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小说文学 -> 《卫道救时 不一样的曾国藩》第一部【完本】 -> 正文阅读

[小说文学]《卫道救时 不一样的曾国藩》第一部【完本】[第13页]

作者:扬光RC
首页 上一页[12] 本页[13] 下一页[14] 尾页[2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不一样的曾国藩(118)


    第十八章

    衣锦还乡遭家变? ? ? 新贵入世心态显

    一起看看曾国藩道光十九年的日记,其家是如何捱过天花之疫的:

    曾国藩作为传统家族(庭)之长子长孙,自是与家中的其他角色不同,肯定是必须按照极其传统(规矩或习俗)为人处世。更何况曾玉屏又特别重视与讲究这个呢。尤其作为新晋之贵人,则更是别人目光关注的焦点:是否严格按照儒家礼制要求行事,是否依照年节礼节习俗等,以长子长孙之身履行家族与人相处、交往之职。即便如此,国藩作为踏踏实实的儒子,仍不忘在拜年与走动的间隙读书习字,到了晚上仍是挤时间写散馆卷一开半。可见其坚持坚韧之功,确是非一般人可比。这,都在其日记中有迹。

    正月初一:是夜无话,次日是正月初二。

    湘乡风俗习惯,“初一崽,初二郎”,这一天,凡是曾家女婿都要上门拜年。今年是曾国藩衣锦还乡在家过的第一个年,家中长辈自然十分重视,还在前就准备了各种食物。今天果然热闹,到正午时分,竟然满满当当开了四桌酒席。所有的客人离去后已经是晚上,曾国藩坚持写散馆卷一开。

    初三? ? 雨天

    这一天来客较少,只有几个族中叔伯前来给拜年,其中堂叔曾丹阁被留下来。到了晚上,朱尧阶过来拜年(已于道光十六年行国拜师之礼。时下已是曾家西席——塾师,其弟曾国荃、曾国华、曾国潢、曾国葆已入学)。

    初四日? 阴天

    早饭后,曾麟书带着曾国藩兄弟及所有男丁给祖先上坟。从坟山回来已是正午,朱啸山来,稍后,曾国藩的妹夫王待聘亦来。从初一开始,弟季洪(满弟国葆)就患了风寒,身上还长了不少的痘疹。夜晚,曾国藩与朱尧阶、朱啸山彻夜长谈,到天明仍然余兴末尽。三更后大睡,醒来已是初五日午刻,家人报欧阳牧云(曾国藩妻弟)来访,曾国藩才起来。

    初六日? 大睛

    曾国藩一家人的心情本来很好,没想到却传来二妹才出生五十天的儿子在昨晚上半夜死去的消息。二妹家里认为是孽障太重,家中请了道士、师公在还愿,邀请婆家参加。二妹家在十余里外的添榨坪,曾国藩一行到那里做客,直到申牌时分才回家。夜晚又与朱尧阶、朱啸山详谈,初七辰刻朱尧阶、朱啸山归去。送走两位谈得来的客人,曾国藩仍去二妹家,唱戏也属还愿的程序。是日,曾国藩在地妹家听戏一天,晚上也睡在她家里(按说,曾玉屏向不信道士师公之人,亦极其讨厌跳神弄鬼之事,但外家行就此事,估计也提醒过,但却是管不到了)。

    正月初八日

    此日,祖父星冈公寿辰,曾国藩前往添梓坪拜寿,到申时方归。

    初九日、初十日

    曾国藩给族中几个长辈拜年,然后给曾祖及几位葬在一处的先人上坟。

    正月十一日

    曾国藩及众兄弟在三弟曾国华(已过继给其叔父曾骥云为子)家里吃饭,然后一同给诸位亲戚拜年。十二日去大姐家拜年。大姐曾国兰,嫁给王国九(字鹏远,号万程,贺家坳人)有外甥两人,长子王临三,次子王昆八。另,还有一外甥女。

    正月十三日,天气晴好。

    曾国藩从大姐家回来,邀请彭百乘、彭寿七到家,专们为堂叔曾楚善衡阳卖田之事(曾国藩如今考上进士,家乡亲朋好友有事都希望他能出面。曾国藩觉得这样对自己不利,想到让彭百乘二人出面调停。刚刚接触此等事务,思想上还有些抵触)。这一天家中客人很多,共有十几席。朱尧阶专门派人过来办理两桩重要事:一是约曾国藩于廿四去他拟写典当庄田的文书,受家是朱尧阶,典家是同村的朱良二;二是朱尧阶给四妹说媒,嫁给梓门桥朱风合之子朱咏春。这件事朱尧阶早就说过,曾国藩相信他,全家也同意这门亲事,这次是朱尧阶派人送来男方的庚贴。按照乡下风俗,一旦合了八字,这桩婚事就算成了。晚上,曾国藩写信给朱尧阶,一是感谢他关心妹妹的婚事,二是说出内心的苦衷不想参与朱良二当田之事。曾国藩先将四妹的庚贴发出,因了解尧阶的性格,知他平时不轻意求人,恐他有想法,遂又写信给朱啸山,希望他出面帮自己在朱尧阶面前说话。接着又给刘霞仙写信,详说自己不愿参与地方杂事的理由,写完这封信,已经是五更了。

