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小说文学 -> 《1968,不羁》那些年哪些人那样想那样做 -> 正文阅读 |
[小说文学]《1968,不羁》那些年哪些人那样想那样做[第43页] |
作者:山茅2018 |
首页 上一页[42] 本页[43] 下一页[44] 尾页[5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续 前) 她和小马是从小长大的,关系也特别好。初中三年级时,她爸妈在厂里分到职工宿舍,她家就搬走了。她有时还回到老院子来找小马耍。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后,她的哥哥也是第一批就下乡。班上的同学都下乡了,她没有去,也常来找小马耍。 “马儿,我们出去走走。我有事跟你说。” “要得。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坐坐。正好我也有事跟你说。” 王大娘无可奈何地看着她们迈出门。 这个院子很大,分前后三层院,有二十多户人家,老三届的学生娃儿就有二三十个。小时都在一起耍,一个院子里闹热得很。 上学读书识得一些字后,马家老大爱说自己是一马当先,老二不甘落后,说自己是二马并行,于是小伙伴间叫马家老大为一马、老二为二马、马兹青为马儿。 袁家大儿子脑壳大,大家叫他袁大头,袁敏小时长得胖咪咪的,大家叫她圆圆,她还有一个小好几岁的妹妹,不胖,大家就叫方方。 “圆圆,我们去哪里?” “真武山。” 真武山就在城边上,山不高。海拔不过三百多米,爬上去很方便。它与西边的翠屏山相连,山上植被完好,遍布粗大茂盛的古树。山顶坐落着巨大的古建筑群,这些道观始建于明代,历经几百年,主要殿宇保持完整,青瓦红墙,翘角飞檐,掩映在苍翠的森林间。 殿宇能保持得这样好,也亏得被挪作它用,其时正好是一所中学的校址,不然也很难逃过文革运动初期破四旧那一关。 真武山屹立在岷江边上,站在山崖,看滔滔大江从北奔来,只感到江风呼啸而过,头发竖立,衣襟飘起。身后万松波涌,脚下千涛拍崖,眼前是一桥飞架。铁桥从江北锁江石跃起,一头扎进真武山腹中,隧道从半边寺入口,穿山而过。天气晴好时,戎州三江三塔尽收眼底,景色壮观。 (待 续) |
(续 前) 两个人走出院门,先穿过几条街,到城边后再沿着古老的石径往真武山上爬。在大街上行走时,小马一边想自己的心事,一边看着身旁的袁敏。这时的袁敏不像小时那样胖咪咪的,而是丰满漂亮,个子也比自己高。 袁敏的父母从小都认识,都长得不漂亮。而他们的这个女儿却长得漂亮,袁敏自豪地说这是隔代遗传,说她外婆年轻时特别漂亮。在大街上走着,总有许多年轻人朝她看,有些人走过了还回头来再看一眼这个漂亮的姑娘。 袁敏不理睬那些落在她身上的目光,她不回头也不旁视,像没看见一样。实际上她心里有数,她能感到别人的注目,而且在内心感到骄傲。 小时候袁敏像小男娃儿那样不注意穿着。从小就不爱梳辨子,说麻烦,留短发,喜欢跑跑颠颠的。她哥哥学习好,进了Y中,跟方二是同学。而她小学时就不爱读书,初中时勉强进了R中。她到初中时就开始喜爱穿着打扮,不过仍然是一头短发。 “文革”初期,由于革命化的需要,大家的穿着都非常简朴,却掩盖不了她的美丽。像一夜之间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有次回到老院子来找小马耍,碰见王大娘,王大娘说:“哟,真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敏丫头,我都认不出你来喽!” 小马一边走,一边在想,袁敏找自己有啥事?她猜不出来,心想袁敏是一个藏不住话的人,肯定会先跟自己说。 (第194章 西藏召唤 完) |
第195章 少女情怀 这时,她们已经走过两条街,再穿过黄金兰巷子就到山脚。巷子不长,傍着一段城墙,那石墙上的一棵盘根错节的老黄桷树,枝叶铺天盖地,笼罩了半条巷子。象牙色的黄桷兰刚绽开,把一条巷子都熏香了。巷子虽然狭窄,却是交通要冲,来往的行人车辆很多,方石板铺成的路面历经人流、车流抚摸,早就凸凹不平,尽显岁月沧桑。 看着走在身边的袁敏,马兹青说:“圆圆,你真是越长越好看。有人给你介绍对象吗?” 袁敏没有停下脚步,也没有看旁边的小马,只是随意地说: “我才不稀罕别人介绍,我自己能找到。” 小马没再说话,她晓得男女事,袁敏比自己懂得多,从小她就比自己强。小马想起一件往事。 那些年月,她们的院子里没有专门洗澡的地方,院子里有公共厕所,各家洗澡都是提桶水到厕所的一角去洗。街上有公共浴室,但价格不菲,洗一次大池一毛多,单独的小盆二毛多,还得排队等候好长时间,一般家庭都花不起那个钱。袁家搬走后时不久,一次袁敏来找她,兴高采烈地说: “走,马儿。到我们厂里澡堂洗澡去,澡堂大得很,分好几间,全是淋浴,水好得很,安逸得很。” “要得。我还从来没有洗过淋浴。” 马兹青高高兴兴地跟袁敏去了。进了澡堂放衣服的房间,小马慢腾腾地脱着,看着三下两下就脱得精光的袁敏和周围光身子的女人,她不好说自己有点不好意思,只说: “圆圆,当着这样多的人,我还有一点不习惯。” “我晓得你是不好意思。都是女的,有啥不好意思。来,马儿,我帮你。快点进去,找过好位置。” (待 续) |
(续 前) 进到洗澡间里,等眼睛适应了水汽弥漫的环境后,马兹青才看清周围,围着墙一圈都是淋浴喷头,有一二十个喷头,一共有4个房间,能同时容纳下一二百人。她晓得这是大的国营厂矿才有这样好的福利待遇,一般小单位是没有澡堂的。这时,她听见袁敏对她说: “马儿,你皮肤真好,又细又白。就是瘦了一点。” 她没有说话,其实她刚才已经发现袁敏的身体已经发育得像一个大姑娘,曲线很分明,不像自己可怜巴巴地刚凸起来一点。一看她没说话,袁敏又凑在她耳边问:“你那个来了吗?” “哪个?” “你真不晓得?” 袁敏又凑在她耳边小声说起来。小马扭头看着水汽漫漫中那些朦朦胧胧的光身子,脸一下红了,不晓得说啥好。 虽然是在热汽腾腾中,袁敏也看出她脸红了,就说:“你看你,这有啥不好意思。女娃儿都得来,不来就不正常。” 袁敏又凑在她耳边说了许多话,让她听得脸红心跳的。她才发现自己好多东西都不懂,她甚至有点惊奇地看着对方。虽说都是同一年出身的,袁敏实际比自己小半岁多,咋自己还不明白,她倒先明白了。咋她就啥都明白,自己倒成了傻大姐。 她怔怔看着袁敏那丰满的身体,想着对方说的那些话,本来是一次很舒服的洗澡,倒搞得她心里七上八下的,心想自己是不是真有啥问题。 几天过去了,这事一直压在马兹青心上,她不晓得该问哪个。她不想问袁敏,那样显得自己太无知。她想问她妈,却咋个也问不出口。有好几次,觉得是开口问的好时机,一犹豫,就过去了。 马大娘也看出女儿好像是有话要跟她说,就问她有啥事。马兹青就从那次洗澡说起,说袁敏父母厂里的澡堂咋个咋个好,淋浴、干净、舒服、人多。还有专门放衣服的小格子,一人一个,可以锁上。一番话说得吞吞吐吐,刚开始马大娘还认真听,后来就打断: “幺女,你到底想说啥?就直说吧,我是你妈,有啥不好意思?” 这一下,马兹青才把自己心头的疑虑告诉了马大娘。马大娘一听,心想女儿这一代人都赶上三年饥荒时期,正长身体时偏偏饭都吃不饱,多数人都发育得晚些。想到这里,轻轻笑了,心想也怪自己这个当妈的粗心。于是说:“傻幺女,别担心。这事有的人来得早点,有的人来得晚点。都正常。” 马大娘又跟小马讲了一些相关的事。这下,小马原本不安的心算是放下来,一段时间来的忧虑是一扫而光。 (待 续) |
(续 前) 上山的石梯只有一米多宽,随着山势拐来拐去,弯曲着向山上的道观延伸。石梯已经很古老,条石的棱边和平面早已被岁月磨窳。还有不少条石已损毁或错开,露出很大的裂缝,野草从那些缝隙中蔓延出来,虽是狭窄之地,也长得绿色盎然。 石梯及两旁都被巨大树冠荫影笼罩,没爬多久,她们就上到半山腰,有点出汗了。走到一岔口处,袁敏停下来,一边掏出手绢擦汗,一边说:“有点累,不爬了。就在这里找地方坐下歇歇。” 她们就离开石梯路,走进旁边的一条小径。小径通向一台地,小台地周围有七八棵巨大的香樟树,像一个小树林,相互的枝叶交叉在一起,把头顶上空遮掩得密不透光。 看得出来,这里是常有人来坐的地方,地中间踩得不长草了。还有几根条石,条石都很光滑方正,有些面上还刻着字,显然是废弃古建筑的材料,被人们搬来当作石凳。周围还散落一些丢弃的扑克牌和杂物,确是一个很安静的地方,很适宜于休息。她们坐在同一根条石上。 袁敏一坐下就说:“我得先歇一口气。” 一看袁敏没有先说话的意思,马兹青想把自己遇到的事跟她说,又想到这事只是王大娘挑明了,说她儿子非常愿意。但她儿子态度没有直接听说,究竟咋样不晓得,现在跟袁敏说有点冒失。还是等事情有了眉目再说也不迟,倒是先看看她有啥事吧。于是,等袁敏缓过气就问: “圆圆,你不是有事跟我说吗,啥事?” 袁敏一脸红霞。显然不全是因为爬山累了红润,也不是因害臊而脸红,而是兴奋得来容光焕发。她高兴地说: “马儿,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有男朋友了。我们一个班的,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同学,相互都熟悉得很。” 马兹青看着一脸幸福的袁敏,心里有些羡慕,却并没有感到意外。她晓得袁敏性格开朗大方,不像自己跟异性打交道拘谨,一点都放不开。袁敏曾耍过几个男朋友,像阿庆嫂一样,有八面玲珑的本事,应付得滴水不漏。不过,这次看来是动真心了,说话时透出一种满足感。她想到了一点,就问: “你的同学就应该是知青,那他下乡没有?” (待 续) |
(续 前) “没有。他说,凭啥要我们下乡。我虽然没想那么多,但这话正好说到我心里去,就冲这点,我们就能合得来。而且他现在已经参加工作,还是一个中央所属的企业。比我爸妈他们单位还大,条件好得很。” 这时的袁敏正咀嚼着一片新鲜的香樟叶子,那新叶渗出薄荷一样的芳香,沁人心扉。说话都透出一股清香味。 “你不要光说那些,人咋样啊?”马兹青急着问。 “人长得一般。身体很好,在业余体校呆过。脾气也跟我合得来。我刚才不是说了嘛,我们同窗九年,熟得很。我们现在每周通一次信。对了,说不定你也见过。” “我见过?我咋个会见过?!” “他跟你们班的李轼、杨建国他们耍得好,经常一起坐茶馆,一起下河游泳。” “哦,我晓得是哪个了。” 同在一个城里,又都没下乡,有时碰到李轼他们,马兹青也跟他们摆几句,晓得他们都是一些有自己主意的人。她个人虽然不下乡,但不会非议这个政策。而李轼他们不一样,对这个政策持强烈的批评态度。连杨建国也是,虽然人已经下乡,仍然持同样的态度。袁敏的男朋友既然是他们圈圈里的人,说出“凭啥让我们下乡”的话就不奇怪了。 “我的事你都晓得了。摆摆你的事吧。”袁敏问道。 马兹青将王大娘把儿子介绍给她的事告诉袁敏。说:“你觉得咋样?帮我出出主意。” “哦,是那个王大业。人的长相个头还行,蛮憨憨的。就是岁数大了一点,他从来没有跟院子里我们这帮娃儿一起耍过。我们还是学生娃儿时,他就已参加工作。再说,西藏那个地方也太远太苦,我劝你最好别去。去时容易,回来恐怕就不容易。”袁敏快人快语。她觉得小马人聪明,长得也好看,找个人嫁还不是很容易的事,工作嘛再慢慢解决,犯不着往西藏跑。所以她力劝小马不去。 “圆圆,你晓得,我并不怕苦也不怕远。而且,王大娘说上头有政策,到一定年限就可以调回来。” “政策?现在的政策三天两头地变,靠不住。” 马兹青一听这话,就想这也像是从李轼他们嘴里说出来的。刚才她也像袁敏一样,摘下一片香樟叶含在嘴里,听了袁敏的话,她嘴里的味道除了清香,又多了一些苦涩。她不禁想起一年多来的生活:苦闷、无奈。 (第195章 少女情怀 完) |
第196章 出路难寻 一年多来,尝试过好几次,找不到地方干事,小马只能闲呆在家,她很烦躁。 两个哥哥还有同院子里的知青,逢年过节时从农村回到家里,有时摆起农村的趣事,让她多少有些失落。她并不向往农村的生活,但知青生活中毕竟还有些新鲜东西,而自己生活中却没有一点新意,啥都不让干,生存的空间是那样小。这一点是她原来不曾料到的。 当初动员上山下乡时,工作组对她的当众批斗,她并不畏惧,反而坚定了她不下乡的决心。随着户口被下,暴风骤雨般的动员浪潮过去了。如今这种外在的压力消失后,内在的抵抗力也没有了,她内心有时反而感到空虚。 自己常问内心,当初不下乡的考虑是否周到,内心也是很纠结,有时觉得对,有时又觉得不对。内心虽然在摇摆,但天平的砝码还是倾向不下乡,所以她在行动上还是坚持不下乡。 工作组说她们家是剥削家庭,就更应该下乡去。对此她内心深处尤其反感,心想难道出身剥削阶级家庭,我就该跟着倒霉?我又没有干啥剥削的事,为啥要把这笔账算在我脑壳上?这是啥逻辑?这是她心中最重的一个砝码,而这砝码倾斜在不下乡一边。 她听母亲讲过,她们姊妹都靠她挣钱养大的,母亲也是靠劳动吃饭的。马家曾经是有钱人,到马父这一辈已经衰败。马父大学毕业后,不愿意在国民党政府里做事,加上身体不好,没有重振家业的精力,靠变卖家当过日子,日子也很拮据。到难以为继时,马大娘只好找事干,当会计挣钱养家。 解放后,按划定成分的政策,像马父这种年满18岁又无职业者,就该是剥削阶级。为此,马父觉得憋屈,私下对马大娘说,我要是在国民党政府中干事,肯定就算我是伪职啥的,这没干事又成了剥削阶级。终日郁闷,没几年,久病的马父去世,全家人的生计担子就压在马大娘肩上。 后来小马听马大娘说过,其实到解放时,家里除了居住的三间房外,啥都没有了。 (待 续) |
(续 前) 马大娘跟王大娘有着同样的经历,又是邻居,所以两家人关系不错。王大娘对马家情况很了解,她也从不介意马家的阶级成分问题。 马兹青的两个哥哥,一马二马学习都很好,却只能在一个偏远的中学读书。当两个哥哥报名下乡,问到她去不去时,她说不想去。一马和二马异口同声地说:不想去就不去吧。对她表示了支持。 两个哥哥下乡后来信仍支持她不下乡。二马在来信中说,乡下比我们原来晓得的更恼火,能不下乡就不要下。一马在来信中说,他们选择下乡,是不愿意让母亲处境更艰难。而你既然已经选择了不下乡,就不要下乡。母亲身体不好,也需要有人照顾。就算替我们也尽一份照顾之责吧。 马大娘是几十年的老会计,认识一些人,跟她找了一个临时会计的差事。小马晓得这临时工作也来之不易,干得特别卖力,一个月下来,账目是毫厘不差。不单如此,每天小马早到半个多小时,把办公室打扫干净,又把水瓶打满水。领导和其他人都对她很满意。 正在小马安心下来时,不到两个月,就不让她干了,也没说具体原因。单位说本来就是临时性的,要你干就干,不要你干就回家。马大娘后来跟她说,有人说你是没下乡的知青,单位管事的人自然不愿意背一个破坏上山下乡运动的罪名。 隔了一个月,马大娘通过认识的人,又找了一个活路,是给仓库保管员当下手。小马不掌管钥匙,只干一些杂务。保管员是一个上了一点岁数的女职工,原在车间,大病后复工被安排到仓库,也是单位的一种照顾。活路并不重,职工来领物品时,帮着取出并作登记,一周清点一次,看存货与账目能否相符。 小马干得小心谨慎,也很卖气力。重些的材料,不等保管员发话,就抢在前头干。保管员很满意她,心里说,有这小女娃这里干,自己就省不少心,省不少力。有一次她很感慨地说: “小马啊,我要是有权力,就留你在这里长干。可惜我说话不管用。” 小马很感激她的好意,干得更卖气力。 不到两个月,小马再次被辞退。原因跟上次一样。 (待 续) |
