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宏海法师:蕅益大师法语 -> 正文阅读 |
[佛经]宏海法师:蕅益大师法语[第10页]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首页 上一页[9] 本页[10] 下一页[11] 尾页[14] [放入我的收藏夹] |
(第十讲) 各位同修,各位莲友,诸位善男子、善女人,大家晚上吉祥如意!南无阿弥陀佛! 刚才看了一下,每次主持人都会说:“由宏海法师领着大家实修。”其实众所周知,每周四如果不出其他状况的话,在这里做这么一小段的祖师言录开示,是为了激荡我们实修的。 我想大家在所谓实修的过程中,确实有几点一定要把握住。首先一个就是出离和惭愧心,你要有出离的积极主动心态,和常要怀一种惭愧、忏悔的心,这样心比较容易入道;再一个就是积极进取心,要精进上进,始终不要太觉得自己修的可以,常要觉得自己太差劲,别人都已经修的很好了,甚至显现出来的,没有显现出来的,只是就跟过家家一样,陪着我来、伴随我来这辈子一块儿共修。 这样的话,自己会生起一种积极向上进取的心态,就很容易常在道上,否则心就容易往道外跑;第三个就是念念要观心,特别是讲到净土法门的时候,说一千道一万,常能把佛号提起来,或者在平常的日子中,能够反观自己的烦恼,等等这些进行对治,都可以的,念念要在这心上。 如果这几方面能操守的可以,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善于修行的人吧。虽然我们在进行的过程中也会有好多违缘,好多过去恶业的障碍,总是出来一些境界,那都没有关系,就让它过去,完了以后,还是继续进行。坚韧不拔往前走的时候,其实这种进步是不言而喻的,甚至是自己都不易觉察的,但是它是非常快的。怕就怕不上进,每天恍恍混日,有时候又犯业障给自己找借口,这就很麻烦。 所以,我们所谓实修群每周的开示就是为了在这几点上,给大家做一个警醒和提拔。反过来,也是大家一起有这个清净的法缘,相互做增上的一个比较殊胜的缘起。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蕅益大师的三段开示,我想分开来讲。前面这一段是讲到念佛的道理,后面是讲到学教。因为一直提倡大家实修念佛,并不是死板的去否定教理,这是绝不可以做的。还是要广学多闻,在具体的教理上,学习的态度和具体学教的方法上,特别容易流于走偏,大师也有一些警醒。今天的内容分做这两个版块。 首先我们看这段开示,是给一个女居士的开示。大家来看这一段话: “极聪明人,反被聪明误,所以不能念佛求生西方。而愚人女子,反肯心厌娑婆苦,深求出离。当知彼是真愚痴,此乃大智慧,好恶易分,莫自昧也”。(《灵峰宗论》卷二之三,示净坚优婆夷) 大家来看这段话,很有意思。因为我们人在世间基本上都是追求说这个人很聪明,往往还会把他形容成很有智慧,可是世间确实有说“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佛门里边怎么来形容这种呢,有一点点佛学知识的人都知道,我们的烦恼有两大类,一个叫做烦恼障,一个叫做所知障。烦恼障,断起来比较粗重,还是容易找的到,可以先行的把它搞定。所知障,特别是倶生的这个所知障,是极其难断的。 我们这里讲到的“极聪明人”,直白的理解,可以说是所知障的一种体现。因为一个心态比较老实、安分守己的人,他始终有一种自知之明的谦卑心态。可是这个聪明人呀,他这种掌控全局自以为是的我执,是发挥的非常强烈的。所以,具体的表现,首先聪明人是没有反观能力的,为什么被聪明误呢?往往他只知道进,没有退,这是其一。 第二个,聪明人因为比较会来事,八面玲珑。