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 -> 容通法师:妙法莲华经玄义 -> 正文阅读

[佛经]容通法师:妙法莲华经玄义[第11页]

其他法师|
首页 上一页[10] 本页[11] 下一页[12] 尾页[32] [放入我的收藏夹]
(十一)
 各位同学,各位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时间一晃又是两个月,两个多月过去了,距离咱们上次七月初上学期最后一堂课,两个多月很快就过去。现在也是最好的一个季节,秋天,咱们还是回到维摩讲堂,继续来学习我们这一部极其殊胜微妙的《妙法莲华经》。
上个学期我们是刚开始讲,讲到这个妙法。什么才是妙,当然这里例举了就是在智者大师之前的,不是天台宗的,但是是其他的这些学派,比较有代表性的,专门来解释《妙法莲华经》这个妙的几位法师。其中又是以光宅法云,就是我们说的法云法师,光宅法师,很有名的。在南京那边,那时候属于南北朝嘛,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法师大德。应该在智者大师之前,他对《法华经》的这个解读、弘扬,也是举世所公认的。但是当然到了这里的话,我们还是说,他可能还会具有些不太完备的地方。是以他理解这个妙,到了天台宗智者大师这里,觉得还不够完美。所以上节课给大家讲了,说他这个妙不是真正的妙义,说是妙实际上还有粗,实际上就问难他。就是通过这个对佛理的一种推敲,一种探讨,我们怎么更好地去把握,释迦世尊讲这部《妙法莲华经》的本义。
上次我们讲到这一段,什么昔体既广。昔还是妙。此一难已知粗妙。薳复具作后难耳,就是后面还继续问难他,就是借上面这个话题,接着往下走。
下面我们看这个《玄义》正文,因位高下四难者。般若是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上人应求上法。因教则不下。是从因位,当然因位,虽然是说没有成佛的位置,从因位开始修,因位呢有高有下。般若,他这里例举什么呢,就是在前面的非《法华经》的这个说法时间,说的《般若经》,他说前面的昔都是粗,只有《法华经》才是妙。现在反过来说,过去所讲的非《法华经》的这些经典,也不仅仅是粗,它也有妙。就是说你这个前面说的不成立,你说《法华经》是妙,前面都是粗,但是我看前面也不完全是粗啊,前面粗中可能还会有妙啊,他就说《般若经》。般若我们所熟知的《心经》,咱们最清楚的、最熟悉的,“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是……咒”,是吧?
这个上人应求上法,什么叫无上啊?只有佛才是无上。他是最高的,他是极位,在他上面没有更高的果位了,所以叫做无上,所以佛也叫无上士。那么有上士是什么呢?大家都学过,有上士指什么?叫菩萨,菩萨叫有上士,因为菩萨上面还有佛啊,只有佛才叫无上士。无等等,只有佛,没有谁能与佛相等,无等等。上人应求上法,既然是这样的话,是上人都属于菩萨这个根机的人,才能最终去修这个法门,最终也是为了成佛的,那么在因地的这个教位,就是般若教,它不应该属于下,它属于上,它应该属于高。那既然是高的话,它应该是妙才对,你怎么说它是粗呢?这是说的《般若经》为例。
当然在《法华经》之前不仅仅讲《般若经》,还讲了其他的,比如说这里说大论云,大论就是《大智度论》,专门解释《大品般若经》的。里面说,菩萨出三界外。受法性身。行菩萨行。因位则不下,这里也是说这个因位,位置并不低啊。前面是因教,大家看着啊,这个字眼不一样,说的是教,从教理的方面说,它是属于高;这里说是说因位、位置,实际上这个位啊,后来发现这个可能是有点误,应该是叫因行,大家改一下,行为的行更加的准确,不是说位置,在因地的修行。
为什么呢?他说了行菩萨行,大家看一下,行的菩萨行,菩萨出三界之外,三界之内是什么呢?是凡夫。三界之外,有声闻,也有菩萨,但是声闻指什么呢?断界内的生死,他算是出了三界了,欲界,色界,无色界,但是三界之外,我们以前讲过,还有什么烦恼啊?还有烦恼,还有尘沙烦恼,还有无明烦恼,都属于界外之惑,界外的烦恼。你只有出了界外的烦恼,属于菩萨,最终才能出界外烦恼,受法性身,成佛。那声闻他就做不到,他只能出三界之内,但是三界之外呢?有些人说,出三界之外难道还有个什么地方吗?实际上三界之外只是这么个说法,一个名词而已,就说大家不要以为出了三界之外,好像就已经成佛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什么时候把界外的这些无明烦恼、尘沙烦恼都断尽了,你才是成为无上觉,成佛。行的是菩萨行,既然是这样的大行,怎么这种因行,你怎么属于下呢,它应该叫不下,应该是高才对啊,所以他说第二个,一个教高,一个就是行高。再往下还有,净名叹菩萨德。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方作魔王者。皆是住不可思议解脱。则因人不下,这是举什么呢,《净名经》,也就是《维摩诘经》,里面赞叹菩萨的功德,接近于无等等佛,就跟佛接近了,很快就要成佛了,当然这都是属于等觉菩萨了。
“十方作魔王者,皆是住不可思议解脱”,当然这话说的可能有点过了啊,十方魔王,全部都是住不思议解脱的这些大菩萨吗?不可能。实际上应该用什么呢?多是,有很多都是住不可思议解脱的这些菩萨示现做魔王,并不是说全部都是,大家千万啊,所以说有的字眼,大家看经啊,如果不去仔细思量,或者不去参考的话,就可能产生误解,然后相互间就说,哎呀,你看经上都说啦,这些魔王都是菩萨变现的,他们都不是魔王。那世间没有魔王,都是菩萨,都是佛。不可能,不可能的。还是有很多也是真正的魔王,也有。不然的话在佛经之中就没必要说,这魔王怎么怎么坏啊,怎么怎么让众生沉沦三界啦,怎么去控制操控众生啦,成为他的魔子魔民啦,就没必要说这个话了。
住不思议解脱,当然都是叫什么,地上菩萨,最少是的,甚至得七地、八地以上的菩萨。他要具有这样的一种功德,他才可能示现做这种大魔王。当然当大魔王,他背后的身份大家都知道是大菩萨,是吧?可能他就说真正用佛法,有时候众生根机不行,他只能用魔法、用其他的法先把他摄取。人都当我魔子魔民,那最后再进行变化,再转正嘛,也行啊,拨乱反正。大家,哦,原来你不是魔王,你开始是故意方便来善巧,或怎么样的,当然实际上这条路非常漫长,比较难。则因人不下,这样的大菩萨,他怎么属于低位的菩萨呢?属于低位的这种修行人呢?是吧?因人,这是从人上去讲,说第一个是教,第二个是行,第三个是人。
后面还有一个,我们继续看,净名云。虽成佛道。转法轮。而行菩萨道。又云。诸佛秘藏。无不得入。一个是行菩萨道,一个是诸佛秘藏,则见理不下,都是为了让众生最终成佛,见诸佛三德秘藏,所以从这个道理来说,它也是属于高啊。
所以说最终来进行总结,如是因位。四一皆高,哪四个一啊?教、行、人、理。教一、行一、人一、理一。四一皆高,这四种法都是属于高的,四种都是属于高,说明它是妙。那过去这些《净名经》也好,《般若经》也好,什么什么经也好,它不仅仅有粗,它也有妙啊。云何言粗,所以说你为什么说它是粗呢?
好,下面是反过来说现在,先说过去,反驳他过去说,这些经典都是粗,它是不成立的,它是有问题的,有瑕疵的,有漏洞的,我们把它全部都给攻破了。现在说现在的《法华经》是属于妙,那我也跟你探讨探讨,你所理解的妙可能也不完整,也有问题啊。
若言今因位高者。教那忽是第四时。位那忽住无碍道伏无明。人那忽是生死身。非法性身。理那忽无常。不见佛性。当知今因。皆无四一。其位下而粗。昔因具四一。高而妙,大家知道的,其位下而粗,说的是这一段。现在也说这四个方面,从教、从人、从行、从这个理都说了。
因位高,首先看,“教那忽是第四时”,就是说光宅法云你又说《法华经》它是妙,但是他又把它判教判成第四种教。他法云判教的话,也分成五个时,名字跟法华,这个天台宗判教是一样的,但是具体这个名字、内容不一样,数字相等。第一个教是叫什么,有相教,有相,有相貌的相,有相教。第二个是无相教,第三个是什么?褒贬抑扬教。第四个就是《法华经》这个同归教,同归华藏玄门,就是这个同归,第五个叫常住教。常住教是《涅槃经》。同归教是《法华经》,就属于同归教。那好,你又说它是妙,你又把它只是归纳到第四时,实际上第五时才是圆满。在他的这个判教系统里面,那你说它怎么叫做真正的高呢?比它上面还有更高的,还有个常住教呢。你只是同归教,人家涅槃还比你高呢?所以说你因位还不能是真正最高的。
“位那忽住无碍道伏无明”,这个“位”也是有点那个,应该叫“行”,住在无碍道去伏无明,无碍道上面还有解脱道。比如小乘里面它有九无碍、九解脱,你这个只是无碍道,离解脱道还离得远呢!你怎么说你的行是最高的呢?那你还不是很高。
“人那忽是生死身,非法性身”。这修行的人,比如说听《法华经》的人,还都属于生死身,以二乘声闻为主,舍利弗也好、目犍连也好,佛的这些声闻弟子,还是属于生死。他虽然断了界内的生死,还有界外生死。他不属于大乘的菩萨,他还没见到法性呢,是吧?所以这些人也不是最高的人。当然也有菩萨在听法,倒也是真的。但是我们知道,《法华经》的当机众是谁呀?最当机的、最对机的是谁呀?舍利弗啊。舍利弗智慧第一,他这个智慧第一是阿罗汉里面智慧第一,声闻之中智慧第一而已。
“理那忽无常,不见佛性”,他没有谈到常住佛性,他还属于无常,当然他也不完全是无常,他就举出里面有无常的一面。既然没有谈到常住佛性,那你从这个理上哪是最高的呢?
当知今因,就是现在的《法华经》,从因地来讲,因位来说,这是四种法。教、行、人、理,皆无四一,都不是最高的。其位下而粗,那它就不是妙,它是粗了。
反过来昔因具四一,具足四一,反而是高而妙。
他就指出这个光宅法云对这个“妙”字的阐述,其中存在漏洞。你说他以前这些经典确实有粗,但它不完全是粗,它也有妙,你怎么完全把它归到是粗呢?而到现在这个经典《法华经》,它不仅仅有妙,按你这个理解的话,妙中还有粗啊。
当然这么一说的话,大家可能会有点发蒙,怎么办啊,这好,你老是说《法华经》,天台宗也说《法华经》是纯圆独妙的,是吧。?但是《法华经》说纯圆独妙这个妙呢,它并不完全排斥在《法华经》之前的其他的经典也有妙的含义。只是不纯圆,不独妙。除了妙之外呢更多的还有什么呢,粗。只有《法华经》才是独妙,只有妙没有粗,那按他这里理解,《法华经》也应该有粗才对呀,但为什么到天台宗这里,欸,经过智者大师这么一宣说,认为它就不是粗呢?粗最终都全部成了妙了呢?
