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 -> 容通法师:妙法莲华经玄义 -> 正文阅读 |
[佛经]容通法师:妙法莲华经玄义[第10页] |
其他法师| |
首页 上一页[9] 本页[10] 下一页[11] 尾页[32] [放入我的收藏夹] |
(十) 今天路上有点堵,耽误大家几分钟的时间了,对不起啊。天气也慢慢热了,现在都入伏了嘛,这也是咱们上半年这个学期,应该是最后一堂《法华经》的课。天气热,大家得注意啊,注意防暑降温,特别咱们在座的很多都是中老年居士比较多,更是也得注意自己的身体。 上次咱们是讲到这个问答这里,是吧,问曰,我们看,决诸权悉檀。同成妙第一义。为当尔不。这里是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诸权悉檀,咱们不是有四种悉檀嘛,那么中间呢分成有权有实,前面三种悉檀都叫权悉檀,最后第一义悉檀才叫什么呢,妙悉檀。这里就说把所有这些方便的悉檀,权悉檀,最终都融入到第一义悉檀,这样合适吗?这样可以吗? 下面就回答。决权入妙,这个决权入妙,实际上就是跟开权显实一个意思。把这个方便的归结到真实,归结到妙。自在无碍,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假令妙第一义。不隔于三,跟前面这三种方便的悉檀没有任何的差别。然后三不隔一,三种方便悉檀又跟第一义悉檀没有差别。一三自在。今且作一种解释也。若决诸权世界悉檀。为妙世界悉檀者,下面就是看具体怎么开权显实。 即是对于释名妙也,我们不是有释名嘛,就是五重玄义里面,第一是释名。亦是九法界十如是性相之名。同成佛法界性相。摄一切名也,就是把九个法界,从菩萨法界一直到地狱法界,这种十如是,如是性、如是相,一直到后面如是本末究竟等,同归结到什么呢,佛法界,就是我们说的一真法界。只有佛法界才是真实,前面的九法界都是属于什么呢,都是属于方便,它就能够摄一切名,以佛法界就能够摄一切名。 亦是会天性。定父子。更与作字。名之为儿。我实汝父。汝实我子也,这是《法华经》里面一个故事,就是这个穷子喻。这个穷子很小的时候就流落他乡了,过了几十年之后呢,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恰好就回到他原来自己的父亲的这个家。但是呢,他不认识自己的父亲了,但是父亲认识他。当然这个流落的浪子是谁啊?就是我们所有的众生。这个大富长者,这个父亲呢,是佛,他是用这个来比喻。 会天性,定父子,就是说父亲认出这个儿子了,就告诉你,你实际上是我的儿子,我是你的父亲,你不要迷失了。更与作字,又给他取新的名字,名之为儿。我实汝父,汝实我子也。实际上就是告诉众生,每个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众生不知道啊,迷惑不解,所以众生一直在三界轮回。好不容易遇上佛法了,遇上佛给我们开示,好,知道了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个人都可以成佛,每个人都是什么,都是佛子。是从这个,这叫释名妙,从名字上我们知道自己跟佛是无二无别的。 若决诸权第一义悉檀。为妙第一义悉檀者,权就是方便的第一义悉檀,为真实的第一义悉檀者。即对经体妙也。即是开佛知见。示真实相。引至宝所也,就是前面佛也讲了很多经,给大家开示了很多佛法,在他们那个阶段的时候,也有第一义悉檀,但是那种第一义悉檀呢不究竟,是方便。一直到《法华经》的时候,这个第一义悉檀才是究竟真实的。所以说叫开佛知见,示真实相,这就是开权显实。你们以前,佛给你们讲的这些道理,还不够究竟,不够圆满。一直到现在我才把真实的这个家底给你们全部亮出来。你们要知道,这才是真正佛的究竟义,佛法的究竟义。 引至宝所也,这也是比喻,是吧。五百由旬,你们才走了什么,三百由旬,中间只是什么呢,化城,最后五百由旬才是宝所,你们还要继续往前走,才能到这宝所,继续往前走,才能究竟成佛。如果只是按照前面所说的这些去修的话,大不了成什么呢,声闻,缘觉,最多也就是成个菩萨,还成不了究竟佛。 若决诸权为人悉檀。为妙为人悉檀者。即是对宗妙也,你看,前面是名妙,体妙,这是宗妙。 如此经云,就像《法华经》,我们这部经所说的,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也,是吧,有哪三种车啊,什么羊车、鹿车、牛车、最后这个大车是什么呢,大白牛车。你看大家都很熟了,很聪明啊,前面给你们这些车都是说,逗你们玩玩儿,确实也对你们有利益,但是这个利益不究竟啊!真正佛想给每一个佛子的,都是平等的一个大白牛车。 但是每个众生习性不一样,有些孩子就喜欢羊车,有些喜欢鹿车,有些喜欢牛车。开始佛就随着他们自己个人的喜好,你喜欢羊车,我就给你羊车;喜欢鹿车,就给你鹿车;喜欢牛车,就给你牛车,他是随着众生的需要来做的。没办法,他开始,你给他一个大白牛车,他根本就不认得。给他羊车,喜欢羊车的他都不喜欢鹿车和牛车;喜欢鹿车的,又不喜欢羊车和牛车,一样的。 所以只有到最后他根机都成熟了,经过佛的这种调教之后,这个时候佛才是说,我并不是对你们有分别心,前面给你们的车不一样,是根据你们自己各人根机的需要,我真实的想法是每个佛子都平等地赠予一个大白牛车。只有这个大白牛车才能成佛。前面这个羊车、鹿车就是什么呢,二乘人,牛车的话菩萨乘,只有这个大白牛车这是佛乘。 就是佛的这种慈悲心是什么呢,是平等的、是彻底的。而不是说,啊,你这个人,你这个孩子聪明点,我就教你多一点。你这个笨,我就教你少一点。实际上从他心里来说都愿意,每一个人都达到最高程度,这个时候才说真话,所以我们学佛法,不是这么简单的,是吧。如果我们不是把佛的这一代时教,都通通地做一个了解,没有对比,你是不知道的。 有些人一看到这本经,就觉得这本经是最好的,这个羊车最好,有些人说我的鹿车是最好,有些人说我的牛车最好,当然有些人也会说,我的大白牛车最好,是吧。实际上说大白牛车最好的,本身就还没有上这个车,他还有分别。只有到最后呢,所有的车都归结到一个大白牛车。大白牛车,也就是诸车,没什么区别,这种境界才是最高的。所以我们就说,你要把佛法都要学究竟了,学通透了,这才行。学了一点点,就自以为足,根本就不值一提。你学得多一点点,就开始有点小小的骄傲,行不行啊,也不行。你学得究竟了,当然就更不会骄傲了,他就知道,本来众生就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层次。 下面我们再看第四个,对治悉檀,若决诸权对治悉檀。入妙对治悉檀者。即是对用妙也,是吧,这个用,名、体、宗、用,这是第四个,文云,经文里面说,以此宝珠。用贸所须,就是这个宝珠是无价的宝珠,它是不可衡量它的价值的,你去买任何的东西都可以买得到,想买多少东西都可以买得到。这个宝珠是什么东西呢,比喻什么?无价的宝珠,比喻我们的佛性。它是体,知道吗,这个体上会有什么呢,会有用。你拿那个宝珠,随便去买什么,随便做什么都能成就,它的用处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说用贸所须,你可以去购买任何东西,把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买下来都没问题。不说三千大千世界,把整个,我们说整个法界买下都没问题,因为你的体性,你的佛性,就是遍于虚空的。 又云。如此良药今留在此。可用服之。勿忧不差,不(chai),这当然是个通假字,不差,就是病愈的意思。这个良药,这个是最好的良药,能治一切病的,现在呢给你们留下来。就是这也是个父亲,他下面有很多孩子,这个孩子呢,很多都得了病,知道吗,但是不知道自己得了病。然后呢,父亲呢,一天天老了,要走啦,走了怎么办,又担心这孩子病了,给他们药,吃药嘛,他们还不愿吃,老劝他们吃药。就是佛要度众生啊,你们来学佛吧,你们要听佛的话,不听。好,现在把这个宝珠啊,这些良药留在这里,临终的时候就给他们交代,你们以后要是病了,遇到什么问题了,我这里有良药,放在这里,你们随时可以用,只要用了,一切病都可以治。 好,果真就有很多这些孩子,就等到这个父亲去世之后,心里才懊悔。哎呦,父亲怎么在世的时候,我们怎么不听他的话呢?不去学佛呢?好,等到走了,开始后悔了。哎呀,我们赶紧学吧,不要辜负父亲对我们的一片好意啊,开始服这个药。说的就是我们现在这些人,知道吗?没遇上佛啊,即使遇上佛,我们也不听他的话。好,到佛去世了,现在我们有什么呢,有佛经留下来了,哎呀,见不上佛,太可惜,太遗憾了,现在我们赶紧学吧,也还行,也能治病。 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正直舍方便,就把种种方便善巧的这些法门给舍弃掉,直接走最直的道,最正的道,但说无上道,这就是一佛乘。