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小说文学 -> 《1968,不羁》那些年哪些人那样想那样做 -> 正文阅读 |
[小说文学]《1968,不羁》那些年哪些人那样想那样做[第44页] |
作者:山茅2018 |
首页 上一页[43] 本页[44] 下一页[45] 尾页[5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续 前) 吴能看出了李轼的顾虑。 从他认识李轼开始,他就感到李轼骨子里有一种独立特行的气质,看问题和做事都不随大流。但传统道德观念重,顾忌很多,畏首畏尾。他把茶碗使劲往桌子上一放,用话来激李轼: “我刚才就说了事在人为嘛。李轼你这人其他事还明白,咋说到这些事就犯糊涂?当初选择不下乡时,我还有点犹豫,你是最坚决的。现在搞个证明的事,你反倒犹豫了。你要迈过心理上这个坎,我们这样做没有啥不对的。 有权势的人可以利用权势达到目的,我们为啥不能自寻出路,时势所逼嘛。我晓得你心里还在想这事道德不道德的问题,我跟你说,这样做一点没啥不道德。首先说,对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看对得起,不就是想把自己的户口上上吗?我们的户口是被迫下掉的吧,想办法把它再上上,不存在良心上的负疚。 其次,这样做也不存在伤害哪个的问题。那些去了的,是他们自己要去的,有去得不情愿的,但也不是你逼他们去的。这些都跟你要办一个疾病证明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穿盔甲,好比是自保的盾,不是拿矛,不伤害任何人。 第三,况且你不是最反感上山下乡运动的吗?为啥还在意这种枝节问题。我记得当初你就说过一句话:上山下乡,哪个来问过我们的意见?这话我印象特别深。总之一句话,做这件事情没有啥不道德的!” “老吴,道德不道德,刚才是有点这种顾虑,不过那不是主要的,我还不至于假正经到那个地步。担心的是我跟你们不一样 ,你们都是家庭出身没问题的,我明摆着有这后顾之忧,不得不惦量惦量。”李轼明白吴能说的意思,但他心里想的跟吴能说的还是不一样的。 他是怕给家里和自己带来一些政治上的麻烦,心想这一层,你吴能和方二都没有亲身感受的,自然不在意。 (待 续) |
(续 前) “李轼,老吴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老子就不信老靳能办成,我方二就办不成!”方二一拍桌子,震得茶碗里的茶水跳起来了,口气非常坚决,“我得把这事办成,免得每个月到街道办事处领粮票,还得看那帮人的脸色,好像我是十恶不赦的罪人似的。” “哟,方二,你还有不好意思的时候,你把哪个放眼里了?”钟益生一面悠悠地喝茶,一面打趣方二。他心里很高兴,他出的主意,朋友们接受了。 “别跟老子扯淡,不过得感谢你今天的提醒。钟益生,你真行。我过去就从没有往这方面想过。诸位,我先走,回去好好琢磨这事。等我有了成果再来分享。”方二说完,站起身离开茶桌,扬扬手真走了。 “走吧,我也走。有啥子情况大家多通气。”吴能也站起身,冲他们两位一点头,走向园门。 李轼和钟益生也起身向园外走。他们同了一段路, 一边走一边说话,钟益生说: “李兄,我能体谅你的难处,但这事值得一试。老靳说吃五谷生百病,这话很有道理。你仔细琢磨一下,人哪有不得病的?只要找到一个借口,就可以借题发挥,走一步说一步。办法都是一步一步逼出来的。” “对!有道理。你说得好,和尚念的经,道士也可以念。” 事后,在工地上歇气时,李轼把那天的情况对杨建国一说,问:“你觉得可行否?” “当然可行。你做了有可能不行,但你不做就肯定不行。我当初是没有往这上面想,没有想到有这一招,要是早晓得,我肯定会这样干。既然选择了不下乡,不妨跟自己找一付‘盔甲’穿上,让家长也少遭点夹磨。吴能说得对,没有啥不道德的。不要有啥顾虑,不就是为了混一口饭吃吗?整砸了怕啥,换个方法又接着整。” 杨建国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还真没看出来钟同学脑壳这样灵光。钟同学也说得对,办法就是一步一步逼出来的。另外,我再告诉你一个情况,我们公社也有知青在办理疾病证明,被批准后,户口就可以迁回城市。名目也是五花八门的,估计其中也有不少鬼名堂。” 杨建国的一席话,让李轼把残留在心里的那点顾虑打消了。 (第210章 何处取经 完) |
第211章 煤窑遇险 腊月二十三前一天,吴能干活路的那个鸡窝煤停工了。挖煤的农民都赶回家去过小年,然后就数着日子等着过大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年就算过完了。农民们才回来,鸡窝煤又开工。 吴能他们这个班,由其中一个姓张的老师傅带着干。2个人拖煤,4个挖的人分成两个点挖煤,轮到吴能和老李在最前面那个点上挖。另外两个人稍后一些。 这一段的煤层厚,洞子挖得高一点,人基本上能站直身子,活路干得还算顺,黑暗中只有一点微弱的光,除了十字镐敲击煤层的声音外,没有其他声音。 吴能一边机械地挥着镐,手中的镐一下一下地砸在煤层上,一边想着李轼劝他离开鸡窝煤的事。那次李轼来看过这鸡窝煤后,就多次劝他另外找个地方干活路,说鸡窝煤一旦出事,很难逃生,即便为了饭碗也犯不着把小命搭在里面,小命要是出脱了,那饭碗还有啥用?李轼说如找不到合适的,可以到他们工地上先混着。 吴能的思虑被走过来的张师傅打断,张师傅突然说话: “狗日的,跟老子有点不对头哇。你们先把手上的家伙放一下,让我听听。” 4个人都听出老张口气中的凝重,忙停下了手中的十字镐。矿洞里一片寂静,啥声音都没有,几个人沉重的呼吸声都能听清。吴能身子直不起来,坐在麻袋上,伸长脖子,竖起耳朵,啥都没听见,倒是听见自己的心在“咚、咚、咚”地跳。他使劲向周围看,除了眼前亮光下的煤层外,其他啥都看不见。等了一阵,张师傅说: “大家接着干吧,没啥事。狗日的,吓我一跳哇。” 老张说完,往另外一个点爬去。洞中太暗,吴能连三步远外老李的脸色都看不清,冲着那个方向轻声问:“老李,是不是有啥事?” “没啥子事,老张有经验,要有啥子事,他一听就听出来了。” “有这样神?” “差不多吧,干的年头长了,跟老子经验自然就多哇。” 说话间,老张爬到他们这方来,说:“你们小心点哇,一边挖一边也听着点。不要只顾埋头挖。我到旁边的岔洞去看看。” (待 续) |
(续 前) 老张今天心里不踏实,总感觉有点不对头,听了几次也没有听出名堂。但他心里总有点不放心,想到旁边的岔洞看看、听听。这岔洞是一个多月前废弃的,已经挖不出煤。他提着灯进了岔洞,借助微弱的亮光,在洞里看,用手摸,耳朵贴着洞壁听。 他终于发现了一条大的裂缝,原来挖这里时是没有的。他隐约感到那若有若无的声音应该是从这里出来的。他心里跳了一下,这种情况,有可能很快塌方,也可能维持现状很长一段时间。 这洞塌方不要紧,反正是废弃的,怕的是那裂缝的走向延伸到进来的主坑道那方。如果引起主坑道塌方,就把他们几个人的后路断了。想到这里,老张马上爬回来,跟大家说: “家伙先不拿,一个一个往外爬。不要慌哇,动作麻利点,到入口那一段就稳当了。” 洞子大家早就爬熟了,6个人立刻就撂下手中家伙往外爬。老张带头爬出去,吴能和老李的点在最前面,所以他和老李爬在最后。刚经过岔洞,岔洞里传来闷雷般的声音,里面已经开始塌方。 大家都像听到冲锋号,拼命往外爬,吴能个子高,爬起来没有其他人灵活,他怕碰到脑壳。前面的人爬得快,已经感觉不到,只听见前面传来的嚓、嚓声,但他能感到老李就紧跟在他屁股后面。 在正要拐入主坑道不远的地方,吴能明显感到震动,头上那种岩石张裂的声音听得很清楚。他拼命地爬,头上开始零星掉石块,老李的手经常碰着他的脚后跟。他尽力加快速度,啥也不顾,眼看就要爬到主坑道,头上的石块掉得多了,突然,顶上垮掉一大堆,正好在他和老张之间。 吴能感到脚踝被砸。他反身一看,黯淡的灯光前,老李不见了,坑道被石头堵住。他明白老李被隔在里面,一身冷汗全出来,拼命叫: “老李,老李,你咋样?” “老李,咋样了?” 没有听到回答。 (待 续) |