    正月十四日

    曾国藩吃罢饭,祖父星冈来了,随后左凤阁来了,继之江南五舅也来了。 左凤阁饭后离去,祖父星冈也离去。朱尧阶于申时来到曾家,他此行的目的坚请曾国藩参与朱良二当田之事。朱尧阶很在意朱良二的庄田,如果他不要,朱良二必定会典给别人,这是他最不愿接受的事实,因此,是个言出必行之人,他非要请曾国藩出面不可。

    正月十六日

    曾国藩在姐夫家里吃过早饭,便前往岳父家拜年。去岳父家不能随便,他带了一名仆人,还乘坐一顶四人抬轿子,八个轿夫轮流,轿子前面还有一个仆人引路通报。这样的排场气派,惹得沿途人们纷纷驻足观看敬慕。为了迎接翰林女婿,岳父欧阳凝祉在欧阳祠堂摆了八桌宴席,本家和亲戚都来捧场。宴席结束,打发轿钱四百六十文。次日到欧阳宗祠,轿钱虽然只有四百,却给了贺礼十二千八百文。曾国藩谦虚一番,当天就派仆人将十二千铜钱送回家。翰林老爷是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同宗和亲朋好友纷纷请求关照。

    十七日天气晴好,饭后曾国藩随岳父前往欧阳宗祠。岳家族人十分热情,邀请八席人作陪,出席者都是族上有身份之人。是夜,曾国藩与岳父睡在欧阳宗祠。

    十八日天气转阴,曾国藩从欧阳宗祠前往庙山曾家祠堂。晚上,曾国藩与祖父星冈公就睡在离曾家祠堂还远的徐石渡王家。

    正月十九日一早,祖孙两人便离开王家至家族宗祠。

    廿日,这天是曾国藩最累的一天,他被族人们拥簇着前往各处坟山给所有曾姓先人扫墓,好在天上虽然阴沉沉却没有下雨。

    廿一日,祖墓算是扫完了,今天是请外姓人吃请。曾家历代先人的坟墓散葬在各处,若要平安无事,肯定少不了外姓人的关照,这一顿酒席每年都是要请的,要请的人也很多。这些天曾氏宗祠的经管是最辛苦的,家家户户都要请到,稍有疏忽漏掉一家后果是很严重的——他只要稍动心思或在坟山牧牛,或有意侵占坟地种庄稼,就能叫你家九泉之下的先祖不得安宁。开餐时,外姓人相继来到祠堂,满满当当足足请了四十余席。席间,曾国藩不停地打着拱手跟着长辈来回穿梭与人打招呼。

    廿三日,晴。

    外出五日的曾国藩于申酉时分回到家里。一进屋就得知小妹的情况不太好。原来,在过年前全家接种了痘疹,多数人出现的反应都在正常范围,只有满妹的伤口一直不见好,也不发热,这是一个不好的征兆。另外,曾国藩的儿子曾桢第也不时发热。最早发现满妹情况不对的是叔叔曾淳弟,当时尚不严重,于是连夜派仆人刘一、王荆七请乡里郎中刘冠群过来给满妹、桢第看病。

    廿四日,曾国藩在家没有外出。

    满妹的身体上开始出现小点,颜色很红。刘冠群说,这是“子来救母”,嘱家人给满妹服用人参、鹿胶。

    廿五日,天晴。

    满妹的病未见好,曾国藩的儿子桢第却发起热来,只是身体上的疹子不是太多。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发热必三日开始出现疹子才好,这姑侄两个发热才一晚就有了疹子,这绝对不是好的兆头!十七天前,曾国藩约好了要去朱尧阶家里谈事,现在家里出了这种事情肯定是不能去了,于是写信一封,派王荆七送至朱尧阶家,把去朱家的时间推迟到廿七日至彼家。

    廿六日阴雨。

    满妹痘疹越来越不见好,儿子桢第的痘疹稠密异常,因为不舒服啼哭不止。曾国藩及家人急得焦头烂额,派了多人去请刘冠群过来都没有消息。深夜,风很大,一如全家人的心情。满妹因为难受抠破烂痘,脸颊上红血淋漓,实在令人痛心!

    欲知后事如何,敬请关注后文。

    不一样的曾国藩(119)


    第十八章

    衣锦还乡遭家变? ? ? 新贵入世心态显

    接着往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

    廿七日? 大北风。

    曾国藩准备行李,准备前往朱尧阶家。行李较多,需要十余人,待全部准备好了后,曾国藩又想到满妹和儿子的病情又不忍离开。一推再推到了午时才动身。走了约半里路,恰巧遇到刘寿屏先生来找他,于是便一同回来。到了家里,曾国藩立即写信给朱尧阶说明去不了的原因,信写好后交给王荆七送往朱家。接着又给朱凤合写信,言明家中之事,三妹与朱家订亲之事也要更改期。给朱凤合送信的人走了后,曾国藩发现儿子的痘疹越来越密,如粟米满地,几乎没有空隙,颜色是紫红的。郎中请来了,看了后也不多说,只说需要清热解毒,开出的药方有生地、犀角等。入夜,儿子的情况稍好,也不哭了。夜深,突降大雪。

