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小说文学 -> 太平洋战争(前六部已出版) -> 正文阅读

[小说文学]太平洋战争(前六部已出版)[第1页]

作者:青梅煮酒1970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56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楼主荣获煮酒论史2016年年度十佳作者
                        

本文荣获煮酒论史2016年年度十佳作品
                    








楼主荣获2015煮酒论史年度十大作者
                        

本文荣获2015煮酒论史年度十大佳作
                    




本文荣获2015煮酒论史年度最佳新作



    0、算是前言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日出而作,日落而娱,娱累而息。
    就这样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我们也在这循环往复中平添皱纹,空增白发。
    打开电视,播出的国际新闻中奥巴马正在出镜。特殊的地位使得奥小伙格外意气风发,奔向新时代。他无疑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人物。不过100年以后呢?
    美国自1776年独立到现在历史仅只有240年。在这段时间里,从华盛顿到刚才提到的小奥,美国有过44位总统。虽然目前对小奥下定论还为时尚早,但是就我个人的观点,小奥恐怕很难列入美国总统中的伟大者之列。将来,他很可能是作为美国第一个黑人总统被提起。
    回顾美国历史,有三位总统,华盛顿、林肯、罗斯福被公认为是杰出者。探寻他们的共同之处,除了那些让人司空见惯的溢美之词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指挥了关乎美国前途和命运的战争。
    再看法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我没有去统计法国曾经有过多少个皇帝、总统或者元首,不过同样有一位皇帝却被我认为是法国历史上最显赫的人物,没有之一。他就是举世公认的战神拿破仑,其一生几乎都与战争为缘。
    中国的历史亦如此。我们往往能记住一个朝代的开国和末代皇帝,而对两者之间的那些统治者缺乏深刻印象,主要原因也在于促成朝代更替的因素往往就是战争。
    军人以战争和准备战争为职业。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军人是幸福的,他们很少有失去生命的危险,默默地守护着和平。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军人又是痛苦的,他们失去了扬名立万、流芳千古的机会,被和平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我们可以牢牢记住战时的一位士兵,却无法记住和平时代的一位将军。你能说出1980年美国的国防部长和海军司令是谁吗?可能您知道,可是我确实不知道,也没有兴趣想去知道。
    但是还有那么一种人,压根儿不可能参加战争,甚至也不可能成为军人,却也时刻关注和迷恋着战争,听见美国要打伊拉克比萨达姆还着急、还紧张。这种痴迷战争,唯恐天下不乱,没吃饱也撑着,喜欢瞎操心的人,叫做军迷。
    我自诩为军迷。看见喜欢的军事书籍,翻遍衣兜都要想办法买下来。瞄见电视上有军事节目,就一反平时的温顺去霸占遥控器。看着那些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看着心仪的军事将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真是哭天喊地、顿足捶胸,恨不能身在其境。尽管自己也清楚,真到了那里,最多也不过“一将功成万骨枯”那“枯”一下的料。
    痴迷了几十年了也没迷出个所以然来,但依然执迷不悟。这不,就在今年,也就是纪念二战胜利70周年的2015年,我,一个的普通军迷竟然有了想说几句的冲动。
    据一位挪威历史学家统计,自公元前3600年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世界上共发生了14531次战争,只有292年处于和平年代。我很想拜读这篇文章,看看大师的论证过程,判断一下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哪些年算是和平的,可惜没找到。不过我可以断定,在那14531次战争中,有一场战争不论规模、影响和精彩程度肯定排在第一位,那就是二战。我们今天生活的年代1000年以后可能因为平淡无奇被人遗忘,但是发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那场战争将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色,从而被我们的后人所永远铭记。
    既然这样,那就说说二战吧。不过还不行。二战场面太大,就我这水平肯定说不了。作为中国人,我想还是从咱们身边的太平洋战场说起吧。
    30年前,当看完第一本介绍太平洋战争的书籍之后,我“自豪”地说:太平洋战场我全知道。20年前,当看完超过十本的书籍后,我说:太平洋战争咱是专家。10年前,当我看完超过五十本的书籍后,我说:太平洋战争我有点不太清楚。今天,当我看完超过三位数的书籍后,我说:我真的很多都不知道了。想弄清楚其中的不知道,正是我想写这篇文字的原因。
    本来年初就想写的,可真动手的话又无从说起,这场面也不小呀。仅仅列个提纲,拟订5章45节330个小节的标题,将几个排行榜上的人物和事件大致排排,就用去了三个月时间。我的初步计划是首尾两章50万,中间三章100万,总计150万字左右。
    第一章《山雨欲来》。时间界限是1941年12月7日之前:介绍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一战的远东,“九一八”,“二二六”,中国全面抗战,诺门罕,三国同盟,美日谈判以及日本决定开战的过程。
    第二章《一溃千里》。时间区间主要是1941年年底到1942年上半年:介绍珍珠港,香港,威克岛,马来亚,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缅甸,锡兰战役等内容。
    第三章《绝地反击》。时间从1942年年中到1943年年初:介绍初期美军的反击,包括空袭东京,珊瑚海,中途岛,瓜达尔卡纳尔岛以及巴布亚半岛等战役。
    第四章《钳形攻势》。时间从1943年年中到1944年年底:介绍猎杀山本,以及阿留申,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吉尔伯特,马绍尔,英帕尔,豫湘桂,马里亚纳,贝里琉,菲律宾以及缅甸光复等战役。
    第五章《直捣黄龙》。时间主要在1945年:介绍硫磺岛,冲绳岛,火攻东京,核击日本,出兵东北,帝国末日,受降密苏里,东京审判,印第安纳波利斯号的结局以及最后的鬼子等内容。
    小时候就喜欢看《三国》、《水浒》、《说唐》之类的书籍,辩论最多的就是谁最牛谁最厉害,特别喜欢的就是排行榜。根据个人(特别强调此二字)喜好和理解,我对将要出场的相关人物和事件冒昧做了几个小排名:盟军十大将领,日军十大将领,十大牛人,十大名舰,十大“玫瑰”(霉鬼),十大悲惨场景,十大“跑跑”,十大无聊战役,十大经典语言(不排序),欢迎大家讨论、批评和指正。本来想再找一个凑够“十个十大”,想不起来就算了,宁缺毋滥不凑数。
    提出这样的目标,我真觉着自己有点“了不起”,——事实上很可能完不成。首先是水平有限,这个不再赘言。其次是要分清主次,主业当然是打工挣钱,吃饱饭才是硬道理。第三是条件,由于工作生活环境所限,我没有去图书馆等类似场所查书、借书的条件,能凭借的不过是现有手头的180本书而已。现在才觉得,那些被孔师兄乙己“借”走那超过三位数的书籍是如此可惜。
    说这些话也是为了给自己打个埋伏,让各位师兄能够容忍本文马上就要出现的一连串错误,并不吝赐教。别人说请赐教可能是客气话,但是我说出来,绝对跟丹丹大姐一样是发自肺腑的。为表诚意先留个邮箱:479630225@qq.com。大家除了在这里批评之外,也可以发邮件,在此先行谢过。
    我争取用1-2年的时间把五章内容写完。拖得时间长了,很可能半途而废,我自己都没信心。
    不过我要尽可能坚持住,——人这一辈子总要干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吧。
    啰嗦了半天,还是步入正题吧。各位,上座;翠花,看茶。
    让我们一起回到那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青梅煮酒
    2015-7-15
    对于陌生的环境,人总会有一种未名的拘谨和不安。
    人生地疏,第一次在天涯发帖,我甚至有了“写成日记”的最坏打算。
    有了朋友们的光临和关注,欣喜之余,让我也平添了许多信心。
    谢谢楼上三位老师,谢谢大家。
    @百无禁忌2010 2015-07-17 10:02:10
    此题材的书已经太多了,希望LZ写出新意
    -----------------------------
    谢谢百无老师。您的要求太高了,估计很难。不过我会尽力的。
    @快刀客2015 2015-07-17 10:53:26
    支持楼主
    -----------------------------
    谢谢快刀客老师。
    我要有您的快刀就好了。
    @蓝精灵0105 2015-07-17 11:40:53
    @青梅煮酒1970 没想到还有这才能。
    -----------------------------
    呵,见笑了。
    @comeonplay 2015-07-17 14:15:46
    期待
    -----------------------------
    谢谢老师的光临,寒舍生辉!
    @妮小妮0217 2015-07-17 16:05:03
    支持
    -----------------------------
    谢谢小妮老师。
    1 山雨欲来
    1.1 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
    1.1.1 同途殊归——明治维新VS洋务运动
    公元1840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之后,中国与英、法、俄、美等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在同一时期,与中国仅一海之隔的日本仍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可惜好景不长,就在十几年后的1953年,马休.佩里准将率领的美国舰队,仅仅只用了四艘军舰,也一样打开了日本的国门。由于这四艘军舰都是通身漆黑,且航行中冒着滚滚黑烟,所以历史上把这次事件叫做“黑船来航”。
    这并不是一支多么强大的舰队。佩里准将的旗舰“萨斯奎汉那”号排水量只有2450吨,驱逐舰“密西西比”号也仅仅1692吨,其余两只武装帆船“普利茅斯”号和“萨拉托加”号也就1000吨左右,舰队大炮加起来只有65门。但就是这样一支不起眼的舰队,最终改变了日本的命运。
    1854年3月12日,当时统治日本的德川幕府被迫与美国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又名《日美和亲条约》。名字虽然为“和亲”,看起来既和谐又温馨,但却属于地地道道的不平等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日本开放通商口岸、美国在日本设立领事馆、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一句话,闭关锁国长达600年的日本和平开国。和中国被枪炮武力开国相比,日本的遭遇不算悲惨,但结局相同。
    西方列强就像一群苍蝇,闻到美国在日本摊上了这么好的事之后迅疾蜂拥而至。在之后短短的几个月里,日本先后与英国、法国、俄国、荷兰等国签订了类似的“和亲”条约。1958年,美国又逼迫幕府政府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马上荷兰、俄国、英国、法国也立即强迫日本签署了类似的条约。1866年,日本又被迫与上述国家签署了《改税议定书》。可以说,在不动用武力的情况下,西方列强取得了之前在中国通过武力所获得的几乎所有特权。
    就这样,当时亚洲远东地区仅有的两个独立国家中国和日本都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
    与列强的妥协使得当时的幕府成为日本民众的众矢之的。在日本民间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尊王攘夷”运动,继而发展为武装暴动。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1863年的6月25日,7月8日和7月11日,日本著名强藩“长州藩”的武士就先后炮击了美国、法国、荷兰的商船和军舰,这些举动无疑当即遭到了这些国家强力的武装镇压,是为“下关战争”。
    随后在1863年8月,英国与日本另一个强藩“萨摩藩”爆发了“萨英战争”,在以往一向无敌的英国舰队却在小河沟翻了船,遭受重大损失。尽管最后取得了胜利,但英国军舰被重伤一艘,轻伤两艘,舰长、副舰长以下共阵亡63人,日军连伤者加起来才17人。当时的世界老大英国人大丢面子。率先开炮击中英舰的那名炮手后来大大有名,他就是日本陆军的第一位元帅大山岩。给他搬炮弹的两个人名气也不小,一位叫山本权兵卫,公认的“日本海军之父”。另一位叫东乡平八郎,后来官至联合舰队司令官、军令部部长等职,在随后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都属于不折不扣的风云人物。虽然最后还是以日本认输赔款了结,但是这些强藩已经看到在日本当时的条件下,“攘夷”似乎行不通。既然如此那么就“尊王”吧,先把内部的事情做好。
    在外有列强和内有“尊王攘夷”运动的双重压力之下,腐败恰如清政府的幕府被迫声明尊崇天皇敕令攘夷。日本天皇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前台。其实,在幕府统治的晚期,列强有什么事都找幕府,根本不知道在幕府的背后还有什么日本天皇的存在。
    在日本长达数百年的幕府时期,天皇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地位。一方面,天皇被认为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万世一系,是大和民族的象征乃至现身人间的神。另一方面,他并不掌握权利,实际权利掌握在幕府的将军手里。据说明治天皇他爹孝明天皇有一次心血来潮想做幅画,竟然买不起画画用的宣纸,其窘迫状由此可见一斑。
    内忧外患之下,日本的一些力量较强的藩如前面提到的萨摩藩和长州藩开始联合共同倒幕。1967年1月,孝明天皇暴毙身亡,年仅14岁的睦仁即位,此即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明治天皇”。“明治”一词取于《易经》,?——“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含义是天皇黎明即上朝听政,取“奋发有为”之意。
    1867年11月,明治天皇向萨摩、长州和安艺三藩下达讨幕密敕,倒幕战争拉开序幕。到1968年4月,倒幕军队和平接收江户,延续265年的德川幕府就此灭亡,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引退不再过问政治。不过也好,庆喜一直活到了1931年才离世,足足活了77岁,是所有幕府将军中最高寿的一位。
    此时的日本呈现出一派百废待兴的景象,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施展才华,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维新三杰”。当时的西乡隆盛40岁,大久保利通37岁,木户孝允34岁,都正值当打之年。
    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在京都举行了祭天仪式,宣布了“五条誓约”: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须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四、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在随后的谕示中,睦仁更是提出“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历时30年的“明治维新”就此拉开了序幕。明治维新提出的三大口号是“殖产兴业、文化开明、富国强兵”。
    与此同时,在海的那一面,历经了太平天国、捻军之乱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之痛的满清政府也似乎意识到了前途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如恭亲王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也开始尝试革新祖宗之法,史称“洋务运动”。
    详细叙述这两场长达数十年的革新运动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在这里我们仅以一些简单的数据和事例做一些浅显的解释。
    @南太子 2015-07-17 16:32:52
    不需要写成教科书,不需要事无巨细。。。。。。。。
    -----------------------------
    遵旨。
    要写教科书,臣所不能也。
    @叶子飞on 2015-07-18 09:37:46
    神奈川条约居然被楼主说成是地道的不平等条约,我也是醉了。

