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宏海法师:弥陀要解 -> 正文阅读 |
[佛经]宏海法师:弥陀要解[第4页]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23] [放入我的收藏夹] |
第四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好,请放掌。我们大和尚慈悲,诸位常住师父慈悲。 今天是我们讲《弥陀要解》的第四讲了。我想大家来闻这个净土法,一切法都有它的核心处。净土法门,我们学过来看过去,一定要把目光最后锁定到几个点。你比如说在往生之前,我们要知道怎么往生,就是不是说这个成佛如此之难,往生快速成佛,这个事情就与我无关。或者你听得入心了,听对了,一不留神往生了,这辈子就成道了。其次呢就是说怎么往生,利用我们的这个心地法门,它到底往生的时候掌握怎样的诀窍,其实或许很简单,也很保险。第三个,有时候目光投不到那儿,但是我们在教法上要了解到,就是往生后意味着什么。一旦成功往生,成为清净海众的一份子,经典里面讲说,“皆是阿鞞跋致”啊,“多有一生补处”啊等等,他们有什么待遇?一个凡夫一旦入到这个会所里边,这个人脉圈里边,你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加持?这是这三个点了解了以后呢,才能够说有把握,把自己的心依在净土上。 那因为我们刚开始讲呢,速度稍微放得比较慢,也把它掰开了讲。慢慢地我们就会进入到一个相对来讲,贯文贯得快一点。 今天我们开始从,你看上一讲讲到“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下面的一句,“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这是讲这个横超,讲净土法门。“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这是讲行门,独自把它这个执持名号这一法呢,给它提炼出来了。所以我们来先看这两句。确实蕅益大师讲的《弥陀要解》呀,字字句句都在“要”上。你就是想把它删掉一个标点符号好像都不妥,多增一个字又觉得多余。 这里讲到的净土法门,他形容的是“直捷圆顿”。这就回到我们刚才讲到的几点。它怎么个圆顿法?第一个圆顿就是可以以信代解。什么意思呢?一切佛法的修证无非就是要信解行证。大家知道,见道以后才能开始修道,修道然后才能再论证道,这是定论,千古不易的铁律。可是我们要知道,这里边信解行证,虽然说修行呀,证果呀这个非常久远,艰辛,最难的是见道这一关。 相信的话,听了佛法,但有几分慢慢地就入了这个道了。可是你要见道,也就是开悟,依照着教下叫做“大开圆解”,依照着禅宗就叫“明心见性”,很不容易。其实我们现在有时候,横插一句啊,就讲到这个密法里边的“即身成佛”。末法时期“即身成佛”还是这个水平,是知见跟佛一样了,不是说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成了二死永亡,三德究竟的圆满佛。“即身成佛”就是这个开悟。所有的行者里面最难的就是通这一关,可是你这一关通不了的话,就叫盲修瞎练。只有净土不一样,净土是只要你信愿持名,你觉得西方是有,这个三资粮可以往生。一旦往生,常讲到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所以第一个圆顿就是,圆顿在它不必求悟的顿悟之法。也就等于说,信心为什么这么要求高啊?你看信愿行三资粮,净土里边是极其要求你的信心要纯粹,要不夹杂的。它就等于说信心把最难的开悟开解的这一关,给引带过来了,四两拨千斤,念佛开始就入了正修,就开始圆修了,不是盲修了。这是第一个圆顿。 再一个圆顿的话,你比如说,从法门校量上,怎么个直捷法呢。我们通常说所有的法门里边,最直捷的不就是禅宗嘛。一直在讲说,所谓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的这个已经够直捷圆顿了,可是净土法门,特别是在《观无量寿经》里面讲到了八个字,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所以我们在忆念观想阿弥陀佛的时候,怎么样呢?当体就是心作佛,“作”就是向那儿靠拢,“是”就是当体本来就是。所以就这么一个法,更为痛快直捷。可是从难易上而言呀,大家想,见性得有多难。现在我们去,你看看远的这个公案就不说了,就近这是最能够亲近到的虚云老和尚,这个应无所住呀,年谱里边数次的开示就为了这一念说,能够桶底脱落。 一辈子带了那么多弟子,依然还是为了引到这桶底脱落。但是你要离心意识呀。大家知道,我们要离开这个心意识,就跟等于说离开地球引力腾空一跃起来一样,是非常难的。这才叫做灵光显现了,叫见性。可是持名观想的话,只要我们想着阿弥陀佛,想着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作佛是佛。所以第十二代祖师,彻悟禅师就评价过这个法门,他说如此看来,怎么呢?见性难,作佛易。就是你要开悟,你都太不容易了,但是你念佛往生成佛比开悟要容易。甚至有的讲到说,得人身比往生都要难,这个不是过分话的。得人身,杀盗淫妄酒五样儿你得持全,至少一样儿要全了,无漏了,是得人身的资格。往生只需要三个资粮,信愿持名。所以这个帐你随便一算的话,就很明了了。头一个就是说举信,光讲信的时候悟已经给它带过来了,最难的就是开悟。后一个讲到举修的时候,证就给它带过来了,就不用说先修后证,修的时候就是证,证本身就是修,这就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大家想,这就是往生的关键点都在这里,看我们的纯真信心。所谓的直捷圆顿。 