(续 前) 吴能赶紧往外爬,一边大声喊:“老张,老张,老李被埋住了。”也没有听到回答。他一想,赶紧又爬回来,徒手刨石块,时不时喊两声。 隔了好一阵,传来老李的声音: “我没大伤,能动。快,你快去叫老张来!” 原来,老李侥幸没有被大石头砸中,只是被塌下来的小石块虚埋着,使劲就挣脱出来。听见吴能的声音,他心里稳当了一点。从声音的清晰程度判断,他明白,一是堵得不严,有空隙,二是堵得不多,能刨开。所以叫吴能快去找老张,他晓得老张有经验。 吴能一听,连忙往外爬,爬到一半时,老张带着一个人赶回来看情况。老张在前头听见后面塌方声,晓得出事了,一听塌方停止,就带着一个人,带着工具爬回来。一听吴能说完情况,老张带头爬到堵塞的地方,靠着手电光观察一阵后说: “跟老子好悬哇!还好,没啥子大问题。”就对另一个人说:“洞子小,人多了施展不开哇。我和吴能在前面挖,你在外面把石头靠两方堆,不要挡道就行。” 2个小时后,被堵的地方挖通,老李得救。这次塌方封死了2条洞子,所幸没有人员被砸死,老李伤得最厉害,一条腿骨头断了,其余都是一些表皮伤。吴能也全身都是伤口,但都是一些擦伤,没有伤着骨头。 李轼晓得这件事后,去吴家看望吴能,劝他立刻离开鸡窝煤,说: “当初我们在工地上摆起鸡窝煤的事,你猜我们工地上的宗陵是咋个说的?” “那,我哪晓他是咋个说的。” “宗陵说他们那附近也有一个鸡窝煤,当初他还动过心思,想去那里挖煤。后来他老婆坚决反对,说只要还有一口饭吃,就不要去那种像棺材板板的地方挣那种要命钱,让人天天提心吊胆的,这日子还咋过?他老丈人也不同意,说你龟儿子趁早死了那条心哇,你要是死球了,不是害我女儿当寡妇哇!一家人都反对,后来他就没有去,上了黄皮这个工地。” (待 续) |
(续 前) “是很危险,当时紧张得来没有想到这些,就一个想法,赶紧爬。后来才感到特别后怕,一身冷汗嗖嗖冒。还好,算我命大。”吴能回忆起仍嘘了一口气。 “一次算你命大,二次、三次呢?你还能次次命大不成?老吴,心志也苦得差不多了,筋骨也劳得差不多了,赶紧换个地方吧。” “你说得有道理,方二也劝过我,我也在琢磨这事。” 吴能打算离开,还来自两个舅舅的劝告。老李骨头被砸断,吴能找到二舅帮忙,二舅说没得问题,对老李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一百天后,我包你下地走路,不留残疾。”老李千恩万谢,他也晓得严二舅的名声。回头他对吴能说: “狗日的,太凶险!伤好后,我不再去挖煤,还是回生产队挖地靠实点。家头的婆娘娃儿一大家子人还要靠我,回去虽说少吃几口,心头也踏实点。吴能,那天要不是有你们几个,我这条小命就没了。我劝你也别干了哇。你们城头人还不至于锅儿吊起甩吧,还吃得起饭吧?别再干这个。跟老子说不定哪天就埋在里头哇,你们的命比我们值钱哇!” 吴能想谁的命都值钱,亲身经历让他也体会到,生与死有时就是瞬间的事情。 这事吴能瞒着父母,却瞒不过二舅、三舅。 二舅从老李口里晓得吴能差点也出事,叫吴能别干了。三舅自然更不用说,他们那些管理人员,一听说要停工几天修复洞子,就明白是咋回事,都庆幸没出人命。其中数吴能三舅吓得最厉害,吴能要出了事,他跟老吴家没法交待。 他对吴能说:“当初我就不同意你到鸡窝煤来。你硬要说体验体验,我想男人经历点事也好,就同意。你也干这样久了,体验得差不多了。跟你说句心里话,当初我跟你妈拍胸脯打了包票的,包你没事。现在可不行,真要有点事,我咋个跟你妈交待?” 吴能点点头,其实心比他三舅还要后怕。他也想明白,另外要有路走,就不再去鸡窝煤。 (第211章 煤窑遇险 完) |
第212章 几人欢喜几人忧 3月下旬,李轼结束了在机械厂工地的活路。吴能还在那个小煤窑,但已经去得不勤了。方二还在学他的手艺。就是方二去约李轼看望马兹青的第二天,这几位又在茶馆碰面,钟益生已不在场了。 钟益生前一阵已经走了,到他父母那方去上班。年初钟益生父母催他去,他原来有一点犹豫,说渡口那个地方也是很荒凉的,厂矿所在地跟农村差不多,到了那里没有朋友们会很孤单。 他把这想法跟李轼说,结果不等李轼开口,先被吴能数落一顿: “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你这一去,第一,就是国家的正式员工,身分立马就不一样了。光明的大路就摆在你面前。第二,一上班就可以按月领工资,另外中央企业的劳保福利也很好。生活状况马上就会改变。第三,有了这些基本条件,你就不愁找对象的事了。你还有啥好犹豫的?” 方二接着说:“你不要在这里假惺惺的,跟老子金元宝砸你脑壳上了,你还在我们面前喊痛。滚吧,早点滚,别错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下次回来别忘了跟兄弟们喝茶就行。” 李轼心里也有一点惆怅。小学毕业分手后,他们联系不多,“文革”运动让学生们打乱了班级界线,打乱了学校界线,相互串联,他们的联系又多了起来。 一年多前,他为了躲避工宣队的动员,在钟益生家住了一段时间,两人经常摆龙门阵到深夜,相同的年龄、相同的经历、相同的命运、再加上一些相同的看法,让他们彼此有了更深的交往。 可惜又要分手,他晓得钟益生肯定会去渡口,这是换哪个人都会做出的选择,他也晓得钟益生舍不得离开朋友的感情是真心的。大牛走了一年多,没再回来。钟益生也会这样,到了新的地方,自然会有新的朋友,新的生活。 他对钟益生说:“走吧,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来日方长,我们见面的时候还很多。” (待 续) |
(续 前) 钟益生行前撂下话:到了那边,要是混得好,有机会时,不会忘记兄弟们。大有苟富贵,毋相忘的味道。 几个人都异口同声地说:你小子说话可得算数啊!心里想的却都是,个人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吗? 这次见面,3个人都想起了钟益生,跟他们出这个主意的人走了。而一个多月过去了,他们都一无进展。分手时相约哪个有了进展,茶馆见。 * * * 6月,吴能的事办成了,而且很顺利,出乎他自己的预料。几个人刚在茶馆坐稳当,吴能就把事情摆了一遍。 鸡窝煤的工作环境恶劣,整日在粉尘、潮湿的环境中摸爬翻滚。4月初,吴能双腿出现一些红斑。刚开始他没太在意,因为既不疼也不痒,没过几天,红斑是越来越多。他想起钟益生出的主意,正好可以利用这个病办病残手续。 他立即到医院看病,医生说是双腿结节性环状红斑,是一种皮肤病。进一步检查后,化验显示血沉指标很高,医生说这是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出了诊断证明。 吴能父母很着急,说这个病很难断根的,转成慢性就恼火了,让吴能停下一切事情,抓紧治病。吴能说这是因祸得福,要把坏事变好事,跟父母说了自己的打算。严青萍很同意儿子的想法。吴敏慎却有点迟疑,问这有多大把握?吴力非常支持哥哥的打算,说得很干脆,管它多大把握,先提出申请再说,反正有病了就该留在城里治嘛。 接下来的事也很顺利。吴能父亲单位同意带他到指定医院检查,检查后作出了同样的结论。报告到了知青办,说这个病还没有丧失劳动能力,还是应该下乡落户。但可以作为缓下的病残对象,先把户口上了,继续治病,以后复查病好了,仍然要下乡的。 吴能和父母一商量,说只要上了户口,恢复城镇居民身分,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就这样,吴能的“包包户口”问题很顺利地就解决了。 方二一脸沮丧,叹一口气,一推茶碗,说:“老吴,你就是运气好。老子的事太不顺了。” “说说看。”李轼和吴能一齐问。 (待 前) |
