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小说文学 -> 古代绘画(多图) -> 正文阅读 |
[小说文学]古代绘画(多图)[第4页] |
作者:安昊儒233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飞鹰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106.9厘米,横35.6厘米。 自题:“呼吸入长空,夭矫神龙舞。凌轹日月光,助长风云怒。未应怀饥肠,威逼弱者惧。丙戌冬日悲鸿居北平。”钤“悲鸿之画”朱文方印。 丙戌年为1946年,徐悲鸿时年51岁。 此图上半部仅绘一振翅而起的苍鹰,怒目圆睁,警觉机敏,利爪粗长,如同刀刃,尽显凶猛之态。全画施墨酣畅淋漓,将墨之浓淡干湿发挥到了极致。雄鹰伸展的羽翼先以淡墨湿笔晕染,随之以浓墨绘凸起的羽翎,粗重的墨线增加了羽翼的厚度,表现出了鹰击长空的激昂气势和强大的力量。 下半部右侧自题三行,既是画面的组成部分,弥补了上实下虚的不足,保持了整幅构图的完整与稳定,也展示了作者晚年的书风:点画相参的魏碑笔法及结字自然而又不失矩度的特点,同时还以五言诗的形式补充了画意,点明了创作的主题。1946年6月,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发动内战。7月,国民党特务在昆明先后暗杀了进步人士李公朴、闻一多,这令徐悲鸿义愤填膺。此图表达了他希望全国人民奋起反蒋、平息内战的心愿。 |
《双马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62厘米,横45.8厘米。 自题:“比德世兄天琼女士嘉礼。卅四年春仲悲鸿写贺。”钤“东海王孙”白文长方印。 卅四年即指民国卅四年(1945年),徐悲鸿时年50岁。 本幅是徐悲鸿赠比德与天琼的新婚贺礼,图绘两匹并驾齐驱的骏马,在奔跑中相依相守的亲密景象。 徐悲鸿晚年绘马技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图中马的轮廓以线塑形,线条勾勒得准确、细劲、洒脱,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线描功力。马体的各部位以浓淡墨晕染,在层层笔墨深浅变化中表现出其体积感、质感和明暗关系。 |
《骑虎财神像》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78.5厘米,横55厘米。 自题:“画猫也是度平生,颇苦营营浪得金。请出赵兄无别意,虎(看)他骑虎好开心。癸未元日写本,淑华仁嫂供养。悲鸿。” 钤“悲鸿”朱文方印、“徐”朱文圆印。 癸未年为1943年,徐悲鸿时年48岁。 题款中的“赵兄”是指民间传说中能够招财进宝的赵公元帅。此图作为吉祥画,具有臆想和夸张的成分。方脸大汉赵公身着盔甲,外罩蓝袍,足蹬官靴,威风凛凛地骑在老虎背上。号称“百兽之王”的老虎被驯服得犹如病猫,全无霸气。 徐悲鸿在德国留学期间从学于油画家康普,在去博物馆临摹伦勃朗等名家画作的同时还常去动物园画狮子、老虎、马等各种动物,以提高自身的写生能力。动物园内的猛兽被关在半圆形的围栏里,这使得徐悲鸿可以从多个侧面、不同的视角近距离地观察它们的皮毛、肌肉、形体以及各种运动姿态。 本幅之老虎为淡彩水墨小写意画法,其皮毛先以赭色晕染,趁水分未干之际绘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的纹理,墨线在湿润的纸上洇散,其若虚又实的水墨效果自然地表现出虎毛细密的质感。 |
《梧桐猫蝶图》 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91.5厘米,横60.9厘米。 自题:“渝州六月,谢兄稚柳为我补栩栩之蝶,中国文艺社窗前景色。酷暑无聊写此遣兴。悲鸿。”画幅右下角钤“洗□清玩”朱文方印。 此图是徐悲鸿与谢稚柳联手创作的遣兴之作。谢稚柳(1910-1997年),字壮暮,能书擅画,并精于书画理论和鉴定。抗日战争期间,谢稚柳流寓重庆,与徐悲鸿同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和中国文艺社会员。中国文艺社建于抗战时期重庆的观音岩,主持人是华林先生。当时社内聚集了一批富有才华的进步画家。1945年,谢稚柳经著名画家张大千介绍与徐悲鸿相识。徐氏对谢稚柳的博学和才华颇为赞许。 图绘炎炎夏日,梧桐叶宽大肥厚,交叠连荫,一只长毛猫透过叶片的缝隙发现正在休憩的彩蝶,顽皮的它蹑手蹑脚,急欲捉蝶。画面情节生动,富有情趣。 图中梧桐叶的刻画很有特点,先以断断续续的墨线勾边,再以饱含花青与黄、绿的混合色晕染叶面,并趁湿绘叶的茎脉。勾勒与渲染浑然一体,水与色、墨交融生辉,成功地表现出叶片轻盈润泽的质感。 |
