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宏海法师:蕅益大师法语 -> 正文阅读 |
[佛经]宏海法师:蕅益大师法语[第11页]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首页 上一页[10] 本页[11] 下一页[12] 尾页[14] [放入我的收藏夹] |
(第十一讲) 南无阿弥陀佛!各位同修道友们,大家晚上吉祥如意! 又是一个殊胜的晚上,在这里非常惭愧的跟大家打个闲岔,再说一段吧。因为本来我们在线上,看大家精进的依然精进,懈怠的是充耳不闻,所以没办法,只能够靠自己了。不管怎么样,有这个因缘聚在一起,每周一次的开示对我和各位同修来讲都是一个很好的增上,各自在各自的身心法界中,能够提携自己,保持精进,所以也是非常好的一个缘起,请大家欢喜、信受。 可能有新进来的同修不知道,咱们这个实修群主要是以行为主,以功课为主。为什么称之为开示呢,就是一个星期做这么一段共同的听闻。因为我也没有他心通,只能够依着言教,揣测着来跟大家共同的提携。 如果说比较相应的话,诸位有的可能正好碰到自己的不足,或者在这方面的缺憾,有所懈怠,甚至生起信心上的退失,乃至不想坚持,等等一系列这些心念的话,突然间把它给灭除掉,那也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今天我们讲蕅益大师的开示,有几个点,也是算问题吧。其中的一个点就是戒律,最近也有同修在这里我随喜成就他们受三皈,特别是五戒。从我本人而讲,现在特别欢喜和受用的去成就别人来正受五戒。 因为佛门常说“戒为无上菩提本”,所谓的实修,任何一个法门,都离不开以戒为基础。所以咱们现在虽然把戒律当作一个宗派来这样的提倡,但是从根本上而言,戒是不能死板的称之为一个派的。佛藏里边包含经、律、论,那么律格外的提出来,是为了强调它的重要性、基石性。 所以一切的学修人,一定要有持戒和受戒来作为修学最基本的底盘。而且对戒律的认知够了,行持跟的上去的话,那么其他的道业自然而然就排忧解难,一切走的特别的顺畅,违缘业障等等这些都有戒的功德给它挡在两边。所以说“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 今天我们就戒这个主题,来看一下蕅益大师对于戒律的几个小段开示。这段话我们分作两段讲解,前面的这几句比较短,是给一个叫做庸庵的同修开示的。原文如下: “千里之行,始于一步。一步未足,不名到家。谓千里只一步,可也。谓一步即千里可乎?夫以佛道为千里者,戒是最初一步。从此至成佛总不出此一步,而决不容守而不进。盖进则此一步念念保全,止则此一步當下衰息。然进步之法,不过舍无始故步,故步各有偏滞,而最障道,莫若嗔慢。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慢如高山,法水不停。又非理嗔粗而易除,执理嗔细而难断,慢过慢显而易见,增上慢、卑劣慢隐而难知,知所难知,断所难断,是谓能离退缘矣。”(《灵峰宗论》卷二之四,示庸庵) 大概是这位同修在戒律操守的过程中,觉得戒就是死执教条,那么到底对于持戒而言,是不是能够快速的在菩提路上作为加行、增进?可能是他在具体的持行中有一些疑问,在此发信问蕅益大师,蕅益大师给他的回应。 大家来看第一句话,“千里之行,始于一步。一步未足,不名到家。”祖师的言教,三言两语就能把整个一个脉络给论贯清楚。“千里之行”等于说我们从初发心开始,一直到最后究竟圆满成佛的那一刹那。“千里之行”整个行程始于一步,就是第一步你怎么迈脚怎么走。 但是尽管走了九百九十九里又多少步,只差最后一步,如果你没有到顶,就“不名到家”,就是你到不了最后圆满的这一刹那,那么前面的那些都只能说在行进之中,都不能叫究竟圆满。 “谓千里只一步,可也。”什么意思呢?等于说这么漫长的菩提路,“千里只一步”就是你一下子到位了,跨到佛国境界了,那么就是一了百了,可以啦,修行可以歇手,彻底觉行圆满了。 但是如果说一步即千里,“谓一步即千里可乎?”就是你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有没有这样的好事呢?不可以的。我们学习佛法也得修因证果,一步一步的来。所以这个铺垫是要说什么呢?