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小说文学 -> 《天竺一梦》——笔者长期在印度工作纪实连载 -> 正文阅读 |
[小说文学]《天竺一梦》——笔者长期在印度工作纪实连载[第27页] |
作者:小禅GF |
首页 上一页[26] 本页[27] 下一页[28] 尾页[3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三) 接下来的两天好不热闹,24日在乌贾因完成仪式,25日在印多尔一个公园举行家族聚会。后一天刚好是圣诞节,根据印度官方的宗教平等政策,各大宗教的节日均设立为公共假期,虽然印度教徒的城市中几乎没有圣诞氛围,但毕竟不用工作,客人自然蜂拥而至。 老戈雅开着他那辆表面被撞得凹凸不平的小车在两地穿梭接送客人,其他人也忙着招呼亲友、处理事务,我与他们的交流逐渐稀少起来。他们偶尔会怕冷落了我而过来问我会不会感到无聊,我总是笑笑说:“我现在就像你们家庭的一员那么自然,我和不同的人打招呼、谈天说地,在这里的每一分钟,都是难得的体会,丝毫不会有无聊的感觉。” 为了表达我的诚意,我特地包了四千卢比的红包给新郎新娘,这远超了印度的风俗,待25日傍晚人群渐渐散去,戈雅妈妈送了我一床毛毯作为回礼,然后说:“新郎他们想单独和你谈谈。” 阿比蒂哥哥和美丽的乌贾因新娘走过来,双收合十,郑重地说:“感谢你的光临,中国的朋友。” “我的荣幸,能拜访一个博士之家。”我还礼后问,“新娘现在在干什么呢?” 阿比蒂哥哥得意地介绍:“她也是一个博士。我们后天就回德里,她在德里一家大学工作。” 说完,新娘摇头微微一笑以表谦逊。 “太厉害了!”我抛给了阿比蒂哥哥同一个问题,“培养出这么多博士,我真的想知道你父母的秘诀是什么?” 阿比蒂哥哥难为情地笑笑说:“我们从小也和其他孩子一样长大啊,看电视、打板球,父母从不要求我们非要干什么,但一切就这么自然发生了。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 第四天,所有客人全部散尽,我也要踏上返程的飞机。 戈雅一家子送我出门,想到以后很可能不会再见,老戈雅和我来了一个深情的拥抱。 “现在终于有机会好好问问您,怎么培养出这么多博士儿女?”我问。 老戈雅一如既往地淡定,然后东瞅瞅、西看看,突然他目光停在斜对面一颗树下,指着那里说:“看到那里那只松鼠了吗?” 那是印度随处可见的一种小松鼠,体形如耗子般大小,灰色的皮毛上有三道黑色的纹路,在艾哈迈达巴德也有很多,它们老是在街边的树上串上串下,非常机敏可爱。 我说:“看到了。” “很好。”老戈雅说,“现在,你去抓住它。” “不可能,他们对人很警惕。”为了应景,我一边说,一边还是走了过去。毫无疑问,还有两米之际,松鼠已经警觉地爬到树上,不知所踪。待我离去,它又回到树下。 我说:“我们天天都可以看见这些小动物,但是从来就不可能碰到它们。” “对,不可能。”老戈雅说,“所以,在我们印多尔有一个传说——如果谁能在考试前一天摸到松鼠,第二天考试就一定能考高分。” 阿比蒂也好奇地问:“那,有人摸到过它们吗?” 老戈雅说:“有啊,我就是一个。” “那你怎么做到的?”我和阿比蒂同问。 老戈雅得意地说:“凡事不可强求,你越追它,它躲得越快。不过,还记得我可以和动物交流吗?”说完,他找来一粒花生米,然后走到松鼠不远处,把手摊开,嘴里开始念诵着:“哞……” 小松鼠警觉地看着老戈雅,然后咻地转身离去。 阿比蒂捂嘴大笑:“爸爸,你骗人。” “要有耐心。”老戈雅一边跟这头说话,一边继续他的“哞……” 一分钟、两分钟过去了,没有动静,那松鼠依旧警觉地在树上盯着老戈雅。我耐心快没了,不知道他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可印度人的耐心仿佛是几辈子修来的,他坚持不懈地用“神的语言”与松鼠“沟通”着……又一分钟、两分钟过去了,那松鼠终于一步一挪尝试着向花生米接近、再接近……终于,奇迹发生了!它从老戈雅的手里叼走了那粒花生米,老戈雅轻轻地抚摸它的小脑袋!那一刻,他和它亲密无间! 老戈雅徐徐走回,大笑说:“明白了吧?孩子们,你们每次考试前,我都去帮你们摸松鼠,保佑你们考试成功,所以,你们都考上了博士,哈哈!” 