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小说文学 -> 长篇佛学题材小说《心能转物》正式出版稿 -> 正文阅读 |
[小说文学]长篇佛学题材小说《心能转物》正式出版稿[第14页] |
作者:天晓居士 |
首页 上一页[13] 本页[14] 下一页[15] 尾页[2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楼已 2020-10-18 09:04:47 这样说,似乎明白了些 ----------------------------- 佛教博大精深,突破点在于信入。进去以后,自性具足,会知道去哪儿。 |
2012年10月1日 四种妙圆加行:即以佛觉用为已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又以已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数量消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楞严经》 ???? |
2012年10月9日 摆脱有、空的执着不是理论。我们时时刻刻会堕落迷妄而不觉,空、有、人、我不断转化、深入,一念之间就会使你走向对立面。所以,中道要在行门中体会。 ???? |
2012年9月30日 想起一首诗,是南怀瑾先生的老师袁公焕仙所作,其后南师在几十年后寻找到袁公灵骨,并建了灵塔,塔背也刻上了这首诗: 业识奔如许,家山到几时。 惭言精进我,羞对天人师。 五蕴明明幻,诸缘处处痴。 藏珍谁可拟,之子欲何之。 ???? |
2012年,中秋节 中秋节,打油诗一首,以飨一众友人: 月是故乡明,人是旧岁好。 金菊夕阳里,忽而中秋到。 百年匆匆过,一念万古照。 何怨红尘舞?天老人不老。 ???? |
@楼已 2020-10-19 07:46:55 金秋十月,秋风送爽,我送祝福与支持! ----------------------------- 谢谢!岁月鎏金,福德具足。 |
@楼已 2020-10-20 14:11:28 空、有、人、我不断转化、深入,一念之间就会使你走向对立面。很多的恶都是一念之间而起。 ----------------------------- 是的。业力纠缠,形成瞬间的执念。 |
@楼已 2020-10-21 08:36:56 微雨秋晨,诚挚问候! ----------------------------- 谢谢,秋日安好! |
2012年9月8日 摘录<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息调凡有四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云何风相。坐时鼻中息。出入觉有声。云何喘相。坐时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云何气相。坐时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名气相。 |
2012年8月15日 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 |
2020年9月3日 道友清凉月心得:众生最怕心无栖泊处,因为心一失栖泊,即是世俗意义上的"我亡",所以无论如何要持一法以住心,包括睡时持"我睡",这期生命结束时持"我死",而正是这不甘死亡之心识,成为了轮转的"命根"。佛法揭示了:一切法包括一切存在,一切见解,一切执着……,都是自性的作用与显现;自性不起作用的时候就是涅槃即性空态,自性起作用的时候就是缘起态。所有让心被缘起的因素都是无明。无明一灭即是涅槃,涅槃就是出世间,就是识灭,识灭即一切行灭。一期生死本质上只是识生后积聚四大,直至识灭后四大消散的过程。所以佛法修证最基本的是证入识灭,打开心眼,亲见本元。这就是解脱,也叫法身,也叫般若。 |
@王敦敏 2020-10-21 21:04:26 支持佳作,问候好友^O^ ----------------------------- 谢谢支持! |
@王敦敏 2020-10-21 21:04:26 支持佳作,问候好友^O^ ----------------------------- 谢谢支持! |
2012年9月27日 其实在识破自我妄心、去除人我两执的过程中,也是关山重重的。没那么简单的。修行不能精进,需要自己去认真地寻找原因,切实解决问题,不要自欺欺人。一分清净,一分法身;祛除一分妄念,转化一分色身——这是必然相应的。你自己到什么境界,焉能不知? ???? |