就是说,始于一步的第一步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这一步是始终伴随着我们,所有成佛道路上的所有步,步步都要有这一步在,是什么呢?就是戒律。 “夫以佛道为千里者,”这还接着上一段,就是以佛道为千里的这个比喻来讲,“戒是最初一步。”虽然是最初的一步,“从此至成佛总不出此一步。”虽然戒、定、慧好像戒是第一步,但是就算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可是定和慧的层面决定是离不开戒的守护的。 那现在诸位同修发心,最起码能够受五戒,就知道对于这个菩提道业多么的重要,对于往生资粮有多么决定,就是要受戒、持戒,不但是第一步,究竟的一步,也是自始至终的一步,出不了这一步。 后半部分这一段,说为什么在戒律上,或者是小小的有些毁犯,乃至根本的不保等等这一切,这就是蕅益大师开示的,问题出在哪里呢?还是修心,从修心开始,心上不够,心力不够。所以大师就讲,“而决不容守而不进。”虽然持戒是最初的一步,到成佛一直是这一步,但不是说你一动不动的守着这个死执崖板,每天的心念死守在戒条上不动,这是没有进步的。 而是,“盖进则此一步念念保全,止则此一步当下衰息。”大家一定要把这个道理搞明白啊!想要持戒圆满,并不是说每天不断执著于教条,而是戒它有修理功能,这个修理功能要体现在心地、心行上而言。那么心行的改变,不断的进步,乃至增加加行了以后,视野的高度,对持戒的认知,又会增进你戒品品位的增长,它是一个相得益彰、并驾齐驱的功德。 那我们也反观一下,为什么我持戒持的有时候觉得丢帮跌底的,或者觉得越来越没意思,说持戒好像没什么感觉,找不着这个边畔在哪里?为什么是这样呢?这个问题出在戒的功德没有当真。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二六时中,你的心行没有跟戒保持一致的正念,没有贴上去。 所以这里蕅益大师就提出来说,戒的功德,“进则此一步念念保全”。你想进,在持守上有进步,那么就一定要念念保全,念念保全的意思,往这儿会,往心性上会。“止则此一步当下衰息”,如果不当回事,不殷重,没有这个概念,对于戒的戒法体行相,彻底没有心行跟上去,不相应的话,那只是当时受的时候的一个仪式,过完了,种了个缘没有了。 祖师这里讲到“然进步之法,不过舍无始故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想从持戒上体现修行增进的话,“不过舍无始故步”,就是你不要老在原来那个视野和心态上,封止不前,一定要走出来。原来你的心行、心量很小,很自私,或者大心菩提心不够,你始终锁定这个心行,那么你持戒就增长不了,所以叫做“舍无始故步”。你不要就那么一点执著,就那么一点心量,你要往出来走,往开打。 所以,“故步各有偏滞,而最障道,莫若嗔慢。”这就是蕅益大师开始讲,为什么说持戒总是不圆满,甚至不清净的诟病点在哪里呢?你看,“故步各有偏滞”,就是懈怠或者信心不足等等,都会让我们有偏颇或者停滞。但是真正里边最为障道的,最让我们戒心、戒行不得力的是什么呢?两大主要的心理烦恼,一个是嗔一个是慢。嗔就是嗔恨,慢就是我慢。 这里蕅益大师把它分开来讲了,他讲到,“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为什么今天给大家讲起这个,也要一起来反观和共同学修这个嗔火呢。我们的嗔心就算控制不住,也一定要能照看的到,特别是脾气比较暴躁的人。这个火烧功德林是实打实的,好不容易近段时间积攒的一点修持功德,积攒的一点持戒正念,但是可能外境也罢,自己也罢,一旦引发了嗔火冒起来,烧的昏天黑地,连续几天、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的烧上了,一烧不复回头了。善境界、正念感觉都没啦,都是因为嗔恨心。 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诸位同修如果发心想在心性上用功,那么第一个就是要忏悔。因为但凡嗔火重,那就说明你过去在生生世世的熏习中,这个烦恼种子特别的强、特别炽盛,存的特别多,比别人还格外多。如果比别人多,首先你要有一个心态说我这不对,不对了以后呢,我还想转好。