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 -> 容通法师:妙法莲华经玄义 -> 正文阅读 |
[佛经]容通法师:妙法莲华经玄义[第9页] |
其他法师| |
首页 上一页[8] 本页[9] 下一页[10] 尾页[32] [放入我的收藏夹] |
(九)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妙法莲华经》,大家翻到课本。我们应该讲到这个第七明得用不得用。一个是得用,一个是不得用。上次讲到这个八万四千法门。今天又继续讲这个,得用不得用。怎么回事呢?我们看《玄义》这个文章。这样说,夫四悉檀。独有如来究竟具得。微妙能用。下地已去。得用不同,就是我们讲的这四种悉檀嘛。从世界悉檀,一直到第一义悉檀。唯独只有如来,也就是佛,才能究竟地具足,才能究竟地证得。他一个自己能得,一个能够用。微妙能用,当然这个微妙的话,就是我们说的一种不可思议。就是我们都想象不到的,无法去思考到的这么一种功能、一种作用。下地已去。下地是什么呢?就是除了佛之外,哪怕是等觉菩萨,其他的再往下列的菩萨,什么声闻缘觉,凡夫就更不用说了,得用不同,他就不可能像如来一样的究竟能够证得这个得用,能够随意地任运地去运用这个四悉檀。 那具体分为四种情况,下面就说了,凡有四句。不得不用。得而不用。不得而用。亦得亦用,这天台宗它经常都有四句简。我们不是经常也有四料简嘛。禅宗里面也有四料简。天台宗里面的四料简多得很。实际上就说,就一个问题,一件事情,从四个不同的方面去分析。这个四种不同的情况呢,分别是对应不同的众生,或者是凡夫,或者是圣人。那我们看看,具体是怎么情况。 首先第一个,凡夫外道。苦集流转。尚不能知四悉檀名字。谁论其得。既其不得。云何能用也。一般的普通的凡夫众生,乃至其他的外道,不是修佛的,修其他的这个宗教的,都是在苦集之中流转,就是在生死之中流转。苦,生死之苦。集,烦恼,是吧。生死轮回,烦恼不断。他尚且不能够知道,有这个四悉檀这个名字,名字都没听闻。如果能够听闻名字,那还好。他就不是凡夫,不是外道了,他起码是什么,算佛的弟子了,他起码不能算外道了,他起码算佛弟子了,他知道佛法。 但是一般这个名字都闻不到。他怎么能够得到他的这么一种功能呢?怎么能够证得呢?既然都不能证得四悉檀,他怎么能够用四悉檀去利益众生?去度化众生呢?更不可能。自己都没有证得,你拿什么东西去帮助众生,去解脱生死呢?所以说这个是对应的什么呢,四句里的叫什么呢,不得不用。他自己也没有得到。当然就谈不上去用了。 打个比方,你都没有钱,拿什么东西去施舍,布施呢。我们说的财施,你先得有财吧。你法施,你先得有法吧。你有法,那就是得。你自己已经得到了。你拿出去布施,那就是用。用到众生身上,让他也获得利益。但是凡夫外道都谈不上,他自己没有得到佛法,没有得到四悉檀。他也没有办法用佛法去什么呢,去利益其他的众生,叫不得不用。 好,第二种情况,若三藏教二乘。殷勤自行者。知苦断集。修道证灭入真。亦名为得。不度众生。故不能用,这说的是第二类的情况,叫什么呢?得而不用。虽然得到了,但是他没法用啊。说的是三藏教。三藏教的二乘,声闻、阿罗汉。藏通别圆四教里面,最初级的三藏教。殷勤自行,他自己也修行佛法,而且确实也很精进努力。 知苦,知道有世间的生死之苦。知道生死之苦是因为什么呢?这个集,烦恼引起的,也主动地去断烦恼。怎么去断烦恼呢?修道啊,修学佛法啊。用道去断集,最终能够证得灭,灭是什么呢?涅槃。涅槃就是远离生死。我们叫什么,无有生死,也叫不生不灭。超出轮回了,解脱了,这就叫涅槃。入真,已经进入佛法的真谛。证得佛法的真道,他已经算是得,但是不能够度众生,故不能够用。为什么不能度众生呢?他是二乘人,二乘人他没发菩提心啊。我自己了了生死,我就管自己就完事了,自己吃饭自己饱,别人的事情我管不了。没这个心,所以他得到了,当然他得到的并不是很多啊,他得到是一部分,没有发起这种菩提心。他说,啊,你们事情就自己去管自己吧,我也不管你们了,得而不用。 假令用者差机不当,也不是说他绝对不用啊。就说二乘人啊,有时候他身边的这些亲人啊,或者同修啊,跟他关系比较密切的人。他也可能会发起心来度几个。不会说普度众生。说菩提心就是普度众生。但用,还差机不当。你看。他没办法辨别什么呢,众生的根机。而经常是用不当的这种方法去度脱他,最终也得不到很好的效果。就是他不具备更高的一种智慧,知道吗。反正你来了,我就教你。教得对不对,你能不能适合这个法门,那我管不了。 所以这里举了个例子,故净名诃满愿云。不知人根。不应说法。无以秽食置于宝器,这是《维摩诘经》里面。净名,大家都知道是谁啊?维摩诘居士,也就是菩萨。他呵斥满愿。满愿是谁呀?啊?以前讲过的。我们讲《阿弥陀经》的时候,佛的这个十大弟子,几个弟子里面就有一个是满愿。是谁啊?谁还知道吗?满愿是谁?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啊。啊?富楼那。富楼那是谁呀?十大声闻弟子之一啊,说法第一啊。这好,不给人家面子。你不知道众生的根机,你都不应该说法,你在声闻之中,你是说法第一,你到菩萨这个乘里面,你根本资格都不具备。说的真是有点惨啊,有点不留情面。当然你在大乘里面就是这样子的,你小乘在大乘里面,基本上真的是不够格。 当然这里我们大家也知道,这个维摩诘居士呢,他故意示疾嘛,没病,装病。也不能说故意装病吧,反正他就是一个因缘,知道这个时候,需要给大家说这个大乘的方等法门了,然后他就示病。示病之后呢,然后这个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他就准备派弟子去问候他,叫问疾嘛,去看他的病,慰问一下。结果呢,这个弟子也不去,那个弟子也不敢去,都不敢去。问舍利弗,舍利弗不敢去;目犍连,目犍连不敢去;富楼那,一直,反正一串,基本上都不敢去,最后没一个声闻弟子敢去。又问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都有点害怕,他说,哎呦,可能我估计,我还不行,我也不敢去。最后一直到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去了,他没问题。 然后为什么不敢去呢?每个人都有个故事,每个人都挨过什么呢,维摩诘居士,不能叫挨骂,反正都受过他的教育。曾经在某个时候,在某个环节,因为一个什么事情,他自己认为做得不错了,但是维摩诘居士知道了,立即不留情面就说,你这样是不行的,你看,就这里,你都说法第一吧,你不知人根,你怎么去跟众生说法?你还说法第一?你还喜欢说法?当然并不是说抹杀人家的说法的这个作用,但是如果真正按照大乘佛法来讲的话,你确实还差得很远。就是说因为《维摩诘经》属于大乘方等经典,他是赞叹什么呢,大乘佛教的,同时他是呵斥小乘佛教。 为什么要呵斥小乘佛教呢?他就让你们什么呢,回小向大,要改变原来的这种小乘的解脱的心理。只自度,不度他。你得学习大乘菩萨的精神,你要广度众生、你要有更大的心量,要有更广的智慧才行。否则的话,你就没办法突破。那当然就得使用一点,我们说,不留情面的手段了,一般人受不了啊。有些声闻都受不了,他也害怕,不敢去啊!当然都是大家一起合作演一场戏嘛,不是说真正不想去、不敢去。像我们那根本,别说去,是吧,根本就不敢沾边的,这些事情。好,这,你看,不应说法,无以秽食置于宝器。你看,你说别人本来是宝器,你拿个脏的这些食品放在那个宝器里面。这饭都馊了,是吧,你还装在这个金碗里边,这不浪费这个金碗嘛,可惜了嘛,这是个比喻啊。 如富楼那,这说的就是富楼那,九旬化外道。反被蚩笑。你看,文殊暂往。师徒皆伏,富楼那这一辈子教化众生说法不断,到九十岁,九旬就是九十岁啊。这个旬,十日曰一旬,十岁也叫一旬。九旬就是九十岁。去教化这些外道,但是反被这些外道嗤笑,教化不了啊!后来文殊菩萨去了,唉,一教,就立即就转过来了,人家本事大啊。你怎么教,你,不但不听,反而耻笑你,没有任何效果。师徒皆伏,就是外道的师徒,皆顺从了文殊菩萨的教化,都服气了,都归顺佛法了。 此是不知乐欲。不能用世界悉檀也,就是不知道这些外道众生的乐欲,他是喜欢什么、他是什么样的根机,所以你用人家不喜欢的这种方法去对应、去教化人家,最终得不到效果,这就是世界悉檀。当然这里面宝器的话,实际上还有个其他的比喻啊,这个无以秽食置于宝器,这个宝器就是说,本来这个众生是大乘根机的,结果你跟他去讲什么,讲四谛,讲十二因缘,说些小乘的佛法,浪费了人家的材料,叫什么呢,大材小用,可惜了。当然这里面是有故事的,是有具体的一个故事,有个典故的。也是富楼那在教化一个弟子的时候,反正怎么教化,怎么都不行,人家也不听他的。后来佛就跟他说了,人家本来是大乘根机,你拿这些二乘法,你怎么去教化人家?人家根本接受不了,人家档次很高的。 好,再往下,我们看,如身子教二弟子。善根不发。身子是谁?舍利弗。教化两个弟子,上次讲过啊,这个典故。一个是金师吧,是吧,一个是什么呢,一个好像是守墓的人,专门看墓的人。两个弟子出家了,修行,然后他教这个守墓人去修什么呢,修数息观,教这个金师,就是金匠,去做什么呢,不净观,恰好相反了。人家修来修去,修了,哎呀,好长时间,也不知道一年两年,反正就没任何效果。 后来就直接找释迦牟尼佛去了,他说,哎呀,不行啊,我们在这里出家修这么长时间,没任何效果,算了吧,不修了。释迦牟尼佛就问:你们具体修的是什么法门呢?你们具体做的是什么事情呢?后来一问,他们各自不同的行业,他说你们俩把修学的法门对调一下。这个金师呢,你去修数息观;看墓的人,修不净观,因为看墓的人天天都跟这些死尸啊、死人打交道,修不净观。它就适合他自己的平时的这种习惯,最后,唉,没几天,开悟了,证道了。你看,身子他就不知道根机,他不知道,他就比较机械的,你修这个,修这个,修不成也没办法,说明你自己不用功呗。当然我这是随意说的啊,不至于这么样。善根不发,他的善根没办法激发出来,不知道他过去习惯做什么事情、喜欢做什么事情,做什么事情可能最适合他。 更生邪疑,你看,他还会产生怀疑,甚至生起邪见来。此不能用为人悉檀也,为人悉檀是什么呢,生善悉檀。让众生的善根生发出来,那他的善根生发出来,说明是他过去在这方面什么呢,造的这个业,善业比较多,他这方面的这个天赋会比较好,你就必须让他修这个法门。他如果这个方面的业比较少,他天赋不行,你偏偏让他修这个,他一时半会修不成,他得从头开始啊,从零开始,得修多长时间啊。还没等他一下修成的话,他就已经放弃了,不愿意做了,所以我们叫什么,因材施教,对机说法,这个很重要。这是不能用为人悉檀,前面是不能用世界悉檀,后面还有。 如五百罗汉为迦絺那说四谛。都无利益。佛为说不净观。即得破恶。此不能用对治悉檀也,你看,这个迦絺那也是个弟子。五百阿罗汉,你看,这好,花了多大功夫啊,轮番来教他,修四谛,怎么修,怎么修,这太难了,五百阿罗汉最终都没得到任何利益,这他能不放弃,迦絺那也算不错了。这么多老师来教你,就没有一个对你胃口的。后来佛又亲自出马了,说不净观,立即就能破恶。破除他的恶业,对治他的烦恼啊。所以说这叫什么,破恶悉檀,就是说的对治悉檀。不知道他应该怎么去对治他的毛病,知道吗。前面是激发他的善根,让他的长处善根增长;这是知道他的毛病,怎么让他毛病减少,根除掉。 