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小说文学 -> 纽约、纽约,我的纽约 -> 正文阅读

[小说文学]纽约、纽约,我的纽约[第4页]

作者:我是纽约客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Day 44 学校变成了游乐场
    开学不久后的一个日子里,发现学校里面忽然忙碌了起来。很多大大小小的集装箱车开进了校园中间的草坪,工人们忙忙碌碌在搭建各种台子和帐篷,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谜底在两三天后就揭晓了,原来是Queens College的一种校园活动,很多大公司,例如丰田、通用、松下、SONY等等,都来参加,提供不同的竞赛活动和很多奖品,同时展示他们的产品。
    一开始并没有太留意,因为刚开学,各门功课都在适应中,时间是相当的紧。即使课间有点空闲时间,也都用在在图书馆补上一会儿睡眠了。但半天下来感觉不对了,每节课都有同学捧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奖品走进来,互相炫耀又拿到了什么好东西。用半生不熟的英语大概问了一下,人家告诉全部都是免费的,只要参加活动就有,有些小奖品在展台上直接拿都行。这下心里有点痒痒了,原来天上有时候真能掉下馅饼来,我要是都不知道接几个真有点对不起自己了。
    找了一个大课间,一头扎进了校园。随便走了几个小摊儿,一看奖品桌子上都摆着圆珠笔、记号笔、小尺子一类的东西,有同学感兴趣了就随便拿,也没人管。那时候胆子小,看别人拿听过瘾,但自己有点不敢上去。顾了半天勇气,终于走上前想拿一根很好看的圆珠笔,没想到别人拿工作人员不管,我刚要拿人家就过来了,问我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吗?我说当然是了,人家说那你先到注册的台子去搞个Stamp。Stamp这个词咱懂呀,就是邮票。难道玩儿游戏、拿奖品还要先买邮票?莫非你们丫的都是替邮局搞促销的?带着一百二十个不明白来的了注册中心,也就是草地中间的一个帐篷。注册中心的工作人员一看就都是学生,个个都很热情友好,我结结巴巴的告诉一个学生那边的游戏管我要Stamp,说让我到这儿来。那个学生看了一下我的学生证,然后拿一个小印章在我手背上盖了一个章,说行了。我赶紧问,那Stamp在哪里呢?人家指指我手背说,这不给你了吗?哦,原来Stamp还当邮戳讲,这英语不好是害人。
    盖到了Stamp,事情就简单了。先各处转了转,拿了几杆好看的圆珠笔,又搞了几个记号笔,顺便吃了几块巧克力(带果仁的那种,味道很地道),还捎带脚喝了几杯冷饮,感觉还是相当的好。由于是大课间,所以很多学生都参加活动,有的有点好奖品的台子很难排上队。发现了这点以后,我就专门找上课时间去玩儿,我是说我没有课的上课时间。这下奖品有点一发不可收了,一是人少,二是胆子越来越大,碰见喜欢的奖品隔一会儿就绕回去一次,半天下来书包就满了,一大把各种各样的笔,一大堆糖,T恤衫几件,其它杂七杂八若干。大概算了算,按照正常市场价,打工一天的收入买不下来。
    第二天活动还有,我也照参加不误。有个活动的奖品是很好看的T恤衫,活动的内容是2个人各站在一个相距大概2米的摇摇晃晃的柱子上,一人拎一个长柄大锤,谁把对方打下去谁就赢,补充一下啊,锤头是海绵的。这个活动参加的人比较多,所以需要排队。正排着队呢,对面走过来个学生跟我打招呼,原来是个亚洲年轻人。人家用英语向我问好,然后说是新来的,想问一下Queens College注册的情况。我的英语哪够解释这么复杂的问题啊,看看对方象中国人,就直接拿中文回了一句招呼,这下好了,人家也是北京来的,叫C,以后我一直称他小C。虽然以前不认识,但在异国他乡的学校里碰见个北京哥们儿也算难得了,两人都挺高兴,马上就神侃起来。刚说的高兴,游戏轮到我了,我这儿侃的正高兴呢,打算不玩儿了,小C说好不容易排上了,让我先玩儿,他今天没什么事儿,可以在下面等着我。我也有点舍不得那件衣服,拎着锤就上去了,因为心里惦记着和小C聊天,有点心不在焉的。对方是个高高大大的白人,上来也不通名报姓,直接一个泰山压顶,斗大的锤头挂动风声就奔我来了,我也没含糊,一个举火烧天给扛硬回去了;没等我还手,人家又来了一个白鹤亮翅奔我腰间扫来,我见对方来势凶猛不敢硬挡,使个巧劲一个顺水推舟给送走了。2招下来有点得意,想回头拿眼找找小C,显买一下。没成想大老美是急着去上课还是什么的,手下一点没停,一锤走空以后阳把变阴把,反手一个苏秦背剑正擂在我背上。我重心已失,再想使个千斤坠什么的拿桩站稳已然晚了,身体和地面之间的角度还剩30度。乘着身在半空还没有落地,一个燕子三抄水接一个细腰巧翻云稳稳的用后背向下落在垫子上,赢了一个满堂彩。虽然输了,但奖品照拿,领了件T恤高高兴兴的继续和小C聊天去了。
    小C是刚从国内拿B签证过来的,过来时候就打算留下来读书,正在考虑是先上Community College还是直接上4年制的学校。我把我所知道的Queens College的情况介绍了一下,主要是录取方面的。最后小C选择了先上社区大学,2年后转到Queens College和我做了同学,并且同一天毕业。当天分手的时候,我们两个互留了电话,后来成了好朋友,并一起演绎出很多传奇故事。
     学校的活动持续了3天,我拿到了足够2年用的笔以及T恤,外加各种小玩意儿。一直有个问题在心里,组织这么大个活动肯定需要费用,是那些公司愿意用这种形式大做广告呢,还是学校有这笔经费让大家高兴一下?希望有机会能得到答案。
    Day 17 英语啊英语
    不管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的英语在刚到美国的时候都是不合格的。如果从托福考试的分数上看,我的语法应该是相当牛的,阅读应该算良好,至于听力,客观的说是不及格,如果加上鼓励奖和精神文明奖可以算勉强及格。
    不知道美国人当初设置托福考试的初衷是什么,但以现在的观点看,英语的好坏是绝对不能用托福考试的成绩来衡量的,换句话说,托福考试完全体现不出你的英语水平;如果要更精确的说,我们可以把范围缩小到中国,在中国的托福考试分完全不能体现一个考生的英语水平。首先声明一点,我说的托福考试是老托福,听说后来改了,但具体改成什么样,一直没机会,没闲钱,也没有勇气去试吧试吧。让我们具体看看为什么。
    首先来说说语言。语言应该是人类社会在进化过程当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交流工具,这是我对语言的定义,不知道是否符合辞海的解释。语言首先应该是听和说,然后才是读和写,甚至可以这么说,读和写不是语言的事儿,应该是文字的事儿。回过头看看我们的托福考生,我们的托福考生应该被定义为:“由一些托福考试培训机器制造出来的英语劣等产品”。他们的分数也许很高,也许能在没听完试题的时候就画出正确答案,或者在根本不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情况下就凭借某种逻辑技巧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在美国的实际生活中呢,和别人对话的时候,是需要彼此交流的,没人给你出选择题,也可能交流的问题根本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如果你听不懂,说不出,你就找不到房,找不到工作。在美国学校读书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多选择题可做,需要你对书本上写的全盘理解,然后举一反三,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解决问题。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句话,我能得到美国学校的录取,说明我的托福考试成绩基本合格,说明我是一个典型应试教育的产物,其它的什么也不说明。这就带来一个后果,当初刚到美国的我,吃了很多语言的亏。比如说,问路时候人家听不懂,要问很多遍,甚至写出来;找工作只能找体力活,或者在中国人的圈子里面找;学校介绍选课的时候听不太明白,导致第一学期的选课差点出大问题,等等。我自己的英语大概在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基本过关(按照我自己的标准啊,按照国家4级差远了),也就是说,能在课上听懂老师讲课80%左右的内容,能结结巴巴的和老师、同学探讨一些问题,能够借助字典的帮助,顺利完成学习资料的阅读,并完全理解所阅读的内容;这些成绩的取得当然离不开领导的正确领导、同志们的热情帮助、组织的关怀等等,再加上自己天资聪慧、一点就通、一看就会、一学就精,不取得一点进步简直天理不容了。
    其实认真的说起来,学习真正的英语并不难。在前面的日子里,我们简要谈了一下怎么通过写作考试(看来美国人也有玩儿虚的的时候!!!我的发现,我的专利),在后面描述作文课的时候我们会谈到比较正经的写作练习。现在就先探讨一下听、说、读。对于听来讲,简直没有什么技巧和秘诀,就是每天听4个小时英语(对于我来说就是上课),听懂听不懂就这么听,半年以后保你过关(这下很多语言学校的朋友要恨我了!)。说有一点技巧,对我来讲,第一步就是模仿,仔细的模仿;第二步就是经常把自己放在一个没有退路的环境里面练习。所谓模仿就是听到自己懂或者基本懂的就重复几遍;所谓仔细模仿就是说话的时候要求准不求快。经常看到一些人很快的和洋人对话,似乎很流利,万人敬仰的样子。但发音不准,嘴里磕磕绊绊,其实这样到不如慢慢讲,正确讲。语言吗,就是让人家明白你,不用让人家猜你。至于第二步吗,先卖个关子,后面有个好机会讲。
    最后谈谈读英语,其实是谈谈我对于读英语的看法(要低调,省得有人挑骨头)。在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总要有一些读物,如果我读每一页都要查很多单词,比如说隔七、八个单词就有一个不认识的,说明这篇读物对我太难了;如果一篇文章里面我基本没有不认识的,那说明太容易了。最好是每页有十几个词不认识,对于这些词,不要每个都查字典,可以先根据上下文猜猜,读过去,实在影响对全文或者全段的理解了,再查。当然,对于那些上课的教材,不管太容易或者太难,我是必须全部认真对待的。
    