《松柏双鹤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82.7厘米,横47.6厘米。 自题:“壬申初冬悲鸿写于新都。”钤“东海王孙”白文长方印。 壬申年为1932年,徐悲鸿时年37岁。 图绘两株粗细不等、高矮不同的松柏一正一斜地位于画幅的中心。柏枝上立一仙鹤,展翅欲飞,树下一鹤止步不前,抬头仰视。二鹤形成动静对比、高低呼应,极富情趣。 徐悲鸿曾在一幅画上自题:“树木不难写,但写之不佳则类硬柴,故须具生意。其要点乃在枝干精确之深浅,树皮滋润。枝干四布,则必不致柴,虽落叶无碍也。”此图较好地处理了树干与枝、叶间的关系,将苍松古柏表现得生机盎然。图中松柏的针叶先以花青染底色,然后以纵向墨点写其大意。 |
《葵花雄鸡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139.2厘米,横47.8厘米。 自题:“廿八年春暮悲鸿。”钤“东海王孙”白文长方印。 廿八年即指民国廿八年(1939年),徐悲鸿时年44岁。 图绘一只举足漫步的雄鸡居于画心中下部,其衬景是两株高大健壮的向日葵。向日葵迎风映日,画家先以中锋淡墨勾勒叶片的外轮廓线,随后又以不见笔痕的汁绿、浅赭、褐色、花青等色彩层层晕染,准确地展现出叶片的自然形貌,反映出徐悲鸿敏锐的观察力和精于表现细节的绘画本领。 在动物类题材中,徐悲鸿很喜欢画各种体态的雄鸡,它们或昂首挺立,气宇不凡,或登高而立,司晨报晓,或如此图所绘闲庭遣兴。其中既有思想内涵深刻、寄寓着徐悲鸿不卑不亢之人品的画作,又有呼唤民众觉醒的抗争之作。此幅注重的是审美意趣,侧重于田园风情的抒怀。 |
《晚秋栖霞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87.3厘米,横47.2厘米。 自题:“辛未晚秋游栖霞归写此。悲鸿。”钤“悲鸿之印”白文方印。 辛未年为1931年,徐悲鸿时年36岁。 本幅左上吴倩题:“千里断鸿供远目,廿年芳草挂愁肠。阅悲鸿廿年前遗作,书石林词志怀。甲午吴倩题。”甲午年为1954年,时值徐悲鸿逝世一周年。 徐悲鸿在山水画创作上主张“外师造化”,到大自然中描绘实景,反对清初“四王”以来片面追求笔墨意趣的“样式山水”。此图是他游南京栖霞山后所绘,立意新颖,取景独特。全图右半部绘嶙峋陡峭的山崖,左半部写虬枝纵横的苍松秋树。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树木以自己的枝繁叶茂彰显着顽强的生命力,以自己的绿装红叶装点着大自然的色彩,而徐悲鸿则以生动的笔墨创作了不朽的艺术篇章,为栖霞山的绚丽风景增辉生色。 |
《东篱采菊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110厘米,横36.1厘米。 自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悲鸿。”钤“东海王孙”白文长方印。右下角钤“戊子”白文方印。 此图系依据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文意而创作的人物画。图中身着长袍的陶渊明手持黄菊正回首眺望远处起伏的南山,幽静的田园风景映衬出主人公辞官退隐的淡泊心境。 作者以饱含水分的墨笔直接渲染画中的山峦,笔触间留有空白,似白云浮动,显现出山体的空灵。湿润的墨气令朦胧的山峦平添了几分烟雨迷茫的诗意。依照中国传统绘画,人物的身长比例通常约为6个头长,而此画中人物的造型比例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身长为7个头长,因此,图中的陶渊明显得高挑而文弱,更得晋人瘦骨清象、博衣广袖的风姿。 |