就到《法华经》这儿就说,把所有的其他的方便的权巧的法门全部给抛弃掉,直说一佛乘。动执生疑,很多众生的这个执著和疑情就会生起来了。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佛为了除断众生的这个执著和疑问,令尽无有余,所以正直捨方便,但说无上道。 又云。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也。若是分别诸权四悉檀同异。决入此经妙悉檀中。不复见同异,这什么意思呢?如果说前面不同这个,我们说的四时之中,有种种悉檀的同和异,有相同的,有差异的,但是到了这个经,《法华经》的时候,把它们都决入,全部开权显实之后,全部都进入到什么呢,妙悉檀之中。所有的权悉檀都变成什么呢,实悉檀,或者叫妙悉檀,那么就不再会有同和异的这么一种差别了,都是一样的,叫不二了。权就变成了实,粗就变成了妙,那么就没有粗,既然没有粗的话,还有妙吗,也就没有妙。 昔所未曾说。今皆当得闻,过去都没有听说过的,现在呢都会听得到。即是妙不同异,这个妙不同异,是什么呢,真正的妙的话,是没有同,也没有异的。即对教相妙也,这是佛所说的法,权法、实法、粗法、妙法,最终什么呢,决粗为妙,开权显实,就没有粗与妙之间的差别了,这叫教相妙。实际上就把这个五重玄义都开为妙了。从释名、辨体、明宗、论用一直到这个教相。所以我们看看这个四悉檀跟这个五重玄义啊,它又结合起来了,很有意思。大家可以记一下,是吧,第一义悉檀,是对什么呢,体妙。然后呢,为人悉檀是对什么呢,宗妙。对治悉檀,是什么呢,用妙。然后前面这个世界悉檀是什么呢,释名妙,然后把这四个悉檀最终归结到一起,叫教相妙。前面四种悉檀,最终归结到一起,它就是教相妙。 即如文云。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一乘。虽分别诸同异。为显不同异。说无分别法也,这就把佛的真正的这种,他的真心话说出来了,虽然给大家讲了不同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但最终呢只有一个法门,这一个法门就是什么呢,成佛的法门,一乘法门。最终八万四千法门都归入到一条道上,它的根本目的,最后的究竟处,都是到成佛这条道。虽然前面分别了种种相同和差异,但是最终是为了什么呢,要显出它们是没有什么不同,也没有什么相同,这才是佛的本意。 所以我们这个佛教跟其他一般宗教的区别,可能我觉得,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比如说一般宗教的话,它这种包容性、平等性是达不到佛这样的。我就是对的;我是正的,你是邪的;我是善的,你是恶的;我存在的时候,可能就会排斥你的存在。但实际上只有佛法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也就是一切法。甚至到最后什么呢,善即是恶,恶即是善,非善非恶,就看你自己这个境界能不能达得到,哪里有什么相差、差别的。连同都没有了,哪还会有异呢?一切相皆不可得,是吧。 那我们不要说,自己就不要标榜,啊,我学佛,我是佛弟子,我是佛教徒,是吧。刚开始的话可能会给你讲这些东西,但最终就告诉你,你千万不能有这些什么呢,宗派门户之见。这才是佛究竟的道理。所以我们得领会这些东西,才知道这个佛教的伟大,知道吗。咱们作为教徒那就更是这样子。别说我是学净土宗的,你是学密宗的,我是禅宗的,你是什么什么其他宗的。说实话,那都是,哎呀,都根本不上那个的,没有上路的人,知道吗。没有真正理解佛的这种教法的人才会说出这样,这种我们说的,有点是说实话,玷污了佛对我们的教导,违背了,最起码是违背了佛陀对我们的教导。 好,十通经者。问。今以四悉檀通此经,通我们这部《妙法莲华经》。此经何文明四悉檀耶,就是我们这部经里面,有哪些文字是说明这个四悉檀的呢?下面回答。文中处处皆有此意。不能具引。今略引迹本两文,就是文中,经文中到处都有这个什么呢,四悉檀义,不能全部把它引出来,我们只是略引迹和本两文。两部分文字,我们看看啊。 第一,我们看方便品,方便品属于什么文啊?迹文。我们看,方便品云。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过去所习业。欲性精进力。及诸根利钝。以种种因缘。譬喻亦言辞。随应方便说。此岂非是四悉檀之语耶。这就把四悉檀全部都在这什么呢,这个偈子里都有了。第一,我们看,欲者。即是乐欲。世界悉檀也。性者。是智慧性。为人悉檀也。精进力。即是破恶。对治悉檀也。诸根利钝。即是两人得悟不同。即是第一义悉檀也。 我们就看这个,方便品云,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过去所习业,一直到这个欲性。这个欲这里,就是众生的乐欲。他们过去这些众生就经常去做的一些业,经常在想的一些东西,他就形成一种习惯。到现在呢,他就会什么呢,展现出他的一种习性,他就偏好于这方面的事情,这就是什么呢,乐欲,这叫世界悉檀。 性,是指什么呢?智慧性。为人悉檀,这是指众生的什么,善根。然后下面精进力呢,就是指破恶,到后面,诸根利钝,即种种因缘,这是每个人得悟的不同。根机利的,悟得更深;根机钝的,就悟得更浅,每个人的悟道的因缘都不一样,这就是属于第一义悉檀。所以我们一看这一首偈子,基本上就把这个四悉檀都包含在里头了,但是你不跟着大家说的话,大家可能就自己去看经,看不出来,不了解。这是方便品,这是迹文。 后面是什么呢?是本文,寿量品,是吧,开迹显本,这是寿量品,就说的本。又寿量品云。如来明见。无有错谬。以诸众生。有种种性。种种欲。种种行。种种忆想分别。故欲令生诸善根。以若干因缘譬喻言辞。种种说法。所作佛事。未曾暂废。我们看啊,种种性者。即是为人,你看,性,就是前面这个智慧性是一样的,这是为人悉檀。种种欲者。即是世界,种种乐欲,喜欢的东西,这个欲是指世间的一般的种种欲望,当然都是指善法欲了。种种行者。即是对治。种种忆想分别。即是推理。转邪忆想。得见第一义,所以我们这一看,它也有四悉檀。 大家就可以看,把这个东西记住啊,种种性,种种欲,种种行,种种忆想分别,分别对应四种悉檀。两处明文。四义具足,就是四悉檀义都具足了。而皆言为众生说法。岂非四悉檀设教之明证也,而皆言为众生说法,这都是为众生所说的法,那属什么呢,实际上就属于教相。依四悉檀而设教之明证。 好,下面我们看,第二别解五章。初释名为四。一判通别。二定前后。三出旧。四正解,就是别解五重玄义,五章就是五重玄义。第一章是什么呢,释名章。把它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是什么呢,判通别。第二个是定前后,第三出旧,第四正解。妙法莲华。名异众典。别也,这就是它的名字,这个经名,经题,它跟其他的经不一样,虽然都叫经,这叫《妙法莲华经》。前面这四个字跟其他的经名之间是有差别的。俱称为经。通也,所有的经,不管叫什么名字,这是通名,经是通名。立此二名。凡约三意。谓教。行。理。从缘故教别。从说故教通。从能契故行别。从所契故行通。理从名故别。名从理故通。略说竟,你看,就说这个教、行、理各有什么呢,各有通别。 首先我们看啊,教,夫教本应机。机宜不同。故部部别异,这说的什么呢,教别。为什么会有教别呢?前面说,从缘故教别,从众生的机缘有差别,所以佛所说的教法也就会有差别,这就叫做什么呢,教别。你看,这就说了,机宜不同,众生的根机不同,所以给他所说的法也就不同,所以呢故部部别异,每一部经都不一样,它所说的是不同的教。 那么下面还有呢,还有教通,金口梵声。通是佛说。故通别二名也,你不管他说的是什么教,但是从所说的、能够说的是谁啊?是佛。金口梵声,都是从佛的金口里面出来的梵声。通是佛说,都是佛所说的,所以说这是教通。从众生这个位置来说,根源来说,机缘来说是教别;从能说的佛这个角度来说是什么呢,是教通。故有通别二名,就是教有通别二名也。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行,约行者。泥洹真法宝。众生以种种门入。如五百比丘。各说身因。佛言。无非正说。三十二菩萨。各入不二法门。文殊称善。大论明阿那波那。皆是摩诃衍。以不可得故。当知从行则别。所契则同。求那跋摩云。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这说的行别和行通,是吧。前面都说了,泥洹真法宝,众生以种种能入,这个泥,泥洹,这读泥(huan)吧,这是什么,涅槃。虽然大家都是进入涅槃最终这个境界,但是呢,是以种种不同的门来进入的。就是所行的是不一样的,但是最终行入的目的是一样的。所行不同,法门不同,但是最终证得这个涅槃,这个目的都是一样的。 就跟前面我这里说了几个比喻,五百比丘,各说身因。