所以,容易被大家的赞叹和恭维心给击毁,就真的觉得自己的见解知见,一定是有引领性的,一定是正确的。第三个,聪明人还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他以聪明来支撑性格里面倔的一面,一旦自作聪明以后,他对所有的意见,其他人的劝告,听不进去了。所以,我们有时候觉得,能够听别人劝的人,是有福报的人。 这里蕅益大师就讲到,极聪明的人就被聪明误,他一般生不起念佛求生西方的心来,其实这里就可以汇到所知障上。为什么说不能念佛求生西方了,因为教海是非常广博的,有史以来,净土宗强调信的这个关口,一直被大家误会为没有什么道理。 但是,他不知道净土的这个没有道理,是一个最究竟圆满的道理,我们随顺佛语就可以了。所以,始终用自己的主意杜撰一下,自己推比的能力、思辨的能力,乃至逻辑的等等这些,包括在横超法里面教理的推断,来判说净土法门的时候,他说服不了自己。总归这一切体现,就是因为太有主意,太有脑子,太自觉得自己有能力,这就是被聪明误了。 “而愚人女子”,大家不要误会,这不是把女众都比作好像傻一样,因为蕅益大师是给一位叫做净坚女居士的开示,其实给这位女居士加持、打气。 首先说,“愚人女子”好像教理上啥也不懂,甚至平常生活中也不是很有社会地位,乃至主要的人生中也不能作为一个主导掌控者,是非常被动的。但是,“反肯心厌娑婆苦”。聪明人有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惯了,他体会不到这个苦。 真正老是在被动的状况下,来进行这个日常过往的,他往往会觉得娑婆确实是比较苦的。女众虽然情见上比较重,可是她这种敏感,天生的善良,往往更容易深切的体悟到,人情冷暖中的这种冷酷无情,世态炎凉,所以她能“深求出离”。 蕅益大师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了两种根性,它是有颠覆性的。为什么呢?我们一般认为,一个人很聪明,天资聪慧,另外一个人什么也不懂,前者根性是上,后者根性是下。可是祖师讲到“当知彼是真愚痴”,极聪明的人反而是真愚痴。“此乃大智慧”,厌离娑婆苦,求出离的这个愚人女子,才是大智慧。 “好恶易分”,就是大家不要在这上面搞错了,价值取向和评论上面搞颠覆了,不要颠倒了。诸位同修也有这样的,一旦我们的价值取向、是非标准没有明的时候,把是当作非、非当作是的时候,大家都会去追求这个“是”,都自以为的“是”,结果这个“是”是错的。这样的话,就容易这里讲到的“自昧也”。其实自己把自己给搞颠倒了,失去了这个大利益。这是这一段话。 蕅益大师为什么在这里讲这一段话呢?就是说,在他生活的时代,很多人看不起念佛的,用教法来搅局,用其他的这种畅快、或者顿悟、或者严谨,这种法门里边一些特色,来对净土进行排外。 大家慢慢的看一下这一段话的后半部分: “每见儱侗瞒盰、大言欺世之假善知识,遇着老实念佛的樵夫、农妇,亦教参禅。推来拽去,自供抚掌。此辈老实人,认作诚实,破坏善根。究竟参又参不来,念又念不熟,脚跟不稳,心事徊徨。噫!亦可惨矣。”(《灵峰宗论》卷二之三,示净坚优婆夷) 蕅益大师讲到“每见儱侗瞒盱大言欺世之假善知识”,我们都知道善知识,大家都希望亲近一个有教德、有证德、有悲德,这样的一个德行兼备,有教、有证量的,那么这是一个非常圆满的善知识。 那我们现在来讲,可能这种大善知识,大家的福报不够,很难招感来。所以说,能够具足佛法教海中,有一个正知正见,然后劝大家增加出离心,能够好好的去用功学教,老实修行,这就算是可以依止的善知识了。 那么善知识是有假的,“每见儱侗瞒盱大言欺世”。这种善知识不是真正为了让众生好好的了生脱死,修学佛道的,他所有的言行为什么服务呢,你看,这叫“儱侗瞒盱”。