    -----------------------------
    谢谢叶老师。
    您发的条约内容我看了。日文的看不懂,英文的手头没有字典,看着也费劲,所以只是再次看了中文的。说说我的粗浅想法,请您指正:
    就条约的内容看:同意您的观点。我也认为在西方列强中,美国应该是最好的一个。包括对中国。
    就条约的签订环境看:“黑船来航”是两次,第一次佩里准将所带的舰只仅仅四艘,走的时候说“你考虑考虑,我一年后再来”,当时的时间是1853年7月。但是没到1年,1854年2月佩里就回来了,这次是带了9艘军舰,相当于美国海军力量的四分之一,舰队直接开进了江户湾。佩里开始提出的是开放五个地方,后来搞价才搞到了两个。美国人还给了日本人一份十年前与中国所签《中美望厦条约》的文本,之后还撂了一句狠话:“如果不从,将诉诸更大的武力,提出更严厉的条件。”
    《望厦条约》尽管中国没有向美国割地赔款,但也被国人认为是不平等条约。
    其实早在1792年俄国人就来过,也提出通商的要求。但因为没有带舰队,日本人连搭理都不想搭理他们,随便就把他们忽悠走了。
    虽然当时是被迫的,但长远来看,日本人从中获益颇多,并从此走上了振兴之路。日本人也是感谢佩里的,据说现在神奈川县还有佩里登陆的纪念碑,上边的字还是伊藤博文写的,日本人相当于把佩里看做了恩人。
    一句题外话:太平洋战争开战之前美国驻日本大使格鲁就是佩里的孙女婿,长期居住日本,典型的“日本通”,将来还会有他不少的戏份,个别小节还属于领衔主演。
    再次感谢叶老师,您的质疑也正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欢迎您常来坐。
    @快刀客2015 2015-07-18 09:11:49
    开端不错,盼楼主再接再厉
    -----------------------------
    感谢您的鼓励,我会努力的。
    @昆汀印象 2015-07-18 12:55:29
    靠前了
    -----------------------------
    昆汀老师,请上座。
    @弈海泛舟1980 2015-07-18 11:06:34
    以当时的 历史 背景来看,神奈川条约就是不平等条约,如果考虑到日后日本方面是获得大的多的利益,条约的内容与事实上的影响(进一步事后的评价)是有所混同,但两者是不相关的。
    -----------------------------
    感谢弈海泛舟老师再次光临:请问您喜欢下围棋吗?有时间指点我一盘?
    明治维新提出的第一个口号就是“殖产兴业”。
    其实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幕府政府就曾进行过一些工业改革的尝试,如开办兵工厂等。幕府主持创办的近代工业企业与清朝的“洋务运动”非常类似,两者的企业都是官办,且均以军事工业为主,期间也没有私人企业出现。从这个角度而言,清日两国近代工业的基础相差不大,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起点也差不多。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于1870年12月成立了工部省,总管全国的工业建设。除了投资铁路和矿山之外,工部省兴办的大部分是具有军事意义的重工业,这一时期也成为日本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和发展期。通过对横须贺制铁所、横滨制铁所、石川岛造船厂、鹿儿岛造船所、敷根火药制造所等军工企业的合并、改造、重组,到1880年前后,日本已经建成两大陆军工厂:东京、大阪炮兵工厂,两大海军工厂:筑地海军工厂和横须贺海军造船厂。
    东京炮兵工厂主要生产步枪,该厂1880年制造的村田步枪成为日本陆军规定样式的步枪。主要生产火炮的大阪炮兵工厂1872年就造出法式山炮,次年制造出野炮,1882年又制造出了钢炮。筑地海军工厂主要修理军舰和生产武器,1882年还开始了西式炼钢。横须贺海军工厂的任务则是建造海军舰船,许多在二战中闻名遐迩的名舰即诞生于此。1880年,由日本自己设计、建造的军舰“磐城”号就在这里下水,比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军舰“恬吉”号晚了12年。
    这些军工企业同时也兼有部分民用功能。如横须贺海军造船厂除制造军舰外还制造官用、民用船只。1869年,横须贺海军造船厂为生野矿山研制出几十种采矿机和800多种生产工具,1880年又为爱知纱厂等纺织企业研制了水车动力涡轮。大阪炮兵工厂为1883年创建的大阪纱厂生产了大量机床、齿轮和其他工具。军事工厂为民用企业提供生产设备,对日本近代民用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明治政府在大力兴办官营企业的同时,还积极对民办企业进行扶植。为了改变过去工部省偏重发展重工业的实际状况,1873年11月日本设立了内务省,以发展农业、产品加工和海运业等为主。特别是到了1880年以后,明治政府决定除军事、铁道、电讯工业继续由国家掌管之外,其他官办企业都低价出售给私人经营。处理价格及其低廉,有些基本属于免费赠送。1882年到1893年之间,政府出售官营企业25处,其中金、银、铜、铁、煤矿11处,其余还有造船、纺纱、玻璃、水泥、酿造等企业,出售的价格甚至连原价格的四分之一都不到,还可以不计息缓付。比如,投资62万日元的长崎造船厂连同4.4万日元的库存以9.1万日元卖给了三菱;投资59万日元的兵库造船厂打一折5.9万日元卖给了川崎;18.9万日元的品川玻璃厂以8万日元25年分期付款的方式卖给了西村。像三菱、三井、川崎、住友等这些未来日本的巨无霸财团,起步发展的第一桶金大多来源于此。据统计,1873至1881年明治政府发放的贷款总额达5300万日元,贷款对象多为特权商人和新兴的财阀。
    海运业的主力三菱就是靠政府扶植和保护发展起来的典型民办企业。明治政府于1896年10月开始实施《航海奖励法》。在这一法令的刺激下,日本的航海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明治政府把侵略台湾时委托给三菱管理的13艘轮船无偿转让给三菱,此外还购买了邮政轮船公司的18艘轮船也一样无偿地交给三菱。当时从横滨到长崎的上等船票是30日元,三菱背后有了政府的支持和补贴直接就开价8日元。在此期间,政府给了三菱81万美元的贷款支持。这样三菱迅速击败了美国太平洋邮政轮船公司和英国半岛与东方航海公司,开始独家经营日本沿岸和日本至上海的航运业务。1893年到1896年,三菱还先后开辟了日本到印度、欧洲、北美、澳洲四大远洋航线和多条近海航线。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英、美的世界第三海运大国。
    1872年日本就开通了火车,比中国早了足足25年。在政府扶植下,日本的铁路建设也由原来的官办开始向民办转变,日本出现了私人营建铁道的高潮。由政府鼓励扶植民间资本发展起来的棉纺织业也是明治时期发展最快、成效最大的行业之一。1879年,明治政府花费22万日元从英国购进10台2000锭纺纱机,以无息十年偿还的优惠条件出售给民间,又用政府垫付纺纱机价款方式创建了十几座纺织厂。
    虽然日本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后开始进入产业革命的,但由于明治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从而加速了日本产业革命的进程,使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工业强国。
    相对于“明治维新”的大刀阔斧,大清的“洋务运动”可谓老奶奶小脚走路,举步维艰。身居京城的皇亲国戚与官员士子们大部分依然昏睡于“上国”的美梦之中,不肯相信世界已经大变。大学士徐桐曾有一段极其“精彩”的言论:“所谓西洋各国,除意大利真有其国外,其余都是汉奸捏造出来吓唬人的。”徐大学士真不知道《南京条约》大清是和谁签的吗?
    早在同治年间,两个英国人,一个是税务司的赫德,一个是驻华公使威妥玛,就联名上书要求清廷进行改革,其宗旨是“内改政治,外笃友谊”。我们看看清廷各大员对提议的反应。湖广总督说:“指手画脚,包藏祸心”。江西巡抚言:“自强之道,不待外求,祖宗之法不可变,洋人教导听不得。”类似言论不一而足。连洋务派主将左宗棠都迫于保守派的压力王顾左右而言他:“洋人的电报属于奇巧之器,华而不实,美观而不实用。”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洋务运动几乎每一项改革举措都会招致非议:修铁路会让庄稼不长、鸡不下蛋,办电报则电气会冲撞地脉、惊扰祖宗。被骂作卖国贼的李鸿章,虽然较早认识到大清所面临的“千年未有之变局”,但也只能在饱受非议中推进军工、铁路、电报、造船、纺织、采矿等近代工业。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用来生产洋枪洋炮,拉开了晚清洋务运动的序幕。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苏州先后建立了洋炮局,其中苏州洋炮局于1864年自英国购进第一批机器,成为第一个使用外国近代机器的军火工厂。1865年李鸿章还创办了金陵制造局,使用进口自英国、德国、瑞士的机器生产火炮、子弹等。同年,洋务运动的“招牌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设立。通过大量购置机器,到1867年江南制造总局已经扩建成拥有机器、铸铜铁、轮船、锅炉、枪炮等各分厂的综合性工业企业,工人也达到1300人。
    但是受工业基础薄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军工企业效率之低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江南制造总局从1867年到1873年只造枪6477支,仅占同期大清陆军购入枪支的二十分之一,根本不够实际使用。效率低下导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成本居高不下。从美国购入一支步枪需要纹银12两,而江南制造总局的造枪成本是24两,天津机器局更是需要40两。就这还没有考虑质量因素。
    中国也曾经尝试过自己造舰。1868年7月,江南制造总局生产的第一艘军舰下水。曾国藩亲自为该舰命名为“恬吉”号,其寓意为“四海恬波、厂务安吉”。这艘船长56米,排水量600吨,火炮9门,耗银8万两。之后,江南制造总局每一年几乎都有一艘新舰下水,其中就包括即将在甲午战争中出场的悲剧战舰“操江”号。舰只中最大的是1872年下水的“海晏”号,船长91米,排水量2800吨,航速达到12节,火炮26门,耗银35万两。尽管如此,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大多是已经落伍的无防护舰只,其造船业务远远赶不上福州船政局。
    1866年,左宗棠创建福州船政局。福州船政局从1875年开始先后有19艘战舰下水。其中1883年下水的“开济”号、1887年下水的“平远”号都是或者部分是当时世界上最流行的铁甲舰。“平远”号还是北洋舰队主力“八大远”之一,在之后的甲午海战中曾有惊艳的表演。左宗棠原来计划是用300万两白银建造舰船16艘,可5年之后才造出来6艘舰就超预算花掉了340万两。由此保守派开始吆喝“中国造船之银,倍于购船之价”。急功近利却很会算账的清政府认为,造舰慢花钱也多,不如买着来的快还省钱。目光短浅的大清从此走上了购舰之路,造成中国的造船事业在与日本的竞争中很快掉队、落伍。
    导致造舰成本过高的原因除了工业基础的薄弱之外,也存在诸多的人为因素。如规模并不大的福州船政局仅冗员就达600多人。江南制造总局在其短短46年的历史上总共换了19名总办。张之洞曾说:“江南局积弊,在于每换一次总办,必填心腹三四十人,陈陈相因,有增无减。”
    大清对于军事工业的发展也缺乏统一的布局和规划。各个企业分属于不同的洋务集团,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官员的私有财产。大家实际上是一盘散沙,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各尿各的壶。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占领了大清的旅顺和威海卫军港,俘虏了北洋水师的五艘主力舰和许多辅助舰只。日军统计后惊讶地发现,大清陆上炮台各种火炮型号达到了84种,军舰上舰炮的型号也有70种之多。这么多的型号,别说战斗力,连炮弹都不好配备。
    早在甲午战争开战之前,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就曾预言,如果中日开战则中国必败,日本必胜。他曾经分别接待过日本和中国去学习的代表团,俾斯麦说:日本人到欧洲来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求回国做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来只是问哪个船厂的船造得好,价钱如何,回去拿钱来买就是了。铁血宰相名不虚传,说话可谓一针见血。
    在造船业务上基础并不如中国的日本,却一直坚持引进和自主研发并举之路。虽然最初走了一些弯路,但在与大清的竞争中很快赶上并超出。在甲午战争中,日本最大的铁甲舰,排水量4278吨的三景舰之一“桥立”号,就是日本横须贺造船厂的杰出作品。
    中国对于枪炮的仿造也始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甚至到了清末,江南制造总局仍未能自主研发出一款适合自己使用的步枪。与之相反的是,日本在1880年就研制出了适合本国人体结构的村田步枪,1888年开始在全军统一装备,给枪支的维修和子弹补给带来了极大便利。1891年,日本人发明了下濑火药,1892年又开发制造了47毫米的速射炮和新式鱼雷,这些都成为随后甲午战争中克“清”制胜的利器。我们都听说过中国制造的“汉阳造”,在出厂的时候已经远远落后于日本的“三八大盖”。
    与日本相反的是,对于民间资本的利用和民用工业的发展,清政府一直采取压制和控制的办法,采取的方式基本是“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这就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有企业都是由国家进行控制,企业的开办到经营过程均须奏请政府批准,由政府委派官吏操办,并掌握企业的管理大权,管理方式也是专制衙门式的。生产出的制品也是首先满足政府需要,剩余部分才可以投入市场出卖,这就导致企业动力不足和效率低下。如棉纺织业,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中国民族资本对于发展纺织工业积极性很高,但由于有官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清政府明令“不准另行设局”,致使中国十年间没有出现过一家私立的棉纺织厂。
    @土木工程好 2015-07-18 21:42:54
    波澜壮阔的太平洋战争,支持下

