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逊的甘泉 谦逊,那低下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当我们十二分谦逊之时,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之时。 德行对生命而言是必要的,从谦逊做起,我们便开始趋向觉悟了。 谦逊就好像内衣,具备它,但不显露出来。 聪明的人就像是河流——河水愈深,愈是安静。最聪敏的人,通常是那觉得自己最不聪敏的。 谦逊是钓取赞美的香饵。 谦逊是最高贵的克己工夫。 谦逊是世上最确切的禁戒。它是克制自私、自满、矜夸、奢望及贪欲的禁戒。 有一分谦逊,便有一分受益;有一分矜恃,便有一分挫折。 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 谦逊乃神圣之面具。 最丰满的稻穗,最贴近地面。 对上级谦恭是本分;对平辈谦恭是和善;对晚辈谦逊是高贵;对所有的人谦逊是安全。 一个人越少想到或知道自己的美德,越会被人尊敬与喜爱。 念高危,则思谦冲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短不可护,护则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 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谦虚是学习的基础。 世人皆知笑人,笑人不妨,笑到是处便难,到可以笑人处则更难。 满腹经纶的人,往往虚怀若谷;胸无点墨的人,常常乱打高空。 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十之八九都是由于说话的口气。 我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 无论谁想获得自尊的名声,都应该隐藏起他的自负。 君子能扶人之危,应人之急,固是善事,能不自夸,则益善矣! 能够隐藏自己的才能,是一种很大的才能。不自满是进步的开端。 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论识到自己的渺小。 人须从花朵学得修养品格。栀子花所以受人喜爱,只因不妄想香气像玫瑰。 最伟大的才智常不显露。 谦虚之中含有学问与智慧。 平凡就是自然;平凡就是生机。 真正伟大的人都是谦卑的人。 真正才学丰富的人,深明知识不是拿来夸炫的饰品。 从至柔得至刚,秉虚心为劲节。 至人若无若虚,盛德不矜不伐。 谦逊的人永远不谈自己。 任何东西都没有像谦逊那样,使人远离魔鬼。 谦卑永远是和善的第一步。 不矜(矜:骄傲、自夸。)才,不使气,自然言少。不迁怒。不贰过,自然心安。 敬以持己,谦以接人,可以寡过矣! 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未事,不多言论;临事,不动声色;既事,不伐(伐:自夸。)功能。 君子福大而愈惧,爵隆而愈恭。 自己的「短处」不可遮掩,一遮掩,永远是短处了;自己的「长处」不可夸张,一夸张,便不是长处了。 谦虚不是抬高别人,也不是踩低了自己。谦虚,恰恰是一种能容忍他人的胸怀。 若想成为坚强的人,必须像水一般,随顺所流。装到四方形容器,它就成为四方形,装到圆形容器,它就成为圆形。因为,水有这种谦逊的本质,所以,它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强韧。 像浅溪一样终日不满的人,是无法把握现在的,而像大海般浩荡、沉稳又波澜不惊的人,对自己的生活,必定充满喜悦。 真正的谦让,是最高的与一切的美德之根本。 真正善良谦虚的人,可以从他们对事物的热心(忘我)状态看出来,他们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而傲慢则为它的最大障碍;也就是说,即使被人毁谤、被人误解的时候,仍要谦逊忍受,因为,唯有谦逊,我们才能替自己或别人的关系带来和平。 和而敬之,则每个人的心,自然变得清净,自己的周围,也将变得极具明洁。 与其陶醉于不可能存在的绝对把握,倒不如保持一颗谦虚的心向前迈进。 讲话过于肯定的人,往往后悔多于肯定。 经常保持谦虚,那么在你被称赞或被贬低的时候,较不会乱了方寸。 过活你自己的生命,不要狂妄,用谦虚来表现你的生命。 以诚信务实之心做事,以虚怀若谷之心待人。 肯低头的人,永远不会撞到矮门。 向人低头,不曾矮小过。 诚恳可以感动人,谦虚可以说服人。 善于保护自己的,永远谦虚谈话。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要常常想:「我是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人」。 对人恭敬,就是在壮严自己。 取善无穷,不谦则自狭其量,更是自拒其福。 能把自己压得低低的,才是真正的尊贵。 君子谦谦,卑以自牧(牧:修养。)。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凡事心存恭敬,而不藐视他人。 海之所以大,在于它是所有河流的最低处。 愈能自觉到自己渺小的人,愈能欣赏别人的伟大。 多用心听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的看法。 谦虚是圣人的本来面目。越是了不起的人,越是谦虚。 我们确实有如是优点,也要隐藏几分,这叫作涵养。 高尚的德行,像山谷一样,汇聚万流,吐纳百川——「上德若谷」。 讲大经论,只是实实落落;有真学问,绝不怪怪奇奇。 观周公之才不骄不吝,今人有才何可自矜;观颜回之学若无若虚,今人为学岂容自足。 凡夫认为只有圣人才值得他尊敬,圣人却把每个人都当做圣人。