所证,无所得,无所行,离一切相,悉数寂灭,是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白话翻译】

    “为何知道末法时期的众生修习佛法不得解脱?善男子,因为末法时期的众生修习菩提道,是以自己微少的证悟就当做自心本来的清净,他还未能除尽我相,这个妨碍菩提的根本。倘若有人赞叹他的修法,他就会生起欢喜心,于是便想济度之。倘若有人诽谤贬低其修行成就的话,他就会产生愤怒和怨恨。若是如此,便可知道,此人的我相十分坚固,它还执持在潜伏的阿赖耶识当中,遇境激发现行,戏弄玩耍六根,而从来没有间断过。这样的修道,怎么能够得到解脱呢。”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白话翻译】

    “善男子,那些修道者不懂得除灭我相,因此不能够回入清净觉性。善男子,若是了知这个‘我’是空的,也没有诋毁我的人,就不会心生嗔恨了。如果念着有我说法、我有说法,说明我相未断。不除人相、众生相、寿命相,也是同样的无法回入清净觉性。善男子,末法时期的众生把各种修行病说成是法,因此如来称他为可怜的人。虽然他勤奋精进地修行,只是不断地增多加重其病而已,因为如此,所以不能回入本来的清净觉性。”

    【注1】此说为什么有些修道者不能入于正觉。因为他们不懂得修道修得就是除灭四相,他们将各种修行病当作正法来坚持。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白话翻译】

    “善男子,末法时期的众生如果不能了断四相(此是病源),即使将如来的知解与心行作为自己修行的依照,也终究不能获得成就。可能有众生没有得道,说是已经得道,没有证果,说是已经证果(此为增上慢),见到境界超过自己的,便心生嫉妒。由于此众生未能断尽我爱(此是病根),所以不能回入本来的清净觉性。”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白话翻译】

    “善男子,对于末法时期希望成就解脱之道的众生来说,不要让他们追求开悟,否则的话,只能增加其知识,增长其自我知见,而是教其应当一心精进地降伏烦恼,发起大勇猛,使其未得清静,志在得之,未断烦恼,决心断之,面对各种境遇都能不生贪爱心、嗔愤心、怨恨心、轻慢心、谄曲心、嫉妒心,等等烦恼心,我和她(他)的恩恩爱爱全都归于寂灭。佛说,像这样的人可以逐渐获得成就。末法时期众生修道,应当向善知识求学,以免堕入邪见,偏离正道。但是,向善知识求法,若是生起爱此法憎他法,或者依自己的爱憎来选择善知识的话,则是不能回入清净本性觉性大海的。”

    【注1】此示如何教授末法时期的众生修习解脱之道,告诉末法时期志修大乘的众生如何获得修行的正道。
    【本按】由于末法时期众生四相太坚,一,二障太重,名利心太重,迷之太深,所以难以开悟。对难以开悟者,让他们追求开悟,则必然广求经教,以增多闻,但并不解经义,只是生吞活剥,机械地搬用,以此当作自己的见解,执着于心,沉溺其中。然而,多闻并不是开悟,增多知识并非实修。例如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难被誉为多闻第一,但他开悟却比别人迟,这说明佛学知识多、见闻广,并不代表开悟见性。不开悟,不要紧,只要能懂得实修就行。何为实修?实修就是佛说的“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即是以降伏烦恼为第一行,以持戒为清净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若能归悟刹,先去贪嗔痴,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白话翻译】

    那时,世尊想把所讲的再宣示一遍,以偈说道:

    “净业菩萨当知道,三界一切诸众生,皆是由于执我爱,无始生死妄流转。若是不除四种相,终究不得成正觉。爱憎未断生于心,谄媚欺诳存是念,所以昏昧多迷失,不能入于涅槃城。若想归佛清净刹,先当除去贪嗔痴,于法不起爱憎心,修道渐次可成就。我身本就无所有,何由为它生憎爱。求学能向善知识,终究不至堕邪见。所求别生爱憎心,否则究竟不成就。”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世尊,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白话翻译】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离座而起,走到佛前,他五体投地,用自己的头来触佛的脚面,尔后起立右转,恭敬绕佛三周,又双腿屈膝着地,双手合掌,跪在佛前,对佛说到:“大慈大悲的世尊,请您快一点说一说什么是禅病,让在座大众得到从来不曾知道者,使心意荡然清净,获得大安定。世尊,末法时期的众生离佛时代越来越远,佛门贤圣也大都隐伏修行,不在世上露面,各种各样的邪法越来越多,盛行于世。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告诉那些学佛的众生,向什么样的人去求教?依止于什么样的法?应怎样去做?除去什么样的修行病?发起什么样的菩提心?从而使那些在盲目中摸索的众生不致堕于邪见。”请说完毕,他伏下身子,再次五体投地,向佛致礼,如是起伏三拜。

    【注1】以上佛说,末法时期的众生把各种修行病说成是法,但并未对什么是修行病作出解释。为了使末法时期的众生避免修行之病,得到正确修行,得入正道,普觉菩萨故有此问。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白话翻译】

    这时,世尊对普觉菩萨说:“好啊!好啊!善男子,很高兴你等能向如来询问这些修行问题,这能够施给末法时期一切众生修道的自信心以及辨别真伪的眼力,使他们得成圣道。你现在仔细地听好了,我会为你一一讲说。”普觉菩萨闻之,十分欢喜,与在会大众一起,安静地期待着佛的开示。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

    【白话翻译】

    世尊告诉普觉菩萨:“善男子啊,末法时期的众生发起成佛大心,寻求善知识帮助修行的,应当寻找具有一切正知正见的人。正知正见者是心不住相的(即离了四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然他也会表现出一些烦恼习气,但他的心总是清净的,他甚至有各种过失,但他总是赞叹离欲的梵行,从不让众生违背戒律和威仪。向这样的人求学,就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末世众生如果有缘见到这样的善知识,应当虔诚供养,甚至不惜自己的一切来供养他。这位善知识在平日的行住坐卧当中表现出来的,是身心的始终的清净自在。虽然在旁人看来,他也会现出种种的过失和毛病,但在他的心中没有一丝傲慢自大和轻蔑他人的心理,他更不会搏利敛财,贪恋妻子、儿女。若有善男子对于这样的善知识生起坚定的信心,不因为他的各种毛病而生怀疑和恶念,即能最终成就正觉,心中的智慧必将如花开放,其光明照耀十方世界。”

    【注1】此答求何等人求学大乘。

    【注2】不著声闻缘觉境界,指不著声闻的空境界、分别凡圣差别境界、计著诸法自性的性妄想境界,也不著缘觉的厌生死、乐涅槃乐,计著摄受等自性相境界。声闻的空境界,是指顽空(无记空)境界,也就是专事空心静坐,压制念头使之不起,啥都不思不想,进入心像死灰一样的冥顽无知境地,这虽然也能断除烦恼,但这只是昏住在哪儿,并没有得到出世间的智慧,所以出定之后,烦恼照样生起。空心静坐的最高成就可达到“无想定”,死后的他生到“无想天”,享受天福五百大劫,在天寿尽了以后,随着自己过去世的业力继续他的六道轮转。分别凡圣差别境界,即计著烦恼和涅槃的差别,执著所证得的感受,执著自我感觉的从烦恼到涅槃所得之乐,住在其中。计著诸法自性的性妄想境界,即执着事物的各自之性是如实的,比如执着地的坚性、水的湿性、火的暖性、风的动性、冰的冷性、盐的咸性,等等,都是真真实实的,本来如此,一直如此,而住在性妄想之中,却不知四大皆空,其性非有,种种性实际都是心的妄想。计著摄受等自性相境界,即执着十二因缘为真实有,计著有我摄受等自性相,取涅槃之乐而住之。总之,声闻、缘觉的住地是虽除我执,但未能尽除法执,妄想习气不能尽数除灭。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