如身子不度福增。大医不治。小医拱手。五百皆不度。佛度即得罗汉。此不能用第一义悉檀也,这也是举的,舍利弗去度这个福增。大医不治,小医拱手,这什么意思,大医嘛根本就也看不上,小医呢他肯定也没办法,也治不了,又没办法去治。五百皆不度,这里又说五百,可能也是五百阿罗汉都度不了,最终又要靠佛。当然这里,实际上他证得阿罗汉,就比前面什么破恶,生善,还有世界悉檀那要高得多了,直接就证得阿罗汉道了,这就叫第一义悉檀,当然这个第一义悉檀是什么呢,是三藏教的第一义悉檀,大家一定要记住啊,每个教,四教各有四悉檀,但是每一教的四悉檀名同义不同,大家听明白了吗,名字都是四悉檀的名字,没有任何的差别,但是背后所代表的这个意义、道理完全不一样。 支佛亦然,你不仅仅是阿罗汉是这样的,声闻是这样的,辟支佛也是这样子的,是叫什么,得而不用,辟支佛比这个阿罗汉的本事也大不了哪里去,他自己证得的呢,比阿罗汉略微高一点点,但是他的智慧也不广,所以也没办法去普度众生,这就叫做什么呢,得而不用,这是第二句。 下面我们再看,次明三藏教菩萨者。虽知苦集修道。止伏结惑。未有灭证,你看,他跟前面这个阿罗汉啊,辟支佛,还不太一样,也修苦啊,断苦,断集,灭苦,也修道,但是他只是伏这个烦恼,结惑,就叫烦恼,他没有断烦恼,没有完全把烦恼给断尽,所以他没有灭证,没有证得什么呢,涅槃。 那他为什么不证呢?为什么不断呢?因为三藏教的菩萨,他发了大乘心,他要什么呢,要普度众生,所以他故意啊,留一点惑不断,知道吗,留点尾巴,为什么留这个尾巴呢?为什么?因为他要是不留的话,他就跟阿罗汉、声闻人一样,跟这个二乘人一样的,他就证得涅槃,涅槃里面他就容易沉空滞寂了,他就跟世间就没什么因缘了,留点惑的话,他这个业没有断,他还会来这个世间什么呢,受生死轮回,但是他这个受生死轮回,因为他已经修行非常好了,所以他能够保持自己的一种菩提心不会断,菩提行不会退。 所以他叫什么呢,伏惑润生,哦,伏惑润生,大家就想起来了。伏惑,伏住的伏,他故意留一点点,不把它断尽了,留一点干净不干净的话,好,他还能在世间继续来投胎受生,受生干吗?他不是为了自己,他是为了度化众生,润生,就是增润这个生死,让这个生死能够还继续延续下去,如果他惑都全部断尽了,他就进入涅槃了,他跟众生就没什么缘分了。因为他没有发菩提心,他菩提心没到那种程度,他只使用相对比较什么,比较稍微笨一点的法子。如果是真正的大乘佛教的菩萨就没必要了,断,断干净就断了,断干净了,他可以靠愿力来,有愿力也可以投生这个六道之中,示现这个六道之中。他有大神通啊,可以示现,然后也可以度化众生,三藏教的菩萨还到不了这个层次。 但得三悉檀。虽未得一。而能用四,但得三种悉檀,哪三种悉檀呢,问大家,世界悉檀,为人悉檀,还有呢,对治悉檀,没有得到的是哪个,第一义悉檀,对的。他故意留那么一点点,没有达到最终的进入涅槃,留一点点惑不断,但是前面三种悉檀已经具备了,就差第一义悉檀,他不进去。实际上可以,凭他的能力早就进去了,早就进入涅槃了,证得这个真谛了,但是他就故意不进去。但是他虽然没有得,但是他能够用,这句话叫什么,不得而用。这个不得并不是说一点都没有,实际上已经得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了,就故意说,留点尾巴不进去,实际上他已经具备这个能力了。 我们就像说,我们用大乘佛教这个菩萨,地藏菩萨可以做个很好的比喻。打个比方,实际上地藏王菩萨他早就可以成佛了,但他就是为了度众生,我就故意不要成佛,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就永远做等觉菩萨。为了众生,我愿意什么呢,暂时不入佛道,不证佛道。实际上他自己的这种智慧功德早已经够什么呢,成佛的标准了,甚至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标准了,表面上他没有成佛,实际上他比佛丝毫不差,就这个意思,大家明白吗。这里也是,虽然没有得,实际上已经得到了,他只是故意留那么一点点,所以他能够用啊。 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这里打了个比方,如病导师。具足船筏。身在此岸。而度人彼岸。常以化人为事。自未得度先度人。是为不得而用。当然他并不是说,这个病,病导师好像真的是病得已经不行了,他是示现有那么一点点病,具足船筏,他自己没有坐这个船筏到彼岸去,但是他已经给众生准备了这个船筏,你们只要坐上去,他就能够把这个什么呢,船开过去,就能到彼岸了,但是你们上了岸,他不上岸了。这也很了不起啊,我就在苦海之中,用这个船筏来一次一次地度化众生,但是度到你们上岸之后呢,我还停留在这苦海之中,我继续又回去,又度众生。 这样的人也了不起呀,你不要以为他是真正的病,已经跟众生病得不行了。众生是真的病,他是算假的病,最多有那么一点点,故意留一点点尾巴这个病,实际上是示现,知道吧。身在此岸,而度人彼岸,他具有这种能力。实际上他已经接近了这个解脱,他故意不进入解脱而已。常以化人为事,自未得度先度人,自己没有得度,实际上他自己想自己度呢,分分秒秒的事。但是先人后己嘛,我们说的,是吧,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是这样的,说的就是这样的事情。 好下面,通教二乘。体门虽巧。得而不用。与三藏同也,前面这个得而不用,得而不用与三藏同也,说的是三藏的二乘人,得到了真谛法门,但是不能普度众生,不能用。反过来这里又对比说,通教的二乘跟三藏的二乘没什么区别。体门虽巧,他是修体空观啊,他是由体空观这个法门悟得这个真谛,虽然比三藏教更加的巧妙,三藏教是什么,是析空观,他是体空观,一个是拙,一个是巧,他在方法方面比他灵巧一些,聪明一些,但是证得这个真谛法门跟他没什么太大区别,所以说与三藏同也。 后面,通教菩萨。初心至六地。亦得亦用。用而未巧,通教里面的第三乘,菩萨乘,从初发心一直到六地,又能得又能用,但是虽然能够用呢,不能巧用,用得比较笨。七地入假。其用则胜也,就是从七地以上,他能够从空出假了,他的用的方法就非常巧妙了,就很殊胜了,就是这样子的。 好,下面再讲别教,若别教十住。但得析法体法两种四悉檀。而未能用。十行方能用。十回向进得相似四悉檀。亦能相似用。登地分真得。亦分真用,这说的别教,位次不一样,有些地方是得而不用,有些地方是能得能用,它主要是这两个方面,没有说不得而用的,这里面没有说。 最后再说,圆教五品弟子。未能得用。六根清净。相似得用。初住分真得用也。唯佛究竟。得究竟用,又分不同的层次,你比如说,圆教的五品位,它属于什么呢,外凡位,圆教的外凡位,就还没进入圣道,离圣道还很远,他也没有得到什么,也不能用。六根清净位是内凡位,叫相似得用,相似得用跟得用有点接近了,但还不是真正的得用。一直到初住是圆教的什么呢,圣人位,圣人位就开始叫分真得用。一分一分地破烦恼,一分一分地证得什么呢,佛性,到最终成佛才能究竟得用。就是有些得的不多,用的也不多;有些得的多,用的也多;有些得的究竟,用的也究竟,就看你是修到哪个层次。 我们现在是叫什么,不得不用,统统都是不得不用,没说你不得还能用的,不得能用,那你已经修得差不多了,就接近什么呢,要超凡入圣了,故意地不进入圣道,他能够什么呢,不得而用。他这个不得,实际上已经得了,我前面说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都得了。我们不得啊,百分之一都得不到,零点一都没有,你确实没什么可以用的。你不能说,我只得到百分之零点一,我也能用,那你太有本事了,我告诉你,根本就谈不上啊,谈不上。 所以实际上这里面也说出来,就说凡夫跟众生实际上差别是很大的,别说凡夫跟众生啊,四教的差别都很大,同样都是佛教,出的四种不同的教、法门,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差得很多。前面讲的这四种悉檀名同义不同。 你打个比方,这里说三藏教的菩萨也能得,也能用,或者他不得而用,但是即使他是佛,三藏教的佛,他能得能用了吧,那在大乘佛法这里说,他还是属于不得不用,我告诉你,根本都还谈不上得。相对于别教和圆教证得这个佛性,中道佛性,三藏教和通教统统都没有证得佛性,知道吗,他只证得真谛,没有证得什么呢,中谛,中谛才是佛性。他这个真谛的话,离佛性还差得很远。 所以在本身来说,三藏教来说,他是能得能用,一到别教、圆教就属于不得不用了,你在这里是满分,你到我这里及格线都没达到。就我们达标不一样,我们学校,比如我们一般普通的这个学生,他达标是多少,然后你达到什么省级的这个运动员,又是达标多少,国家级的什么运动健将,可能达标线又是多少。你参赛的资格都不具备。你在地方上,你好像你还是运动健将,是吧,你一到国际上,根本就不让你进入这个奥运会的,就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往下看啊,八明四悉檀权实者,你看,同样是四种悉檀,不同的法门,它有权有实。四谛各辨。四悉檀者此通途说耳,它是个通名,但是里面有不同的说法。 首先我们看,释论云。诸经多说三悉檀。不说第一义者此指三藏,释论是什么,实际上就是《大智度论》。《大智度论》里面说,诸经多说三悉檀,不说第一义者,这说的是什么呢?三藏教,三藏教从根本上来说只有三悉檀,没有四悉檀,没有说到什么呢,第一义悉檀。为什么这么讲呢?三藏多说因缘生生事相。灭色取空。少说第一义。就三藏菩萨。但约三悉檀明四。若就佛即具四。虽尔。终是拙度。权逗小机也,三藏教主要说的是因缘生法,一切的法都是由因缘而生,为什么用两个生呢?前面这个生是能生,后面这个生是所生。什么是能生啊?因缘是能生,法是所生。我们说的因缘所生法,那前面这个因缘是能够生的,具备生的这种能力的,功能的,后面这个法是被这个因缘生出来的,它是所生的,所有的一切事相,这个事相就是指外在的这些有形的东西,这些法,都是因缘所生。 那最终怎么进入空呢?它叫灭色取空。等这个外在这些色法,这些物质的东西都灭掉了,那说它们空掉了,因为你只有灭掉,才看出它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就说它是空的。少说第一义,它很少说到第一义谛,它即使说第一义,它这个第一义是什么?偏空。只说空,不知道空里面还有什么呢,不空,还不知道空里面还有什么呢,还有中道。所以真正的佛教的空,可不是仅仅就一个空字这么简单,知道吗?空中的奥妙无穷啊。 当下本是,它本身说的是空,这个空是指性空。但是性空的当下又具备什么呢?妙有。性空是指它的本体、本性是空,但是外在的相是有的,因缘这个幻相,这个假有是存在的。所以说到性空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承认了外在的这个事相,这些因果法,这种幻有是存在的,虽然它是无常,但是它确实是有,你不能否认它。所以很多人认为佛教空门啊,什么东西都不承认啊,什么东西都灭掉啦,一无所有啦,根本不是这个意思。