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宏海法师:净土或问 -> 正文阅读 |
[佛经]宏海法师:净土或问[第7页]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首页 上一页[6] 本页[7] 下一页[8] 尾页[25] [放入我的收藏夹] |
第七讲 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同修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好,今天是三月十五,良辰吉日,我们《净土或问》的第七讲。现在我们已经讲到第三个问题,篇幅比较长。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禅师,他总是觉得开悟了以后,好像大事就已办了,为什么还要强调说往生更加的需要。就这个误解,天如惟则禅师展开了一系列的论证,从法也罢、从人也罢、从高也罢、从下也罢,总之是讲到这么多的大圣者,大祖师、西天东土,无一例外都有往生的意向和事实。作为我们而言,不管从信解行证也罢,比信心、比修行、比证量,甚至比因缘,都比不过人家,所以我们为什么还在这盲目自大说不求往生。 特别是我们要找到一个点,就是关于开悟的里程碑。其实说从成佛之道而言,此前给大家讲过“六即佛”,开悟是最低水平,就跟小孩学走路学说话一样,才开始会叫妈会叫爸,会迈步子站立起来了,是因为我们现在身处末法,所以说开悟已经稀有难遇了,就是从这两个认知点上产生的矛盾。所以上一讲就讲到这么多的大人物,乃至佛的亲属都往生了。 今天我们依着《净土或问》的论文再往下讲解学习,好大家来听: “向谓得无生法忍者,可许混俗度生。今其父王亲属既得此忍,而尚记往生。则如来护持保养之意,岂不深且远乎。多见今之禅者,不究如来之了义,不知达摩之玄机。空腹高心,习为狂妄。见修净土,则笑之曰,彼学愚夫愚妇之所为,何其鄙哉。余尝论其非鄙愚夫愚妇也,乃鄙文殊普贤龙树马鸣等也。” 我们来先看这一段。这一段是进一步的劝诫,因为在上一讲的时候,不是说到净饭王还有七万释种,乃至韦提希和她的五百侍女,全部都当场听法就证到无生法忍了。一般依照常法的话,证到无生法忍,就有了混入世俗乘愿在娑婆世界度化众生的能力和资格,这里讲到的“混俗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示现。特别是在菩萨的法门中,“四摄”里面有一个叫“同事摄”,就是等于典型的“混俗度生”。 这就是依相看来的话,这样的地步是可以的,但是已经有了能力,得到了基本的身份保险,不被恶世界所转了,为什么佛还让他们先往生西方?所以祖师讲到他的护持保养之意是非常深远的,也就是说证到无生法忍了还不行,你给我先往生西方,成佛以后彻底觉行圆满了再说,这才叫做如来的护持和保养。就一直要护你,直至成佛,护持就是觉行圆满,保养就是成佛的圣胎。 大家想想,已经到了无生法忍甚至到了等觉的菩萨,等觉菩萨的话就是觉行与佛已经同步了,只不过是没入佛的门,没有在法界举行一个登基仪式,就是称“无上士”还差了一步,没有彻底的大雄大力大慈悲而已,在这情况还让先往生。所以大家要知道这是佛不仅仅保养证无生法忍的人,而且是给我们此世界、此时代的人表法,证到无生法忍了还要求往生,我们都不知道无生法忍是什么意思,不要说证了,不求生的话脸往哪放嘛。 所以这里再一转说“多见今之禅者”,说到现实的情状,这一问的缘起,就是针对性回击这些所谓的禅人,因为他们盲目的有法慢。法慢不是世间的这种贪著,或者说目中无人的傲慢,他是法慢,自恃佛法已经得到了非常高妙,而生起了傲慢,就会导致常用的一个词叫做“空腹高心”,看不起修净土的人。所以这里两句话就把他弊之,一个是“不究如来之了义,不知达摩之玄机。”我们读过来知道好像只是对他们一个批判性的总结,其实这里面说的是真实的情状。为什么说“不究如来之了义”呢,就是他没有看出来净土法门是最了义的行门。大家想一想,佛说了这么多的所谓的万千法门,全是方便。方便就是说引导你往上面走,但是方便的引导途中不是上,不是成佛的佛境界,并非是本身。就将来成功以后,就像《金刚经》里面讲到的,你成功了以后连船也要舍去呀,你不能把船带着而生起了个慢心。所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的时候,已经就舍了法与非法,不管“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一笔勾销就舍尽了。