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小说文学 -> 〖天涯头条〗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 正文阅读 |
[小说文学]〖天涯头条〗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第152页] |
作者:V哥掰谎 |
首页 上一页[151] 本页[152] 下一页[153] 尾页[19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那书中的贾家凭自己一家之力建大观园,用得也都是古人相对落后得多的技术,为什么建得这么快呢?感觉象三两个月就建成了似的。据我的了解在清初一位有钱的文人自己建了一个挺大的园子,但总体上来看规模要比大观园也小得多,前前后后花了三十年的时间呢!在第十八回里,元春为大观园题了一绝: 衔山抱水建来精, 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 芳园应锡大观名。 这里提到的是大观园建得精美,规模宏大,集天上和人间所有的景致于一身,这样看来感觉到也就只有清朝建的圆明园跟它有一拼了,可听说圆明园准确地讲一共建了一百五十一年!贾家只用了几乎一眨眼的功夫就搞定了。 那贾家是怎么做到如此工期短,见效快的呢?象变戏法一样,居然可以在宝玉悲痛这短短的时间之内完成现代人要几年才能搞定的工程呢?难道宝玉伤心的时间为什么拖这么久吗?所以说这个时间上也是很矛盾的。其实我感觉在早本中根本就没有建造大观园这个情节,应该是宝玉一出场就生活在大观园里,我会在后面关于元春的文章中对此进行分析。 应该说书中类似的地方很多,于是有的专家认为这是作者不拘泥于固定的套路的原因;还有人认为这样的矛盾是旧小说的通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不要太过于认真就是了。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故意卖的破绽,是有深意的,里面一定藏有重大的秘密,所以这些人积极从中挖掘清史,还整理出一条条的时间线;还有人认为这些时间上的错误这只不过是“增删五次”过程中出现的遗漏。那这到底会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除了这些地方的时间混乱以外,还有些应该是作者有意这样设计的,而且相当的明显,也让人感觉很奇怪。我在《神秘的四儿》一文中介绍了三个“层级”的概念,也就是说《红楼梦》一书隐写的是明末清初的历史,从历史到此书一共可以分为三个“层级”,最高一层是真实的满清与大明争夺江山的历史,中间一层的宝钗与黛玉争夺宝玉的故事,最低层的是袭人与晴雯在宝玉面前争宠的情节,这三个“层级”是相互影射的,非常巧妙,而且彼此之间处于象与不象之间,最低的“层级”是上面两个“层级”的伏笔和影射,有一点相信大家应该还有印象。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第二个“层级”就会发现,故事的时序与真实的历史还是相当吻合的,所以这才叫隐写历史,如果能看到八十回以后的文字就会感到对应得更精彩了。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
@虹彩七 15020楼 2014-09-23 08:33:26 楼主说王熙凤影射魏忠贤,那么请看这一段: 凤姐因见他自投罗网,【庚辰侧批:可谓因人而使。】少不得再寻别计令他知改,【庚辰侧批:四字是作者明阿凤身份,勿得轻轻看过。】故又约他道:“今日晚上,你别在那里了。你在我这房后小过道子里那间空屋里等我,可别冒撞了。” 这是王熙凤第二次约贾瑞的一段,其中有一批语写道:“【庚辰侧批:四字是作者明阿凤身份,勿得轻轻看过。】”,请问作何解? ----------------------------- 可能这是指历史上的老魏应该不是个十恶不赦的歹毒的人,只是攻于心计,说明作者对凤姐很了解。凤姐只是想令贾瑞知改,四字写出凤姐动机,从行事动机推测人品身份,凤姐不将事做绝,教训贾瑞是为令他知改。 |
