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佛经 -> 圣严法师| -> 圣严法师《平安的人间》 -> 正文阅读

[佛经]圣严法师《平安的人间》[第4页]

圣严法师|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5] [放入我的收藏夹]
第八篇 佛化家庭
过去佛教经常被误认为是消极、厌世、逃避现实的,甚至以为凡是学佛的人,都应该出家,就应该没有家庭;信仰佛教的人,就必须脱离人世。
其实,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在僧、俗、男、女四众的佛教徒中,只有少数人出家修梵行,绝大多数的佛弟子,都还是在家人。因此,佛法的观念与方法对家庭必定是有帮助的。基本上,佛教对于家庭的看法,是从净化婚姻,建立佛化家庭开始;而当家庭净化后,社会人间也就净化了。
净化人间,必定要净化社会
净化人间的目的是为了要净化社会,净化社会的目的是为了净化世界。佛教徒希望把佛教所说的净土,在人间落实建立起来。
净化人间的着力点,是从净化家庭开始
净化家庭要从净化婚姻开始。家庭的组成,是从男女结合的婚姻开始,所以近世以来,佛教界都在提倡佛化的婚礼。法鼓山除了推动佛化的联合婚礼,并且也编了一本小手册,叫作《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
佛化的家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孝敬父母如同礼敬供养三世诸佛
佛教徒称呼父母为「老菩萨」,便是要把父母当成佛菩萨一样的恭敬、孝养。对于已婚的男女而言,各有两家的父母,男的有父母及岳父母,应当平等敬养,女的有父母及公婆,必须两者兼顾。
(二)夫妻是同修净业的菩萨伴侣
我们中国人说,夫妇应相敬如宾;对佛教徒而言,夫妻之间应彼此当成同修伴侣,互以「我家师兄」和「我家师姊」相称,把对方当作共创幸福的善知识来看,彼此相敬、相让、互助、互谅并互相关怀。
(三)对于子女要像母鸡带小鸡那样的呵护备至
中国人所说「养儿防老」的观念,佛教徒并不赞成。佛教徒对子女的爱护和教养,目的不是为了防老,乃是为了负责,毕竟每个人的福报与业报,各有因果,各有因缘。父母教导儿女建立孝敬父母的伦常观念,却不必指望儿女一定要奉养父母,否则当指望变成失望之时,便会衍生出无穷的烦恼。
家庭的成员当各尽其责任和义务
(一)对夫妻双方的家庭
现代人在婚后应该对于三个家庭,负起关怀的责任:
婚后由男女两人组成的小家庭,是夫妇两人自己的家庭。
对父母的家庭,包括父母以及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兄弟姊妹的家庭。
对于岳父岳母的家庭,公公婆婆的家庭。
(二)对子女的教养
婚后的男女,如果计画养育下一代,就应负起做父母亲的责任和义务。做父母亲应该有三个条件:
若希望子女的身心健康,则在怀孕之前,夫妇两人都要保持身心的平衡与健康,否则对胎儿将造成不利的影响。
太太怀孕后,夫妇两人更应该经常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否则会影响胎教。或许会有人认为:「丈夫大概不需要做胎教的工夫吧?」其实,丈夫如果对妻子发脾气,是会影响妊娠中太太的心情,间接也影响了小孩子;因此夫妻两人都应该共同担负起胎教的责任;乃至在子女出生之后,一直到子女成年为止,父母都必须为了儿女的教养,而经常保持心平气和的健康状态。
除了胎教外,佛教徒也特别重视对子女的管教,做父母的,除了自己要有平衡和健康的身心,更应该以身教、言教陪同子女一起成长。此外,佛教徒把子女称为「小菩萨」,是以迎接菩萨的心态来欢迎子女的出生,把他们当成是来成就自己修行的人,成就自己行菩萨道的人,所以要和他们一起成长。
佛化家庭应有的经济原则
(一)正命营生,不违五戒
用正当的方法,以自己的体力、技能、智能、资本、智慧来谋取生活的所需,但是要尽量避免从事与佛教五戒相违背的工作,那就是不可以从事杀生、偷盗、赌博、邪淫、妄语,乃至于买卖酒类等的行业。
(二)量入为出,妥善规画
经济的收入应该要量入为出,不做守财奴,只知赚钱而不用钱;用钱则可依:家庭的生活、营利的资本、资产的增加、储蓄生息、布施行善等五个方向来规画。
(三)孝养周济,布施行善
除了家庭、储蓄与经营所需之外,盈余的财产也应该用在孝养父母、救济帮助亲戚朋友,以及布施贫穷,供养三宝,做宗教慈善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
总而言之,现代家庭应该要有宗教的生活,而佛化家庭的宗教生活,应该由佛化婚礼开始,然后用佛教化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来教育子女,同时每天要有定时定数的修持恒课。(一九九四年九月三十日,讲于辅仁大学)
第九篇 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什么是佛法?