    -----------------------------
    土木老师好,我也是做工程的。
    同行来了,倒履相迎。
    请上座,多多指教。
    @春风吹过我家门 2015-07-18 22:44:21
    支持楼主一下,坚持
    -----------------------------
    下围棋有两个好棋友:春风吹又吹,春风吻我脸,还都是一个帮会的。
    看您如见老友,今后常来坐。
    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和中国都想到了对外“借力”,用今天的时髦语言就是“引进来、走出去”,但由于双方思路、方法不同,结果迥异。
    日本无论发展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都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在引进来的过程中不引进外国资本,主要原因是忌惮外国的资本控制本国工业。但日本意识到,通过引进外籍人员也就是“借鸡下蛋”来引进技术是没有风险的,于是开始用高薪聘请外籍人员。
    1857年,荷兰海军士官哈尔德斯带领10名荷兰技工进人长崎造船所,揭开了近代日本使用外国技师历史的第一页。仅仅1868年到1875年之间,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就达到2497人,其中仅1875年这一年就聘请了530人。明治政府给予这些外来专家以丰厚的待遇。当时日本最大的官叫“太政官”,后来改名叫内阁首相,月薪也不过是800日元,一般政府部长月薪才500日元,还没我现在工资高,可外聘专家的薪水基本都在1000日元以上,个别关键人物甚至超过了2000日元。
    明治政府聘请的这些外籍人员广泛分布在工部省、文部省、内务省等各个部门,从事传授先进技术、语言、管理技能等工作,有的甚至还参与国事管理,成为政府的“智囊”。政府在对待利用外籍技术人员的问题上,一贯的做法是“只借助而不依赖”,“只备咨询而无权决策”。“维新三杰”之一的大久保利通一再强调,雇佣外籍人员时必须重视管理,不可大权旁落。
    与此同时,明治政府通过努力培养本国技术人员来逐渐取代外籍技术人员。明治时期日本派出的留学生总计超过2000人。仅日本文部省派出的留学生总数就达683名,其中学人文科学者269名,学自然科学者414名。到了80年代,随着日本技术人员的逐渐成材和留学生的陆续归国,越来越多的科技骨干开始发挥主要作用。举一个例子,日本1870年修建第一条铁路时,所有的测量、设计、监理、技师甚至火车司机都是洋人。仅仅8年之后的1878年,在修筑京都到大津的铁路时,日本人已经开始自行设计。又过了几年,铁路上就只有两三个洋老外了。
    中国在此期间也派出了一些军事留学生,如后来出任北洋舰队管带(舰长)的大部分将领,甚至还包括段祺瑞这样的武备学堂学生。和中国1993年派遣健力宝少年队一大群小孩赴巴西学习足球类似,1872年开始中国也先后派出4批120名幼童到美国求学,学习时间是15年,听起来决心蛮大,也怪吓人。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学童并未完成学业,1881年全部撤回。只有两个人拿到了耶鲁大学毕业证,其中一个就是大家熟稔的詹天佑。
    看完派出去的,再看聘进来的。中国请的洋人也不少。在洋务派所创办的企业里,几乎都少不了洋大人的身影。与日本不同的是,在这些中国企业里,从设计施工、购买机器、安装调试、生产控制、技术传授等环节,完全依赖于洋匠,一切唯洋人是听。这就导致企业大权长期落入洋人之手。如江南制造局,从总局到所属的一些重要工厂如造炮、造枪、造弹厂等,厂长甚至几任厂长都是洋人。凡与对方交易论价定货,也都是洋人说了算,中国人最多也就在旁边听听而已,估计也不一定能听懂。轮船招商局在1872到1930年长达60年的时间里,从总船主到下边的主要关键岗位,统统雇配洋人充任,甚至连行政权都归于洋人。张之洞的汉阳炼铁厂外籍人员多达40余名,全厂从总工程师以下10个部门的24名主要技术负责人中,只化铁炉有一个中国工程师。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从兴办到1907年,先后共招聘了三批外籍人员,有名字可查的就多达92名,还未包括23名家属,就这也没把造舰成本降下来。
    数据说明一切。1866至1873年日本工业平均增长速度为32.2%,同期的英国是3.3%,美国5%,德国3.8%。1874至1890年日本平均增速为12.1%,英国为1.7%,美国5.2%,法国2.1%,德国3.5%。我没有查到中国这方面的数据,很可能根本就没统计。咱中国人历来重“实干”,不重统计,查个数据比生孩子都难。
    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年间,中国的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不到60家,总投资5300万两白银。而同期国力远远不如中国的日本每年平均设立225个新企业,创办企业总数达到了5600多家,总投资折算后达到20800万两白银。产业工人人数达到38万,铁路也建成了3200公里,使用蒸汽动力的轮船11万吨,银行在1979年就达到了153家。可以说,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前已经完成了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改造,到日俄战争之前再次完成了以机械、钢铁行业为中心的重工业产业化,实现了从农业国到轻工业再到重工业的产业革命,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一跃成为新兴工业强国,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列强80年才走完的路,速度之快,成效之高,只能让我们望洋兴叹。
    当面对汹涌而来的近代化工业大潮时,清日两国选择了类似的道路,却取得了不同的结果。试图引进一些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持旧帝国的统治秩序的大清,在工业化竞赛中完败给一心脱胎换骨“脱亚入欧”全面拥抱近代化的日本。甲午战争的战败,不过是这个竞赛结果的具体体现而已。
    @rinanzhusha 2015-07-19 00:34:04
    -----------------------------
    @远征1972 2015-07-19 07:16:48
    支持楼主'期待.
    -----------------------------
    谢谢远征老师!
    @青梅煮酒1970 2015-07-19 12:39:10
    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和中国都想到了对外“借力”,用今天的时髦语言就是“引进来、走出去”,但由于双方思路、方法不同,结果迥异。
    日本无论发展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都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在引进来的过程中不引进外国资本,主要原因是忌惮外国的资本控制本国工业。但日本意识到,通过引进外籍人员也就是“借鸡下蛋”来引进技术是没有风险的,于是开始用高薪聘请外籍人员。
    1857年,荷兰海军士官哈尔德斯带领10......
    -----------------------------
    @Quantumnz 2015-07-19 14:11:55
    看完这两段感觉大清和何其的相似
    -----------------------------
    多谢光临。
    @erqianshizi 2015-07-19 20:58:33