    廿八日大雪,天气寒甚。

    满妹的病情越来越危险,疹痘不灌浆,也不肯服药,一切饮食都不入口,但只是不停地咳嗽,而人却格外清醒。自昨日未时起开始咬牙战口,到今天愈甚。天黑后更加严重,脸颊上的痘痂都被手指甲挠破了,脸面及下巴全部破烂,血溃被褥,那样子简直是不忍卒睹!纵如此,满妹仍很坚强,咬紧牙关不哭出声音来。二更后,曾国藩抱着儿子,不忍心再去看满妹。曾桢第仍在服用昨日的药方,只是少了一味大黄的中药。这一个晚上,曾桢第不再哭啼,样子显得有气无力。曾国藩明白已经不可救药,但还是希望有奇迹出现。

    廿九日阴雨。

    辰刻,满妹死了,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曾国藩尚在床上未起来。按风俗,死了人是要放鞭炮的,因为叔叔曾淳弟的痘疹也密,仍在危险中,所以既不放鞭炮,甚至连哭泣都不敢出声,恐惊了叔淳。满妹生予道光十年庚寅八月初八日辰时,至今晚上她在人世上活了八岁零一百七十一天。满妹生病的这些天都是弟弟曾国潢在伺服,煎药调汤,扶持床褥,曾国藩一点末尽手足之情,他为此深觉愧疚。唯一能让家人宽慰的是,自廿三日始,每天都服用补剂人参、鹿胶,这在穷人家是不能够的。满妹死后,曾国藩派仆人去城里买棺材,价五千钱,这不是个小数目,且敛葬皆不从薄,葬于油麻冲。出殡时,家人向曾国藩说起满妹临死之事,她在床上用最后的力气呼叫亲人,要与亲人道别,每个人都见了后,独独不叫侄儿曾桢第,她也许知道侄儿会和她去另一个世界啊!曾国藩听后,不禁泪如雨下。曾桢第仍继续服用补药,到夜深始服高丽参汤。曾国藩明白,对儿子来说,已经是船小载重,连医者刘寿屏都知道无可救药了。曾国藩也知道他的死期就在近日,所以他与欧阳夫人于四更上床,却并没有睡。

    二月初一日

    早晨,曾国藩发现儿子身上的痘色转白。昨夜泻二次,拉出来的都是药。饭后开方喂药,心知无补,尽人事而已。已刻,曾桢第离去。曾桢第生道光十七年丁酉十月初二日戌时,至此时是一岁零四月。曾国藩知道,自夫人怀 . 孕未尝服药,出生后至今,皆清吉。家中大人尤其是他祖父更是钟爱异常。日出时出葬,与满妹同穴。满妹与侄儿曾桢第在生时形影不离,得的又是同一疾病,死后同葬一穴,实在令人痛心!是夜,有客人汪三与唐一来前来拜访曾国藩。

    生于和平年月的曾国藩,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平常之家,竟因天花灾祸连续夺去三位亲人的性命,致使家中遭此大变!

    诚然,这突生的变故虽然发生在还处于僻乡的白杨坪,但却也是发生在已不是“平常人家”的曾家!

    此变,难道是上天有意让曾氏接连遭受亲人的生生死死,而以此预示着曾氏家族将来注定要经历亲人的悲欢离合?而且也使其亲人之生死与朝廷、国家,乃至民族的命运交织到一起,而先行历练曾氏之坚韧、检验其抗压之耐力?

    这些亲人的接连逝去,确实亦让曾国藩感觉悲伤、压抑,令其心酸、惋惜(曾氏还于正月初七日想起逝去的满妹和儿子,于是专作《哭亡妹亡儿》辞,可见其失亲之痛),使其在这本该喜庆的时节里不得不压抑着心情、忍着悲伤,着实让人透不过气来。这真真可谓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未完待续)

    不一样的曾国藩(120)

    第十八章

    衣锦还乡遭家变 新贵入世心态显

    时移事易心态渐变

    曾国藩本一普通之人,与常人一样爱交友读书无异,虽锐意功名,但却成绩平平,亦几无所长。也因其惯于平稳持重,尽管入了天子堂,内心也无太多波澜。

    这些,连曾国藩自己都已感受到了心态之有变。返乡后的接风宴请等等一番折腾之后,虽说是渐入日常,但于曾国藩来说也与之前的时日有了不一样了。一起来看看,道光十九年一年之中,曾国藩都做了些什么:

    正月

    曾国藩大致做了三件事(前已记述,此处不赘)。

    二月

    《日记》中记述简单,曾氏不对心情有多少表露,但是有一细节仍似可揣测其心之痛,也有对亲人之不同的态度。细想之下也是人之常情:“廿九日,阴雨,辰刻,满妹死。……满妹生于道光十年……至是生八岁零一百七十一天”。“初一,……儿子生十七年丁酉十月。初二……至是一岁零四个月”。叙述自己小妹和儿子的生日时,日记表述是有些差别的。对小妹生岁居然详至“天数“,而对其子生岁,只以月份带过。或许潜意识中,对二人感情还是有所差别的,毕竟与其妹相处日久,而对儿子,不似其母其情至深。