顾名思义,佛法就是佛陀所说的法要。释迦牟尼佛在人间说法四十九年,他所说的法并不是要人把它当作一门知识学问去研究,而是教我们如何离苦得乐。因此,佛法本身就是具有实用价值的。
佛法的基本思想──知苦与离苦
佛法的基本思想,说的无非是知苦与离苦。知苦是生活的事实,离苦则是生活的目标。
曾经有一次我在演讲时,问听众说:「有谁结婚超过十年,而夫妻从来没有吵过架的?」结果,有位立法委员举手,他们夫妇两人都是三宝弟子,互以同修伴侣相待,所以不曾吵架。
要做到夫妻不吵架,看似困难,其实也很容易。只要想想,当对方找你吵架的时候,你已经觉得很不是滋味了,假如你再还以颜色,一定是雪上加霜,苦上加苦,自己受了苦,还要叫人家也受苦,彼此苦苦相逼,何苦来哉?
但是这个道理虽容易听懂,却不容易做到,即使是身为佛教徒,在境界来临的时候,往往也经不起考验。例如有些人就会说:「他害我这么苦!我也要叫他尝尝这个滋味,否则不就没有因果报应了吗?」
因果报应岂是这种讲法?因果是贯穿三世的,你现前所受的苦,就是果报,受了苦就等于还报一样,如果你不肯偿还,反而想要变本加厉,以牙还牙,彼此斗来斗去,冤冤相报,那就没完没了,永无尽期了。真正懂得因果的人,是能知苦、受苦,并且不再制造各种苦因。所以说,夫妻两个彼此为难,互相报复,不但不慈悲,也没有智慧。
离苦的方法
(一)正知见
佛法指出了苦的事实,目的是要我们远离诸苦。但是如何离苦呢?
佛法中的四圣谛──苦、集、灭、道,是转凡夫为圣贤的道路,苦谛是人生论,道谛是修道论。道谛的内容分为八项,称为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精进,只要修成八正道,便是离苦的解脱境界。
正确的知见非常重要,正确的知见是相信三世因果。有了正知正见后,就会相信自己这一生所受的苦,是肇因于过去无始劫以来所造的业。常有人说:「我这一生从来没害过人啊!为什么要受伤害呢?」要知道当前的果报正是过去生中所种的因。
我们从无始劫来,流浪生死,在这么多的一生又一生当中,不知道跟多少众生结了善缘及恶缘;结了善缘便能得善果,结了恶缘自然就会得到恶报。因此,果报不能只看现在这一生;许多人因为看不到现世报,就以为没有因果,事实上,今生所造的恶因,如果不在今世受报,来世一样逃不过因果律。
(二)不造诸恶,坦然受报
如何才能够离苦得乐?首先是停止一切恶因,亦即不造诸恶,然后是坦然受报,自己在受报受苦的同时,也要救苦救难。即使人家让我们受苦,非但不以为忤,反而要为他设想,替他谋福,这就是菩萨精神。如果能行菩萨道,虽然自己受苦、受委屈,也不会认为不公平。
我有一位在家弟子,出生不到三天就被父母卖掉。他年过半百后,为养父母送了终,此时生身父母也行将就木,照顾他们的担子又落到他的身上。别人为他抱不平,他却对我说:「师父啊!我真是很有福报,别人只有一对父母,我却有两对!」
他能这样想,心里就很平衡、愉快。相反地,如果他埋怨着说:「我的生父母真不是人!我生下来不到三天,就把我给卖了,现在老了,还要我来养他们,简直没有天理!」这就非常痛苦了。
像上述这种儿女比父母付出较多的例子,少之又少。多半都是父母付出的比较多,儿女付出的比较少,这算不算公平合理呢?没有什么不公平不合理的。只要自己心平气和,生活便能快乐一些。
现在的社会样样讲求公平,但是,真的有办法做到吗?例如为什么只有太太怀孕生产?男人却不会怀孕生产呢?所以,在某些事情上是根本无法公平的。公平的真义应该是:每个人站在各自的立场与角度,适切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就是合理公平。
尤其是具备了佛法的正知正见后,透过正确的因果观,会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福报、因缘和智慧,每一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懂得这层道理,便无所谓公平不公平,就能够心平气和,没有烦恼,眼中的敌人自然就少了。
佛法的作用
佛法的作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日常生活的应机接物,2.断除烦恼,3.圆满成佛。
从这三个层次来看,便知道我们不要好高骛远,冀求一步登天,应当老老实实,先从日常生活的起步点做起;而且不论在那个层次,都要靠自己努力,而不是一味仰赖佛菩萨的加持。