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若能常有惧心,退一步想,见益而思损,技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谦卦六爻(爻:八卦卦上的横线。)皆吉,恕字终身可行。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愚痴的人会说:「这世界上很少有人像我一样聪明。」聪明的人会说:「这世界上没有人像我这样愚痴。」 真正的伟大是优越而不自觉伟大。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生命之旅可以坚强单独地度过,但是力量则是来自谦虚。 「和敬」二字,是孝之根柢,处逆处顺,无往不宜。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自家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含蓄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世路风波,翻覆莫测,唯有让人为妙。 此身无论处何境遇,而「敬」、「恕」「勤」字,无片刻可弛。苟能守此数字, 则无入而不自得。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不以所长者病人;不以所能者傲人。 凡事韬晦,不独益己,抑且益人。凡事表暴,不独损人,抑且损己。 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我让可以息人之争。 方为一事,即却人知,浅之尤者。 以富贵而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贵而爱人,何人不亲? 做人之道,当小心谨慎,谦而又谦。 位居千万人之上,心须居千万人之下。 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劳谦虚己,则附者众;骄倨傲慢,则去者疾。 胜人人必耻,让人人必喜。耻生竞,喜生敬。 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离一切相 文字有极大的自由与创意,却无法创造出一个与外在样貌完全一致,在意义上毫无偏失的世界。 固执于一个表相,并不能了解事物的真正涵意。 外表往往与事实不符,世人却容易被表面的装饰所欺骗。 正义的人在自己遭受不公平的对待时,仍然丝毫不逸出正轨。 我们布施爱给他人,并不是因为我们想给什么东西,也不是因为他人需要,更不是因为他们值得被爱,而是因为心就该如此地被训练。 一心只想要积聚功德而没有增长德行,有如盖一栋美丽的房子却没有做事前的整地,房子不久就会倒塌。 只要透视到表面之下,就可以发现,事实上并没有人,只有物质和心理的元素。 一切都不值得攀缘。 根尘识俱遣,心意识全忘;十方坐断,不通圣凡。我们必须摒除对人生的成见,才能拥有期盼中的人生。 去做他人认为轻蔑的工作,而获得成功,是件伟大的事。 通过所有的诱惑、气节高尚的人是谁?他就是——无论将什么东西放在前面,都不失去平常心面对一切的人。 如果你知道世间的事物都是——无常、苦、无我——你还追求它们那么你就是疯了。 如果我们超越外相,并看见真理的话,我们会了解,其实并没任何事物存在,有的只是宇宙的特质——起初生起,中间变迁,最后消逝,如此而已。 不论心快乐或悲伤,不要为它所骗,这都只不过是骗局罢了。 放下那些本质非永恒的事物。 谈到修行,其实一点儿也不远,就在我们身心的当下。 修行是为了能从一切的情况中「分离」开来,而不是为了去执着任何的状况。 「外表」障碍了「超越」,阻碍人们清楚地见到事物。 苦的根源是「爱欲」与「烦恼」。 人类其实并没有什么。无论我们可能是什么,那也只是在外表的领域里。如果我们拿掉表面,见到超越,我们会了解,并没有什么在那里;只有普遍的特性——出生在一开始,变迁在中间,以及停止在最后。 一个人必须学习去诚实地看,对自己及周遭的人诚实:去了解一个人的极限,并且不被外在的事物所捕捉。 是我们自己的无明、愚痴和缺乏正见,才使生命有了执着,而让生命演变成一座囚牢。这只能说「活该」了! 无明与自我概念,会使我们无法放下对角色的占有。已经养成的惯性思考模式,阻挡着一个全新的内心视野。我们必须跳脱出来,并觉悟一切外相的虚妄。我们的执着来自于我们深信自己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全世界有四十亿人口,正为了能带给他们快乐的一点掌声在努力与生存,这不是很令人好奇且惊讶的吗? 外在所见的绝非真实,它不过是我们演的一场有趣的戏剧罢了。 当我们对感觉作出反应时,便知道自己仍是一介凡夫。 一心念佛,吃苦修苦行,修行不要在形式上装饰我相。 离一切相的清净无碍,才是真正究竟的西方。 这宇宙的一切,都是吾人自心幻化出来的虚幻色相。 如果看经、看戒得到一点知解,便拿来批判他人,心生分别,徒增 我相我慢与是非,也是被经转。 心不安定,看什么事都有我相。 佛非由色相见。心开即是见佛,见自性佛。 修行要没有我相。 去我相我执,才会开智慧。不去贪瞋痴,智慧不开。 万法一相,一相无相。 盖诸法相,皆是自性,所现幻影,念起法生,无明所变,根尘无体,识性元空。 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 于一切法不住不着,不作有无,即是见法。 心行处有,生死业心;心行处灭,常住真心。 多知多解,广求文义,翻成雍塞;求知求解,情存学见,却成迷道。 惟益多闻,滋长我慢,有能有所,全是凡情。 凡有言说,都无实义,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生灭俱尽,得大解脱。 着即烦恼,离即菩提,成相即心,离相即佛。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 我们被身体迷惑、愚弄,因而对存在于我们内在的真正归宿——这颗心,一无所知。