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小说文学 -> 〖天涯头条〗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 正文阅读

[小说文学]〖天涯头条〗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第169页]

作者:V哥掰谎
首页 上一页[168] 本页[169] 下一页[170] 尾页[19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本回中大家终于得空享受一下钓鱼乐趣,抓住这难得的时光的时候,贾母却在这里大煞风景的哭诉贾家有家败之相,把上上下下骂了个遍,还从祖上开始反思起,应该说这都是极有象征意义的,明显地是指明末的种种亡国之相,应该说她说得还是非常深刻的,只是过于直白。其实也不尽然,在第二回中,作者通过冷之兴之口为我们讲述了类似的情况:
    子兴叹〖甲戌侧批:叹得怪。〗道:“老先生休如此说。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甲戌侧批:记清此句。可知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雨村道:“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也极多,如何就萧疏了?”〖甲戌侧批: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此已是贾府之末世了。〗
    冷子兴笑道:“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列侧:达人语〗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甲戌侧批:二语乃今古富贵世家之大病。〗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甲戌侧批:“甚”字好!盖已半倒矣。〗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甲戌侧批:两句写出荣府。〗〖蒙侧:世家兴败寄口于人诚可悲夫〗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甲戌眉批:文是极好之文,理是必有之理,话则极痛极悲之话。〗
    我们仔细品味一下冷子兴说的话,更要看一下这里的这些批语中的提示,在第八十三回中贾母的话跟早在第二回中冷之兴的话真是一脉相承,只是贾母这回说得更深刻,更直接,反思得更彻底,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而贾母还提到了一点很值得思考:“我到咱们贾家已六十多年。”在第一回中提到:
    “无朝代年纪可考”
    作者自然是在有意思回避说《红楼梦》是在隐写明亡历史,所以书中的年代交待得很模糊,而在第八十三回里交待了贾母已到贾家六十多年了,那贾母有多大年纪了?关于贾母的年纪,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有些矛盾,不光贾母,好象有不少角度的年龄都忽大忽小,让人捉摸不定。在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由平儿带着去见贾母。
    贾母问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 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
    这样看来贾母也就七十出头的样子,最多也就七十二、三,而到了第七十一回又交待 说:
    “因今岁八月初二日乃贾母八旬之庆。”
    没想到从第三十九回到第七十一回贾母一子从七十左右就到了八十了,七八年过去了,这个实在有些太快了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宝玉在第三十九回时候至少应该十三、四岁了,那到了第七十一回的时候怎么也得二十了吧?可在前八十回中的宝玉最大也就给人十五、六岁的感觉。
    (83回原文)另有贾蓉、贾蔷等公府子弟到野外或登高或狩猎,高乐了大半日,到黄昏才收弓而归,原是日日以习射养力为由,借机吃酒赌钱,趁着今日贾母高兴,想效仿往日烹猪宰羊,滥漫使钱,谁知内囊空了多半,叫人去端佳酿美肴,一时却叫不回送菜的,蓉、蔷等都暴跳如雷骂骂咧咧的。那些厨役都来诉冤道:“这一二年旱涝频频,田上的米都交不齐,加上连年蝗灾,年成实在不好。连厨房里去外头也买不回多少新样好菜,且又贵的很,叫奴才们也没法啊。” 贾蓉、邢德全不信,挥拳就要打人,幸被尤氏赶来劝住了。尤氏道:“这倒不是假话,连老太太那里吃的也是白粳米饭,想找几样细米也难了,你们还没见乡下那些庄户人呢,连草根子都快吃尽了,这都是老天不开眼,日后只能将就着点了。”众子弟听他如此说,都笑道:“那里又缺咱们的,贵了多出点钱就是了。”尤氏见这些纨绔子弟全然不知世事,只知斗鸡走狗,不知柴米油盐出自何处,说服亦难,只叹息着走了。

    
    我们中国人在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教育中长大;他们匈奴人在学习狩猎、抢掠、杀戮的教育中长大。我们中国人在听着父母讲述的孟母三迁、大禹治水等励志故事中长大,他们匈奴人在听着父母讲述他们祖先当年英勇追随冒顿征伐、杀戮、抢掠的血腥故事中长大。
    我们中国人以圣贤为榜样,以圣贤为楷模,他们匈奴人眼中以强盗屠夫冒顿为楷模。