在场的人都不以为然地大笑起来。 我无意间瞥见老戈雅那华发纵横的笑容,溘然想到了那句“凡事不可强求,你越追它,它躲得越快。”一瞬间,似已明白。 有人说过,每一个笑容背后都有一个咬牙切齿的灵魂。 我停止了荒诞不经的笑容,郑重地向阿比蒂他们说:“你们真的有一个伟大的父亲,一定要珍惜!” 那一刻,我的眼里噙着泪花。 这里,没有国籍之里外;这里,没有种姓之轾轩;这里,没有男女之厚薄;这里,也没有宗教之是非。这里没有家长的颐指气使,这里也没有男人的高谈阔论。老戈雅用他的包容、耐心、幽默和博爱,默默地给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豁达的世界,一切归真,两鬓斑白。最终,他们就像那只小松鼠,水到渠成地获得了命运的奖励,这种奖励,源于自觉、源于信任、源于超越了窠臼的万物灵性。 歌德说:“人类靠着聪明分割出很多的疆界,最后又用爱把它们全部推倒。”行文至此,已有将全书完美结尾的冲动,但还有那么一个声音,在隐隐约约拨动着我心里的罗盘,所以,我会继续探寻这个国度的悠长血脉。 她最终的血脉,一定流淌于那延绵数千年的经诵梵呗之中,附归于每一次的叩首、每一次的仰望、每一次历史的华丽转身。 所以,泰姬陵、恒河,我来了。 出发吧,继续为了她死去又活来。 出发吧,继续追问,你信神吗? 出发吧,趁着我还在印度。 (下篇完) |
婚礼 |
尾声二则 双城,无双 (一) 希里(Shiri)开着他的小车,载着我在德里的大街小巷穿梭,在任何胡乱的街头,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这一年是2016,他七十岁,本该早在家中接受菽水之欢,颐养天年。他说:“我的一生都在路上,停不下来。” 我和他认识的理由很简单——来德里、阿格拉游览双城,找旅行社提供包车,待合同签订,他被召唤到我的身边,握手介绍:“我是你这三天的司机。”他的牙齿掉了一半,干涸的脸上阡陌纵横,英语发音标准,偶尔会因为牙齿关不住风而破音。除此以外,一切安好,车上的他,精神矍铄。 “我是你的司机,也是导游,对德里和阿格拉有任何问题,尽管问我。这里是我的家,大到历史,小到巷陌,无所不知。”他热情地向我边行边介绍德里的调调,哪里最拥堵,他就往哪里钻。遇到老德里毛细血管般的小巷,他就指着深处让我饱览:“我年轻的时候这里就是这样,现在一点没变。”话不断,车不停,我感叹他是如何手脑并用而不出差错。 不知是雾还是霾,德里失去了印度无处不在的蓝天白云。有限的能见度中,成排的车还在从四面八方向市中心涌动,走走停停,条条街道的汽车都排成了兵马俑。 一个无论空气还是交通都不输北京的首都。 尽管这样,希里还是爱老德里胜过新德里,老是载我去最乱的小街:“老牛、小贩,外国人最喜欢看印度这样。”看来他把我当成了刚从中国飞来的游客,可是时至今日,我对于这样的印度早无法再大惊小怪,从讥取戾。 他说:“德里和阿格拉因莫卧儿王朝而久负盛名,我们先参观市区,然后去领略莫卧儿王朝的伟大。先普及一下知识,你知道莫卧儿六帝是哪六帝吗?” 这本来是个设问句,要自问自答,不过我来之前已经做好了功课:“巴布尔-胡马雍-阿克巴-贾汉吉尔-沙贾汗-奥朗则布。” 于是他知道我不是刚来印度的客人,跟我拉起了家常:“那你应该知道比哈尔邦。我在比哈尔出生,从比哈尔邦刚来德里的时候,才18岁。那时的德里天很蓝,人口不到六百万,52年过去了,我看着德里一天天变化,可城市的扩张跟不上人口膨胀的节奏,现在差不多两千万人。唉,新老德里加起来也没孟买大,这城市消化不了这么多人。”感叹完又说:“不过,这里到处都是机会……那会儿我是个销售助理,一句英语也不会,后来当司机,再后来帮旅行社开车,跟着外国客人学了很多英语,一个人就可以养家了,这在别的地方不可能。虽然拥挤,却也早就习惯了,拥堵成了德里人生命的一部分。” 他判断着堵车可能的时长,时不时地熄火。他的判断总是正确,每当他熄火的时候,我们原地不动的时间会停留五分钟以上。我望向前方浩荡的车流一筹莫展,好奇地问他如何判断。他说:“凭直觉。” 参观完红堡、胡马雍陵、顾特卜塔等德里遗迹,在前往阿格拉的高速路上,我想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你这一生,在德里和阿格拉之间,已经跑了多少个来回?” 