空是从它的本性上讲的,彻见诸法的本性,这个空就说明它最终不是永恒的,它没有个永恒不变的一个自性的存在,既然是这样的话,就说明一切法最终它没有本体的我,它都是无常,是改变的,但是无常改变的外在这些因缘法,你得好好地去学习,去研究。 它为什么能够生呢?为什么这个能够生那个,那个能够生那个呢?都是有它各自的因缘。我们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法的因缘就能生善法,恶的因缘就生恶法,你得好好去研究,哪些是善,哪些是恶的。那好,分别清楚了,你就得有所抉择,你都不想得到恶报吧?你就得多行善,不要去做坏事。你想改变自己未来的生命吗?那就得按照这个因果律去做,这个因果律虽然是无常,是幻化的,但是它会在我们生命之中产生作用力,这种作用力能够让你最终又悟得这个空性,增加什么呢,累积这种福德因缘,你没有这些善法的成就的话,最终你是没办法证入这个空性的。 善还得什么,善到极点,恶得把它灭到极点,一点都不留了,这个时候你才知道,善到极点,灭到极点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进入空性了。无恶可灭,善到极点,无善可修,才悟入这个空,知道吗?你没到达那个程度,你悟不了空的,该做的你都不做,你怎么去开悟呢?这些资粮你必须要积累的。所以说到空的时候,叫空而不空,这个不空就是因缘法,好好去修因缘法,顺因果去而为,不要去干坏事,要做好事,然后做好事之后呢,还得寻求一种智慧,更高的通过智慧最终悟入空性。你没有善法,你这个人都没这个福德的话,你是没有这个资格去获得解脱的智慧的。 打个比方,你这个人一无是处,坏到极点,佛菩萨想救你都救不了,一身的业啊,债多重啊,给你讲佛法,你也接受不了,你不是那个根器,知道吗。打个比方,我都已经病入膏肓了,这个时候说,你赶紧起来锻炼吧,我让你成为运动健将,好,你这一起来,还没锻炼,一下就走了。我想练你,我想培养你,你都没这个基础了。你先好好把自己的身体调理好,让自己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我才能培养你。你这个人,心术不正,即使你有很聪明,一些小聪明,心机很深,怎么有其他能力,又是什么文武双全,但你就是心机不正,也不能培养你,培养你干坏事去了,怎么培养啊,难道培养成这样的人,是吧。我们要德才,德在前面,才在后面,宁愿有德无才,不要有才无德,是不是,这不但没培养成佛,培养成什么,魔出来了,那麻烦了,是吧。 所以说你这些东西,你得修啊,这些东西都是事相,都是因果法,你不能少,在这个地方,你有这个基础了,然后最终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往上走,产生突破,否则你是没办法的。你有这么大的福报,去承受这种出世的殊胜的因缘吗?这种智慧吗?你不够格!所以说,空而不空,最终空也证得了,不空也证得了。空而不空不二,这就是中道,知道吗。你的智慧,你的福德,自度度他,自利利他,所有的事业都已经修到最圆满的时候,已经叫什么,无作而作、无修而修了,不二法门,这就是成佛。那当然,那个道路就更漫长了。 但是三藏教哪里说这些东西啊,是吧,你赶紧灭色吧。比如我们说,你要怎么灭烦恼,你赶紧修行,就可以了。灭色才能取空,这个色没有灭,他取不了空,他证不了空,实际上本身我们说,色即是空,是吧,色即是空什么,体空,这个是灭色空,必须把坏人干掉了,我们这个世界才太平,他就不能想到,这个坏人能不能转化过来啊,坏人没有绝对的坏,你不要斩尽杀绝,把坏人全部感化出来,让他变成好人,我们这世界不是更美好嘛。你把这个坏人给干掉了,新的坏人又出来了,知道吗,杀不净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什么呢?他会因果循环的,你以为杀掉他,他就永远就灭掉了,他怀着很大的嗔恨心走,到时候怀着更大的嗔恨心又来了。你杀他,他下回,就是他来杀你了,你能让世界太平吗,不可能,就是不究竟的办法。 少说第一义,实际上说的真正第一义都没有啊。三藏菩萨比三藏的这个二乘人稍微好点。但约三悉檀,他主要是说的前面三悉檀,但是也能明四悉檀,他能明四悉檀,但是这个四悉檀,说句实话第一义悉檀啊,还差得很远啊。 若就佛即具四,三藏教的佛就能具足四悉檀,真正能够具足,但是他这个具足,也是三藏佛,还是不行。说实话,他是在三藏教算是具足了,明白吗,打个比方,你在小学已经毕业了,那小学你六年已经毕业了,那你的毕业就是什么,初中的开始,明白吗。在你这里,我小学学业圆满了,毕业了,但是中学初中,你是从零开始。三藏教也就这样子,小学毕业了;通教呢,初中;别教呢,高中;圆教,大学。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吧,你的结束,你的圆满,就是一个别人的新的一个起点,零的开始。 虽尔,终是拙度,权逗小机也,他就是度众生的方法,自度的法门和度众生的法门,都非常的笨拙,实际上就是说,不圆满,不究竟。权逗,方便的能够逗小机,能够去什么呢,度化这些小乘的根机,还可以。大乘的根机,度得了吗,度不了。他自己都没有进入大乘呢,你怎么拿大乘去度众生呢,没这个能力。 好,再往下,若通教四谛。明四悉檀。体法即真。其门则巧,前面是析法则真,这是体法即真。体就是当下,当体,你不要等这个色灭了,才知道它是空,而不要等这个事情已经过去了,人死了,才知道什么呢,人生没意义,人生就如梦如空。你活的时候就知道它本身就是空,知道吗。因缘的当下的有,它是幻有,幻有的东西,它就是不永恒,就知道它当下就是空的。 就证明你自己的当下不是真实的拥有,我这个生命,我这个身体,它是暂时的,因缘和合。因缘和合,不要等到你死的那天,你才感悟过来,早点明白,好不好,当下就明白,我这个身体的这种虚假的存在,就证明没一个自性的我。不然的话,我就不会有这个身体,我应该不需要这些条件的组合,我自然而然过去就有,现在有,而且不会改变。但是你现在看着自己当下,念念生灭啊,一天一天变老啊,一分一秒都在变化,你就知道啊。如果是真正自性的东西,性是不会改变的,永远都不会改变,那你应该一直永远年轻呢,还是永远像婴儿一样呢,搞不清楚。因为你都不知道,你原来自性我到底是什么一种状态,反正你起码能不变就好,但是你实际上在变啊,分分秒秒都在变。 既然是这样的话,从当下你就立即要悟到,当体即空,你这个体性是不存在的,没个自性的体,永恒不变的体。你只有外在的因缘和合的一个假象而已。这个假象,在这段因缘延续、持续的过程之中,你是暂时地能够保持一定的连续性,所谓的稳定性,但是再往后,越来越衰老。你的因缘可能就越来越差了,说句实话,你离这个世界,离开这个世界,就越来越近了,是不是。你也没办法保证你的因缘,相对的说,一直都是说,又有福,又有寿,福禄寿什么都有,什么都顺利,不可能的。活一百岁,活二百岁,你再长寿,还能活过一百五十岁,现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一百二三十岁,那都已经极罕见了。然后天天大家都做梦,做梦倒是活到一百五,天天躺在病床上,没任何意思。还不如早点死,早点死当然要死得痛快,活要活得自在一点,是吧。 所以这些东西都没任何意义的,就说你在这里去寻求办法,说句实话再怎么也最终无济于事,治标不治本。而且治的标本,实在说能力都很差,就改变那么一点点,多活个十岁八岁已经不错了。天天还得这个谨小慎微的,这个不能吃,那个吃了又有害,这个地方不能去,怎么怎么。几点就得睡觉,超过几点睡觉就不行啊,这身体要它自然的一种新陈代谢,要循环啊,自我补充,不合这个养生之道。最终当然大半辈子都在养生,最终确实也多活了五、六岁,七、八岁的,但是你说实际上又有多大意思。当然你是相对是一种健康生活。 但是按照这个生死轮回,这个真正的根本没什么用。你就是说等于在一亿这个数字上,加了个一,甚至都不到,增了那么个零头有什么意义呢?比起这个无限的生命的这个长河来讲,你增加那个几岁,还不够你费的那个劲,说句实话,是吧。付出的多,得到的就那么一点点,最终又害怕失去,天天都担心,何必呢,说句实话。干脆就保持中道就行了,也不能说完全不注意,也不要天天就这么揪着心,干嘛呢。 你应该把自己主要的心思,放在好好修学佛法,自己的品格,自己的修养、智慧、福德方面,而不是在这些细微的地方,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几点睡什么,衣食起居,搞得比这个计算机还精确,有必要吗,再精确最终该坏坏了,不是听你的,知道吗。不是你计算好,它就能怎么样,所以最终还是这个心态最重要,智慧最重要啊! 好了,我们再看下面啊,这里其门则巧,我们就是大家要赶紧,当下就要明白,不要执著,当下就要把自己这个糊涂的、烦恼的思想,错误的思想,给纠正过来。你不要等到死的时候,等到这个时候已经无力挽回了,哎呀,我才,算了,我知道已经不行了,赶紧,我赶紧遁入空门,赶紧来学佛吧。莫待老时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是吧。早点醒悟,及时在当下就能进入佛法,时时刻刻都保持正念,这才是我们修学的一种正常的状态。 好,故释论云,就是《大智度论》里面说,今欲说第一义悉檀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看,为什么讲这个《般若经》啊,《大般若经》呢,就是为了让大家进入这个第一义悉檀。大家知道,这个通教虽然也是讲这空,但是这空跟三藏教的空就不一样,同样都是个空字,名字一样,意义不一样。三藏教就只有空,叫但空,通教叫不但空,就是空而不空,它在空的这个道理上,它知道万法的因缘有是存在的。 而三藏教它就执著于空了,哎呀,赶紧空掉,什么都不要了,哎呀,就进入涅槃。其他的,身体最好都不要要,甚至这个智慧都不要,就只要有涅槃就行了,涅槃很快乐,留这个身体干嘛,身体是多余的,叫灰身灭智嘛,知道吗。本来这个身体是成就他进入涅槃的一个,我们说的,一个工具样的,他假借这身体去修行啊,但他修成了,他就放弃这身体,不要了,宁愿。本来这个智慧也是在他破除烦恼的时候,运用的一种佛法,但他修成之后知道,这些东西我也不要,就放弃了。放弃了当然你自己自我享受,但是你想想,如果没有身体,没有智慧,没这些东西、佛法的话,你怎么去度众生?你倒是自在洒脱了,什么都不要,因为你也不用吃喝了,法喜充满嘛,涅槃是最快乐嘛。你不要身体,活得很自在,很欢喜,你不要吃饭,你也不会饿,但众生需要啊,其他众生你要不要度啊?众生希望身体健康一点吧,长寿一点吧,有福报一点吧。你的法门用完了,你自己解救了,这个法门可以提供给,分享给众生啊,这些智慧你干嘛也把它丢掉呢。 最终,啊,我学成了,就像这个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了,把所有书全部烧了,不要了,我都学了,太痛苦了,总算是毕业了,书不要了。他就不知道这些书别人可能还有用,我烧光了,反正我解脱了,我不管别人,我自己图个自在就完事了。哪能这样啊!这叫进入空,叫沉空滞寂,沉在空里面,滞在这个涅槃里面,不愿从涅槃里面出来度众生了,自己已入定了,入涅槃了。