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小说文学 -> 长篇历史小说《华夏君主》寻出版、影视剧改编 -> 正文阅读 |
[小说文学]长篇历史小说《华夏君主》寻出版、影视剧改编[第23页] |
作者:春光辉耀 |
首页 上一页[22] 本页[23] 下一页[24] 尾页[14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长篇历史小说《华夏君主》 第25章 伯益献策 想想看,一个叱咤风云,顶天立地的英雄,一个华夏部族的大司空,具然能这样近乎低三下四地向自己哀求,浮游一下子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他再也硬不起来了。毕竟大禹的威望对他有着深深的影响,他握着大禹的手说,“你的仁德和公道天下共知,如果都像你一样就好了。实际上,我也是一心二心想把这一段工程修好,不说在你面前争什么功,起码能对待起我们共工首领对我的嘱托。可你的族人们,他们总是三番五次地和我挑衅,好像故意在欺负我。难道他们不知道我浮游是什么人吗?” 大禹安慰地说:“浮游将军和相柳将军一样,都是共工首领手下的得力大将,你们俩的威名,也算得上是震惊华夏了。我特别地佩服。浮游将军,今天下午,把应龙、群龙他们都叫到一起,咱们坐下来细细谈谈好吗?希望浮游将军能理解应龙、群龙他俩的焦急心理,他俩和您一样,都急着把这一段快点修好啊!说白了,你们才是真正的治水英雄,我大禹真的是徒有虚名啊!” 浮游说:“大禹,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但你必需告诉应龙、群龙,不能恃强凌弱,不要以为我们共工部族是好欺负的。” 大禹前脚到,伯益他们几个后脚便跟上了。在大禹的调停下,浮游终于同意和应龙他们坐下来好好谈谈了。 大禹和商均他们首先了解清楚了应龙他们为什么要和浮游打架的原因。治水这近半年来,浮游他们以他们自己的方法去修筑河堤,而不是疏通,应龙他们不断跟他沟通,让他们先疏通。可浮游却一意孤行,我行我素,用围堵的方法,也挡住了大水,确实是收获不小。但给下游的疏通工程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流水量的增大,使得挖出的沟渠不几天就淤塞了。等于白费人力物力。弄得劳民伤财。他们不得不先筑上堤坝,然后再把水引开。总算保住了工程顺利进行。他们几次和浮游协商,均是无果而终。为此,应龙、群龙禁不住族人们的激愤之情,说干脆打浮游他们一顿算了,也许他们挨了打之后,自然就老实了。于是,便出现了应龙、群龙带领族人和浮游的共工氏族发生对峙。 大禹首先向大家作了自我检讨,他说,只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是他疏于管理,认为大家都是治水,天下部族都是兄弟,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他的错误还在于,近段时间,他没有让大家及时汇报治水工作,由于缺乏指导,才造成了这样。希望大家以后都要友好合作。大禹还特地夸奖了浮游和他们的共工氏族,在近十年的治水中,取得了许多可用的经验。 应龙和群龙也表了态,说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首先向大禹汇报,不再自作主张。就说这次吧,真是打起来了,既影响团结,又耽误治水进度。 浮游也说的很明确,以后他谁的也不听,就只听大禹的。大禹说,实际我们都是一家,只不过部族不同而已。到将来有一天,整个天下,所有的人,都将归于一人领导。就说现在吧!我们只有一个上神,是他在统领着我们,我们都是上神的子民啊!那么,我们还要分什么彼此呢? 大禹对商均他们说:“从我们现在的工程进展情况看,再有三个月,这一段就能彻底竣工了。再往下游时,那就是梁山一带了,到那时该怎么干,现在咱们是不是先计划一下?” 就这个话题,大伙儿一时议论开来。但最终也没有一个决议案。 大禹稍带忧虑地问伯夷:“伯夷,你说说,到时候怎么干最合适?” 伯夷想了半天,也只是摇一摇头,最后说,“还是到现场后,看看人力需要怎么布置再决定吧!” 大禹又去看伯益,还没等大禹问话,伯益站起来,谦逊地说,“由于这几个月我主管的是驱兽放火,跑的地方也比较多,咱们这整个工地,我倒是经常巡查。如果我们移师下一处,有必要改变一下治水的方式方法了。不知我说的可行不可行。” 商均说:“伯益啊,谦逊固然是一种美德,但你有想法,就直来直去地说出来吧!别拐那么多弯子了。” 伯益这才说:“下一次应该分开治理,让应龙负责疏导大河主流的水,也就是说,在大禹的统一指挥下,明确的分工。那么,应龙就要完全负起这方面的责任了。大禹是总指挥,你就是大队长。我这样说,应龙,你愿意吗?” 应龙站起来豪迈地说:“领大伙干活,我能做到!” 大禹高兴地说:“那好!伯益,你继续往下说。” 伯益胸有成竹地说:“大河的泱泱之水好多都是从支流奔涌而来,治住了支流,就给主流的治理减轻了负担。群龙,这个任务你来完成吧?” 群龙当仁不让地说:“应龙治理大河主流,这治理大河支流的事,我必需要担当!” 在伯益的安排下,他本人继续担任火正的职责,驱赶野兽不是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族人们的生命安全。生命是头等大事。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没有了。