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小说文学 -> 《卫道救时 不一样的曾国藩》第一部【完本】 -> 正文阅读 |
[小说文学]《卫道救时 不一样的曾国藩》第一部【完本】[第2页] |
作者:扬光RC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2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不一样的曾国藩(59) (文接上文) 第七章? ??博闻强记展学识? ? ? 乡试同科成莫逆(五) 曾氏兄弟行拜师之礼 如果按照正式的拜师礼仪,则先是主礼人宣布开始,推荐师、见证师、师者、各位嘉宾入席。 然后徒弟(们)入席。 徒弟宣读拜帖。 徒弟向老师行大礼并斟茶拜师。 师者为徒弟们颁发证书。 最后感谢师者、推荐师、见证师及现场各位来宾。 旧时学徒拜师礼仪。这些礼仪,也演绎至各行各业。比如旧时凡学手艺、学生意、从艺等,必先拜师。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建立如此重要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一般拜师礼仪有四个程序:一拜祖师、拜行业保护神。 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师傅、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投师帖子。三师傅训话,宣布门规及赐名等。训话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规,勉励徒弟做人要清白,学艺要刻苦等。四送拜师礼,请师父喝酒。 学徒一般为三年满师,学徒期只发鞋袜钱,无薪资。平时还要做师傅家务活计,吃饭时应先给师父筛酒盛饭,师父动筷后方可吃饭,师傅吃好也须放筷。端午、重阳、过年等节,徒弟要挑节尊师,春节拜岁、结婚见礼,师傅均在父母之前。出师后,徒弟还要办出师酒、并送上礼金酬谢师傅,并一生保持与师傅礼尚往来。 按照当时湖南拜师的习俗,由领读(誓)人与徒弟们一起诵读《诗·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诵读后,全体(徒弟们)行三鞠躬礼。 为了将拜师仪式举办的既简洁又隆重,曾玉屏让子城与其父、以及朱尧阶按照仪式要求先准备了诵读的内容。于是,朱尧阶说:“谢谢爷爷提醒,《诗经》之诗由我与子城贤弟准备即可,不烦曾叔动手了。” 曾玉屏与曾书亦无异议。 然后,尧阶与让子城准备好笔墨纸砚,二人分送将三首诗写就。只听尧阶又轻声诵读起来: ”诗经: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子城听闻尧阶诵读抑扬顿挫,似有陶醉之感,也不禁小声跟读起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二人诵读完《诗经:鹿鸣》后,又接着诵读《诗经:四牡》:”诗经:四牡: 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四牡騑騑,啴々骆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接着诵读《诗经:皇皇者华》:”诗经:皇皇者华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怀靡及。 我马维驹,六辔如濡。载驰载驱,周爰咨诹。 我马维骐,六辔如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 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 我马维骃,六辔既均。载驰载驱,周爰咨询。“ 经二人反复检查无误后,相视而笑。然后,在利见斋的两边的墙上张挂好,算是准备好诵读的内容。 |
多谢支持!! 会继续努力,回报众友。 |
谢谢鼓励! |
不一样的曾国藩(60) (文接上文) 第七章?博闻强记展学识 乡试同科成莫逆(六) 曾氏兄弟拜师之礼。先行查询黄历寻找合适的黄道吉日,日子选定于道光六年四月十六日的申时举行。也正是尧阶到了荷叶塘的第三日。于是,在十五日这天就提前一天杀猪捞鱼、买菜、备酒等,提前做好拜师的准备工作。祖父曾玉屏是极为重视拜师礼仪的,同时考虑到是家塾的老师,在征求尧阶、麟书和子城的意见后,本着简洁且隆重的原则做了一些变通,仍然专门设宴行拜师之礼。 本来要与当日为尧阶设欢迎宴的,尧阶与爷爷曾玉屏讲,干脆与拜师一并举行,既是择日、亦是撞日,如此巧合,实乃天意。 道光六年四月十六日的申时,在后院的利见斋焚香举行。 仪式由爷爷曾玉屏主持,父亲曾麟书作为见证嘉宾,由子城领读拜师文礼。 待尧阶于斋内的师位坐定,拜师仪式正式开始。 由子城带领国潢、国华、国荃(拜师前已教了多遍,生怕不懂事乱跑扰了拜师礼,还好比较聪明,还算听话)从院内门外入斋。 子城站立一旁,三个弟弟依次排定,站好后。