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小说文学 -> 〖天涯头条〗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 正文阅读 |
[小说文学]〖天涯头条〗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第170页] |
作者:V哥掰谎 |
首页 上一页[169] 本页[170] 下一页[171] 尾页[19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83回原文)石头不知甄家出了甚么大事,奇而口吐人言道:“贵府莫非历过一番劫掠不成,公子所泣何人?”公子回头一看,只见一块晶莹鲜润的宝玉离地五尺悬空而言,拭泪讶然道:“怪了,玉石会讲人话,倒唬人一跳。”石头见他貌同贾家宝玉无二,便知此人乃甄家宝玉也,乃道:“吾本是石头城荣国府贵公子贾氏宝玉所配之物,近来闷了出来逛逛,请不要见怪。”甄宝玉道:“倒也怪异。”又道:“吾哭的是我的红颜知己,先我一步而去,吾家先是被圣上下旨抄没,后又遭贼寇入侵,说了亦是无益,不如不提。” |
贼寇入侵是家败的根本原因 分别生活在两个“平行宇宙”的贾宝玉和甄宝玉之间虽然几乎一模一样,跟照镜子似的,可还是一些区别,第一,两个人的姓不一样,一个甄一个贾,自然是谐音“真、假”,为什么要这两个姓呢?应该并不是相反的关系,不是一个是好人而另一个是坏人,还是在暗示我们二人之间的所谓“传影”关系,要知道人和镜中的人就是传影,两个人的像是左右颠倒的。第二个不同点是甄宝玉所在的“平行宇宙”时间流逝要快一些;再有甄宝玉胸前没有戴个“通灵宝玉”,只有贾宝玉有,所以甄宝玉见到这个悬在半空中的“通灵宝玉”很是惊奇,说实在的是够吓人的,可甄宝玉表现得很淡定。奇怪的是为什么“通灵宝玉”在贾宝玉面前装得跟块石头似的,从来不跟他聊天,而在甄宝玉面前这样活跃,不怕被甄宝玉吓到吗? 而“通灵宝玉”自报家门所说得也很有意思,居然说自己是“石头城荣国府”来的,要知道“石头城”是南京的别称,这也正合了“金陵十二钗”的意思,作者不敢提北京,所以把国都说成了“石头城”,因为南京是大明的旧国都,而南京自古有多个别称:石头城、金陵、秣陵,所以吴梅村有一本暗示怀念前明的戏剧叫《秣陵春》。如果贾府真的是在南京,而甄府在江南,两家离得不算太远。可在前八十回里对贾家所在的地点说得让人晕头转向的,又象是在南京,可又不是在南京,是一笔糊涂账,一直以来很多学者都在争论,可也没有个所以然来,应该说这是作者故意所为的,而书中还几次提到贾家在京城呢。 |
在第五十六回里有这样一个介绍很奇怪: 只见榻上少年说道:“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我只不信。” 这说明贾家在长安,也就是说石头城就是长安,真叫乱!这都是作者无法直接说贾家影射的是明朝皇宫所导致的,甚至有可能是作者有意这样写的,让人家去思考这是为什么。其实一旦我们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因,那自然就不会太在意作者写得这样乱了。我一直有个想法,那就是作者用金陵代指大明,而南京不过是金陵的一部分,所以“金陵十二钗”是指明朝的十二个人。 而接下来甄宝玉介绍的情况也非常重要,而且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远超出我们以前的想象。我们一直认为贾家的家败是因为被皇帝抄家了,所以有人非得认为这是在指所谓江宁织造曹寅后代的事,因为曹寅的侄子曹頫由于骚扰驿站而被举报,最终导致被抄家,于是被“红学家”死活确定《红楼梦》写的是曹家的事,而且在前八十回中并没有太多暗示我们贾家家败与其他有关的,所以人们不得不被“红学家”们忽悠。 现在看来我们都没有想到还有一个极为重要而且最为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后又遭贼寇入侵”!其实在前八十回的一些地方包括批语里有过这方面的提示,只是从来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比如在第十六回有一条很长的批语里提到: 〖靖本:大族之败,必不致如此之速,特以子孙不肖,招接匪类,不知创业之艰难。〗 |