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到最后我们又是谁呢?终究都要死的。无论他们指派你当什么,到头来都一样。 假如你能如此看待事物,就会拥有一个可靠的依怙和真实的满足。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名利恭敬、妻财子禄,皆吾人往劫有漏善因所致,本不待求;即求得矣,而人生如梦,转眼皆空。 万法唯一心,权且立虚名,有我非觉体,无相乃真成。 菩提无相,亦无可得。学人若处处着相,处处求得,则其心念,不能与无相菩提相应。 造恶、造善皆是着相。着相造恶,枉受轮回;着相造善,枉受劳苦。 本来清净,何假言说问答? 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问:云何是正见?答: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寻文取证者益滞,苦行求佛者俱迷。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若不随声色动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无事。 迷时人逐法;悟时法由人。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 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有心取相为实,定知见性不了。 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一一诸心,当处寂灭,当处是道场。 境本自空,何须坏相。 离忆想而无法可成,除分别而无尘可现。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 不住一切相。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我心空寂,本无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尽落邪道。 我心本来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相,但莫取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 不着文字名解脱。无心相处,名为彼岸。 不见相,名为见佛。 有时我们为了小小一句话,争得脸红脖子粗,哭笑不得,好似语言有生命一般。 人因怕死而祈求长生不老,怕容貌改变而浓妆艳抹,因厌弃年老而祈祷青春永驻,不断追求不变的事物,有如走进无花果林中,如何能寻找得到花朵呢? 忠诚老实不贪心,道在心中勿外寻,善恶因果自己种,苦乐因缘随心生。 见诤终日喧哗生,久远难能得清心,若依言论求明性,枝叶亦可伪作根。 万境本闲,唯人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 若因想获得别人的赞美,或是来自出锋头的贪婪心,即使是难得的善行,也会产生负面作用。 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时常会因某种人生观改变而带来震憾,改变当然是种可喜的进步,但依然还是要以平常心看待之。 昨天是张兑现过的支票,明天是个不可预知的未来,而现在呢?「现在」只是不实在的一种观念。 道是在心,而不是在外表。 若不了解佛法的真理,只求外在的感应,那就容易退失菩提心。 佛法多门,修心第一。佛称大觉,觉即是心,故离此心外,无佛可成。 语言及文字只是一种表达思想的符号而已。 要离开文字的执着,就要将文字当成是一种真理的观照。 圣人并不是被大多数人赞叹而伟大,圣人是因为彻底了悟自己的这颗心而伟大。 若心不依法修行,名为佛门外道。 着相而求,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 纵你学得多智,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尽名邪行。 功德智慧乃万行之初,功德智慧从无相而来。 自心如秋月,何必向外驰求? 时间并没有所谓一定的定数,于每一个空间当中都可以讲现在。 当你执着于外境之时,清净妙明的真心自然显现不出来。 若透过文字,则会产生执着文字的假相,而加层揣测便偏离了真如。 执着心是业,分别心是业,是非心是业,起心动念无非是业。 修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望文生义,三世佛冤。 所有的论断,都不是在外而是在心。知见不立知,当下即是涅槃。 戒为无相,名究竟戒。 不见一法即如来,是则名为观自在。 无论遇到甚么境界,皆以无相待之。 了了见,无所见,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若不着一切相,见一切境皆是至真、至善、至美。 但能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迷时爱欲心如火,心开悟理火成灰,灰火本来同一体,当知妄尽即如来。 圣人可以掌握时空,而凡夫却被时空所限制。 所谓的「放下」,即是把什么事都化为没有的力量。 名字有什么相干?我们叫做玫瑰的,叫任何别的名字,仍然一样芬芳。 透过语言,任何事情多少会有偏差。万法本闲,唯人自闹。 大部分的人,迷于肉体的美好,即无法看见其结果所引起的灾害。 人情变化无常,世路崎岖不平,以出世的心,面对入世的事,才能解脱自在。 佛陀舍弃有限,故赢得了生命的永恒。放下有限,才能赢得无限。 想获得心灵的解脱,要能不为物牵。 花样越多,越显出一个人的浅薄,如同水流,只在浅滩上才水花四溅。 人因为眼见耳闻,迷惑于假相,活在错误中,才不断地滋生烦恼。 对境无心,色即是空;分别取相,空即是色。 至理无言,大道无相。 