所以就是最简最圆顿的法,了义法,行佛的行就是念佛行。 再一个从十法界来讲,他直接是住的佛的境,不住九法界的境,九法界的事都不去染指了,还有比这了义的吗?而且蕅益大师不是讲到了,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本师释迦在五浊恶世悟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就“南无阿弥陀佛”当体就表的是实相法,就是佛的法。所以你看行的是佛的行,住的是佛的境,表的是佛的法,还有比这了义的吗。大家不要听我好像用的排山倒海的句子,念起来好像很过瘾,一定要把这里面的甚深法义听出来领会了。念佛是佛的行,念佛是佛的境,念佛是佛的法,这个“佛的法”表的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佛法,而是只说“成佛的法”,这才叫做“如来之了义”。 什么叫做“达摩之玄机”呢?达摩祖师是禅者的祖师爷呀,当时为了应时弊来到东土,他来传的这个法可以说既是总持法门,可是在表达上是非常的,怎么讲呢,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极端法,是一个我们常讲到的休克疗法,让根机成熟的人先把根本悟到了,得了根本就不愁枝末,常讲到的根本智和差别智。达摩祖师来就是为了破我们的相,对于相的执著,显我们本来的心性。可是一定要知道,不是见到了性就没有相的作用,他只是对相没有相的执著。所以这个全面的圆融之法,只有开悟了的人他自己知道这个道理,可是他在表法上只表的是单刀直入,不说差别只说根本。 所以这里妄谈般若,就是这些空腹高心的人,就以为达摩祖师说的这个,就已经占尽了制高点了,他不知道其实他们只论觉没有论行呀,觉和行要配起来。达摩只是说了“应无所住”,他们听了以后就破这个“而生其心”。这个一定要听懂,所以说这就叫其中的“玄机”。这个玄机还可以进一步引申说,如果达摩祖师生在我们这个时代来应机说法,那他绝对不说禅法,只讲净土,一定是如此的,所以大家在这上面一定要明确。 见到修净土的人,就在法慢的这种愚痴下就笑话说这是“愚夫愚妇”,所以惟则禅师就说,你其实可以说太低级趣味了,这不是看不起“愚夫愚妇”,你这是从根本上看不起文殊、普贤菩萨,龙树、马鸣菩萨,所以这里导致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你看这里讲到了什么呢,“非特自迷正道,自失善根,自丧慧身,自亡佛种。且成谤法之业,又招鄙圣之殃,佛祖视为可哀怜者。”说太可怜了这种人,我们一般在世间觉得说流浪汉呀、要饭的呀、缺胳膊少腿的,这个只是在色身上缺胳膊少腿,福报不足。在法身上缺胳膊少腿福报不足的人,是更为可怜的。有时候眼看着跟佛法有缘,他就缘不到正知见上,这真的是佛菩萨来了也没有办法,因为他缘起中就不圆满。 所以说这段讲到的其实讲了两个点,我们要把它给总结出来。一个就是轻慢净土者,失大利益,失去了大利益,经典里面讲到的“易往而无人”就是这番情形。为什么说上智反而不如下愚,弄巧反而弄成大拙呢。且不说实修的功夫需要死心塌地,就是从知见上而言,我们也见过太多了。通了一门或者稍微通深入点教理的,就对念佛要么是明确反对,要么还有一种态度是表面上不反对,但是他就不赞叹,如果一定要吹毛求疵的讲呢,不赞叹就是看不起,因为人的本性,你真的看得起发自内心的觉得他好,你怎么可能不赞叹。明明在世间法里面,我们觉得好我们就会追求他,想方设法的自己因缘中缘到他,跟他挂上一点钩。怎么可能在法门上,如果你真的认为好,你自己不去得这个好处。 所以看上去不反对,本质上他还认为这是愚痴人的法、下根人的法。其实也透露出自己是有别于一般人的,超出于一般人的这种“空腹高心”,真的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适用于世出世间法。唯有释迦如来才能够真诚以待,说了一句“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这样的知心话。娑婆世界太丑恶了,为什么呢?真人面前说不得假,假人面前说不得真嘛,娑婆世界就是一个伪假的世界,那大家在世间的现在已经无以复加了。真正的心性比较纯厚的人,最容易入道上道,但是因为他的心法都在佛法上,他世间法里面不入道不上道,就往往弄得下场很悲催。