由子城领读《诗·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全体行三鞠躬礼。子城读一句,三个弟弟跟着重复一遍。 子城先从《诗经:鹿鸣》开始领读:“诗经: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子城每读一句,三位弟弟跟着大声诵读一遍。之后,开始诵读《诗经:四牡》:“诗经:四牡 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接着开始诵读《诗经:皇皇者华》:“诗经:皇皇者华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怀靡及。 我马维驹,六辔如濡。载驰载驱,周爰咨诹。” 进行得还算顺利。 诵读三首诗歌后,再由子城带(代)领弟弟向尧阶奉上戒尺和“春雨茶”;接着,再献上束脩六礼: 六礼分别为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 莲子心苦,寓意为苦心教育; 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 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 桂圆,寓意为功德圆满; 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的心意。 尔后,子城再与弟弟们一起向尧阶三鞠躬。 尧阶还礼,礼成。 然后,设宴宾语言欢。 其后,曾子城的四个弟弟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以及两个儿子曾纪泽、曾纪鸿和茶园刘蓉(因刘氏居茶园儒阶庄与朱家不远,亦从尧阶问学)等,皆成其弟子(此是后话,按下不表)。 曾子城与尧阶也有半师之礼,故亦师亦友,实是“货真价实”! 尧阶此次于白玉堂小住半月即回。在曾家半月中,他发现曾家确有极为节俭之风。据他观察,曾国藩祖父曾玉屏决非小气之人,于家中亦是极有威信,其威严自不必多说。其待客极丰时也决不铺张,总之,会令人感觉到热情、好客、节俭、有度。同时,也觉子城家也确是居在群山之中,吃用之物全靠双手刨得种出、养植播洒,加上人口渐增,读书应试时有大笔支出,也有养家吃力之状。尧阶对曾家视为友朋之家,早已心生助力之意。 自此,即与子城书信往来不断,间惑小聚。此后,朱尧阶居乡讲学,从者日众,先后设馆于洲上朱啸山家、荷叶曾国藩家、江边朱氏宗祠等处,后任双峰书院首士。 史载:湘乡人才渊薮,多出尧阶门下。朱尧阶岁积馆金,家渐富饶,但他温恤亲邻,从不吝惜。时常给曾氏济助,直至官至侍讲,仍“岁给不辍”。曾氏兄弟官至侯伯后,湘中人士不少“攀鳞附翼,尽登要路”,而尧阶则屡以亲老为辞,谢绝曾氏辟请,仍“蕺影林泉,课徒娱亲,怡然自得”,更为人所尊崇。 附:1、《诗经:鹿鸣》译文 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蒿草。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芩草。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奏琴勤相邀,融洽欢欣乐尽兴。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2、《诗经:四牡》译文 四匹公马跑得累,道路悠远又迂回。难道不想把家回?官家差事没个完,我的心里好伤悲。 四匹公马跑得疲,黑鬃白马直喘气。难道不想把家回?官家差事没个完,哪有时间家中息。 鹁鸪飞翔无拘束,忽高忽低多舒服,累了停歇在柞树。官家差事没个完,哪有时间养老父。 鹁鸪飞翔无拘束,飞飞停停真欢愉,累了歇在枸杞树。官家差事没个完,哪有时间养老母。 四骆马车扬鞭赶,马蹄得得跑得欢。难道不想把家回?将这编首歌儿唱,儿将母亲来思念)。 3、《诗经:皇皇者华》译文 那一枝枝灿烂明艳的鲜花,盛开在广袤的原野湿地上。策马疾驰的使者和小吏们,每每想起还有不周到的地方。 我骑乘着雄壮的骏马良驹,手里的六条马缰柔韧有光。鞭策着马儿驰骋在大路上,在民间遍访那治国的良方。 我骑乘着雄壮的青黑骏马,六条马缰犹如素丝般滑柔。鞭策着马儿驰骋在乡野上,跑遍民间博采治国的良谋。 我骑乘着雄壮的黑鬃白马,六条马缰闪耀着鲜艳光泽。鞭策着马儿驰骋在大路上,遍访民间搜求治国的善策。 我骑乘着雄壮的黑白花马,六条马缰收放得自如协调。鞭策着马儿驰骋在乡野上,跑遍民间寻访治国的大道)。 |
嗯嗯。所以说,一个家族的崛起,其关键人物之关键作用尤其重要!同时,敬重读书人、才能读书事、才有才子出!谢谢精彩点评! 故,一个明白人,绝对是尊师重教的引领者!曾家此道,值得大学习! |
感谢大咖支持?? |
谢谢鼓励! |