如果你没有这样的一个惭愧、忏悔心的话,觉得理所当然,就不会有修改的机会了。 所以脾气暴躁或者容易起嗔火的同修,大家在有境界现前的时候,首先要观的清楚,意识到我又发火了,这是第一个本事吧。那么其次,慢慢的随着反观的能力增长,它就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进步。比如说你虽然还是控制不住的发着,但是一边发着火一边还有惭愧心,知道不对。慢慢的你就能够,发着发着发了一大半,就不发到究竟圆满了,不要非得把它发完了,快到一个点上的时候,你停下来了,总比上一次彻底的这样没完没了强,那就是进步。 如果随着到了中途突然间嘎然止住的话,那就说明你在法上相应起作用。修得等到你开始起心动念,将要蠢蠢欲动的时候,能够观的到,这是其一,能够止得住,这是其二,这就说明你确实可以称之为一个修行人了。就会对你的戒业,就是你持戒的功德有增进和护持。 你想想嗔火它会导致什么呢?杀心嘛!所有的戒律里边,杀、盗、淫、妄、酒,杀业是排名第一的。所以“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第一个烦恼破戒法,就是嗔火。 第二个,我慢。“慢如高山,法水不停”。 有两种,一种是外道人,没有学佛的,佛法的这个法水肯定停不在他的八识心田中,这我们就不计较,算他无知者无畏吧。特别是学佛了以后,越学越我慢山高,这一类人是什么情形呢?就是他本身要么非常自负,要么非常自卑,所以对自己的种种就特别的在乎和敏感。 在这样的情形下,他的这种我慢,一个是根本听不进去,另一个是根本就觉得自己做不到,所以就不去做,甚至连想去做的这个发心都没有,这也是一种我慢。 蕅益大师后面又进一步分析,讲到从嗔火到我慢这个微细的心理状态,一般我们最为克服不了的是哪一种呢?大家往下看。 “又非理嗔粗而易除,执理嗔细而难断。”“非理嗔”和“执理嗔”,这是在佛学术语上的两个名词。 “非理嗔”,就是说人家没有怎么得罪你,招惹你,你不知道怎么一下就火了,有一个心念乃至一个其实不是真正针对你的外境,你自己就火了,自己就把自己给得罪了,这就叫“非理嗔”。或者你没有理由生气,无缘无故的一下子又不知道今天犯了什么毛病,神经了一样,这就叫“非理嗔”。那么这些火我们是容易发现,好控制。特别是一旦有时候反观一下,真是我不对,不应该这样的话,能够把自己暂时的伏住或者平息住。 “执理嗔”是什么呢?说俗了一点讲就是得理不饶人。也许他确实不对,今天把你给得罪了,也许两个人在争执的过程中你有发火的理由,这就叫“执理嗔。这个火很难熄下来,为什么?因为你会跟别人说:“你讲不讲理呀?我现在有理呀。” 你要知道我们是修行人,有理也不能起嗔念。不管有理无理,但凡起嗔火,那就错了。特别是有的付诸于行动,意业和口业还不够,还要付诸于身业,大打出手。对一个修持者,佛的弟子来讲,这是非常惭愧,甚至很丢人的事情。 我不知道群里的诸位同修有没有在“执理嗔”的时候,一下子一发不可收拾。以前佛在言教里面讲到,说修行人不要大发雷霆的去生气,不应该无缘无故,乃至有缘有故的生嗔火。佛打了个比喻,“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大家见过天上的清冷云中霹雳起火呀?大冬天的乌云密布,温度又低,湿度又大的时候,你还能一下子暴跳如雷,确实太有本事了。所以就是因为这个本事,那么在嗔火中就障碍着我们的戒律之道,增进不上来,视野提不高,守不住。 刚才讲到关于“嗔”这个心念,再一个更加容易障道的就是我慢。 “慢”一般在佛法里面也有七种类型的差别,“慢过慢显而易见,增上慢、卑劣慢隐而难知”。蕅益大师这里在讲到我慢的时候提出来三个概念,慢过慢、增上慢和卑劣慢。 什么叫做“慢过慢”呢?就是说,人家本来要比你强,结果你还反过来说自己比人家强。这种烦恼这里讲了,“显而易见”,就是自己能够意识的到,别人也能看的出来。大家在平常一定会看到有一些人,依照世间的俗情俗见来讲,确实可能他能力差一点,本事也没有,乃至财富地位可能大大的不如别人。那他喜欢吹牛或者喜欢自我陶醉,活在自己世界中,自尊心极强,人家比他强他看不到,他老觉得他比人家要强的多,这种就叫做“慢过慢”。一般我们容易发现这个烦恼,因为这个烦恼显现的比较粗浅。 