@四川红尘洗梦 2020-10-22 13:23:00 欣赏佳作,支持原创。 ----------------------------- 谢谢文友。才看您的禅宗帖子,于弘扬佛法大有功德。赞叹! |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州于言下悟理。 ???? |
禅定真正的意义就是善思惟。是说在没有外缘干扰的地方,自己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这个才是大乘的定,不是守住某一点小法,而是在道理上定。长久的安住在这个境界上,你慢慢就会有身轻安、心轻安的变化,这一点很重要。——南怀瑾 ???? |
@春光辉耀 2020-10-23 18:53:20 支持文友,力顶佳作! ----------------------------- 谢谢您。 |
2013年2月4日 打坐不能光注重GDP(打坐时间)的数量,更要注意打坐质量。在扑面而来的烦恼中定下心来,在酸胀痛麻的感受中安忍不动、平静呼吸,进而体会到身体和宇宙自有生生不已的"炁",打开大门,融入此境。 ???? |
我为什么要创作长篇佛学小说? 我上大学读的是中文专业,那时候就开始写作。大学期间,发表过一些诗歌、散文,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是很难的。但说实话,我从事文学创作从来没有激情,所以工作之后很快就丢下了文学的梦想。 我后来更喜欢哲学、美学著作,研究生读的专业是西方美学史。其中,我最喜欢康德的哲学,我认为他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有智慧的几个人之一,因为他终结了西方两千多年的形而上学史,为人的认知探求划定了一个范围。他聪明的是,在限制了人类的认知之后,他为道德信仰、审美艺术找到了真正的地盘。这种类似中国绝圣弃智、心(认知理性)外求道的做法,跟中国哲学、佛教思想很有契合之处。 从康德开始,西方哲学的视角开始投向了东方。 |
我也是从这个逻辑、或者是自性探求的必然性,开始重新看待中国道家、佛教和禅宗思想。所以我很早的时候就确信超验智慧、生命本具智慧的存在。 只不过,真正进入学佛修行的阶段,已经到了我四十岁以后了。这似乎跟很多人一样,需要经历很多世事以后,懂得生命的无数限制,知道生活的真谛在于当下圆融和谐。物极必反,才能生起谦卑虚仰的智慧。 进入学佛修行的状态后,我慢慢从研修佛教经典开始,逐渐把眼光放到了那一代代荷担如来家业的高僧大德身上。我发现,我们现在保有的这种智慧血脉真的不是简简单单的,那是有无数人付出身命,无数的忍辱负重,才有今天还算完整的文明库存。举个反面的例子,印度作为佛教诞生的国度,到今天,你看看全国只有1%的信仰佛教,他们很多的佛教经典都没有了,更别说一代代圣者的亲手传承。 |
所以,我被这些人感动,觉得自己既然享有了这种生命解脱的智慧,虽然自己修得也很差,但是如果能够做些记录,发表一些修行心得,岂不也是尽责吗?我这个想法,真的不是立功立言的想法,而是想分享的想法——分享这个解脱之门,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否则,真的很快,我们很多原旨性的文明印记,就会慢慢地被知识文明湮没了。 但要做这种工作很难。 |
首先,佛教经论浩如烟海,说实话已经够了。如果要从经论、著作的角度契入佛教修行,前人资料已经很多。如果你文字功底好,有足够的精进心,你完全可以拜倒在历代高僧大德的言教门下——他们留下著述,并未封上大门。佛经方面,有《华严经》、《楞严经》、《法华经》、《楞伽经》、《圆觉经》、《六祖坛经》......,论的方面有《瑜伽师地论》、《大乘起信论》、《八识规矩颂》、《宗镜录》等,如果你觉得这些比较难,还有很多高僧简短的论、诗、偈、颂,铭.......这些同样是够的。再不济,你就从很多高僧的传记中也能悟到很多东西。所以,从著述、开导方面的文字看,已经不需要了。 |
其次,就算你想做这个事情,但是你也没有资格!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修行成道的概率是越来越小了(但也不是说没有,很多隐名的大德善知识们在默默修行,而且佛经里也说末法时期还有很多再来人在这个时间里修行成道)。而且,因为学佛修行、了生脱死这种大事,大家都很认真,但凡自己感到人家说得有一些不合自己心意,你就会认真地鉴别、纠正,乃至批判、攻击。这种事情,比比皆是。作为一个小米小虾,既没有开导群生的智慧,也没有修证成果的福德,又何苦来做这种事情呢? |
@楼已 2020-10-26 06:44:40 文友说得太好了,支持! ----------------------------- 谢谢兄台支持! |