不一样的曾国藩(61) (文接上文) 第七章 博闻强记展学识 乡试同科成莫逆(七) 省城府试成同科 尧阶子城相交后,彼此间互相鼓励、勤奋好学,二人又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时参加乡试,成为了同科的秀才,自此成为莫逆之交。尤以尧阶自做曾家西席、且与子城莫逆之实后,更把曾家视为已屋,曾家也以专室于朱。特别是曾氏离家京师后,曾家凡大小事务皆征朱意见,朱也多喜参与其间。甚而尧阶参与曾氏家务反有多,终生如此,友情之谊实是鲜见! 为学方面,尧阶生性嗜学,研精经史,博极群书。旁及医卜青乌星相之学,皆能通晓。工诗,尤擅骈文、联语。所作《送曾孝廉涤生入都叙》,以骈文写就,洋洋洒洒,才气横溢,时人誉为杰作,至今双峰尚有八旬老翁能全文背诵。尧阶之对联,与曾国藩并称为“联坛双峰”,其佳作至今传颂。如题双峰书院联,语意双关,传诵至今不衰: 两派交流 好向此间寻活水 双峰对峙 更从何处仰高山 又题涟滨书院联: 濂溪开河洛派 潇湘有洙泗风 (注:潇湘是湖南境内的潇水和湘水,荆湖指荆江和洞庭湖,潇湘、荆湖都是古代的楚地,合称湖湘之地,即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洙泗是山东曲阜的两条河,即洙水和泗水,邹鲁即儒学发源地,孟子为邹人,孔子为鲁人。这两句话上下句形成互文结构,其实是一个意思,潇湘两岸成儒学道场,荆湖之地为圣贤家园。过去的荆蛮之地变成了诗书礼仪之乡,它主要描述的是宋代岳麓书院的创立对湖湘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人亦师亦友,很难说尧阶之联对之嗜好、题联之能之高之趣,不会不影响子城,或者启发几何,但“联坛双峰”却是不争的事实!且曾氏不仅因其“对联”成趣成瘾还曾闹出挚友分手之事为人所道,实在是与尧阶之交难逃干系! 据史记载:朱尧阶以庠生讲学乡里,与曾国藩、罗泽南为道义之交,后来的湘军名将刘蓉、曾国荃兄弟、朱星槛等均为其门下学生;另外,还有举人李长机、邓湘杰等名士亦为其高足。朱尧阶一生淡于名利,不求闻达,但对于邑内之事,却是急公好利,在乡里有“巍然山斗”之美誉。他学识渊博,工于诗文,尤擅对联,所作甚丰,今存《淡禄堂杂著》二卷。 道光九年(1829),朱尧阶曾设学馆于今湖南省双峰县洪山镇洲上朱啸山家之立达堂,教私塾前后长达七年之久。洲上朱啸山氏为邑内望族,文学武功人才云蔚(辈出),更为湘军人才的渊薮(聚集)。朱尧阶与啸山兄弟、朱铁桥(太守)、朱东初(庠生)、朱肃斋(司马)等交好,也如与曾氏一样,属亦师亦友。 虽说子城与尧阶有了相交之谊,但此时的子城求学之路并不顺遂,也还要遭受不平不顺之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欲知后事如何,敬请关注第八章。 |
不一样的曾国藩(62) (文接上文) 第八章? ??恩师妙计成佳偶? ? 没齿难忘第一堑(一) 书接上篇,虽说子城与尧阶有了相交之谊,但此时的子城求学之路并不顺遂,也还要遭受不平不顺之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请继续往下看。 先接着“本书第四章”说回曾子城与其老师欧阳之事。这对师徒或翁婿之谊确定不是常人可比的,其亲近程度、亦师亦友亦亲的亲密之交往、识见谋略共商共助之默契与得力,也是极其少见的,这些亦足显欧阳氏伯乐之智之见!其收获之丰,绝对不是一时的急中生智式的乱点鸳鸯谱,而造成的瞬间的尴尬之瑕可掩盖其大勇大智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遭悔婚恩师妙计成佳偶 旧时,学子一边读书、一边科考,同时一边结婚生子都是平常之事。 但子城与他人不同有二:一是不是父母之命,而由老师撮合婚配。二是大婚时己是二十有多。于当时绝对是晚婚了,晚的甚至让人怀疑此人是否存有问题。正是这少有的不正常,才惹出了意外,又因这意外之事,却促成欧阳凝祉成为了曾子城的岳父。 欧阳凝祉不仅用心教导曾子城,也从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照顾。由于特别赏识他,就希望子城有更好的前程。于是,就想着帮他找一门可以依仗的岳家,以便将来可借力发展。 经过欧阳先生的精心挑选,瞄准了衡阳的王家。这王姓之家,在当地可是大户,可称得钟鸣鼎食之家。王家族人本对曾子城及其家庭本兴趣不大,就没多少心思打听,因此对曾家算是不甚了解,只是印象中的曾家在他眼里只算是湘乡小县中穷乡僻壤里的一个小户,也没太放在心上,这也为后面的悔婚埋下了隐患。可是,碍于欧阳先生的名望,又有侥幸心理期待学子一朝成为天子堂的人,就勉强应下了此事。 欧阳先生与曾家通报了此事,曾家上下自然是满心欢喜。喜的是:一方面是因为曾家向来对欧阳先生信服,没想到欧阳先生竟然这么看重自己的男丁,还说此子日后必成大器,份外高兴;二是曾家虽非势利之人,但觉得有欧阳先生举荐做媒,定是看准了的好人家,又有利于子城的后续发展,当然是求之不得。 随着年龄增长,曾子城接连考了几年都没成功,使得王家的侥幸心理受到挫伤,于是对子城失去了希望。加之自己的家境好于曾家,何必委屈自家女儿下嫁到偏僻的山乡里呢。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到了约定的大婚之日,王家虽然想悔掉婚约,但却未在婚期前提出。