《老殿古杉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86.4厘米,横76.4厘米。 自题:“西天目山老殿古杉参天,不下万本。廿三年秋游之归忆写所流连。悲鸿。”钤“悲”白文印。 廿三年即指民国廿三年(1934年),徐悲鸿时年39岁。 1934年8月,徐悲鸿从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以及前苏联莫斯科等地举办画展后回国。9月,他不顾旅途的劳顿,率领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的学生孙多慈、杨建侯、文金扬、林家旗等人前往浙江天目山写生。他一边悉心指导学生,一边积极地进行创作。本幅便是他绘制的一处老殿前的古杉写生图。 此图构思富于机巧,运用对比和遮掩的手法来表现杉木的参天气势。图中并未直接绘出古杉的全貌,而是在其前面绘一圈低矮的古殿围墙,墙体的低矮衬托出古杉的高大。虽然墙体的遮挡隐去了古杉的根部,却扩大了观者想象的空间,巧妙地增强了古杉挺拔参天的气势。 |
《雏鸡出笼图》轴,近代,齐白石绘,纸本,墨笔,纵67.2厘米,横32厘米。 本幅自题“三百石印富翁白石老人喜画开笼”,钤“齐大”朱方印。 画面绘竹笼一个,出笼雏鸡5只。竹笼的描绘率意随性,用笔粗犷,吸收书法的运笔之势搭建起竹笼挺直的构架,又用笔墨的浓淡表现出竹笼的立体感。竹笼的栅门已被打开,5只雏鸡在竹笼外啄食嬉戏。以湿润的淡墨渲染出雏鸡之形,以浓墨略点出头和翅,虽为写意但形态逼真,仅寥寥数笔却将雏鸡之憨态可掬、小巧玲珑的趣味尽显无遗。 画面整体构图洗练,笔法老道简劲却充满童真,于简洁之处可见画家在写意禽鸟画上的深厚功底。 |
《瓜架鸡雏图》轴,近代,程璋绘,纸本,设色。纵176厘米,横46.5厘米。 本幅自识“瑶笙拟崔白子法”,钤“瑶荪长寿”朱方印。 长势喜人的南瓜花攀爬在瓜架上,瓜叶层层叠叠,间杂南瓜4枚,青绿相间,甚是可爱。瓜架下,1只芦花母鸡带领着5只雏鸡正在觅食。 南瓜叶以水墨染叶面,墨笔勾筋。南瓜以大块墨色渲染,显得果实饱满。整个瓜架虽枝蔓纵横,但层次清晰,脉络分明。芦花母鸡胸腹部和尾部以水墨晕染,背部则先以短笔皴擦,再以干笔随意点缀,对比强烈,质感鲜明。5只雏鸡则是聊写大廓,只点染头部细节,尽得神似。 从画家的落款来看,他是模仿北宋画家崔白的画法,将写意和工笔相结合,敷色轻淡,墨色和笔法搭配谐调,相得益彰。 |
三鼠图卷 此《三鼠图卷》卷由明宣宗朱瞻基绘制。 画卷由三件画作组成,分别为:苦瓜鼠图(纸本墨笔)、菖蒲鼠荔图(绢本设色)、食荔图。卷末有明宪宗朱见深御制题跋。此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钤明末宋荦、清乾隆、嘉庆、宣统等藏印。 虽然同为一卷画,但《苦瓜鼠图》与《菖蒲鼠荔图》《食荔图》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苦瓜鼠图》用笔爽朗,逸笔草草,与朱瞻基《武侯高卧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的墨竹、丛草以及《松云荷雀图卷》中的荷叶、兰草和寿石的笔法一致。而《菖蒲鼠荔图》和《食荔图》则工整秀逸,笔法精到。画中老鼠偷食苦瓜及红荔饶有趣味,前者将并不为人待见的老鼠的憨态与顽皮神态鲜活地表现出来,正如韩昂在《图绘宝鉴续纂》中评朱瞻基画艺所说:“万几之暇,留神词翰,于图画之作,随意所至,尤极精妙” ;后者所写 “荔枝” 有语带双关之意,“红荔” 与 “红利” 谐音,而 “荔枝” 又有 “一本万利” 之义,故老鼠啃食荔枝,具有吉祥寓意,其画中的内涵,已然超越了画作本身。(介绍参考:明宣宗御制鼠画) |
苦瓜鼠图 此图绘一只小鼠立于石头上,翘首仰望着高悬的苦瓜。山石右侧兰草斜出,玉柄袅风,右侧翠竹耸立,一根瓜藤攀缘其上,三只苦瓜与数片瓜叶垂下。全画均为水墨写意,墨韵浓淡干湿,各尽其趣。作者行笔简洁,墨色明净,以没骨淡墨写鼠,将老鼠顾盼左右,欲吃瓜而不得的情形表现出来,极富生活情趣。其时,水墨写意花卉并未盛行,明宣宗从元人处得水墨花卉之遗韵,化为己用。在其《万年松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中,亦可见其水墨写意的画风。但就其随意与潇洒方面,则还是以此图为甚。题识:“宣德丁未,御筆戲寫” ,上押朱文方印 “廣運之寶” 。据此可知此画作于明宣德二年(1427 年),时年朱瞻基二十九岁。 |