后面有两种叫做“增上慢”和“卑劣慢”,是“隐而难知”最为障道的。“隐而难知”,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意识不到,这是其中一层。还有一个,就是你意识到了都不愿意改,这也叫做“隐而难知”,大家要知道意识到不愿意改的居多。有些毛病是粗浅的容易改,稍微有点道心的,他就说下一次不干了,或者还干了一次两次,终究能改得了。 有一些虽然别人劝导说不对,他自己意识到,或者意识不到不对,但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慢,他不愿意改,甚至连改的发心都没有,所以“隐而难知”,一个是“增上慢”,另一个是“卑劣慢”。这个“增上慢”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我慢嘛,人天生的这种自我优越感,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一切世界的中心、主宰,与生俱来这种感觉,就认为说,所有我的和我所在的都要比别人高尚了,他才舒服,一旦有一点欠缺,一定会奋起直追,有时候我们把它美化成理想、目标、人生境界等等这些。 这就是我执,特别强盛,叫做“增上慢”。这个还是根本的,人人有之,本能的增上。 那么最麻烦的是什么呢?有一种人他不知趣,“卑劣慢”是什么?就是人家比他要强的多,他也承认,但是他潜意识里面认为,人家只比他强一点点,他也不比人家差到哪里去,而不是说差的很多。 特别是一个修行者在道业上如果脸皮厚的话,这个障碍是非常大的。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功夫不好,修持不够。不愿意承认人家特别能够放得下,在有些方面就是非常的清净,他不愿意承认,他受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滋生“卑劣慢”。 比如说念佛,同修道友一天念五万,他念一万或者五千,乃至就念了个十念法。他会觉得说,功课一定要在数量上吗?他会找借口说,一切唯心,数量上是不能说明的,他不说数量上念得多是需要发心也大的。他不管这个,这就属于“卑劣慢”。 还有一种更麻烦的“卑劣慢”是什么呢?就比如说,另外一类人修行胜过我们好多,他也完全承认,但是他就破罐子破摔。反正你修你的,我不好,我根机差,我是俗人,贪嗔痴烦恼俱足,六根不净,我不修,你修你的,与我无关。这也是一种非常麻烦的“卑劣慢”。 “隐而难知”,一个是发现不了,另一个,发现他也不改,也改不了。这两大烦恼就会伤害我们千里之行始于一步的第一步,戒律。所以蕅益大师最后的结语是“知所难知,断所难断,是谓能离退缘矣”,大家一定要把这两句话给听进去。 “知所难知”,不要以为说真的是发现不了,是你对自己的习气毛病,你的心行所欠缺的地方,你有没有想悔改,你知不知道可以改,你愿不愿意改,这是一个麻烦。“知所难知”,有的他装作没这么回事,不知道,不愿意面对。这是一种知所,就不知。 另外一种是“断所难断”,特别是前两者,像“非理嗔”和“慢过慢”是好断。这个“执理嗔”和“增上慢卑劣慢”是难断,难断上面的烦恼,你能够顿断或者渐断,只要你有心去断,那么你就一定能够离开退缘,这是给我们打保票的,大家要晓得。 我们在修学过程中,如果真正把这种与生的、本能的,特别自己的习气体现在哪里最浓的这上面,你能够下刀子,能够断,那就能够离退缘。不进则退,不退必进嘛! 所以后半段讲了这么一大段,是为前一小段服务的,就是我们为什么持戒要么心力不足,要么戒条不明朗。很多时候表达在我们的记性不好,一不小心就犯了,犯了不知道,过一会儿想起来等等这些,都是由于一个“嗔”,一个“慢”,这是我们主要的退缘。 所以大家在戒上面,要有这样的认知。不要以为持戒是死守戒条,不但戒条要守得住,还要在心性上去动刀子,增进戒律的内涵。说俗了就是增进戒律的档次,佛法里叫做戒品品位。一定要用心行来补戒律,用戒律来匡心行,这是一个始终如一的修行进步方法。 这是第一段跟大家分享一下,蕅益大师对于庸庵同修的一段开示,关于戒律和心行的相互滋补问题。 好,各位同修,下面我们来看第二段,是给一个叫做净乡的居士开示的,也是关于戒律。 “四不坏信,尤从戒始。盖昏途宝炬,示人以何路可行,何路不可行。何路超生脱死,何路堕坑落堑。