    【白话翻译】

    “善男子,这位善知识所亲证的微妙法门,应当远离以下四种修行病(禅病)。

    【注1】此答依何等法。是什么法呢?是应当离开四种禅病的法。若是这位善知识所证的妙法是离开四种禅病的,这样的法就可以依,证得这样法的善知识就可尊其为师。

    “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白话翻译】

    “哪四种修行病呢?第一是造作病。倘若有人这样说:在我自己的心中作种种修行,然后就可以证得圆满觉性。而实际上,圆满觉性是真如妙心天然本具,并非是因有作之修而得到的。所以把这样的认识叫做病。”

    【本按】修行只是回归本来清净,开发本真觉性。犹如炼矿取金,金在矿中,非因炼有,若矿中无金,炼不能得。若说金因炼有,是为颠倒之病。所以说,以为圆满觉性是通过种种修行而证得的,则是大错特错。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磐,涅磐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白话翻译】

    “第二是放任病。倘若有人这样说:我们现在不用断生死,也不用追求涅盘;本无生死可断,无涅盘可证,涅槃就是生死,不要起灭生死的念头;只要放任一切,随顺自然,无拘无碍,就是大解脱,就可求得圆满觉性,而实际上,圆满觉性并非是因放任自然而得到的。所以把这样的想法叫做病。”

    【本按】虽说,圆满觉性是真如妙心天然本具,但不修无以开发。犹如金子虽在矿中,但不炼不能得到。放纵自己的欲望,任性所为,不持戒,不克己,不除贪嗔痴,是为不修。以为不修能得菩提,是为狂妄和愚痴。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白话翻译】

    “第三是息止病。倘若有人这样说:我如今在心中永远止息了一切念头念想,就得到了一切法的平等寂灭性,这就是圆觉。然而,圆满觉性并非是止息念头而契合之。所以把这样的妄想叫做病。”

    【本按】如果以为禅定就是止息一切念头念想,以为圆满觉性就是止息了一切念头念想,那么枯木、瓦石皆合了圆满觉性。修习禅定的目的,并非是要进入顽空境界而住之,澄清诸念,并不是压住一切念头使之不起,而是达到不起思念,不生贪嗔痴等妄念。要修得的禅定境界,并不是一无所知,像死灰一样的枯寂境界,而是智慧显发,圆照十方,妙觉一切的境界。若是以为修行就是为了将心修至枯死境界,即所谓的得一切性平等寂灭,那还不如不修。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白话翻译】

    “第四是寂灭病。倘若有人这样说:我如今永远断除了一切烦恼,见身心毕竟空无所有,更何况六根六尘构成的虚妄世界!使得一切烦恼永远寂灭,即是求得圆满觉性。然而,圆满觉性非是烦恼寂灭之相。所以把这样的取求叫做病。”

    【本按】通过修习禅定可达到寂灭烦恼,不再受身心世界束缚的效果,但寂灭烦恼并不是修行大乘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修行大乘的最终目标是证入圆满觉性,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要说,把一切烦恼永远寂灭当作是圆满觉性,称之为病,不求上进的病。

    【注1】以上为回答除去何病。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白话翻译】

    “能远离以上四种病的人,应当知道,他就是清净的善知识,为正知正见之人。作这样的观察来识别善知识,叫做正观察。若是依其它标准来观察是不是善知识,便叫做邪观察。”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白话翻译】

    “善男子,末法时期的众生想要修行了生死、灭烦恼的解脱之道的,应当尽自己的一生能力来供养侍奉善知识。如果善知识主动来亲近自己,应当注意断除自己的傲慢不敬之心。如果善知识远离自己而去,应当注意断除嗔恨和不满之心。修行之人,应视所现逆境、顺境犹如虚空空无所有,了知自己的身心与一切众生的身心毕竟是平等的,自己的身心与一切众生的身心都是同体的,其中无有差别。作这样的修行,方能回入圆满觉性。”

    【注1】同体者,是说,自己的身心与一切众生的身心都是一心所现,同为真如妙心自性相,犹如一海水生万千波浪,万千波浪同生于一海水。无异,是说,自己的身心与一切众生的身心在实同幻化上,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白话翻译】

    “善男子,末法时期的众生之所以难以成就解脱之道,是因为心中藏有从久远以来形成的太多的无明种子,即一切爱憎习气的缘故,它障碍了成道,所以得不到解脱。倘若有人能够视怨如亲,对待怨家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心中没有分别,不作两样对待,即为除去了障道之病。对于一切方便法门,也是如此,应不起爱此法,憎他法,爱自己所修法,憎他人所修法等分别心。”

    【注1】以上为回答行何等行,即教导修行人应怎样对待善知识,对待他人。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白话翻译】

    “善男子,末法时期的众生要想成就圆满正觉,应当发起这样的心愿:穷尽虚空一切众生,我都誓将令其回入心的清净觉性,各各得到灭度;在完成清净之行后,以清净觉性圆照所行,没有一个觉性是证取得来的,也没有一个证取了觉性之人;我要除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等一切诸相,远离一切障道之病。像这样发心,就不会堕入邪见之中。”

    【注1】此系回答云何发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觉。
    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亲近无憍慢,

    远离无嗔恨,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常依止智能,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盘。”

    【白话翻译】

    那时,世尊想把所讲的再宣示一遍,以偈说道:

    “普觉菩萨当知道,末世一切诸众生,修道欲求善知识,应当寻找正觉者。心远二乘境界人,禅法除去四种病,作任止病及灭病。善友亲近无憍慢,善友离开无嗔恨,不见善友种种过,当生希有难得心,如见佛又出世间。不犯戒律违威仪,持戒六根永清净。发心度尽诸众生,究竟回入圆觉中。誓除我人等四相,常依善友正知见,便能超越诸邪见,得证圆觉大涅盘。”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白话翻译】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离座而起,走到佛前,他五体投地,用自己的头来触佛的脚面,尔后起立右转,恭敬绕佛三周,又双腿屈膝着地,双手合掌,跪在佛前,对佛说到:“大慈大悲的世尊,您为我们详尽讲说了清净圆觉法门的种种修行知识,这将令末法时期的众生获得极大的受益。世尊,我们今天都已得到开悟,倘若佛陀灭度后,末法时期尚未开悟的众生,应当怎样进行安居,修证此清净圆觉境界呢?您前面所说的三种净观(奢摩他等三种禅定)最初的修行和境界是什么呢?但愿世尊您大发慈悲,为诸位菩萨大众以及末法时期的众生,施与广大利益。”请说完毕,他伏下身子,再次五体投地,向佛致礼,如是起伏三拜。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白话翻译】

    这时,世尊对圆觉菩萨说:“好啊!好啊!善男子,很高兴你等能向如来询问清净圆觉境界的修行方便,以大利益施给广大众生。你现在仔细地听好了,我会为你一一讲说。”圆觉菩萨闻之,十分欢喜,与在会大众一起,安静地期待着佛的开示。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