再一个圆顿,我们常讲到的,这个净土法门它可以临时抱佛脚,能够抱得住。在《观经》里边这个下品下生,临终十念,你都是五逆十恶的这个不善之人,只要有重悔,发自内心的忏悔和善知识的开示,再怎么重的这个业,就是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念能消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所以大家看看,就是真的是一句名号,千稳万当,圆顿法。 还有一点我们也要了解到,这都是一些净土法的关键啊。比如说,我们说通途修法的话,修不修且不说,从道理上而言,我们至少要把见思烦恼,稍微读过佛学院的都了解到,什么贪嗔痴慢疑,这是五钝使。不正见里边有什么邪见呀,边见呀,身见呀等等,总之说叫做十使嘛,十种烦恼。如果依着我们自己修行的话,每个人随着自己习气的偏重,他在这方面发挥得不一样,无非就是这些见思烦恼。见解上的还比较好断,你比如说如果我们相应了说,佛讲的这个因果,那就等于说把拔无因果的这个邪见就给断掉了。可是这个断它,你伏住了可以,或者说在平常风平浪静的时候,你这么认为可以,一旦有事出来了,你依然能不能依着这个因果而行就不一定了。所以为什么叫见惑和思惑,思惑比见惑难在什么呢?思惑就是说虽然你明白这个道理,可是这个事情出来之后,依然你这个习气推着你,就怎么也不能够依因果正因正果而行。总是还依着习气,最后造了这个颠倒轮回因。所以要断这个见思烦恼,经典里讲到,就直接把四十里的这个速度的流水,给它截断。这是我们如果自己努力地这么去修,这是最基本的要面临的这个层面,才能跳出三界。 可是净土不是这样的,净土的修法,它不在断惑多少,为什么说凡夫可以带业往生?它不在你把烦恼断了多少,不在这个上面论。在什么呢?在遇缘大小。你的这个成就就在遇到什么样的缘,你呈现什么样的生活水准,它是这么一个得度方法。遇什么缘呢?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就相信这个四十八愿与决定的增上的强缘,可以摄受我们带业往生,就能成功。这又是它的直捷圆顿之处。很多时候,你不一定能了解到这个点的,你了解不到这个点,你就觉得修行很难,或者我自己还是个罪恶生死凡夫,就觉得与己无关。这就是法门殊胜之处。这个遇缘大小也是很微妙的,你看我们就这个世间里面的有一些事情,有一些情景,或者物理吧,一样的碳元素,那它在常温常压下就是一块儿煤球,也不咋地值钱。但是一样的碳元素,在高温高压下它就是金刚石,元素是一样的,一个元素,没有,不二的。这就叫遇缘大小。就再陋劣的一个罪恶凡夫,只要你跟这个四十八愿一对接,就跟磁铁跟铁一样。或许你还修得可以,比如说你是铜,你是金银,或者翡翠,和田玉都可以,问题是你不是铁的这个成分,就是没有往生的愿力,四十八愿跟你发生不了这个对接,没有这个感应。所以为什么说“得生与否,凭信愿之有无”,就在这里。这是它的圆顿之处,“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那我们再来看一下,“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这个念佛法门之中的话,就是讲到持名的殊胜。因为阿弥陀佛,《佛说阿弥陀经》里边的唯一的提到的就是执持名号,只讲了这一法。依着华严宗有一个宗密祖师的话,他也判到说,其实念佛有很多种方法。你比如说像我们现在说的禅宗的这个参究呀,其实就属于念佛方法,也没有超出念佛之外,只不过叫实相念佛,就念这个自性天真佛,本来面目。天台宗的一心三观也是这个道理。就念这个自性,我们本有的清净心,跟佛是无二无别的,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但是它这个根基要求很高,如果你理路吃不透的话,这还容易着魔。念这个实相佛,你看为什么说实相无相呢,你不能有一念执着。你不修行还好,如果一旦修行,越到高处越危险。 咱们山上,你看有师父们闭关嘛,闭关有的比较这个,可能就是顺水顺帆的,修得渐入佳境。有的有时候就会有问题,心地越清净,那么但凡起一念,他就等于说,一下子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甚至导致这个发狂着魔的也有。我记得那会儿在普陀山,那个在关房里面嘛,也有一个师父,就是可能有一点烦恼了。这个时候,他可能就是一念着相生起来,就引发了。那会儿大和尚给他去开示,他说要去参善知识去,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参访去。大和尚说,你哪里去参善知识,哪里有?你不参自己的自性善知识,你跑去向外参什么善知识?诶,一点呢,就把这个妄心给息掉了。否则他这个一念起来了,这就叫,他念实相,他一旦有一念虚相干扰,就麻烦了。可是你去念这个实相的时候,有时候还会入到断灭空。因为实相还是无不相,就是一切万法,都是实相的一相。有的误以为这个了,就认不清这个路头了。这个断灭空,比那个执着,这个贪嗔痴烦恼更麻烦,这修行人的这些。所以说,这个念实相佛呢,他的根基要求非常高。 那还有两种呢,就是介于两者之间,一个是观想念佛。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读过《观无量寿经》,熟不熟啊。你看里边的十六种观法,从这个落日开始,作为引子,什么这个地观呀,水观呀,慢慢地,这样的到这个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到西方三圣的正报庄严,你都要一一观成。现在我们修观,我觉得出家师父其实修观,因为毕竟这个善根已经积累了在那儿,还是应该可以的。我本人,有时候还逃不脱这个观想。这可能跟自己的缘法有关。你看,我那会儿讲这个净土五经呀,第一部讲的就是《观无量寿经》。