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宏海法师:弥陀要解 -> 正文阅读 |
[佛经]宏海法师:弥陀要解[第3页]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23] [放入我的收藏夹] |
第三讲 今天是讲《弥陀要解》的第三讲了。在上一讲的时候,我们学习了一下这个“佛说”的一些内容。另外就是讲到它的翻译者,《弥陀经》的翻译者,和正要讲到《弥陀要解》的著述者。 今天我们接着就是讲这位明末清初的四大高僧之一,也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就是蕅益大师。上一次讲到他叫做八不道人,非常有风骨的这么一位大祖师爷。确实,蕅益大师,你看他后边是终老在这个灵峰。上次还跟着大和尚去过一次,他的舍利塔还在那里。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呀,我倒是推荐诸位大德法师们可以多去翻看一下。他的一些开示,确实是让我们能够增进很多行持上的认知。你看他老人家开示讲到说,我们学修佛法,他说第一个要“真为生死”,这我们再再地也讲到。第二个,他说要“具足刚骨”,如果你的生死心不切的话,你修学佛法上不了道。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刚骨,就是中途往往就会夭折,或者流俗了。 那我们现在理解刚骨,并不是说像个愤青一样,二百五的,见谁就上,跟你吵一架。他的刚骨是指的我们心要柔,志要坚。你心柔了才能够陶我们多生来的习气,能够慢慢地把它对治掉。但是你没有这个志坚的话,你就中途会被这个世间法呢给它慢慢地腐蚀了,没有出世的这个志气,就会坚持不到底。第三个,他还讲到要“开发见识”,就是对佛法要开眼。所以每一段的开示确实都是他们修行称性流露出来的精华。 所以这里我们讲到说“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先讲一下什么叫做“沙门”。这个“西有”呢,因为它是蕅益大师的别号,大概就是说西方真的是有。“沙门”呢,在印度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只要是出家人,不管你是学佛的,还是修外道的,都称之为叫沙门,梵语,有时候也把它翻译成桑门,桑就是桑树的桑。如果翻译成汉语的话,就是说修道有功劳,有时候叫功劳的意思。那我们后面在讲解中就把它称之为叫“勤熄”,勤苦的勤,熄灭的熄,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这是一个出家人的根本的生活内容。如果有去过印度或者以后有机会去印度,我们才能感受到说,为什么当时不仅仅是学佛的弟子,释迦牟尼佛那会儿佛教还没有大弘开来,到处都是现在所说的外道,并不是一种贬义。 外道,就是说修佛法之道以外的修行者,很精进。你像有时候佛教史里边讲到的这个拜火教呀,什么裸形外道呀,到现在去印度还能看得见。就坐在这个椅子上,他的信徒就给他供养这个火炭,来了火炭,放在上面点着了,他就坐在椅子上,跟荡秋千一样,在上面就这么烤,这就是他一天的修行。还有一个举着胳膊,三十几年都不放下来,这个骨头已经僵在这儿坏了,指甲就这么长,他认为这是一种修行。苦行外道,就因为吃苦吃完了就剩下乐。所以你看这些都是不究竟的,但是他们都称之为沙门。所以后来为了区别内外道之别,像我们依着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叫做释子沙门。在《阿含经》里面常能见到这样的称谓,叫释子沙门。 沙门有很多,最高级别的就叫圣道沙门。你像弥勒菩萨化现成这个布袋和尚,那其实他是佛菩萨再来的圣人,所以叫圣道沙门。寒山、拾得亦复如是,这些都属于圣僧,佛菩萨再来,乘愿再来的。那么还有一种,叫说道沙门。你看昨天十五的时候,维那师父一起腔,顶礼天下西天东土弘宗演教善知识,这就属于说道沙门,弘扬佛法,让正法久住,法轮常转。再有一种,就是像我们在常住上,隐在大丛林里边,一般我们把他称之为禅和子,或者老修行,一言不发,就是默默无闻地在常住上,领一份常住上摊的事儿,然后就暗暗地用功,这一些呢叫做活道沙门。反正在常住上他就是战战兢兢的,把事做好。然后把自己的事做好以后,就一心一意用功,持戒修行,这叫活道沙门。圣道沙门、说道沙门、活道沙门,都属于有僧格的沙门。那么还有一种是叫污道沙门,这一类的就是,一个是知见不正,一个是念头也常不正,不能表正法,甚至毁坏戒律呀,有所过失等等这一类的。