    【白话翻译】

    世尊告诉圆觉菩萨:“善男子啊,一切众生,无论是佛陀住世的时候,还是佛陀灭度以后,或者是末法时期,有具备大乘根性的众生,相信佛的秘密广大圆觉法门,并且想要修行圆觉法门。如果他是住在寺院的僧人,应当安定居所,带领徒众同修。若是他有诸多事务需要应酬,可利用空闲时间,随时随地的进行观察思考(修习禅定),就同我前面说过的那样。”

    【注1】伽蓝,全译为僧伽蓝摩,又作僧伽蓝。意译众园,又称僧园、僧院。原意是指僧众所居之园林,后通指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

    【白话翻译】

    “倘若没有闲杂事物缠身,就当建立专修道场(出家人、在家人皆同),并且设定专修的期限。其中,长期为一百二十天,中期为一百天,短期为八十天。妥当安置以后,进行清净安居。”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花,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白话翻译】

    “倘若佛陀在世的话,应当作正思惟。倘若佛陀灭度以后,应当在道场摆设佛像(如楞严坛场——见楞严经),眼睛观佛,心中存佛,生正忆念,如同如来还在世上。在道场四周悬挂旌幡,布置鲜花等,以庄严道场。然后在三七二十一天当中,礼拜十方诸佛的名号,请求哀愍和加持,忏悔宿世业障,能令遇到见光、睹瑞、感梦,觉得身体变得澄明清净等善妙境界,得到心的轻松安乐。二十一天忏悔期满以后,就可以开始一心摄念地修习禅定了。”

    【住1】正思惟,是八正道之一。依《大念住经》所说,所谓正思惟,即是离欲、不染世乐的思惟,以及离嗔恨,离暴力的思维。

    【注2】生正忆念者,一是发菩提心,包括为众生求法心,于法勤奋精进心,成就菩提心,得一切智心,为众生修行忍辱心,为众生作世明灯心,引导众生向善心,誓度无边众生心,令众生住涅槃心,使众生智慧充足心等。二是作正思惟,如上所说。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住止,心离声闻,不假徒众。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白话翻译】

    “倘若专修期限刚好与比丘结夏安居的时间重合,应当进行大乘菩萨的清净安居,心中远离声闻境界,不必像小乘修行那样的作布萨法事,也不必带着弟子大众同修。到了安居开始的那一天,就在佛前(佛像前)宣誓说:我比丘某某,或者比丘尼某某,男居士某某,女居士某某等,立于菩萨大乘,勤修寂灭离相之行,希望同入佛的清净,住在实相之中。以广大的圆满觉性为我修行的道场,我的身心安居在平等性智中。因为涅盘的性质是无所系,无所属,所以今天我恭请如来为我加持,不依声闻人修行,远离声闻境界,而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因为是为了修行菩萨无上妙觉的大因缘,故不系挂他人,独自专修。”

    【注1】此示入修前的安心之法和仪式。

    【住1】西域佛制,三月安居,又作结夏安居。结夏亦称结制,时间从农历四月十六日开始,至七月十五日结束,此间为安居之期,不外出行动。夏首,是指结夏之初。按佛律制,当结制时,必须先作布萨,召集众人诵读戒律,交代安居事宜等,然后安居修行。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白话翻译】

    “善男子,这样就叫做菩萨示现安居。期满之后,便可以随便去往哪里。善男子,倘若那些末法时期的修行众生,为求菩萨道(大乘道),而入三期(以上所说的长期、中期、下期)实修的人,不是按照我所说的去做,以及所现禅境不属于本经所说的禅定境界,一切境界都不可取。”

    【注1】不属于本经所说的禅定境界者,比如楞严经中所说的五十重阴魔,起信论中所说的魔事,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又比如佛在楞伽经中说,禅定中或见日月形,或见红莲华,或见深海相,或见虚空相,或见火烬相,凡修禅定者见此种种相,都不应取著,著则堕于外道邪禅,及落二乘境界。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白话翻译】

    “善男子,倘若众生修习奢摩他,首先应当做到身心至静,不起任何思念。当心静到极处的时候,自然就能生觉(以心的本来清净觉性觉照一切,了知一切,平等观照,不起分别)。这个静,最初是成就一个身心的静,然后达至整个世界的静。这个觉,也是一样,是从自己的身心觉起,然后扩展到整个世界,整个世界都在觉中显现出来。善男子,若是其觉遍满一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中有任何一个众生起任何一个念头,便都能全部知道。进一步地,乃至百千世界也都是如此。不是我说的这样的话,一切境界都不可取。”

    【注1】此示单修奢摩他的最初的修行和境界。奢摩他的最初修行是先取至静,不起思念。最初的境界,就是静极便觉,先是成就一个身心的静,得到一个身心的觉。

    【注2】如前所说,先取至静,就是先做到身体和心的寂静。身体的寂静,就是端正打坐,使身体静止不动。心的寂静,就是澄清杂念,不起思念。怎样做到不起思念呢?方法就是前面说的通过觉观心识的烦乱燥动,使心念渐渐得以平静下来,保持觉观,不使丧失,最后达到心的彻底澄清,不起任何思念。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白话翻译】

    “善男子,倘若众生修习三摩钵提,首先应当忆念观想十方如来,以及十方世界一切菩萨,思维诸佛菩萨依种种度生法门,在如幻三昧中勤苦修行,度化无数众生,渐次增进功德的情景,并像他们一样地发起广大度生大愿,以愿力和佛事利生妙行熏染自心,使之成为圆成佛道的种子。不是我说的这样的话,一切境界都不可取。”

    【注1】此示单修三摩钵提的最初的修行和境界。三摩钵提的最初修行是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随着忆想的深入,得到佛的神力加持,即可进入如幻三昧,开诸幻众,变化其身,出意生身,像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一样的入诸世界,随顺度化各类众生了。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白话翻译】

    “善男子,倘若众生修习禅那,先采取数门,内观心中的念头,做到对各种念头的生起、住着和灭去,都清清楚楚地了知,并清清楚楚地知道每个念头的性质,清清楚楚地知道各种念头生起的次数。像这样地修持下去,直到在行、住、坐、卧当中,对各种念头的生、住、灭都无不了知,并知道各种念头生起的数量,无一遗漏,达到在任何时候都完全觉知的境界。这样的逐渐增进觉力,久而久之,则能清楚地了知百千世界,乃至其中的一滴雨下落也能知道,就好像为亲眼目睹一样。不是我说的这样的话,一切境界都不可取。”

    【注1】此示单修禅那的最初的修行和境界。禅那的最初修行是向内审视观察自心的念头,专心一致,保持对自心念头的知晓,使自心的本来觉性得到开发显明。最初的境界,就是对自心每个念头的生住灭、它的性质、生出的数量都能清清楚楚地了知。

    【注2】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即是修成完全了知和完全觉照的境界。此境界非是身心的妄境界,而是没有妄想妄念,清净离欲,正知、正念,智慧之光常照的境界。

    【注3】四威仪,指修行人的行、住、坐、卧四种清静庄严相。关于四威仪之准则,于各经论及诸师多有戒制。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白话翻译】

    “以上就是三种禅定的最初修行和境界。倘若有众生,能够遍修三种禅定,将其圆合在一起,勤奋修习,精进不懈,就叫做如来出现在世间。倘若后来的末法时期的根性迟钝的众生,虽然有心求道,但总是不得成就,那是因为过去世业障习气太重的缘故,应当勤在佛像前忏悔,以求消宿业障,并经常发起成佛愿望。在修行的时候,先要断除憎、爱、嫉妒、谄曲、骄慢、求名求利等心。然后在三种禅定当中,选修一种。如果这种不得成就,就再选修另外一种。关键在于,求道之心不能放弃,应依照禅定观门的修习次第循序而进,渐渐获得成就,最终证得圣果。”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欲行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锁灭,佛境便现前。”