《红楼梦》从黛玉丧母进贾府的开始来影射万历四十二年,中间经历了凤姐各种出风头的情节来暗示天启年间的历史,到后来黛玉之死象征崇祯之死和大明亡国,以及最后的宝钗与宝玉结婚来象征满清得到汉人的江山,进入了清朝,也就是说中间这个“层级”与最高真实历史这个“层级”在时间上对应得非常完美,表面的故事与背面隐写的历史的时间脉络是一致的。然而到了在最低这个“层级”来看,如果我们留心看的话就会发现时序发生了错乱了。因为袭人提前与宝玉初试云雨情,两个人的关系一下子就不一般了,在袭人的精心努力下,居然被王夫人提拔到“准姨娘”的地位,她与宝玉大有两口子的味道,难怪在第二十六回里佳蕙说: “袭人那怕他得十分儿,也不恼他,原该的。说良心话,谁还敢比他呢?” 其实我们从晴雯撕扇前发火中说的一些话就能领略出袭人的地位: “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上‘我们’了!” 看样子晴雯也醋性十足,也说明袭人心理早把自己定位很高了,只是姨娘的位置还没有得到最后的落实。所以这时黛玉一出场就打趣称袭人为“好嫂子”就是这个意思, 而且袭人对宝玉身上的毛病一劝再劝,其实这都是在影射着宝钗与宝玉的婚后生活,象征着宝钗的“停机德”,在前八十回中宝钗也曾经尝试劝过宝玉,可她当时的身份不适合劝得太多,于是只好反应在袭人身上,但这都是后回她与宝玉结婚后情况的写照。 然而我们发现在袭人和晴雯所在的这个最低的“层级”上,比影射宝钗和黛玉这个“层级”的时间大大地提前了!而且在这个相当于“宝钗与宝玉”婚后的过程中袭人同时与象征黛玉的晴雯暗中较量,这与上两个“层级”的时间完全不一样,相当错位,大大地穿越了一大把。也就是说,这个时间的错乱是作者有意设计的,为的是把表面的故事讲得更好看一些而不得已为之的,好在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人能看出来了,而且不影响人们一直以来的阅读,所以没有人提出疑议。于是我们现在终于知道了书中的时间错乱有的可能是偶然性的,有的应该是“系统性的”,也就是作者有意这样安排的,可以说也是很有意思的设计,从这些细节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当年在构思过程中真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但这些都被表面故事给掩埋了,因为人们真的很难看出这一层内涵来。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
所以说书中的时间错乱问题相当复杂,有的可能是写作错误,有的可能是增删过程校对中的遗漏,还有的可能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情况各种各样,五花八门,对书中其他这些时间的错乱问题,我会有专门的文章对此进行分析,然而现在我们就要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秦可卿之死的前前后后出现了不少的时间错乱的情况,所以想搞清秦可卿的身份,就不得不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深入研究,一定要理清楚才成。 秦可卿之死的时间错乱表现在两条线索上,一个是她自身从得病,到贾瑞之死,再到她自己之死的时间描述应该是有问题的,一般读者不会太在意这些细节,但现在我们非要研究秦可卿,那就不得不在这上面较汁了,所以需要仔细从书中一点一点地对照就会找到这些矛盾之处,分析一下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另一条线索就是林如海之死前前后后的时间也有错乱问题,而我们研究秦可卿之死,需要用林如海的死期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也就是说林如海死前出现的时间上的矛盾也需要我们找出合理的解释,不然我们在这么混乱的时间描述中研究那只能象没头的苍蝇一样,得出来的结论不严谨。 