当然这里我们就没必要提前给大家来讲了,到后面可能会说的。什么才是真正的妙?实际上这里可以简单地说,就是妙有两种意思,一个是相待妙,一个叫绝待妙。如果你总是在这个相待粗妙上面去分别的话,你这个妙不是真正的妙,你这个妙是相对于粗而成立的,而建立的。那么这个粗如果不在了,那你妙还在吗?就是你是属于因缘法,相待法,你这个妙不是绝对的,不是真实的妙。只有说到绝待妙的时候,才真正反映出天台宗对于《法华经》的一种解读。它为什么是属于圆满的,属于无上的这么一种理解。
没有粗,只有妙,粗就是妙,妙中也有粗,但是“妙中也有粗”不是这个意思啊,全部都是妙了,妙中就已经把这个粗融入进去了,我们叫什么呢,开权显实,开粗成妙。就经过开示之后,打个比方大家都开悟了,本来大家都是粗人,都成妙人了;本来都是凡夫,成菩萨了,都是从因位立即就进入果位了,那么这个因位的凡夫还存在吗?没有了,大家都成菩萨了。但是没有经过开示后,没有经过开示悟入之后,凡夫还是凡夫,菩萨就是菩萨,凡夫跟菩萨之间永远是有距离的。
所以到《法华经》,它为什么与众不同就在这个地方。它能让凡夫变成菩萨,变成圣人,这才是真正的妙。但是其他的经典,就不具备这个特色。这是跟凡夫说的,你们慢慢修吧。你们修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先解脱再说。这是跟声闻说的,这是跟菩萨乘说的,分门别类。到《法华经》这里呢,好,凡夫也好,二乘也好,声闻、缘觉、菩萨也好,全部都让他最终成佛。佛只有一个目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让所有的众生都成就无上佛道。当然并不是说立即就成佛,但必然是要成佛的。
而其他的经典不一样。你比如说,得个什么法眼净啊,得个什么神通啊,得个什么宿命通啊,或者得个什么什么阿罗汉道啊,须陀洹,经常有,他不说你直接成佛,我都是为了成佛,不一样的。当然有些经典也属于大乘经典,比如说,就是让你做菩萨,就是让你成佛的。好,成佛那也好,他都是大根器的人。其他的这些凡夫又没有什么,没资格了。到《法华经》这里,没有一个人是遗漏的,都可以成佛。当然实际上还是有前提,为什么,就是大家因缘已经成熟了,可以听闻《法华经》了,所以佛就把这个妙理说出来了。
但实际上这个妙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真正用得上呢?实际上这里还是存在着一个疑问的,也不可能。为什么它有当机众,是吧,又有结缘众,又什么影响众。真正只有当机众,才能真正开悟证果。什么影响众啊,什么其他的结缘众,那就等待后来,你以后还再继续听。一次没听明白没关系,以后再听,听二次三次,听无数次,不相信你不成佛。一直从什么大通山王这个如来,是吧,一直到现在,听了都无数遍了,有些都已经成佛了,有些可能成了菩萨,有些可能刚刚开悟的,都有可能。根机不一样,大家起点不一样。
实际上就像咱们今天在这里,大家都是在这个时刻,此时此刻大家因缘相同,表面上看是一样的、平等的,都在学《法华经》,但是谁知道你前生是在,有些人前生可能就已经听过不止一次两次了,有些人可能前生就还真的没听过,到今生可能是第一次,也有可能。但是说第一次,说句实话实际上很少,我觉得大家都是因缘很深厚了,应该是不止听过无数世了,今天又来听了。你要真正碰上第一次才听的,我估计是中大奖差不多,这种人是极其罕见的。因为你前面没有一定的这个福德资粮,你今天要听《法华经》的这个资格,、这种因缘都不具备。
但是你说我资历多高,我以前修行多好,也不可能,是吧。不然也不会今天坐到这里听,可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讲,或者在释迦牟尼佛的常寂光土也好,实报庄严土,你是以圣人的身份去听,你不是一个凡夫,而且是在娑婆世界听我这么个凡夫的法师去给大家讲。能讲之人,能听之人,那肯定都是什么呢,我们说段位比较高的人,境界高的人。但现在都是这个模样,你想想,肯定也就是刚刚起步不久。你不说,噢,我已经听了无数劫了,肯定不是。可能听了几辈子,或者多少辈子了,如此而已。
所以大家就不要胡思乱想,哎呦,可能我就是再来人了,说不定,我自己现在已经迷糊了,是吧。菩萨也会这样,阿罗汉也会这样,是吧,隔阴之迷。我什么时候突然一醒过来,一看,哎呦,前世可能都已经证过果了,是吧。不能做这种美梦,知道吗。你就老老实实把现在做好。学佛的人就怕学来学去,就老是这样的胡思乱想。人都得踏踏实实,是怎么样就怎么样,过去的事情不要再说,你感恩就行了。
但不要去胡思乱想,猜测,觉得怎么怎么着。佛都已经可能给我授过记了,我今生再来而已,怎么怎么着。听了经典里面是经常这样子,已经在什么诸佛无数佛面前已经植种善本,怎么怎么,今生才有缘。谁知道佛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我估计也不是见的真佛,或者是化佛,或者是其他凡夫,变现的凡夫说的法,你也没那个因缘,是吧。如果你真是已经到了无数佛国,亲自见佛,聆听佛法,你早开悟了。所以这个佛字,怎么去理解,大家有时候也可以去推敲推敲。不要来,啊,一下高兴的,大家一下都受到极大鼓舞,鼓舞的让自己的头脑都已经发热的,都已经发烧了,是吧。那就不对啊。
好,我们再往下啊,因用长短四难者,前面是因位,这现在是因用。因位有高下,因用有长短。释论云,释论云也是《大智度论》云。处处说破无明三昧。是教用长。是事不知。名为无明。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明无明无二。若知无明不可得。亦无无明。是为入不二法门。是则行长。
我们先看第一句,先看教长。释论云,是《大智度论》,属于般若系的经典,处处都是说破无明三昧,破无明就是成佛。所以它从这个教的用方面,它是长的,不是短的。
“是事不知,名为无明”。我们什么事情都不知道啊,这就叫做无明。而佛一切种智呢,能够知道一切法,他就属于叫明。但是从根本的意义上讲,我们从理性上讲,叫明跟无明,本来就是不二。体性上,明跟无明没有任何差别,你知道,不知道,你本来具备知道的这种智慧,只是被这些烦恼,被无明覆盖而已。如果把这些烦恼去除掉了,你什么都应该知道的,本来是。
若知无明不可得,亦无无明。我们不是念《心经》里面,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吧,无明不可得叫无无明。后面这个无明是个词,前面这个无,叫不可得,实际上就这个意思,翻译过来。无明不可得,无明尽亦不可得。无无明尽,是吧,后面这个无明尽是什么呢?就是说成佛亦不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不可得。有些人说,哎呦,我成佛了,成佛算什么呢?成佛也了不可得。无明不可得,明亦不可得。无明尽,就是无明,。没一个什么东西真正可以得的。
为什么呢?本来体性就是空性的。凡夫是空性,佛也是空性,你明白了空性,证得了空性,这就是佛。并不是你说证得了,就得到什么东西,你就知道这个道理。凡夫不知道这个道理,没证到这个道理,他就在生死。佛证得了这个道理,他就出了轮回。凡夫在这个地方,虽然不知道,他也没失去什么,他只是在轮回生死而已,并不可能说他失去佛性。佛得到了,证到了佛性,或者知道了真正的智慧,他并不是他新得到了什么东西,本来他就具备这个能力,凡夫也具备这个能力。只是佛修成了而已,你没有修成。但是说修成的话,好像又有一个什么目标,实际上说真正有目标吗,没什么真实的目标。
是为入不二法门,无明不可得,无明尽亦不可得,这就叫做不二法门。简单说不二,好像很简单,实际上“不二”太难了,不好讲。不二,这个也不是,那个也不是,这个不可得,那个不可得,实际上就代表着一切不可得。这个二是个对立,是个相对的,什么事情都可以相待来说,用这个相待法表明世间的一切法,也包括出世间法,也包括世间法。相对于世间法来说,那出世法肯定是殊胜的。但是如果它是相对于世间法,它是显得殊胜的话,它还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连最终这个出世间法亦不可得,再往上走一步,这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门。是则行长,这说的行。
又一日行般若。如日照世。胜萤火虫。若人入薝蔔林。不嗅余香。谁复乐二乘功德。座不须礼。华不着身。皆是阿惟越类。则人用长,你看,能够按照这样去修行般若,就像太阳照耀这个世间一样的,没有什么地方不能被太阳光给照到。
“胜萤火虫”,当然它是个比喻,萤火虫就相当于二乘人。太阳相当于大乘的菩萨,二乘人你再修行,就像萤火虫这种光明,你照的空间极其有限,光明很微弱。但是大乘人行这个般若,行这个不二法门,他就像太阳光照遍整个世界一样的。这个光明差多少倍,真的是我们很难去计算,从这个量上是这样子的。你即使修多少,你多少萤火虫,百千万亿的萤火虫也抵不过一个太阳。意思是什么,你百千万亿哪怕无数计的声闻修行的功德,抵不上一个真正大乘的行人,他修行一日的功德,你修行多少劫的功德都比不上人家一天。这一说,我们心里觉得,哎呀,真的是。是不是差距太大了,说得太玄了。真不是,即使用这个比喻,可能还不能完全说清楚。
大家不要觉得,那我们凡夫就更没办法了,我们连萤火虫都不是。但是你可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呀,明白吗?在某些地方我们真的不如二乘人,二乘人已经证得小乘果位,从证果上我们比他低。但是从发心,我们是不是比他高啊。他就想要成阿罗汉,自了,我也不想发大心,成就菩提。但是我们发了大心啊,我们虽然行得差点,但是心比他高,最终我们能够反超。你前面是走得比他后,行在后,但是到一天你会超越他,而且超越得很快。他如果没有回小向大的话,他一直是以这个非常慢的速度,只是他走得比你早,他在你前面,但是你在后面走得慢,但是你行进的速度快啊,非常快。终究有一天你就超越他,超越他的时候,歘,一下,你可能会以更快的速度往前走,他就更跟不上你了。你是以加速度的,而且那个加速度是一直加速的。并不是说一加速就二百迈,就永远二百迈,下次可能就二百五,三百,一直增上去,越往前越快。当然二乘人到这里,他加了速度,再加速,他就匀速了,不可能再加上去了。