当然,外力的加持并非不可能,只是不可靠。我们中国人常说:「自助而人助,人助而天助。」如果自己没有半点工夫,一旦外援断绝,便会陷入苦难的深渊。例如说今天没有饭吃,别人也许可以暂时给你一片面包,但是下一餐呢?就算下一餐再给你一片面包,那么明天呢?即使有人可以天天给你一片面包,但如果有一天这个人出远门了,或者他自己也三餐不继了,那么你所仰赖的这个对象就靠不住了。或许有许多人愿意相信权威的神,寄望他给予一切而永恒的恩赐,可惜那仅是信仰,未必是事实。
但是要注意的是,虽然佛法告诉我们,自力更生最重要,但是否定别人,完全依靠自力也不对,那会变得刚愎自用;我们仍然需要别人来指导我们如何运用佛法,也相信诸佛菩萨及护法龙天的慈悲呵护。
在家居士应如何修行
曾经有一位信众对我说:「师父啊!我好羡慕那些没有家累的师兄们,他们可以专心修行,而且都好象很有道行的样子!」
他的弦外之音不外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只不知他家里那本难念的经,究竟是婆婆妈妈经,还是丈夫儿女经?总之,有家就有经。那么,如何让这部难念的经变得容易一些呢?其实,在浩瀚的佛经当中,是有一部《六方礼经》,专门指导在家居士,如何谨守自己的分际,如何修行。
(一)在家应知《六方礼经》
《六方礼经》全名叫作《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这是一部指导在家居士如何持家和修行的经书。何谓六方呢?经中指出: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夫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僮仆、执事为下方,沙门、婆罗门、诸高行者为上方,这六方实际上便包括了人生各方面的人际网。经文中把每一个人所应该扮演的角色,规画得非常清楚,例如做父母的应该为儿女尽什么责任,儿女又应该为父母尽什么责任;还有老师和学生之间,员工及老板之间,彼此所应尽的义务等。
针对夫妻相处之道,经中指出,丈夫对妻子应该注意五点:1.相待以礼,2.威严不[女*辟],3.衣食随喜,4.庄敬以时,5.委付内家。而妻子对丈夫也有五项要注意:1.先起,2.后坐,3.和言,4.敬顺,5.先承意旨。虽然由于时空背景的差异,未必适用于当前社会,但其所传达互敬、互信的原则,仍是值得遵守的。
这部经的内文相当丰富,可惜流通不广。不过,看不到这部经没有关系,法鼓山出版的《佛化家庭手册》、《佛化婚姻与佛化家庭》以及拙著《怎样做一位居士》这三本手册,内容就是告诉大家,如何做一位在家居士,非常实用。
(二)正常的生活作息
作为一名在家居士,要有正常的生活作息,不要暴饮暴食、狂嫖烂赌、酗酒吸毒。
(三)结交善知识
如果一个人所交往的尽是酒肉朋友,想拥有健康正常的生活态度也难。儒家主张:友直、友谅、友多闻。结交朋友要选择直心肠的人,不用心机盘算你的人;但是「直心」未必是「心直口快」的人,心直的人,口不一定快,口快的人常惹是非。友谅是结交能够谅解你的人,宽容你的人。友多闻是与有丰富知识学养的人做朋友。
佛教中有个名词叫「善知识」,释迦牟尼佛鼓励我们应该多亲近善知识而远离恶知识,等于儒家所说的「近君子而远小人」。但是谁是善知识呢?益友、诤友都是善知识。至于我们自己,即使现在尚不是善知识,也要学着做他人的善知识。
(四)但尽义务,不问权利
常听许多人彼此抱怨,说自己的太太不贤慧、先生不忠实、婆婆不体谅、媳妇不乖巧、儿女不孝顺……,究竟是谁不好呢?我认为,凡是抱怨的人都不好。其实只要把家里的人都当成菩萨看,善尽自己的责任,至少你已问心无愧了,又何必抱怨。
之所以会闹家务事,甚至闹家变的原因,都是当事人的内心有问题;不是把家人当作敌人看,就是把家人当作财产来支配。
曾经有一对男女来找我,一见面他们就说:「师父啊!我们准备要结婚了。」
我说:「恭喜!恭喜!」
他们说:「将来我们要是吵了架,要请师父来评理。」
我说:「请你们千万不要自找麻烦,还没有结婚,就准备吵架。」
听了我的话之后,男的就对女的说:「听到了吗?以后你要听我的话,不可以和我吵架!」
女的却对男的说:「不!是你要听我的话,不要和我争,这样子,我们才不必麻烦师父!」
事实上,这对青年男女还没有结婚,就已经开始吵架了。