在第五十三回里贾珍骂贾芹的时候说过: 你在家庙里干的事,打谅我不知道呢。你到了那里自然是爷了,没人敢违拗你。你手里又有了钱,离着我们又远,你就为王称霸起来,夜夜招聚匪类赌钱,〖庚双夹:这一回文字断不可少。〗养老婆小子。〖靖眉批:“招匪类赌钱,养老婆小子”,即是败家的根本。〗这会子花的这个形象,你还敢领东西来? 大家看批语中提示得很直白了,说这应该就是贾家败家的根本,而明朝灭亡的根本也就流寇作乱的结果。 说起来我想讲一下我对“红学”的一个认识过程。其实我很早以前就看过大量“红学”的研究文章,当时对主流“红学”也无所谓支持或反对,但冥冥之中感觉贾家除了被抄家以外应该有别的什么乱子,但我就是想不出会是什么,也从来没有想到《红楼梦》跟明亡有什么关系。后来有很多年没再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了,因为一直也没有什么大的进展,“红学”这个圈子死水一潭,大家都是信口开河,直到2012年9月有一次跟朋友聊起了《红楼梦》,于是打算上网看看有没有什么新东西,忽然看到了关于《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介绍,说贾家出现了大的内乱,打得很热闹,我马上认为这个本子是靠谱的,跟我一直以来隐隐约约的感觉是接近的,于是找来看,没想到这个乱子远远超出我想象的大乱,是天下大乱!所以我是在还没有看到过这个本子正文之前就断定了其真实性,我相信这也是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
既然贾家和甄家都是在影射明朝皇宫,那为什么皇宫会被抄家呢?其实无论是贾家还是甄家都是双重影射的,两个身份,一个是服务于表面故事的影射,贾家和甄家影射着一个官员家庭,而背面的故事是在影射皇宫。贾家和甄家的被抄,可能是在影射崇祯皇帝喜欢抄人家的爱好,也可能是为了体现明末的官员身上问题严重,罄竹难书。而贾家和甄家被抄以后并没有立刻家败,这一点应该与“后四十回”续书的内容类似,也说说续书是抄原本八十回以后的内容的。 贾家和甄家的被抄,并没有使其立刻灭亡,只能象征着明朝摇摇欲坠,内困外交,江河日下,而“遭贼寇入侵”才是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棵稻草。而甄宝玉在前面说的这些话里,还没有涉及到满清这块,也就是说甄宝玉所在的“平行宇宙”处在大明刚刚亡国,而满清似乎还没有入关的时候,也就是崇祯刚上吊而死。作者更重要的是书中的这些大方向,而不是细节,这一点一定要注意,也就是说作者是想让我们体会到明亡之痛,引以为戒,而不是让我们一对一地找到一个严格的历史,所以我们脑子也不要太死板。 |
说实在的,大明亡得有些冤,这跟崇祯的性格绝对有着相当大的关系的。当年李自成的队武离北京越来越近了,本来崇祯有机会南逃的,而且骨子里也应该是这样想的,可大臣们一个个慷慨激昂,死活不让走,搞得崇祯面子上过不去,所以也没办法走,不然那不是太丢人了吗?而李自成步步逼近,但他骨子里也不是想推翻大明,尤其是他看到北京城高大的墙以后心凉了半截,所以派人向崇祯要求当西北王,也就是说他心理还是有皇帝的位置,只不过有些呕气的意思,然而不知道崇祯哪根筋搭错了,或者就是又有大臣为了面子刺激他,坚决不与流寇妥协,结果拒绝了李自成的要求,李自成于是兵临城下。而这个时候崇祯还是想逃的,可他试了几回,发现已经没有机会了,于是才彻底绝望了。他在死之前给李自成留下遗言说他的大臣个个该杀,看样子也是有道理的。 而估计李自成原本没打算杀皇帝,可崇祯自杀了,也让他始料未及,所以应该是汉人的内斗将大明彻底葬送,正象探春说的那样是“自杀自灭”,相当于把江山拱手让给了异族,这真是天蹋了下来!满清得天下得的太容易了,跟天上掉馅饼一样。我相信作者会对大明内部的这些内乱进行深刻地反思,所以才一字一血地写出来这本天下第一奇书《红楼梦》。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
(83回原文)石头再三追问,才知他家有个做尚书的四十余岁兄辈带兵打仗,屡获战功,却被奸人诬陷,已经凌迟处死,石头又是惊讶又是嗟叹。 |