    http://bbs.taisha.org/thread-1314532-1-1.html
    Day 18 学校设施
     在开学之前,我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打工的,毕竟负债经营的滋味不好受,希望能早日无债一身轻,所以只去过学校可数的几次。第一次当然是报到,第二次应该是参加分级考试,第三次好像是做新生培训,第四次应该是去选课了。屈指可数的几次,已经让Queens College对学生照顾的体贴周到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是外国学生,所以首先感觉到的是学校对外国学生的服务。在我读Queens College的时候,学校学生中共有来自好像是63个国家的留学生;在学生所说的语言中,当然英语是第一,第二是西班牙语,第三就是中文,当然,美国人可能把广东话、福建话、台湾话、上海话等等方言都归到中文里面了。我之所以这样解释一下,不是因为有任何歧视性的心理啊,主要是因为我只懂普通话(才疏学浅呀),而我在学校里面好像并不经常能听见普通话。话说回来,美国人这样归类也没错,毕竟台湾、香港、澳门、日本都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领土的一部分吗(我的地理知识比较差,好像记忆里面日本是中国的一个特区吧?回归的日子还在商议中)。由于众多的留学生,Queens College有一个专门的办公室为我们这些留学生服务,记忆里这个办公室就在一栋叫Kiely Hall的小楼里面。别看办公室为这么多留学生服务,人员编制上却很精简,一个接待的秘书,一个秘书的助力,一个主管,三个人照顾这么一大摊子,而且只要是留学生的事情就都管。秘书是一个有点胖的中年白人女性,英语说的不但清晰,而且很慢,对我这样的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往外说,非常有耐心;助力一般是美国学生,负责帮忙传递文件,复印文件之类的;主管负责一些疑难杂症的处理。每次去的时候学生都不少,但每次去都觉得人家处理的井井有条的,没有混乱,没有抱怨,反正我没有看见人家处理不了的事情。想不服都不行。
     Queens College为学生提供的其它设施还有:排球场、网球场、游泳馆、咖啡厅、停车场(收费的)、计算机实验室、一些小的艺术展览、书店、以及图书馆。其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图书馆了。图书馆是一栋四层还是五层的漂亮建筑,里面有很多幽静的角落可以安心看书。在二楼和三楼有几个大个的沙发,经常可以看见学生在上面蒙头大睡。因为我有一段时间上非常早的课,晚上睡的又晚(后半夜),所以在上完早上的第一堂课后已经困的睁不开眼了,鉴于第一堂课和下一堂课之间有个空隙,我也经常加入蒙头大睡的队伍。想想啊,安静的环境,舒适的大沙发,还透着点文化气,真是睡觉的最好场所了。这辈子睡觉效率最高的时候恐怕就是在Queens College的图书馆了,睡上半小时能精神一整天。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坐在Queens College中间的大草坪上,有些艺术类的写生课也在草坪上面进行,学生坐成一圈听老师谈经论道。那是怎样的一块草坪啊!茸茸密密的青草,悠闲散步的鸽子,蓝蓝的天,金晃晃的太阳,两边的背景是漂亮的图书馆和科学大楼,中间远处是曼哈顿座座摩天大厦的剪影,走过去,你就能溶化在那草坪里。
    Queens College的设施很多,但要说有名气的话,应该算是它的剧场了,寇登剧场。很多有名的演出都曾在这里举行,我记忆里起码有一次歌星许茹芸就是在这里开唱的。几年中自己只进去过一次,感觉里面并不是金壁辉煌的豪华,而是那种沉甸甸的庄重、古朴的美。
    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Day 19 种族歧视与黑人
    这可是个有争议的题目,从来就没人能写好过,而且很多美国人因为不小心在这个题目上说了一句不太周详的话而身败名裂。但对于美国,这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所以我来说说在美国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种族歧视”。
    要想讨论好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干两件事,第一是给“种族歧视”一个定义;第二是要确定我们论证这个问题的方法。先来看看什么是种族歧视。按照我自己的定义,种族歧视就是因为某种原因,一群人(通常是在一个环境里面的多数人),对另一群人(通常是在一个环境里面的少数人)存在的某种偏见,以致于当第一群人谈到、想到、第二群人的时候,首先意识到的就是那种偏见,从而导致出轻视、反感等态度。(不知道这个定义能和字典里面的解释有多少相符。)按照这个定义,某些白人对待黑人,某些黄种人对待黑人,某些黑人对待黄种人,某些中国人对待河南人,某些上海人对待安徽人,宾馆服务员对待民工的态度,都可以归到种族歧视里面去。至于讨论种族歧视的方法,当然是老套路,要“辩证的、历史的、唯物的”看待和认识种族歧视(我越来越发现,应该用这种态度探讨一切问题,因为这可以让你正着返着怎么说都有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哈哈,再次得意的笑!)。
    很多人问过我,美国有种族歧视吗?
    美国?美国当然有种族歧视,遍地都是。我和别人因为交通问题起摩擦的时候,白人冲我喊过“滚回中国去”;我们谈论起美国南方那些好吃懒做的人的时候,每每说“那些”老黑;当我在一个偏僻小镇子里面结帐时,因为能说流利英语,引来黑人收银员满眼诧异(那意思是:中国人也能说英语?)。这些时候,我都感觉到了种族歧视。种族歧视就是这个国家生活的一部分。
    哈,美国遍地都是种族歧视,好像很严重哦。但如果你问我,“美国的种族歧视厉害吗”?我只能说,不厉害,一点都不厉害,至少比中国好的多。似乎不太符合逻辑,是吧?那来吧,让我说说为什么我这么认为。首先,美国存在种族歧视,但美国人承认自己国家内种族歧视的存在;就这一点,就很了不起。中国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家知道自身存在很多不足,承认这些不足,当有人在这方面犯错误的时候别人能做出积极的反映,很了不起呀;比起那些动不动就专家出面解释,就文过饰非的做法,简直是天壤之别了。其次,美国人愿意记住历史,人家起码有个马丁-路得金日,纪念那位以一句“我有一个梦想”而闻名的著名民权领袖;最后,在某种程度上,美国人能够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道歉;君不见,近年来经常有报道,说美国政府为以前对印地安人的种种做法正式道歉。虽然这些道歉来的迟了一些,但最终还是来了,知耻近乎勇啊。
    说到种族歧视,就不能不说说黑人,我对黑人的印象很复杂。小的时候,受到的教育是朋友都是亚非拉的,记得有一副宣传画里面就有个露着一脸天真笑容的黑人,和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并肩战斗,共同为打倒帝国主义而奋斗。所以,第一印象中黑人是朋友。可是,就像歌里唱的一样,慢慢慢慢长大以后,知道的事越来越多,好像大家所描述的黑人逐渐都变了,黑人成了偷东西、抢劫、杀人、放火、堕落的代名词;所以,第二印象就是,黑人是危险的。那么黑人到底是好是坏呢?思前想后,觉得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说,总觉得还是“飘”的作者总结的最贴切,黑人就象是一个孩子,很多事情需要别人(“飘”里面指的是白人)来教导他们,帮助他们,否则极易误入歧途。在美国,我见到过各种各样的黑人,有曼哈顿上城站在街边无所事事的坏小儿,有在街上帮助他人的警察;有在Queens拿着油漆乱喷人家车库门的问题少年,有在超级市场踏踏实实工作的收银员、搬运工,也有白领阶层。工作以后,我的同事中就有很多黑人,他们待人真诚,工作踏实,有时候还有点哥们义气。你说黑人到底是好是坏呢?我在美国南方的时候听过一个笑话,本来主题不是说黑人的,但还是把黑人挂上了。笑话说的是一个小镇子,吹嘘自己的治安多么好,说最近三年来镇子里面没有抢劫事件,离现在最近的抢劫是三年前发生的。案子破了,结果一看,是个黑人干的,但是是外地路过的黑人干的。
    不管我对美国种族歧视的看法如何,但客观的说,黑人在美国的地位还是相对低下的。一般的体力活都是黑人干,尤其是纽约警察对待黑人的态度,有几次好像差点引起黑人的暴动。记得九十年代末有两个案子,都是和黑人有关的。一个说得是一个黑人因为小的治安案件被抓进局子,好像那个黑人叫什么阿-玛堤落什么的,局子里面的一帮警察兄弟大概真有点种族歧视,可能那天心情也不爽,所以痛扁了一顿这个黑人。打了还不算,还进行了某种方式的虐待,就是把一根粗棍子塞进这个黑人腰以下的某个部位,搞的棍子都折了,还沾满了便便。这下好了,消息一经传出,群情激奋,各种媒体、民间团体纷纷请愿声援,闹了个不亦乐乎。最后的结果好像还不错,赔了那个黑人上百万。另一个就是悲剧了,好像发生在布朗克斯,就是红番区的原型。说是一个警察的巡逻小组接到通知,有一个强奸嫌疑犯在他们附近,于是他们边呼叫增援边巡查,看见一个黑人手里拿着什么正要进一座公寓楼。这个时候增援的小组也赶到了,于是发生了警匪片里面常见的场景:警察喊话,黑人转身,警察开始开枪,黑人被击毙。故事到这里并没有完,最后一查,那个黑人根本不是什么嫌疑犯,而是住在那栋楼里,出来买外卖的。更要命的是,黑人身中记得是7枪,而警察开了多少枪呢?记忆里是一百多枪,有好事者按照警察手枪弹夹的容量算了一下,在开枪的过程中,最少有2个警察哥哥还换了弹夹。警察哥哥好勇猛啊,只不过好像枪法差了点。
    无庸置疑,种族歧视是一个贬义词,但私下以为,很多时候被歧视的一方也应该在表示愤怒的同时,反思一下。因为,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什么东西都应该有个原因。比如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华人在美国的地位并不高,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确实有很多不好的习惯,例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例如没有排队的习惯,例如唐人街的满地污水等等。如果别人在这些方面指责我们的时候,我们还不改正、还辩解的话,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指责那些民工呢?
    Day 20 模特和保健品推销
    为了挣更多的钱,在打餐馆工和洗衣店工的同时,我还在不停的找其他工作。某日,报纸上的一则广告吸引了我,广告上说某公司正在招一批摄影模特,拍各种广告照片,不一定非要长得特帅的那种,薪酬不菲。嗯,这个工作不错,不累还能挣到钱,于是打个电话预约时间前往面试。
    地点是在曼哈顿下城附近的一个办公楼里面,办公室并不是太大,摆设的挺高雅,里面只有一个年轻的女秘书,会说中国话,听口音是南方人。大概的谈了一会儿,女秘书轻描淡写的夸了俺几句,基本的意思就是俺长得虽然比不上那些天王、明星什么的,但也算眉目清秀,很有自己的特色,应该是有很多机会的(没让人这么夸过,所以有点飘了)。接下来就是正题了,问我有没有什么照片,可以留下来存档,有顾客的时候也好让人家看看。咱有啊,也都带着呢,有被而来吗。黑白大头照几张,彩色大头照几张,外加彩色风景照几张。小妞看了看,说这个不行,一是太小,看不清您的风采;再就是服装不行,太简单了,得西装、休闲装什么都来几套,还给我看了几本相册,拍的确实不错。那完了,咱没有那样的照片呀。人家给出主义了,您不是没有吗,我们可以帮您拍啊,衣服我们这里有现成的,您这标准体型,肯定合身。看看人家这态度,这服务,真是没说的了,那就拍吧。小妞先开了个单子,说您先把费交了,连拍照带租衣服,一共是N美刀。好吗,在这儿等着我呢。原来就是个影楼,靠这种方法先把人蒙来,然后拿下,而且专找刚来没经验的中国人下手,我CAO。推说没带钱,赶快跑了,有多快跑多快。
    后来又找了一个工作面试,电话里面说是推销保健品的。进去以后又是一位南方小妞,一脸甜甜的笑,先把你夸个够,什么年少有为啦,人穷志不穷啦,反正就差说身残志坚了。让你飘起来以后开始上课,先看半个小时电视,就我一个人看,
    Day 21 航空母舰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男孩都喜欢飞机大炮军舰坦克,反正我是。
    在做Bus boy的日子里,每次去打工有一多半的路程是在曼哈顿。具体来说是从中城到下城,要穿过大概8、9条大道,40几条街道。为了能多看看不同的景色,每次都特意选择不同的路线,虽然有时候稍微绕一点路,但确实收获不少。
    第一个意外收获就是联合国总部。以前在电视里面看到过它的外观,但好像都没有注意到它原来就在纽约,当然就更不知道它在纽约的哪个部位了。碰到它也象后来的很多不期而遇一样,纯属偶然。因为不愿意等红绿灯的缘故,所以从Queens过桥到曼哈顿后,直接往左一拐,骑了没多久,眼前赫然一片敞亮,一座似曾相识的建筑物立在眼前,建筑物前的广场上明显有很多游人在照相。这是什么地方啊?再一看建筑物前一排旗杆,挂满五颜六色的各国国旗,马上反映过来了,这就是传说中的联合国啊,就是那个授权美国组成联合国军出兵朝鲜,就是那个台湾想了多少年也没能进去的地方,既然经过了,就看看吧。在联合国前面停好我的车(自行车),然后走进大门。进联合国的大楼参观要排很长的队,经过严格的安检,因为没有时间也就免了,随便在院子里看看吧。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一个雕塑,是一把手枪,枪管被系成一个绳结的样子,寓意深刻啊,颇有我们铸剑为犁的意思。
    曼哈顿应该是纽约这个不夜城中最热闹的地方,但就在这片喧嚣中,也不乏很多世外桃源。从中城往下城走,在大概二十几街的地方,有很多宁静的小街道,旁边没有高楼,都是那种比较古老的二层住宅,大部分都应该有百十年了,从门口的围栏和装饰上看,有些还很有殖民时期的色彩。骑车进入这些地方,就象是在炎热的夏季,冷不丁突然闯入一间有空调的屋子。一条街外还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忽然之间一切都变了,高楼没有了,噪音没有了,人流没有了,只有路边古老的房子,几间临街的咖啡店和杂货店,一两个闲人在咖啡店的露天座位旁悠闲的喝着咖啡,以及树叶在初夏的微风里懒懒的晃动。一种熟悉的感觉从心里洋溢出来,好像在什么地方经历过这样的感觉。是时间机器吗?是时间机器把我从二十世纪带到了十八世纪吗?不太确切。终于想起来了,很久以前我们在国内看过一部叫“未来世界”的美国科幻片,在那部片子里,你可以漫游于不同时代中,刚才还在用长矛与古罗马的角斗士交锋,转眼又能在一个美国的西部小镇里和十八世纪的牛仔比谁的拔枪速度快。对,就是那个感觉。
    说到四十二街,不用提国家和城市,恐怕没人会不知道是指纽约那条闻名遐尔、可以让你充分发挥一下想象力的街道。这条街曾经是色情和堕落的代名词,但自从朱力安尼同志就任市长以后,这条街就被清理了个一干二净。当然,一些色情场所和商店还有,但密度和规模就不能和过去同日而语了。从四十二街一直往西走,横穿曼哈顿,走到哈德逊河的河边,就是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的所在地。因为要去问一些健康保险的事情,有一天不得不去一趟。到了总领事馆门口,无意间一回头,就把总领事馆和健康保险忘了一干二净,因为河边停了一条船,一条大船,一条能起降飞机的大船,准确的说,是一条航空母舰(古龙先生经常用这种笔法多凑一些字数,比如说“手,一只手,一只握刀的手”,在此模仿一下而已)。忘了第一眼看到航空母舰的时候是否尖叫了一声,反正当时除了这条船,整个世界都消失了。什么也顾不上了,先看这条船。
    纽约的航空母舰博物馆坐落在曼哈顿的西边,位于四十二街和第十二大道的交口,与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隔一条马路。博物馆大概分成三个部分,买一次票就行(这点看出老美的经济头脑有点问题,看看我们的北京动物园多会赚钱,门口收一次费,里面的熊猫馆、水族馆、企鹅馆等等还单独收费,反正你来了,爱看不看,不看是你的遗憾,看了是人家的白赚)。博物馆的入口处是几辆坦克,都是二战时期的。往里面走,右边停泊着一艘潜艇,印象里那艘潜艇保养的很好,登艇参观可以让从未进过潜艇的人感觉到潜艇里面是多么狭小。潜艇里面的绝大部分都开放,而且为了更好的让参观者感受一下真实的气氛,潜艇里面很多地方摆放了穿着军服的真人模型,餐厅的桌子上也放了饭菜的模型。潜艇的尾部是一具舰对舰导弹发射器,据说这艘潜艇是美国上第一艘能发射导弹的潜艇。
    潜艇的对面就是博物馆的主角,航空母舰。母舰的飞行甲板、机库和很多舱室都对外开发。看看几层楼高的航空母舰,感慨就又来了,几十年前,解放区只能自己造手榴弹的时候,人家就用这玩意儿打日本鬼子了,这什么杀敌效率啊。看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一点不假。要想仔细的参观一遍航空母舰,估计没有一天下不来,限于时间,只能走马观花的看看。这一看又看出区别来了。首先是开放程度,人家那么大一条船,除了关键的几个部位,其他的随便你看,有些飞机的座舱也可以进去过过瘾。哪像北京军事博物馆,里面的小鱼雷艇都不让上,破坦克倒是让上,一次五块,里面什么都没有了。二是对环境的还原,船上使用各种声、光、电技术对战场环境进行了模仿,该放电影的放电影,该摆模型的摆模型,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记得有一个好像是用来联络飞行员的舱室,里面不但仪表盘上的灯不停闪动(真的假的另说,反正看着是那么回事儿),而且还不停播放战争期间飞行员与航空母舰之间通话的录音,内容听不太清楚,但也足够让我这样的假军事发烧友过把瘾了。最后就是对展出品的保养,不但每件展品都一尘不染、闪闪发亮,就连船里面的舱门都关闭自如,飞行甲板上的飞机座舱盖关闭自如,防空高炮上下左右回旋自如。和人家这个保养一比,北京航空博物馆简直就是个垃圾场了,别说声光电了,里面上百架飞机那么一扔,哪个上面不是一厚层土?哪个飞机能让游客坐进去看看?不少飞机的玻璃都是破碎或者残缺不全的,跟刚被打下来的似的。从人家的航空母舰博物馆走一圈,立马对美国的国力和军事有了高山仰止的感觉;参观完国内的军事类型博物馆,感觉是灰头土脸的,对国防安全忧心忡忡,那点原有的什么什么自豪感和什么什么自尊心都荡然无存了。
    
    作者:梦汀香  回复日期:2009-08-19  21:39:35  
        作者:我是纽约客  回复日期:2009-08-11  11:40:02  
            作者:梦汀香  回复日期:2009-08-11  10:04:52  
                这是楼主的日记,以后写作时当作素材!
            
            
            -------------------------------------------------------
            
            想侵权啊.
        -------------------------------------------------------
        楼主侵楼主的权呀?呼
    
    ===========================
    
    
    ????昏。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Day 22 偷渡客
    今天的故事以一个笑话开头。说有一个送外卖的小伙子,给一个美国老太太送外卖。老太太一开门,想确认一下是不是从自己打过电话的餐馆来的,所以就问“Where are you from”(你从哪儿来)?小伙子是个实在人,英文也一般,愣了一下回答“From China”(从中国来)。老太太心中一惊,心想这顿饭还真不容易。当然,她基本明白小伙子基本没明白她。出于关心,又问了一句“How did you come here”(怎么来的)?那意思是问,您是开车过来的,还是骑车或者走路送过来的?小伙子也是一根筋,顺着自己的上一句就跟下来了:“By air plane”(坐飞机来的)。看来老太太这顿饭是进口的,不知道报过关税没有。
    这个笑话其实反映出一件事,就是美国人心里,中国人到美国有2种办法,一种是By air plane,坐飞机来的,也就是想我这种人,有个正经理由,拿着护照签证,堂而皇之的过来;另一种就是By boat,坐船来的,说白了就是偷渡。当然,在这一点上美国人有点主观了,有点落后了,有点瞧不起人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很多偷渡客也是坐飞机的。
    偷渡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我没有具体考证过,但听到的故事里,好像十九世纪就有了。离我最近的故事应该是 “金色冒险号”。“金色冒险号”是一艘船的名字,听这个名字就感觉来者不善。故事发生在纽约,具体说应该是在纽约布鲁克林的海滩边上,离海滩大概几百米的地方。话说在九四还是九五年,因为某种原因,“金色冒险号”被美国海岸警备队截在纽约沿海,人家上船打开船舱和集装箱一看,可了不得了,里面装的全是人,全是中国人,全是偷渡的中国人。经过长时间的漂泊,这些人全都没精打采,奄奄一息的。没说的,叫支援吧,于是乎,警察来了,移民局来了,救护车来了,反正该来的全来了。船上偷渡的一看来了这么多戴大檐帽的,知道没什么好事了,但凡能动的就全动起来了,有的在船上乱跑乱躲,胆大一点的就直接往海里跳了,因为离海岸也就那么几百米。跳进水里的结局不太一样,部分被抓住了,部分淹死了,还有部分游到了岸上,然后消失在纽约的人潮中。也许若干年后,能成为纽约客中的一位。这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
    后来机缘巧合,我也认识了一个偷渡客,也听到了一些他们的故事。在我和窦大哥合租阁楼的时候,隔壁住了一个小伙子,叫阿荣,就是偷渡来的。阿荣来自福建的乡下的什么地方,是乘飞机来的,当然,证件都是假的。按照阿荣的说法,当年他交给蛇头四万美金,然后由蛇头负责搞假证件,途径第三国或者第四国,辗转来到美国。来到美国后,阿荣要做的第一件事当然就是打工还钱,因为交给蛇头的钱都是借的。刚开始的时候,当然是打低级工,比如说在纽约唐人街的一些餐馆里或者杂货铺里面打杂。一天干十几个小时,一个月能挣个八、九百美金。后来逐渐熟悉情况了,开始在衣厂打工(就是王启明开的那种,也叫血汗衣厂),就是在服装加工厂里面干,含金量比较高的工种是车衣,就是用缝纫机轧衣服,据说一个熟练工,如果能吃苦,一个月也能拿个三千左右,顶一个学士的工资了。混的熟了,顺便问了问阿荣为什么要偷渡,答案太简单了,为了钱。阿荣给我算了一笔帐,如果他在老家乡下,不出什么意外的话,一年也就能挣万把块,还是人民的币。偷渡出来,虽然借了一大笔钱,但努力打工加上省吃俭用,大概三、四年就能还上了。然后再干几年,手里就能有几万美金的积蓄了,满不错的。阿荣对于将来有点渺茫,但也不是毫无希望。通常来讲,偷渡客的出路也就那么几种:一直那么黑下去,打个黑工。但这里有个麻烦,因为没有身份,所以没有任何合法证件,不能申请驾照,也不能到银行开户,挣来的钱不是存在朋友的账户里,就是马上寄回国内。走运的能一直这么混下去,不走运的哪天被移民局抓住了就被遣返了。当然,振奋人心的故事也是有的,比如说大赦。碰到大赦,大家随便找个理由,就都由黑变白了。听说过一个老太太,赶上了上个世纪末那件事引发的大赦,人家就跟移民局说怕回国,怕回去以后遭迫害,还真就拿了绿卡了。移民局办这个老太太案子的一定是个傻子,一个老人家,在外漂泊多年,回来我们敬仰、尊重、照顾还忙不过来呢,谁有闲工夫迫害啊?没地方说理了。大赦虽好,但百年不遇啊,所以充其量只能当个盼头,要想早日翻身,还要想别的办法。按照美国法律,和美国公民结婚的,马上就能拿绿卡,很短时间内就能申请公民,所以很多有识之士就在这上面动脑筋了,找个美国公民结婚就行了吗。不单偷渡客,很多拿合法身份去的人,比如说留学生,也用这种方法来个身份速成,咸鱼翻身。结婚分为二种,一种是因为感情水到渠成,最后结婚;一种是为结婚而结婚,二种我都见过。第一种没什么可讲的,任何人都有爱和被爱的权利,即使你是偷渡来的,听着不怎么好听,但架不住偏偏就有那么个美国公民(多半是有美国公民身份的中国人)看上你了,两人都愿意,于是就有了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美国版。
    