内容愈不好的东西,它的商标和包装才是愈像样。 「肉体就是我」乃认贼为父。 肉体只不过是我们的心念所投射的影子,根本无实体。 明心见性无法经由我们的感官觉受到。 我们称之为时间的这个名词仅是测量的代用品;真正的「时间」是唯一的且不可分割的。 智者将心灵从粗钝的物质世界收回。专注于宇宙中不生不灭的本体。 知妄想为空,妄想即是般若;执般若为有,般若即是妄想。 幻相是罩住真理的面纱。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能成就佛道。 为什么美容、整形中心的生意如此鼎盛?因为人们习惯认假为真,而用错心了。 人生最大的障碍和不自在,就是受外界的牵制。对外在虚假的认同,而破坏了我们心灵的统一。 绝对的本体是超越了时间、空间和因果律的范畴。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着之病。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也。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着,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虽知是假,仍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根身器界一切境相,皆是空花水月,迷着计较,徒增烦恼。 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不识佛道,徇(徇:营求之意。)世名字,如狗逐块。 于一法中,而生种种见,如此功业,由行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证,无有是处。 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看读佛经,当须见月忘指,不可依语生解。 由凡夫至究竟觉,其功行唯一离相而已。 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 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 当令心如虚空,超然尘表。如虚空者,不住相是也。 舍一切烦恼是布施,于诸法无所起是持戒,于诸法无所念是忍辱,于诸法离相是精进,于诸法无所住是禅定,于诸法无戏论是智慧。 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自初下手至成佛为止,皆是不住于相。 佛所说法,须于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时契入。 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 内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名为无相行。无相行者,即是安乐行。 三十二相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八十种好属色,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外求有相佛,与你不相似。 有心取相为实,定知见性不了。 逸态闲情,唯其自尚,何事外修边幅?清标傲骨,不愿人怜,无劳多费胭脂。 佛性本来圆满,不住一切相。 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 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无人无我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 若不随声色动念,不逐相貌生解,自然无事。 法身无相,应物现形。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虽纷纷万有,而有即是无也。何以故?本不生故。 五蕴山头一段空,来时无口去无踪;要明落叶归根旨,末后方能达此宗。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 我相一起,便有人相。有人有我,便有和合的众生相,有众生相,便有相续的寿者相。那就诸相竞起,无由见道。 心不住相,还叫什么做世间呢? 三藏修多罗如黄叶止儿啼。若只向句下钻研,各执家法,何异各特黄叶剪成种种花样? 一切施为,尽是法性。不解返源,随名逐相,迷情妄想,造种种业。 真佛无形,真道无体,真法无相。 没来也没去,就是「没事儿」。 离言绝思,任运自在。 如人妄认生死为有,或无生死人告云:本无生死。彼人一朝妄息,生死自除,方 知生死本来是无。只生死未息时,亦非实有,以妄认生死有故。 眼不见谓之希,耳不闻谓之夷,故云无心道现。又真心无形,非见闻觉知之所能解。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法身无相,谁云自他?境智非一,孰云去来? 诸佛说心,令知心相虚妄。 内心不起,外境不生;但凡有相,不是本真。 看万法不用肉眼,而是透过真如之眼,即法眼、道眼。道眼不通,是被肉眼阻碍了。 生死大梦,随倒想生,如从梦觉,倒想自离。若悟真空,五蕴六入,一切皆如, 尘劳本净,无道可修,无灭可证。若得大觉,生死永尽,究竟涅槃,得大安乐。 无端起知见,着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佛度众生出生死入涅槃,其实无生死可出,亦无涅槃可入,不过拔出众生虚妄执见而已。 真源湛寂,觉海澄清,本无能所这端,岂有名相之跡。 如幻三摩地,弹指超无学。 不仗根尘而有 知见为正,依托根尘而起知见为邪。经体本无名,受持无色声,心依无相理,真是金刚经。 