(续 前) 没过几天,针织社一个女工休产假,需要一个人临时替一段时间。一个亲戚介绍小马去干。还没有干到一个月,又不让她干了。 不过,这次她们晓得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出在邻居张大叔那里。 张家是袁家搬走后,搬来的。因为是邻居,马张两家关系还不错。到上山下乡运动,张家的子女还小,不到下乡年龄。张大叔对上山下乡运动很支持。工作组到院子里来动员小马时,就是张大叔及时跟工作组通风报信。把小马堵在家里,间接导致小马被批斗。对这位邻居大叔的所为,小马很反感,心想我不下乡,并没有损害到你的利益。为啥子要这样做呢? 王大娘告诉马大娘,张大叔在院子里摆龙门阵说,有的人家就是思想落后、觉悟低,抗拒上山下乡运动,对这种人就是要打击,要制裁。他打听到小马干会计的单位后,就跑到那单位去举报,说小马是没有下乡的知青,是抗拒政府。 那单位的人觉得他有点小题大作,就解释只是个临时性的活路,干几天就完。他仍然不依不饶,说你们要不马上辞退她。我就到你们上级机构去揭发。单位领导怕他生事,只好立即辞退小马。 张大叔还洋洋得意地说,第二次他到那仓库去。那保管员不理他,他就找到领导说,你们仓库墙上写着“仓库重地,闲人免进”。小马就是一个对抗上山下乡运动的知青,赖在城里不去,就是一个闲人,而且思想上比闲人还危险。你们就让这样一个人,在你们仓库重地进进出出。你们这是啥意思?就算你们不怕国家财产出问题,你们也是在包庇一个破坏上山下乡运动的人。 遇到张大叔这样难缠的人,还有哪个单位敢用小马,哪怕只是一点临时工作。张大叔还慷慨激昂地对同院子的人说,我没有子女下乡,我跟马家也没有矛盾。我这样做,纯粹是为党和政府分忧。 王大娘讲完张大叔的所为,对母女俩说:“不要理那个姓张的,他就是一个假正经。” 听完王大娘的话。马大娘很无奈,小马也很沮丧。她们没有办法对抗张大叔的出于公心和执著,更让母女俩尴尬的是,张大叔看见她们还笑嘻嘻的,照常打招呼,一点不难为情。张家搬到院子里来不过三四年,跟她们真没有私人恩怨。 张大叔觉得自己是在替天行道,名正言顺。而她们倒像做了啥见不得人的事。 (第196章 出路难寻 完) |
第197章 青山处处 一个多月来,马兹青都在琢磨王大娘提的这事。虽然她已经同意跟王大娘儿子交往,却并没有答应一定就跟他结婚。但不结婚,是无法作为家属安排工作的。因此她一直在翻来覆去地想该咋个办。 王大娘说的事,让她有点心动,她跟袁敏不一样,袁敏高兴,是找到一个喜欢的人。她高兴,是觉得天无绝人之处,正找不到地方去时,一条路又摆在面前。但能不能走,她心中没数。 当她把内心想法告诉母亲时,她想去的打算是母亲没有想到的。而母亲反对的态度也是她没想到的,母亲坚决反对。母亲还请出两个哥哥来劝说她。一马二马都没有明确反对,一个院子里住着,都认识王大业,一马小时候还跟王大业在一起耍得有点好。不过,婚姻是大事,他们都劝妹妹要慎重。 一马说单是耍朋友好办,不成就分手,而结了婚就不能随意分手。为了工作去结婚,要是有了变故咋个办?二马说找工作的事,似乎也没有急到要靠结婚来实现那一步。可以等等再看嘛。她也品出哥哥们话里的意思:不看好这事。 她想到好朋友袁敏,她应该比自己有经验。不等她找袁敏,袁敏先找她,她本想从袁敏那里获得一些支持,因为她内心极需要有人支持她。不料,袁敏跟她哥哥们一样,并不看好此举。而她潜意识中似乎又有点不甘心。 马兹青抬头上看,几株老樟树的枝叶横竖交叉,团团如盖,看不到天,四下的风也被阻挡。能隐隐听见四周的风刮过,能清楚听见岷江上轮船的汽笛声。袁敏已经平静下来,感到凉快和惬意,而小马却觉得像在一个不透风的罩子里,呼吸不畅,心浮气躁。心想既然没有一个好办法,还是先回家,就说: “圆圆,时候不早,我们先回吧。” “要得,我从这里直接回家,还近一点。” 两个人顺着原路下山,分头离去。 (待 续) |
(续 前) 方二晓得马兹青想去西藏的事后,就拽着李轼来找她。他对李轼说,一个女娃儿去那种地方,哪里吃得消哟。我们一起去劝劝她。 方二认识小马。当年他和袁大头到S中串联,碰到小马。袁大头曾跟小马是邻居,自然熟得很,通过袁大头,方二和小马也就相互认识了。当方二问小马学校学生组织的情况时,小马摇摇头说不太清楚。这让方二感到诧异,这个文静的女生对热火朝天的运动似乎不感兴趣。 去年大年三十,当他目睹小马被批斗时,他对小马的勇气和坚韧很钦佩。事后,还到小马家看望过小马。前些天,方二碰到袁大头,袁大头给他说了小马要去西藏的事,方二就拽着李轼上马家来。 李轼不太想去,说人家去有人家的道理,你劝啥子嘛。方二却摆出一付怜香惜玉的模样,说那种地方,我们男人去还差不多,一个年青女娃儿咋得行哟! 那焦急的神情,让李轼想起钟益生的话。一次在河滩,钟益生说方二追求武兴华明目张胆的,不忌讳吴能,也不忌讳众朋友。而追求马兹青不明说,还小心翼翼的,像瓷器一样捧着。所以总结了一句,这就是追求妹妹和追求姐姐的区别。 李轼笑话他:益生你懂得不少啊!不过你这话总结得莫名其妙嘛。 如今钟益生已远去渡口了,剩下方二单恋着小马,在小马即将离开的当口,他还不表态,借以挽留住她。这一点很不像方二平常行事利落的风格,李轼不晓得他心头打的啥主意,也不便越俎代庖。 (待 续) |
(续 前) 在马家,方二就一个劲地劝小马不要去,翻来覆去劝,理由就一个:不就是找一碗饭吃嘛。干嘛非要去西藏? 方二说他师父牵头的工地上,需要一个做饭的人,活路并不重。只要小马愿意,他给师傅说一声,保证小马能去。他说有他在工地,没人敢欺负她,说完还用右手握拳在胸前划了一个√。小马想了想,拒绝了他的建议。 还在去年时,马兹青晓得李轼在工地干活路,专门打听过工地上的情况。李轼跟她说,搬运工地上年青女娃儿都呆不住,劳动强度太大,你根本吃不消。建筑工地上的小工,活路虽然轻松一些,但女性极少,而且都是中年妇女。 未婚女娃儿,要是脸皮薄的话,根本呆不住。因为工地上的人,不管是泥水匠、石匠、木匠,还是抬工、小工,开玩笑都很肉麻露骨。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过过嘴瘾的乐趣,不存在对谁的伤害,谁也不损失啥,相反是大家都高兴。 在你们女生听来简直就是下流无耻,不堪入耳。你能呆下去吗?那就是特定环境中的文化氛围,谁不认同,谁就成了异类。你能认同吗?一席话说得马兹青还没有开口,脸倒先红了。 想到这里,马兹青对他们说,先不要说找活路干的事,还是先说说去西藏的事。既然你们都来劝我,我想听听你们的意见。我到底是去好,还是不去好? 方二立刻说,我刚才就说了,不去好。 马兹青转头问李轼:“你说呢?” 李轼心头想,去西藏是可以选择的一条路子,但跟结婚捆绑在一起就不好说了,完全看各人的想法咋样。避开她的目光,摇摇头:“我说不好。” “老同学,你尽管说,我又不会怪你。” “那好,你就权当我乱说。这事现在说得再多都没用。你得等王家那人回来后,接触接触再说,要是人合适,就可以去。人早晚都得成家,不就是为找一个合适的人吗?至于地点,有句话说得好:何处黄土不埋人。” 一句“何处黄土不埋人”,不由让马兹青心中一震。她晓得一句话是:青山处处埋忠骨。而李轼他们说话,偏不带粉饰,虽然难听,倒也是那个理。 “哼,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那你咋个不下乡去,让那里的黄土埋你?”方二抢在小马前说话。他有点不高兴李轼说的话,心想这是把小马往西藏推。 “对呀。那你咋个不去呢?”小马也追问。 “方二,这事我们早说过,你应该晓得。我要不愿意,农村也好,西藏也好,哪个也勉强不了我。马同学,个人事情还得自己拿主意,按你心愿办吧。” (待 续) |
(续 前) 李轼和方二走后。马兹青陷入了沉思。 她觉得李轼的话,说到她心里。在她心底深处,一直就渴望有一个机会,能摆脱剥削家庭这个包袱的影响,能有一个让自己成长的新环境,哪怕是一个陌生环境;能有一个可以干出一番事来证实自己的工作岗位;至少能摆脱目前这种百般无奈的生活现状。也许,王大业就是这个机会。 她想,自己眼看就要满20周岁,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要是读书的话,应该是大学生了,要是工作的话,也早已三年出师了。如今,不要说学有所成,干有所得,连自食其力都做不到。不是自己不愿意干事,而是没有这种机会。 她不由想到一年来,几次找事干的结果,不由想到邻居张大叔那笑嘻嘻的脸。 人早晚都得成家。她想李轼说的话很简明,却是至理。当学生时,她一直渴望有一个美好的爱情,有一个钟爱自己的白马王子,有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医生。她对给自己带来剥削家庭成分的父亲印象不深,父亲去世她才3岁,但她晓得他是因病去世。多年来,母亲身体也不好。这让她向往救死扶伤这个职业,医生能减少人们的痛苦。 如今,这些彩色的理想,早已褪色。书读不成,医生肯定是当不成,能当一个工人是再好不过。只是看来也很渺茫。爱情依旧渴望,不过已不再浪漫。李轼说得好,不就是找一个合适的人吗?将出现的王大业是这个合适的人吗? 伴随着王大业出现的是西藏,西藏是啥样?她一边哼着:看看拉萨新面貌。一边在脑壳里努力想像西藏的模样,无论她咋个想,却想不出一个具体的模样。惟有的就是地理课中学到的和新闻纪录片看到的:海拔五千多米的青藏高原,海拔八千多米的珠穆朗玛峰,美丽的雅鲁藏布江,雄伟的布达拉宫。 青稞啥样,牦牛啥样,她都想像不出来。她想那里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只有冰雪覆盖的荒原。她不由打了一个寒战。难怪袁敏一听就摇头。 机会,机会。心底那个念头顽强地浮上来:西藏是机会吗,是自己的机会吗? 她想,这样多的当地人能生存发展,这样多进藏的内地人能生存发展,王大业能走这条路,自己为啥就不能走?李轼说何处黄土不埋人时,她心里曾一震。现在她心里又一动:树挪死,人挪活。 西藏,西藏应该是自己的一个机会。 想到此,她纠结的内心像开了一扇窗,投进一缕阳光。 (第197章 青山处处 完) |
第198章 年华似水 王大业是前些日子回来的。 回来之前,王大娘已经让女儿写信告诉他情况,并说小马同意见面。信中还专门说邻居幺妹长得好看,人也能干。王大业得知这个消息后,在脑瓜里翻来覆去地搜寻,却想不起马兹青长得啥模样,印象中好像还是一个梳着小辨子的小女娃。 他高中毕业去西藏时,邻家的这个幺妹刚跨进中学。一去六七年,中间只回来过两次,不要说自己不晓得别人长得啥模样,恐怕别人也不晓得自己长得啥模样。 他第一次回老家探亲时,年龄还不大,王大娘也没催他找对象,第二次回来时,原来是准备相亲的,那晓得赶上城里武斗,城里乱得一塌糊涂。等城里恢复正常时,他的假期也满,又匆匆离去。 没等他回信,第二封信又到。催他赶快回来,趁小马同意,抓紧把这事定下来。 回来第二天,王大业就在王大娘陪同下到马家,是专门看望马大娘。送了2斤毛线,还有一截料子。毛线很珍贵,在城里商店需要凭工业券购买,纯羊毛的还很少。这是王大娘之前特别交待他办的事。他很客气地对马大娘说,没啥好带的,毛线是林芝毛纺厂生产的,工艺说不上很好,但羊毛质量却是实实在在,在我们那里好买。 接着又说,没啥别的意思,他和妹妹都不在家,感谢马大娘和小马对他妈的照顾。请马大娘一定收下。 马兹青不在家,去袁敏家了。王大业把毛线和料子都放在桌子上。马大娘没说收也没说不收。只是说,隔邻隔壁住着,就是相互帮忙,送东西就见外了。不等对方回答就说: 你想和幺女耍朋友的事我晓得,只要幺女愿意,我不反对。耍朋友主要是你们年轻人的事,你们自己谈,耍得成就成,耍不成也不要伤了老邻居的情分。 (待 续) |
(续 前) 桌子上有小马和家人的照片,王大业仔细观看,照片上的年青姑娘像他妈说的,好看。听完马大娘的话,王大业没想到这样顺利。他听王大娘说过,马大娘并不乐意这门亲事。听完马大娘的表态,他忙说: “我晓得,我晓得。马大娘,你放心,我一定尊重小马的意愿。” 事情的顺利也出乎王大娘的意料。儿子说完话,她也马上说:“老姐姐放心,我家大业岁数大些,肯定会将就幺妹的。他要敢欺负幺妹,我就先饶不过他。” 隔一天,马兹青和马大娘也上王家,算是回访。王大娘和王大业都在家。王大业还拿出牦牛肉干,说是西藏特产,请她们品尝。 跟王大业相反,马兹青对这位邻居是有印象的,还是像几年前那样壮实,脸晒得黑了一些。那年她呆在家躲武斗,见过这位邻居大哥。只是那个时候,王大业进进出出,没有留意到她。 一晃3年过去,这次,王大业看到她的第一眼,心里就想,难怪想不出她是啥模样,对方已经长成大姑娘,自己脑瓜里还停留在一个梳小辨的小女娃样子上。第二个念头:小马比照片上更漂亮,而且还多了一分文静的气质。 马家母女离开后,王大娘对王大业说:“大业,你要主动点,女娃家脸皮薄。你也看到了,这幺妹长得多好,要模样有模样,要身材有身材。马大娘人也不错。懂文化,明事理。” “我晓得。” (待 续) |
(续 前) 白天,马大娘上班后,王大业就到小马家来摆龙门阵。他是一个会摆龙门阵的人,说话也很风趣。一开始就对小马说,没见你时,我脑壳里硬是想不起过去的事。一见到你,我就想起来了。小时候,院子里的娃儿们叫你大哥为一马,叫你二哥为二马,我跟一马还一起耍过,藏猫猫,打游击,摘桑叶。那时你还小,他们叫你为马儿。我没记错,对吧。 听到这里,小马情不自禁地笑笑、点点头。她也被勾起儿时的记忆,那时她叫王大业为大业哥,就觉得他早已是大人。 “我也还是叫你马儿吧?要得不?”王大业的话说得很自然很随意。 小马心想熟人们都这样叫我,没啥要不得。点点头说:“要得。” 她本想开口说:大业哥,要得。不过她觉得现在这种耍男女朋友的关系,再这样叫,有点别扭,有点叫不出口。似乎看出她内心在想啥,王大业一笑: “你就叫我王大业,我这名字顺口,单位上的人都这样叫。要不然,你干脆就叫我一王。” 那意思是院子里的人能叫你哥为一马,她也不妨叫他为一王。小马被对方的诙谐逗笑,点点头,算是认同。 王大业摆他的当年的学生生活,摆他当初为啥要去西藏,摆他在那里的生活,摆他到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出差的见闻。 他也不忌讳个人问题,摆他的几次相亲,摆他跟前女友的通信和结局。他也问小马以前耍过朋友没有?为啥不下乡,今后有啥打算? 对第一个问题,马兹青摇摇头,说自己没有耍过朋友。对第二个问题,她说开始只是不想去,中间也有过犹豫,心想还是去了省事。后来工作组的动员,自己的逃避动员,工作组对自己的羞辱,一步一步逼得自己骑虎难下,就更不愿去。 说完,她注视着他,想看他的表情。 (待 续) |