那到现在,我有时候,你就不管站在哪里,心要下意识地知道西方在哪儿。然后这样地,就是把心系在西方,再加以持名,这样地去念。可是呢,在经里面说到了,如果我们的心不定,因为我们现在,善导大师讲的,这个障比较重啊,境很细,心很粗,那你的这个识和这个神是非常飞扬的,很难成就。境细心粗很难成就。有时候你稍微观啊,观一下,观阿弥陀佛,观着观着就成了冤亲债主了,或者你贪恋的人就会出来了。这也是,你看,这个我们现在的障碍是非常明显。正是观着佛像,观白毫,观着观着,一会儿就面目可憎了。你定不在那个。它的要求是,你开眼闭眼不能够移。这是叫观想念佛。 那观像念佛,那顾名思义,就是有你自己相应的佛像,盯着他念,这样好像神不容易走嘛。要不然,有时候说,念着佛神游三千大千世界。可是这个不方便。为什么?因为像在的时候呢,你相应这尊像还行,像不在了,或者你不相应这尊佛像了,就修不起来了,容易打失。 所以这里推出来的是什么呢?就是“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指的持名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方便到如此,谁都会,但凡你这个,不要是盲聋喑哑,盲聋喑哑都可以,你心声念也可以。下手易,成功高。所以后来的祖师们,虽然注释这些经典,也是讲说到,这样的念佛,那样的念佛,可是他最后都导归到这个持名上。智者大师那会儿讲《观无量寿经》,他讲到最后一句说的是什么呢?他说,“观虽十六”虽然有十六种观法,“言佛便周”就只要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全了。在《无量寿经》里面讲到说,佛就给说了,“汝好持是语”就是你好好念这句话,“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就是你好好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一部《无量寿经》最后落脚点,还是让他执持名号。所以,你看我们现在学《弥陀经》里面,确实执持名号。这是最简单的方法,妙不可言。 持名一法呢,是非常这个不可思议的。有些时候呀,我自己也讲经这么久了,甚至久而久之会麻木、疲厌。但是听到一些消息,你比如说最近,有一个同修,他家里这个狗呢,一直喂着喂着,也是算寿终正寝了。他们就给它念佛号,念得这个狗居然还烧出了舍利了,当时听的我也觉得,这是也不是呢,谁知道平常吃什么呢?后来照片还发过来,他们拿个盒子把它装起来,还各种颜色的。我想想,他也不会骗人故意说这些。它这个事真的发生了呀。很多现在在都市里面走的比较突然,那么家里有信佛的,有这个因缘给他一旦接上了。现在像北京呀,这个一线城市里面都有这个莲花助念团的,有一些发心的居士,他们确实非常发心,就是只要叫,随叫随到,一组一组地编排好。然后他也不喝你的水,甚至吃东西,自己带水、自己带水杯,就为了立这个规矩,给你助念,轮番助念。他真的念得,最后是走的时候身体僵硬,念着念着,他给念软了,去火化的时候又软了,面色还很红润。真是不可思议。所以持名念佛它就有这个功德,稳当。这里讲到的说“简易至稳当者”。 圆瑛法师就说到,为什么稳当?一个是念佛众生呢,只要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佛的光明所照,就是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我们念一声佛,就魔事它是不会来扰的,不招魔事,所以稳当。再一个呢,念佛的人一生精进,临命终的时候蒙接引,他可以免什么呢?免这个隔阴之迷。因为你一旦认错了消息,那会儿,平常嘛,这个说一说没关系。一到四大要分离的时候呀,做不了主,每个人都要四大分离,肯定要死的,随时都有可能死。可是一到四大分离了,他会什么?他第六意识不现行了呀,四大分离的时候,这个第六意识你做不了主了,就凭着阿赖耶识里面,你攒了一些什么业,它在那会儿就开始斗争了,争天下了。谁能够揭竿而起,谁就占山为王。我们人也是这样的,就是到了那个时候,你自己没有自主能力,一旦滑落到中阴身开始的时候就很麻烦。只有这个临终的时候,你看《弥陀经》后面讲到“是人临命终时”,大家要听明白,不是命已终,是临命终,将要终而未终之时,阿弥陀佛现在其前,他是这个标准。所以你就不用去,做不了主,他来给你做主,这是一个稳当。再一个就是刚才讲到具足信愿资粮。哪怕这辈子没有开悟,没有关系,生到极乐世界保准能开悟。所以这里讲到了说,千稳万当这么一个法门。大家知道,真的是稳当至极。 我们再说一点,你就说刚才讲的这个接引。且不说,能够不管你什么品位,反正你往生到西方,哪怕边地疑城,你都不会再堕入轮回,这是一个稳当。二一个你蒙佛接引,到了那儿即刻入不退。哪怕你是个凡夫,你还没有到这个位不退。位不退至少要证到阿罗汉了,不会再退入生死了。但是,往生了以后,他就圆证三不退,就是也不会堕入到生死了,也不会退你的这个大菩提心了,也不会退你这个不断修行的六度万行这个资质。最稳当最稳当的是什么呢?就是临终接引,法界独此一家。这个临终接引法,你看他方国土里边,现在我们有时候有的一些同修呀,或者每个师父他因缘不一样,各个法门也不一样,其实也都在修。有的会修,你比如说,像药师法门,或者像这个,再加藏传佛教里面各种国土净土,可是所有十方法界,只有弥陀净土有接引这一方便法。当然其他法门也有接引,都是接引,大家知道,整个佛法都是接引。其他的法都是从哪接引呢?只从理上接引,教法讲给你听,然后你自己往这儿修,一切法门只在理上接引。只有这个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除了理上接引,还有事上接引,这又是一点很重要的信息。不但理上能够接引,事上“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这是很惊心动魄的信息,这才叫做稳当至极。