这都统称为沙门。那么我们这里讲到的蕅益大师呢,他应该就是叫说道沙门和活道沙门的结合。他的一生大概就是这样子的一个修行状态。 蕅益大师俗家他姓钟,就是我们看时间的那个钟,叫际明。他的出生地,现在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灵岩山,也是净土宗的道场。灵岩山在哪里呢?在江苏的木渎镇,蕅益大师就是那儿的人,木渎镇人。父亲持了十年的《大悲咒》,后来也是观世音菩萨感应,梦见观世音菩萨给他送了一个儿子,把他生下来。七岁就开始吃素,十二岁的时候读书。后来就是把这个儒家思想捧得非常高,认为自己就是以这个千古圣学为己任,说佛教道教全是歪理邪说。每一位祖师好像来示现的时候都是这样,你看印光法师也是一开始是推崇儒家,说佛教的不是。那么后来因为他看了谁呢?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这也是又一篇类似于《灵峰宗论》的一个散开示,这样的一个不朽的名著,后来就痛改前非了,一发不可收拾。 读《地藏经》有感,后来到二十三岁的那年听讲《楞严经》,听讲《楞严经》就悟到说,里面讲到说“世界本空,空生大觉”,他就开始参,就搞不清楚这个问题。就像现在我们很多有这比较在学术或者道理上爱钻牛角尖的人,他一旦人生的问题搞不清楚了,饭也不吃了,觉也不睡了,就不能自已。在这样的情况下,二十四岁发了心开始出家了。当时他出家的时候是仰慕另外一位高僧,叫憨山大师,就是写那个,也写了一部叫《梦游集》,憨山大师。可是憨山大师当时在广东,他太远了,到不着,就还是委派另外一个憨山大师的门人给他剃度了,起的法名叫做智旭。蕅益大师是他后来的号。他出家的时候发了三大愿:第一个说“如果我不证无生法忍,我就不收徒弟”,这个他也做到了。 那么另外一个说是“宁愿冻死饿死,他也不化缘”,还说不做经忏;可是第二条说“不证无生法忍,不登高座说法”,他后来没有坚持下去。也是慈悲心,大家祈请他来以法摄众,那么他后来说这个我没有坚持下来。所以从中看到他的性格,他发誓言就是这样。后来出家以后参禅有所悟,就开始阅藏。阅完藏了以后就觉得,当时的这个禅宗,修禅的人呢太不重视戒律了,空腹高心嘛。就把这个弘扬佛法为己任,他说自己怎么走这个路线。当时他就想了个办法,抓阄。他把这个华严宗、天台宗,还有唯识宗,还有自创宗,说我自己成立一个宗派,这四个放在一起,搅在一起,祈祷发愿了以后抓了一个阄,抓到了天台宗。 所以我们后面学蕅益大师的这个《弥陀要解》呀,很多教法是来源于天台宗的本色。研究天台宗,他后来没有以天台宗的子孙自居。为什么这样呢?他不愿意参与到当时的这种门庭之见。那我们也知道,有时候现在我们也说我们普陀山呢是,又说是临济宗的这个法脉,有时候又说是天台宗的法,也是教演天台,行归净土。虽然如此,可是这个汉传佛教,有时候这个凡夫僧嘛,弟子们嘛,他对这个门庭不和合,还有这样的现象。所以他不愿意属于哪个宗派,虽然弘扬天台,但是他当时觉得禅门的这个病呀,只有天台能够救,才弘扬的,他自己并不说自己是哪个宗派。 为什么后来悉心净土呢?就是当时他的徒弟,成时法师,他去见蕅益大师的时候,就谈起了弘法的工作,他说他一开始呢是想恢复比丘的戒律。蕅益大师这方面他真的是不留情。他认为什么呢?说这个戒律为什么后来松散了,就是清规给害的。因为汉传佛教这个丛林多了嘛,一套一套的清规立起来,大家就以这个共住规约。可是清规呢属于共住遵守的,咱们常住上的规矩,那丛林里边就是这样,必须守规矩听招呼,这有利于修行,破除我执。那么戒律呢属于自己的修持,你必须身为沙门,佛弟子,就要守这个戒。 但是他认为这个清规立了以后太深,就把这个戒律就给淡下去了。特别他后面还讲到说,著述太多了,这个祖师们就爱注释经典,著述太多了,害得把心法给毁了,隐晦了。他比喻说,就好像方的木头入到一个圆鞘一样,把这个心法给毁了,僵化了。他不断地批评,他说这个戒律里边,随机羯磨,那宏伟法师学习知道,随机羯磨出了,他说把戒律给毁了。为什么?就像牛奶里面给掺进水了一样,水入了乳了让它淡化了。随机羯磨,他认为说慢慢就是说都随机随机嘛,就方便太多了,不严谨了。说《指月录》出了就把禅宗给害了,这个《四教仪》出了就把天台给害了。这些都是每一个宗派的代表的著作,实际上是所依的根本论典,但是他认为就是把这个心法给毁掉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本来是想弘扬戒律的。后来,一开始参禅呢,觉得当时的参禅者的病在于没有正见,就是见地,其实不知道何为禅,甚至连话头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儿。