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佛经 -> 慧律法师| -> 慧律法师《茅蓬语录》 -> 正文阅读

[佛经]慧律法师《茅蓬语录》[第8页]

慧律法师|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6] [放入我的收藏夹]
谦逊的甘泉
谦逊,那低下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当我们十二分谦逊之时,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之时。 德行对生命而言是必要的,从谦逊做起,我们便开始趋向觉悟了。 谦逊就好像内衣,具备它,但不显露出来。 聪明的人就像是河流——河水愈深,愈是安静。最聪敏的人,通常是那觉得自己最不聪敏的。 谦逊是钓取赞美的香饵。 谦逊是最高贵的克己工夫。 谦逊是世上最确切的禁戒。它是克制自私、自满、矜夸、奢望及贪欲的禁戒。 有一分谦逊,便有一分受益;有一分矜恃,便有一分挫折。 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 谦逊乃神圣之面具。 最丰满的稻穗,最贴近地面。 对上级谦恭是本分;对平辈谦恭是和善;对晚辈谦逊是高贵;对所有的人谦逊是安全。 一个人越少想到或知道自己的美德,越会被人尊敬与喜爱。 念高危,则思谦冲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短不可护,护则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 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谦虚是学习的基础。 世人皆知笑人,笑人不妨,笑到是处便难,到可以笑人处则更难。 满腹经纶的人,往往虚怀若谷;胸无点墨的人,常常乱打高空。 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十之八九都是由于说话的口气。 我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 无论谁想获得自尊的名声,都应该隐藏起他的自负。 君子能扶人之危,应人之急,固是善事,能不自夸,则益善矣! 能够隐藏自己的才能,是一种很大的才能。不自满是进步的开端。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论识到自己的渺小。 人须从花朵学得修养品格。栀子花所以受人喜爱,只因不妄想香气像玫瑰。 最伟大的才智常不显露。 谦虚之中含有学问与智慧。 平凡就是自然;平凡就是生机。 真正伟大的人都是谦卑的人。 真正才学丰富的人,深明知识不是拿来夸炫的饰品。 从至柔得至刚,秉虚心为劲节。 至人若无若虚,盛德不矜不伐。 谦逊的人永远不谈自己。 任何东西都没有像谦逊那样,使人远离魔鬼。 谦卑永远是和善的第一步。 不矜(矜:骄傲、自夸。)才,不使气,自然言少。不迁怒。不贰过,自然心安。 敬以持己,谦以接人,可以寡过矣! 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未事,不多言论;临事,不动声色;既事,不伐(伐:自夸。)功能。 君子福大而愈惧,爵隆而愈恭。 自己的「短处」不可遮掩,一遮掩,永远是短处了;自己的「长处」不可夸张,一夸张,便不是长处了。 谦虚不是抬高别人,也不是踩低了自己。谦虚,恰恰是一种能容忍他人的胸怀。 若想成为坚强的人,必须像水一般,随顺所流。装到四方形容器,它就成为四方形,装到圆形容器,它就成为圆形。因为,水有这种谦逊的本质,所以,它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强韧。 像浅溪一样终日不满的人,是无法把握现在的,而像大海般浩荡、沉稳又波澜不惊的人,对自己的生活,必定充满喜悦。 真正的谦让,是最高的与一切的美德之根本。 真正善良谦虚的人,可以从他们对事物的热心(忘我)状态看出来,他们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而傲慢则为它的最大障碍;也就是说,即使被人毁谤、被人误解的时候,仍要谦逊忍受,因为,唯有谦逊,我们才能替自己或别人的关系带来和平。 和而敬之,则每个人的心,自然变得清净,自己的周围,也将变得极具明洁。 与其陶醉于不可能存在的绝对把握,倒不如保持一颗谦虚的心向前迈进。 讲话过于肯定的人,往往后悔多于肯定。 经常保持谦虚,那么在你被称赞或被贬低的时候,较不会乱了方寸。 过活你自己的生命,不要狂妄,用谦虚来表现你的生命。 以诚信务实之心做事,以虚怀若谷之心待人。 肯低头的人,永远不会撞到矮门。 向人低头,不曾矮小过。 诚恳可以感动人,谦虚可以说服人。 善于保护自己的,永远谦虚谈话。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要常常想:「我是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人」。 对人恭敬,就是在壮严自己。 取善无穷,不谦则自狭其量,更是自拒其福。 能把自己压得低低的,才是真正的尊贵。 君子谦谦,卑以自牧(牧:修养。)。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凡事心存恭敬,而不藐视他人。 海之所以大,在于它是所有河流的最低处。 愈能自觉到自己渺小的人,愈能欣赏别人的伟大。 多用心听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的看法。 谦虚是圣人的本来面目。越是了不起的人,越是谦虚。 我们确实有如是优点,也要隐藏几分,这叫作涵养。 高尚的德行,像山谷一样,汇聚万流,吐纳百川——「上德若谷」。 讲大经论,只是实实落落;有真学问,绝不怪怪奇奇。 观周公之才不骄不吝,今人有才何可自矜;观颜回之学若无若虚,今人为学岂容自足。 凡夫认为只有圣人才值得他尊敬,圣人却把每个人都当做圣人。