凡发心起行、亲师取友、择法眼目、看教指归、工夫要诀,巨细精粗,无不从学戒而辨。故从上佛祖,虽教观有偏、圆、权、实种种不同,未有不以戒为初基,以戒辨邪正者。清净明诲,的是乐邦左券,此信不可坏也。”(《灵峰宗论》卷二之四,示净乡) 因为这段比较涩,先给大家读一下,我们先熟一下。这里讲到的是什么呢?从理上来讲跟上一段是完全吻合的,是一个义理。这里着重强调的戒律的什么呢?前一段可能讲的从一步到千里,始终戒律伴随。怎么个伴随方法,具体戒律在这个千里之行的过程中,从始至终的怎么样去起作用,就是这一段开示里面,特别把它都给确指出来了。 所以祖师们的开示,他其实是给两个人或者是两个空间、两个时间段的,相隔也许很久的开示,但是,他会相互能够显现开发相互的义理,两段开示就有如此的功德。我们要相信祖师的法语说法不会有误导众生的弊病。 这里讲到“四不坏信”是什么呢?“四不坏信”就是我们常说的皈依三宝,信佛、信法、信僧、信戒,佛、法、僧、戒属于“四不坏信”。 “四不坏信”本来是佛、法、僧排在前面,戒排在第四,但是蕅益大师这里说,其实“四不坏信”是要从戒开始的。那诸位同修想想,从戒开始体现我信仰三宝。诸位同修皈依的时候都知道嘛,三皈依虽然不是戒,但是它有戒的精神在。尽形寿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不皈依外道邪众。这就是三条你必须要做到的。从皈依三宝,信佛、法、僧三宝开始,戒就在。所以“四不坏信,尤从戒始。” 那么为什么说从第一步开始就如此重要,一直伴随着我们呢?蕅益大师说“昏途宝炬”,“昏途”就是黑暗的道路上,有一个非常明亮的火炬嘛,就是戒有这个功德,是犹如“昏途宝炬,示人以何路可行,何路不可行。” 大家听这一段开示特别重要,一定要切中时弊,针对要害。我们现在学佛有一个什么大弊病呢?就是末法时期,很多原则守不住了,他找借口。觉得就圆融一下嘛,恒顺众生嘛,慈悲嘛。这些事这些词本来是大乘佛法里面的第一殊胜义,被一些完全是稀里糊涂的人给用坏以后,现在都成了一个障道因缘。 如果从戒律来讲,就是有可有不可,有为有不为。佛弟子刚开始迈步,就像一个人刚生下来一样,牙牙学语学语步履蹒跚,你就直接让他这样那样,两天就弄死了。 所以一开始戒律就是昏途宝炬示人,哪个路你现在可以走,哪个路你不能走;那么有些路是暂时不走,以后再走,以后再走的路,你现在就让走,还是死路;乃至有些路一直永远都不可以走,直至成佛了,回过头来很可能才在上面说“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有些路是一直要走,离开一步都决定不行,这就是戒律。 “示人以何路可行,何路不可行”,诸位同修要记住,如果我们操守三皈五戒,决定念佛求生,那么这条路就可以走的。如果走这条路的时候,千万不要说别的路不好,但是你绝对就横跨不了,确实你横跨不了。 再往下看,“何路超生脱死,何路堕坑落堑。”还是以戒为判别。出家人的二百五十条比丘戒,叫做别别解脱,持一条就是一条的解脱因缘。 等于说人在轮回路上,胳膊腿生的一定是趋向轮回的,那它把你有可能轮回的胳膊腿绑定了,给你收回来,让你不犯这些,那自然而然一个绑定你的绳索,就可以说是一条指向解脱道路呀,你不轮回了,就必然解脱嘛。 戒的功德就是止轮回,虽然止你的轮回,不推你解脱,其实真正的功德就是推向解脱。所以戒的解脱功德是这样的一种方式方法和着力处,我们要了解。 如果明白戒的功德,“何路超生脱死”,大家要知道五戒是一切戒的根本,所以我们佛弟子修持来受持五戒是最起码的,希望大家都能够发心来受戒,不要怕,要发心守。“何路超生脱死”,就是说明以戒为根本。“何路堕坑落堑”,戒就是坑和堑上面的安全板呀,那你不守戒了,一旦没有这个东西,那必然会落,会堕。这是从根本的迈步,根本路线上而言的。 那么在走路的途中,“凡发心起行”,这是开始上路了,发心起行了,抉择法门修行了。那么抉择法门你得“亲师取友”,得亲近善知识,一块结伴同修道友,那你怎么判断他是善知识?怎么明了他是同行道友呢?这个时候,又用戒来发挥功德。 亲近善知识就看他根本的戒守的怎么样,这是必然无疑的。从外相上来讲,现在的汉传佛法,至少你要独身。外在的法来讲,有时候也常会说素食、僧衣等等这些。