“冰火两重天”的袁崇焕 应该说甄宝玉这几句话太让人震惊了,也让人很困惑,因为这明显是在指明末的袁崇焕,连年龄都对得上! 袁崇焕是谁呢?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种种原因辞官回乡。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并声称自己可以五年复辽,赴任后持尚方宝剑将东江毛文龙设计杀害。崇祯二年皇太极绕道蒙古围攻北京,袁崇焕回师解围不利,后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后来又有人提到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皇帝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袁崇焕作为抗清名将,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被处死后明朝百姓争相抢食他的肉,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对袁崇焕的个人评价也褒贬不一。 而对于袁崇焕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人们争论了三百多年,至今大家还在争,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崇祯杀袁崇焕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说他是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先是袁崇焕在崇祯面前吹牛说五年内收复辽东,可还没到这个牛吹大了,他先在没有请示的情况下杀了抗清著名的将领毛文龙,之后清兵居然从蒙古绕道打到北京城下,难怪有人说他私下勾结满清,那崇祯能不愤怒吗?而北京城里的老百姓也得跟他急呀?而经过八个多月的审查,最后给他定了不少罪,最终以如下罪状处决了袁崇焕: “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说实在的,从这些罪来看,他死得不冤,而这些罪中唯一没有的就是通敌罪,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
|
明弘光朝吏部尚书徐石麒《论历来款虏事》里面的记载着这样一段: “崇焕阳主战而阴实主款也,甚至杀东江毛文龙以示信。嗣先帝之不许,遂嗾奴阑入胁款,仍戒以弗得过蓟门一步,崇焕先顿甲以待。是夕敌至,牛酒犒劳。夜未央,敌忽渝盟,骑突薄城下,崇焕师反殿其后。” 这里讲的是袁崇焕表面主战,暗中议和,甚至杀掉毛文龙以换取满清的信任。后来崇祯不许议和,袁崇焕就劝说满清入关逼迫朝廷议和,但是约定清军不许越过蓟门,有一种说法说他也只是想吓唬朝廷,并非存心招寇。清军到了以后,袁崇焕拿出牛肉和酒来招待他们。但到了晚上,清军突然违反了约定,越过蓟门,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反而落在后面。 林时对《荷牐丛谈》里也有类似的描写: “崇焕阳主战,而阴实主款。故至东江,即杀文龙,示信以就款局。瞰上弗之许,遂嗾敌阑入胁款,仍戎以无得过蓟州一步。己巳冬,东兵至,崇焕牛酒相慰劳。夜半,倏渝盟,拔骑突薄都门。” 说的是袁崇焕表面主战,暗中议和。所以杀了毛文龙,向满清表示诚信,以促使议和成功。看到崇祯不许议和,就劝说敌人入关逼朝廷议和,但要求他们不要越过蓟州一线。己巳年冬天,清军来了,袁崇焕拿出牛肉和酒慰劳清军。到了半夜,清军突然违反了约定(指不越过蓟州一线),拔营而起,直扑北京。看来这两个说法是同一个来源的。 明末旅日义士朱舜水记载: 奴虏种类,原自不蕃。先年李宁远以奴隶儿子畜之,玩之掌股,使其长养内地,知我虚实情形;又加以龙虎将军名号,使得控崇别部,狡焉启疆,失于防御,遂灭北关、白羊骨诸种,益致彼猖。又贼臣杨镐、袁崇焕前后卖国,继丧辽阳、广宁,滋蔓难图 所以看这样子袁崇焕卖国的记载还是很多的。 |