(续 前) 方二说自己几个月来屡战屡败。 有人指点方二。说用纸烟盒里的那层锡箔纸,贴在前胸后背,照X光时就会出现阴影,绝对能以假乱真,可以冒充肺结核。而且还告诉他,找几本医书看看,了解疾病的症状,在医生面前可以表演得专业一些。 方二一听,喜出望外,立即到图书馆啃了几天的医书,然后照葫芦画瓢,结果是铩羽而归。医生看了看方二的片子,用听诊器听后说,听你的心肺没有问题呀。这阴影是啥原因造成还需要观察,先按有炎症治疗吧,开了一堆药。 后来医生说仅仅是肺部有阴影不能确定是啥病,还得作进一步检查,如是肺结核的话需要看痰液化验结果。到此时,方二才明白翻了几天医书根本不管用。一个医院不行,他又换一个医院,结果换了几个医院,一张证明也没有开出来。 一计不成又生二计。又有人告诉方二肾脏病极难治愈,只要得了肾病就可免予下乡。叫他不妨假装患有肾炎,在医生面前喊腰痛,化验时只须在化验的尿液里滴点血就可以过关。 说的人没有告诉他技术要领,他唯恐不过关,每次往尿里滴了不少血,整得血红血红的,化验单是好几个加号。但每次只从医生那里换来“血尿待查”的诊断证明,没有明确结论。他估计真要到指定医院检查,肯定过不了关,也不敢造次。 江湖上的高人有的是。又有人点拨方二说,不用那样费劲,干啥非要亲历亲为,找一个肝病患者作替身,一化验就妥了。他的亲戚中还真有患这样病的人,搞张诊断证明不难。 难在如何过指定医院那一关,检查时都有单位上的人陪着,检查的结果也不经过本人手,直接到医生那里。这狸猫如何才能换太子?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办法来。 所以他也没敢跟父亲提这事。 (待 续) |
(续 前) 抱歉,跳过一节 。。…。…。…。…………。…。……。…。…。…。…。…。…。………………。 ………………。……。……………… 李轼听方二说完经过,很钦佩方二的战斗精神,虽未成功,却想了不少主意并付诸行动。要这样坚持下去,离成功就一步之遥了。自己这里却是一筹莫展,离成事遥遥无期啊! 吴能一看李轼皱着一个眉头,就说:“两位都不必着急,心急喝不了热茶。再多想想,打听打听,会有办法的。” “老吴,你当然不着急嘛。你都穿上盔甲了。我们还光着膀子在。”方二斜了一眼吴能,口气幽默地说。 “方二,用现在时兴的话说,条条道路通北京。功夫到了,自然水到渠成。” 李轼想,吴能说得没错,但这些路在哪里? 第212章 几人欢喜几人忧 |
第213章 山不转水转 7月初。 一天,方二在工棚的马凳边干活时,他左手拿着一根木料,右手握着斧头,眼睛看着木料上的墨线,嘴里叼着一根烟,脑壳里又在挖空心思地想主意。 他习惯性地挥着斧头,眼睛虽然看着墨线,心在别处,一走神差点把斧头砍在旁边师兄的手上,吓得师兄手一缩,张口就吼他: “你小子干啥子!有病啦?” “要有病就好啦。”方二心不在焉地回了一句,吐了一口烟,继续挥动斧头,砍得木屑乱飞。 “你咋啦,跟老子撞鬼了?看着墨线砍!”师兄一面骂他,一面往旁边挪开,生怕方二的斧头飞过去。 方二听见师兄骂自己,这才回过神来,把自己心事告诉师兄。原来方二自从去年5月在茶馆跟吴能等人说要去学手艺后,果真找了一个木匠师傅学手艺。方二少时爱做航模等,手很灵巧,脑壳活泛,要论看图纸比没文化的师傅强。师傅很中意他,安排师兄带着他干。 师兄一听,一屁股坐在马凳上,哈哈一笑,说我有办法,不过你先得孝敬我一包好烟。 方二一听,喜出望外,忙丢下手中的斧头,把嘴里的烟屁股丢到工棚外。工棚里遍地都是木料和刨花,抽烟的人都习惯把烟屁股丢到外头去,不敢大意。方二转身对师兄作一揖: “要得,要得。只要有好主意,不要说一包好烟,就是一条好烟我也愿意。” 师兄一笑,说:“你们多读几年书的人,就是迂,这叫猴子机灵不晓得解索索。你干吗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待 续) |
(续 前) 方二一听师兄的话,心想这是有门道的意思啊!立刻问道:“师兄,你就别绕弯子了。赶紧说,我该去找哪棵树?” “现在不是有句话叫条条道路通北京嘛。你干啥子非要去找病,干啥子不去找医生?” “找医生?找医生干啥?我又不真看病。”方二一头雾水,定眼望着师兄,满心疑惑。一看师兄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连忙一屁股坐在马凳上,靠着师兄问,“有啥门道?摆出来听听。” “你脑壳真像这榆木疙瘩一样不开窍!你们的疾病检查不是得经过指定医院的医生作出诊断吗?这医生要说你有病不就是有病吗?只要把医生这一关打通,事情不就成了。” “嘿,我这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方二左手一拍脑壳,右手抓起斧头一下就砍在马凳上,旋即跳下马凳,对师兄一抱拳,“谢谢师兄点拨,明天我就给你买一条好烟来。” 师兄原本坐在马凳上凿眼子,听方二一说,停下手中的活路,哈哈一笑,摇摇手说: “烟就算了。跟你开玩笑的,别当真,你小子才挣几个钱。要有啥子事我能帮忙的,尽管开口。” “好。谢谢师兄,师兄你脑壳真灵光,能想出这种高招。” “我脑壳哪有这样灵光呀!我有一个姓靳的表弟,跟你一样是知青,我晓得他就是走的这条路子。” 听师兄说后,方二心下明白了师兄的表弟,就是年初钟益生跟他们提到的那位朋友老靳。当时想去取经未成,如今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方二立刻开始打听医生的情况。首先找到人问明指定医院负责检查的医生有哪几个,然后又托人找到了跟其中一个雷医生熟悉的人,最后通过这个人又了解到雷医生的情况。 (待 续) |
|
(续 前) 1970年时,距1966年“文革”开始已有4个年头,平头百姓的那点政治热情,像退潮时的水已经大大消退,又回过头来过小日子。 老百姓衣食住行这几大需求中,吃饭穿衣自然是排在首位。这属于温饱问题,这需要就业才能解决。住房问题紧随其后,这样多年来,居民的居住条件非但没有改善,实际上是越来越差。想要解决,比吃穿问题更难解决。 老百姓以公租房为主。原来的面积没有扩大,而人口增多,住不下了,需要房。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的这一代人,如今都陆续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需要成家,需要房。 可房在哪里?哪里都没有,住房成了多数人家面临的大问题。但凡住房周围要是有点空地的话,居民开始自己动手搭建偏偏房,很快那点可怜的空地就水泄不通。 李轼家住的大院就是如此。 两三年来,岳洛文给房管所打了无数申请。说儿女们都大了,一间房实在住不下,要求再给一间房,哪怕半间也好,没有任何结果。 等李轼结识了一帮干活路的朋友后,就打主意自己动手搭偏偏房。一看院子里有第一家人搭建偏偏房后,立即也搭了一间。开初岳洛文还在犹豫不决。李轼说有了初一就有初二,有人都走在前头,我们还怕啥,既然房管所不管,就自己管。 另一个方面,房子宽一点的人家开始琢磨添置家具。其时绝大多数人家没有家电的概念,商店里也没有家电这类商品。对一个家庭来说,家具既是实用东西,又是一种摆设,于是打几件家具就成了老百姓的不二选择,尤其是有房结婚的年青人。 * * * 30多岁的雷医生俩口子原来住在一间集体宿舍房内,结婚时根本就没有摆家具的地方。十年的媳妇熬成婆,最近单位调整房子,分给雷医生两间房。有了地方就想买几件家具,但要买现成的一是比较贵,钱不够,二是搞不清木料的好坏,正琢磨着请人打家具的事。 (待 续) |