今人见人敬慢,辄生喜愠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凡夫智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如虚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执是弄花枝。 来也如是,去也如是;来去一如,清风万里。 不用苦多闻,看他彼上人,百忆及日月,元在一毛尘。心但寂无相,即出无明津,若能如是学,几许省精神。 老僧自有安闲法,八苦交煎总不妨。 无作乃攀缘俱息。 法性本来空寂,荡荡无有边畔,安必取舍之间,被他二境迴换。 莫向文字中求,心动疲劳,吸冷气无益,不如一念缘起无生,超出三乘权学菩萨。 真佛无形,真道无体,真法无相。 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 虽有后修,已先顿悟,妄念本空,心性本净。于恶,断而无断见。于善,修而无修心,此乃真修真断矣! 如来真如,无来无去。 无念清凉寺,蕴空真五台,对境心无垢,当情心死灰,妙理于中现,优云空里开,无求真法眼,离相见如来 ,若能如是学,不动出三灾。 中人乐寂静,下士好威仪,菩萨心无碍,同凡凡不知,佛是无相体,何须有相持?但令心了事,遮莫(遮莫:任凭。)外人疑,如人渴饮水,冷暖心自知。 耳闻无相理,眼空不受色,鼻嗅无相香,舌尝无相食,身着无相衣,意随无相得,心静越诸天,神清见弥陀,十方同一乘,无心记南北。 觉之途 真正的修行,你甚至要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 如果你真的已下定决心要修行,为何还对琐碎的事物感兴趣呢? 不论别人修行与否,别去在意,只要持续不断地好好修自己的行就对了。 修行是为了放下,即使你达到平静,也要将平静丢掉。 认真地投入修行当中,真正地敢于去实践它。别相信他人,只需听从佛陀的教诲。 修行只是关于心和心的感觉而已,而不是一样我们必须去追逐或奋力争取的东西。你所要做的只是试着保持觉醒。 所有正确的修行,最终都必须归至——不执着。 光看别人是不会觉发智慧的。 你的修行应该在你早上醒来的那一刻就开始,一直持续到你入睡为止。 将目标从期望转为超越世间——解脱生死轮回以及由贪心、无明和妄想所引生的苦痛。 不具慈、悲、喜、舍等四项人类德行的人,与禽兽无异。 佛法住世的主旨,即在于导正我们趋向觉悟之道。 「正见」是修行的心髓,有了正见便不会执着了。 若想解脱这世间,就必须真正厌离它,视一切万物是苦,并且畏惧这世间,方才 是步上正道及修习证入解脱的正确态度。 一般世间的工作有它休息的日子,但修行的工作却完全没有任何的休息时间。 我们必须时时刻刻不忘修行,那就是真理将出现在我们心里的时候。 坚执苦行的目的,是要逐渐克服你的杂染烦恼,而非获得赞叹。 佛陀并没有教我们去治疗我们的疼痛,他教导我们去理解、领悟它们。 修行就是正念。 光空想修行就如同痴人捕影,而失其实。 耐心和节制是我们修行之初的基础。 一切修行的意义,是要导引你至解脱,导引你成为一位一切时中都觉知光明的人。 修行人的任务是去发觉超越一切时间与空间的解脱。 佛教徒意谓着——一个了知、觉醒和趣向完美的人。 存道心;消幻业。 既然无人能真正分担或共享我们的悲喜得失,我们又何必事事在意别人的批评。 唯有透过觉悟,才能接近宗教启示的第一义谛。 不要只为了糊口,或因为他人的期待而工作,要把全心全意地工作当成是一种了悟的工具。 清净之道能导致一切苦的止息。 理性和感性不像电灯,可以开关自如,它需要的是耐心与毅力的次第修行。 假若我的心可以慈爱、包容,假若我能使我的心无有瞋怒、怨恨,我在佛法的道上便已踏出了一大步。 如果你希冀进入无限的境界,那就该对有限的事物进行彻底的探索。 这世间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成人教育课程,整个人界正是针对这点而设,绝不是为了寻求舒适、为了致富、家财万贯,乃至成名或改变世界而有。 修行是没有假期的。 去除我执是整个清净道的核心。 除非我们如法修持,否则智慧是不会现前的。我们要有修行的欲望。 所谓的修行是:如果喜欢修行,就去修行;不喜欢修行,也一样要修行,就是要持之以恒。 假若只有听闻佛法而没有付诸行动,便如同在汤锅里的汤杓子,成天泡在里头却不知汤的味道。 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 假如你不花点心思去训练你的心,它就会随着它的本性,依然粗俗野蛮。 知道有妄想,这就是工夫的进步。 静中工夫十分,动中才有一分;动中工夫十分,睡梦中只有一分;睡梦中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临头,又只有一分。 如果我们仍未经过修行或训练自己,无论我们拥有多少知识,仍不能使我们得到解脱。 莫谓发心便是道,无心更差一程路。 可以将自己生命的终点与出发点相结合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类。 我的神学并非信仰的神学,而是行动的神学。 没有拨出时间去力行,生命无非是一场空洞的妄想。 万里程途,始终不离初步。 战胜自己,方为强者。 人们通常只是修习苦行、持戒,盲目地追随着形式而不求达到自在或解脱。 当「正见」现起时,从痛苦而来的「解脱」立刻便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身体老化的现象,我们无法使它做任何改变。但是,我们所能提升和美化的,就是这颗心。 如果你视法的修习,对你的生命而言,非常重要的话,那么,你就会觉得呼吸和修习法是同等重的。 当智慧在你的内心中觉醒时,不论你看哪里,都会见到真理。 佛教是心的宗教。为了增长心而修行的人,就是修习佛法的人。 用你的「心」来听闻佛法,而不是用你的耳朵。 我们不是为了进天堂而修行,而是为了要结束苦。 照着我们自己的方法的话,我们只会在觉得舒服时才修行。如此一来,我们如何能有成就呢? 空想修行,犹如痴人捕影而失其实。 