“瞒盱”说成现代话就是忽悠,完全不顾你的法身慧命,不顾众生住持法道该怎么样,他只管现前能够忽悠,把你给揪住就行了。 “大言欺世”,“大言”就是好说这些。别人不是不会说,也不是不敢说,而是觉得说出来,一个可能会坏乱佛法,再一个误导众生,所以真正的善知识,有些话是不说的。 那么这些假善知识,他就喜欢“大言欺世”。这些我已经讲到不是一次了,我再给大家讲到这个印广法师,还收了些徒众,大家出去了不要说,心里有数就可以。他这个言行可有意思了,到处给人家授记,还多少弟子,什么四大金刚。后来东林寺的大安法师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是批判了他一段,说你懂你就说,你别瞎说。 我无意中得到一本书,印广法师的一个弟子是河南的比丘尼,这个弟子在讲《法华经》的时候说,千百年来,所有人都没把《法华经》讲好,意思是说都没有明白,而且把《金刚经》、《弥陀经》、《药师经》都说成是最圆顿的经,说这是错的。 一切经典都不圆顿,只有《法华经》圆顿。这种语言说起来好像发前人所不发的,问题是她自己说的这些话在坏乱佛法里边的“功德”,可以说是排名第一。后来还说:“有些事得怪佛,也不能全怪佛,佛也没办法。”等等这些可以说是“瞒盱大言欺世之假善知识”,披着这件衣服到处去作乱害人,这还是属于可以辨别的。 还有一个是什么呢?就是不考虑众生根性的,只管现前以我的主观臆断下面,说我要怎么,弘扬什么法,不考虑到所有现前来的这些有缘众生的根性。“遇著老实念佛的樵夫农妇”,他没有能力,因为参禅是上上根器的人,才能够到达这个向上一路。学教,就现在来讲,首先古文功底要特别好,甚至有些经典都是竖版,没有标点符号,顿在哪里都不知道。碰到这样没有这个能力的人,本来念佛还念的很好,其实人家的状态是非常好的。 那么他也教他,“亦教参禅”,祖师这里讲到,“推来拽去”,就是由着自己拨拉,随便在里边摆弄。“自供抚掌”可是说,就是供自己来回手在那里边拨弄,自己来完全执掌控制这些人的思想和认知。 那么反过来,这些根性的人本来是老实人,又有恭敬心,所以以为诚实,就“认作真实”,觉得应该听他来讲,应该随着他学,就“破坏善根”。最后的情形,“究竟参又参不来,念又念不熟”。参禅参不上去,念佛念的不老实了,又三心二意了,觉得听了那个法了,这就“脚跟不稳,心事徊徨”,心里就是蠢蠢欲动。“噫!”,这里是一个感叹词,就是太惨啦。“亦可惨矣”就是太倒霉了。 一个修行人,没有契机契理、非常精准、稳的把法门选择好,和修行状态调整好的时候,是很惨很惨的,这个我相信诸位同修也有同感吧。有时候我们遇到违缘,或者曾经的学佛路上有一些摇摆的时候,一颗想修行了道的心,被肢解的是支离破碎,又不知道应该如何,这个时候烦恼就会越来越层层递进,翻腾不停了。 我们再往下看一段: “吾劝汝咬钉嚼铁,信得西方及,切切发愿,持戒修福,以资助之。‘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此千古定案,汝不须疑。彼无耻邪师,敢诬先圣,辄肆翻案,只益露其恶见耳。何尝翻得古人定案哉?”(《灵峰宗论》卷二之三,示净坚优婆夷) “吾劝汝咬钉嚼铁”,这个女众估计就是碰到这样的情形,所以蕅益大师就说,我劝你“咬钉嚼铁”,就是把这个心给踩死了,“信得西方及,切切发愿”。然后,“持戒、修福,以资助之。”劝这个居士不要三心二意,因为现在她的心可能摇摆不定。说你只要信的唯西方是图,信得及,切切发愿,一心一意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今天,我这里还有弟子过来说起了,我很支持他。为什么呢?他说:“管他呢,其他的我也不想那么多了,先去了极乐世界再说。