(续 前) 王大业避开了她的目光,转头看着桌上她的照片,心想看不出来,一个年纪轻轻的姑娘,骨子里有一股犟劲。 他那年高中毕业时,也在号召上山下乡,不过基本上都是自愿选择,就没有一个人来动员过自己。同时也在号召支援边疆建设,他选择了后者。想到此,他点点头,说他能理解,当初他去西藏也不是特别情愿的,一是在内地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二是觉得没有更好的选择,才去的。适应后,也觉得不像外人说的那样恼火。 马家堂屋陈设简单,除了桌椅板凳外,靠墙有一个小柜。当他目光落在小柜上摆的一排书上,他站起身走近看一看,随意翻了一下,都是一些小说,其中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问: “马儿,听我妈说你平常爱看书,都喜欢看点啥书?文化的?历史的?哲学的?古代的、现代的?” 看着他的背影,小马没回答。他一听没有回答,就侧过头看着坐在另一方的马兹青,加了一句,“该不会是喜欢军事书籍吧?” 马兹青心里想,上学时主要时间都放在学习上,放学回到家帮母亲做些家务。其他空余时间多是跟同学一起参加课外活动,花在看书上的时间并不多,更没有去看他说的那些书。她明明看见他去翻看了柜子上那些本书,偏偏还要问一些没有的书,她隐隐地觉得他在炫耀似的,就淡淡地回答: “我就一个初中生。你说那些,我都看不懂。” “那总有你喜欢看的吧?”王大业又走回来坐在桌旁,看着她问。 “有时间就看点小说。” “嗨,我就爱看小说。读中学时爱看,工作后也爱看。那些地方娱乐活动也不多,内地去的年青人不多,交往少,所以有时间看小说。” “那你都看些啥小说?” (待 续) |
(续 前) “中国古代的有四大名著,现代的有巴金的《家》《春》《秋》,有矛盾的《子夜》《虹》《蚀》,李吉人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郭沫若的自传体小说……” 王大业张口就说了许多中国小说,又马不停蹄地说了许多国外的名著: 沙士比亚的小说,巴尔扎克的小说,雨果的小说,托尔斯泰小说,高尔基小说……他说完后,看着小马,想看她的反应。 小马说:“我看得少。你看过的书多,很多都是我没看过的。” “你看过《牛虻》吗?” “看过。” “我喜欢伏尼契这个作家,她是一个女人,却把男人的心理描写得那样好。同样的原因,在中国作家中我喜欢茅盾,他写的女性人物,心理刻画也是那样细腻。要是不晓得作者是男人,还会觉得是一个女作家写的。男人把女人写好,女人把男人写好,这很不容易,所以我很钦佩这两个作家。” 小马听王大业说得滔滔不绝,她评判不了,但《牛虻》这书是她认真读过的,她还是说出个人的看法: “我不喜欢牛虻这个人物。他斗争的背景我不太了解,好像是革命党人反对外族统治。他的意志很坚定,让人钦佩。但他报复心太重,折磨爱他的人。这让我不理解。” “他是为了反对教士们的虚伪。叫蒙泰尼里的神父是他的亲生父亲,却欺骗了他。另一个神父也欺骗了他,把他忏悔时说的话告密给当局。揭露宗教的欺骗比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更直接。他有权利报复教会,以牙还牙是没有错的。这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 “他也报复琼玛,还为自己找理由。他既然深爱琼玛,为啥还要这样做?” “这,这……这也许就是人们说的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吧。”王大业没想到对方执著在这里,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话回答,含糊了一下。 她觉得王大业也说得有道理,她也没能力说服对方。 她记得有一次在图书馆看书碰到李轼,摆起看过的书,李轼说,没有必要比高下。要说对教会和教士虚伪的刻画,霍桑的《红字》比《牛虻》更值得一看。我们的阅读习惯太受斗争哲学的影响,甚至成了一种价值判断。这太偏执。 (待 续) |
(续 前) 这时,王大业发现柜子上的书,一些是用牛皮纸包着书的,书皮上面用钢笔写的字很规整娟秀。就问: “这是你写的字?” 见小马点点头,王大业拽过一张纸,掏出衣服兜里的钢笔,想都不想,就写了一段话: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王大业把写着字的纸推到小马面前说: “马儿,你看我这个高中生,写的字,像狗爬一样,比你写的差远了。你不会笑话我吧?” 马兹青一看,字确实写得不咋样。她明白对方是通过自嘲来让谈话轻松随意,心里涌出一丝温暖。这段话也是一代人耳熟能详的,出自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之口。 这段话她第一次读到时,好像全身的血都在沸腾。如今看到,虽然不再像过去那样激动,仍然感到说得非常好:人不能虚度年华。 王大业是一个健谈的人,又有了几年的工作经历,在单位出过几次差,也见识过不少东西。与小马相比,他已经是一个社会经验比较丰富的人了。 两个人间的龙门阵主要是王大业在摆,马兹青偶尔摆摆,多数时候是对方问到点啥,就回答一点。更多时候是静静地听王大业天南地北的龙门阵,她想这样也许能让自己更多地了解对方。 (第198章 年华似水 完) |
第199章 九曲流觞 过了几天,王大业约小马出去走走。说自己都回来好几天,老闷在家里,还没有出去转转,问小马能不能陪自己。马兹青爽快地答应: “要得。去哪里?” “你说吧,我听你的。” “那,那我们就去流杯池。” “要得。我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去过那里。不晓得变成啥样?” 马兹青想流杯池人少清静。 流杯池在岷江北岸的催科山脚下,得坐轮渡过河才能到。那里建有一个烈士陵园,很清静,城里人一般不会去那里耍,隔河渡水的,就是周日游人也不多。这样就不易碰到熟人,她不想碰到熟人尴尬。 进了陵园,果然是一个很安静的地方。两个人就顺着那条进园的主路,边走边说话,园内游人稀少,只有鸟鸣声打破静谧。 王大业手操在裤兜,随意走着,眼望着四周山岗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左侧是是湖,湖面光光的,啥都没有,波澜不惊,一平如镜。这两天在家跟小马接触,他已看出对方不爱虚荣,是一个务实的人。 他觉得他妈说得不错,小马是一个好姑娘。自己已喜欢上这个文静的姑娘。他也看得出来,小马不讨厌自己,但也没有接纳自己。他不着急,想找些她喜欢的话题摆龙门阵,让她多了解自己。他觉得有把握,让小马喜欢上自己。 两个人继续沿着湖边散步,走到了烈士墓前的平坝。烈士墓被苍松翠柏簇拥着,加上幽静的环境,更显得庄严肃穆。那高高的方尖碑上“英名千古浩气长存”八个金字闪闪发光。每次看到它,小马都感到心灵上的一种震撼。 一到清明,陵园里人山人海,一拨一拨的队伍,像潮水一样涌动,花圈堆得像小山一样,少先队队员、共青团员、共产党员都排列成队,分别站在队旗下、团旗下、党旗下,举起手宣誓继承先烈遗志。人们都是来祭奠英烈的。 一次宣誓仪式结束后,马兹青和同学一起登上台阶,一个一个地瞻仰烈士墓碑铭文。在后排的墓碑中,马兹青记得那些烈士才十八九岁,比自己大不了几岁,都是解放初在征粮剿匪中牺牲的。她回去写作文时,就在作文中说长大后要像他们一样走革命道路,做一个无愧青春的人。 那时喜欢看《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特别羡慕书中那些英雄人物,羡慕她们那些激荡起伏的青春岁月。如今,自己的青春正在蹉跎,她心中是说不出来的苦涩。 (待 续) |
(续 前) 旁边的王大业还在滔滔不绝地讲。他们已经走到流杯池。这是一个天然峡谷,他们顺着石台阶往下走。 流杯池是戎州的一大名胜。屹立的一天然巨石。奇妙之处是巨石从中裂开,形成巨大裂缝,状如峡谷,长约三四十米,高有二十多米,宽有五六米。更绝妙之处是左侧巨石下有一泉水涌出,流经谷底,又无声无息地没入右侧石穴。 谷底有几米宽,是古人利用天然地形、泉水而修建的九曲流觞,能容纳许多人在此游乐、乘凉、观景。峡谷下宽上窄,上面收窄,呈一线天状。右侧石壁向左倾斜,倾斜度远远超过意大利比萨斜塔,倾斜的上部岩石,危如累卵,摇摇欲坠。巨石上空是盘根错节的黄桷树,枝叶浓密如伞,遮蔽着峡谷。谷底泉水清澈甘冽,凉气逼人。 两个人又走下一层石梯,经过一平台,穿过石牌坊,顺着又一层石梯下到谷底,顿时感到凉气从四周渗出,凉悠悠的。王大业环顾了一下四周说: “马儿,你晓得这流杯池的来历吗?” “听说过,详细的不太清楚。” 王大业说,正好这些事我晓得,我给你摆摆。来,先坐下,歇一歇,他让小马在一个石凳上坐下,自己也坐在对面的石凳上。也不管马兹青有无兴趣,就摆起来: 北宋的黄庭坚贬到我们戎州当官,利用这天然而奇特的地势,仿照晋人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曲水流觞的风雅之举,修筑成流杯池。兰亭在浙江的绍兴,我去过那里。那里的流杯游戏是在平坝上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上,周围是田野竹林树木。 黄庭坚搞的这个流杯池,是在这种峡谷中。你看,两面都是坚硬无比的花岗石,寸草不生,而顶上的缝隙中却长出参天大树。你看,石缝中有清泉流出,更是幽静独特。 黄庭坚是很有名的文人,还有一个更有名的文人是苏东坡,他们交情很好。苏东坡经过戎州看望黄庭坚时,跟黄在这流杯池饮酒吟诗。 后来黄庭坚去世,据说苏东坡修了一座吊黄楼来纪念他。就在刚才我们过河看到的锁江石上,吊黄楼早就没有了,但这个地名留传下来。这两面的石壁上,是后来的人留下的题词、诗赋,流传至今,成了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名胜。 (待 续) |
(续 前) 马兹青看着脚下弯来拐去的曲水,王大业的讲解像一根线,如曲水一样,绕来绕去,把她原来晓得的那些事都串起来,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故事。 她也有两三年没来这里,站在谷底,她抬头仰望上空,上空被树木挡住了,叶缝中还能洒下一点阳光。弯曲的流水和旁边的石凳依旧,泉水还是那样清澈,周围的石壁上原来记得刻有很多字,很多草书字她都不认识。 她印象深的有4个大字“破壁高飞”,这让她联想到眼下的处境就像四面为壁,出路何在?眼前的石壁光光的,一个字也看不到了。她后来听说是园内职工为了保护这些古迹,不被毁在运动初期的破“四旧”中,全用泥糊起来。 右侧石壁上黄桷树那些粗大的寄生根,离开了土地,像石钟乳一样悬垂在空中,褐色缠绕的根系显示了岁月的苍老。古树在这种环境中,还是顽强地生长。 “马儿,我记得这里原来有一个涪翁楼,两层楼的。现在也没有了。” “对,是有这个楼。前两年清明来扫墓都还在,可能也是最近才没有了。” 马兹青今天的心思没有在这些龙门阵上,只是有口无心地应答。她是希望王大业能给她摆摆西藏那里的生活情况和工作情况。希望王大业先开口说说咋处理两个人的关系,以后又该咋办。 但王大业似乎不着急,绝口不提这些事,只顾跟她摆一些不相干的龙门阵。其实王大娘催过儿子几次,要他赶快定下来,以免夜长梦多。但王大业不那样想,他相信自己的条件,除了工作地点差外,其他方面并不差。他晓得小马同意跟自己交往,是希望能解决工作问题,但他也希望小马并不是仅仅为了这点。 倒是小马沉不住气,好几次都要提这些事,不过,话到嘴边,最后还是咽回去。心想,他都不着急,我一个姑娘家咋好意思着急。让他妈晓得了,好像是我急着要嫁给他似的。 (待 续) |
(续 前) 两个人在流杯池那里歇一阵后,又顺着一层一层的石梯往上走,从另一端走出流杯池峡谷。往右拐是一堵石壁,垂直的石壁上原来有一人多高的几个大字“南极老人无量寿佛”。 王大业说他听人摆是黄庭坚的字,现在同样是看不到了。从正面看,巨大的石壁中间裂开一条┓形的缝,垂直裂开的部分没有裂穿,是封闭形的。石缝高约数米,却仅有一人宽,黑咕弄咚的。去攀爬能够显示一个人的胆量。 王大业一边往石缝走去,一边说,我当娃儿时爬过好多次。你爬过吗?我们去爬爬。马兹青有点犹豫,她小时候也爬过,并不怕,现在要去爬,手和衣服肯定要搞脏,她有点不愿意。 王大业看出她的犹豫,说不要怕,我拽着你。马兹青心想不好驳他面子,略一点头,就跟上去。刚往里走了两步,视线就模糊起来,脚下的岩石高低不平,一手摸着石壁,一手拽着王大业的手,脚下试着往前走。 就进去几米远后,石缝忽然折向左拐,岩石横向裂开,岩石像巨型的两扇磨石张开了嘴,斜着向上通往绝壁。横向裂缝很宽,高度却不到一米,人无法站立,只能弯下腰,最窄处还得匍匐而行。坡面很陡很滑,幸好岩石面上有人工凿出的槽子,能踩住。 王大业拽着小马慢慢爬出两扇磨似的巨口,走到横向的另一侧,光线从绝壁裂口处投下来。这正是巨石的奇妙处,看似无路之处,又绝处逢生。巨石后面像从天而降一般,又垂直裂开一条缝,裂缝虽然同样狭窄,却是从岩顶自上而下贯通,像一线天,游人可由此拾级而出。 爬出裂缝口,眼前顿然开阔,上面是广阔天空,下面是一个浮着睡莲的小湖。小马不由得畅快地吸了一口这外面的清新空气,心想换一个位置看,前景也未必就不好。 (待 续) |
(续 前) 王大业兴致很高,又提出往后山走走,说那方有三国时期诸葛亮调兵遣将留下的点将台。看他兴致勃勃,她也不好拒绝,就跟着一路向后山爬去,山岗不高,几十米而已。 王大业一边爬一边摆,说这是当年诸葛亮南征时的遗迹。诸葛亮在此处与当地土著人讲和,当地人同意退兵,并让出一箭之地。他们以为诸葛亮一个文弱书生,一箭射不了多远。那晓得,中了诸葛亮的圈套。 原来诸葛亮早在事前就做了两支一模一样的箭,上面的记号也是相同的。当天射的一箭是假,只是虚晃一枪,而几天前,就悄悄派人骑马赶往云南境内,把另一支箭插在那里。当在云南境内找到那支箭时,把土著民吓坏了,一个摇鹅毛扇的书生都这样厉害,其他武将就更不得了啦,就赶紧退兵。 小马没有打断他的话,虽然她并没有认真听多少,但男女一起耍朋友,有人说话要比冷场好,不然两个人都会觉得尴尬。 大半天下来,龙门阵多是王大业在摆,小马只是听,偶尔插一句。等到他们回家时,她想说的话却一句也没有说出口。 (第199章 九曲流觞 完) |
第200章 言归正传 第三天,王大业又上马家找小马摆龙门阵。马家比他们家宽敞,有地方坐,摆龙门阵方便。而他家就只有两间小房子寝室。 这个院子里房子多数都很破旧,小马家的房子也不例外。但小马家房子还算宽敞,一马和二马下乡后,还空出一间寝室,除了寝室外,还有一间堂屋。不过屋里也是空空荡荡的,没啥东西。第一天进来时,他就看出这种寒碜。 王大业晓得马家曾是有钱人,从爷爷那一辈就开始走下坡路,到父亲这一辈就彻底穷了,不过还是担了一个剥削阶级的名分,这也让马家人背上了深重的包袱。 两个人摆了一些闲话后,小马开口问: “我的家庭出身不好,现在都讲这个,你就不在乎?” “我妈都不在乎,我更不在乎。”王大业回答得很干脆。接着又说:“马儿,我比你大好几岁,明白这是咋个回事。说实话,这些事都跟你个人没啥关系。在我们哪里没有闹得这样厉害。” “要是我去了你们那里,我能干啥?能给我安排啥工作?” “你有文化,有很多工作都可以,比如搞财会,到小学教书,在单位办公室当办事员,至少也可到商店……” “要是可以,我想到工厂。”小马拦断对方的话。 “那也可以。过去西藏没有厂矿,前几年内地开始搞援建项目,建了一些厂矿。厂里像库房保管员、工会的宣传干事,有好多适合女娃儿干的岗位。” “不,我不想干这些。我想当工人。” (待 续) |