那么在弘扬禅的时候,他又配以戒律,配以天台的这个教观,来想匡救这个。可是呢,一个是事与愿违,这是表现在现实中,说白了就是众生的福报不够了,确实到了末法时期了。他当时想集聚五个比丘来共住,因为五比丘共住就等于说正法久住,来持戒,如法来共住,实现不了。不但这样,不能够理解他的言行,还把他视为异端,因为刚才讲的那些的话,虽然切中时弊,可是就会得罪大众。你想,《四教仪》是学天台宗人人要学的,他说《四教仪》把天台宗给害了。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自己也是太特立独行了,跟人住不到一块儿。甚至有的特别相知的道友,都说他这样是为了显异,为了惑众,为了名利,怀疑他有名利心,他十分伤痛。从此以后他就说:“誓朽此骨于深山,不甘受千古诬谤耳!”。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说我就住在灵峰,终老灵峰,后来作品就叫《灵峰宗论》。就大概这样的一个脉络,我们了解一下。五十五岁的时候讲述的这部《弥陀要解》,后来五十七岁大功告成,领略完了这个客路溪山,舍报归西,回到极乐世界。三年以后,门人把这个龛开了以后,就是说装龛嘛,这缸开了以后要荼毗的时候,还是盘腿坐着,脸还是栩栩如生,头发又长出来,长到耳朵这儿了,这应该也是一种全身舍利的表法。这就是我们蕅益大师。我们大概这样了解一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说,既然说到《佛说阿弥陀经》,我们要着重落着点要看一下“要解”这两个字,这关切到我们怎么入这部论典。重要的要,解释的解。要解,总持来学习一下,什么叫做“要”,如何来做“解”。第一个你看,从《佛说阿弥陀经》这个题,一直到它的翻译者和它的注释者,我们统来用,统起来讲一下。 一个就是住持流通之心要,叫做要解的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阿弥陀佛不去发四十八愿成就这个净土法门,为众生来去成满修成就这个极乐世界,不成满的话,那么我们不可能有这个极乐世界这个国土,也没有阿弥陀佛这尊佛,也没有这个净土法门,这是第一因缘;那么如果释迦牟尼佛不出世,你看《佛说阿弥陀经》,两尊佛,释迦牟尼佛如果他不出世不讲法,没有人知道有这尊佛,有这个国土,这是第二因缘;鸠摩罗什法师不出世,那么没有人能够不谬佛意地来分瓶泻水地把它翻译成汉语,我们现在才能读到《佛说阿弥陀经》,这是第三因缘;对不对?那么如果蕅益大师不出世,没人能够注这样圆融、究竟的无等等之解,就是不要说超过他了,看齐的都没有,这样的一种注释,论典,这是第四因缘。所以你看,从阿弥陀佛一直到蕅益大师,缺一都不可,弄错一点点都不行,所以这叫做“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我们这样来注重这个要解之要,这叫做住持流通法道之要,这是第一个要解的要。 第二个要解的要,叫做修心观法之要,修观。为什么说教演天台教演天台?天台宗,他确确实实是有真实的修行的功夫的。智者大师每次讲经的时候,我们现在看那个天台三大部,他里边在讲,不管是这样讲,那样释,解释的释,他最后一定会落脚叫做“观心释”。就是每一句经文一定会落脚点让你把这个观法给修起来,不是光白白地在这说完就算了,要观,跟心对照,融入于身心境界把这个教法,所以字字要归真的。你看他在观心的时候,你比如说他观到这个说,“一时佛在舍卫国”,他就解这个舍卫国的时候,就把舍卫国,导归到,其实舍卫国就跟我们现前一念心一样,就是个八识心王,你要观哪一识,哪一识这样慢慢转识成智一样的,就要这个观法要用起来,这样去解。所以我们学习,比如说《佛说阿弥陀佛要解》这个翻译者和注解者,也尝试着这样理解一样。 你看第一个,你比如说“佛说阿弥陀”,“佛”其实是一个假名,他又叫如来,又叫应供,那么到底哪个是佛呢?都是一个名词概念,是方便安立,假名来表这个真法,所以叫做佛。“阿弥陀”也是,又叫无量光、又叫无量寿,在这个经典里面还说,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就是那个《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无量寿经》里面,就把他说出来有无边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这都是阿弥陀佛的异名。