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小说文学 -> 散文集: 回忆我的家乡——1980至1990年代 -> 正文阅读

[小说文学]散文集: 回忆我的家乡——1980至1990年代[第2页]

作者:岭上清风寒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80年代中期以后,虽然电视逐渐进入村里人的生活,吸引了大量的观众,但广播依然是人们日常重要的信息和娱乐媒介。相比于电视机,收音机一是价钱便宜得多,多数家庭买得起;二是能使用电池供电,不受那时农村时常停电的影响;三是能收到的节目较多,干活收听两不误。这些优势使得收音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陪伴者”,听广播在村里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6.看民间艺术团演出


    民间艺术团的前身是“八音会”。80年代,除了少数人口少的小村,当地大多数村庄都有八音会。八音会的成员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只有在本村或邻村举办婚礼或丧礼的人家找他们帮忙时,才由召集人召集起来参与婚礼或丧礼。那时的八音会大多是半职业团体,使用的乐器有鼓、唢呐、笙、镲、锣、笛、胡琴等。90年代初,因流行文化的影响和当地风俗的变化,八音会里增加了架子鼓、电子琴、音响设备、灯光设备,增加了唱歌的、唱戏的、演小品的人员,冠名为“某某艺术团”。
    民间艺术团主要的演出机会仍然是在婚礼或丧礼上。

    照村里人家举办婚礼的习俗,娶亲队伍进出女方家所在的村子,以及回到男方的村子,都需要在村里主要街道上转一圈。其间艺术团要不间断地演奏乐曲。这些曲子多是八音会传承下来的婚礼专用曲子。女方家招待迎亲队伍和男方家宴请女方送亲的客人时,艺术团里的歌手要唱歌助兴。每到这时候,院子里挤满了观看的邻居。歌手先说一段祝福新人的祝词,接着轮流唱歌,一般唱三四首歌,唱的最多的是《好日子》《吉祥如意》等喜庆歌曲。接下来的拜堂环节,乐队要配合傧相,穿插欢快的锣鼓声。最后的“送房”环节,乐队中两三个人和新郎、新娘、跟亲干娘排成一行在院子里转两三圈,边走边进行简单的舞蹈和说唱。
    村里的老人去世后,人们称为“喜丧”,丧礼办得较为隆重。出殡前一天晚上,艺术团要在丧棚里演出两个多小时。村里很多人来观看,观众站在丧棚开口的一面,围成半圆形。

    开场表演是八音会的传统乐曲。在鼓手鼓声的指引下,各种传统乐器合奏,气势颇为宏大,中间一段是唢呐的独奏,吹的多是某出戏曲里的唱段,结尾时依然是合奏。接着,歌唱演员上场。第一位演员要先来一段开场白,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对观众的欢迎。根据逝者的性别,先唱一首关于母亲或父亲的歌。男、女歌手轮流演唱,唱的歌曲多带民歌风、摇滚风,曲风偏于高亢嘹亮,也有少数清丽婉转的。那些絮絮叨叨、绵软的情歌不受欢迎。
    有些艺术团还编排了音乐小品。歌曲和小品之后,就开始唱戏了。如果逝者生前喜欢看戏,就要多唱两段,丧主可以点几个唱段。唱戏时,观众渐渐散去,最后一两段,常常只有丧棚里的孝子们在看。
    从八音会到民间艺术团,这种半职业的艺术团体辗转在当地村庄的婚礼或丧礼上,表演形式也从最初的演奏纯乐曲变成演奏乐曲、唱歌、唱戏、小品相结合。他们的演出无疑丰富了村里人的文化生活。
    祭 祖


    村里的习俗,每个家庭每年祭祖四次。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四,人们把自家的祖先请到家里小住。初一早晨,敬神的香烧完后,家里的长辈就要到大门外最近的十字路口请祖先回家。长辈们说:“祖先都在路口等着回家过年呢,家里门口有门神把守,魂魄不能随便进入,需要家里人领着才能进门。”请祖先的人在十字路口用炉灰渣围一个小圈,圈子中间插上两炷点燃的香,在圈子里焚烧三张烧纸,嘴里念念有词。大意是某某恭请祖先们回家过年,请祖先们都来圈子边,跟着某某回家。待三张烧纸烧完,请祖先的人手拿两炷点燃的香走回家中。屋里的一角已放好一张专用的供桌,有的人家还在供桌上摆了祖先的照片。请祖先的人把未燃尽的香插在供桌上的香炉里,祖先就算请回了家。供桌上摆开六个小碟子,每个碟子上放香对折做成的筷子,作为供奉六位祖先食物的用具。
    初一至十四,家里每顿饭做好后,先要盛在小碟子里敬给祖先,敬完后人们才能吃。敬祖先多是交给家里的小辈做。敬祖先的人先在香炉里上香,摆好盛了饭的小碟子和“香筷子”,然后作揖,恭请祖先享用。正月十四下午,家里的长辈送祖先出去,依然是在大门外的十字路口,围圈,上香,烧纸,还要在烧纸里撒一把米。依然要说一通话,大意是请祖先出去看灯,米用做路上的干粮,观灯后请回到坟茔。
    第二次祭祖是在清明节。这时天气乍暖还寒。田野里还是黄土的颜色,但地面踩上去已经松软了。向阳的田埂下,星星点点的野草露出了头。清明前常常会下一点小雨,空气里有些湿润。在村边的高坡上眺望,看得到地里走着的三五成群的扫墓人。

    对于有几个分支的家族,清明节上午,各家族去扫墓的人要到长房家里集合。当地地块的面积有限,家族的先祖墓地和每一支的祖父母、父母墓地通常不在一起。族人先要一起给先祖扫墓,然后各支再为自家祖父母、父母扫墓。
    扫墓的一行人,有人拿着装有烧纸、香、“金元宝”、“银元宝”、冥币的袋子;有人扛着铁锹,用来给每座坟填土;有人拿着一串白色的纸钱,用来挂在每个坟头的荆树上;有人带着一瓶萝卜丝腌的酸菜,里面汤多菜少,要在每座坟前洒一些。常用的供品是蒸的点心(圆馒头),有些人家也用面包、蛋糕做供品。最讲究的供品是专门请人做的,有荤有素,一碗一碗地放在一个大托盘里。

    到了墓地,先要确认先祖们的辈分。扫墓的几个人中有一人负责烧香。烧香人先在地里敬过土地神,然后按照先祖的辈分一个一个地上香。族人一起合作,各坟头摆放供品。再按先祖辈分,依次烧纸,磕头,添土,挂纸钱,洒酸菜。有些人家每年都要修剪坟头荆树上的乱枝条。
    农历七月十五是“鬼节”,民间传说这一天鬼门大开,鬼魂们纷纷离开地府来到阳间。这天上午,每家都要上坟祭拜祖先。此时正是盛夏,田野里绿油油的。如果坟墓所在的地里种的是豆子,豆子植株较矮,坟墓很容易找到;如果种了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它们这个时节长得比成年男人还高,在地里找到坟墓就要花点时间了。和清明节相比,这次上坟不用添土、挂纸钱、洒酸菜,其他程序和清明节相同。村里有些老人这天也在村边的十字路口用炉渣或土围几个圈,在圈里烧香烧纸。按他们的说法,这是安抚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
    一年中第四次祭祖是农历的十月初一。此时正值初冬,北风吹过光秃秃的树枝,呼呼地响。这次祭祖就在各家门口附近的十字路口进行,称为“送寒衣”。傍晚,祭祖的人在路口按祖先的辈分围几个炉渣圈,依次在圈里烧香烧纸,每个圈烧的纸里夹一小块棉花。祭祖的人边烧纸边祝词,大意是天气冷了,某某给某祖先送寒衣,请祖先收好。摇曳的火光照着蹲在地上祭祖人的脸,四周是渐渐黑下来的天色,看上去有些肃穆,也有一点神秘。