不要想说下辈子,以乘愿再来为底盘,好像描绘着下辈子要来了,怎么怎么度众生。”我说这是对的,因为我们现在说是说乘愿再来,其实下意识都是不想去,而借口“还来”,舍不得娑婆,舍不下嘛。 所以说,一个真正修学净土的人呀,尽量还是根本就不要发下辈子还来这儿的心念,一念都不要生。祖师们讲,再怎么好,哪怕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开悟了,得大总持,做大祖师,都不要生这样的念头,有这样的念头就是偷心没有死尽。所以这叫“信得西方及,切切发愿”。 持戒和修福是净业往生的两大辅佐资粮,《观无量寿经》里边的“净业三福”主要讲的就是持戒和修福。所以祖师们开示绝不会违背经典的,而且还讲了永明延寿禅师的这一句,“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么一句话是朗朗上口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往往听着都觉得好是好,就是自己心贴不上去。 包括我自己有时候也觉得说,希望祖师们、佛菩萨加持给成就因缘,能够有一个有禅、有净土的佛心慧眼,其实这都是妄想。你说参禅,当你有想开悟的心的时候,已经离禅远的不知道多少了,有参的时候就不在禅了。所以,这个文字表达和真正的用功,非常的难操作,这个般若空性是极其的难证入。 现在不要说参禅悟空性了,学教又理不清楚,最好的状态就是依着自己所学的教,那么先把净土给信受、行持起来,再有一点点时间花在这个百分比里面,比如说,七分和八分的时间来念佛,两分、三分的时间,来随缘认真去学习法师讲教,再往净土上汇,这是比较好的状态。 但是大家一定要有这个见地,只要你咬死了净土,只要去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一切经教,一切公案参究,没有不一目了然,顿然心开意解的,这个一定要具足信心。所以,“此千古定案,汝不须疑。”不要在这上面再纠结了。 “彼无耻邪师,敢诬先圣”,可能是又有另外的一个所谓的善知识,在牵引这个女居士修其他的法门,或者又说净土法门不对怎么怎么样。“彼无耻邪师,敢诬先圣,辄肆翻案。”大概就是说,又把祖师们常规的话,一直引用了成百上千年的话,他在那儿说这其中不对,哪儿有这个问题,乃至说不是他说的。 在生活中真的是常能遇到这样的人,在我的视野内也常有,他是不随顺佛菩萨的教典,不随顺祖师的诚实开示乃至传统的常法,专门在这些大级别的人里边找茬。 要么找着祖师相互之间的观点相左的,然后自己写一篇文章,最后推出来这篇开示是假的,那篇开示不是他说的。那么已经很信受祖师开示这种千古名篇的人,一听以后非常心如刀绞,觉得难道自己相应这么久,是假的吗?或者又说哪一部经典是假的,乃至说哪一部经典翻译错了。 祖师们都是开了圆解,得了大通的人。我不知道讲这个话适合不适合,我们有时候看祖师的开示,比如讲历史的公案,大家不要以为他是学的知识,或者说脑子里面流露的这个法义,他是现前境界同体而观的。所以,他讲历史上的一些对错什么的,如果他没有说,就说明这个是对的。 那么,现在有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依照自己的主意,拿捏一些证据出来,说当时说错了,这是最乱人善根,坏人正见的。难不成祖师们不如你看得清楚了解的到位?他为什么不说呢。所以我们以后在学修的时候,在这个上面一定要注意,有这样的因缘,要擅于抉择判别。 “只益露其恶见耳”,其实就是把他自己的这种狂妄自大,欲作千古第一高人,觉得千百年来没有祖师能发现了,他发现了,没有人能说的,他说的到位了,而且还证据确凿等等这些,只能够把他的尾巴露出来,“露其恶见耳。何尝翻得古人定案哉?”