人间就是这样,想要夫妻不吵架,真的很难。《六方礼经》还有前述的三本小书,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尽自己的义务,对家人应当要负什么责任,做父母的有什么义务?为人子女的又该如何?如果人人都知道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什么样的责任,彼此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抱怨了。
(五)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曾经有两位法鼓山的护法居士,因为公司不景气而被解雇了,我问其中的一位居士说:「你的工作怎么样了?」
他很平和地回答:「师父,您不必担心啦!」
其实我是关怀倒不是担心,而他是如此的心平气和,如果换作其他人,大概就免不了要抱怨一番了。
第二位居士的际遇更令人不平,他在被辞退前的连续几个月当中,老板不停的要他加班,因为他是一个部门的负责人,而加班又不给加班费。大家都以为他大概要升官了,没想到工作赶完了之后,就被解雇了。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大概会忿忿不平,气得七窍生烟,但是他一点也不生气,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得到学习和成长。反倒是许多人为他击鼓鸣冤,认为这位老板真是岂有此理。
这件事过了几个月,我问他:「你的工作有着落了吗?」
他答道:「师父,我已找到工作了!」
我说:「那是因为你心平气和,所以能够很快又找到工作了。」
像遇到这种情形,事实摆在眼前,光是生气也解决不了问题,那又何必生气?不如接受现况,勇于面对与改善,这个就是将佛法用在日常生活的好例子。(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三日,讲于美国纽泽西州,游贞玲居士整理)
第十篇 人生为何
很多人问我:人生的本质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那里?人生的目标是什么?
人生的意义是尽责、负责
人生的意义在于尽责任、负责任。每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的生命过程中,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做儿女、然后做父母;做学生、然后做老师;做同事、做长官、做部属、做朋友。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是属于责任的范围。
如果没有尽到责任,所扮演的角色就叫「不伦不类」,通常我们形容很奇怪的样子叫不伦不类。如果从伦理的标准来看我们自己,常常会发现自己是不伦不类的,因为只要在某个角色上责任尽得不够的话,就是不伦不类。
人生的价值是奉献、贡献
什么是人生的价值?很多人认为一个人有名、有地位、有势力、有钱,就表示他的价值相当高。然而这些到底算不算有价值?可以算是,也可以说不算。那就得看他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有多少,如果没有贡献,只有地位、只有钱、只有名,那么他的价值就很有限了。
所谓奉献、贡献,也要从尽责任、负责任着手,并且从不同的角色来尽责、提出贡献。
在这个世界上,与我们有直接关系的人并不多,如果要你把从有记忆开始,与自己相关的人的名字一个个写出来,看看会有多少人?相信不会太多,恐怕很少人能够写出一千个与自己相关的人名吧。每人心里想到的亲友,转来转去就是那几个人而已,但若论到间接有关系的,那人数就很多了。
讲责任可能只要对某些事、少数特定对象负责,若讲贡献就不一样了,无论是否扮演尽责任的角色,在任何场合,对任何对象都有贡献的机会,无论你跟他是不是有直接关系,同样可以有贡献。
例如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个陌生的小孩子要过马路,你并没有责任必须去带他过马路,可是此时就是一个贡献的机会。也许很多人会这样想:「那个小孩子自己过马路,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我现在要赶路,没有时间。」可是,如果那个小孩子突然被车撞了,而一个举手之劳便可救人的机会就这样白白错失,岂不令人遗憾?