我们先看看贾瑞之死与秦可卿之死这段时间上的问题,其实我一直感觉贾瑞这个人很奇怪,不知道他在书中研究有什么重要意义,我在最开始就介绍了他正照“风月宝鉴”而死是作者想告诉大家不要把《红楼梦》一书当成情色小说来看,此书正反两面都有故事,我们要想办法发现其背后的故事,如果仅沉迷于正面故事就很可能跟贾瑞是一个下场。这个问题应该作者写得非常明确,可贾瑞这个角色除了这些任务以外,似乎看不到其他什么作用。 在大闹学堂的时候他表现得也不怎么样,拉偏架,品行有问题,第九回书中介绍说: 原来这贾瑞最是个图便宜没行止的人,每在学中以公报私,勒索子弟们请他;后又附助着薛蟠,图些银钱酒肉,一任薛蟠横行霸道,他不但不去管约,反助纣为虐讨好儿。 在这之后不远有一条批语,提到了他与“风月宝鉴”: 〖靖眉:前有幻境遇可卿,今又出学中小儿淫浪之态,后文更放笔写贾瑞正照。看书人细心体贴,方许你看。〗 这也似乎说明他主要的故事就是正照“风月宝鉴”而精尽人亡。其实大闹学堂一回肯定有文字缺失,宝钗曾经提到过薛蟠“当日为一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也许贾瑞在这个情节中也会有什么象征意义,可惜我们看不到了。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
而贾瑞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个人色胆包天,居然想占荣国府的大管家凤姐的便宜,很有追求。书中交待他是个“二十来岁之人,尚未娶亲”,所以他天天想女人也是正常的事,可为什么非要选中凤姐这样生猛的主儿碰这个硬钉子呢?也许真跟美国人说的那样:It’s chemical thing。既然秦可卿之淫是宁国府里有了名的,贾瑞真应该找秦可卿碰碰运气,估计很容易得手,所以感觉他犯了战略性的错误,非一棵树上吊死,才落得个如此可怜而又可笑的下场。 很多人觉得是凤姐害死了贾瑞,其实我觉得凤姐在处理贾瑞性骚扰的过程中还是显得很有分寸的,表面上不伤大家的面子,而且也达到了教训贾瑞的目的。第一次对贾瑞进行了戏弄,算是警告,可他不知悔改。而第二次他被整的那么狠是因为贾蓉和贾蔷二位本身就不是好东西,是超额完成了凤姐交给他们的任务。而贾瑞之死自然跟凤姐无关,是他自己非不听跛足道人的劝告,死活要看“风月宝鉴”正面里的AV镜头,是自己找死而已,关凤姐什么事?那这些内容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呢?为什么他非要对凤姐感兴趣呢?有人发现贾瑞又叫“贾天祥”,感觉这个名字应该有深意,于是有人很快联想到历史上有个人叫“文天祥”,所以认为贾天祥就是“假的”文天祥的意思,那这又有什么含意呢? 于是解释说满清与大明交战,洪承畴被捉,皇太极劝他归降。洪承畴坚决不降,表现得大有南宋的文天祥慷慨就义的意思,说道:“我知有死,不知有降!”可后来皇太极几经劝说,使用了各种诱惑手段,没想到最后他居然投降了,于是洪承畴就成了“假文天祥”,所以有人认为贾瑞是在影射洪承畴。 我到是不太看好这个观点,因为我看不出贾瑞与文天祥或洪承畴有相似之处。至于他调戏凤姐的情节有什么象征意义,这个还真不好说,我还没有仔细去想过这个故事,感觉这段故事似乎更是为了他正照“风月宝鉴”的情节做铺垫的,也就是说他这样龌龊的出场就是为了这样龌龊地死掉,作者借这个事件来告诉读者究竟怎么读《红楼梦》这本书,实在是个可悲的家伙。 无论如何,贾瑞之死的前前后后与秦可卿得病到死有着密切的关系,交相呼应,而且两个人死得很接近,第十二回的后面贾瑞刚死,第十三回一开始秦可卿就死了,所以我们需要对照着看看二人故事中的时间中有没有什么重要的线索,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其中时间过于混乱,因为我们一直感觉秦可卿从得病到死一共也就过了几个月的样子,可在贾瑞故事的对照下她居然活了特别长的时间,让人感觉这实在是太不合理了,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