那么,它也是一个名词概念,代表觉。罗什法师我们叫鸠摩罗什,那当时翻译成汉语他叫童寿,就是小孩就有老年人的德行,叫童寿。蕅益大师,这里又叫做智旭。那你想想,这么多的名词概念,说来说去罗列了一堆,如果我们用心来观,这就叫做名假,名词概念都是一个假名的安立。你到底是说佛是佛呢,还是如来是佛,还是应供是佛?他都是为了方便让我们借假来悟这个真。这就叫“观心解”,这个观心要解,就不是说在这个文字上分别了,你要随文来起观了,这叫做名假。 那我们再换一个,你比如说就这个题目中,释迦牟尼佛出世,我们叫做说距现在将近有二千多年了,过去心,这是一个时间概念;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用了五劫的时间来思维、摄取如来净土之行,又是一个时间概念;说这个罗什法师在什么时代呢,在姚秦时期,属于南北朝的时候;注释者蕅益大师又在明末清初。大家想一想,所有的这一系列其实都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时间是一个假的呀,不离我们现前一念。这叫做受假,就是我们的一种错觉。真的以为有一个时间流淌?它其实是我们烦恼心中的一种感受、觉受,名假、受假。 那我们当真如果来学解的话,你解你要解什么法呢?这个法是解出来的吗?姚秦三藏法师罗什法师来译,译的是个什么意思呢?从一堆印度话又翻译成一堆汉语,到底是什么意思?都是名词概念,这叫做法假。 名假、受假、法假,就全部体现在这个题目、译者和注者中了。所以这个就叫做修心观法之要,要解的要。所谓的依文解义,就叫三世佛冤了,不能够着这个文字相。说这个佛法呀,真的是,如果我们有时候一用心,会用,就只要把这个理上明了,你看其·现在我们就可以反观。虽然说宇宙万法这些万事万物是现实的世界,可是其实我们现在起一个心,动一个念,我们以为是精神层面的一种表达,实际上它就是一堆概念无休止地连续而已。你看我叫宏海,今天给诸位法师讲法,在咱们普济禅寺,你看我们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就是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的连续。你如果反观的能力,你这个观法能够跟进得上来,步步为营,后脚跟能够跟得上,那么当体就是名假、受假、法假全是一个名词概念,就跟实相能够相应了,这就叫观心。要解观心。那好,这两个这是通常而言。 现在我们要讲到这个要解的根本之要,还不是这个流通之要或者观心之要。当然前面两种很重要,为什么呢?如果合在一起就双美,离开了就双伤了。你看如果我们只偏于观心不去流通的话,那么佛法就会消亡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了,那众生就永处在黑暗中,不知道有佛法;如果只去偏向于流通,没有人能够彻悟这个心法,那就只有佛法世间因缘,没有出世解脱的正因。 但是要解之要呢,还不在这两点,要解之要在于哪里呢?随顺诸佛真实教诲的法门之要,这才是要解之要。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两土世尊施设的这个法,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西方的这个法,他是同时既具足了观心又具足了流通,而且不必依照自己的力量完成,只要你凭信愿念佛,就能够成就得度。就这么一个法门,最主要的是在这里一着。这是法门之要,让我们随顺着佛的真实教诲,依着这个法而行就叫做要。这才叫做《弥陀要解》的“要”。重在后面的这一要,随顺佛的教法,这是最重要的。 那我们再拆开来看一下这个要解之“解”吧,一般我们一说到解,你看《弥陀要解》,那现在我们都是说,我们有理解力,是一个有情众生,有情识,那么讲这个道理上理论上马上讲明白。虽然道理是很容易明白,但是有时候用心跟不上。可是呢,你道理还非要明白不可,你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它不会启动修行的体制,所以明理是修法的基石。你能够明了理了,然后安住在这个理上,用这个理来行我们生活中的事儿,所以听法是必须的。可是我们现在也只是听了法之后,叫做理解之解。从理上来明白这个道理,叫做理解。 那么还有一种解叫做什么呢?叫做信解。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反正佛说的教法,我就不管不顾不思维,只管用这个纯真的信心、决定的信心,来无缝对接。