五百个比丘各说自己什么呢?最终证得阿罗汉的不同的因缘。佛都说了,无非正说。怎么证得阿罗汉的?每个人修行的法门都不完全一样,但是最终证的都是阿罗汉。三十二菩萨,各入不二法门。这是《维摩诘经》里面,文殊称善,每个人都说自己证得了不二法门,但是证入不二法门的这个方式是不一样的。实际上在不二法门上来说是平等的,但是进入不二法门的那个法门就不一样了。进门之后都一样,但是从不同的门进入的。 大乘里边也是这样,《大智度论》明阿那波那,皆是摩诃衍。这个阿那波那就是什么呢,就是数息观。按一般来说数息是属于小乘的,这里说了,皆是摩诃衍。就是小乘跟大乘最终也都是归于到一处。以不可得故,当知从行则别,所契则同。这句话很重要,行,从他修行的法门,它是有差别的。但是最终所契入的这个目的,或者所得的道,所契入的道是相同的。所以后面就用求那跋摩一句话作个总结,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每一部经论所说的这个法门都不一样,最终修行所进入的这个理,证得这个真理,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归结之处,没有任何差别。我们说的“归元无二去,方便有多门”,这是从行上来说,行上有同无异。 下面我们再看理,约理者。理则不二。名字非一,真正的理没有两个,没有任何的差别。但是从名字来说呢,就不只有一个了。智度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般若只有一种法,但是佛呢用种种不同的名来说这个般若。大经云。解脱亦尔。多诸名字。如天帝释。有千种名,你看,天帝释,一个人身份,他有一千个名字。咱们不知道有千个多少个名字,那谁记也记不住。称呼,就像我们比如说出家人。你可能叫沙门,有些地方叫比丘,有些地方又叫什么呢,这个和尚,反正种种,法师也行。反正各种称呼都行,实际上都是指的你这个人。名异故别。理一故通,名字上有差别,但是从道理上都是相通的。 今称妙法之经。即是教之通别。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乘是宝乘。直至道场。即行之通别。或言实相。或言佛知见。大乘家业。一地。实事。宝所。系珠。平等大慧等。即是理之通别。你看,最后又用《妙法莲华经》里面,这个什么教、行、理三个通别,分别来进行说明。 第一个比如说,现在我们把这部经叫什么,《妙法莲华经》,这是教之通别。妙法莲华是教别。经是什么呢?是通,是教通。 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乘是宝乘。直至道场。各赐诸子,你看,虽然是什么,都是一个大车,但是每一个大车是一样的吗?不一样。你乘你的大车,他乘他的大车。没说,啊,你们大家都共同乘一个大车,有没有啊?也没有啊。虽然都是大白牛车,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大白牛车。所以说乘是宝乘,最终到道场大家都是一样的,到达目的地了。你也到这里,我也到这里,但是每个人乘的车不一样。虽然是大车,也是不一样的大车。这是行之通别。 好,下面是实相,就是这个理之通别。有些地方叫做实相,有些叫佛知见,有些叫什么大乘家业,什么一地、实事、宝所、系珠,什么如来藏,什么涅槃,什么般若,什么菩提,都是一回事。就是不同的名字而已。实际上都是指的什么,真如实相,都是指的一个理,这就叫理通。名字有别。当然这里说,你看,我们这里都是用《妙法莲华经》,其他不用《妙法莲华经》的咱们不说。《妙法莲华经》里面出现这么多异名,实相啊,佛知见啊,大乘家业,一直到后面大慧,这是在这一部经里面就出现的不同的名相,指的都是一个理。 约此三义。故立两名也,三义,哪三义啊?教、行、理三义,是吧。有两个名字,有通,有别。 问,下面又是问。教主不同设教亦异。云何而言金口梵声。名为教通,下面又问了,教主不同,设教亦异。说教法的这个主是不同的身份,那么他所设的这个教法也会有差别。你为什么说金口梵声是教通呢?这有些人就又执著了。比如说这个是老比丘示现来说法,这是佛的什么应化身来说法,那是佛的什么报身说法,还有的甚至,我这是佛的法身再来说法。既然说法的这个教主不一样,身份不一样,你怎么能说他是金口梵声是教通,都是一个人说的呢? 答。此有两义。一当分。二跨节。当分者。如三藏佛。赴种种缘。说种种教。缘异故教别。主一故教通,你看,比如说三藏教里面,都是三藏佛所说的法。虽然语言不同,教理不同,但是呢主人,说法主都是一个,所以称为教通。从它当下,当分就是从它当下,当教,这个方面来说,它是什么,是教通。这不存在任何异议啊。他这一类的,都是属于三藏教。能说三藏教的,都是三藏佛这么一种身份。但到了通教、别教就变了,可能通教佛,通教菩萨。别教有别教佛,有别教菩萨。到圆教有圆教的佛,那我们另外再说,不着急。 我们看,依此教行。有能契所契。种种名理。理无种种,你看,能契所契,依此教而修行,有能契所契,种种名理。这是什么呢,能契所契是什么呢,行,知道吗,行别和行通。种种名理是理别和理通,大家要看清楚,这不是随便写的,仔细看啊。依此教而修行,能契是什么呢,能契是什么?教,教什么呢,教别,能契入到最终这个什么呢,真理的,能证得涅槃的这个修行的道路,它是有差别的,但是所契得的这个目的地,到这个宝所,是吧,那是通的,这叫行通。 你打个比方,我们从不同的路都到这个地方来。大家,今天居士林要讲《妙法莲华经》,这个地方是一样的,目的地是一样,大家有些从南城过来的,西城、东城、北城都有。每个人行的道路是不是不同啊,但最终所契,到达的这个目的地是一样的,这就叫行别和行通。种种名理也是,理有种种名,那就是理别,但虽然有种种名的差别,最终这个理是无种种。你看理无种种,这叫理通,大家好好看看啊。 经言。即脱璎珞。著弊垢衣。语言勤作。勿复余去。并加汝价。及涂足油。此则身口行理。齐分而说。不得作余解也,你看,齐分就是当分,知道吗。按照你当下的这个根机,或者当下这个教来进行教导。经言里面,这个也是这个故事里面说的。即脱璎珞,你看,就是佛开始说《华严经》,是吧,恨不得大家都赶紧成佛得了,结果一发现,度不了几个人,算了。不能说大教了,不能说佛法了,是吧。 着弊垢衣,说三藏教,给你们说点阿含就可以了。说点最基础的,叫什么呢,三藏教。我们说基本上属于小乘为主,着弊垢衣,你穿得太豪华了,人家看你是国王,人家都不敢亲近你了,知道吗。人家众生都太贫穷了,都跟乞丐差不多,你着弊垢衣跟我们差不多,我们就愿意亲近你。 语言勤作,就告诉你,你赶紧勤快一点,好好地劳作。就跟那个长者跟那个穷子一样的,这个浪子不知道他是孩子,不知道他是他的父亲,然后这个长者远远看到这个儿子了,然后就派手下这些奴仆去,赶紧去把他叫过来。他们就过去,你赶紧过来吧,我们长者要找你。他以为要抓他,知道吗,害怕,赶紧跑。后来好赖总算把他捉过来了,然后就告诉他。你,反正也是到处流浪,没有吃的,没有住的,我现在可以给你提供,你给我打工就可以了,也不能告诉他是儿子,你告诉他是儿子,人家根本不相信。 你好好工作,不要再到其他地方去,勿复余去,不要再跑了。这是什么意思呢,你好好来学佛吧,进这个佛门吧。不要再流落生死了,你赶紧要信佛,学佛啊,我好不容易找上你了,你要听我的话,知道吗,赶紧皈依佛门。你不皈依,我爱怎么样,我生活挺好的,我流浪惯了。继续做我的凡夫去,继续到处六道轮回去,那不行啊。勿复余去,并加汝价,你看,你只要给我好好做,过段时间我给你加工钱,是吧,你的待遇可以提高啊。及涂足油,你看,还有享受,过去印度天气比较热,恐怕容易那个,足油,给他涂点足油,还做点什么,印度不是有很多油嘛,各种各样的,防护的。 此则身口行理齐分而说,身和口按照理而行,齐分,按照众生的这个本分来说,他能接受多少就说多少。你一上来说,你是我儿子,我赶紧把家业交给你。人家一下害怕了,脑子可能弄得不好就已经精神病都会出来。这个大人跟王族一样这么尊贵的,我是个乞丐,一个浪子,他不敢去承担。不得作余解也,你就在当下来说,你不要再做其他的解释了。 通别圆等。教。行。理。当分亦尔,其他的教,通教,别教、圆教的教、行、理,跟这个三藏教的教、行、理是一样的,它都有按照它自己当下这个教去说,不超过它这个教的范畴。你不要说着说着三藏教,由三藏教又说到通教,又说到别教,说到圆教去了。同样通教你就说通教,别教就说别教当下,圆教你就说圆教当下,这叫做齐分,也叫什么,当分。 斯义易解。而理难融, 这个意义比较容易理解,但是道理很难圆融起来,为什么呢?它只说当下一个教理,它跟其他的几个,三个教就没什么相干了,它能够融合在一起吗,没办法融合。打个比方我们经常有时候,有些,当然我们也是善巧方便,你就好好学我这个法门,你其他地方都不要去了,什么师父你也别拜了,跟着我学就够了,你这一辈子就够了。其他法门、其他经书都别看,就看这一部经。是,倒也看了,懂了,但道理呢,跟其他的佛法,跟其他的宗派之间,他就没办法去融会了。