他没直接回答,像禅师的机锋,让我看两侧的卡车和农作物:“那些是什么?” “土豆。” “土豆是印度人的主食,每年三月成熟,所以现在这条路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装载土豆的卡车。而当七月季风来临,人们便开始播种,这是印度的四季循环。我几乎每天都在路上看着四季的变化,这样的循环已经三十五次。” 好个四季循环,三十五载的春秋和冬夏。 我说:“那么,你对德里和阿格拉一定无比熟悉。” “是,对我来说,德里就是阿格拉,阿格拉就是德里。我没读过多少书,不过头脑中有非常精确的双城地图,哪里都走不丢。” “除了这两个城市,你也会接其他的业务吗?” “有时候去斋普尔,再早年的时候,甚至环游过印度。”他说,“2002年,两个阿根廷人花两个月时间环游印度。他们为杂志社工作,扛着长镜头相机,专门拍摄印度的村庄,那一次我花了62天全程开车……另外一次,是一个日本人,他一点儿英语也不会说,全靠手势。原计划两个月环游印度后去尼泊尔,从加德满都飞日本,结果他在加尔各答发高烧,提前回国了。这两次以后,我也老了,现在不接超长途,主要就跑德里-阿格拉一线。有趣的是,每年下半年欧洲人多,上半年中国人日本人多,所以我看到季风,就知道欧洲人要来了,看到你们,就知道庄稼熟了。除了这样的循环,我已经不关心任何其他事情。” 生命在这里,返璞归真。 我问:“你身体还很健康,打算什么时候退休?” “大概再开两三年吧。”他笑笑说,“印度人平均寿命也就七十来岁,德里这样的城市,污染严重,很多人五六十岁就死了……我觉得我很幸运,长期在车里,在野外,又烟酒不沾,内外不受污染,应该可以活八九十岁……不过我眼睛不行了,右眼先患上白内障,前几年做了手术,现在左眼又不行了,下次做左眼手术的时候,就是我退休的日子。” “那你退休后有何打算?” “我想回比哈尔,那儿有个村子还有我的家。我有四个兄弟,两个在德里买了房子,两个回了比哈尔。那儿的空气比德里好百倍,我想回去和他们团聚,过田园生活。” “听起来很不错啊,落叶归根,安详地渡过晚年。” “只有一个问题,没有养老金。”希里淡淡地说,“政府只给军人和警察发退休金,普通百姓得自己缴社保,虽然我孩子都大了有工作了,可是我老伴是家庭主妇,我一份收入养两人。首都开销很大,吃喝拉撒,结婚生子赶份子钱,没钱买社保,所以我老伴坚决不同意回比哈尔。”他没有像其他印度人那样顺口展开对民瘼的哀怨,对政府的愤慨,盈千累万、千锤百炼之后,字字兼已静默。 这是古稀之年的厚重。在他出生那年,甘地尚在为印度的自由和独立而战。那一年,圣雄说:“我们将进一步看到,不承认真理,不努力实现真理,就难逃自我毁灭。救赎之道在于每个人都有勇气讲真话,不顾前瞻后。” 德里和阿格拉之间的距离约为211公里,车行三个半小时,因为历史的原因,两个城市骨肉难分。老希里说:“这211公里,就是我的生命。” |
胡马雍陵 |
贾玛大清真寺 |
阿格拉·泰姬陵 |
(二) 我一直觉得,印度的莫卧儿王朝和中国的大清王朝很相似:都是外族统治中原,并由于采取了文化包容政策而政权稳固;都诞生了千古一帝,帝国空前强大却又都在英国人的坚船利炮下走向衰亡;时间上也高度接近,它们同时存在的时间,达到了240多年。 在莫卧儿时代,阿克巴大帝(Akbar )无疑是最煊赫伟大的君王,即使在印度历史上也是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唯一可以与他媲美的,当属孔雀王朝的阿育王(Asoka)——这两位千古一帝相差了将近两千年,那是秦朝和清朝的区别。 要在印度这样的国家获得民众的认可,宗教宽容政策无疑是政权稳定乃至走向伟大的必经之路——这一点,阿育王做到了一半。他的前半生,杀人无数,后半生,潜心向佛并且支持其他宗教;而阿克巴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穆斯林的领袖,他不顾大臣的反对,特意迎娶了印度教徒为皇后,为后世传为佳话。 “印度有那么多宗教,君王不能只认同一种。”他实在可爱,干脆召集了几乎全世界的宗教领袖——基督教、穆斯林、印度教、犹太教、拜火教、耆那教——前来探讨所有宗教的共同点,对他们的主张反复推敲,希望走向融合。