自以为一鸣惊人,千古年来的定案,他能够有理有据把它推翻了吗?做不到的。真理是需要真修实干来演练的,他真是有利益众生功德的话,那么存在就是合理的。 这一段讲到念佛,是给一个念佛的女众开示,劝她不要在这上面犯糊涂,以此供养给大家,希望我们也不要在此上面犯糊涂,这是其一。 再一点,下面我要再引用一段开示。讲一个前提吧,就是大家也切莫理解错了,净土并不是反对行人学教,而是希望能够以信、愿、行三资粮,一门深入,尽量把时间用在念佛的实干上来,这是真正的往生资粮。那么你的这个教理支撑,也一定是要够用,说服自己的,如果你在道理上有些怀疑,就要去教海中采集营养来滋养自己的信、愿、行。 所以,有时候特别无奈的一件事,就是众生一个通犯的毛病,他听说左,他就说右不对;他随了右,就认为左又错了。可是大家要晓得,祖师们的一切言教是在纠偏的,我们听了开示以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假如有些偏颇的有可能你会容易滋生出来,那么在这方面你就注意,不要让它滋生;假如有些地方你已经做得状态不错了,那就循着你自己的感觉坚持。不要听了这个今天这么说了,就反对昨天那么说了,或者这个这么说了,就认为那个那么说了不对,不是这样子的。 所以我常说一句话,祖师的开示能不能听懂还在其次,一定要听对,善解法意,善解祖师意。否则,不但自己受用不了,你这么一认为,给别人沟通的时候,也会误导人家的。 所以,首先学开示要这样来学习,那么从学和修、教和悟、乃至行和解上面,我们一定要把它一分为二的、清楚的,不要混为一谈。对于教的态度,要认真去闻思,那么闻思完了以后,对于教不要在知识上去了解,而是一定要消归到义理的解悟上来,这是我一贯学佛、学教的一个原则吧! 所以学佛和佛学的概念,就是意在于此。不是说大家都不学佛学了,但是不要把他学成佛的学问了,而是要学成佛的方法,体悟到自心上去,这样用身心去依托在那个上面往前走。 我们再看一下蕅益大师后面的两段开示。比如说讲到学教,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教理是非常伟大,非常宏博的,让每一个佛弟子的心都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为什么说多闻多思,才能够法随法行呢? 所以,教理是一定要闻的,那么闻教的时候,我们要生起一种怎样的心呢?绝不是说,学了两本经、看了两本论以后,就随便指点江山,判断正误等等这些。而是一定要把佛法的整个一代教法所描绘的境界,所说的义理,前因后果等等,要生起一种渴仰心,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仔细的用心体悟。 我们来看这段,这是给一个姓陈的居士开示的,回复他的问询。 “力疾草《法华会义》,七旬告成。然每一念及佛道深远,未尝不涕泪交流。昔沩山三作国王,遂忘宿命,戒老一念偶误,复为坡仙。证断之难,固不待言矣。”(《灵峰宗论》卷五之二,复陈旻昭) 这一段大概是讲到怎么样应该学教,深入经藏,智慧如海。那么蕅益大师就告诉他,学教是可以的,但是学教要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来讲,他说了自已“力疾草法华会义”。《法华会义》是蕅益大师的一篇著作,这个著作“七旬告成”,大概写了七十天,是解释《法华经》里边一些义理的。“力疾草”大概是全心尽力的,也非常的谦卑,好像是拿不出手,草草的意思。 这是他用七十天的时间深入教海,注释《法华经》时候的一个心得体会,这里跟这个起问者分享教理在他心中的功德作用。 “然每一念及佛道深远。”大家要看到这个“佛道深远”,“佛”就是我们说的觉悟,悟或者证。