有位叫“莞镁啲主题曲”的网友指出: 其实明朝当时到万历末年天启初年经历了一系列初期战争的失败后国力还是很强盛的,虽然战斗力是有很大的下降但是只要军事战略部署正确,后金当时撑死就是个部落,彻底灭了他们是绝对有可能的。但就是孙承宗制定了一个所谓的拱卫山海关的辽东九边防线,每年从财政中花巨额用在关外修城,但同时修了城又不主动进攻,就是一味守城等敌人来围然后被围点打媛,然后增援部队被全歼【大凌河之战和松锦之战就是最好的证明】使这条防线从一开始就几乎失去意义。最要命的是袁崇焕杀了当时后金敌后根据地皮岛守将毛文龙,使得唯一一块能牵制敌人后方的根据地彻底沦陷,后金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绕开辽东防线从喜峰口龙井关入塞,然后十天之内打到北京城下,而这时候辽东防线就算救援也根本来不及,所以就变成了马其诺防线,因为后金根本不用走这条路一样打到北京城下。己巳之变跟后来后金五次入赛杀人抢劫每次都是中原百姓死伤几十万就是证明。 而这条马其诺防线每年的军饷就是五百多万两比大明一年的财政还多很多,所以几年下来明朝内部就开始撑不住了,这也是崇祯在崇祯二年开始加响加税的原因,问题是加的当然不是东林党跟南方资产阶级的税而是农业税,这也就是跟魏公公当时的政策完全相反,所以崇祯二年以后没多久北方开始彻底起义而且是一呼百应【小冰河时期农民连饭都没得吃再加税不造反难道活活等着饿死吗?】然后就是明朝内部开始大乱,农民起义不断,朝廷要镇压就又要调部队各地剿匪,所以继续加税,所以从这儿开始一直到1644年农民起义就再也没有停止,而且只增不减,明朝内部已经控制不住了。很可笑的是在魏公公掌权、疯狂打击东林党、征南方资产阶级税的同时辽东又是在惨败的天启年间,明朝内部连一个起义的农民都没有,难道当时不是小冰河吗?按明史里写的老百姓不是应该都骂魏忠贤吗,怎么反而是国内风平浪静连个民变都没呢,所以谁对谁错很明显了。所以我认为是东林党的错误军事政策【每年花巨资修宁锦防线但守而不攻,只等对方来攻城和围点打媛】和错误用人【袁崇焕】和导致错误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导致军事上从主动到一步步惨败【实际上天启年间的军事情况对明朝十分有力,后金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已经因为没有办法入关抢劫(主要因为有毛文龙的皮岛根据地牵制)而支撑不住了,还有就是袁杀毛后后金没有了牵制开始能够随意入关烧伤抢掠】、然后内部崇祯皇帝错杀魏公公重新启用东林党和他们的错误财政政策,不征商税征农税)导致农民起义,从此明朝开始从内部彻底腐烂,最终松锦之战后关外彻底沦陷于满清,内部农民军逐渐无敌。 |
应该说“莞镁啲主题曲”的这些分析都是非常深刻的,然而人们对袁崇焕的评价也是一波三折,非常极端。他死后不久,他门下的食客佘某某,周某某,程某某说他是好人,这似乎有私心之嫌。之后又有一些民间人士的的日记说他是坏人,清朝建立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是乾隆年间了,袁崇焕又是好人了。乾隆这样做可能有其政治目的,《红楼梦》成书于康熙年间,所以我们需要分析为什么作者要把袁崇焕写成一个好人?这对于我们确定创作人员的身份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而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就是《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中对袁崇焕关于“却被奸人诬陷”,说他通敌,崇祯误中反间计的事。目前看来我们现在发现的最早的文献是《内祕书院大学士范文肃公墓志铭》,范文程死于康熙五年(1666年),次年葬于北京北部山区怀柔红螺山,墓志铭写作的时间不可能晚于康熙六年,是这样写的: “天聪三年冬,(范文程)从跸入蓟门,克遵化,将偏师谕降潘家口、马栏峪、大安口凡五城,皆下之。是时,明宁远总制某将重兵居前,公进秘谋,纵反间,总制获罪去。我师之在大安口者,敌兵围之,公以火器进攻,敌败,围乃解。太宗自将临永平,留公守遵化,攻者甚锐,我前锋势稍困,公突围力战,拔之而归。上嘉其功,授三等阿达哈哈番,信任益笃。” 这里提到了是这个范文程进的反间计,但交待得不太清楚。但一般的情况下古代的墓志铭写得都是很认真的,是对此人一生重要事件的总结。另外一个提到反间计的是黄宗羲《大学士机山钱公神道碑铭》,原文如下: “……己巳之冬,大安口失守,兵鋒直指闕下,崇煥提援師至。先是,崇煥守寧遠,大兵屢攻不得志,太祖患之。范相國文程時為章京,謂太祖曰:昔漢王用陳平之計,間楚君臣,使項羽卒疑范增而去楚;今獨不可踵其故智乎?太祖善之。使人掠得小奄數人,置之帳後,佯欲殺之。范相乃曰:袁督師既許獻城,則此輩皆吾臣子,不必殺也。陰縱之去。奄人得是語密聞於上。上頷之,而舉朝不知也。崇煥戰東便門,頗得利,然兵已疲甚,約束諸將不妄戰,且請入城少憩。上大疑焉,復召對。縋城以入,下之詔獄。上雖疑崇煥,猶未有指實,止以逗留罪之。……” |