这一做法如此气吞山河,以至于他收到了远在天边的英国伊丽莎白一世的信件:“陛下如此仁爱,甚至传到了世界上最遥远的彼岸。” 他很浪漫,却在统治手腕上又异常理性——废除殉葬制度、包办婚姻,大搞土地改革、税收改革、行政重组,提倡律法公正、司法独立、学术自由……这些即使现代人看起来也挺先进的思想,在他兼容并蓄、宵衣旰食的努力下,大规模地得到了落实,使得莫卧儿王朝的疆域和财富都扩大了三倍。他的这些思想,也成为了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思想的一部分。 去世之后,他被安葬在阿格拉北郊,今天只需一百卢比便可参观他的陵墓——“锡坎德拉”(Sikandra)。” 我于向晚时分来到此地。由于17世纪末叶惨遭班达尔人破坏,阿克巴陵在夕阳余晖中显得荒芜而孤寂,这或许也应了他的结局——由于触动了贵族利益,在继承人问题上向贵族妥协,后郁郁而终。 走在空旷的园陵内,我一直在想,阿克巴大帝一生都是文盲,他一定是故意不让那些老学究用知识的枷锁去控制他的思维,才如同一个当代人穿越回到那个时代并与众人格格不入——人民爱戴他,贵族痛恨他,即使贵为一国之君,也终究难敌历史的潮流,更敌不过自然宿命——这使得印度的“文艺复兴”早早夭折。如果上天再借给他五百年,今天的世界,或许会是一番完全不同的模样。 当然,此地游客稀疏,还有一个更实在的原因——在同一座城中,还有另一座举世无双的陵墓,在她的面前,一切其他建筑只好默默靠边稍息了。 |
(三) 世界上最著名的陵墓有仨:金字塔、秦始皇陵、泰姬陵。埃及、中国、印度,各拥其一。 阿克巴大帝去世之后,贾汉吉尔继位,在父亲的光环下暗淡无色,以至于人们谈到莫卧儿王朝时,总是直接从阿克巴跳到其孙子——沙贾汗(Shah Jahan)时代。沙贾汗治国理政也不怎么样,却偏偏是个建筑狂,动辄耗费大量的国库大兴土木。因此此人无功,却很有趣,以至于他的兴趣,反而成了他对后世最大的功绩。 那是距今大约四百年前的一天,沙贾汗的第三任皇后说:“亲爱的,答应我,我死以后,你要给我修一座世界上最美丽的陵墓。” 她叫蒙塔兹(Mumtaz),说这话的时候,正在第十四次分娩,不幸感染褥热,即将西去。 这在今天看来劳民伤财的拜金女的要求,在当时却有足够的合理性,源于伊斯兰教对美丽建筑的狂热和对重要人物修陵歌功的传统,更源于她确知沙贾汗对她无私的爱。于是痛不欲生的丈夫说:“亲爱的,我答应你,并且我死后也将安葬于此。” 言而有信的好男人,随后便开始兑现这一世界上最缱绻的承诺。 23年亲自监工,动用了一千头大象运送亚洲各地的材料、珍宝,两万世界各地的工匠和书法家星夜赶工……无视帝国一天一天衰落,无视国库一天一天空虚,无视人民一天一天不济……他已经选择了逆天而行,只为让原已冷却的生命多一分温热,少一分枯窘。 他最终创造了历史。这座陵墓的名声,超越了阿格拉,超越了沙贾汗,超越了莫卧儿,直接与印度的轮廓拼接在一起。 今天,哪怕在一本最简单的世界建筑画册中,或是最精简的世界历史课本中,要是找不到她的存在,那都是不敢想象的;如果一个人来印度旅游,而不去参观她,是让人匪夷所思的。她是印度的瑰宝,是世界七大奇迹,她用“皇冠”Taj命名,我们中国人把她翻译为“泰姬陵”。 对于她,你可以用你能想象到的任何关于“美丽”的形容词去描述。在这个语言匮乏的世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举世无双。 守着这样一颗摇钱树、一台印钞机,印度官方居然仍保持着一份纯真——星期五泰姬陵不开放,留给穆斯林做祈祷。至于其他时间,外国人只需要750卢比便可入园,随意拍照,甚至可以登堂入陵。我运气不太好,这一天,泰姬陵的四根柱子,有三根在维护。 当你伸手去触摸那一块块洁白程亮的大理石,那一刀刀巧夺天工的书法雕刻,一定无法停止一个疑问:“在那个工业并不发达、物质并不富裕的时代,多少纳税人的钱为这两人的缠绵悱恻买了单?” 我们可以把当时的卢比购买力和今天作对比,再换算成美元,但那没有太大意义。只需要了解一点,在沙贾汗的挥金如土之后,莫卧儿帝国再也无法恢复到昔日的荣光。不知道他的祖父阿克巴如若泉下有知,会如何鞭笞这位不肖孙子。 讽刺的是,莫卧儿帝国的皇帝似乎都中了晚年失势的诅咒,在沙贾汗重病之际,二儿子奥朗则布发动了叛乱,先是斩首了皇太子,然后把父亲沙贾汗囚禁于阿格拉堡的一间能够看到泰姬陵的房间里。 