    祖先崇拜是远古传下来的习俗。在村里,这些祭祖活动一年年重复进行着,人们以此寄托哀思并祈求祖先的保佑。
    农 事


    粮食种植是村里主要的农事。一年中春夏秋三季,人们都为种植粮食劳作。村里少数人家承包了果树地。果树地栽的是梨、苹果、山楂等,但政策的连续性比较差,常常是种几年,销路不好,果树又砍了重新种粮食。这些人家以种粮食为主,果树作为一个副业,每年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

    1.春之农事

    清明节过后,地里的土变得松软了,春季农事的序幕由“犁地”拉开。村子属于黄土丘陵区,有几片高大的土岭,土岭中间形成了块块小型盆地。岭的顶部相对平坦,那里的地被分割成了一条条较为规则的长方形地块。在土岭向盆地过渡的缓坡上,是一层层梯田状的地块,有些是面积较大较为规则的带状地块,有些是弯曲的面积较小的地块。盆地中间分布着面积较大的平整土地,盆地边缘则是有坡度有拐弯的地块。有的地块在“峡谷”中间,夹在相对的几乎垂直的土崖之间,这些土崖有的有五六米高。
    为适应地块的多种形态,人们不得不使用多种犁地方式。装着犁铧的拖拉机在成片的平整土地上犁地,犁得较深,翻起了大块大块的硬土疙瘩。这种方式费用最高,如果再加些钱,拖拉机可以再耙一遍,打碎大部分大土疙瘩。多数人家为了节省费用,选择用耙子、锄头等把地里犁起的大土疙瘩敲碎。在梯田里,两头骡子(或一头)拉着犁犁地,一人在后面操作犁,同时对骡子发出各种命令。在地的转弯、折返处,常需要另一人牵着骡子引导。这通常是各有一头骡子的两户人家组成的职业犁地组合,费用相对便宜。除了出钱,犁地的人家还需要给骡子准备饲料。对于那些较小的地块,只能人工一锄一锄地翻。村里有些劳动力多的人家,较大的地块也翻地,以节省犁地钱。
    犁过的地颜色变深了,泥土松松的。村里没有河水浇地,因此春天的雨水格外珍贵。在播种的时节,一场及时的春雨给人们提供了播种的绝好契机,各家都忙着浸种、收拾耧,到地里查看墒情,为种粮食奔忙好几天。

    黍、谷子、高粱得使用耧播种。黍一般只种几分,主要在过年蒸馒头时使用,小麦面里掺些黍米面,蒸出来的馒头更香甜可口。黍穰(脱粒后的黍穗)也可以做成笤帚。谷子去壳后的小米,是村里人的重要食粮,可以做成稀粥、稠饭、米汤,一般种一亩至两亩。但谷子要种在相对贫瘠的地里,种在肥沃的地里反而长得不好。高粱日常吃的很少,但它产量高,可以用来交公粮,高粱秆和脱粒后的穗也能做一些生活用具,种的也比较多。
    这三样作物,多数人家靠人力来播种。一个人摇耧,三个人在前面拉耧。就像河里拉纤的纤夫一样,拉耧的人要相互配合,使用的力气、行走的速度要一致。种完后,还需要有一人拉着一根横放的铁棍把地里的土抹一遍,防止种子埋得太浅而被鸟雀吃掉。有些人家使用畜力播种,可能是自己家里养着骡子或毛驴,或者是花钱买服务,使用职业播种人的牲口播种。
    玉米是另一种产量高、种得较多的作物。种玉米的方式和“耧种”完全不同,常采用流水作业。有人负责用锄挖出一行行间距均匀的小坑,保留着适当的行间距和株间距;有人负责往每个小坑里撒化肥和玉米籽;有人负责把撒了化肥和种子的小坑填平。玉米地里常常套种豆角和瓜。撒玉米种子的人在其中几行小坑里同时撒上豆角种子。豆角长大后,藤缠绕在玉米秆上,结出的一串串豆角挂在空中。在靠近地边缘的行中间,另外挖几个小坑,撒上南瓜籽、北瓜籽、吊瓜籽等瓜籽。
    小块的地里要栽红薯、土豆、花生。种的当天,先准备红薯苗(买来的或自己家培养的)、切好的带芽土豆块、泡过的花生米,还要挑几桶水到地里。和种玉米一样,有人负责挖一行行小坑,有人负责往小坑里撒化肥,倒水。坑里的水会快速地渗下去,坑底出现一层泥浆。接着往每个坑里放一棵红薯苗,把红薯苗的根部按进泥浆里,扶正苗,填满土,压实。种土豆和花生相对简单,撒了化肥、倒了水的坑里扔几块土豆(几粒花生米),坑里填平土就完成了。

    绝大部分地块里,临着土崖的边缘部分也要充分使用,除去杂草,修整出了一圈小斜面,当地称为“堎”。堎上均匀地种上蓖麻、小麻、小豆、豇豆、黑豆等小杂粮。
    播种大约六七天后,庄稼陆续出土了。黍地、谷子地、高粱地里,长出了一行行马耳朵状的小苗。玉米地里,原来挖小坑的大多数位置上长出了两三株玉米苗,豆角幼苗正在往上拱,露出了高度不等的淡黄色弯曲的茎,出土的瓜苗有的子叶上还戴着瓜籽皮。土豆绿色的芽露出了头,红薯苗适应了新环境,刚栽时萎蔫的叶片变得直愣愣的……当幼苗再长大一些时,人们必须抓紧时间进行新一轮劳作。
    在一块谷子地里,两三个人正蹲在地上“锄谷”。他们一边用小钩锄松动苗行两边的土,把土培在苗上;一边把瘦弱苗拔掉,每隔七八厘米留一棵强壮的苗。有些地方的苗扎堆长,都很强壮,会被移到苗稀的行。黍地和高粱地也得用这种方式锄苗。玉米地行间距和苗间距较大,使用锄锄一遍,每“安”留一棵大的,把瘦弱的拔掉。碰上雨水少的年份,玉米出苗率低,还得在没苗的地方补种。补种的都是早熟品种,以保证田里的玉米一起成熟。谷子等主要作物锄完后,土豆、红薯、花生地里也要松土、培土,去除杂草。当所有作物的锄苗工作完成后,整个春季的劳作结束了。
    @户外阿狼趁 2019-09-08 08:17:17
    v
    -----------------------------
    大家的阅读是对我的鼓励和支持
    2.夏之农事



    进入夏季,气温升高,雨水增多,庄稼长得飞快。

    玉米、高粱大概长到成人的膝盖高时,需要施肥、培土、除草。给玉米、高粱施肥、培土时,常常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提着装有化肥的塑料袋,在每棵玉米(高粱)边上撒化肥;一个人在撒过化肥的行里培土,锄头嵌进土里二三厘米,朝着人身体的方向用力划过土层,并把行里的土垅到两边玉米(高粱)的根部。

    谷子地里是另一种情况。谷子需要在生长的初期阶段锄两三遍。只有锄的遍数多了,收获后的谷粒才能糠少米多,这里真正体现了一分耕耘,一分回报。谷子长到一定高度时,也必须培土。
    经过培土的玉米、高粱、谷子。地面的土在切面上呈现出连续的波浪形,庄稼位于波峰上,行间是波谷。这样使不断长高长大的庄稼根部更加稳当,增强抗倒伏能力。同时行间加大了储水空间,下雨时可以让更多的雨水留在地里。