我们可能说这个是一个外相的表达,你如果为了住持佛法,而非常注重外相的表达,能够做到,这也是算心里有法道,也是愿意护持的,那就说明你心里有道,才可以作为善知识。 我们亲近善知识就是以戒律为标准的,大家都知道五戒,那就用五戒来看一块的同行善知识、道友,他的戒律怎么样,清净不清净。其他的不说了,就鸡蛋来讲,吃不吃且不说,实在业障现前你就吃。你能够守着不吃,那就真的好,不能说是太执著。 或者说,哎呀,算了,鸡蛋现在没有一个怎么怎么样的,不可以这样讲的,哪怕你吃,你也要说不吃好。这才叫做“亲师取友”,不管是师和友,你都用戒律来看。下面讲到“择法眼目”,就是你有择法的眼目呀! “看教指归,工夫要诀,巨细精粗,无不从学戒而辨。” 这就是更到了微细的深入经藏,以戒为师。每日参禅悟道,心地上的功夫要用戒来勘验。这个是什么道理?比如说,你看教的指归,学习佛法三藏十二部教典,那么你就能明白,最后的落脚点一定是从戒始,从戒终。一个是从信条的执守,第二个是心念的不动,第三个是圆满任运自如而不毁犯,那就成就了。 那么从“工夫要诀”来讲的话,境界现前的时候,你的心地功夫怎么样?美色当前,你的淫欲念会不会有所生,有所毁有所犯,身口意业上能否守住?这就是“工夫要诀”。从戒来鉴别看你的功夫怎么样,就看你在戒上面操守的如何。所以 “巨细精粗,无不从学戒而辨。”现在我们真是惭愧,有时候戒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阿弥陀佛! 所以,最后蕅益大师总结,“故从上佛祖,虽教观有偏、圆、权、实种种不同”。这个“教观”,主要是指的天台教下,修止观法门,有教有观,止观不二,教观不二。 因为蕅益大师当时他在抉择教门的时候,也是进行过抓阄的,抓阄到底是依着哪一个宗派入,还是自己再创立山头,结果最后抓的是天台宗,从此就以天台子孙而自认。 所以这里他特别提到“故从上佛祖,虽教观有偏、圆、权、实”,在天台教下,他认为教法纯圆独妙的就是《法华经》,是一乘真实法,其他的是从偏道。这是把他门里的自身门风给带出来说了一下,说虽然有种种的不同,没有一个法门,一个教派,没有一样不是以戒为初基的。 所以彻悟禅师讲到七种修行净土人,一个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为学道通途,“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最后是以四种根本而为入道,就是只有杀、盗、淫、妄四种根本戒守得住,才有入道的资格,否则你道都入不了。 《楞严经》讲到,不断淫欲心而修禅定是魔业,淫欲都不断你去修禅,越修得高越危险,因为你有资本危险了,而这条最基本、最根本的漏劣根没有断,大家设想一下有多危险。就好像一个身体,外面的皮肤长得越来越紧致,越来越健康了,可是你内脏有一个毒没除干净,出不来了,那可想而知。 所以一切“未有不以戒为初基,以戒辩邪正者。”特别是我们凡夫,看不到菩萨示现还是凡夫的根本烦恼显现,所以就不要都说是菩萨示现,就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用戒看他怎么样。不要一旦看见有毁犯的了,就认为是什么再来人,菩萨示现等等,不许这样,这不合法度。再大的大德,再高的高僧,他一定是以戒为根本而示现在这个世间的,一旦舍开这个,就是邪魔外道。 所以这里讲到“清净明诲”,这是《楞严经》里面特别提出的四种根本,“的是乐邦左券”。你看,一个念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还要以这四种根本,这也是往生极乐世界的胜券在握。“此信不可坏也”,大家一定要对戒有信心。为什么今天晚上讲这个呢,我也想跟大家说,我们从信佛法,到学修,对匡正自己,抉择善知识,一定要以戒作为标准,不要坏戒法。末法现代的人都不爱吃苦,不想受约束,可是戒就是要你苦心苦志,要约束,让你不能够犯贪嗔痴、财色名食睡,那么你就对戒一定要有正念。 什么是正念呢?因为戒它管辖的多,如果对一个没有道心或者初机的人来讲,他认为被管了,不知道戒是在保护我们。所以他那种被管的心理,被动割舍的心理来学这个戒,他没有主动放弃的这种法喜快乐。 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没有正念,你稍微操守的好点他说你执著,稍微斤斤计较的他嫌你烦。