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若能常有惧心,退一步想,见益而思损,技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谦卦六爻(爻:八卦卦上的横线。)皆吉,恕字终身可行。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愚痴的人会说:「这世界上很少有人像我一样聪明。」聪明的人会说:「这世界上没有人像我这样愚痴。」 真正的伟大是优越而不自觉伟大。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生命之旅可以坚强单独地度过,但是力量则是来自谦虚。 「和敬」二字,是孝之根柢,处逆处顺,无往不宜。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自家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含蓄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世路风波,翻覆莫测,唯有让人为妙。 此身无论处何境遇,而「敬」、「恕」「勤」字,无片刻可弛。苟能守此数字, 则无入而不自得。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不以所长者病人;不以所能者傲人。 凡事韬晦,不独益己,抑且益人。凡事表暴,不独损人,抑且损己。 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我让可以息人之争。 方为一事,即却人知,浅之尤者。 以富贵而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贵而爱人,何人不亲? 做人之道,当小心谨慎,谦而又谦。 位居千万人之上,心须居千万人之下。 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劳谦虚己,则附者众;骄倨傲慢,则去者疾。 胜人人必耻,让人人必喜。耻生竞,喜生敬。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离一切相
文字有极大的自由与创意,却无法创造出一个与外在样貌完全一致,在意义上毫无偏失的世界。 固执于一个表相,并不能了解事物的真正涵意。 外表往往与事实不符,世人却容易被表面的装饰所欺骗。 正义的人在自己遭受不公平的对待时,仍然丝毫不逸出正轨。 我们布施爱给他人,并不是因为我们想给什么东西,也不是因为他人需要,更不是因为他们值得被爱,而是因为心就该如此地被训练。 一心只想要积聚功德而没有增长德行,有如盖一栋美丽的房子却没有做事前的整地,房子不久就会倒塌。 只要透视到表面之下,就可以发现,事实上并没有人,只有物质和心理的元素。 一切都不值得攀缘。 根尘识俱遣,心意识全忘;十方坐断,不通圣凡。我们必须摒除对人生的成见,才能拥有期盼中的人生。 去做他人认为轻蔑的工作,而获得成功,是件伟大的事。 通过所有的诱惑、气节高尚的人是谁?他就是——无论将什么东西放在前面,都不失去平常心面对一切的人。 如果你知道世间的事物都是——无常、苦、无我——你还追求它们那么你就是疯了。 如果我们超越外相,并看见真理的话,我们会了解,其实并没任何事物存在,有的只是宇宙的特质——起初生起,中间变迁,最后消逝,如此而已。 不论心快乐或悲伤,不要为它所骗,这都只不过是骗局罢了。 放下那些本质非永恒的事物。 谈到修行,其实一点儿也不远,就在我们身心的当下。 修行是为了能从一切的情况中「分离」开来,而不是为了去执着任何的状况。 「外表」障碍了「超越」,阻碍人们清楚地见到事物。 苦的根源是「爱欲」与「烦恼」。 人类其实并没有什么。无论我们可能是什么,那也只是在外表的领域里。如果我们拿掉表面,见到超越,我们会了解,并没有什么在那里;只有普遍的特性——出生在一开始,变迁在中间,以及停止在最后。 一个人必须学习去诚实地看,对自己及周遭的人诚实:去了解一个人的极限,并且不被外在的事物所捕捉。 是我们自己的无明、愚痴和缺乏正见,才使生命有了执着,而让生命演变成一座囚牢。这只能说「活该」了! 无明与自我概念,会使我们无法放下对角色的占有。已经养成的惯性思考模式,阻挡着一个全新的内心视野。我们必须跳脱出来,并觉悟一切外相的虚妄。我们的执着来自于我们深信自己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全世界有四十亿人口,正为了能带给他们快乐的一点掌声在努力与生存,这不是很令人好奇且惊讶的吗? 外在所见的绝非真实,它不过是我们演的一场有趣的戏剧罢了。 当我们对感觉作出反应时,便知道自己仍是一介凡夫。 一心念佛,吃苦修苦行,修行不要在形式上装饰我相。 离一切相的清净无碍,才是真正究竟的西方。 这宇宙的一切,都是吾人自心幻化出来的虚幻色相。 如果看经、看戒得到一点知解,便拿来批判他人,心生分别,徒增 我相我慢与是非,也是被经转。 心不安定,看什么事都有我相。 佛非由色相见。心开即是见佛,见自性佛。 修行要没有我相。 去我相我执,才会开智慧。不去贪瞋痴,智慧不开。 万法一相,一相无相。 盖诸法相,皆是自性,所现幻影,念起法生,无明所变,根尘无体,识性元空。 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 于一切法不住不着,不作有无,即是见法。 心行处有,生死业心;心行处灭,常住真心。 多知多解,广求文义,翻成雍塞;求知求解,情存学见,却成迷道。 惟益多闻,滋长我慢,有能有所,全是凡情。 凡有言说,都无实义,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生灭俱尽,得大解脱。 着即烦恼,离即菩提,成相即心,离相即佛。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 我们被身体迷惑、愚弄,因而对存在于我们内在的真正归宿——这颗心,一无所知。