我们先从秦可卿得病的情节看一下,在第十一回里,先是介绍了秦可卿开始生病的时间: 王夫人道:“前日听见你大妹妹说,蓉哥儿媳妇儿身上有些不大好,到底是怎么样?”尤氏道:“他这个病得的也奇。上月中秋还跟着老太太,太太们顽了半夜,回家来好好的。到了二十后,一日比一日觉懒,也懒待吃东西,这将近有半个多月了。经期又有两个月没来。”邢夫人接着说道:“别是喜罢?” 也就是说秦可卿的病始于这一年的农历八月二十日以后,而说这个话的时候应该是九月份。在第十回里,尤氏还说了一句: “他这些日子不知怎么着,经期有两个多月没来。叫大夫瞧了,又说并不是喜。” 如果从这个来看她的病应该是从七月份就开始酝酿了,在第十回里,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可他的长篇大论论得模棱两可,让人感觉神神秘秘,专业性很强,让我想起了第五十七回贾母对王大夫说的话: “你只说怕不怕,谁同你背医书呢。” 张友士背完医书,然后开了一个详细的药方,难怪人们觉得这其中应该有秘密呢,不然写这么清楚干什么?最后贾蓉问他关于秦可卿的病情的时候有这样一段: 贾蓉看了,说:“高明的很。还要请教先生,这病与性命终久有妨无妨?”先生笑道:“大爷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贾蓉也是个聪明人,也不往下细问了。 张友士这招可够狠的,秦可卿吃了他的药以后如果病好了算他是医术高明,吃不好是病人没有“医缘”,怎么着他都合算。而他说“大爷是最高明的人”,显然是给贾蓉戴顶高帽子,意思是说这点小事你都不懂,瞎问什么呀?搞得贾蓉不好意思再往下问了。 但这里为什么说秦可卿的病“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呢?她一出场的时候没有给人感觉她有病呀?而且我们一直怀疑她的病应该是因为跟贾珍偷情被捉奸又羞又愧所导致的,难道她身上还有别的什么病?或者是因为长期与人淫乱而得了什么妇科病?反正感觉从她的诊断上看不出与捉奸有什么关系来,不过我们还是怀疑她得的应该是心病,这个肯定是不容易治的。 宁国府这回费了老大的劲儿请来张友士,这算是宁国府为秦可卿的病做得最后一次努力了,已经再没有什么办法了,所以从此以后没说再找大夫来看看。于是开始给秦可卿吃药,张友士说秦可卿应该是第二年的春分以后可以全愈,算起来里外里没几个月的时间了。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
张友士开的药效果如何呢?到了第十一回,王熙凤和宝玉去看望重病在床的秦氏,而看到的情景实在让人吃惊: 凤姐儿、宝玉方和贾蓉到秦氏这边来。进了房门,悄悄的走到里间房门口,秦氏见了,就要站起来,凤姐儿说:“快别起来,看起猛了头晕。”于是凤姐儿就紧走了两步,拉住秦氏的手,说道:“我的奶奶!怎么几日不见,就瘦的这么着了!”于是就坐在秦氏坐的褥子上。 看来张友士的药一点点效果也没有,好象还加重了,这自然是指秦可卿没有“医缘”了,让人感觉他开的药一点缓解的迹象都没有。然后秦可卿开始猛夸自己的公公婆婆和老公,一点也看不出她与贾珍偷情之事,更看不出尤氏曾有捉奸的影子,难道真的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感觉象是留遗言了。最后她说了一句: “我自想着,未必熬的过年去呢。” 看这个意思秦可卿把自己的死期从张友士说的春分提前到春节前了,看来她真的离死不远了,那说这个话的时候是什么时间呢?凤姐接着说: 凤姐儿说道:“你只管这么想着,病那里能好呢?总要想开了才是。况且听得大夫说,若是不治,怕的是春天不好呢。如今才九月半,还有四五个月的工夫,什么病治不好呢?咱们若是不能吃人参的人家,这也难说了,你公公婆婆听见治得好你,别说一日二钱人参,就是二斤也能够吃的起。好生养着罢,我过园子里去了。” 也就是说秦可卿从这一年的八月二十日开始得病,到了九月半就感觉自己活不到新年了,如果不是病情严重是不可能绝望到这样的程度的。紧接着的故事情节是凤姐遇到了贾瑞,故事的焦点一下子集中到他的身上,贾瑞三番两次地来找凤姐,难怪平儿骂到: “癞蛤蟆想天鹅肉吃,没人伦的混帐东西,起这个念头,叫他不得好死!” 没想到这也应该算是贾瑞之死的伏笔,不知道他的故事是不是早本中《风月宝鉴》的重要内容,我感觉他的这些情节跟秦可卿的事也许不是同一时期写成的,作者很有可能把不同时期创作的故事几经“嫁接”最后拼凑到一起,所以故事间的组合才这样让人意想不到,但也容易出现一些不协调的地方,我会在《增删五次》一文中进行详细说明。第十一回有这样的介绍: 且说贾瑞到荣府来了几次,偏都遇见凤姐儿往宁府那边去了。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日期交待得很清楚,一下子几个月过去了,可贾瑞还是没有忘这个茬儿,非缠着凤姐不可,表现出自己对爱的执着,而他表达爱的方式也比较粗犷,居然是“拉了自己裤子,硬帮帮的就想顶入”。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