    二月初二日,阴。

    叔叔淳弟的痘疹开始落痂。

    初三日阴雨。

    曾国藩于昨日请刘东屏诊视母亲。母亲积年多病,刘东屏谓服药数剂,必有大效。曾国藩于是把药方记了下来:代赭石四钱,生,研末;山光参二钱;抱木茯神四钱;白旋覆花三钱;元半夏三钱;生白芍二钱半;炙粉草一钱五分;河南枣二枚去核;干柿蒂七个;小麦米二钱;老生姜三钱。

    初四日阴雨。

    刘东屏刚刚离开,三弟曾国华就患了伤风 。

    初五日晴

    写对联六副。酉刻,龚云亭、紫岩专人来,有书信并贺仪钱四千,紫岩有诗四首。夜作书答云亭兄弟。

    初六日晴。

    曾国华病未愈,请尹光六开药方,下半日又请王大诚开药方。曾国藩的母亲在厨房跌倒,幸无伤损。前些日子曾国藩在衡阳,欧阳山托他荐馆,他推荐欧阳去葛中道家授课,因现在还没有消息,于是给葛中道写信,催其尽快给欧阳山下聘书。夜磨墨。

    初七日晴,

    天气很暖和。三弟国华的病仍未愈,又请陈丰六开药方。想起满妹和儿子,于是作《哭亡妹亡儿》辞。夜请医生尹光六来给国华看病。

    初八日睛,大暖。

    “初八,与尹光六下棋,……家庙向无丁祭,陶村族叔议兴祭,每人捐谷二斗……”

    这个月曾国藩遇到了一件“大事”,在儿子过世一个星期后,与一位大夫下棋。

    晚上,陶村族叔过来与曾国藩议事,说的是家庙向来无人祭祀,这事关系到对曾姓先祖的尊敬,他们提议曾姓男丁每人每年捐谷两斗。祖父星冈公认为是件大好事,嘱曾国藩拟出一个章程来供族人遵守。是夜,曾国藩拟了一个约四百字的捐谷章程。

    曾国藩在日记中特意写“向无丁祭”,丁祭就是在仲春仲秋上旬丁日祭祀孔子活动。此一动议,还是令曾国藩颇为触动的。因为族人的态度于其入翰林前后是截然不同的;之前,从来无人叫他参与丁祭,此时刚一返乡,即来知应。细微语言之下,颇感人情之冷暖。其余日子,写写、作作功课等,同时,也处理一些杂事。

    三月

    “初四,……朱尧阶信内官词二纸,要托在县告状,余回信言此刻县考,余宜回避,待考试后再告……”(须避嫌)

    此月事儿不多。大多时间在打牌,游荡,喝酒,写字,能看到细节的只有这件,因县考,自己要回避,以免遭受猜忌,算是比较有正义感的。

    “十五日,仙舫回书来,送银二十两,道彼处此刻不必去,且请余为伊母做寿序”。此时,款式之名开始“涨价”或待价而沽了,这二十两银钱,预示着曾国藩开始写文章“赚”钱。

    四月

    “初一,写唐诩庭寿屏,福青缎写黄字,字学柳诚悬,参以王大令、董香光笔意,结构甚紧,笔下飒爽雅健,甚自许也。……是日余写七幅,敖写五幅”。

    四月份第一天,为别人写寿屏,自觉不错。此段记述里似可看出曾国藩对己书法颇为自负。亦觉比“敖”量多,特意有数量对比,“自喜”之状跃然纸上。

    “初十,松坡祠未具贺仪,又前年,父亲至此祠送匾,伊言当送钱来家贺,后食言。今又言贺仪待八月送,又前日要余扫墓,情理不顺,余盛气折之,祠内人甚羞愧”。

    此时可见,曾国藩对不遵守诺言、不知晓事理之人,向来是十分反感、且无好脸色的,有时甚而气愤。这种气愤并不单纯来自于钱,而是对其诚信、礼数的嗔怒。或许也是此时的曾国藩觉得有了生气、发火的“资本”,又或许年轻气盛才“盛气折之”,反正心态的变化是较为确定的。

    “十六日,向大启借钱为进京路费。”

    此时,也开始为进京盘缠提前考虑了。曾国藩家中虽然是生活无忧(从陈尧阶助其家四十石谷来看,生活也是有忧的),绝非豪强,加之回乡应酬颇多,有时动则几桌、甚至多达几十桌不等的宴客,花费算大,故提前谋划进京资费全在情理之中。其实,于北京考试期间,就已借钱,有一次甚至借了(易作梅)一百两银子做盘缠(结果半路都买了书,差不多导致成天饿肚子)返回,让其父曾麟书又爱又恨(此时,花大钱买书肯定算是先见之明,自是早有安慰了)。

    后又于去年(道光十八年)再次进京,来来去去等生活费用大多由借钱来维持。一时之间,差不多已向友人借了上1000两银子(当然,银两去处也颇有意思,大头都走了人情,也有部分寄给家里,只有少数供自己开销所用)。