他生命中最后的五年,在囹圄中,一定日日被凄厉的回忆所折磨,于或美或噩的梦中被生生唤醒,忘却掉早已化为粪土的社稷江山,无力地眺望亚穆纳河对岸的妻子,静谧于外,撕裂于心。太阳依旧东升西落,妻子在一天不同的时分变换着迷彩,由白及灰、由灰渐黄,再逐渐变作粉红、暗红、淡青,待到月高乌鸣,最终回归银白。 她活了,蒙塔兹用这样的灵动与夫君耳鬓厮磨,陪伴着他、安慰着他,他们彼此相约,只待历史转身,一同归于尘土,归于无暇,归于永寂。 好在,弑兄囚父的奥朗则布还有一些人性,在沙贾汗去世之后,允许他与妻子合葬于泰姬陵。从此,莫卧儿王朝因为这惊天一葬,永垂不朽。 我问过希里,作为一个印度教徒,如何看待莫卧儿这群伊斯兰统治者,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究竟能否融合?他摇摇头说:“两者差距有多大,看看丧葬观念就能知道。穆斯林对陵墓向来执着,他们把陵墓看作通往天堂的路;而印度教徒则更相信轮回转世,死后会把骨灰洒向河流,回归自然,以盼来世重塑。” 中华文明体量雄浑,儒释道三教早已水乳交融,印度的宗教却始终封闭得自成日月。为了让不同的宗教各守天命,阿育王努力过、阿克巴努力过、甘地努力过,无数的仁人志士,一定还会为此而前赴后继。这中途,荆棘丛生,深渊四伏。这是人类的宿命,更是印度的宿命。 在这条路上,暴力、言辞都没有意义,反倒是一些艺术品,犀利地穿越了历史的迷雾,倔强地打破了人为的藩篱,以她的惊艳为笔墨,重新隽刻了山河,雕镂了人心。很讽刺,这一点,沙贾汗或许压根没想过,却做得比谁都成功。 |
************************************************* 谢谢大家的支持,明天发布精彩大结局《最后的朝圣》 ************************************************* |
最后的朝圣 (一) 历史由帝王将相堪堪推动,由文人墨客涓涓浚理。每隔十年百年,寰宇之内伟人异士在这条叫做历史的流水线上被批量生产入市,或明或暗,或喜或悲。 然而,就在这些流水线的源头,还有那么区区数人,决定着流水线的方向,让后人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以僭越。 他们被世人称为圣贤。 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空前绝后,上天仿佛执意要让几种不同的文明展开竞争,在短短一两百年内,让东西方几乎同时诞生了三位流芳千古的圣贤,他们是苏格拉底、孔子,以及乔达摩·悉达多。 乔达摩·悉达多,古印度半岛净饭国王子。极其优越的出身,本足以告别世智尘劳,享尽富贵荣华,却在一次出宫偶遇赶牛的农夫后,困囿于生老病死的究极思索而无法自拔,后别妇抛雏,远走他乡,痛苦修行,终于在一颗菩提树下顿然开悟,参透人生。后人尊称他为释迦牟尼,又叫佛陀,意即“觉悟者”。 他出身的地方,叫做兰毗尼花园;悟道的地方,叫做菩提伽耶;初次讲学的地方,叫做鹿野苑;圆寂之处,叫做拘尸那迦。 这四个地名即佛教四大圣地。除了兰毗尼花园在尼泊尔以外,菩提伽耶、鹿野苑、拘尸那迦,均在印度境内,所以尽管佛陀严格意义上按今天的划分属于尼泊尔国籍,但佛教诞生于印度,却不必争议。 佛陀一开始就把目标瞄准了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认为世俗种姓刹帝利应位列神职种姓婆罗门之上,并平等吸纳各阶层入教。这种做法很快占领了市场,逼迫婆罗门教不得不改革为新婆罗门教,即今天的印度教。之后,印度教重新夺回印度,无神论的佛教在印度惊鸿了几百年后,终因水土不服,又在本土几乎绝迹。 好在,佛教及时传入了中国,加入了有神论并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提倡,与中华文明更好地产生化学反应后,重获新生,并辐射中华文明圈和东南亚。 佛教如今贵为世界三大宗教,香火旺盛,对此,佛陀却早已看得很淡:“我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期,之后一千年为像法时期,再之后一万年是末法时期。”