而这个时候离秦可卿自己定的死期“未必熬的过年去”没差几天了,那秦可卿的情况怎么了呢?凤姐再次来看秦可卿,有这样的描写: 到了初二日,吃了早饭,来到宁府,看见秦氏的光景,虽未甚添病,但是那脸上身上的肉全瘦干了。于是和秦氏坐了半日,说了些闲话儿,又将这病无妨的话开导了一遍。秦氏说道:“好不好,春天就知道了。如今现过了冬至,又没怎么样,或者好的了也未可知。”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是十二月初二这一天,秦可卿把自己的死期从年底推到了春天,春天应该是农历正、二、三月,也就是说很快就要到了,给人感觉她死得太不痛快了,怎么拖拖拉拉的?一再推迟,没个准谱。接下来听凤姐的话感觉真的很严重: 尤氏道:“你冷眼瞧媳妇是怎么样?”凤姐儿低了半日头,说道:“这实在没法儿了。你也该将一应的后事用的东西给他料理料理,冲一冲也好。”尤氏道:“我也叫人暗暗的预备了。就是那件东西不得好木头,暂且慢慢的办罢。” 看样子她的病真的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感觉有随时咽气的可能,宁国府已经严阵以待提前准备好预案。这一回里在最后又交待说: 平儿因问道:“这瑞大爷是因什么只管来?”凤姐儿遂将九月里宁府园子里遇见他的光景,他说的话,都告诉了平儿。 如果大家留心的话就会发现这部分的时间介绍得非常清楚,从九月份开始到现在的时间都能很好对上,一切情节进展得有条不紊。然而到了第十二回,居然一点关于秦可卿的情节也没有,主要都集中在贾瑞身上,他又去调戏凤姐,于是凤姐让他大晚上白等了一宿,算是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通,书中介绍说: 现是腊月天气,夜又长,朔风凛凛,侵肌裂骨,一夜几乎不曾冻死。 说明这个时候还是在十二月里,后来贾瑞不思悔改,再次找凤姐,书中是这样交待的: 过后两日,得了空,便仍来找凤姐。 看样子应该还是在十二月里,因为没有过年的迹象。结果可怜的贾瑞又一次白等,这回不但受了冻,而且还被大粪灌顶,又被贾蓉和贾蔷讹诈了不少钱,于是回家以后开始生病,而这里又交待了两个时间的交待: 诸如此症,不上一年,都添全了。 倏又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 “不上一年”,自然指的就是将近一年的时候,也就是应该到了秦可卿开始得病的第二年,而且是到了第二年的下半年了,然后又说“腊尽春回”,说明到了秦可卿开始得病的第三年的春天了,然后贾瑞正照“风月宝鉴”而死,他一个二十来岁的大小伙子都死了,可秦可卿居然还在死亡线上挣扎着,实在令人称奇。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
@ysxjhjh 15106楼 2014-09-25 20:16:55 一直追贴总算追上了,我不敢说楼主一定对,但比一些所谓的红学家强多了。我想问个问题,林黛玉代表崇祯,但住在潇湘馆,水字旁,而薛代表满清,却住在莅蘅院,草字头,这个怎么回事? ----------------------------- 你这个问题非常好,“潇湘”的水字旁是出自一个典故,娥皇女英的故事,你可以查查,这个象征着黛玉与宝玉后来夫妻分离。所以探春说:“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 宝钗住的叫蘅芜院另有内涵,我的贴子里有一章专门介绍了。所以不是说象征朱明的人凡是水字旁的字都不能用,那这本书没法写了。 |