修行基础的第一要点是:诚实、正直;第二:要留意恶行;第三:内心要谦虚,要出离并少欲知足。 如果我们喜于寡言、满足一切,我们就会看见自己,也不会受到干扰。 如果我们不苦,我们就不会去思惟;如果我们不去思惟,智慧就不会生起;没有了智慧,我们便懵懂无知;无知的话,我们就无法解脱痛苦。 一个狂人和一位阿罗汉二者皆咧嘴而笑,但是,阿罗汉知道为什么,而狂人却不知道。 人们的真正问题在于,他们知道,却不去实践。 正精进和戒并不是在于你外表的所为,而是不间断地持续你内在的觉醒与收摄。 你必须修行方能经验觉悟,而且要不屈不挠。 你必须亲身去体验「法」。所谓的亲身体验是去身体力行。 当快乐和痛苦生起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应用佛法,使我们从中得到解脱呢?这就是修行的重点了。 一切烦恼杂染的清除只能透过「开展心灵」,透过正确的修行而来。 一颗空了的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而是空无罪恶且充满了智慧。 不要认为只有在坐或行的时候才是禅修,任何事、任何地方,都是我们的修行。 佛陀指示正确的路径,剩下来的就看我们自己了。 佛法的修习是不能依随你的情绪来完成的。倘若你随着你的情绪来修行,那就不是法了。 别区分白天和夜晚,不管这心是否宁静……就只是修行。 如果一个人谨慎,那么他就是在正确地修行。 试着去继续这修行。如果你无法「全速」继续,那么至少做一半;别浪费生命而不修行。 正确的修行是持续不变地修行。不论行住坐卧,修行必须持续。 我们的修行是去开展某种形式的觉醒,直到它变得比我们以前的觉醒更强。 佛法是在修行中生起的。如果你知道它,你是藉由修行而知道它的;如果你怀疑它,你是在修行中怀疑它的。 佛陀可以指示开展智慧的方法,但不管你开展得多或只是一点点,就看个人了。所谓真实的修行,并不一定指你必须花上整个的精力——只要下点工夫在心上, 来处理所有生起的感觉,特别是那些沈湎于感官欲望的,都是我们的敌人。 当痛苦在我们的心里生起时,我们必须拥有坚定的决心去试着根除杂染烦恼,去舍弃它们。 体认无常和耐心的忍,就接近佛陀的教导了。 了知佛法或见到佛法端赖修行。 佛法并不是透过依循你的欲望便会达到的。你的心也许是一回事,真理却是另一回事。 为了谄媚和名声而修行是误认世俗法为真理。 如果我们不修行,不论我们研究了多少佛法,我们都不会见到它。 别认为经由学习和理解就会明白佛法。或许你是看到了,但你并没有看得完全; 你只以「外在的眼」看,没有以「内在的眼」看;你以「外在的耳」听,没有以「内在的耳」听。 如果超越外在,你将会得到真理并且杜绝一切执着。 佛陀不怕人们的不知道——他可以教导他们,他怕的是那些知道却不照着做的人。 如果你花时间去找寻完美的男人或女人,或是完美的老师,你将无法找到宁静。知识与经验间有很大的差异。 生命真的有意义,但是对不知如何利用它的傻瓜而言,生命一点价值也没有。 于生活中发现佛法的真谛,在人间落实解脱道。 所有宗教的共同目标——心灵的自在与解脱。如果想要觉悟佛陀的教法,四圣谛的苦、集二谛,必须打从内心去透彻。 要觉悟,只有一个地方有可能,那就是——心。 「法」的智慧应该用来渡过苦海,不应该以它为唇枪舌剑而相互伤害。 一切的修行之道,最终的成果都将导致平静,以及去除种种障碍以达甚深的内观。 只有立誓成道报亲恩,才是修行的正因。 如果我们对心不采取任何行动的话,怎么打坐都是无用的。 佛也是人去做的。 阿弥陀佛才是我们究竟归依处。 修行就是在训练我们做人和做事的态度。 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去修。 我们是带业而来,但不要带业而去。 幻化不离,真空不现,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无染,即是修行。 非心非佛,身心俱无,清净皎皎,是名大道。 一乘妙旨,无念为宗,无住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 境识俱亡,入大总持。 欲得心净,无心用功,纵横无照,最为微妙。 事须理智兼释,谓之顿悟。 只有佛学这一门才有完成之时,其他的学科都只不过在不断地周旋而已。 营造建筑物是不错,但却不是最好的事;营建你自己的心朝向美善,那才是最好的方式。 真正的护持佛教必须透过修行来做,依循教法来训练我们的身、口和意。 如果我们正直、诚实,拥有自制力和智慧,我们的修行将会带来成功。 修行如同一把钥匙,如果我们手中拥有一把正确之钥,无论锁上得多紧,都能够把它打开。 开展「正道」。将它分成戒、定、慧——去开展它们到达圆满!这是摧毁世间的修行之道。 无明与理解生在相同的地方。当无明生起了,理解便不能进入,当理解生起时, 无明是无法停留的。 要以「心」去修行,因为世间是产生在这颗心中的。除了我们自己之外,没有人可以替我们修行。 迷则三界有,悟则十方空。 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墬。 若悟得无生,乃证实相。证到实相,方为究竟。 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透脱三界凡圣境域,始得名为出世佛。 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 修八正道就是解脱的要件。 一切人类和一切其他的生命形式,都含有觉悟的潜能。 令人人发自心之智慧,悟自心之常乐,故吾人之自心,即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之阿弥陀佛。 令人人充自心之慈悲,致自心之宁静,故吾人之自心,即能仁寂默之释迦牟尼佛也。 觉树之根,善芽所萌。 在语默动静日用行为中,依佛法实行体验,即是修行佛法。 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 门门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当机不当机的问题,不必强分法门的高下。 