结果学佛法的人嫌烦,那么弘法的人就不断的稀释,最后妥协,弄得这就是法灭之相。 为什么虚云老和尚走的时候说戒,佛陀走的时候说以戒为师呢?所以大家要对戒有足够的信心,从始至终一定要用戒在佛法大海里,在三宝路上来作为指路的明灯。 这是我们今天讲的第二段开示。 戒有法体形象,我们都学过的话,知道具体戒的内容,怎么受,怎么守,怎么持,戒条一条一条应该怎么样。戒法、戒行、戒相,每天对戒规定的,你的身心依托在上面,有的不能做的绝不毁犯,你持戒的生活内容就是呈现出来这么一种相状,这是一个正知正解。但是我们也不要以为,光这么持戒,定慧就没有了,好像这么在乎戒,说一定要三而一体的。要知道戒持圆满,戒念、正念足了,自然而然心行就会有质的飞跃。 我们下面再看一段。“法法头头,无非至道,人见不彻耳。今受根本五戒,只须住于戒中,明见佛性。五戒之体,固是无作法身,五戒之相,一一无非法界。慈良清直,正见昭明,念念圆满无上功德。(《灵峰宗论》卷二之四,示见彻) 这段是给见彻同修开示的。因为没有看到问话的原文,他可能是修禅的,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可能有两种可能性。一个就是认为参禅,只要一心一意地修无为法、修虚妄法、观空遣相,头头法法都往这个空性上会,就可以了,不要面面俱到的非得去执著些戒条,天天在戒上摆弄,这是一种认知;另一种认知,说持戒只能够得人天果报,要么脱离三界。 可能悟入到大乘佛法缘起性空这样是比较难的,好像持戒是个基础,只是一个铺垫,后面的高妙处是不能从戒功德得的。这是两种知见。 蕅益大师就针对这个,做了一个非常圆融无碍的称性发挥,可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开始就讲到:“法法头头,无非至道。”首先什么叫做至道呢?就是成佛之道,究竟圆满,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道。 我们如果听过《楞严经》,也可以叫如来藏心,《金刚经》里面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圆满的见到一切法皆是佛法。“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悉是法身。”一切法在他眼里看来都是现成的佛法。 所以天台宗也有一个说法,叫“圆人观偏法,偏法也圆;偏人观圆法,圆法也偏。”就是从圆教的角度来讲,“法法头头”都是究竟佛法的体现,吃喝拉撒都是这样。所以禅宗的祖师们以前开示,怎么用功办道呢?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什么是祖师西来意?说我这儿没有西来意,只会过日子,等等这一切都是讲这个法义。 但是一般人为什么理解不了了?蕅益大师说“法法头头,无非至道,人见不彻耳。”就是一般的凡夫见不到,见到了也见不全。什么叫做见不到?就是充耳不闻,不知道佛法的微妙之处、玄妙之处。 “不彻”,就是虽然见到一点了,见解不圆,等于说看一座玲珑宝塔,从下面数一共十二层,从上面数还是十二层,很可能你就觉得从下面看和从上面看是一样的看。但是你在第一层看跟在第二层看,绝对风景是不一样的。如果大家用过功夫的,学佛一路走来,对佛法的这种感悟,对于戒律的这种心力,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这里首先说到一切法都是根本佛法,只是人的见解不彻,就是你见不到,不能在一切法上见,所以才有次第法,才有浅法有深法,我们就认为深法才是佛法;才有偏法、有圆法,我们认为圆法才是佛法;才有戒法、有定法、有慧法,就以为戒是戒、定是定、慧是慧,不可以三而一,一而三。这都错了,这都叫人见不究竟,不通彻。 这里蕅益大师就给他讲了,“今受根本五戒”,这应该给居士同修说的,诸位同修也要听明白了,不要小看五戒。以为没机会出家,也没有资格受比丘戒,就浅显的简简单单基本的受个五戒,不敢小看。为什么?“法法头头,无非至道”。“至”就是究竟圆满之道,包括五戒。 所以,“今受根本五戒,只须住于戒中,明见佛性。”只要你住在五戒中,就能够见佛性。这个话不是一般人能够讲出来,天天守着杀盗淫妄酒,我一样不干,就能明心见性吗?