    我们中国人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标准来辨别世间的是非正邪,匈奴人以站在极度自私的立场上来辨别世事的可行与不可行。
    我们中国人以神圣吉祥的龙为图腾,他们匈奴人以阴险狡猾的狼为图腾。
    所以,我们中国人努力把后人培养成文明人,而匈奴人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野蛮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匈奴人的文明程度与中国人相距太远,难以教化,不仅难与中国人长久和平共处,更难以融合。虽然汉人一直非常先进,但农耕文明最大的问题就是靠天吃饭,天天盼着风调雨顺,而小冰河期的持续不断重创了大明的国运。
    而到了明末的时候问题更严重了,大明北方粮食欠收,而远在东北的满清更是这样,异常的小冰河期的气候更是让东方的满人雪上加霜,于是他们只好组团到大明的地盘来抢,好象蝗虫过境一般,抢了就跑,吃没了再来抢,实在成了大明的心腹大患。
    然而这时候如何说这个时候满清是在打大明江山的意主,或者说想占领整个中国,满清自己都不信,毕竟当时他们的实力主过弱小。直到后来大明天下大乱,民变四起,满清才看到机会。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象征着满清的宝钗在前八十回与黛玉争宝玉实际上是一点机会都没有的,虽然黛玉因此吃醋,但也只是作者为了突出她的小性多疑的性格而已。所以你可以说大明毁于自己的内乱,但本质上也毁于小冰河期。
    另一方面明末的衰落跟人口的过度繁殖也有关系,因为一个文明所处的时代取决于其粮食生产力,如果不够吃,自然就会天下大乱。而到了清朝以后,美洲的玉米和红薯之类的植物引入中国,这些植物的产量很高,能够提供足够的热量,所以清朝的人口一下子从一亿不到而猛增到了四亿多!可见气候、粮食对一个国家稳定的重要性。然而不幸的是明末的小冰河期持续太久,六十多年还没完没了,这一点点的蚕食了大明的元气,再加上明朝内部自己的混乱,所以真的离亡国不远了。《红楼梦》一书也叫《风月宝鉴》,是对明亡的深刻反思,我们更应该从中吸取教训,也就是说历史很有可能重演,我们尽可能的避免这样的命运。现在世界的科学技术很发达,可以生产出大量的食物,也导致了现世界人口的极巨膨胀,然而我们惊奇地发现人类仍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现状,也就是说一旦出现类似于明末的那样的小冰河期,那全世界的后果将远远比明朝的结局更惨烈,因为现在有七十多亿人等着吃饭呢!
    (83回原文)此时蠢物我回想当初在大荒山青埂峰下,因不耐凄凉寂寞,欲临人世享那富贵荣华,只惭道行不深,虽说可以自行来去,无奈地天之广非我能飞的去的,幸蒙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助携来此,得见这般世面。前回元妃省亲,那富丽豪华实难述尽,石头也曾得意未有枉临人世,只惜如今贾家日渐穷蹇清冷,不似以往那般热闹,将来又不知如何,石头已无心滞留,欲离了这里重寻锦衣豪门寄身,故几日来也思量多时,一直未有绝好去处。忽思及一人,顿觉豁然开朗。诸公未必得知,待蠢物细细说来。
    让人意外的“蠢物”的出现
    没想到在第八十三回里忽然插入了这样一段,实在是让人大吃一惊!我相信《红楼梦》成书三百多年以来,人们在没有看到八十回以后的文字的情况下根本不敢想象居然还有这样离奇的情节!在第八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让我们对“通灵宝玉”的下落有一丝了解:
    〖甲侧:交代清楚。“塞玉”一段,又为“误窃”一回伏线。晴雯茜雪二婢又为后文先作一引。〗
    一直以来我们都猜测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肯定有丢过的情况发生,而我们最多也就感觉应该跟“后四十回”续书中的情景差不多,就是好好的日子过着过着,忽然“通灵宝玉”不见了,多半是被人偷走了。“后四十回”续书中这样处理另有目的,是为了让宝玉变傻而让他与宝钗结婚,所谓的“调包计”,那原本中的“通灵宝玉”到底是怎么丢的呢?我们千想万想也没有想到居然它会想自己遛走,这个脑筋急转弯转得太大了些了!所以读死书的人是绝不可能研究明白《红楼梦》的。
    而且我们好久没有看到“通灵宝玉”自称为“蠢物”的口吻了,让我们感觉即熟悉,又陌生,同时又感觉惊喜。在前八十回里,“通灵宝玉”以自己的口气偶有出现,只不过主要集体中靠前的几回,止于第十八回。此书既然是“通灵宝玉”的所见所闻,是类似于它的自传,那为什么“蠢物”口气介绍只在前面呢?应该每回都出现一些才合理呀?而且我们可以发现这个“蠢物”,也就是“通灵宝玉”跟贾宝玉确实不是一个人,两个角色有各自己的思想,各自己的心路历程,也有不同的前生今世,所以这一点一定要明确。在“后四十回”续书中有意将二者混为了谈,不知是续书人没有看懂还是有意为之,总之这是错误的,多半是为了那个“调包计”而已。

    
    而全书宝玉第一次出场,也就是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宝玉就摔玉,之后又几次要砸玉,甚至到了第二十九回更是闹到要砸玉的程度:
    如今只述他们外面的形容。那宝玉又听见他说“好姻缘”三个字,越发逆了己意,心里干噎,口里说不出话来,便赌气向颈上抓下通灵宝玉,咬牙恨命往地下一摔,道:“什么捞什骨子,我砸了你完事!”偏生那玉坚硬非常,摔了一下,竟文风没动。宝玉见没摔碎,便回身找东西来砸。林黛玉见他如此,早已哭起来,说道:“何苦来,你摔砸那哑吧物件。有砸他的,不如来砸我。”二人闹着,紫鹃雪雁等忙来解劝。后来见宝玉下死力砸玉,忙上来夺,又夺不下来,见比往日闹的大了,少不得去叫袭人。袭人忙赶了来,才夺了下来。宝玉冷笑道:“我砸我的东西,与你们什么相干!”