承担贡献的任务
所以贡献,不一定是在自己有直接关系的范围之内,而是可大可小、可近可远的。大可广被全世界,乃至对一切众生,我们都应该承担起奉献、贡献的任务来。虽然人生的意义是尽责、负责,只要把自己现在职务上的分内事做好就够了,但这仅是尽了本分,尚不能说有什么大贡献。
当我在日本留学期间,先师东初老人发现台北市有几个寺院发生争产争权的纠纷,便写了一封信给我说:「现在的佛教可怜极了,弘扬佛法的工作没有人来做,寺庙的产权倒有人争抢。」不仅仅是佛教徒本身在争抢,连政府也在抢庙,说这些庙是日据时代日本人建造的寺院,属于敌产,应该收归政府所有。不过,我的师父仍勉励我说:「现在大家只抢庙,而没有想到要抢救佛法,以佛法来抢救人心,我们应该要负起抢救佛法命运的责任。」
所以说,佛教界光抢救寺庙是无大用处的,努力培养弘法的人才,对社会有了贡献,才是根本的办法。例如今天的佛教,对台湾的社会已有显著的贡献,便表现出佛教有其存在的价值。就好象前一阵子贺伯台风过境,农禅寺也是受灾户之一,全寺在一公尺深度的水中淹了两天,损失很大。但我告诉法鼓山的四众弟子:「我们虽被水淹,还是要发动全省信众响应救灾工作。」最后大家总共捐出了新台币三百万元。这便是表现出法鼓山这个佛教团体,对社会具有正面的价值。
同样的,这几年我们法鼓山农禅寺举办了各式各样的营队,从小学生、国中生、大专生,也为中学教师、大专院校主管以及社会菁英,举办了各种梯次的禅修营,例如「教师禅修营」、「社会菁英禅修营」等等。
其中「大专院校主管禅修营」,参加人员包括各大专校长、院长、总务长、学务长、教务长以及系所主任。我们只想要付出,并没有想到要回收的,所以在活动结束的时候,有学员问我:「如何回馈法鼓山?」
我说:「愿你们把在禅修营中听到的、学到的,认为是有用的一些观念和调柔身心的方法,带回家、带回学校,分享给愿意接受的人,这就是回馈法鼓山了。」
其中有一位教授不解的问我:「如果仅是如此,长久下来,法鼓山不就要被吃垮了吗?法鼓山还能有钱建设吗?」
我说:「我们越有这种付出奉献的心,来护持我们的人就越多。」
我告诉他们:「你们来法鼓山参加禅修营,就像批发商来工厂的仓库进货,回去以后就可以替我们做中盘商及零售商。你们给社会的奉献就是代替我们对社会的贡献,也是我们的收获;也可说就是你们对法鼓山的回馈,显示法鼓山对今日台湾社会的价值。」
受报、还愿及发愿
人生的目标是来受报、还愿、发愿。
受报是在过去所做的,不管今生、前生、过去无量生,做了任何事,这一生之中只要因缘成熟,就要接受果报;做了好事受福报,做了坏事受苦报,一直到成佛为止都在受报,因为从无量劫以来跟众生的关系,恩恩怨怨纠缠不清。
可是,人在受福报的时候,认为一切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受苦报的时候,心里却不服气,总觉得自己这一生也没做过什么坏事,怎么会有恶报临到自己头上。
发起法鼓山举办大专院校主管禅修营的现任立法委员丁守中居士,在一次结营典礼上与我们分享他的经验,他说:「有一次我儿子到游泳池玩,正值游泳池在放水,他看见有一位同学的身体被放水的孔吸住了很痛苦,便下水抢救,结果他自己的一条腿,也被吸进去,受了重伤,差一点要截肢。我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一个念头就想:『奇怪,我这一生都很热心公益,是个好心人,为什么我儿子会这样子?』当时我心里很不服气,过了一阵子,忿忿不平的情绪才慢慢安定下来了,心里又想:『这大概是因果报应吧!可能是我过去世做了什么不好的事,害我儿子也跟着倒楣。』后来马上又转了一个念头:『这个孩子命中大概就有这次灾难,能够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样一想就不再懊恼了。」
他能这样想心情就很平静,而这就是「受报」的观念,成了他心平气和、面对灾难的力量。
此外,我们出生到人间,也是来还愿的。从过去到现在,不知已许了多少愿。诸位在小的时候可能就许了很多愿:「如果我长大了,我要……,如果我毕业了,我要……,如果我嫁了丈夫,我要……,如果我做了妈妈,我一定要……,如果我是老师的话,我会……。」大家在一生之中,所许的愿还真不少。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书,但那时候不容易找到书,当时一位军中的同事就说:「老兄啊!你喜欢读书,我以后要开书店,让你读个够。」
我说:「你开书店放不了几本书的,书架上的书是有限的,为什么不开图书馆呢?」
他说:「开书店还会有钱赚,还能维持生活啊!如果是开图书馆那我只有赔钱了,对我一点好处都没有。」
赚不赚钱这点我倒没想到,我只说:「我将来要办图书馆。」