(续 前) 小马这一打算是他没有料到的。刚才他说那些工作,他都清楚,毕竟在那里干了六七年。他也能帮忙把小马安排在这些单位。一听小马说要当工人,他不晓得她是咋个想。心想在高原地区当工人是很辛苦的,比在内地要恼火得多,刚去的人走路都得喘,更不用说干体力活路。 其实小马的想法很简单,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风尚,普通人家的子弟都想当工人,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员。尤其是一些家庭出身不好的青年,更愿意作出这种选择。对他们有一句经常挂在耳边的话:家庭出身是不能选择的,但走啥道路是可以选择的。 “马儿,当工人很辛苦的。你用不着先考虑具体的,到那里再说吧。安排最后还是要由组织定的。” “要得,这事以后说。昨天王大娘叫我上你家,帮她干点事,她说你出去看同事,是一起回来度假的?” “不是一起回来的。原来一个系统的,他年初已经调回来,家里有些特殊困难,就先调回来。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家等着。” “听说有政策规定,你们在那里干到年头,就可以调回来?” “是有这个政策,原来规定满8年后,就可以申请调回内地。我已经去了7年,还不到年限。不瞒你说,就是到了年限,能不能马上就回来也不好说。” “那又是为啥?” “一是申请能不能批准,不好说。如果工作需要,又没人接班,就走不成。你也不好意思一拍屁股就走人,还得以工作为重。对吧。二是回内地也需要有对口单位或合适的单位能接收你才行。所以有些老职工到年限后好多年也走不了。有些人觉得回来后也没啥合适工作,或者是自己能解决,配偶不好解决,再加上时间一长,对那里有感情了,干脆就留在那里干下去。” “那你是咋想的?” “我到时肯定要申请调回来。你也晓得,我妹妹已结婚,忙自己的事。我妈身边没其他人,以后肯定得靠我照顾。至于啥时能走成,也只能到时再说。” (待 续) |
(续 前) 王大业晓得小马有许多关心的问题要问,就安静地等着。为了不让对方紧张,他把目光落在周围。老房子的墙是夹泥墙,好多处墙壁的石灰面都剥落掉,露出里面的竹篾片。房架下面没有阁板,可以直接看到房架,好多檩子都塌了。 “你如果一两年就调回来。要是我去了,不就等于把我一个人留在那里。这事你咋考虑的?” “不瞒你说,我想过这点。如果你去了,我肯定就先不申请回来,再呆两三年后,等你适应后再说。” “你不调回来,王大娘能同意吗?她就你一个儿子,一直就盼着你能早点回来。” “我妈现在身体还硬棒。到那时,都是一家人了,我妈还有啥同不同意的。大家商量着办吧。我肯定是要回来的,早晚点的事。” 听他说到一家人,这也是小马最关心的问题。她就立刻问:“这也是我一直想问的问题。是不是必须结婚登记了,到你们那里才能安排工作?” “是这样规定的。政策就是为了照顾职工家属。” …… “你问了这样多。我也说说我的想法。马儿,我比你大好几岁,说话是负责的。我喜欢你。希望你不要拒绝我。正因为如此,也请你认真考虑。我还有四五天满假,你不用太着急,但成与不成,在我走之前,给我一个明确答复就行。” 接下来几天,王大业没再来找小马,在院里碰到时,也只是热情地打个招呼,却不提这事。相反倒是王大娘总来找马大娘摆龙门阵。她不担心小马不同意,她担心马大娘不同意,因为马大娘多次提到过西藏环境太艰苦,不放心女儿去。 (待 续) |
(续 前) 王大娘对马大娘说,其实到了那里后,只要安定下来,也不像人说的那样恼火,都在办公室上班,跟我们内地也差不多。马大娘说,我听说那里女人生娃儿都得回内地来。 王大娘一拍大腿,说这就是好事嘛。内地去的人都是回来生养娃儿,娃儿出生后,就留在老家养。这多好喽!我身体好,他们要是有娃儿,我帮他们带。我早就盼着抱孙子…… 不等王大娘说完,马大娘就把她话拦断: “王大娘,你小点声,这话在我面前说说不要紧,你可不要让幺女听见。你太着急,事情还没到那步嘛” “对,对。马大娘,你不要多心。我也是说以后,说以后的事。不过,女娃儿家,还是早点结婚好。你看我家二妹,比幺妹不才大两三岁吗,现在娃儿都一岁多喽。”王大娘心里明白,不是马家幺妹多心,是马大娘自己多心,连忙把话扯回来。 两个当妈的在堂屋说话,在寝室里的小马也听到一些。这两天,王大业没再找她,那意思就是双方已经正式接触,他该说的已经说了,她该问的也问了。剩下的事,就是让她一个人认真考虑,到底是行还是不行。 王大娘说的那些话,她并不多心,男女朋友要是耍成了,结婚生娃儿是很正常的事。她坐在床上翻一本书,却一个字也没有看进去。她在想着该咋个回复王大业,她甚至怀疑自己不是自己,过去遇事还从来没有这样犹豫。 这次是咋啦? 当初听到有这个机会时,甚至还没有细想,心里就决定要坚决抓住。跟王大业接触了二十多天,情况都了解了,反而下不了决心。 刚才听王大娘跟母亲摆龙门阵,提到她家二妹的事,她也大致晓得一些。王家二妹小时跟二马是同学,初中毕业后,没再读书。本地没有找到工作,外地铁路部门招工,就去外地工作。后来,找了本地工作的一个人,还不到20岁就结婚,前年以对调的形式调回来。在木材厂上班,工作单位不如原来好,却算是回到家门口。 王家二妹的事,对小马也有一些触动,事情总得先迈出第一步,才有第二步。等王大娘摆完龙门阵离开,小马也迈出门,她要再去找一次袁敏。 (第200章 言归正传 完) |
第201章 决心已定 袁敏一见她,就说还是为那件事找我吧。马兹青点点头,表示还想听听袁敏的意见,说完看了看屋内。袁敏家也并不宽敞,能一眼看尽,因为是后修的新房子,显得干净整齐。光线也好,不像她家,白天也是黑黝黝的。 袁敏说:“放心,家里没其他人。我爸妈上班去了,方方还没有放学回家。有话你尽管说。” “圆圆,王大业已经表态,正式等我回答。你说我答不答应他?”小马还是希望袁敏能帮自己出出主意。 袁敏仍是快人快语,说:“马儿,我还是上次那个意见,能不去就不去。以你的条件,还怕找不到一个能帮你解决工作的男人。” “圆圆,那也得这男人我喜欢才行啊。” “是啊。这不又回到开头了嘛,你要喜欢王大业,就答应他。不喜欢就回绝他。” “我心头也吃不准,这不就是找你帮忙出个主意嘛。” 别的事,小马不会找袁敏出主意,她觉得自己考虑问题比袁敏强。这种事,她觉得袁敏比自己有经验,听听她的话有好处。 “你喜不喜欢一个人,得你自己心头才清楚。这事我咋个给你出主意?” 这一下,小马不好说啥。袁敏的意思跟前几天李轼说的差不多,觉得合适就行。对王大业,她还真挑不出啥毛病。学历比自己高,人也长得不难看,对人有礼貌也诚恳,家里条件也是清楚的,大几岁也算不上毛病。好像各方面条件都合适。 就是觉得他有点爱炫耀自己,更主要的是自己内心也说不清究竟喜不喜欢他。说不喜欢吧,好像也不是。说喜欢吧,好像也说不上来。反正这人倒是不讨厌。她就把这种感觉告诉袁敏,袁敏笑嘻嘻地说: “马儿,摆龙门阵爱炫耀自己,这算啥毛病,不就是摆龙门阵吹吹牛嘛。不讨厌这个人,就说明你有点喜欢他。再说,你们交往才几天呀,哪里就会爱得死去活来。时间长了就不一样。” (待 续) |
(续 前) 其实,马兹青晓得自己感情上的障碍在哪里,她对王大业有好感,却没有产生爱情。这段时间,她一直在想这事,她跟王大业谈不上一见钟情,因从小就认识。虽说在一个院子里长大,却没有多的接触,更不用说男女方面的接触,也不存在日久生情。她真正想去的理由,是理智上的决定:这就是一个机会。 “圆圆,你又乱扯。我心里烦得很,你还跟我添乱。我是在跟你说正事。” 袁敏收起了笑容,她想起前一阵她哥回来,摆龙门阵时曾提到生产队的一个女知青,就是找了一个青海工作的对象,到青海探路去了。袁敏想下乡知青可以走这条路,没有下乡的知青不也照样可以走这条路吗?想到此,她就说: “马儿,我有一个主意。他不是等你答复吗,你就说你要先到实地看看再定。看他咋个说。” 马兹青一听袁敏的主意,点点头表示同意。她觉得这样好,不至于一去就是结婚,有回旋余地。 回到家,小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母亲。马大娘说: “我还是那个意见,能不去就不要去。我对王家老大本人没啥意见。就是那地方太远太苦,交通又不便,坐汽车,路上颠来簸去就得十天半月的,你受得了?你实在要去,我也拦不住你。只是你以后不要怪当妈的事前没有拦你。” “妈,到西藏去工作是很光荣的事,是支援边疆建设。我这一去,你就不会为我的事受牵连。这不也是一件好事嘛。” “我晓得是光荣的事,你不用跟我讲这些道理。当妈的不希罕这种好事。”说到这里,马大娘叹了一口气,又说: “想好了就早点给别人一个回话。别让人家心里不踏实。” 看见母亲在叹气,小马心想,我何尝就高兴去,但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路子。不过,这时她已下定决心,只轻轻说: “我晓得。” (待 续) |
(续 前) 隔壁的王家,王大娘也正在跟王大业说话。 王大娘说,我咋看你这几天又不着急了,不找小马耍喽。再过两三天,你就该走喽,走前把事情定下来,免得夜长梦多。 他说,我哪不着急,我在等她回话,已经过了三天还没有给我回话。我看她是有点不喜欢我。我怕她是为了解决工作才勉强答应。 王大业在小马面前一付根本不着急的样子,其实内心还是比较着急的,他的同学,还有院子里的同龄人,都结婚了,有些还当爹了。他还八字没一撇,再加上他人在西藏,解决个人问题又多了几分难度,你说他能不着急吗?不过,他面上还沉得住气。 王大娘说,你一个大男人怕啥。你管她喜欢不喜欢,只要同意跟你登记,睡到一个床上就行。过日子嘛,久了,慢慢就喜欢喽。我看马家幺妹不是一个不讲良心的人。你对她好,她自然会明白喽。 第二天,小马上王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王大业: “这次你回去,我就跟你去。话先说好,我不晓得自己能不能适应那里的生活,这次去呆个一月半月的,就是想看看自己能不能适应。如果能适应,我就跟你登记,不能适应,我自己回来。你还有几天走,你也考虑考虑这办法要得不?要得,我跟你走。要不得,你自己走。” (待 续) |
(续 前) 小马说这番话,就是袁敏出的主意。 那天,袁敏还说,你是着急找工作,才在登不登记上转圈子。你若不着急找工作,就先去适应一下,要是觉得还能适应,人也行,就登记。要是觉得还不了解,提出再跟他交往一年。小马一听,有点犹豫地说: “这不是把别人耗住,到时如果不成,不等于害了别人?” “啥叫害了他,你要是急急忙忙地登记,才是害了你自己。再说,双方都是自愿的。这话就得明说,他愿意就干,不愿意就拉倒。你心里不是有坎过不去吗?有一年的时间,不就相互了解清楚,有没有感情也晓得了嘛。” 袁敏说得一套一套的。小马心想,像现在这种异地耍朋友,不要说是一年,就是两三年,大家能在一起的时间也是很有限的。了解也罢,感情也罢,都很难说清楚。不过,袁敏这主意是可行的,有回旋余地。 她心里也想清楚了,王大业这人不讨厌,到了那里,只要能适应,工作岗位也可以,就同意。不管咋个说,这是一个机会,是自己的选择,不是别人逼的。 王大业等马兹青一说完,就很干脆地说: “我不用考虑。我同意。我一开始就说过不勉强你。” “那好。我跟你走。”小马的话也很干脆。 小马的决定并没有让王大业感到意外。二十多天的接触,他已经对小马有基本的了解。她不甘心现在这种碌碌无为的生活,她也不怕吃苦。有了这两点,西藏的艰苦不会成为障碍。 剩下的就是自己能否获得她的芳心?这一点他也越来越有信心,自己外在条件不差,自己的坦诚,自己的热情,都让对方难以拒绝。尽管小马说了如不适应西藏生活,就会自己回来。但他相信事情会顺利的,内地尤其是四川去西藏的人不少,基本上都能适应。 他相信小马会珍视这次机会,为了实现她的愿望,会坚持的,能适应的。 (待 续) |
(续 前) 王大业的假期有一个月,因为路途上需要很多时间,他每次往返,单程就得两周时间,如遇到天气或路况不好,一个月也到不了目的地。一般他们是两年回来一次。每次回来,刚开始觉得很充裕,相相亲,很快也就过去,仍是两手空空。这次,他不再空手而归,他将和小马一同回西藏。 一见小马同意,王大业把进藏的行程告诉她。 那时,从成都到拉萨的航班刚开通没两年,航班很少,关键是一般公职人员机票不能报销。坐汽车进藏是主要方式,一般情况,没有急事都是坐汽车,一段路一段路地走,既艰苦也麻烦。 如果小马去,就准备先到西宁,再从西宁去拉萨,青藏路安全得多。走川藏路虽然距离短一些,但艰险无比,经常塌方中断,一堵十天一月的都有。当年修川藏路时,有一首歌叫《二郞山》,就是描写其艰险的,歌中唱到: 二呀么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 古树那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岗, 羊肠小道那难行走, 康藏交通被它挡。 二呀么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 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 誓把公路修到那西藏 不怕那风来吹来不怕那雪花飘, …… …… 王大业听说过,当年修这条路,解放军牺牲了三千多人,平均一公里就牺牲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就是现在汽车出事故死人也常见。沿途都能见到当年牺牲者的墓碑。这些,他没对小马说,怕把小马吓倒。 马兹青说有你带路,我不用晓得具体咋个走。她心想,当年没路的情况下,解放军还修通了这条路,现在是有路可走,还有啥好犹豫的。 她说:“我不怕。我喜欢《逛新城》。” 说完就告辞回到自己家,一进家门,她就哼起来: 雪山升起了红太阳 拉萨城内闪金光 翻身农奴巧梳妆 阿爸和女儿双双逛新城呀 女儿在前面走哇 走的忙 老汉我赶的汗呀汗直淌 一心想看拉萨的新气象 迈开大步我紧呀紧跟上呀 唱着唱着,眼泪顺着脸颊簌簌而下。不过,她心里是高兴的。 (第201章 决心已定 完) |