    宝玉也真是气极了,就差一点就把宝砸了,而“通灵宝玉”表现得很坦然,似乎也没有任何反应,也不动也不躲,可到了第八十三回里居然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法和行动,这个太有意思了。其实在全书第一回一开篇作者就提到一个重要的内容: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也就是说作者“借通灵之说”,所以才有了“通灵宝玉”这个“蠢物”,而宝玉本人的前世是神瑛侍者,他跟“通灵宝玉”只是个组合的关系。
    在第三回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宝玉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居然也被称为“蠢物”: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甲侧:这蠢物不是那蠢物,却有个极蠢之物相待。妙极!〗也罢了。”
    我们看,这里这条批语点明了宝玉本质上不是“通灵宝玉”,说得再清楚不过了!“通灵宝玉”更象是作者本人,是作者的化身,而宝玉象征着“传国玉玺”,所以两者风马牛不相及。而此书是“通灵宝玉”的所见所闻,它更象个记者,随身带着摄像机一样,所以第一回里才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在前八十回中,“通灵宝玉”偶有出现,而且也是以“蠢物”自居,但内容很少,除了第一回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后面第六回里它的一些第一人称的自述:
    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你道这一家姓甚名谁,又与荣府有甚瓜葛?诸公若嫌琐碎粗鄙呢,则快掷下此书,另觅好书去醒目;若谓聊可破闷时,待蠢物〖甲戌双行夹批:妙谦,是石头口角。〗逐细言来。
    这里这个“蠢物”似乎在交待自己的创作思路,更象是作者自己本人的口气,同时我们也发现它先择的切入角度很不错。
    在第十五回里,秦钟与小尼姑且偷情被宝玉抓到,有这样一段,也是“通灵宝玉”的口气:
    秦钟笑道:“好人,你只别嚷的众人知道,你要怎样我都依你。”宝玉笑道:“这会子也不用说,等一会睡下,再细细的算帐。”一时宽衣要安歇的时节,凤姐在里间,秦钟宝玉在外间,满地下皆是家下婆子,打铺坐更。凤姐因怕通灵玉失落,便等宝玉睡下,命人拿来塞在自己枕边。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帐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
    这里的口气相当俏皮,让有人些忍俊不经,让有回味无穷,凤姐怕“通灵宝玉”丢失,似乎这也是个后回的伏笔,可她也没有想到“通灵宝玉”会自己飞走。而到了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场面极为宏大,这也象征着贾家辉煌到了极点,而“通灵宝玉”也留下了自己的话:
    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别书的俗套。按此时之景,即作一赋一赞,也不能形容得尽其妙;即不作赋赞,其豪华富丽,观者诸公亦可想而知矣。所以倒是省了这工夫纸墨,且说正经的为是。〖庚双夹:自“此时”以下皆石头之语,真是千奇百怪之文。〗
    之后似乎“通灵宝玉”再没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字,而批语中确有不少关于“石兄”的称呼,也不知道这个“石兄”是指“通灵宝玉”还是宝玉,从分析中发现似乎批书人把宝玉也称为“石兄”或“玉兄”,这其中乱得很。因为批书人很多,大家的观点所以很不一致,可见批书人并未参与到《红楼梦》最初的创作之中。
    对于“通灵宝玉”最后的结局,人们一直很困惑,因为前八十回中的批语太让人不可思议了,除了前面提到的它其被窃以外,还有两条批语,一条是在第十八回元春点戏的时候:
    第三出《仙缘》;〖梦双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另一个是在第二十三回里:
    刚至穿堂门前,〖庚双夹:妙!这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一丝不乱。〗
    这两条批语实在是太怪了,难以想象。而对于“通灵宝玉”在后面有什么表面,最后会如何,也是个天大的谜团。于是87版电视剧在最后几集中所性忽略它在存在,引起很多观众的不满。第十八回里还有一条批语提到“甄宝玉送玉”是全书的“大过节、大关键”,这一下子让人非常振奋,看看到底要发生什么!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83回原文)江南有处甄府,是个富而好礼之家,那等显贵亦可比肩贾门。府中有个公子,与宝玉同名,容貌无二,性情相近,亦属罕事。待蠢物想来,他定也有随身所佩之物,和在下相似。既便没有,我去了他那里,也会欣然接纳。既已思算齐妥,立马动身离了此处去往甄府。趁着夜深人乏,施展本领,腾空而起,往那繁盛京华闹区飞去。一路但见城阙阊阖,楼台林列,好个妙绝人间世,只把石头看的呆了。边行边看,只到了第二日午后申时才到了江南甄府,往大门看去,却也与贾府无两。
    “通灵宝玉”离家出走
    一个无材补天的“通灵宝玉”为什么非要下凡呢?在第一回里详细交待了它下凡的目的: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