可没想到的是,在迎娶的关键时刻,王家却无论如何也不同意新娘上轿,这可难坏了欧阳先生与曾家迎新的人。尤其是欧阳先生那个尴尬呀,简直是无地自容了。 此时的曾家,不用说,早已是双方宾客入席,静等新娘一到,就开怀畅饮了! 还好,新郎官还算是与迎亲的队伍在一起。此刻,老师也顾不得脸面了,直接与弟子商议。 毕竟是婚姻大事,又逢大婚之日,出了这种状态,哪个也无心理准备。虽然欧阳也想尽快尽早定夺事情,但还是想了又想,总觉得一旦话说出口,就很难收回来了。几次欲脱口说出想法,都被他的理性压抑下来。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事情仍然没有转机。无论向王家如何允诺,王家一概不闻不问。 子城看到这情况也只能是无奈的等待。他也在想,或许是大户人家吧,嫁女一定要有足够的仪式感,可不能象一般人家一样轻易的让新娘上轿,否则就显示不出大户人家的庄重感了,就会觉得有失身份。该不会有什么状况吧?此时的子城也预感到情况反常了,不由得也不往好处想。假如,出了什么意外,那可怎么办? |
谢谢支持?? |
不一样的曾国藩(63) ? 洋光雨露 ? 字数 1662 · 阅读 02022-05-10 04:24 不一样的曾国藩(63) (文接上文) 第八章恩师妙计成佳偶? ? 没齿难忘第一堑(二) 万一有了意外呢?子城也由不得不胡思乱想,慢慢的有些心慌了。万一发生了意外,那真的是颜面尽失了。可颜面失了,自己也觉无可奈何。好在,此时还没在荷叶塘。如果在荷叶塘,爷爷他们看到这种状态,岂不是让极度重视颜面的爷爷大失其面了。这,可怎么办呢?他内心既着急又无助。又看到老师里里外外慌慌张张跑了好多次,也没见到有新娘快上轿的情形。看着老师每次出入的神情也不寻常,心里更是着急,但又不清楚具体的缘由,为何这么久了也没个准确的信息呢。于是,就想去问问老师怎么回事儿。此时,师徒二人的心思虽各不相同,但想与对方对话沟通的心思却是一样的焦躁。 正当,欧阳又从王家往外走出来时,子城就赶紧迎了上去。欧阳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就照直说:“子城,他们王家不同意让新娘让轿,你看怎么办?谁也没料到会出这种情况?你看,如何是好?” 曾子城张张嘴巴,也结巴着说:“恩师,我,我,我,我也不知如何办,办,办是好?”老师看着一向稳重的子城,虽然读书呀、说话呀、行动呀,平时都是反应慢半拍,但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结巴过的。从面色看,也有了慌张之感。 这厢里,欧阳凝祉哪想到会这样,这还了得?如果今天曾家连媳妇娶不回去,在荷叶塘的曾家在当地还如何立足呢。无论如何,今天也要把事情处理好。于是就急中生智决定,我嫁女!情急之下,就照直开口征求门生意见,果断决定将自己的女儿嫁于曾子城(还好,在当时的旧时,儿女婚姻完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若在当下,恐怕只能凭事情发展了)! 欧阳说道:“子城,事已至此,你看这样好不好,家有小女,也算是你的学妹,嫁你如何?” 子城:“......“,他也不知如何说是好,只好眼看着老师,一脸懵圈无助的样子。 欧阳催促到:”你倒是说话呀,小女虽不是天仙模样,但也知书达理。事到如今,只好这样才不至少让你家人与族人空等,这婚姻之事、尤其是大婚之日、拜堂成亲之礼哪里开得了玩笑的?你,快点说话呀!” “......”子城还是不说话,脸也泛起红润来。不知是害羞,还是被这尴尬场面闹的,抑或是被惊吓而一时六神无主。 欧阳看着门生一脸无助的样子,恐怕再问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干脆替他决定吧,于是,就直接说:“子城,如果你没什么意见,就这么办了。赶快让迎亲人等到我家去接小女!” 老师见子城也没提出反对意见,就当作年轻人不好意思表达意见,也就不再征求弟子的意见,干脆替他做了决定。心想,等下到了荷叶塘,再与玉屏老先生和同窗曾麟书说明情况吧。如果再有什么意外,到时自己再加圆回这个场,先让迎亲队伍到家里接“新娘”再说,把曾家的一众人等先行打发了,别到时聚在一起而接不到新娘弄出什么乱子出来。 到了曾家后,欧阳把情况向曾玉屏父子说明了原委,曾玉屏甚为高兴。曾子城看到爷爷如此态度,也态度坚决,曾麟书就顺从大家意见,没再发表什么。但是,曾子城的母亲却不愿意,总是觉得女子年纪太小,身材也小,似难以担起曾家长子长孙之媳大责而误曾门一族。曾麟书听了之后也有同感。待与子城说明心事时,曾子城则完全为了祖父高兴,就违了父母亲的意思,毅然同意(予承祖父之欢,毅然对之)。还好,欧阳氏嫁过来之后,婆媳及一家相处融洽,也遂了大家之意。 曾家祖孙与欧阳先生达成共识后,都为这样的决定甚是高兴,不再有什么不同意见,渐倒暗自欢喜。尤其是对于子城父子来说,与欧阳家又有了亲上加亲之谊,更加看好这门亲事。也真的应了俗话:虎父无犬子(女)。欧阳凝祉本就优秀,亦能将曾子城教育成人中之龙,自然他对女儿的教、养也是无可挑剔。果然,欧阳小姐(夫人)知书达理,勤俭质朴。虽然有些许插曲,事发也偶然,但丝毫未影响婚姻美满之状,实在算是虚惊一场了。 由此,曾子城与岳父感情更加亲密,与岳父之间的师生加亲情,使之交往更加紧密,一时被传为佳话。以至后来,咸丰年间在衡阳附近操练新军时,还放着总督府不住,死活要住到岳父家里,跟岳父喝茶下棋,顺便请教一下自己在朝堂上遇到的问题。 以欧阳凝祉志不在朝堂心怀天下之志,自然给了曾子城(国藩)很多助益。无论是学术还是军事,甚至是朝堂政治,欧阳凝祉都对曾子城的教导多多。 |