    【白话翻译】

    那时,世尊想把所讲的再宣示一遍,以偈说道:

    “圆觉菩萨当知道,一切求道诸众生,欲修大乘无上道,首先应当立三期,向佛忏悔无始罪,经过二十一天数,然后正观作思维。非是佛示之所说,一切境界不可取。奢摩他是心至静,三摩钵提正忆持,禅那是明心念门,此即三种清净观。若能勤修三种观,名为如来出于世。根性迟钝不成者,常当向佛勤忏悔,消灭无始一切罪。罪障若得尽锁灭,佛境便会现当前。”

    【注1】正忆者,即佛所说“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以及“广发大愿”。广发大愿,是忆念众生之苦,誓愿度化解脱之。正持者,是持如幻观,观一切法如幻,观所行如幻,以及持正知、正见、正思维。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白话翻译】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离座而起,走到佛前,他五体投地,用自己的头来触佛的脚面,尔后起立右转,恭敬绕佛三周,又双腿屈膝着地,双手合掌,跪在佛前,恭敬地向佛说道:“大慈大悲的世尊,您为我们大家,以及末法时期的众生,详尽深入地开示了如此不可思议的如来因地法行。世尊,您宣说的这部大乘教典,叫做什么名字呢?我们应当怎样信奉修持呢?众生依习此法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功德呢?您希望在座的菩萨和护法神如何保护持奉这部经教的人呢?我们应当把这部教典流传到什么地方呢?”请说完毕,他伏下身子,再次五体投地,向佛致礼,如是起伏三拜。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白话翻译】

    这时,世尊对贤善首菩萨说:“好啊!好啊!善男子,很高兴你们能够替诸位菩萨,以及末法时期的众生,向如来请问关于这部经教的名字,它的功德等问题。你现在仔细地听好了,我会为你一一讲说。”贤善首菩萨闻之,十分欢喜,与在会大众一起,安静地期待着佛的开示。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

    【白话翻译】

    世尊告诉贤善首菩萨:“善男子啊,这部经是无量数诸佛所说的,它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如来秘密守护,它是十方世界所有菩萨的归依处,它是十二部经的清净眼目。这部经的名字叫做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也叫做修多罗了义,也叫做秘密王三昧,也叫做如来决定境界,也叫做如来藏自性差别。因此,你们应当信奉受持。”

    【注1】眼目是观的意思,清净眼目是清净总观之义。佛的十二部经,它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体系,是不可割裂的总相,少了哪一部都是缺陷,犹如一个人少了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叫残疾。说这部经是十二部经的清净眼目,犹如说,看东西的是众生的眼睛,它就是众生的眼睛,是众生观法的清清净净的眼睛。

    【注2】如来决定境界,是说此经说的是成佛的因地法行,依此法修行,决定成佛。

    【注3】如来藏自性差别,是说如来与众生都是如来藏所生。虽说都是如来藏所生,然而却是有差别的,此经说的就是这个差别。总而言之,佛是如来藏心的清净圆满觉性、圆成自性,而众生是如来藏心的爱(贪)的习性、烦恼习性、妄想习性。离爱欲,断烦恼,灭妄想,得自觉圣智,成就圆满功德,然后才能成佛。不离诸幻,迷而不觉,无明深重,妄造诸业者即为众生。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这部经显的是如来境界,只有诸佛如来才能完尽宣说。倘若诸位菩萨以及末法时期的众生能够依照这部经修行,循序渐进,最终将到达佛的觉地。”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这部经是顿教大乘佛经,有顿悟根机的众生能够从此经开悟圆满觉性。同时,它也包容摄受一切渐修渐成的各种根器众生,就如同汪洋大海能够从容受纳从四面八方奔来的江河细流,即使是嗜血的蚊子和好斗的阿修罗,饮用了此智慧之水,也能发起菩提心,对修成佛道充满信心。”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白话翻译】

    “善男子啊,假使有人能够用堆满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琉璃、水晶、珍珠、玛瑙、砗磲等七种宝物来进行布施,他所得到的功德,还不如一个人听到这部经的名字或者其中一句经文,所获得的功德。善男子,假使有一个人教化了多如百千条恒河里沙子总数的众生得到阿罗汉果,它所得到的功德,还不如一个人宣讲这部经,哪怕是其中的半个偈子,所获得的功德。善男子,倘若有人,听到这部经的名字,能够产生信心而不怀疑,应当知道,这个人不仅仅在一佛两佛的住所种下过福慧善根,而是在数不清的佛的住所,种下过广大善根,听闻过这部经教。”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白话翻译】

    “你们在座的诸位善男子,应当保护末法时期信奉此法修行的人,一定不要让恶魔,以及各种外道鬼神,扰乱他们的身心,使其生出退道之心。”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销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白话翻译】

    “这时,法会当中有以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和尼蓝婆金刚为首的八万金刚神,以及他们的眷属,听到世尊的话,当即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佛前,五体投地,依次顶礼佛足,然后右旋绕佛三周,恭恭敬敬地向佛说道:“世尊,倘若以后末法时代的一切众生,有人能够受持这部真实不虚的大乘教法,我们一定会守卫保护他,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乃至于他所在的道场和所有修行的地方,我们各位金刚神,将率领各自的弟子眷属,从早到晚,轮流守护,保护他不会退失道心,保佑他的家庭平平安安,乃至永无灾难和魔障,为他消灭一切瘟疫疾病,使他财富充足,生活所需不会缺少。”

    【注1】火首金刚,又名火头金刚、除秽金刚、大力威怒金刚,是头有火焰的金刚,密教称为乌刍瑟摩明王。这位火头金刚以前淫欲心很重,后来宝王佛出世,教他遍观百骸四肢中的冷暖之气,观察欲心未起时的全身的清冷之气,观察欲心发动时,暖气(发热)从何处生起,然后运行到何处,观察欲火如何焚烧全身,教他收摄心“神”,观察淫心带来的恶业后果及对修道的障碍,将淫心化为智慧火。他通过修习此法门而达到智慧流通无阻,漏尽无烦恼,生出大宝智慧火焰,得登无上觉位。

    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白话翻译】

    这时,以初禅天的大梵天王为代表的三界二十八重天的各位天王,其中包括须弥山顶的帝释天王,保护天下的四大天王等等,也纷纷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佛前,五体投地,依次顶礼佛足,然后右旋绕佛三周,恭恭敬敬地向佛说道:“世尊,我们大家也会守护受持这部经教的人,让他永远安乐自在,不生退道之心。”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白话翻译】
    这时,法会中有一位大力鬼王,名字叫做吉盘茶,与在会的十万鬼王一起,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佛前,五体投地,依次顶礼佛足,然后右旋绕佛三周,恭恭敬敬地向佛说道:“世尊,我们也会保护受持这部经的人,从早到晚守卫在他的周围,使他不生退道和畏惧之心。这个人所居住的四十里范围内,倘若有邪恶鬼神侵犯他的边境,我将把它们粉身碎骨。”