以后到了其他地方就说,我师父所讲的就是最好的,我这部经就是最高的,你们其他我都不信,他倒学得好,挺忠实的,是吧。但是这种忠实的话就是太狭隘,知道吗,理难融 。 下面我们再看跨节,你不要把佛法看做什么呢,把它分割成一块一块的,实际上所有的宗派最终不都从佛而来吗,是吧。开始哪里有宗派啊,有宗派也是后来历史上慢慢发展出来的。下面跨节,你要从你当下这个本分之中跨跃出去,要超越出去。何处别有四教主,哪四个教主啊?藏、通、别、圆,对了,各有各的教主。 实际上是没有的,什么各各身。各各口。各各说。秪隐其无量功德庄严之身。现为丈六紫金辉,你看,真正这无量功德庄严之身,这就是佛的法身了,最高的,最圆满究竟的身体了。现为丈六紫金辉,这是什么呢,应化身,化身佛。不说甘甜常乐之味。说于咸酢无常辛辣。弃王者服饰。执持粪器。名为方便,实际上不是这样子的,前面实际上都是否定,真正要给大家说明的是什么呢,下面这一段。 若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即向身是圆常之身。向法是圆法。向行向理。皆即真实。如此通是一音之教。而小大差别。能契有长短。所契唯一极。种种名名一究竟。唯一究竟。应于众名。作如此论教行理通别者。相则难解。理则易明。这里实际上就说的什么,跨节。你要超越当下的这种差别相,知道他们本身就是什么呢,一体的。 所以说这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最关键的。把这个方便门一打开,才知道,我们真实要给你揭示的这个佛法的奥妙是什么东西,实际上当下这个方便就变成了真实了,因为方便跟真实就已经什么呢,贯通了,已经贯通了。前面只有方便,没有真实,到方便这里戛然而止了,就到方便这里就停住了,当分嘛,是吧。后来发现这个方便就通向最终真实的,通向最后这个路。 所以说,你看,向身就是过去什么呢,丈六紫金辉,就是圆常之身,就是佛的法身。过去所说的这些法是粗法,到现在就是圆法,就是妙法。向行、向理,过去是权巧方便,现在都变成真实。 如此通是一音之教,所以不管他前面讲的什么教,三藏教也好,通教也好,别教也好,都是属于一音之教。跟圆教没什么差别,都是佛从金口里面说出来的一种声音,但是听到众生的耳朵里面就不一样。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个一音演说法就是佛是没有差别的,是平等的法,施与所有的众生,但到众生的这个根器,每个人听到的法就自然而然不一样了。 当然我们又说,有的人就喜欢研究,不是啊,佛在这个地方他只说四谛法啊,他怎么说了六度万行啊?他也没有说常住之教啊,是吧。我们经典上都记载了,大众闻法的时候,信受奉行啊,欢喜而去啊,是吧,你怎么说他都是一音法呢?所以大家就很那个了。这就是什么呢,因时、因地、因缘去说的这个法门。大家记录下来,觉得他就是这个,跟其他的法毫不相干,跟佛法更不相干,实际上不是这样子的。 千江有水千江月,知道吗?实际上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实际上佛说法还要有心吗?比如说,我一看,这个众生要听什么法,我给他说这个;那个众生根机好一点,我再给他说其他法,都不需要。他只要每天说一种法就够了,到了你这里自然而然就转变成不同的法。有些人就说,是不是太奇妙,不可思议。这就是佛的境界,不可思议。 能契有长短,你看,能契的法门有长有短,有优有劣,有高有低,但是所契的最终都是一个道理,都是成佛,一极。 种种名名一究竟,以种种名来说明这个一究竟的法,但是最终这一究竟就一个,但是能够说一究竟的这个名呢,就有种种,是不是啊?叫应于众名。 作如此论教行理通别者,相则难解,理则易明,你看,前面恰好相反。前面是什么,相则易解,理则难明,因为他理之间有差别,你当下这个相容易。现在这个相比较广,比较多,但是最终的理就比较容易清楚。 所以讲到这个地方的话,大家也说,天台宗真的是很圆融无碍的,好像是有分别,哎呀,藏教,我们经常看不起三藏教,比通教、别教好像都低。你真要从差别法来看,它是有差别,但是如果真正从佛的平等法来看,有差别吗?又没有差别。开权显实之后,权就是实,权已经不存在了。三藏教、通教、别教统统都是圆教。所以看你是不是能够到达这个境界,知道吗,有没有这么一种高度的认知,没有的话,那你永远之间就有分别心;有的话,那就没有分别了。 实际上最终你这个圆教本身也是叫什么呢,也不能执著,也得放下啊,最终还是叫什么,无所得,大家还得记住,无所得。既然都已经没有差别了,你这个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知道吗?有其他的,才有你;没有他,就没有你。这就是佛法最终所给大家揭示的。 当然我们说,这个最终的是一种道理啊,并不是你前面说,我们都没差别了,就不要差别了。该差别的还得差别,只是说差别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到最终没有。你千万不要说,我一下就到最后,不要有任何差别最好了,不可能的啊。 好了,我们上半节课到这里,大家先休息一下,十分钟后我们再回来。 阿弥陀佛!好,我们看经文啊,看这个《玄义》,二定妙法前后者,《妙法莲华经》嘛,这个妙法到底是妙在前法在后呢,还是法在前妙在后呢?当然最后叫《妙法莲华经》,不是法妙莲花经,是吧,为什么这样呢?他就说了,若从义便。应先明法。却论其妙,如果从义便的话,应该叫法妙,下文云。我法妙难思,这是用经文里面一句话来说明,从这个意义上、法义上的一种方便的话,应该先说法,有法才有妙。 若从名便。应先妙,如果立这个名字的话,应该先什么呢,用这个妙字在前,法字在后。这个我们称这个名就比较什么,比较顺当了,先妙,次法。这里说了,如欲美彼。称为好人,我们为了赞美一个人,就经常说这个人是好人,你不会说这个人是人好,你会说他是好人,因为着重的是这个人,知道吗?首先要知道这个人的对象是最重要的。笃论无人。何所称好,如果连人都没有了,你这个好用在谁的身上呢?所以这个妙法这个妙,是为了什么呢,修饰这个法,这个名词的。 必应先人后好。今题从名便。故先妙后法,现在我们这个经题是从这个第二个名便,所以叫做什么,先妙再法。叫妙法而不从义便立这个名,解释义便。故先法后妙,从解释这个道理来说,意义来说,方便的话,那法在前妙在后。虽复前后。亦不相乖,实际上谁前谁后,本身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了。 三出旧解,什么旧解啊?就是过去曾经注解过这部《妙法莲华经》的,略出四家,简单拿出四家的这种注解,我们来进行个分析。第一家我们看叫道场观云,就是道场寺,叫慧观法师,他是解释这个《妙法莲华经》,他也做了注疏,也是比较有名,有代表性的一家。 应物说三。三非真实。终归其一。谓之无上。无上故妙也。引经云。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于诸世间。为无有上。又云。寄言谭于象外。而其体绝精粗。所以称妙。又引经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就第一个是道场寺的慧观来解释,他怎么解释这个妙的呢?应物说三。应物机就是众生的根机而说有三,哪三呢?藏、通、别。但是这藏、通、别教呢都不是真实,最终都要归于什么呢,一圆教,这个一圆教才是无上的教法,因为无上,所以叫做妙。他是这样去理解这个妙法这个妙的义理。 然后经典,这些经文的引用我们看,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于诸世间,为无有上。你看,这里不就有个无上吗,无有上,他前面说无上故妙。好,又云,寄言谭于象外,而其体绝精粗。言谭于象外,真正的言谭是在象之外的,但是要是落于言谭的话,它实际上就在象内了。其体,它的本体是没有精,也没有粗,所以称为妙。他又是怎么说呢,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如果用言辞种种相来说这个法的话,这个法不是真正的妙法。只有寂灭了,连这个言辞相都不能着了,我们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种法才是真正的什么呢,妙法,这就是是法不可示,他是没办法给我们说出来的,你也没办法去思考、去想象的。他是,这个是道场慧观,他的解释这个妙的这么一种方式。 下面第二叫会稽基云,在会稽,这是个地方了,会稽在浙江吧,浙江那个地方啊?绍兴,是吧。这个稽,也叫会稽法师。他以前都是略称,所以弄得我们现在没办法,只知道他的名,不知道他这个字辈是哪个字辈。他就一个字。他不排他的辈。他为了尊重这个人,叫名讳,讳称嘛。尊重他的,所以他就一个字。