    感觉“通灵宝玉”闲得无聊,听了和尚和道士的忽悠了,于是产生了冲动。可一个石头去富贵人家能享受什么?吃不了也喝不了,何苦去呢?实际上就是去看热闹去了,可能在大荒山的生活过于平淡了,没想到还真没白去,尤其是元妃省亲让它大开眼界,饱足眼福。而之后书中有很多调侃这一点的批语:
    〖甲侧:试问石兄:此一摔,比在青埂峰下萧然坦卧何如?〗(第三回)
    〖甲戌双行夹批:试问石兄:此一托,比在青埂峰下猿啼虎啸之声何如?〗(第八回)
    〖甲戌双行夹批:试问石兄:此一渥,比青埂峰下松风明月如何?〗(第八回)
    〖想兄在青埂蜂上,经锻炼后,参透重关至恒河沙数,如否?余曰:万不能有此机括,有此笔力,恨不得面问果否。叹叹!丁亥春。笏叟。〗(第十六回中)
    〖庚辰侧批:特为青埂峰下凄凉与别处不同耳〗(第十七回中)
    看来有灵性的石头也不喜欢单调的生活呀,非要来人间凑热闹不可,正所谓“便向人间觅是非”。
    
    但它又有些“水性杨花”、三心二意,贾府辉煌的时候它兴奋之极,然而现在贾家日渐衰落,所以“通灵宝玉”另有打算,居然自己离家出走了!让人这个构思实在是让人称奇,要知道在前八十回中除了第一回以外,“通灵宝玉”一直没有什么戏,大家以为它只不过是个小小的过场戏而已,没呢到在第八十三回中它有如此大段的文字。由于它贪恋富贵,所以离开贾家而飞向江南甄家,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要知道《红楼梦》又叫《石头记》,从第一回的介绍来看似乎“通灵宝玉”就是作者的化身,那它离开贾家投奔甄家又象征着什么呢?
    书中有一个问题比较奇怪,贾府究竟在哪儿书中交待得乱七八糟的,我们一直以为是在南京,也就是金陵,但实际上又不象,书中几次又提出贾家不在金陵,在前八十回中有两次交待了具体地点,一个是在第六回里,刘姥姥说的:
    “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
    在第十八回里在描写妙玉的时候也提到了:
    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庚双夹:因此方使妙卿入都。〗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
    在第五十回里宝玉梦中与甄宝玉相会,甄宝玉也提到过:
    “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我只不信。”
    这是在说中国古代的长安吗?
    应该不是,在〖甲戌本凡例〗中有这样一句:
    〖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
    这明显是在暗示我们这个长安实际上应该是暗指北京,只是不能直接说而已,书中交待过甄家在江南,所以在第十六回里才介绍说
    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甲戌侧批: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
    看来两家离得很远,“通灵宝玉”夜深人乏之时起飞,“第二日午后申时”才到,大概花了十六、七个小时的样子,看来比飞机要慢多了,有点动车的意思,所以它的神力还是远比不了现代科技,只不过古人一定看着很感觉很神奇,我们现代人虽然不会那样吃惊,但会好奇“通灵宝玉”飞这么远靠什么做动力?
    这段文字还有一个词比较少见,也许是我的国学功底不深,我还真是在这本书中头一次见到,它就是“阊阖”,我在前八十回里没有看到过,我查了一下,意思还挺丰富的:
    阊阖,典故名,典出《楚辞·离骚》。原指传说中的天门,后义项颇多。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亦指西风。
    也就是说“阊阖”肯定在这里指的就是宫门,或京都城门;而这段中还描写说“往那繁盛京华闹区飞去。
    甄家与贾家和“平行宇宙”
    
    从表面上看,“通灵宝玉”似乎是从北京贾家出发飞到了江南甄家,一共花了十几个小时,但实际上这也只不过是作者耍的小把戏而已,我们千万不要太当真,因为甄家和贾家之间是“传影”的关系,也就是说两家并非是独立的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家,因为它们的原型都是同一个,那就是明朝皇宫,甚至是整个明朝本身,所以不存在两家之间的距离问题,也就是说两家原本是一家,只不过作者是通过“假语村言”的方式分开来写,给人一种奇妙玄妙的感觉,所以才叫《红楼梦》,在第四十八回有一条批语说得非常有意思:
    〖庚辰夹:一部大书起是梦,宝玉情是梦,贾瑞淫又是梦,秦之家计长策又是梦,今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作此一大梦也。脂砚斋。〗
    那个时代的用词不象我们现在这样丰富,所以只能用“梦”字来形容这样离奇的想象力,用现在的话来讲是两家别存在在两个“时空”之中,是“平行宇宙”的关系。或者说“通灵宝玉”不是从北京飞到了江南,而是从一个“平行宇宙”到了另一个“平行宇宙”!其实关于类似“平行宇宙”的情景不止一处,在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时候,应该就是这样的“平行宇宙”。我们发现宝玉梦中的秦可卿与宝玉醒后的秦可卿同时存在,互不影响,而且有着各自的时间流逝的速度。宝玉在“太虚幻境”里开心地度过了一两天,还跟梦中的可卿过了一夜,而对于生活中真实的秦可卿只是一瞬间。
    书中在第五回的前后有这样的描写,宝玉刚入睡的时候:
    秦氏便分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
    等宝玉在梦中过了一天一夜以后醒来的时候:
    却说秦氏正在房外嘱咐小丫头们好生看着猫儿狗儿打架,忽听宝玉在梦中唤他的小名,因纳闷道:“我的小名这里从没人知道的,他如何知道,在梦里叫出来?”