商均不但要辅佐好大禹,还要教会治水人员们诗歌,游戏。因为商均毕竟不断跟丹朱学习,再一个来说,治水工地需要诗歌的声音,总不能就那么简单的“啊”“噢”“呃”“嗨”等等。像下棋和其它游戏也要让治水的兄弟们学学,劳动之余,也能促进身心的发展。 说到大禹时,伯益说,不管你父亲鲧传给你的息壤有没有用处,但你有必要经常带着它,不是说,我们就一味地只疏通而不采取堵截的方法,该修堤坝时,一定要修起来。只要能把洪水治服,没有我们不能用的方法。 大禹考虑得比较全面,待伯益说完了,他关切地问,“伯益,还有伯夷和浮游将军,以你看让他们作什么好啊?” 伯益不慌不忙地说:“伯夷最好跟着你,随时处理一些突发的事务。而浮游将军作为机动队,哪里需要增加人力的时候,就让他们上哪里去。这也有利于某一地段因缺人而致使控制不住大水。” 伯益的分配,大家认为非常合理。于是,很快便形成了共识。到梁山一带时,就按着伯益的策略实施。 三个月后,当治水大军往下游的梁山转移时,有族人对大禹说,浮游带着共工氏族的人走了。当时,商均、伯益、伯夷他们全在场。一听到这个消息,商均便说,“走,伯夷,咱俩去把浮游追回来!” 伯夷和商均就要动身,伯益制止了他们,说,“先别冲动,还是大禹我们俩去吧!” 商均有点不服气地说:“那不是一样的吗?不管谁去,都是把他追回来。” 伯益笑着说:“商均,我问你,万一浮游不回来咋办?其实啊,追不追他都是一样。追,他也不回来;不追,他也不回来。” 商均不解地问:“那大禹你们俩去,他不是还不回来吗?” “是啊!”伯益说,“他不回来,我们可以送他一程。如果你们去,他不回来,你们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硬把他拖回来。既然他已经决定要走,肯定有他的道理,所以,不如大禹我们俩去,了解清楚了情况,也不会有什么遗憾了。” 大禹说:“那咱们走吧!” 追出了五里地,还没有看到浮游以及共工氏族的人。翻过一座小山坡,站在坡顶上往下观望,在二里地开外,浮游的人马正逶迤向前。大禹和伯益不由得加快了步伐。又追了四里地,这才追上浮游他们。 此时,浮游他们前边正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当大禹和伯益出现在浮游面前时,他感到很是意外。 伯益说:“浮游将军,你怎么不辞而别呀?想要回去,也得给大禹说说嘛!大禹一听说你走的消息,非要来送你一程不可。” 此言一出,浮游感动得双手拉着大禹的手,就要跪下了。大禹适时地拉着了他,怜恤地说,“浮游将军,你能屈驾就尊在治水工地上帮我们,这近一年来,我时时从心底里感激你,敬佩你。可是,这些话你知道,我若时时说给你听,还有什么意义?我总认为,不论是华夏部族的族人,还是共工氏族的族人,都应该是兄弟。没有厚此薄彼之分,更没有你我之别。你这一走,说明大禹我肯定有缺点,说明我的仁德还没有足以令弟兄们信服。浮游将军,希望你以部族之间的团结为重,回去后对共工首领说,就说大禹非常感谢他,期待他再派弟兄们来共同治理大河。” 大禹这边说,浮游在那边掉泪。大禹说完了,浮游已经成了一个泪人儿。他痛哭流涕地说,“大禹,我是被逼无奈啊!我真的不想离开你,可是……” 这真是: 行慈善恩泽大地, 施仁德义薄云天。 欲知浮游将要说出什么样的话来,请看第26章《龙山治水》。 |
长篇历史小说《华夏君主》 第26章 龙山治水 话说大禹和伯益追上了浮游,一番话感动得浮游涕泗橫流。他终于对大禹说出了为什么要离开大禹的实情。 在治水工地上,他们采用堵截的方法,确实也帮了华夏族人的不少忙。但他们有时候也采用疏导的方法,当然了,用什么样的方法都是灵活掌握的,以控制住大水漫延为目的。尽管如此,华夏部族的族人总是把共工氏族的族人看作异类。平常的时候,嘲笑、谩骂,也都算不了什么。想不到,堂堂华夏部族,一个号称以仁德治天下的大部族,出现的贤能之人也不在少数,可为什么还有人一点仁德心都没有呢?他们不但威胁共工氏族的族人,还打骂他们。说什么他们来治水,就是他们的本份,因为他们得到了很大利益。在这近一年里,华夏部族的族人,竟然打死两个共工氏族的人,当共工氏族的人找华夏部族的人理论时,华夏部族的人非说那两个人是病死在河边的。还说,去吧,你们就是找到大禹,他也不会支持你们。 浮游伤心地说:“我想,是啊,谁让我们是共工氏族的啊!我再受气,也得等到这一期工程竣工。下一期的梁山工程,我说什么也不会去干了。就是回去后受到我们共工首领的惩罚,我也不干了!我连我族人的命都保护不了,我还跟你们一起做起什么?” 听罢浮游的叙述,大禹则更是加深了自责感。确实是自己的管理出了漏洞啊!连出了人命,他们都对他隐瞒不报。怪不得浮游要领族人回去。这事儿放在谁头上谁能受得了?浮游是没有再跟他一起治水的理由了。伯益判断的一点不差。难道说伯益早已知道了共工族人被打死的事情?他为什么不告诉我呢?势必得和伯益好好谈谈这件事了。 大禹和浮游真可以说是洒泪而别。一直到共工氏族的人们全部隐身在密林中,大禹才在伯益的提醒下,转身回去。 耿直爽快的大禹从不在内心隐匿任何事情。走在路上,他问伯益,“你为什么能判断得那么准呢?你怎么就知道浮游一定不会再跟我们一起治水了?” 伯益是相当地聪明,大禹如此一说,他便笑起来,然后说,“大禹啊!你肯定是这样想的,我一定知道浮游所说的两条人命的事。实际上,我和您一样,也是今天才听浮游说的。只所以我断定浮游不会再回头,我是从他作事的一贯风格,以及他的脾性上推测的。你想啊,他和相柳一样都是共工手下的得力大将,共工作事什么样?