(续 前) 方二一听,喜上眉梢,心想赶得早不如赶得巧。自己的师兄就是做家具的好手,更不用说还有后面的师傅做技术靠山,做家具还不是手到擒拿的事。 方二的计划就出来了,他立即请熟人带着雷医生,来看他师兄做的家具。当时家具正流行的衣柜样式是高矮柜,矮柜顶上可摆放花瓶或其他摆设,高柜门上嵌穿衣镜,高矮错落有致。柜方正面呈弧形,柜腿时兴“八”字腿。写字台则流行“两头沉”式样,即两边都是柜子,效用更明显,外形更庄重,有别于过去只有一边是柜子的写字台。 师兄一边介绍各种家具的特点,一边还给雷医生看家具的实物样式。雷医生听得频频点头,很是欣赏。接着师兄又让雷医生用手摸摸一张写字台的桌面,看手感如何,说是不是有一种润手的感觉。 雷医生点头称是,问是啥木料?师兄说这是桢楠,木质细腻,纹路漂亮,而且掂在手上发沉,表明这料子结实,不容易变形。用来做柜方和写字台的桌面尤其好,镶板则可以用杨松板来做,这样拼缝少,也轻便些。如果你还想再做一张小圆桌的话,可以用梨木做面子,经久耐磨,花纹上漆后特别漂亮。 雷医生非常满意这些样式和做工。他想象着自己的房子里摆着这样一套亮丽的家具,就能满堂生辉,立即同意请师兄来做,一个高矮柜、一个写字台、一个小圆桌和配套的4个圆凳子。 雷医生还说,自己不认木料,还想麻烦师兄帮买木料。师兄一口答应下来。雷医生临走时问一共需要多少钱?师兄一指熟人说: “你是他的朋友,他又是我们的朋友,大家就都是朋友,朋友嘛,就算帮忙吧。这钱的事也好说,就由他定吧。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人不转事转,说不定我们也有事求你的时候。” 雷医生一听,笑容满面地点头:“好说好说。万一以后诸位需要到医院看病啥的,尽管来找我。” 双方就算有了默契。 (第213章 山不转水转 完) |
第214章 天下无难事 7月中旬,几个人在江边游泳,又摆起近况。 吴能5月正式离开鸡窝煤后,一面听从他父母意见,抓紧治病,一面在等他三舅帮忙联系新的活路。他三舅认识一些放木筏的人,让他等机会。 吴能对从金沙江放木筏到长江口的事很神往。他听李轼讲过王有才放木筏惊心动魂的经历,当时他就说要有这种机会,愿意去。 李轼的事仍是一筹莫展。方二已经有了重大突破,他喜气洋洋地说: “老话说得好,天无绝人之路。我现在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话归总:观念得转变。” 李轼看着方二精神焕发的脸想,这小子咋又扯上观念转变,就催他说事: “方二你别转了。你原来总爱说钟益生卖关子,我看你也差不多,就直接说事吧。” 方二这才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他得意洋洋地总结说:“看似偶然,实际上是我一直努力的必然结果。正应了那句话: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在身。我这次学手艺是学对头了。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方二说完,高兴地在沙滩上拿大顶行走。 李轼心想真应了方二自己当初说那句话: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于是问: “那你啥时候能办成呢?” 方二没有停下来,一边倒立着走一边说:“快了,我师兄正在抓紧做,我在帮着打下手,连漆匠的活路算在内,估计再有十天半月就成了。雷医生那边也说,亲戚中也有当知青的,能理解。等到下一次体检时就能过关,都说好了。” “方二,你不怕家具交人后,对方怕担责任,反悔吗?”李轼有点替他担心。 方二放下身子,喘着气说:“不会。我师兄说双方都心知肚明的事,越顺利,越没事。他基本上是白得一套家具,只需出一纸证明就行。有啥子责任要担,有啥子好反悔的?!” (待 续) |
(续 前) 吴能听完方二的叙述后说:“行,真动脑筋了。” 方二这时缓过劲来,平静地说:“是啊,这种事我们何尝经历过,真是费了不少脑筋。我也没有当面跟医生说。我想不能当面说这事,让熟人单独去说,这样成不成双方都不难堪。材料钱也得收,这样医生就觉得不是交易,只是帮忙,可以避嫌。” 按方二的想法。熟人告诉雷医生,不收工钱,买木料也是熟人价,而且还帮忙找漆匠漆好,不用另花钱,只需雷医生在方二检查时帮助过关。雷医生刚开始有点犹豫,说晓得有这类事,但自己没有干过,心头有点不踏实。 熟人说没关系,朋友间帮忙嘛,你如果不愿意就算了。木匠们说不为难你,另外再找某医生。后来雷医生很痛快地答应。 方二说到这里停了一下,又对吴能说,“我就想到你的事是成了,要是没有的话,你可以找你二舅。你二舅不是名医吗?帮这点小忙还成问题呀。” “你想错了。我二舅是中医,在西医眼中不过就是一个江湖郎中而已。体检都得在指定医院,由西医来体检。你们不晓得,我听二舅摆过,卫生局的人都是学西医的,心里对他们这些中医都有点瞧不起。” “那他总认识西医的医生吧?” “老头子骨子里也是一个犟脾气,跟西医是老死不相往来。要行的话,我就让他给李轼帮忙了。” “那可未必,他是你舅,帮你没得问题,要帮外人就不好说了。毕竟这不是找他看病,看病是他范围内事,办这事他也得求人,就不一样。”方二说话显得很有经验。 (待 续) |
(续 前) “方二,不说这个,反正是不行的事。我听到一个消息,上头已经批准高校招生复课。说是从工农兵中招生,不再考试,实行层层推荐,领导批准,这是一个好消息。”吴能换了话题。 “老吴,这算啥好消息?我们既非工人又不是农民,更不是当兵的。不过对下乡的知青倒是一个好事,毕竟多了一种可能。不过要是搞推荐的话,那就悬,那就等于是层层走后门,再来一个领导批准,那就等于是当官的说了算。当官的行,有权的行,一般的知青也只能当分母。”方二说。 “方二,你说的有道理。不过吴能说的确实是一个好消息。不管我们有无资格,但停办了的学校又开始恢复招生,这肯定是一个好的趋势,说明事情有变化。国家要搞建设了,我听杨建国说今年底就要开始从知青中招工。 这对下了乡的知青是好事,对我们也不是坏事。工厂只要开始招人,说明工厂扩大生产,那像我们干的临时活路也可能多一些。”李轼说了自己的看法。他明白事情只要有一个环节松动,其他环节也会受到影响,产生变化。 “李轼,我也是这样想的,国家建设是相互有联系的链条。一个厂的生产是有上下游的,一个厂动,有关联的厂早晚也会动。不过像方二说的那样,一天半天轮不到我们头上。别忘了,你要没有免下的手续,始终都属于下乡对象。更不用说安排工作的事。”吴能说到这里,回头又问李轼,“方二都快大功告成,你咋样啊?有进展吗?” (待 续) |
(续 前) 李轼苦着脸:“恼火得很,没有头绪,一点起色都没有。” “李轼,我觉得你可以考虑走方二这条路。你妈是老师,教了一辈子书,学生这样多,说不定就有当医生的,或者家里有人是当医生的。” “我妈要让她求人有点难,这关……”李轼有点语塞。 “你不要先说你妈那一关,先说你自己这一关。你自己就总摆着一付万事不求人的样子,那咋个行。你要想通了,让你妈求人,为了你的事她能不求人吗?”吴能觉得问题出在李轼身上。 “李轼,我就见不惯你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样子。你想想,你办事,你不求人,未必别人还来求你不成。老吴说得对,成不成先试试,你要不下水,咋晓得深浅。我先下水去,你慢慢想吧,想通了主意自然就出来。”方二这时心情特别放松,曙光就在前头,他已经用不着操心,转身下水去。 吴能陪李轼坐在沙滩上,李轼沉默了一阵没说话,他脑壳里也在飞快地转圈圈。吴能的话点醒了他,不能万事不求人,总抱这种想法肯定成不了事。脑筋往这方面一转,他突然就有了想法: “今天听两位这番话,跟老子还真有点开窍,我也准备走方二这条路。” “怎么,有目标了?” “目标还没有,但有方向了。既然他方和尚能念这个经,我李和尚也能念这个经。” “那就好,朝着方向走,早晚能达到目标。我们等你好消息。”吴能晓得李轼一旦定下要做某事,肯定能做出一个结果。 “老吴,你和方二再游会儿,我先走。”李轼想说干就干,抓起岩石上的衣服搭在肩上就走。 原来,李轼想到了一个人,此人姓田,叫田如春。李轼叫她田孃孃。 (第214章 天下无难事 完) |