    
    -----------------------------
    呵呵,谢谢。
    虽然有点丰满,暂时不减肥。
    需要减时候再找您。
    说完经济说教育,那就是明治维新提出的“文化开明”。现在我们都知道,教育为立国之本。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取得让世人瞠目的发展速度,教育当然是最坚强的后盾。可以说,对于教育中日双方做法不同,结果也就不言而喻。
    关于教育,当时在中国的英国著名传教士李提摩太曾与李鸿章有过一段有趣的对话。这个李提摩太后来创办过山西大学堂,也就是今天山西大学的前身,和当时的李鸿章、张之洞都是好朋友。
    “洋”李:“中国每年应该拿出100万两白银进行教育改革。”
    “国”李:“政府承担不了这么大一笔开销。”
    “洋”李:“这是种子钱,将来会有百倍的收益。”
    “国”李:“何时能见成效?”
    “洋”李:“需要20年才能看到实施现代教育带来的好处。”
    “国”李:“我们等不了那么长是时间。”
    当时中国的教育制度依然是传统的私塾、科举制度,普通百姓很难接受教育。“洋务运动”提出改革教育的主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中国文化为主,西方文化仅供参考。洋务运动开始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纷纷在全国各地开办新式学堂,其中较有名的包括1866年的福建马尾船政学堂、1880年的北洋水师学堂、1885年的天津武备学堂、1887年的广州水师学堂、1892年的京师同文馆等。各式新学堂主要分为语言学堂、工业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学习科技基础知识的学堂甚少。全国的洋务学堂统算起来也不超过30所,其中还有不少属于速成班或短期办学。
    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观念仍然是参加科举考试做官,数量本来就不多的读书人宁愿参加科举考试也不愿去报考这些新式学堂。为了能招到好的学生,洋务派的领袖恭亲王奕?提出让年龄30岁以下的举人、优贡(优秀贡生)及五品以下的京外各官报考。这下可是捅了马蜂窝。在士大夫们看来,让举人、优贡这些“正途人员”去学习那些所谓的天文、算数、机械这些雕虫小技,是不务正业,甚至可以说是奇耻大辱。洋务派的奕䜣就此与保守派代表人物文渊阁大学士、同治皇帝的老师倭仁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这个倭仁看名字就不像是好人,“倭”能“仁”吗?倭仁的观点是:“西人学天文算学,所损甚大。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大学士王闿运也说:“火轮者,至拙之船也,洋炮者,至蠢之器也。”甚至还有人提出:“学了洋文,就是降了外国。”
    这样的辩论结果一般都会是不了了之。但是却导致想学西学的人越来越少。优秀人才都去参加科举,因为只有参加科举考试才能“做官”。只有那些科举考取功名无望的人才会无奈尝试学学这些大家都看不起的西学。
    京师同文馆第一期报考的98人本来素质就不高,最后录取了30人,很快其中的20人又被淘汰,剩下的10人中也只有5人毕业。很多学生中途转行或者毕业后再去考科举。比如大翻译家严复,就是在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又考了几次科举,可惜都没考上。真考上了,那我们就看不到严复的翻译作品了。
    就是这些数量极少的西学学生,也依旧要将其纳入传统的科举体系中去。1888年,这些西学学生参加了顺天乡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中学”和“西学”同考的考试。即使这样,也出现诸多学非所用的现象。如严复在英国学的是海军驾驶术,归国后却被派去总办学堂。詹天佑在美国耶鲁大学学的是土木工程,归国后却让他去福州学习海船驾驶。可谓挂羊头卖狗肉,驴头不对马嘴。
    在对外来文化的学习和接纳上,清日双方也显示出不同的态度。《海国图志》是著名学者魏源受林则徐委托编著的一部有关世界地理、历史等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这本书提出来的。该书1942年成书之后在中国几乎无人问津,到1862年甚至已经在中国绝版。与之相反的是《海国图志》传到日本之后,却被奉为《葵花宝典》和《九阴真经》广为流传,几乎成了日本一切知识分子都能读到的著作。该书在日本连续出版22次还脱销,一时间“东京纸贵”。
    与中国人的潜意识排外相反,日本人想尽办法吸纳一切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近现代诸多的军事著作中,有两部被大家公认为跨时代纲领性的巨著。一部是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另一部就是美国人马汉的《海权论》。二战盟军的领袖美国总统小罗斯福15岁生日那天收到的生日礼物,就是他叔叔老罗斯福总统寄来的这本叫《海权论》的书。1896年《海权论》在日本翻译出版,出版商激动地给马汉打电话说:“发财了,一天之内就卖出去了几千本。”马汉自己也说:“我的著作被翻译成日语的数量超过了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再看咱大清。清末思想家、教育家黄遵宪利用自己曾经在驻日使馆工作的有利条件,花费了整整8年时间,苦心孤诣于1887年完成了《日本国志》。这套共分12志40卷50万言的巨著,详细介绍了日本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他先后将书送给了李鸿章和张之洞,这两个改革派大腕都对此书大加赞赏,并推荐给了总理衙门。但在此之后就如肉包子打狗没了回音。8年之后该书终于辗转出版,可惜已经到了1896年,甲午战争头一年就结束了,该书终于成为大清总结败因的“马后炮”。梁启超为该书写了序言,第一句话就是:“中国人寡知日本者也。”
    与大清举办洋务学堂相比,日本“文化开明”截然不同。睦仁天皇最初提出的就是“求知识于世界”,境界上就比大清国的“西为中用”高了不少。明治五年,日本政府明示如下教育理念:学问乃立身建业之本,务使乡中无不学之户,家中无不学之人。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全国大力推行义务教育,许多人出国留学归国后在学校里任教,日本教育在“明治维新”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871年日本成立文部省,负责主持文教改革事宜。1872年8月,文部省颁布了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个重要改革法令:《学制》。《学制》的要求分三个层次:第一普及初等教育和发展师范教育,课程也仿效西方国家,开设数学、地理、物理、化学等课程。第二改革中等教育和发展实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初级和高级技术人才。第三注重重点大学的建设,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
    《学制》发布第二年的1873年,日本小学在校生132万,入学率28%。十年之后的1883年,小学在校生就达到了323万,入学率超过50%。1895年,小学入学率达到61%。1900年,日本的教育经费超过了国民收入的2%。1901年,根据新颁布的《小学校令》,小学变成了义务教育,免收学费。1907年开始实行六年义务教育制,小学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8%。早稻田大学的创始人大隈重信曾说:“教育于维新之前,仅仅局限于武士阶层的40万人,维新之后普及于全民。”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已经有各类大中小学校近3万所。有人说:“日本学校的密集程度,已经超过了中国的鸦片烟馆。”日俄战争之后明治天皇也曾经说:打败俄国最应该感谢的是日本的小学教师,因为日本士兵基本都受过小学教育,而俄国士兵基本上都是文盲。
    可以肯定地说,就是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我的家乡也肯定达不到日本1907年98%的小学入学率。我的父亲今年76岁,是我老家山村里走出来的第一个高中生。小时候我清晰地记得,父亲回老家过年时最忙的就是给村里的乡亲写对联。写不过来,每家只能写大门上那一副。到除夕晚上还没排上队的乡亲,就只好在门上贴上红纸,用黑木炭在上边画上一些类似文字的怪符号。今天在我国的乡村,到处都有那一幅“气势恢宏”的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学生”。前几天看到一则报导,在离贵州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小七孔桥景区5公里之外的荔波县瑶山乡菇类村,全村1200人中还有1100多人是文盲、半文盲。1907到2015,时间跨越了两个世纪,差距何止是100年!(气愤了,起身喝一罐冰镇青岛猫尿!)
    从1877年到1895年,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等一批高等学府相继创办。到1918年,日本已经拥有大学和各类专科学校118所,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了我们下一小节将重点介绍的陆军大学、海军大学等几所军事院校。18年间日本就培养出大学生23100人。反观中国,1895年,中国最早的工科院校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才创办。北京大学当时叫京师大学堂,1898年才创办。至于广大莘莘学子心仪的清华大学,还要等到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钱来创办,那时候已经是1911年了。教育体制的改革更是要等到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之后才能谈起。相比较而言,双方的差距不是大,而是“非常之大”。
    唉!
    几天来深刻地理会了以下几个词语:
    眼高手低,豫驴技穷,亚历山大。
    @快刀客2015 2015-07-20 12:26:22
    顶一顶楼主,感谢楼主辛勤劳动,为我们带来如此丰富的 历史 知识
    -----------------------------
    有了快刀老师的鼓励,好像一下子不累了。
    @ntzking 2015-07-20 15:22:39
    俞天任写过