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吧?他们一个个凶暴、残忍,他们知道什么是善良吗?不知道!他们知道什么叫仁德吗?不知道!大多的时候他们所犯的错误就是一条道走到黑,不知道回头,更不会变通。所以,一旦他们决定了的事情,那就很难将他们改变。试想,他既然决意要离开我们,冒着被共工处罚的危险,他连身体残缺,连生命都置之度外了,他还怕什么?所以,这就是他不再回来与我们合作的理由。” 大禹称赞了一番伯益后,两个人就怎样坦诚做人,怎样以仁德立本,大大地讨论了一番。他们归纳为做人要尽量表现出应有的美德,纯朴、耿直、实在、谦虚、礼让……无论是部落首领或族人,都要正直、公正、诚实、本分、坦率、无私。不是人们做不到,也不是人们缺少规范的标准,而是人们太容易放纵自己,宽容自己,容忍自己,原谅自己。其实,人心都是恶的。将人比畜生,将人比禽兽,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人和畜生、禽兽其实是一样的,只是人在形成了部落以后,便有了作为“人”的规矩。紧接着便有了教化。所以,才束缚了作为“人”的野性。不是他们真的善良,而是他们不敢再作不符合“人”的事情。但本性却是不能改变的。 大禹和伯益他俩认为,既然有幸成为“人”,那就一定要按照一个“人”的标准去行事。要不,还怎么能称其为“人”呢?没有改变不了的事物。天地能改,大河能改,人心一样能改。有时候,并不是你个人愿意不愿意,而是自然规律。假如一个人冥顽不化,不积极融入社会,反其道而行之,最终会被众人唾弃。 华夏部族的全体治水人员,按照伯益当初的计划行事,应龙主管黄河主流的治理,群龙负责黄河支流的治理,伯益继续作他的火正,驱赶野兽毒蛇;商均教治水人员们唱歌、游戏;大禹和伯夷巡查各段工程,该疏导,该堵截,视情况而定。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梁山工程进行了近一年,从都城出来到现在,商均说,已经十八个月了。记日子的任务是由伯益和商均共同完成的。商均有两个小陶罐,那是用来装他的围棋的。他准备的一个大陶罐,每过一天,他都会往里边放一个白色的石子。每存够三十个以后,取出来,放进去一个鸡蛋大小的黑色石子。商均数了数,一共十八个了,他们这才知道已经过去十八个月了。 在此之前,部族中皋陶他们计算日子,特别是月份的计算,是以月亮圆的那一天开始当作这一月的第一天,到下一个月圆,算作一个月。但后来他们发现,月亮的圆缺是有规律的。它总是从亏到盈,又从盈到亏,周而复始,往复循环。于是,就把每月的月亮最圆的那一天作为这一月的正中间,也就是十五日。 在季节上,大禹、伯益、商均、伯夷几个人每每在劳动之余,就探讨历法的问题。根据观察,他们总结出,在一年的十二个月或十二个多月中,气温和气候总是有恒定的几个月。落叶乔木给了他们最好的启示。于是,他们分出了春、夏、秋、冬四季。这样也更有利于农业的种植。有了对应的农时,就不会错过耕种季节,作物也就能有更大的收获。 春去春又来,花开花又落。这已经是大禹他们治理黄河的第二个深秋时节了。近处山山岭岭上的杂树林和野草从,都被伯益的驱兽队烧光了。那肆虐的河水继续在奔腾,像一个累了的野兽在喘息。自从梁山治水工程结束后,所有的水都汇聚到龙山这一带来了。水里的腐枝败叶在波浪上翻滚。开阔地上,一展平洋,除了水,人们再也看不到其它东西了。有多少可以开垦的土地,都浸淫在这无情的大水之下。大禹带领他的辅佐者们,登上龙山,往下眺望。山下浩浩淼淼,无边无际,简直就是一个大湖泊,或者就像是一片汪洋大海。但它缺少的是大海的气势磅礴,大海的宽阔恢宏,大海的豪情激越。这为害世人的洪水啊!到处泛滥,无休无止。如果不治理,那将是遍地沼泽,湖泊相连,根本没有供人生存的地方。大禹他们是在向洪水要土地,向大水要活路。只有抗争,抗争!抗争!!!只有不屈不挠的人才有这个信心,才有这个决心,才有这个毅力。 关于龙山这一段工程,几个人有不同的想法。他们四个人,差不多说了四个办法。大禹认为,这一次要在大河两岸同时开工,绕着龙山挖沟渠,把水引到下游。可他们几个人在龙山上转了两天,连绵起伏的山峦,好似一架特大的屏障,即使挖沟渠,也不一定能把水引走。商均则主张在黄河两边同时筑堤坝,把水往一起集中,然后借助大水的冲力,冲开一节山体,让水流过去。 第三天,大禹他们又在山上山下转了一整天,竟然没有一处可以让大水通畅地流走的地方。 第五天,大禹他们仍然在龙山上查看地形、地势,希望能寻找到让大水泄出去的突破口。设定的方案,在他们仔细的推敲中,又一次次地否定。大禹他们几个站在半山坡上,面对渐渐坠入远方群山中的夕阳。那金黃色的余晖,映射在他们的脸上,染红了他们的脸庞。那轮已经没有了温度的大火球,一点一点地往山峰里坠落。这时,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了。太阳正好处于两座山峰之间,山峰呈现出黛青色,太阳正通过那个“V”字形,逐渐隐去它的笑脸。 再美好的风景他们也无心观看。大禹说,“我们走吧!明天再出来查看吧!”说完话,他第一个迈开大步往山下走,商均、伯夷便跟在他的身后。 走出好远了,商均发觉有点不大对头,明明是四个人一起出来的,怎么只剩下三个人了?回头一看,伯益还站在看落日那个地方没动。这时候,正有微风吹起,在风中,伯益的长发在飘逸,衣袂在舞动,仿佛一尊雕像,屹立在半山坡上。又像一个思想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虑之中。 这真是: 华夏多圣贤志士, 伯益展雄才大略。 欲知伯益想出了什么样的巧计妙策来治理龙山水患,请看第27章《劈开龙门》。 |
