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鱼啊鱼
四月初进入春播春种时节,连部布置任务,1排1班担任管理班,负责选种育秧、田间管理、病害监测和机泵作业等农田管理工作。全班9人,除了我和那位漏岗的老兵外,其余7人都是种地的好手。那位河南籍老兵入伍前在乡村小学代课,不擅长田间作业。灌放水是田间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南方,水稻插秧前需要向田间放水,使土壤浸泡饱和,再经初耕、细耕和盖平后便可插秧,此时须保持10厘米左右的水深。多了会淹死稻秧,少了会渴死稻秧。控制水深全凭目测和经验。平时还要处理水渠的管涌和跑冒滴漏问题。稻株分蘖时要及时适度排放水,保持稻田湿而不干,以利稻株灌浆。水稻以水为生,每产出1公斤稻谷约需500-800公斤水。上世纪70年代,水稻单季的亩产一般400斤左右,可惜那时袁隆平院士还不为人知,杂交水稻尚未问世。不然,亩产定能翻番,生产任务亦可超额完成。 为了掌握和调控各块田地的水文情况,管理班夜间也要分组巡查。那天晚上,我与姓周的安徽籍老兵为一组,他家乡地处江淮平原,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对种水稻他驾轻就熟,就是觉得有点怨,他说当了两年兵,干得活和老家的农活一样,枪没打几次,以后复员回家,你怎么向家里人和村里人说,难道说在部队当了两年农垦兵,干了两年庄稼活,拿锄头的时间远比拿枪的时间多。我们两人各扛了把锄头,拿着手电筒夜间巡查,还让我拎了个空铁桶,每到一个放水的水渠口,除了查看水位和流速情况外,还要看看事先摆在那里的竹编簸箕里有无“战利品”。一圈下来,原先的空桶里已有大半桶“捡”回来的鲫鱼、草鱼、鲶鱼。其他组也有同样的收获。根据班长指示,在工具间后面挖了一个1米深2米见方的小水池,把那些还来不及私下消费的野生鱼类养起来慢慢享用。管理班因有夜间巡查和泵房作业任务,经司务长特许,可以领用些米面油盐等物品自行解决夜间加餐问题,也不用劳顿炊事班了。经常是半夜里全班一起加开小灶吃“野鱼餐”。这个小小的“特权”一直延续到1971年8月连队完成种粮备战任务,撤离农场时为止。 欢奔的瓯江在流经大港头镇时,好像有着颇多的留恋,流速明显放缓,江面开口放宽,水深也要比其他地段深,形成一个一个的回流,鱼儿顺着江水的回流聚集在这一江域中。一家之主的房东大爷有个小嗜好,喜欢在农闲时钓鱼。那个年代没有电视电脑,闲暇之余大爷不是拿着烟杆专注地抽吸旱烟,就是提个木凳到江边独自垂钓,经常能看到他拎着装满活鱼的鱼篓,面带微笑的回家。称是大爷,其实只有五十岁出头,岁月沧桑使其看上去要高于实际年龄。这是一个星期天,是自由活动时间,我跟着大爷来到江边一处水面平静的湾口打窝,煞有介事地向这位垂钓达人学习垂钓。鱼竿是大爷家后院竹林里砍来加工而成的,竹竿的一头栓上一根细细的尼龙绳,中间系住一截鹅毛管当作浮漂,鱼钩是用火把缝针烧红折弯的,饵料是从地里捉来的蚯蚓和自制的豆饼,除了鱼篓,还有一个网兜,这些基本装备,外加一根旱烟杆,已经算是专业级别的了。大爷姓蓝,畲族,据说畲族为躲避战乱和官府迫害居于大山之中,才得以繁衍生息,并称是山神的子孙。至于蓝大爷一家是如何下山来到江边择水而居的,只有他自己知道。蓝大爷为我也装好了一副鱼具,然后把带来的油炒豆粉向垂钓范围的水域撒了几把,之后将鱼钩装上香油豆粉做的饵料抛向水中,然后静观其变。我也模仿着做完这个动作,而后静静的等待。说实话,钓鱼对我来说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蓝大爷戴着一顶麦秆编织的草帽,草帽上印有“为人民服务”,他抽着烟,聚精会神的看着水中的鹅毛管,一言不发。我乘鱼儿还没有睡醒,还没有食欲赶来聚餐的档口,想请教蓝大爷有关钓鱼的事。蓝大爷告诉我,鱼儿视力差,但听力好,在水里听到人的说话声,就会远离这个水域,所以钓鱼为什么都是一个人的缘故。我似懂非懂,但想起了柳宗元《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经典诗句,穿越时空上千年,只是季节不同罢了。蓝大爷的钓法既非路亚钓法,也没有当下竞钓中调漂,找底,浮钓那些套路,他以颇接地气的蓝式钓法,秉持爆护渔获(意为垂钓效果好)才是硬道理。蓝大爷常住江边,熟江情,懂水文,知鱼性,堪称“老瓯江”。我初次操练,奈不住性子,三番五次拉杆。蓝大爷告诉我要根据鹅毛管的动静再看是否拉杆。他说每种鱼都有不同的口食,在不同的气温,不同的水流,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食欲,要有针对性的饵料配方来刺激,它才吃得香,下口猛。哦,哦,原来还有这多学问,我心里想,大概就像下中国象棋,有棋谱棋路一样。之后我频频得手,且乐此不疲。还是山里的鱼,鱼风淳朴,自甘上钩,自我牺牲,服务人类,不像现在的水生动物进化的刁钻奸滑,一个劲的与你斗智斗勇,考验你的智商。当我俩提着装满江鲜的两篓渔获回来时,班里同志都惊讶不已,目测也有二十来斤。蓝大爷向班长提议今晚大家一起享用,改善一下。大爷的妻子,媳妇忙不迭地剖洗打理,点火烧柴,按照当地的烹饪习惯做了一大锅红烧鱼。班长分工几个人把炊事班的饭菜全打了回来,蓝大爷一家和全班人马共进晚餐,每人标配两条大鱼,小鱼忽略不计,随意拿取。大家向馋猫扑腥一般的下猛口。大爷的妻子笑着提醒大家,慢点当心鱼刺,千万别卡到喉咙里。这餐“军民融合”的丰盛鱼宴,“锋味”十足,吃货们个个饭饱鱼足,过了把食瘾。几天后,兄弟班的同志得知此情,羡慕的直流口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