我天天往这一打坐,你们那些外面的事情,充耳不闻,跟我没任何关系,你爱好不好的,是死是活,反正我自己,进入涅槃,没有其他想法,挺好的,这不行啊!发大乘心,空而不空,通教就有这大乘心,最终它为什么能够通后别圆,它能够,这个可以培养的人才,知道吗,属于比较可以具有培养前途的,这是通教的。这三藏教的人啊,比较顽固,比较固执,他就想自己好,你怎么劝他,不太容易劝回来,暂时不属于重点培养对象,不是说未来一直不可以培养,但是这培养的时间太长了,且花心思呢,知道吗。 就佛菩萨,这是通教的佛菩萨,皆得有四。而约方便真谛。以明悉檀。犹属权也,它还是属于权,三藏是权,是方便,这边通教也是权,因为通教主要证得也是真谛。它是以证得真谛作为它当教、它本教的一个主要的成就。但是真谛的话还不行啊,它虽然是能从真里面出假,能够不空,但是它没什么呢,由空而不空最终进入什么呢,中道啊。它离中道还有距离,所以它还是属于方便教,属于权。它什么时候被接入这个中道了,接入这个别教、圆教了,这好一下子档次提高了,知道吗。就是什么意思呢,本来你刚刚大学毕业,已经算不错了,什么时候再把你提拔成个研究生,那就好办了,你这个档次就上升了。 好,再看,若别教四谛。明四悉檀,它四悉檀都已经说了,约于中道此意则深,因为它是从中道的方面去讲的,所以它的意义就比较深刻。而犹是历别。别相未融,就什么意思呢,它修行是有次第的,知道吗。历别,每个修学的方法,这个次第是修这个,那个次第是修另外一个,之间是有差别的。别相未融,相互之间呢,就有点井水不犯河水,你修你的,我修我的,一个层次修一个的,你的修学内容跟上面的没关系,这个内容跟另外个内容又没关系,没有相互之间融合在一起。所以说教道是权。此则非妙,教道什么呢,就是它从教理方面来说,别教的教理是权教,是方便,还不属于真正的妙法。当然它这个说非妙的话是相对于圆教来讲,如果它相对前面三藏教和通教来说,它已经属于妙了,但我们要依据圆教嘛,天台宗说的就是圆教。 今圆教四谛。明四悉檀。其相圆融。最实之说,最真实的,最根本的。故四悉檀。是实,是实就不是权了,前面三教统统是权。是妙,是妙就不是什么呢,不是什么呢,啊,前面是实,不是权,是妙就不是什么呢,粗,啊,对,粗,不是拙,是粗,它是相对而说嘛,有实就有权,权实,粗妙,它是妙的话就不是粗,那反过来说,前面三教是什么呢,是粗,哪怕别教都是属于粗。 若用此权实约五味教者,就用权实这两种法门来对应五味教,五味大家很熟悉了啊,乳一直到什么,醍醐。乳教则有四权四实。酪教但有四权。生酥则有十二权四实。熟酥则有八权四实。涅槃十二权四实。法华四种俱实,不用讲大家都知道啊,不说可能还真不清楚,我告诉你。为什么来这么多东西,是吧,权实就权实呗,还十二种的,四种的,八种的,是吧。 乳教四权四实,哪四权?哪四实?问问大家,大家有没有自己下去好好研究的,把它搞明白的。乳教,乳教是说《华严经》,华严时,华严时是什么呢?兼说别教,正说圆教,就说的两种教,一个是别教和圆教。那么好,圆教是四实,它四悉檀都是实,明白吗,圆教有四悉檀,那别教也四悉檀,四悉檀都是权,所以它什么呢,乳教则有四权四实,明白这个意思吗,它是说两种教,一个是别教,一个是圆教,别教的统统都是权,圆教的统统都是实,为什么有四权四实?就是对应四悉檀呢,要权一切皆权,要实一切皆实。那么好,别教的四悉檀统统都是权,就有四种权,圆教的四悉檀统统都是实,所以就有四种实。 那么好,再往下,大家就知道了,酪教,酪教是属于阿含时,阿含时是但说三藏教,只说三藏教,三藏教统统都是权,它不是只有四权了嘛,明白了啊。 生酥则有十二权四实,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啊,生酥是说什么啊,说什么教啊,属于什么时啊,生酥,方等,方等是四教并谈,藏通别圆统统都说。那么好四教并谈里面前面三教都是属于权,只有圆教才是实,那么三四就一十二,前面三种权的,乘以四种悉檀,这不是十二种权了吗,后面的圆教乘以这个四悉檀,它是实,就四实嘛,叫十二权四实。 再往后,熟酥教,熟酥是说什么呢,说般若,般若是说什么呢,通别圆,不说三藏教,没有三藏教,除了三藏教其他的通别圆都说了,除了圆教之外,另外两教都是属于权,二四得八,然后圆教还是四实。 到后面涅槃是十二权四实。大家一看,涅槃,法华涅槃不是一个时间吗,怎么它有十二权啊,是吧?它应该也是四实才对啊,怎么来个十二权呢?涅槃有个特点啊,叫追说四教,追泯四教。它虽然是属于圆教,但本身它又什么呢,重新再把过去说的什么藏通别又说了,追说,追过来说,往回里说,知道什么意思吗?倒过去说,但倒过去说,光说还不行,还得追泯,泯就是泯灭,泯灭四教的差别,让四教最终都什么,开权显实,进入圆教,所以这里说,它也具备十二权,也具备四实。 到法华这里呢,一切皆实,实际上法华并不是说好像一点权教不说,因为它什么呢?开权显实了,开权显实之后呢,权就不是权,权变成实了,知道吗?哪怕前面有十二种权,十二种权最终一归结,全部进入四实了,它只有四种俱实,所以说大家知道,当然这四种俱实还有一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藏通别也是三种,圆教也算一种,叫四种。本来藏通别应该是属于权,因为一开权显实之后,权也就归到实教里面了,权就不是权了,权本身就变成实了,所以四种俱实,这就是一种微妙的地方。 所以大家看看,实际上佛法就那么多啊,这样,通过这个判教,通过这个分别,不同的这个种类,从权实,从四悉檀,从偏圆,从三谛,从谛啊,从理啊,从修行的这个智慧啊,最终的证得的这个果位啊,实际上这里基本上都已经涉及到了。甚至教化众生的一种方式啊,教理方面的,统统都涉及到了,都是有差别的。所以这样一看的话,实际上我们对于我们自己所修学的净土法门,自己心里就应该更加明了了。 净土法门是属于什么教啊?以前说过,属于哪个时啊?圆教,谁说圆教啊,你说的?你说的能算数吗?当然不是故意那个啊,这可不是这么简单的。方等时,知道吗?《佛说阿弥陀经》,这些什么经典都是属于方等时,四教并谈,它并不是纯粹的圆教,只是它之间呢,有圆教的思想,大家明白啊,主要是这样。如果是按照这样的话,它应该是属于通教的比较多一点,或者属于什么呢,别教的,实际上通教的是应该最多的,别教和圆教也有,但相对按我的理解实际上是相对少。为什么相对少?因为它主要是针对我们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你不能把这个教门啊,这个调子定得太高,定得太高,大多数人是得不到利益的。但是我虽然不是定得太高,但是我包含最高的这个思想,这个理论,这个原理都在里头,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不像说《法华经》,或者《华严经》,一下门槛都很高的,不是这样子的。方等啊,这个通教啊,最合适大家的,知道吗?什么东西都有,你都能在这里面,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一些东西。但其他定得太高的话,你上不去,太低的三藏教呢,你可能又看不上,说句实话。好,什么都给你,你自己看着办吧,是吧。 所以有些人经常在讨论,我们净土宗是最圆满的,是圆教,是最究竟的,是最了义的。当然这是赞叹,从圆教来说一点没有问题,因为它有圆教,净土宗里面有圆教。但是如果从它整体的大部分的主体的内容来看,它并不是主要说圆教的。比如说有些人就在争论,这里说的这个事情,阿弥陀佛到底是什么佛?有些人说是应身佛。应身佛你把我们说得太低了,阿弥陀佛怎么是应身佛?是报身佛。报身佛都不行,他是法身佛。你硬要这样说。但说句实话,咱们不管怎么样,来接引咱们的阿弥陀佛是什么佛?大部分是化身佛,你说的还比较在理,化身佛或者说是应身佛,光说化身佛还不行,还得说应身佛,应化身嘛。实际上应身、化身本身差别不大,都属于同一个档次,就是属于什么,接引凡夫众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属于应化身。就属于三种佛身里面最低的一个档次,我们硬要把它分一个档次的话,他就是最低档次。 虽然我们说三身不分家,都是佛的一个身体,但是他为什么现这个相呢?要有分三种不同的形象来接引众生呢?就说明你本身,你这个因缘就只有这么大,知道吗?你只够这个,我们说的这个标准吧,我们说世间。有些人说,哎呦,这个佛法怎么不慈悲,不是平等吗?干嘛这样子,还分什么高低的。不是佛要分高低,是你自己个人享受的待遇就这么高,明白吗。有些人说,是不是我的钱少,我只能买个什么普通舱、经济舱,我有钱我就买个什么呢,商务舱,我要是再有钱买个头等舱,再有钱我弄个包机最好,直接上火箭,我直接去得啦,档次更高。是,确实就这样,世间是很现实的,我们觉得有些东西,我们希望没有这个差别,但是没有差别,你得修出没有差别的功夫才行。你的福德就这么多,你也就够买这个票的。 你不要怪佛,知道吗?有些人说,哎呦,佛还得看,坐,上坐,什么茶,喝好茶,怎么怎么着,还分别接待,有些人还看不惯寺院师父,怎么怎么样,是吧?只要师父是没有分别心,但说句实话,世间的东西啊,人啊,有些事和法,有些东西,你说一点不分别也不行,知道吗?你不分别,我跟你都讲佛法,你也听不懂,是吧?他有些就得给他讲点世间的法,用不同的法门去度不同的人,没办法,是吧。 所以说能够被接引的,都是凡夫众生,真正说到圣人,说接引只是个名字,这可以告诉大家,为什么呢?只要是声闻,阿罗汉也好,缘觉也好,辟支佛也好,他证入圣道,他只要一发愿,他随时都能往生,随时都能去,即使佛不要接引他,他也能随时去。他已经什么呢,出离六道轮回,他有这个能力了。我们凡夫去不了啊,所以需要佛来接你,知道吗?你要能自己去,干嘛还要麻烦佛来接你啊?你没这个本事。 好,然后你被接了你还在这里分别,哎呀,佛,你怎么看不起我,你用这个身体来接我?你不标准、档次提升一点嘛,让我多有面子,显得多好,是不是?你心里还那个呢,还讲究这些东西,还怪,那就不对了。你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实际上最终来说,能够决定的不是佛,是什么?是我们自己个人,佛只是给你这个缘分。 打个比方,我们各种服务都有啊,各种交通工具都有,都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就看你自己修到哪个程度,你自己坐哪个,你对号入座,就这样子,因为他那个事情是按照自然这个因缘法去做的,谁都没办法改变因缘法,知道吗?佛自己也不能改变,你做了多少,就能够得到多少。因大则果大,因小则果也小。 所以大家不要去有任何的想法,自己好好去,是吧?跟佛法要什么呢?要相应。为什么要叫皈依呢,皈依不仅仅是外在的一个依靠,是内心跟什么呢三宝、跟佛法什么,要合为一体。你的生命,你的心,都得完全投入到佛法里面,融为一体,你这样最终才能真正地感受到佛法的伟大,得到佛法的这种加持。实际上这时候佛法就不仅是外在的了,已经跟我们内在是完全是一个本体了,这样的话你才能得到受用啊。 你天天都说,哎呀,佛来保佑我,来加持我,佛给我更好的这个帮助啊,教育,教法,教化,没用的。自己不努力,谁都帮不了你。所以我们学佛念佛也是这样的。念佛,一句阿弥陀佛,多容易念啊,最方便吧,最简单吧,最易持吧?