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到最后我们又是谁呢?终究都要死的。无论他们指派你当什么,到头来都一样。 假如你能如此看待事物,就会拥有一个可靠的依怙和真实的满足。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名利恭敬、妻财子禄,皆吾人往劫有漏善因所致,本不待求;即求得矣,而人生如梦,转眼皆空。 万法唯一心,权且立虚名,有我非觉体,无相乃真成。 菩提无相,亦无可得。学人若处处着相,处处求得,则其心念,不能与无相菩提相应。 造恶、造善皆是着相。着相造恶,枉受轮回;着相造善,枉受劳苦。 本来清净,何假言说问答? 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问:云何是正见?答: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寻文取证者益滞,苦行求佛者俱迷。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若不随声色动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无事。 迷时人逐法;悟时法由人。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 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有心取相为实,定知见性不了。 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一一诸心,当处寂灭,当处是道场。 境本自空,何须坏相。 离忆想而无法可成,除分别而无尘可现。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 不住一切相。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尽落邪道。 我心本来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相,但莫取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 不着文字名解脱。无心相处,名为彼岸。 不见相,名为见佛。 有时我们为了小小一句话,争得脸红脖子粗,哭笑不得,好似语言有生命一般。 人因怕死而祈求长生不老,怕容貌改变而浓妆艳抹,因厌弃年老而祈祷青春永驻,不断追求不变的事物,有如走进无花果林中,如何能寻找得到花朵呢? 忠诚老实不贪心,道在心中勿外寻,善恶因果自己种,苦乐因缘随心生。 见诤终日喧哗生,久远难能得清心,若依言论求明性,枝叶亦可伪作根。 万境本闲,唯人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 若因想获得别人的赞美,或是来自出锋头的贪婪心,即使是难得的善行,也会产生负面作用。 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时常会因某种人生观改变而带来震憾,改变当然是种可喜的进步,但依然还是要以平常心看待之。 昨天是张兑现过的支票,明天是个不可预知的未来,而现在呢?「现在」只是不实在的一种观念。 道是在心,而不是在外表。 若不了解佛法的真理,只求外在的感应,那就容易退失菩提心。 佛法多门,修心第一。佛称大觉,觉即是心,故离此心外,无佛可成。 语言及文字只是一种表达思想的符号而已。 要离开文字的执着,就要将文字当成是一种真理的观照。 圣人并不是被大多数人赞叹而伟大,圣人是因为彻底了悟自己的这颗心而伟大。 若心不依法修行,名为佛门外道。 着相而求,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 纵你学得多智,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尽名邪行。 功德智慧乃万行之初,功德智慧从无相而来。 自心如秋月,何必向外驰求? 时间并没有所谓一定的定数,于每一个空间当中都可以讲现在。 当你执着于外境之时,清净妙明的真心自然显现不出来。 若透过文字,则会产生执着文字的假相,而加层揣测便偏离了真如。 执着心是业,分别心是业,是非心是业,起心动念无非是业。 修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望文生义,三世佛冤。 所有的论断,都不是在外而是在心。知见不立知,当下即是涅槃。 戒为无相,名究竟戒。 不见一法即如来,是则名为观自在。 无论遇到甚么境界,皆以无相待之。 了了见,无所见,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若不着一切相,见一切境皆是至真、至善、至美。 但能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迷时爱欲心如火,心开悟理火成灰,灰火本来同一体,当知妄尽即如来。 圣人可以掌握时空,而凡夫却被时空所限制。 所谓的「放下」,即是把什么事都化为没有的力量。 名字有什么相干?我们叫做玫瑰的,叫任何别的名字,仍然一样芬芳。 透过语言,任何事情多少会有偏差。万法本闲,唯人自闹。 大部分的人,迷于肉体的美好,即无法看见其结果所引起的灾害。 人情变化无常,世路崎岖不平,以出世的心,面对入世的事,才能解脱自在。 佛陀舍弃有限,故赢得了生命的永恒。放下有限,才能赢得无限。 想获得心灵的解脱,要能不为物牵。 花样越多,越显出一个人的浅薄,如同水流,只在浅滩上才水花四溅。 人因为眼见耳闻,迷惑于假相,活在错误中,才不断地滋生烦恼。 对境无心,色即是空;分别取相,空即是色。 至理无言,大道无相。 内容愈不好的东西,它的商标和包装才是愈像样。 「肉体就是我」乃认贼为父。 肉体只不过是我们的心念所投射的影子,根本无实体。 明心见性无法经由我们的感官觉受到。 我们称之为时间的这个名词仅是测量的代用品;真正的「时间」是唯一的且不可分割的。 