    Day 23 曼哈顿杂谈-Token、加长车和夜景
    小时候经常唱一首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大家当然都知道这首歌后面的歌词。后来我把后面的改编了一下,变成这样:“我在马路边,捡到几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了钱,买了几根烟。我高兴的说了一声叔叔不要脸”。拿警察叔叔开个玩笑,请警察叔叔们不要当真,这只是个引子。今天说说捡钱的事儿。
    人如果穷了,对钱就特别敏感。当我要一块一块的挣,一块一块的攒我学费的时候,全身的每个细胞好像都是为钱而生的。可以这么说,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感觉甚至能隔着几十米就能闻到钱的味道。为了省钱,我已经想尽了一切办法:房租压到最低;伙食压到最低;交通费压到最低;抽烟尽量少;报纸三天买一次(为了找工作);零食没有。应该不能再减了吧。所以每次有人问我,在美国生活一年要花多少钱的时候,我只能说:我当然一年有五、六千美金就够了。信不信由你,反正我第一年就这么活下来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我有了聚宝盆,现在就差摇钱树了,没办法,增加收入吧。收入吗,应该分成二种,正常收入和灰色收入,哈哈,我在美国居然也有灰色收入。正常收入就是指打工挣来的,灰色的吗,当然就是指不是正道来的,说白了,就是捡的。
    前面我们提过,洗衣店里面是个捡钱的好地方,第一天是个开门红,当然以后不可能每天都那么多(否则我会千年万年的做那份工了),但平均起来,每天也能搞个二、三块,一个月下来,也是一笔小财。其他的,就指不定是什么地方捡的。
    在曼哈顿,曾经看到过有些黑人,沿大街走,每到一个电话跟前,都用手扣一下公用电话的退钱口,有时候还真见他们扣出来个把二毛五的硬币(英文叫Quarter)。嗯,原来这么干都能来钱,还真是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儿。这样做虽然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但含金量太低了,我当然耗不起这个功夫,还是打工吧。
    在打工的路上,经常能看到地上有别人掉的硬币,一分、五分、一毛、二毛五的都有,我是不厌其烦,来者不惧。最幸运的是有天半夜收工回来,骑在车上远远的就看到地上有几个圆圆的亮晶晶的东西,不用问是硬币。停下来一看,哇,这回可了不得了,是几个Quarter和一个坐地铁的Token。Quarter是二毛五一个,Token可是一块二毛五一个呀,这下发了。都捡起来还有点意犹未尽,几米以外又有一个圆的,捡起来一看,不得了了,又是一个Token,这个晚上简直是天上掉比萨饼了。连着捡了这么多,当然希望还有了,忍不住四处张望,一下就注意到街对面的几辆车。街对面好像是一个豪华旅馆的正门,门口首尾相连的停了几辆加长的林肯豪华车,一水儿的白色,个个都有平常轿车2个以上长,车的侧面有长长的窗户,亮着黄色的侧灯,每辆都在路灯下幽幽的闪着光。我那时的见识还很少,套句时髦的话叫“很傻很天真”,冷不丁看见这么几个大家伙并排停着,珠光宝气的,当时就呆了,很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味道。多年以后,当见到私人飞机和游艇都熟视无睹的时候,每回见到林肯的加长车,都会回想到当初傻傻的样子。
    纽约城有很多绰号,其中一个就是“The city never sleeps”,意思就是不夜城。半夜2点钟从曼哈顿走过,就更能体会到这个绰号的意思。有那么几个月的时间,因为在曼哈顿的下城打工,每周都要在午夜的曼哈顿走两趟。刚开始的时候是小心翼翼,因为听到过太多关于治安的传说。后来习惯了,也就放松下来,开始欣赏纽约的夜景。纽约的夜景出现在过很多宣传画和明信片上,但那些都是远景,不外乎一片灯火通明中,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高高耸立,交相呼应,但真正值得仔细品位的是纽约夜色下的近景。很多时候,我还能感受到当初我走在午夜曼哈顿的感觉:第六大道两旁几十层的办公大楼依然灯火通明,仰头望去,会怀疑自己是在一条灯光的峡谷中,我曾经天真的梦想,没准等我毕业后,我也能在这些大楼里面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白领加班到深夜,太过瘾了,我都等不及了;曼哈顿的深夜,街上行人已不如白天班熙熙攘攘,但很多杂货店和水果摊依然在营业,每家商店都有自己的特点,旅馆门前,各种豪华车来来往往,每个人都衣冠楚楚,每处灯光都有自己的美丽;明亮的街头,不时有巡逻的警察经过,穿着笔挺的警服,挎着那一大堆装备,个个都神气的象个将军,偶尔有NYPD(纽约警察局)的警车打破这份悠闲,保卫着纽约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是那种触手可得但又遥不可及的辉煌与繁华,一直让我回味无穷。
    
    
    Day 24废品回收,电器与家具
    在我小的时候,院子里经常来收废品的,几辆三轮车再加个地称就开张了。印象里是什么都收,例如废报纸、旧纸箱子、骨头、牙膏皮、头发、废铜烂铁等等,好像价格还挺高。那时候,我们这些小孩经常没事就捡点废铜烂铁或者旧报纸什么的,随随便便就能卖个几毛钱当零花。现在好像不行了,家里一个月可以攒一大堆易拉罐和废纸箱子旧报纸,但总找不到收废品的地方,好不容易来个收的,也卖不了几块钱。所以,为了图省事,很多时候干脆就把废品当垃圾扔了,放在家里还不够碍眼的呢,谷贱伤农啊。媒体上成天说环保环保,但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体系来保证,什么也别谈了。纽约在这方面,应该最少比我们高出几个数量级。
    首先说明一定,我没在纽约看到过废品收购站(收旧车的除外啊),如果一定要说收废品的话,只有收易拉罐的,还都是机器收。很多大的超级市场门口都会摆几台这样的机器,你把易拉罐放进去,机器自动识别是否是人家要的易拉罐,然后一个计数窗口显示你累计放了多少。等你全放完了,按一个按钮,机器会打出一张可以在这个超市使用的代金券。也有直接给现金的,但很少见。那个时候一个易拉罐值五美分,不知现在涨了没涨。由于这个活没什么技术含量,纯粹是耗时间去找罐子,所以最适合那些年纪较大或者没什么手艺的人去干。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拎个大个的垃圾袋,在路边的每个垃圾箱里面翻翻拣拣。每次看到这些人,就会想起小时候听过的一首儿歌:“捡破烂的,无组织的,一人一条破麻袋挺整齐的。风里来雨里去挺辛苦的,卖来的钱自己花,美滋滋的。”
    纽约的生活垃圾是不能随便乱扔的,否则会收到数额很大的罚单。通常情况是,每个区有自己的收垃圾时间表,规定哪天收不可回收的生活垃圾,哪天收旧报纸,哪天收废家具,哪天收废旧电器等等。安装这个排期,各家会在晚上把垃圾放在门口的便道边上,然后由我们辛勤的纽约环卫工人在凌晨的时候统一收走。垃圾的回收不但有时间限制,而且对于垃圾的包装也有规定。比如说生活垃圾要用塑料袋包好扎紧,不能漏出来;报纸要码整齐,然后捆结实。对于废旧电器,有个规矩,不知道是政府规定的还是潜规则,就是如果电器不能使用了,就把插头剪掉,如果还能用,就留着。无论是谁规定的,反正我对这点是举双手双脚拥护的。
    
    今天七夕,用真诚的心祝愿有情人,愿他们幸福、快乐。
        
        用最恶毒的话诅咒虚情假意的人,愿地狱的毒火惩罚那些虚伪的心。
    
    七夕七夕七夕七夕七夕七夕七夕七夕七夕七夕七夕七夕七夕七夕七夕七夕七夕七夕七夕七夕七夕七夕七夕七夕七夕七夕七夕七夕七夕
    Day 25 唐人街、福建兄弟、绑架
    中国古代有个四大喜事,其中之一就是“他乡遇故知”。的确,当你身在异国他乡的时候,如何能碰见个中国人,心中会无形中产生一种亲切感,会不由自主的上前用中国话交谈几句。但在纽约是这样吗?在纽约唐人街呢?
    唐人街的英文名称是China Town,也有翻译成中国城的,但我觉得还是唐人街三个字最贴切,最传神,也透着一股自豪感,那时候咱们多强大呀,万国朝贡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唐人街,但应该数美国的2个最有名了。一个是旧金山的唐人街,面积最大;另一个是纽约的,应该是挟纽约市的余威了吧。
    纽约市的唐人街坐落在曼哈顿的下城,也就是南边,离世贸中心不远。刚到纽约的时候去那里找过工作,但因为不会说国语,没人看得上俺。有人可能马上问了,你不会说普通话?请您冷静一下,再看一遍我上面写的,我写的是“不会说国语”。我说的是标准普通话,稍微带一点北京口音,但在唐人街,由于很多人都是从南方或者香港、台湾来到,人家只认广东话、福建话、客家话,或者上海话,反而不把普通话当国语了。有一次去唐人街一个餐馆找工作,当然是用普通话开头,人家上来就问,你会说国语吗?我就奇怪了,我这不说着呢吗?我就回答我会说。人家说你说几句听听吧。我心里想不通了,难道我北京味儿太浓了?没问题,咱说标准的普通话。人家说,原来你不会说国语啊!后来才搞明白,人家概念里国语,也就是中国话,不是指普通话。我靠,我现在还替他们脸红呢。但愿他们千万别跟美国人说这个国语的概念。在我们伟大神圣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不管是论平方面积还是立方体积,鸟语和普通话差的可不是一个数量级,江南再有千山千水千才子,架不住塞北的一天一地一圣人啊(这对仗还算工整吧,好歹咱的专业也是CS的!)。我猜,成语里面那个坐井观天的故事是不是说的就是这帮东西呀?
    纽约的唐人街并不算太大,横竖也就几条主要街道。进了唐人街,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很中国。路标上有中文,街上都是中国人,商店都是中国店,饭馆都是中国饭馆,说的都是各种口音的国语。可以这么说,如果您一句英语不懂,也照样能在唐人街活下去,而且不会感到任何不方便,因为那地方基本不需要英语。唐人街的东西都很便宜,尤其是中国货,什么都有。但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太中国了:商店的摊子一直支到马路上;街上很多地方污水横流;小贩大声的叫卖;如果你走在小巷子里面,可以看到楼上挂着万国旗,什么袜子、内衣、裤衩都有,很多老美对此十分的反感。靠近唐人街中心的地方有个孔子大厦,前面有个孔子塑像,据说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国内破四旧,把孔老师搞的灰头土脸,海外的华人们气愤了修建的。
    唐人街在发哥的电影里也出现过,忘了是哪部片子,反正发哥在唐人街打过坏人。真实生活中的唐人街也是个藏龙卧虎之地,我没见过,但在报纸上读过一些故事。有一个故事是说,某年的春节前,唐人街的两个帮派,飞龙帮和鬼影帮(别笑,都是真名)为了争夺唐人街的鞭炮销售权而开打,据说当时两个帮派的人隔着一条街用枪对打,直到警察来了才作鸟兽散。故事应该是真的,因为是从报纸上看到的,遗憾而万幸的是,从来没见过这些帮派的真身,其实心里还是有点向往的。
    唐人街的另一个故事是关于偷渡和福建人的。(先表明一下,没有任何贬低福建人的意思,因为人家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告诉我的就是福建人。)前面我们讲过,很多人是偷渡去纽约的,而且以南方居多,特别是在福建的某些地方,据说是有偷渡的传统的。很多人为了发财,付给蛇头一大笔钱,然后由蛇头把他们带到美国。刚到美国的他们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但这不表明就没人想着他们,实施上还有人在惦记着他们,并马上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照顾他们。
    很多福建偷渡客从离开故乡开始,就上了一些帮派的黑名单。这些帮派多半在偷渡客的故乡有眼线。偷渡客一上岸,马上就被偷渡客绑架了(说是绑架,其实不绑你你也不敢跑),而且还不敢报警,谁让您是偷渡来的呢(当初听到这里的时候咱的腰板就挺直了,咱是做为中美人民的友好使者,拿着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有假包换的签证光明正大敲锣打鼓神采飞扬的过来的)。被绑架以后,人家给你个电话,让你给家里打。什么也别说了,打吧。告诉你老爸老妈,你已经到了美国,但遇上一点小小的麻烦,被绑架了,需要拿钱来赎。然后绑架你的人就告诉你家里人要多少钱(人家知道你的家底,不多要不少要。多要了您拿不出来破罐破摔怎么办?),等你凑够了派人上门去取。嘿,瞧瞧人家这个服务,上门的。国内的人取走了钱以后给美国去个电话,这边踏踏实实放人。
    要说人到美国还真就变了,连绑架都搞得这么有技术含量(整个过程包括信息收集和及时处理,高水平的通讯,以及对顾客心理的准确把握),都透着那么股子周到的服务精神和良好信用,哪像国内的那些小儿科,人给捆起来,嘴里还要塞上破袜子,动不动打打杀杀的,透着土,透着没品味。
    