    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作者符合现在理论物理的一些思路的,而且作者也认识到“平行宇宙”之间的时间流逝是不同的,这一点肯定比爱因斯坦早两百多年!不但是那时的人们难以想象,连我们今天的很多人都觉得难以理解。
    我印象中“平行宇宙”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一件事在某一时刻有多种选择的可能,也许你选择了其中的一种,也可能选另一种,然而这些不同的选择实际上都是存在的,存在于“平行宇宙”之中,等于宇宙从此处有了多个分支,而且这些分支是没有穷尽的,因为可能性太多了,甚至说任何一个时间点上都可以分支出无穷多个新的“平行宇宙”来,所以多到不计其数;另一种“平行宇宙”的理论认为有多维时空存在,所以这些不同维种的宇宙极为类似,平行存在,很难互相访问,有可能存在着因果悖论,然而这样的情景却经常出现在好莱坞的电影之中。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可以通过高维度来访问不同的“平行宇宙”,这往往是要进入爱因斯坦方程式预言的“虫洞”来实现。而“通灵宝玉”没可能通过“虫洞”进行穿越,因为理论上通过“虫洞”需要花费无穷大的能量,而“通灵宝玉”进入“平行宇宙”只飞了十几个小时就穿越了,借助的是所谓的“法力”,应该说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所以说我认为国学家、文学家以及史学家是没有办法研究《红学梦》的,因为作者不仅是个厉害的作者,还是个超实现主义抽象派的艺术家。
    如果想理解这其中的奥秘,就需要明白作者的构思和创作架构的问题了,关于这一点我有专门的问题,里面分析得相当详细。我越来越觉得作者的构思是极为变态的,但居然也是可以找到规律的,一旦明白了作者的用意,就可以顺藤摸瓜,发现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正所谓“有朝敲破蒙头瓮,绿水青山任好春。”而对这些构思的理解以及发现也可以以此做为鉴定《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一些非常重要的证据,可以做为铁证来确定此本的真实性。我前面介绍过在第八十二回里出现了“呆雁”和《十独吟》的两个问题,也就是说根据作者的构思,如果“呆雁”这个词出现在八十回以后,只能出现在第八十二回,《十独吟》如果存在,并真的与第六十四回的《五美吟》相对应,那也只能出现在第八十二回里,这是是绝对的,不可能出现在别处!
    而同样的情况也非常类似,甄宝玉在前八十回从来没有正面出现过,虽然在第五十六回里出现,但也只是出现在宝玉的梦中,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因为二人相隔很远,作者没有好的借口在前八十回中将二人写到一起,所以只好通过宝玉的梦实现,从某种角度来说,宝玉的这个梦跟第五回他梦游太虚幻境的意思一样,就是通过梦来跨越时空,来到了另一个“平行宇宙”之中。所以这样看来,通过“梦”来进行两个“平行宇宙”之间的穿越更方便,不然就得徒步,或者象“通灵宝玉”那样飞十几个小时。
    (83回原文)待进去一看,却吃了一惊不小,只见园里空荡荡的,多处垣断墙颓,花木枯败,好不凄凉萧条。蠢物正在纳闷,忽见前面旷地上,落叶堆燃、寒烟扬起,听见有人哭道:“妹妹,我回来迟了,你死的好惨啊!”匆忙一瞧,只见一个面容憔悴公子正对着一付枯骨泣诉。
    甄家之家败
    这段描写让人非常吃惊,因为这似乎是后回贾家家亡人散、黛玉早死以后的场景!一般的情况下我们认为这是个伏笔,但这个伏笔有也太真实、太露骨了!怎么回这样的直白?这个确实不太容易让人理解,写得跟做梦似的,不时回闪出一些让人莫名其妙的片断,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想了解这一点,还是需要明白甄宝玉在书中的作用,关于这一点我在前面介绍过,但相信大家在没有看到八十三回这个情景的时候体会不会很深刻。在第二回贾雨村跟冷子兴提到过江南甄家以及甄宝玉,而这里有一条批语提到了甄宝玉的作用:
    雨村笑道:“去岁我在金陵,也曾有人荐我到甄府处馆。我进去看其光景,谁知他家那等显贵,却是个富而好礼之家,倒是个难得之馆。但这一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说起来更可笑,他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甲戌侧批: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之文,则正为真宝玉传影。〗〖蒙侧批:灵玉却只一块,而宝玉有两个,情性如一,亦如六耳、悟空之意耶?〗
    这就是我格外重视的“传影”的由来,批书人的意思是说,书中的甄宝玉其实跟贾宝玉应该是同一个人而已,是“传影”关系,也就是说在甄宝玉身上发生的事也是发生在贾宝玉身上,反之也是这样,所以贾雨村所介绍的甄宝玉身上的特点也自然是贾宝玉的特点,这是毫无疑问的。为了让大家明白甄、贾两个宝玉之间的这种“传影”的关系,作用还在第五十六回里用宝玉在梦中遇到甄宝玉来暗示我们,还在宝玉梦醒以后看到镜子中的自己而醒悟,这都是作者利用这样的情节在暗示我们什么叫“传影”。
    我们再看看这段描写:
