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小说文学 -> 〖天涯头条〗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 正文阅读 |
[小说文学]〖天涯头条〗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第156页] |
作者:V哥掰谎 |
首页 上一页[155] 本页[156] 下一页[157] 尾页[19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犬窝谈红》里还提到了关于妙玉的异文,也非常有意思,首先第十七回的回目就不一样,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而吴克岐的残钞本上的回目是: 《宝哥儿试才题对额,妙师父信数滞都门》 这个回目给人感觉似乎妙玉在本回里应该是重头戏,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石头记》钞本里她在这里的文字非常少,少到我们几乎一不留神都给漏过去。这个新回目中妙玉的“信数”让会我们感觉有些奇怪,这是什么意思呢?我查了一下,“信数”是指“必然的道理”,在《韩非子?观行》有这样的描写:“天下有信数三:一曰智有所不能立,二曰力有所不能举,三曰彊有所不能胜。” 这里的“信数”我个人感觉应该有些定数的意思,也就是指妙玉“滞都门”是因为命中注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看看书中的介绍妙玉的身事的时候林之孝家的是这样说的: “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 也就是说正因为妙玉的师傅留下的这些遗言,才让她滞留在京城里,不能回乡,应该说这就是所谓的“信数”。而我们现在知道的是妙玉最后的结局非常不幸,“靖藏本”里介绍说: 〖靖眉批: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各示。〗 虽然这条批语写得很错乱,但我们还是知道她后来离开了京都来到瓜州,因为不听师傅当年的话,所以才最后流落风尘,看来这确实是“信数”。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石头记》钞本里妙玉一出场的时候是在第十八回,而在一些钞本里第十七和十八回没有分开,所以也不好说她到底应该属于这两回的哪一回。吴克岐的残钞本中是在第十七回,所以我感觉这个残钞本的结构跟我们现在看到的大不一样。在吴克岐的残钞本的第十七里还一些的异文,是紧接着林之孝家的介绍完她以后: 到了次日,饭后林之孝来,同妙师父到了,王夫人便亲自接进带着见了贾母,贾母见他神彩不凡,心中甚喜。就命他居栊翠庵。栊翠庵乃贾母供佛之所,仿寺庵样式,构造极为精致,并无尼僧,只令几个吃素的婆子住在下房,专供香火及洒扫等事。每逢朔,贾母便前往拈香礼拜,既觉地洁心虔,且免车轿劳顿。今因喜欢妙玉,故特令他居住。闲话不提。 林之孝家的对她进行了介绍这个情节我现在在第十八回里可以看到,然后应该就是这段异文介绍她进贾府的过程的描写,也就是说她的戏还真不少。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
这段异文里将妙玉为什么住在栊翠庵的原因介绍得如此详尽合理,同时也将妙玉的气质描写出来,还深受贾母的喜爱,真是活灵活现,实在是好文字。在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石头记》钞本中,妙玉在书中第一次出现介绍得本来就很简单,也没有正面出场,只是强调了她很清高的个性,之后就没有再表她了,具体住在大观园里什么地方也没有提,现在看来确实应该是有文字缺失。而从这个回目来看,妙玉出场算是个非常重要的情节,不然为什么入了回目呢?