第202章 不同的河流 武兴宇疯了。 李轼刚听到这消息时,吓了一大跳。 6月初,李轼已经离开原来工地一阵了。到了更上游的一个河边工地,那里也能朝夕看到金沙江,河里要涨端阳水了,汛期一到,金沙江就更加狂放不羁了。听说大牛端阳要回来,李轼上大牛家去打听: “伯父,大牛端阳要回来吗?” “不回来。” “过年回来了吗? “也没有。” “为啥?信上咋说的?” “他没写信,托人带的话。” “那我走了。伯父。” 李轼转身离开大牛家,心想过年都没回来,端阳更不会了,一边走一边想这大牛是真跟他父亲较上劲了,有点过了。忽然听见有人在招呼自己,抬头一看原来是孙友忠,没等他说话,孙友忠先开口: “李兄,你晓得武兴宇的事吗?” “他咋了?没听说有啥事呀!我倒有一阵子没见他了。” “在同学中,你跟武兴宇关系要算最好的,你真不晓得他的事?” “我是真不晓得,这段时间,我在忙着办病残手续的事。没去他家,他也没来找过我。孙友忠,你就别绕弯子,直接说吧,他咋了?” “他疯了。” “你说啥,疯了?!”李轼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看孙友忠的神情,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明白孙友忠说的是真事。过去因武兴宇一些言行跟大家不一样,曾有同学说他疯疯癫癫的,那也是一些见不惯他的人的看法。他紧跟着又问了一句: “真的?” “真的。”孙友忠点点头。 “啥时候的事?” “有两三个月了。那天碰到他父亲,他父亲告我的。他父亲要不喊我,我差点认不出他来,他父亲原来一头黑发,现在有一半多都白了。我过去瞧不起他们这些当官的,现在一看他父亲那个可怜样子,也觉得挺造孽的。唉!他还问起你,让我转告你。” 李轼想起武兴宇说过他父亲是经历过抗日战争的人,是从部队转业到地方的干部。古代的故事,说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发,看来这种事是真有的。 去年他鼓动武兴宇去跟孙友忠拉车,为这事,孙友忠去过武兴宇家几次,认识了武兴宇的父母。而他最近这几个月,除了干活路,更多心思放在找“盔甲”上。武兴宇疯了,让李轼感到吃惊,但内心深处又有点不意外的感觉。 一直以来,李轼就感到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拽武兴宇,要把他拖向一个昏暗混沌的空间,或者说是一个无拘无束的空间。他想不透这一层,只感到自己跟武兴宇的想法是不一致的,自己想的都是很现实的问题,而武兴宇着眼的往往是一些与现实没关系的事,或者是很遥远的事。 (待 续) |
(续 前) 去冬一天,武兴宇主动约李轼去看星星。他们抱膝坐在天心窝岩石上,仰望苍穹。武兴宇说古代的天文学家张衡从小就喜欢这样看星星。 在他眼中,满天的星斗在顶上盘旋。星星都显得比夏天小了,好像是在寒夜中紧缩身体一样,却显得亮一些,像一颗一颗发亮的钢钉,钉在漆黑的大厅拱壁上。 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漆黑的夜空,星星眨着眼睛,似乎都在离我们远去。又好像是纹丝不动,是在向我们招手,要我们前去,要告诉我们它们的故事。 武兴宇把心中的感觉告诉李轼。不等李轼说话,他又接着说:“他们各自都有故事,这些故事都各自不同。就像这眼前的江水,任何时候都是不同的。李兄,你们经常游泳,难道没有观察到这些吗?” 李轼看着眼前的金沙江,黑暗中的江水,有微弱的反光,只能看个大致齐。江水的奔腾声在夜晚却显得清晰单纯得多。他不晓得武兴宇想说啥,他晓得武兴宇的一些想法,跟大家是不一样的。果然,武兴宇开口: “希腊人说过,人不能两次蹚过同一河流。这是啥意思?这就是说,河流是变化的,永远都没有同一的河流。” 李轼晓得武兴宇说的这句话,是希腊哲学家说的,是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的。这对现实生活有何意义?对人而言,不就是一种生活常识嘛。水是流动的,对流动的水来说,永远都没有同一的河流。岸是不动的,对不动的岸来说,就始终都是同一河流。 就像自己和别人为了到南岸干活路,每天都在同一个码头过同一条河,哪个会认为不是在过同一条河流呢?视角不同而已,不过,李轼不想跟武兴宇扯这些。 不等李轼说话,武兴宇又自言自语地感叹起来: “李兄,对于宇宙来说,我们生命就像过客一般,转瞬即逝,存亡都微不足道。” 李轼没接话,他想生活真是奇怪,能够造就出武兴宇这样的人。社会上的运动热火朝天,似乎对他没有一点影响。他像一个过客,照旧活在自己慢悠悠的行程中。 (待 续) |
(续 前) 突然听到孙友忠说武兴宇疯了,着实让李轼大吃一惊,这到底是咋回事? 武兴宇性格平和,心胸也不狭隘,聪明就更不用说。尤其是他对生活一贯抱一种很超然的态度,外界因素似乎影响不到他。咋一下子就变疯了? 那他会是一付啥模样?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还是目光痴呆,举止怪异。李轼想到此,就问孙友忠: “你去看过他吗?” 孙友忠一晃脑壳:“没去。天天忙着上班。我想也不会像他父亲说的那样恼火,年纪轻轻的,能疯到哪里去?他平常就是古里古怪的。” 李轼晓得好多同学,都觉得武兴宇是一个精神异样的人。他对孙友忠说: “那你先忙你的。我明天去看看他。” 当李轼看到武兴宇第一眼时,心就放下来了。心想这哪里像疯了的人,不是上好的嘛。咋就说他疯了,是不是把他那种时而执着,时而东想西想,不循常理的行为当成疯子举止。 这个宿舍院都是二层楼的楼房,围成了一个四方的院落。武兴宇家住在二楼,透过窗户能看到远处的翠屏山一角。 武启生正好也在厅里,李轼觉得他不像孙友忠说的那样不堪。 李轼把疑问的眼光投向武启生。满头白发的武启生说: “小李,你有好长一阵没来了。” 李轼心中有些歉意,忙解释道: “伯父,换了一个工地,距离远,天天忙着跑路。时间都花在路上了。” “我不晓得你家的地址,要不然我就找你去了。”武启生的话很客气,却掩饰不住那种焦虑的情绪。 李轼明白武启生是为武兴宇的事找他,连忙说:“兴宇的事,昨天我碰到小孙,他跟我说了。” “哦……唉,我是希望你来看看他。小宇没啥朋友。”武启生口气依旧沉重。 李轼看着眼前一头白发的武启生真和以前判若两人了,心里一紧,心想武兴宇真有事了。说:“伯父,你先忙你的事吧,我陪兴宇坐坐。” (待 续) |
(续 前) 李轼进到武兴宇房间,武兴宇安静地坐在书桌前,眼睛望着窗外。他正在凝视着青山。武兴宇看到李轼很高兴地说: “李兄,来了,坐吧。你有好久没来耍,最近在看啥书?” “前一阵在看李剑农的《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前段时间换了一个工地,这一阵工地上有活路,忙着干活路。没功夫看书。”李轼坐下来。 李轼说的这本书,是专门写中国从专制走向共和那段历史的。他觉着写得生动有趣,不像有些历史书那样乏味。他还没有看完,他也晓得武兴宇对这类书兴趣不是很大。所以只是随口说说而已。 “这书没看过,那段历史晓得一点。清末民初那些人物走马灯似的,像过客一样,一个一个地展现头角,国家却没啥起色。”武兴宇依旧看着窗外,窗外时不时有路过的鸟儿,不等看清模样,就从窗口飞速掠过,奔青山而去。 “兴宇,话不能那样说,进步是明摆着的,至少是帝制结束了,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李兄,帝制结束不等于专制结束,那些人不都还是在做没有皇帝的皇帝梦吗?” 在中国的思想迭代中,李轼看好的是春秋战国时的多元思想,秦以后的思想不仅没了张力,而且几近萎缩。他觉得国家可以统一,思想不能统一,思想一统一就成了一潭死水。他说: “那不也就是做梦而已。时代已经容不下做皇帝的人了,也容不下这种思想了。这三十年各种思想都有,有些方面类似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政治上、文化上都是一个很活跃的时候。” “我觉得那时没法跟战国时期相比,太务实了,思想就很容易扭曲。”武兴宇把目光从窗外收回,平静地看着李轼。 (待 续) |
(续 前) 李轼想武兴宇思路如此清晰,这哪里像一个疯子嘛,印证了他第一眼的判断。家里人咋会认为他疯了,是不是搞错了?就换了一个话题: “行啦,不跟你扯那些太远的事。还是务实点好,拿现在来说吧,有活路干我就不看书,闲着时就看一看。” “干啥非要干活路?你说。去年你让我跟孙友忠拉车,刚开始还觉得有点好耍,没两天就烦了,一点意思都没有!”武兴宇说完,又把目光投向窗外,去追逐那些不知名的飞鸟身影。 李轼一听这话,晓得武兴宇是真有点疯,至少精神上是有点问题。 人要不是疯的,再咋个也不会问出这个话,他也回答不了这个话,只有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才能问出这种话。而武兴宇的家境即便好点,也还没到不食人间烟火这个地步。 “兴宇,活路总得有人干吧,你不喜欢有人喜欢,你觉得没意思,有人觉得有意思。” 李轼说这话时想起了老黄牛,老黄牛会觉得干活路有意思。因为他干了活路才有钱,有了钱,一家人的生活才有着落。 如果告诉老黄牛,这世间有人觉得干活路没意思,看星星才有意思。那老黄牛该咋个想?老黄牛肯定会说:跟老子这是一个疯子,地上的事情还没闹明白,咋就有闲功夫去操心天上的事?跟老子肯定是吃饱了饭闲得慌的一个疯子。 李轼想老黄牛可能不会晓得,世界上还真有人是把看星星当职业的,可惜武兴宇不是端的这个饭碗。 “那就让觉得有意思的人去干好了。”武兴宇一脸的漠然。 “啊……”李轼顿时语失。 话说不下去。李轼想武兴宇就算不疯,也很难跟人交流,正要告辞,武兴宇开口: “天天在家闷得很。李兄,陪我到江边走走。” “要得。” (第202章 不同的河流 完) |
第203章 天心窝 两个人来到天心窝。 天心窝,是金沙江边上一座巨大的花岗石山岗。历经千万年,山岗看不出风化痕迹,光滑坚硬,寸草不生。山岗由两块巨石相倚而立,两块巨石贴得很紧,缝隙处最宽只有一尺左右。 天心窝确实奇怪,因为它四周没有岩石,两块巨石似从天而降,平地拔起。天心窝其势突兀,天然浑成,临江一面是斜坡,岩体伸入水中。靠陆地一侧,石壁陡峭垂直,有一二十米高,且光滑无迹,无以攀援,想是千万年间,江水磨砺而成。 冬天,天心窝阻断了岸边的道路。纤夫们拉船逆流而上,必须经过它。纤夫们从斜坡面爬上来,光滑的坡面上被纤夫凿出一些浅浅的石阶,便于站稳脚步。 经过两块巨石的缝隙处,此处也不知是何年何月被人放上一块条石连接,以免踏空,估计是纤夫所为。从水边翻过山岗下来时,如何爬下垂直的石壁就成了难事。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天心窝陡壁旁边竖着一小石柱,顶端容得下两人站立,两者相隔不到两尺,可以一跃而过。这小石柱已被人们凿出石阶,可以手脚并用地爬下来。 一般人徒手上下都得小心,纤夫们背负重力就更不易了。只看那岩石上留下的一道道深槽,那是经年累月被竹纤绳勒出来的,力道之大可想而知。在上面走的人,还得避开裂缝、洞穴,稍有不慎,如脚下一滑或踏空,后果不堪设想。 枯水季节,上游的江流冲到这里,被天心窝挡住。江水被迫折向南岸,形成一股巨大的激流,斜着冲向南岸。由于水下还有岩体阻挠,激流上是一个接一个的漩涡盘旋,像一个挨着一个的巨大漏斗,把江水深深地吸入江底。 这时是丰水季节,天心窝已成为江中孤岛。李轼和武兴宇坐在岸边草地上,看着洪水迎头向天心窝扑来。巨大的洪流被天心窝挡住,激起波涛如雪,翻起漩涡。岩石岿然不动,不羁的洪水也不留恋它,断然离开,从天心窝岩石两旁喧啸而去,任由后面的浪涛来与它相拥。 (待 续) |
(续 前) 天心窝的奇妙处,是它的主体由两块一高一低的巨石相倚构成。高的一块凸起成窝头状,低的一块中间凹下成一个朝天的大深坑,状如石臼,光滑如洗,像一个“窝”。估计天心窝即由此得名。石窝直径有二米多,一年四季都有水,没有干涸过。自然造化,神奇无比,很难想象它是如何形成的。 武兴宇说:“天心窝是古代先民作为生殖器崇拜留下来的,天心窝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关于天心窝的这种传说,那应是上万年前的事。祭祀之类的行为要是没有延续下来,后世自然难找到证据了,但也不好就说是无稽之谈,因为逻辑上可以说得过去。李兄,你相信吗?” 李轼没回答。他晓得世界各国的历史中,关于古代人对生殖器崇拜的记载、传说、故事都不少,具体的象征物也有不少,包括自然的和人类制造的。这是最早的人类文化之一。那时,各民族间的交往是阻断的,但都不约而同地产生了这种原始文化,反映了原始初民对生命、繁殖、性器官的认识和智慧。 人类从一开始,在谋生之余,就一直在追究这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虽然各民族都有天神造人的神话传说,但那只是人类对自己的心灵慰藉,并不能解决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困惑。一直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人类关于“自己从何而来”的追索才算告一段落。 原始初民对神的旨意是看不到的,看到的只是生命从母体中分娩而来,这是非常神圣的事,不崇拜行吗?人类对生殖器的崇拜首先是从对女阴的崇拜开始的,这与其说与母系社会有关,不如说是与人类对生命起源的认识有关。 在亚洲国家中,日本、印度都是对生殖器崇拜很盛的国家,据说日本现在还有生殖器崇拜节,这就只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已非原始人对生殖器崇拜的原意了。 看着江中的天心窝,李轼想武兴宇思索的这些事,虽然偏点,但也不奇怪,他历来就喜欢关注这些问题,根本看不出哪里有“疯”的样子。跟他说点现实中的事,他没有一点兴趣。听他扯宇宙啊、人类啊、生命啊,这些宏大的事,李轼也提不起多大的兴趣。 (待 续) |
(续 前) 看李轼没说话,自己一个人在想事,武兴宇说: “前几天,我自己一个人到中坝去看星星。我看到我们国家的人造卫星了,还唱《东方红〉。他们不相信,说没有,说听不见,咋会没有呢?咋会听不见呢?李兄,你说有吗?你听见了吗?” “当然有,我也听见了,好多人都听见了。”李轼想这是4月份的事情,已经过去两个月,他还记成现在的事,时间已经有误。这要在原来武兴宇是绝不会记混的。 “那他们咋说我疯了?以为我没听见。他们说我疯了,你看我疯了吗?” “没有。我没听人说你疯。” “我也是这样想的,他们才疯了。” * * * 李轼一边跟武兴宇说话,一边想武兴宇的精神失常,恐怕是难免的。他有一个装着宇宙的心,却无视自己就是宇宙中最微小的生命。这生命并不完全属于自然,还属于社会。不融于社会的人,就会被社会排斥,而武兴宇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对社会压力熟视无睹。 从跟武兴宇的接触中,李轼能觉察到武兴宇内心依然感到那种种压力。父母默默的态度,姐姐尖利的语言,邻居异样的目光……同学们都下乡,没去的人忙自己的事。他又不愿意干平常的劳动,他的兴趣又和别人不交集。 这些是否都在悄悄地影响他?还有许多无形的压力,是否也在默默地侵蚀他?表面像很超然,压力都淤积在内心。那,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 李轼不晓得,他也不想费心思去弄明白。现实就是这样严酷,很多人想改造它,想抗拒它,结果反而被改造被压碎。适应不了的人,迟早会出事的。他看着坐在旁边的武兴宇,武兴宇像在想事的样子,手却狠狠地拽着地上的草,脚下的草也被他踩得稀烂。 李轼想这些野草生命力极其旺盛,别看现在东倒西歪的,用不了几天,又会恢复原状。他觉得社会比自然更严酷,而现代人还不如动植物坚韧,从某些方面说,人要适应社会比动植物适应自然还难。 (第203章 天心窝 完) |