菖蒲鼠荔图 此图绘小鼠啃食一只红荔。荔壳已被小鼠啃破,散落于地,白色的果肉裸露在外,老鼠正专注偷食中,两只狡黠的小眼警惕地盯着周围。老鼠被一根铁链拴着,在其后侧为一块寿石,上有一簇菖蒲。寿石两侧则有点苔。与前图不同的是,画中鼠、荔枝和荔叶均为工笔,荔枝为重彩。作者用笔细腻端正,几无懈笔。寿石菖蒲则为水墨,小写意。其水墨的 “黑” 与荔枝的 “红” 形成鲜明的视觉反差。小鼠则为浅灰,细微处毛发毕现,形神皆备。题识: “宣德六年御筆,賜太監吳誠” ,上押朱文方印 “武英殿寶” 。 |
食荔图 此图为一帧团扇,其构思与《菖蒲鼠荔图》大致接近。所写为一只白鼠啃食三只荔枝,荔壳散落于地,另有三片绿色的荔叶陪衬。由于此画写在瓷青纸万年蓝上,故老鼠的 “白” 与荔枝的 “红” 在蓝色底纸的衬托下,显得尤为抢眼,似有描写老鼠在夜幕下偷食的背景。此画亦为工笔重彩,颇有宋代院体花鸟画风格。画上并无作者题识,但对幅有明宪宗朱见深题跋:“御製。累累果實委塵垂,夜靜無端出沒時。意料狸奴踪跡少,肆行竊齧上新枝。成化甲辰仲秋吉日” 此跋作于成化二十年。 三图流传有序,又经清乾隆、嘉庆、宣统三朝鉴藏,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重华宫》中。 |
赵孟頫题《二羊图》 释文:余尝画马,未尝画羊。因仲信求画,余故戏为写生,虽不能逼近古人,颇于气韵有得。子昂。 赵孟頫书并绘《二羊图》,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
兰亭修禊图. 明钱榖绘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
|
|
局部放大,佣童手里的茶盘、茶杯在小河里用钩具、小桥流水,随性而为,放松心情,惬意! |
|
顧名思義,《藏在文物裏的中國史》系列,是以文物為線索來講述中國歷史,這與一般依據歷史文獻講述歷史的著作不同。 每件文物都蘊含豐富的歷史信息,是歷史的實物見證,透過文物,可以更真實地感受歷史,這也是閱讀本書,要比讀其他歷史書更有趣的地方。 本書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編撰,文物圖片由專家精挑細選,附以簡練生動的文字,使讀者既可了解歷史,又可增加許多文物知识。 |
第1章 战争与和平北宋 |
历史在重演!赵匡胤黄袍加身 北宋虽然結束了唐末以來五代十國的局面,但是它不像之前的漢朝和唐朝,能夠震慑犯境的塞外民族,相反,北宋与周边国家长期处於有战、有和的关系之中。 |
陈桥兵变 公元960年,後周殿前都点检禁軍統帥)趙匡胤帶着軍隊駐紮在陳橋驛時,軍隊嘩變,將士們把一件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天子,史稱「陳橋兵變」。 政變之後,趙匡胤立即回到京城,後周恭帝禪位,趙匡胤登基後改國號為宋,歷史上的北宋就此建立,趙匡胤也就是歷史上的宋太祖。 |
黃袍加身 在五代十國時期,這樣的政變並不罕見,譬如後周的開國皇帝郭威,也是用這種方式登上皇位。 所謂的「黃袍加身」,其實是將領和親信幕僚共同策劃的一場戲,就是為了改朝換代而營造聲勢。 |
陳橋驛遺址 位於河南開封東北,為古驛站。 |
杯酒释兵权 宋朝建立後,又上演了一場「杯酒釋兵權」的好戲。 宋太祖宴請親信,對他們說:「當了皇帝也沒一天能睡個好覺。這皇位誰不想坐?就算你們沒有異心,一旦把皇袍加在你們身上,想不幹也不成了。」眾人聞言,相顧失色。 |
宋太祖說:「人生如白駒過隙。何不解去兵權,及時行樂?君臣之間再無猜忌,上下平安,不是很好嗎?」眾人全都明白了。次日,眾將領紛紛稱病告老還鄉。 隨後,由中央朝廷派出官員掌管地方軍政,中央收繳地方錢帛,中央集權得到了鞏固。 |
宋太祖像 |
統一南北 其後,趙匡胤先後滅了十國中的南平,接着是後蜀、南漢、南唐。但就在公元976年,趙匡胤突然去世,其弟趙光義即位,即宋太宗。趙光義先後收復福建漳州、泉州,接着滅吳越、北漢,基本上完成了南北統一。 |
《宋太祖蹴鞠圖》 元 錢選繪 上海博物館藏 |
蹴鞠起源於戰國時期,唐、宋時極其興盛,既可兩人對打(稱為「打二」),也可多人同場比賽。該圖表現了宋太祖趙匡胤與其弟趙光義和大臣趙普、石守信等蹴鞠娛樂的情景。 |