@大胡子卢梭 2018-06-02 19:14:58 史学家啊!敬仰之情犹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 ----------------------------- 您说的太夸张了,我的汗水都擦不及了! |
@葡萄牙月桂 2018-06-02 12:28:49 两个版块发征文,怕看漏了。要是春光老师发了,记得艾特俺一声欣赏哈! ----------------------------- 征文肯定要参加,先谢谢月桂老师美意!! |
长篇历史小说《华夏君主》 第27章 劈开龙门 商均发现少了一个人,马上喊住正往山下走的大禹,“大禹,你看,伯益怎么还站在那儿不走啊?” 大禹回头看看,说,“喊他走吧,要不一会儿天就黑了,说不定会遇上什么凶猛的野兽的。真是那样,就麻烦了。” 伯夷于是大喊:“伯益,你为什么不走啊?” 伯益听到喊声,仿佛突然从沉睡中惊醒一般,大声说,“你们别忙着走,我有话要说。” 当伯益追上大禹他们时,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有龙山治水的好方法了!” 这一句话不吝是一个重磅炸弹在他们面前爆响。翻山越岭,历尽坎坷,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他们几个人一个个头都大了,到底也没有想出一个最佳方案,你伯益就站在那儿观看了一阵子日落的景观,竟然找到了治理龙山的好办法。真是让人不可思议,更是让人不敢相信。可他们却看不出伯益有半点的玩笑成分。他的表情,他的语气,他的神态,都是那样的认真而执著。从他坚定而自信的面孔上,足以让他们明白,伯益确实找到了治理龙山的方法。那么,再狂暴的大河,再怒号的浪涛,也必需向华夏治水英雄们低头了。 大河,你投降吧! 伯益和大伙一同站在半山坡上看风景,落日的壮观,确实震撼了他们的心灵。一时间,天地之宽阔宏伟,宇宙之洪荒高深,让他们意识到,作为一个人是多么地渺小。可面对自然灾害时,决不能因人的渺小而屈服。只有抗争,才有活下去的可能。人类历史,也就是一部人和大自然的抗争史。而伯益面对落日,一刻也没有忘记治理龙山。当他看到太阳滑落到两座山峰之间时,突然间便有了灵感。山是可以劈开的呀!前些年,大禹在淮河治水时,不就劈开了一座小山吗?他那次去淮河,真的是来去匆匆。根本就没有停留,就又随父亲皋陶和大禹一起回了都城。而现在,龙山周围百十里都是浩翰无际的大水,从两边既不能疏导,也不能堵截。只有劈开龙山,形成一个较大的泄水口这样就不怕水势汹涌了。 伯益详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后,商均,伯夷他俩张了半天的嘴都无法合拢。大禹虽然比较镇定,但也难以抑制激动之情,他紧紧地握住伯益的手,说,“伯益,你又为治理大河立了一功啊!等我们回到都城,见了舜后,我一定把你的功绩如实汇报,让你得到应该得到的奖赏。” 伯益笑着说:“得到奖赏当然是一件让人兴奋和喜悦的事情,我也真的想得到舜后的奖赏。可是,大禹啊!如今我这样说,也只是一个计划呀!偌大一座龙山,恐怕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那要我们出很大的力,费很大的劲,吃许多苦,受许多罪,才能得到的啊!” 大禹慷慨地说:“你父亲皋陶和舜后都经常告诫我们,吃苦受罪就是我们的本分,我们不吃苦在前,怎么会有天下苍生的享乐和幸福啊!这是上神派我们下来带头吃苦的,我们还有什么可埋怨的?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上神的旨意。” 伯益他们几个听了大禹的话,一齐鼓掌喝彩。 没有等待和拖延,只有奋斗和进取。大禹和他的三个辅佐者,一回到营地,连晚饭也顾不上吃,就把应龙、群龙,以及大小头目们全都召集在一起,向他们分派明天的开山挖沟任务。 又一场硬仗即将打响,大禹一一布置之后,又征求伯益、商均、伯夷的意见,力争要打一场漂亮的仗。 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大禹和他的辅佐者们就起床了。等所有的治水人员都聚齐以后,大禹作了简短的动员,然后,就身背耒锸,在前边带路。他们一到龙山上,大禹二话不说,就用耒锸撬石头,搬石块。他的身先士卒,深深地影响了治水人员们,大家伙看大禹和他们一样,抢着干活,完全没有一点点架子,什么伯禹呀,司空呀,英雄呀神马的,统统都是浮云。而劳动才是真实的。大伙鼓足了勇气,决定要和大禹比一比,试试看,到底谁的力量更大。有的人竟然一次抱两块石头。还有的人不服气,手里抱住,胳膊夹住,非要抱三块。比力气,比猛劲,工地上欢声笑语,一片沸腾。 这时,忽然有几十个人开始一同唱歌,其实只算是一种劳动号子。这是商均和伯益花了两月时间编出来的。 “大禹呀嘿,英雄呀嘿,治水呀嘿,成功呀嘿! 大禹呀嘿,英雄呀嘿,敬上神呀嘿,为苍生呀嘿!” 龙山一点点地被劈开。每天晚上,大禹他们在休息的时候,就会商量一阵子第二天的人员安排。主要是开山这活儿太重了,又要干好,又不能让族人们累得太很。最后他们决定,开山的和挖沟渠的,按轮换制工作。一轮十天。这样开山的人员们能调整体力,当他们挖沟渠时,也不会太费劲。 