    Day 26 汽车,哪个牌子的车多,右转弯
    美国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法律,我感受的第一个就是交通,往细了说就是右转弯。按照我们开车的常识,除非特别指出,红灯的时候在路口是可以右转的。中国北京是这样,美国的佐治亚州是这样,但记忆里面,好像新泽西还是纽约(有点记不清楚了)就不行;人家规定,除非特别指出,否则红灯时候在路口不能右转,如果你非要转,让警察抓住可就是一张罚单。
    美国是个汽车国家,马路上跑的什么车都有,从最新款的跑车到几十年前的老车都能见到。卖汽车的Dealer也是随处可见。在我第一次从新泽西到Queens的途中,就注意到路边有很多大的停车场,能停几十辆或者几百辆车,停车场上彩旗招展,很是富丽堂皇。表哥告诉我那就是卖汽车的经销商。新车的经销商一般专注于一个牌子的车,比如说丰田的经销商只卖丰田的车,本田的只卖本田的车。但对于二手车的Dealer来说,就什么都卖了,而且什么价格的都有,从几百块到几万块,只要你有钱,不管多少,都能找到适合你的车。以前只知道二手车的英文名字是Used Car或者Second-hand Car,后来发现美国人早就发明了一个更好的名字,叫Pre-owned Car,直译就是曾经被拥有过的车。Used Car或者Second-hand Car都给人一种用过的,旧的,或者二手货的感觉,心理上不那么舒服(打个并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说,比如形容一个女人,如果直来直去,恐怕就要砸手里了,但如果换个说法就大不一样了,我想读者明白我的意思,如果不明白就一直不明白下去吧。),但Pre-Owned Car就让人彻底摆脱了这个阴影。看来美国人也是满有创造力的。2年以后,我终于攒够了自己买车的钱,并在帮朋友挑车和自己挑车的过程中,锻炼成一个验车专家和一个讨价还价的高手。
    也许由于对车比较感兴趣,所以关于汽车的感触颇多,随便说几样吧。首先说交通管制问题,北京的四环以里在白天是不让外地的大货车进入的,好像对本地的货车也有限制,但我亲眼在曼哈顿,在白天看到很多集装箱货车来来往往,而且曼哈顿的交通堵塞不见得比北京的厉害,真是怪事啊。再就是红绿灯的顺序,在曼哈顿的主要大道上,如果交通不太拥堵的时候,你可以追着一个绿灯跑几十条街道,那意思就是你前面的灯不断由红变绿,而你后面的不断由绿变红。相对于这种情况,北京的很多主要大路上,每当你跑到一个灯前,准是刚刚由绿变红,也是怪事啊,难道那帮设计交通灯的都是傻子?还有一个大的区别就是路标,要到哪儿去,只要跟着路标走,一定没错。我最远的一次是从佐治亚一直开到加利福尼亚的硅谷,事先在网上查了地图,然后一路跟着路标走,居然从我住的地方(佐治亚的一个小镇子)一直开到了哥哥家(硅谷的一个地方),而且一点冤枉路没走。但就在北京,有一次从西三环到西四环,本来是跟着路标走,然后就没有任何指示了,然后迷路,最后绕个大圈子才出来。差距啊,差距!差距不仅仅是人家有原子弹你没有,人家有航天飞机你没有。真正的差距就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着。最后说说交通管制,一说这个大家可能就都乐了,有没耐心的可能现在已经嚷嚷了:“您歇会儿吧,我们知道您要说什么了”。求您了,也让我说几句发泄发泄行不。在我的印象里,除了总统出来,美国好像没什么交通管制。平时大家在路上要避让的车大概只有正在执行任务的警车、救护车、救火车,以及正在上下学生的校车(School Bus)。从来没听说随便一个什么JB部长,或者个把团长出来就要大家一起往边上靠,也没见过从地球哪个角落飞来个酋长或者部落首领就专门留出一条车道来,警察叔叔吆喝着让广大的国家纳税者们在旁边候着,什么事啊。也许我见识少,反正我没见过。我在佐治亚也住过,佐治亚的首府亚特兰大也举办过奥运会,好像人家没有什么什么一毛导的开幕式,也没有来个单双号,不是奥运会也开了,全世界人民也没说人家苛搀吗?所以啊,那种每天要化妆几个小时才敢出门的不一定是真正的美女,真正的美女洗干净脸出去就有回头率;那种不穿西服就不敢出去会客的不一定是真正有才的人;声势浩大不一定是真正的强盛;套一句冯导的话:开好车的就一定是好人吗?可很多中国人偏偏就吃这一套,我无语了。
    牢骚发完了,继续聊车。有一次从纽约到新泽西,骑车过华盛顿大桥,突发奇想,要看看路上跑的到底是美国车多还是日本车多。于是边走边数经过身边的车,于是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统计数字。在我数的一百辆车中,日本车有大概50辆,美国车大概30多辆,其他的是欧洲车、韩国车等等,中国车吗,零(大家肯定猜到了)。哼哼,有意思,日本车居然比美国车多。日本人不是刚在几十年前让美国人打了个头破血流惨不忍睹吗,怎么一转眼就开始大赚美国人的钞票了?记得看过一个美国的电视节目,是底特律的汽车工人拿着大锤砸一辆日本车,边砸边喊:我们的车哪一点比美国车次?我们不总是说小日本小日本吗,怎么国内原装的日本电器比国产货贵一大截子大家还抢着买呢?为什么我在美国买的一个原装日本松下刮胡刀用了差不多十年,现在还运转正常,而我们家的中国组装的松下电视已经修了2次了呢?从感情上讲,我是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恨不能亲自搞个东京大屠杀什么的,但实话实说,人家的活就是比我们的漂亮,与其动不动就抵制日货、抵制法国货,还不如把自己的德行改改。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坚忍不拔的民族,中国人民总是在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但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一定要到最危险的时候,到毫无退路的时候,才奋起发出最后的吼声,然后历经磨难转危为安呢?难道我们不能在不是最后的关头就踏踏实实的干点事?在不发生矿难的时候就注意生产安全?在没有出人命的时候就注意防火?在大桥没塌的时候就监督工程质量?在孩子们的肾没受到三距氰氨毒害的时候就抓抓食品卫生?有太多的为什么了,我糊涂了。冥冥之中,总能看到一个叫孙思邈的白胡子老头,拿着毛笔颤巍巍的在一本书上写着:不治已病治未病。又仿佛听到一位老中医的话回响在耳边:下医医病,中医医人,上医医国。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彼何人哉?
    古人诚不我欺乎?
    
    
    作者:帘卷西风9  回复日期:2009-08-28  19:30:50  
        看来美国也不是人间天堂,也不是弯下腰就能拾到黄金,希望继续了解美国,
        
         支持!
    
    =============================
    您说的对,绝对不是。
    Day 27 自行车
    我在美国前后一共拥有过5辆车(注意啊,我说的是车)。按买到手时候的新旧划分,4辆二手的,一辆新的;按汽缸数分的话,2辆4缸车,3辆没有汽缸;按燃料划分,2辆烧汽油,三辆烧力气。读者大概知道我的交通工具的结构了,2辆汽车,3辆自行车。
    前面说了,第一辆自行车是表哥送的,保养的很好,应该算是八、九成新闪闪发光那种。这辆车是山地车,宽宽的轮胎,十几速的变速,非常好用,表哥送一带二,随车赠送了安全头盔和打气筒。这辆车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因为没有充分认识到纽约偷车贼的专业水平,一不小心让人家在2分钟内就给搞定了。对于我这么个穷学生来讲,好的自行车买不起,全新的起码要一百多块,看着顺眼的也要七十多。无可奈何了,继续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吧:没有皮鞋咱们穿草鞋;去不了西安咱们去延安;上不了庐山咱就上井冈山;从旧车铺来了个负担得起的二手车吗(我二手车生涯的开始!!!)。这辆车可就差多了,最多也就是个三成新,已经看不出原来是什么颜色的了,车座又小又硬,骑一会儿咯得屁股生痛;车轮是那种跑车的窄轮,正常情况下骑着还蛮轻快,但到冬天如果有冰雪就太滑了,摔你没商量。
    骑过车的人都知道,自行车的车胎被扎了是常事儿。如果在国内,随便找个修车摊补补就行了,可在纽约就要命了。首先是修车的摊位不好找,估计全城也没几个;再就是仅有的西班牙人开的那么几个修车的地方,价格奇贵。买车的时候大概问了一下,随便补个胎要5块钱。五块钱,大银子啊!您杀了我得了。真是走投无路了,难道穷人就没有活路了,非要造反不行吗?幸好革命老前辈教育过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咱自己修,国内又不是没见过人家怎么修,看见了就都是我的了(此句箴言只适用于学习本领,不适用于银行及收银台)。修车无非就那几样东西,一块胶皮,一把木搓,一把剪刀,再加上2把能把外胎扒下来的螺丝刀。问了不少人,终于找到一个专门买自行车的商店去买这些东西,结果一看人家老美这套修车的东西,服了。一套补车胎的东西价格并不贵,好像是四、五块钱,里面有一小管胶水,几块大小不一的圆形胶皮,外加一块粗糙的小铁片,完了,就这么简单,足够你补个几次的了。后来的经历告诉我,别看老美笨,但老美非常崇尚自己动手的能力。只要你对自己动手做感兴趣,有很多的工具和指导你动手的书籍可以买到,比如说,我后来学会了如何自己补汽车轮胎,如何换分电器,如何换机油,如何盖阳光房,等等等等。也因为老美笨,所以老美发明的工具都特别简单实用。也难怪,不简单实用谁会买呢?没人买你怎么靠你的发明发财呢?
    骑车对我来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没钱坐公交,没钱买汽车。但带来的好处也很多,猜猜看第一个好处是什么?如果你猜是锻炼了身体就错了,锻炼了身体是骑车带来的第二个好处,骑车确实让我那个时候的体力非凡;第一个好处当然是省了钱,我前面提示过了啊。那么第三个好处就是让我能够深入到各条大街小巷,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见识到了不同的街道,不同的房屋,不同的前院和后院,不必担心单行线,不必担心红绿灯和交通标志,想停下看什么就看什么,不用担心挡住别人的路或者违章停车的罚单。
    也是因为骑车,我也见识到了美国的房子是怎么盖起来的。那是第一个学期,上学路上有一条必经之路,路旁有一栋正打地基的房子。刚开学的时候房子是打地基,几个星期以后开始盖第一层了,用粗细不等的木方子拼出房子的轮廓,然后钉上密度板,就和做个简单的木柜子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板子里侧贴上毡子,板子外面砌一层砖。第二层也如法炮制,最后是房顶,照样是保温层加密度板,只不过上面多加一层防水层,最上面摆上瓦。等我一学期结束,一个房子也盖好了。后来看很多反应美国中西部龙卷风题材的影片,大风一吹房子就象纸片搭的一样四分五裂四处飘,我就一点都不感觉奇怪了。本来就是几块木板钉在一起的吗。
    有了自行车,有了修车补胎的工具,但新的问题又来了。一是这辆车的座子太小太硬,骑着非常不舒服,二是有天早晨刚出门车胎就扎了,鼓捣半天补上了也迟到了,看来还应该有一辆备用的车,或者说应该有一辆骑着更舒服的车,把这辆车当备用。好车在自行车店里面有的是,从一百多的到二千多的都有,虽然手头有了一点积蓄,但还是舍不得,怎么办呢?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好心有好报。我每天骑车下学的时候,街道上总有些邻居的孩子在一起玩,大的小的黑的黄的白的都有。我有空的时候就会停下来和他们闲聊几句,好像很和蔼可亲的样子,其实是想学学他们的发音,时间长了就混了个脸熟。有一天正和一个半大孩子八卦,孩子的爸爸出来了,和我打了个招呼,说总看见我骑车来来往往的。我就告诉他我刚来,是个学生,自行车是我的交通工具。那孩子他爸一听来精神了,说他们家有一辆自行车,买了之后就没怎么骑过,一直放在车库里占地方,我要用可以便宜买给我,他们家也腾个地方。我一想反正需要一辆备用的,只要便宜就行了。人家告诉我说买的时候二百多,我要要的话就出好像是八十块就行了,车可以说是全新的。八十块有点心疼,我说我最多出四十块(这就是在国内批发市场练出的本事,别管你要价多少,我见面先砍一半),最后商量半天,以五十块成交。车一推出来我就乐了,这哪里是自行车啊,这是自行沙发:轮子比山地车的还粗,减震巨好;车把长长的向后弯,有点类似于国内的自行车,但更宽更长,所以骑的时候不用向前弓着腰,把套是厚厚的海绵;座椅又宽又大又厚,坐在上面这个美呀,要是能在上面呆住了,我晚上睡觉都不想下来。
    自行沙发什么都好,唯一的缺陷是后来下雨的时候发现的,就是没有挡泥板(好像美国的自行车就没见过有挡泥板的)。下雨时候骑在平路上因为车速慢不显什么,下坡的时候毛病就来了,车速一快水就被撩起来,前轮的水奔我的下三路招呼,后面的水一直甩到背上,雨天路滑下坡又不敢使劲捏刹车(捏了也晚了),等一个坡下来整个人就透了,看来老美压根就没打算在雨天里骑车,骑也是他妈在小雨里和小妞慢慢的骑,整那个浪漫的调调,不用象我急驰在大雨里赶着去打工。
     我的自行沙发最后的结局比较悲惨,丢了。而且不是整个丢的,是被偷走了一半。那是后来送外卖时候的事情,有天晚上活比较多,送完一趟进饭馆取下一趟的时候就偷懒了,只把前轮锁了,是用一把特粗的锁给锁上的,就进去那外卖那么三两分钟的功夫又出事了,这回因为锁大,人家一时半会儿弄不开,所以搞了个短平快,只把后轱辘卸下来拿走了,真是贼不走空啊。就这么着,一辆车变成了半辆车。后来我就象祥林嫂一样有点神经了,逢新来的骑车的就告诉,您要想在纽约不丢自行车,就得来三把大锁,一把锁前轮,一把锁后轮,一把锁车架。
    Day 29 纽约的安全
    安全,总是评价一个城市好坏的标准之一。但如果你问我纽约安全吗,我会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有几次,当打算让孩子出国的家长们提出这个问题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还是没有直接的答案,于是总会提出一个反问:“你觉得北京安全吗”?
    看来我们又要回到老套路上了,看什么都要历史的、辩证的、唯物的看,我再次感到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伟大。
    刚到美国的时候,有段时间确实感觉到纽约好像不是那么安全。报纸上几乎天天都有什么行人被打劫了,下夜班的女工被抢劫了一类的报道。在曼哈顿上城也看到很多无所事事的黑人坏小在街头抽着烟坏笑,我自己也被打劫过(这个不光彩的事咱们后面再写)。记得开学的第一天,学校对我们这些外国学生的培训当中也有一项,就是如果你半夜走在马路上,感觉不好,似乎有什么人在跟踪你,你该怎么办呢。答案很简单,就是打电话报警。即使警察来了,什么也没发生,警察也不会怪你,因为你是纳税人,是大爷,是皇上啊。如果你身边没有电话呢,也好办,马路边上不是停满了车吗,很多车上都有报警器,随便碰几辆车,让报警器响成一片,把坏人(或者你意识中的坏人)吓走,有点草木皆兵、毛骨悚然了吧。凭这些,你还敢去纽约吗?
    其实没什么,还是让我们做过比较吧。北京的治安在全国应该算是比较不错的,毕竟天子脚下吗(咱就不说上海了,上海的警察局不都被人家那个什么了吗)。但就在北京,某些人行过街天桥上不也是小偷横行吗?在中关村,有坏人当街从女孩手里抢书包;在某些地下通道里,有人在半夜用铁锤先把行人的头盖骨砸碎,然后实施抢劫;在赵公口,歹徒为了抢劫不也一刀捅死一个孕妇。那么北京和纽约比,哪个安全呢?
    在美国听到的很多抢劫故事,包括我经历的那次,大概都是这样的版本:一个坏人(通常是黑人,不是种族歧视啊,故事里是这么说的)用刀顶住你,然后管你要钱(奇怪了,英语不好的这时候也能听懂了,也知道人家管你要什么了)。等你拿出钱包,人家把里面的现金拿走,证件信用卡什么的全不要,然后把钱包还给你。(等我后面讲出我经历的那次就更神了,您稍微有点耐心啊)。所以刚到美国的时候表哥就提醒我,兜里一般带个十几二十块,遇到打劫不要反抗,把现金给他,人家拿了钱就走了,一般不会伤害你,更很少有人先把你砸个半死,然后再抢的。至于劫色的,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可问题的关键是,一个女孩家,不管在哪里,都要少一个人走夜路。
    综上所述,安全不安全永远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永远受到时间、地点、人物等因素的影响。按照我个人的观点,如果你不在不好的时间(比如说半夜),到不该去的地方(比如说一条黑胡同里),纽约是安全的。本来就是吗,你半夜在山里走还有可能被狼吃了呢(我说的是过去啊,现在山里的狼都被人吃了)。
    
    作者:梦汀香  回复日期:2009-09-06  19:06:12  
        香烟里有一个世界
    =========================================================
    心里还有一个.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Day 35 美国人教我微积分
    思想斗争了很久,一直拿不定主意是否应该好好写写我在美国是怎么学微积分的。不敢写就一个原因,我不是搞数学的,万一出个什么幼稚的错误就怡笑大方、早节不保了。可是架不住这个题目太有诱惑力了,我当然不是指微积分这门科学很有意思,主要是想说我在国内也学过微积分,可压根儿就没明白过是什么东西;而在美国我终于粗通了,而且在班里成绩巨好(只是成绩好,但还没有达到成为数学家的程度)。回想那时,一到考试临近,那些对数学一窍不通的大批黑的、白的、不黑不白的学生就要向我请教,一直到现在我仿佛还能看到他们把我惊为天人的那种充满崇拜的眼神。我甚至能从他们的眼神里读出他们的心里话:“你看看人家那个脑子怎么长的?这么难的学问到人家那里就象个小玩意儿。”没错,他们的眼神就是这样说的,而且有些女性同学的眼中除了崇拜外,好像还有点别的什么意思。
    微积分是什么呢?如果你想骗人的话,就可以引用下面这段话:“微积分学是数学的一个基础学科。内容主要包括极限、微分学、积分学及其应用。微分学包括求导数的运算,是一套关于变化率的理论。它使得函数、速度、加速度和曲线的斜率等均可用一套通用的符号进行讨论。积分学,包括求积分的运算,为定义和计算面积、体积等提供一套通用方法”。
    上面这段话是我从国内的教科书上找来的,读了很多遍,发现说的全是正确的,没有一个字不对;但仔细琢磨一下,又发现好像什么都没说,其实不是这段定义的问题,关键是解释定义的人的问题。
    