    -----------------------------
    对,我也是俞老师的“冰丝”。
    @腾跃皓 2015-07-20 17:10:50
    满清不是中国,满清和日本一样是侵略者,甲午战争日本打败满清是好事。不然满清鞑子还要祸害中国更长时间,中国男人头上还要拖着一条猪尾巴(英语里辫子是猪尾巴pigtail)。
    -----------------------------
    腾老师说的是:我也认为正是这段时期使得中国落后了。
    学生认为,所谓的“康雍乾盛世”,不过是温水煮青蛙而已。
    @我是汉族人2014 2015-07-20 17:47:46
    楼主知道吗?早在十六世纪日本就两次踏上美洲,新西班牙!在十六世纪日本就多次派出使臣出访欧洲,日本人的眼界,思想比汉人高远的多!!!不是一个层次!

    -----------------------------
    谢谢同根老师指点,回头我好好补补课。
    @青梅煮酒1970 56楼 2015-07-20 20:51
    @我是汉族人2014 2015-07-20 17:47:46
    楼主知道吗?早在十六世纪日本就两次踏上美洲,新西班牙!在十六世纪日本就多次派出使臣出访欧洲,日本人的眼界,思想比汉人高远的多!!!不是一个层次!
    -----------------------------
    谢谢同根老师指点,回头我好好补补课。
    -----------------------------
    @我是汉族人2014 2015-07-20 22:00:26
    看看《南蛮贸易》就知道了

    -----------------------------
    谢谢您,我一定去看。
    @司马路 2015-07-20 22:40:25
    这个值得一看,顶起来
    -----------------------------
    谢谢司马老师。
    日本明治维新三大举措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富国强兵”。与“文化开明”和“殖产兴业”相比,“富国强兵”有着更加丰富的内容。
    日本之所以在炮舰逼迫下被和平开国,原因就是在武力上无法与列强对抗。因此,明治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一致认为,“强兵”是“富国之本”。明治政府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巩固中央集权,一开始就致力于打造一支强大的常备军。
    当时世界上大英帝国的海军最强,法国的陆军最牛。善于向最强者学习的日本起初制定的原则就是“海军学英吉利,陆军学法兰西”。后来由于法国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战败,下半句马上就变成了“陆军学普鲁士”,——日本的建军始终以世界第一为目标。
    1873年1月,明治政府颁布《征兵令》,取消原来武士阶层的军事特权,宣告了封建兵制的结束。征兵令规定,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必须服兵役及预备役,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兵源。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在与大清的角力中失利。之后日本陆军计划在3年内将兵力扩充至28个步兵联队、7个野战炮兵联队、7个骑兵大队、7个工兵大队、7个辎重兵大队,都是7的倍数。这就是最早的7个常备师团。另外还有1个屯田兵联队。这7个精锐师团就是后来日本庞大陆军的“种子”。1884年朝鲜的“甲申政变”中日军的图谋再次被大清挫败。此后,日军再度改革军制并建立起具备紧急应战和快速反应的征兵体制。1890年,日本军队改革基本完成。陆军拥有现役常备兵力5.3万人。日本还通过仿效欧洲的预备役、后备役制度设立第一后备军、第二后备军,后备军人数达到 25.6万人,使得战时可用的兵力可迅速膨胀数倍。军队装备完全实现了近代化。
    期间在1886年11月,日本还制定了《警备队条例》,在对马海峡设置了警备队。这些人员当然可以在战时迅速转变成正规野战部队。
    日本海军的建设下一节甲午战争中再做详细介绍。
    在此期间,日本国家财政始终给予军备与军队扩张最大的保证,军费开支始终放在政府支出的首要位置。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军费开支通常占到财政总支出的四分之一。甲午战争之前,为了赶超北洋舰队日本海军加紧购舰,军费甚至达到了财政总支出的30%。
    为了改革当时军队的管理体制,日本在维新刚刚开始的1869年2月就设立了兵部省,统辖陆海军事务。短短三年之后,兵部省又分设为陆军省和海军省,其长官就是我们今后要经常提到的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在倒幕战争中出了大力的两大强藩长州藩和萨摩藩成了日本陆海军的核心中坚力量。大体而言,萨摩藩掌控海军,长州藩主宰陆军,带有明显的地域和宗派色彩。虽然陆海军名义上是并列关系,但实际上陆军经常起到主导作用。
    1872年12月,原来陆军省下属的参谋局被改组为陆军参谋本部,统管陆军军令、侦查、参谋等事务。1893年,也就是在甲午战争头一年,在海军的强烈要求下,海军军令部成立。日本陆海军是娘胎里带出来的宿仇,历来尿不到一个壶里,抢夺有限的战争资源是他们永恒的主题。今后我们可以无数次看到这样的情形,陆军提出的方案海军一般看不上眼,海军提出的计划,陆军就是心里认为不错,行动上也照样站出来反对。在联合舰队中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必须拿出三分之一的精力与英美作战,剩下的三分之二用来对付陆军。太平洋战争时期联合舰队第三任司令丰田副武海军大将就经常称陆军为“马粪”,并多次刻薄地说:宁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乞丐,也不能嫁给陆军那些家伙。陆军在战争期间也谋划过建造属于陆军的航空母舰。就连后来对原子弹的研究,也是陆海军各自成立一套班子分别进行,互不通气,老死不相往来。
    陆军叫“参谋本部”,为什么海军不叫“海军参谋总部”呢?这正是陆海军矛盾的一个具体表现。海军认为那样叫就有拾人牙慧之嫌,所以才别出心裁起名为“海军军令部”,连一个字都要理论清楚。其实两者职能都一样,干的都是一样的活儿。你海军算个鸟呀,你有了军令部,那我陆军一定要比你多点啥。这样就在1893年同年,陆军就增设了教育总监,负责陆军的教育和训练事宜。除此此外,海军战时还有一种编制,后来逐渐成为了常设机构,那就是赫赫有名的联合舰队。这样,陆海军就各自形成了自己的“三驾马车”:
    陆军:陆军省,参谋总部,教育总监。
    海军:海军省,军令部,联合舰队。
    但是实际上联合舰队长年停泊海上,平时基本不参与大本营的决策。
    战争时期,这些机构往往会联合办公,这就是我们今后经常要说到的“军部”或者“大本营”。“军部”和“大本营”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概念,比如后来的关东军等驻外机构也隶属于军部。
    相对而言,大清在军事上基本属于换汤不换药,根本谈不上改革。连最有见识的李鸿章都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也。”如此这般,你还能指望大清会有大的变革吗?海军只是用白银搭建了一支貌似很唬人的“北洋水师” (下节详叙)。陆军更惨,只是通过购进一些洋枪洋炮告别了冷兵器时代,在制度改革上毫无所为。
    大清的陆军号称百万之众,如果放在冷兵器时代还可以说对日本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当时的战争已经不是仅仅依靠人数来决定胜负。甲午战争前,清军正规军已经从入关时的30万发展到了70万,其中八旗兵25万,绿营44万,这些兵大部分是旗人。他们吃国家财政,属于名正言顺的正规军。我们曾经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看到清兵衣服上打着“兵”或“勇”字。这个“兵”就是所谓的正规军八旗和绿营。那些“勇”就是临时招募来的地方部队,大致包括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以及安徽毅军、河南嵩武军、东北练军、湖南楚军、山东绥军和巩军等。“兵”和“勇”加起来总数98万,接近100万。可惜并不是“百万雄狮”,只能算“百万绵羊”。可惜遇见群狼,一万只绵羊和百万只绵羊都不可能取胜。
    八旗、绿营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英军打得落花流水。到了剿灭太平天国、捻军的时期更是逢战必败。到了甲午战争之前,这支正规军仍然保留着那些入关之时的古老战术:骑马、射箭、长矛、大刀,腐朽的八旗、绿营已经不能担当战争的重任。实际上在大清陆军中能够担纲的,正是曾国藩、李鸿章手下那些吃地方财政的“勇”们。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真正能打仗的不是野战军、正规军,而是武警、派出所和协管城管。
    英国海军情报处曾给予日本陆军很高的评价,称其“装备精良、组织完善、行动迅速、服从命令、斗志高昂、随时能战”。对于军种的评价是:“步兵最佳、炮兵次之、骑兵一般”。如果与中国军队比较,英国称,“就像十九世纪的文明军队和中世纪的军队一样。”
    德国的《德国新报》也有这样的报导:日军的操练方法均模仿德国,其实力与德国劲旅没有差距。如果中日交战,日本必操胜算,“若中国之兵非数倍于彼,恐难期制服也。”后来的事实也验证了以上的说法。
    通过“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大清和日本可以说都穿上了西装。远看挺光鲜,似乎“帅”且“酷”。但近前一看,日本西装里边是衬衣领带蝴蝶结,下边是袜子雪白皮鞋锃亮。而大清里边还是原来的肚兜长袍马褂,下边赤脚穿着尖口布鞋,不伦不类,咋看咋别扭。
    如果把国家看成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那么“洋务运动”最多属于保健型的,就是在太阳穴擦点风油精、在脚底板抹点清凉油之类,最好也就算吃点治标不治本的草药而已,药劲过去之后痼疾依旧。而“明治维新”无疑是剖肚挖肠之类的大手术,看起来很鲜血淋漓,痛苦无比,结果却是脱胎换骨,效果显著。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话,前者为“鱼”,后者为“渔”。表面上三点水之别,实际上差之千里。
    @青梅煮酒1970 56楼 2015-07-20 20:51:00
    @我是汉族人2014 2015-07-20 17:47:46
    楼主知道吗?早在十六世纪日本就两次踏上美洲,新西班牙!在十六世纪日本就多次派出使臣出访欧洲,日本人的眼界,思想比汉人高远的多!!!不是一个层次!
    -----------------------------
    @yu_xiangyu 2015-07-21 09:13:12
    谢谢同根老师指点,回头我好好补补课。
    —————————————————
    16世纪初是明朝,中国对外交流很多,葡萄牙西班牙人都和中国很多贸易往来,东亚包括日本的航海贸易被郑氏父子垄断,澳门成为贸易中转战,玉米,辣椒,番茄,番薯引入中国后被大面积种植,红衣大炮成为抗清利器,日本主要贸易伙伴还是中国,日本一直支持郑成功的反青复明,那个时候中国人的思想绝不落后于日本