    除草是一项费力多成效少的工作。田间杂草具有令人惊叹的生命力,农具锄起来的草如果没有捡到地外边,等于给杂草搬家,过几天它们又是一片生机勃勃。很多人干脆用手薅草。他们每次到庄稼地里查看长势时,总要在地里拔一会儿草。拔出的草扔在田间的路上,依靠中午热辣的阳光彻底终结野草的生命。
    在一些比较干旱的年份,高粱极有可能生虫子。这些虫子飞快地繁殖,刚开始只是几棵高粱叶子上有一小片虫子,两三天过后,差不多整块地里都出现了虫子。这时如果连着几天下了大雨,虫子会很快死去;如果没有下雨,高粱叶上、秆上很快会爬满密密麻麻的黑色小虫子,远望去整株高粱都发黑了。这些虫子还会向邻近的高粱地里传播,不断扩张领地。这时候必须用农药杀虫。撒农药要趁天气晴朗的中午,农药用一定比例的沙子拌好,两三个人戴着草帽、口罩、手套,穿行在生虫的高粱地里,整块地里撒一遍药。要是有几块连在一起的高粱地撒了农药,附近刺鼻的气味会持续一两天,从这些地旁边的路经过的人都掩着鼻子,弯腰快速跑过去。
    端午节过后,小麦陆续成熟了。这段时间,人们最忧心的就是狂风暴雨或者连续下几天雨,这会导致小麦严重减产。收麦成了村里人的头等大事,每家都会抓紧时间收割、脱粒、晾晒。平时关系好的或者有亲戚关系的人家,都自发组成了合作组,按照组内各家小麦的成熟程度排顺序,多人一起收割。90年代中期,虽然从河南来了一些收割机,但是收割机对多数丘陵地块的适应性很差,而且费用较高,村里人仍倾向于多人一起镰刀收割。
    早晨,天刚亮人们就赶到了麦地里。几个人手握磨得锃亮的镰刀,在麦地里一字排开,每人负责割身前的几行,从地一头割到另一头。随着嚓嚓的响声和割麦人的交谈声,一块地的小麦收割完了,一小堆一小堆地堆在地里。

    割下来的麦子要送到村边的打麦场上脱粒。运麦子的平车(90年代多用农用三轮车)在田间的土路上停着,地里的人此时变成了搬运工,一趟一趟地把麦子抱出来。经验丰富的装车人在车上铺排着麦子,每铺好一层,有人上到车上踩实,尽可能每车多装一些,就能少拉几趟。车上的麦子堆到足够高了,大家把一条长绳子从麦垛上甩过来,合力把车上的麦子捆好。
    到了打麦场,扫开一块地方,把卸下车的麦子垛起来,麦垛顶上盖上一些麦秸和防雨布。打麦场上的脱粒机轰轰地鸣叫着,人们需要非常大声地说话才能彼此听见。虽然脱粒机几乎不停歇地开动,但仍然需要排队脱粒。脱粒机主会给排队的人家估算一个大致的打麦时间。快轮到的人家要提前到打麦场等着,有时候可能等到夜里两三点。
    打麦的过程可以说是高强度的劳动,至少得三个人合作。先在对着脱粒机出籽口的地面上铺一大块厚布。脱粒机开动后,一人往进料口的传送带上送带秆的麦子。每次送的不能太多,多了会卡住传送带;也不能太少,少了效率低,浪费时间。一人坐在出籽口旁边接籽、装籽,需要不停地用盆把麦粒倒进身旁的口袋里。一人在出穰口挑麦秆,用木叉或钢叉把麦秆挑到堆麦秸的地方。耳边是巨大的响声,满头满脸都是糠皮和灰尘,这些都不算什么,最紧张的是持续一两个小时跟上机器的节奏,集中精神劳动。麦子多的人家打麦时,中间都要换人。

    脱下来的麦粒有的带着一些壳,最后扫起来的麦粒里也会混有小土块、小石子等杂物,还需要用筛子筛、簸箕簸,或者专门在有风的下午扬一扬。经过几次处理,麦子才能弄干净。
    打下来的麦子拉回家后,要抓紧晾晒。早晨太阳一出来,各家就在院子里、门口的空地上搭好了晒麦的铺子。麦子均匀地平铺在铺子上,一天里要用木头耙子摊几遍,以使麦子均匀受热。到下午太阳快落山时,要赶着收回家,收晚了会有潮气,影响白天晾晒的效果。这样连续晒三四天。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天气变化,如果午后天阴了,可能会有雷雨,要赶紧收回家,晒麦子的人家少不了一阵忙乱。
    90年代中期以后,村里盖的新房大都盖成了两层,下层住人,第二层放粮食。院子的大门和厨房挨着,大门和厨房上面做成一个平台。这个高高的平台比院子里光照好,风更大,它的重要功能就是晒粮食。打下来的大部分粮食可以摊在平台上晒,院子里的铺子少了很多,省去了大量的搭铺子、拆铺子的工作。有的人家二楼地方多,粮食拉回家后就摊在楼上的房间里阴干。这种样式的住房为人们省去了很多晾晒的劳动量。
    收完麦子,麦茬地里要种上黄豆。种黄豆使用的依然是春季里种谷子、种高粱的播种方式,耧第二次派上了用场。在几天时间里,人力拉耧和骡马拉耧的场景在地里重现。黄豆地里常常套种白萝卜,每隔一段距离,点一行萝卜籽。等到豆苗长出两篇叶子,在凉爽的早晨和午后,人们就要到豆子地里锄豆。黄豆地里长出的萝卜苗,也要一并打理,拔掉过于稠密的,或者把一些苗移到稀疏的地方。

    豆子锄完,夏季的主要农事宣告结束。接下来,人们只是隔几天去地里看看庄稼的长势,把玉米地里豆角和瓜长大的果实摘回家。度过约两个月的休整期,满怀憧憬地迎接秋收。
    3.秋之农事


    秋季来临了,地里成熟的农作物必须在一定时间内收回家。玉米等作物一次全部成熟,而红小豆、蓖麻等小杂粮是分批成熟的,需要采收两三次。收完粮食接着是秋耕,种植冬小麦。这是繁忙而紧张的收获季节。

    最先成熟的是黍。一般先收黍穗,黍秆过一段时间再割。黍秆分成一节一节,结节处较脆,收黍穗时用手把带穗的一节从分节处折下来,村里人叫做“撆黍”。运回家的黍穗整齐地码成一摞一摞,人们把一束一束的黍穗放在石板上来回搓,黍籽随着搓动层层滚落下来。黍粒光滑明亮,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有些人家种的是白黍,黍粒微微泛点黄色;有些种的是黑黍,黍粒看上去就像静止的黑色跳蚤,俗称“黑圪蚤黍”。黍穰(脱粒后的黍穗)捆起来放在通风处阴干,留着做笤帚。
    接着,要收谷了。各家种植的谷子品种不一样,有的熟的早,有的熟得晚些。早熟的品种会遇到一些麻烦,“谷子成熟雀先知”,它们早就被觅食的麻雀盯上了。成群的麻雀落在地里的谷穗上啄食谷粒,有人一靠近,麻雀们呼啦啦一起飞到附近的崖壁上,人一离开,又飞回来大快朵颐了。这些地里就多了各式各样的假人,戴着各种帽子,穿着各式衣服,有的手里还拿着一根长棍子。麻雀们似乎知道是假人,还会有些胆大的麻雀来啄食。防止麻雀啄食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把谷子收回家。
    收谷子时也多是用镰刀把谷穗切下来,装在麻袋里运回家,谷秆过段时间再割。收割时,要挑选出一些大而好的穗,挂在墙上,来年作为种子。用得最多的打谷子的工具是碾子。谷穗摊在碾盘上,三四个人分成两组,在两边推动碾磙上装的粗木杆,绕着碾盘转圈;或者让一头蒙着眼睛的骡子(马)拉动木杆转圈。随着碾磙的滚动,谷粒渐渐被压下来了。每隔一段时间,扫出压下来的谷粒,在碾子旁边的石台上筛子筛、簸箕簸。一麻袋谷穗经过几次碾压,最终成了布口袋里干净的谷粒。压碎的谷穰,有的扔到了猪圈里,有的留在了碾子附近,觅食的鸡和麻雀会把谷穰里的碎米等吃得干干净净。
    高粱、玉米、黄豆先后成熟了。这三种作物大多数人家种的多,为了及时收回家,夏季时收麦子的各个“互助小组”又组合起来了。