他平静地预见了入灭之后世人的造神运动和信仰危机。 如今一千五百年早已过去,佛法在大千世界中演变出了盈千累万的具体形态,光中国一国就有汉传、南传、藏传三条主线,而光汉传一线又分裂出八大宗派,在不统一的称呼下大致为:唯识宗、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密宗,热热闹闹、骚骚攘攘。中国民间给逝者烧纸钱的习俗便来自于净土宗,可是去问那些烧纸的人,你信仰净土宗吗?又有几人可以回答。 走得太远便容易忘了为什么出发,这,大概就是末法时期吧。 哈,算得真准,佛陀就是佛陀。 所幸我们还可以在印度找到原始佛教最纯真的表情,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各遗迹均完好保存,接受世人朝圣。它们也正是我在印度的最后一次旅行目的地。 在鹿野苑,遇见了64岁的导游波拉(Bhola),他是一名佛教徒,迫不及待地向我展示佛教的美好:“为什么不管我们的科技如何进步,人们的苦恼却依旧如故?我敢说,就算一百年后印度飞中国只要一个小时,就算无法治愈的疾病种类再划掉五十种,我们的痛苦依旧不能减轻,因为痛苦不来自于外在,而来自于内心。贪婪、嗔怒、痴愚不除,永难找到真正的幸福。” 在菩提伽耶大菩提寺,我看到了那颗让佛陀顿悟的菩提树的第四代子孙,在一间庙宇背后,被围栏围得结结实实。不同肤色的朝圣者,围坐在菩提树下冥想、念佛。来回踱步于树和庙宇四周,众人纷纷把缤纷落下的菩提树叶小心收藏。我遇到了来自广东的女生Suyi:“这是我第二次来印度,我最近刚辞职,在加尔各答做了一个多月的志愿者,然后来到菩提伽耶。这里使我无比宁静,我们大城市的人太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幸福的本意。” 在拘尸那迦,进入大涅槃寺之前,一群来自缅甸的老太太刚朝圣出来,快慰地朝我微笑致意。一位矮矮的老太太在我的胸口划了一个佛的符号“卐”,笑意满面地念着什么。听不懂,却分明感受到那是对我的祝福。大涅槃寺内,众多的信众围坐于侧卧的佛像周围,念诵经文。这里仿佛是世界的尽头,安谧而悠远,它让我们永远记得,有一位伟人,毕生致力于将尘埃从人心消弭,行走列国,80岁终因体力不支,圆寂于此地的沙罗双树下。 尽管隔了两千多年,你的法仍然在世人的灵魂深处浅浅吟唱,要我们不贪不厌,要我们不怒不痴,你给了我们太多太多,却不喜欢后人哪怕供奉着你的神像。你说:“如果后人真的想要什么东西的话,那一定就是菩提树,它给我庇护,让我坐在下面思考,并获得至高的保佑,这是我的体验。他也会给成千上万寻求真理的人提供庇护。”想到这里,一些轻狂往事纷纷涌上心头,泪水竟已决堤。 这几处圣地,都不曾有国内佛寺随处可见的香火缭绕、钟鸣鼎沸。无喧寂,无荣枯,无往非自适之大,这是佛陀喜欢的生活。 “佛教在印度会复兴的!”波拉最后跟我说,“因为只有佛教才回答了人生的终极命题,无论你怎么兜兜转转,最后一定还会回到这里。如今的印度,已经有20%的人重新信仰佛教。” 他的帽子和头巾鲜艳而滑稽,在印度五月的绝对高温下保护着他64岁却快乐活跃的身躯。他用20%这个数字来激励自身的信仰,哪怕这并不是真实。 中国有成千上万的寺庙和佛像,我的家乡有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坐佛,却无心为它们续上哪怕一柱香火,一生独拜佛教最初的模样。 那些年,神平易近人,人平易近神。 |
鹿野苑,佛陀初次讲学的地方 |
(二) 佛教诞生千年之后,在喜马拉雅山另一边的大地上,达到了鼎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如前所述,佛教在各国的异化,是艺术的幸运,却是佛学的不幸——唐朝时,中原大地上已经出现众多宗派林立,说法各一甚至矛盾的局面。 “出家之人是为了求证无为法。岂能再像无知小儿一般一直嬉戏,徒然浪费一生光阴。”为了消灭争论,统一教理,一位年仅二十七岁的僧人决定用最实证的办法来判断是非——去天竺,取回真经,孰对孰错,一看便知。这便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玄奘法师。