智者将心灵从粗钝的物质世界收回。专注于宇宙中不生不灭的本体。 知妄想为空,妄想即是般若;执般若为有,般若即是妄想。 幻相是罩住真理的面纱。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能成就佛道。 为什么美容、整形中心的生意如此鼎盛?因为人们习惯认假为真,而用错心了。 人生最大的障碍和不自在,就是受外界的牵制。对外在虚假的认同,而破坏了我们心灵的统一。 绝对的本体是超越了时间、空间和因果律的范畴。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着之病。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也。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着,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虽知是假,仍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根身器界一切境相,皆是空花水月,迷着计较,徒增烦恼。 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不识佛道,徇(徇:营求之意。)世名字,如狗逐块。 于一法中,而生种种见,如此功业,由行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证,无有是处。 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看读佛经,当须见月忘指,不可依语生解。 由凡夫至究竟觉,其功行唯一离相而已。 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 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当令心如虚空,超然尘表。如虚空者,不住相是也。 舍一切烦恼是布施,于诸法无所起是持戒,于诸法无所念是忍辱,于诸法离相是精进,于诸法无所住是禅定,于诸法无戏论是智慧。 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自初下手至成佛为止,皆是不住于相。 佛所说法,须于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时契入。 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 内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名为无相行。无相行者,即是安乐行。 三十二相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八十种好属色,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外求有相佛,与你不相似。 有心取相为实,定知见性不了。 逸态闲情,唯其自尚,何事外修边幅?清标傲骨,不愿人怜,无劳多费胭脂。 佛性本来圆满,不住一切相。 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 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无人无我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 若不随声色动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无事。 法身无相,应物现形。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虽纷纷万有,而有即是无也。何以故?本不生故。 五蕴山头一段空,来时无口去无踪;要明落叶归根旨,末后方能达此宗。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 我相一起,便有人相。有人有我,便有和合的众生相,有众生相,便有相续的寿者相。那就诸相竞起,无由见道。 心不住相,还叫什么做世间呢? 三藏修多罗如黄叶止儿啼。若只向句下钻研,各执家法,何异各特黄叶剪成种种花样? 一切施为,尽是法性。不解返源,随名逐相,迷情妄想,造种种业。 真佛无形,真道无体,真法无相。 没来也没去,就是「没事儿」。 离言绝思,任运自在。 如人妄认生死为有,或无生死人告云:本无生死。彼人一朝妄息,生死自除,方 知生死本来是无。只生死未息时,亦非实有,以妄认生死有故。 眼不见谓之希,耳不闻谓之夷,故云无心道现。又真心无形,非见闻觉知之所能解。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法身无相,谁云自他?境智非一,孰云去来? 诸佛说心,令知心相虚妄。 内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看万法不用肉眼,而是透过真如之眼,即法眼、道眼。道眼不通,是被肉眼阻碍了。 生死大梦,随倒想生,如从梦觉,倒想自离。若悟真空,五蕴六入,一切皆如, 尘劳本净,无道可修,无灭可证。若得大觉,生死永尽,究竟涅槃,得大安乐。 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佛度众生出生死入涅槃,其实无生死可出,亦无涅槃可入,不过拔出众生虚妄执见而已。 真源湛寂,觉海澄清,本无能所这端,岂有名相之跡。 如幻三摩地,弹指超无学。 不仗根尘而有 知见为正,依托根尘而起知见为邪。经体本无名,受持无色声,心依无相理,真是金刚经。 今人见人敬慢,辄生喜愠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凡夫智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如虚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执是弄花枝。 