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内容相当有限,看来在最早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传抄过程中出现了非常大的失误,而导致了后面所有的本子都是错误百出。 而吴克岐介绍的这段异文也把为什么在大观园里非要建一座寺庵交待清楚了,这样的文字丢掉了实在可惜,不然好好端端地非要有这样的建筑,让人有些奇怪。而到了元妃省亲的情节中,在残钞本的第十八回里的回目是: 《皇恩重元妃许归省,天伦乐宝弟命呈诗》 这一回又有一段在元妃省亲过程中关于妙玉的异文: (元妃)将未到之处一一游玩,忽见红梅拥护中修竹一丛,隐约露出庵寺,微闻钟磬讽经之声。元妃传谕进香,缓缓向前而行,有妙玉在庵门外俯伏接驾。元妃入庵,盥手拈香礼佛,又赐题苦海慈舫匾额。妙玉献茶,元妃见妙玉潇洒不凡,心内赞喜,特赏藏香十支,雕镂寿字千年伽南念珠一挂。 这段描写也非常精彩,把元妃省亲时大观园的氛围描写得很庄严隆重,而妙玉也表现得让我感觉比较意外,因为我们一直以为她是所谓看透一切的“槛外人”,所以应该对皇帝、皇妃这样的俗人、俗事早就看透了,应该不屑一顾才对,可没想到她在元妃面前表现得如此恭敬,居然“俯伏接驾”,有些夸张了,感觉象见到佛祖一样,这是何意?这一点应该说非常有深意,这需要结合元春和妙玉所影射的历史原型进行分析。 而元春与贾母一样都非常喜欢妙玉,都觉得她气度不凡,不是个俗人,也许这就是第五回她的判词中提到的“金玉质”的本意。正因为一直以来缺少这些文字,才让我们感觉妙玉这个人身上的情节有些看着奇怪,好象她不食人间烟火似的,现在看来也是妙玉也没有太超凡脱俗,正所谓“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真让人没有想到原来在原文中有这样多关于妙玉的文字呀,也让我非常气愤,为什么这些精彩的文字就没有流传下来呢?原来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石头记》钞本居然是残破不堪的,不但在“增删五次”过程中被删掉了很多精彩的情节,还被抄丢了太多的文字,让人实在是很无耐。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
@待月池台 15439楼 2014-10-14 20:46:52 V哥,有人认为吴克岐所谓残本是他自己杜撰的,你怎么看。如果仅仅凭合理性就断定残本是真本,似乎略显仓促。 ----------------------------- 吴克岐在讲他的残钞本的时候用戚本作为对照,也就是说如果他作假,意义何在?会不会提到的戚本中内容同样是错的呢?我简单查过,他提到的戚本中的内容是对的,建议大家去看看他写的内容,应该说是非常严谨认真的。 |
综上所述,吴克岐的《犬窝谈红》中的异文是相当可信的,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再结合具体的人物和情节进行详细介绍。而《犬窝谈红》还介绍了在第十三回一开始凤姐与平儿屈指计算黛玉和贾琏的行程的过程中,吴克岐的残钞本里也有一些异文: 屈指计算,贾琏等早到扬州,林姑爷的病症未知究竟若何。 这样看来,贾琏与黛玉在路上肯定到不了十天,我个人觉得这个异文也很可靠,说明贾家离扬州不算太远,看样子好象贾家真的是在南京附近,不应该是在北京。应该说这个神奇的残钞本总能给人意外的惊喜,这可能这是一个更早的钞本,上面应该基本与原本差距不远,里面的异文相当有价值,应该组织人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分析吴克岐的这个本子,肯定能找到更多的宝贝。另外我们可以定认的是贾瑞事件前前后后所提供的时间比较不太靠谱,而林如海之死的时间要相对合理得多,这个“冬底”,也就是“八月底”这个说法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了。由此看来,贾瑞这条线索应该是“嫁接”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增删五次”的过程中对一些故事进行了调整,但这个过程中一些细节改得不彻底,所以我们只能忽略了可怜的贾瑞, 这意味着秦可卿应该是死在了第二年,是在八月底过后,看来她的生命力够顽强的,原计划活到春天就差不多了,可居然活到了秋天,应该说是个奇迹。