这个稳当甚至到了什么,就是说你能够修到哪儿,佛就能够接到哪儿,唯一的条件只要你愿意。 你看善导大师那会儿给《观无量寿经》写注释的时候,就是这样子的。他提出来的条件就是,摄凡夫入报土。他认为三辈九品全部是给生死凡夫而设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教内呀,已经到了一个白热化的程度。那会儿像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这个教法非常的发达。发达发达的,因为这个净土法门它是横超法,他力法。很多法师因为他用这个教理,就叫什么?给它作竖出解,他怎么判呢?你比如说,像《观经》里边讲到的说,上品上生怎样怎样,上品中生怎样怎样,他最后判的是什么呢?就是说,只有登地的菩萨才有上品上生的资格。比如说修到二乘,声闻圣者他才有中品的这个资格。最后判的就是说,像我们这些凡夫,最后只能靠下品中的这些往生了,上品、中品没你的份儿了。就这么来判。 判的最后就把净土的门槛,给一下子顿提高了很多。很多人就望洋兴叹。所以你看善导大师,他当时做了一个,开讲的时候给大家讲了一个叫《观经四帖疏》。这是阿弥陀佛来指导他写的这部论典。每天晚上他写的时候都祈祷,祈祷就跟入定做梦一样,就是有一个老者来给他指点说,讲这个《观无量寿经》,到底它的佛意在何处?他就是听着他,这么写出来的。这个书呢,又叫做楷定书。他就最后提出来说,你们说错了,说三辈九品全部是接引凡夫的,在凡夫的修证差别相里边,怎么怎么到哪一品哪一品,为什么?他说,圣人已经到了彼岸了,已经到了彼岸了,你去接他干嘛呢?他已经到这个岸上了呀,不在水深火热中了,我们现在当务之急是救水深火热中的凡夫众生。最后才把这个正法眼给厘清。他说净土法门就是摄凡夫入报土的。那会儿就觉得,因为你说入报土,如果说实报庄严土的话,凭借阿罗汉,就是罗汉凭借自己的力量,修证功夫,都没资格去到实报庄严土。所以这就叫做净土法门的不可思议。你说他往生了,他是往生了,可是他还是个凡夫;你说他还是个凡夫嘛,他又跟圣人在同一个法境。这后面讲到这个法,就是为什么说不可思议,人家那儿的教法,在我们这儿,你以为的这种通途法,行不通,不在一个水准。所以说这个就是最好的净土的一个方便吧。这个“简易至稳当者”。 当然说了这么多的,这个是从法门从行门上来独显净土的圆顿和简易,保险。当然一切的法门行门都是方便,前面讲到的方便有多门,它是为了引导我们去解脱去成佛服务的。那么你就是说再怎么殊胜方便的描绘,我们得领这个情。就是说这个法还是说我们前面讲的,得有了生死这个概念,而且是真的想了生死,还想快点了生死,速速地成就佛道。那么这个法才有价值、才值钱。就是才能吃透它的相关利害。你看后面佛说了,“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就我们得追求,对这个利我们有所兴趣。那这个利,在这里面蕅益大师就给提炼得非常到位,要解要解,处处都在“要”。他说修行不容易,这个归元路中呢快慢又不一样,难易的差别很大,所以最重要的就是看你能不能一了百了,能不能保证成功,这才叫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这两句话的讲的就是大致这个地方。 好,我们再来看下面,“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这就是指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这就是找到现前的证据了,所有天下丛林道场早晚课诵中,为什么有《弥陀经》。 “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这就是盛赞。你看这里就讲到了三根,从上根来讲,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疑惑,觉得自己还有点那个自以为是,就觉得念佛念佛,万一我这辈子能开悟呢?但是后来,也有善知识说,你如果是个开悟的根器,你念佛念得也能开悟,它不会耽搁你的。还有一些,这辈子连开悟是什么、怎么回事,也搞不清楚,他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信,他同等也能往生。虽然前提不一样,只在往生的水平上就持平了,这就叫三根普被。所以大家想,这个在经典论著里面,千经万论同宣。像文殊普贤这一等的大菩萨,经典里面有明文说都全部发愿往生,《普贤行愿品》,文殊菩萨也有愿文。 像这样的大祖师,龙树菩萨、马鸣菩萨,龙树菩萨被称为八宗共祖,可是在经典里面还是授记说,证得欢喜地,已经登地了,往生安乐国。为什么?就是越修到最后啊,特别是到了等觉的时候,他才越知道往生极乐世界来得快。象我们现在还这么循循善诱地讲信愿行,有的还不上道。那像我们东土的像智者大师,永明延寿禅师,这太多太多了,这是上根;下根而言,直到打铁的,完全摸不着边,就给他讲了一下说,说你干什么呢?说打铁的,你念佛吧,最后念着念着说,“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就成就了。杀牛的也是如此,寿命到了,杀了那么多牛来索命了,追他的命来了的时候,有这个僧人说,你现在只有念佛能够救你,念着念着,诶,被牛索命的境界就转成佛来接引的境界了,一声“佛来了”,就走了。就这样的根性,这抱佛脚抱的已经占了大便宜了,依然可以成就。那想想这从上到下,那我们必然在其中,一想到这个的话,真是法喜充满。所以道业成佛其实跟我们是息息相关的,就在此生。 后面讲到说“摄事理以无遗”,那我们后面会讲到说,念佛念的有事一心不乱还有理一心不乱,什么叫事执持名号,什么叫理执持名号,我们后面再讲。