    高粱地里,四五个人分成了两组干活。一组用镰刀顺着最下边的节把高粱割起来,按照人字形一小铺一小铺地放在地里,一个个人字形铺连成了两条折线。另一组按顺序把每个铺里的高粱穗用镰刀切下来。每切完一个铺,再检查一遍有没有漏切的。切下来的高粱穗装在麻袋里,运到村边的场上。和打麦时一样,依然在场上清理一块地方,把高粱穗堆成圆台形的大堆,上面盖好布。仍然需要在脱粒机主那里排队等候打高粱。和打麦时不同的是,此时天高云淡,很少下雨,等待打高粱的人家心态更为从容。脱的都是高粱穗,脱粒机效率更高,用时短,打高粱时的劳动强度比打麦时低好多。
    玉米地里,干活的人也分成两组。一组用镰刀割倒玉米秆,一铺铺放好。另一组把每个铺里的玉米用手掰下来。有些人家劳动力多,在地里就把玉米棒子上的苞叶剥掉了,黄灿灿的玉米棒子运回家。多数人家是把带苞叶的玉米棒子运回家,堆在院子里,晚上一有空,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剥苞叶。大点的孩子也在大人的指导下剥苞叶,小些的孩子则把玉米堆当成了游乐场,爬到顶上,再滑下来,玩累了就躺在剥下来的苞叶堆上休息。

    有些玉米把苞叶剥完,剥好后垒在台阶上、窗台上。有些玉米要挂在墙上。这些悬挂的玉米要留三四片苞叶,使用苞叶把两三个玉米系在一起,墙上钉上大钉子,系上粗铁丝做成的大挂环,系好的玉米挂在这些环上。有的人家要挑选一些干净的大苞叶存起来,农闲时候编炕上的垫子或者坐的小墩子。
    割黄豆要在上午九点之前进行。九点以后,在阳光的照射下气温升高,一来豆荚变硬扎手,二来手握豆秆时,相对干燥的豆荚容易裂开,大量豆粒滚到地里,损失较多。人们都是早晨五点多就往地里赶,天微微发亮时,黄豆地里就能见到很多劳作的人了。和割麦子时一样,几个人一字排开,每人负责割身前的几行,人们掌控着速度,赶在气温升高之前割完一块地里的黄豆。
    脱粒机打黄豆效果不好,破碎率较高,因此割下来的豆子,多数人家会摊在公路上,让过往的汽车“帮”着碾压。这时候,穿过村庄的一段公路变成了“打豆路”。每天上午,路上摊的豆子需要用铁叉翻两三遍。到了下午,“打豆子”的人家在路上收获脱粒后的豆子。一人用铁叉掀起豆秆,一人用笤帚把豆秆下的豆粒扫出来。在路上干活有些危险,必须时时注意过往的汽车。在有风的下午,有的人家把这些豆粒运到邻近的场上,用木锨扬起杂有碎荚和尘土的豆粒,借助风力得到干净的黄豆。好多人家就在路边的地里用簸箕簸,常常要到天黑才能簸完。晚上, 在路边把豆子堆成圆台形的堆,用防雨布盖好。第二天继续重复这一过程。

    三四天后,豆子打完了,豆秆从最初厚厚的一层变成了薄薄的碎片。一些人家把这些碎豆秆运回家,垫在猪圈里。
    地块的堎上栽的小豆、豇豆、蓖麻等小杂粮,豆荚或果实渐次成熟,熟的足够多了就摘一次。在地里收割玉米等作物时,趁着等候运送农作物的平车或三轮车的时间,人们会把这些小杂粮成熟的果实先摘一遍。过七八天以后,专门抽一天或半天时间,把家里每块地的小杂粮再摘一遍。晚秋时候还要做一遍扫尾的工作。

    有的人家堎上栽了小麻,成熟后连茎割回家,晾在院子里。干到一定程度时,在铺了布的地上摔打雌株,麻籽跳动着纷纷落下来。雄株茎上的皮是上好的纤维,一条条剥下来,用来捻麻线、搓麻绳,一些短的撕成小条,直接绑东西。
    新打下来的粮食必须及时晒干。新粮食的晾晒和地里的农活常常需要同时进行。只要天气晴朗,都有一两个人先在院子里或大门口搭好铺子,晒了粮食再下地干活。不去地里的老人或小孩负责看铺子,隔一段时间摊一次,以使粮食均匀地晒干,还要防止鸡和麻雀偷吃。下午,地里干活的人也会有一个提前回来收铺子。秋天里粮食的晾晒工作量较大,黍、谷子、高粱、黄豆、小杂粮都需要晒干。90年代中期,盖了新房的人家,因为有了晒台和二楼的空间,减少了不少晾晒的劳动量。
    黄豆打完后,轮到处理地里的秸秆了。人们用镰刀沿着靠近地面的一节把黍秆和谷秆割下来,捆成大小适中的捆。多数人家只把其中一部分拉回家,剩余的赠送给养着牲口的亲戚或邻居做饲料。

    拉回家的黍秆和谷秆派上了不同的用场。一些解捆后,分两三层均匀地盖在了猪窝上,猪圈的地面上,向阳的地方也铺了一些,这部分谷秆在即将到来的寒冬可以为猪的家增添些暖意。一些挑选出来的粗而长的谷秆,捆成七八厘米粗的谷秆束,卡在传统居室的门(传统的两扇木门)转轴端和门口砖墙的空隙处,抵挡住冬天通过门缝往屋里吹的呼啸的冷风。剩余的谷秆一捆捆树立在厕所(都是露天的,建在院子一角或大门外不远处)的地上和围墙上,这时候,厕所的墙突然增高了不少,地面的空间也小了一圈。刚放了谷秆的厕所里散发着干草特有的气味,这里有时也会成为麻雀、老鼠等小动物冬天晚上御寒的场所。在冬天和春天,这部分谷秆陆陆续续地用作灶火生火时的材料,也用作过年时“架年火”的重要材料。
    高粱秆的用处很多,人们会用特意挑选的高粱秆来编织或捆扎多种用品。割下来的高粱秆,在地里根据长短粗细初步分类,分别打成捆运回家,成捆存放在院子的一角,在那里慢慢干燥。闲的时候,挑出两三捆一定长度的高粱秆,把秆上残留的叶片剥净,一根挨一根地排列好,中间用几条麻绳编起来,编成几卷高粱秆帘子,用作晒粮食的铺子铺底的用具。90年代后期以前,高粱秆上的“棒儿”(长穗的一节)是非常受欢迎的材料,好多人家割了高粱后,会及时把品质好的棒儿折下来拿回家,秋天到高粱地折棒儿曾经是孩子们一项重要的劳动。干燥后的棒儿在人们的生活里大显身手:连缀成大大小小的锅或缸的盖子;捆扎和插成小鸡住的鸡笼;扎花灯时作骨架;点燃油灯、蜡烛、鞭炮的点火用具;扑火罐时罐子里的燃料;做成眼镜、小动物等小玩具。
    最不受欢迎的是玉米秆。少数玉米秆做了不太挑食的牲口的粗饲料,多数人家是把玉米秆和挑剩下的高粱秆用作了地里的肥料。人们在地里挖几个长方形坑,把这些秆放在坑里点燃,烧到快一半时坑里填满土,让这些秆在土下面慢慢碳化。晚秋时节,一些地块上往往飘荡出袅袅的青烟,这是在土下面焚烧的秸秆散发出来的。
    高粱地、玉米地里的茬,要用锄一个个地挖出来,至少要把残留的茎和一部分根挖出来。这种活儿要干好几天,锄、耙子、箩筐、扁担轮番上阵。挖出来的茬用耙子搂成小堆,拿箩筐盛了,用扁担挑到地块附近较深的荒沟边。倒进荒沟的茬经过一冬,雪盖日晒,慢慢地腐烂,来年变成了野草的肥料。
    进入农历九月后,昼夜温差加大了。早晨的太阳升起之前,地上常常铺一层白霜。红薯、土豆、花生的茎叶在严霜摧残下,几天时间里叶子快落光了,剩下的是发黑的打蔫叶片和茎。这提示人们该收获这类作物了。