    【注1】吉盘茶,亦名鸠槃荼、俱槃荼、究槃荼、弓槃荼、鸠满拏、槃查。意译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乃隶属于增长天(四天王天之南方天)的二部鬼类之一。此鬼食人精气,来去如风,变化多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故号为王。此鬼王既发愿守护,则一切恶鬼不能加害。一由旬为四十里。有此大力鬼王守护,可保四十里内无邪恶之害。据《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二所载,佛曾经勅命毗楼勒天王(增长天)护持南方阎浮提,天王之下有鸠槃荼大臣,率领众多部众,具有大势力,其下有鸠槃荼兄弟,檀提、忧波檀提、大肚、葛迦赊、摩诃钵湿婆。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白话翻译】

    佛陀宣说这部经完毕,在会的一切菩萨及其眷属天龙、鬼神等八部众,以及上界的天王和梵天王等等,一切在会的大众,听到佛陀所宣说的妙法,皆都大欢喜,毫不怀疑地信受奉行。

    【注1】八部众,此指天众、龙众、鬼王众、乾闼婆(香神)、阿修罗(非天神之神)、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歌神)、摩绚罗迦(大蟒神)等。
    后 记

    此经是佛在大三昧中对地上大菩萨宣说的,参加法会的有十万大菩萨及其护法眷属金刚、天王、梵王、天龙八部等众。

    这部经说的是佛的因地法行,十方三世恒河沙数诸佛是在什么样的因地中,修什么样的行,证得圆满觉性,成就佛道的。

    此经深妙宏大,它集成了十二部经的智慧,是辨别是不是正修的清净法眼,更是大乘实修的具体指导。有了此经,众生修行佛道就有了依据。有了此经,修习大乘就没有了疑惑。有了此经,对修道成佛就充满了信心。依照圆觉经进行修行,即使现世不能成佛,最少能够了断烦恼,获得解脱。

    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佛,那就是证得了圆满觉性。证得圆满觉性者,成就的是无上正等正觉,一定是具有三身四智、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的。声闻乘的阿罗汉,境界己算是很高,神通也很了不起,但还不能称之为佛,更何况我们凡人在修行中的一点点所得所证。所以我们凡人修行菩萨道,一定要发宏愿,发求取无上菩提,证得圆满觉性之心,在修行中,永不满足,勤奋不断地勇猛精进。若不如此,我们就对不起释迦牟尼本师佛讲这部经的良苦用心,也对不起十二位大菩萨的良苦用心。

    那么,什么是圆满觉性呢?圆满觉性者,即是佛对清净慧菩萨所说的如来随顺觉性,是大道之体性,不是这样,就不是证得了圆满觉性。那么,证入如来圆满觉性者是什么样子呢?如佛对威德自在菩萨和圆觉菩萨说的那样,心现十方世界,见到十方世界诸佛,于十方世界之事、十方世界众生之心无不了知,能在如幻三昧中自由自在出入各方世界,作诸佛事,度化众生,身心内发寂灭轻安,身心烦恼寂灭,心地一片清净虚明。不是这样,就不能算是证入了圆满觉性。

    对修道者来说,开了悟确实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但开了悟并不是修道的终点,只是证取佛道的起点。所以,倘若你真的开了悟,绝不会沾沾自喜。修学大乘,开悟后要修圆觉,求取无上正等正觉。怎样修?如佛对威德自在菩萨和辩音菩萨所说。为什么能修成圆觉?因为圆照清净觉相本来就是心的清净真性。

    对于尚未开悟者,欲修圆觉境界菩萨三昧,需先求得开悟。如何才能获得开悟?如佛对普眼菩萨所说。那么,未得开悟者,能不能修习圆觉境界呢?当然也能够修。怎么修?如佛对圆觉菩萨所说。

    欲修入圆觉,必须循正道,得正法,除四病。正道就是了断四相,什么是四相?如佛对净诸业障菩萨所说。如何得正法?那就是向善知识求学,如佛对弥勒菩萨所说。什么样的人才是善知识?除哪四病?如佛对普觉菩萨所说。

    总之,欲修入圆觉,必须建立三观,认识本心,见自本性。哪三观?即如幻观、空观、假观。何为本心?即真如妙心(如来藏心),而非肉心、内心、妄念妄想心。何为自本性?即真如妙心的本来之性,众生的妄念妄想妄觉都不是真如妙心的本来之性。建立了三观,认识了本心,见自本性,才能彻底除灭四相,彻底除灭四相才能得正定,修入圆满觉性,成就圆满觉照清净觉相。

    如果末法时期的众生,就是修不了此圆觉法门怎么办?不要灰心,佛告诉我们,还有一个渐修渐成的方便法门,即“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做到这样,也能渐渐除灭四相,了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等妄想妄念,成就般若智慧,得离生死,得入涅槃。

    什么才能叫做真正的除灭了四相?如金刚经中说,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做忍辱仙人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肢解,心里没有丝毫的嗔恨。比如有修行人能不顾生命危险,毫不犹豫地去救一个人,那应算是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但如果被救者并不感激他,反而骂他多事、可恶,他心里若有一点点不舒服或牢骚或感慨,就不能说是真正到了无四相境界。真正的破四相,无任何恨心,因为无我,就没有小我的任何情绪。

    贪、嗔、痴、爱,是人的最大烦恼,它们障碍了人的智慧,使人不得觉悟,流转于六道轮回,永不停止。许多疾病、灾难、苦难,也是由贪、嗔、痴、爱带来,所以,即使不求成佛,为了你自己的健康和平安,也得修心性,断掉贪心、嗔心、痴心、慢心,疑心,淫欲心。

    什么是贪、嗔、痴?贪是贪婪、贪爱,贪财贪物,贪色贪淫,贪恩贪爱,贪名贪誉,贪图享受,贪着身体等等,自私、吝啬、患得患失,都是贪的表现,其根次在贪。嗔是恨心、怒心、怨心、杀心、害心、嫉妒心等恶心。痴是一切执着、固执、不明事理。为什么要修持戒波罗蜜、布施波罗蜜,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灭除贪心。为什么要修忍辱波罗蜜,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灭除嗔心。为什么要修般若波罗蜜,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灭除痴心。为什么要修禅定波罗蜜,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不生贪嗔痴慢疑心。

    世间繁华如梦境,勤苦到头一场空,何不看开弃世事,一心精勤求佛道。神仙虽寿亦有限,天福虽妙不久长,报尽还是入轮回,何不趋入涅槃城。今得圆觉大妙法,感激佛陀大恩德,照此修行成妙觉,诸幻灭后入佛境。

    圆觉经这部经的名字是佛自己定的,而且其中的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很难懂,各位同修在学习时,遇到不懂的可以多看大德们对圆觉经的讲解。逐步一点一滴的领悟,奉行。
    以下文字为转载,之所以转载这部分内容,是因为楼主基本上认同此段文字中观世音菩萨表达的观点。这些现点对佛教修行人很有启示,可以让他们少走许多弯路。

    但,楼主并不会完全认同。

    观音菩萨讲佛经来自最高维度,三维度的人类很难懂

    (摘自台湾本世纪初出版的由观世音菩萨启示的《观音之爱》一书)

    以下是摘录(一问一答式对话:本书作者问,观音回答):

    但你们完全不了解佛,也不了解佛经。

    不了解佛经?这是很严重的指控喔!