他这里讲到“统宗教而无外”, 这些话呀,每一句每一字都有内容的,这里讲你比如说宗教两个字,“统宗教而无外”其实就是说,从教下来也罢,所有的经论讲的这个修行法门;从宗门也罢,就是这一念教外别传,也在净土中。我还要跟诸位大德讲,虽然禅宗叫教外别传,净土也叫教外别传,它不但是别传而且是教内也是别传,为什么?因为是横超法。这不可思议的。 说从宗教而言也是如此,你看我们现在学习经典的话,把所有三藏十二部抽出来代表性的无非就是《华严》嘛、《法华》嘛,从一开始直畅本怀到最后开权显实,中间还有个《楞严》嘛。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家富贵,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可是《华严经》里面的内容,四十一位菩萨从他的因心到直至趣向成佛的果位,从始至终就是一个念佛法门,什么离世间品开始到最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然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从《法华经》里面讲,“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就出自《法华》啊。“开示悟入佛知见”,念念都是趣向于佛果。这是不是念佛呢?《楞严经》里面一开始就觅这个如来藏,不生不灭成佛的真因,最后圆通,“初于闻中,入流亡所”,直至突然“获二殊胜”,是不是念佛法门?依然是念佛法门,一代教法无非就是念佛法门。这我刚才在普门讲堂还讲过,这个《彻悟禅师语录》就是这样的。这教法上,这经典是教法的代表了,无一例外。 从宗门而言,我们常说到:世人但念阿弥陀,便是无上深妙禅。我觉得像这样的,如果说平常我们也不说修证,就说思维法义上,如果你心没到过这,真的还觉得说有时候会觉得有点儿吹牛。你只有活泼泼灵动地彻底,有时候一心念住在这个理中的时候呢,偶尔的这么体悟一下,啊,原来如此,真实不虚。就是世人但念,“但”字很重要,为什么以前有老祖师爷,这些信徒们去开示,今天有这个问题了,明天修行又不行了,说你念佛。下一次又去问,说又出了什么问题,说你念得还不够,再念。第三次去了还说,说不行,依然就让他念佛。除了念佛没有二事,连散心念还是摄心念你都不要想,你就只管念,便是无上深妙禅。至于说宗门下面说佛这个字我不喜欢听,这也叫真念佛,前面讲到的实相念佛。所以你看,“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诸位法师,这就不可思议法,我们只有信的份儿。在《西方合论》里面讲到说,净土法门是摄受一切有情之不思议之究竟不思议净土,他讲到最后就是说为什么,说譬如这个,为什么到春天百花就开?为什么秋天树叶就落?为什么山的影子能够倒映在水中?为什么我们牙齿是硬的,这个嘴唇是软的?说你能给说出来为什么吗?他说一切法是不思议法,净土法是“毕竟不可思议不思议义”,拟议就不堪。所以诸佛菩萨吐心吐胆也只说一个稀有难信而已,这是这一段,一个段落告已。 下面开始就是蕅益大师要讲到他著述《要解》的初衷。我们来看:“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这是从古来而言,一个时间段,就是很多人给这个《弥陀经》做注释,但是有的已经散失掉了,现在我们亲近不了了。那么再下面开始就转到近代了,近代就有了,“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这是一本,《弥陀疏钞》。“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这是二本,《弥陀圆中钞》。那我们讲到这里呢,这三部注疏,包括《弥陀要解》,这是对《弥陀经》注疏最能够相得益彰的三部经典,代表作。印祖就说了“得此三疏”呢,就是这三部论典,注释《弥陀经》的,那么“法无不备、机无不收”,就是你把《弥陀经》就能够吃透,没有问题了。 这里讲到的云栖呢,是一个山名,大家都知道了,云栖和尚就是莲池大师。他当时在杭州,看到有一个五彩祥云,就栖在这个山上了,他就觉得这儿山明水秀,就在这儿建道场。后来呢,远近的僧人来依附他修法,就成了丛林,叫云栖寺,所以这里尊称为云栖和尚。莲池大师也是彻悟以后才转弘净土的,大家知道。莲池大师一开始也是参禅,参得最后在这个参笑岩大悟,说什么“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这个话我原来也不懂,后来慢慢地学《楞严经》有一点点眉目,不知道是不是如此。“二十年前事可疑”,就是二十年前就搞不清楚这个问题,起了疑情了。“三千里外遇何奇”,就是直到走了这么多年的云水生涯,其实这个闻性,就是楞严经里面讲的,就是我们的心性还没有动过,从来没有变过,一直是如如不动,虽然随缘,从来不动、不变。 所以说二十年前到现在,还是这个疑情,三千里外云游生涯解的还是这个疑惑。才发现说,最后说“焚香掷戟浑闲事”,就是我们在这儿上一炷香这么恭敬,我们到战场上杀敌,把人给杀死了,这么十恶不赦的事,浑闲事,都是没有一个善恶差别,“魔佛空争是与非”。后来大家就把他的这个作为他的开悟偈。尽管如此大彻大悟,依然是转弘净土,著的《弥陀疏钞》。可是《弥陀疏钞》呢非常,你看他用的词叫“广大精微”,很庞大。他用的当时是《华严经》的思想 ,一开始注的就是用的十玄门,我们后面要讲五重玄义,他是用十玄门来讲这个《弥陀经》。所以,这里蕅益大师赞叹他,称之为云栖和尚。“和尚”不是我们通常现在讲的,你是出家和尚,这是非常尊贵的尊称,他不敢直呼其名。 大家知道,不敢说他说,像我们现在有时候还说袾宏莲池。因为莲池大师是他的亲教师,一个,他学他的《竹窗随笔》而入道的;另外一个呢,他在他的塔前受的戒,蕅益大师跟莲池大师的因缘,所以他这里把他尊称为和尚,我们就听出来了。和尚其实就是本尊上师的意思。汉语里面有时候又把它叫为和阇,就是阿阇梨的那个阇,叫和阇。