可以。 大家试想一下,五戒又叫五大师,杀盗淫妄酒这五样,就是促使我们犯贪嗔痴慢疑,还有五种不正见,所有的十惑烦恼都是从毁戒中来的。那么你住到这个戒中,你自然而然守在戒里边,那就说明一切的烦恼就开始舍呀,切呀,断呀,久而久之佛性就现前了。 戒性就是佛性的另一种表达,从人的本位来进行的表达,所以你依人的本位而住到戒性之中,本来就是佛性的显现。就跟念佛的时候“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一模一样的道理。 所以这里讲到,“住于戒中,明见佛性”。特别这里“住于戒中”是什么呢?就是守持受戒,任运自如,没有刻意毁犯,没有刻意执守的时候,举手投足都是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就是操守五戒,那这个时候你说离佛性还远吗?明心见性,我们为什么明不了心,见不了性呢,就是因为有障碍。 为什么有障碍,障碍从哪里来的?起心动念无不是业和罪来的。所以只要你住在戒中,大家好好参悟这个“住”,久久自得。 那么后面又讲,“五戒之体,固是无作法身。五戒之相,一一无非法界。” 这段话特别的畅快淋漓,但是也极其的难明难解。为什么说“五戒之体,固是无作法身”呢?什么叫做“无作法身”?解脱里面也有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就是不生不灭的本来佛性,如来藏,如来密因,在《楞严经》叫修证了义。 “五戒之体”就是我们起作的时候,刚才讲起心动念,就是要去毁犯的时候,你只要不作,自然而然本来面目一认而知,当体就是五戒体。具体我们去持这个五戒之相,你不要以为,好像持戒之相就有一个我在持戒,戒是被我持,我持完了以后有功德,我犯了戒了就有罪过。 不管持戒毁犯,功德罪过等等,都离不开这个现前如如不动的无作法身、佛性。任何时候,任何时空法界,任何现前一念都离不开,“无非法界”就是你离不开这个。就我们讲到的,全修在性,全性在修一样。 再作这个金子和器具的老套比喻,“五戒之相”就是耳环、戒指、盆、佛像,“无非法界”就是都离不开金子本身。你能够把思想立足于这样的层面,才能够悟到什么叫做“法法头头,无非至道”。我们悟不到,所以“不彻”,见解不彻底,不圆满。 这里讲到的“五戒之体”就是“无作法身”,“五戒之相,一一无非法界。”这个话他要表达的什么意思呢?“五戒之体,固是无作法身”,就是一切法的本质,我们容易接受它是一样的,是本来无二的。但是一切法的现象,我们就觉得它不可能是一样的。 但是这里讲到“五戒之体,固是无作法身”这个好理解,大家都认同。蕅益大师后一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要告诉你们,“五戒之相”就是你发心去受,受的过程中羯磨圆满,最后得了戒体,尽形寿的操守,所有的修行行为和修行状态都离不开佛性,就在现前佛性中显现,这才叫做“无非至道”。念念不离开这个性,而念念依照相在修。这个比较难理解,善根好的人一点就通。善根不好的就好好悟吧,多去拜佛忏悔,发心受戒,要不然越想越糊涂。 最后形容描绘,“慈良清直,正见昭明。”能够发心受戒,以直心道场认认真真去持守,自然而然对于佛法佛性的领悟,圆满见解就会自然而然显现的。显现出来的,不是求来的。“念念圆满无上功德”,所以持五戒就等于成佛一样。 那么他这里讲到,你就以为一定要参禅悟道才是向上一路,才是最圆满究竟的上上之法,说五戒就跟参禅是一样的。那我告诉诸位,五戒跟参禅一样的,五戒跟念佛是一样的,念佛跟参禅一样的,念佛跟五戒是一样的。戒定慧都是一样的,了生脱死都是一样的,一切都是一样的。问题是你要挑一样去具足所有的一样,以这一样为代表认认真真的一天一天的去用这一样去积功累德,那才能具足所有的都是一样的,否则永远到不了那个地方。 希望以今日开示功德,让我们大家又做一个菩提道业的增上。愿以此功德,同生极乐国。南无阿弥陀佛!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下一页 |
首页 上一页[10] 本页[11] 下一页[12] 尾页[14] [放入我的收藏夹]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