来也如是,去也如是;来去一如,清风万里。 不用苦多闻,看他彼上人,百忆及日月,元在一毛尘。心但寂无相,即出无明津,若能如是学,几许省精神。 老僧自有安闲法,八苦交煎总不妨。 无作乃攀缘俱息。 法性本来空寂,荡荡无有边畔,安必取舍之间,被他二境迴换。 莫向文字中求,心动疲劳,吸冷气无益,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出三乘权学菩萨。 真佛无形,真道无体,真法无相。 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 虽有后修,已先顿悟,妄念本空,心性本净。于恶,断而无断见。于善,修而无修心,此乃真修真断矣! 如来真如,无来无去。 无念清凉寺,蕴空真五台,对境心无垢,当情心死灰,妙理于中现,优云空里开,无求真法眼,离相见如来 ,若能如是学,不动出三灾。 中人乐寂静,下士好威仪,菩萨心无碍,同凡凡不知,佛是无相体,何须有相持?但令心了事,遮莫(遮莫:任凭。)外人疑,如人渴饮水,冷暖心自知。 耳闻无相理,眼空不受色,鼻嗅无相香,舌尝无相食,身着无相衣,意随无相得,心静越诸天,神清见弥陀,十方同一乘,无心记南北。
觉之途
真正的修行,你甚至要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 如果你真的已下定决心要修行,为何还对琐碎的事物感兴趣呢? 不论别人修行与否,别去在意,只要持续不断地好好修自己的行就对了。 修行是为了放下,即使你达到平静,也要将平静丢掉。 认真地投入修行当中,真正地敢于去实践它。别相信他人,只需听从佛陀的教诲。 修行只是关于心和心的感觉而已,而不是一样我们必须去追逐或奋力争取的东西。你所要做的只是试着保持觉醒。 所有正确的修行,最终都必须归至——不执着。 光看别人是不会觉发智慧的。 你的修行应该在你早上醒来的那一刻就开始,一直持续到你入睡为止。 将目标从期望转为超越世间——解脱生死轮回以及由贪心、无明和妄想所引生的苦痛。 不具慈、悲、喜、舍等四项人类德行的人,与禽兽无异。 佛法住世的主旨,即在于导正我们趋向觉悟之道。 「正见」是修行的心髓,有了正见便不会执着了。 若想解脱这世间,就必须真正厌离它,视一切万物是苦,并且畏惧这世间,方才 是步上正道及修习证入解脱的正确态度。 一般世间的工作有它休息的日子,但修行的工作却完全没有任何的休息时间。 我们必须时时刻刻不忘修行,那就是真理将出现在我们心里的时候。 坚执苦行的目的,是要逐渐克服你的杂染烦恼,而非获得赞叹。 佛陀并没有教我们去治疗我们的疼痛,他教导我们去理解、领悟它们。 修行就是正念。 光空想修行就如同痴人捕影,而失其实。 耐心和节制是我们修行之初的基础。 一切修行的意义,是要导引你至解脱,导引你成为一位一切时中都觉知光明的人。 修行人的任务是去发觉超越一切时间与空间的解脱。 佛教徒意谓着——一个了知、觉醒和趣向完美的人。 存道心;消幻业。 既然无人能真正分担或共享我们的悲喜得失,我们又何必事事在意别人的批评。 唯有透过觉悟,才能接近宗教启示的第一义谛。 不要只为了糊口,或因为他人的期待而工作,要把全心全意地工作当成是一种了悟的工具。 清净之道能导致一切苦的止息。 理性和感性不像电灯,可以开关自如,它需要的是耐心与毅力的次第修行。 假若我的心可以慈爱、包容,假若我能使我的心无有瞋怒、怨恨,我在佛法的道上便已踏出了一大步。 如果你希冀进入无限的境界,那就该对有限的事物进行彻底的探索。 这世间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成人教育课程,整个人界正是针对这点而设,绝不是为了寻求舒适、为了致富、家财万贯,乃至成名或改变世界而有。 修行是没有假期的。 去除我执是整个清净道的核心。 除非我们如法修持,否则智慧是不会现前的。我们要有修行的欲望。 所谓的修行是:如果喜欢修行,就去修行;不喜欢修行,也一样要修行,就是要持之以恒。 假若只有听闻佛法而没有付诸行动,便如同在汤锅里的汤杓子,成天泡在里头却不知汤的味道。 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 假如你不花点心思去训练你的心,它就会随着它的本性,依然粗俗野蛮。 知道有妄想,这就是工夫的进步。 静中工夫十分,动中才有一分;动中工夫十分,睡梦中只有一分;睡梦中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临头,又只有一分。 如果我们仍未经过修行或训练自己,无论我们拥有多少知识,仍不能使我们得到解脱。 莫谓发心便是道,无心更差一程路。 可以将自己生命的终点与出发点相结合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类。 我的神学并非信仰的神学,而是行动的神学。 没有拨出时间去力行,生命无非是一场空洞的妄想。 万里程途,始终不离初步。 战胜自己,方为强者。 人们通常只是修习苦行、持戒,盲目地追随着形式而不求达到自在或解脱。 当「正见」现起时,从痛苦而来的「解脱」立刻便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身体老化的现象,我们无法使它做任何改变。但是,我们所能提升和美化的,就是这颗心。 如果你视法的修习,对你的生命而言,非常重要的话,那么,你就会觉得呼吸和修习法是同等重的。 当智慧在你的内心中觉醒时,不论你看哪里,都会见到真理。 佛教是心的宗教。为了增长心而修行的人,就是修习佛法的人。 用你的「心」来听闻佛法,而不是用你的耳朵。 我们不是为了进天堂而修行,而是为了要结束苦。 照着我们自己的方法的话,我们只会在觉得舒服时才修行。如此一来,我们如何能有成就呢? 空想修行,犹如痴人捕影而失其实。 修行基础的第一要点是:诚实、正直;第二:要留意恶行;第三:内心要谦虚,要出离并少欲知足。 如果我们喜于寡言、满足一切,我们就会看见自己,也不会受到干扰。 如果我们不苦,我们就不会去思惟;如果我们不去思惟,智慧就不会生起;没有了智慧,我们便懵懂无知;无知的话,我们就无法解脱痛苦。 