    有个朋友曾经问我,看你的文字和与你谈话,是截然不同的感觉,到底那个是你?我无言以对,只能反问:你的手心和手背,那个是你的手?朋友无语,二人相视而笑,情意相通,心神荡漾。
    
    帮忙点这个链接,在页面的最下面“我的LA MER印象”里面随便写点什么“纽约加油”一类的,然后提交,一个朋友需要多点投票数,麻烦大家了。不用注册。谢谢啊。今天最后一天了。
    
     http://try.daqi.com/cgi-bin/experience/lamer_discuss.cgi?gid=17102&s_type=3
    
    今夕何夕?
来看看国内的老师是怎么教的呢?通常的规律是首先要告诉你学好这个叫微积分的家伙的重大意义,一般来讲,听完这个重大意义后你就会觉得热血沸腾了,似乎会了微积分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了。重大意义后面应该是一个公式或者定理了。公式或者定理都是很有用的,但问题是中国老师一般不讲这些东西在实际生活中的用法,而是教学生们怎么去证明这个定理。每次一到这个步骤我都会犯晕,为什么要证明这个定理呢?那些搞出这个定理的家伙们都应该是高人啊,所以这个定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退一万步讲,即使定理出了问题,老师您也是高人呀,你证明它错了,然后告诉我们不要用不就行了?如果您能证明他是对的,那么告诉我们它能用不就行了,干嘛非让我们也要去证明呢?要知道,有的证明题要写个2、3页才能搞出来的。
    我的美国数学老师采取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上来完全不提微积分这个词,好像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微积分这回事儿一样。前面我们也提过了,第一节课上来先从Domain和Range来(定义域和值域)。给个非常简单的小方程,然后告诉大家怎么判断这个方程的定义域和值域。对于定义域和值域的重要意义,老师是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表示的。比如用年为单位来表示你的年龄,如果你是个正常人并且这个星球上的科技水平近期没有什么突破性进展的话,定义域应该是在0到150之间;那么如果用天来表示呢?就是从0到150乘以365,也就是说你一辈子最多活这么多天。通过这些浅显的例子,就连那些一点数学天分的美国学生都可以有点数学的感觉了。
    
    作者:梦汀香  回复日期:2009-09-27  00:05:25  
        提前祝节日快乐!
    =============================
    也祝您中秋快乐。
    作者:Bella贝拉  回复日期:2009-09-28  14:39:46  
        最近在学微积分,确实让人头疼。
    
    ============================
    哈哈哈哈。
    深表理解和同情。
    数学课开学的头几个星期就这样在Domain和Range中渡过了,我除了学了这2个新英文词以外,唯一的收获就是听力提高了不少。之所以这样,第一个原因就是老师讲的太慢了,太清楚了,清楚到你都明白以后她还要帮你再搞瓷实一点。另一个原因就是题太容易了,容易到我认为如果我认真做的话就是对自己水平的一种侮辱。就在我自己沾沾自喜,以为第一学期的数学课无非如此时候,老师逐渐把话题转入了变化率。这种话题的转化是如此自然,以致于我到现在也想不起来老师是什么时候,用何种形式改变话题的,但结果是,当我意识到话题转变了的时候,话题已经转变了,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并且我并没有感觉难度的大变化。
    所谓变化率的问题,其实就是导数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老师使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讲解如何求一个方程的导数,具体一点就是求一条曲线在任何一点的切线。讲解的过程早就忘记了,唯一记得的是老师试图让我们了解当初牛顿的思路是怎么一步一步形成的。牛顿,也就是那个被苹果砸破脑袋后,各种定理、定律就源源不断的从伤口中涌出的家伙,一直被我归入超人的类别中。在我最初的科学意识里面,牛顿生来就是玩儿学问的,他一生下来就应该坚挺昂阳的站在那里,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大声宣布:“天上天下,为我独尊”,那些伟大的定律只能由他来发现。
    
    梦汀香前辈,节过的好吗?
    Day 40 留学感悟
    按计划,应该继续写纽约的留学生活,但好像到了该先回答一些问题的时候了。
    从我刚开始写“纽约、纽约,我的纽约”起,就不断接到很多朋友的提问,内容当然是包罗万象,比如:你为什么要留学?故事的主人公和莫尼卡最后的感情结局是什么?留学对你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去美国留学到底是好是坏?某个孩子该不该留学?等等等等。
    要想认真回答每一个这样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时间问题,我一个人哪么什么都不做,也不可能仔细回答成千上万人提出的问题,换个角度说,大家合起伙来打我一个好像也是不公平的;其次就是隐私问题,就像我开头提到的,我可以不说,但说出来的必需是真实的,没有比这一点更重要的了,很多东西关系到别人的隐私,既然不便细写,就不如不写了;再就是我自己的问题了,我是指我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认识问题。写几篇短文,讲讲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发牢骚是一回事儿,即使写错了也无非让人指责几句,怡笑大方而已;但真让我装成一个百事通,在那里指点江山,为别人描绘一个天堂或者地狱,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并且是个大问题了。
    这么解释一下,事情好办了一些,对于我没回答的问题,大家起码能够理解;对于那些我能够回答的问题,为了不误导他人(或者说能让自己跳出圈外,不受牵连),我则一律说是个人见解。这个意思就是说不说在我,听不听在你。铺垫完了,让我开始回答一些问题,谈谈自己对于留学的认识。
    总的说来,我对留学的认识应该是浅薄的,粗俗的,带有很强烈的功利色彩的。就象第一次听到别人问我:“为什么要留学”的时候,当时有一种莫明其妙的本能冲动,想把自己描写成一个有为青年、一个先知、一个救世主,讲一番学知识、长见识、增进中美两国友谊、促进祖国繁荣昌盛的大道理,然后让人当作新时期楷模。幸亏我还没傻到那个程度,自己怎么看自己也没那么灿烂,也不象个所谓的专家或者名师什么的,于是就讲了实话:我当初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加上身无一技之长,家里人看着着急,听表哥说出国可能能学点真本事,将来好歹有口饭吃,这么就决定出国了。这么简单?对,就这么简单,千真万确。
    下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我现在经常问自己的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写“纽约、纽约,我的纽约”?
    这个问题能回答,但有点复杂。当初肯定是有一些功利性的,比如说想写成一个长篇,然后出版,然后功成名就(这点简直想死我了)。但开始写那天肯定不是完全这么想的,因为那时候既对自己的文笔没有信心,也不知道读者是否还对这类故事有兴趣,所以公平的说这种功利性应该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大家喜欢看,然后一起起哄说写吧写吧,赶快写吧,你出书了一定畅销,我们一定一人买一本等等这些话给哄的。所以功利心也不是主流。
    那么为什么要写呢?深挖一下思想根源的话,我认为应该是对某些对比的感慨,是对很多人和事情的感恩,是对存在于某个时间和空间中的一段往事的追忆。
    这种回忆不但使自己知道自己从哪儿来、自己是谁,并且告诉自己生活所具有的能量及限度,也可以让其它人有所借鉴,自由地追寻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的理念。这种回忆简单地展示出人们为追求理想所付出的努力,同时也告诉人们,他们何时离开了或者何时接近了伊甸园,或告诉你其实伊甸园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我想这就是我的动机和真正目的。
    即使你家里很有钱,留学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想想看,你将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那里,语言完全不同、食物完全不同、风俗完全不同、习惯完全不同、价值观念完全不同、思维方式完全不同,所有你过去认为理所当然的概念全部被推翻,你愿意接受这种挑战吗?所以从某种角度说,留学是一种勇者的运动。而这个运动的目的和奥运会中任何一个项目的目的都不一样,留学运动的目的不是去拿金牌、拿第一,而仅仅是生存下来。对,留学其实是一个围绕生存而展开的话题。
    对于关注留学的学生和家长来说,总会问一个同样的问题:“学生应该去留学吗?留学能带来什么好处呢?”我的答案总是千篇一律的:年轻人应该去留学,越早越好;留学带来的好处只有一件,就是提高你的生存能力。曾和一个当过特种兵的朋友有过一次谈话,他说特种兵都经受过严格的生存训练,把他们扔到任何一个没有人的地方都能活下去。我说我也经受过生存训练,一种更为残酷的训练,现在把我放在任何一个有人的地方,我都能生存下去,这种训练的名字就叫留学。
    不能否认,美国在很多学科和技术方面是领先的,但学到这些所谓领先的技术,只是通过了留学的入门课程。除了技术,首先是你掌握了另一门语言,比如说英语。能流利说英语的人在美国比比皆是,但中国有多少呢,有几千万吗?即使有几千万,和中国的总人口相比又是百分之几呢?有这么大的人口总数当分母,学会了英语,你的竞争力是否提高了呢?
    语言之外,收获的应该更多。通过和教授、同学的接触交流,我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从开始相处到共同讨论,直到合作完成一个项目;经历了纽约这个民族大熔炉的锤炼,让我对种族歧视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真实了解;打工时候老板劈头盖脸的责骂,让我在完全失去自尊后找到如何赢得别人尊重的方法;昏天黑地的打工和学习,挑战了我的生理极限,把我变成一个某种程度上的超人;毕业后找工作的严酷竞争,告诉我书本的重要和更重要的书本以外的东西。所有这些,和其它更多我没写出来的,都是我的收获,都凝结成我的生存能力。
    道理讲完了之后,按照公式,我想我应该这么总结:综上所述,留学是一种能令人开拓视野、增长才干、锻炼体魄、有益身心发展和增加综合社会竞争力的运动。
    
    
    Day 41 中文课
    本来这门课是后面几个学期才修的,但当时确实应该早选这门课,先熟悉一下美国的课题,让最开始的学习变得容易一些,建立一些信心,也给自己对语言的适应一个过程。所以,现在把这门课的时间人为的提前一下,建议留学的朋友如果有条件的话,先拿下类似的课,自己给自己创造一个过渡。
    按照皇后学院的要求(注意啊,不是每个学校都要求的),要想正常毕业,每个本科生都必需修至少一门外语。可供选择的范围很广,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中文、日文等。我是后来才知道这个规矩的,原因就是没在一开始就把学校的手册仔细通读一遍。不可否认,那本厚厚的手册中有不少是废话或者套话,但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要求就都混杂在其中。所以应该在第一时间就仔细过一下,全面了解所有规矩。对于这些规矩,有些如果不遵从是不会出错的,但是都遵从是万万不会出错的。换个角度想想,即使读一些套话,权当是英语补充阅读罢了,万一能知道一些有用的,不就捡着了吗。
    在选外语种类的时候还是颇费了一番心机的,刚开始本来想科普一下西班牙语,因为这是美国使用最多的外语,如果能粗通几句,交流面肯定会扩大很多;也想搞搞法语,如果有机会去加拿大或者欧洲的话,会法语是很吃得开的;德语也不错,一直很佩服二战时期德军的素质,学学他们的语言对将来研究他们那个时期的军事思想一定很有帮助;至于日语吗,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虽然对日本的技术很佩服,但国恨是不能忘的,即使那天学了日语,也是为了骂他们丫的用的。
    
    作者:梦汀香  回复日期:2009-10-14  11:02:29  
        节日真正玩了两天,别的时间是朋友结婚,上街买买东西,在家休息!
    
    ============================
    送了不少红包吧,哈哈。
    有的时候选择太多了反而不是个好事,研究了很长时间,翻来覆去也没拿定主义。有一天碰巧遇到系里的副主任Dr. Lord(已经修过了他教的好几门课,混了个脸熟),和他随便闲聊了几句,大概问了问他,对于一个外国学生,如果想在美国社会增加竞争力,应该从哪几方面充实自己?是来个双学位,还是搞个第二外语什么的。做为一个热爱国际学生的纯正美国人,他给了我不少中肯的建议:双学位并不重要,不如把一个学位修好,GPA搞上去;第二外语也不重要,本来就是外国人了,不用搞那些虚的,不如踏踏实实把英语学好喽,在面试的时候能更好的交流才最实惠。嗯,确实是有道理,在美国玩儿虚的就等于找死,干什么都要务实。本着务实的精神,为了改进我的GPA,同时有更多时间能放在专业课上(那学期我选了好几门比较难的专业课),我下定决心选了学校要求的外语中的一种:中文。选课的时候才知道中文也是热选之一,初级班已经报满,只有中级班可上了。中级就中级,凭咱在中文上这么多年的修炼,还用学吗?踩着半脚刹车也肯定是第一个到终点的。
    第一天上课我是报着一种十分轻松的心情去的,心里暗暗猜想我的同学和中文老师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凭咱这一口地道的普通话,在同学中间肯定是技压群雄的;老师吗,如果是个洋人教中文,没准儿我还可以指导指导他呢。
    
    进了教室第一眼就有点犯昏了,跟进了中国国内任何一个教室一样,满眼全是中国人,好像全纽约的中国人都集中到这儿了。找了半天,才发现在角落里孤零零的坐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外,一个白人。那个白人在班里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外国人,是那么显眼又是那么孤单,以至于我似乎能看出他眼中的某种兴奋、不解、恐惧和无辜。
    老师进来了,也是中国人,一个说真正标准普通话的中国男人。
    上课了,上课了。大概老师每学期面对的都是一堆中国人,所以看见满眼的黑头发黄皮肤并没有丝毫诧异。课的内容很简单但难度很大:虽然是中文中级班,但听说读写都不练(估计老师实在没那个心情逗咳嗽),而是专门练翻译,而且是中翻英。整个学期我们的目标就一个,把张爱玲女士的小说“封锁”翻译成英文,大考小考的题目就是老师从中任意取出几段当场笔译。
    很早就听说过张爱玲女士的大名,应该是一个作家,写过很多小说,但从来没有机会能领略一、二。没想到这次在美国上中文课,却给了我一个绝好的机会一览大家的风采。
    “封锁”是一部以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为背景的,描写人物心理的短篇小说。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翻译这篇小说的题目。从字面上讲,我所理解的“封锁”应该是日本鬼子封锁新四军,或者国军封锁共军之流的,但因为没有读内容,所以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封锁了谁。第二节课老师一问大家,居然没一个人知道到底该怎么翻。这下老师来劲了,都以为容易吧,两个字就全部拿下。
    
    “封锁”讲的是那个年代日军飞机经常空袭重庆,每次鬼子飞机一来,全城老少就往防空洞里面躲,而街上的所有车辆全部停驶,车上的人愿意躲的就躲,要不就留在车上。而小说的全部内容就是在这段封锁的时间内,车上素不相识的一男一女在意念中完成的一次恋爱过程。就这么短的一段时间,这么简单的一个故事,愣是让张爱玲女士搞成了一个短篇,而且把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的淋漓尽致,让我们读了个欲罢不能、神魂颠倒、涕泪滂沱、肝肠寸断。以前光听说过什么“于细微处见精神”,这下真正见识了,高手就是高手,所见所闻都是好故事。从那以后,张爱玲女士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个小说家了,每当我想到她,总是幻觉她是一个站在高山之颠或者幽谷之中的武林高手,随便掐朵花,摘片树叶就是致命的武器。这个中文课不白上。
    班里那个唯一的白人一直是我好奇的对象,总想知道一个身在美国的白人,为什么要上中文,难道是想去中国发展?还是想挑战一下自己的语言天赋和极限?有一天上课前早去了一会儿,在教室门前的草地上碰见他,就顺便聊了几句。为了照顾一下善良的美国人民,体现一下我泱泱大国之风范,我当然要用英语和他打招呼,没想到人家一开口就是标准的普通话,而且带点我熟悉的儿字音。豁,原来也是练家子,那我也拿纯正北京话招呼吧。人家先问我贵姓,我说我免贵姓H(故意来句拽的),人家到好,回答一句差点噎死我,人家说:那我应该管你叫老H了吧。连这个磕都会唠的老外还真没见过,只听说过美国驻中国北京大使馆有那么几个,难道一不留神没栓住,跑了一个到皇后学院了?佩服佩服。
    再往下就更没边了,我问他怎么说话带北京味儿,他告诉我他的汉语是在台湾学的,他的老师是个北京人。又告诉我:他是搞音乐的;为了解释的明白,还加了一句:“就是你们说的音乐家”。我呸,你搞音乐的就是音乐家,那我能写中文字就是作家了?这老外的中文还得练。
    中文课整个学期有好几次考试,每次就是翻译一段。因为考试范围就那么大,所以胆小的费点劲背下来,胆大的把每段翻译写在几个纸条上抄,几乎每次考试大家都是满分。大家都考满分是不错,但终于出事儿了,就坏在这个标准答案上。因为上课老师逐字逐句讲,我们逐字逐句记,考试时候不管抄的还是背的,全都一摸一样,老师终于怀疑有人作弊了,有一次考试时候来了个损的,选了一整段比较长的让我们翻译,但把中间的一句给删掉了。对于我这种做事用心仔细的人来说,当然会注意到,不翻译这句就行了;其它硬背下来的也看出来了,都没事儿;可怜就可怜一个抄纸条的女生,一看是一整段,翻出来那一段的纸条闷头就抄,从头到尾没拉下一个字。考卷发下来她得了个零分。要换是我,老师给个零分重要先自己想想为什么吧,不可能是笔误,不可能是误盘,肯定有原因的。赶紧找一下原因,发现自己露怯了就别吱声了。人家可不这样,一看零分当时就炸了,马上当着全班的面找老师理论,然后让老师当着全班的面给来了个下不来台。惨呐,太惨了。要知道,作弊也是讲究技术含量的。
    