    此时宝玉虽醒,神意尚恍惚,因向门外指说:“才出去了。”袭人笑道:“那是你梦迷了。你揉眼细瞧,是镜子里照的你影儿。”宝玉向前瞧了一瞧,原是那嵌的大镜对面相照,自己也笑了。早有人捧过漱盂茶卤来,漱了口。麝月道:“怪道老太太常嘱咐说小人屋里不可多有镜子。小人魂不全,有镜子照多了,睡觉惊恐作胡梦。如今倒在大镜子那瑞安了一张床。有时放下镜套还好;往前去,天热困倦不定,那里想的到放他,比如方才就忘了。自然是先躺下照着影儿顽的,一时合上眼,自然是胡梦颠倒;不然如何得看着自己叫着自己的名字?不如明儿挪进床来是正经。”
    作者这是在告诉我们,两个宝玉之间的关系就类似于这样照镜子一样,一模一样才对,所以才叫“传影”,应该说这是很形象的。相比之下前面的一条批语之中却问:“灵玉却只一块,而宝玉有两个,情性如一,亦如六耳、悟空之意耶?”显然这位批书人没有看懂这其中的意思,所以他才晕了,他并没有搞懂什么叫“传影”,这也很正常,三百多年来应该没什么人真正明白这其中的奥秘。
    好象古今中外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写法,所以让我们一直很困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我觉得有几种作用,一个自然就是一个伏笔的作用,比如在第八十三回里用甄宝玉家的不幸遭遇来暗伏后回贾宝玉家的同样结果;另一个就是两个宝玉的原型同为“传国玉玺”,而有些故事发生在贾宝玉一个人的身上似乎不太合理,所以用甄宝玉家的事来介绍,所以类似这样的写作手法不仅发现在两个宝玉身上,书中有很多类似的人物之间有这样的关系,比如王熙凤影射着魏忠贤,而她的身上无法表现老魏的成长经历,于是在四儿身上进行了体现,所以这二人之间也是“传影”的关系;还有一点我觉得可能就是作者努力在书中以此类的手法渲染一种“蒙太奇”的梦的氛围。相比之下第三点的效果最为明显,而前两点大家就体会得不深刻了,因为一直以来人们没搞懂此书的主旨。
    相比较而言甄家与贾家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也应该是相互影射的,我们从第八十三回的介绍可以得知甄家的故事的时间要大大提前于贾家,所以才成为伏笔。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甄家的家败过程。在第五十六回的时候,甄家还好好的,还来贾家拜访呢:
    刚说着,只见林之孝家的进来说:“江南甄府里家眷昨日到京,今日进宫朝贺。此刻先遣人来送礼请安。”……贾母因说:“这甄家又不与别家相同,上等赏封赏男人,只怕展眼又打发女人来请安,预备下尺头。”一语未完,果然人回:“甄府四个女人来请安。”贾母听了,忙命人带进来。那四个人都是四十往上的年纪,穿戴之物,皆比主子不甚差别。请安问好毕,贾母命拿了四个脚踏来,他四人谢了坐,待宝钗等坐了,方都坐下。贾母便问:“多早晚进京的?”四人忙起身回说:“昨儿进的京。今日太太带了姑娘进宫请安去了,故令女人们来请安,问候姑娘们。”贾母笑问道:“这些年没进京,也不想到今年来。”四人也都笑回道:“正是,今年是奉旨进京的。”贾母问道:“家眷都来了?”四人回说:“老太太和哥儿、两位小姐并别位太太都没来,就只太太带了三姑娘来了。”
    这里我们看到甄家这个时候还是没被抄家的,但这里强调了甄家远离京城,还奉旨进京,与贾家的人聊得其乐融融的。

    
    本来甄家的内容很少,我们一般都不太注意这些细小的地方,然而到了第七十四回抄捡大观园的时候,忽然从探春的嘴里说出这样的话来: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庚双夹:奇极!此曰甄家事。〗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庚辰眉批:说的透。〗,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甄家被抄家的事居然是以这样的方式交待出来!作者的笔真是灵活之极,让人佩服,更让人大吃一惊,而且大家发现没有,甄家和贾家两边这个时候都在抄家!一个是自抄,一个是被抄,一个是小抄,一个在大抄,到了第七十五回,介绍甄家来人了:
    话说尤氏从惜春处赌气出来,正欲往王夫人处去。跟从的老嬷嬷们因悄悄的回道:“奶奶且别往上房去。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作什么机密事。奶奶这一去恐不便。”尤氏听了道:“昨日听见你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老嬷嬷道:“正是呢。才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情也是有的。”尤氏听了,便不往前去,仍往李氏这边来了。〖庚双夹:前文有探春一语,过至此回又用尤氏陪点,且轻轻淡染出甄家事故,此画家未落墨之法也。〗恰好太医才诊了脉去。……
    贾母歪在榻上,王夫人说甄家因何获罪,如今抄没了家产,回京治罪等语,贾母听了正不自在。