第215章 忽如一夜春风来 田如春是岳洛文的一位挚友,也是李家的朋友,李轼家的人都跟她很熟悉。 田如春曾经在地委当过机要员,后来到卫生系统工作,现在是单位的图书管理员。田如春人长得漂亮,年青时很活跃,喜欢跳舞,是一位交际广的人。单位上的人目之为交际花。 她因与丈夫性情不合,离异后独自带着几个娃儿过。早些年搬到李轼他们院子里住,一个人又要上班又要抚养几个娃儿,也是相当艰辛的。就是在这种生活的重压下,田如春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随时都保持着自己容貌的俏丽。 史无前例的运动开始后,全国上下老百姓的服饰进入了青蓝二色年代。但凡艳一点的服饰也成了资产阶级的东西,女性的修饰打扮也成了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而田如春的衣着打扮,如仔细观察的话,仍可看出是精心收拾后的效果,衣服合身、裤线笔挺、皮鞋锃亮,在青蓝二色的外衣里面,从露出的领口和袖口处,可看到里面衬衣或羊毛衫的色彩。 在多数的服装像麻布口袋一样臃肿的人群中,她这身打扮是很抢眼的。任何时候看到她,黑发一丝不乱,身上有一股若有若无的香水味。就这也成为他人非议的内容。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女人,文化大革命前,背后就总有人说闲话,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更难免受人侧目,围绕着这个漂亮女人就总有一些闲言碎语。在一些邻居眼中,田如春似乎是一个坏女人,总跟一些异性朋友交往,她们觉得自己比她高尚,因而不愿与她来往。 岳洛文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也能体会到她内心的苦楚,照样和她来往,跟李家姊妹说,一个离婚的女人很苦,拖着几个娃儿,想再找一个合适的男人不容易。因此,李家姊妹跟田如春的儿女都很熟悉,李芷和田如春女儿的关系特别要好。 那时,他们家成了田如春唯一能常来常往的地方,田如春成了他们家的常客,天天都到他们家闲坐摆龙门阵。有时田如春摆起文化大革命前,文化宫经常举办舞会,她也是众目所归的人物之一。 每到这时,那双眼炯炯发亮,脸上还会飞出年青姑娘才有的红霞般笑容。看得出来,她内心对那种生活的留恋及对当下闭塞的社会文化生活的无奈。 (待 续) |
(续 前) 李轼跟她接触多了后,晓得田如春并非像外人所说是一个风流不检点的女人。实际上是因为第一次婚姻的失败,让她渴望再找一个更好的男人。在“文革”的氛围中,找一个工人也成了田如春的首选。 然而交往过几个后,仍未找到满意的人,相处后往往因文化差异而分手。这就成为别人侧目的原因,在那些人眼中这叫生活作风有问题,其实都是一些捕风捉影的事。 中国几千年来对女人苛求的传统压力延续到她身上。有单位同事的闲言,有街坊邻居的碎语,这是有形的。还有她认识的人和认识她的人的鄙视目光,这种压力是无形的,缠绕着人还不露痕迹。 表面上田如春一点不在意,而内心还是常常感到困扰、孤独。所以她常到李轼家摆龙门阵,诉说自己的愤懑和不平。按常情,三十多岁,对一个女人来说,正是事业和家庭进入红火的时候,而她却在这两件事上都不尽如意。她常对岳洛文说: “我就不明白,我自己找男人碍着别人啥事?凭啥我就不能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男人。” 田如春家搬走后,仍常常来李轼家闲坐摆龙门阵,一坐就是半天。有时田如春到李家,岳洛文不在时,她跟李家姊妹也能摆龙门阵。不仅如此,田如春新交往的男朋友,她不领到自己家耍,而是领到李轼家来耍。 她这样做,也是为了减少别人的闲话,她相信李家的人不会传小话。及至她的男朋友有时直接到李家来找她,李轼他们家的人,跟田如春的男朋友也熟悉起来。田如春跟李轼家的关系,好得来就像他们家一个成员一般。 田如春当图书管理员后,李轼常去找她借书看,田如春为他提供了许多便利,包括一些“内部书”的借阅。 (待 续) |
(续 前) 当吴能提醒李轼找人帮忙时,李轼一下想到了田如春。李轼想以田如春的工作性质和经历,她肯定能认识很多医生。李轼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母亲,岳洛文犹豫了一阵说: “这不好吧,田孃孃自己的大儿子学军也下乡了。你没有去,现在请她帮这个忙,她心里会咋想?” “帮不帮忙,试一试无大碍吧。”李轼晓得田如春虽然才三十多岁,但结婚早,大儿子学军跟自己同岁,第一批就下乡去了。自己要是提出这种要求,是有一点不好说。但他想方二隔着老远,转了七八个弯,都把事情办成,自己为啥守着一个现成的关系还不利用呢? 李轼不想放弃这个想法:“妈,我们还是试一试吧,万一要是行,这不就省事了。免得你在单位日子也不好过,我觉得田孃孃不会推辞的,你要是不好意思说,我跟田孃孃说。” “那就试一试,还是我跟她说吧,要是她不同意,你就不要缠着人家。” 岳洛文能答应,李轼放心了。他晓得母亲是一个行事懦弱而内心孤傲的人。 他想起去年春节时,二哥告诉他的一件事:父亲的一个亲戚从前经常上我们家,父亲出事后就再没有来过。你那时小,可能没印象。妈说后来在街上碰到他都不打招呼,装不认识,生怕有事求他似的。 现在这人就在市知青办当主任,你的户口下到很远的地方,我劝妈找他帮忙换一个近一点的地方。妈没有答应,说别人怕麻烦,我们就不要跟别人添麻烦。二哥说其实我晓得她是不愿求此人。 当时李轼想不管地点远近,反正都不去的,没有把这事放心上。上次吴能提醒他说:伯母是老师,熟人应该多。他当时就想起二哥提到的这位亲戚,不过立刻就排除掉。连换一个插队地点这种小事,母亲都不愿求他,更不用说这样棘手的事情。 如今母亲答应找田孃孃,李轼觉得有了几分把握。 (待 续) |
(续 前) 过了两天,田如春来李家耍。像每个客人一样,田如春一进门,也是首先往那把藤椅上坐。等她坐稳当后,岳洛文就把事情跟她直接说明,问她能否帮上忙,最后说要是为难的话,就算了。田如春一听,满口答应,语气中没有一丝难度。 田如春说她熟悉的医生很多,本城区医院的外科洪主任她就认识,洪主任正是负责知青体检的。她说洪主任是医院的一把刀,是技术权威,在医院属于德高望重一类的人物,口碑不错,也是一个古道热肠的人。 田如春说,找他帮忙没问题,只要你能找出一点病,不让主任太为难,我保你能过关。 李轼没想到事情如此顺利,忙问具体咋个进行。 田如春说这种事上不得台面,换个人我肯定不会帮忙,但你老三的事我肯定帮。你们一家人对我都很好,这个忙我能帮得上。你放心,不用着急,这事让我来安排。在她看来,这就是小事一件。 李轼心里感到踏实了不少。李轼想起吴能曾帮他分析过:办事就怕找不对人,白耽误功夫。找对人了,只要是归他管的事,其实没有多少难度,就是一句话或签一个字的事。关键就看别人理不理解,帮不帮你的忙。 李轼觉得田孃孃是愿意帮自己的人,而她既然敢拍胸口,就说明她对要找的人也是满有把握的。一听田孃孃说只要找点病就行,他心里就更踏实了。 事有凑巧,三个多月前,李轼刚到新工地时,一次抬条石,前面一根杠子的一人脚下打滑,身子晃了一下,杠子脱了,条石随之着地。李轼躲闪不及,条石压在左脚上。当时李轼没有感到有多厉害,因为条石离脚面的高度就两寸,所以砸下来的速度和力量都不是很大,但毕竟条石重量不轻,几百斤重的东西,当时整个脚背青紫一片,随后整个脚脖子都肿。 李轼找了吴能二舅,在家敷了一周的药,慢慢就好了,照样干活路去。没想到两个多月后,脚又肿起来,医生说是旧伤复发,打了20多天青霉素针不见效,医生说有可能是骨髓炎。 田如春听李轼这一说,一拍手说,有这状况就足够了。 (第215章 忽如一夜春风来 完) |