各族政權大盤點 讀過金庸武俠小說的人們,絕不會對契丹、遼、西夏、大理、金等名稱感到陌生。對於經常出現在小說裏的這些政權,人們認識又有多少呢? |
契丹與遼 契丹的祖先來源於鮮卑人,在遼西過着遊牧生活。在唐初貞觀年間設立松漠都護府,由契丹部族首領擔任都督。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趁晚唐軍閥割據之機成為契丹可汗,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國,其後由阿保機之子耶律德光改國號為大遼。 |
遼不斷向外擴張,得到了後晉石敬瑭割讓的幽雲十六州,即今北京、河北省北部和山西北部。 在不同的統治區域,契丹實行了不同的制度。在契丹舊地和西北遊牧地區,實行部族統治;在原屬中原的地區則沿襲原有的官制和法律。 此外,契丹皇帝面東升帳,把中樞官員分為管理契丹政事的北面官員和負責漢人事務的南面官員。 |
綠釉鳳首瓶 遼 1950年遼寧義縣清和門蕭慎微祖墓2號墓出土 此瓶造型像一隻伸頸斂翼的鳳鳥,故名鳳首瓶。這種器形流行於西域,唐代也有類似製品,稱作「胡瓶」。遼代陶瓷器中,有很多鳳首瓶,可能是受到西域民族的影響。 |
西夏 盤踞西北地區的党項是古代羌族的一支,以遊牧為主。唐末党項首領拓跋思恭率兵助唐剿滅黃巢軍,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賜姓李。 宋初時期,党項人仍然對宋朝稱臣,但到了公元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hào)建國稱帝,國號為大夏,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西夏就此建立,並先後與遼、宋發生多次戰爭,互有勝負。後來,三方分別訂立和約,維持和平局面。 公元1227年,蒙古軍隊殺死末帝,西夏灭亡。 |
綠釉獸面瓦當殘片 西夏 1972年寧夏銀川西夏皇陵出土 瓦及瓦當施綠色釉起於北魏,直到唐代數量還很少。西夏王陵的瓦及瓦當上施綠釉的比例已大幅增多,但仍主要用於宮殿及陵墓建築。 |
大理 公元936年,白族(中國西南一個古老民族)貴族段思平建立起大理國,國土範圍相當於現在的雲南、四川的西南部、緬甸東北部、老撾北部和越南的西北部。 宋徽宗時,冊封段氏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宋對大理一直深存戒心,但在經濟方面,雙方的交流十分頻繁,大理的馬、藥材、皮氈、大理刀等都很受歡迎。 大理國國內通行漢字,提倡教育和儒學。大理與宋貿易的目的,其中之一便是搜羅中原典籍。公元1253年,蒙古攻打大理,大理滅亡。 |
崇聖寺三塔 位於大理城西北一公里蒼山中和峯麓 在大理國時期,崇聖寺是雲南地區的佛教活動中心。崇聖寺在清末咸豐、同治年間毀壞,三塔至今保存完好。 |
War or Trade?宋、遼與夏的選擇 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幾次重要戰爭,奠定了三方的攻守形勢以及結盟關係。在訂立和約之後,各國之間保持着交往,邊境貿易也相對繁榮。 |
兵敗高粱河 公元979年,宋太宗滅北漢,接着揮師遼國南京,即幽州(今北京),想要奪回幽雲十六州。但是在幽州城北的高粱河,宋軍被契丹軍隊夾擊,慘敗而歸。公元986年的二次北伐再次失敗,從此北宋無力收復幽雲。 |
|
宋遼「澶淵之盟」 公元1004年,遼聖宗御駕親征,率10萬大軍南下。宋真宗也御駕親征,來到澶(chán)州(今河南濮陽)抵抗契丹軍隊。 結果宋遼雙方相持不下,於是決定言和。宋遼約為兄弟之國,宋朝每年給遼二十萬匹絹、十萬兩銀的「歲幣」,雙方互不侵犯,這就是歷史上的「澶淵之盟」。此後,兩國持續了一百二十年的和平。 |
定州料敵塔 |
鑲銅口白瓷盤 遼 內蒙古赤峯遼駙馬墓出土 此盤盤口呈蓮瓣形,鑲有銅釦,圈足也鑲有銅釦,盤身遍施白色釉,有冰裂紋。這種蓮瓣形的盤口在宋瓷中已不多見。 |
宋夏之战 元昊稱帝建立西夏,放棄宋朝賜予的封號,恢復羌人舊俗,制定西夏的官制服飾,並大舉進攻宋朝邊境。 從公元1038年起,宋夏之間爆發了長達三年的戰爭,其中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的三次戰役,宋軍都遭遇慘敗。 大戰之後,一方面宋軍損兵折將,另一方面,西夏亦因與宋的貿易中斷而國力消耗殆盡。公元1043年,雙方開始和談,最終,宋朝冊封元昊為西夏主,每年宋給西夏絹、銀、茶等物品,並且重開榷(què,專賣)場,恢復貿易。 |