后面还有个比喻,“若人入薝蔔林,不嗅余香”,有了这个薝蔔的香味胜过一切,是吧。其他的香味你都不想闻了,就是闻了大乘法之后,其他都已经不在话下了。
“谁复乐二乘功德”。你看,谁还会去贪著于二乘功德呢,以这个为乐呢。所以我们修行,经常说你要真要深入法藏,要法喜充满。没有法喜之前,没有这种法乐之前,你肯定就被世间的这些五欲之乐给束缚了,你摆脱不掉啊。你觉得,哎呦,这已经很快乐了,我还想享受,我还放不下。干嘛修行?有时侯修修行也可以,但是修行也不得力,该享受继续享受。如果你真正想想,我这有什么快乐的,品位太低了,太低级趣味了,按我们说,太低级趣味了。我不想再跟你们一起混了,我应该是修行,修大乘行才对,这样就好。不用说,大家都非常,一个人都非常自觉,很精进,很努力。还要天天佛来说,你们赶紧吧,哎呦,世间要看破,要放下。不要贪著于世间这些娱乐,应该去修行,怎么。因为没有,大家都是凡夫,没有得到法喜。既然没有这个东西,他没有得到更高的这种享受的话,这个低级享受可能也就成为他真正生命之中的一种快乐,他总得体验出一种生命的味道出来。但是他又没有更多的这种根性,或者善根去体验更高的佛法的快乐的时候,他可能就找个比较低级的。不然人家总得活着,活着总得有个目标嘛。也很难怪。
当然我们不能说,哎呀,你这大家根性太差了,你们都是业障,千万不能这么讲,不能站在一种佛教徒所谓的一种道德的高度随便去指责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自然而然的一个修行的一个历程。当然从内心来说,从我们感情上都希望大家尽快成长。但实际上我们想,实际上又不是现实的,如果大家都能尽快成长,都想的那么容易,那很快就成佛了,但实际上不可能。在某个时间你可能会提速,在某个时间可能又会减速,在某个时间可能又匀速,都有可能。到最后的时候,你到不退位的时候,阿惟越的时候,这东西你就不会退了,你只会加速,最少也不会减速。“则人用长”,这个“人用长”就是说他真正这个用,这个人是大乘行人,他不是短啊。
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受想行识无边故。般若亦无边。是则理长,色受想行识,乃至般若都是无边。实际这里面我还是可以引用《心经》里面说,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就是般若。五蕴不空当然肯定就是非般若,但是五蕴之中是不是有空性呢。毫无疑问,肯定是有。但是能不能照见,那就是你的问题了。所以说这里面都有般若,都有空性。我们经过不断的学习、闻法、修行,最终才能慢慢地去证得这个空性。“是则理长”,所有的理实际上都是长的。但是以般若作为这个理是最长的。其他的色受想行识,本身也具备这个般若的道理。
当知昔教。行。人。理俱长。长故是妙,既然是长,所以它是妙。若谓今因用长,你说现在《法华经》它的因用长,不仅仅是长,也有短,这里说。那复言法华是覆相教。教则短,什么叫做覆相?覆盖了常住法身的这种教,叫做覆相教。覆盖常住法身之相,它没有谈到常住法身。那它的教就短。行覆相,既然教都覆相了,那行肯定也是覆相,你依教而行啊。依教所行的是什么,是人,那么除了行则短,理也短。你看,覆相不明佛性。理则短,那么肯定还有个人也会短啊。四一既阙。今短而粗。昔用既长。长则是妙。所以除了前面这个因位是昔因有粗,昔因粗中有妙之外,现在这个因用也是,昔用,因用也是妙。反过来,今因位也好,今因用也好,它也有粗。还是继续地反正是批驳光宅法云他的一种那个,一种理解的观点。
果体广狭四难者,前面是从因,现在是从果体上,又从果体的广狭,体,体性嘛,理体嘛,有广有狭。若昔果体是有余无余。不备众德。为狭为粗者。此岂然乎,他就说,如果过去所说的这个果体是属于有余无余涅槃,不具备众多的功德,那它本身是狭,是粗的,那我们也就认了,但实际上是这样吗?难道真是这样吗?此岂然乎。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就看,般若是佛母。十方佛皆护,你看,般若是诸佛之母,十方诸佛都来护持,都来宣扬般若的教义,你怎么说它果体是狭,不是广呢?净名云。未曾闻此实相深经。当知昔果体备众德也。《净名经》、即《维摩诘经》里面也说,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实相,说诸法实相的深妙的经典。那它的果体也是直接指向诸佛、诸法实相了,它应该备众德了,你怎么说它是狭,它应该是广才对啊。
反过来说,若谓今果体广。应备满了,如果说现在《法华经》的果体是广,没有狭的话。应该是非常圆满,应该是了义的,非常究竟的。何故复言,为什么又说,亦满不满。亦了不了。何故复言佛果无常,你一会儿说它是满,一会儿说不满。一会儿说“了”,一会儿说“不了”,又说佛果无常,亦无我乐净等,前面无常,加上后面我、乐、净,就是亦无常、乐、我、净,就是涅槃四德。佛涅槃,这种大般涅槃具备的四种德性。既然这么说,众德缺然,常、乐、我、净都没有,那还有什么德呢?以常、乐、我、净代表佛的一切德性,作为一个高度的概括。所以说你说广义安在,你说你这个果体是广,它怎么能够成立呢?在哪里呢?能够成立呢?成立不了。
若体广者。法身应遍一切处。何故复言寿止八十,你看,他反正又反驳。法身应遍一切处,你这个寿命只有八十岁。释迦牟尼佛寿命只有八十岁,真正的法身应该是什么呢?无量寿啊,是吧。但是我们知道,说《法华经》的确实就是释迦牟尼佛本人在说。他并不是说,我是报身佛在说。我是法身佛现身在给大家说法,没有啊。也没遍一切处,也没遍一切时。或七百阿僧祇。灰断入灭,七百阿僧祇劫,既然是七百阿僧祇劫,也是很长的一个寿命,但是也是到最终呢,还是得入灭。
去此不至彼耶。若言体广。应备五眼。见佛性,你看,应该具备五种眼,见到佛性。但是不具五眼,也没见到佛性。
当知今果。阙于四一。狭而是粗。将今望昔。昔还是妙,你看,反而现在成了粗,过去成了妙。我们看看这里,都有。从这个体上,也是一样的,也有四义。
好,再往下,果位高下四难者。今果位若高。设教何得在第五教下,这刚才说过。在第五教是什么,是常住教。它(法华)是属于同归教。你比常住教要低。你说你果位比它高,不高啊,它不是最高的。
行那不出无常。人那不出变易,你看,不出变易生死。理那不穷秘藏。当知今果之位阙四一,也是从教、行、人、理方面去说的。前面因也是从教、行、人、理,现在果也是从教、行、人、理四个方面,一一去进行辨析。皆下皆粗,都是属于下,都是属于粗,反而昔果位具四一。皆高皆妙。
前面是果体、果位,现在又果用长短四难者。若今果用长。教何不明常住。行何不顿破无明。人何不即是毗卢遮那。理何不即是秘藏。当知今果无有妙法。岂非粗耶,当然他这里,既然要破的话,就可以说得比较过一点。“教何不明常住”,?不明常住佛性。你这个修行为什么不能顿破无明呢?你说法之人为什么不是毗卢遮那呢?你这个道理为什么不讲的是三德秘藏呢?所以说今果没有妙法,岂非粗耶?
而复言神通延寿。是何神通,这里又具体举了个例子。说用神通来延长寿命,那你这个神通到底是什么神通?若作意神通。同彼外道,你看,这样大家恰好也学习一下,神通有很多类。外道也有神通啊,他属于作意的,他要下意识,用意识心去驱动。但是意识本来就是无常的,所以他这个神通也是无常的。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有时候行,有时候就突然不行了。最终这个业障一来,生死无常一来,神通不灵了。想作意都做不了,身体、生命都得终结了。你意根都不起作用了。你还怎么作意啊?身体好的时候你念经念咒,哎呀,好,很在状态。身体一不行了,脑袋已经被这些妄念,被这些颠倒所迷惑了。你还能作意吗?做不了了。就跟我们看《西游记》里面,不是外道跟这个玄奘斗法吗,是吧,唐三藏,结果是孙悟空使了点坏。扰乱人家,让人家意不专注了,就从那个掉下来摔死了嘛。作意神通,同彼外道。
二,若无漏神通。同彼小乘,他是属于无漏,他已经没有意识了。他没这些烦恼,但是他的烦恼并不是说真正所有都无漏了。界内的烦恼没有了,界外还有烦恼。所以小乘这个无漏不是真正的大乘的无漏。同彼小乘,他神通并不广大。
若实相神通,若是实相,这是属于佛的神通了,最少也是法身大士以上。则非延非不延。能延能不延,不能用延,也不能用不延去说明。你还说延寿神通,有什么可以延的?不延就是延,延就是不延。何必还去谈什么延寿不延寿的呢。?所以说这里面他就是破斥他。
当然这里面说的话有时候有点过啊。因为后面有句话叫什么,能延能不延。什么意思呢?从根本上是非延非不延。但是从因缘上是什么呢?能延能不延。大家明白什么道理吗?从根本这个理性上是无一法可说。但是从因缘上呢?却又无法不说。只要众生有因缘听,我就得说。虽说一切法,但最终又无一法可说。我是以无一法可说的这么一种境界去说一切法的。也是一样的,还是属于实相。实相并不是说,唉,就没有相了才叫实相,并不是这个道理。
有些人说什么叫做实相?叫无相。当然用无相可以去理解。但是这个无相叫无相无不相。这个无是代表有两种意思,一个是没有这个相,无相,无有相。我们再加个有,大家就好理解。没有这个“有相”,也没有这个“无相”,这才是真正的无。并不是我们同时讲的,平时所理解的,大家可能就一门心思地想,无相什么都没有了,这叫做无相,不是这个意思。真正的无相是“无相无不相”。一切皆不可得。并不代表说你需要什么都一律干干净净的,什么都没有了,这才叫做无相。你心只要是无相,外在所现的有相也并不能干扰你自己内在一颗清净的心,无相的心,那就是无。