这里介绍得很详细了,也是由范文程进的反间计,过程类似于《三国演义》里的蒋干盗书,就是先抓了两个太监,然后有意让他们听到说袁崇焕私通满清,然后假装放跑他们,于是他们向崇祯汇报,结果崇祯果然上当了。 《明史 卷二百五十九 袁崇焕列传》的记载为: “会我大清设间 谓崇焕密有成约 令所获宦官知之 阴纵使去 其人奔告于帝 帝信之不疑 十二月朔再召对 遂缚下诏狱”。《明通鉴》的描写更为详细,按第二千二百六十四页第二段所说:“先是大军获宦官二人 令副将高鸿中等守之 太宗文皇帝因授密计 鸿中等于二宦官前故作耳语云 今日撤兵袁巡抚有密约事可立就矣 时杨太监佯卧 窃闻其言 纵之归 以所闻告于上 上遂信之不疑 再召见崇焕及大寿于平台 诘崇焕以杀毛文龙之故 责其援兵逗留 缚付诏狱”。 大概意思是说:在己巳之战中,我清朝大军抓获了两个太监,命令副将高鸿中等看守这两个太监,然后太宗用了一个计谋,这个计谋就是让看守的高鸿中假意耳语说,“今日撤军是因为我们与袁崇焕有秘密约定,事情(袭取北京城,或者是与明朝议和)因此马上就可以成功了。”让这两个太监悄悄的听到这两句话,然后放他们回去,报告崇祯,于是崇祯就深信不疑这两个太监的话了,于是就把袁崇焕逮捕下狱了。 可在袁崇焕死后一百多年时间里,也从来没有人提起过什么太监从敌营跑回来的事。从明王朝官、私文书中,根本找不到什么太监从敌营中跑回来的事。事实上,明灭亡后一百多年,也从没有人听说过、或说起过什么太监从敌营跑回的事。人们也许不知道这个太监被敌人利用,但怎么可能连这件事都不知道呢? |
(第83回原文)忽然从那边走来一僧一道,用些言语机关开导甄家宝玉遁入空门。甄家宝玉听了豁然开朗,感激仙家指点。僧道走后,甄家宝玉对石头道:“吾已万念俱灰,意欲投身佛门,石兄还是回去的好。”石头道:“吾是施展本领才不辞劳苦飞来贵府,消耗了许多法力,若能藏匿公子袖兜,安逸带回贾府,也少用些功力,不必过于劳乏。”便央求甄家宝玉送他回贾家。甄宝玉是个乐善好施的,思量多时,便把它揣入袖内,叹道:“待我先完结俗缘,他日若有闲余,必送你归贵府。” |
甄宝玉出家 “通灵宝玉”跟甄宝玉聊完天以后,接下来这些描写就显得太过于仓促了,给人感觉有些不太合理,为什么呢?因为忽然来了“一僧一道”,这自然是指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而“通灵宝玉”跟他们很熟的,第一回里它与这二位聊了很久,还在他们的帮助下来到贾家,可这回这二位出现了,“通灵宝玉”居然没有跟他们打个招呼,这太没有礼貌了吧? 而“通灵宝玉”求甄宝玉将自己送回贾家,原因是“消耗了许多法力”,也就是类似的“电池”快没电了,用完了,那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这不是来了吗?让他们帮充一下“电”不是更方便吗?何苦麻烦甄宝玉大老远地送一趟呢?所以书中这些描写我们不能太较真,不然就会发现有许多问题都不合理。比如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这二位似乎当年说话也不靠谱,在第一回二人分手的时候说过: “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甲戌眉批: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那僧道:“最妙,最妙!” 本来他们约好此次分手的九十年后在河南再见,可没想到到了第二十五回的时候因为宝玉和王熙凤被马道婆魇了,所以两个人提前相见,而且当时和尚拿着“通灵宝玉”说: “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 所以感觉这回“通灵宝玉”再次见到这二位,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应该说类似的话,比如贾府一别N载矣!可没想到他们居然理都没理“通灵宝玉”,“通灵宝玉”也没有跟二位续续旧,这个不太合理。 |