在贾瑞办完丧事以后,书中忽然冒出这样一段: 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 我们算一下就会发现这时已经到了秦可卿开始得病算起的第三年年底了,可她还没有死,生命力还挺顽强的,这是怎么回事?眼看马上就登腿而去的秦可卿不但挺过了第一年的新年和第二年的春天,而且继续活到了三年,但肯定是没有好的迹象,也没有再介绍她的病情,宁国府也就听之任之了,也没有提到找医生再来看看,更没有介绍在这三年中凤姐去看望她的事。 到了第十三回一开始,秦可卿终于死了,这才让我们舒了一口气,她不死读者都快急死了,然而书中忽然又交待了一个日期,让人更困惑了,在给秦可卿办丧事一个多月的时候,第十四回里是这样介绍的: 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 这个时候肯定是第三年“冬底”过后的又一个新的一年的九月初三日以后了,这意味着秦可卿又多活了一年。张友士说来年春分以后就会全愈,秦可卿之前说自己活不过年底,又说自己熬不过春天,让人感觉她可能说咽气就咽气,肯定活不了几天,可这样看来她的病一下子拖了四年才死,这个时间跨度看着实在有些太离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作者的时间观念为什么这样差呢?而在这漫长的四年中,宁国府的人仿佛是在那里看着她等死似的,好象连个象样的棺材也没有准备好,也不再象第十回那样心急如焚,忧心忡忡,真是怪事。 也有人认为刚才这里提到的“谁知这年冬底”也许是贾瑞调戏凤姐那一年的冬底,也就是秦可卿开始得病那一年,也许是因为作者在介绍完秦可卿的病情以后,为了重点强调贾瑞的之死,所以故事有了分枝,沿着另一个时间线索进行下去了,所以后面关于贾瑞得病的时间都与秦可卿无关了,但两件事搅在一起。而将贾瑞的故事讲完以后,作者想让大家的思路再回到秦可卿开始得病的那一年,把时间调回去,但作者又没有交待清楚,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的时间错乱,这样的解释有些道理,但也缺少有力的证据支持,估计这部分还是因为增删导致的混乱。总之参照贾瑞之死的前前后后,感觉秦可卿从得病到死的时间太长了,实在是让人感觉不可思议,会不会是作者故意这样写的呢?或者说自己改着改着改乱了?好在一般读者才不愿意费这个脑子想这样无聊的问题的,所以很少能引起大家的注意,这样看来用贾瑞事件的时间做参考来分析秦可卿的死期是不靠谱的。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
其实不光是从贾瑞之死这条线索上看时间很错乱,从林如海之死的前前后后时间描写也是乱七八糟的,也就是说小说前前后后这些回的时间都不太靠谱,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对秦可卿故事情节的改动导致的。我更倾向于作者是把不同时期创作的作者重新整合到一起的时候出现的问题,相比之下应该说秦可卿之死似乎与林如海故事是同一个时期创作的,感觉关系更紧密一些,所以我们应该格外注意。 下面我们再从林如海之死这个方向开始分析一下时间错乱的问题,林如海本人的情况其实很简单,书中第二回是这样描写的: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大家现在都知道此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假语村言”的手法来讲述历史,所以我们一定不要被书中的一些表面的内容所蒙蔽,所以大家不能太在这些上面较汁,千万不要去历史中查比如与明末清初探花相关的文献。 林如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在第三回里他向贾雨村介绍贾府的情况的时候说话很得体,之后有一条关于他的批语: 〖甲侧:写如海实不写政老。所谓此书有不写之写是也。〗 意思是说作者是按着贾政的性格还描写林如海讲话的,贾政在书中给人的感觉还是很正派的,所以这样看来他给我们的印象应该还不错。不过书中关于林如海的内容实在是太少了,所以更象是过场戏,在他在前面第三回里仅与贾雨村有过简单的对话,然后就不在出场了,也就是说他应该只是个过渡性的人物而已, 而他的死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时间参考,但也是矛盾重重。