第三,是个人的一些想法。我觉得佛教的门槛其实真的是很高的,小乘佛教的那些见地、修持就已经很难了,尤其在它的行持,如果没有几十年如一日的精进不辍,你是很难成道的。而要论大乘佛教,那更难。太多的修行人志在大乘,但修行的见地、修证、行愿几乎全在小乘,空喊了一个大乘的口号。实事求是地说,大乘是连门都是很难摸到的,是无门、无为、无尽的法。南怀瑾先生曾言,他一生没有碰到一个真正够格做他学生的,他不是针对修行功夫,而是整体的见修愿。佛法慈悲,但佛门难入!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在迷信,用世间事业的做法在寻求出世间的“道”。如果有人要去这里解释、宣传、或者叫弘法,那真是太难了!南老师说,如果他开讲真正的佛法,那他的门前就会“草深三尺”。因为没人来听,没人愿意修这种目标。 |
基于以上原因,个人想在这个时代里留下点佛教历程性的东西就没可能了。但现今国内也还有这样的人,比如四川大学的陈兵教授,他至少是一百年来唯一的一个,将佛教的经论做了时代性的整合、汇编,最终形成自己的法门。他有点类似永明延寿法师写作《宗镜录》。他那种工作,望之生畏,是有使命在身的人才能做的。 所以,我是空有这个想法,一直在想的状态中。但总觉得有点遗憾。我唯一做的,写过修行博客,在新浪微博,叫祇树园-徐晓新。那就是简单的心得,就是自己的个人日志,从来不管、也没有设想有读者存在。 |
直到有一天,我忽然想起年轻时候写过诗歌、长篇小说。如果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将现代人的生活场景里搬进佛法,岂不是既有可读性,也有文学性?最重要的不就是另一种生活中修行、生活中弘扬佛法的路子吗? 而且,这个做法的好处是,不争论,不虚谈,都是在虚拟的生活中“实修”,至少是实兵演习吧。很多微妙而难以言传的东西反而能够得到有效的感染、传播。总比概念不同、表述失误、义气用事的争论要强。 至于,每个读者从中获得了什么?获得了多少?包括我自己在内,那都是每个人的福德因缘。 于是,我把之前的文学创作捡了起来,所不同的是,文学创作的目的是文学,我的目的是弘扬佛道、以及更为广泛的人文精神、传统文化。 |
@楼已 2020-10-27 08:44:54 佛学博大精深,精深得有时令人生畏甚至诅丧,楼主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普及佛法,实属可贵和不易。 ----------------------------- 大多数文友都没有问题,都有根基。只是需要一个过程。 |
@醉卧少女峰_骁然 2020-10-27 12:17:29 周一支持 ----------------------------- 谢谢文友! |
2013年 9月15日 六祖慧能说过,下下人有上上智。原因是,下下人无知无识,恰恰少了社会染污,其所得都来自于自身摸索,不落窠臼。文明是个悖论,为学日多,为道日损。修行人,要注意这点。 ???? |
2013年8月30日 今天在街角遇到一女孩,长腿玉露,形象清纯。我走过,心动。后回走,又遇,想试试定力,遂采用观想法,到了近前,又心动。吾不想用白骨观之类、或者眼不见为净,因为这么做是假的,非功夫也。于是第三次返回,伊仍在,还是心动。嗨,什么当体即空,舍念清静,吾还得从头再来! ???? |
2013年8月30日 今天在街角遇到一女孩,长腿玉露,形象清纯。我走过,心动。后回走,又遇,想试试定力,遂采用观想法,到了近前,又心动。吾不想用白骨观之类、或者眼不见为净,因为这么做是假的,非功夫也。于是第三次返回,伊仍在,还是心动。嗨,什么当体即空,舍念清静,吾还得从头再来! ???? —————————————————————————————————— 男女之间的欲望根除很难!见、思二惑消除,粗大的心识淡薄,炼精化气的时候,才能断绝念头。即使到这个地步,习气种子还在,只是被压服了。《楞严经》说色受想行识五蕴,色蕴即身体,本质上是“坚固妄想”集聚四大种,形成身体,欲望也在其中。只有把这个坚固妄想打破,欲望才真正消除。有五种性行为,“笑、视、交、抱、触”,人畜是五种俱全;天道生命中还有六层“欲界天”,他们也行欲,是前两种为主。 |
@楼已 2020-10-29 11:26:00 金秋十月,柿杮如意! ----------------------------- 谢谢,好口彩! |
2020年10月29日 清凉月道友分享:也说修行人的离欲 世出世间有三乐:欲界的欲乐,色界、无色界的禅悦,出世间的涅槃之乐。修行人离欲大致分三阶段:第一阶段,依佛之知见,出于对入道的憧憬和堕落的恐惧,刻意压抑及不无留恋地回避;第二阶段,随着戒知见的稳定,渐趋调适,有种这样也??错的安然;第三阶段,证得禅悦或常乐我净,对欲乐已是??必,不屑,不顾,那是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洒脱丶熙怡丶自在。 |