    这是事实不是指控。事实上你们应该更放宽自己的眼界与心胸去学习更多新的事物,楼主注解:《比如学习最新最前沿的物理学理论,如量子力学,超弦理论,M理论,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超心理学,西方催眠术等等很多科学知识》。而不是用尽一生的时间钻研佛经。《楼主注:因为那是在浪费你宝贵的时间》因为这些佛经你们就算能理解也只是很小很小的部份,这样的理解也可以说是完全不理解。

    所以呢,谁能完全了解释迦摩尼佛所说的佛经?

    答:目前还以肉体存活在地球的人类,没有一个能完全了解。

    如果说无法了解全部的佛经是有可能,因为佛陀传下来的经文可是比赛斯书多上十几倍?

    答:你说错了,不是无法了解全部佛经,而是任何一部佛经你们都无法了解!

    你说我们目前活着的人类对佛经任何一部都不了解?这不可能吧!你说的佛经和我说的有认知差别吗?我说的是释迦摩尼佛花了四十几年所说的佛经耶!

    答:没有差别,我说的就是这整套佛经。没有一个地球人能完全懂得其真正意涵。

    你是说佛陀话中还有话?

    答:不是!举「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来说好了,光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一句,解释三天三夜你都无法领悟。

    这………….,那我们干嘛读佛经?

    读就好了,有些内容只要知道,但是不需要理解!当你读一篇佛经或是念一句经文中的咒语,就会有诸佛、菩萨的愿力能量产生,所以常念佛经中的经文、咒语对提升你的灵魂振动频率是有帮助的。

    那我们常念的 「观音菩萨普门品」呢?这一部算简单吧,感觉挺白话的。

    虽然是很白话,但你们的理解全都错错错。

    唉呀!这我就真的无法理解了。

    答:还是一句话,读就好了不需要理解。

    你是说我们只要常念佛经中的经文、咒语就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不需要去理解佛陀想告诉我们什么?

    答:是的!就算穷尽一生钻研,你们还是无法完全懂,因为你们的眼界太狭隘了。

    我是不懂,也知道很多人不懂。但我们从古至今,有很多高僧、法师对佛经做过批注,我相信他们的批注应该不会有错吧!

    观音大士答:你们常以为你们许多的高僧、法师都是菩萨,甚至说是佛来转世。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错误的观念。 《这一句划重点》

    那很多人说某些法师是菩萨或佛来转世,这是错误的?

    答:嗯!因为你们不了解佛与菩萨的境界。所以你们只要看到某些人修为比较好,就会认为他是佛或菩萨来转世投生。就说菩萨好了,一个已经到达菩萨境界的灵体是不会轻易再进入肉体的。你们世上有些修为很好的人,只能说他有如佛、菩萨的慈悲胸怀,所以你们可以说他是有着佛心或是菩萨心,但他们的灵魂绝对还不到佛菩萨的境界。不过以你们目前人类次元而言,这些具有菩萨慈悲胸怀的人,已经足够带领引导你们了。

    既然我们不需要理解佛经,那么佛陀为何又留下那么多经典给世人?

    答:再重复前面讲的「读就好了,有些内容只要知道,但是不需要理解!」你有真正了解我这一句话的意思吗?

    不是说要说白话的吗?你们又话中有话了?

    答:是是是!讲白一点,就是你们灵魂还没到达一定境界时,你看佛经也看不懂。可是你只要读过、看过内容,或许将来某一天你突然顿悟,你自然就懂了!硬是去钻研或随意解释是没有用的,倒不如把这些时间拿来提升自己的灵魂。

    那从古至今,有些开悟的高僧、法师,他们的批注应该就不会错啦?

    答:你们对「开悟」的定义,绝对与我们的定义不一样,甚至差很远。

    有些一生致力于研究佛理,而也身心力行致力于灵魂提升的人。这人就他所读过的某一句经文或许哪一天会突然顿悟,但不表示他可以了解整部经文的全部,所以他们还是无法对整部经文做完整的解释。

    所以说,你们并非要我们完全放弃读佛经。而是我们应该去读去看内容,但是真的不懂时就不要一直去钻研了。只要致力于灵魂提升到一个境界,或许哪一天就突然顿悟,就知道某几句经文是甚意思了!

    ya…..!有如此的认知甚好!

    那何不干脆请你们来开讲为众生解经?

    答:哈….,那要看你们愿意让你的灵魂提升到何程度,看你们的心量愿意开展到何程度!

    也就是说,除非我们的灵魂提升与心量的开放到达一定的程度,你们才愿意这样做?

    答:我们随时都愿意做,只等你们准备好!

    那还不是同样的意思!

    所以就你们说的,想要灵魂提升就不只「爱、喜悦、疗愈」,念经文咒语也可以?

    这样说不对。后面章节我们会好好的告诉你如何提升好吗?

    如果说佛陀的经意是那么的难,为何当时的印度人会听得懂呢?

    答:你应该好好再看看佛经。佛陀讲经,为众生、天人、帝释、阿修罗、夜叉、菩萨…….,他的「法华经」经义之深,连我们菩萨都无法一时领悟。

    当时跟着佛陀修法的人,很多其实是来自高次元空间的灵魂,愿意追随着他一起来到第三次元世界。所以一佛出世的意义是多么的殊圣!

    你们菩萨都已经如此广大,还无法领悟「法华经」!那么……我真是不知该说什么了!

    (愿人人亲近善知识,完善善根,消除无明业障,早日修成无上菩提正果)。原文转载结束。

    下面楼主说一下世人应如何看待佛经。

    首先,修行人只要你真心想看佛经,任何一部佛经都可以读,可以看,可以抄写,助印……但不要钻牛角尖,去用几十年的时间去思悟,思辨,想把它完全理解,弄透。那是不可取的。最重要的,不要乱去注疏,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去解释它。因为,你极可能开口即错,提笔即错。

    比如,菩萨行修至圣位大菩萨,从一地到十地,再到等觉,妙觉(佛位),每一个阶段差距都非常明显。

    而许多凡人,连修道之心都发不了,连初发心都做不到。因为许多凡人我执私念太重,大部分时间只念着自己和自己的小家庭,是为了自己的小家而活着。

    大乘菩萨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十个阶位,再到登地,从贤位入圣位,需要修很多很多很多年。对人的恒心的考验,是极其严峻的,那可不是一时的冲动与激情。

    在人世间,善知识很难得,很宝贵,善知识值得凡人真心至诚无条件供养,而不是你想和善知识做所谓利益的交换。因为你遇到他们的机会尤如你一辈子买彩票也难中几次头奖。

    至于所谓的大菩萨降维度入地球,乘愿驻胎再来人间度化众生,实是更为稀有,地球上几百年都难遇一次,很可能你们辗转人间几世才能得遇一次。而这些降维再来的大菩萨,显的是肉胎凡身,甚至表面上还有一身臭毛病,不持戒不修行,比凡人还象凡人。你根本就认不出来。
    但这些人还是有办法识别的。那就是世间没有人能够看懂的佛经,他能秒懂,根本不需要钻研几十年几世。对他来讲,再深奥再难的佛经,比如法华经,华严经等,看上几遍,几天就悟得差不多通透了。这就是真正再来的大菩萨。他们虽然从高维降到了三维受肉身所限,但智慧上受到的影响并不是很大。那些佛经,是他们多世修行曾思悟过许多遍的,用凡人的话来讲,基础特别好,起点很高。