在这个月明星稀的晚上,大禹和他的辅佐者们坐在星空下,交流了第二天的工作安排之后,大禹突然问伯益,“伯益,咱们的族人打死共工氏族的族人这件事你调查清楚没有?” 伯益说:“这件事是这样的……” 那一天,应龙的部落族人和共工氏族的族人发生了一场不太大的冲突,当时,共工氏族的人只有十几个,而应龙部落的人则近百人,在争执中,双方就要打起来了。共工氏族的人看寡不敌众,事大事小,跑了就了。这十几个人脚底抹油,来了一个溜。应龙部落的人便在后边追赶。共工氏族中有两个年老体弱的人,一看族人前边跑了,他俩怕落入应龙部落的人之手,便也拚了命往前跑。那知道,前边那一个一脚绊在一块石头上,摔倒时头又撞在另一块石头上,当场便流血不止。后边那一个更慌了,他逃跑时太靠近水边了,不曾想一头栽进水里,由于水太深,他又没有了多少力气,不一会儿就被淹死了。等应龙部落的人追上来时,撞破头的那人血已经快流干了。而落水者也已经溺亡。他们的死因皆由应龙部落的人追赶所致,所以,共工氏族的人一口咬定是应龙部落的人把他们的人给打死的。 事已止此,再往下也没有什么好处理的。总不能把应龙责怪一顿吧?总不能把应龙部落的人挨个训斥一遍吧?沉默了一阵之后,大禹终于说,“伯益,商均,伯夷,我们有很多要作的事啊!在我临告别舜后之前,他一再谆谆告诫我,我们不但要把大河治理好,还负责教化。前些日子我们也曾经说过,人不是一下子就变好的,需要规矩,需要礼仪的规范。要作好教化啊!” 对于教化这件事,大禹和他的辅佐者们一直谈到深夜。 当大禹他们抬走最后一块石头,沟渠也挖通了,积聚了很长时间的大水,终于有了奔泻的出口。龙山前的大面积土地露出来了,大禹他们伫立在龙门口边,久久地,久久地,凝望着东流去的大水。 这是开辟龙山第五年啊!五年来,他们历尽了艰辛,尝遍了甘苦,经受了一场场风吹雨打,雪欺霜凌。今天,终于成功了! 大禹和他的辅佐者们,以及部分华夏部族的族人们,就要返回都城蒲坂了。临行前,大禹一再对应龙、群龙两个交待,大处都治理完了,一些小处还需要他们的族人们付出劳动。另外,大禹不但教应龙、群龙的族人怎么样开垦田地,怎么样种植庄稼,告诉他们一年四季的变换,怎么样掌握好农时。除了劳动,还要经常注意个人的德行和修养。注重发现身边有德行的贤能之人。大禹对应龙和群龙充满了深深的期待,他期望应龙和群龙也要多培养个人的贤德,为族人树立良好的榜样。尽量让族人遵照人伦礼仪。尽量作到父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如果作到了这一点,部族将会更加兴旺发达,也会更加团结一心。要诚实、谦虚、坦率、直爽。要纯朴、善良、公正、无私。 在分别的时刻,每个人似乎都有说不完的话,真格是依依惜别,情深意厚啊! 说真心话,应龙和群龙真舍不得让大禹走,可是,大禹回到都城后,还有许多事要作。还有,应龙和群龙也听伯益、商均、伯夷他们几个无数次地说过,在东夷的涂山,那里有大禹的妻子和儿子。已经七年了,他们竟然还没有见过一次面。这一次大禹回都城后,不知道能不能有时间去和妻儿相见。 几个月后,大禹率领人们回到了都城。帝舜听到大禹回来的消息,领着皋陶、倕、龙、夔、以及早就从淮河工地回到都城来的姬弃、契还有他的一家人,一直迎接到都城外快十里地了。他一见大禹的面,就深情地拉着大禹的手,爱抚地说,“大禹,你受苦了!回来了,就好好休息休息。” 大禹什么也没有说,他被帝舜的真诚关怀所打动,一个七尺男儿,一个堂堂大丈夫,鼻子竟然一酸,两行热泪顺着脸颊流淌下来。 这真是: 治天下励精图治, 战洪水茹苦含辛。 欲知大禹他们回到都城后,将有什么样的大事发生,请看第28章《禹划九州》。 |
长篇历史小说《华夏君主》 第28章 禹划九州 大禹回到都城以后,那敢作片刻的休息呀?他随帝舜到议事茅棚中,第一件事就是向帝舜汇报这几年来的治水情况。他把伯益如何在积石山合理地安排治水人员,在龙山想出了开辟龙山的好方法,一一如实向帝舜说了出来。最后,大禹说,“舜后啊!像伯益这种有德有才的贤能之士,一定要给予表彰啊!这样能激励更多有德有才的贤能之士为我华夏出力。” 帝舜拍拍大禹的肩膀,笑着说,“是啊,这才是赏罚分明嘛!” 伯益谦逊地说:“我只是出出主意而已,还是族人们齐心合力,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表彰就表彰族人们吧!” 帝舜高兴地说:“这就是我华夏部族的青年才俊啊!至于怎么赏赐你,现在我们先不谈。你们还接着说你们治水的事情吧!” 大禹说:“舜后,经过这几年在外边的奔波,我认为,治水和治理天下是一样的道理。以前,我们只是把我们的部族分为东、西、南、北四岳,选取了四位首领作为统领。又在每个方向的辖区内分划出三个小的部落群,一共是十二牧。这样,既没有什么名称,也不方便管理。应该改一改了。” 说到这里,不但是帝舜觉得很新奇,就连其他贤臣们都认为大禹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在大家一致的赞同声中,大禹把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地说了出来。 大禹首先谦虚地说,这些提法,不是他一人所思所想,而是大家合作的成果。早在当年他跟父亲鲧在天下治水时,就有划分天下的打算。后来皋陶、姬弃、契他们到淮河后经常探讨这件事。去治理大河,伯益、商均、伯夷他们也是常常说起天下应该划开,以便于治理。功劳应该是大家的,只不过是由他提出来罢了。 他说天下应该分为九州,五岳、四渎。每条河流都应该有它的名字。每一个大小部落,也应该有它们的名字。 