    Day 42 专业
    很多朋友都对我当初所学的专业感兴趣,我想了很久也没想明白,我就是在讲一些故事,我所学的专业非常枯躁,其实和这些故事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上的必然联系。后来经一位网友指点才醒悟过来,原来很多人都是对出国留学感兴趣的家长或者学生,大家是想让我介绍一下我那个时候选专业的理由,根据这些理由所选专业所带来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我所知道的各个专业在美国这些年的发展情况。恩,看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大家早明说就完了,兜了一个大圈子,让我有一阵子还真有点醺醺然,以为很多人对我感兴趣了。大家要真对我感兴趣的话,就干脆推荐我进政治局的常委,我天天在电视上给你们讲,那多爽。
    其实前面提到过,我的专业是CS。祖国的花朵们可能对这个缩写不太熟悉,老往那个打打杀杀的游戏上想。可您认真想一下啊,美国人再傻,也不能因为我一个游戏打的好就给我个学士学位吧,最多让我去当他们特种部队的教练也就到头了。CS是全称是Computer Science,翻译成中文就是计算机科学,直说吧,我是学计算机的。看到这儿,很多忍了这么久的读者终于可以放心的离开了,我都能看到他们的心里话:难怪写的这么臭呢,看看学的这个专业就知道了。呵呵,这不能全怪我,当初计算机这个专业没分现在这么细,在本科阶段不管硬件、软件还是应用,统统归到CS下。现在时代不同了,很多学校的专业被分成什么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动画制作,3D,网络安全,网络涉及等等,说白了全是CS的一个部分,只不过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太快了,现在如果还统称CS有点太笼统了。
    好了,知道了我的专业,肯定接着要马上回答下一个问题,当初为什么要选这门课?如果我说是为了人类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祖国的腾飞什么的,马上就有人敢动手打我。可我要说实话的话又怕大家失望,因为真正的原因是,当年担保我出国的表哥和我哥都让我学计算机,表哥是个老美国了,说计算机在美国应用广,而且会越来越广,所以毕业后找工作肯定不成问题;我哥理由就更简单了,他是学计算机的,而且学的还不错,想当年是第一批计算机分级考试北京市唯一考上系统分析员的(所以有时候我可以吹吹牛,说我是谁谁谁的弟弟,希望有一天我哥也能拿我吹吹牛,说他是谁谁谁的哥哥。看来我要努力了。),他干的满好的,所以当然推荐我也学这个。原因说完了,他们让我学的,我那个时候年幼无知,也没什么主见,就学了。
    
    作者:花冠瓶  回复日期:2009-10-19  18:04:16  
        没法终结的人间游戏:把死的玩活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culture/1/328260.shtml
                    前来支持学习大作/
    =========================??????????????????
    虽然我在选专业上并没费什么心,有点爱谁谁谁,但偏偏名运之神这次向我微微露了一下笑脸(平时他老人家都是对我绷着脸),居然让我歪打歪着了。从我开始学这个专业,计算机行业就迅猛发展,即使在我硕士毕业,也就是网络泡沫崩溃的那一年,当纳斯达克在很短时间内从5000点一头扎到2000点以下的时候,我还是顺顺利利的找到了工作,而且拿到了3个Offer,可见这行的生命力有多强。这也再次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叫“听人劝,吃饱饭”。对于年轻人,这点尤其重要。你有主见,也要听听前辈们的;如果你没主见,就更要听前辈的了;要不干嘛要管前辈叫前辈呢?
    就因为听了这么一回话,除了刚上本科时候饿过几回肚子以外,后来一直吃的饱饱的。当然,学计算机好找工作是一方面,而且不能否认是非常重要的,但个人认为学这个专业的好处还不仅如此。计算机是建立在数学和逻辑的基础上的,这意味着但凡认真学过计算机的人,都在数学和逻辑上受过一定程度的系统训练,对数字比较敏感,干事情讲究一个条理分明和因果关系。这一点对干任何事情都非常重要,很多时候遇到有些人说了半天还没讲出个所以然,或者干件小事都稀里糊涂,我心中就不禁涌上一股感慨:人啊,不管你将来干什么,都需要多多少少学点计算机。这句话的原话是我对我硕士生导师的太太,也就是我师娘说的。因为有一次帮老师搬家,为了装车的前后顺序和师娘争论,谁也没所服谁,最后她偏用辈份压我;等卸车的时候证明我的意见是对的,我就给她来了这么一句,后面还跟了一句:我师父的关门弟子能错?因为这后面一句,我导师乐的跟什么似的,师娘也拿我没办法。这就是学习计算机的好处,有逻辑;别看你比我大,可我师父比你大,搬家这事儿师娘您当家没问题,可我师父要当你的家。条理很清晰吧?
    总结一下啊,我选计算机这个专业是个偶然,但是是个好的偶然。今后不管是国内国外,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只会有增无减,所以从找工作、养家糊口的角度来讲,这是个好专业,不是小好,是大好,是很好。
    
    既然这个专业这么好,是不是大家都应该去学呢?不尽然。抛开奇货可居的道理以外,我认为选专业的第一出发点应该是兴趣,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高考制度是全世界最大的反面教材。大家可以想想,本科选一个专业,不管你将来改不改行,首先你要花4年的时间在这个专业上。如果你选了个不感兴趣的专业,将来改行了,这4年就算白搭了;退一步来讲,即使你不感兴趣但没改行,你一辈子都要做这个,除了不太快乐以外,你没有发自内心的动力呀。我的专业可以让我衣食无忧,并且也比较喜欢这个专业。但平心而论,我的兴趣是钓鱼和汽车,(钓鱼的故事咱们后面慢慢聊,汽车方面可以参见我的“美国买二手车一月谈”),如果有哪个学校有钓鱼专业的话,我想我一定是个高材生,不用老师要求就能天天站在海边做作业、搞实习。
    说完我自己的了,谈谈对一些专业的浅薄看法(注意啊,我已经说是浅薄看法了,所以如果说错了不许阴阳怪气了啊)。美国有些长盛不衰的行业,例如计算机、电子、机械、生物、化工等等,这些行业基本都是理工科的,从学习和生存的角度看,非常适合中国学生学。比较文一点的是会计,不少中国人都选这个专业,而且都混得不错。对于医学,如果把医学简单定义成给人看病来讲,学医学是一个搞不好能发财的专业;但有一点,听人说学医是非常艰苦的,要有点思想准备才行。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修商科,我对商科的理解无非是做买卖和开发市场。随着中美交流的不断扩大,这行无疑有广阔前景,但有一点,我认为如果你想和美国人做买卖或者开放美国市场,那么对你语言的要求以及对这个国家文化、历史、风俗的了解无疑是非常高的。其它专业吗,好像了解不多,没什么发言权了。
    看完此Day,读者可以就出国留学提问,但除了一种要求,就是让我帮助您或您的孩子规划人生。我自己现在也就是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靠党的英明领导、国家的正确政策、各级组织的关怀、领导们的帮助,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自己的人生还没完全规划好,您敢让我规划您的吗?
    
    作者:梦汀香  回复日期:2009-10-26  15:49:39  
        第一次离楼主这么近,哈!
    ==========================
    谢谢您。
    心的距离才是人跟人的真实距离。
    Day 43 社区大学
    刚想写个学校里的热闹事,正赶上有朋友在网上问关于社区大学的问题,先就这个问题把我所知道的写一段吧,也正好能和后面的故事接上。
    美国社区大学的英文名称是Community College,相对于传统的四年制大学来说主要有如下不同:
    首先是学习时间,按照正常的设置,正规的College和University一般需要修120多个学分,大概4年才能毕业。当然,不排除有绝顶聪明的能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修完,但这个需要的条件比较多,比如说比较高的智力水平(以我为标准),比较刻苦的学习态度(标准同上),充裕的学习时间,以及强大的经济实力(这一点上述标准没有任何可比性)。我所知道的最短记录是有人从头到尾3年拿下本科,很牛的了;最长记录是有学长同学指点给我,说有一个老美,我这个同学的学长的学长就看见了,现在还在读,有七、八年了,到我毕业了人家好像还没修成正果。不过这个在美国也正常,可能是边工作边上学,每学期只修1-2门课,或者经济好的时候工作,工作不好找了就躲进学校充电。
    
    第二个区别是学位,正规院校可以授予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这个学位分BA和BS,BA是Bachelor of Art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有点怪,就是艺术学士;BS是Bachelor of Science,科学学士的意思。在我专业中,如果按照学校的基本要求修课,可以顺利拿到BA,但总觉得有点怪怪的。虽然学校的老师说没什么差别,而且也不影响找工作,但总觉得好像变了点什么味道。咱明明一个科学家啊,怎么也得搞个科学的学位,弄个艺术的算怎么回事儿,让别人以为我偷懒了呢。于是多修几门理科的课,顺利拿下BS。Community College给的学位叫Associate Degree,翻译的好听点叫准学士学位,不好听的就什么都有了。按我的观点,相当于中国的大专左右吧。我想这个学位的主要作用是为继续拿到正式的学士学位做个准备,跟别人说的时候也不用说自己是个高中生了,起码步入了高等教育的行列。
    第三个区别是学费。我想这是越来越多的人从社区大学入手的主要原因。社区大学的学费比正式大学的要低很多,可能只有百分之五十到六十。这样算下来,如果你的头2年是在Community College读的,也能省不少钱。但话说回来,省钱是相对的。别看学费省了,但如果你在社区大学所学的学分不能全部被你将来要上的正式大学所承认,只能转过去一部分,得不偿失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上社区大学之前一定要先问清楚了,它的学分能被哪些学校全部接受,如果不是全部,比率是多少。
    
    最后一个区别就是内容了。通常,4年制大学比较注重综合教育,有很多乱七八糟的课程让你修。乍一看和专业以及将来找工作没什么关系,其实对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是很有好处的。很多社区大学更注重于某种专业技能的培养,比如计算机专业,就着重让你练计算机,很少有什么天文地理的让你学。这样做的有缺点,就不好仅仅用一个好或者坏字来评判了。
    很多中国学生现在也开始申请社区大学,把这个做为一条节俭的办法。他们的理由也很充足,省钱、录取相对容易、甚至学校要求低等等。这些理由都站的住脚,但是不是都忽略了一个最最关键的问题呢?留学美国什么最难?是申请录取、申请奖学金吗?都不是。留学美国最难的是签证。虽然这几年签证形势不错,但这依然是一道鬼门关。那么现在回到我们的主题吧,申请社区大学好签证吗?虽然手头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但我们依然可以假设一下,签证官对将要去哈佛大学的学生和将要去CUNY的学生的印象会一样吗?如果不一样,那么对要去正规4年制大学的学生和要去社区大学的学生呢?
    
    祝 梦汀香 周末愉快。
    Day 44 学校变成了游乐场
    开学不久后的一个日子里,发现学校里面忽然忙碌了起来。很多大大小小的集装箱车开进了校园中间的草坪,工人们忙忙碌碌在搭建各种台子和帐篷,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谜底在两三天后就揭晓了,原来是Queens College的一种校园活动,很多大公司,例如丰田、通用、松下、SONY等等,都来参加,提供不同的竞赛活动和很多奖品,同时展示他们的产品。
    一开始并没有太留意,因为刚开学,各门功课都在适应中,时间是相当的紧。即使课间有点空闲时间,也都用在在图书馆补上一会儿睡眠了。但半天下来感觉不对了,每节课都有同学捧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奖品走进来,互相炫耀又拿到了什么好东西。用半生不熟的英语大概问了一下,人家告诉全部都是免费的,只要参加活动就有,有些小奖品在展台上直接拿都行。这下心里有点痒痒了,原来天上有时候真能掉下馅饼来,我要是都不知道接几个真有点对不起自己了。
    找了一个大课间,一头扎进了校园。随便走了几个小摊儿,一看奖品桌子上都摆着圆珠笔、记号笔、小尺子一类的东西,有同学感兴趣了就随便拿,也没人管。那时候胆子小,看别人拿听过瘾,但自己有点不敢上去。顾了半天勇气,终于走上前想拿一根很好看的圆珠笔,没想到别人拿工作人员不管,我刚要拿人家就过来了,问我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吗?我说当然是了,人家说那你先到注册的台子去搞个Stamp。Stamp这个词咱懂呀,就是邮票。难道玩儿游戏、拿奖品还要先买邮票?莫非你们丫的都是替邮局搞促销的?带着一百二十个不明白来的了注册中心,也就是草地中间的一个帐篷。注册中心的工作人员一看就都是学生,个个都很热情友好,我结结巴巴的告诉一个学生那边的游戏管我要Stamp,说让我到这儿来。那个学生看了一下我的学生证,然后拿一个小印章在我手背上盖了一个章,说行了。我赶紧问,那Stamp在哪里呢?人家指指我手背说,这不给你了吗?哦,原来Stamp还当邮戳讲,这英语不好是害人。
    
    盖到了Stamp,事情就简单了。先各处转了转,拿了几杆好看的圆珠笔,又搞了几个记号笔,顺便吃了几块巧克力(带果仁的那种,味道很地道),还捎带脚喝了几杯冷饮,感觉还是相当的好。由于是大课间,所以很多学生都参加活动,有的有点好奖品的台子很难排上队。发现了这点以后,我就专门找上课时间去玩儿,我是说我没有课的上课时间。这下奖品有点一发不可收了,一是人少,二是胆子越来越大,碰见喜欢的奖品隔一会儿就绕回去一次,半天下来书包就满了,一大把各种各样的笔,一大堆糖,T恤衫几件,其它杂七杂八若干。大概算了算,按照正常市场价,打工一天的收入买不下来。
    第二天活动还有,我也照参加不误。有个活动的奖品是很好看的T恤衫,活动的内容是2个人各站在一个相距大概2米的摇摇晃晃的柱子上,一人拎一个长柄大锤,谁把对方打下去谁就赢,补充一下啊,锤头是海绵的。这个活动参加的人比较多,所以需要排队。正排着队呢,对面走过来个学生跟我打招呼,原来是个亚洲年轻人。人家用英语向我问好,然后说是新来的,想问一下Queens College注册的情况。我的英语哪够解释这么复杂的问题啊,看看对方象中国人,就直接拿中文回了一句招呼,这下好了,人家也是北京来的,叫C,以后我一直称他小C。虽然以前不认识,但在异国他乡的学校里碰见个北京哥们儿也算难得了,两人都挺高兴,马上就神侃起来。刚说的高兴,游戏轮到我了,我这儿侃的正高兴呢,打算不玩儿了,小C说好不容易排上了,让我先玩儿,他今天没什么事儿,可以在下面等着我。我也有点舍不得那件衣服,拎着锤就上去了,因为心里惦记着和小C聊天,有点心不在焉的。对方是个高高大大的白人,上来也不通名报姓,直接一个泰山压顶,斗大的锤头挂动风声就奔我来了,我也没含糊,一个举火烧天给扛硬回去了;没等我还手,人家又来了一个白鹤亮翅奔我腰间扫来,我见对方来势凶猛不敢硬挡,使个巧劲一个顺水推舟给送走了。2招下来有点得意,想回头拿眼找找小C,显买一下。没成想大老美是急着去上课还是什么的,手下一点没停,一锤走空以后阳把变阴把,反手一个苏秦背剑正擂在我背上。我重心已失,再想使个千斤坠什么的拿桩站稳已然晚了,身体和地面之间的角度还剩30度。乘着身在半空还没有落地,一个燕子三抄水接一个细腰巧翻云稳稳的用后背向下落在垫子上,赢了一个满堂彩。虽然输了,但奖品照拿,领了件T恤高高兴兴的继续和小C聊天去了。
    