    红薯地里,一人用镰刀卷地毯似的把一大片红薯秧搂开,露出分布着裂纹的地面。有的安裂纹宽,露出了几条紫红色,有的安裂纹很小。一人用?头小心地刨每安红薯。刨起来的红薯大小不等,还有弄破的,一行行地躺在地上。快收工时,地里的人开始整理刨出来的红薯,去掉红薯上粘的土,大的放在一起,小的和弄破的放在一起。土豆和花生这时候茎几乎枯完了,不用割秧,直接刨。刨出来后也要分类整理。
    黄豆地里套种的白萝卜也该收了。在割完黄豆后差不多二十多天里,白萝卜的根全都长粗长胖了不少,有些萝卜长得超大,白白胖胖的一大截露出了地面。人们使用两股铁叉(叉头和木柄垂直)把萝卜一个个别起来,按大小分类后拉回家。
    收回家的红薯存放在院子里的红薯窖中,可以保存到来年春天。红薯窖是水井样式的深坑,壁上打了两列相对的小窝,人可以踩着小窝下到底,窖底部的壁上挖有一个或两个拱形的大洞,红薯就放在这个洞里。多数红薯窖是两三家共用的。萝卜和土豆埋在家附近空地上的窖里(长方形的浅坑)。冬天里,隔一段时间从窖里拿出一些食用。有些萝卜则是另一种经历;经过切丝、切片处理,层层紧压在大小不等的酸菜缸、咸菜坛子里静静地腌制;或者在阳光下晒几天,自然脱水后变成皱巴巴的暗红色菜丝,冬天或初春被主妇们做成美味的佐早餐小菜。80年代时,在萝卜丰产的年份,一些人家也会把一部分萝卜以几分钱一斤的价格卖给来村里收萝卜的商贩。
    秋分前后,耕地的拖拉机和“骡耕二人组”又出现在地里。当年种玉米或高粱的地需要及时秋耕,倒茬种植冬小麦。接着,耧再一次派上了用场,人们再次使用人力或畜力播种。至寒露,村里人家陆续完成了冬小麦的播种。地里所有作物都收完了,沟里和路边的野草也变得枯黄,田野恢复了土黄色。远远望去,一道道黄色的土岭和小盆地在晚秋的暮色中透着些许苍凉。热闹的田野变得冷冷清清,一年的农事结束了。

    从春到夏,从夏到秋,村里人按照大自然的节律、随着各种农作物的生长阶段从事紧张、忙碌的粮食生产。在这片土地上,人们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重复这种生产过程。
    庭院种养



    村里人习惯在自家院子里或院门外的空地上种菜栽花,饲养家禽家畜。

    1.种菜

    村里大部分人家喜欢在院子里种菜,从几棵到几十棵不等。一来充分利用土地,二来用种菜中的劳动充实日常的闲暇时间,三来节省一些买菜的开支。当然,只有少数人家院子足够大,或者家里还有不住人老屋的院子,他们种的菜品种多数量大,在一段时间里收获的菜差不多够一家人吃。院子里种菜对多数人家来说,并不会节省多少买菜的开支。

    村里人家新房的院子都铺了耐火小方砖,老房子的院子铺的是青砖。他们想出种种办法开辟种菜的阵地:有的人家院子里铺砖时预留出一块土地做菜地;有的在铺好的砖面上垒了二十几厘米高的“菜坛”,里面填了土种菜;有的在发过红薯苗的“池子”里种菜,这是个砖垒的高约四五十厘米的长方体,里面填了混合后的沙和土;有的用小编织袋盛满土,排成一列种菜;有的用大而深的瓦盆种菜。
    院子里常种的菜有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

    80年代,这几种菜都需要家户自己育苗。前一年秋天,植株上留一两个果实长到自然成熟。摘下来剥离出种子,晾干,用纸包好,纸包上写上菜名,存放在干燥通风、不易变质的地方。到了春天种菜的时节,把种子浸湿,均匀撒在装了细土的盆里。种子上面再盖一层薄土,喷一遍水,用塑料膜盖住,放在暖和的地方。出苗前,每天揭开膜透一会儿气,并经常查看土壤的干湿情况。出土的小苗长到一定高度时,就可以移植了。这个过程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有时候出苗率很低,有时候一些小苗会夭折。每到种菜时,总会有些人家四处打听谁家有多余的菜苗。
    90年代,村里两三家开始卖各种蔬菜种子,同时卖长得足够大的西红柿苗、黄瓜苗等蔬菜幼苗。一些人家放弃了自己育苗,直接买苗种植。蔬菜种子的丰富多样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有的人家种两三盆青菜,过一段时间摘一些叶子,放在汤面里吃;有的人家种了香菜、韭菜,作为某些饭食的调味品。
    夏天,院子里的菜陆续开花结果。浇水、松土、打岔、疏花、绑扎,这是人们辛勤劳作的成果。西红柿旁边都插了结实的木棍,茎用布条固定在了木棍上,隔一段距离绑一条。这是防止果实长大后压倒植株。西红柿的下层结了大小不等的青色西红柿,上层的小黄花正在开放。黄瓜的藤顺着木棍爬,藤上的卷须用力地抓住周围的物体,宽大的叶子下藏着几个弯曲的小瓜。茄子上层盛开的紫花和下层青色的小茄子互相映衬着。瓦盆里的辣椒,一些凋零的小白花下冒出了尖尖的小辣椒。
    院子里的菜都是熟一个,吃一个。黄瓜和西红柿多是摘下来洗洗生吃。辣椒结的多,同时成熟很多个,人们把辣椒切成小碎块,用油炒了,吃面时当佐料。茄子搭配豆角、土豆、肉等,一起炒着吃。

    院子里种菜已成为村人难以割舍的一种生活方式,只要院子存在,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2.栽花


    为美化家居环境,村里多数人家的院子里或院门口栽了花花草草。有些非常爱花的人家院子里留出一大块地方栽花、摆放盆花,栽的品种多,养的也很好。花开时节,满院生辉,路过的人都会在门口驻足观看,熟识的人还会进到院子里参观一番。多数人家栽的是花费功夫较少的当地常见花卉。