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决定可以成佛。 修因感果如种田,水养禾苗,如智水润心田,能念念在道,则处处都是道场。 平常心是道。 真发菩提心的,必须彻悟法性平等,绝不见我与众生有什么差别,如是才能够真实和菩提心相应。 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为什么要成佛呢?为利益一切众生。须如何修持乃能成佛呢?须广修一切善行。以上所说的,要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但须如何才能够彻底呢?须不着我相。 若欲成佛,其主要的原因,即是「悲智」两种愿心。悲智为因,菩提为果,乃是佛法之通途。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 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 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法即空性,佛即觉智。见缘起性空之理,即为见佛也。 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 愿我以此幻化身业,愿我诵此幻化真言,愿我化此幻化有情,愿我证此幻化菩提。 或贪玄妙,或冀神通,必作魔民,难为佛子。 若能归悟刹,先去贪瞋痴,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见性即是佛。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明佛心宗,等无差误,行解相应, 名之曰祖。 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 知心是空,名为见佛。 不受后有名得道。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名般涅槃。 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属,是名得道人。 我们都迷路了,唯一获救的希望,就是认识到我们全都迷路了。 有智慧而不将其贯注在生活中的人,有如一个只耕田而不播种的农夫。 诸业不造,自然得道。 「修行」就好比弹琴,琴弦张得太紧或太松,都无法弹奏出美妙的乐音。过分勇猛的修持,但忽略了修行所需要的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可能会导致反效果。因为,过与不及,都是不正确的态度。 抓芦苇时不小心会伤到手,错误的求道方法也会使人毁灭。 入佛法之海,以信为根本,渡生死之河,以戒为船筏。 我们应当用有限的生命,来孕育无限的慧命。 莫烦恼前头失处,且喜乐今日觉处。 若你每天的发心,都是愿众生欢喜,你自己也会解脱。 从烦恼的人到解脱的人,其间只不过是一步而已。 悟——不是向外悟到了什么大道理,而是彻底认识了永恒的自己。 我们要以佛做榜样,随时回光返照,无所不施舍,并宽恕大地的一切众生。若将物质的欲望降到最低点,将精神领域提升到最高点,即是——「佛」。 学佛乃是学佛的觉性。 我们要做自己的明灯,要做自己的依怙。 学道而不知先后,说理而不分本末者,是名邪见。 口说好话,心想好意,身行好事。 成就菩提的道路有三:(一)有自觉。(二)具良知。(三)明因果。 直心乃万行之本。 无论发生什么,别让你的心迷失了路径。 不要执着在你所看到的一些较神秘或不可思议的东西,就算看到,也不要管他。 境界若起现行时,我们要先以智慧透视、观照,再舍掉习气、断掉种子。若还是 没有办法的话,那么就要远离境界。 观空舍执,直见真如。迷昧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万事不打紧,最重要的是你的心。 自观即自照,自觉即自在。 觉悟必须从心下手,修心才能悟。因为,「悟」是一个心部再加上一个吾字,这 代表是用我们的心去悟,而非用身体去悟。 充满柔软心与感恩心之人,必可成就佛道。 菩提之法,非可修相——悟(了幻即离、离幻即觉)。 「涅槃」——是一种不能以任何方法来描述的特殊心境。 自在、无碍才是学佛的目的。 如来——如如不动来度众生。 如今但向无中栖泊,即是行诸佛路。 学佛就是要你认识自己,找到永恒的生命。 学佛就是在学做人。 若能慈、悲、喜、舍即近佛。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 时光灭处命光微,到眼繁华转眼非。莫在险途贪五欲,弥陀日夜望儿归。 人活着,唯一任务就是净化自己,发觉生命的唯一真实。 修行要有耐性,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平常心是增长佛心的泉源。 修身践言,慎终如始。佛法就是唤起生命觉醒的一种方法。 修行人应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养性者,善言不离口,乐善不离手。 契合空性,摒除自我执着,才有自在逍遥的人生。 不断地沉思、冥想,苦心探究人生的真谛,此人非圣即贤。 追求有两种;错误的与正确的。错误的追求,不能脱离生老病死;正确的追求,即能超越生老病死、一切苦恼。所谓「悟」即是正确的追求。 身心虽然会遭破坏,但佛性却不至于破坏。 人应及早悔悟,猛省回头,适可而止,免生忧患。 「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说法不应机,皆是闲言语。 如果没有得闻解脱的无上妙法,纵使在天堂,生命也毫无价值。 一个人宁可死上千百次,也不可以在无知的状态卑贱的活着。 