所以为什么到五浊恶世最后就人见人都杀,只留了一万个人种,最后看不下去了,逃到人群少的地方,这才又开始反思,才开始修善法了,要不然就恶得无以复加了。 所以说一般的人,那不是看不起“愚夫愚妇”,而是目中没有前一类的这些大菩萨。所以这里用了几个词“自迷正道”,“正道、善根、慧命、佛种”这都是修道人常备的资粮,保障嘛。你得走在知见的正道上,有这个大乘圆顿的善根,心境上开发自己的法身慧命,让这个佛种不断的生根发芽。那你把这上面都让它有问题的时候,就是自毁成佛的前程。所以这里佛视为“可怜悯者”。 一个是轻慢净土会失大利益,另一个轻慢净土失了大利益还不行,你要成大罪过的。我今天把这个罪过罗列一下,有点耸人听闻。大家看这里讲到的说“且成谤法之业,又招鄙圣之殃。”不客气的讲,如果诽谤净土就是犯五逆之罪,这个不是牵强附会,真的如此。犯娑婆世界的五逆之罪,过失尚小,犯往生西方的五逆之罪,过失太大了。为什么?九品莲花为父母,你阻碍别人莲花化生,是不是杀父杀母?净土中人清净海众里面,皆是大罗汉数不清楚,你阻碍往生,是不是杀阿罗汉呢?佛以正法为身,有法才能显佛的法身呀,那我们现在诽谤成佛究竟了义的正法,你是不是在挥刀砍佛的法身,众生的佛性,出佛身血呢?“六和敬”中是以“见和同解”为和合的根本,你现在不解净土的真义,一味的扬禅抑净,门户之见这么强,这是不是破和合僧呢?所以真正的诽谤净土,直接就犯五逆之罪,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罪过更大,就是阻碍别人成佛。你想你说一次净土的让人生不相应心的法,就是阻碍人往生,你阻碍人往生就是阻碍人成佛,特别是净土,他是阻碍一个凡夫成佛呀!阻碍一个圣人成佛,像大菩萨成佛还比较容易;你阻碍一个凡夫成佛,多难得的事,你让人家弄不成,大家想想这个多缺德呢。 所以这里惟则法师一一剖析,一点都不以为过,大家要吃透这个过患,心里要有数。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又提出来“于是永明和尚,深怜而痛哀之,剖出心肝,主张净土。”就是《四料简》里边把净土这么推长出来,是他的一片大慈悲婆心切切呀,这才叫“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 “既以自修,又以化世,故其临终,预知时至,乃有种种殊胜相现,舍利鳞砌于身。尝有抚州一僧,经年旋绕其塔。人问其故,僧曰,因病入冥,阎王以阳数未艾,得放还生。乃见殿左供养画僧一帧,阎王礼拜殷勤,遂叩主吏。吏曰,此永明寿禅师也。其修行精进,径生极乐上品。王故图像而礼敬之。” 这一段是讲什么呢,把永明延寿禅师又给引发出来善知识的重要性。永明延寿禅师表的法,一个是自修一个是化他,自利利他,皆是以净土法门来相告,来引导大家修行。第二个怎么说明他是对的、成功的呢?有验证。第一个是表法,自他皆修净土;第二个是验证,自证,从自己证的角度来讲,“临终预知时至”这是最根本的。 永明延寿禅师老年走之前的最后一次,在天台山传菩萨戒,当时有一万人来求戒。大家想想那会的交通、通讯,能有一万人来求菩萨戒,那是什么召感力、德行。后来就专心念佛了,到了腊月二十六的时候跟大家告别,盘起腿来一坐坐化了,舍利非常多,这是从他老人家自证来讲。 从他证来讲,因为永明延寿禅师圆寂以后,他的弟子给他立了一个塔,叫大慈山的地方,当时宋太宗还给他赐了一个匾,上面写着“寿明禅院”。这里讲到当时有一个僧人来了就不走了,一直在那绕塔。问他为什么呢,说因为有病入到阎王殿去了,入到阎王殿以后,说这个病他还没到死的时候又放他走,结果看见一副情形,说阎王老爷朝着一个僧人的画像,不断地在磕头。那他好奇心一问说这是谁,大概这旁边的判官给他说了这是永明延寿禅师,人家修得好,命终以后根本就没来阴曹地府,直接往生西方了,这里叫“径生极乐上品”。所以阎王老爷就敬佩他的德行,天天礼拜。这是佛教史上净土宗的真事,也是一大奇闻,这是从延寿禅师的身体力行而言。 再从他的《四料简》起的弘扬法的作用上而言,你看“既悟达摩直指之禅”,已经悟到达摩,见到本来面目,开悟了。说明永明延寿禅师,他这里以身作则的自行化他的来修净土,对于宗和教的弊病,而起到了匡正的功效。 你看他的功德,第一个是“以此解禅者之执情,以此为末法之劝信”。“解禅者之执情”,为什么禅者还有情执呢?当然这种情执,不是我们一般世间的这种粗显的烦恼,七情六欲,更多的是在法上的这种见地上的执著,禅宗最难的就是最后彻底把“禅”也放下。 什么是“禅”呢,大家想什么是“禅”?什么都不是,才叫“禅”。如果真的把“禅”还看得老高,非常的痛快直接,真的有个直指法门,这才是禅宗最难断的执情呀,最难断的就是这个。