    对于那些乘愿再来的大菩萨,要努力亲近他们,追随他们,供养他们,向他们终生学习,想尽各种办法能成为他们的眷属。这是凡人快速提升自己的最佳方式之一。

    不要被他们的表像所迷惑,他们的肉身,很可能只是一个乞丐,一个农民工,一个种地的居士,一个喜欢云游的野和尚,甚至一个不识字的文盲,一个无业游民,一个小小的工人,等等等等,他们不愿世人轻易识破自己的真实身份。除非世间事到了重要关头,人类命运来到了需要慎重选择的三叉路口,必须有人现身去引领他们。这时才不得己一点点,一步步撤去凡人的伪装。

    楼主想,那时,才真正会是世人的福音,世人的大福报来了。
    修佛道之人,一定要注意身心双修,性命双修,不可只偏重于修心。肉身也是很重要的。没有肉身之充足精气,心神则不足,心神不足,则无法开悟。
    还要注意福慧双修,不可只修禅定以求慧,一定福慧要双修,福是修菩萨道之资粮,无福慧则无法度众生。
    福足慧深,度人才有效率。
    以后将以微博更新为重点,名,慧明法界
    家乡也受灾了,而且比郑州还要严重。具体的不想多说,楼主也成了灾民。
    住宅,土地,工厂都被淹在了水中……只要生命还在,失去的财物还可以从头奋斗再来吧。
    心情还是有些失落和沉重,做为凡人,总还有一些放不下的东西,必竟,还有一个小家。个人生命必竟渺小,也经不起几次大的折腾。
    为河南所有灾区人民求福。
    一个本就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灾民心里还在想着度人,楼主的精神莫非是出了些问题。
    磨难,能使人更快的成长。一定要更坚强!生活,不相信眼泪和抱怨,也要能承受亲人的误解。
    总有一天,他们会理解楼主的。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②;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③。其致之也④,谓⑤天无以清⑥,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⑦;神无以灵,将恐歇⑧;谷无以盈,将恐竭⑨;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⑩,将恐蹶⑾。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⑿孤、寡、不谷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⒁。是故不欲琭琭如玉⒂,珞珞如石⒃。



    [译文]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有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死之;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故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如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注释]
    1、得一:即得道。

    2、神得一以灵:神或指人。灵:灵性或灵妙。

    3、正:一本作“贞”。意为首领。

    4、其致之也:推而言之。

    5、谓:假如说。帛书作“胃”。

    6、天无以清:天离开道,就得不到清明。

    7、废:荒废。

    8、歇:消失、绝灭、停止。

    9、竭:干涸、枯竭。

    10、正:一本作“高贵”,一本作“贞”。

    11、蹶:跌倒、失败、挫折。

    12、自称:一本作“自谓”。

    13、孤、寡、不谷:古代帝王自称为“孤”、“寡人”、“不谷”。不谷即不善的意思。

    14、至誉无誉:最高的荣誉是无须称誉赞美的。

    15、琭琭:形容玉美的样子。

    16、珞珞:形容石坚的样子。



    [引语]
    这一章讲“道”的普遍意义。前半段段论述“道”的作用,天地万物都来源于“道”,或者说,“道”是构成一切事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失去了“道”,天地万物就不能存在下去。后半段由此推及到人间,告诫统治者从“道”的原则出发,并常要能“处下”、“居后”、“谦卑”,即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没有老百姓为根本和基础,就没有高贵的侯王。因而在本章的内容中,同样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考虑到许多网友看一遍道德经很难理解透彻,网友们红尘执着牵挂太多,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思悟原文。楼主在引用原文时会在后面补上楼主本人和大德们对原文的一些注释,来提高网友对道德经之精华吸收的效率。
    注解:自从大道被人类抛弃了,才彰显出仁义的重要性。智巧权谋出现了,才会产生大量虚伪欺骗狡诈。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的时候,才会显出真孝慈爱的珍贵;国家昏乱无道无序的时候,才会有珍贵的忠臣挺身而出。
    深度解析:
    在本章中,老子再次阐述了自己的辩证思想,“大道”盛行之时,像“仁义”这些东西很自然地存在于人们的行为当中,人们不缺乏仁义,所以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也就没有了倡导的必要。只有当社会秩序大乱、大道缺失、仁义泯灭的时候,人们才会由于缺乏这些东西而大加倡导。
    深度解析:
    在本章中,老子再次阐述了自己的辩证思想,“大道”盛行之时,像“仁义”这些东西很自然地存在于人们的行为当中,人们不缺乏仁义,所以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也就没有了倡导的必要。只有当社会秩序大乱、大道缺失、仁义泯灭的时候,人们才会由于缺乏这些东西而大加倡导。
    从古至今,仁义、智慧、孝慈等都是为人们所推崇的。而孔子的最高理想是“仁义”,“仁”已经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价值取向。然而,老子却创造性地指出,人世间的大道被人为地废弃了,人们才会制定礼仪,并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区别贵贱,结果原本没有的虚伪和奸诈也随之而来。

    老子是一个善于洞察世事的圣人,他总能从事物的表象看出问题的实质,从结果看出原因,这个本质和原因往往就隐藏在表象和结果的反面。

    老子为什么总能从事物的表象和结果的反面找到答案呢?因为他擅于回溯本原,他是一个真正得道的圣者。我们人类是最复杂的情感动物,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能够进行思考,在处理问题时,更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行为准则。人类虽然由大道生成,而且在大道中发展壮大,但随着智慧的开启,愈发变得狂妄自大、唯我独尊起来。人类忘记了自己的由来,不再遵循自然大道,这种对大道的漠视态度,使得人类离大道越来越远。

    随着人类偏离大道越来越远,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逐步堕落,慢慢自取灭亡。为了避免这种惨剧的发生,人类就人为地制定了一些行为规范来加以约束,于是一些政令条文、奖惩制度、政策法规也随之出现。这些政策法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的压力,但它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废止大道的结果必然是有所作为,一旦有了作为也就有了好和坏的区分,对于好的、正确的我们要加以褒扬、赞颂;而对于坏的、错误的我们则要大加鞭挞、惩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
    未来的人类道德体系,逐步完善细致的法律体系,对人类的约束会越来越多,而根源就在于大道在人类中己经废掉了。人类越来越失去灵性和善根,人类自私魔性的欲望越来越多,少有节制,权谋骗术越来越发达,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人类的魔心越来越占上风。所谓的人心不古,佛经中所谓的,五浊恶世,未法时代出现了。
    针对这种情况,老子和孔子提出了仁义的概念。何谓仁义?仁,从古人的组字结构上来考察,“二人”为“仁”。为什么需要两个人呢?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的标准,有参照物才能进行区别对待。假如人与人之间不用交往,那么我们人类也就不能称为“人”了。孔子曾这样定义“仁”,他说:“仁者爱人。”如果连自己的同类都不爱,还配称人吗?这种行为还配叫仁吗?义,正义、道义、义气。

    “仁”和“义”合起来就是“仁义”,仁义在本章中是指那些合情合理、合乎道义并热爱同类的行为。仁义能带来和睦安定,不仁义必将招致祸患。人们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纷纷行仁义,这是人们有智慧的表现。

    那么为什么要提倡仁义?就是因为存在大量的不仁不义,大道作为社会自然的公平准则被抛弃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呢?这是因为人是有欲望有私心的动物,由于欲望的驱动,人们难免会利用各种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有些人为了职位的攀升,对上级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有些人为了给自己开脱罪责,不惜蒙骗别人,颠倒黑白;也有些人成天摆出一副忠实的面孔,其实心里早已打好了坑害别人的小算盘.……诸如此类的人和行为,不胜枚举。他们使用种种伎俩,只为一己私利。他们心中没有半点仁义,却要装出十分仁义的样子,其虚伪本质掩藏在华丽的外表和花言巧语里,他们越是装得仁义,就越能得到大的好处。