    五月

    “初一,着使去杨立山家,欲收回丁酉年所寄书,立山言已遗失矣”。

    此事颇让人很费解。曾氏让人去杨立山家收回三年前寄去之书,不知是借给杨立山的,还是自己又有他用?这个很是奇怪,也没讲明原因。因杨立山说“丢了”,也没说明是当时寄时“丢”了,还是杨当时收到,而之后又不小心弄“丢”了的,抑或故意此时说“丢”了,而有意不给(还),故曾氏肯定是未取回。按正常情况讲,邮寄物品一般是不会轻易弄丢,故其中定有不为人知之密而未述明。反正,确定的是,此时二人已经不那么“和谐”了,一个想要(取)回,一个说“丢”了,也说明此时的曾氏也自觉有了向杨氏“叫板”的底气。

    “十六日,饮于宋于庭署内,于庭有圆圆小像,甚是可观”。

    这个就比较有意思了,曾国藩下定决心要戒色,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看到了陈圆圆的画像,居然还能在写日记里专门记录一下(此时,尚不是理学之徒),可见对于美色,确实不是一般地欣赏一下而已。

    “十七日,曾氏修屏门为悬匾地,伍人坏碎,又彼此殴伤,告官。余书片与宋公,宋亦未甚究。是夜,又作书让宋公也”。

    “十八日,宋于庭有复书来,不以余言为然。”

    这几日间,突然遇到了纠纷、受了委屈。从记述看:曾氏是十二日认识宋于庭的,十六日就去新友(宋)家,看到了陈圆圆的画像,充满了想象;十七日告诉宋于庭自己被人欺负,宋于庭没管;于是又跟着写了第二封信,十八日宋于庭虽然回了信,但根本就没把曾国藩说的当回事儿。

    这两次书信来往有点意思:本来新贵曾国藩刚刚找到了点感觉,而此时竟然有人敢“太岁头上动土”,不怕朝(县)里有人吗?于是,就想借力宋氏出口气。可是,姓宋的竟然不管不问!曾氏十分郁闷,感觉自尊心受挫。

    笔者揣测原因,可能是十六日曾国藩跟宋于庭谈论陈圆圆画像,让宋于庭觉得曾氏是个轻浮之徒而不愿深交,故意不理会鸡毛蒜皮之闲事,颇令曾氏失望。估计是心情尤其郁闷,而不愿再多写几字,而让世上多了一件“千古疑案”!

    六月

    “初三,永兴本家见余,趑趄嗫嚅,村鄙可怜。庙内又隘,毒热逼人,甚烦恼也”。

    日记直言不满(喜)永兴本族之人,觉得永兴曾姓这族人做事畏手畏脚,说话吞吞吐吐,行为粗鄙,令人反感。

    己是翰林之身的曾国藩衣锦还乡后,虽说也有小小不快,但大多在“高人一等”的氛围中度过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他在不自觉间对待人与事的态度也已有细微变化。正是由于有日记的存在,可大致清晰地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真情实感的曾国藩。他也远远不是一个生来就异于常人、立志要做“圣人”之人,而只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

    不一样的曾国藩(121)

    第十八章

    衣锦还乡遭家变 新贵入世心态显

    再来看看道光十九年下半年的情况:

    七月

    “七月十二日,晴,身上发癜疯,不能写寿序。陈雁门蒙师来”。“七月十三日,晴,仍发癜疯。作寿诗一首,接朱尧阶信”。

    儿时的蒙师、曾多次戒尺掌心的陈雁门老师反过来看他这个有身价的学生来了。身上的皮癣症状又开始发作,身体上的皮肤无缘无故地开始角质化,坚硬结痂,酥痒难耐。应确定是牛皮癣。

    八月

    “八月十七日,阴,早雨,余教国正勤俭忠信”。“族中有个叫国正者,在宝庆营。其父故衡阳,随母至湘乡,因徙寓宝庆,娶金氏,生国正兄弟四人。余因修谱事,踪迹其源流,悯其孤苦,因教之勤俭忠信。复至两营及协镇都督处,托其照拂。最早由宝庆起程,行六十里宿”。

    意指同族一个叫曾国正的人。开始主动协调一些族人的事务,自觉承担族谱等公事;显然,因身份不同而开始变化了。

    九月

    “九月十七日,大雨,挽功杰知县”。“由官庄行八里,至杉木桥曾功杰家。功杰曾为直隶河间献县知县,本年六月故。是日开吊,丧事即办得整齐。余有挽联云:壮岁宫袍,耆年昼锦;陔南丛桂,蓟北甘棠”。

    曾国藩冒雨去参加一个葬礼,死者名叫曾功杰,曾经是一个知县。虽是应酬,分明是在参与政务类的事务了。

    十月

    本月对于曾家来说,确实发生两件大事。

    “十月十四日,晴,四妹出阁”。“昨夜未睡。是日黎明,送四妹出阁。父亲、母亲、余及二妹送亲,共夫七十八名,并朱家来夫百一十二名。日中,饭黄巢山。夜,宿梓门桥。早,与朱家约黄巢山媒轿来往及亲轿来往共四餐,皆余家办;紫门桥来往四餐,皆朱家办。四妹出阁,哭甚哀,余亦甚难为情”。

    曾国藩四妹妹出嫁,这应是其首次出面组织的一次较大规模的社会活动,总计112名轿夫的往来餐饭,确是需要仔细协调的大事。此事颇为不解,为何秉持勤俭的曾氏家族却如此铺张?此事待后专门详述之。