第216章 一双慧眼 在洪主任家,寒暄之后,李轼和母亲都插不上话。洪主任不在家,田如春和主任夫人摆得很融洽,话头没有断过,却没有提帮忙一事。田如春天南海北的事都晓得,不管是真人真事、还是小道传闻都能摆得绘声绘色。 在来之前,岳洛文问是不是需要送点礼物。田如春说不用,带点水果以示尊重就行。还特别强调,话由她来说,你们就配合一下,需要时点点头、答应“是、是”之类就行。 摆谈中间,田如春才把事情提出来,对方答应一定转告主任。主任夫人随口问了李轼一句是哪个学校的?一说之后,李轼才晓得洪主任的女儿跟自己是同班同学。同学母亲一听,更热情,而李轼却觉得老大尴尬,心想这算啥事呀。 同学已下乡,自己却跑到同学家来求她父亲帮助自己不下乡 ,同学要晓得了会笑话自己,幸好同学不在。顿时想起杨建国的经典语录:城圈圈很小,转来转去都是熟人。 事情很顺利,半个多钟头后他们就告辞。回家路上,岳洛文有一点担心,忍不住问: “洪主任不在家,面都没见着,这事行吗?” “放心,话不用说透,大家都是明白人。主任不在家也有好处,他就装着不晓得这件事反而更好。能记住老三的名字就成。” 一看岳洛文仍然不放心的样子,田如春说:“你们尽管放心。我也是一个知青家长,也是一个当妈的,我也不情愿儿子下乡去,更不用说一辈子呆在农村。学军自己要去的,我也不能拦他。” “我刚晓得主任女儿是我同学。他女儿已经下乡,我现在来求他帮忙不下乡,这事总觉得有点不对头似的。主任会不会想我女儿都下乡了,你凭啥就不下乡?我凭啥要帮你?”李轼心头有些发虚。 “是同学就更好,知青家长的心是相通的,能理解的。我家学军不也下去乡,我能理解你的心情。放心吧,晓得你是他女儿的同学,更能帮你。这样一来,你的名字主任就能记牢。”田如春一脸的笃定。 “是吗?”李轼对她的判断有点持疑。 田如春说主任事情多,经常忙着做手术。哪能记住许多人的名字,让你来,就是为了让主任能记住你,以后哪个时候去检查都不成问题。她接着说: “体检有时是突然通知的,临时打招呼往往来不及。你放心,病是真的,程度有多严重,医生说了算。这种事哪个也不会严格得一点不差,各方都有一个交待就行。” 看田如春说得这样有把握,李轼心里也踏实下来。 (待 续) |
(续 前) 到体检那一天,岳洛文单位的领导带着李轼去的医院。 李轼心里还是咚咚地跳个不停,心想请洪主任帮忙的事,他本人是不是晓得了?如果晓得了却不愿意帮忙咋办?再说,相互连照面都没有打过,会不会搞错?还有,今天的检查医生会不会临时换人? 最后想管它这样多,是悬崖也得往前跳。他从来没有见过同学的父亲,不晓得他长得啥模样? 推门进去后,房间里就一个医生,李轼也不晓得是不是同学的父亲。穿着白大褂的医生身材高大,戴着帽子和口罩,看不到脸上是啥表情,只在帽子和口罩之间露出眼睛,那眼神是和善的。从那眼神中,李轼感到一种熟人的随和,潜意识判定应该是同学父亲。 李轼不安的心慢慢静下来。检查很快,问了问情况,看了看之前的病历和检查单,啥都没说,就让李轼先出门。临出门前,他回头再看了那一双眼睛,那双眼睛也正看着他,依旧是和善的目光。以后他再没有见过这双眼睛。 片刻之后,单位领导出来,对李轼说: “今天没事了,检查结果还需要往上报,需要上头研究和批复。回去等通知吧。” 领导的语气有一种轻松感。似乎李轼没事,他也就解脱了。 离开医院,在回家路上,李轼想武兴宇是疯了,他用不着搞这些名堂,现在不会有人再来动员他下乡。如果不疯,他也不会像自己一样搞这些名堂,对他来说,现实中的任何事情都没有意义。 过去他就常常觉得现实中的一些事是没有意思的,如今是真没意思了。忧郁、无聊、烦恼、痛苦、恐惧都离他远去,他把这些留给了别人,留给了他的亲人。 (待 续) |
(续 前) 曾凡平突然上李轼家来。 一进门,一屁股就坐在那把藤椅上。 李轼有点奇怪地问:“不年不节的,咋就回来了,是家里有啥事?” 他这样问对方,是因为曾凡平春节回来时,他们已经在人工湖聚过。 “家里没事。李兄,我已经回城了。” “你们那里这样快就开始招工?没听说呀?” “不是招工,招工也轮不到我头上。我是办病退回来的。前天刚回来,昨天在人工湖没碰见你,听建国说你也在办,今天就上你家来坐坐。事情咋样?” “差不多了,应该没啥大问题。” “那好,我们就不用具体交流了。我听说马兹青去西藏了,你应该晓得吧。她一个晕车的人,这一路的颠簸可够她受的。没想到她还真有勇气。” “我晓得这事。我也很佩服她的勇气。路上虽然艰苦,也总比没路走强。” “倒也是。跟你说另外一件事。” “哟,你还有啥事?” 原来,昨天在茶馆,杨建国跟曾凡平提到了曾小玲衣服丢了的事。杨建国说,事情倒是过去了。但这事没头没脑的,我们都感到有些奇怪,咋栽赃到李兄头上。 曾凡平当天晚上就去问了曾小玲,晓得了事情的原委。李轼跟同伴在工地上议论基建主任吃钱的事,不晓得咋个传到基建主任耳朵里。他认为是李轼挑头的,对他不利。曾小玲衣服一丢,他就趁机把这事往李轼身上引,还示意他侄儿出面作证。他就是想借此逼李轼离开工地。 正好角斗士为食堂那次纠纷和工地上那次打架,有点记恨你,认为是你挑的头。而且还为你是曾小玲校友,曾小玲爱跟你说话这事,他有点厌烦你。怕你把他的事搅黄,所以他也巴不得你滚蛋,跟曾小玲说看见你拿大衣。曾小玲衣服丢了着急,也信了角斗士的话,以为真是你拿了她的大衣。 (待 续) |
(续 前) 听曾凡平把事情说完,李轼一脸苦笑,啥也说不出来。心想跟老子真是赶上了,角斗士堂堂一个国营单位的工人,居然嫉妒自己这个烂挑夫。 “李兄,我晓得你这个人,别看我堂妹是有工作的,你未必看得上她。” “凡平,你扯到哪里去了。我现在这个样子,哪有闲心跟你堂妹扯那些闲篇。” “你是没有往那里想,角斗士偏要往那里想。跟老子才来这一出。话说回来。我堂妹年轻,还不到18岁,人单纯,错怪了你。你不要记恨她。” “我当时真没有想明白是咋回事。不过,事情已经过去,自然就谈不上记恨不记恨的事。倒是长了不少见识,江湖险恶,随时都得穿一副盔甲。” “啥盔甲?”这次是曾凡平感到有点奇怪。 于是,李轼把“盔甲”的由来一说。曾凡平一听笑了,说是呀,早晓得这样,我就犯不着下乡去转一圈再穿盔甲回来。 (第216章 一双慧眼 完) |
第217章 各人有各人的活法 第二天,李轼在街上碰到孙友忠。他告诉孙友忠自己已经看过武兴宇,情况不算太糟。说到武兴宇的情况,两人除了相对叹息外,也无能为力。孙友忠说: “这就是他的命,哪个都怨不着,要怨就怨他自己,整天东想西想的。不疯才怪。” 李轼觉得孙友忠这话说得有点冷冰冰的,转而一想,也是中肯的,否则该怨哪个呢?就说: “事情既然这样了,不说也罢,说起难受。说说你吧,近来如何?” “还那样。过日子嘛。” 李轼说曾凡平回来了,提到办病残的事,问孙友忠是咋个想的。孙友忠说,晓得这事,但不准备去搞。李轼问: “为啥?” “各人有各人的活法。” “此话咋讲?” “李兄,就算办成,也没啥好结果。” “哦……” 孙友忠跟李轼的想法不一样 。他觉得李轼他们的这种做法,没有意思。 他父母没有正式单位,不存在来自单位的动员压力。他家没有政治问题,居委会不可能撵他家下乡。居委会对他们一家三弟兄睁只眼闭只眼,上面有要求时,就动员一下,形同走过场。 他想既然这样,自己犯不着去找关系,去疏通关系,而且能不能找到关系,找到关系后,能不能成,都是未知数。再说,事情办成了,又有啥用? 他的一个小学同学小鲁,肺有病,被允许不下乡,照样在家闲呆着。因为没有关系,一直不能安排工作,最近被安排在一个街道生产的一个蚊烟生产组。这种厂污染重,卫生状况极差,被放在郊区,干的活路非常简单,把拌着药料的锯末,用漏斗和铁钎往纸糊的细长袋中装实。 小鲁上班来回跑路,整天面对着一房子的乌烟瘴气,整天面对着一群婆婆大娘。一天干八九个钟头,一个月下来就挣一二十块钱,小鲁非常苦闷。 孙友忠说,你想小鲁的肺本来就不好,还天天呼吸那种充满粉尘、药味的空气,还不得早死二十年。这种工作,让我去我也不会去,还不如老子拉板板车来得自在。 (待 续) |
(续 前) 孙友忠这一说,李轼想起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件事。 老靳班上的一位女生也是因病免下的知青,上头把她安排在搬运队上班,地点就在合江门,那里的活路是计件工,干多少挣多少。那活路连老黄牛都吃不消,更不要说一个女娃儿。那女生想不开,一气之下走了极端,虽说抢救及时没丢命,身心都留下不小的创伤。 李轼问孙友忠晓得此事不?孙友忠点点头,说正是把这点看明白了。办成了,无非跟小鲁一样,不是自己所愿。既然如此,他干嘛费钱费力去换一个并不稀罕的结果。再说一家三弟兄,不能说个个都有病吧。他说: “我哥和我兄弟也不想走这条路,说没啥意思。” 李轼想孙友忠说的也有道理。他们的情况跟“包包户口”的还不一样,“包包户口”的必须每月到街道办去领粮票。孙友忠他们自去年恢复发粮票后,就不用再到街道办领粮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以后咋办?难道就这样混一辈子。 “那你就不想想以后,以后咋办?” “以后,以后是多久?10年、20年、30年?”孙友忠的脸上显出一丝嘲讽的神情。 “……这,这”李轼答不上来。 “李兄,你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就算你办成了这个手续,要是没有关系,只能自生自灭,哪个会安排你工作?充其量跟小鲁一样。你说,那样的话,你去吗?” “这倒也是。我也不会去,不如在河边挑烂泥巴自在。” “我现在拉车的生活,我也没觉得有啥不好。虽然苦,但像你说的那样——自在。别忘了,你说过,这种状况肯定会变的。” 李轼想自己坚信会变,但哪个晓得在哪天? (待 续) |