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对甄宝玉又一番忽悠,结果甄宝玉决定当和尚去了,这个也比较怪,因为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是一僧一道,听说出家人以发展弟子为己任,现在更是这样,可僧道本身是有区别的,一个是“舶来品”,一个是中国“本地特产”,而甄宝玉最后当了和尚,那跛足道人不是跟着白忙活了吗?说明作者并不是真的想强调这是真的,只不过是应个景而已。甄宝玉跟贾宝玉之间是“传影”的关系,这意味着之后贾宝玉也应该有出家的经历,而关于宝玉后来出家当和尚的事在前八十回里早有伏笔,比如在第三十回里有这样一段: 林黛玉道:“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林黛玉一闻此言,登时将脸放下来,问道:“想是你要死了,胡说的是什么!你家倒有几个亲姐姐亲妹妹呢,明儿都死了,你几个身子去作和尚?明儿我倒把这话告诉别人去评评。” 到了第三十一回里,又出现类似的情况: 袭人笑道:“林姑娘,你不知道我的心事,除非一口气不来死了倒也罢了。”林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作和尚去。”袭人笑道:“你老实些罢,何苦还说这些话。”林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抿嘴笑道:“作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作和尚的遭数儿。”宝玉听得,知道是他点前儿的话,自己一笑也就罢了。 在第二十二回里,宝玉因为跟黛玉和湘云都吵了嘴,搞得他很没有情绪,于是开始参禅了,还写了一些类似大彻大悟的东西,被黛玉发现,结果被宝钗一番话给忽悠回来了。 |
这回有这样一段: 黛玉笑道:“彼时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禅呢。”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能者。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 这些都是宝玉后回出家的暗示,应该说非常明显了。而到了第八十三回,生活在“平行宇宙”中的甄宝玉因为时间比贾宝玉的有所提前,所以他也提前出家了而成为后回贾宝玉出家的伏笔,作者的构思实在是巧妙之极! 而巧妙的地方还不止如此,在前八十回中我们知道甄家住在江南,而贾家所在的地方写得很乱,一会儿说是金陵,一会儿又不在金陵,一会儿说是在国都,一会儿又好象不在国都,一会儿说是在天子脚下,一会儿又不会是在天子脚下,还提到是在长安,所以写得让人很晕。总之似乎甄、贾两家离得很远,除了甄家来京城见天子以外,从表面的故事来看无法合理地将的事联系到一起,可这以不倒作者,出人意外地用“通灵宝玉”离家出走去投奔甄宝玉来演绎,这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而这里又让“通灵宝玉”说自己的法力用尽,所以求甄宝玉将自己送回到贾府,从而使甄宝玉与贾宝玉两个生活在不同时空的“传影”角色能够相见,这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
(第83回原文)说罢葬了白骨,离开甄家,先去那佛门寺内剃度出家,再将石头送回贾门。正是: 奕光交汇刹倐缘,心绪支离尘似烟。 痴怨婪嗔为宿孽,意皈思寂寤心虔。 |
黄土陇头埋白骨 |
而到了第八十三回,作者利用“通灵宝玉”的穿插,让甄宝玉来贾府“送玉”,这是一件非让人震惊的大事,因为人们为此情节困惑了很久,在第十八回里有一条批语说过: 第三出《仙缘》;〖梦双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到底甄宝玉是怎么个送玉的情节实在是超乎人们的想象,之前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曾经有很多种假设,现在我们终于恍然大悟了,原来如此,而且以前我们从来没有猜到“通灵宝玉”这次遗失是它自己飞走的,这个想法实在是太离奇了! 而这里有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一个自然就是“通灵宝玉”说自己飞了十几个小时,所以法力不够了,让麻烦甄宝玉将自己送回去,可刚才一僧一道来的时候,它应该跟二位打个招呼,这二位也可以送呀?或者也可以麻烦二位再给“通灵宝玉”补充些能量、加些油、恢复些法力不就得了?可它偏不这样做,非要甄宝玉将自己送回去。这次离家出走算是白折腾了,终点又回到起点,而且还耗费了大量的法力,怪它自己没提前进行调查,没规划好。不过也不对呀?因为此书又叫《石头记》,也就是说此书是“通灵宝玉”在人间的所见所闻,它就象个记者一样,或者就象个摄像机,书中写的这些内容都是它的所见所说明了 ,那甄府被抄家的事也是它写的呀?在第七十四回的时候通过探春的口早已经讲出甄家出事了呀?为什么“通灵宝玉”明知甄家这样的下场还要弃明投暗呢?贾家再穷也比被抄家的强吧?所以应该说作者在这些细节的设计上是有偏差的,感觉还是作者考虑得不够周到。 |