他说:「那只好你去办了。」
我讲过以后,其实根本不知道有没有因缘实现;三、四十年过去,机会终于来了,我创办了中华佛学研究所,便有了图书馆,藏书好几万册,将来法鼓山的佛教专业图书馆更预计藏书二十万册,还有法鼓人文社会大学综合图书馆。所以我许的愿,已经在逐步兑现了。因此,许愿是一种动力,即然许了愿就要还,所以还愿也是一种人生的目标。
有人在参加我们的禅修营时,我也鼓励他们发愿。例如遇到腿痛难受时要发愿:「不听到引磬声,腿再痛也绝对不放腿。」不过发了这个愿以后,多半的人还是会中途放腿换坐姿的,因为腿实在是太痛了。有的人发过几次愿之后就不想再发了,因为觉得既然做不到的事,为什么要发愿。但是我还是鼓励大家一次又一次的发愿,慢慢的你会越来越能够坚持,愿也越来越能够兑现,如果你只发一次愿就不发了,那个愿力是不够强的。
佛教徒每天做早、晚课时都会唱诵「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许多人常常在发过愿以后,就跟家人或同事呕气、吵架,事后心里又觉得难过、后悔,心想才刚发愿要度众生、要断烦恼,现在又违背誓愿了。可是我都告诉他们,只要一次又一次的发愿、再发愿,情况就会渐渐改变,愿力就会日日增长起来。
发愿的层次
发愿又可称为发道心、发菩提心,从凡夫到成佛,可分为五个层次。
(一)人道
道心的「道」字,就像人生的旅程。生命的历程与方向,叫作人生之道。
人活在世界上,有自己应走的路,而且必须有近程、中程、远程的人生目标,学习从近处着手,远处着眼,所以上路的时候,一定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接下来步步踏实地往前走去。
由此可知,发道心是要从做人的立足点开始,尽到做一个人的责任,具备品格与品德。如果连做人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不像人的行为、想法,就会有人骂这种人是「衣冠禽兽」。
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一,他们真的很可怜,不知道该如何好好做人。第二,他们不能自主,受环境的诱惑、刺激、威胁,使得他们心不由己、身不由己。
法鼓山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是从人的基础开始,希望大家把自己现在所具备的身分、所扮演的角色,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要发道心成佛的话,先要发愿把人做好。
(二)天道
行人道仅是尽人的本分、尽人的责任;修行天道,则当贡献自己、服务社会大众,把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视为自己照顾、贡献、服务的范围。像这样的人,有这么大的心量,做那么多的好事,都是聚积上生天国的功德。
但是行天道的人只想到我们这个地球的人,尚未想到他方不同的世界,也没有想到其他的众生,而且尚有心存追求天福的念头。
(三)解脱道
再其次是解脱道。那是要放下四大、五蕴的身心世界,使恶业不起,烦恼不生,超越三界的生死苦海。
(四)菩萨道
行菩萨道,是人天善道加上解脱道的功德,不但能在人间广结善缘,更是以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众生作为服务、贡献、关怀、照顾的对象,并且为善不是为求福报。大乘佛法向来鼓励人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必定要从许愿、发愿、还愿开始。
(五)佛道
最后,最高的层次是佛道,就是发「无上菩提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心经》、《金刚经》等许多经典,都鼓励我们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仅仅发成就人道、天道的心,还要发行解脱道的心,更当发菩萨心,而当菩萨心行究竟圆满之时,就是无上佛道的完成。(一九九六年八月十三日,讲于法鼓山农禅寺教师禅修联谊会)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5] [放入我的收藏夹]
  佛经 最新文章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8 15:26:22  更:2021-08-18 17:11:02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