2020年10月26日 缘起是佛教第一义中的第一义,缘起把“性空”也缘起了,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心佛众生不隔”,“染有生死,净无诸佛”。但性自心第一义,法性真如不在而在,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此“有”即是圆成实性,遍虚空彻法界都是,与山河大地诸有为法非异,但也非一。 |
@天晓居士 2020-10-30 11:46:21 2020年10月26日 缘起是佛教第一义中的第一义,缘起把“性空”也缘起了,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心佛众生不隔”,“染有生死,净无诸佛”。但性自心第一义,法性真如不在而在,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此“有”即是圆成实性,遍虚空彻法界都是,与山河大地诸有为法非异,但也非一。 ----------------------------- 中西方哲学都在追寻世界本质,似乎找到了这个“本质”人就能安生立命。但这其实是一种习气,一种将心求安的执着。因为,在这个方向上,永无止境,最后也没有这个本质。康德后来把它搁置了,唤它作“物自体”,让位给信仰。于是认知心,就安了下来。 康德这种智慧,在2500年前的释迦牟尼那儿,早就看到了,注意不是“认识”到,他看到、证到宇宙生命的本质就是这个由这个“动能”而来。这就是《心经》讲的“无智也无得,以无多得故.......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现代量子力学也证明,物质分到最后,发现这个最基本的“量子”是波、粒二相性的,也就是说,它既在这儿(相对稳定为一个粒子),但又不在这儿(绝对不是最终的“一”),受思想意识决定。这就是佛教说的“万法唯识”、“十方(世界)唯心”。 |
所以说,对这个终极的形而上学(一劳永逸找到本质,或者解决心安,就是形而上学),我们要缘起角度来看。它也是一种缘起、缘灭,自由自在的状态。在“这个”方向上,先保有这个认识,形成稳固见地,再证入这个自由状态,就是如来藏、佛性、涅槃。这些佛教概念本质上也只是名相,所以说,“染有生死,净无诸佛”。 所以,佛教其实不是一种宗教,是一种辩证科学,在终极之处辩证圆融,了无挂碍。但因为我们多生以来的习气深厚,需要修行——你可以唤它作为生命管理、超越。 |
@楼已 2020-10-30 15:19:30 每日听文友讲经缘,受益匪浅 ----------------------------- 兄台有慧根,心性清净。 |
@楼已 2020-11-01 07:40:34 和着晨阳,前来问候! ----------------------------- 谢谢支持。 |
2013年9月23日 学佛人,你天天空口在说,总想用语言文字体会自性,偶尔还跟人辩上几句;天天打坐,以为自己在精进,从不问问功名利禄红尘妄缘你到底卸载了多少;天天觉得自己是修行人遗世独立,却没意识到你天天跟一帮似是而非的学佛人一样,都在随波逐流。 ???? |
2013年6月1日 香严智闲开悟诗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 |
2020年11月1日 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什么处去?’沙云:‘东家作驴,西家作马!’又僧问:‘南泉迁化向什么处去?’沙云:‘要骑即骑,要下即下。’又一僧问:‘南泉迁化向什么处去?’沙又曰:‘石头作沙弥时参见六祖。’又问,又曰:‘教伊寻思去。’后又问三次,沙三次默然。赞得此真如妙性,如此神出鬼没,不可思议,无处捞摸!三圣(临济禅师之法嗣)闻后云:‘长沙此答可谓空前绝后,今古罕闻!’于此可见灵知妙性无所不在。我们只要一切放下,丝毫无住,不求有在处,则处处皆在,随所寓而常乐矣。 |
@楼已 2020-11-02 14:31:23 文友说得好,修行要学会真正的卸载! ----------------------------- 是的。谢谢! |
首页 上一页[13] 本页[14] 下一页[15] 尾页[2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
午夜咖啡馆 |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