    -----------------------------
    总觉得在清朝的200多年间,中国落伍了。
    @勇敢区殷实 2015-07-21 09:30:13
    这是讲太平洋战争还是日本跟中国发展史啊?这样写下去跟教科书一样,枯燥无味。个人建议哈。检重要的写例如战前的美日军力对比,美日对战争的态度等等。其他的发展史可不可以另书成日本或者中国发展史?

    -----------------------------
    谢谢勇敢老师。
    就我这水平,想不枯燥都难。
    您提示的内容后边都会详细介绍的,我也想直接就说珍珠港、中途岛、莱特湾,那多过瘾呀。
    所以才将前边这部分尽可能简略。

    终于完成了第一章第一节第一小节,感觉就是一个字:累。
    昨晚回头看了一遍,除了那些狗屁不通的语言之外,有两处明显错误:
    一、第一次黑船来航的时间是1853年,误写为1953年。
    二、《海国图志》的成书时间是1842年,误写为1942年。
    在此诚恳向大家道歉。
    今后发之前多看两遍,尽可能避免或少出类似的错误。
    @一树菠萝 2015-07-21 16:41:56
    估计要写几年,前排占座。
    -----------------------------
    菠萝老师,不是前排,请上座,看茶!
    毛尖、乌龙、铁观音?
    @一树菠萝 2015-07-21 16:41:56
    估计要写几年,前排占座。
    -----------------------------
    汇报一下,以学生的耐心,估计用不了几年的。
    1.1.2 日本军国主义初具雏形
    对于“军国主义”,中国《辞海》上的定义是:“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一切为了侵略扩张的黩武思想和行动”。相比于《辞海》的惜字如金,国民党元老戴季陶曾有更为明晰的解释:“军国主义就是以军事组织力量作为政权的重心,一切政治势力都附从于军事势力之下,一切政治组织都附从于军国组织之下。”用词虽然不同,但基本含义一致。相对于他们的“文绉绉”,我的“打油诗”说法就是:国家军人说了算,一切围绕军事转;政府内股让一让,主要任务是打仗。
    日本的“军国主义”,如果想在中国历史上找到类似的年代,我认为最相似的有两个:秦和蜀汉。尽管秦始皇的雄才伟略和诸葛孔明的运筹帷幄我都极端崇拜。不幸的是,这两个政权都很快败亡。之后日本的盛极而衰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用历史的观点来看,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诸多主客观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独具特色的天皇制。
    经过20多年的明治维新,日本于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也就是《明治宪法》。宪法首先明确了天皇在国家权力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但赋予了其在政治、军事、经济、法律、外交等方面的最高权力,更对上述权力罩上了一种神权的色彩,成为维系日本军国主义制度的基石。
    《明治宪法》第一条“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第三条“天皇神圣不可侵犯”、第十一条“天皇统帅陆海军”、第十二条“天皇决定陆海军的编制及常备兵额”、第十三条“天皇决定宣战和议和”、第十四条“天皇宣布戒严”等,给予了天皇在军事上无上的特权。军队不是国家的军队,而是属于天皇。我们习惯称日本兵为“鬼子”,但是他们自己和汉奸及其他“亚奸”们都“尊称”为“皇军”,就是这个道理。
    《明治宪法》第五十五条说,各国务大臣“辅弼天皇,承担其责”。各大臣不对首相和议会负责,而直接对天皇负责。第十条还这样说,行政上的官制由天皇任命文武官员,因此首相不能罢免大臣,一定要罢免时,必须以内阁意见不一致为由实行总辞职,然后由天皇任命新首相重新组阁,这就为将来军部左右内阁和政府埋下了伏笔。
    仅有这些还不够,日本还通过宣传教育忠君思想来神化天皇。日本极力鼓吹民族主义,自诩他们的历史比任何民族都要久远,把日本说成是“神的国家”,自恃“大和民族最优秀”,日本是“万国之本的国家”。他们把自己居住的岛国当成是日出之岛,宣称是大地的中心。而他们的天皇是“万世一系”的神,是“天照大神的子孙”。长期以来,日本国民对天皇始终是惶恐有加,顶礼膜拜。这样的“神”还被奉为陆海军大元帅,是军队的“最高首长”。这样军队自然就成为“神”的皇军,军队的军国主义行为也就成了按神的旨意行事的“合法”、“神圣”行动。
    天皇在日本国民和军队中到底有多“神”,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简单的事例来了解一二。
    从1876年到1880年,为了树立天皇在国民中无与伦比的“神”之地位,日本政府安排明治天皇到全国各地进行了一次空前规模的巡幸。日本学者木下尚江在自己的自传中描写过这样的情形:“在雨中,从10里、20里的山中,成群结队的人们背着婴儿、搀扶着老人一起出来参拜天皇。一旦允许自由通行,道路两旁的男男女女就会争先恐后地跑出来,互相冲撞、互相推挤,他们拼命争抢的是马蹄踢起或者马车溅起的沾满泥土的小石块。在老百姓之间流传着这样的话,如果拿到天皇走过的砂石,则会全家安宁,五谷丰登。”
    同样的情形,1941年9月,就在太平洋战争开战前夕,一篇文章获得了日本全国作文大赛第一名。作文内容的大意是:一个在中国前线阵亡将士手中紧紧攥着一块鹅卵石。——那块鹅卵石来自于皇宫,很可能被天皇看到、甚至踩到过。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是开过光的。
    在日俄战争中两个儿子都战死的乃木希典在日本被称为“军神”。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病死,乃木希典一直为其守灵。就这还不行,同年9月13日明治天皇殡葬之日,乃木悲伤之极,为报恩和教育世人,他和夫人双双自杀追随明治天皇而去。这件事在日本被广为传颂,为日本军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素材。日本媒体称其为“人间模范”、“国之忠臣”,并为其搞国葬、造神社、塑铜像,使之近乎于“神化”的九千岁。
    日本陆军的常规编制最高是师团,其规模和中国以及西方部队中的师基本对应,某种情况下略大于之。师团之下是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分别对应旅、团、营、连、排。至于我们今后经常提到的军、方面军、总军,基本上属于战时的临时编制。实际运作中,天皇除了不参与直接的军事战术指挥,其余如师团长的任命、联队军旗的授予,都是天皇的分内之责。
    日本陆军大将山下奉文,这可是老酒(笔者自称,下同)日军十大将领排行榜上的风云人物,因横扫马来亚和新加坡被盟军惊呼为“马来之虎”,为人是出名的飞扬跋扈。山下奉文有一个习惯,每换一个服役地点,他的办公桌都会随即挪动。挪动的目的是为了始终朝向那一个方向:日本天皇所在的皇宫。
    日本陆军在面临绝境的时候,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焚烧军旗,因为那是天皇亲自授予的。军旗在,部队的编制就可以保留,军旗不在,部队番号随之取消。军旗为敌人缴获,被视为日本军人最大的耻辱。
    陆军有尊重天皇的习俗,海军当然也有自己有别于陆军的规矩。日本的每一艘战舰都“供奉”有天皇的“玉照”,作为激励将士奋勇作战的精神武器。在作战中,如果一艘军舰被击沉或濒临沉没,那么舰长的首要任务不是救助士兵,而是先派出最强壮、水性最好的士兵负责向其他军舰转移天皇的“玉照”。至于此举有多少实际意义,为此要死去多少人,那都是不用考虑的事。天皇是“神”,即使是“玉照”也不能下海游泳,虽然裕仁天皇作为还算出色的海洋生物学家,很可能游泳水平并不低。
    被我们习惯地称为“二战三大元凶”的东条英机有着这样的座右铭:“以吾皇为吾行动之借镜。”他曾经在否认自己的政权是独裁政权的一次演讲中说,“叫做东条英机的这个人只是一介卑微臣民。我与你们唯一的不同点是,我被天皇授予首相的责任。我只是沐浴于陛下的光辉下才显得出众。要不是这种光辉,我不过是路边的一块小卵石。正是因为我得到陛下的信任并担负我目前的职务,才使我显得出众。这使我与欧洲的众所周知的独裁统治者完全不同。”事实也的确如此,1944年塞班岛失守后,天皇的一句“不信任”就让东条英机主动乖乖地卷铺盖回家。
    我们都知道日本有个首相叫田中义一,“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就出自他的《田中奏折》。就是这样一个胆大包天的牛人,天皇的一句训斥,田中义一就吓得赶紧辞职,回家之后很快郁郁而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之后,还有很多日本军人孤零零地守卫在太平洋一些荒凉的海岛上,他们要为天皇而战,死而后已。在塞班岛,一个名叫横井庄一的日军小队长坚持战斗到了1972年。他说:“日本军人接受的训示是宁可牺牲于疆场,也绝对不投降,我是为日本天皇和日本精神而战的。”而在两年之后的1974年,顽抗了29年的最后一个日本兵小野田宽郎,在接到他当年的上级,——已经做了书商的原陆军少佐谷口义美的投降命令之后,在菲律宾卢邦岛向当地警察局投降。在小野田打游击藏身的山洞里,石壁上挂着“把战争进行到底”的标语,还有刻在香蕉叶上的天皇肖像。小野田坚持要将保存良好的军刀亲自交给天皇。和横井和小野田一样,日本士兵认为,在天皇面前任何生命都微不足道,对天皇的效忠重于泰山,而自己的生命轻于鸿毛,一个日本战士的最高荣誉就是为天皇战死。
    请问斑竹和诸位老师,一次发贴最多能发多少字呢?
    第二,军政分离,军“主”政“从”。
    对于一个健康、稳定的国家来说,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军事战略服从于政治战略,也就是军事服从于政治。军队的任务在于保卫国家的安全,实现国家的政治目的。就当今社会而言,我们一旦听到某一个国家发生了军事政变,成立了军人政府,第一印象就会感觉这个国家是不稳定的,至少是处在一个特殊时期。要去旅游的人一般就会退票。相对于政治家而言,军人往往崇尚通过武力去解决问题,自然就会缺乏一种理性的判断力。对于日本而言,军人主宰国家长达几十年之久,连年征战,终于把国家带到了灭亡的边缘。
    前边我们曾简单介绍过日本的军制,它具有一个突出的提点,那就是所有的军事机构、军事力量都直属于天皇,政府对于军队的行动无能无力,到最后干脆就由军人主宰了政府。
    这一点从二战结束之后欧洲纽伦堡审判和远东东京审判的结果就可以略见端倪。德国判处绞刑的12人中文官居多,真正的武官只有凯特尔和约德尔两人。政治家和军人的比例是10:2,说明德国的侵略主要是由政治家发动的。而日本被绞死的7人中,6个都是陆海军大将,唯一的文人广田弘毅还有凑数之嫌,说明战争的发动者是军人。20年代初日本民主派代表尾崎行雄、岛田三郎等也曾指出:“直属天皇的机构中,属于文官者4个,而属于武官者竟达到41个”。