    “十月廿六日,晴,叔父高轩欲以温甫为嗣”。“以三弟温甫出抚与叔父高轩为嗣。先是,温甫少时,星者言其当作叔父义儿乃得长生,乡俗呼干爷也。后叔父无子,婶母病十余年,祖父屡次欲以温甫出抚,未果。本年七月,叔父以见嘱托,母亲不允,至是再四劝谐。是日请族戚四席”。

    曾国藩兄弟姐妹九人,排老大的大姐嫁得最惨,刚嫁过门丈夫就精神错乱,从此苦寒一生。曾国藩排第二,但他是长子,所以上面的大姐不作数,他被称为大哥。二弟曾国潢,字澄候,比哥哥曾国藩小9岁,是曾国藩日记家书中经常提及的澄弟。三弟曾国华,字温甫,比曾国藩小11岁。日记记载说,曾国华小时候,有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夭寿,但如果让曾国华过继给叔叔曾骥云的话,就能够长命百岁。四弟曾国荃,字沅浦,他比曾国藩小13岁。五弟曾国葆,字季洪,比曾国藩小17岁,后来他改名叫曾贞幹,字事恒。他被曾国藩称为季弟。

    此外,按照家族的大排行,二弟澄弟曾国潢,又称四弟;三弟温弟曾国华,又称六弟;四弟沅弟曾国荃,又称九弟,他也是历史上最经常提到的曾老九。最小的五弟季弟曾贞幹,他仍然被称为季弟。

    十一月

    “十一月初二日,晴,寅刻得一子(曾纪泽生)”。“是日,起行进京,寅刻生一子。二月初一,儿子桢第夭后,内人不时啼泣,昨夜涕零不止也。九世祖妣屈太孺入葬衡阳白果鸡公头周人入屋后,后失挂扫。今年祖父至白果,寻出。本日,合族走坟上竖碑,共百馀人,在余家同云,夜宿白果。下半日阴,北风”。

    “十一月十三日,阴,议定修谱事”。“住白庐家。白庐之尊人名衍咏,号雩台,尝请于有司求为莱芜候世袭翰博。后又倡修曾子庙,求为曾氏南宗子。曾氏有修谱者就之余家议续谱,本年六月有成议。至是,余与家叔及上增叔同至仙舫、白庐家订修谱事,议每丁出钱百三十文;翰博印谱一部,圆印谱三部外,需谱者每部钱四千文。白庐之母丁氏,本年余曾为作寿屏也”。

    先由其祖父牵头,对本族事务专心主事,为曾国藩做了一个好的榜样。自此,曾国藩开始花心思用心族事了。出人头地的曾国藩,重修曾氏家谱(后章专述曾氏为修谱事远涉他地核查,颇令人感动),是让每户人家掏钱,如果想收藏这本族谱,还要出更多的钱。自此,曾国藩已自觉将族事视为已事,已然变为公共事务之主事之人。

    十二月

    “十二月初七日,晴,霁,夜与啸山登岸步月。由陈池望逆风行六十里,至鹿角。夜,与啸山登岸步月。积雪未消,月明如昼。船甚多,远火高低,与星荧荧,二更登船始睡”。这则日记,记录了曾国藩即将动身返京。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从文字的记述上可知:日子一天天过去,虽然大多极其平淡,但细心的朋友或许早已看出了曾国藩的心态、行为渐渐发生变化。同时,有心之人也知,一个人发生改变极少会突变或骤变,大多是于平凡、平淡之中渐变。一般而言,哪有常常发生惊天动地之事之理?

    即便是平淡之中,也已可见曾国藩的变化了:他即由原来的自卑、持重,变得自得、自喜、自负,甚而骄燥、骄傲、骄盛了;往日整日的读书习字之类也被各种事务所冲淡;行为上也开始由无人问津,转而有人攀附、围聚、跟随、追随,于族事、公事始有人相商、到略有所涉,再到主动介入、主事,后到全面主导,而初显入世之行,已不似以往只顾埋首故纸中之腐儒教条刻板;随其话事权、影响力渐渐扩大,感觉愈来愈好,慢慢有了自我膨胀的心理铺陈与资本,直到多次碰壁之后,才方知天高地厚。

    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照录曾氏一年又一月有余的日记,绝不是无话找话,而是有意让有心的看官细心阅读其日记,从其日记的婆婆妈妈、了无生趣、甚至有些无聊琐碎的内容中,以主人翁的角色代入其中,感受曾氏之为人处世。笔者之意图,亦想通过展示“日记抄录”给看官以参考,实有以下几点考虑,不知以为然否:

    一是给有心者示例如何记日记。日记本无他,就是自己记自己看,如果记录者觉得要学习主人翁,也要与人看,则属于较高层次而另当别论。日记体例上,无非是将日期、天气、心情、所做事项记下而已;有时甚至流水帐也无所谓。如果可说内容较多,也可尽叙感想、收获之类不一而足。

    二是展示曾氏的坚持如一习惯。正如其不断强调的“恒”,他就是这么坚持的,而且长期坚持下去,于修身、律已尤为重要。同时,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积累资料性的原始记录就特别有意义了。因此,本书也大致有如此笔调,并不以情节跌宕起伏、悬念环环相扣而有意或刻意取悦读者,而是保持较为严肃的态度展示如常,让读者从中感悟曾氏人生所历、所思、所学、所为。

    三是有意以白描手法努力再现原貌,让人觉得伟人的日常也并非天天惊天动地、充满惊险或有趣。使人觉得曾氏之如常是何等的平常,足见其可见可学。虽平淡如常,能否学到精髓,则关键是当事人是否有恒、有志、有心而学。

    四是展示伟人于发生重大变故时如何如常地处世。正如主人翁常说的:“每到大事有静气”,而不以已或家变而受干扰,导致重要事项与场合缺位。此则为伟人与常人大不同之处!