|
(续 前) 不到两个月,李轼得到通知,免予下乡的申请被批下来。接下来的事也很顺利,李轼的户口问题随即得到解决。岳洛文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方二的事却出了一点小岔子,原本笃定的事差点成了煮熟的鸭子要飞走。 原来就在方二他们把家具送到雷医生家后没两天,雷医生工作有了变动,不再担任体检的医生。此举把方二吓得着实不轻,接连几天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还是他师兄沉得住气,说不要着急,既然对方收下了家具,就会帮你过关的。 果不其然,在雷医生的帮助下,方二的事也顺利了结。 后来张二胡听李轼摆起这事时,叹了一声:“世道有病,庶几能免。我是有一顶帽儿在头上扣着,纵有本事也无地施展。你还年青,应该学一门技术,这种地方不是你长呆之地。” 1970年年底,李轼告别了工地。行前去黄皮家告辞。 “黄哥,很感谢你的关照。” “谢啥,都是自己人嘛。我早说过,你们在我这里无非是借房子躲雨,暂时的,早晚都是要另谋生路的。这些我心里都明白,就当是交个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今后要是走好运了,不要忘了我这个老哥。 别看你们现在这样,你们跟老黄牛不一样。老黄牛没文化没手艺,脑瓜子又死板,岁数也大了,以后也还得靠卖气力吃饭。宗陵就不一样了,脑瓜子活,有机会就能混好。就说张二胡吧,别看他今天落难成了坏分子,说不定哪天就又风光了。人这一辈子难说得很!” 黄皮说完,又习惯地晃晃脑壳。 李轼想自己以后能走好运吗?自己也回答不出来。黄皮这话原来就说过,今天听着仍觉得这番话很有人情味。 (待 续) |
(续 前) 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金沙江依旧喧啸不止、奔腾不羁,时间一年一年的更迭,对它似乎没有丝毫的影响。在江边,原来那帮游泳的人越来越少。谋生之路伸向各方,带走了一个一个的人。钟益生一年前就走了,方二也在两个月前跟师傅到外地去干活路。 游完泳上岸后,李轼对吴能说: “杨建国他们公社已经开始从知青中招工。建国说不准备在工地干,他得回生产队,招工对他来说是大事。方二的想法是对的,学一门手艺比卖苦力强多了,我准备离开工地,去学修理电机。老吴,你咋打算?” “李轼,学会一门手艺对我们来说,一点都不难。难的是学会了后,有没有地方找饭吃,这才是难事。我已经跟二舅学中医小半年,即便以后学会了,又不能开私人诊所,又进不了正规医院。那有啥意思?” “老吴,先学着吧,事情总会有变化的。”李轼目光冷峻。 “我也是这样想的。”吴能长眉下的双眼深沉。 (第217章 各人有各人的活法 完) |
第218章 尾声:十年后 一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一传出。让向往大学的人和想摆脱困境的人兴奋,让更多的人高兴,因为这意味着许多变化即将开始。 李轼他们都很兴奋,在茶馆里议论起来,共同的一个想法就是熬到头。省招生简章出来后,却让他们非常失望,空欢喜一场,他们都没有报考资格。 方二很生气,把茶碗往桌上一放,大发牢骚:“还是一帮球官僚!脑壳还是很僵化。上头都放开了,下头还不放开!” 杨建国今天也没有心思下棋,他也端着茶碗到李轼这一桌来摆龙门阵。一听方二的话,就跟他开玩笑说: “方二,你尽想好事。让你下乡,你装病不去,现在恢复高考,你想去。哪有这种好事,甘蔗只有一头甜。” 方二一听,竖起浓眉,愤声说道: “装病咋了?我就是不愿意去。不装点病,把我整成坏人,哪个受得了?!这些年我下乡的同学招工出来,我从不羡慕,那是他们在农村修炼的结果或说补偿。再说从道理上讲,其他没下乡的在职人员都可以考,凭啥不让我参加考试?!” 方二平息了一下心气,又转向李轼说:“李轼,你说对吧。” “当然对。不让我们考一点道理都没得。不过,方二你不用着急,有了初一,就会有初二。今年不行,说不定明年机会就来了。你想,10年浩劫积重难返,有多少大事需要上层料理,‘文革’刚结束一年就恢复了停止多年的高考,已是很不容易。中国人信奉随大流,多数人都走了下乡的路。政策首先得顾忌这大头,没下乡的毕竟是极少数,算是小小头吧,让你多等等,也不为过。” 李轼回答,眼里不再是漠然。对省招生简章,他心里也很不了然,却相信一旦坚冰解冻,一江春水就会汪洋恣肆,哪个也拦不住。 (待 续) |
(续 前) “李轼说得对,明年肯定会有机会的。你们看过去被打倒的那些官儿,现在都一个一个地爬起来。政策肯定还会进一步放开,旧东西要恢复,新东西也会出现的。不然还改革个啥!工农兵大学生已经停止招生,说明那种方法不行。高考改革只是开头,很多东西都会有变化的。” 吴能的声音很平静,那深沉的双眸似乎已经看到一年后的情景。但那平静后面的喜悦心情,让在场的人都感受到了。 李轼晓得吴能的家族在北京、上海、海外都有很多亲戚。他有更多的信息渠道,说的话应该是有依据的。 “要是当年的知青都像我们一样坚持不下乡,也许文革早就结束了,也许国家早就走上正道了。”方二对吴能的话很有感触,忽然冒出一句话。 “方二你这话从何说起?那年月领袖的权威如日中天,他老人家的话,信的人不信的人都遵照执行了,我们只是例外而已。再说,历史从不存在假设。”李轼回应了一句。 “当初我老爹以为我下乡了,表现好就能调回城,现在也不相信了。我在农村9年,招工招兵从来都轮不上。赶上过几次推荐工农兵大学生,生产队推荐时还有我,到大队到公社推荐的时候就没有我,都是球走后门的。 有些人是被推荐了,到最后也仍然是当分母的命,最终走成的都是有权或有关系的人。跟老子不改就没平头百姓的活路。”杨建国说。一晃他已经下乡10个年头,此中味道,他最清楚。 (待 续) |
(续 前) 吴能的话说对了。1978年的省招生简章专门有一条规定,因病未下乡或因病返城的知青,若体检后医生认为病好了,可以报考。而既没下乡又无手续的知青,没有被提及,明摆着这种人没资格参加考试。这一来,大家的心里都踏实了,资格有了,他们都不担心考试的事。 他们也注意到招生简章中有一条,对25周岁以上考生的报考志愿已有所限制。这意味着所有老三届的考生都属于此列,意味着明年的年龄要求还可能收紧。那就是说今年可能是他们参加高考的唯一机会。 又是一年端阳,到了涨端阳水的时节,金沙江已经咆哮狂放起来。几个人聚在江边,方二很神气地说:“我看过去年的考题,没啥难度。今年是全国统一出题,就算再难点,也难不到哪里去。我就等着进大学了。” 方二说完,又扬起眉,右手握拳在胸前划了一个√。 李轼想到钟益生,几年不见,不晓得他是否参加高考。他对吴能说: “老吴,当初要不是钟益生劝我们办病残手续,现在还是不让考。” 吴能说:“这就对了,符合体制的要求,就让你考,这既是体制的坚持,也是体制做出的让步。这个群体也必须向体制让步,得把自己弄来符合体制的要求,哪怕是装病。你得有手续,是体制认同的,没有的就不能考。” 李轼一笑说:“老吴,啥事到你嘴里都成了理论,整得一条一条的。我看简单,就一条,社会总要进步的。就像这金沙江的水,长流不息,越流越远,岩也好,滩也好,山也好,峡也好,都挡不住它。” “你两个都是爱乱转。依我看就像招安。我看还是建国去年的话说得明了,不改就没有老百姓的出路。”方二一拍胸口,说得很干脆。 吴能看着李轼,俩人相视一笑,没说话。 李轼在心里想,改革开放让中国从禁锢和封闭中走出来,改革开放促进了国家根本性的进步。民心所向,改革开放还会往前走。 (待 续) |