    总体来看,日本天皇总揽统治权,内阁做为行政机构对天皇负责。与内阁一样,军部同样也是独立的,也一样直接对天皇负责。政府和军队分离,造成了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的同等重要和不分主次。这样就形成了日本的第一个矛盾:军部与政府内阁之间的矛盾。
    二战日本之所以战败,我觉得有一个主管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在内部存在几大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首先是政府和军部的矛盾。其次是陆军和海军的矛盾。第三是陆军内部“统制派”和“皇道派”的矛盾。第四是海军内部“舰队派”和“条约派”的矛盾。这些矛盾互相交织,互相制约,成为日本最后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真正使得政府最终成为军部附庸的,是日本特有的“两权一制”。
    根据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作为大元帅统帅陆海军。这种统帅大权即军令权的行使由陆军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长辅佐,这就是“独立的统帅权”。陆军省和海军省作为军政机构,其大臣既为内阁成员,又与参谋总长和军令部长一道,拥有不经内阁直接向天皇上奏的“帷幄上奏权”。根据大本营条例,大本营的幕僚全部由陆海军将佐组成。内阁首相不得参与大本营一切作战计划的制定和具体作战指挥事宜。这样,就从法律层面上确认了军部的“独断”权力。
    综上所述,日本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二重政府”。内阁是一套,军部是另一套。之间也有交叉,陆、海军大臣既属于内阁成员,也属于军部。但是陆海军大臣不需要对内阁大臣负责,而直接对天皇负责。这样一来,陆海军大臣就处于一个十分微妙的境地。他们作为国务大臣,有资格参与内阁事务。同时,作为军事行政的主管大臣,还就统帅权的行政事项承担辅佐天皇之责,具有双重身份。
    在统帅权方面,参谋总长和军令部长的职权不可小觑,可直接向天皇上奏,即上边提到的“帷幄上奏权”。为了缓冲“中间地带”的矛盾,也规定陆海军大臣在行使其“帷幄上奏权”时,应当将其上奏事项报告首相。用一个现代的词语来表示,那就是主送天皇,抄送内阁。等于说有关军事方面的决策,你首相知道了就行,不需要表态或批示。一个明显的例子,中途岛日本海军遭受重创之后过了很长时间,作为首相的东条英机才知道在战斗中损失了“赤城”等四艘重型航母。东条的后任小矶国昭更惨,陆海军的所做作为他这个当首相的基本上什么都不知道,纯粹的靠边站、看不见。
    由于能得到“抄送”的文件,似乎内阁通过陆、海军大臣能知晓一些关于军部的事情,还算凑合。但正是这个陆、海军大臣成了内阁的死穴,这就是更为著名的“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又称“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其核心内容是,内阁成员中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的陆、海军大将或中将担任。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名义上为内阁成员,却只须对天皇负责,可以直接向天皇请辞。
    换句话说,不是现役的陆海军将领就不能出任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而陆海军将领却可以担任陆海军大臣以及之外其他各省大臣甚至是内阁首相。
    “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在1900年确立。1913年日本“海军之父”山本权兵卫出任首相之后,为了对付陆军随时可能实施的倒阁行为,曾经短期内废除过这一制度,将“现役武官”改为“退役的也可以”。这一改变仅仅是字面上的,因为在此之后并没有出现过一次由退役武官出任陆、海军大臣。1936年“2.26”事变之后,广田弘毅内阁在军部的逼迫下,再次恢复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标志着日本军部完全掌握了国家大权。此举也成为广田弘毅战后作为唯一被绞死的文官之主要罪证。
    这样的体制就导致内阁变得残缺不全,相对于军部来说十分脆弱。只要陆海军大臣辞职,内阁即告垮台。军方不推荐陆海军大臣,新内阁就无法成立。军部唯一有求于政府的,就是要求拨给扩军与作战的经费。就算后者反对,军部也可以以搞垮内阁相威胁,或利用天皇权威迫使其让步。如果这样的办法还无法达到目的,军部往往通过挑起战争以“帷幄上奏权”获得天皇批准,从而迫使内阁承认既定事实。“九一八事变”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说了半天跟绕口令一样的东西,我都觉着可能没说明白。举几个例子,可能一下子就会清楚不少:
    一、“军阀毒杀内阁”。1913年,西园寺公望内阁决定整顿财政,消减开支。陆军以“维护满蒙权益和殖民地治安”为由要求扩军增设两个师团,遭到内阁拒绝。结果“陆军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陆军大臣上原勇作辞职,并且不指定继任人。导致西园寺内阁集体歇菜,由陆军出身的元老桂太郎继任首相。这次事件被称为“军阀毒杀内阁”。
    二、宇垣一成组阁失败。1937年广田弘毅下台后,宇垣一成曾受命组阁。宇垣虽然是陆军大将,但是因为之前主持过著名的“宇垣裁军”,在陆军中被看成叛徒,备受敌视。因此有“昭和第一兵家”之称的石原莞尔串通陆军闹“罢工”,拒绝向内阁推荐陆军大臣人选。最后弄得宇垣组阁失败,灰溜溜卷铺盖走人。
    三、米内光政黯然下台。1940年,海军大将米内光政受命组阁。当时由于希特勒的德国在欧洲所向披靡,日本陆军于是提出“不要误了公共汽车”的口号,积极推动德、意、日“三国同盟”,准备对英美开战。由于海军内部以米内、山本五十六、井上成美组成的三驾马车坚决反对和英美开战,反对陆军与德意结盟的意见,导致陆军大为不满。陆军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指使参谋次长泽田茂拿着他的印章逼陆军大臣畑俊六大将辞职,并且不指定继任人,直接导致米内光政内阁垮台。要是我,肯定恨死畑俊六了。还好米内光政人比较厚道,在1946年东京大审判时还帮畑俊六做伪证,救了畑俊六一命。
    这样的结果导致政府逐渐被军部完全左右,发展到后来军部直接就成了政府。这一现象在1931年之后更加明显。我们看一个简单的统计,从1931年4月14日到1945年8月17日,从若槻礼次郎内阁开始,之后的犬养毅、高桥是清、斋藤实、冈田启介、广田弘毅、林铣十郎、近卫文麿、平沼骐一郎、阿部信行、米内光政、东条英机、小矶国昭、铃木贯太郎、东久迩宫,短短14年时间里,日本换了17届内阁,平均每届0.82年,换首相就跟陈冠希换妞一样快捷。这么多首相中,只有犬养毅、高桥是清、平沼骐一郎、广田弘毅以及近卫文麿5人为政客、官僚或贵族出身,其余9人都是清一色的陆、海军大将。
    @鸡鸣虎跃龙飞腾 2015-07-22 23:55:53
    @青梅煮酒1970 顶
    -----------------------------
    谢谢老师。
    您的名字好好有动感呦!
    @行者无疆0615 2015-07-23 10:06:46
    学习中,期待更多精彩呈现!
    -----------------------------
    谢谢无疆老师。
    @行者无疆0615 2015-07-23 17:50:03
    已经泡好茶,搬好小板凳,静等楼主出新
    -----------------------------
    请上座,小板凳不舒服。
    @u_104159101 2015-07-23 16:53:47
    支持
    -----------------------------
    感谢您的支持。
    @babalayou 2015-07-23 10:44:59
    学习下
    -----------------------------
    学习不敢当,老师多多指教。
    @快刀客2015 2015-07-23 10:43:23
    继续顶楼主
    -----------------------------
    刀客老师是熟人了,看茶。
    @comeonplay 2015-07-23 14:26:26
    楼主你写得太慢了
    -----------------------------
    comeonplay老师:
    白天要上班,老板派活多,个人水平差,快不起来呀。
    请您多多体谅了。
    第三,独具特色的“军国主义”教育体系。
    军国主义教育是日本推行军国主义路线、对外实施侵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880年发布的《教育令》中,就已经出现“尊皇爱国”的字句。1890年10月30日,明治天皇亲自颁布《教育敕语》,使得日本国民从小学生时代就开始接受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教育敕语》虽然只有200余字,但从颁布之日起到二战结束的半个世纪时间内,对其进行阐述的文本就有六七百种之多。1891年到1907年的16年间,解释《教育敕语》的《敕语衍义》重印了31次。
    文字的教育还不够,形式上也要身体力行。在日本,每逢大的节假日庆典活动,所有学校师生都必须集体对天皇的御像鞠躬行礼,山呼万岁。由校长奉读《教育敕语》,全体师生必须低头毕恭毕敬地聆听,其间还要演奏歌颂天皇统治千秋万代的歌曲《君之代》,制造浓厚的宗教氛围。
    对军人的洗脑和军国主义灌输更加严格。日本于1878年颁布了《军人训诫》,以“忠实”、“勇敢”、“服务”做为军人的根本精神,禁止士兵谈论天皇、议论朝政。1882年1月,明治天皇亲自颁授了《军人敕谕》,敕谕中阐述“我国军队世世代代为天皇所统帅”,强调天皇对军队的绝对统帅权。在宣布“朕是尔等军人之大元帅”的同时,也提出天皇与军人一心相连,荣辱与共,“朕赖尔等为股肱,尔等仰朕为头首。”对军人精神提出五条标准,即“忠节”、“礼仪”、“武勇”、“信义”、“质朴”。军人不仅在学生时期接受了《教育敕语》的严格教育,在部队仍要全部背诵《军人敕谕》。
    1941年1月,时任陆军大臣的东条英机颁布了《战阵训》,其执笔者就是陆军大学第28期的“首席”,当时任教育总监部本部长的今村均中将。《战阵训》通篇军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其中提到:“知耻者勇,应常思乡党家门之脸面,益愈奋励,以不负其期待。生不受虏囚之辱,死勿留罪过之污名。”正因为此,投降被日本士兵视为终身的耻辱。战死的军人是神,而一个被俘或投降的士兵在他家乡和家人的心目里已经死亡,名字也会从户口册上划掉。日本《军人手册》上写道:“要把最后一粒子弹留给自己。”