    这种处处蒙骗别人的行为就叫大虚伪,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的行为?就是因为人们出于自己和团伙的私欲,大量运用机巧“、智慧”的缘故。
    “ 伪”字该如何解释呢?“人为”即伪。人为就是人有意去做而不是顺应自然的行为,是违背了大道的行为,所以我们称人为的东西是存在大量虚伪的,都不是朴素自然的;人在有作为的时候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掺杂进自己的聪明和权谋,所以就有了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等行为,虽然这些行为是在暗中进行的,掩盖在虚伪善良的外衣之下,但还是能被人感知,甚至被人揭露和批判。

    为什么要提倡子孝父慈、夫妻和睦?就是因为天下六亲(父子、兄弟、夫妻)出现大量不和睦的现象和行为了。为什么会有忠臣出现?就是因为奸臣当道,国家太昏乱了。这就是阴盛必要阳来补,阴极则生阳,人类社会只是地球演化阶段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仍然要遵循着宇宙第一大规律,阴阳根本律。

    只有六亲不和睦了,才会提倡孝和慈,为什么这么说呢?六亲不和睦是人有私心且有智谋的结果,有私欲就想用智谋,运用智谋实现自己的私欲,私欲得不到满足时必然会发生矛盾和争斗,这种争斗由小及大会危及国家的安宁,于是不得不制定一些行为准则:做儿女的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做父母的应该疼爱自己的孩子,也就是孝和慈。可当人们的心中没有这些概念的时候,就无所谓孝和慈,大家很自然地其乐融融,敬老爱少,尊长护幼,一派祥和的景象。而一旦头脑中有了这样的标准,人们就要时时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合乎孝和慈的标准,别人以他们的标准来看我们的行为,只要我们稍有不慎,就会被别人横加指责,其乐融融的祥和景象就会遭到破坏。“国家昏乱,有忠臣”这句话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国家混乱了,才有忠臣,而应当理解为,在国家安定的情况下,人民富足、自由,国家繁荣昌盛。有忠臣存在又有何用武之地呢?这就如同高明的统治者不被人所知道一样,圣人圣王在和平安定的时期一般是不会显山露水的,只有在国家出现混乱的危机关头他才会挺身而出,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当大道普及、繁盛的时候,万物都遵循仁义的原则发展,而百姓却没有感觉。大道被人们丢弃了,天下偏离大道的时候,因为道的影响减弱了,所以仁义就显现了。世人不知道大道足以治理万物,所以又加上智慧,于是百姓开始以虚假作回报。六亲和睦,那大家不都是孝顺慈爱的吗?国家安定繁荣,那谁不是为国尽力的忠臣呢?尧不是不孝顺,而后人只称道舜的孝,是因为尧没有瞽瞍那样的父亲;伊尹、周公不是不忠诚,而现在的人只称道龙逢、比干,是因为伊尹、周公那时候没有桀纣那样的暴君。干枯的水域里的鱼,吐沫相互润湿,不如在大江大湖中相互遗忘。
    本章表现了老子在仁义道德领域的辩证法思想。仁义、智慧、孝慈、忠诚本是世人最看重的美德,但老子却认为它们和大伪、巧诈、不和、昏乱是一气相连的。王弼说:“甚美之名生于大恶,所谓美恶同了。”仁义的出现恰恰是因为大道的毁弃,没有荒废的大道就不能显示出仁义,孔孟之所以被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们生活在礼崩乐坏的乱世,能在乱世中呼吁自己的德治主张而被世人尊仰。智慧也是如此,人人都没有心机,大家都按规律行事,怎么会有伪诈出现呢?一家和睦团结,父慈子爱,兄弟相亲,夫妇和谐,如何能突出谁孝顺、谁不孝顺呢?天下太平昌盛,上有道,下有守,哪里会需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忠臣呢?

    舜帝是孝的典范,然而他的孝却恰恰是他父亲昏聩、兄弟奸诈而凸显出来的。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捆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可见他的父亲、继母、兄弟不是一般的不仁慈,这样的环境之中才有了舜的孝名。提到忠臣,人们就会想到岳飞、史可法、文天祥、方孝孺等,可是他们之所以有忠臣之名,就是因为遇到了乱世,天下大变,而他们所得到忠名的代价也都是悲惨的。在那些盛世之中,很少有人被称为忠臣,因为这时的天下用不着忠臣来为它牺牲,用不着用生命来表现自己的崇高道德。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看人看物的时候,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一个人的好坏忠奸、一件事的利弊对错都应采取辩证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这样才不会过于偏颇。
    以下文字是一位网友总结的,应该是一位信佛的网友。是他的原文,楼主一字未改。
    涯友们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觉得这位网友总结的是否全面,是否符合你见过的那些附体现象。
    关于附体,我个人的观点,有这么几类,一是恶灵,这类恶灵,不守佛陀戒法,盗人精气,破人修善,专门帮助人行恶,你做善事,他让你倒霉,你做恶事,他让你逍遥,让人因果颠倒,死后被阎王拘禁。这类附体,必须用道力驱逐,最好自己念佛号,或大力伏魔真言,一定可以解决,解决不了就不是这类附体。二是亲族,有求于你,或者是祖先求托生善道,或者是坟地问题,这类附体可以用诵经,做慈善,种种功德回向,或者看看坟地有什么问题。一般来说就会解决,当然,超度最好,让祖先升天,是最大的福利。三是冤家债主,这类附体非常不好解决,人家拿着上天的令牌,合理合法讨债,护法神也不能强行干涉,佛菩萨也不能硬来,所以必须要有心理准备。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先和债主沟通,看看能不能协商解决,如果债主开出条件,那么经常忏悔,做功德赔偿人家,或者从轻报复,一般来说问题也可以解决。这类问题,一定要有耐心,不要试图用暴力解决,那只能激化矛盾,就算暂时躲过了,早晚还会找上你。有一个方法,就是抱定佛菩萨,宁可死,这是代价最小的解决方案,相信佛的智慧,绝对是最优的。四是,仙缘,他想借助你修行,升入天界,做正规神仙,这类附体取决于你的态度,如果你就是不同意,他们也无可奈何。念佛号,或真言一定是对治的。因为这种事不能勉强,上天可以干预。
    当然,楼主之所以引用这位网友的话,说明还算比较比较认可他的总结,虽然他的总结不算很全面深刻,也算很不错了。
    很有很多横死的人,变成游魂野鬼,附活人体找替身的,有的是直接干扰活人的思维,让他自己莫名就寻短见,不懂的人还以为自己得了抑郁症,这种情况也很多。不过也有人是真正的抑郁症,和附体没有任何的关系。
    不同原因的附体,解决的方法是不同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然后再做处理。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恐怖推理 最新文章
有看过《我当道士那些年》的吗?
我所认识的龙族
一座楼兰古墓里竟然贴着我的照片——一个颠
粤东有个闹鬼村(绝对真实的30个诡异事件)
可以用做好事来抵消掉做坏事的恶报吗?
修仙悟
—个真正的师傅给你聊聊男人女人这些事
D旋上的异闻录,我的真实灵异经历。
阴阳鬼怪,一部关于平原的风水学
亲眼见许多男女小孩坐金元宝飞船直飞太空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6-27 00:36:29  更:2021-07-29 15:45:26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