佛说的事,事相上的事,佛说什么事就是什么事;佛说的理,佛讲什么理就是什么理,所有佛说的法,都是佛知见。就用这个佛知见来置换我们现前的凡夫的自我知见,就用信心来沟通。你看为什么说到信仰信仰?没有信仰就没有佛法,由信而得知这个理,由信而得知这个境,所以这叫做信解。就是仰信佛菩萨大祖师爷的开示,相信他们是五眼圆明,具足了佛知见的功德,这叫信解。 那当然了,前两者说起来呢,虽然说有理解有信解,可是它还属于什么呢?叫做干慧,就是干的。你干干在这说,你修行的心地功夫,你念佛摄心,使心清净的这个功夫还不够,那怎么办呢?那就一直向这个理靠拢,这个道理明白了以后,把这个理兑现在事上,就叫做证解,证悟了。每一件事情你都能过关,都不起烦恼,不生分别,就一步一步地考过来了,那么终于证悟到这个实相境界了,这就叫做证解。 理解、信解、证解,这是对于“解”的三个层面的理解。那现在我们要知道,通常我们以为说什么呢?说理解容易,好像理解了,反正确实如此,大家听一听就懂。那么信解呢好像更容易,因为你讲的这个道理,反正我相信了,就好像入到这个法里面了。好像最难的是什么呢?证解才比较难。还真是这样的,如果依照通途法来讲,确实是信解行证嘛,证在末后一着,证是最难的,也是真正得道了。 可是我们今天要告诉大家,依着净土法门的这个的特殊法而言,最难的是什么呢?是信解。以信入这个解,以信来入这个证,这个叫信解。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你比如说从理解来讲,其实每个众生本具的这个功德,那我们从阿赖耶识里面讲,熏的这些名言、习气呀,它就会引发我们对一种道理的解析,就是只要你是个人,有思维,你就具备了理解的这个能力,任何层面任何角度都可以理解。 那么从证解来讲的话也是可以的,为什么?虽然修行要艰难得多,可是我们依教奉行,一步一步地,在进退之间,慢慢地功夫增进,终有一天能够越来越有数,能够证到这个,转凡入圣,能够证到这个圣人的境界。现在对我们来讲呢,只有信解是最难的,为什么呢?你看,从理解上来讲的话,大部分人能触摸到,就是一个规划、一个思想的构建,这叫理解。从证解上来讲,我们还是有可能的,只要你一步一步走嘛,成佛三大阿僧祇劫,反正最后一步到家了,终于究竟圆满了。这个信解是需要什么呢?就需要我们现在完全在已经适应的环境中—娑婆世界,又让你把目光投向什么呢?差别极其巨大、不能超越的另一种世界的情景,彻底都没有见过,听都没有听过,问都问不出来,是佛在这个方等会上无问自说,谁都没办法问,根本想都想不到这个法,有这么个世界。 是佛没有问的情况下自己说的,从是西方有国土叫做极乐。所以,你看我们既没有理解的触摸能力,又没有证解的这个设想条件,就在这样的一种前提下,完全依靠大圆满觉过来人传达的信息。就是我们没有链接和沟通啊,没有理由地去信仰佛说的《阿弥陀经》,这反而是最难的就是信解。所以蕅益大师后面会讲到六种信,真的是把这个信仰,真正的信的内涵讲透了。最重要的就是信解。 这是讲到说《弥陀要解》之“要”,《弥陀要解》之“解”。我想把这个信呢再推进得让大家再细一点,可是这个我们要用心来听一下,就是说什么叫做信解呢?刚才讲到说无缝对接,怎么个无缝法,无缝到什么程度?你比如说蕅益大师他自己称之为叫西有,就西方肯定是有的,就是极乐世界是有的,就这么两个字叫西有。我们怎么来信这个西有?如果按照纯粹信解的角度,你就不能够推敲,那什么样的情况是推敲呢? 你比如说,我们第一个,一般的人来理解的话,哎呀,反正你说西有,我们就执着西方极乐世界肯定是有的,绝对不会错的,定死的。这就是属于凡夫的情执,为什么?他认为极乐世界是一个死死的有,僵化的有,不灵动,不是一种无碍的境界,这是最浅根基的人。那好,如果说再学过佛法的这个义理来讲,我们就会理解说,极乐世界也是一种境界,它是唯心所现的,虽然当处现的极乐世界,可是本质上也是空的,空有是无碍的,非有而有,有而非有,它是一种真空妙有。你看,如果说从这个玄妙的表达上,好像这已经是迈入到佛法的真理了。可是我们编排了半天,所谓的真空也罢、妙有也罢,就为了形容它是有的,潜意识里面是什么?就害怕大家不相信它有,其实就掺杂了自己的起心动念,也就是就在我们常说的,“离四句绝百非”嘛,早就滑落到这个四句百非之中了。 如果再一个从认识上来讲,说是,既然说这个表达还不对,那我们就觉察说,也不是真实的有,也不是断灭的空,从遮诠的角度,就是说,我不说我表达的对,我就说其他的表达都不对,既不是真有,也不是断灭空,它就是这样一个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就是这么一个。好像在认识上也有这样的层面,可是依然还是思维法,犯了思维了。