简单是简单,如果你把它看得太简单就不行了。一句阿弥陀佛具备多大的这些佛法的道理,你不好好去研究,你就天天就在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什么念?念什么?佛有什么道理?具体在我们的佛法之中,它是对应不同的法门,它有不同的说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你统统都搞不清楚,你修的就是最笨的方法,知道吗? 在修,但是不知道怎么修,不知道它怎么用,那还是研究不通。你好好学习,好好研究,知道了,原来这些光念不行,还得有些东西得思维,得思考。好好去研究,研究透了这个佛法,这个佛号的力量你才能真正地发挥出来。就像我们说它是个非常精密的,非常庞大的一个机器,它不仅仅是有一种功能。就像我们现在用的这个手机,有谁能把这个手机所有的功能都能用全的,没有一个,没有谁能。即使是研究这个产品的,我估计都没几个,因为有些功能根本就没必要去用啊,他都不知道,也没有这个时间,更新换代这么快,怎么去用啊,都不知道,是迷惑。但是你真正把它研究透了,你发现原来还有这个作用啊,原来太小看它了。好,你最终才能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之中,才能在你自己修行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力。这就是修学净土法门。我们为什么要听闻佛法呀,特别要听大乘方等的经典。否则不是这些祖师给我们讲什么《阿弥陀经》,讲什么净土经典,你哪知道净土经典里面还有圆教思想啊。以前的话,佛教刚开始没有在中国形成宗派的时候,一般人根本不把净土法门看在眼里的。为什么?人家不看在眼里有人家的道理,知道吗。因为从那个时候大家普通的这个认识的水平,对佛法的研究,对净土宗的研究来说,他基本上是达到也就是这么个档次,他说的也没有错。因为净土法门本身是四教并谈,他是按照这个方等教这个位置上的一般而论,一般的来去看待这个净土宗。当然也就是说也就不高不低吧,还可以。你说太高,确实也高不上去,但是后来再一研究发现,它除了这个根本的主体的内容之外,它有更加非常微妙,更加高深的一些道理,我们没有把它挖掘出来,后来这些净土宗的祖师就把它挖掘出来。我们才知道原来净土法门也可以这么的超越,这么的达到佛法的一种圆满,才恍然大悟。之前并没有,知道吗?哪怕是到善导大师这里都没把这东西全部发挥出来。一直到后面天台宗成立之后,慢慢这些东西,包括华严宗成立之后,这些东西才真正出来。 当然善导大师的时候已经成立了,当然那时候他只还是,主要是站在净土宗的立场去宣扬净土教,而没有站在其他的宗派,或者其他的经典,大乘经典的这个高度,重新去研究去审视这个净土宗,所以他是很难去把它完全看透的,看明白的。你看,又啰嗦这么多。大家休息五分钟吧,休息五分钟,我们回头再讲。 大家都辛苦了,坐一个多小时不容易。法师辛苦了(众)。我辛苦啊,是,身体有点辛苦,确实也得付出一点嘛,这付出都是很欢喜的,大家好不容易中间休息几分钟放松一下,所以一时半会不想刹住车,行,我们还得回来。 我们看下面具体,下面有问答,天台宗经常叫料简,问答就是料简,也是其中的一种。问。三藏菩萨。虽得四悉檀。望通教但成三悉檀。今通教望别教云何。他就问,三藏教的菩萨,前面不说有四种悉檀嘛,三藏教的菩萨得到四悉檀了,他也能够用是吧,又能得,又能用。有些说不一定完全得到,他故意不完全得到,扶惑润生也有这种说法是吧,但是这三藏教的话,一般这种情况比较少,主要是通教,扶惑润生,这里记错了。望通教那它只有三悉檀,就它的第一义悉檀在通教看来,不叫第一义悉檀,不成立,它只有前面什么世界,还有什么为人、对治悉檀,这三种是成立的。那么反过来我们再看,通教来看别教,跟别教对比,又是什么情况呢,它是有四悉檀呢还是没有呢?答。有二义,有两种说法。当通是得四。望别但得三。这什么意思?当通,就通教就它自己本身来讲,当下来讲,它具备四悉檀,它在自己这个教里面说得过去,但是如果按别教这个要求、这个标准去看的话,它也只有三悉檀。就跟前面三藏教,如果从它当教来说,它三藏教菩萨得四悉檀,但是它如果按照通教的标准,它只有三悉檀。这也是一样,通教到了别教这里,它也不具备四悉檀,也只有三悉檀,它的第一悉檀也不成立。大家就知道我前面说的没错吧,你这个小学毕业在我这个初中根本就不入流的,你还没有入,还没真正入学呢,一年级都还没入学呢,初中,你毕业算什么。所以说这里我们就看了啊,反过来通教跟别教也是这样。 再下面看第二问。别教望圆亦尔不,那么别教来看圆教,以圆教的标准来对比的话,也是这样吗?是不是说它也不具备四悉檀,就是只有三悉檀了呢?就跟前面这个例子是一样的呢。就不一样了,这里说不例,就是不同。不同前面的藏望通,或者通望别。什么意思呢?圆别证道同故,什么意思,圆别证道同故是什么意思?我估计大家不跟大家讲,真的没几个能够知道的这个,这里面就说圆教和别教所证得的这个道理是相同的。并曰,又说三藏通教。俱证真谛。亦应俱得四。有些就说你圆教和别教证的道理都是同的话,那么我们三藏教和通教也证得这个真谛呢,那它应该也有四悉檀,你为什么说它只有三悉檀呢? 答。三藏真谛虽同。菩萨不断惑。故阙一。三藏教和通教同时具得的真谛是相同的,应该三藏教和通教之间没什么区别,那么三藏教相对通教为什么只有三悉檀,没有四悉檀呢。这就说了,三藏教真谛虽然同于通教所证得的真谛,但是三藏教的菩萨没有断惑,没有把所有的惑都断尽,所以还缺一,就缺了第一义谛。他跟通教比起来,他断的惑更少,通教断的惑更多,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吧。以他的标准来说你就不算。然后呢,圆别俱断惑。是故俱四,那边是不断惑,而圆教和别教呢,别教也断惑,圆教就更不用说了,所以说别教和圆教,可以说是证道同步,但是三藏教跟通教对比呢,不能说证道同步,它是有差别的。 又并三藏通等。虽四而三。可是权,又说三藏教和通教这两种教,虽然有四悉檀的名字,但实际上只有三悉檀的真正的含义,所以它只有三悉檀成立的,实际上最后这个第一义悉檀不成立。它是权,可是权,它都属于权教。 别教呢比较特殊。别教四而不三。应非是权。别教说四悉檀它确实就有四悉檀,它也有跟圆教一样的第一义悉檀,所证的道跟圆教是相同的,所以说它不是属于权。当然这是从证道方面讲,另外还有其他的不同说法,我们看。答又看答。三藏通教,这有还有这个又并,这是又一问答,又一问了,它说是不是别教应非是权,这里说,三藏通教。教证俱是权。故但三无四,就是三藏教和通教呢,它的教道和证道都是属于权,都是属于方便。教,教法。证,最终证得的果位,证得的道,都是属于方便。所以说,它只有但三,只有三悉檀,没有四悉檀,它是相对于后面的别教和圆教来说。但是,别教是教道是权,证道却是实。那就很有意思了,它从教理上说,它是方便,它不究竟。虽然不究竟,但它最终证得的果位,这个果位的性质跟圆教又是一样的。 所以说,从证则四从教则权,是什么意思呢?从证得的道果来说,它具备四悉檀。从它的教道,它的教理方面来说,它不圆满,它就是属于权教,它就只有三悉檀,就没有第一义悉檀,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吧?就是你说的这个佛法还不够圆满,这是别教。但是它虽然不圆满,最终如果他证得道果之后,他也能破无明惑,能够证得一份法身,但是他证得法身,我们知道,别教没有圆满究竟的法身。但是他证得一分的法身也是法身,他跟你这圆满的法身本身,这个性质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打个比方,就说天上的这个月亮,十五的月亮是最圆的,然后平时初七初八,刚刚有月亮,到时候月亮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它半月甚至是月牙,它本身也是月亮,它性质并没有什么区别。从中道佛性它是一样的,但是从它这个教法、教理方面来说,它确实是不究竟、不圆满的。所以,它为什么最终证得的是证道,也不究竟、不圆满,就因为它是由教道所决定的。 所以说,佛教讲这些东西,教理行证,你教不究竟、不圆满,你所悟得的这个道理就不透彻。悟得的道理不透彻,你要修行,你怎么修?你要依教,要依教而修,那你依的教本身不圆满,你最终获得的这个果证,证的果位也就不圆满。所以说这也是表示一种因果。所以说什么都是从教而起行,从行而证果。如果你的教都没有学圆满的话,你最终修的行肯定也就不会圆满。你修行不圆满,你最终获得的果位也就不圆满。所以说,学习多重要,听经闻法多重要,这是第一步,入佛法的第一步,第一步没有走好,就决定你最终的成就就不行。 打个比方,我们入学,你找个普通的、平庸的老师,你再怎么学,把他百分之百都学来,你也就跟他水平差不多。你找个顶尖的老师,我哪怕只跟他学到一分二分三分四分,都远远超过那个百分之百的平庸老师。如果你最终一直学下去,你跟那个顶尖老师是一样的成就,那不可同日而语。大家明白意思吧,就像好学校,现在都争破头皮入重点学校,重点小学,从小学就开始拼,幼儿园都开始拼了。中学,什么附属中学,什么实验中学,最后拼大学,重点大学,重点里面又有不一样的,都在这里。为什么拼呢,实质上有点俗了,但实际上也表明,你入的学校不一样,你最终可能获得成功的概率,或者说成果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是从世间上去争,也不是完全没道理。但如果大家都去争的话,说句实话,功利心太强,确实也不太好,佛教最终叫无争。为什么叫无作四谛,最高的标准是叫无作,无住,并不是让你不做,心无所做,心无所住,但是实质上做得比谁都好。没有任何的功利心,没有任何的妄想投射其中,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没有我执,没有法执,确确实实,在踏踏实实地做。而我们的话,都是起心动念,就是错误的,都是为了自我,所以就会有烦恼,成就了也有烦恼,不成功一样也有烦恼。 三藏通教。教证俱是权。故但三无四,别教教道权。证道实。从证则四从教则权。又并。证道有四。教道应三。这倒是问得对了。答。若取地前为教道应如所问(云云)。如果你是以地前作为教道的话,当然地前都是属于教道,地后就属于证道。登地的菩萨,别教登地的菩萨就是超凡入圣,他是属于入圣流,在别教这里,他就属于证道了。没有证入初地之前,其他的什么十住十行十回向,别教这里通通都是属于教道,他都属于凡夫,凡夫这个阶段,他就没有果位,他这个方面就只有三悉檀,进入初地之后,他就有第一义悉檀,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你修成了你才具有这个资格,没有修成,还是不行。 再我们看,第九开权显实者,这个就很有意思,法华经的中心思想,开权显实。一切诸法。莫不皆妙。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众生情隔于妙耳。大悲顺物。不与世诤。是故明诸权实不同。什么意思呢?