也就是说秦可卿得病是从头一年的八月二十日左右,到第二年的八月底以后她还活着,居然病了一年多才死。这样看来张友士说的春分过后说错了,秦可卿自己说的新年和春天也不准。 不过自从凤姐在秦可卿得病这一年的十二月初二日看望她一次以后,似乎就再没有提到去看她,从这时起到秦可卿死去有半年多的时间里,居然也没有再提到她的病情,我很好奇她这几个月病成什么样了,多半瘦成木乃伊了,但我相信没有那么夸张,因为从未删除原文的角度来看,秦可卿最后应该是上吊而死的,如果她真的病得起不来床了,那怎么上吊呢?上吊这个难度应该还是很大的,相当费体力。所以这里也有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来秦可卿是上吊而死的,为什么非要被改为得病而死的呢?而为什么在作者最初的构思里她是上吊而死的呢?为什么后来进行改编的时候没有把第五回关于秦可卿的判词和曲子重新写呢?这些问题应该都需要找到合理的解答,这也是对我研究成果的重大考验。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
通过“冬底”这个乌龙事件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绝不能无条件地相信现在所能看到的《红楼梦》书中的每一个字,因为在传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让我们防不胜防,而吴克岐的这个残钞本上这么多的异文,而且大家没有看到的更多,更说明这样的事绝对不是少数,也让人非常遗憾。在第五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甲戌双行夹批: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这是批书人的真实感受,而非常可惜的是书中被更改得面目全非了,估计意思也大变了,很多意思改被改得变了味儿。我也很佩服吴克岐这么耐心,居然用笔一个个地记录下来。如果我们真的相信了“冬底”,那真的会让我们永远困惑下去。而《红楼梦》是隐写的历史,从它自身的角度来看表现故事的时间也应该有自己的一套合理的系统,而绝不是作者信手胡写的,至少要符合书中表面故事的发展,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识到。 而书中类似的谜团应该还很多,吴克岐在《犬窝谈红》确实帮我们解开了很多谜团,但可惜的是吴克岐的这个残钞本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让人感觉非常遗憾。 找出这些让人实在没有想到的问题答案,对于我们判断林如海和秦可卿的死期和原型的身份应该说有很大的意义,也就是说我在本文一开始提到的关于秦可卿之死的两个时间错乱的线索一个就完全解决了。而相比这下吴克岐并没有提供关于贾瑞之死的这方面的异文,这一点非常可惜。但“冬底”的问题解决了,这一样很重要,它让我们把时间的问题理顺了,为我们近一步分析秦可卿的问题打下了基础。 我在前面说过作者在书中大量使用了“传影”这样的写作手法,也就是说用几个角色来影射同一个历史原型。相比之下秦可卿这个角色设计得相当复杂,不但使用了“传影”这样的写作手法,而且她一个人的身上同时有三层影射,实在远超乎人们的想象,但应该说相当的巧妙,而且一层比一层难度大。这三层影射之间还存在着相互的依赖和影响,应该是书中最经典的影射设计,而且对历史影射得也非常完美,她也是《红楼梦》一书中难度最大的一个角色,而且她的故事还被删改过,所以难度更大了。 相比之下认为秦可卿影射崇祯的观点是完全跑偏了,是根本没有看懂《红楼梦》一书框架的必然结果,这样的理论从头到脚全都是错误的,所以对秦可卿的解读也是鉴别一个理论正确与否的关键所在,其意义相当重大,后面的解读会让大家惊喜不断,我相信也是秦可卿的终极解读。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