一个狂人和一位阿罗汉二者皆咧嘴而笑,但是,阿罗汉知道为什么,而狂人却不知道。 人们的真正问题在于,他们知道,却不去实践。 正精进和戒并不是在于你外表的所为,而是不间断地持续你内在的觉醒与收摄。 你必须修行方能经验觉悟,而且要不屈不挠。 你必须亲身去体验「法」。所谓的亲身体验是去身体力行。 当快乐和痛苦生起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应用佛法,使我们从中得到解脱呢?这就是修行的重点了。 一切烦恼杂染的清除只能透过「开展心灵」,透过正确的修行而来。 一颗空了的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而是空无罪恶且充满了智慧。 不要认为只有在坐或行的时候才是禅修,任何事、任何地方,都是我们的修行。 佛陀指示正确的路径,剩下来的就看我们自己了。 佛法的修习是不能依随你的情绪来完成的。倘若你随着你的情绪来修行,那就不是法了。 别区分白天和夜晚,不管这心是否宁静……就只是修行。 如果一个人谨慎,那么他就是在正确地修行。 试着去继续这修行。如果你无法「全速」继续,那么至少做一半;别浪费生命而不修行。 正确的修行是持续不变地修行。不论行住坐卧,修行必须持续。 我们的修行是去开展某种形式的觉醒,直到它变得比我们以前的觉醒更强。 佛法是在修行中生起的。如果你知道它,你是藉由修行而知道它的;如果你怀疑它,你是在修行中怀疑它的。 佛陀可以指示开展智慧的方法,但不管你开展得多或只是一点点,就看个人了。所谓真实的修行,并不一定指你必须花上整个的精力——只要下点工夫在心上, 来处理所有生起的感觉,特别是那些沈湎于感官欲望的,都是我们的敌人。 当痛苦在我们的心里生起时,我们必须拥有坚定的决心去试着根除杂染烦恼,去舍弃它们。 体认无常和耐心的忍,就接近佛陀的教导了。 了知佛法或见到佛法端赖修行。 佛法并不是透过依循你的欲望便会达到的。你的心也许是一回事,真理却是另一回事。 为了谄媚和名声而修行是误认世俗法为真理。 如果我们不修行,不论我们研究了多少佛法,我们都不会见到它。 别认为经由学习和理解就会明白佛法。或许你是看到了,但你并没有看得完全; 你只以「外在的眼」看,没有以「内在的眼」看;你以「外在的耳」听,没有以「内在的耳」听。 如果超越外在,你将会得到真理并且杜绝一切执着。 佛陀不怕人们的不知道——他可以教导他们,他怕的是那些知道却不照着做的人。 如果你花时间去找寻完美的男人或女人,或是完美的老师,你将无法找到宁静。知识与经验间有很大的差异。 生命真的有意义,但是对不知如何利用它的傻瓜而言,生命一点价值也没有。 于生活中发现佛法的真谛,在人间落实解脱道。 所有宗教的共同目标——心灵的自在与解脱。如果想要觉悟佛陀的教法,四圣谛的苦、集二谛,必须打从内心去透彻。 要觉悟,只有一个地方有可能,那就是——心。 「法」的智慧应该用来渡过苦海,不应该以它为唇枪舌剑而相互伤害。 一切的修行之道,最终的成果都将导致平静,以及去除种种障碍以达甚深的内观。 只有立誓成道报亲恩,才是修行的正因。 如果我们对心不采取任何行动的话,怎么打坐都是无用的。 佛也是人去做的。 阿弥陀佛才是我们究竟归依处。 修行就是在训练我们做人和做事的态度。 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去修。 我们是带业而来,但不要带业而去。 幻化不离,真空不现,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无染,即是修行。 非心非佛,身心俱无,清净皎皎,是名大道。 一乘妙旨,无念为宗,无住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 境识俱亡,入大总持。 欲得心净,无心用功,纵横无照,最为微妙。 事须理智兼释,谓之顿悟。 只有佛学这一门才有完成之时,其他的学科都只不过在不断地周旋而已。 营造建筑物是不错,但却不是最好的事;营建你自己的心朝向美善,那才是最好的方式。 真正的护持佛教必须透过修行来做,依循教法来训练我们的身、口和意。 如果我们正直、诚实,拥有自制力和智慧,我们的修行将会带来成功。 修行如同一把钥匙,如果我们手中拥有一把正确之钥,无论锁上得多紧,都能够把它打开。 开展「正道」。将它分成戒、定、慧——去开展它们到达圆满!这是摧毁世间的修行之道。 无明与理解生在相同的地方。当无明生起了,理解便不能进入,当理解生起时, 无明是无法停留的。 要以「心」去修行,因为世间是产生在这颗心中的。除了我们自己之外,没有人可以替我们修行。 迷则三界有,悟则十方空。 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墬。 若悟得无生,乃证实相。证到实相,方为究竟。 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透脱三界凡圣境域,始得名为出世佛。 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 修八正道就是解脱的要件。 一切人类和一切其他的生命形式,都含有觉悟的潜能。 令人人发自心之智慧,悟自心之常乐,故吾人之自心,即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之阿弥陀佛。 令人人充自心之慈悲,致自心之宁静,故吾人之自心,即能仁寂默之释迦牟尼佛也。 觉树之根,善芽所萌。 在语默动静日用行为中,依佛法实行体验,即是修行佛法。 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 门门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当机不当机的问题,不必强分法门的高下。 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决定可以成佛。 修因感果如种田,水养禾苗,如智水润心田,能念念在道,则处处都是道场。 平常心是道。 真发菩提心的,必须彻悟法性平等,绝不见我与众生有什么差别,如是才能够真实和菩提心相应。 