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老牛的“新奇”
黎明前,连队到达指定的宿营地----溪田湾,这是一个人口较多的自然村,村里有几个面积不等的水塘,与村边上的两条溪流相连,水塘里的水便是活水,村民们在水塘边淘米洗菜洗衣服。七八个小时的夜行军,使战士们极度疲劳,尤其是最后一小时的行军,走着走着一些同志就闭着眼睛,半醒半睡机械地抬腿迈步,磕碰到一块石头,猛地睁开迷蒙的眼睛,不一会又耷拉下眼皮,两脚像踩在云雾里一般。口令传了下来,就地宿营,按照前站人员标注的标识进驻民房。为了不扰民暂停使用军号。全班搭好地铺挂好蚊帐,有的直接倒地就睡,我们第一战斗小组三人跟着“带课老师”来到一个水塘边冲个凉,要不然浑身的汗味使你自己闻着都发酸没法睡。围着水塘边上有几个用青石板搭起来的石台,大概是为了方便洗涮。趁着夜色几人把已经湿透的军衣军裤脱个精光泡到水塘里,昵玛,真爽,一经清凉的塘水刺激,马上清醒振奋起来,真想浮在水面上睡一觉。大家把汗渍斑斑的衣裤在水里搓揉了几下铺展在石台上晾晒。夏季行军一般是不穿短裤的,一来短裤腿会随着行走慢慢卷皱到大腿根部,把皮肤摩擦出血,二来也可少洗一件东西,这是经验总结。 水面有动静,发出细微声响,夜幕之中看不清声响来自何处。不一会几个浮在水面黑黑的东西慢慢的靠近过来。不好,有人,快撤。我刚要光着身子爬出水面,“代课老师”却沉着的说:“都别动,是老牛,没关系。”几人仔细一看,果真是几头静卧水中的水牛,像是一个家族,靠得最近的一头可能是一家之长。“家长”用鼻子轻轻的吐着气,大概是在向新入塘的朋友打招呼:“朋友们,你们好,不知你们从哪里来?”“代课老师”似乎听懂了老牛的问候:“牛老大,告诉你,我们今晚路过这。”牛老大:“我的家,在这里,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在东方,祖国处处是我家。”牛老大:“塘水凉,要当心,千万不要着了凉。”“谢谢你,牛老大,我们不会呆很久。”牛老大:“别学我,光着身,穿好衣服再离开。”东方露出鱼肚白,很快会有早起做事的村民走动,大家按照牛老大的温馨提示,穿上半湿的军装,回到班里,钻进蚊帐便打起呼噜。 晌午,吃了午饭后,“代课老师”给我们几个上起了课,就像他当年站在教室讲台上那样娓娓道来,只是现在坐在地铺上:“你们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开始驯化牛的吗?告诉你们经最新的考古发现,在106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以我国的东北为中心开始驯化原牛了,也是世界上最早用牛来耕种的。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北方旱地多用黄牛,南方水田就用水牛耕地,干完活往水里一钻,既是洗澡也是歇息。可以说牛是人类驯化最为成功,对人类贡献最大的动物。与英国的赫里福德贵族牛相比,我国的本种牛更能吃苦,与人的感情更为亲密。”“代课老师”进入了角色,看来他肚子里还是有点墨水的,侃侃而谈,兴致极高,一扫平时病殃殃的貌型。“我国古代和现代有很多赞美牛的诗词,有唐代柳宗元的‘牛赋’,陆归蒙的‘牧牛歌’,明代李东阳的‘北原牧唱’,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老牛亦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 夕阳斜挂,天边出现洵烂的晚霞。用过晚餐后,连队接到开进的命令。我有意来到水塘边,想一睹老牛一家的风貌,昨晚黑咕隆咚的压根没看清老牛一家长相啥样。偌大的水塘不见牛家身影,兴许它们这时正在地里忙着农活还没有下班呢。小有遗憾,无法与老牛一家子告别了,不等它们下班,连队就已经出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