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他的旅程呈现于无数银屏之上,现实中无尽的戈壁、沙漠、烈日、军事关卡,均化作魑魅魍魉、玉体尤物,考验着他、诱惑着他,却唯独没有那只神通广大的猴子帮助他。 爬山涉水终于到达了天竺,却发现曾经热闹的鹿野苑、菩提伽耶早已换了人间,不见佛法。失望之余,玄奘继续前行,最终来到了硕果仅存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大学(Nalanda University),在今天的比哈尔邦。 最初翻译印度地名的人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就好像拘尸那迦真有尸体,那烂陀也果然很“烂”,如今只剩下一片断瓦残桓供人凭吊,门票两百卢比,请导游三百卢比。 “玄奘实在是中国的骄傲。”导游带领着我到“学生宿舍”查看,“这最靠近讲坛的一间宿舍,被广泛认为是玄奘当时的居住地,因为玄奘在所有学生中最优秀,而最优秀的学生按照惯例会最被安排到最靠近讲坛的房间。玄奘在那烂陀大学一共待了六年,前五年是留学生,最后一年是老师。” “当时一共有多少留学生?又有几个留学生最终成了老师呢?”我好奇地问。 “当时一共有56个留学生,而最终成为老师的……”他赞许地说,“我们只发现玄奘一例。” “真是了不起!” “而且后来评选的那烂陀大学十佳讲师中,玄奘也是唯一的外籍教师,其他九位都是印度人。别忘了,他还必须首先学会说梵语,他早在巴基斯坦就开始学习梵语,这需要一种多么执着的精神!”导游赞不绝口,仿佛他才是玄奘的同胞。 两公里之外,是一座崭新的玄奘纪念馆。其中有一座中式风格的展馆,一尊玄奘旅途中的雕像,门口有若干门卫把守,也有若干印度人前来瞻仰。 “在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和中国首任总理周恩来的倡导下,决定在那烂陀这个地方修建了这座纪念堂,用以纪念玄奘西行的壮举,以及中印两国之间的友谊。”导游说。 “来这里的中国人多吗?” “我在这里当导游十年了,过去日本人来得多,最近几年中国人也多起来,这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步入展馆,迎面又是一尊玄奘打坐的雕像,四周立着很多橱窗,图文并茂地展示着玄奘的历史事迹,几位印度年轻人正在细细品味。高处还悬挂着几十幅巨大挂毯,从玄奘的出发,到玄奘在大雁塔中翻译经文,于内墙四面形成一个循环,如同连环画提炼了玄奘的一生。洁白的布条上,用中文和印地语共同书写着说明:“玄奘西出玉门关”、“玄奘在王舍城竹林”…… “还是有一点可惜。”我说,“虽然在中国,玄奘家喻户晓,可是印度很多年轻人似乎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包括我IIT的学生,跟他们讲这段历史,只有少数人知道玄奘是谁。” “一切都会改变的。”导游微笑着说,“虽然中国现在和巴基斯坦关系很好,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和印度才是真正的朋友,可惜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政治观念。玄奘的故事,可以暂时被埋没,但绝不会被忘记。” |
位于那烂陀的玄奘纪念堂 |
(三) 北方邦和比哈尔邦接壤,从北方邦东部城市瓦拉纳西出发,经过比哈尔邦的菩提伽耶、那烂陀,又从北方邦的拘尸那迦回到瓦拉纳西,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大圈,这时,我的旅行进入了最后一站。 圣域——瓦拉纳西(Varanasi),一个印度教徒一生必到的城市,它为印度教而生,用恒河水把城市输送进印度教数千年的魂魄。 漫步于瓦拉纳西东侧恒河岸边,无数的底层本地人会“邂逅”你,出于信仰、出于生计,他们陪伴着外国游客,用自己练就的英语、积累的人脉带领你走街串巷,参观印度教形而上的不可思议,事后外国游客出于礼节给他们数百卢比的小费——没有明码标价,大家心照不宣。 