    一年生的草本花栽得最多。这类花春天撒籽播种,夏天或秋天开花,晚秋霜降时,植株枯萎,挑一些饱满的成熟种子收起来,来年春天再播种。村里人家常栽的有“坐锅花(紫茉莉)、小桃(凤仙花)、菊花、红穗子(红蓼)、饼饼花(蜀葵)”。
    坐锅花的花朵开放时像个喇叭,有紫色的、黄色的、半紫半黄的,喇叭中间伸出几根黄 色的花蕊。两三棵长在一起时,一大片浓绿的叶子衬着顶端的鲜艳小喇叭,散发着质朴的美。开花期间,每天傍晚“喇叭”打开,持续个把小时。其他时间花冠收缩成扁球状。它每天开放时,人们刚把锅坐在灶上,准备做晚饭,所以管它叫“坐锅花”。秋天,坐锅花的花托里包着一颗颗种子。成熟的种子大概和红小豆一样大,漆黑色,六面体形状,每个面上有几排凸起的小圆点。
    小桃的叶子像桃叶,夏天里朵朵大红的花在暗红色的茎上层层开放。伏天里,女孩们喜欢用它的花染指甲。小桃花和瓦松、白矾捣成泥,敷在指甲上,再用苍耳叶包起来。几小时后去掉包裹的叶子和花泥,指甲变成了红里带黄的颜色。它的果实是枣核形的,成熟时由绿色变成了黄色。一碰到外力,“黄核”就会突然崩开,核里褐色的种子朝四面八方弹射出去。
    村里栽的菊花主要是“北京菊”(百日菊)和“黄罗伞”(万寿菊)。北京菊的花多是红色或紫色。花朵中间是个较大的椭圆形花盘,绕着花盘边缘长了一两层短粗的花瓣,给人的感觉有些笨拙。黄罗伞的叶子和常见的菊花叶子外观不同,有些像柏树的叶子。橘黄色的花朵,多层花瓣,很漂亮,但是气味不好,靠近时能闻到淡淡的臭味。黄罗伞受到自身气味的拖累,反而不太漂亮的北京菊栽的人家更多。

    这四种花多栽在瓦盆里,放在屋子门口的台阶上、窗台上、鸡窝顶上、院子里露天厕所的地上。
    红穗子和饼饼花的植株长得较高较大,通常栽在院门口附近,不用花盆,直接栽在地上。红穗子开花时,朵朵深粉色的小花组成一个个小穗子。穗子上的小花有的已经开放,有些还是花骨朵,压弯了长长的花梗。饼饼花通常几棵栽到一起,组成高低错落的花丛。主干上从下往上排列着全开的、半开的花和大的小的花苞。完全开放的是深红色圆盘状花,偶尔也有一棵白花(村里人不喜欢栽白花,认为不吉利),映衬在红花丛中,显得很别致。相比较来说,红穗子更受欢迎些,因为丛生的饼饼花夏天里提供了阴凉的小环境,常会吸引蛇到花丛中乘凉,而多数人家不希望家门口附近出现吐着芯子的阴冷的蛇。
    有些人家也栽了多年生花卉,多是极耐寒或者冬天休眠的花,可以挺过寒冬。村里冬天很冷,虽然屋里生了火,但仅是火炉旁和炕上暖和,屋子里远离火的地方温度仍然较低,晚上睡觉后封了火,远离火的地方温度更低。要想放在屋里的花不被冻死,需要人特意地照料。这类花主要有夹竹桃、看樱桃、美人蕉、大丽花、月季、仙人掌、仙人球、夏草(一种多肉植物)等。
    80年代中期,不知道是谁家先种的,夹竹桃一年之内成为明星花卉,受到村里人的追捧。它枝干修长,革质的柳叶状叶子四季浓绿,顶端开出一簇簇粉红色(或白色)重瓣的桃花型花朵,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人们把夹竹桃栽在小缸里,夏季放在院子里,天一冷就转移到屋里暖和的地方。到了90年代初,夹竹桃有毒的消息流传开来,这使它的地位急转直下,从养花人家的宠儿变成了弃儿。有人直接把夹竹桃砍了,有人任其冬天受冻而死,只有极少数人家详细了解了夹竹桃毒素所在和注意事项后,仍然养着。
    观果植物“看樱桃”植株较为低矮,开出的小白花和辣椒花相似,很不起眼。花落后,结出一个个小青果,果子能长到弹珠那么大。秋天,它的果实渐渐由绿转黄,最后会变成红色。这时候植株上挂满了黄色、红色的小圆果。下霜前,得转移到屋里养着,如果屋里温度较高,整个冬天都是满树果子。成熟果子里包裹着扁平的白色种子,挤出来晾干后来年播种,出芽率高,很容易得到小苗。这些特点使它成为村里人喜爱栽的花卉。
    美人蕉和大丽花多栽在院子的地面上。一个叶片宽大,顶上开一朵又长又大的红花或橘黄花;一个开花时红紫斗芳菲。秋天,这两种花的植株枯萎后,要把地下的块根刨出来,存放在红薯窖里。来年春天,再把块根种在土里,依然会长出健壮的植株,开出美丽的花。但是较为麻烦的操作,使一些有心养它们的人家知难而退。

    仙人掌和仙人球下霜之前要搬到屋里,放在屋里暖和的地方。月季秋末要截短,用谷秆包起来放在屋里。但这些措施并不能保证它们安全度过冬天,如果冬季里有几天温度降得比往年低,这类花常常一命呜呼。
    @于于没谱 2019-12-01 08:19:51
    等待楼主更新。
    -----------------------------
    很久没人回复了。谢谢支持,我会按我的目录写完的
    夏草是村里人栽的最耐寒的宿根花卉,可以全年放在院子里。春天,盆里长出一个个由苞片叠合的小芽。到夏天,每个芽都长成了一根独茎,茎上对生肥厚多汁的叶片,有的茎顶端着生一丛小花苞。秋天,夏草开花了,粉红色的小花组成了一个个伞盖,散发的香气引来了白的、黄的、花的蝴蝶。深秋时,夏草的茎干枯了,用手一晃,就从根部断下来。任凭冬天风雪肆虐,来年又从土里钻出来。它的根在盆里不断生发新芽,两三年下来,就会从几棵变成一片。它叶子的汁液能消肿止痒。夏天,被蚊子或其他小虫子咬了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摘两片夏草叶子擦一擦。
    90年代末期,一些大村的“会”上出现了卖花的商家。越来越多的花卉品种进入了村里人的院子里、屋里。但经过当地环境选择的、人们长期栽的这些室外花卉,依然是装点庭院的主要角色。