攜兵器軍官銅牌 北宋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牌呈長方形,上端有一繫帶穿孔。此銅牌為軍官攜兵器值勤戍守時佩帶的符牌。 |
腰牌 西夏 腰牌是通過關卡的證件,銅製,上有持有者的姓名,可繫掛在腰帶上,通過關防時守衞者一看便知為使者。傳遞文書、下達命令全靠騎馬的使者完成。 |
榷場 榷場是宋朝在和平時期,於邊境設立供各民族互市的市場。宋遼「澶淵之盟」訂立後的第二年,宋、遼在河北多個地方設置榷場,恢復邊境貿易。由宋朝輸往契丹的貨物有香藥、犀角、象牙、蘇木、草茶、漆器、繒(zēng)帛(絲綢之統稱)和書籍,換回的契丹商品有羊、馬、銀錢等。 西夏建國前,宋朝已設置榷場讓党項人與漢民貿易。宋人以繒帛、羅綺換得駝、馬、牛、羊、玉、氈毯、甘草,用香藥、瓷器、漆器、姜桂等物換回蜜蠟(琥珀的一種)、毛褐、柴胡(中藥名)、紅花等物。其後雙方因為戰爭,榷場貿易才一度暫停。 |
褐釉剔刻花瓷扁壺 西夏 |
除了榷場貿易,宋與遼、西夏在和平時期還保持着交聘禮儀,即每逢元旦、帝后生辰、帝后逝世及重要事件,都派出使節前往慶賀、弔唁、回謝和報信。每當使節出行,都要攜帶大量禮品,如金銀器、絲織品、鞍馬、茶、鹽、果品等。這種交聘每年往返數次,貨物交流因而非常可觀。 |
銅鐵錢 北宋 北宋每年鑄錢在五百萬貫以上,多數地區流通銅錢,僅四川地區使用鐵錢。宋錢以年號錢為主,約有50餘種。宋代銅錢和鐵錢是中國歷代貨幣中品種最多、版別最繁複的錢幣。 |
出發吧!探索偉大的航路 西方麥哲倫、哥倫布等冒險家們,在茫茫大海上乘風破浪,探索地球未知的一面,留下了許多傳奇。不過,明朝也有自己的冒險傳奇,也同樣擁有充滿熱血的「大航海時代」。 |
出發吧!探索偉大的航路 西方麥哲倫、哥倫布等冒險家們,在茫茫大海上乘風破浪,探索地球未知的一面,留下了許多傳奇。 不過,明朝也有自己的冒險傳奇,也同樣擁有充滿熱血的「大航海時代」。域,鄭和的船隊中,軍士、水手多達兩萬餘人,分乘六十多艘「寶船」,其中最大的近150米長、60米寬。船隊所至,以瓷器、絲綢、金銀、鋼鐵等換取香料及其他珍奇寶貨,擴大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往來。 |
鄭和鑄銅鐘 明 發現於福建南平市 此鐘鑄於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鐘體銘文:「大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監鄭和、王景弘等同官軍人等,發心鑄銅鐘一口,永遠長生供養。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 |
《鄭和航海圖》 據明朝茅元儀《武備志》中《鄭和航海圖》放大摹繪。它詳細記載了鄭和船隊從南京出發到南洋以及印度洋各國的航道距離、各國方位、航向、停泊港口、礁石等。據研究,此圖是鄭和第六次遠航的路線圖。 |
次派使臣向明朝貢獻麒麟(實際上是一種長頸鹿)。當時著名書畫家沈度將這一盛況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了下來。這幅畫是清人陳璋按照沈度的原圖臨摹而成。 |
鄭和的船隊先後駛至東南亞及東非,到達逾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隨同出使的馬歡所著《瀛涯勝覽》、費信所著《星槎勝覽》、鞏珍所著《西洋番國志》,都記錄了各國的風土人情、山川道里,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
初遇西洋海盜 正當鄭和船隊遠抵非洲之際,歐洲的航海者們也正朝着東方航行。率先到達中國的是「佛朗機」,即葡萄牙人。他們既和沿海居民正常貿易,也屢屢有走私劫掠的海盜行為。 公元1553年,一股被趕出閩浙的葡萄牙海盜來到了廣東壕鏡澳(即澳門),謊稱自己的商船遭遇風浪,貢物被水浸濕,要求借地晾曬。當地官員受賄應允。結果葡萄牙人乘機佔據當地,澳門逐步淪為葡萄牙人在遠東的商業據點。 |
《澳門圖》 葡萄牙人佔領澳門後繪製 |