后来罗什法师还把它翻译成叫力生, 就是力量的力、生活的生。由于我们借着师父的力量,能够生我们的智慧,这叫做和尚。所以大丛林里边,你看出去介绍的时候,有时候说,和尚这几天去哪里了?和尚怎么怎么样,这是一种非常,等于说既亲切又尊贵的称谓。外人那么称大和尚,是这个意思啊。“广大精微”就是它的义理非常深广,幽微难至。确实如此。 再看“幽溪师伯”,为什么叫师伯呢?因为这个幽溪法师就是传灯大师,他当时住在智者大师建的道场叫天台山的幽溪高明寺。这是明朝的一位天台宗的祖师爷,他是最典型的教演天台、导归净土的一位大师。像他著的著作还有《净土生无生论》,还有《净土法语》,都是弘扬净土法门的。这个传灯大师每次登座讲法,天乐盈空,大家都能听得到,他的讲法就殊胜到这种地步。他著的叫做《弥陀圆中钞》。为什么叫《圆中钞》呢?就是用这个天台的圆顿教理,当时有一位大佑法师,把《弥陀经》做了一个《弥陀略解》,他的《圆中钞》是对这个《略解》的再注释,所以叫做《弥陀圆中钞》。那蕅益大师讲到的叫“高深洪博”,就是他的义理道理非常的圆融广博。所以他说“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就像日月两轮一样,在天上。 但是他这个比喻非常也很微妙。“有目皆睹”是什么意思?有了眼睛的都能看得到,没眼睛的怎么办?所以他的言外之意也是说,他们只能够被上根之人,下根无智者就入不进来了。为什么呢?你看,“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就讲得太玄了,太专业,现在我们去看,有时候都看不懂,有些还得过来过去去贯。那么,“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你看,导致就是刚开始学的人,他这个信愿就发不起来,连第一个台阶都上不来,那后面就更不要说了。所以蕅益大师也是把这个提出来,衬托出虽然有目共睹的两部著作,可是不是久修的人,它不能够利,由于这样的一个情况,他才著的《弥陀要解》。 所以说,我们后面学习《要解》呀,也可以看得到,净土一门的特色就是以信愿为根本,而不特别注重在这个教法上的演绎。太演绎过度了,就把信愿给拆散了,这是一个弊病;二一个呢,因为持名是重在实修,它不重在这个说理和修观。大家知道,天台宗为什么要这么讲次第呀?它有一个随文修观的一个功德,特别是中观宗里边也这么提倡,它并不认为说我们学教法讲道理的时候,是讲完了道理然后再去修行。它认为我们的心依在道理上,在听道理的时候,你的心跟这个道理是同步的,本身就是修行,这就叫随文入观。它认为学教就是在修观,确实如此。可是净土的修法它重在持名,不在修观。所以呢,他对这个教法的发挥尽量地可以说能省就省,所有的讲或说,都往信愿上来会,那么这也是蕅益大师著述《要解》的缘起是意在于此。《要解》的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的这个特别直接痛快的风格,他就是直指信愿,偏赞持名。如果涉及到教理或者义理的知识,他尽量就一笔带过。 所以这是他的一个对比说前面两位大德,那他是怎么想的,“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当然这是他,蕅益大师的一个谦虚了。后面打的这个比方非常好,“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这是他写《要解》的立场。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写的《要解》,也不是为了跟两位前辈说在词章呀义理上来比多么的深广,多么的增光夺彩,不敢,不敢为了标新立异才作《要解》。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弥补信愿难阶的缺憾,我只不过是为了接地气一点,这是“不敢与二翁竞异”。后一句,“亦不必与二翁强同”,也就是说,我也不需要非得跟两位前辈同一个论调,也就是不需要附庸他们,也得照着他们的说,那也没什么作用。这是他著述的立场。 给大家讲一个小插曲,你看为什么前面讲到说印祖把这个《要解》又给注释校回过来?蕅益大师徒弟成时法师呀,他当时在写这两句话的时候就给写错了,写的说“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敢与二翁强同”,听起来好像说,哎呀我可不敢,我可不敢。后来印祖就说了,说你把蕅益大师的心意就给歪曲了,为什么呢?因为你说不敢与二翁强同的话,有点儿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们讲的这些,两部著作,我可不敢苟同,我不敢跟你一样,就等于说把蕅益大师栽赃陷害,说他有我慢心出来了一样。印祖,你看心细到什么程度?他就发现了这个字用得不对,后来又给改回来,叫做“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诶,这个口气就顺了,既是晚辈,又符合这个立场。所以从中我们说,印祖对于现在我们看到《净土十要》真的是功不可没。 那好,看这个比喻:“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这是打了一个比喻,妙喻,用庐山的风景来做他的《要解》的定位,和这三部注释,来形容这个最佳效果。那大家,庐山应该有的去过啊,江西庐山,东林寺就在那儿,那确实是一个神奇地儿。当时在这个,东晋慧远大师法驾到这里开辟道场,成为祖庭。庐山还真是有很多的灵瑞的感应事迹。庐山在慧远大师的时代呀,就跟北方的这个,我们上次讲罗什法师在逍遥园,就是草堂寺,并列为当时中国两大佛教教育中心。当时慧远大师还写过几个书信,去问法罗什法师。你看人家这个大祖师这么大的地位,他写过《沙门不敬王者论》。