就好比说过了河,你又放下船了,但是你还要放下根本没有河也没有船这么回事。禅者最难的不是放下船,而是放下河和船,全部放下。唯一的办法,最巧妙的办法是什么呢?管他呢,放下,过了河你就只管走,河这边也只管走,过了河也只管走,就一直走,这就已经渡了。就放下了这个已经度,曾经度和正在度,都放下,这才叫真正的度。怎么度?就念佛呀。不要管其他的,只管念佛,就恰恰起到解禅者的执情的作用。 所以说永明延寿禅师的《四料简》深深的有功于“宗”。其次“以此为末法之劝信”什么?深深有功于“教”,什么叫教呢?既然我们念佛,念佛是怎么来的呢?佛说的呀。那就顺佛之教就好了,依教奉行。依之信解行证,依之信愿行就好了。所以这里讲到的“故余谓”,就是天如惟则禅师,所以我上面说了这么多,才让你明白永明延寿禅师是真正意义上有功于宗教的弘扬者,《四料简》。这是通过一番举例论证以后,又回到永明延寿禅师这里的一个陈词总结。 下面话锋一转,等于说不仅仅起来这一浪,而是整个大海上所有的波涛,都是在弘扬赞叹净土法门。我们来看,“岂特永明为然”这一句话就是,你以为就永明延寿禅师一个是特例,是这样的做法吗,是这样的弘扬风格,偏赞净土吗?不是的,不是光他一个。怎么样呢?“如死心新禅师作劝修净土之文。有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又云,参禅人最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不生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 这是谁呢?死心新禅师,死心就是死下心来。他叫“悟新禅师”,悟新禅师写过《死心和尚净土文》。他也是特别的对于净土的弘扬不遗余力的,你看这里讲到“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就是为什么说弥陀这么好念,净土这么好生,但是大家就是不修,为什么?因为它难呀!就因为这两个太容易了,所以反而注释成他的难度了,难就难在太容易了。 特别是他这里讲到的,参禅的人正好念佛,最好念佛,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还真是实在话,参禅的人他的优势是生死心非常切,出离心异常的猛,而且真正的是了生死铁汉的话,他的意志很坚强,他知道用功的不容易。所以如果能把他的知见扳过来的话,所有参禅的根性中,反而成了念佛的优势,容易得一心不乱甚至念佛三昧。 但是他的问题在哪里呢,为什么让念佛?就是因为你参禅有可能你的根基是钝根呀,钝根的话,今生如果不能够大彻大悟就比较麻烦,如果你不借阿弥陀佛的愿力接引的话,你的这个不到之处就没有办法弥补。所以这里为什么讲到参禅人最好念佛呢,就是补你这个不足。假借弥陀能够往生,这个可以说保险到什么程度,死心禅师就打了一个比喻,他说如“世袭荫官,不忧落第,爵禄现成”。什么意思呢?我转化给现代的语言给大家听,就是说当官的人呀,要提拔他的时候,他朝里边有人,这个人是谁呢,就跟我们说的有阿弥陀佛摄受我们一样,所以他去考官的时候,根本不担心会成为落第的才子。我们古话不是讲“落第的才子笑是哭”,为什么。因为失落呀,没有考上最伤怀了,十年寒窗付之东流。所以念佛的禅师就没有这个忧虑,如果不求生,你不以净土法门补得的话,有可能就是在选佛场里面你会落第,没考上嘛!所以净土的禅者的话,反正开悟我就算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了。那我没有开悟,我也没有落第,为什么?因为我朝里有大官罩着我呀,就是阿弥陀佛愿力接引我们。所以说“爵禄现成”,爵位和俸禄现成的,不要担心。这就是为什么这里讲到参禅人最好念佛,还有这个好处,你看这个比喻多么巧妙。 所以说为什么净土好生呢?因为本具的极乐不在我们心外,为什么佛好念呢?因为“清净在音闻”,因缘最深,这两样都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摄,好修,就是难信啊。所以这里最后讲绝了,“汝若念佛不生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我要说谎话了,你念佛念的没有生到极乐世界的话,我也堕拔舌地狱,天天拔他的舌头,那个苦楚来讲。大家想想死心禅师有如此大的悲心,为什么?因为他有铁定的信心、智慧。他不是靠他的呀,他靠阿弥陀佛,靠释迦牟尼佛,他对佛语有信心。