第204章 木秀于林 夕阳西坠,把余晖投在天心窝的岩石上,泛出一派金黄色,与浑黄的金沙江水融为一体,很难分出岩石和洪水的界线。 李轼想这很像身旁武兴宇的思想,究竟何时是清醒何时是不清醒,有点难分了。他一看时候不早,怕武生启担心,就对武兴宇说,回家吧,下次再来。武兴宇点点头。 李轼送武兴宇回到家中,临走时,李轼看着一头白发的武生启,心想这当父亲的心碎了,接下去的事只会越来越麻烦。他想起认识的一个街坊。 * * * 李轼的街坊有一个这样的家庭,一个30来岁的男子疯了。据说就是在单位上用鸡毛掸子去拂拭毛 石膏头像的灰尘,不小心把石膏头像碰掉地摔坏。有人看见,报告上去,领导让他跟毛 请罪,关在一个空房中闭门思过。 领导是一个善良人,原准备关两天就放他,算是对举报的人有一个交待,并没有要继续严惩他的意思。但那男子心里发虚,被吓的,开始忧郁,接下来终日惶惶,反复叨着一句话: “我不是故意的。” “我不是故意的。” …… 男子最终疯了。 男子的妻子刚开始还悉心照顾他,喂他吃,给他洗,忍受着病人发作时的暴戾。为了他的康复,妻子带着他在外面散步,忍受着世人各种目光,同情的、怜悯的、嘲笑的、鄙夷的、歧视的。 后来,终于花光了家中仅有的那点钱,已经不治疗,听之任之。那是一种度日如年的日子,时间一长,也花光了他妻子心里坚持下去的“本钱”。 (待 续) |
(续 前) 一年后,那妻子终于受不了了,带着两岁的娃儿离他而去。照顾这男子的责任就落在白发苍苍的老父老母身上,那男子终日被锁在家里,不敢让他出去。 隔着门缝,可以看到那男子有时光着身子,有时裹着棉被,在室内转圈圈,口里念念有词: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 …… 让路过的人听着心发酸。 一旦跑到外面,这男子把衣服裤子全脱,光着身子在街上乱窜,追女人。吓得女人躲他,男人呵斥他,淘气的小娃儿跟在后面,扔烂东西砸他。 这男子还有一个怪癖,专门去翻垃圾堆,抓脏东西往嘴里塞,屎尿往身上抹,往嘴里糊,完全没有了害不害羞,干不干净的意识。他要是出去了,几天都找不回来,只能把他关在家里。 面对这样一个不幸的亲人,一家人的神经都快崩溃,其他姊妹被拖得苦不堪言。年迈的父母原本就多病,如今是屋漏偏遇连天雨,还得拖着病体照顾疯儿子。 这个男子原来是李轼认识的,见面还点点头打打招呼。一下之间,一个好好的人就毁成了这样,也毁了他自己的家和父母的家,让人不敢想象下去。 (待 续) |
(续 前) 对武兴宇,李轼也不敢往下想,不过武兴宇看起来要轻得多,而且家里条件较好,也许能有救吧。跟武兴宇打招呼离去时,武兴宇坐着没起身。李轼没感到奇怪,这是武兴宇的习惯。他有意无意地扫了一眼书桌,那个台历上的时间,仍是12月22日那页,不过那是前年的了。 武生启送他下了楼,他想是不是有啥话想背着武兴宇对自己说。就试着问了一句: “伯父,有治吗?” “已经治了一段时间,没有一点起色。有医生说,这是不可逆的。” “‘不可逆’是啥意思?” “医生说这病,只会越来越重,能维持就不错了,不可能治好。唉,咋个让我儿子摊上了!” 眼前一头白发的武生启,让李轼想起了邻居那更年迈的父亲,那刻满沧桑的脸上绝望更多。宽慰道: “伯父,我看兴宇还认识人。说话条理也清晰,应该有救吧。” “没有一定,有时认识,有时不认识。发作起来就啥都不晓得了。” 李轼眼前出现了那个疯子邻居,赤身裸体四处乱跑,满地抓屎抓尿的场景,在心里叹了一口气,又问: “单位都晓得吗?能帮上忙吗?” 武生启没马上回答,可能是心情复杂,也可能在想他单位上人的各种神情吧。稍后才说: “指望不上。还有人在背后说风凉话的,说是不下乡的报应。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李轼想,说这种话的人有。他们是人,说的却不是人话,只是一些革命语言。看着一头白发的武生启,他说不出啥宽慰的话,只说: “伯父,我走了。” “小李,有空常来……小宇没啥朋友。”武生启又说了一遍。 “要得。”他默然离去。 (待 续) |
(续 前) 端阳后,一次游泳时李轼说起武兴宇的事。方二说: “唉,太可惜了。这小子那样聪明,落得这个下场,真让人想不到啊!虽然我跟他不是太熟,但我跟他姐姐武兴华熟悉。我们原来一个学校的,后来又在一个宣传队呆过。宣传队就二三十号人,圈圈小,都很熟悉的。” “你这一说,我真想起来,我在武兴宇家看到一张你们学校宣传队的照片,后排有一个人,当时觉得面熟,就是想不起来,那应该是你。” “是。那张照片我也有,当时加洗了很多张,照片上的人每人都有。” 方二跟武兴宇不熟,是因为李轼的原因才跟他有几次接触。但方二对武兴宇也有较深的印象,他还记得去年七夕在河边一起看星星的场景,那天在不知不觉中他就被武兴宇作弄了。 吴能点点头,说去年七夕那天你带武兴宇来河边耍,我不是还问过你他家是不是在商业系统宿舍。我听武兴华说过她弟弟的事,只是没见过面,所以武兴宇当时不认识我。 李轼说当年和杨建国在广场学骑车时,就见过武兴华和你。后来在武家看到武兴华的照片,并且立刻认出她,才得知是武兴宇的姐姐。 七夕那晚,吴能问他,他看武兴宇在场,晓得武兴宇性格中有多疑的一面,不愿意别人说他家事,所以没有告诉吴能,武兴宇就是武兴华的兄弟。之后才告诉吴能和方二的,想到这里,自我解嘲: “我原来从没有把姐弟这两个一字之差的名字联系起来过。倒像风马牛不相及一样。” 方二一听,哈哈笑起来:“这一点不奇怪。你李轼就是这种人,对不感兴趣的事,从不放心上。用你的话说,哪有闲心去管别人的烂事。” (待 续) |
(续 前) 吴能在一旁也发出会心的微笑,然后很惋惜地说: “唉!想不到是这个结局,武兴华说过小时候她特别喜欢她弟弟,后来为上山下乡的事,还跟她弟弟吵翻,她曾指着武兴宇的鼻子说,我都跟着你丢人!现在她不晓得该咋个失悔。” 说到这里,吴能略一停顿,又问李轼:“你跟武兴宇很熟,他咋个忽然就会疯?事前就没有一点征兆?” 李轼想,一个人没病之前,哪个能看出啥是征兆,啥不是征兆啊。再说,就算事前发现了征兆,又能咋样?于是回答: “我是跟他熟悉,但他心里究竟想啥,我也琢磨不透。他有时爱跟我说说,有时就爱一个人想事情。说实话,他家里条件不差,也没有太多的压力,按理说不至如此。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世事难料,人生无常吧。” 在内心深处,李轼完全能理解武兴宇,好奇心和求知欲,包括一些有悖常理的想法,其实正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或许武兴宇在另一种适应他的环境中,就是一颗耀眼的恒星,长久地挂在天空中闪耀。 李轼有时想武兴宇就不属于这个世界,他就像一颗星星,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星星本身,而只是星星若干光年前发出来的光。而它现在这付面孔,要若干光年后的人才看得见。 想到这里,李轼自己心里也觉得悬吊吊的,不敢再想下去,再想下去,自己也得成星星,或成疯子。 而武兴宇,这颗曾经明亮的星星,没成恒星,成了流星。像天际过客一样,划过天空,亮丽一闪后,跌落在荒原上。成了陨石,再经过若干岁月的洗礼,它就成了一块鹅卵石,与布满河滩的众多鹅卵石无异了。 (第204章 木秀于林 完) |
第205章 相望的树 武兴华从生产队回来了。 她是专程回来看弟弟的,之前的春节她都没有回来。 她看到一头白发的父亲,失声痛哭,父亲曾有一头浓密乌黑的头发。她还记得小时候,父亲爱说:“华儿,你的头发就像我的一样,又浓又黑。” 母亲欧阳兰头发没有白,人却憔悴了一头。她得知儿子得精神病后,自己的精神立刻垮了,大病一场。她抹着眼泪对武兴华说:“华儿,看看你弟弟去。” 武兴宇看到武兴华回家。坐在桌前的他没有任何表情,只是平淡地点点头:“姐,回来啦。” 武兴宇漠然的态度,让武兴华心里一阵发冷。望着弟弟失去光泽的眼睛和木讷表情,武兴华心里一阵尖锐的刺痛,像利刃绞割一般,眼泪夺眶而出。她忍不住抱着武兴宇的头,不想让弟弟看见自己在流泪,让眼泪落在弟弟的背上。武兴宇不愿意姐姐抱自己,挣脱出来。他不明白姐姐为啥要哭,以为是姐姐刚回家累了,就问: “姐,你咋啦?” “没咋。” 武兴华眼光落在那张她搂着弟弟肩头的照片。照片上的自己是那样幸福,照片上的弟弟是那样可爱,如今却完全不一样了。武兴华想,要是自己当初把弟弟带走就好啦。当初她就跟父母,也跟武兴宇提出过,一起到自己去的生产队落户。 她晓得弟弟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不善于跟社会打交道,如果下乡到一起,有自己的照料,他吃不了亏。哪晓得,父母是很同意,而武兴宇根本就不理她,根本就不想下乡,根本就不想跟她在一起。 在武兴宇看来,自己早就长大,根本不需要姐姐的庇护。为了弟弟的不下乡,武兴华还跟弟弟发生了矛盾,认为弟弟太落后于时代,活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也责怪父母惯着弟弟:“你们这样惯着他,早晚会惯坏他。” 武兴华想,要是在农村,弟弟疯不了。乡下天高地迥,人的物质欲望少,思想负担轻,干一天活路,人累了,倒头就睡,睡得很香。有哪个见过农村有几个疯子?疯子都出在城头。 如今,说啥都晚了。自己当初不应该跟弟弟赌气说气话,说不管他,说让他堕落。弟弟从小就很聪明,一直是父母的骄傲,如今却成了他们心中永远的痛。想到这些,她觉得她这个当姐姐的,愧对兄弟,愧对父母,眼泪又下来。 武兴华不愿意在家里多呆,看着弟弟的情况让她难受,她又感到无能为力。 (待 续) |
(续 前) 回来第三天晚上,方二来看她。 她不愿呆在家里,觉得太压抑,就和方二到大街上散步。 两个人默默走着,离开这个城市一年多,武兴华觉得这个城市是那样陌生,好像大街走着的每一个人的家都是幸福的,唯独自己的家是那样不幸。方二没有提武兴宇的事。武兴华终于憋不住,说到弟弟的事,眼泪又忍不住流下来。 方二劝道:“姐,别太难过。兴宇的病抓紧治,应该能治好。” “医生说了,很难,易反复。搞得不好,会越来越重。” “那也不要放弃,初期容易医好。也许兴宇就是阶段性的。” 武兴华脸上露出一丝苦涩,没说话。 这时他们走到了广场路口。武兴华想5年前,她在运动场上和吴能相识,后来又在广场上跟吴能学骑车。一年多前,欢送她们下乡的人群聚集在这里,她看到人群中父母向她挥手,而她想看到的两个人——弟弟和吴能,却没在人群中出现。 她和同学们从这里奔赴到各地农村,而她的两个好朋友却留在了城市,与她分道扬镳,身边的方二就是其中之一。她侧头看着走在旁边的方二,心中感慨万端。就说: “谢谢你,方二。不说我弟弟的事,说说你们的事吧。你和吴能究竟咋想的?肯定就不下乡去。” “去肯定是不会去,时间过了一年半,现在去,晚三秋了。而且现在我们都过得下去,以后的事以后说吧。” 方二不晓得武兴华心里在想广场的往事,没有停下脚步,顺着街边的绿荫道继续往前走。武兴华也不想去广场,去广场会让她更想起往事,更惆怅。她紧走两步,脚步跟上方二。 “我兄弟就是不听我的话。我让他跟我一起下乡,他就是不听,我还狠狠说他。退一万步说,不去就不去吧。要是能像你们一样找点事做,也许不会走到现在这一步。一想起,我就后悔死了。”武兴华的声音中充满痛苦和无奈。 (待 续) |
(续 前) 人民路是城内最长最宽阔的大街,从翠屏山脚一直延伸到中山街路口。绿化也是最好的大街,路两旁的法国梧桐长得极其茂密青翠,人行道是一片阴凉。斑驳裂皮的树干像是经历了多年的沧桑,青绿宽大的树叶像年轻生命那样旺盛。 风起处,枝叶婆娑起舞,相邻的树相拥相亲,是那样亲密无间。放眼望去,那一棵一棵的法国梧桐排成长长的一列,像一对一对的情侣,伫立着、注视着这繁华的大街。年青人喜欢在这绿荫下漫步。 在方二眼里这些经过人工修剪的行道树,都长得一模一样,哪里要是高出一枝一叶,都会被修剪掉。它们是整体的美,但没有一棵树有特色。 看着旁边的武兴华,他想起吴能说过武兴宇的一句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方二并不赞同这话,他觉得武兴宇脑壳很聪明,心智上却有缺陷。方二想起李轼说过武兴宇比他还不现实,不像活在这个现实中的人。方二认为说得很准确。 今天听了武兴华的话,他想,这跟干不干活路没啥关系,钟益生不就是闲着没干活路,在家中呆了一年多,闲呆在家中的又不是一个两个。再说,李轼还专门跟武兴宇联系过活路干,是武兴宇自己不愿意干,这事他听李轼说过。 武兴华作为亲人,难免会过分自责和后悔自己过去的一些言行,好像造成现状的原因是自己说了啥,做了啥。其实根源还在武兴宇自己的心理和性格上。想到此,方二说: “姐,不怨你这个当姐的,你千万不要过分自责。兴宇是很聪明,但心智上并不成熟。生活中哪个都会有不顺的事,哪个都会有压力,千万不能钻牛角尖,一钻牛角尖就会误了自己。” 方二说这番话,并不是说武兴宇,而是指他自己和武兴华的关系上。方二想,武兴华和吴能就像两棵并排生长的树,有可能枝根相连,终身厮守,自己则像街对面的那棵树,注定跟这面的树只能终生相望。 他依然喜欢武兴华,但他也明白了另一个道理:凡事不能一厢情愿,不能强人所难。他也明白了当初武兴华、吴能说他不成熟的原因。 (待 续) |