所以大家可以好好去理解有些经文里面,包括我们这个讲义,我们这个《玄义》里面,它是这么讲,当然它主要意思没有错,我们好好去领会。但从另外一个方面去讲,肯定它是有针对性的。大家千万不要把这些,有些是为了作一些方便,针对性的,或带些技巧性的辩论的一些方式,就想当然的就认为,哎,就这个道理,没问题。没想到它另外可能还有其他的一些意思在里头。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不要把这个佛法给学死了,就怕执著,知道吗,一执著的话,就出问题了。
能延何止延寿而不延眼,你看这里说了,故意跟他那个,有点刁难,是有点刁难啊。你还干嘛只延寿?你不延眼呢?令见佛性,你要是能有佛眼,能见佛性多好啊,五眼具足啊。何不延舌。说于常住,你看,舌根也可以延嘛,说常住之法啊。当然不仅仅延舌了,还可以延什么呢,延耳都可以啊,延鼻也可以啊,眼耳鼻舌身意都可以延。则知非实相神通。非粗何谓,当然实际上真正的话说,不用去想,就说应该是不作意的,不要去想延,它自然就是延。
但这个延也不是说由佛自己决定不决定,他本身是没有这个想法,我必须是要延寿还是不延寿,看众生的因缘。水清则月现,大家明白吗?月亮从来它不会去想,我要映在这个水里面,因为这个水是清的;我不映在那个水里面,因为那个水是浊的,它从来不这么想。是自然这个水清了之后,它就能现天上之月;这个水浊,它自然就现不出来。不怪月亮,怪你这个水的清浊,你什么时候浊水变清,你也能映月。你不能说这个月亮就是光照顾他,不光顾我,你看为什么不现到我这个浊水之中,他不自己去检查自己,你为什么是浊的,、是染污的呢?不是我不想到你这个水中映现出来,是你自己本身还不具备这个因缘能够映现天上清净的月亮。什么时候你变成清净了,一样的,月亮是平等的,佛性也是平等的,所以不平等的地方,只有众生的因缘不平等,善根不平等。
所以大家就最终一想,哎呀,有什么是可以计较的?要计较你自己去计较自己,但是老计较自己也不对,好好修吧,去改,是吧?“哎呀,我惭愧,哎呀,我业障重,我不行,我真不行,怎么怎么……”,老说这些东西,是不是?忏悔那就没有用了。各有因缘不羡人,既然不要羡慕去,但更不要去嫉妒,更不要去恨,还是要自己修。别人的因缘怎么来的,都是靠修来的,谁也不是天上掉馅饼,凭空而来的,都是自己创造来的。就我们说劳动创造财富一样的,一回事,修行你才能成就佛果。
前一难已知粗。后难重来耳,前面难已经知道,它已粗,就是今经是粗,后一难又继续来。彼作因果六种。以判粗妙。又以四一专判妙,这里因果六种:一个是因体广,第二是因行位高,体、用。还一个因用行长。分别因也有三种,果也三种,主要就是从六个方面来判释,后面还会讲到。又以四一,就是我们说教、行、人、理四个方面去专判妙。
今难其粗皆备四一,就说难其粗,就是他光宅法云所判的这些粗教,就是《法华经》之前所说的这些教,认为是粗,但是它本身又具备妙,具备四一就是妙。则昔粗非粗,昔粗之中有妙,难其妙全无四一,那现在你说的《妙法莲华经》它是妙,他却又说没有这个四一。
则今妙非妙。于其一句。设四句难,四乘六就四六二十四耳。用彼矛盾。自相击故。不盈不缩。应尔许耳,你看,就用他的矛去攻他的盾,就说用他自己的话去辩对。他自己为什么不成立呢?你这个地方是这么讲,你那个地方又那么讲,相互之间自相矛盾。都不用我的话去辩驳你,用你自己去把自己这个就攻破了。就像我们现在有些世间的话,这些政治也好,战争也好,是吧,用彼之矛攻彼之盾,都不用我出手了,先让你们自己内部就乱,内乱了,自相残杀吧,最终完蛋了。当然我们不是这个意思,就说表面是这么一种方式,都不用我出手,我从你自己内部就攻破了,如果再要用我自己出手那你更是,那就更加惨了,这事情就不用说了,自相击故。不盈不缩,叫不增不减,盈就是增,缩就是减。为什么呢,前面你说的粗,粗反而变成了妙;前面你说的妙,妙反而变成了粗。没关系嘛,反正还有这么多,只是其中形成转化而已。
好,《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一下》,第一卷算是讲完了啊。才讲第一卷,咱们不能着急,总共是多少卷啊,十卷啊,十卷,这一卷咱们讲了一个学期多一点点,如果按照这个速度的话,得讲十个学期,最少得。十个学期代表什么意思呢,四年可能讲不完了,往五年上去讲了,当然也许后面还能会加快点速度啊,也可能啊,前面大家都在打基础,可能讲得相对详细一点,大家听不懂嘛,慢慢讲,慢慢,听明白了,后面可能稍微提点速,大家也能跟得上,是吧。
好了,大家先休息五分钟,回头我们再来看第二卷。
好,大家慢慢地坐下来,保持安静,下面我们看这个《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二上》,上半部,一卷还分成两部分,上部分、下部分。
天台智者大师说
第四正论今意为二,前面都是问难别人,是吧,现在我们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先略用彼名。显于妙义,用别人的这个名字,来说明我们自己的道理。因具三义者,前面不说因果六种嘛,因有三种义,果也有三种义。
我们首先来看因,一法界具九法界。名体广,我们不是佛教把这个所有的法界分为十种嘛,所有的众生分为十个法界,十个法界就不用说了,从地狱法界一直到佛法界,六凡四圣,六个凡夫法界,四个圣人的法界,每一个法界都具备九法界,这才是真正的体广。
当然我们作为凡夫肯定不知道自己,哦,我们还有佛性啊,原来我们不仅仅是属于人法界,我们也具备其他法界这么一种体性,就是也可能成为其他法界里面的众生之一,从理论上,从理上,你都具备这种能力。但是现在我们跟大家说,我们大家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了,你才知道,我也不仅仅是人法界,以后可以成为佛法界。有些人不知道,成佛法界,别说人法界,以为人永远做人,或者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也不仅仅啊,你不修行,不往上修的话,你可能堕到什么地狱啊、恶鬼啊、畜生法界去也有可能。
有些人也不信啊,怎么可能,人就是人,人跟动物永远不应该是一个界嘛,他不会相互之间掺杂在一起嘛,但不是这样,佛教说六道轮回。如果按照世间的因果,你就在六道之中轮回,如果按照出世间的佛法去修行,你就能从六凡法界慢慢往上上升到四圣法界,乃至最后成佛。
这是说体广,这个体是最广的,能够包含一切的,不仅仅是佛法界有九法界,其他的所有的九法界之中,任何一个法界都具备其他的九法界。按天台宗这叫十界互具。十法界之中,任何一个法界,都相互之间含具,你都具足其他九种法界的这么一种能力。
九法界即佛法界。名位高,你看,九法界都属于众生法界,只有佛法界才是完全解脱了,完全圆满了。哪怕是声闻、缘觉、菩萨法界相对佛法界来说,也都属于众生,他还有最后的生死没有了啊。哪怕是等觉菩萨,还有最后一念无明没有了,也属于变易生死,最后一点点,只有佛才是出离生死。但是九法界就能变成佛法界,就能成就佛法界,这就是真正的位高了。如果你不是佛法界,你九法界,比如人法界、声闻法界及菩萨法界都还不是真正位高,没达到最高成就,位还不够高。
十法界即空即假即中名用长。这是我们说空假中三观,真谛,俗谛,中谛。三观,三谛,这才是真正的用长。能用三观去观察三谛,三种真理,你才是真正具备这种大用,你只能观空,或者能观假,或者你什么都观不了,那不行,你必须具备三观,当然跟我们世间三观不一样,世间也有三观,用长。
即一而论三。即三而论一。即一而论三,说其中的一个就是三个,这当然是说即空、即假、即中,主要说的是这个。空就是假,空也是中,假也是空,假也是中,中就不用说了,也是即空即假。实际上空假中应该是一体的。非各异,它不是说各各相异,各各没有任何的关系,它实际上是一体的。亦非横。亦非一,横就是异,竖就是一,非异非一,非横非竖。你就很难去描述它,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给什么东西下个定义,没法下定义的。有些人就喜欢,师父跟我说一下,到底是什么道理,定义。然后说了这个道理他就执著,那就是定义。无有定法可说,说等于没有说,知道吗?说的好像这个事,这才是最高的、最圆妙的法,但是你一旦产生执著,最高的也不是高了,也不高了。法是高,你人不高啊,明白吗?
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并不是说这法本身有问题,是你这个人认识这个法,你的思维有问题,你的思想有问题,所以我们不是破法,是叫破法执,大家一定知道,这个差距太大了。有些人破法,你这个法不对,老去批判人家的法,你批判人家法上的执著才是最重要的。不然的话,这个法永远都破不完,你这个执著一旦有的话,都得破。但是法上就没必要破,你知道的人实际上已经把这个道理讲得差不多了,你就没必要计较这个人对这个法的理解,他到底是存在多大的问题,你理解就够了,干嘛老去计较。法本身不需要破的,破的就是众生的执著,为什么呢?一法界具九法界。大家好好去理解,很有意思。
故称妙也。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三个道理真正搞明白的话,对佛教基本的大道理,我们说圆融的道理就基本上搞通了,这是天台宗最高的道理的基本构成。一个是十法界,一个是三观、三谛。十法界之中,现在当然肯定是有差别的。界,分界,界别,就有差别,你在这个界里面,他在那个界里面,你人不能突然一下活得好好的,跑到畜生法界里面去了。今天是人,突然明天早上一起来变成兔子了,怎么可能?不可能的。除非你这个人投胎,死了,转世了,你可能投到兔子胎去了。你不能说你人身还没有舍,生死还没有去呢,就突然变成兔子,第二天直接人身不见了,就直接变成兔子了,尸首都无存了,是不是,那怎么可能呢?