因为我们有时候对于佛语没有信心,你因为有断,所以就不坚定,有很多说害怕往生不了的话,就是由此而生的。 我又想起了,我们普陀山这次“观音大佛开光二十周年纪念会”的时候,下雨呀。那我们和尚对来的人说不会下的,明天不会下。我自己心里还嘀咕的心虚了,他说起来给别人说的,那就跟说决定不会下一样,下了才怪呢。后来再说起这事的时候人家也说,哎呀,我说不会下,不要以为说我有神力,或者说会掐会算的。他说我就是对观音菩萨有信心,他说绝不会下,为什么呢?这么多人可能就凭这一次法会起信,菩萨的慈悲怎么忍心断大家的信根嘛。所以就是这里的“老僧当堕拔舌地狱”,以这样的期许来作证,所以你看大家领不领这个情,这是死心禅师。 我们再看第二位列举的,真歇了禅师“作净土说”,说什么呢,“洞下一宗,皆务密修,其故何哉。良以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机。”这是他说的第一个,真歇了禅师是属于曹洞宗,所以他讲到“洞下一宗”,其实说白了,就是说人人都怀揣着净土已经成为风气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他说这是大众的共许、认同。“径路修行”,就是说它是一条小路,可以抄道着走,省事呀。并且他说净土法门首先是接上上根器的,这位禅师才把念佛人是人中妙好人,是芬陀利华,是领悟到了。说净土法门不是下根的人,是上上根器才能直接闻即信受,中下之机那你一直念佛也能往生也可以。所以这是他的一个陈述。 第二个陈述,我们来看“又云,宗门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开悟了,悟到佛性了。“秉志孜孜于净业者”,还是急切的精进的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这是为什么呢?“得非净业之见佛,尤简易于宗门乎。”什么意思呢?就是修净土见佛,速度、时间、容易度上比宗门禅宗的修法,既简洁又容易而且特别快。说白了就是说净土见佛易,宗门见佛难。从难易上来讲,也是说净土为上上根器,禅宗反而成为中下之人了。 第三个话讲的是什么“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都汇到净土中了,为什么呢“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能入。”是总持法门嘛,一切法门可以说尽在净土中。从真歇了禅师这几段话中,我们真的可以得出理论上的引证。其实净土宗的第十二代禅师彻悟禅师,他在理解《观无量寿佛经》中的这一句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个法语。所以他就讲到“念佛的法门,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接痛快。”我们听起来说,禅宗不是直指人心吗?怎么念佛比禅宗还痛快直接呢?大家想为什么,禅宗还有个直指人心见佛,就是说禅宗还需要指月的“指”亮,指月亮的时候,先得循着他的指才见月。净土是什么呢?直接就把月给用起来了,就享受月的光芒。所以才讲到“以见性难,而作佛易”。你看,见性难呀,一个参禅的人要离开自己的心意识,让那个灵性本性能够显露出来,得多难,苦参密究呀,真的就跟地球上脱离地球的引力,得多难! 为什么说“见佛作佛易”呢?持佛名号,观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庄严,就作佛了呀,“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易。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是故汝等心想佛时,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不就是想佛就作佛了嘛,“心想事成”是法界的根本手段。所以你看,彻悟禅师反而把这里的真歇了禅师这几段话,讲得非常到位。 我昨天看语录的时候看出来,今天我们拿到这里讲讲,“见性和作佛,难易差别太大”,所以念佛比参禅更为直接痛快。而且他说到《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句话,不仅仅是《观无量寿佛经》的核心眼目,内容纲要,它也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的纲要,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法藏纲要。