这个好在比较有名的法师还能研究出来。不然不知道叫什么稽。以为窥基、道稽、会稽,这里会稽法师。 妙者。表同之称也。昔三因异趣。三果殊别。不得称妙。这什么意思呢。表同,同者就是妙。异者,那就是不妙了,就是粗。三因异趣。过去的三教,藏,通,别。三因异趣。三果殊别。因为因别,所以果也别。不得称妙。那么现在呢,因同则果同。因果皆同,所以称为妙。北地师云,这是第三家了。北地的这些论师,这里不是具体说哪一个人,这是统称。理则非三。三教为粗。非三之旨为妙,从道理来说,没有三,没有这种分别。但是三教是粗,藏,通,别三教都是粗。非三之旨为妙,实际上就是说的这个圆教是妙。此意同而辞弱,就他们这三家大概的说法比较相同,但是从他们自己本身这个道理、这个说辞还是比较弱。就是说道理,论据不充分,理由不充分。 下面又举出最著名的一家,叫光宅云。光宅云云,这两个云。后面这个云就是说。这个云是他的法名叫法云。光宅寺法云。过去是在南京,在金陵。这个是在智者大师以前,说《法华经》最具代表性的这一个法师。大家都认为他是讲得最好的。现在把他拿出来做例子说说,就是意思说他还不够好。只有到我们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好。我们看看这意思啊。妙者,什么叫做妙呢。一乘因果法也,一乘一佛乘,一佛乘的因果法,这才能称为妙。待昔因果。各有三粗。今教因果。各有三妙。过去所有的教的因果,分别有三个粗。现在法华教的因果,它有三种妙。过去是粗,现在有妙。而且各有三。所以才显出《法华经》的妙来。那怎么有三粗,怎么有三妙呢。下面具体有解释了。 昔因果粗者。因体狭因位下因用短。这三个都不行。因体狭位下用短。为什么体狭,我们这里看看啊。声闻修四谛。支佛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三因差别不得相收。因体是狭。他说三乘人,声闻乘的人修四谛法,辟支佛修十二因缘,菩萨修的是六度法门。三种因都有差别,各自修各自的法。不得相收。什么意思呢?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各各法门不同。不是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是不一样的。四谛法就是四谛法,十二因缘法就是十二因缘法,六度法就是六度法。它本身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所以因体是狭。昔第九无碍道中行。名菩萨伏道不断。未出三界。故名因位下。九无碍道中行,这是指的声闻修的是九无碍九解脱。菩萨伏道不断。未出三界。这是什么,他们菩萨乘的人啊,叫什么呢伏惑润生。他只伏,没有断。只伏惑,不断惑。没有真正地出离三界。因为三界后他留一点没断,故意不出三界,我要度众生。我还在生死之中跟众生打成一片,所以说因位下。 第九无碍。止伏四住。不伏无明。故言用短。哪怕第九无碍,修到九无碍了,只伏四住烦恼。只伏见思烦恼,简单点说见思烦恼。无明烦恼没有伏住呀,他的用处就很小了,不大。叫用短,不长。因体狭,因位下,比较低下。因用呢,又比较短。不长。是为昔因三义故粗也,你看,这是光宅法云研究的。他们这三个教啊,从因上来说都不圆满。狭,下,短。昔果粗者,为什么叫昔果粗者呢?体狭。位下。用短。有余无余。众德不备。故言体狭。因为他们在因位是体狭,是位下,是用短,所以他们到果位证得是有余和无余涅槃。这个涅槃不是大乘的涅槃,主要是指声闻乘的涅槃,他不是大般涅槃。他没有证得法身,所以说众德不备。所有的德行他没有完全具足,所以叫体狭,这从果上来说他是体狭的。 位在化城。不出变易。故言位下。他所证得的果位是在化城,不是在宝所。只走了三百由旬,有些地方说有四百由旬,但是没到五百由旬。只出分断生死,没有出变易生死。这叫不出变易,所以故言位下。了了生死,但是只了一种生死。了了分断生死,没在三界内有生死了,不会在三界六道之中轮回了。但是三界外还有一种生死叫变易生死。主要是指这种烦恼,微细的这些烦恼没有伏,他还是有生死。虽然身体没有生死,但是心里面这些烦恼,他是生生灭灭,还有。所以叫做位下。第九解脱,前面是九无碍。到第九解脱。前面是伏四住。这是除四住。他破除了四住烦恼,但是没有破无明。又八十年寿。前不过恒沙。后不倍上数。是故用短。就是他在果中已经证得九解脱了,但是也只是在伏四住的基础上,破除了四住烦恼。一个是伏惑,一个是断惑。在因位是伏惑,在果位是断惑。但断的也是四住烦恼,最后这个无明住地烦恼没有断啊,所以他的用是短吧。然后你看佛所现的寿命只有八十年,这说的释迦佛,是吧。前不过恒沙。他能跟,一般我们说法身佛,恒沙寿命,恒沙劫,能比吗。这恒沙劫都是说得少的。后不倍上数,比恒沙都不知多多少倍,那就更比不上了。所以说,是故用短。 是为昔果三义故粗,过去的这些,他得到的果位,从这三个方面来说,都是很有局限性的,所以称为粗。今就说的是法华经。因体广位高用长者。应该他这里按理说用因体广,因位高,因用长,那个省略了。会三为一,会三教而为一教,把藏,通,别三教最终会合到一圆教。收束万善。故言体广。不止界内无碍道中行。能出于界外。行菩萨道。故言位高。无碍伏惑。不止四住。进伏无明。故用长。你看,这是从因上去讲的。第一个,因体广会三为一。前面这个三教,你这个因体他狭,你这个因就是这个因,他那个因就是那个因,六度就是六度,十二因缘就是十二因缘,然后四谛就是四谛。现在好,所有的最终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都统摄到什么呢?万善万行之中。合二为一了,所以叫体广。他不仅仅是在界内无碍道中行,而且能够出于界外行菩萨道。前面的因位呢只能在三界内,无碍道中行。九无碍嘛,前面说的,他没有出三界,他只有证果的时候才能出三界。这个时候他在因位上不仅仅能在界内了,他已经出界外了,已经到界外去了。 行菩萨道。故言位高。无碍伏惑。不止四住。进伏无明。他这个界外的无碍道,他伏惑不仅仅是伏什么四住惑,而且能够伏无明惑。前面不能伏无明惑,现在能够伏无明惑,所以说用长。今因三义妙也,所以最后总结出,现在这个因从三个方面来说,它都是属于妙。好,还有今果,从果上来说,今果三义妙者。体广。位高。用长。体备万德。众善普会。故言体广。前面是不具万德,现在是万德具足,这就真正成佛啦。位至宝所。故言位高。前面只到化城,没到宝所,是吧?位置是不是比他高啊,实际上高了不止一点点。我们说三百由旬,这个说法这个比喻是非常不恰当的。如果说前面三百由旬的话,就是声闻跟菩萨之间的距离远远不止三百。菩萨跟佛的距离更远远不止三百。知道吗?这个差得太多了,你修成这个声闻道阿罗汉,时间是很短的。最多花几十个小劫基本上差不多,最多几个劫就够了;你修成菩萨,那就得以恒河沙劫来计了;你要修成佛,那就是无量阿僧祇,甚至恒河沙劫。那根本就这个量,数学我们都不知道怎么算了,知道吗。有些地方就干脆说没办法算。这个时间反正是大家想象不到的长。所以说你这个三百由旬,五百由旬根本没有,这个距离,我们按照这么一分,实际上很不恰当。 断五住惑。神通延寿。利益众生。故言用长。能够断五住烦恼,能够什么呢,用自己的神通来延长自己的寿命,来利益众生,故言用长。但是这个神通延寿,佛也不会说没事自己现点神通,要活得长一点。佛看众生,众生的因缘还有,还有众生能够闻法得度,那佛他自然就能延寿,寿命就长。众生的因缘不够,福报都不够,佛就说,我现个神通,我故意就住世,永远不灭,没必要。他不像我们凡夫一样的,好像活得长,好像就显得你怎么能耐大一样的,不是这个意思。所以说我们说哎呀请佛住世,要佛要常住世。你光请行啊,你得自己好好修啊,你修得越来越好,更多的众生越来越有福报,佛一看,哎呀,大家既然这么努力是吧,看来我也不能着急走啊。多住几年吧,多住几劫吧,给大家好好说说佛法。一看大家,哎呀一看也就这个样子,算了吧。再学也学不出什么样子来,是吧,我跟你们的缘也就断了,你们也不用心的,我赶紧走得了。你看,释迦牟尼佛就八十年寿命,但是他是在五浊恶世,一般想长也长不了,为什么呢?在我们这五浊恶世,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众生的福报就是极其有限的。我们即使想请佛住世,估计多住个一天两天的,一个月两个月的,也许还是有可能。你说再住五十年,再活五百年是吧,歌词里面再活五百年,可能吗?你们能修出这个真正让佛住这么长时间的这么一种福报来吗,修不了。 那同样如果不是在这个五浊恶世,比如说我们转到在弥勒佛住世的时候,他那个时候,整个我们所有的这个世界众生福报大了,他能活八万岁,你那个时候可能延个几百岁估计也就比较轻松了。就像我们现在延个几个月一样的,或者一个月,或者十来天,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个概念。