我选择了信任其中一位,他叫贾尼(Gany),又黑又矮,看着他饱经风霜的肌肤,我猜他大概三十岁,他自豪地说:“我刚满二十二。” “我在这里的主要工作是照顾那些垂死之人。”他指着远方一幢建筑物说,“有些印度人希望死在恒河边,但在那之前就住那儿,需要有人送他们最后一程。” “你喜欢你的工作吗?” “我父亲、爷爷、再上上代……一直都做这份工作,我们对此觉得很神圣,别看我是达利特(低于四种姓的不可接触者),但是只有我们才可以做与死亡有关的工作,哪怕你官再大、再有钱,死后也要由我们来亲自火化。” 临近傍晚,恒河边的几处露天河坛火光异常耀眼,贾尼说:“我们每天大概要烧掉两三百具尸体,那边的小祭坛烧非正常死亡的人,比如车祸、谋杀,这边的大祭坛烧正常死亡之人。” 走近观看,木柴上,一具具的尸体正被烧出不同程度的焦灼,我站在下风处,恶臭的黑灰扑面而来,脸上已然分不清是木灰还是尸灰。尽管已经在纪录片上看过无数遍,还是忍不住地震撼。 贾尼带领我离开现场,来到存放木材的塔上,指着一堆炭火:“这里存放着永恒之火,所有的火源必须来这里取。”又介绍旁边一个黑皮肤:“他就是恒河烧尸人。” 烧尸人朝我略微致意后,又去忙他的工作。旁边的小道上,若干尸体还在被徐徐抬下,送往祭坛。 “为什么家属没有丝毫的悲伤?”我问。 “他们一定会悲伤,但是不能写在脸上,一旦哭泣,逝者就不能平静地轮回转生,所以你看到这里每个人都很淡定,甚至欢笑。” 又一个队伍抬着尸体开始围着木柴转圈,贾尼说:“火化之前必须转五圈,这代表着五种元素:火、水、地、风、空。” “所有的印度人都可以来这里火葬吗?”我问。 “有五种人不可以:孕妇、小孩、婆罗门、火葬工作人员,以及穆斯林。” |
恒河边的火葬仪式 |
(四) 印度教的火葬仪式无疑是瓦拉纳西最大的惊艳,但如果没有恒河上那一条条渡船,瓦拉纳西的魅力也会大打折扣。我提出登船,贾尼介绍我上一个朋友的船,陪着我在恒河上漂流。他掏出一根烟,在夜色中吧嗒吧嗒地抽起来。 “在圣地吸烟,不太好吧。”我说。 “这不是烟,而是大麻。”他得意地说,“你说得对,虔诚的印度教徒不吃肉、不喝酒、不吸烟,但这里不一样,瓦拉纳西供奉的主神是湿婆,湿婆喜欢吸大麻,所以不但可以吸烟吸大麻,我们还会搞专门的吸大麻仪式,来和神灵沟通。” 我们一直漂流,不知不觉漂到达萨瓦梅朵河坛前,只见岸上灯火通明,人满为患;河上小船密布,熙来攘往。我们的小船被后来者围在了中央,却视线正好,我不禁站起来,用手机对着四周摄下了满屏的夜色。 “恒河夜祭开始了!”贾尼双手护着头躺在甲板上,仰望星空,“几百年了,不管刮风下雨,这里每天都会举行盛大的仪式,祭祀恒河女神。” 果然是圣地,一热闹就是几百年,那绝不是可以包装出的时髦游戏,气场早已超越了演出本身,与数千年来的传说拼接在一起。脚下的恒河水由于旱季显得气势有些不足,却正好与清凉的微风天成谐趣,默默将高温与倥偬随着古今多少事一起带走。 马克吐温曾经这么评价过瓦拉纳西:“只要看过一次,即使只是瞬间的一眼,也不会有人愿意将这短暂的一瞥,与世界上的其他风景交换。” 一个怀抱簸箕的小男孩,晃晃悠悠地跨上一条又一条小船,向游客们兜售河灯,只需要十卢比,就可以将一盏河灯嘶嘶点亮,再放入恒河中泠泠东流。 夜风中的火柴一度熄灭,贾尼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护着微火陪我点亮河灯,又如履薄冰地护着放入恒河,它随即离我远去,漂往海陬天涯。 “十盏河灯有七八盏会很快被风吹灭,看,你的河灯却一直亮着,说明印度喜欢你的到来。”贾尼说。 管你是实话还是奉承,我喜欢这句话,照单全收。 河灯在目光所及之处渐行渐远,由喧哗漂往孤寂,我的视野也像拉远的镜头开阔起来。这里是恒河,是瓦拉纳西,是印度,是那个最纯正古老文明的核心体验。无论佛陀、穆斯林,还是英国人,无论历经了多少兵燹饥馑、黍离之悲,都未能改变的一个民族的滥觞。 诺贝尔奖得主保奈尔说:“印度会继续。”恰是此刻最好的旁白,如同脚下的恒河水,世事沧桑,一笑而过,生死皆趣,亘古不变。 (全书完) |
恒河夜祭 |
首页 上一页[26] 本页[27] 下一页[28] 尾页[3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
午夜咖啡馆 |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