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为什么要成佛呢?为利益一切众生。须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须广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说的,要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但须如何才能够彻底呢?须不着我相。 若欲成佛,其主要的原因,即是「悲智」两种愿心。悲智为因,菩提为果,乃是佛法之通途。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 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 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法即空性,佛即觉智。见缘起性空之理,即为见佛也。 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 愿我以此幻化身业,愿我诵此幻化真言,愿我化此幻化有情,愿我证此幻化菩提。 或贪玄妙,或冀神通,必作魔民,难为佛子。 若能归悟刹,先去贪瞋痴,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见性即是佛。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明佛心宗,等无差误,行解相应, 名之曰祖。 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 知心是空,名为见佛。 不受后有名得道。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名般涅槃。 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 我们都迷路了,唯一获救的希望,就是认识到我们全都迷路了。 有智慧而不将其贯注在生活中的人,有如一个只耕田而不播种的农夫。 诸业不造,自然得道。 「修行」就好比弹琴,琴弦张得太紧或太松,都无法弹奏出美妙的乐音。过分勇猛的修持,但忽略了修行所需要的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可能会导致反效果。因为,过与不及,都是不正确的态度。 抓芦苇时不小心会伤到手,错误的求道方法也会使人毁灭。 入佛法之海,以信为根本,渡生死之河,以戒为船筏。 我们应当用有限的生命,来孕育无限的慧命。 莫烦恼前头失处,且喜乐今日觉处。 若你每天的发心,都是愿众生欢喜,你自己也会解脱。 从烦恼的人到解脱的人,其间只不过是一步而已。 悟——不是向外悟到了什么大道理,而是彻底认识了永恒的自己。 我们要以佛做榜样,随时回光返照,无所不施舍,并宽恕大地的一切众生。若将物质的欲望降到最低点,将精神领域提升到最高点,即是——「佛」。 学佛乃是学佛的觉性。 我们要做自己的明灯,要做自己的依怙。 学道而不知先后,说理而不分本末者,是名邪见。 口说好话,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成就菩提的道路有三:(一)有自觉。(二)具良知。(三)明因果。 直心乃万行之本。 无论发生什么,别让你的心迷失了路径。 不要执着在你所看到的一些较神秘或不可思议的东西,就算看到,也不要管他。 境界若起现行时,我们要先以智慧透视、观照,再舍掉习气、断掉种子。若还是 没有办法的话,那么就要远离境界。 观空舍执,直见真如。迷昧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万事不打紧,最重要的是你的心。 自观即自照,自觉即自在。 觉悟必须从心下手,修心才能悟。因为,「悟」是一个心部再加上一个吾字,这 代表是用我们的心去悟,而非用身体去悟。 充满柔软心与感恩心之人,必可成就佛道。 菩提之法,非可修相——悟(了幻即离、离幻即觉)。 「涅槃」——是一种不能以任何方法来描述的特殊心境。 自在、无碍才是学佛的目的。 如来——如如不动来度众生。 如今但向无中栖泊,即是行诸佛路。 学佛就是要你认识自己,找到永恒的生命。 学佛就是在学做人。 若能慈、悲、喜、舍即近佛。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 时光灭处命光微,到眼繁华转眼非。莫在险途贪五欲,弥陀日夜望儿归。 人活着,唯一任务就是净化自己,发觉生命的唯一真实。 修行要有耐性,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平常心是增长佛心的泉源。 修身践言,慎终如始。佛法就是唤起生命觉醒的一种方法。 修行人应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养性者,善言不离口,乐善不离手。 契合空性,摒除自我执着,才有自在逍遥的人生。 不断地沉思、冥想,苦心探究人生的真谛,此人非圣即贤。 追求有两种;错误的与正确的。错误的追求,不能脱离生老病死;正确的追求,即能超越生老病死、一切苦恼。所谓「悟」即是正确的追求。 身心虽然会遭破坏,但佛性却不至于破坏。 人应及早悔悟,猛省回头,适可而止,免生忧患。 「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说法不应机,皆是闲言语。 如果没有得闻解脱的无上妙法,纵使在天堂,生命也毫无价值。 一个人宁可死上千百次,也不可以在无知的状态卑贱的活着。 真正的开悟就是认知、肯定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完成了生命的觉醒。 我们从生生世世以来,一直重复地做着同样的事情。没有闻到佛法讯息的人,生与死只是物理、化学变化而已。 悟道时,心灵的束缚消失了,一切的疑惑也都烟消云散。 一般人只知求生,却不知还有比生更重要的事。 