(续 前) 方二想起去年七夕在金沙江边看星星,那天就是李轼专门约武兴宇去的。夜色中,街灯闪烁,商店灯光辉映,这长长的大街就像银河一样,有着生命的律动,而那些攒动的人头,就像一颗一颗的星星,或徐、或急地在流动。 去年七夕他还在思念武兴华,不晓得何时才能见到她,今晚自己和武兴华肩并肩地走着,却觉得心并没有靠在一起,反倒像隔着银河的两颗星,各自都没有归宿。 现在武兴华又遇到烦恼事,他觉得自己应该为她分担忧愁,所以尽量劝慰武兴华。 武兴华心想方二也学会体谅人了,明白方二是为了不让自己太难过,也就把话题岔开: “一年多了,我看你们处境也不好,就没有考虑过下乡去?没有劝劝吴能一起下乡去?” “当初,你自己都没有劝动他,我更不行。” “那你自己呢?” “好马不吃回头草,既然已经走到现在,我就不会去。”方二浓眉一扬。 “我……要是我同意作你女朋友,你会去吗?” “姐,这不是一回事。如果你非要我二选一的话,我也不会去。”方二的回答一点不犹豫。 方二想,如果武兴华这话是刚下乡时对他说,他或许会考虑,甚至有可能毫不犹豫就跟她走。如今,一年多过去,却像经历了若干年,他的想法跟过去已不一样。他也多少明白吴能对武兴华的态度是为啥。 “兄弟,你真是大人了。我弟弟要像你该多好啊。” 武兴华说这话时,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听武兴华这样说,方二耸耸肩,脸上也是一丝不易察觉到的苦笑。武兴华想,现在的方二,真是要刮目相看,遇事不冲动,也能替别人着想。要不是有吴能在,方二做自己的男朋友也是很好的选择。 方二晓得武兴华依然恋着吴能,关心地问了一句: “姐,见吴能了吗?” 这时的武兴华正想起两年前,她也是和吴能走在这梧桐树下。夜色中她挽住吴能的胳膊,就像两棵相邻的树,枝条相互交叉,树叶相互重叠,是那样亲密。 如今,她心里明白他们始终像相邻的两棵树,虽然离得那样近,却始终保持着一段距离。或许连相邻的两棵树都不像了,吴能连她的信都不回。她心里叹了一口气,听到方二的问话,犹豫一下,回答: “还没有。过两天吧。” “那好。天晚了,我送你回家吧。” 他们转身往回走,把法国梧桐一棵一棵留在身后 。 (第205章 相望的树 完) |
第206章 栀子花开 武兴华一走进吴能家,就闻到一股浓烈的香味,这香味她很熟悉。从她第一次来看望在家养伤的吴能,到今天已然3年过去了,心中生出不少感慨。 在家呆了几天,她就跟父母说,生产队正忙,她要回去。其实她是不愿意面对武兴宇,看着弟弟那种有时清醒有时痴呆的状态,她受不了。 从小到大,武兴华一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因为她漂亮、懂事、学习好,政治上追求进步,父母一直以她为荣。但她心头清楚,兄弟在父母心中的份量超过她,父亲就爱在同事面前夸耀儿子的聪明,却很少夸奖她。 如今……一切都变了样,她不仅不能面对兄弟木讷的表情,也不能面对父母那悲痛欲绝的眼神。 临走前,她去了吴能家,吴能还是那样英俊潇洒,她在客厅里坐下后,吴能先开口: “小武,你兄弟的事我也听说了,去年秋,我们还一起在江边耍过,一同看星星,没想到……” 武兴华立即摆摆手,岔开了话题:“老吴,别提这事,一提我还得难受。我问你,我给你写的信都收到了吗?为啥不给我回信?我给方二写信,他都回我。” 武兴华目光温和,眼神里是柔柔的眷念。吴能却感到有一种锐利的压迫,不敢面对这种目光,扭转头轻声说道: “我在第一封回信中说了,不要给我写信,我只回第一信,以后就不会回信。” “你还真能说到做到,难道你就不想晓得我的情况?”武兴华的语气没有责怪,而是难受。 这一难受显然影响到吴能,他也难受起来,一时语塞,不晓得该咋个回答。 …… (待 续) |
(续 前) 吴能没有回答武兴华的问话。 客厅里一下子静下来,能清晰听到座钟钟摆的声音。他在看那个座钟,分针和时针都在按自己的频率行走,只有当两根针非常精确时,才有可能在Ⅻ点时重叠。 生活中有这个交汇点吗?他不晓得。他和武兴华双方的想法已经相去甚远。他不可能为了武兴华而下乡去,他也不要求武兴华为自己改变,实际上武兴华也同样不会为他改变。既然如此,再说其他的,意义都不大了,所以他很干脆地不回信。 在对待武兴华的爱恋上,吴能确实是很矛盾的。武兴华真心爱他,且公开说过几次,他是明白的。武兴华聪慧漂亮,他也喜欢,但他不愿意确定恋人的关系,他总觉得两个人不是一路人。 他曾经把内心的苦恼给李轼摆过,希望对方出出主意。哪晓得李轼一听,一口回绝: “老吴,我没有女朋友,也没有谈过恋爱,帮不了你。你还是去找方二吧,他有恋爱经验。” 在吴能心中,方二当然不是情敌,是他好朋友。可是方二一直在追求武兴华,跟方二讲武兴华的事,他觉得太别扭。他就是不愿意找方二,才找李轼的,哪晓得李轼如此超然,“一脚”就把他踢回来。 吴能长眉一皱,一脸苦笑:“李轼,你这人真是……算了,不跟你说,跟你说不清。” 今天,当武兴华问他“难道你就不想晓得我的情况?”时,他再一次感到说不清。 (待 续) |
(续 前) 武兴华家是新建的楼房,虽然只是二楼,却像不接地一样,被圈在不透气的砖墙中。吴能家是旧式的庭院,还带有天井,那阵阵花香就是从那个方向传来。 武兴华也在看着桌上的座钟,指针咔嚓、咔嚓地走着。她觉得自己像分针,快速地向前走,而吴能好像那时针,慢吞吞地走着,不想追上自己,不想跟自己齐头并进。他为啥要这样呢?究竟是为啥? 武兴华看吴能没有回答,打破了沉寂: “吴力不在家?” “她去医院上班了。” “她有男朋友了吗?” “没听她说过,我也不太清楚。” “你不晓得,农村人都结婚早。我们生产队上的人听说我二十几了还没有嫁人,连对象都没有,都觉得很奇怪。” 吴能对武兴华的话也有点奇怪,心想她今天摆龙门阵咋忽然摆到这上头来。还没来得及回答,又听见武兴华说开了。 “我们班的王苹,你认识吧,她也没有下乡。听说上个月嫁到新疆去,就是冲着男方能帮她安排工作去的。我没见过那人,见过的同学说长得又老又怪。”武兴华说得有意无意的,脸上流露出不屑的神情。 吴能没有接话。他晓得王苹也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但现在没下乡的知青中,男的找点活路都很不容易,女的就更不用说。说白了,王苹走的就是一条嫁人找工作的路子。之前吴能碰到过她,简单摆谈中,他听出对方话中虽有无奈的味道,却也充满自信。 今天,他从武兴华话中听出瞧不起王苹的意思,他不晓得武兴华就是随口摆摆龙门阵,还是另有所指。不过他并不觉得武兴华的想法就对,所以只是点点头,表示晓得这回事,却不愿意多说。 …… 看吴能没有作声,迟疑了一阵,武兴华还是把心中的疑问提出来: “老吴,你说实话。你是不是还在等你原来那个女朋友?” “小武,我跟你说过,我们早已经分手。而且,她已经有新男朋友,说不定快要结婚了。” (待 续) |
(续 前) 武兴华听到这里,心中一阵高兴。她晓得吴能是一个重情义的人,这个障碍没有了,对自己是很有利的。就换了一个话头: “老吴,你家是不是种得有栀子花?” “对呀!你咋个晓得的?原来我家也没有,是去年才有的。”吴能感到有点吃惊。 “我一进屋就闻着了,在哪里?让我看看。是在天井吗?”武兴华晓得吴能家天井里一直摆有花盆。 早些年,一到这个季节,满街都是卖栀子花的。农民挑着担子进城来卖,扎成一小把一小把的,有花也有花苞苞。买回家插在瓶子里,能开好几天。 吴能把武兴华引到天井,那里有一盆栀子花开得正盛。那是一盆大叶栀子,油亮的绿叶,衬托着那洁白的栀子花。这种栀子花,花形大,像小碗一样大,花瓣多,香味浓郁。 一看到栀子花,武兴华情不自禁地说: “好漂亮的花哟!” “你要喜欢,就送你吧。”吴能愉快地一笑,能让对方高兴,他也开心。 “不。我不要。农民家没有栽盆景的。我下乡的那个地方,漫山遍野都是黄栀子,都是野生的,再大的雨,再大的风,照样长得旺盛。一天到晚,香气袭人,这味道我太熟悉。我回来之前,栀子花已经开得一片一片的,漂亮极了,壮观极了。不像你这盆景孤零零的,是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就像人一样。” “你说得对。大自然的美丽不是人工培植能比的,但各有各的好处嘛。”这次吴能是淡淡的苦笑。心想这武兴华一说就说远了,咋一扯就扯上思想内容。 (待 续) |
(续 前) “时光真快哟,看到你家这栀子花,我就想起了儿时唱的那首歌谣。小时候,我和大院里那些小女娃儿跳橡皮筋,一边跳,一边唱。”武兴华没有接对方的话,却自顾自地说话。 说着,武兴华就在天井里兴致勃勃地哼起来 : 正月采花无花采, 二月采花花正开, 三月樱桃红四海, 四月葡萄架上开, 五月栀子男女戴, 六月荷花满池开, 七月菱角浮水面, 八月中秋桂花开, 九月黄菊家家有, 十月金鸡闹芙蓉, …… …… 这时的武兴华,足虽然没有蹈,手却在舞,随着歌谣的节拍在舞,脸上一付神往的微笑,沉浸在那逝去的年华中。 (第206章 栀子花开 完) |
第207章 各走各的路 吴能看着武兴华一面唱一面比划着手,脸上像小女娃儿似的天真神情,不禁笑了。 这首采花谣他小时也听到过,虽然不像武兴华那样记得清楚。一旦听到有人唱,还是想得起来,还能想起吴力和小女娃儿一边跳一边唱的样子,还能想起小女娃儿们脸上天真烂漫的笑容。童年的时光很容易就过去,而童年的往事却是一辈子难忘。 他想武兴华和她弟弟都是童心未泯的人,却是不一样的性格。武兴宇性格内向孤僻,武兴华性格开朗大方。时光如流水,一晃5年过去。 5年前,他刚认识武兴华时,武兴华留着两条粗黑的长辨子,还有点小女娃儿的模样。到“文革”时,军帽下梳着两条短辨子,走路辨子一冲一冲的,一付革命小将的姿势。现在是一头齐耳短发,少了任性,透出干练。 歌谣唱完,武兴华停下来。她看出吴能在想事,长眉下双眸中不是惯常深沉的眼神,而是温柔的目光。她在心里说,童年都是美好的,童年时盼长大,长大了才晓得烦恼多。她已经感到吴能在离她远去。 她没有觉得自己和吴能有啥不合适的地方,他已经没有女朋友,为啥还不愿意跟自己在一起。这到底是为啥?看着天井中的栀子花,武兴华说: “老吴,难道你还是不想下乡去?到我们那里去吧,看看满山遍坡的栀子花,都是野生的,开得自由自在。也许你这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样多栀子花。” 吴能眼中又恢复了深沉的目光,没有说话,只是摇摇头。在他看来,满山数不清的栀子花和花盆里的几朵栀子花,没有高下的区别,不同环境中的不同产物而已。武兴华生活在自由自在的栀子花中间未必自在,自己生活在被培植的栀子花边却是自在的。 他觉得没有必要跟武兴华谈论下不下乡这个问题,在他那里,这已经不成问题。 (待 续) |
(续 前) 武兴华望向天井外的天空,本想说,从你家天井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点天,在农村抬头就能看见整个天空。但一见吴能没有回答自己的话,她也看出吴能不想跟她说这个事,就改口说: “好吧,不说这事。你的情况方二都告诉我了。你在鸡窝煤挖煤,连天都见不着,有啥意思,再说洞子里塌方,那多危险啊!伯父伯母该替你多担心啊?我听方二说,你们那个环境很惨。” “没有啥惨不惨的。别人能干,我也能干,别人能活,我也能活。再说,也不像你想的那样惨,挖煤的同伴说,他们生产队的农民争着去,有些想去还去不了。”吴能说得很平静,干了一年多,心态已经很坦然。 “为啥不能换一个活路干。像方二那样学一门技术多好。你这样聪明,难道还不如方二?” 吴能心想这方二咋啥都跟武兴华说啊!该不会把我光屁股挖煤的事也说吧?对武兴华的提议,他其实有考虑,准备有机会换一种工作,挖煤他已经适应。这种苦、这种累他能受得了,连塌方事故他也经历过了,危险他也能承受。 没有更新鲜的东西吸引他,他想体验新的东西。4月后,他已经没有在鸡窝煤干,在办病残的事。武兴华的关心,他感受到,明白她一直在关心自己,就说: “谢谢你。现在办事都需要有关系。不管是找活路干,还是学一门技术,都得有关系才行,不是自己想学就能学的。” 武兴华心里清楚,吴能肯定晓得她的情况。她之所以告诉方二,就是晓得方二迟早会告诉吴能的。看着天井中那雪白的栀子花,她突然问: “老吴,我长得好看吗?” (待 续) |
(续 前) 她突然冒出的一句,把吴能搞愣了。 他晓得她对自己美貌的自信,在他面前从来没有说过类似的话。咋个今天猛然问起这个?真有一点莫名其妙。回过神后,才说:“那还用说吗,你当然漂亮。” 说完话,他也感到说得别扭,不知为啥。怕把意思传递错了,没等别扭劲过去。又听到她的问话:“那是花好看,还是我好看?” “小武,花再好看,也不能跟人相比嘛。这是两回事嘛。”吴能这次说得很流畅,他心态又恢复平顺,她不会理解错的。 武兴华心头明白,吴能仍不接受她,对她的爱,就像对妹妹吴力的爱一样。不过,她的性格不会让她放弃,依旧柔情地说: “我明天就回去,现时乡下正忙。老吴,我晓得你对下乡的事不感兴趣,我就不说了。我原来说的话,始终有效。你就是不下乡,我也等着你。而且,我会回来的。” “小武,还是各走各的吧。你们很快就会有机会回城,我们还不晓得要熬到啥时候。究竟有啥变化,哪个也说不好,我想好了,各走各的吧。”吴能把话说得很慢,让它更清楚、更明确。 吴能从方二那里晓得一些武兴华的情况。武兴华在农村表现得很好,成为公社号召学习的知青榜样。连春节都没有回来过,说是利用农闲,去修水渠。 吴能已经晓得上头决定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一旦铺开,按武兴华的条件,是完全可能被推荐上大学的。这消息武兴华自然也会晓得的,她父亲是局长,比老百姓更了解情况。 眼前的武兴华还是那样漂亮,不过人晒黑了,也壮实了。 (待 续) |
(续 前) 吴能想武兴华下乡一年半了,按说应该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但说起话来,还是那种形势一片大好的官样文章的内容。他不明白武兴华只是嘴上这样高调,为了以后顺利回城,还是心里真这样想的。如果是前者,他觉得可以理解,如果是后者,他就觉得不可理解。 他想起武兴华在信中也提到农民的穷和苦,同时又说,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与他们相比,我们国家的农民就幸福多了。 他父亲的《参考消息》,每期他都看,看不出究竟是不是还有三分之二的外国人在受苦。但他能确定我们的农民并不幸福,在鸡窝煤听挖煤农民讲农村的日子,跟上头宣传的内容实在离得太远。 看着武兴华那张俊美的脸,吴能想认识她5年了,他们的思想并没有走到一起。从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到现在,一年多过去,他觉得对他个人来说,这一年多里领悟到的东西,超过了过去的二十多年,社会让他学会了许多东西。 他检讨了自己和武兴华的感情,抛开思想上的不一致,在做法上,他想武兴华做的是对的。而自己做得不对,每次武兴华向自己明确表示时,自己释放的信号是不明确的,是在躲避。这样对武兴华不公平,所以,这次他明确地告诉武兴华要各走各的路。至此,他感到内心轻松了许多,他放下了一件事。 两个人从天井默默回到客厅,武兴华问吴能:我听方二说,你们都在办病残手续,咋样了? 吴能点头:已经报上去了,在等待上头批,说不好咋样。 武兴华没再说话,起身告辞。吴能伸出手,平静地说:“我们还是好朋友。对吗?” 武兴华抬头望着吴能的眼睛,她眼里仍旧是柔情,没有握吴能伸出的手,回答道:对。 然后转身迈出门,吴能没说话,默默随着武兴华走出院子大门。 站在院子门口,看着武兴华离去的背影越来越远,消失在巷子尽头。吴能觉得像划过天际的流星是宇宙的过客一样,他和武兴华注定就是各自生命中的过客。 (第207章 各走各的路 完) |