谢谢鼓励! |
谢谢鼓励! |
嗯嗯,慧眼识珠,成就佳缘! |
@常山渐青 2022-05-10 07:54:29 知识渊博 ----------------------------- 谢谢精彩点评!感谢支持! |
@靳芝 2022-05-10 20:54:29 支持佳作! ----------------------------- 谢谢支持! |
@宣娇2018 2022-05-10 12:25:07 欧阳慧眼识人,成就了一段良缘,一段佳话 ----------------------------- 谢谢老铁精彩点评。 欧阳师真是慧眼识珠! |
不一样的曾国藩(64) (文接上文) 第八章恩师妙计成佳偶? ? 没齿难忘第一堑(三) “蟒蛇转世”洞房花烛欧阳氏要“诰命” 如果按照湖南婚嫁的旧俗则有说媒、相亲、换庚、过庚、过门、拜堂、闹房、回门等环节和成套的仪式。由于事出偶然,已不可能有这些程序上的环节,这对于也算是大户人家的“欧阳小姐(夫人,名秉钰,年方二八)”来讲,似乎也不够公平,虽然在公开场合不敢违抗父命,但毕竟是有些委屈。同时,尽管算是嫁了个“金龟婿”,但当时哪个知道有后来的国家干城?因此坊间,曾有传闻说欧阳夫人貌不甚美,洞房之夜也因曾氏“蟒蛇转世”身有暗疾而闹出花边之事,现也转录如下,以供笑谈。 看官皆知,曾子城其实就是得了一种皮肤病——牛皮藓。此种暗疾,只要穿上衣服且不发作就被遮盖住了,别人也看不见,不会影响做事。可是,由于状况频出,忙活了一整天,加之心中十分焦急,就一直处于暗疾发作状态,奇痒难忍也得忍。 到了晚上,若按平时,早就一下除去衣物让身子爽上一阵,可在洞房花烛之夜,虽说是令人销魂之时,但毕竟是初次“赤膊相见”,难免有些尴尬。那时,也不象现在,双方大致知道对方情况,加之急速决定成亲,更加不可能知道细枝末节。 曾子城耐着性子掀开新娘子的红盖头,看到新娘子虽娇滴含羞,也曾萌发善意,但却未能感到闭月羞花之容顿觉不尽如人意,亦未遂花烛之事。据传,曾子城脱掉衣服时,因再也无法掩饰、也无必要掩饰暗疾,新娘子欧阳氏一看到曾氏的“蛇皮身子”,吓得差点晕了过去,自然也无心情欢娱。待慢慢定睛看时,“蛇皮身子”由于抓挠,早已渗出一身的皮屑和脓水,既惊恐、恶心,又心疼、可怜,一下子不知如何了,这洞房之夜,哪里还有心行周公之礼? 子城正想要与娘子说明情形,却看到新娘子直绉眉头,都不知如何是好。也有一说,曾子城看到新娘子后觉得相貌平平,加之十分劳累,一时也没有了心情,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减少了夫妻间的和谐与共识。 新娘子感觉到情况不妙,也接连几天都把自己闷在屋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公公婆婆也明白要给双方时间慢慢沟通了解。 旧时的封建社会里,女人虽然没有社会地位,但曾子城作为读书之人、而且是恩师的乘龙快婿,自然也十分尊重师妹。也感觉到自己有暗疾的情形,也认为她心中会用委屈或不满,夫人虽然不敢提出,但也能感觉到心中的不快。曾子城自知愧对夫人,因此每天也故意在书房呆到大半夜,快到子夜才轻手轻脚回房间休息。 欧阳氏出身书香门第,自然是知书达礼之人。同时也深知礼教深浅,虽说心情有所不适,但对于当时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封建礼教之约束,也决不敢有反抗之心,违背父母之命行为。当看到夫君也是明礼之人时,也有心想和其好好谈谈的想法。同时,她自己也寻思,或许这就是她的命吧!于是,她大着胆子对曾国藩说:其余的事我都可以不计较,但是你一定要好好读书,给我挣个诰命来。 诰命是皇帝封赏取得大的功名而获高官的男子时,对其夫人的封号,是旧时代女性能得到的最高荣誉称号。能被皇帝封为“诰命夫人”的,大多都是达官贵人家的夫人。要想达到欧阳氏的这个要求,对当时的曾子城来说,还是挺困难的。欧阳夫人这样的要求虽然说是高、难度也大,但对当时的曾子城来讲,说明夫人也是极度看好他,且认定他日后必是天城之才,才敢提出常人不可能实现的要求的。于是,也就对自己更加有了信心。 此后,曾子城便将夫人的要求时时刻刻放在心上,用来鞭策自己不断上进。真的是看人极准,被欧阳氏一言中的,在欧阳氏33岁的时候,曾国藩真的给了她一个诰命夫人的荣誉(那一年,曾国藩35岁)。也有人玩笑道,假如没有欧阳氏新婚之时的“无礼”要求,很可能就没有曾国藩后来的那么成功呢,我们也就不一定会知道历史上有曾国藩这个人了呢。虽然是无稽之谈,但也凸显了欧阳夫人的旺夫之智。我们姑且信之吧。 |
感谢支持! |
谢谢鼓励! |
@我心飞翔兮518 2022-05-05 21:01:02 赞 ----------------------------- 谢谢鼓励,继续努力!! |