    下一节开始写 养鸡
    3.养鸡


    村里人养鸡不是为吃鸡肉,是为获得鸡蛋。鸡蛋不仅是家人重要的营养品,也能作为礼物送给坐月子的产妇等亲朋,还能卖给附近的煤矿食堂,变现补贴家用。每家都希望饲养产蛋多的母鸡,一家一般只留一只毛色漂亮、身体健壮的公鸡。这只公鸡可以报晓、鸡群外出觅食时保护家里的母鸡,其他的公鸡都用于物物交易,换成了竹筛等生产工具。农闲时候,当“公鸡换米筛,米筛笸箩换公鸡”的吆喝声在街巷里响起时,一批公鸡就被绑着长竹竿的网兜网住,装进小贩的笼子里带走了。
    每年春天,卖“鸡娃”的小贩来到村里,沿街叫卖。妇女们闻声而动,把小贩装鸡娃的筐团团围住。双方讲好价钱后,小贩往筐里撒一把小米,鸡娃欢快地吃起食来。妇女们开始挑鸡娃,把自己看中的从大筐中捉出来,挑的都是健壮的、看上去像母鸡的。这些鸡娃多是当地品种,有黑的、白的、黄的、花的。有一两年来过卖“洋鸡”的,一律是小白鸡。这些洋鸡长大后,人们发现公鸡多,母鸡长的胖但下蛋少,有人说这种母鸡必须吃饲料才肯下蛋。此后,村里人就不买洋鸡了。
    鸡娃买回家后,在院子里用木板、砖头围一小块地方做养鸡娃的“围场”。鸡娃白天在“围场”里生活,喝水,吃食,嬉戏;晚上要住进“棒儿”插的鸡笼里。鸡笼不能放在地上,必须挂在扯在空中的晒衣绳上,防止大老鼠咬死鸡娃。一段时间后,一些鸡娃长出了小翅膀和小尾巴,有的只长出小翅膀,尾巴到快成年时才会长出来。它们常常飞出、跳出围场,探索未知的世界,在院子里四处活动。夏末,半大的小鸡开始到院子外边活动,很多小鸡头上、屁股上抹了颜色,以便和其他人家在外边活动的小鸡区分开。秋末,活下来的小鸡长大了,可以很清楚地区分出公鸡母鸡。它们白天跟随家里的成鸡一起活动,晚上住进了鸡窝里。
    另一种繁育小鸡的方法是抱窝的母鸡孵出小鸡,并且带着小鸡长大。在春天或夏天,如果家里的某只母鸡停止下蛋,每天撒开翅膀咕咕咕地叫,卧在空的或有鸡蛋的鸡窝里不愿意出来,那这只母鸡就是母性爆发了,随时准备孵蛋。这时候,主人如果想繁育小鸡,就会准备新鲜的受过精的鸡蛋和不受打扰的环境,让母鸡安心孵蛋。通常准备一只大陶盆,里面垫上麦秸,鸡蛋挨个摆在麦秸上。卧在陶盆里的母鸡自己会选择舒适的方向和位置,陶盆上扣一个透气的盖子,盖子上压一块砖。或者挑一个便于出入的宽大的生蛋窝让孵蛋母鸡使用。
    每隔三四天,母鸡从孵蛋的盆里或窝里出来一次,喝水、吃食。趁母鸡吃食时候,主人把母鸡可能翻不到的鸡蛋翻一翻。孵到十一二天时,可以把蛋放在一盆温水中测试,有活胚胎的蛋在水中不停地移动,没发育的或死胎的蛋基本不动。人们常用这种方法及时剔除孵不出小鸡的蛋。孵到二十至二十一天时,有的蛋壳上裂开了小细纹,有的啄开了小孔。细细倾听,可以听到小鸡在蛋里啄壳的声音。接下来的一两天,母鸡的翅膀下会钻出几个毛茸茸的小脑袋。
    结束孵蛋的鸡妈妈带着鸡娃在院子里散步。等鸡娃长大一些后,鸡妈妈逐步带着鸡娃探索院子外边的世界,捉小虫子,在土窝里打滚,并教给鸡娃找食物和自我保护的方法。为了保护鸡娃,鸡妈妈变得非常勇敢,它常常撒开翅膀,边叫边跑着驱逐靠近小鸡的公鸡、小猫、小狗,甚至小孩子。鸡妈妈带着的小鸡夭折的较少,长得也更快,主人省了不少精力。
    每天早晨,吃过食的鸡都到院子外边活动,傍晚时分回到院子里,进鸡窝睡觉。下蛋的鸡中间回来,在产蛋窝里下蛋。大多数鸡下蛋后,咯咯蛋,咯咯蛋地叫个不停,估计是告诉主人“我下蛋了”。多数主人听到后从及时从屋里出来,顺手撒一把吃的。少数鸡悄悄地回来,下蛋后默不出声,悄悄地出去,主人花几天时间观察,才能搞清楚这颗没有报告声的蛋是哪只鸡下的。有些鸡吃里扒外,在家里吃食,去别人家下蛋。主人发现后会计算它们下蛋的日子,早晨一出鸡窝就逮起来,关进下蛋窝,下了蛋才能出去。有些鸡有些返祖,专门在长满荒草的废弃猪圈或偏僻的秸秆垛里、小树丛里下蛋。主人为找到它们的下蛋地点,花了好多心思,但并没找到多少。偶尔,少数“掉蛋鸡”也会给主人一个惊喜——带着几只孵出的小鸡回到家里。
    散养的鸡寿命都不长,会碰到种种意外,多数只能活两三年。有的被老雕抓走了,有的被狗偷吃了,有的被夏季暴雨天里爆发的河水冲走了,有的被车撞死了,有的生病死了。最可怕的是鸡瘟病的传播,全村所有的鸡都被扑杀。90年代后期,村里有两三家成了养鸡大户,很多人习惯了买鸡蛋吃。养鸡的人家和各家养的数量逐年减少。

    4.养猪

    村里人养的猪分三类,饲养方式、难易程度有所不同。
    大多数人家养的是肥猪。猪圈建在院子里或者院门外不远的地方。砖砌的半人多高的墙围成长方形或正方形,一个角上砌了斜顶的猪窝,一边安放着石材做的食槽。养猪的人家家里备有积攒泔水的猪食缸、熬猪食的锅、盛猪食的桶、舀猪食的大勺子。
    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养的猪都是当地的黑色土猪。每到春天,打算养猪的人家多在村里赶会时买两到三头小猪。初来乍到的小猪过着惬意的日子,一日三餐,吃的是纯粮食熬的猪食。小猪长到一定重量时,主人会请阉猪师傅给小猪做阉割手术。阉过的猪性情变得温和,容易育肥,肉质更加鲜美。从夏天到初秋,养猪人家常常到地里拔草、折红薯秧、折萝卜叶子,这些零食直接倒在猪圈里给猪吃。猪食也渐渐变成了泔水里混合少量碎玉米、麦麸、谷糠等熬成的糊状物。猪圈里的猪粪、碎秸秆、地面表层的泥土等组成的混合物会逐年增多,隔一两年就要清理出来,用车运到地里当肥料。80年代中期以前,住在村庄边缘的人家得提防夜里来偷猪的贼。冬天除了提防偷猪贼,还要提防来村里偷吃猪的狼。
    经过一年多时间,小猪变成了肥猪。当年家里办喜事的,请人杀了肥猪作喜宴的食材。除此之外,这些肥猪都在惊叫和挣扎中,被收猪的商人绑住四蹄,扔进了拉猪的车里。养猪人家一年多的辛苦,换来了或多或少的钞票。
    90年代中期,有些人家开始养品种白猪。饲养这种猪的方式比土猪要复杂些。猪圈的地面必须硬化,每天都得清扫粪便,要不然白猪容易生病。吃的食物里要添加一定量的猪饲料,否则白猪营养跟不上,影响生长。当然,只要按要求饲养,白猪的生长速度比土猪快不少,长成后块头更大些,卖的钱更多。这是一些人家选择饲养白猪的主要原因。
    部分人家养母猪,以卖母猪所生的猪娃获利。养母猪的猪圈,墙修得更高更结实。母猪胃口好,不挑食,难吃的食物也吃得津津有味。虽然在吃的方面省心,但有别的难处。当母猪进入发情期时,主人必须及时找公猪给母猪受孕。一旦有所延迟,烦躁的母猪会拱塌猪圈墙,离家出走,在田野里四处游荡。这时候,主人家常常会花费一天甚至两三天时间四处寻找母猪,有时母猪破坏了别人家的青苗,主人还得赔偿。
    母猪怀孕后,根据怀孕的阶段,主人喂给母猪的食物会有所改变。母猪快生产时,主人要在猪圈里担当助产士。有的猪娃被黏液堵住了口鼻,主人要赶紧清理掉这些黏液;有的猪娃出生后所处位置不好,主人得及时移开它们,以防被还在生产的母猪压死。母猪生产后,主人要悉心照顾,以促进母猪产奶和身体恢复。猪娃长到一定重量时,主人把它们装进麻袋里,拉到“会”上出售。
    养母猪的人家都希望自家的母猪多生几胎,希望小猪能卖到好价钱。总体来看,只有多年养母猪、经验丰富的人家,可能卖出两三拨高价的小猪,获得较多的回报。只养两三年母猪的人家,一般很难获利,最终以卖掉母猪收场。
    极少数人家养公猪,以给母猪受孕获利。公猪脾气暴躁,有较强的攻击性,它的猪圈是修得最高最结实的。公猪的食物自然与肥猪不同,应该有特殊的养育方法。除了公猪主人和一些来给母猪受孕的母猪主人,其他人少有机会见到公猪。有人说,公猪一跳能跳两米高;有人说,公猪长着露出嘴外的长獠牙;还有人说,公猪就像一头大野猪……对于村里大多数来说,这是一类神秘的猪。
    90年代后期,附近村子建起了规模化养殖的猪厂,这成了散养猪农户的重要竞争者。同时,年轻人也有了比之前更多的进城打工机会。渐渐地,大部分人家不再养猪。