另外有些人,我做梦,梦中见到的,然后说菩萨加持,或者观世音菩萨怎么着,我一下就变了。那才怪呢,也不可能,他不会随便那样,你自己修去吧。他中间是有差别的,这差别相你不能否认,但这差别只是暂时的,你可以通过时间,通过你修行是可以改变的,这佛教讲这些道理,它不是随便讲些非常玄妙的、非常奇异的、神异的这些道理,没有的。都是按照因果来的,什么东西都得有因缘、有过程、有时间、有步聚。突然一下,顿悟成佛了,即生成佛,说实话都是为了哄哄大家高兴听的,怎么可能。
前两天我还在佛学院给学生讲课,有些我给他们讲净土宗,变了,天台宗暂时就不讲了,学校安排我讲净土宗,我说讲净土宗挺好,扩展一下,还没在佛学院讲过净土宗,以前都是讲天台宗。就讲到这念佛法门,有些学生,当然也是提议,大家也都讨论嘛。一生成佛,三不退,怎么怎么,是不是阿弥陀佛就把我们所有的业障都给消除了,一加持,不要你去修这么长的时间了?我说这是佛的加持力,你自己的修行力不够的话,你还得去补充,以前跟大家说了,你得补课,知道吗?你以为佛什么都帮你解决,解决掉,你都不要修行了,坐在那里,躺着就能成佛了,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所以说,顿中它是要渐的,除非你是前世已经积累了很多的善根,这叫厚积薄发。
我跟他打个比喻,有些人存钱存了十万,立即花掉了,享受这个钱带来的实用方便,买了物资,自己物欲的享受。但有些人的钱,十万他不取出来,百万,千万,亿,等到存到亿时他再取出来,成大富翁了。明白什么意思吗?前面就是渐修,渐修的话你就慢,你存了一点点钱,可能就花了些钱,最后花得也差不多了,没剩多少,到最终存折上没几块钱。他好,全部存着啦,不小心成亿万富翁了,他前面就是故意不花,厚积到最终薄发,喷薄而出,突然一下他怎么就成阿罗汉了,前面我看跟我们差不多,但是你这个东西就没有积累下来,人家就积累了。当然这是个简单的比喻,并不是完全非常地确切恰当。
实际上就比如说有些人,从凡夫突然一下子成菩萨了,他在凡夫位的时候,就已经积累了很多成菩萨的资粮了。你呢,你积累的资粮立即就消耗掉了。我要求,求佛保佑我,下辈子当国王,我下辈子要当天王。好,都求的这些东西。人家不求这些东西,我先把这些资粮攒着,而且发了大心,我要成就佛,我要成菩萨,人家就一下上去了。你还是最多当个天王,下辈子当个富翁,当个什么完事了。所以这些事情,大家看,什么叫做顿,什么叫做渐,这里面就很有意思的,当然不仅仅是从这个量上去说,还从这个心,从这个性质上去说,性质实际上比量可能还更关键。
再往下。果体具三义者。体遍一切处名体广。久已成佛。久远久远。名位高。从本垂迹。过现未来。三世益物。名用长。都是一样的,你看,体广,位高,用长,无非从因和果两个方面去说而已。果体具三义,当然实际从我们凡夫根本谈不上果体,只有佛才证得果体,体能遍一切处。
久已成佛,久远久远,名位高,不是说现在释迦牟尼佛刚刚成佛,久远劫来已经早就成佛了,他是本地无量劫以前已经成佛了,现在是什么呢?叫迹,现的这个化迹,再一次一次成佛,因为众生还得度。如果是刚刚新成的佛,说明他位置还不够高,他早就无量劫以前就已经成佛了,说明他真是就位高。所以在《法华经》寿量品就说到了,开迹显本,才知道原来释迦牟尼佛不是第一次来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生,已经来了无数次了;不仅仅在娑婆世界成佛,在无数的世界早已经成佛;不仅仅现在成佛,在过去无量劫前就已经成佛,这才是位高。
从本垂迹,过现未来,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到未来,三世益物,名用长。过去益了,现在不益,现在益了,以后再不来了,这就不叫用长。(佛)没有停止的时候。所以没有成佛的时候要发愿、要修行、要度众生。成了佛之后呢,佛干什么,佛还得发愿,一样的,已经成了佛继续发愿,继续度众生,为什么呢?他靠这个愿力才能跟众生结缘,才能不断地有更多的众生跟他结下这个缘,他才可能去度更多的众生。他要发愿,以前在这里成了佛了,下次到东方世界再成佛呗,我现在成了佛,并不是成了佛以后没事干了,我已经完成了,我自己的修行已经到极位了,我干啥,我就躺在这休息就可以了嘛。没有,还得继续来,我继续发愿,众生度尽。当然不是“方证菩提”,继续证菩提,不断证菩提,所以大家成了佛就觉着没意思,成了佛更有意思了,度众生多好玩,是不是。
当然我们众生很悲哀,当然并不是佛觉着好玩,并不是这个意思,他是在随着自己的这个愿力,在摄受众生,他觉的这是很快乐的一件事情,因为有更多的众生慢慢地都在超凡入圣了,了脱生死了,虽然也看到众生很……,心里有时候也觉着替他们悲哀,但是有众生有缘能够度,说实话,这是最高兴的事情。最悲哀就怕什么呢,我都成佛了,但是没有众生愿意听我的法,跟他没有缘,我在这讲课,没一个人来听,这才是悲哀的事情。当然如果心理足够强大这也不悲哀,没人听没关系,我自己学自己讲没关系嘛。当然对我是没有关系,对大家可能就有关系了。心里说来的人听的多,我就高兴;来的少,讲课都没劲,算了。这么微妙的经典都不来听,太不够意思了,太没善根了。不是我讲得不好,是你们没有善根,就怕这样的,那我成什么人了。
所以说,应该是自己好好去理解,没有什么喜,没有什么悲的,就你自己老老实实按照这个真正的佛法去修、去讲就可以。到缘自然聚拢的时候他就来了,缘不到你去哀声叹气干嘛,你去什么企望干嘛,企盼干嘛,你去贪求干嘛,都没有必要。你就应该保持一颗平常的心,这么去做就行。人多也是这样,人少也是这样,人说你好,你也不要太高兴,可能会有一点小高兴,没办法,凡夫嘛;人说你坏,你不要太忧愁,没必要,也就过去了,就这么回事。
再往下,是为因果六义。就前面说的因果这六种,异于余经。是故称妙。跟前面其他的经典是有不同的,是有差异的。其他的经典可能是说佛已经久远成佛了,没有什么开迹显本,也没有开权显实,知道吗,但也不是绝对的没有。但是在这部经典里,专门就针对这个问题,明显地提出来,其他经典里可能有,一带而过,没有特别地去说这些事情。
又乳经。下面又继续判了,前面从十法界,现在这里从什么呢,五味,五种味道。第一个是乳味,乳经,乳经是什么,讲《华严经》,第一时是华严时。一种因果广高长。一种因果狭下短。则一粗一妙。这实际上不用跟大家说,大家也听了不止一遍了,是吧,因果广高长是说什么,说的圆教。《华严经》是正说圆教,兼说别教,别教因果就是狭下短,他有这两种因果,他不仅仅是说圆教,也说了别教,圆教属于广高长,那个别教呢,狭下短。所以说一个是粗,粗的是指别教,妙的是指圆教。
第二时属于酪经,乳酪嘛,从乳得酪。唯一种因果狭下短。酪经是说什么呢,但三藏教,只说藏教。藏教是属于四教里面最基础的一个教,它当然是狭下短,它就属于粗,不属于妙了,所以叫但粗无妙,只有粗,没有妙。
好,生酥经,生酥是属什么,属于方等经典,方等。三种因果狭下短。一种因果广高长。三种因果狭下短是什么呢,藏通别,一种因果是指圆,它是四教并谈,方等属于四教并谈,藏通别圆,所有的佛教的这个内容都包含在方等经里边,所以方等时所说的经典它的内容涵盖是最广的,所以方等时有它的优势知道吗,什么都有。我真的是大百货公司,你要买什么东西都有。要听什么佛法这里都有,但是只有一种是属于妙,其他三种都属于粗。
到熟酥这里又不一样了。熟酥经。二种因果狭下短。一种因果广高长。它三藏教就不说了,只说什么呢,通别圆三教,那么通教和别教的因果属于狭下短,只有圆教的因果是属于广高长,所以说叫二粗一妙,通别属于粗,圆属于妙。
到最后醍醐,最无上的味道。醍醐经,说《法华经》。前面熟酥经是说主要是般若经典,给大家再说一下。醍醐经主要是《法华经》、《涅槃经》,一种因果广高长。但妙无粗。只有妙,没有粗了,它只说一种因果,只说圆教,所以叫纯圆独妙,纯说圆教,独只有一种妙味,没有粗味。
又醍醐经。妙因妙果。与诸经妙因妙果不异。故称为妙也。就是说醍醐经,《法华经》所说的妙因妙果,跟其他的经典里面说的妙因妙果没什么差别,故称为妙也。因为前面的四时里面有三个时间也曾经说到妙,它这个妙跟法华这个妙根本上没有区别,当然这里说根本上没什么区别,实际上还是有点小小区别。这小小的区别是什么呢,不跟大家讲了,省得扰乱大家的心思,没必要,以后再讲。同样的妙,妙里面还不一样,不说的话,智者大师不跟我们说,我们也搞不清楚,妙就是妙,妙怎么还有差别呢,是吧,还真有差别。
好,我们再看,还有下面复次。观心释。你看,这里是约五味说,下面是约观心来解释。若观己心。不具众生心佛心者。是体狭。具者是体广。你看,我们自己的这一念心,如果不具足众生的心,不具足佛心,那我们的这个心体是狭;如果我们具足,说明我们的心体是广。当然实际上每个人都具足,但是具足并不表明你现在就具备这个能力,你这个能力还得通过自己开发才真正具足,才真正能够用得上。
若己心不等佛心。是位下。己心不等于佛心,不与佛心平等,那就属于位下。你什么时候己心也成佛了,己心就是佛心,你这才是真正位高,只有成佛才是位高。若等佛心。是位高。
下面,若己心众生心佛心。不即空即假即中者。是用短。即空即假即中者。是用长,又来个空假中。最后三心,你看,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所以最终佛法到天台宗这里,都是用来观心的。怎么修我们自己这个心,通过认识外在的万法,我们说十法界,后面还会讲十如是,最后就讲到这个三观,最后归纳一下叫一念三千。你如果善于去观察的话,什么时候都是修行,什么法都可以变成佛法,它就这么微妙,而且这个佛法是纯粹的佛法,最无上的佛法,圆教。如果你不会这些东西,你即使再修,也不是纯粹的佛法,甚至跟这个佛法有时候都不沾边都有可能。
复次。于一法界。通达十法界。六即位者。于一法界就能通达十法界,那是什么样的境界。六即位者。亦是体广。亦是位高。亦是用长。初约十法界。是显理一。次。约五味。是约教一。次约观心。是约行一。次约六即。是约人一。你看,他为什么从这几个方面去说,十法界是说显这个理一,上面讲四个一嘛。五味是说教,说的教味、教法。说观心是说行,怎么去修行,观自己这个心。次约六即,六即是指人,实际上就是六即位,六个不同层次修行的阶段。
略示妙义竟。广说者。先法次妙。下面是说法了,这里面大家好好去理解。六即位,为什么六即位又是体广又是位高又是用长?你看这里他当然没具体说了。六即也叫六即佛。六即佛,佛是不是真正的究竟呢,但是这个六里面就有差别了。六是什么?从凡夫到二乘到菩萨一直到佛。六种众生本来是有差别的,但是只要“即佛”,他就从有差别到无差别。但是虽然是“即”,就是说你们都具备这种能力,最终能够成佛,但是呢,你没有修行之前,你就是六,你永远都有差别。所以有差别之中又有无差别,无差别之中又有差别,那就看我们自己各人的努力。就是天台宗他用六即佛这么一种位次、这么一种因果,来阐释从不修行的凡夫理即佛;从刚修行听闻佛法的叫名字即佛;,从刚刚去修行念佛听闻佛法只是名字即佛;刚刚修行是观行即佛;修行能够伏惑叫相似即佛;修行能够断惑是分证即佛;一直到最终所有的惑都断尽了,究竟即佛。
就是大概说你在位置低的时候你不要自卑,你什么时候只要能够真正听闻到佛法真理,你就能慢慢上道,就一步一步往上走。
当然如果你没有听闻到佛法,那好你永远都是理即佛。你虽然在地狱之中、在恶道之中,你这个佛性的理体永远在,但是他发挥不了作用啊。你不知道啊,不去修行呀。不去朝着这个因果、不去朝着这个因缘去走,你就永远在众生这个轮回之中。
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听闻到真实的佛法,名字即佛,了解佛法了,你就能依教起行,依这个教法来起种种修行,修行就能慢慢开悟,就能慢慢证果。
当然里面具体还有很多阶次,很细微的分别,这里不会说的太多。就是你到底修行到哪个阶段啊,你不要觉得自己修得不错,实际上还差得远呢。就把这些位次都给你说清楚了。