一切诸法从本来,从它的本体来说,都是属于妙法,为什么这么讲呢?从道理上讲,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然皆是佛法,皆有佛性,那佛性就是妙。所以我们经常说佛教里面说的最高的一个道理,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任何一个色,任何一个物体,甚至任何一种香味,一个味道,它都是中道,都是佛性,都是佛法,我们触目皆是,但是触目都不是,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凡夫,众生情隔于妙耳。它本来具有这个妙义,但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不明白,为什么呢?情隔,情,妄情,情执。用错误的这么一种执著、分别,然后你去看这些东西,看一切法,你就看不明白、看不透,所以说中间就有距离,叫隔。虽然是近在眼前,但是远在天边,就这样子。 你看我们身体里面有佛性吗?你看到一切法有佛性?你看不到,但是佛说有,就是看不见。为什么看不见,肉眼呗看不见,凡夫的心、分别的心你怎么能看得见呢?只有佛的心才能看见,只有佛眼才能看得见,这是从佛的这么一个位置上去说的,佛的眼中一切法莫不皆妙,一切法皆是佛法。好到了你这里,本来具备佛法的一切法都变成了众生法,降一个档次了。这就是我们的待遇,这就是因果,我们讲的十法界的因果,就是十法界为什么会有法的分别,会有界别,是因为众生的因缘不同,所以就分成这十个不同的世界。到你这里,就是你人法界所能看见的这个范围,即使佛到面前来,你也不是看到佛的形象,你看到的都和普通人差不多。然后你说,哎呀,佛,是不是你不慈悲,干嘛不现佛相给我看呢?佛说,你是不是冤枉我了,我现了佛相,但是怎么到你这里,一照出来,一看出来的,他就变成人了。然后他说,不会吧,我要相信我眼睛看到的,佛你肯定是在糊弄我,不是这样,实际就是这样的。 打个比方,我们眼睛就是照相机,人家是非常美妙的景色,你拍出来,简直暗淡无光。就人一样的,有些人一照相,突然一看有光来了,哎呀菩萨。有些人感到很神异,虽然有些东西当然是有点牵强附会,不是真实的,就说明一种心理。就是有时候你随着不同的因缘,不同的条件,他有时候同时拍一个东西,可能也会成不同的像。是不是这个道理呀?那不同的众生的因缘,你的福报不同,所见的东西也不一样。 我记得前段时间还看个小品,很有意思,有时候看个小品讲喜剧,三个人在旅店里相遇了,可能大家有看到的笑星比赛什么的,我觉得这个倒是有点意思,讲的这个因果。然后大家之间都萍水相逢,说见了面特别亲热,相互之间就要什么拜为兄弟。然后就是其中一个人就比较坏,怀着鬼胎,他就想偷这两位当时结拜兄弟的钱。然后呢正偷的时候,好像说就打雷了,打雷也没把他雷死。另外两个人就醒了,就问你怎么干什么干什么,他就不好意思说了嘛,人家为什么会有打雷?怎么怎么着,他说我们暗暗地已经发了誓了,谁要偷我的东西就要遭雷打。后来他说你能不能把这个誓言取掉,你看我都这个样子了,打雷虽然没有死,但也打得够呛,当然他是笑话,他说那行,我就不发这个誓了,然后我们再睡觉。趁别人睡着了,他又偷,一偷,好,拿出来,本来是金子,变成叫屎粑粑,变成粪便了。哎呦,他说怎么这么脏?然后那两个人又醒了,醒了之后,他说,你刚才不是已经取消这个誓愿了吗,他说我没发这个誓,但我发了另外一个誓,我心中暗暗地发了个誓,如果谁要偷我的钱,这个黄金就变成屎粑粑。然后因为他有那个坏心思,所以在他这里他拿这个黄金,金子都是变成屎,别人这里依然是黄金。这就好了,这一辈子都说咒的话就麻烦了,你说怎么用钱?用不了钱,都变成屎了,这就他遭的报应嘛。 当然现实之中不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就是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这个因果有些东西啊,确实是很微妙的,大家不要说完全不相信,他可能会有艺术的加工夸大,但是我们换另外一个时空的话,可能他受到的报应可能远远比现在更加厉害。这个事件就是这样子的,你不能欺心,不能违背因果,知道吗?你违背因果的话,最终你就会受到相应的一种因果的待遇,就这么回事。有些人虽然吃着山珍海味,但是吃得不香。睡的是非常豪华的这个别墅住宅,但睡不着觉。一个普通的人可能睡个什么三尺的一个小房间,很简单很简陋的,但是人家睡得香得很;吃的是粗茶淡饭很健康。你看是不是,东西有区别,反而得到的最终的结果完全不一样。同一个东西,人家感觉到很有味道,你就觉着淡然无味,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说福报就真正的是福报吗?因人而异,真正有福的人,福报确实是福报,他享得了。没有福的人,福会变什么?祸。因为他没有福报去承受,他去享受的话,他最终什么德不配位,他会有祸的,惹来祸端的。真正有福的人,甚至祸也能转为福,那就更不得了了。所以这些事情大家好好去想想,真的是这样的,你不要怪谁,怪自己吧,为什么看不明白,你自己不努力,你不修行,你怎么提升自己生命的能量?你怎么能够更明白地看透世间的这些万法的东西呢,别人为什么就能看明白,我看着怎么就是一片糊涂呢? 大悲顺物,不与世诤,大悲,佛菩萨大慈大悲的,不与世间的人去争论,我们讲了就讲了,你能听懂当然好,听不懂的话我们争论也没什么任何意义。 下面说,是故明诸权实不同,所有的法都有权有实不同。故无量义云,《无量义经》说。四十余年。三法。四果。二道。不合。你看,这三法上次说到三法,种种三法。说的种种四果,声闻四果什么四果的。二道,有根本道,方便道。大家都没办法合,说了佛法四十几年,但是说的都是什么?权教方便教,虽然你们也说根本教,但是没有开权显实,那么什么呢?权就是权,实还是实,权和实之间没有任何的什么沟通,权没办法变成实,实也没办法去接引这个权,去提携这个权教。所以说前面说法四十几年,一直没有说《法华经》和《涅槃经》之前,权和实之间是什么呢,泾渭分明。现在不一样了。今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方便门之中就有真实相,真实相而不离方便之门,明白吗?就说一切看似我们不起眼的普通的东西,竟然含有最深妙的道理。 唯以一大事因缘。但说无上道。开佛知见。悉使得入究竟实相。除灭化城。即是决粗。皆至宝所。即是入妙。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最终以一大事因缘,就是让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让众生真正具备佛的这么一种知见。佛知佛见,你不能以众生的知见再去看这些法,你要换一个思维,换一双眼睛。佛是怎么看这些东西的,佛是如何去认识的,以佛法来改变我们自己,替代我们众生过去的这些分别,分别心,种种各方面虚妄的心。 除灭化城。当然这个化城就是我们说的比喻了,就是这些二乘声闻和缘觉,他变的一个化城不是最终要达到的宝所、目的地,是中间暂时休息的一个地方。决粗,一个是决粗,一个是入妙。决粗入妙实际上就是什么,开权显实,开粗显妙。决就是开,把它说透了,说明白了,然后你就知道,原来粗不仅仅是粗,粗中有细,粗中有妙,你不要简简单单把这个事情看简单了、看轻了,一切法看似毫不起眼,我们看到的只是粗的一面,佛再给我们重新再看一遍,给我们开示一下,哎呦,原来它里面有这个妙?明白了,你看,就入妙了。我们说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就知道了原来石里面就是有金子,原来我们就以为石头就是石头,不知道这个石头是金子的石头。 若乳教四妙。与今妙不殊。唯决其四权。入今之妙。是故文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即此意也。这是分别对应这个乳教,五味教,第一个是乳教,乳教四妙,哪四妙?哪四妙?刚刚不讲过了吗,前些天上节课,四权四实,这个四实就是四妙,四妙就是四实。它是圆教的四悉檀,这是四妙。因为乳教是什么?是华严时,华严时是正说圆教,圆教就具备四悉檀,四悉檀又是实,又是妙,与经妙与法华的这个圆教的妙,没有任何的差别。但是必须还有四权,它别教就有四权,决其别教的四权,入经圆教的四妙,大家就知道了,它不仅仅妙本来是妙,原来的粗的地方也变成妙了,这就是真正的一个道理,就是开权显实。是故文云,这就说了引这个经文来说了,就不用再讲了。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教,决酪教四权,酪教四权不用说了,但说三藏教,三藏教全部都是权,四悉檀四权。生酥十二权,当然说十二权之后还有什么呢,还有四实,就忽略不说了。熟酥八权,皆得入妙,反正是权的话,最终都是决权入妙、决粗入妙。其他是妙的,本身具备妙的,就不用再开权显实、开粗显妙了。 故文云。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又云。决了声闻法。是众经之王。你看阿罗汉也能成佛,你不要以为阿罗汉就永远都是阿罗汉啊,阿罗汉是小乘的果位,但是阿罗汉最终也能成佛,你只要通过佛的这种开示他立即就能转变,就能发菩提心。所以在法华会上大家看到什么呢,佛跟这些声闻弟子,很多声闻弟子,有几个代表是吧,授什么呢授记。你不要以为你自己各方面这么一点点小小的成就,你就可以在这上面享受了,躺在上面,你要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大家一发,哎呀,明白我们都可以成佛,我们不仅仅是做声闻的、做阿罗汉的。佛立即给他们授记,在未来过多少劫,多长时间,你在哪个地方成佛,你的佛号是什么,你有多少寿命,度多少众生。你又在哪里成佛,立即就跟他们说了,你不要等待以后你成佛的时候再说,现在先跟你说吧,给大家打打劲,打一剂强心针鼓励鼓励。确实是这样子的。这只是个时间问题。就说你有这个因,已经决定必然会得到果,只是这个果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去完成它而已。所以发菩提心为什么最重要,就在这个地方,走出这一步,你不想成佛也会成佛的。当然你不会说不想成佛,但怕你后面有时候会退悔,会忘失,那是暂时的忘失,并不代表你绝对会改变你成佛的这个最终的结果。 当然决了声闻法。是众经之王,你看人也能成佛,法也能成为佛法,一个人一个法。闻已谛思惟。得近无上道。方等般若所论妙者。亦与今妙不殊,就是方等是四教并谈,也有圆教,般若是说三教,也有圆教。开权显实。其意在此,反正就把这个权教最终开为实教,进入到实教,通通都把它做个最终的一个融合。大乘的还是大乘的,佛法还是佛法,那么其他的声闻法,其他的小乘人都通通归于一佛乘。打个比方给大家来个大福利,原来已经进入大学的,继续在大学读书;现在在读中学的,提前都把你们提拔了,不用考试了全部进入大学,都让你们具备大学的资格了。太高兴了,但你起码对自己又得有信心呀。让你进来你还不进来,没办法不对机了,我行吗?