(续 前) 钟益生带着老婆儿子回来探亲。 大家一看,原来他的老婆就是袁敏,她跟李轼他们是小学同学,跟吴能方二他们在“文革”中也认识。袁敏上山下乡时没有去。后来钟益生去渡口工作后,袁敏和他谈上朋友,两年后也过去参加工作,也是以照顾家属的名义。 方二故意拉下脸说:“钟益生,你这小子,保密工作做得不错啊!娃儿都这样大了,也不先打个招呼,跟老子不够朋友嘛。” 钟益生一脸的波澜不惊。袁敏脸上却先红了,好像方二不是说钟益生,而是在说她。 杨建国一笑,为钟益生解围说:“城圈圈太小,转来转去都是熟人。袁敏更是熟人了。” “建国,真应了你这句话。方二,你少说我,我听袁敏说,你跟小马好上了。我没说错吧?”钟益生立即反守为攻,话头往方二身上引。 “大男大女了,还说啥。”方二一脸的曾经沧海又为水的模样。 “方二,你们总算熬出来了。”袁敏笑着说。 “咋样!这就叫逆境出人才嘛。”方二又恢复了豪气。 看方二那个得意样,李轼对他说:“算了吧,方二,你还是豪气不减当年,敢夸口。胡子都一大把了,还人才。要我说,这种逆境还是少来点好。逆境能出几个人才啊,相反是毁掉了数不清的人才。我们无非是运气好点罢,赶上末班车。” 李轼说完,又问钟益生参加高考不?钟益生说,老婆、娃儿、家务事,一大堆。去年就没有参加,今年再说吧。李轼看了一眼袁敏,想他们是有家室的人,想法已经跟当初不一样。 (待 续) |
(续 前) 一日,李轼去找孙友忠,问他咋想的。孙友忠说: “不要说我没资格报考,就算是有资格报考,我还能考上吗?一个初中生,丢开书本10多年,原来学那点东西早还老师去了,拿啥考。” “那你哥和紫罗兰他们呢?都是高66级的,应该没问题吧。” 孙友忠没说话,摇摇头。 李轼没再问,去年的高考中,不少参考的老三届学生都抱憾而归。他心中感慨万端,10年前他说过,情况会变的,如今兑现了。10年前,孙友忠说过他们只能自生自灭,也兑现了。 李轼心里明白,恢复高考的措施,对大多数老三届学生来说,实际上已经不是机会了,对下乡的如此,对不下乡的也如此。10多年的时间消磨,他们已不再年青,他们已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 对他们来说,不单是高考的机会逝去了,人生的许多机会也逝去了。 (待 续) |
(续 前) 一天,在江边,吴能先到,随后李轼和杨建国也到了。方二到得晚,一看杨建国也在场,就高声说: “建国说得太精辟,这个城圈圈太小,转来转去都是熟人。你们猜我碰到哪个了?” 晓得他在卖关子,大家都不作声只看着他。方二憋不住了说: “我碰到雷医生,一别八年。他又负责我们城区的体检。他一见我就笑,说你还用查吗?完全健康,说罢用笔在体检表上一阵划,最后‘啪’的一下就把章盖上,说祝你考试顺利。我说我也准备学医,准备跟你当同行。” 方二一说完,一个倒立又竖起来,在沙滩上转圈。听方二这一说,大家都笑起来说,这是方式幽默。方二一听大家的笑声,放下身子接着说: “是啊,整10年,我们一起看着这江水日复一日地流去,我们的青春岁月一天一天地消亡。这种日子也要一去不复返,今后要在一起游泳恐怕难了,都得各奔东西。” 方二的话充满感慨,10年的光景把本是年青的人磨得不年青。李轼点点头没说话,他想10年蹉跎,连方二这个豪爽的人也有了惆怅。 (待 续) |
(续 前) 这时,吴能也停止行走,对大家说: “1966年我离大学之门就一步之遥,隔着一道门坎没有跨进去。后来上山下乡时,方二开我玩笑,说我8年后如能上大学,胡子不晓得有多长。哪晓得10年后我还真能上大学,能赶上这末班车我已很知足。 俗话说三十而立,我都三十几的人,才混进大学,诸位也快三十了,立啥呢?说句实在话,一把胡子的人,上了大学也做不成啥事,无非是改善一下生存环境,有无所谓的出息,就看各人造化。不过对今后的学子来说,有了一片新天地。” 李轼点点头说:“老吴说得对,社会还将进步,这是必然趋势,不管需要多长时间。” “李轼,也许有一天,我要把今天的经历写出来,告诉后人。”吴能长眉下的双眸深沉得像潭水。 “老吴,历史应该让后人晓得。”李轼用冷峻的目光回应他。 “老吴,你和李轼就爱扯些没边的事。不堪回首之事,何益之有。”方二一听李轼说完,就摇摇头。然后冲坐在岩石上的杨建国说,“建国,你说呢?” “我说不好,历史这玩艺不像下棋,不好论输赢。再说,从来都不是老百姓写的。” 大家没再说话,看着奔腾而去的金沙江,心里都在想:10年光阴如东逝之水,这代价非同寻常。 (待 续) |
(续 前) 后来,李轼、杨建国、吴能、方二、马兹青都很顺利地考入大学,有了新的生活。 吴能大学毕业后,飘洋过海,到美国留学,后来定居在加州,用方二的话来说,当假洋鬼子去了。 方二没有出海却下海了,毕业后真的当上医生。几年后弃医从商同马兹青到深圳发展。用吴能的话来说,一个精明的药贩子。 钟益生最终没有参加高考。用杨建国的话说是日子安逸,顾不上考试的事。大家替他惋惜,钟益生却说,我未必就能考上,我也没有觉得有啥子不如你们。你们看看自己一个二个还都是光棍,有啥好羡慕的。我儿子今年就可以上小学,上大学的事今后就让他去完成吧。 杨建国毕业后仍在本地教书,他对李轼说:“没想到我这个小时最淘气的学生,居然也成了老师。”李轼说:“我想你不会把虚假的东西教学生吧。”答曰:“我就是教专业的,跟那些没关系。”工作之余,他依旧是茶馆的常客。棋牌类的比赛项目日渐增多,杨建国忙得不亦悦乎。 他自许在本地的三棋一牌塘子里,没人不晓得他。当老师了,他仍不改那种耿直率性的性格,用李轼的话说是:烟酒茶随心随意随性,棋牌舞且行且和且乐,人事世有血有肉有骨。 李轼想如果武兴宇没疯,他要考上一个大学同样没有一点问题,可惜的是人生中没有如果。 武兴华早在几年前,就成了省外一个农学院的工农兵学员,毕业留校后没有再回来。 (待 续) |
(续 前) 10年间,李轼经历了很多不同的劳动场所,但印象最深的还是机械厂那个工地。李轼大学毕业后离开了老家,跟工地那帮朋友未再谋面,但还能从杨建国那里听到他们的一些消息。 工地上的人是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群落。他们的生存状态要是改变了,这个社会也就改变了。 80年代后期,李轼回到老家,再次打听他们的消息。 老黄牛的问题已得到解决。不再是黑户,工作单位是没有了,但每月能从民政部门领到10块钱的困难补助。杨建国说还是李玉芳帮着跑下来的。李玉芳自身得到平反,到了另一个中学教书。 老黄牛的儿女也长大了,都上过学,虽然没有一个考上中专或大学的,但一家人的温饱已不成问题。大的3个娃儿已经工作、成家。 老黄牛很满足眼下的生活,50多岁的他仍然在干这种临时的搬运工,只是已经没有当年那样亡命。 (待 续) |
(续 前) 张二胡那点事也得到解决。回到剧团,倒成了反“四人帮”的英雄人物,风光了几天。他很清醒,自己当初既没有反样板戏,更没有反“四人帮”,所以坚决谢绝李团长让他作报告的要求,不想搅和到“斗争”中去。 他感到惋惜的是,业务荒疏得不行了。文化环境一宽松,观众选择多了,戏剧难以吸引观众,剧团效益很不好,加上英才辈出,张二胡上台演奏少了。却迎来了学生娃娃们都追求才艺的潮流,他在家中收徒授课,教拉二胡和绘画,效益颇丰。 中美关系解冻后,国门打开后,张二胡当年的恋人赵洁随华侨老公移居澳洲。行前给张二胡寄来一个包裹,里面有一件被颜料染得五颜六色的“的确良”素色衬衣、一双旧的舞鞋、一张纸条。 纸条上面只有一句话:致远,我走了。衬衣我“穿走”了。“红舞鞋”我不会再穿了。 张二胡这个七尺之躯的男人,已经有很多年不晓得眼泪的味道了,这时失声痛哭,泪水打湿了衣襟,浑然不觉。 从那以后,张二胡好上了酒,但每次都喝得不多,只喝二两。每逢熟人呼之张二胡,他总连连摇手说:不要叫我张二胡,那是当年事,现在有愧张二胡这雅号,如今只能称张二壶了。 令朋友们惋惜的是40多岁的张二胡一直是单身。有不少热心人为他介绍对象,但张二胡都没有答应。 (待 续) |
首页 上一页[43] 本页[44] 下一页[45] 尾页[5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
午夜咖啡馆 |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