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寺六祖慧能真身考》
六祖真身从唐代以来一直受到佛教徒的尊崇和文人学者的赞颂。出于宗教信仰和对祖师的崇拜,佛教徒往往把真身神化,认为六祖慧能是传说中的“肉身菩萨”,是修行出的“金刚不烂”之身。古代的一些文人学者,受到时代和个人遭遇的制约,往往也摆脱不掉宗教迷信意识的束缚,对六祖真身同样感到神秘莫测、不知所以然。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六祖真身产生了怀疑。许多人相信科学,不相信神仙和佛的存在,因此不相信六祖真身是真的;还有一些人认为,广东炎热多雨,温度和湿度变化大,人的尸体无法长期保存,也认为六祖真身不可能是真的。
六祖慧能死后的真身塑像,就是由弟子方辩和尚加工塑造的。据宋契嵩本《坛经》所载:先天二年(713年)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回韶州法泉寺后,到次年(开元二年)七月二十七日才从龛中将慧能的真身干尸(木乃伊)取出。出龛后,慧能“端形不散,如人禅定”(宋释赞宁等撰《宋高僧传》三集卷八),即由方辩和尚进行加工塑造。方辩塑造的方法是先“以香泥上之”,后加漆布,再“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宋契嵩本《坛经》中的这一记载,与现存六祖慧能真身造像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使我们更加有理由认为六祖真身是经过初唐至盛唐时期着名的僧侣雕塑家释方辩,精心加工塑造的独特纪念性干尸(木乃伊)塑像。
塑造六祖真身像使用的是夹纶法,不是简单的油漆一下。夹纶亦称干漆、脱胎、脱沙,是中国创造的特有造型艺术方法。用夹纶法制造漆器,在战国以前已经流行。战国两汉墓葬里出土了不少用漆灰和麻布制成的夹纶器物。用夹纶法制作佛像,盛行于魏晋时期。这种夹纶佛像既比铜铸佛像轻便得多,又比泥塑佛像坚固得多,便于装在车上游行各地,供人礼拜祷告,一时间极为流行,称之为“行像”。晋代雕塑家戴逵(?~395),即以制作夹纶像称着于世。他曾为南京瓦棺寺制作夹纶佛像五躯(见唐释法琳《辩证论》卷三),与顾恺之的维摩诘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玉像,并称为“瓦棺寺三绝”(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5年)。对夹纶的解释,据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上所释为:“上音甲,下除卢反。案方志(释迦方志)本:美夹纶者,脱空像,漆布为之。”其工艺过程为:先以黏土塑制泥模像芯,在像芯上裹缝纻布,用漆将布贴上制成外芯,再用香木的粉末和漆调合的糊料润饰细部,糊料胶着固定之后,将黏土像芯弄碎取出,其空间内编进木框以避免塑像变形或崩陷,最后施以色彩即告像成(谷响《谈夹纶像》,见《现代佛学》1957年第一期)。
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出于宣扬宗教的考虑和需要,无论是《曹溪大师别传》,还是宋以后的各种版本《坛经》,都回避加工六祖真身塑像,必须先清洗腐烂的内脏,在胸腹内部安装铁支架,然后才能缝裹纶布,上糊料和油漆。头部的固定,需要在颈部安装铁叶固护。颈部是外露的,易于被人发现,为了表明和宣扬六祖真身是肉身菩萨修行得道的“金刚不烂”之身,《曹溪大师别传》和宋以后的《坛经》,在记录铁叶固颈这一事实的同时,都编加了六祖慧能关于后人取自己首级的预言及其十年后(唐玄宗开元十年)孝子张净满于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开元寺受新罗(今朝鲜)僧金大悲钱二十千,令取六祖大师首级归海东供奉,砍伤六祖真身颈部,取首不成,逃走被捕获赦的神化传说。尽管取首级的预言和神化传说并不可信,但是透过其中的迷雾,确认了铁叶固护师颈的事实,从而有助于我们了解制作真身塑像的真实过程。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兴盛的朝代,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在着名的僧侣中,名望最高、影响最大的要数玄奘和六祖慧能。慧能创立了禅宗南派,独尊天下,在宗教史和哲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创造的艺术珍品,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令人赞叹不止。其中的六祖真身造像由真人干尸(木乃伊)用夹纶法加工制成,形象逼真,面貌如生,在雕塑史上无疑是奇迹。这件罕见的国宝,珍贵独特的唐代六祖慧能真身造像,现在仍然保藏在广东韶关曲江曹溪南华寺中,令人感到无比欣慰和高兴。 [ 部分转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