如果你是在其他的地方,比如说我们在西方极乐世界,哎呀我们都非常希望阿弥陀佛长久住世,虽然已经是无量寿了,再住一住吧。他多住个几十劫几百劫,我估计太容易。因为大家的福报大,所以请起来就容易。打个比方,你这个人有身份,你尊贵,你说师父你别走,我想供养你。那师父就留下来,给你面子,是吧。你一个普普通通的,师父你留下,我来供养你,结果你也没什么好供养的。当然这不是说看你贫富的问题,这就说看你这个人根器。师父我想跟你好好学,结果你一个字都不识。师父我想跟你好好学,结果师父给你讲完之后,你该干嘛干嘛去了。师父一看,那我还干嘛费这个神。一看,这个确实是个法器。师父,我想跟你好好学,师父就留下来。你是这种根器才能留得住这个善知识。你不是这个根器,你想留,师父也不留。为什么,留了也没用啊。你说着玩的嘛,说话是说大话,但实际上做不了这个事儿。 今果三义故妙。即是一乘因果之法妙也。当然有些话说的可能会比较俗一点,但是这个俗啊,有时候也就是一种因缘。说句实话。你在世间他这些东西就说不清道不明的。打个比方你说咱们这个北京佛教居士林,在全国都是很知名的,历史也是很悠久,以前也很多大德居士还有大德法师,都在这建设或者弘扬佛法。有时候请哪个法师来这里讲个课,人家法师多少肯定得给个面子嘛是吧,也挺不容易。实际上我们还挺感恩的,能请我来,我很感恩。打个比方其他地方一个小佛堂,也没有什么证,没什么正式的道场,没什么手续,法师我请你去说法。那法师就得衡量,去你们那边,你在哪个地方,你们道场正不正规,能听法有几个人呢,就三五个人还不够麻烦一阵子。这一看大家济济一堂,高兴啊,来吧,来多少次都可以。你一看,本身我在这里讲法,弄的不好外面这些其他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什么其他城管还来抓人,宗教局还来过问,讲法都没心思了是吧。你不正规啊,随时就把你给取缔了。人家想怎么治你治你,那就没办法。所以这些都是因缘,你还不得不讲。当然咱们不仅仅有俗的,咱们还有雅的,咱们前面也说了是不是,我们要上得去下得来知道吗。佛法是要贯通的,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说存在这个分别心,但是我们必须要了解世间的众生的因缘,世间万法的因缘,你这样才会顺着这个缘去做,顺着这个缘去做,你得到这个效率、效果是最好的。你要去反着做的话,那有时候就特别扭,弄得不好还弄出很多是非很多烦恼来。 当然有些情况是这样子,万一都没人听法了,哪怕有一个人听,这个人根机再差你也得去说,那是已经没办法选择,有办法选择的时候,那肯定我们相对选更好的因缘去做。那就你也不能去非议,有些人看不起我,你不平等,你怎么怎么着。实际上师父就一个身体,师父就这么点精力,也这么多时间,你说都分配,怎么分配呀。我们世间的都知道什么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你这钱也要花在真正有用处的地方,不要瞎花。也是要去衡量这么一种情况的啊,所以说世间也是这样子的。 今古诸释,世以光宅为长,观南方释大乘,多承肇什,肇什多附通意,光宅释妙,宁得远乎。今先难光宅,余者望风。今古,现在的包括古代的,所有来解释《法华经》的这些著述,世间的人以光宅为长,就是认为光宅法云他注释的是最好的,排在第一。智者大师没出来,他确实排在第一。智者大师一出来,完蛋了,这样说有点不太尊敬他,因为我们说得简单一点、轻松一点,对不对,他就不行了。观南方释大乘,南方的这些论师、法师来解释大乘经都多承,都是承僧肇和罗什,他们继承的是三论宗的这一派。因为那时候在南北朝的时候,南方的论师多重义学,他喜欢研究佛教的义理、这些经论啊,探讨佛的这种经义。北方的喜欢禅修,没事就打坐修行,不太喜欢研究这些经论的义理,各有侧重。 但是南方诸师呢,都是继承罗什这一派,僧肇这一派。而肇什多附通译,当然鸠摩罗什是他们的师父了。鸠摩罗什下面不是有四大弟子吗?僧肇是其中一个,僧肇、僧睿、道生、道融,称为四哲,最杰出的四位弟子,僧肇在其中又非常突出。有些居士可能我们在坐的都知道他写的一部《肇论》,《肇论》在中国佛教史上是非常非常有名的,即使在中国哲学史上,不仅是佛教史上,在哲学史上也有他相当的地位。当然是写得非常精妙了,从我们现在看来也是非常精妙的。什么《物不迁论》、什么《不真空论》、什么《涅槃无名论》、什么《般若无知论》,主要是这四部论,合在一起叫《肇论》,大家以后有时间想研究可以去看看。也不太容易看懂,我告诉你,主要是站在三论宗或者中观宗的基础上去理解的。但是呢,按照天台宗一看,他们不究竟啊,还不够究竟圆满。多附通意,什么意思呢?他们跟通教的义理是相通的,他们多依附的是通教的义理来说明这个佛法。 所以以前我在学天台宗的时候,然后呢,我们当时还有一位讲三论宗的导师,我们也去听他的课,他也知道我们这边在学天台,知道吗?他还经常忿忿不平说:天台宗你们太不够意思了,你们好像很瞧不起我们,把我们三论宗判为通教,然后你们自己是圆教,怎么怎么着。当然他也是表达自己心中的一种不满。但说句实话,确确实实他们的这个通教还是低不止一个档次,通教当然也能通圆教,但是他本教当教的义理的话,他确实差得很远。他主要是讲性空为主,般若性空学,虽然也讲中观,当然中观这个理论也是建立在这个空,这个基础上为主,他没有谈到常住的佛性,更没有谈到诸教之中的一种圆融的思想,所以他跟圆教的思想还是没法比。他动不动破邪显正,知道吗?破邪显正,你这个邪,我这个是正,那么有邪有正实际上不就有对立了吗。当然最终破邪之外别无显正,他也说,破邪就是显正,但是你不是还要显个正嘛。只说破邪跟显正是一回事而已,但邪和正还是有啊,他没有脱离对于邪正一种二元对立,知道吗?当然这里不多说了。就是对佛法这种视野,对于整个万法的这种胸怀来说,没有比天台圆教更圆满的。 华严宗也还算不错,但都还差那么一点点。当然其他学华严宗,读《华严经》的可能有点不高兴了。不是《华严经》,是华严宗,大家一定清楚,因为《华严经》里面也有圆教,但不是纯圆。有一部分是圆的,有一部分是别教。光宅释妙,宁得远乎。你看,罗什、僧肇也就是多附通意而已,光宅法云他难道比他们就更高吗?就这个意思。比他也差得不远。所以今先难光宅,余者望风。现在我们先把光宅的法云,他解释《妙法莲华经》里面的一些不究竟的东西给他分析出来了。把他给折服掉了,那么其他的人又望风披靡,其他人就不得不折服了,你还有什么不服气的吗?拿出你们之中最杰出的一个来作为代表,我们先研究研究,把他研究出问题了,其他人也就不用再说了,抓典型嘛,就是抓典型。 这里面都是讲这些教理的东西,比较深。我们看看。首先看,因体广狭四难者,前面不是说因体有广有狭吗?这就开始用问难的形式。若谓昔因体狭为粗。指何为昔。若指三藏等可然。若指法华已前皆称为昔。此不应尔。就是说你说过去的这些因体都是狭,他们是粗,不是广,不是妙,那么你这个昔到底是指何为昔呢,你这个时间,这些教是指哪些教呢?如果你仅仅指三藏教可以,如果你指法华以前的都称为昔,包括通教、别教,那就不对了。因为通教和别教里面因体并不狭也并不粗,它有广,也有妙。 何者,我们看看,般若说一切法。皆摩诃衍。靡不运载。这般若经说一切法皆是摩诃衍,皆是大乘佛法,没有不运载的。思益经明解诸法相。是菩萨遍行。华严入法界。不动祇洹。净名一念知一切法。是为坐道场。就是这几部经:《般若》也好,《思益》也好,《净名》也好,乃若包括华严也好,华严时、方等时、般若时这三时的经典,都说什么呢?无所不收,一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一法,难道他的体还会狭吗?这里说的一切法皆摩诃衍,这个摩诃衍就是大乘佛法,实际上就是成佛的法门。就是说没有把一切法他是当作分别对待的这么一种性质来分析的,而不是你这个是声闻法,这是人天善法,这是大乘佛法,没有。人家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是摩诃衍。人家的体多广啊,你还说人家体狭,好意思吗,不好意思。一切法相,菩萨遍行。菩萨要遍行一切法相,法相是没有区别的,虽然有种种。这里说不动祇洹,入于法界,这是《华严经》所说的,这个祇洹应该叫祇园精舍,他不动不离开这个祇园精舍而能入整个法界。一及一切,一处及一切处,佛的这种功德神通不可思议。《净名经》里说,一念就能知一切法,是为坐道场。在一念心中就能知道一切法,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功德,一种智慧呀?你怎么说它是因体狭呢,它应该广才对。 若为是狭。若言今因体广,如果你说现在这个体才是广,那忽言法华明一乘是了。不明佛性是不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光宅法云里面,他有时自相矛盾。他说《法华经》因体是广,他有些地方又说,法华明一乘的时候是了义,不明佛性的时候是不了义,自己打自己的脸,有点这个意思,知道吧。