我们现在都属于什么呢?大家基本都属于观行即佛。已经听闻佛法了,已经开始起修行了、起观行了。大家念经也好,念佛也好,拜佛也好,只要是跟三宝有关系的,跟成佛有关系的,跟菩提心有关系的,都叫观行即佛这个阶段。
当然观行到相似那时间就很长了,太长了。什么时候我们中间能够出来一位按照天台宗圆教叫相似即佛,那真了不起!如果按照智者大师他自己自序,他在临终的时候他还谦虚呢,他说:“我都没到达相似即佛,不到相似即佛阶段。”只有他的师父慧思大师到了相似即佛。想想可见有多难。
然后现在突然出来了很多大师说:“哎呀!我已经证道啦!我已经证得第几地啦!圆教的什么初地、二地、三地啦!”才奇怪呢,是吧!你比祖师还强?你比我们开宗祖师还强?他称为东土小释迦,你干脆不要小释迦了,你直接大释迦得了。那边叫西土释迦,是我们的佛祖。这边是你东土释迦得了,都不用小字了。怎么可能?所以现在大家听听外面的,现在属于什么时代,不可能的事情!动不动还给别人授记,动不动还怎么着。“哎,你只要按照这样修,几个月就保证怎么,今生肯定怎么样,很快,多少劫就能成佛,甚至几辈子就能成佛。”才怪呢。!一听,大家听闻真正正法的,不要去,一听肯定都有问题。当然我们也不去说,有些可能是法师讲的,有些也不太争论,咱们不去批判人。就是法不对,我们不接受就完事了,到此为止。当然现在我们佛教也很难有这么一个非常强大的一个组织力量去护法的。人说护法护得太过吧,好像显得我们佛教特别好争斗,不护法吧,不去澄清这些事情、不去给大家讲这些道理吧,很多人又上当受骗受蛊惑。所以你说左右都为难,不积极又太消极,太消极就有很多的弊端。太积极人家说你怎么搞的,跟我们其他教是不是太激进了,不好。
所以很麻烦,左右都不是,实际上左右都可以,按我的理解。就看因缘,如果大家都能去找到自己合适的因缘去随顺的话,激进点实际上也没关系,你知道他的本意,他这种方式可能是激进,但是他内心还是比较中正的一个态度。有些人表面上是比较积极,可能他是在等待因缘,你也没必要去责备人家:“啊,你怎么这样的?老去退让老去忍让,让别人都怎么怎么着。”要么就是外在的因缘不具备,要么就他自己本身就没这种担当的能力。你干嘛要他去干这事?干嘛要杀身成仁?人家本身不想去献身,为别人去奉献的。你去当个英雄吧,是人都能当英雄吗?也当不了。即使你是英雄,没有合适的时机,你出手也不行呀。
最终英雄没当成,反而被别人给害了,当然害了你自己无怨无悔也无所谓,但是你事情也办不成啊。所以这些事情里面,很难一味地去把它说清楚。现在网络上也包括很多媒体很多信息都在谈论,实际上有时候谈论谈论倒也无所谓,但是这个人千万不能太偏激,世间本身就是不圆满,你得正视。当然我们不是说仅仅就是我们就认命吧,不是这个意思,但是说话相互之间还是要留点余地好,知道吗?不要把话说得太过,说太过的话,说明你这个心境还是有点太浮躁了一点。不容易啊,所以说学佛太不容易了。因为他会对你更多的要求,你做个俗人的话,你随便反正说错了也就说错了,反正就是一个普通人嘛。你做个佛教的法师也好,大德也好,你要说错了人家可就揪着你不放,你在这个位置上,或在这个名义上,人家就会对你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
理一,大家就把这几个一记住了。理一记住,十界,而且十界是互具的。五味是吧,五味说的是五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最终这个五味是从哪里出生的大家知道吗?从牛啊。牛是代表谁呀?代表佛啊。都是佛说出来的,你干吗老去计较五味的高下呢。从牛生乳,从乳出生酪,从酪出生生酥,从生酥出生熟酥,从熟酥慢慢转换成更高级的醍醐。生酥熟酥,最终它都是从牛出来的。所以说我们看到无差别有差别,有差别又没有差别,就只是一步一步地提高大家。
实际上乳味是很高的啦,最低的是什么?是酪味,知道吗,第二个时是最低的。然后从酪到生酥、熟酥一直到醍醐,醍醐是最无上的味道,最无上的法味。这是教义,当然这几个都得搞清楚,明白这些道理,虽然都是佛经,但佛经说的法不同,法的本体当然没有高下,但是法是应机而说的,因为机有高下,所以法也就呈现出它不同的表现方式。所以有人说这是大乘佛法,这是小乘佛法,可以说这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大乘不要一味地大乘,小乘不要一味地小乘。知道小乘是方便善巧他是个过渡阶段。大乘里也离不开小乘,没有小乘的基础,你怎么可能一下修到大乘。
打个比方就像我们学佛,如果你人天善法,人天乘的佛法都没修好,你有什么资格真正修好佛法。五戒十善你都做不到,你说我天天念阿弥陀佛,这里又在犯罪造业,你说我心是清净的,怎么可能呢。所以说佛法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它是一个非常长的一个路程,只在不同的路程中不同的分段、阶段而已,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到最后一步,就这么回事儿。
好,观心行一也是一样的,空假中,层次上可能就是有差别。空观,如果按次第三观的话,空观是最基础的。从空出假,提高一个档次,到最后中才能成佛,中观成就佛道。然而如果你仅仅是次第三观,只能成别教佛,你要成一心三观,才能成圆教佛,才能达到最高,这是行一。
最后六即人一,不同的人就是不同的众生,人不是指人法界啊,这个人是代表所有的众生。所以我们把这些东西都分清楚了,什么是体,体就是理了,什么是理,体用行。你看,怎么去修行,修行有哪些阶段,怎么来用,这个用处怎么去发挥。修行人的根机,修行人不同的阶段,你都得了解。甚至什么人听什么法,修行到什么阶段,最终证得什么样的一种道理,你把这几个因素搞清楚了,实际上对所有的佛法不就包含在里头了吗。
下面广说的,上面是略说妙义竟,下面是广说。先法次妙。先说法,先广说法,然后再广说妙。时间也快差不多了啊,还差几分钟,讲讲吧,我们再看看,佛法这里说,
南岳师举三种。谓众生法。佛法。心法。南岳就是南岳慧思,南岳慧思大师,把所有的法用三种法来概括,第一是众生法,第二是佛法,第三是心法。如经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若众生无佛知见。何所论开。当知佛之知见。蕴在众生也。你看就《法华经》里面说,说的经典主要是为使众生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也是不同的四个阶段。开是第一步,有开必然有示,有悟必然有入。但是如果本身众生都不具备佛性,不具备佛的知见,佛怎么去开呀。你本身不具备金子的性质,不是金性,最终怎么去锻造出来金呀,怎么炼金子呢。玉不琢不成器,你们不是玉,你是个石头,你再雕也雕不出玉器来。他是个石器不是玉器,就是因为众生具有佛性所以佛才有对象,才有这个因缘,才可能给你去开示,你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潜力,有这个领悟能力。
又经但以父母所生眼。即肉眼。彻见内外。弥楼山。即天眼。洞见诸色而无染著。即慧眼。见色无错谬。即法眼。虽未得无漏。而其眼根清净。若此一眼。具诸眼用。虽未得无漏。而其眼根清净。你看就是以肉眼就能具足这个五种眼。若此一眼。具诸眼用。即佛眼。以父母所生的这个肉眼,就能够具足天眼、慧眼、法眼、乃至佛眼之用,这太不可思议了。
此是今经明众生法妙之文也。大经云。学大乘者。虽有肉眼。名为佛眼。你看,大家如果是真正学了大乘佛法,明白大乘佛法,虽然我们现在只是肉眼,但是也可以叫做佛眼。当然我们跟真正的佛眼肯定差得远,就是你明白佛法了,你有这么一种领悟的能力了。并不说你现在眼睛,我现在眼睛天眼我都具备不了,门外是什么人,有什么东西都看不见的,一堵墙就把你挡住了。但是这是暂时的,以后你必然什么,现在你有这个大乘的佛法,以后能成就这个天眼乃至佛眼,那是必然的。当下就可以叫做佛眼,当然是名字上是这样的,实际上真正究竟的还离得远,我们上面讲六即位,大家不用着急,是吧。
耳鼻五根。例亦如是。所以肉耳,你看肉鼻也具备后面几种,一样的。殃掘云。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见。乃至意根亦如是。《殃掘摩罗经》里面说,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对于众生来说这个眼根是肉眼,但是对于如来说它就是佛眼,具足无减不会少,了了分明见。大品云。六自在王。性清净故。大品般若里面说六自在王,就是说的我们的六根,如果六根清净了就成为自在王。但是我们现在没有清净呀,哪里来的自在呢,怎么来的王呢,那个王就能够自我主宰。
何况,这里又云一切法趣眼。是趣不过。眼尚不可得。何况有趣有非趣。乃至一切法趣意。亦如是。你看眼耳鼻舌身意嘛,他先拿眼做个例子,一切法趣意法,眼根是趣不过,就说一切法最终都能归趣到一个法之中,不能超越这一个法,这一个法能够包含一切的法,没有任何一法在它范围之外,它能够涵盖一切的法。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吗?它就有这么一种力用,但是我们最终又说眼尚不可得,何况有趣有非趣呢?但是本身趣,趣向的最终归向的这个眼,也是不可得的,那么我们说一切法可得吗?一切法也不可得,那么这个趣和非趣也不可得。这很有意思,天台宗讲这个东西能入所入,能趣所趣,包括趣的本身皆不可得,实际上从另外一个道理跟我们世间,以前讲布施三轮体空,有点相类似,但当然道理远远比那个更深广一些啊。有能施之人吗?有所施之众生吗?有这个所施的物质或者是东西吗?对象吗?没有,都是空性。又有趣,但最终实际上本身是无趣的。从相上来说,有趣有归趣,从体上来说,非趣非不趣。有些人只理解到非趣,没想到非不趣,连这个不趣也没有,知道吗,这就更好地理解这个道理,乃至一切法趣意也是这样的,六根皆是如是,一切法都是这样的。
此即诸经。明众生法妙也。不仅仅是佛法妙,众生法是妙的,众生也是不可思议的。你不要看到你现在是肉眼,看你现在六根不清净,但是一切法最终都不离开你这一法,你就能在众生法上经过修行能够具备一切法,你能成就呀,你能上天能够入地,你可以做地狱众生,你也可以做什么天界的众生,最终你可以成佛,就这样不可思议。所以大家都不要想,当然理上是这么讲,你还经过自己,看你自己修行啊。所以叫六自在王嘛,你自己可以主宰自己,一说我自己主宰不了自己呀,实际上还是你自己在主宰自己,只是说你现在是虚妄的心在主宰自己、在驱使自己,你想得到那个真实的心,现在得不到,它不能发挥作用。什么时候它能发挥作用,那才是真正的主宰。但是一心有二用,是吧?你有真实的心、清净的心,也有染污的心。你不能说染污的心就不是你的心了,不是,我才不要怎么怎么着。你不是你去修嘛,它本身也是你理体的一部分,你去改变就行了。
并不是我们说的……打个比方,把这个金子雕成一个动物形象,它就变成动物了。把它雕成佛,它就变成金佛,你天天礼拜。实际上本身它不都是金子吗?只是从形象上不一样而已,知道吗?理上所有的众生跟佛永远是一样的,只是在事修,在修行上、在因果上不一样,无非就是这个差别。你不要说,这个就不是金子了,这个金狗、金猫它不是金子,是金子啊。什么时候你再把它锻炼一下,再熔化一下,再把它造成金佛,它不就变成金佛了吗?你说不要了,我啥都不要了,这个也不要,那你的金子从哪里来?以后你怎么成佛,怎么锻造金佛,凭什么东西。?不离开这个而有那个,知道吗?但是这个和那个确实从表现上、从因果上又不一样,就那么回事。
所以,谁也不要去自卑,谁也不要自高。自卑自高的人都是以时间、以这些差别法去看待一切的众生或一切的法,都是错误的观点,错误的角度,肯定也就是错误的思维。此一时彼一时,世间都是这样,不要以为此一时人家好像失意了,现在很落魄了,你就看不起人家,什么时候人家飞黄腾达了,你又去巴结人家,成什么人。所以我们大家好好理解这些平等啊,慈悲呀,尊重呀,你还好意思起其他心吗?