你看从这一点来讲,净土跟禅宗是一模一样的境界,就你不能够,起心就错,动念就乖,光这个西有的认知,你看我们前面虽然说从世间的情执到佛法的解释。可是你像我们说来说去,就在有没有上说,大家听明白了吗?就一直还是在到底有还是没有,生怕大家认为没有,我一定说这是有。 实际上西有的第一义有,就是没有有没有,只有有,你不用跟我再说。西方依正庄严,一切都是众生本具的,本来就是有的,只不过是借着阿弥陀佛的大愿作为增上因缘。唯识经典里面讲到有一个“带质境”这个概念,就是借他的这个发愿的这个描绘,然后把我们本具的这个给引发出来而已,一直就在,本来就有,没有半点是外来的,是心成的,是自性本具的,这才叫做西有,不能有半点思议。你讲那么多都是多余的,直接佛说什么就是什么,这就叫信解。这是不是不思议第一义谛? 所以跟禅宗也一样,跟般若也一样。你看般若,在经典里面形容般若不是大火炬嘛,说你四面,只要有一点执着就不对了,就被这个火给烧着了。又说般若就是清凉池,为什么呢?你随便从哪个角上都可以入这个清凉池。那我们其实对于西有净土的看法也是如此,你在上面有一点点自己的见解,那你就没有随顺佛的教诲。可是佛教诲了这么多,不管是说通途法,圣道法、难行法、易行法,只要你悟入进来了,信了,那就是清凉池,随方可入,一样的道理。这就叫做《佛说阿弥陀经要解》。题目讲完了, 下面我们开始就讲这个序文。从“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那我们先了解一下,讲序,每一个注释,或者说引言,序本身有时候就叫引言,有时候又叫杂言。古时候呢,其实一开始是像这一段,从“原夫诸佛悯念群迷”,一直到后面说“将释经文,五重玄义”,这段都属于序文。古时候其实是把序放在后面的,叫做后序,后来不知道怎么就改成到前面才叫做序,而且后面叫做跋了,现在我们看古文里面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安立。那么这个序呢,有的是属于他序,有的叫做自序。他序都是另外请一位,对你这个作品的评价或者介绍这个作者和评论,点评而已了,其实就是说赞叹随喜一下,你看《印光法师文钞》前面也有好多序,有谛闲老法师的序,他说我跟印祖是高山流水,共奏知音。还有那个是梁启超还是康有为的序,说印祖是文字三昧。这都是序文赞叹的,所以说这是属于他序。那么这篇呢属于自序,是蕅益大师自己说明写作的缘由、经过、宗旨的。所以古人的序其实是一个文风的代表,不像我们现在大部分都是逢场作戏,反正请你有头有脸的给我写一个,不是这样的。 这篇序的功用,主要交代了两个内容:一个,说净土法门是根本;二一个,持名是净土法门的根本。后面我们的内容就学一下这个就可以。 好,那我们来贯一下这个论文。大家来看:“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这是第一句。“原夫”是一个发起词,“诸佛”的话,我们已经念得太多了,说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反正从时间上是三世,从空间上是一切诸佛,大慈悲父,圆满觉者。那么如果要细论的话,现在东方的琉璃教主,还有什么阿閦毗佛呀,这个龙女不是也是一生到南方世界成佛,文殊菩萨也是过去的龙种上尊王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些都叫诸佛。反正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我们前面讲过了。 他们从这个发心上而言就叫做悯念群迷,这是讲到佛的悲心了。一个修行者就两件事:成佛,度众生。那么佛呢他把成佛的这件事已经了了,就剩一件叫度众生。所以你看我们前面讲到佛的概念的时候,不是也讲过了,说: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止中流,唯以度化众生为业。这就是佛的慈悲。慈悲分很多种,我们凡夫也有慈悲心,见了谁就马上就生起可怜了,学了佛以后也发愿要悯念什么,愿与一切四生九有等等这些。但是他属于什么呢?爱见慈悲。这种慈悲属于生缘慈,生活的生,缘分的缘。生缘慈是一个什么呢?就是把六道的众生就看作我们常说的,就视作兄弟姐妹、视作父母等等这一切,反正是动用你的感情启动的这个慈悲心,这是带有情执的。佛的慈悲不是这种,这是凡夫层面。 那么还有一些呢,像如果说证到空性了,像罗汉呀、缘觉这一些,这叫做法缘慈了。他是以法为依的,以法结的缘。