我们再看看林如海之死的前前后后在书中是怎么描写的,在第十二回里写道: 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的打点黛玉起身。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劝。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一应土仪盘缠,不消烦说,自然要妥贴。作速择了日期,贾琏与林黛玉辞别了贾母等,带领仆从,登舟往扬州去了。 林如海病得很突然,按道理说他的年龄不算太大,古人的寿命真是短。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
自从黛玉进了贾府,就再没有林如海的文字,黛玉也从来没有提起过自己的父亲,更没介绍父女之间有书信往来,这个女儿算是白养了。 书中第二回里林如海一出场的时候介绍他“年已四十”,后来在黛玉进贾府前又说自己“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到底是刚四十还是快五十呢?说得太模棱两可,那黛玉在贾府住了多久呢?书中没有具体交待,但在第二回黛玉刚刚丧母不久的时候,冷子兴说过: 这位珍爷倒生了一个儿子,今年才十六岁,名叫贾蓉。 而到了第十三回的时候,贾珍为贾蓉买了个五品“龙禁卫”的头衔,于是贾蓉写了个履历,上面有: 江南江宁府江宁县监生贾蓉,年二十岁。 看样子黛玉进贾府大概四、五年的样子,这个时候林如海也就五十岁左右。 然而忽然传来他病重的消息,让人感觉肯定事情很严重,黛玉这一去明明是奔丧去了,不然也不会兴师动众,闹这么大动静。她与贾琏匆匆动身之后,书中就很少再提到她看到的情况,书中的重点集中在王熙凤身上,她的管理才能得到了充分地展现,身为荣国府的管家还协理宁国,管理的井井有条。书中也没有具体介绍黛玉和贾琏的行程,但作者在这里用了“不写之写”的手法,让我们感觉黛玉他们一直在很远的地方为林如海的事忙里忙外的样子。在第十二回最后有一条批语说得很有意思: 〖庚辰:此回忽遣黛玉去者,正为下回可儿之文也。若不遣去,只写可儿、阿凤等人,却置黛玉于荣府,成何文哉?故必遣去,方好放笔写秦,方不脱发。况黛玉乃书中正人,秦为陪客,岂因陪而失正耶?后大观园方是宝玉、宝钗、黛玉等正经文字,前皆系陪衬之文也。〗 似乎批书人知道作者的构思,而且从这条批语中我们也可以确定的是书中的描写的一切肯定都是虚构的,设计出来的,贾家根本就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家庭。 也就是说作者故意让黛玉离开一段时间,不然秦可卿和凤姐在故事中风头太猛,所以压过了她,让她这样一个书中绝对的大主角没戏可唱,冷落在一边有点不太象话,所以黛玉的离开不过是个权宜之计,这也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考虑的。感觉写这条批语的人很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似的,说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实际上还有一层含意,是批书人没有看出来的,这需要我们明白了秦可卿的第一层原型以后才能真正看清,也就是说批书人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我们不能百分之百的全盘接受。比如我个人对“蒙古王本”这个《石头记》钞本上的批语就不太重视,因为感觉不象是参与创作的人员写的。 【大家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
首页 上一页[151] 本页[152] 下一页[153] 尾页[19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
午夜咖啡馆 |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