@邗江老刘 2022-05-05 20:33:50 欣读佳作,拜访扬光! ----------------------------- 感谢鼓励,继续努力!! |
@慕容余华 2022-05-05 22:52:34 支持佳作 ----------------------------- 感谢鼓励,继续努力!! |
@宣娇2018 2022-05-11 12:54:20 知书达礼,欧阳夫人有旺夫相 ----------------------------- 谢谢精彩点评。确实,欧阳夫人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为人温和坚韧,绝对是少有的贤内助。亦极有旺夫之相与智。 |
不一样的曾国藩(65) (文接上文) 第八章恩师妙计成佳偶? ? 没齿难忘第一堑(四) 学力笨拙被辱“赶牛皮股”更被人欺 再来说说师承汪觉庵的故事,回应一下前文的话题。 也有的说是道光六年,曾家几代以来出了第一个真正的童生!这事让曾玉屏、曾麟书父子欣喜不已,接着又有了更大的目标与愿望,开始不再满足于此。在跟着欧阳先生读了一段时间后,曾家与亲家商议,大家一致认为有必要再要寻找高人教导,以谋求更高的功名。于是就想办法找到衡阳唐氏家塾的汪觉庵老先生。这老先生最擅长教八股文,而且已经教授两人成功考取举人,使其名声大噪。于是,在道光十年(1830年),大家一起寻人帮助联系好了唐氏家塾,让十九岁的曾国藩又赴衡阳,拜在汪觉庵老师的门下学习,据多方资料证实,曾子城在这儿虽然所学有长,汪师的治学能力还真的深得子城认可,从其以后再次推荐几个弟弟师从汪师得到确切的证明。但是,他也在这儿确实受到不少委屈与欺辱,使其铭记于心,并萌发做了令其成熟之后认为不耻之事,以至于令其形象受损而悔恨终生。 这是,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在入汪师门下之前,虽说是考上了童生,而且是连续考了七次还未果的情况下才好不容易取得的,但在偏僻的乡下,自是赢得了荣光。可当进入衡州府这都市里,就算不得有什么可资骄傲的资本了。何况是牛人老师汪觉庵执教的唐氏家塾呢。尤其是在那科考为导向的年月里,学生间相处更是以成绩为王。如果学习成绩平平,又多次遭受老师批评,其心情愈加郁闷就可想而知了。特别是对于曾子城来说,一着急,自然更容易引起浑身癣疥的发作,使得本来性格内向的曾子城更加自卑,经常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这段时间虽说也学有所长,但总体来说,更多的却是痛苦、屈辱的回忆。 原来,汪师虽然治学有方,但其做人却有着严厉有加、责备求全之癖;对喜爱之人,多有赞誉之词;对不喜欢之人,则多是责备训斥;尤其是对于未完成他交待任务之人,更是常常污言污言秽语损人,若心理脆弱之人,甚有崩溃之感。 由于他的威名远扬,所以许多聪明颖慧之人投其门下,学业精进之人多受汪师待见,亦多表扬赞誉。可曾子城却非反应灵敏之人,对于汪师布置的作文、背诵等课,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又言语迟钝、延时拖拉,时常被老师训斥。好一段时间非但得不到汪觉庵的赏识,反而有得到更多的嘲笑。一次,汪师又布置学子们背诵《庄子》章节,恰巧子城又未及时完成,引起汪师极度不满,又开口骂到:“你这蠢人,生成一副赶牛屁股相,将来如有出息,我给你背伞!”(注:“赶牛屁股相”的意思是,说某人不是放牛的,就是耕地的。) 这汪师的污辱,被曾子城记入心底,一度产生报复之心而行报复之实。 |
谢谢鼓励! |
谢谢?? |
嗯嗯??史上有名“笨小孩”! |
@宣娇2018 2022-05-12 12:38:20 放到现在,曾子城就是一个笨小孩 ----------------------------- 精彩点评!谢谢鼓励! |
@海州书生 2022-05-12 13:26:28 曾国藩开创了湘军一百年的辉煌。 ----------------------------- 嗯嗯,精辟!饱学之士点评! |
@慕容余华 2022-05-12 17:00:46 支持佳作 ----------------------------- 谢谢支持!继续努力! |
不一样的曾国藩(66) (文接上文) 第八章恩师妙计成佳偶 没齿难忘第一堑(五) 遇人不淑再受同门欺辱 还有一说曾子城又被同学侮辱欺负之事,只是求学地点不同而已。一说衡阳、一说长沙,由于笨拙,不仅老师不待见,连同学都欺负他。虽说地点有异,但受人欺辱一事基本相同。 说的是同舍里有一个叫杨甫瑞的同窗,依仗家里的权势,平时十分骄横,三番五次地对曾子城恶意刁难。 有一次,曾子城坐在窗前,就着窗外的光线大声朗读《左传》,读得正专心,突然听到有人大声吼道:“曾子城,你把窗户的光都挡住了,我怎么看书呀,还不赶紧挪开!” 还有一次,曾子城的书桌放在窗前,杨甫瑞就说:“我读书的光线都是从窗中射进来的,都让你遮着了?赶快挪开!”曾子城也不争论,就照他的话移开了。 晚上,又掌灯用功读书,那人又说:“白天不念书,夜深还要聒噪人吗?”曾子城于是便低声默诵。 不久后,曾子城中了举人,喜报传来时,那人又妒忌之至,大怒说:“这屋子的风水本来就是我的,反叫你这笨蛋夺去了!”