那复言法华明缘因是满,不明了因是不满。明缘因佛性是满,不明了因佛性就是不满。实际上三佛性都是一佛性,我们把它分为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你不能说它明缘因佛性的时候是圆满,说它没有说了因佛性它就是不满。那复言前过恒沙。后倍上数。犹是无常因。前倍恒沙这都是《法华经》里面说的,后倍上数,就是佛的寿命,用恒河沙,甚至用恒河沙这个劫数都没法说明,后倍上数。犹是无常因。既以无常因。那得常果,因都是无常的,果怎么能够有常呢?因果俱无常。此无常人。那见佛性。因果俱无常,最终不可能见到常住的佛性。所以这里面实际上也就说了,他这个果体也是狭。 非了义。故体不收行一。非满字故。体不收教一。非常住故。体不收人一。应该是这么念。既然不是了义,那么它这个体就不能收行一;既然不是满字教,所以它这个体就不能收教一;既然它不是常住的佛性,所以它体不能收人一。不见佛性故,体不收理一,就是说他这个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除了有了义之外,还有不了义。既然是不了义,说明它体不收行一,它体不够广,它不仅仅有了义教,还有不了义教。那应该有体广之外还有什么呢?体狭。所以它不能收行一。非满字故,它除了有满字教之外,还有半字教,所以体不能收教一,这个教不仅仅是满字教,还有不满字教。非常住故,体不收人一。这不仅仅是常住佛,不仅仅有法身佛,而且有其他的应身佛。不见佛性,既然不能见到佛性,那体就不能收理一,佛性都没见到,真正的真理,真正的理性,他就没有见到,不能收。 当知今因。狭中之狭。狭。则是粗。如果是这么个说,那么现在这部《法华经》中它也有狭。狭,既然是有狭,就是粗,那你怎么能说它不是狭是妙呢?不是狭是广呢?不是粗是妙呢?昔体既广。昔还是妙。此一难已知粗妙。薳复具作后难耳。这就说了,昔体是狭,现在我们破了它,昔体之中不仅有狭,而且有妙。他说今体是广,现在又破了,今体不仅仅有广,按照他的说法,今体之中还有狭。那他所说的这个三狭三广三妙,什么三粗三妙就不成立了。此一难就已知粗妙,就从这一种问难,就已经知道他这种粗妙就不成立了。薳复,还更要做其他的后面的问难,就没必要说了。 我们还可以说,当然。今天就不说了,我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差不多时间到了。后面主要就是破光宅法云,显出我们真正应该怎么去理解《法华经》真正的妙理。为什么要去破呢,实际上还就是说,破除我们众生对《法华经》的一些疑惑。什么才是真正的妙?怎么去理解这个妙?所以说真正一部《法华经》,最关键的核心就是妙法这两个字,而且最关键是讲怎么样的法才是妙,怎么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妙。如果没把这个妙搞清楚的话,真正的佛法,最无上的佛法,你就没有真正的理解。当然我们现在说,你要真正理解这么多的妙确实也不容易,但是起码得理解到一定的程度。 好了,今天就不说了,这里面还有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问得也挺让我为难的。当然问得都还不错,但是这些东西,我们都是讲这些道理,直接给大家这样念的话,大家还不一定搞得特别清楚。 第一个问题,我简单回答一下,时间也挺紧张的。(阿弥陀佛!师父吉祥!《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一上,玄义第13页第一行,)你看,都分得还很清楚。(里面说:分别十二因缘心生。即有六道差降。分别心灭即有四圣高下。是为教相。兼于开合也)。光听这句话大家都得好好看看,光看这个书,看书也不一定都懂。(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用空观来破除因缘和合,结果就可以了分段生死,里面有这样的意思吗?没有执著了,六道就没有了?)他表示疑问,是不是这个道理。(叩请师父慈悲释疑。至诚感恩!) 分别十二因缘心生。即有六道差降。分别心灭即有四圣高下。是为教相。兼于开合也。这里主要讲的是十二种因缘。 十二因缘心生,那么就有生死轮回;十二因缘如果没有生,灭了,这个心灭了,那就出离生死轮回。有生死轮回,就有六道差降,这个六道差降就是高低,就六道轮回。当然这个生看你怎么生了,比如你生得烦恼重,造的业重,那六道之中肯定就是恶道;如果你生得烦恼比较轻,造得恶比较少,反而造一些世间的善比较多的话,你就生到六道之中的善道,反正都不出这个六道。因为这心最终有生,看你生的是善,还是生的是恶,是善生得多,还是恶生得多,这个十二因缘。前面讲过十二因缘,从无明开始一直到老死,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心生则种种法生,那么后面呢,好,心灭则种种法灭。如果你是顺着十二因缘去观的话,就会有生死;如果你逆着十二因缘去观察的话,就能灭生死,出离轮回。你顺着十二因缘,无明生则行生,行生则识生,识生则名色生,然后六入一个一个,一直到老死,我们反过来知道,一切生的根本,最终从老死反过来推,推到无明是根本,你要破除无明,你要让这个无明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六入灭,我们经常放生大家都不知念了多少遍了 ;无明生则行生,行生则识生,就这样的,一个生一个,一个灭一个。所以这里实际上就从十二因缘法来说,他这种生灭的不同,决定了你有生死轮回,还是能够超出生死轮回。 后面的四圣高下,四种圣人,声闻、缘觉、菩萨、佛。你灭的烦恼越多,灭的无明越多,那成为圣人的位次就越高,你只是灭见思惑,声闻、缘觉;灭尘沙惑,菩萨;如果把这个无明惑全部给灭了,成佛了。这就是佛所说的教法。这段话就是用空观来破除因缘和合,这不仅仅是空观了。三观都有,说句实话三观都有,哪是空观就能全部破的了,空观最多声闻、缘觉,是属于空观。到菩萨阶位就有假观了。到佛的位置,中观一定得具足。所以说对这个灭的话,理解就不一样,有些人灭就灭了他,有你无我,有我无你,把他消灭掉。实际真正佛法最高境界不要消灭,根本就没有灭,叫无生亦不灭,八不中道嘛,“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这个无灭而灭才是最高境界,你用这个来对治那个,把这个来灭掉那个,那是比较蠢的法,比较低的法,到最终的话我们当体即空。比如我们开始说析体空,把这个东西分割了。比如说这个电脑是怎么组成的,有键盘,有鼠标,还有屏幕,现在把它拆了,哪有什么电脑,这是笨的方法。 现在不用拆,因为这个电脑本来就是由这些东西构成的,构成的当下不用把它拆掉,没有了,它当下就是空的,它肯定就是性空的。为什么呢?缘生就是性空,当体就是性空。因为它是缘生的,如果它体不空的话,它就不要这些东西构成,不需要因缘而生了。即然是因缘生的那就是性空。既然是性空,那就没有生,这个生是假的生,知道吗,不是真的,哪里有真的生呢,有没有真的生呢,没有,所以佛教最终叫无生。即然是无生哪还需要灭呢,大家经常讲的灭,最终不要灭,要灭的话,永远灭不完。你今天灭他了,他明天灭你,知道吗,这就叫轮回知道吗。有这个生灭心的话你永远灭不尽的。到最终只有没有这个生灭心的时候,才能真正地无灭而灭,自然没有了。 所以这是佛法对这些东西的理解。这个空观也是,空中有假,空中有中,空不仅仅是空,空具备一切法,大家明白吗。这个是佛教真正讲的空义,有些人理解这个空就是说,哎呀没有了,空掉了,或者自性空。不仅仅是自性空,性空之中还有什么呢,还有缘起,明白吗。这才是更进一步地去理解这个空的意思了。甚至呢也没有缘起,也没有性空,这才是最第一义的所谓的空的道理。非空非有,这才是真正的空。所以就是讲没有执著,六道就没有了吗,没有执著当然你就远离六道了。你不能说六道没有了,不能这种话说出来。就说你跟六道没有缘份了,你不会再沦落到六道之中了。你说没有了,六道实际上还是有,这个六道不属于你而已,属于别人。没有生灭了,这世界就没有了;没有烦恼,这个三界就没有了。不会,三界还有,但它有,跟你没什么关系呀。它不是你的世界,你的世界是佛国,是净土。 好,这是这个问题。下面第二个问题。这个第二个问题也不好回答,是一个人问得吧,我看这个前面后面都一样的。(阿弥陀佛,师父吉祥,师父慈悲)。你看和前面开头是一样的。(《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一下玄义第16页中间所说四悉檀中云:四善根内外凡隔别是世界。暖顶是为人。总别念处是对治。世第一法近真是第一义。伏请师父说为垂哀悯,)哎呀说得这么,不要这么客气啊。(略为展开复议四善根与四悉檀的对应关系。) 