@V哥掰谎 15447楼 2014-10-15 09:59:32 综上所述,吴克岐的《犬窝谈红》中的异文是相当可信的,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再结合具体的人物和情节进行详细介绍。而《犬窝谈红》还介绍了在第十三回一开始凤姐与平儿屈指计算黛玉和贾琏的行程的过程中,吴克岐的残钞本里也有一些异文: 屈指计算,贾琏等早到扬州,林姑爷的病症未知究竟若何。 这样看来,贾琏与黛玉在路上肯定到不了十天,我个人觉得这个异文也很可靠,说明贾家离扬州不算太远,看样子好...... ----------------------------- @我是麦可 15468楼 2014-10-15 23:53:05 忍不住说一句,吴克岐的残钞本添加的那些内容,文字风格跟原著差别太大,你可能还得查证一下这个原因。从整部书(前八十回)的文字风格来看都是很一致的。为什么,吴克岐的残钞本添加的这些内容会不一致?难道真的有个共同创作群体,最后由一个人整合,正如第一回所说的? ----------------------------- 这个你说得不太恰当,前八十回的文字各回风格差别很大,有的回一看就是别人的手笔,所以不要盲目相信什么前八十回文字风格来看都是很一致这样的话,我很快就会介绍这样的情况。 |
第二十三章 古怪的张太医论病 现在我们都知道,秦可卿的故事被删掉了我们最想看的地方,也就是她“淫丧”的前前后后的故事,于是剩下的内容就变得平淡无奇、索然无味了,我相信如果我们不知道她是淫丧的,就不会对她如此感兴趣。在第十三回里有这样一条批语: 〖甲戌眉批:此回只十页,因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正是: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 看来真删去了不少内容,但我相信删掉的远不止如此,因为关于秦可卿淫荡的故事肯定不止出现在“天香楼”一回里,其他一些回也多少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所以这一改动可不容易,估计前后几回很多情节都会受到影响,而且很有可能一不留神会漏掉一些地方,比如在第十三回有几条批语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另设一坛于天香楼。〖甲戌侧批:删却!是未删之笔。〗 因忽又听得秦氏之丫鬟名唤瑞珠者,见秦氏死了,他也触柱而亡。〖甲戌侧批:补天香楼未删之文。〗〖靖侧批:是亦未删之文。〗 这些都说明不仅只删那一回中的大段文字,所以说这个改动是规模很大的,不是重写,而是修修补补,完全改变了作者原来的构思,中间肯定有一些因考虑不周而导致改得不协调的地方。在我看来,对于秦可卿故事的这个不小的改动是个大大的败笔,因为改动之前的秦可卿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艺术形象,而且极具象征意义,影射得也相当巧妙,她的故事也非常生动鲜明,所以说这个莽撞的改动实在是让人深感可惜。我对秦可卿的最终解读是以改动之前的故事为主的,对改动之后的结果也有所涉及。 而第十回“张太医论病细穷源”是大家感觉最为奇怪的故事,很多人很困惑,其实书中有不少人都生过病请过大夫,可描写的都是三言两句,点到为止,哪一次也没有张友士给秦可卿看病这次神秘、古怪,居然扬扬洒洒围绕秦可卿的病情写了那大半回,最可恶的是这个大夫也没说出个什么道道来,可我们还是不知道这一回想在讲什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难道也是没删去一些情节以后而导致的吗? 首先是秦可卿的病得的很突然,病症也很奇怪,而且宁国府的人一个个为她的病忧心忡忡,请了很多大夫都搞不定。最后请来一位据称很牛的太医张友士,费了老大的劲,经过一番望闻问切以后,开始侃侃而谈,让宁国府上上下下心服口服,可最后居然把秦可卿治死了,这叫什么事呀?这样的故事有什么意义吗?作者这是要说明什么呢?想告诉我们吹牛的医生坑死人吗?这样的故事为什么非要写得这么详细呢?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