第208章 钟益生出主意 1970年春节是2月6日,三天假,眨眼就过完。对教师来说,仍在寒假中,还能歇几天。 初五,岳洛文对李轼说,年是过完了,年前单位上又在催,问你啥时候动身走。说完,岳洛文叹了一口气。 当时的政策有一条是有疾病的知青可以暂时留在城里治病,等治好后再去。这类知青称为“缓下”。有疾病或残疾而不适应农村劳动的,就可以不去,这类知青被称为“免下”。当然这两者都得有相关医院的诊断证明,在当时,这算是一项人性化的政策。 “免下”的知青,按政策可以在街道生产单位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对一些有关系有背景的人来说,可以通过走“后门”安排到一些较好的单位,比如市属的国有企业,地区的国有企业,甚至是中央国有企业。 政策嘛,反正是人掌握的,自然能“因人而异”。对老百姓的子女来说,安排的工作无非是街道生产单位,也就是说是一些集体所有制单位,或者连集体所有制都算不上的单位。不过好歹也算是有了一个饭碗。 当初岳洛文单位的员工子女中有两三个都是应该去而没走的知青,后来陆续都说有病,不能去,办了相应手续。李轼虽然户口下了,人却未去,成了遗留问题。一见母亲叹气,李轼不解地问: “我的户口都被下了,单位不是已经完成任务了吗?还有啥好催的。” 李轼虽然说得轻松。岳洛文轻叹的一声,却让他内心感到很沉的压力。他明白,在自己这里算是了了的事,在母亲那里却是了又未了的事。 (待 续) |
(续 前) 岳洛文心里又在操心小儿子李弋的事。运动一来,中学停止招生,到去年又把这几年的小学毕业生都招收到中学,统称初中70级。按领袖关于学制要缩短的指示,都定为2年。实际上没有正经学文化课,都在干挖防空洞这类与战备劳动相结合的事。 “你兄弟快要毕业,马上又面临着上山下乡的问题。你的事还未了,他的事又来了。老三,你说咋办?” “很简单。尊重他的意见,愿意去就去,不愿意去就不去。” “他还未成年,一个十五六岁的娃儿,还不得我这个当妈的为他操心。”岳洛文心想,事情哪有你说的那样轻巧。 “妈,到时再说吧,现在的事情,没必要提前操心,谁能左右运动啊!再说你一点门路都没有,操了半天心,有啥用?” 岳洛文又叹了一口气,没再说话。心想不操心哪行啊,就算小的可先不管,你老三的事,就够烦的。老三户口已下,单位任务已经完成,确实不咋管了,剩下的“结”该由自己去解。一年多了,老三肯定是不会下乡的,而户口就这样一直悬着。这“结”该咋个解?她也是一筹莫展。 初六那天,在江边游完泳分手时,钟益生说:“有要事相告,跟你们都有关。晚上我再去问清楚一点,明天大家到人工湖再详谈。” 一听钟益生的话,方二就不耐烦,说:“钟益生,我就烦你又卖啥子关子。有屁就放,有话就说,直说不就完了?非跟老子要等到明天,哼,又想要吊我们的胃口。” “方二,不是着急的事。我是想尽量跟你们打听清楚点。你还总不耐烦,真跟老子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钟益生不客气地笑话方二。 (待 续) |
(续 前) 第二天,他们都比钟益生到得早。 春节期间,人工湖的游客、茶客都很多,难得天气好,人们都出门来晒太阳。园内小山上有几株梅花,前些时开得正盛。此时已经有点开过,叶子都冒出来了,剩下的残花隐没在叶子中间。到了所谓“正月采花无花采”的季节,不过树木们都没闲着,争先恐后地露出新芽。芽苞在枝头晃着,和人一样,早早地来感受春光的明媚。 人多,李轼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一张桌子坐下。钟益生一到,没等他坐下,方二就问开: “钟益生,啥子事情嘛,既然跟我们都有关,你就快说嘛。昨天不说,偏要拖到今天。” 钟益生没理方二的问话,慢条斯理地对吴能说: “老吴,我觉得诸位目前这样死撑不是办法,最好还是合法化。” “这点我们比你清楚,虽说户口是下乡了,毕竟人没去。所以,隔一段时候,单位领导总要问问家长,表面上是关心关心,实际上就是在催问何时动身。你说的合法化究竟是啥意思,咋个合法化?能说清楚点吗?”吴能连答带问。 “钟益生,跟老子你就直接说嘛,绕啥弯子嘛。”方二嫌钟益生啰嗦,又催他往下说。 钟益生不接方二的话,扭头对李轼说:“李兄,你想政府既然允许有病的人可以免予下乡,那不妨就说自己有病,开张疾病证明,申请不下乡。事情不就了结了,你想不就这样简单吗?” “这我晓得呀,我们邻居小尚就是因为有心脏病,这次上山下乡就免去了。问题是我没有病,更没有心脏病,咋个提出这种申请?哪里像你说得那样简单。” “李兄,得病当然不是好事,我可不希望你为了这事得病,我的意思是让你装病。我们学校……” “这恐怕不行吧?这不是整假吗?我干不了这事。再说……”一听说是装病,李轼没等钟益生说完就叫起来。 “李轼,你真是太迂!没想到你比我少读几年书,咋比我还书生气?不单是迂,还加上腐,整个一迂腐。”吴能觉得李轼太可笑,截断了他的话,“钟益生,你不要理他,接着说。” “你们还记得老靳吗?” “哪个老靳?”方二有点诧异。 “钟益生,是不是前年到江边来的哪位?”吴能试着问。 “对。就是他。” (待 续) |
(续 前) 前年5月,一次李轼他们在江边时,钟益生带老靳到江边来,说来跟大家一起摆摆龙门阵。 摆谈中,钟益生提到老靳臂力和腕力过人。方二一听很不服气,他一直自吹腕力好,立刻提出要和老靳比掰腕子。江边游泳的人立即赞成,想看双方究竟哪个更厉害。 老靳是第一次到江边来,除了钟益生外其他人都不认识,听方二说后,他一脸平静却略显犹豫,没说行也没说不行。方二以为对方不敢,喜形于色,立马先声夺人地说: “我掰腕子还很少遇到过对手。” 老靳仍在犹豫答不答应。钟益生一看晓得他是不愿意让方二难堪,就先开口: “那好。方二,你别跟老靳掰,先跟我掰吧。” “你?钟益生?”方二露出不屑的神态。他看了对方一眼,心想老靳的块头跟自己较量一下还差不多,你钟益生未免有点不自量力。 “咋啦。未必连我你都怕?”钟益生笑嘻嘻地说,像在逗方二耍一样。 “笑话!我还怕你?你说吧,是一次定输赢。还是三打二胜?” “随你。” “那就三打二胜吧,多给你一次机会。”方二很大度地说。他身形比钟益生魁梧得多,真没把钟益生放在眼里。 比试结果,方二输了。而且只掰了一次,方二没有提出再来第二次。他发现跟钟益生还差着一截,根本没有赢的可能。 在这个过程中,老靳都没说话,一直静静看着。在场的吴能也感到吃惊,一问之下,才晓得钟益生和老靳都曾是业余体校射击班的,平常的训练中,练臂力腕力是主要科目。 这时,方二自我解嘲地说:“你们都是专门练这个的,我输了不丢人。虽败犹荣,虽败犹荣嘛。” 吴能和李轼都笑起来,其他围观的人也哈哈一笑,散了。 老靳不爱游泳,后来没到江边来过,有时在人工湖见着,大家也一起喝喝茶,摆摆龙门阵。 (第208章 钟益生出主意 完) |
第209章 找一付盔甲穿 今天,一听钟益生说是老靳,方二不等吴能说话,立刻问钟益生:你咋个突然提到他,我好久没见过他了。 吴能听钟益生提起老靳,估计他是有啥事要说,没说话,想等他往下说。 “益生,老靳跟你要说的事有啥关系?你就说嘛。”李轼也有一点好奇,就说道。 钟益生这才接着说:“老靳是我们学校高66级的。一开始动员的时候就说自己有病,后来检查说是真有病,不适宜在农村劳动。就批准他不去了。老靳虽然跟我不是一个年级的,但跟我的关系不错,因为我们都曾是业余体校射击班的。 老靳你们都见过,很壮实的一个人,我晓得他身体素质好,不会是有大病的人。前不久我问他,你老兄是装病吧?他说没有。我说你老兄当年训练时,我们都是单臂平手托3块砖练,你一个人托4块砖练,害得教练骂我们偷懒。你说你哪来啥病?” “钟益生!你能不能先说重点。不要扯你们当年射击班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方二又不耐烦了,催钟益生往下说。 钟益生并不在乎方二的催促,依旧不慌不忙地说:“老靳跟我打哈哈说,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得病啊,原来没病,不等于现在没病。后来我再三逼问,他承认了,说不过就是避免成为靶子,给自己找一付盔甲穿上。 但他不愿意说细节,不过听他的意思,真正有严重疾病,严重到不能下乡的人很少,所谓有病的人多半是有水分的。所以,我想你们也可以走这条路。” (待 续) |
(续 前) “益生,这不是整假吗,这事行吗?那你为啥不走这条路?叫我们这样干。”李轼觉得钟益生说的事有点悬,没有一点操作性,于是反问他。 吴能在一旁没有说话,扭头望着湖水,慢慢地喝茶,若有所思地沉默下来。好像说的事突然又与他无关。 “我用得着这样干吗?我的户口并没有被下掉,现在也不用到街道办事处领粮票,我怕个球啊!实话告诉你们,我也不愁工作的事。”钟益生的口气满不在乎且胸有成竹。 “你小子又赶上啥好事了?看你口气这样狂。还总说我方二狂,我看你是真狂,连工作都有着落了,有啥路子,讲来听听。”方二一听,催钟益生讲下去,“有了好事,你也拉老哥一把。” 钟益生父母几年前调渡口一个重点单位工作。从60年代开始,中国为了战备需要,东部的一些重要企业迁了不少到西南来,那时叫搞三线建设,渡口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基地。 钟益生的父母最近来信告诉他,可以到他们那里去参加工作,说最近中央强调要集中力量加强建设三线战略后方,三线建设需要人。这是大的背景,当然各单位要人,也有点照顾职工家属和子女的因素。 钟益生慢悠悠地说:“我已经赋闲一年多,该出山了。快20岁的人了,你们都在独自谋生,我也不好意思总待着。眼看就要跟各位弟兄告别,过几天我就要去渡口。我听说还有一些当官的通过关系,找点沾亲带故的由头,把子女往那里送,其实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李兄,你说这跟整假有啥区别?不也就是为了找一个工作吗?” “跟老子,到哪个时候都是当官的有办法,平头百姓的子女就活该倒霉。我们学校干部子女多,上山下乡运动一来,当兵的去当兵,进厂的进厂,留城的留城,说白了不也是逃避上山下乡吗?跟老子比整假还可恶!”方二的话里很有一些愤愤不平。 吴能没说话,他晓得方二为啥愤愤不平。 (待 续) |
谢文友 |
(续 前) 方二自小就喜欢空军。“文革”前一年在中学生里招飞行员,方二身体完全合格,第一遍政审也顺利过关,没想到第二遍政审时被卡住了。 据说是哪门亲戚在历史上有点问题,而档案上的内容对本人是秘而不宣的,所以一直到很久后,方二才打听到是咋个回事。 这事算是让方二吃了一个哑巴亏,眼睁睁看着别人去了部队,也让经常自诩三代血统工人之后的方二很窝火。方二对吴能说: “狗日的,连我爸都不晓得有这门亲戚,不晓得从哪个角角头跟老子翻出来。啥鸡巴档案,连本人都不让晓得,这不是黑整吗?” “怕你以后把飞机开到台湾去。” 吴能跟他开玩笑。接着又开导他,“算了,事过了就算了。当不了空军以后当陆军,陆军的政审要求没那么严。以后不要总吹自己是三代工人之后,就说两代工人之后也行嘛,这样就不会查到你家三代去。” 上山下乡运动一开始,“文革”中大量靠边站干部的子女和失势干部的子女,也跟平头百姓子女一样,都卷着铺盖卷下乡去。而一些依然在台上的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把子女送到军队、厂矿接受“锻炼”去了。 对此,方二也是很不了然的。 (待 续) |
谢文友 |
(续 前) 吴能一直在看着湖面想事,好像没有听大家说话,其实也是一边想一边听着大家的话。一听方二那些愤慨的话,他就插话: “方二,你用不着愤愤不平。相比之下,还是少数人才有特权。众多的下乡知青哪来这些门路。” 李轼看着一湖清水,忘了喝茶。看着欢天喜地的小娃儿们,他在想这样小一个湖,都能给小娃儿带来如此多的快乐。要是有更广阔的天地,他们该有多么快乐。转念一想,还是想自己的事吧。 对钟益生的话,他不是觉得整假有啥不好,而是觉得这个“假”不好整。从何整起呢?要是整不好,反而会弄巧成拙,带来更多的麻烦。他顾虑的是这个问题,所以迟疑地问: “益生,哪能自己说有病就有病,你也说得太简单了。找哪个开证明?哪个又敢给你开证明,你这不是等于没说一样吗?” 钟益生一撇嘴,说我只能给你们出这个主意,究竟咋个办,我也不清楚。你们得自己想办法。 一直看着湖面的吴能这时开口了:“这事其实我也曾想过,刚开始也有人劝我利用那次被打伤作为理由,因为上上下下很多人晓得那回事。我当时拒绝了,有点不以为然,拉不下脸来。现在一想,觉得自己太愚蠢,装啥清高正派?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你们看这湖里的水要清澈了还会有鱼吗?古人早说过了水至清则无鱼嘛!现在的情况很明显,70级的学生今年底就得毕业,这样多的人往那里安置?肯定还得往乡下撵,不过以后都不用动员,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大势所趋的事情已经形成惯例。 有消息说,今年年底就要开始从下乡知青中招工,这样的话,有些原本不想去的人可能也要去。而对办理病残知青这些事,慢慢会放松的,像当初给我们发粮票一样,总得给人一条活路嘛。” 吴能喝了一口茶,缓一缓,又用肯定的语气补充一句,“我觉得钟益生说的有道理,我们应该穿一付盔甲。凡事都试一试,事在人为。你们看那桥洞下的船,看起来好像只能通过一条船,其实一试,两条船刚好也能错过。” 听吴能这一说,大家都把目光投向穿行在桥下的游船。 (第209章 找一付盔甲穿 完) |
谢文友 |
第210章 何处取经 人工湖狭窄的水面上游船如织,有几十条游船在湖面上转来转去。一些船在拱桥洞下穿来穿去,当有两条船在桥洞相互交错时,船上的人大呼小叫,为了避免相撞。游船上小娃儿们的尖叫声、欢呼声,一直就没有断过,回荡在水面上,为宁静的人工湖增添了几分喧闹。 “老吴这是高见,我们总得要生存嘛,没啥不好意思的。搞疾病证明的事,我也听说过,不过还得找高人指点一下,不然会砸锅。钟益生,啥时候引见一下你们学校那位老靳?取取经去。”方二听钟益生说后,心中一亮,确定这是一条路子。再听吴能说要试一试,马上想到咋个操作的问题,他想了解一些具体情况。 “方二,这事昨晚我还跟他磨了半天嘴皮子,说都是落难的知青朋友,相互传授点经验,对别人好,自己也没啥不好。原以为他能说点具体的道道,老靳整死不说,说上不得台面的事,不宜到处散播,能告诉我这些已经很不错了。我意思是你们都可以试一试,和尚念的经,道士也可以念嘛。”钟益生回答。 “益生说得对。何必西天取经,我心即佛。不过方二说得对,这事就怕整砸锅,到时收不了场。我心里总觉得发虚,不靠实。”李轼说。 李轼嘴上说何必西天取经,其实心中还是顾虑重重。他顾忌的东西当然要比方二和吴能多,方二和吴能的事要是整砸了,可能还好收场一些,毕竟家里没啥问题。 去年大牛把事情闹得满城风雨,到后来也不过就是打发下乡就了事,这也是一例。自己要是也来这样一出,那事情就不好说。 (待 续) |
首页 上一页[42] 本页[43] 下一页[44] 尾页[5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
午夜咖啡馆 |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