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五岳即五座大山。四渎即江、河、淮、济。 冀州—— 西、南、东三个方向的边界是黄河下游的雍州、豫州、青州。(现在的山西和陕西的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的黄河以北,以及山东的西北部与河北的东南部。) 兖州——后世的《禹贡》记载:济、河惟兖州。济是现在山东的利津海的古济水;河是现在河北沧州东北入海的古黄河。兖州的大致范围是现在的河北沧州以南,山东济南以北。 青州——后世的《禹贡》记载:海、岱惟青州。海就是渤海,岱就是泰山。青州的范围在渤海以南,泰山以北。 徐州——后世的《禹贡》记载:海、岱及淮惟徐州。海、岱就是黄海和泰山,淮即淮河。徐州的范围就在现在的山东东南,长江以北的江苏省大部分地区。 扬州——后世的《禹贡》记载:淮、海惟扬州。淮是淮河,海是东海。淮河以南,长江南岸,东临东海这一地区称为扬州。 荆州——后世的《禹贡》记载:荆及衡惟荆州。荆就是荆山,在湖北南漳以西;衡就是衡山。荆州之地在汉江以南,南漳以西,衡山以北的广大地区。 豫州——后世的《禹贡》记载:荆,河惟豫州。荆即荆山,河即黄河。豫州就是现在的河南全境以及湖北的荆山以北。 梁州——后世的《禹贡》记载:华阳黑水惟梁州。华是华山,阳是华山之南,黑水泛指澜沧江、金沙江、怒江等。现在的陕西秦岭以南,子午河与任河以西,直至贵州的桐梓一带,皆称为梁州。 雍州——后世的《禹贡》记载:黑水西河惟雍州。大致是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以及青海的黄河以南的地区。 五岳: 东岳泰山——泰山又名东岳,有"五岳独尊"之称。海拔1545米,屹立于山东平原,显得分外雄伟壮观。 西岳华山—— 华山位于山西省华阴县境内,是五岳中的西岳。 中岳嵩山—— 嵩山位于河南省洛阳东南登封县境内,是五岳中的中岳。 南岳衡山—— 衡山又名南岳,位于湖南省中南部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恒山,位于山西省和河北省的北部交界处,从东北向西南绵延五百里,恒山东部连接太行山地。 四渎:江、河、淮、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这四条河在大禹治水时都是独立入海的大河。】 帝舜一边听着大禹的介绍,一边频频点头。尤其是北岳,他是记忆犹新。前几年他和皋陶等人出巡时,来到了恒山。他看恒山的山势雄伟挺拔,对皋陶说,“这是真正的北岳啊!” 想不到,今天大禹在定五岳的时候,把北岳恒山也算在内。他便对皋陶说,“皋陶,如今你已经会写很多字了,你就把禹定的九州、五岳、四渎全部记下来吧!这对我们治理天下实在有很大的帮助啊!” 于是,皋陶便在一张兽皮上,用炭条把大禹定的九州、五岳、四渎一一记了下来,之后,他递给帝舜观看。帝舜捧着这张兽皮仔细端详了一阵,然后哈哈一笑说,“不行了,我是上了年纪了,没有你们学得快,这许多的字啊,我是不认得的。我只看出来山、水这些简单的字。具体到冀、豫、梁、徐这些字,我是认不出了。” 帝舜把兽皮递给大禹,让大禹看。大禹认识的字比较多一些。因为在治水时,他经常把商均、伯益、伯夷他们叫在一起,专业学习写字。他说,要搞好教化,首先得从自己开始。咱们学会了写字记事,再教给族人们,这样,就能更好地推行仁德了。当大禹把这话又复述给帝舜时,帝舜高兴得简直无法形容了。大禹还说,他去治水时,他们几个人里边,最聪明的当属伯益了,他不但具有他父亲皋陶的智慧,更发扬了他父亲皋陶的仁德。像伯益这些才俊,真可谓是我们华夏部族的中坚力量,后起之秀啊! 帝舜和蔼地问伯益:“你说说,我们记事的字是从哪里来的?” 伯益想了想,说,“伏羲画八卦,他教会我们不仅要认识混沌未启的世界,也教我们怎样处理世间出现的众多事务,还教我们作人和生活的方式。仓颉造字,让我们一边结绳记事,一边用字记事,这都是因为需要而创造。” 帝舜进一步问:“如果我们需要记事,遇到没有的字怎么办?” 伯益略一思索,说,“我想我们可以根据伏羲的八卦,仓颉造的字形,造出我们需要的字。舜后啊!你看,我们现在用的好多东西,好多器物,像铲啦,刀啦,等等好多物品,都是以前所没有的。可我们却造出来了。我想,我们以后还能造出很多新鲜的物件。只要我们需要,就能创造出来。” 帝舜高兴地一合掌,说,“说得好!因为需要而创造!是的,没有我们创造不出的物品,没有我们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我们足够智慧,足够强大,就一定能兴旺发达!” 当帝舜和他的贤臣们在议事茅棚里谈话的时候,先是帝舜的家人来喊帝舜回去吃食物,说是该烧烤的已经烧烤过了,粟米熬的粥也煮好了。帝舜的家人刚走,接着是皋陶的家人和姬弃的家人以及契的家人。来喊他们的家主回去吃饭。帝舜拉着大禹说,“禹呀,你上哪儿去呀?也等你的家人来喊你吗?走吧,和我一起,我吃什么你就吃什么。” 大禹便跟着帝舜一起走了。 现在他们每家住的仍然是茅棚,四面的墙都是夯土打成的。刚开始时,还不知道在墙上留窗口。自从治水人员们从东夷回来后,引进了先进经验,墙上留下一到两个窗口,屋子里既有了光亮,还不影响住在里边的温暖程度。真是天冷的时候,可以用干草把窗口堵上。 他们每天吃饭至少要有一顿烧烤,没有铁锅,有了陶罐,解决了好多问题。既可以盛放饮用水,又可以存放粮食,还可以作为蒸煮食物的器皿,吃饭用的食器。所以,食器也就成了他们最为贵重的物品。 