这个法你能透过来能明白的话,这里真歇了禅师讲到的这些,说净土是上上根器,傍接中下。然后说宗门的“大佬”开悟了以后,还这么拼命的修净土,因为见佛比开悟容易。虽然说有难有易,实际上净土法门开了以后,所有的法门都在其中,一个都跑不掉,这就是净土的法界。 所以大家听到这了,才能知道为什么祖师们都这样,他们也倒不是故意非得要表法,你来弘这个我来弘那个,各有千秋等等。他们是真的觉得净土快,就要抄这个近路,你不修行没开悟,不知道抄小路近路的重要性和下意识的,因为大家都在拼命的想赶紧了却,成就佛道,了却生死嘛。所以大家谁只要真的知道它的道理、好处的话,都不会错过的。捷径呀,越是修越想快,这是人之常情道之常情,包括菩萨圣人之常情。 我记得我们前年在五台山磕头的时候,那天从南台往金阁寺磕,磕得远了,公路实在走不了了,看见公路之间有个小路,赶紧就抄小路下去了,为什么?因为功德圆满得快呀。反正功德圆满就是绕五台磕一圈,这个小路抄过去,结果小路抄下去以后,又走错了,差点走到沟里面去,又往上面翻,哎呀,翻的时候,还觉得绕了这么多冤枉路,下意识的赶紧往回翻,还数了一下有多少步,待会这些多少步我数一下,就少拜这么多步,等于说冤枉路我不走。这就叫“径路”,都想抄小路的,你不要以为是祖师们在这光表法了,这是他们的真情实感。 好,我们再往下看,这就不仅仅是引了延寿禅师一位,再引了一个死心禅师和真歇了禅师两位,而是把各个朝代的大禅师都给点起来,大众来论证。“至如天衣怀禅师”,宋朝的天衣怀,就是讲“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的那位祖师爷;“圆照本禅师”,他是天衣怀的徒弟,我们在讲《印光法师文钞》的时候,也把这些里边的几位都介绍过了,这里不细说了;还这里讲到的“慈受深禅师,南岳思禅师,法照禅师,净霭禅师,净慈大通禅师,天台怀玉禅师,梁道珍禅师,唐道绰禅师,毗陵法真禅师,姑苏守讷禅师,北涧简禅师,天目礼禅师等。诸大老,皆是禅门宗匠。究其密修显化,发扬净土之旨,则不约而同”。 这就讲到真的是祖师所见略同,刚才讲到他们都落到这个好处了,这里边这些禅师确实是有厉害的。像慈受怀深禅师,宋代的高僧,他讲到《念弥陀颂》的时候,“万人同志念弥陀”、“方知净土胜娑婆”,这是他老人家说的话;那慧思禅师,南岳慧思这是智者大师的师父,就更不用说了;法照大师,五会念佛法门。 净霭禅师就更是一位独特的人物,他当时出家的时候,就是在河南,小时候到寺院里边见到画的那个地狱的场景,生了恐怖心了,就出家了,后来成就以后,北周武帝灭法的时候他曾经进京去劝诫不要,结果抗旨没成功,就带着门徒自己入到终南山里面隐居了。到四十五岁的时候呢,上山把自己身体,一条一条的割着肠子、肚子挂在树上,捧着心脏朝着西方。第二天侍者上山的时候,见到这番情形,全身舍利,连血都是白色的,这是大成就者的一个标志,不是红色的血。他还留下了自己的观点是,为什么我自己就是捧着心呢,一个我这个身体有过患,多活一天多造一天业;第二个我没有力量护法,没有具足因缘护持圣教;第三个我想快点见佛。 这都是这里讲到典型的这些,像天台怀玉禅师的话更牛,佛都来了拿着银台他都不行,说我是誓取金台,你来了银台不兑现,不去。结果三七日二十一天以后,又持金台来了才行。道珍禅师的话,他自己在庐山念佛的时候天天作观,作《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水观,结果梦见水里边有一百个人乘着船往西方走,他要上去还不让他上去,说你的业因未满,你从来不诵《佛说阿弥陀经》,你得诵《佛说阿弥陀经》,我们才要你,再依之而行,后来诵《佛说阿弥陀经》诵得净土的道业成就了,后来佛特来相告说你决定往生。这些人诸如此类,我们不细讲了,大家想了解一下,去查一查,百度上就可以。 发扬净土呢,不约而同。“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我们刚才讲的他们都知道好处了,你不用去约了,现在人不是说约不约,不约了,自然而然都往那奔。这是明眼人来见,修行人里边的时代性的人物。下面再进一步来讲的话,“岂特诸大老为然”,不是说光这些出类拔萃的人才这么干,是普罗大众没有一个人不这么干。不但是明眼人,不但是禅门中人,乃至佛门中人,自古人人皆是求生净土。 大家来看下面的一段,又是一个例证,这个证明的面就更广了。