    这里进一步交待了甄家被皇帝抄家的事,而且这应该介绍的是甄家被抄以后派人将财产秘密运到贾家藏匿之事,足可见两个人关系的密切,同时贾家居然帮甄家藏匿家产,也算是一个罪过,应该会成为贾家后来被抄家的大罪之一。既然甄家与贾家都是在影射明朝的皇宫,为什么甄家会被抄呢?这说明甄家与贾家在影射明朝皇宫的同时也影射着官员家庭,也就是说无论是甄家还是贾家都有两重身份,表面上看是官员家庭,反面的故事里象征着明朝皇宫或大明。作者这样设计一方面这是一种掩饰,从表面的故事不容易轻易看出甄家与贾家的本质,另一方面也是想反应明末崇祯皇帝喜欢抄家的爱好。另外还有一点非常有意思,大家发现没有,甄家抄家的时候正好跟贾家自己内部抄家几乎也是同时发生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影射,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两个抄家,应该说本质上是一个,只不过是个角度的问题,这个两个看似孤立的抄家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贾家的抄检大观园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在影射甄家的抄家。贾家抄家之后不久死了晴雯,让宝玉伤心之极,而甄家抄家之后不久,“通灵宝玉”看到甄宝玉“对景悼妹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贾家的内部小抄检的乱子比甄家的大乱反而提前了,第八十一回里三个小戏子与袭人的大打出手也应该对应甄家遇到大的乱子,总之抄捡大观园前后这些内容应该是两家同时进行的,互为影射,互为伏笔,互为传影,巧妙之极,让人花花缭乱。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通灵宝玉”离家出走,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终于穿越时空,来到了一个“平行宇宙”之中,看到了跟贾府一样的甄府,然而在这个“平行宇宙”中的时间流逝的速度快了半拍,因为这个时候甄家提前家破人亡了!从甄家破败的情况,我们就可以提前预知贾家最后的结局应该是一样凄惨,甚至应该更惨。贾家应该影射的是明朝皇宫,而大观园应该影射的是大明江山,作者以家寓国,所以甄家一样是影射大明皇宫,这里的园子也是影射大明江山。这里提到“园里空荡荡的,多处垣断墙颓”,让我想起了在第二十三回黛玉和宝玉一起看《西厢记》后,黛玉听到小戏子唱的戏文时的感伤,其中戏文中有这样几句: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现在这一切都变成了真的了,难怪黛玉当时反应那么怪异呢。甄府败落,这里还提到“花木枯败”,更有象征意义,我在前面介绍过“花”象征着汉人的天下,汉人的精神,中华的文明和文化,而“木”又是指朱由检,所以这两样“枯败”那意思非常简单明确了,就是指这个时候大明已经亡国了,只不过提前发生在甄家所在的那个“平行宇宙”之中。
    原来要穿越到甄宝玉所在的这个“平行宇宙”之中,除了象“通灵宝玉”那样飞十多个小时以外,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做梦。在第五十六回里,贾宝玉就是在梦中穿越过去与甄宝玉相见的,有这样一段描写:
    宝玉又诧异道:“除了怡红院,也更还有这么一个院落。”忽上了台矶,进入屋内,只见榻上有一个人卧着,那边有几个女孩儿做针线,也有嘻笑顽耍的。只见榻上那个少年叹了一声。一个丫鬟笑问道:“宝玉,你不睡又叹什么?想必为你妹妹病了,你又胡愁乱恨呢。”
    我们看甄宝玉与贾宝玉一样,有一个病病歪歪的妹妹让他操心,这更说明了二人的传影的关系,两个“平行宇宙”之间除了时间有一定的差别以外,其他应该几乎一样。

    
    而更让人吃惊的是第八十三回这里居然有甄宝玉哭他的妹妹,这就是在告诉我们之后将有类似的贾宝玉哭黛玉的场景出现,两个“平行宇宙”的时差给我们提前进行了“节目预告”一般,让人感觉极为玄幻,所以才叫“红楼梦”,实际上这一场景我们在第七十八回已经更早地提前领略过了,那就是宝玉为晴雯做《芙蓉女儿诔》,所以那里才有批语说:
    〖靖眉:观此知,虽诔晴雯,实乃诔诛黛玉也,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
    〖靖眉:观此知,虽诔晴雯,实乃诔诛黛玉也,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庚双夹:如此我亦为妥极。但试问当面用“尔”“我”字样究竟不知是为谁之谶,一笑一叹。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奇幻至此!若云必因晴雯诔,则呆之至矣。〗
    〖庚双夹:慧心人可为一哭。观此句便知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
    〖庚双夹:总为后文伏笔。阿颦之文可见不是一笔两笔所写。〗
    作者一环套一环,让我们现代人都大感“蒙太奇”。而这一场景在前八十回中也早有暗示:
    因此天天到紫菱洲一带地方徘徊瞻顾,见其轩窗寂寞,屏帐翛然,不过有几个该班上夜的老妪。〖庚双夹:先为对暗颦儿作引。〗〖靖眉:先为对景,悼颦儿作引〗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迥非素常逞妍斗色之可比。既领略得如此寥落凄惨之景,是以情不自禁,乃信口吟成一歌曰:
    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
    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
    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
    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
    而在第八十三回里甄宝玉哭诉的话也大家深意,他说“妹妹,我回来迟了”!