当时的皇帝打天下路过他那儿了,地方官劝他出来迎接,他说我不去,从来送人不越虎溪,那个虎溪现在还在东林寺门口。 但是东林寺现在已经修得也是很辉煌了,很多原来的旧迹也看不到了。那么这个道气也在。去过庐山的人,现在住在庐山的人也有福报。庐山上面的那个镇子,我觉得就是跟天人福还没享完,就跟享天福一样。庐山上面镇子里的人,他们的福利非常好,好到就是说几乎也不用怎么工作出来,想开店的就开开店赚点小钱,不想开的反正天天就拉个狗呀、拖个孩子呀,就在他们那个山上,因为庐山它山上也有一个就跟小镇子这样一个平坦地儿,就在那转悠。所以你看我们现在的这些领袖们也很喜欢庐山,到那儿有很多人文古迹,它就是一个福地。站在东林寺的,我记得我那会儿我去打佛七,站在东林寺的天王殿,真的面对的就是那个香炉峰。从小读古诗说,不是写的说“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那会儿想的说这是夸张拟人手法吧。真的这个香炉峰太阳照的时候生的是紫烟,它不知道什么作用,就是真的冒起来是色彩斑斓,这么一个地方,现在去东林寺还可以见。 那么苏东坡也为折服了,游到此,题过一首绝唱,叫“题西林壁”。东林寺现在旁边还有一个西林寺,西林寺是台湾的老比丘尼她在那儿住持,是一个女众道场。那西林寺的塔也摇摇欲坠了现在,但是现在进去了还有一个石头,她们还把这首诗题在那儿。题西林壁,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么这个诗呢,从世间人来看,是形容它绝貌并变化多端的风景。如果依着道人的佛法的角度,确实在这里是一个绝佳的妙喻,正好说我们的心性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循业发挥的诸法实相。为什么呢?你看,你说横看竖看高低不同,气象万千。那为什么看不清楚这个庐山真境?是你身在其中,其实就是你的心不平等,因为有我与庐山相对,庐山在我的六根门头显现,心向外转。 那么我们常说的,就是一叶挡目,就失去了这个真境。所以你如果说庐山即是我,我即是庐山,心庐不二,那就不一样了。庐山的真境这一念真面目心,如果你说在横,它就呈现的是岭,在竖它就呈现的是峰,在近它就是显的高,在远就显的低,都是庐山循业发挥的,所以它根本上当体也是庐山的本来面目。这是我们借庐山说心性啊。为什么?因为苏东坡他也是一个禅师转世嘛,苏东坡是五祖戒的后身啊。五祖寺的戒禅师,那会儿门庭非常高峻,可是不知道他为什么又投生成个苏东坡了。后来印祖都说了,说那他虽然投生了,肯定没有,至少没有证初果,因为圣人初果就任运持戒清净了,但是苏东坡转世前后了,到后来他还去个青楼去逛一逛,去寻花问柳。 所以你看这个修行靠自力有多难。大概是他当时喜欢跟这些什么文人呀什么墨客喜欢吟诗作对,一下子这一念心引得把一世的禅法福报转化成又一世的盖世才情了。你说,说才的话,太有才了,什么“明月几时有”,这个词一出,其他咏月叹月的词都废掉了,可是依然还是个凡夫。但是他还是学过法,也算是一个道人,悟道的人,在这里就事说理。什么呢?用庐山的事来说这个佛法的理,就是因为我们为什么现在不能够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呢?就是因为有我,挡住了,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像我们现在说日用而不知嘛,他是比喻这个意思。 所以《楞严经》里面讲到说,我们自己的色身,因为我们这个一念无明起动了,又向两端发挥,发挥成一个自我的色身的错觉,那么就想明白外境的景象是如何。外境的景象不断地攀,又激荡着我们色心这个想知道的这个心识生起,两个向两头一牵,人相我相就出现了。实际上,我也罢,色身,外境的大地山河也罢,都是我们本有的妙明心性中所显现的,循业发挥。所以你看这不管庐山横竖峰岭,都是循业发挥的,当体无一例外,本身就是庐山的本来面目。他在表这个法。 莲池大师写过,解《楞严经》,解过有一篇叫《楞严摸象记》。他在里面就讲到说,对于经典,当然我们现在说论著,或者说就庐山吧,为什么弄不清楚啊?就跟瞎子摸象一样,所有的瞎子摸象,摸到肚子的,他说像块大石头;摸到尾巴的,他说像辫子;摸到腿脚的,他说像个大水桶杯;摸到耳朵的,说像垂下来的一片叶子。各自在那儿讲大象是什么什么样。可是明眼人,就是眼睛好的人,不是瞎子的,在旁边就看他们在那儿相互是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大象的全体,他们就看不清楚,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眼没有开,所以我们现在学习,比如说了解庐山这个比喻也是, 不是说为了真的要看清楚是哪个是峰哪个是岭,是要开你的这个眼,看庐山的这个眼。其实就是要开悟,悟了以后知道心性就是一切都是循业发挥,唯心所现。现在我们基本上,莲池大师比喻的说,用情识手,情见的情,意识的识,用情识手摸这个分别象。实际上是摸不清楚的,真正不是为了看象,而是为了开眼,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蕅益大师在这里就比喻,借东坡的这个诗的喻法,把《弥陀经》比作庐山,庐山真境;把注释比作有的是峰有的是岭,各个都有一个姿态,但各个都是庐山真面目。就比喻说前面的《疏钞》、《圆中钞》包括我的《要解》,纵然大家学习了,不能够全盘托出佛意,可是呢每一步也都能够亲见佛理,就是这个道理。 好,“将释经文,五重玄义”就讲到这里。哎呀,现在讲法呀,几乎没人愿意提五重玄义,我已经被批过无数次了,在外面讲都说我讲不接地气。说你还那么老调刻板干什么?说现在的人谁听这些什么五重玄义。大家知道五重玄义呀,是最为科学有效的讲经模式,它不是编排出来的,是以讲经作为最根本代表的宗派天台宗,讲经人里面最杰出的代表智者大师,在讲经过程中慢慢总结出来这么一个模式。