    第四,“武士道”精神成为日本全民“尚武”的基础。
    几十年如一日对外穷兵黩武的日本可谓全民“尚武”。“冲向高山,让尸骸填满沟壑,走向大海,让浮尸漂满海面”,如果听到一个人在唱这样血腥的歌词,你的第一判断肯定是这人要么变态、要么神经病。但这就是大日本帝国海军的军歌。
    相反,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小时候,每当念书念到“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我们的人民勤劳勇敢,我们的历史源远流长”时,我都会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杆。长大之后慢慢才知道其实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地大”不错,可西半边没多少人住。“物博”也谈不上,至少石油就不够。小时候老师说,我们中国有了大庆油田,从此告别了“贫油国”的帽子,今天才知道我们不但“贫”,还不是一般的“贫”。一个馒头蘸盐都吃不上、吃口咸菜当过年的人,现在有200块钱可以买根油条吃就能算富人吗?如果真“物博”了,还“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干吗?我们很勤劳,但我们善良不尚武,我们视“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高境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历史上多少有着雄才伟略的名君,也没有降服蒙古,反而使之成为我们永远的痛。中国作为曾经的超级大国竟然有着两次亡国的经历,“蒙元”和“满清”。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万里长城,正是对外防御的最好见证。“止戈为武”,文字上的表现也如此。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那几支部队,岳家军、杨家将、戚家军,任务基本都是防守,岳飞想搞防守反击还被干掉。郑和倒是坐着船出去遛了几圈,但只扬威不打仗,我们讲求“以德服人”。
    前段曾经看到过一些评选中国古代十大酒局的文章。项羽刘邦的“鸿门宴”,曹操刘备的“青梅煮酒”,周瑜蒋干的“群英会”都曾上榜。但是我认为这些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程度都远远比不上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的那一杯酒之后,中国走上了“文尊武卑”、“文主武从”之路,泯灭了大汉民族那本来就不多的血性,两次亡国也恰恰都在这一酒局之后。“中国原来也是有武士的,但是在宋朝之后消失了。”说这话的不是我,而是之前曾提到的“昭和第一兵家”石原莞尔。提出类似观点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被称为民国第一军事家的蒋百里。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国人轻松军人的例证。比如蒋百里先生提到的俗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人说,“这孩子学习差,不如去当兵算了”。朋友或同事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我们首先会送上祝贺。听说谁家孩子当兵了,往往就有种说不出口的感觉,仿佛他的父母都属于低智商群体。军人最多是被称呼为“当兵的”,后边的“人”字都省略了。通常的理解中,当兵的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代名词。中国还有一句俗话,“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好像“兵”天生就不讲理。
    上个世纪,在中国的土地上曾发生过两起惊天动地的暗杀。第一次是1909年10月26日,地点是哈尔滨火车站,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被安重根枪杀。第二次是1932年4月29日,地点是上海虹口公园。日寇阅兵庆祝天皇生日及“一二八淞沪抗战”的胜利,结果一个叫尹奉吉的人向主宾席投掷炸弹,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官白川义则大将被炸死,驻华公使重光葵和海军舰队司令官野村吉三郎各被炸断一腿,植田谦吉中将被炸瞎一目。安重根和尹奉吉都被处决。大家可能从名字上已经看出,他们都是朝鲜人,——要是中国人多好。
    在中国,我们习惯于听“工农兵”或者“工农商学兵”,“兵”始终排在最后。而在日本这一次序是“士农工商”,这个“士”不是士大夫,而是“武士”。幕府时期,也只有武士才能接受教育,可见军人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
    从明治、大正、直至昭和时期,日本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习俗:男人长大从军或入军官学校,女人则做医护或报务员。一言以蔽之:参军光荣。在幕府时代的日本,只有武士阶层才有资格成为军人。所以在明治维新实行征兵制之后,大多数下层的老百姓将能够参军视为地位得到提高的标志,对于成为军人充满了自豪感和使命感。
    皇室也为平民做出了表率。从明治时代开始,日本皇室男性自动成为陆海军军人。裕仁天皇8岁之前曾被寄养在海军中将川村纯一中将家长达4年多,之后先后由军神乃木希典和东乡平八郎直接担负其启蒙教育,可以说早与军人融为一体。裕仁12岁成为太子时军衔是少尉,14岁中尉,之后每隔两三年晋升一次,最终成为陆海军大元帅。裕仁之外,战前日本皇室所有男子都必须进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毕业后都进入军队任职。
    传统的日本武士产生于8、9世纪。自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开始,武士阶级就成为了日本的统治阶级,该阶级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逐渐形成了后来让人闻之色变的“武士道”。其核心内容是:效忠君主,以武为本,崇尚武勇,重名轻死,杀身成仁。明治维新之后虽然武士阶层消失,但随着日本逐渐走上军国主义之路,武士道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成为日本军人的精神支柱。
    一般人对生命执著,武士道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死是真诚的。武士标榜的是精神上的优越,就是要在心理上先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别人的命”。日本以“樱花”比喻武士。他们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盛开,而在凋零之时。花期不长的樱花会在一夜之间全部凋零,没有一朵残留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最高精神境界,在片刻耀眼的美丽中达到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日本人眼里,“武士道是对死的一种觉悟”,武士道的理想境界不是生存而是死亡,战死沙场或者自杀才是武士最理想的归宿。
    对于一个用武士道精神武装的日本军人来说,他的终极目标就是为天皇战死。战死会为他的家人带来无尚的荣誉,本人的灵魂也得到拯救。在西方人眼中,日本兵个个都是“超人”。有位美国观察家指出,日本的伤兵“尽管身上受伤,仍有出奇的活力。被子弹打穿了头部、颈部、身躯、手臂或腿部的人照样能走,对自己的伤势毫不在乎。他们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生命力。”
    正是有了“武士道”作为精神武器,才会有了后来的“万岁冲锋”、“玉碎”、“神风特工队”、“剖腹”等一系列违反人伦和道德的组织或行为。至于选择剖腹作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是因为他们认为人的灵魂宿于肚腹之中,在有必要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的时候,就选择剖腹。
    呵,终于翻页了!
    @comeonplay 2015-07-24 09:23:47
    静待更新
    -----------------------------
    感谢comeonplay老师再次光临。

    @babalayou 2015-07-24 08:58:34
    不爱看书的我,加上这个题材,能从开始看到现在,我想那不是奇迹。我们不喜欢战争,也有幸生在和平年代,但是却与军队有着关联,但是这是我看的少之又少的书中,唯一连想都没想过的题材,希望写的人坚持下去,听故事的我坚持下去,周末、香茗、穿越回那个战火弥漫的年代......
    -----------------------------
    babalayou老师:回头您讲我听。
    @bingyue08 2015-07-24 09:35:24
    作者加油,等待更新......
    -----------------------------
    谢谢bingyue08老师:我会继续努力的。
    @快刀客2015 2015-07-24 10:09:31
    早上顶一顶
    -----------------------------
    再次感谢刀客老师。
    @zhaoxb115 2015-07-24 11:07:12
    仔细读了“军国主义”教育体系和日本尊崇尚武的介绍,很感慨。我国倘若没有毛泽东 力倡的独立自主完成的两弹一星和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如今根本无法威慑日本,日本人的铁蹄很可能再次践踏中国。
    -----------------------------
    诚哉斯言。
    同意zhaoxb115老师的观点。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56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午夜咖啡馆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7-17 17:38:36  更:2022-07-17 17:52:40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