“道”可以理解成我们这里所说的教。那么从教到悟、到证是非常深远的,千万不可以为吃了点皮,就全体形容它整体的味道,核心的酸甜,就给它陈述上,不可以这样。 “每一念及佛道深远,未尝不涕泪交流。”这才是深入教海的人,真正意识到学佛之难,福报不够,智慧不足呀!入不进去,悟不出来呀。 所以,蕅益大师讲了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的是佛教史上一流的,可以说大悟性大声名的禅者。首先,“昔沩山三作国王,遂忘宿命 。”这是什么意思呢?“沩山”,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就是常说的禅宗里面很有名的沩山灵佑禅师,他在修学过程中,三次当了国王了,就把过去修行的功德“遂忘宿命”,就是说给迷了嘛,宿命通就给打失掉了,前生后世就等于说从中阻断了,而没有通了。你看,这个轮回中多可怕! 第二则是说到一个戒老,“戒老一念偶误,复为坡仙。”佛门里面有一个大禅师叫五祖戒,他的悟境是非常之高的,特别有名。“一念偶误”,就因为发心中一念,大概是贪恋世间的才华,可能这个祖师当时跟有名的文人墨客来往,有一些才华上相互的切磋,所以就“一念偶误,复为坡仙。” 后世就转成苏东坡了,大家知道苏东坡前世是一个大禅师,那么就把这个所有修行的禅境,就化成世间的名和利,乃至才华才情。 蕅益大师讲到“证断之难,固不待言矣。”就是说断烦恼、亲证所教里面所形容的境界,哎呀!真的是说不出来了,太难了。这是这两则。今天给大家讲两则故事吧,这是很有名的两个大祖师。 下面他更把阿难给拉出来了,这是在三藏里边的经藏,讲到阿难对佛有一次的自以为是。原文如下: “又忆经中,阿难白佛:‘十二因缘,特易解耳。’佛语阿难:‘莫作是说,除佛一人,余不能尽因缘性海也。’遂举往事以诃之。昔有阿修罗子,语其父曰:‘大海特浅浅耳。’父曰:‘我身长七千由旬,以幻术故,变为十六万八千由旬,乃穷其底。汝年幼,身仅七百由旬,又未有幻术,何藐视此海耶?’子不信,投身入海,没溺洪波,几至丧命。父以幻力接出,喘息仅存。佛语阿难:‘往昔阿修罗王,即我身是。阿修罗子,即汝身是,汝昔轻视大海,而受疲苦。今复于我法中,轻视十二因缘甚深法海,当招恶报。’於是阿难惭愧改悔,誓不于法起轻易想。至如来灭后,方办大事,传佛心宗。此解悟之难,又岂容藐忽哉!”(《灵峰宗论》卷五之二,复陈旻昭) 第一句,“阿难白佛。十二因缘。特易解耳。”阿难对佛说:“您说的缘觉所修十二因缘法,是非常容易的,我一下就了解了。”十二因缘,大家都知道,是人的前生后世中十二个次第,从过去的无明、行,这辈子有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又有来生的生、老病死等等,十二个阶段,就是说人的三世轮回,过去因现在果,现在造因将来又感果,十二个阶段。 阿难听完,就以为一目了然,说这太简单了,我一下就明白了。结果,佛就告诉阿难说:“莫作是说,除佛一人,余不能尽因缘性海也。”大家来看,佛就呵斥阿难:“你不要以为你了解了。”我们也想想,千万不要以为对教法都了解了,说实在的,真的是连一点点皮毛都没有学到。 这里为什么佛说他不能够这样以为呢?因为真正的因果因缘中,此果、此缘、此因,彼果、彼缘、彼因,中间穿插的干扰果、干扰因、干扰缘等等这些,这个先报了,那个还没有牵;另外一个已经受报得熟了,又在种因的时候,其他同伴的另外一个原来一块儿的,可能它还没有感得果来报。 我形容一下,前后这种就跟百千万个人跑马拉松一样。一会儿这个进来,一会儿那个进来,一会儿这个退了,一会儿那个退了,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了,来来回回,你说不上来这是怎么回事。