    正是与此看似平常的年月里,曾国藩却是干出了一件足以影响后世的大事。欲知后事如何,敬请关注后文。

    不一样的曾国藩(122)


    第十九章

    顺祖意躬身修谱? ? ? 铺张婚事为哪般

    前文说到:在曾国藩于返乡时机的看似平常的年月里,却干出了一件令其族人称颂、极大提升其形象与影响力的大件事。

    究竟何事如此重要?那就是被民间奉为神圣般如家族建祠、祭祀般之大事:修订族谱!

    且由此开始、几乎终其一生而乐此不疲的乡贤大儒所为,并最终由其主导完成了“修订和统一了全国的通天族谱”。此事,使其于不自觉间涉足、后有意为之,并最终奠定、成就其历史地位的大件事。

    这是什么情况,请接着往下看:

    旧时宗族之大事——修家谱

    焉何要修家谱?古人云:“前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古”。国史、方志和家谱,构成了我国记录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三大支柱。

    司马迁《史记》曰:“谱乃家之史,史乃国之谱也。谱不立,则昭穆混、渊源慒。人不知祖,何异禽兽?”意思是说,谱是家族的历史,史是国家的谱系,若不修谱,老小次序则杂乱,世系渊源亦不清。一个连祖宗都不知道的人,其与禽兽有何区别?

    再者,姓氏是人们血缘关系之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血缘族人间生生相息根之意识,使族有凝聚力和生命力。人不管漂泊多远,总忘不了家乡,因那有己父母长辈,其土葬有祖宗先人。

    费孝通先生在其大作《乡土中国》中,在对“家庭、氏族、邻里、街坊、村落”逐一陈述之后,对社会结构、尤其是对民间社会结构与状态进行了解构,使人们获知家族长老行使统治之“权威”、施礼法之“人治”之力量所系,知悉宗族(长老)掌控族人、足以导致社会有序的根源。并由此见,被乡土中国中宗族、家族长老们视为圭臬之谱系源流,一下为其寻到共根这一“发号施令”之利器,亦为之显示“威望”提供了力量之据。

    家谱,又称族谱。流淌着族人血脉,记载了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推而广之,国人自古重视家之根系源流,乐于寻根问祖、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祖宗先人。而家谱,则起着承载伦理规范,塑造人格精神,维系社会秩序之用。寻根问祖,家谱作用至要,由是,古人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修家谱之作用几何?

    道光十九年四月十二日,曾国藩拜客返回已近晚饭时间,即与父亲一起陪祖父晚饭。后,曾玉屏将其父子留下,便与其说起了共举族内公事。

    曾玉屏说:“竹亭、宽一,自宽一及第,尤以点翰林后,族内诸长亦多与我商及族事。近日,听闻曾合六等曾邀宽一共商,似觉宽一颇有不快,不知所说属实否?”

    曾麟书一听,顿时惊诧,面露慌恐之状,刚想说话,只见曾玉屏伸出左手有制止状,一边用眼睛似在询问曾国藩。

    曾国藩见躲避不过,就回道:“爷爷,确有其事。”

    “哦?汝意如何?”爷爷问。

    曾国藩见爷爷追问,亦不绕弯,说:“族叔合六约我议事。想我入仕之前,族人从无语吾此事,如今不论吾几多繁忙、辛苦几何,亦急吾参与。吾非不愿族事,只嫌此公势利之人,故有不平之忿。”

    “哦,鸡肠之见!心胸气窄耳!”曾玉屏批评道,“误以族人前不约吾家参与族事,属尔等不知也。尔等皆知吾少年失学,邀吾举事,吾何可作?未约竹亭,概以尔父多不具统摄之力;尔等兄弟皆求学之途,尤以近年县、乡、会试接踵而至,且于省垣、衡州师承汪师等,多不在坪,何来约尔?吾当知此情,亦少话与尔知。岂知尔等反以此想,实是不该。”曾玉屏说着,下巴上的稀疏花白胡须也随着上下前后的翻动,语气也不客气,又说:“即便是无他人相约商谈,作为有识之士亦应主动作为。”

    曾玉屏又接着说:“君子居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嚣。其道一耳。津梁道途,废坏不治者,孤嫠衰疾无告者,量吾力之所能,随时图之,不无小补。若必待富而后谋,则天下终无可成之事。何况于族事?族事都不愿为,岂愿为他事?”意思是:君子(有德行有修养的人)居于下位的时候,就能够排除一方的难题;居于上位的时候,就能够消除万物的喧嚣。