    接下来说说养猫
    5.养猫


    不管是住在村边还是村中心,不管是老房子还是新房子,老鼠总是千方百计地混入人们的生活空间。夜里,人们一睡觉,老鼠就出来干坏事,偷吃食物,啃咬衣服、书本,乱拉粪便……为了消灭、赶走老鼠,有的人家在家里的老鼠常活动的地方安放了捕鼠夹子,有的人家在一些角落里下鼠药,有些人家则养猫对抗老鼠。
    村里人家养的猫都是当地品种,狸猫、黄猫较多,有少量白猫、黑猫。猫从哪里来呢?大概有三个渠道:有的是从养母猫的亲戚、朋友家抱的小猫;有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跑到某家的院子里来,跑来的猫把这家当成了自己的家,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失主来寻找,主人想着这猫能吓吓老鼠,暂且养在家里;有的是在地里干农活时碰到的流浪猫,这只猫碰巧喜欢其中一个人,跟在这个人身边温柔地喵瞄地叫,如果这个人正好是个爱猫人士,流浪猫就成功摆脱了流浪。
    猫喜欢卧在灶台边、火炉旁等暖和的地方。它的日常食物很简单,大多是在猫碗里放一些干馒头、饭菜等。附近人家办喜事时,有些主人也会惦记着给猫改善生活,拿回一些宴席上剩下的鱼肉给猫吃。它很爱干净,每天睡醒之后,都用前爪洗脸,舔遍全身的皮毛。养猫人家都会准备一个猫专用的装了炉灰渣的便盆。猫会主动到便盆里撒尿、拉便便。每次拉完便便,它都要用爪子把旁边的灰渣扒过来,把便便盖住。便盆用三四天就要及时更换新的灰渣。很多猫拒绝使用粪便较多的便盆,它会围着便盆大叫,提醒主人该换灰渣了。
    白天,睡醒的猫活泼好动。有时弓起背和腰,伸直两条前腿抓住板凳,在板凳上磨爪子;有时爬上院墙,再从院墙上跳到房顶上,在房脊上优雅地来回走动;有时在院门外的草丛里捕捉蚂蚱、蝴蝶等昆虫;有时歪着头,笨拙地用臼齿吃青草。
    晚上,这位捕鼠专家开始履行职责,展示它高超的捕鼠能力。一听到有老鼠的响动,就悄无声息地朝着发出声音的地方走过去,在接近目标时弓下身子,每一步都落下得很慢,很轻,接着突然发出致命一击,将老鼠死死地叼在嘴里。如果老鼠藏在较小的缝隙里,猫就在缝隙外边耐心地等待。至于猫是怎么吃完老鼠的,养猫的人也不太清楚,因为它们总是躲到人看不见的地方吃老鼠。
    养猫的结局有两种:意外死了或丢了。有的猫吃了已经中毒、行动缓慢的老鼠,或者吃了中毒的麻雀,毒发而死;有的经常跑到门外玩耍,有一天再没回来,它或许跟着过路的人走了,或许厌倦了现有的生活,又去新的地方探险了。
    下面聊聊养狗
    6.养狗



    村里人家养狗,多是为了让狗看家护院,或者在苹果、梨子成熟的时节,晚上和主人一起去果树地里看果子。

    村里的狗大多数是当地的土狗,一般是从养了母狗的亲戚、朋友、邻居家里抱来的小狗养大的。少数人家养的是狼狗,这在当地不容易得到,多半是从市场上买来的。养狗的人家都在院子里垒一个或搭一个狗窝,里边垫了碎秸秆等软材料,这是狗睡觉的地方。大多数狗的食物是剩饭、剩菜,主人一般不专门给狗做吃的。少数幸运的狗,或许因为很能干,帮了主人很多忙,主人做每顿饭时也会给狗做一碗,主人吃什么,狗吃什么。
    狼狗攻击性强,主人怕它咬伤人,平时都拴在院子里。土狗一般不拴,满村乱跑。只有过年走亲戚和村里“会”时,因为来往的生人很多,才会在院子里拴几天。村里多数狗见了陌生人不追不咬不叫,除非有人故意挑逗它们。在街上和陌生人相遇时,它们安静地从陌生人身边走过去,人和狗相安无事。陌生人得到主人允许,进入主人家的院子时,它们只是过来闻一闻陌生人,就友好地走开了。也有一些领地意识或者说看家意识很强的狗,紧紧地看护着主人家的东西,如果发现外人拿着主人家的东西向院子外走,它们会大叫着追上来。邻居们来这些人家借东西,主人得把东西拿出院门外,再交给借物的人。
    并不是所有的狗都是无害的,每个村里总会有几只恶狗,威胁着邻居、过路人和来访者。有的狗以追逐小孩儿和怕狗的人为乐趣。一只恶名昭著的狗,曾多次狂吠着追逐过路的人,惊慌失措的过路人在狂奔中往往会摔倒磕伤。一次主人外出办事,专门把它拴在门口的晒台上。临近中午时分,路上不断经过放学回家的中小学生,这只狗追人的毛病又发作了。它居然挣断绳子,跳下接近三米的晒台,追逐并咬伤了一个过路的少年。听到惊叫声的邻居们一顿密集的棍棒才迫使它松口。主人最终处死了这只狗。
    有的狗仗人势,喜欢当着主人的面逞威风。“没事,过来吧,我家的狗不咬人。”主人看到大门口的过路人有些畏惧,鼓励过路人走过来。话音刚落,狗就飞快地窜过来,张牙舞爪地扑向了路人的腿。更有甚者,狂叫着直奔对面的路人,路人惊叫着转身逃跑,主人忙不迭地呼叫狗“回来!快回来!敢咬人打死你!”厉声训斥狗好一会儿,它才会放弃追赶,悻悻地跑回家。
    有的好像劫匪,专在晚上拦路,挡在门口的路上又叫又跳,不准人通过。最危险的是一些善于伪装的,在晚上跟踪、偷袭路人。它们看上去低调安静,一副无害的样子,在路边慢慢溜达。当发现哪个骑自行车经过的人对它防备心较弱,警惕性不高时,就会悄声地从后面追上去,逐渐加速,接近骑车人。骑车人发现后,别无选择,必须赶紧提速甩掉它。夜晚的乡村公路很黑暗,骑车人逃跑得常常很狼狈,据说有人慌乱中骑到路边的排水沟槽里摔倒受伤,有人被它咬伤了腿。
    村里人都知道自家居住区域恶狗分布的地点,怕狗的人出门时会躲开那些地方。大人常常教给孩子们反击恶狗的办法。“狗也是欺软怕硬,碰到恶狗时气势上要占上风,不能表现出害怕的样子。要是狗追过来了,弯腰捡石头砸它,或者弯腰装出捡石头砸的样子。狗怕弯腰狼怕戳。一般的恶狗,砸几下就逃跑了。”外来人来村里找某家,或者本村人到村里不太熟悉的区域找某家办事,在向路边闲坐的人打听时,总要先问个重要的问题:“这家有没有狗,咬不咬人?”
    村里的狗四处撒尿、拉便便,在墙角、树干等地方做领地标记。在发情期,公狗们聚在一起追逐、打斗。养着母狗的人家,大门和大门口的墙都遭了殃。几只公狗每天都来,在这些人家的大门上、门口的墙上撒尿,争相留下自己的气味,试图赢得母狗的青睐。整个发情期,村里的狗喧嚣吵闹,有些人不胜其烦,常听见一些人骂狗、撵狗的声音,使得原本就闹腾的气氛更加闹腾。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午夜咖啡馆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9 17:15:48  更:2021-08-19 17:33:35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