    这似乎让我们想起了越剧《红楼梦》中宝玉唱的:“林妹妹,我来迟了,我来迟了!”这句只能说明黛玉死的时候宝玉不在身边,两个人当时是处在分离状态,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书中在前八十回中有那么多暗示二人分离相思的暗示。而宝玉回来以后,黛玉已经惨死,惨到什么程度呢?这里提到甄宝玉“正对着一付枯骨泣诉”,实在是让人震惊!这肯定是甄宝玉的林妹妹,而她的死不但很惨,而且死了很久了居然没有人来收尸!是暴尸,而一个人从死去到腐烂再到化为枯骨是需要很多一段时间的,至少也得有几个月,所以这样看来这个甄宝玉与他的妹妹分离了很长时间了,居然惨到了让人难以想象的地部!
    也就是说黛玉后回应该也有此结局,惨死以后暴尸很久,让人感觉难以置信!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在前八十回中作者也已经暗示给我们了,只是我们一直没敢往这方面来想,在第五回黛玉判词里有“两株枯木”的描写,“枯”字当什么讲呢?难道仅仅是影射黛玉之死吗?还是会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含义呢?
    我个人总结出这个“枯”字应该一共有两层含义,首先我先介绍第一层,这就是“富察·明义”的《绿烟琐窗集》,其中的《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是目前发现的关于《红楼梦》的最早的题诗。其中第十八首的头两句是这样: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
    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葬花词》实际上是黛玉死时的真实写照”!这意味着黛玉之死是能够跟《葬花词》中的描述完全对应得上!
    也就是说,如果哪位发现了一个含有八十回以后内容的本子,鉴定其真伪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看其中的黛玉之死是不是能够跟《葬花词》里描写的对得上,我们先看看在《葬花词》里面有下面几句: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如果这个富察·明义说的是对的,那这几句就意味着黛玉死后没有被立刻安葬,“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就是黛玉向苍天问道:“天的尽天,哪里才有我的坟墓呀!”“他年葬侬知是谁”自然是问:“我死以后谁来安葬我呢?”这些都是在暗示黛玉死后暴尸荒野,没有立即得到安葬!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呀!太可怕了吧?贾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看还有两句非常有名: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而实际上这两句应该是指黛玉死后,因为没有人来掩埋,所以经过一年的风吹日晒和冰霜雨雪的侵蚀,最后化为枯骨!这让人感觉真是太悲惨了!实在让人难以想象!
    可能有人会问:“不是证明了黛玉影射的是崇祯皇帝吗?崇祯皇帝也没有暴尸一年呀?这是什么呢?”
    有个叫“用户1115273022”的网友告诉我一些史料,我感觉非常重要:
    如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中就直称思陵为“攒宫”,并加以解释说:“昔宋之南渡,会稽诸陵皆曰攒宫,实陵而名不以陵。《春秋》之法,‘君杀,贼不讨不书葬',实葬而名未葬。今之言陵者,名也。未葬者,实也。实未葬而名葬,臣子之义所不敢出也”。《帝陵图说》的作者梁份亦云:“烈皇帝殡于田妃墓,国耻未雪,不谓之攒宫不可也!以陵称不可也!以思称尤不可也!”显然,他们是站在明王朝的立场上,认为明朝的国耻未雪、君父之仇未报,因此,崇祯帝虽葬于田妃墓中,但却不能称“葬”,思陵也不能称“陵”。
    据顾诚的《南明史》讲:闯军进城后,崇祯尸首被直接暴尸示众,当然时间算太不长,后才被简单收殮,更可能是影射这个史实。也就是这一切让汉人们实在是难以接受,所以将黛玉之死之暴尸进行了添油加醋,让故事悲到了极点,到了人们难以接受的程度,这也是后面故事无法流传的根本原因之一。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首页 上一页[168] 本页[169] 下一页[170] 尾页[19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午夜咖啡馆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19:09:02  更:2021-07-13 19:36:46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