大家皆是未来诸佛,在座的大家以后都要成佛啊,都非常了不起了,听了《法华经》,成佛就更快了。没听《法华经》成佛慢得多,确实是这样。但是即使大家不是学佛的,我们说其他宗教的,信其他的,也是理即佛嘛,一样的。哎呦,这个宗教,这人多坏呀,哎呦多偏激,多坏呀,多恶怎么,哪怕是外道,是邪道,你这个慈悲不应该有任何的差别。当然,我们希望他可能遇到更好的、更善的这个宗教。但是没有遇到之前,你跟人家讲,那不是对牛弹琴吗?你说他不好,他还说你不好,成佛在不同的因缘世界里边,没必要去谈得太多,你就保持适当的慈悲和尊重就行了。有的你就去做,这才叫做随缘,随缘先得了解因缘,知道随什么缘,不是什么缘都可以随的,不能随便乱随,那随什么,那叫随缘?没有智慧能够随便随缘吗?随坏缘、随恶缘,是吧。
众生妙,众生法妙,下面佛法妙。再讲佛法妙,佛法妙再讲一点。心法妙可能就没有时间讲了。佛法妙者。如经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你看,他们弟子们请佛说法,佛说不要不要,不要请了,不要请了,我不想说,没法说,我这个法太微妙,太难思议了,跟你们说也是白说,你们听不懂。当然,佛是故意的,你们得尊重这个法,可不是随随便便说的。最最无上甚深微妙法。
佛法不出权实,是法深甚妙,难见难可了。你看,难以见到,难以去了解清楚。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即实智妙也。所有的一切众生,没有一个,没有任何一个众生能够知道佛真正的境界。就是众生里面没有佛的知音。简单一点,通俗一点,就是“谁能知道明白我的心呢。?谁能明白我的心?”佛在这里说。这是从实智上佛来这么说,但权智上佛绝对不会这么说。
及佛诸余法。亦无能测者。即佛权智妙。是吧?佛这是佛的权智妙。他会说,你们虽然现在不明白我的心,但是我不妨跟你们说,我们不妨交朋友,以后你会慢慢地、逐步地、更多地了解我的心。但是你要了解究竟,不可能的。除非什么呢?下面说了。如是二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是名佛法妙。什么时候你才会有真正的知心人,你也成佛了。我的心思你全部懂,否则我的心思你不懂,或者懂得那么一点点,就那么一点点。你不要说懂得很多啊,就懂得那么一点点。哎呦,不是就差一步了,我是等觉菩萨啊,应该我们也差不多,百分之九十有了吧。?我们说的百分之九十,实际上你这个百分之九十差距太大了,知道吗?这不知道隔着有多远呢。!不能以我们这个数学概率去算。
心法,讲完心法得了。心法妙者。如安乐行中。修摄其心。观一切法。不动不退。又一念随喜等。按《法华经·安乐行品》里面,修摄其心,观一切法,不动不退。怎么观呢?不动。不为生死所动,不为烦恼所退。讲得很简单,不为烦恼所退,不为生死所动,是吧?生死在面前了,哪怕死无常了,你还是一样的不动。不能因为一些烦恼,业障来了、烦恼来了退心了。你看,退了,害怕了,不能这样。又一念随喜等。一念心去随喜,要随顺佛法。讲的是一念心,随时都得随顺佛法,你不要去随顺其他的。你随顺其他佛法以下的,都不叫真正的随喜,只有佛法才是真正的随喜。只有佛法才是真正的随喜,才是最终究竟的功德。
普贤观云。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又心纯是法。你看最终又回到观心上来,心法是不可思议的。我心本来就是空的,它是空性的,体性就是空的。既然心都是空的,那么这个罪福,也就没有主了。为什么呢?罪、福是由心所造嘛,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心若灭时是什么呢?心是空时。如果你的心不生不灭了,跟这个空性相契合的话,那罪福它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主宰呢?它本身也没有主人。它是由你的心所造的,如果心没有主,那罪、福还有主吗?所以说,不单是罪性本空,福性也是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福亦亡,是吧。最终不执著你所造的福、所修的行,你才是真正修行的功德。才是真正的无漏法。
观心无心,法不住法。观心没有心了,外在由心所生的法,也就没有法了。有心才有法,心能生一切法嘛,万法唯心。心都不在了,法住在哪个地方,?无住可住了,它只是因缘而已,它本性是没有的。又心纯是法。心本身就是法,心、法是不二的。但是我们经常说,唯心唯心,实际上有时候唯心的话,这个话说得比较多一点。但佛教不是真正的唯心,知道吗?不仅仅是唯心这个心,不仅仅是指心法,也包含色法,包含一切法。心即是法,法即是心。真正的道理给大家讲清楚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心,心也即是色,心、色没有任何差别。不要以为心能造一切色,能造一切法。同样,法也能够成就你的心。没什么主次,没什么先后,我们真正明白了,最后知道了,没有差别。心在哪里?什么叫做心啊?只是在我们现在娑婆世界众生的这个因缘上,我们心的感知能力更强,心有多大,世界有多大。经常说,一切皆有可能。说得更大一点,是吧?好像都是由心所造,适合我们这种根性,适合我们的因缘,所以说心为主、法为辅。到了另外的世界,可能就不这么说了。他色法的能力更强,他就不说心法,说色法了。色声香味触皆可说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是吧?色受想行识,都可以。四大、五蕴、六根、六尘都是平等的。
净名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你看,从自己身体里面去观察自己内心的这个实相,自然而然就能得到,诸佛这种解脱。都是从自己这个心中去求去修的,不除这个心之外。华严云。心佛即众生。是三无差别。我们的心跟佛、跟所有的众生没有任何差别。这个没有差别,当然是指什么呢?从根本的体性上是没有差别。破心微尘。出大千经卷。是明心法妙也。从非常非常微弱,非常小的这个心里,能出生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经卷。这个心的不可思议,它的力量有多大。实际上不仅仅是心法这样,色法也是一样的。只要你修到那个程度,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差别。
好了,简单就说了心、佛、众生,讲起来很容易。实际上我们在给大家讲这个众生法,大家也不要一定以为就是有情众生,按我的理解,也包含无情众生在里头。大家好好去想想,这是给大家一个提示,不要以为他一定得有情众生,有生命的有情感的众生,他才能是无差别。那么其他的器世间呢?这个桌子呢?这个房子呢?这些没有生命的物质现象,难道它就不是众生了吗?难道它就不平等了吗?难道它永远都是隶属于我们这些有情众生的吗?千万别这么想,一切众生可能都存在它自己生命的一种现象或者规律,只是我们现在有情众生还没有发现而已。
水也有生命,木也有生命,金木水火土,什么一切物质它都有它自己的生命。它可能也有它的心,但是我们可能现在不了知,也许到一定时候我们就能看得见了,你就不会这么去想了。为什么看不见,不要去想,自己的因缘障碍,障碍住了。所以说有些事情千万不要我们以为当然,不要按我们以前的这些常识,甚至现在所说的,也不能说完全都能全面地去理解这些东西。没关系,继续往前走就行了。起码你不要执著,你可以犯错,但是你要知错,你要知道自己有错,第二要有勇气去改错。另外就是积极地去寻求好的方法,怎么去改正错误。这样的话,你不会犯太大的错误了。
好,还有一点点时间给大家,大家有提问的。(问题一),哎呀,这个提问不好回答啊。(南无阿弥陀佛!师父慈悲吉祥,法华玄义第五讲原文中说,体非宗不会),体,理体的体。非宗,宗旨那个宗。不会,开会这个会。(会体自行已圆,伏请师父慈悲开示,智者大师这两句话其中的道理,也请师父方便开示,会体与净土宗信愿持名的关系,至诚感恩师父慈悲耐心开示,与学修指导。)
问题倒是提得不错,但是比较为难我。专门抓住我的要害是不是?什么难就照什么来。体非宗不会,也就是我们要真正证得我们自己的体性、佛性,没有宗,这个宗就是什么?具体修行的这个法门、修行的道路。打个比方,我们到达这个成佛的目的地、到达彼岸,必须要通向彼岸的一条什么?光明大道啊!没有这个宗,你怎么能够最终成佛呢?怎么到达这个涅槃的彼岸呢?所以说,体非宗不会,但是会体呢?自行已圆,就是佛的自行,一个自行一个化他,是吧。会体,在自行因果里面就已经圆满了。但是呢?体是圆满了,还得用啊。用就是化他了,大家还记得吗。怎么用啊?你要去度众生。你要发挥真正佛法的殊胜的不可思议的作用啊!你不仅仅是自己用在自己身上,我成佛了,我已经会体了,我已经成就佛性了,证得圆满的佛了。你也得成就众生,还得化他。能所,还记得吧,有化他的能所,一个能化,一个所化。佛是能化,众生是为佛所化的对象。到自行呢,已经圆满这个体性了。
(伏请师父慈悲开示,净土宗信愿持名。)那关系太大了。持名念佛不就是为了往生吗?往生不就是为了成佛吗?成佛就是体啊。往生也可以说是一种体,但是如果你没有信愿持名,你怎么能够往生成佛呢?所以说体非宗不会,大家知道都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那边有殊胜庄严,但怎么才能往生到这么殊胜庄严的极乐世界呢?信愿持名,这就是宗。它具体修行的方式方法,最终到达成就你目的的必然道路,必由之径吧。