真正的开悟就是认知、肯定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完成了生命的觉醒。 我们从生生世世以来,一直重复地做着同样的事情。没有闻到佛法讯息的人,生与死只是物理、化学变化而已。 悟道时,心灵的束缚消失了,一切的疑惑也都烟消云散。 一般人只知求生,却不知还有比生更重要的事。 但随时随处息业养神,增长圣胎,显发自然神妙,此即是真悟、真修、真证。 寻求开悟——就像人类生病时,不停的寻求良医,直到被治愈为止。 「光」无法隐藏,「悟」无法虚伪。 真实的悟,只是生命的觉醒,只是认知了原本自心,即原本的自己。 明心见性是生命中唯一真实的生命。 悟道的圣者,击溃了死亡大军,享受永恒不朽的喜悦。 世间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 众生皆有佛性,所以我们要信佛、学佛、念佛、成佛。 为什么不享受内在的生命,如同享受你的财富一般呢? 学佛就是要指引你认识原有的智慧与真实之心。 凡事皆有出路,恳切寻找,必能找到,真理也是如此。 将已得的知识,带入人生经验中,体会认知的喜悦,你将得安宁。 人生是永生的幼年时期。 菩萨不觉余事,只觉自身。因自觉于心,亦同于觉悟一切众生之心。 如果你一直为「我何时才能开悟」而操心,那么你将不可能开悟。因为在开悟中,没有所谓的担心、害怕这回事。除了愚痴之人,没有一个人会把生而为人所得的这个重大机会错过。 甘于淡泊,乐于寂寞,功到自然成就。 修行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佛的觉是绝对的,不是对迷而言的觉,是本来有的,自性的觉。 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在笼子里研究笼子的构造,不如赶紧逃出笼子获得自由来得迫切而重要。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见性门中,唯在一念生信。 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若人守一,万事毕,是悟道之妙也。 直心直行,直取无上菩提,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 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道不远人,人自远之。 欲令菩提心转胜坚固,成无上道,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悟。 平常心是道。 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一如,名无上觉。 信解修证惟了义,动静语默尽禅机。 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若不学道,滴水难消。 达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 诸法如义,即名如来。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如来——本来如此。 见诸法实相,名为见佛。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因缘到时,如迷忽悟。 不见一物是名见道。 时势创造世间的英雄;觉悟诞生出世的大雄。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觉醒的方法。 信而不解,增长无明,解而不信,增长邪见,故知信解相兼得入道疾。 修心之人,欲入无为海,度诸生死,莫迷真心体所在也。 今知无生死,而不能了生死者,功夫不到故也。所以知无生死,不如体无生死。 体无生死,不如契无生死。契无生死,不如用无生死。 一心为本,诸法为末,欲渡生死海,应以心智而度之。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 参禅只为明生死,念佛唯图了生死;但向一边挨得入,两条门路不多争。若意识顿空,则轮回永息。 不用广学多闻,不要辩才聪俊;不知月之大小,不管岁之余闰。 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误迷巢,千种言语万般喻,只为劝君早归去,眼前一片黑云生,休教迷却山前路。 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事相门中,不少一法。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学道而不知先后,说理而不分本末者,是名邪见,不名修学。非唯自误,兼亦误他,其可不慎欤!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到。 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将萤火热须弥山,终不能得。 拟将心意学玄宗,大似西行却向东。 工夫或得轻安,或有省发,不可便为悟也。 将心待悟终不悟。 梦不待觉,睡熟时自觉;花不待开,时节到自开;悟不待悟,因缘会合时自悟。 登山之道不同,但同见高岭明月。 由集能生苦,因苦复生集,八圣道能超,至妙涅槃处。 菩提翻觉道,以此道觉,其定慧均等故也。 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生命的意义在于觉醒;生命的目的在于解脱。 欲得真成佛,无心于万物,心如境亦如,真智从如出,定慧等壮严,广演波罗蜜,流通十方界,诸有不能疾。报汝学道人,只么便成佛。 觉悟是在你停止希求时出现的。 学佛是为了开采永恒的生命。 不要为了糊口,或因为他人的期待而工作,要把全心全意地工作当作是一种了悟的工具。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