你就以为一目了然说,就在这条路上,大家这么多人,就以为弄清楚了。这种微细的差别,你看,除佛一人,其他的都不能尽因缘性海。因果不可思议呀! 大家想想,这辈子为什么遇到这些人?为什么经过这些事?这些事中又有事,一件事出来的时候横插来一件事,那件事又把这个转了,转的时候又认识新的人,也不知是善缘逆缘,总之一切都是未知,等等这些无尽的缘起搞不清楚呀! 每个人的心念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会冒这些念,这都有前因后果。这个念头怎么来的?所以说,一念又一念,你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佛就在这里“遂举往事以诃之”,以前有一个阿修罗儿子,对他的阿修罗老爸说:“这个大海太浅了。”结果阿修罗父说:“我身长是七千由旬”。一由旬有我们一般的四十里到八十里这么长,“以幻术故”,这里的幻术大概就是通吧,“变为十六万八千由旬”,才能够把那个大海水“乃穷其底”。 说你这么小,现在的身高仅仅七百由旬,大家看阿修罗的福报有多大,儿子的身高就有七百由旬,还没有幻术,你怎么敢藐视这个海呢?这个阿修罗的儿子就不信,突然间就投身入海,结果“没溺洪波。几至丧命。”差点儿在海里淹死了。 最后,还是这个阿修罗的老爸,以幻力把他给接出来,才“喘息仅存”。这一段话讲的是这个典故。 为什么佛说这一段呢?佛在经典里面告诉阿难,我以前就是那个阿修罗王,这个阿修罗子就是你曾经。阿难和佛有一世他们俩同做阿修罗的时候,是父子关系。由于你轻视大海“而受疲苦,今复于我法中,轻视十二因缘甚深法海,当招恶报”。 你看,对于教理首先不能以为很浅显,再者不要以为轻微学一下,就以为已经到了法源穷底,就已经入海探幽了,就已经很深了,太差的远了。阿难这样才惭愧、改悔,从此就不对经教法起轻慢想了。你看,直至如来灭度以后,这里蕅益大师才“方办大事,传佛心宗。此解悟之难,又岂容藐忽哉!”就是岂容你藐视它、忽略它吗! 这两段,一个是藕益大师讲了两则故事;另一个,又引了佛在经典中跟阿难的一个过去的本生故事。这故事他通归要说明什么呢,头一句总结是“证断之难,固不待言矣。”就是证果、断烦恼,这是真修、实证;第二句是说的“解悟之难,又岂容藐忽。”这第二段说的是解;那就说明我们常讲到的有两种,一种叫做证悟,一种叫做解悟。 大家想想现在解悟能有几分?证悟就更谈不上了呀!所以整个这些信、解、行、证,都是三藏法海、教海,给我们提供出来的一个路径,佛道深远呀,你要好好的走,认真的走,要辨别方向的往前,不敢停歇、懈怠,不敢走偏了呀。 从这一段话这两点来讲,我们要知道,不管是不是学修净土,对于教典的学修一定要抓稳姿态;再一个就是要有稀有难得心,深入法海。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能力有多大,确实我们在皈依诸佛法藏的时候,就是要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经典。 不要以为说,你一下子就掌握了多少佛法,或者一下子就可以去点评了。永远都要说,佛说的法如大海一样,我太惭愧了,只捞到一滴水,好在这一滴水跟大海水是一样的水,就是净土水。不要以为抱着净土水,就抛弃其他的水,其他的水跟净土水的元素、成分是一模一样的。 而且没有其他的水,就没有净土这一滴,没有净土这一滴,你就没办法代表所有的水,没有所有的水,你就没办法抽出来这一滴,永远都是这样来学修。 今天晚上跟大家分享的,一个,虽然我们行归净土,但是要记住,还要有教海的支撑,但是学习教海,就是一定要有解悟,更迈向证悟,是这么一个路线。