一旁的同窗听后也多不服气,就反问杨甫瑞:“书案的位置,不是你叫人家那么安放的吗?怎么能又反过来怪人家呢?”杨甫瑞仍然是无赖地说:“反正如此,才夺去了我的风水。” 还是这位杨姓同学,不仅经常嘲笑家境贫困同学,而且时常仗势欺人,有时可谓恶毒至极,专揭人短,令人愤恨。一次,课间发现曾子城正在课室外用右手从后绕过头部上下抓挠背部,就大声喊叫其他人过来看,说是子城正在跳大神呢,使得曾子城又羞又气。为了不使事情闹大就忍下怒气默默走开了。 这么一两次,反让杨甫瑞觉得子城好欺负。于是,就更加变本加厉的挑战与撩拨他。又一次课间,在子城又被老师批评后心情不好,引起癣疥发作大痒,难忍之时又跑到室外的僻静处伸进衣内抓痒,恰巧又被杨同学看到。这下,杨甫瑞好像发现了秘密一样的兴奋起来,一边向子城挤眉弄眼做鬼脸,一边大声喊叫:"看啊,曾子城身上长了癞蛤蟆皮,好恶心啊!" 曾子城听到后气愤地制止杨甫瑞别乱喊乱叫。越是这样,杨氏越是来劲儿,偏又大叫:"快来看呀,快来看呀!有人身上全是癞蛤蟆皮呀…"此时,曾子城己是恼羞成怒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从地上捡起一根木棒,就跑步过去举起双手用力往杨甫瑞身上抡去! 或是用力过猛,反而动作迟缓了,或是正好遇到赶来看热闹的同学看到这紧急情况,如果不加以制止的话,说不定会出多大事儿呢。在那一霎那间,子城举起的双手被几双手紧紧地抓住了,手中的木棒也被人夺去。不但没打到杨甫瑞,还看见这小子已是溜了好远,还在那儿伸舌做鬼脸呢!子城不肯罢休,正要挣脱抓他手的人,还要去追赶杨氏时,到了上课的时间,被老师制止了方才作罢。要不然,子城真的是非要动手才会解气了。 这些屈辱,对一个天资不够聪明的人带来的压迫感是可想而知的。求学之路本就艰苦、艰难,科考又多坎坷不平,心里又要遭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委屈与愤怒(恨),如果没有足够的忍耐力早就崩溃了。在当时,苦于弱势无助,虽然对历练坚韧的品格有一定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伤害,且在他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为此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
感谢??支持,多谢鼓励! |
多谢支持! |
感谢支持! |
@慕容余华 2022-05-13 21:18:08 支持佳作 ----------------------------- 感谢支持! |
@海州书生 2022-05-13 19:45:01 曾国藩开创了近代史上湖南人的辉煌。 ----------------------------- 嗯嗯。是的。一个地方的兴盛,全由领军人员领衔。 |
@靳芝 2022-05-13 19:05:28 支持佳作! ----------------------------- 感谢支持。 |
嗯嗯。高人! 应该是:“居室以勤俭为本;力田与孝悌同科。” 谢谢指导。 |
不一样的曾国藩(67) (文接上文) 第八章 恩师妙计成佳偶 没齿难忘第一堑(六) 学台"悬牌"没齿难忘第一堑 说起子城的求学受辱之事,确实较一般人艰难一些。除了被人诟病笨小孩外,被陈雁门师辱骂斥责,还为汪师羞辱为"赶牛屁股"之人,且被同学欺负嘲笑等,可谓是忍辱负重。可这些,都让子城默默忍过,唯独一事终生放不下,被其称为"四大堑"之第一堑! 这是怎么回事儿?又是哪个所为呢?一起先看看应考之事: 对于锐意功名的学子来说,最在意的肯定是科考,最痛苦的莫过于看榜时名落孙山,以及那时他人的嘲笑讥讽。 曾国藩自幼自尊心就很强。头两次赴考虽然失利,但他并未感到特别难堪,一两次不中也很常见。然而第四次、第五次的落第,使曾氏父子渐为湘乡科场所知,这让他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因此在第六次赴试时,曾麟书父子都要背水一战一样,若是再考不中,两人实在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压力越来越大,但压力也是动力。县试和府试,父子俩居然都顺利通过。 接着就是院试,父子俩都感觉发挥得不错。出场后,虽觉极为疲倦,但精神都极为亢奋。 院试发榜这天,一大早父子俩就满怀期待地赶去看榜。 这次,曾麟书的大名赫然在榜!曾麟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简直堪比范进中举。此年,曾麟书已经四十有三了。 老曾家破天荒,五六百年,终于出了一个秀才!“五六百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至是乃若创获。” 可是,曾子城在榜上却没找到自己的名字。他,第六次落榜了。 煞是失望的曾子城垂头丧气,也就再无希望地随意观望。此时的曾麟书虽然心中满满地兴奋,但当看到儿子的神情时,也努力地压制着自己的心情。正想着如何安慰儿子时,父子几乎同时看到榜单边上的另一张告示牌上,有曾子城的名字。