但随时随处息业养神,增长圣胎,显发自然神妙,此即是真悟、真修、真证。 寻求开悟——就像人类生病时,不停的寻求良医,直到被治愈为止。 「光」无法隐藏,「悟」无法虚伪。 真实的悟,只是生命的觉醒,只是认知了原本自心,即原本的自己。 明心见性是生命中唯一真实的生命。 悟道的圣者,击溃了死亡大军,享受永恒不朽的喜悦。 世间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 众生皆有佛性,所以我们要信佛、学佛、念佛、成佛。 为什么不享受内在的生命,如同享受你的财富一般呢? 学佛就是要指引你认识原有的智慧与真实之心。 凡事皆有出路,恳切寻找,必能找到,真理也是如此。 将已得的知识,带入人生经验中,体会认知的喜悦,你将得安宁。 人生是永生的幼年时期。 菩萨不觉余事,只觉自身。因自觉于心,亦同于觉悟一切众生之心。 如果你一直为「我何时才能开悟」而操心,那么你将不可能开悟。因为在开悟中,没有所谓的担心、害怕这回事。除了愚痴之人,没有一个人会把生而为人所得的这个重大机会错过。 甘于淡泊,乐于寂寞,功到自然成就。 修行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佛的觉是绝对的,不是对迷而言的觉,是本来有的,自性的觉。 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在笼子里研究笼子的构造,不如赶紧逃出笼子获得自由来得迫切而重要。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见性门中,唯在一念生信。 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若人守一,万事毕,是悟道之妙也。 直心直行,直取无上菩提,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 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道不远人,人自远之。 欲令菩提心转胜坚固,成无上道,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悟。 平常心是道。 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一如,名无上觉。 信解修证惟了义,动静语默尽禅机。 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若不学道,滴水难消。 达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 诸法如义,即名如来。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如来——本来如此。 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因缘到时,如迷忽悟。 不见一物是名见道。 时势创造世间的英雄;觉悟诞生出世的大雄。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觉醒的方法。 信而不解,增长无明,解而不信,增长邪见,故知信解相兼得入道疾。 修心之人,欲入无为海,度诸生死,莫迷真心体所在也。 今知无生死,而不能了生死者,功夫不到故也。所以知无生死,不如体无生死。 体无生死,不如契无生死。契无生死,不如用无生死。 一心为本,诸法为末,欲渡生死海,应以心智而度之。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 参禅只为明生死,念佛唯图了生死;但向一边挨得入,两条门路不多争。若意识顿空,则轮回永息。 不用广学多闻,不要辩才聪俊;不知月之大小,不管岁之余闰。 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误迷巢,千种言语万般喻,只为劝君早归去,眼前一片黑云生,休教迷却山前路。 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事相门中,不少一法。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学道而不知先后,说理而不分本末者,是名邪见,不名修学。非唯自误,兼亦误他,其可不慎欤!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到。 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将萤火热须弥山,终不能得。 拟将心意学玄宗,大似西行却向东。 工夫或得轻安,或有省发,不可便为悟也。 将心待悟终不悟。 梦不待觉,睡熟时自觉;花不待开,时节到自开;悟不待悟,因缘会合时自悟。 登山之道不同,但同见高岭明月。 由集能生苦,因苦复生集,八圣道能超,至妙涅槃处。 菩提翻觉道,以此道觉,其定慧均等故也。 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生命的意义在于觉醒;生命的目的在于解脱。 欲得真成佛,无心于万物,心如境亦如,真智从如出,定慧等壮严,广演波罗蜜,流通十方界,诸有不能疾。报汝学道人,只么便成佛。 觉悟是在你停止希求时出现的。 学佛是为了开采永恒的生命。 不要为了糊口,或因为他人的期待而工作,要把全心全意地工作当作是一种了悟的工具。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下一页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6] [放入我的收藏夹]
  佛经 最新文章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8 15:26:23  更:2021-08-18 18:24:52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