所以,听到这里可能大家也明白了,学习佛法首先以行门为根本,其次就是在学习教理的时候,一定要往义理上会,不要往知识上会。 这个是非常非常不经意就会忘失掉的。如果说整个佛的教法里边,它有一些特色版块。有专门讲行门的,像禅宗、净土、止观等等这些,就是实修;那么还有一些是为了给愿力、发心做资粮填充的。比如说大乘经典里面,依照着佛菩萨的发心怎样怎样,虽然明知道做不到,但是我们一定要用心调动起来,像他们那样的去起这个心,动这个念,高处着眼,这是又一点。 再一个就是所有的教法,刚才讲到往义理上会,是怎么个会呢?就是听到这个道理,突然间,你觉得曾经没有这么想过,没有这么领悟过,我特别不喜欢用理解这个词,我希望我们学习教法要用领悟。一旦领悟的时候呢,这个法喜会滋生出来,那么你就自然下意识的,把身心世界依附在语义描绘的语境上,其实这就是修观,包括念佛的时候也是这样子。就是要往义理上会,不要往知识上会。 那么纵然学了一些知识,也千万不要藐视佛法,就是不能说,基本上你已经成竹在胸了,不敢有这样的一种见解。这种见解生出来了以后,前面我们头一段里面讲到的,很可能容易滑落到就成为一个假善知识,给人家在那儿弄去了。 所以我想,学习佛法真正的目标,一个劝信,另一个起行。劝信、起行必须要依附深入教海,或者有融会贯通的能力,至少在空和有、性和相、因果轮回和诸法空寂,等等这些上面,一定要有这个总持的悟性,然后再以这个悟性舒展开来,去会通一切的经典言教。我想,这对于诸位居士同修来讲特别难。因为说实在话,学习教典的悟性上,真的是一般的男众比女众容易,出家众比在家众容易,这个我已经观察了好久,确实如此。 那不管怎么样,我们首先死心塌地到净土一门上来,然后不要轻意被一些高妙的东西所转。比如说,我们现在一块来学佛吧,就修净土来讲,就是能够让你饱的东西,直接现成的就让你吃,动都不用动,只要你拿起筷子老老实实吃,那就是为了饱嘛。可是问题是什么呢?凡夫心、众生心他有一个毛病,他喜欢主观能动。 这个时候会出现个什么情况,比如说又提供一个场面,让你自己来做。哎呦!你就觉得,原来无所事事在那儿吃,你吃不下又不想吃,又觉得没意思。那亲自参与进去做的时候好像有那么几分意思了。稍微自己切个菜、洗个碗呀,围个围裙在炒瓢里面站一下,很多人就好奇心,想这么弄一下好像马上感觉就来了,呦!这个才好,光在那儿坐着吃有什么意思?大家得动手。 问题是什么呢?现在几乎没有人真的能把一顿大餐做成,现成的放在这儿,最后还让你吃得饱。你如果是最后能够做得好,放在这儿吃饱了也行。绝大多数基本上都是切完菜就累了,不想做了,炒完菜就腻了,不想吃了。那么,从为了吃饭、为饱的角度来讲的话,大家想想我们该怎么做呢? 我讲一个比喻吧,我们现在有时候觉得净土太单调,大家千万不要听错了,以为我在呵斥反对,就是有可能比如说,又去学个加行、密宗,乃至学个南传的奢摩他、毗婆舍那,确实有一些观心、内观等等这些他一下就有感觉,好像比念佛有感觉。问题是你最后端不到那一碗,真正能吃饱的感觉,到不了那儿。佛道深远,你到不了那儿。纵然你刚开始切了点菜、洗了菜,觉得非常有情趣,没有意思嘛,最后你还是饱不了。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坐在那儿吃就行了呢? 总而言之,说了又将近一小时了,供养大家这个法义,希望与诸位同修在往生的路上,还是能够依然如故。一切的世间烦恼、逆境都随他去,只要我们想往生,尽量念佛就可以了。 南无阿弥陀佛!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下一页 |
首页 上一页[9] 本页[10] 下一页[11] 尾页[14] [放入我的收藏夹]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