但是呢他就是说不能够普,不能够平,就是见着有因缘的,那我应应景,随分随力地拔苦与乐,他不能够平等普度。跟佛的这种我们常叫无缘慈同体悲,这才是究竟圆满的慈悲,普度一切,这里叫做佛悯念群迷的“悯念”。就是这样的一个概念。你一对比,人说不怕不识货,好像听了这么多教条的内容,就怕货比货。你看我们现在的凡夫的慈悲,他下意识都有回报心的。有时候我们特别喜欢放生,特别是居士同修,说放生放生,我做点功德做点功德,他就想要这个功德。修行修行,修得到一定地步了,他还想证个境界,所以现在我们所有的这些发心,都是凡夫心,没有平等的,他是有亲疏的。但是佛的这种慈悲他是无极的,是深入的。 你看我们现在就是,能为他好一点,让他修一修,做点功德,消消业障,这是可以的。可是呢,如果他听话还行,这个我最有经验了啊,一不听话了,就走得远远的吧,就随缘吧,算了,随缘自在。实际上就是不能够深入地发这个慈悲。所以我们在这就叫有极的,而不是无极的。佛的慈悲叫深入无极。我们现在是反正我已经尽到分了,尽了力了,就不管了。但是佛来讲,他是尽未来际,直至成佛,他要动用这个因缘,想方设法,这叫“悯念群迷”。 再讲一下这个“群迷”。我们一般说到迷嘛,就是说的,因为以人道为本。最多最多辐射到这个六道,往往说生一点对三恶道的慈悲心来讲,觉得他们是迷,这已经确实是不错了。说实在的,我有常讲法呢,你说能把这个心量发出来,很多时候还是以人为本。这是到了咱们常住上见,我们常住上去放焰口呀,师父们跟着有时候去听听焰口文,特别是苏东坡写的那一段,确实是千古流芳。那才触发一点说,哎呀真的是这个饿鬼道确实是吃不着,我们金刚上师这么一加持,让他今天受用一点,这确确实实对他来讲是太难能可贵的,受一点功德了。那么从地狱里边来讲,虽然常看到施食,可是不一定能把这个心辐射到地狱里。就总认为说迷,迷在哪里呢?就是我们有缘的这些人,好好听听法,好好修行,一起同生西方。这个就是为什么?就心量不够。确实是心量不够。 这个慈悲跟心量是成正比的,佛的心量广大,他才能辐射到九法界众生。甚至十法界,九法界他认为都是迷的。除了六道轮回以后,像我们现在讲讲说六道轮回是迷进去了差不多,哪里敢说观音菩萨还是迷的呢?我们来讲观音菩萨还要去行慈悲悯念他,他哪里迷呢?可是他确实还是迷,因为他是等觉菩萨,还没有成佛。有时候我还想试一试,到大殿做功课,完了我说,希望菩萨也回向你,回向什么呢?我们这点功德。最后说回向你早日成佛吧。虽然我们知道菩萨是这个正法明如来果后行因,但是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他确实还差这么一点点。我们回向他早日成佛。这也是一种迷。所以这个群迷群迷,我们要把这个群给展开来,不是光人。这个迷有深有浅的,六道凡夫他迷世俗,不知道空性;解脱了的圣人,他又迷两边,要有生死,我要得涅槃,他不知道这个中道。中道实相呀,大家知道吧,真正的佛法就是要见这个中道实相,多一点也不行,少一点也不对,也是迷。那一迷就有生死,在六道内叫分段生死。一生一世的生,一生一世的死。可是解脱的圣人,出了三界外,他还有变易生死,就是今天修因,再得一点证果,不断地心念有起伏,有这个刹那的生灭,这叫变易生死。所以这个迷呀,大家要知道,“群迷”确实是“群”,很多很多,一个人一个样,一个层面一个样,一个众生一个样。 那我们从迷而言,就是说从这个纵横来学习一下,什么叫做纵迷?有纵迷有横迷。纵迷而言就是有次第的,有浅深的。虽然都是迷的范畴,但是三恶道迷得最深,那么人天呢稍微好点,阿罗汉呢又强了一步,菩萨呢就差成佛,这都属于有次第的迷。那都以无明为根本,这叫“群迷”,纵而言。还有一种叫做横而言,是什么意思呢?总之一个迷,就叫背觉合尘。你迷掉现前一念心性的本来面目,那全部,这个迷的质量都不在浅深次第上,只要你一念无明起动了,烦恼生起了,就叫迷;只要你一念悟到本来面目,就叫觉。这叫横迷,就在这一念上见分晓,不设次第。 所以大家,你看《楞严经》里面有一句法语叫做,特别讲透了这个关于迷悟之间,他说什么呢,“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就是你在这个知见认知上,只要你有一念刻意地说我知我见,这就是烦恼,就迷了。“知见无见”,一切了了分明,但是没有一丝刻意的起心动念,“斯即涅槃”,这就不迷了。所以其实,利根的用这个顿悟法门,就在这个上面来见分晓。那我们一般人依着教法修学次第,那么就是在这个纵迷上来慢慢地断惑证真。这就是这么一个套路。这是针对各种迷。 那么随机教化,“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这就讲到佛陀的手段。为什么呢,正遍知嘛。