我中学都还没毕业你就让我读大学,我能够胜任吗?完了,让你去你都不去,本来能够去的,就缺你这个决心。当然不仅仅是决心这么简单了,就是佛看了众生的因缘基本上也就成熟了,可以闻到这个一乘佛法了,所以才说的,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说的。 再看后面还有问曰,再把这个问曰内容真多啊,算了吧,暂时不讲了时间快到了。很高兴呀,一说不讲了,早点下课好是吧,学点佛法不容易你看,这个色身还不支持,时间太长累呀。在娑婆世界时间不够,精力不够,智慧不够,福德不够,什么都不够。自己没个智慧,外面又找不到好的师父,内因外缘都缺乏。 好了,我们看下面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大家提出来的。 (阿弥陀佛,师父吉祥。法华玄义卷第一中说,破惑悉法入空对应三藏教生灭四谛,破惑体法入空对应通教无生四谛,破惑次第入中对应别教无生四谛),这个地方对应别教无生四谛应该有问题,应该是对应什么呢别教无量四谛,无生四谛那不跟通教一样了吗。(一破惑一切破惑圆顿入中者,如来则转无作四谛法门起圆教也)。光听这个不看文的话大家都听不懂,不太容易这都是术语。反正分别对应四教,藏通别圆对应的什么呢?生灭四谛,通教的无生四谛,别教无量四谛,圆教的无作四谛,都是破惑、破烦恼的。用四种不同的四谛这个法轮去破烦恼,这个轮是法轮,它是个武器,它是个佛法的武器,能够破除一切的迷惑烦恼。分别是四种不同的四谛法门,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无作四谛,(俯请师父弘慈演说开示其中义理)。这好,再开示义理这又得讲一堂课了,讲不了,知道吗,当然你提这个问题是很好,但是说实话这个题的量太大了。(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依此观修),还得说运用具体如何运用,关键理我都已经够难讲通了,你还要讲具体怎么运用修行,这就更难了。(感恩师父慈悲赐教。阿弥陀佛。) 咱们不要讲其他的修行不修行,先把这个理先通一通。生灭,我们刚才说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那么贪嗔痴是什么呢?是烦恼。戒定慧是什么呢?是佛法。它属于四谛之中哪一谛呀?分别对应的,贪嗔痴属于什么谛?集谛。戒定慧属于什么谛?道谛。集谛是烦恼,怎么才能灭烦恼呢?以道谛来对治烦恼。那么道谛生,那么什么呢集谛就灭了。那么菩提生了,灭谛出来了,涅槃出来了,那么生死烦恼、生死轮回就没有了。所以说它是有生灭的,它这四谛就说你是来灭我的,我是来灭你的,明白吗。有你没我,有我没你。你不修戒定慧,你这个贪嗔痴就灭不了。你怎么才能灭呀,就得用戒定慧来灭,得修学佛法,用善来灭恶,用佛法来灭除世间法这些烦恼,用正来压邪、来灭邪,那它还是属于有生有灭的,所以这叫做生灭四谛。大家明白道理吗,世间法本来是生灭的,好,一到你佛法三藏教,还是生灭。这个人就是正邪不两立,我们说的,但实际上他说的是有道理的,但这种方法不究竟,知道吗。你一定要把它灭掉,你这个正念的力量才能成立起来,正念的力量生起来了,你才有力量去灭掉它,那说明这个正和邪之间是什么呢,是有什么呢,对立的。对,是有分别的,这属于二法,分别法。佛教真正的大乘佛法是什么呢,不二法门。这是三藏教。 通教呢,体法入空,当体皆空,就是你不要去破它,它本来就是无生的。你要知道它本身这个,一切什么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纸老虎,假的。你真把它当老虎了,我要生产武器把它干掉,我们要消灭它,我们团结无产阶级,我们团结正面的力量,我们把它干掉,那是笨方法。现在什么呢?它都是纸老虎,你不要把它当成那么厉害,它没这么害怕,没这么凶恶。本来是无生,一切法当体即空。既然是当体即空,你不把它当回事,它就没办法真正影响到你,你越把它当回事,它对你的负面作用更大,明白什么意思吗。所以说,虽然表面上看戒定慧能够灭烦恼,但实际上贪嗔痴,能够灭贪嗔痴,但贪嗔痴是实际上有这个自性的我吗,没有。它是空的,它是无生的,你要真正理解到无生,你才能真正把它破得彻底。那么你能对治的这些佛法,能产生作用的这些药,难道它就是真实的吗?也不真实。它是个方便是个工具,只是为要治病,药到病除,病除就不用再用药了。甚至呢,不要把病当成病,也不要把药当成是药。你的境界要更高、更超然,知道诸法无生。 就有些人,哎呀我学了佛法,你看我有很多功能,我知道这个佛法怎么对应这个病,我知道,好象是个医生样的到处开方子,到处治病,自己以为自己了不得。然后你就说,哎呀你看你身上毛病很多,你看你的烦恼多重,他就把这个东西当做实实在在的东西,执著这个外相的东西。你说他能修到什么层次,层次就很低,知道吗?而且之间是有对立、是有分别的,他会产生更多新的烦恼。表面上给别人治了病,别人不高兴,我给你治,你要等我,你看我多了不起,多崇高,人家不高兴知道吗。虽然治了病,人家不高兴,你治病不是为了什么目的,人家根本也不是什么目的,就随缘就完事了。随缘本身就实际上不存在的,表面上是幻生幻灭的一个假相,千万不要当真,本体是无生的,这就是通教。它的境界就比前面三藏教要高得多了。就等于做好事不留名,没有任何的功利心,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但并不是放弃他表面的工作不做啊,因缘还得做,善法还得行,恶法也得断,但是呢,断善法无善法可断,断恶法无恶法可断。就是说虽有苦集,没有苦可以灭,没有集可以断,没有道可以修,没有灭可以证。苦集灭道,虽然修、虽然证、虽然灭、虽然除,但是最终无所修无所证,这就他的一种境界。无心去做这些事情,不要有心地去为,前面三藏教是有心的,所以最终做成了,他的成就不高。通教是无心地去做。 但是证悟性空还不行,为什么还来个无量四谛呢?你自己证悟空性,你还得发菩提心。四弘誓愿我们就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为了度化众生,你还得学众多的法门,破除众生的烦恼,让众生离开苦海,最终你才能证入什么呢佛道。你光进入这个空性还远远不够的,从空要什么,出假。还有很多方便的法门、方便的智慧,你还得去学习呀。所以这个菩提道是非常非常极其漫长的,你把这些本事都学够了,你自己的智慧不断往前提升,同时用这些智慧来度化众生,你的福德不断地圆满,这就叫作无量四谛。虽然是做了无量,最终还是什么呢,从空而出假。它是建立在空性的这么一个基础上的。做了一切度众生的事业,无众生可度;说了无量的法,无法可说。虽然无法可说,但还得说法;虽然无众生可度,但又得度众生。之间没有任何的矛盾。明白吗? 就是我们以前,我们看有个特蕾莎修女的,虽然众生很多人可能误解我,但是我该做的还得做;虽然有些人可能会诽谤我,但是我想想该做的还得做。这就有点相当于做菩萨的。你不要去在乎外在的这些东西,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用性空的,用出世的这么一种态度去做入世的事业。因为光有出世,没有入世的话,不行,你这个出世不能究竟圆满。同时你不能入世的话,光你一个人出世有什么意义呢?你所学到的这些东西,你要分享给所有的众生,你要遍施一切众生,让众生也得到这种利益才是我们学佛的根本。所以说这个无量四谛,必须从空而起种种行。慢慢地完成你的菩提道,到最终无作四谛就是所作已办,已经圆满。做与不做都已经不著相了。不住二边,即不住于性空也不住于缘起,到底是空呢还是不空呢,到底是亦空亦有呢,还是非空非有呢?不可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之中,任运又具足一切的佛法妙用,这就是佛的境界。就是最后的无作四谛,这就太了不起了。 你根本不用去想这些事情,因为你本身已经达到这个境界,你不用想它自然就能成就。还要你天天在那想,哎呀看看娑婆世界有哪些众生他跟我有缘,他根机成熟了,行,我得去变化,我得示现去度他。这属于菩萨境界了,还属于别教菩萨,还不算别教太高的菩萨。到了圆教的佛菩萨根本就不用想,自然而然就会以最好的方式自然地应现在他身边,以最恰当的方式、最恰当的时间、最恰当的地点、最恰当的方式对应这个众生,让他得到最好的当下的成就。不用去思考,就是月映水中,月亮本来没有心的,自然就能映到水中,为什么?水已经有这个缘分了,它已经清净了,它已经没有染浊了,它能够映现这个月亮它自然就映现了,难道月映水中还需要我这个月亮到下面去吗,还要我月亮想一想我得映到你这个水里不映到那个水里吗?没必要。这就是无作四谛。 当然对于我们这个境界太高。前面也跟大家说了,实际上通教的是最适合我们修了,先学无生法,先学性空,明白吗?世间的一切东西当下就是幻相,都是假的,都是空的,不要真正把它当回事,但是你不要当回事,你不要把别人也不当回事,知道吗。哎呀空了,没事,我说你几句,我是好心。但好心的话,这还不是又是有了吗?对吧,我对你并没什么,我这个人很直,有啥说啥,你说到痛快了,人家不痛快呀。我没有心,反正我没有烦恼。我不管你有没有烦恼,人家听了有烦恼。这个无生法可不是这么修的。你心中无事,但是也别让别人产生烦恼,所以性空不离缘起。你这个缘起不是针对自己的,你要针对别人,让别人不要生烦恼,最起码。不但不生烦恼,反而让别人欢喜,不就更好吗。 同时也不防碍自己性空啊,你干嘛让别人产生欢喜,我就性空了,反正我心中无事,我自在。那不行,佛法都是这样子的,对于自己要求肯定标准要高,但是对别人首先要什么呢,想众生是第一位的。你不能要求别人也一样的空,遭受你自己一些不好的一种态度语气。你说你也不要放在心里啊,你也空啊,人家空不了,知道吗。但是你得空,别人对你这样的话,你就得空,不要光听得好话听不了坏话。我就喜欢听好话,比吃了蜜还甜呢。千万不要对我态度坏,不然的话我心里受不了,我很脆弱,那你修什么佛。好好去学习,观察因缘。虽然如梦如幻,但是因缘法里面是有无穷的奥妙的。他应该在什么时候合理地出现,对什么人应该如何去正确地、方便地、巧妙地、善巧地去运用,你都得学会。在这个基础上然后你才真正地慢慢进入到空性,那才行。你都不研究透,你说它就空了,那都是完全停留在口头上的。光研究还不行,还得锻炼还得修啊,且经过实际上的操作不同的训练、锻炼反反复复去磨炼,最终你这个功夫才练得成,否则不行的。这里就不多说了,说多啦就没法讲了,阿弥陀佛!好好念佛。 所以下面第二个问题呢,哎呀时间又到了。老拖时间。行,再把这个地方再看看吧,再问一下吧,把问题再回答一下吧。 (阿弥陀佛,师父吉祥,师父慈悲,)这说了一大堆这个恭维的话,不能念了啊,这一念的话我又生欢喜心不好,直接说后面正题。(师父在上次开示,从假入空时说到了念佛法门,说念佛也是从假入空)。当然念佛法门不仅仅是从假入空的,可以修从假入空。(一开始我们心念口诵耳听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是不是也相当于从假入观?)