繼葡萄牙人而來的是西班牙人。公元1626年,西班牙人在台北雞籠(基隆)登陸,修築城堡固守,又到淡水建立城堡,以雞籠和淡水為據點,不斷騷擾海上商隊。 到了荷蘭國勢興起的時候,荷蘭人便把西班牙人趕出台灣。從此,台灣被荷蘭人獨霸,直到清初鄭成功收復台灣為止。 |
葡萄牙人繪製的航行圖 |
明末為防止荷蘭人侵襲而在澳門建築的堡壘 |
抵抗倭寇 倭寇一直是困擾明朝的一大禍患,早在《明太祖實錄》中就有倭寇的記載。16世紀之前,倭寇主要是日本的浪人與破產農民,因為失去生活保障而在東北亞沿海流竄,成為海盜。 |
「五良太浦吳祥瑞造」青花瓷熏香器 16世紀日本製造 五良太浦,日本僧人,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公元1521年)至景德鎮學 製瓷工藝,並取中國名字「吳祥瑞」。回國後,他在肥田的有田附近開窯製瓷,從此日本製瓷進入發展時期。他燒製的青花瓷不墨守中國成法而有所創造。「有田燒」至今仍是日本名瓷。 |
「天下一木瀨大和守藤原信重作」大銅鏡 1947年福建泉州開元寺出土 為日本江戶初期作品,大約在明末傳入中國,供奉給泉州開元寺。 |
16世紀以後,明朝廷政治腐敗,國勢日益衰落。特別是嘉靖初年,明政府撤銷市舶司,實行嚴厲的海禁,結果,使得一批靠海上貿易為生的商人與倭寇合流,亦商亦盜,中國人和日本人皆有。 |
《抗倭圖卷》 明 佚名繪 絹本設色 這是反映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浙江沿海軍民抗擊倭寇侵擾的歷史畫卷。 |
名将戚继光 嘉靖末年,朝廷重用名將戚繼光抗擊倭寇。戚繼光招募以礦徒為主的「民兵」3000人,並根據對倭寇作戰的特點,訓練出一支英勇善戰的精銳部隊「戚家軍」。戚繼光還創造了名為「鴛鴦陣」的戰術,將盾牌、長槍、叉、棍、刀等長短武器聯合使用,大敗倭寇,率先平定了浙東一帶的倭患。 之後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又在福建、廣東等地作戰,最終消滅了中國東南沿海的倭寇。 |
戚繼光用過的軍刀 明 通長89厘米 刀上部刻有「萬曆十年,登州戚氏」八字,是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鑄造的。 |
日本武將豐臣秀吉 日本經過戰國時代,由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公元1592年,他率軍進攻朝鮮。明朝出兵援朝抗倭。明朝水軍與朝鮮水軍合力殲滅了日本海軍三百多艘船隻,日本損失慘重。 經過六年半、共兩次抗倭的戰爭,公元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日軍才結束戰事徹退。 |
朝鮮摺扇 第二次抗倭援朝期間朝鮮友人送給明軍的禮物。相傳摺扇起源於朝鮮。朝鮮製扇工藝精良,經久耐用。 |
多事之秋的万历年间 從明英宗朱祁鎮時起,明朝開始由盛轉衰,這是「土木堡之變」釀成的惡果,而明朝的朝政也從此一直敗壞下去。到了明神宗萬曆年間,雖然進行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可是也發生了不少動搖明朝統治的大事。 |
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朱祁鎮年幼即位,朝政為宦官所左右。這時期,一個名叫瓦剌的蒙古部落稱雄於漠北,並起兵大舉進攻,窺視北京。 明英宗在宦官攛掇下,率領50萬大軍御駕親征,結果大敗。明軍撤退時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東南)被包圍,連同英宗本人都成了俘虜。 |
銅火銃 明 滑膛式火器 長26.1厘米、口徑10厘米 銃身刻有「景泰元年造,天威三百八十三號」字樣,景泰元年正是「土木堡之變」發生後不久,國家危機、戰事緊張之際,當時鑄造了大量此類火器,以抵禦瓦剌首領也先的進攻。 |
憲宗調禽圖》 明 宮廷畫師繪 英宗之後的憲宗、孝宗、武宗、穆宗等,有的寵信宦官,有的沉湎於聲色犬馬,使朝政一片昏暗。 |
夺门之变 瓦剌軍乘勝追擊,揮師直逼北京,兵部侍郎于謙挺身而出,英宗之弟朱祁鈺便把兵權交給于謙,奮力抵抗瓦剌的進攻,最終保住了京城。 由於朝廷無主,於是朱祁鈺即位,史稱明景帝。後來,瓦剌軍與明朝言和,釋放了明英宗。 這樣一來,朝廷中就出現了兩個皇帝的尷尬局面。公元1457年,英宗趁景帝重病之際發動「奪門之變」,成功復辟。可是英宗並未吸取教訓,明朝逐漸走向衰敗。 |