佛的智慧中有一个智慧叫做妙观察智。就是你能够随顺着观察众生的种种习性呀、种种烦恼呀,能够怎么接受呀,众生喜怒无常嘛,一会儿买账,一会儿就不买账了,他只好随机,随分随力,随时随地的来进行施设教化。就像观音菩萨不是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在这样的情况下那讲的法就多了。现在我们说的三乘教法,什么呢?为人天乘,那就说五戒十善,上一次我们讲四悉檀;为声闻乘,就说四谛十二因缘,教这个法;为菩萨乘呢就说六度万行;为佛乘呢就说忆佛念佛。一个人一个样,看你接受什么法。特别是在天台宗里边的话,那就更加的多了,什么化法四教,化仪四教。化仪四教就是仪式的仪。他就是说,我用什么方法度你,是用顿法度呢,还是用渐渐法度;是用秘密法度呢,还是用不定法度。化法四教就是我给你讲什么内容,像讲藏教就是小乘法。因为《华严经》当时不是什么都听不懂吗,如聋若哑实在听不懂,那只好讲阿含,就讲藏教。 那么有些人呢,他的根性,也不知道他往上还往下,有可能他听得对了,他就向上走了,有可能他听得不对了,退下阵来,那就又流到小法里面去了。这就叫通教,有可能通到大,有可能通到小。还有一些众生呢他是菩萨的根性,那就给他讲别教。还有一些众生是圆满的接受,这就讲圆教。总归这不是就叫五时八教嘛。就是这个意思,不出这个内容。所以其实观察根器是很重要的。 诸位大德法师,我为什么弘扬净土比较热心呢?我发现了一个奥妙,就是弘扬净土,就是什么样的根器,反正给你讲这个,你好也不会屈你的才,坏也不会把你落下。因为没有这个功夫说观察根器嘛。这个观察根器这是要非常高的智慧,说实在的,当时这个舍利弗都不行。有一个典故,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来了两个出家的,一个是守坟的,看坟的人,一个是打铁的,这俩人来出家了,佛就让他们跟着舍利弗出家。结果跟这个舍利弗出家了,他就不会观这个根基,他让这个打铁的呢修不净观,让这个看坟的呢修数息观。数息观我们知道,就是说摄心,把这个一进一出呼吸,就是看你这个散乱的心,就修你这个数息观。结果这俩人呢怎么修也修不上去。后来佛知道了,就让他们两个调了个个,干什么呢?让这个守坟的就修不净观,他马上就上道。 为什么?他见的这个死尸太多了呀,他守在坟那儿,天天有死尸来了,看这个青淤呀、白骨呀,他见得多了,马上就相应了,白骨观就修成了。这个打铁的呢,又拉风箱,进一下出一下,又拿这个锤子打铁,吭哧吭哧,他不断地在这个节奏里边,他数息呢,正跟这个法相应,结果马上就修上去了。所以说:药无贵贱,治病则良。法无高下,契机则妙。这就是这里讲到的随机施化的重要性。 但是呢,虽然说方便有多门,可是归元是没有二路的,最后还是为了让这个能够上这个佛法,成这个佛道。那这样的摄化的话,那方法就太多了。甚至有的人只能够结缘而已。大家知道有的人他这辈子摄化摄不来的,他只能让他结个缘。结缘中有的只能引导他从善缘中结,“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这也算是摄化。但是有的人,他连这个善根都没有,只能够从逆缘中结,就是只能让他来诽谤佛法,诽谤佛法的时候他会出现一个什么呢?他谤佛的时候他得说佛字,就是这个佛字结下去了,将来也必定解脱,这也叫做摄化。所以你看有的祖师们,把这个著作《弥陀经》讲完了以后,他会发愿说,希望赞谤皆成佛道。就是只要你跟佛结上缘,我的功德就圆满了。所有的这些都称之为随机教化,方便设教。这就是“方便多门”的意思。 那后边我们看到说,一切方便之中,推出来说“莫若念佛求生净土”。一切念佛法门之中呢,“莫若信愿专持名号”,这是从佛的通途摄化中又格外地引出了这一个横超的圆顿法门。所以这两句话其实就是从法门和行门上开始拣择。你既然来学,那你入哪个法门,起哪个行门,这是大有来头的。 那好,今天虽然说时间不是很多,但是因为下一个版块它又比较齐整吧,所以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请大家一起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好,感恩诸位。阿弥陀佛。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下一页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23] [放入我的收藏夹]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