确实,有佛可念,有心可念佛,有能念之心,有所念之佛,这不都是假吗,因缘假嘛,是吧,能念有心,所念是佛,因缘合和,最终才能把这个佛号念出来,这就是因缘法,因缘法都是属于假,是从假上去修行,起观。(就是说我们信愿持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句佛号念到底不拐弯,念兹在兹,不换题目,假以时日经年累月,我们总会有一天会从假入空,证到空性,乃至念佛三昧),这句话是没有错。如果念兹在兹,假以时日,反正你就一直持续念下去,永远不退,信愿也具足的话,当然就能最终从这个假里面慢慢进入到空,证得空性,乃至念佛三昧,(这是不是就是我们念佛的从假入空,叩请师父慈悲开示,这样理解是否正确,至诚感恩师父,阿弥陀佛。) 理解倒也正确,但是理解还不够什么呢?不够完整。你说一句佛号念到底,我就不拐弯不换题目,什么净念相继,什么念兹在兹,这都属于一种比较笨的念佛方法。你还得从这句假方面去好好观察,当下这个念,能念所念,本来什么呢?无自性,本来也是性空的,知道吗?能念的心虽然是在念佛,心在何处,实际上你是找不到的。所念的佛,虽然有句阿弥陀佛可念,难道真正的佛性又是可以以形象、以语言去描述,可以见得到的吗?也是不可思议的,它也是空啊,所以你不能仅仅从外在的事相去看,你要从事相上怎么去入空,得做点文章。 虽然念,知道这个念是如幻如梦的,知道这个念本身是空,虽然是空,但还得老老实实念,明白吗?就不能把念佛这个相太挂在心上,不要太著这个相,为什么不要著这个相呢?让自己念得更加什么?自然一些,念就是念,不要想着这句佛号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谁在念啊?我在念。有个人,怎么念,我一秒钟念几句,一分钟能念几句,我念得累了,念得怎么怎么?你都不要起任何的这个念头,你就在念,完全最后已经忘乎所以了,明白吗?忘记谁在念,忘记你在念谁,但是呢,确又念得清清楚楚、无有间断。这个时候就离后面的空性,它这种方法就更加巧妙一些,不要去想其他的东西。所以说大家好好去理解吧。 从假入空这是第一步了,稍后还从空出假。你念得一心不乱,就是不念而念,你念得从假入空,比如说念而无念,那是从假入空。无念而念,那是什么呢?从空出假。你不要说,前面这个念跟后面这个念是不同的概念,念而无念,前面这个念是有念,后面这个念是无念,虽然都是这个念,这个念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到无念的话,就已经什么呢?放下万缘了,一切念佛的这个相已经舍弃掉了,你才能达到无念。好,从无念再进入到念,念而无念,从无念的这种状态,从禅定之中、从三昧之中能生出什么呢?智慧。这个念比这个无念还更高,大家明白什么意思吗?它是种智慧,自然从无念产生的一种能量、一种智慧,前面这个无念是体,后面这个念是用。那就好办了,说句实话,你都不用想,原来还去思考也找不出解决的办法,现在不用思考,哎呀智慧自然涌现在前,反正触目你都能解决问题,没有任何的障碍,那太了不得了。最终呢?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和不念都什么呢?两边不着,这就是中道第一义观。到底是有念呢?到底是无念呢?前面还老是在折腾,到底是念而无念呢?还是无念而念,反正老是在上面走。要么是念,要么是无念,要么是念而无念,要么是无念而念,他总是有这些东西在,不是在这个境界就是在那个境界,不是在这么一种状态,就是在那么一种状态,后来通通都放下,全部没有。这就是真正的中道第一义观。中道第一义就是究竟义,究竟义是什么?叫一法不立,什么东西都没有。当然这个立是不著相的意思,就已经修到圆满了。 我们下面就是从假入空就行了,怎么把这个念头归拢起来,把世间的这些妄念放下,最终能够什么呢?万缘放下,单提一句佛号,把这句佛号念得非常的什么呢?专注、坚定、如一、永远不变化,你就已经可以了。你就不要再去想我念这句佛号,到底会不会有作用呢?到底佛到时候能不能来接引我啊?到底能不能够到时候消灾啊?能够延寿啊?能够怎么?千万不能这么想,你就念就完事了,其他东西都不用想,当然应该最终回向,就回个向。不要天天没事就想这些东西,就怕今天,我念了一百句佛号我赶紧回一次向,怕这个功德丢掉了。下午念了一千句又回个向,怎么怎么着。而且回向还一大堆,保佑我的父亲、保佑我的母亲、保佑我的孩子,保佑身边某位师兄,保佑身边其他什么什么的一大堆,这念句佛号念的不多嘛,求的还不少。大家都有这个需要,我们得为他回向啊,怎么怎么着,好像想的是对,但说句实话有时候想得太多还真不行。咱们心都是好心,说句实话,但是现在是力不从心。你修都没修到那种程度,但是天天想这么多,你说是不是有时候会牵扯一些精力。所以现在这些群里,当然有时候都是粘贴还好点,反正也不用重新再去编什么文字,再去动什么心思了,往上一粘贴一回向完事了。如果天天这好我看一大堆,前面开始是一行变成两行,后面变成一段、一大段,后面弄得不好整个屏幕都不够用了,回向某某某,回向某某某,那个消灾延寿,这个往生极乐,那个怎么怎么问题,学业有成,那个怎么怎么,实际上十几个人一大堆,列个名字。也很有意思啊,现在就是我们有这么一种平台,有这么一个方便,但是说句实话,有时候用得太多就不是好事了。 所以说,我建议我们真正刚开始初学的人的话,还是专注于自我,并不是不发菩提心,不要涉及的东西太多,因为它会影响我们自己这个念头,你这个定慧不修出来,没有止观的话,你最终是修不出什么太大的效果,虽然你发了菩提心,这个菩提心真正能够度众生吗?你这种能量有多大呢?你点个小蜡烛,你想照明到照亮到千里之外的东西,可能吗?你自己身边就这么微弱的光亮,你自己都照不清楚,你恨不得把这种光亮都给别人,当然心是好心,但最终实际上它的效果可能就很有限。还不如你先多专注自己做的功夫,哪怕你没有回向那么多,做个总的回向,你同时比别人得到利益更大。不看你是说得多么漂亮,想得多么微妙,而看你做得是不是真正到位了。说一千不如行一,是吧。所以说行动是最重要的,发心一念最终说句实话你任运不用太多去想,自然而然别人就受到这方面一种力量的影响。 反正大家就想,告诉你,好好相信阿弥陀佛,不要去想,哎呀阿弥陀佛到底能不能保佑我,我到底能不能往生啊?有时候还怀疑,怀疑佛,怀疑自己,还希望能够去验证一下,我念得这么多,佛也给我感应一下呗,让我增加信心呗,怎么怎么着,去想这些东西都是凡夫的妄想心,知道吗?任何都不要想,就老老实实念佛,如果你能达到这种念头,哪怕不是念佛,我告诉你都能修出成果来,何况是念佛了,多么不可思议的力量。所以最终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对照自己的心,检查自己的心,收摄自己的心,管理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变得纯净如一,把所有的念头全部放下,你这个时候你不想成,你自然就会成。当然借这句佛号实际上就是个方便嘛,因为阿弥陀佛能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高兴啊,没修成带业往生呗。没有佛的话,你靠自己很难修成,所以它是个方便法门,确实有很多殊胜的地方,但是不仅仅就靠这个方便,就靠这个殊胜,你自己还得找到最合适的、最根本的一种修学的原理,去进入才行。这样的话才能把这个法门的这个功用发挥到极致,极致发挥不到,发挥到更大的一个作用。极致的话那太难了,等于你快成佛了,才发挥到极致了。不能说极致,就发挥到我们能够达到的最大的一种限度,起码比以前那要超过多少倍,这是确实不一样的。 所以说,这些东西的话,佛法是个整体,念佛法门需要不同的宗派,不同的法门作为一个辅助,作为参考,你才能真正地明白这个念佛法门的圆满殊胜,它的一种微妙。这样的话能够反过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修学这个法门,能得到更大的功德,更大的受用。就这么简单啊,其他就不用说太多。所以说这里面当然具体还可以有很多的运用,当然我们有时候也可以思考也可以观察,阿弥陀佛具有的种种功德,对应自己。我们说去观想嘛?就观想佛是怎么样去对待众生的,我们自己碰到这些众生,碰到这些事情,应该是怎么样去向佛学习,知道吗。不仅仅是口中念佛,你的行为,你的思想,都要什么呢?跟佛慢慢地接近,靠近才行。这样这个念佛也要落到具体的运用和实践的地方去了,你不要光口上念佛,但心中没有念啊,行为上没有任何的改变。一碰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你还是以凡夫心,当然你想去思考这个佛的功德,他这些法门,你不学习佛法不听经,你怎么知道?必须要你说出来,一句佛号什么呢?我们说一句真言,它是秘密,它含有无穷无尽的这种妙义,但是你听不明白,你不知道,你得通过这些什么呢?不能是真言,你得通过显教,说得很清楚的经论的这些语言,你才能浅显易懂,你才能明白,所以必须要去听。 有些人说我就交给佛了,佛怎么怎么着,反正他就有不可思议的怎么?他不可思议是不可思议,你该思议还是你自己思议。哪能念得那么相应,除非你念得一心不乱相应了,他才能发挥不可思议的作用。否则的话,你没到那一天你是用不上的,你用到的只是其中的一点点的功用,这都是种些什么呢?远因。修到些表面的一种功夫,实际上功夫没有,所以很多人学佛很多年,最终一看,跟世间人没什么区别。甚至有些人觉得念佛的人或者修行的人,比我们世间的人还不一样,因为他原来的毛病不但没有改,又增加了学佛的毛病。原来的毛病不想改了,反正我进入佛门了,不关注了,也不想去改,就光修修表面上的功夫,然后佛法让他慢慢产生一些傲慢,觉得自己修行的还挺了不起的,比你们那是很有福服,很有修行,还自视甚高,反而瞧不起别人,又产生新的烦恼。世间的这些情执没有放下,佛法的执著又生起来了,他反而变得比世间的人还不如。 所以说,你就是自己没有真正修到实处,没有真正明白佛法真正的道理。不是我真正做不到,你如果真正明白,或多或少都能做到些,关键还是没有明白。只要真正地明白,你不能说我只是说到做不到,不可能的。你不可能百分之百做到,但你做到其中的零点一,零点二是完全有可能的。 好了,大家就努力吧,好不好。希望大家好好学《法华经》,好好修净土法门。这两部经典这一合起来,上品上生,希望每个人都上品上生。不在话下,真的是不在话下,只要自己努力,这算什么,以后成佛都是。而且大家应该是疾成佛道,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该是这样子的,有这么一种信心才行,不然的话你学这个干吗?佛白给我们讲这么多了,最终还是不相信,对自己没有信心,那完蛋了。成佛也不是多难的事,只是需要假以时日而已,不是时日,假以劫数而已。 行了,其他不说了,我们最后做个回向,请大家合掌回向: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下一页 |
首页 上一页[8] 本页[9] 下一页[10] 尾页[32] [放入我的收藏夹]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