    小C是刚从国内拿B签证过来的,过来时候就打算留下来读书,正在考虑是先上Community College还是直接上4年制的学校。我把我所知道的Queens College的情况介绍了一下,主要是录取方面的。最后小C选择了先上社区大学,2年后转到Queens College和我做了同学,并且同一天毕业。当天分手的时候,我们两个互留了电话,后来成了好朋友,并一起演绎出很多传奇故事。
     学校的活动持续了3天,我拿到了足够2年用的笔以及T恤,外加各种小玩意儿。一直有个问题在心里,组织这么大个活动肯定需要费用,是那些公司愿意用这种形式大做广告呢,还是学校有这笔经费让大家高兴一下?希望有机会能得到答案。
    Day 45 我的朋友们
    要想真正融入美国社会,最好能多接触一些美国家庭,交一些美国朋友。很多家长在考虑孩子留学上哪所学校的时候,经常查查学校的中国学生有多少,如果其它条件相同,一定要找一个中国学生多的去。我曾经仔细询问过几个家长这样做的动机,无非是学校里面有中国人,万一孩子到那边一时半会儿适应不了,或者有什么语言障碍,也能有人帮个忙。这么想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总的说来,奔中国人扎堆儿的地方走也未必是件好事儿。抛去其它原因,主要是对语言的长进没什么好处。几个中国学生在一起,不天天说中国话才怪呢。
    我有很多要好的美国朋友,教给我很多关于美国的事儿。虽然刻意多和美国人接触,但身为一个中国人,有几个中国朋友也是在所难免的,我要好的中国朋友绝大多数都是学校里面的同学。
    好朋友里面第一个认识的是Sam,一个上海人。提到上海人,就又要多说几句。我对上海人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复杂到现在我也说不清究竟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出国前第一次接触上海人是出差。有一次春天到上海提货,工厂在郊区,由厂子里的一个年轻人带路。春天的上海郊外开满了黄色的油菜花,一大片金黄的很是好看,禁不住夸了几句。谁知道那个年轻人一听这个来劲了,马上来了一句:“你们哪儿没有吧,北方什么都没有”。我靠,头一句没什么,咱北京本身就不产这个,第二句就有点挤兑人了,颇有点目空一切的感觉。虽然说你“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但咱塞北也是“一天一地一圣人”呀。任你千山千水也都在我这一天一地里面,再怎么千才子不也是读咱这一圣人的书吗。马上回了一句:“是没有,可你们这儿有怪哉这种虫吗?”,那哥们儿当时就熄火了。跟咱斗嘴,你还得多看几年书,怪哉这种虫只有东方朔见过,呵呵。
    Sam是我在语言课上的同学,第一学期因为写作考试没过,我们俩都需要补上,碰巧分在一个班里了。Sam同学的特点是上课总迟到,而且不太注意听讲,有一次来晚了坐在我身边,问我前面讲的什么,就这么认识了。中国学生碰见中国学生,讲中国话自然难免,讨论写作的时候也自动聚在一起,中文加英文的。老师也看出来了,有一次告诉我们,最好是能上课讨论的时候分开,多和美国学生交流,这样从语言和思维方式上才能有改进。没想到Sam告诉人家,虽然我们都是中国人,但他讲的是上海话,我讲的是普通话,彼此唯一的沟通方式是英文,真是穷嚼情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根据老师的要求严格训练,所以期末一考就过了,Sam因为是移民过去的,有绿卡,对什么都有点不在乎,练的西松二五眼的,考了2次才过。对别人,Sam具有很多上海人的特点,唯独对我例外,有什么好烟好酒好大片的,都要和我一起分享;由于到美国比我早,对美国社会情况知道的也比我多,所以在各方面经常指导我;后来又带我步入了卖电脑这行,共同成为Tri-State 一带Computer Show上的杀手。所以,喜欢和不喜欢一个人,是绝对不能仅仅由地域来决定的。还得套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第二个认识的朋友就是前面提到的小C。因为小C也是北京人,所以打一开始骨子里就透着谈的来。小C刚到的时候手里还稍微有点银子,有时候晚上打电话的时候就告诉我今天又尝了几种口味的哈根答斯冰淇淋,然后极力向我推荐其中的几款。 我说我这儿正忙着给下学期的学费找赞助呢,谁顾得上那些啊。小C马上就来精神了,说你到美国几个月了,来哈格达斯的冰淇淋都没尝过,您干什么来了啊?一副没心没肺,饱汉子不知道饿汉子饥的样子。没过几天,人家又告诉我了,说卖了台VCR,就是放磁带的录放相机。我说你撑得,作业做的完吗?人家说看见价格太便宜了,才国内的几分之几,不买一个玩玩儿有点在感情上说服不了自己。第二天又说了,把前一天那台退了,加了几十美金换了一个更好的,说这台暂停的时候画面纹丝不动。我真服了这哥们儿了。
    小C是个非常有闯劲的人,对周围环境的适应速度比我快得多。别看比我晚到美国几个月,可人家驾照比我早拿到,车比我早卖的。最让我 佩服的就是小C做事的认真态度。比如说,约好了去哪里玩儿,定的早晨6点到我住的地方集合,人家肯定是5点55到,绝对没有迟到的时候。本科毕业后我去了佐治亚读硕士,小C在纽约上州找了一份工作。第一个寒假的时候我会纽约找他,因为他搬家了,所以事先在电话里面告诉我怎么走。从纽约到小C住的地方有几十英里,要拐很多弯儿。他告诉我的路线洋洋洒洒也写了一张纸,那才真叫个详细。从哪个出口出来,走几百米拐弯,然后再怎么怎么走。他住的那个地方我以前从来没去过,就按他告诉我的,愣是一步冤枉路也没走,直接就到了他门口。和小C共事的感觉就是踏实,只要他答应办的,让你心里踏踏实实的一万个放心。
    再一个朋友也是Queens College的同学,姑且叫他KW吧。我们的是通过一个叫小菲的美丽姑娘认识的。而小菲呢,是我后面要介绍的一份工作的同事。
    
    
    作者:江边的竹筒饭  回复日期:2009-11-07  00:17:57  
        看来这里是主帖,mark
    ==========================
    我都忘了主帖是哪个了,哈哈。
    Day 46 换工作
    在开学一个月以后,生活逐渐变得有节奏了,打工、上学,每天按部就班的就那几件事。对于学习,虽然语言始终是一个难题,但只要课后用心复习,跟上课应该是没问题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会越来越小。唯一有点困扰我的是打工问题,当时有手上有三份工,周末是到曼哈顿当Bus Boy,平时每天晚上到洗衣店做夜班,隔三差五的到莫妮卡的诊所去帮忙搞搞卫生。虽然打的工不少,但时间有点冲突,每小时的工资不高,而且同时打几种工也很零碎。既然学习生活都步入正轨了,自然就动了找份新工作的年头,辛苦不辛苦的放一边,起码含金量高一点是真的。
    找工作还是从报纸上找起。打了一堆电话也没什么收获。不是人家要求太高,咱做不了,就是工资太低,或者要求全职打工。反正没什么合适的。有一天终于获得了一个面试的机会,是在斯塔腾岛上的一家日本餐馆。人家需要一个兼职的Waiter,每周干几个晚上就行了。我对做Waiter是向往已久了,主要是听说收入高。美国的Waiter主要是靠小费赚钱的,一般给小费的规矩是Double tax,也就是说是销售税的2倍。纽约的税率是8.25%,所以小费一般是帐单的15%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人家点了100美金的吃的,大概齐的应该给个15块钱的小费。当然,上面提到的百分数只是个指导价格,具体能拿到手多少小费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比如说服务态度、饭菜的口味、客人的慷慨程度和心情等等。我打Bus Boy的餐馆里面,Waiter们的小费还是相当可观的,周末每天大概也能拿个一、二百块。每次看他们数钱,我心里就会涌起一种打Waiter的冲动。
    我虽然没打过Waiter,但想想每天看也看了多少次了,不就是点菜、上菜,抽空和客人臭贫几句吗。所以在电话里面就谎称自己做过几个月的Waiter。再说了, 日语咱也略知一二呀,不就是吃饭是“米西米西”,见面打招呼就说“八个牙路”吗。描写抗战的电影里没少看见。
    
    找了一个下午,咱坐上地铁就奔斯塔腾岛了。斯塔腾岛在纽约的南边,是纽约的一个区,也是独立的一个岛子,从Queens坐地铁到曼哈顿,然后倒一次车就能到。按照对方给的地址,从地图上看了看,日本餐馆应该就在某个地铁站的附近。
    出了地铁站,还真没走多远就找到了。日本餐馆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不是一般的干净,而是那种晶莹剔透的干净,让你一进去就觉得放心;日本人的礼貌也很地道,别管他们心里憋着什么坏,也不因为我是去找工作的,反正人家见面就先给我鞠躬,然后非常热情的打招呼。
    因为是下午,店里没有客人,经理就在靠窗的一个座位上面试了我一下。先让我介绍介绍自己,咱就用英语侃侃而谈一番。然后就是专业部分,问我在什么餐馆干过,具体的责任是什么,干了多长时间。这部分就得瞎编一点了,于是我就把Bus Boy的经历分成前后2个部分,开始是打Bus Boy,后来因为干的好,人又机灵,就转到Waiter了。一直编到这里也没出什么事儿,而且那天对语言的感觉良好,说的又流利又连贯。
    等人家再提问就出问题了。人家说你们的店里有什么招牌菜啊?这回有点坏了,光知道那些菜好吃,但也只勉强记住了几个菜名,结结巴巴的讲了讲大概的。日本人还真较真儿,又问每个菜是怎么配的,里面有什么主料什么辅料。这下彻底完蛋了,别说没注意过,就是留神了,也不可能用英语把那么多东西说出来呀。
    面试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不过这次面试也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教训,那就是如果你对某一个职位真很看中,想拿到它,面试之前一定要做足Homework。后来还听到关于日本餐厅的另一个故事。是说如果一个日本学生到日本餐厅面试,餐厅老板很可能会尽量录用这个日本学生,即使是新来的、或者没什么经验的;如果有几个候选人,老板也会优先考虑日本学生,尽管他的条件不是最好的,原因好像是因为日本人,尤其是在海外的日本人比较团结什么的。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总让我想起另外一个故事,是说抗战期间,有的地方几个鬼子就能控制一个县。都是故事,都是听说的,但愿都是假的,或者最少将来有类似的关于中国人的故事。
    
    面试出来我就知道没什么戏了。失败并没什么大了不起的,早让各种老板拒绝过多少次了,关键是可惜了来回的车费了。坐地铁回到Queens,在Queens Blvd.那站下了车要步行一段才到家。反正是出来了,回去也是回去,不如顺便看看街上有没有机会。抱着撞大运的态度,每经过一家餐馆就都进去问问人家要不要请Waiter。问了几家都没机会,前面是一家大馆子了,带一个玻璃的阳光房,显得很气派。我平时下学也经过过这家餐馆的门口,看见里面的Waiter们一个个穿着红上衣,都很神气的样子。平时经过的感觉就是羡慕,也知道自己没有那种能在大馆子里面打工的身手。今天有点可惜那几块钱路费,反正死马当活马医了,医不好拉球倒。也不知道哪儿来的勇气,直接就开门走进去了。
    餐馆门里面是一个接待区,刚进去就迎上来一位穿黑西服的,礼貌的用中国话问:“您几位?”我说我是来找工作的,想问问您这儿请不请Waiter?穿黑西服让我稍等一下就奔里面去了。时间不长出来另一个黑西服,有点矮胖,也没问我干过什么,就态度干脆的告诉我他们这儿不缺Waiter。我刚要走,他又叫住我,问我对送外卖有没有兴趣?我说没送过,需要什么条件,一天干多长时间,能挣多少钱啊?黑西服告诉我只要会骑车就能送,每天5点到9点半,低薪15块,剩下的靠小费,平均一天能挣35到40块左右吧。按一天40块算,我一个月就是1200块,一年就是14400块,一百年就是…….,我发了!这份工的收入足够我每个月的开销和学费了,当然要干。黑西服告诉明天就可以上班,下午4点50左右到。
    以前有人告诉我美国遍地是机会,我总不信。现在信了,从里到外,从头发稍到脚后跟都信。我在街上撞,第一次撞上了莫妮卡,第二次撞到了这份工作。干上这份工以后才知道,这家餐馆原来大有来头,而我那天实在是太幸运了。
    
    祝梦汀香周末快乐。
    Day 47 送外卖的第一天
    为了避免有给人家做广告的嫌疑,暂且就不提我送外卖这家中餐馆的名字了,就用它的中文简称DXL吧。但DXL对我非常重要,因为我一半的学费都是在这里挣到的。
    找到工作的第二天,我照例提前一点到了餐馆,表示一下自己的积极态度。在中餐馆打工的好处有几个,首先就是不用担心语言问题,大家都是中国人,没必要拿英语拽,当然这也是一个缺点,就是英语不会有提高了;再一个好处就是伙食问题,中国人的肠胃毕竟还是适应中国食品,别管老外的食品怎么好、怎么有营养,长吃还是受不了了的,至少对我是这样。
    所谓送外卖呢,英文叫Delivery boy,就是人家从你餐馆点饭菜,但懒得自己跑来取,由送外卖的送过去,然后人家给你点小费。很久以前在国内学英语的时候就知道国外有这么个职业,那时候有点转不过弯儿来,心里总是有个疑问,如果有人恶作剧报个假地址,让你白跑怎么办?这个疑问一直等到我亲自送外卖才解开,没人有功夫跟你逗这个咳嗽。看来我以前是狭隘了。
    到了餐馆,找到昨天录用我的那个人,他直接把我领到后面厨房,交给一个包外卖的,让他告诉我应该做什么。包外卖的就是负责把客人点的菜告诉里面,然后把做好的包起来,装进袋子,下一步就轮到我们这些送外卖的送走。别看说着就这几句,后来逐渐才知道包外卖是个大学问,等我做到包外卖的时候,就更体会到了这一点。
    包外卖的大哥姓Wu,以后我一直管他叫Wu大哥(或者简称大哥)。因为到的早,没有要送的,Wu大哥问了问我的简单情况,然后开始给我做一些基本知识和规矩的介绍。
    先讲讲打工的场所吧,厨房是一个长方形的屋子,大概十几米长,四、五米宽。屋子正中间纵向摆了一个大金属台子,将屋子分成2部分。靠里面是厨师炒菜的部分,由于馆子比较大,有4到5个厨师。炒菜那边靠左手是抓码的地方,所谓抓码,就是把要炒的菜和配料放在一起成一份一份的,然后厨师拿了直接抄了就行了。抓码可以说是厨房里面的灵魂人物,因为他不抓出来别人就炒不了。而在客人多的时候,可能同时有十几桌客人的菜等着炒,哪个先哪个后,怎么能让大家的桌子上都有吃的,让大家都别等的太久,就全看抓码的了。厨师的右边靠近门口是油锅的位置,一个矩形的槽子装满油,有什么需要油炸的东西全在这里处理。
    那边说完了,再说这边。这边相对简单些,一半的台子是Waiter们用来取菜的地方。厨师们炒好了就往那里一放,Waiter看见自己的菜出来了就端出去给客人。另一半就属于包外卖的地方了,由包外卖的Wu大哥负责,包好了放在一边让我送走。每天上班,送外卖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先做Side work,也就是一些辅助工作。首先检查面干包,然后是Source包,这两样都充足,就可以休息一会儿。
    