说应该这样地先去理解经文的前行,以便于大家能够更加地了解经文大意的这样的一个效果。可是现在我们一听五重玄义都赶紧十万八千地说,还弄这一套。后来我就专攻五重玄义了。最近在普门讲堂这次虽然讲《彻悟禅师语录》,我也用五重玄义给它判的讲的。 最后讲的他们有的,他们自己说虽然是“小白”,就是一张白纸嘛,听了还不是完全听不懂。为什么,因为只有五重玄义它非常科学性。它先把经典进行一个规划,让你知道怎么解,哪个方位哪个角度,立体地来了解把握,所以有一个总持的能力,和对经典条理的清晰。很多时候我们现在就误区了,佛教的有些东西啊,有些需要宏通,有些需要固守。我们普陀山让我观察有很多固守的东西反而是最得天独厚的,外围看上去好多就是不断的好像到了时代了,要与时俱进,最后弄得弄得一盘散沙,原汁原味都没有了。 那今天我们既然学《弥陀要解》,蕅益大师也是用五重玄义,我们先了解一下五重玄义是什么五重:释名,显体,明宗,论用,教相,就是判教,这五个点。因为下面不是要讲到这个五重玄义了,我们先了解一下。那么“释名”呢,因为经首它有名字,这个经是怎么一个题名,它有名称的。“显体”就是显这个经的本体,也就是众生的本来的这个根本体性。万法,宇宙万法的根本平台就是这个体,众生的心性也是这个体,佛性也是这个体,万法不离这个根本宗旨,你要显出来,要不然会乱套。那么显体,你要达到这个心体怎么样操作才能见到这个体呀,这部经典告诉你怎么样的一个修行方法,套路是怎样的你得明白,这就叫“明宗”,什么宗旨。你像这部经它是以诸法实相为体,一切大乘经典皆是如此,它是以信愿持名为宗。那讲了这么多的体,又讲了这么多的修行方法,最后你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你给我提供什么好处,我修了以后得到什么样的待遇,这就叫“论用”,你有什么力用,得到什么好处,起什么作用。那既然如此的殊胜,你这部经典在佛说的教法中,它处于什么水平,一代教法中在什么位置。仅此而已,这就叫五重玄义。 所以我们往往在理解五重玄义,玄义,马上就下意识把它讲得很远很玄。“玄”叫什么?也许这个玄就是说我们现在头晕得受不了了,晕得都直到盯在你面前你都认不出来,“玄”就是幽微难至嘛。可能这个“义”就是说,其实就是深知所以然,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佛性哪儿去了?众生都讲轮回,轮回是怎么轮回的?你搞明白这就叫“义”。五重玄义是没那么复杂也没那么高深,很接地气。 你看做个比方,比如说“释名”就是说,现在比较了解一个人吧,比如说这部经典是一个人,释名就是他叫张三还是李四,叫什么名字。我们诸位师父在常住上比如说要了解这个,你叫什么,法号怎么尊称。那么“显体”就是说你长什么样,高矮胖瘦是怎么形容,你长什么样。“明宗”就是说你在常住上你是干什么的,你是香灯师父呢,在哪个殿香灯,还是在库房,还是首座和尚,还是当家师,这就叫你的宗。如果这个人是一部经,这个宗旨就是这样。“力用”就是说你这个做的这个常住上发心,能给众生带来什么利益,或者说常住上维护什么功德,这就叫“论用”。最后“判教”,就是你在整个这个丛林里边你处于什么位置,起的什么作用,这就叫五重玄义。 一部经典依着这个五重玄义来学,前行中就非常明了,就是一目了然的,所以大家也不必把这个玄义以为有多玄。当然它的这个一部经典的总纲要就在这个前行中先要了解。所以我们学习五重玄义有三点,一个是了解到提纲挈领。一部经里有的,《弥陀经》还短呀,《楞严经》那么大,《华严经》更大,那如果没有这个提纲挈领的解释,乱掉了,逐字逐句地这样泛泛地谈开了,那根本就不知道总纲是什么了,围绕不起来。就像智者大师说的,智慧就退了。其次呢就是为了楷定见解,楷定我们的见解,见地。虽然这个经典的这个文辞多变,它的原则是统一的。你看显体,一切的大乘经典都是以诸法实相,你不能变。你有时候我们不楷定见解啊,防止有人乱说大家知道吗。 现在很多法师甚至很著名的法师,有时候说出来的这个就乱说得简直是不能容忍了,也没人管,大家也不了解。反正他就在那一说,很畅快,可是说的简直是让人笑得牙齿发冷。你有时候不照着佛和祖师的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就不行,完全不顾根本。五重玄义可以让我们楷定见解,就知道他说对说错。第三个就是依根本法。我们讲大乘经,一切的大乘经典,刚才讲,都是以般若波罗蜜诸法实相为体的,万变不离其宗,一旦超开这个法就是外道法。所以说整个一代教法里面,凡有所得,那不是般若波罗蜜,就是外道法。凡信愿持名之外,再说净土怎样怎样,那你就是乱佛的法,没在这个纲宗里边。 现在很多时候讲净土,法师们你不要看好修,还难讲。为什么?你不能给它上面,佛说的如此的三根普被的法门,你不能给它上面在这个门槛上面加厚度,否则你就是害人家的法身慧命。所以说很多注意,一个是你不能把净土当做横超法做竖出用,当做做功夫一句佛号,它是靠信愿来往生的。你也不能把它做竖出解释,我们这的教法是怎样的,那么极乐世界按照这个判好像这个行不通,人家那就行得通。所以说要依根本法。其实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一个就是般若法,一个就是往生法,不要绕开这两个法。 好,这是我们今天的内容就到此为止了,请诸位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好,感恩诸位,阿弥陀佛。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下一页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23] [放入我的收藏夹]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