由于秦可卿的故事核心的内容被删掉了,所以我们不得不想想为什么要对她淫丧的情节进行改动,以及在改动以前张友士看病这段在书中处于一种什么地位,作者改写这段的目的是什么呢?所以搞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理解秦可卿这个角色所影射的原型是非常重要的。不搞懂这其中的象征意义,解密工作就无法顺利进行,我们也就不可能深入地体会到秦可卿原型的内涵,所以第十回的内容我们一定要仔细分析一下,找出张友士论病故事的本质。 我们先看看秦可卿在现在我们能看到的《石头记》钞本中是怎么从一个正常的人忽然变成了病入膏肓。她这个人本来在第五回出场就很特别,作者对她极尽赞美之词: 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 所以她给人们的第一印象相当的好,然而对秦可卿的房间的描写得异常古怪,有好几个历史上有名的荡妇用过的东西,有武则天的、赵飞燕的、杨贵妃的、寿昌公主的和同昌公主,让人感觉秦可卿的房间里面充满了淫荡的气息,而且这些荡妇一个个的身份和地位都很高端、大气、上档次,而不是那种潘金莲一样的市井俗物,难怪有人怀疑她是什么偷偷藏在贾家的所谓清朝“公主”呢。而宝玉看到秦可卿房中这些情况的反应也很好笑,这里还有一条批语: 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这里好!”〖梦序夹批:摆设就合着他的意。〗 感觉像是指宝玉对这些著名的淫物非常喜欢,没想到很快有了效果,他马上就梦遗了,立竿见影,这也同样说明秦可卿身上的这股淫气果然不同反响。 在第五回里秦可卿领着宝玉入梦、出梦,并与他发生关系,至次日,便柔情缱绻,软语温存,宝玉与可卿难解难分,果然是“日久生情”。这些内容实在是让人晕头转向,也不明白为什么她同时存在于两个时空之中,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设计呢?为什么书中只有她这样一个人横跨两界呢? 这样的问题从来没有人认真想过,或者说根本想不出答案来,所以一直以来的研究者都是尽力回避这一难题。但如果想解读秦可卿,这些都需要给出合理的答案,不然无论如何都不会是正确的解读,这也意味着如果一个理论是否正确,看看它是不是能解释这个问题,也是一个简单的鉴别标准。由此看来,由秦可卿上吊而敷衍出来的影射崇祯之说肯定不敢面对这个情节,因为太不可思议了。而实际上这段梦中的描写相当有深意,也是此书之“大过节”、“大关键”,不可不察,更不能简单地糊弄过关。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
到了第七回凤姐等人来到宁国府玩牌,大家相见显得非常亲热,秦可卿表现得也很得体,落落大方,说话也很可人,照顾得也很周到,还把自己的弟弟秦钟介绍给宝玉,宝玉与他一见如故,这一切描写让人感觉其乐融融,生活气息很浓,一个富贵人家的欢乐祥和氛围。 本来一切都挺好的,可后来焦大醉骂,居然忽然骂出“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的内容,给贾府平静的生活中添加了一些不祥的氛围,让宁府的这些主子一下子感觉有些大煞风景,有一种吃了苍蝇的味道,所以凤姐和贾蓉等也遥遥的闻得,便都装作没听见,一副掩耳盗铃的味道。 然而焦大的话却引起我们广大读者的极大兴趣,也让我们长了见识,知道了到底什么是“爬灰”,大家都津津乐道,这更让我们浮想联翩,总想一探究竟“爬灰”的详细细节,也深为我们看不到这些内容而抱恨终生。 作者还通过宝玉问凤姐什么是“爬灰”而强调了这个问题,让大家不往歪里想都不成了,这个暗示再明显不过了。这也说明书中的伏笔和暗示都应该不是复杂到让人不可想象,所以一定不要把《红楼梦》当天书来读,没必要绕很多弯来解读。 这样的伏笔应该直接就是在指随后发生的秦可卿与贾珍之间的奸情,虽然后面的文字被删除了,但前面这里这个伏笔却没有处理掉,而且第五回里秦可卿的判词和曲子也保留了样原样,这一点很奇怪,为什么不来个彻底的一起都改了呢?也许删改者认为第五回里秦可卿的判词和曲子以及她房中的那些摆设的描写保留下来无妨大碍,但实际上影响很大,不但让人物前后的发展对应不上,而且会让读者根本看不懂这些地方。 