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嘛,这不仅仅是说的四善根,当然包括内外凡两个位置。当然说到位次的话就比较复杂了,它实际上用四悉檀来对应在三藏教之中没有超凡入圣之前,你在凡夫位上修行的位次是怎么对应的。这句话比较长,大家听清楚没有啊?藏、通、别、圆四教,这里所说的是三藏教。三藏教之中不说圣人的位次,只说凡夫的位次。那么这个凡夫的位次有内凡和外凡。这个内凡外凡也好,他跟四悉檀之间是怎么对应的,这么一种关系,我们看看啊。四善根内外凡隔别是世界,内凡和外凡之间是有差别的,他说的是世界悉檀。我们去理解这个世界悉檀,那么这个四善根之中的暖顶是为人悉檀。暖位和顶位是为人悉檀。那么总相念,别相念,还包括四念处,总别相念,这是对治,是属于对治悉檀。实际上也可以包括五停心观啊,都是为了对治。对治比如说我们多贪众生是不净观,怎么对治你这个贪的烦恼;多嗔众生慈悲观,对治你这个嗔恚的烦恼。后面世第一法是第一义。当然这是大概的一个比较,在不同的修行阶次它是怎么对应这种不同的佛法的。就是再怎么说,所有的佛法归结在一起不出于这四个类型。一个是世界悉檀,世界悉檀是随众生的乐欲而说,众生的乐欲他是在世间这个角度去说的,他不是出世间法,是属于世间法的。因为众生的乐欲都是贪图世间的一些东西,贪图世间的这些善法,人天之法,这个也得说,所以佛教里面不是有人天乘嘛。再往上,为人悉檀,世间的善根具足了,有些人开始就要发出世,要解脱,他有出世的善根,所以佛就给他们讲这些法,培养他们的善根,这是为人悉檀。为人悉檀修到善根的时候,说实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些烦恼啊,这些障碍啊,就出来了,所以佛要给他们说对治的法门,对治悉檀。你不修行的话,这烦恼还不太容易出来,实际上也有烦恼,烦恼一大片,但是你感觉不到,知道吗,你修行了到一定的时候,这些烦恼你就能看得到了,它就来起破坏作用。这个时候就要有对治悉檀,分别来加以对治。对治悉檀对治到一定的时候烦恼越来越少,最终会证到第一义悉檀,得道,这是第一义悉檀,最终究竟的。所以实际上我们看看就是这样,佛法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啊,第一义悉檀,四教各有第一义悉檀,以前都讲过,藏、通、别、圆四教。 我们现在实际上比如我们拿西方极乐世界来做个比较的话,它也具有四悉檀。一个是净土,一个是秽土,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我这个世界只有快乐没有痛苦,是长寿的,是无量寿的,没有生死,世界有种种依正的庄严,实际上这都是说的什么?世界悉檀。跟大家说什么五根、五力、三十七道品,基本上都是以为人悉檀为主的。当然了三十七道品里面具体有对应的,怎么去破除我们的这些烦恼,怎么去解决我们自己的一些无明无知,这就有对治悉檀,最终让大家都到西方极乐世界为了什么呢,不是为了了生死,而是为了让大家都要成佛,这就是第一义悉檀。所以很多人把这个第一义悉檀忽略掉了,以为大家都是逃避生死,这个世界太苦了,我们都到西方极乐世界享福去了,不是那么容易,他是开启了有这么个方便。众生都怕死嘛,谁不想长寿啊,谁不想永恒啊。所以建这么个世界,所以世界悉檀是最重要的一个。佛接引众生的第一个方便,就是世界悉檀。但是你到了世界悉檀这个角度,你发现那个世界和这个世界实际上不一样,就他在那个世界悉檀里面实际上就已经包含了后面的三个悉檀。所以我们这么一理解,整个净土宗的位置一下子就高了。不像我们说的你这个人太自私,你这个人只愿意享福,不愿意受苦。你这个人都不顾我们,不顾家里人,你就自己往生了。刚开始谁都会有自私,但是往生之后呢,就不一样了。刚开始的时候是稀里糊涂,去了之后,高兴啊,喜出望外。 但是真正能够完全理解的,你不能按这种普通的根器的人去看净土宗,而是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根器更利的人,更有智慧的人,甚至是要站在佛菩萨角度去看这个西方极乐世界,看这个净土宗,你才能真正完全地去理解、去了知净土宗的一种方便和真实之间的一种对应,知道吗。他能把方便发挥到极致,这就是最了不起的。所以按照天台宗去理解,弥陀净土它最优等的地方,不是它的最圆满最究竟的,每个教都有最圆满最究竟的,它的殊胜之处能够把方便发挥到极致。它的门槛最低,它能够普度众生,让众生费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力气能够了脱生死。但是了脱生死之后,虽然起点低,到那边他就没有生死。当然到那边要花很多的时间,那不管,先生到净土再说。你在这边,太难修了,你自己怎么了生死啊?所以说我们要度众生,你就要花这些力气,要做好服务,说得不好听一点。把服务做到位,一个众生都不能少。让众生哪怕以最低的标准,只要他能及格到60分,立即就录取。你不能说必须要考80分,要考90分,我们要择优录取,怎么怎么不能这样的条件,只要达到我的及格线通通录取。你这个题目还不能出得太难了,大家能答出来就去了。去了之后继续修呗,你读预科班也行,不一定直接读本科班,这多好啊。当然这样老师就费心了,学校校长就费心了,说实话,你看我什么学生都收进来了,学校分很多部啊,哪些部啊,四部,四种净土。 四种净土里面最难教的就是我们凡圣同居土的这些弟子,其他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比较容易教,素质高,起点高,凡圣同居土太难教。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感受一下,真正为什么说净土宗了不起,阿弥陀佛的慈悲、他的愿力、他的智慧,对我们众生痛苦的一种体贴,没有其他的法门能够超过的。所以我们学这个天台宗,学这个《法华经》的话,反过来又可以重新去认知我们这个西方净土的一种殊胜、一种圆满。所以我们学做人也好,学佛也好,都应该养成这么一种见识,我们不能看一些表面现象,人与人之间也是的。进入佛门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何苦相互去为难对方呢。就像以前一个老和尚说的,我们出家人都很不容易了,何苦去为难对方呢。老去说你这个做得不够好,你这个做得有问题。相互之间总去指摘,我们好不容易进入佛门来了,为什么不能相互之间去鼓励多赞叹呢。老说你这个人脾气太差,你这个人分别心太重,你这个人太怎么怎么着,不能这样子。那没有进入佛门的,我们都还要慈悲,要包容呢,进入佛门,人家已经很不容易了。 我们都是带着很多业力呀,背了很多债的人到这个地方来的,不是想修就一定能修好的。所以大家得有这样一种胸怀。你看佛会放弃任何一个众生吗?佛会瞧不起任何一个众生吗?不会的,永远都不会的。那我们在往其他地方去想也是一样的,不同的宗派,不同的法门,不同的道场,不同师父座下的弟子,都不应该相互之间去什么呢?去是非。这样的话才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都应该有一种很高的胸怀、一种气度去看这些东西,你才不把这些当回事。你这个人没有胸怀,天天就斤斤计较这些事。没有境界的人,没有涵养,没有眼光,所以学佛都从这些地方去学习。《法华经》就是这么一种胸怀。说法华是圆教,实际上最终一切法都是圆教。 法华只是教给我们一种思维,圆教是怎么看待一切法、一切众生的。他为什么是圆,圆的思维、圆的理解、圆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样?如果你能理解到就好了,法华教会了,不仅《法华经》是圆教,其他的一切教一切法都是圆教。因为你会这种思维了,你已经具备这么一种胸怀一种智慧了,大家明白我的意思了吧,讲一个法不仅仅是讲这个法,而是把它内在的这些精神、本质的东西给说清楚。然后你通了这个之外,其他的东西都能触类旁通,一路通时路路通,一切万法尽圆融。那就好办了,你这个学佛就不会走错路了。 好啦,今天你看又说了一大堆事情,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合掌,做个总的回向。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合南圣众。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好,今天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下一页 |
首页 上一页[9] 本页[10] 下一页[11] 尾页[32] [放入我的收藏夹]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