    面干其实就是一种用油炸脆的小面食,有点类似于北京的排岔儿。按照规矩,如果客人点了汤类,就应该送一包面干,让人家就着汤当零嘴吃。大罐汤送大包面干,小罐汤送小包面干。买来的面干都是装在一个大箱子里,需要我们包在一个一个的小纸袋子里,然后折好封口。Source包其实就是调料包,美国人的口味好像比较重,有时候还愿意往饭菜里面加各种佐料,所以每份外卖里面都要放一个调料包,包里面有小袋的酱油包、芥末包和酸梅酱包。不干不知道,一干下一跳,就包面干包和Source包这么个简单活儿,人家Wu大哥干起来是神清气爽,手下利利索索,几秒钟就包好一个,而且怎么摔也摔不散。我包的就是又慢又虚,扔几下就开口了,行行出状元真是一点不假。
    Side work做得差不多了,Wu大哥抽空给我讲如何送外卖。首先是要对附近的地址很熟悉。幸好那一带的街道名称是相当的有规律,基本都是按号码来的,比如63街、64街、65街。只有有限的几条街是比较奇形怪状的名字。每条街上房屋的号码也是从一个方向由小到大排下去。Wu大哥也是从送外卖的做起的,对这一带是相当的熟悉,第一天每一单都告诉我大概怎么走,几天下来我也对地形了如指掌了。
    小费的多少取决于很多因素。除了客人的慷慨程度以外,速度是个关键。通常来讲,人家肯定是饿了才点餐的,让人家等的时间太长了,人家饿劲儿都过去了饭菜才到,肯定会不高兴的,小费当然也不会好。所以外卖一做好,应该用最快的速度送到。外卖多的时候,要想速度快就显示出对地形熟悉的重要性了,如果顺路,一次多带几个,跑一趟全送下来。
    第一天跑下来是相当高兴的,每单都能见到真金白银,虽然是一块或者几块不等,但总能见到现金就总有动力,一晚上下来,小费搞了个二十出头,加上低薪,差不多四十了。更好的是,开工前吃一顿饭,中间饿了可以吃点面干什么的,收工时候如果愿意等个十分二十分的,还能吃一顿,这回伙食问题是彻底解决了。
    
    差点忘了,今天是感恩节,吃火鸡的日子。随手写几句,再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对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表示一下感谢。
    
    
     感恩节是美国加拿大独有的传统节日,在感恩节,许多人会满怀温情回顾移民历史。首批欧洲移民从英国普利茅斯出发,乘坐五月花号历经艰险,在1620年冬到达北美洲(後来他们把这个登陆点也命名为普利茅斯)。
    
        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适逢大雪覆盖原野,寒冷饥饿令移民陷入绝境,一些新移民死去。幸亏当地的印第安人发现他们,并且提供食物等慷慨援助,才让这些走投无路的人绝处逢生。第二年新移民得到丰收,大摆火鸡宴,和印第安人举杯同庆,欢宴持续三天三夜……
    
        欧洲移民每年以3%的增长向北美大陆扩张,1676年,新英格兰地区已有5,2000名移民。移民反宾为主。并以自己的文化发达先进为傲,对印第安人存有歧视轻蔑心理。一些商人在与古朴的土著族交往中,常常采用哄骗的手段谋取利益,让印第安人对白人日渐失去信任。
    
        最初时期,对於印第安人的慷慨,殖民者会说:“Thanks Giving”;到後来,演变成你不“Giving”,我就要设法“Taking”。
        
        北美洲的历史,似乎在揭示这样一个冷酷的规律:如果一块土地存在更有效的开发方式、能够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那麼最终这块土地会依这种开发方式进行。文化传统、土地所有权、宗教法律、人伦道德等等都不能制止这种潜规律的运行。
    
    
        尽管印第安人是美洲大地最古老的居民,是这块土地最原始的主人,但是要试图维护低效的、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总归要失败的。这种失败不以文明的方式,就以野蛮的方式。遗憾的是它以非常野蛮的方式表现:印第安人不仅丢失了土地所有权,又葬送了不少族人的性命,失败的苦涩,不堪回味。
    
    
        衷心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给予过我支持、快乐和安慰的的人。
    
    Day 48 送外卖的学问
    对我来讲,新找的送外卖的工作好的真是一塌糊涂,一举解决了我的众多问题。首先是收入,凭着这一份工,足可以保证我的学费和最基本的生活费;再就是时间,下午五点到晚上九点,半天上学,前半夜打工,没有比这个时间更让我满意的了。伙食问题也有了着落,虽然说我吃的比较省,但一个月至少也要几十块,还是什么也吃不到那种吃法。现在不管怎么样,每天一顿正经的中餐,外加一顿夜宵,口味和营养都是大大的。当然,从伟大的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事情都有两面性,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前面讲了,收入可以保证我的学费和生活费,但这基于一个计算公式,就是每天的收入乘以365。看出弊处了吧,就是要一年到头一天不拉的干才行。晚上不能有其它活动,不能生病,不能到外地去度个假什么的。总而言之,就是每晚必须到餐观去过。另一个缺点呢,就是关于我的专业。我是学CS的,要想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除了拿到学位以外,相关的工作经验是必不可少的,可是餐观里面再怎么干,也是不会长出CS的经验的。
    不管怎么样,能先把经济问题解决了就是好样的。在经过了第一天的磨合后,我已经确认自己能够胜任这份工了,于是在第二天就告别了曼哈顿的Bus Boy工种,专心当好我的外卖郎。
    从第二天开始,随着和Wu大哥关系越来越熟,在Wu大哥的关照下,我的送外卖生涯也开始渐入佳境。Wu大哥是南京人,早年移民来美国,按照我的评价,是一个具有典型的实用主义的好人,尤其对我。我们认识时Wu大哥在一个学校当老师,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收入虽然稳定,但并不富裕,所以Wu大哥本着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找一些零工,用他的话说,每个月能多挣几百块钱,然后假期和家里人一起去度个假,
    作者:梦汀香  回复日期:2009-12-01  18:49:09  
        十二月的第一天问候!
    
    ==========================
    谢谢。
    我和Wu大哥应该属于一见面就对彼此感觉良好那种,所以他传授给我很多送外卖的诀窍。首先是要做好自己的Side Work,就是一来就先检查面干包是否够用、Source包是否充足,否则老板来看见了,少不了一顿骂,骂完了还得做,不如自己直接做了大家都开心。
    送外卖吗,主要是为了拿小费,怎么能拿到更多的小费就又是一门学问了。在写这一段之前,我自己经历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思想斗争。写还是不写呢?写了吧,这些经验都是几代送外卖积累下来的,实用性极高,按老话讲属于传子不传婿那种绝招,就这么说出来了,连个学费都没人给,心里有点不甘;不写吧,有点对不起读者,同时也让本文的可读性和指导性降低了很多。思量良久,后来想到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当年霍元甲大侠都能把迷踪拳教给大家,同时也念在当年Wu大哥教我的时候也是无偿的份上,我也写吧,而且详细写。
    要想多拿小费,首先要对客人做一个分类。我们当时的客人大概分这么几种:一种是那种慷慨型的,每次点个十几、二十几块的饭菜,不管你送的快慢,小费都不错,总能给个三、四块。这种客人非常少,如果条件容许的话,要尽快送到。理由只有一个,人家对你好,你没理由不照顾人家。
    第二种客人是小费随你的速度走,送得快小费就巨好,否则就象征性的给点完了。对于这种客人,那是一定要保证速度的。饭一包好马上跑步前进,和谁过不去也不能和钱过不去吗。
    第三种呢,就是每次小费给的都一样,金额居中,不好不坏。有那么几个客人很怪,每周都在固定的时间点外卖;每次点的都一摸一样;每次给的小费都一样,就是二块。我曾经试验过几回,或者很快的送到,或者稍微拖一会儿,但人家好像就没感觉似的。这样的客人吗,体力好的时候就加把劲,累了稍微拖拖,喘口气再说也没什么大了不起的。
    第四种客人就很垃圾了,简直就是人渣中的人渣。这样的客人早已上了Wu大哥的黑名单,后来又在我这里挂了很久。送外卖的衡量小费的多少,主要凭两点,一是金额,二是远近。单子大的,通常有好几个包,拿着很费劲,您多赏两个也不过分;路程远的,我送您一个的时间有可能是送其它客人二、三个的,您也只给个一块、二块的,也说不过去呀。偏偏当时我们还真有这么几个垃圾客人,住在大概二十条街以外,来回怎么也要半个小时,点个二、三十块的单子,居然也好意思只给一块钱的小费。对于这种客人,我们是能拖就拖。首先是Wu大哥包外卖的时候就不着急,有别的单子先忙别的单子,最后没什么事儿了再说。包好以后,有时候我说反正我没单子了,送就送吧,Wu大哥也总叫我先等个十分八分的,说不定一会儿有顺路的,一起送过去得了。一开始几次拿到非常少的小费心里还是满不平衡的,回来和Wu大哥说了说。Wu大哥教导我,你要觉得有气的话,一是给丫慢点送,饿个半死再说;如果还不解气的话,也可以半路找个没人的地方把他的菜打开,吃几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有几种菜是万万动不得的,因为都是有数的。比如说比较有名的“本楼虾”,里面就十只虾,客人都知道,你要给搞丢了一个就露馅了;最好一个招就更那个了,你要真是还气不过,非想图个心理平衡的话,就往菜里打个喷嚏或者做点什么类似的事儿就结了。这最后一招我是从来没用过,主要是嫌麻烦了,呵呵。有时候我心里也替这几个垃圾客人想不明白,您说您每次都饿昏过去了才吃上,而且还是凉的,就从来没想过原因?
    
    Day 49 服务质量
    没在DXL打工以前,我对餐观服务质量好坏的评价是非常笼统的,说白了就是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一张白纸般的我,天真的认为好的无非就是进门时候人家给个笑脸,问声“您好”,然后上菜的速度快一点而已。到了DXL一段时间以后,看看人家的老板是怎么要求的,Waiter是怎么干的,才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服务。
    DXL的Waiter,一个月大概平均能挣三千美金,是现金。之所以要标明是现金,是因为这里面有个税的问题。如果是一份公司里面的工作,工资通常是以支票形式给的,比如你年薪十万,一年下来拿到手也就是六万多,剩下的全交税和保险了。按照这个比例,稍微具备小学3年级左右(中国的小学啊)数学功底,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算出DXL的Waiter每个月的实际收入:如果按税前的话,相当于每个月4千多了,那么一年差不多就是5万以上。我的专业CS在美国好歹也算是个热门专业了,一般的本科毕业生起薪也不过四、五万吧。这样一算,打个餐观每个月拿到手三千应该算是相当可观了。
    每个月三千美金,每天差不多就是一百块左右,这其中餐观老板给的底薪只占一个小小部分,才十块钱,其它的全部来自于小费。所以老板总说,底薪其实就是给Waiter干Side Work的钱,真正的大银子就在顾客的口袋里面,能拿出来多少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因为我在曼哈顿打过Bus Boy的工,所以自认为对Waiter的工作内容好歹也算知道个大概,但到DXL一看,我知道的那点连入门都不算。
    先说说你一进门人家DXL那个招呼,那个招呼打的,怎么说呢,亲切的就跟见着亲生的一样,简直比亲生的还亲。对于常来的客人,老板和领班甚至连名字都说得出来。想想那架势都感动,你人刚进门,人家就亲热的叫着你名字,问问家常,假装怪你把老朋友忘了,有日子没来坐坐了。然后把你领到你常坐的、最喜欢的位置上,你有什么理由不来呢?国内的餐观现在通常也在门口摆几个迎宾的,你一进来,几个人同时鞠躬,眼睛看着天花板一脸茫然,然后同时机械地大声吆喝一句:“欢迎光临”,什么和什么呀,没注意搞不好还得给吓一跳,我怎么就没感觉到你们真欢迎我来呢?
    
    在DXL,你刚坐下,水和面干马上就上来,夏天给您来冰水,冬天问问您喝凉的还是热的。您先喝口水歇歇,要茶也有,免费的。您先把气喘匀了,喝口水润润,舒坦下来咱们再提点菜的事儿。俗话说的好:“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光人家这一个上水,就又够很多餐观学的了。最让人讨厌的餐观就是进去以后没有免费的水,服务员腆着脸问你要什么茶,透着那顾客开涮的感觉。一壶最便宜的菊花也得二、三十,点菜的激情马上就没了,下次还来?你当我傻呀。
    点菜就更地道了。如果你是熟客人,Waiter或者领班能马上记起你的最爱是什么,包括你的特殊口味,比如说多加辣或者少放糖什么的。或者提醒你上次你吃了一道多么满意的什么菜。如果你对DXL的菜谱还不太熟悉,那也不用担心Waiter们会对你痛下杀手。他们会耐心的问你喜欢什么,是牛肉、鸡肉、还是海鲜?然后详细介绍每一种菜的配料是什么,怎么做的,口味和口感如何。国内那种上来就推荐澳洲龙虾、大闸蟹或者来条死鱼什么的做法在这里是完全看不见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不管你点的多还是少,贵还是贱,人家那一脸笑容始终都是真诚的。有时候Waiter甚至会提醒你,您点的菜已经足够您来的这些人吃了,再点就多了。
    DXL的上菜绝对是一门学问和艺术。写这段的前几天去了北京一家很有名的海鲜店,店面比DXL大多了,进门迎宾的照旧是一副没心没肺的样子,再看看那个上菜,简直就是开玩笑了。我们一大堆人一共点了十几个菜,服务员也不含糊,热炒噼里啪啦的就上来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快吃完了,人家才把冷拼给端来,结果谁也没胃口吃了。我当时这个气呀,以为服务员的大脑正赶上来例假了呢,什么和什么呀。
    DXL的上菜讲究的是速度、顺序、和匀称。首先说速度,速度不是越快越好,当然也不能怎么慢怎么来(除了对付那种上了黑名单的垃圾客人),而是要看客人的心情而定。如果人家是饿了,找着来吃饱的,那点完菜以后立刻就上;如果人家是来请客的,看起来心情不错正聊的起劲,那就稳当个三、五分钟,征求一下人家是否可以上菜了再说。
    顺序就是指先上什么后上什么。总的说来冷盘是开路的,这个时候酒和饮料也要跟得上,不能让人家都动筷子了,想干一杯的时候找不到喝的。冷盘上好了再来热炒。经过Wu大哥的指点我才发现,这里面也大有学问。DXL的厨师很多,动作也快,一个一般的菜一、二分钟就好了,在不太忙的时候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出一大桌菜,但即使这个时候,Waiter和厨师也要控制速度。人家一道菜还没品尝完呢,你就捅上一大桌子去,Waiter省事儿了,客人可要忙着尝这个品那个了,保不齐尝到最后一个都凉了,哪有什么吃饭的乐趣可言了?所以说,上菜要始终保持桌上有吃的,但又要给个人慢慢品尝的时间。如果一个Waiter只照顾一桌也好办,难的是DXL的一个Waiter要同时照顾好几桌,不但要管点菜,还要上菜、添酒水、拿餐巾纸、换小碟、买单、打包什么的,脑子里没几根弦还真玩儿不转。
    一般来说,如果是请客,一桌菜里面应该有一个到二个是大菜,一般是龙虾、鱼什么的硬货,这个大菜什么时候上可能决定客人整个一餐吃的是否满意。我在北京见过上来就把大菜端上来的,也见过吃到最后直到客人喊了才做好的。我就纳闷,这些餐观的服务员都是吃大粪长大的?退一万步讲,不是自己的买卖,服务员仔细不仔细也说的过去,那老板和领班跑哪儿去了?你就眼看着那么几个废物在那儿跑前跑后的给你丢人显眼?再回过头看看人家DXL是怎么玩儿的,大菜一定是放在中间靠后,既不能让你很饿的时候没功夫细品,也不能等你吃饱了没胃口去尝。大菜一般都是餐观的招牌菜,不让顾客吃完了叫出个好儿来,怎么叫您记住了下次再来呀。
     看惯了DXL的服务,以后到什么地方吃饭都觉得服务跟不上。有的餐观明明菜做的不错,可想起那个服务态度就懒得去;有的是服务基本过得去,但总有那么几个细节做的不到位。中国的老话是“民以食为天”,把吃当做一种艺术,可吃来吃去,烹饪和服务能赶上DXL八成的基本不多,能赶上九成的当属凤毛麟角,能打个平手的还真没见过。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午夜咖啡馆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9-11 20:41:05  更:2021-09-11 20:41:24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