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曾子城不仅落了榜,还被学台“悬牌批责”。按照惯例,每次考试后,主考官都会挑几篇文章,作为范文。当然,既有正面,也有反面的典型。曾子城的考卷就被当成了“反面典型”。主考官批示:”此文是文理欠通,文笔尚可,道理没通,要引以为鉴。” 按照大清顺治九年(1652)的规定,给考试定了“六等黜陟法”。“文理平通者列为一等,文理亦通者列为二等,文理略通者列为三等,文理有疵者列为四等,文理荒谬者列为五等,文理不通者列为六等。” “文理欠通”是很严重的批评。所以被“悬牌批责”为“文理欠通”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相当于被全省示众。这下,曾子城不仅在湘乡出了名,更是在全省出了名。 虽然文理欠通,但通过文字亦能看出基本功还比较扎实。为安慰曾子城,主考官让其“发充佾生”。按说,给予佾生也是一种荣誉;祭孔时的充当乐舞生致礼,且在下次考试时可免考县试和府试。所以,其门生黎庶昌后曾氏编年谱时,干脆不提主考批语,只说:“公从应试备取,以佾生注册。” 曾国藩于同治六年(1867)三月十二日,在给其胞弟曾国荃的信中,回顾了自己平生遇到的“四大堑”:“…第一次壬辰年(道光十二年)发佾生(没考中但还算成绩不错),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俯畏人言,仰畏天命,皆从磨炼后得来。” 将“壬辰年发佾生排在第一位,可见受辱之深、之痛。所谓“发佾生”这段公案,另有《星庐笔记》记述:“学使廖某斥曾生‘子城文理欠通,罚充佾生......” 学台?此学台何人呢? 所谓“学使廖某”,“学使”是真,“廖某”是讹。史载嘉道年间湖南学政无廖姓,所谓“廖某”,可能由《星庐笔记》作者口音而误。 道光十三年(1833)湘乡县试时的湖南学政是谁?是:岳镇南。岳镇南从道光十一年(1831)八月上任,到道光十四年(1834)八月离任,中间没有第二个湖南学政。 岳镇南(1787-1844),字文峰,号衡山,山东武定府利津县北岭庄(今属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人,岳飞后裔,道光二年(1822)壬午恩科第二甲第五名进士。道光十一年(1831)五月,以江西道监察御史出任湖南乡试副考官,八月留任湖南学政,道光十四年(1834)八月离任。道光二十四年(1844),卒于云南布政使任上,享年58岁。 而“岳”姓,山东利津方言中读作“yào”。或许岳镇南自称“yào某”而被听成了“廖某”,关键是道光十二年(1832)的提督湖南学政(学台、学使)就是岳镇南。这在《曾文正公年谱》中也得到印证:“〔癸巳〕道光十三年(1833),公二十三岁。本年科试,入县学。时公名子城,提督学政为岳公镇南。” 按说,被安排担任“佾生”还是对高分落榜生的一种关照呢;但,这次安排,是通常情况下的关照,还是有意的羞辱?从曾子城这边讲,肯定就是对他自尊心的无情践踏,这就是令他终生难忘的奇耻大辱!由此,他知耻而后勇,更加孜孜不倦、夜以继日,愈挫愈奋、屡败屡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第二年以一篇题为《何谓也,子曰不然》赢得考官“理直气壮,色正芒寒,衍一脉之薪传,丧千秋之奸胆”的高度评价,顺利进学。第三年,更以全省第36名的成绩高中举人。 曾子城被罚充当佾生,而次年《何谓也,子曰不然》的考题偏偏出自《论语·八佾》,这是一种机缘巧合呢?还是一种用心良苦的暗示?我们不得而知。“好人”“坏人”全让岳镇南一人做了。 在曾子城眼中,岳镇南是恨铁不成钢的伯乐?还是尖酸刻薄的“毒舌”?从此后的曾氏成名成家,以及与之交往的人员来看,显然是将此视为羞辱而刻骨铭心了,否则,也不会有四大堑之说了。 《曾文正公年谱》是他人后来所作,作者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时公名子城,提督学政为岳公镇南”,把许多过往轻轻带过,实在是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至于后来,又传这位“岳衡山”者,是彻底改变“大界曾氏”家族的命运轨迹、成就曾家的数代繁荣兴旺的大贵人之说,就显得越发有”调侃“之意了,至少在曾氏一门是不认同这个说法的。 |
@jnf888888 2022-05-14 00:13:50 h ----------------------------- 谢谢鼓励! |
@周周2022 2022-05-14 08:44:56 好文章 ----------------------------- 多谢鼓励!问候文友!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2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
午夜咖啡馆 |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