    此时,曾麟书非但不敢插话,更是替儿子担心。觉得已是官身,若再遭祖父训斥、埋怨厮闹而有失身份,一时急的满头大汗。一边用衣袖擦额头之汗,一边躬身点头,一边用眼神向其父哀求状,希望老父嘴下留情,以给国藩留些情面。

    曾国藩也认识到自己不当之处,看爷爷说话的空隙间,并不辩解,诚恳的回复说:“爷爷教导得极是。宽一确有误会族叔人等。愿听爷爷定夺。”

    玉屏见状,便不再纠缠,心绪平复下,说:“想尔等多读圣贤之书,定识君臣父子忠孝之礼,吾不多言。竹亭将修谱之利害损益说与宽一知晓。不到之处,吾再复述。”

    (未完待续)

    @扬光RC 1255楼 2022-07-07 06:00:00

    不一样的曾国藩(121)

    第十八章

    衣锦还乡遭家变 新贵入世心态显

    再来看看道光十九年下半年的情况:

    七月

    “七月十二日,晴,身上发癜疯,不能写寿序。陈雁门蒙师来”。“七月十三日,晴,仍发癜疯。作寿诗一首,接朱尧阶信”。

    儿时的蒙师、曾多次戒尺掌心的陈雁门老师反过来看他这个有身价的学生来了。身上的皮癣症状又开始发作,身体上的皮肤无缘无故地开始角质化,坚硬结痂,酥痒难耐。应确...
    —————————————————
    嗯嗯,每临大事有静气!好一个强大的心理品质!必须心大、脾气小!谢谢点评!
    不一样的曾国藩(123)


    第十九章

    顺祖意躬身修谱? ? ? 铺张婚事为哪般

    曾麟书一听此说,心想风波已过,便不再惊恐。便按老父意思对修谱之要详解起来。

    曾竹亭便象讲授蒙学娓娓道来:

    家谱是家族的史乘,史乘则是国家的谱系,不修家谱,老小次序则杂乱,世系渊源亦不清。

    修家谱辨世系尊宗祖。“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人从何来?此问,于孩童时代,亦疑我是从哪里生来。成人经事,亦问祖先何人,为何生活于此?而能准确、清楚回答此问者,惟家谱。

    家谱,可查证血统,知同族之血缘关系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祖宗,尊敬祖宗;系血缘,孝严敬慈。

    修家谱寻根祖承前后。“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乃人之本,一世连一名都没留于世上,若干年后子孙连先祖都不知,岂不是憾事。姓氏乃血缘关系标志,生生相息寻根问祖,家谱使之具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根在那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若连根源都不解,岂不负先人?

    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知谁是谁?从哪里来?有谱就能追根溯源。家谱就是“根”代名词,国人尊宗敬祖于信仰,证己家族归属之身份,是人根本意义上之“身份证”。

    修家谱敦亲族凝血亲。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教化之用。修撰家谱之中反复登门拜访,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族内人员和家庭之间交流沟通,增进族内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人心,使族人受到族系传承亲情教育,激发对祖之敬意与怀念。

    加之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中缅怀先祖之仪式,使子孙后代更加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利于家庭团结幸福,利于家族以及社会和睦与和谐。

    “亲不亲,故乡人”,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家谱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联接到那份血肉亲情,并且更温暖、更深厚。

    修家谱育情怀化子孙。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国家、民族、家族、家庭,欲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者还是要培育品德高尚、能力出众之才。敦善祖训家规可品德教育不足,精心修撰家谱正有此功能。

    家谱中包含许多祖训家规,都是千百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诸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尙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淫逸等。还有家谱载有先辈族人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勤于学习、奋发拼搏之楷模,皆对族后人行教育化之材。

    修家谱传族史证血脉。家谱载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诸事。家族历史,亦载民族历史、国家历史。了解、熟知家族历史,亦熟知中华民族历史、国家历史、人类历史,意蕴乃大。

    曾麟书介绍期间,曾玉屏也暗暗赞许:想这竹亭虽不聪慧伶俐,但若说起经典范文、圣贤之言、仁义礼智信之礼教,真的是如数家珍。曾国藩也觉祖父、父亲谈起这大德圣贤、礼教大典之正统大事,亦奉为庄重之礼,端坐正身、侧耳倾听,不敢怠慢。一时之间,祖孙俱欢。经此一教,也使国藩深喑父祖之意,熟悉了修谱之旨意。

    曾麟书亦觉十分酣畅,在父、子面前以展所学所知,犹如大儒讲学般一吐胸臆,找回了积蓄经年之自信,树已丰满之形象。

    曾玉屏感觉时辰不早,经今夜与子孙交待所想,虽是十分高兴,但也渐觉倦意袭来,忍不住打了一个哈欠。细心孝顺的麟书一看,就提醒道:“老爹,时辰己晚,快些歇息吧。”

    玉屏说:“好哩好哩,修谱祭祀之事,乃吾重考宝之事,须躬身共举,方为孝子贤孙所为。改日,与宽一再会族人,研学修谱之道之技,尽早启动此次族谱大修之事。”竹亭父子连声应诺,分头回房休息。

首页 上一页[12] 本页[13] 下一页[14] 尾页[2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午夜咖啡馆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4-22 19:44:42  更:2022-07-17 17:44:46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