豹房勇士銅牌 明 武宗時,太監劉瑾擅權亂政,武宗卻不聞不問,整日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他在東華門外別築宮殿,造密室於兩廂,稱為豹房,廣納美女,尋歡作樂。最後年僅31歲的武宗病逝於豹房之中。 |
《憲宗元宵行樂圖卷》 明 佚名繪 明憲宗朱見深是明朝的第八位皇帝,年號成化(公元1465年—公元1487年)。他平庸無能,寵幸權監汪直,生活奢靡。該畫描繪明憲宗正月十五在皇宮裏慶賞元宵遊玩的各種情景,其中雜技、魔術、煙花爆竹等場面恢宏。這幅畫是明代民俗畫的代表作。 |
张居正施政 公元1572年,明神宗繼位,改元萬曆。明神宗任用張居正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其中的「一條鞭法」更對賦役制度作了全面的改革。雖然改革取得了成績,但是同時遭到強烈的反對。張居正死後,改革措施便逐漸被破壞,社會危機也愈來愈嚴重了。 |
《河防一覽圖卷》 張居正施政期間,重用潘季馴治理黃河、淮河、運河,取得成績。 |
明末三大案 萬曆年間是明朝的多事之秋。朱常洛為明神宗長子,理應立為太子,可是,明神宗寵愛三子朱常洵,便想立他為太子,卻遭到大部分廷臣反對。由於古代有「太子者,國之根本」之說,所以這件事被稱為「國本之爭」。 萬曆末期,宮廷中先後發生了「梃(t?ng)擊案」和「紅丸案」。太子朱常洛死後,由朱由校即位,又發生了「移宮案」。 |
「梃擊案」發生於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一名男子手持木棍闖進太子朱常洛的宮殿,意圖擊殺太子。 「紅丸案」發生於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明神宗駕崩,太子朱常洛即位,即明光宗。光宗繼位10天,開始生病。到第29天,吃下內閣大臣所進的紅丸病情稍緩。但兩天後突然死亡,在位僅29天。 朱常洛死後,朱由校即位。為免朱由校的養母李氏干預政事,一些屬於東林黨人的大臣強迫她移居別宮。這就是「移宮案」。 |
這「三大案」都圍繞着「國本之爭」,而且引發了朝廷大臣的兩大黨派—浙黨(以浙江人為主的大臣)和東林黨(以東林書院為基地的政治集團)的爭鬥。 |
宦官弄權 其後,東林黨掌握了朝政大權,浙黨投靠太監魏忠賢。皇帝依賴宦官處理國政,以魏忠賢為首的當權宦官更掌握了特務機構東廠,權勢更加顯赫,成為了朝廷中的黑暗勢力。太監又稱閹人。故這一政治勢力被稱為「閹黨」。 自此,閹黨與東林黨人的激烈爭鬥,消耗國力,激化社會矛盾,直到明亡才結束。 |
明神宗朱翊(yì)鈞像 |
土地兼并 自明朝中、晚期開始,皇親國戚大量兼併田地,使百姓失去立身之本,流離失所,富者更富,貧者更貧。 加之明朝末期水、旱、蝗、雹交替不斷的天災,造成死者遍地,大批饑民逃荒,使明末爆發民變。 |
明代後期農民的賣地契 |
《饑民圖說》 明 刑科右給事中楊東明編繪 楊東明目睹了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河南水災後災民的痛苦,編繪《饑民圖說》,連同自己的奏摺題本,進呈萬曆皇帝。 |
蒙古崛起!南宋終結 宋、金兩國長期對峙的時候,漠北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蒙古開始崛起。蒙古部的首領鐵木真統一草原,成為蒙古大汗。這時候,宋、金兩國的喪鐘響起了。 |
金朝敗亡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早期,蒙古和金還保持着歲貢關係。但不久之後,蒙古停止上貢,並且南下攻金。 金國在蒙古的兩次攻勢中失去了大片土地,丟失了西京、中都等大城市,被迫遷都開封。 最後,正如當年金與北宋聯合滅遼一樣,南宋與蒙古聯合攻金。公元1234年,蒙古圍攻金哀宗退守的蔡州城,南宋軍運糧三十萬石協助攻城,最後蔡州城破,金朝滅亡。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
午夜咖啡馆 |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