农业生产方面,在粮食作物上,他们已经有黍、稻、粟等,用来煮粥和当作主食来食用。他们所有的工具还是以石器为主。食器有石碗、石锅、石盘、石碟等;生活用具有木头和石头混搭的床,有精工打磨的石凳、石椅、石桌等;劳动工具有石刀、石斧、石镰、石铲等。铁器和铜器很少,所以显得尤为贵重。捕兽用的工具多是以石头打磨的,后端装上一把长木柄。如石枪、石茅、箭簇等。而捕兽的工具,后期成了战争时的武器。 大禹就和帝舜坐在一起,坐在石桌前的石凳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食物。粟米在陶罐里熬成了粥,用一个石碗舀出来后,再倒进另外的石碗中。每人一碗。另外,烧烤的肉食,是帝舜的家人用他们自己种出来的粮食和专职打猎的人交换来的。每家,每人都要劳动。耕田、打猎、捕渔。不劳动就没有饭吃。所以,部族中只要没有什么事的时候,帝舜就和家人一起到田间去劳动。为此,商均没少说他爹。说你贵为后,是天下的君主,还用得着和我们一起劳动吗?部族中捐出来那么多的食物,就是我们家没有一个人劳动,那也够我们家吃上他半年。一说这话,帝舜就恼了。他往往会指着商均的鼻子说,“真是一个没有一点德行的人哪!好好学吧,不能再这样少德无仁了。那食物是给治水人员们吃的啊!我怎么敢擅动一个籽粒?我只有保存、看守的权利。吃那东西?那是什么呀?是族人一滴血,一滴汗劳动得来的成果呀!你让我吃,分明是让我违背天条,背叛上神。与其吃那食物,还不如直接拉过来一个族人把他的血给喝了。你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就是间接杀人啊!这就是吸族人的血啊!商均哪,以后你千万不能有这种想法。要吃,要穿,就自己去干!想吃得饱,穿得暖,就努力劳动!希望吃得好,穿得光鲜,就拚命劳动!” 这真是: 身为公大公无私, 心纯洁廉洁奉公。 欲知在帝舜的餐桌上还要发生怎样的革命,请看第29章《赐婚伯益》。 |
长篇历史小说《华夏君主》 第29章 赐婚伯益 虽然名义上舜和禹是君臣关系,但实际上比弟兄关系还要亲密。不管怎么说,舜和禹也算是共进午餐了。况且,大禹吃的是真正的免费午餐。但帝舜却派给大禹一个任务,说艰具,说轻松,那就看执行者怎么想了。 帝舜有十个儿子,五个女儿。说到帝舜的儿女,必需得先说说帝舜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 当年,帝尧选贤任能,为了培养接班人,寻找合适的继承者,决心要把天下部落联盟的君主之位禅让给一位他能信得过,又倍受族人称颂的有德有才之人。于是,四岳十二牧便一齐把当时叫作虞舜的年轻人推荐给帝尧。根据族人们的传颂,四岳十二牧的调查,虞舜首先是一个极为讲孝道的人。 他的父亲瞽叟心狠手毒,他的母亲死了以后,瞽叟又找了一个女人作他的妻子,虞舜的后母凶悍暴戾,他的同父异母兄弟象,贪婪奸诈。而作为以仁德处世的人来说,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其处境可想而知。但好人终究是好人。就因为他的贤能,感动了帝尧,不但赏赐给他一把琴,让他在劳动之余,给族人弹琴唱歌,用以教化更多的人。还赏赐给他仓廪,让他存放更多的粮食和物品。最为重要的是,帝尧又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都赏赐给虞舜,作他的妻子。 但是,虞舜的后母总是嫌弃他,他的同父异母兄弟象又总想占有他的财产。于是,后母一次次唆使瞽叟和象把虞舜害死。有一次瞽叟对虞舜说,他家的仓廪顶棚每逢下雨就漏个不停,让虞舜到顶棚上去铺茅草。谁知道,虞舜这边刚登上屋顶,那边瞽叟便在房下点燃了大火,准备把虞舜烧死在房顶上。幸亏虞舜上房时带了两个斗笠,他把两个斗笠合在一起,借助斗笠的力量,跳了下来,这才幸免于难。 瞽叟的妻子又哭又闹,比瞽叟还不甘心,千方百计要害死虞舜。不害死虞舜她不会心净。思来想去,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最后总算想出来了,让虞舜去挖井,当他挖到一定深度时,就把他活埋在井里。 虞舜并不是没有一点提防,他在挖井时,总是想,万一挖到自己出不了井时,父亲动了什么手脚,自己不是永远就出不来了吗?在他往下挖的同时,暗暗地挖了一个偏洞。这一天,他挖井挖得连伸手都扶不到井口的边沿了,瞽叟便叫来了象,他们拚命地往井里填土,意欲把虞舜给活埋了。虞舜知道求情也没有用,他就故意蹲下身子,偷偷移动到偏洞里。土填满了,井口也封严实了,瞽叟和象认为这一次虞舜必死无疑,便一齐回到家中。一到家,瞽叟先去抢虞舜的衣物,象则把帝尧赏赐给虞舜的那把琴抢在手中,还说,我不但要这把琴,连舜的两个妻子都是我的了。象便坐在虞舜的床上弹琴,这时,死里逃生的虞舜走进屋子中,象看见了虞舜,便说,你看,我思念我的兄长,我的心情是多么地忧伤啊! 纵然亲人们待他那么薄情,但虞舜却仍然对他们相敬如宾,亦然对父母百般孝顺。 由于虞舜贤德出众,人品高尚,帝尧才把他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虞舜。后来,娥皇、女英一共为虞舜生了十个儿子,五个女儿。如今,帝舜的小女儿姚氏已经出落成一个水灵灵的大姑娘,真的如出水芙蓉一般,亭亭玉立,纤尘不染,质洁肤美,如含苞欲放的花朵,像从仙苑降临的仙姬。一颦一笑都脉脉含情。帝舜爱她如掌上明珠,娥皇、女英爱她们的女儿如同宝贝一般。帝舜有心想把女儿姚氏赐给伯益为妻,但又怕万一在大庭广众之下,伯益一口拒绝,给大家都闹个大红脸,可不是啥好事儿。