我认为删改者面临一个很大的矛盾,因为前面这些文字都很精彩,删掉以后用什么内容来代替是个问题,还需要费一番脑筋和笔墨,也就是说如果将关于秦可卿的故事进行全面的重写,那工作量就太大了,可以说伤筋动骨了,甚至还要重写含混晦涩的秦可卿的判词和曲子,这个难度更大了,所以我感觉删改者没有下狠决心彻底将前面这些地方一起改掉。 我想如果这些文字是作者自己自愿改的,肯定改的过程会照顾到方方面面,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删去了秦可卿核心的故事而又留下前面这些蛛丝马迹,这是有意留下的还是无意的呢?产生这样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作者改得不很情愿,但也有另一个可能,这就需要我们对第十三回里删除“秦可卿淫丧天香楼”那条著名的批语进行仔细的分析了。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
据说在民国的时候,人们看到第五回中最后一个判词和曲子《好事终》以后,于是一致都认为这应该是鸳鸯的,因为在“程高本”后四十回里鸳鸯是上吊自杀的,而判词前的画中画的是“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所以自然而然觉得应该是写她的,这就是因为删改秦可卿的内容不彻底导致的后果。 可当时的人也不好好想想:鸳鸯是一个丫头,就算她仗着贾母而有些权力,但毕竟她不是主子,凭什么能入十二钗的正钗呢?而且鸳鸯在后四十回里的描写也没有表现得很淫荡,在前八十回里连个男人都不碰,连贾赦都给拒绝了,与淫字根本不粘边儿了,所以更不可能是她了,这都是因为删改不彻底所引起的误解。然而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鸳鸯上吊这段文字,就会发现些奇怪的地方。鸳鸯上吊的情节出现在“程高本”的第一百一十一回里: (鸳鸯)刚跨进门,只见灯光惨淡,隐隐有个女人拿着汗巾子,好似要上吊的样子。 鸳鸯也不惊怕,心里想道:“这一个是谁?和我的心事一样,倒比我走在头里了。”便问道:“你是谁?咱们两个人是一样的心,要死一块儿死。”那个人也不答言。鸳鸯走到跟前一看,并不是这屋子的丫头。仔细一看,觉得冷气侵入,一时就不见了。鸳鸯呆了一呆,退出在炕沿上坐下,细细一想,道:“哦!是了。这是东府里的小蓉大奶奶啊!他早死了的了,怎么到这里来?必是来叫我来了。他怎么又上吊呢?”想了一想,道:“是了,必是教给我死的法儿。” 鸳鸯这么一想,邪侵入骨,便站起来,一面哭,一面开了妆匣,取出那年铰的一绺头发,揣在怀里,就在身上解下一条汗巾,按着秦氏方才比的地方拴上。自己又哭了一回,听见外头人客散去,恐有人进来,急忙关上屋门,然后端了一个脚凳,自己站上,把汗巾拴上扣儿,套在咽喉,便把脚凳蹬开。可怜咽喉气绝,香魂出窍!正无投奔,只见秦氏隐隐在前,鸳鸯的魂魄疾忙赶上,说道:“蓉大奶奶,你等等我。”那个人道:“我并不是什么蓉大奶奶,乃警幻之妹,可卿是也。”…… 这些描写说明“程高本”后四十回的作者极有可能看到的前八十回的本子中有秦可卿上吊死的情节,所以才故意写成这样。这样看来第五回秦可卿的判词没有因为后面故事情节的改动而修改也是很奇怪的,为什么不一起改了呢? 如果不是看到在第十三回里关于删改秦可卿文字的几条批语,我们很难知道这个的判词应该属于谁的,所以删改者这样处理实在是有些让人看不懂,难道是故意不想读者看懂?还是改得不是很情愿?但愿是有意而为的而不是因为马虎的结果。而我个人倾向于这次删改处理得有些不太负责任,应付差事的味道很浓,其中的原因很复杂。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
首页 上一页[155] 本页[156] 下一页[157] 尾页[19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
午夜咖啡馆 |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