所以说很容易,大家就按照这个做就行了。你先找到,我从根本的这个思想上去理解,我们众生性跟佛性是一样的。但怎么才能成就佛性呢?你就找八万四千法门,找到最契合你的,最好的又能契机,又能契理,找这个成就佛果的这么一条修行的道路。当然现在我肯定还是希望大家念佛,在我们婆娑世界,在这个末法五浊恶世之中,你不要想着一下成佛,成不了佛的,你往生得了,先往生就不错了,明白吗?往生你这个人就已经了不起了,你说成佛,成什么佛呢?成究竟佛,谁可能呢?天台宗跟你讲得很清楚,无量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你好我一说净土法门,你好径中径又径,好像快乐无边了,很快就成佛了,三不退。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恨不得就跟观音菩萨一样,再过几天你就成佛了,怎么可能呢?先往生,往生到那边是什么?还是凡夫,肯定都是凡圣同居土。
就咱们这根器,当然我不是贬低大家。如果你说你这个人是真正大根器的人,你都不用念佛了,你随便念点儿什么你都成了,你都解脱生死了,为什么?你心已经清净了,你都能断惑了,自力就能断惑的人,你干嘛念佛,念法也行,念僧也行,甚至你要是大根器的人,你念念世间的法,一切法皆是佛法。你不一定指定念佛,就是我们的根器不行,你才念佛嘛。求佛加持,求佛接引啊,靠佛的愿力神通啊,加持啊!不然你还要加持干嘛?你自己想去就去了。你证果,我这一发愿阿弥陀佛,我来亲近您老人家来了,去了。过几天对不起再见,我到其他佛那里再去逛逛,随便去。就是因为我们自己不能自行解脱,所以你得靠佛接引,既然是接引,说句实话就是自己能力去不了。佛派什么东西来接,当然宇宙飞船肯定不是,比宇宙飞船还高级不知多少倍,去了。所以我们一般都是属于凡圣同居土,而且属于凡圣同居土里面的凡夫众生,你阿罗汉都算不上,声闻都算不上。如果你真正成了声闻,说句实话在世间你都不是普通人了,我估计弄得不好你都成为一代高僧大德,弄不好几百年才出那么一个、几个嘛,很难得了,你的使命肯定都不同凡响。大家好好老老实实修行啊!我们今生就靠佛的力量,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完事。
虽然我们在这讲《妙法莲华经》,但本身之间不违背的,知道吗?天台宗讲什么?六即佛,刚才也跟大家说观行即佛。你就老老实实,好好把这句佛念好,哪怕你是烦恼深重,哪怕你是妄念不断,只要你这句佛号不断,信愿坚固,中间可能会打点儿岔,没关系很快就回来,百分之九十的心念都在念佛上,甚至百分之九十五到九十九那更好,偶尔打个岔,我估计关系不大,就怕你这个一岔时间太长了,完了,回不来,一时半时几个小时都回不来,那完事了,是吧。很快就能回来,是吧,师父们、师兄们在帮你念佛,哎,一下回来了,是吧?往生了。乘愿再来是吧?(乘愿再来的他就是来表法的,他也念佛,他就是佛再来。)他就是佛啊?他可能是佛,但究竟佛估计够呛,(咱们都是来造业的。)
都是来造业的,是,所以我们继续造业,造净土之业,造净业,好不好?肯定不造业是不行,有些人说我都不造了,不造了,那已经证果解脱了那才不造了,知道吗?无造嘛,无作嘛,所作已办,是吧?不可能的。接着造,肯定造,既然是凡夫就必然有念,有念那就念佛去吧,与其念其他的九法界,就念佛法界不更好嘛?就这么简单,跟天台宗一个意思,就得念佛法界,你最终成佛,这才是真正的位高,才是真正的体广,才是真正的用长,你最高的成就。
(问题二,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好!您在宣讲《法华玄义》第五讲惑业苦三道是常道,你修到一定的时候善根增长就会触发你过去的业力,恭请师父解释一下其中的义理,敬请师父方便慈悲开示一下,有没有增长善根而又不触发过去业力的好办法?至诚感恩师父,南无阿弥陀佛。)
当然我希望有,但是我很遗憾地跟你说,确实没有。起码以我这个非常微劣的智慧能够理解到的佛法,好像是没有,也许有其他更高明的法师他觉得,哎呀,我还有,你去请他啊,也许可能能得到更好的答案。按我的理解没有,为什么没有呢?我先讲讲啊,即使讲的不对大家也耐烦听听。不可能没有啊,就你这么一种想法能没有吗?想投机取巧,哎呀,只增长善根,不触发业力。你想不触发怎么可能呢,是吧?你以前给自己埋了很多雷知道吗?是吧?然后你说,哎呀,到处都是雷。你说不踩雷怎么可能呢?你过去欠了很多债,你说我不还债,我现在就只进不出,我挣了钱我不要还人家。那你这个太不认账了,不符合因果啊,是吧。欠账还钱,是吧,欠命你就得还命,杀人偿命嘛。这也是你这不修行人家也不找你,有时候也会找你,不是不找你,他不会经常找你,随业力去就完事了。你一旦有点这个善根,有点这个功德,有点这个法财啦,也不能说真正法财,有点财富了吧,他债主就来找你了,更容易触发。有些人说,哎呀,我不学佛还好,一学佛怎么这个事情越来越多了,账还越来越重了,是吧?干脆别学了。实际上这是你进步的一个表现,知道吗?说明你有钱还债了。你有钱还债说明你是有能力的人,知道吗?能够被别人利用的人,能够为别人做贡献的人你应该骄傲,你应该高高兴兴还债才对,你不要觉得这是坏事,这是件好事!你要心里坦然,心里应该欢喜。你不要被动,哎呀你又来找我,别来找我最好,我赶紧修吧,继续修,是吧?最好你不再障碍我。你能被障碍说明你这个确实境界太低了,自己想偷着攒钱,这边又欠着别人,最好离远一点,我自己一个人当做不认识,不认账,不可能。
没关系,你要还得起,所以你得做好更足的准备,学习佛法、思维佛法、好好修行,这样的话你在还债的时候不会那么痛苦。还给你无所谓嘛,把命给你都无所谓,我念佛完事了,感谢你让我早点还,还完之后赶紧去西方极乐世界,早点完事,这个业障身受报完完事了。但是你没有到那个阶段,你还起来可能确实会很纠结、很痛苦。因为你还执著自己的身体,执著外在的钱财,或者执著其他的一些东西。所以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必然修行,叫必经的一些考验,知道吗?业力,各个方面都会有,你的身体可能会触发后面的一些业力,你的心里烦恼会出现,到后面不仅是业障境啊,不仅仅是业境啊,还有什么呢?还有魔相境啊我告诉你,不修行了算了,还去把魔都惹来了是吧?有阴境,有烦恼境,有业相境,有病境,知道吗?病就是肯定你要得病,得到一定的时候,还有魔境,还有二乘境。
二乘,不要以为二乘就修得怎么样,二乘有人就执著,得少为足,自己自了汉,不去发大心,不度众生,这些境界都会一步步考验你,一个个地来。所以有点业力是好事儿,知道吗?不然的话,你永远都是在这个烦恼之中,烦恼还不自知。所以大家不要怕这些事情,好不好?当然我们一方面求佛,三宝加持,尽量受到的考验是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另外一方面呢自己好好修,增加自己的力量,遇到这些的时候不至于惊慌失措,不至于没办法去交差吧,算是。你怎么去把这个差给交了,把这个债给还了,还了之后心里比较痛快,这就好办了。你想没有,那是不可能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真是吧?所以有些人,哎呦,念佛最好啦,到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账都不用还啦,我跟你说,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真的就不用还了吗?乘愿再来。你也叫乘愿再来,不是佛啊,你还到世间来还这些债,你不要把它当作是还债,你当做是报恩不是很好吗?转一个词,怨变成恩,是吧?债就当做是奉献,奉献就应该是欢喜的,无怨无悔的,无私的,这不就你自己反过来把这个负面的心理转换成正面,你反而是在修佛,在修行,多好啊。因为我欠你们的,我应该报你们的恩,不是我欠你们的,是你们过去对我的恩,或者我做了对不起你们的事情,我得去偿还,那也是应该的。所以大家不要怕,有债是好事,知道吗?有点业力是好事,当做自己修行的一种叫逆增上缘。
你看为什么在通教里面的菩萨故意为什么叫伏惑润生呢?故意不把所有的惑都断尽呢?他就是为了有这个惑业的话,可以到世间来继续投胎,投胎就可以跟众生接触啊,有众生接触就可以宣扬佛法,度化众生,你把所有的惑都度尽,像二乘人,灰身断智,不要了,世间我不要了,众生我不接触了,我永远都在禅定之中,在解脱之中,我自己享受,你怎么度众生?怎么成就更高的菩提啊?所以不要把它当做是坏事,是好事,是吧?学佛法的人,前进也是好事,增长善根也是好事,业力出来也是好事,一切事情都是好事。一切的众生没有坏的,没有恶的,也没有善的,都是我们最终成佛的善知识。一定要有这个角度去看,那就好了,甚至不仅仅是所有学佛的人,所有不学佛的人,都是我们的善知识。但是你要把他看做善知识,你就具备这种境界、这种胸怀,具备这种能力才行,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吧,我们一起努力。好,希望我们学佛越来越自在,越来越欢喜啊。受点苦,没什么,受苦是必然的;不受苦怎么能够得到快乐,成就。所以苦,失败还是成功之母,感恩它们!
好,今天就到这里。最后请大家合掌我们来做个回向,回向就简单一点了。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三称)。
好,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下一页
首页 上一页[10] 本页[11] 下一页[12] 尾页[32] [放入我的收藏夹]
  佛经 最新文章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8 15:26:28  更:2021-08-18 21:08:22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