所以,帝舜就征求大禹的意见。 大禹听帝舜如此说,他便高兴地说,“这是好事啊!我认为伯益应该不会拒绝,他应该非常高兴才对。舜后你想让我先对伯益说的话,我这就去。” 大禹就领受了这一特殊而富含荣誉的任务,找到伯益,说出了帝舜赐婚的想法,还捎带把姚氏长得如何漂亮,怎样美貌,一并对伯益说了说。伯益真是受宠若惊,他作梦也不敢想娶帝舜的女儿为妻。所以,大禹一说完,他就马上答应下来。大禹也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几天过后,四岳十二牧以及众贤臣都齐聚议事茅棚,帝舜对所有参加治水的人员大加赞赏了一番。当他说到要给每个人都予以奖励的时候,皋陶、姬弃、伯益、契还有伯夷他们一齐站起来说,如果是专为奖赏治水人员的,他们就不开这个重要的会议了,因为,他们并不是为了得到奖赏才去治水的。实在是不敢领受那份大奖。既然大家都这么说了,帝舜只好对大家说,“那好吧,大家的仁德义举确实让我非常感动,那么,伯益作为一个青年才俊,一个后起之秀,我对他也非常地看好,伯益,我要把我的最女儿姚氏赐给你作妻子,你愿意不愿意啊?” 伯益立刻走到帝舜面前,深深地施了一个大礼,说,“舜后,我真的是诚惶诚恐,谢谢你对我如此看重,我一定要好好爱护姚氏,像舜你喜爱娥皇、女英那样喜爱她。” 一席话说得大伙哈哈大笑。伯益的比喻太确切,太恰当了。帝舜爱他的两个妻子,这是整个部族都知道的。他们常常同起同坐,共同劳动,相敬如宾,几个人从来没有因家庭问题而闹过别扭。虽然是亲姊妹俩共同侍奉一个丈夫,但她俩团结得更亲密,这让帝舜也特别地感动。 正当群臣们在高兴地交谈时,娥皇、女英姐妹俩领着她们的小女儿姚氏走进了议事茅棚。这一下子就给茅棚中增添了无限光彩。两个知性熟女伴着一个花样少女,并且,她们仪态大度,举止端庄,确实让群臣们大开眼界。她们为什么会来得那么及时呢?在帝舜还没有来议事茅棚之前,他在家中已经和两个妻子以及小女儿姚氏商量好了,今天他就要正式把小女儿姚氏赐给伯益作妻子了,就让娥皇、女英陪伴着姚氏在议事茅棚外等候。当她们听到帝舜问伯益愿意不愿意的时候,她们还是相当紧张的。一听到伯益一口答应下来,她们便不等吩咐就走了进来。 没有羞涩和扭怩,既然父亲把自己赐给了伯益,那么,她就属于伯益,伯益也属于她。她就大大方方地走到伯益面前,伯益和姚氏几乎是同时伸出了手,并紧紧地拉住了对方。他们的举动,得到了群臣们热烈的掌声,以及议事茅棚外那许多围观者的喝彩声。 待大家平静下来后,帝舜对伯益提出了要求,希望他多向他的父亲皋陶学习,也要多向一心为公的大禹学习。重要的是,提高个人修养,多施仁德公义,想作好一个辅佐者,想施展治理天下的宏志伟心,就先从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开始。提完要求之后,帝舜以征询的口吻对众贤臣说,“把费地赏赐给伯益吧,谁有不同的意见没有?” 群臣们商议了一阵,觉得帝舜的这个决定很妥帖,费地有部落在那里居住,但还有大片的土地需要开垦,族人也亟需施行教化。让伯益去管理费地也不错,如果不是把姚氏给他作妻子,单单赏赐给他费地,让他去作费侯,恐怕他也不会去。他不是因为费地不宽广,也不是因为费地不肥沃。在刚开始帝舜说要赏赐大伙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接受。如果谁接受了,说明这个人的人品有多么地低下,还谈什么仁德、公义?还怎么去作族人的榜样?大公无私是他们共同的意识,他们心中也可以说就没有“私”字的容纳之所。因为赐婚,得了分封的土地,这是合乎情理的。伯益也无法推辞,也不能推辞。因为还有一个人跟他一同得了赏赐,那就是帝舜的小女儿姚氏,因为她是他的妻子。这样说来,伯益是因为婚姻得到了分封,而不是因为有了所谓的功劳。 当伯益和美丽的公主姚氏手携手,肩并肩一同走出议事茅棚时,围在门外边的族人们几乎上像是炸了群。他们自发组成了欢迎的舞蹈队,他们在伯益和姚氏前边一边跳舞,一边唱歌,为伯益和姚氏开道。后边跟着的是帝舜和他的群臣。就这样,在一路欢歌笑语中,把一对新人一直送到都城西南角伯益的家。 这就是天大的喜事,每个人都很高兴。伯益得了娇妻,自不必说。他的父亲皋陶更是心花怒放。自己的儿媳妇,是帝舜的女儿啊!这是何等的高贵,何等的荣耀啊!皋陶喜欢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作什么好。更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了。他便吩咐家人,把所有的肉都拿出来,好好地烧,好好地烤,烧熟了,烤透了,就让大家随便吃吧!人们一看见皋陶的家人拿出来很多肉,来招待他们,纯朴善良的族人们,只是图个高兴,图个快乐,并不是图的大吃一顿。一见皋陶的家人拿出了肉食,喊住人们过来吃。族人们为了证实自己洁身自好,并不是贪图小便宜的,故意沾别人光的。他们便一哄而散。任凭皋陶和家人们又喊又拉又劝,族人们竟然没有一个拐回来的。 这真是: 民风淳朴人向善, 世俗清纯众归心。 欲知伯益娶了帝舜之女姚氏以后,王子和公主能否幸福快乐地生活,请看第30章《女娇育子》。 |
首页 上一页[22] 本页[23] 下一页[24] 尾页[14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
午夜咖啡馆 |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