而我们不能太在这些地方较真,应该仔细体会作者这样写的意图,作者这是有意让两个宝玉在真实中相见,不然这二人在生活中不太好设计出相见的理由,在第八十回里有还有一条批语说过: 〖庚辰夹批: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牡丹亭》中,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这里说的是“甄宝玉送玉”是全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情节,是非有不可的,所以不但通过“通灵宝玉”来穿插这个故事,而且还要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发生,这非常值得我们期待。 甄宝玉答应了“通灵宝玉”的要求以后,他接下来做的事首先将白骨葬了,这让我们想起了在一回甄士隐在《好了歌》注释中说: “昨日里黄土陇头埋白骨”,〖甲戌侧批:黛玉、晴雯一干人。〗 原来我们一直以为这不过是泛泛之笔,现在才知道这是写实的,而且非常有象征意义,同样也是宝玉后回的伏笔,而且批语中指明了是黛玉和晴雯。 在第七十九回里,宝玉祭奠晴雯以后,黛玉出现,还在宝玉做的《芙蓉女儿诔》中挑错,死活要在“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里挑刺。我们都知道晴雯是黛玉之副,宝玉祭奠晴雯就是在暗指后回有黛玉之死祭奠黛玉的情节,所以这里有好几条批语说得非常清楚: 宝玉道:“我又有了,这一改可妥当了。莫若说:‘茜纱窗下,我本无缘;〖庚双夹:双关句,意妥极。〗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靖眉:观此知,虽诔晴雯,实乃诔诛黛玉也,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庚双夹:如此我亦为妥极。但试问当面用“尔”“我”字样究竟不知是为谁之谶,一笑一叹。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奇幻至此!若云必因晴雯诔,则呆之至矣。〗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庚双夹:慧心人可为一哭。观此句便知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庚双夹:用此事更妙,盖又欲瞒观者。〗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说:“果然改的好。再不必乱改了,快去干正经事罢。” |
(第83回原文)且说贾家无端丢失通灵玉,宝玉忽然神志不清、人事不醒,急的众人又是哭喊又是叫人,手足无措,闹的举家不宁。贾母近来体弱年高,身体大不如前,由鸳鸯扶着颤微微道:“那是你的命根子,怎么能丢了。”急令众人再去各处找找。贾政叹气连连,在屋子里踱步,一时赵姨娘进来了,又说不中用了,要预备后事,早被贾母、贾政骂出去了。贾琏急忙请了张道士进来,贾母迎上去道:“老神仙好,快救救玉儿罢。”张道士堆笑安慰贾母道:“这都是贵府一时疏忽,忘了给他多系块护身符了,哥儿一旦失玉,便会昏厥,须备个护身符代玉护体。”因亲自到床边给宝玉系了。不大会儿,宝玉苏醒过来,叫了声张爷爷好。贾母、王夫人、黛玉、麝月等见了都放下心来。 |
首页 上一页[169] 本页[170] 下一页[171] 尾页[19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
午夜咖啡馆 |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