我们来看,“余尝闻一老宿言曰”,“老宿”就是佛门的宗宿,年老而有名望的高僧,这是给天如惟则禅师说他听过一个老和尚给他这么讲过,“合五家之宗派,尽天下之禅僧,悟与未悟,无有一人不归净土者。因问其故。乃曰”,就是他说天下的禅僧,不管你有没有开悟,都最后归到净土了。那天如惟则禅师他听了说有这么的普遍吗?所以他就问他,怎么能这么说呢?老和尚告诉他了,“如百丈大智海禅师,是江西马祖传道之的子。天下丛林,依他建立,从古至今,无一人敢议其非。天下清规,依他举行,从始至末,无一事敢违其法”。你看这个评价有多高,把百丈禅师给请出来。 佛门有句话叫“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马祖是慧能大师的徒孙,是南岳怀让禅师的心子,他在禅宗上可是标志性的人物。马祖道一禅师在佛门,他是弘扬禅法的第一人。像他的师父怀让禅师是六祖的心子,但是他们都属于净修禅,净修禅师。自己管自己修好,随缘随份的。马祖的风格不一样了,他当时在洪洲的开元禅寺讲说,使这个开元寺当时成为江南的佛教中心了,创立的这个著名的叫洪州禅,来弘扬宗风。像他说的平常心是道呀,磨砖成镜呀,这都是他的典故。 百丈禅师呢,是马祖禅师最重要的心子,可以也是说佛教史上,特别是禅宗史上,他是一个时代性的人物。为什么这天下的丛林都是依照他们师徒的轨则,特别是百丈禅师他的贡献,当时在佛教的住持流传中呀,一个是原来的旧制度乃至戒律,跟当时的时节因缘已经有很大的矛盾了,就是有些事情已经进行不下去了,不知该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他才写了《百丈清规》,就是丛林里边一天大家怎么过,怎么一块生活,什么规矩、方圆都给你定清楚。那这里清规中呢,你看这里讲到的从来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不是,敢不听清规。《百丈清规》完了以后,很多的古清规都是依他的这个做为原版,再进一步的去深化。所以说“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可以说佛门的命脉就是他们这样给住持下来的,特别是禅宗。 这样的一个人物,他在立淸规的时候,居然什么呢,不论是消灾吉祥还是超度往生,都是以念阿弥陀佛为根本。“看他为病僧念诵之规云,集众同声,举扬一偈,称赞阿弥陀佛。复同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百声,或千声。回向伏愿云,诸缘未尽,早遂轻安。大命难逃,径归安养。此非净土之指归乎”。这个就讲到我们现在稍微有一点点什么事,像消灾免难,吉祥延寿,或者一些违缘遣除等等,不知道要做这个佛事,持那个咒语才什么呢,你看禅宗的祖师爷说,生病的僧人怎么消灾去除违缘呢,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这一招。 我们现在有事了,想各种各样的招,你说能算一个净土行人吗?人家在丛林里边,今天早上为这个病比丘某甲,希望他解这个多生的怨结、冤家,念佛多少声,再念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各十声,回向的时候说,“诸缘未尽,早遂轻安”,就是你不该绝,因缘还在,住世的话,你就好起来。如果大限到了,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好,这是给有病的人消灾。 给过去的亡僧怎么去回向呢,“送亡僧,大众念诵回向伏愿云,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上品之华,佛授一生之记。此非净土之指归乎”。消灾还是这样,那超度就更不要说了,“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这是多么光辉的一个场景。“莲开上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 那完了以后,还有荼毗的仪轨怎么办呢,“别无所为”,什么都不干,“但令维那引声高唱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是十唱,而大众十和,总名之曰十念也。唱毕,复回向云,上来称扬十念,资助往生。此非净土之指归乎”。荼毗的时候还是一门深入,依法荼毗的时候,要说“焚百年弘道之身”,烧了,“入一路涅槃之径”,往生。“仰凭尊众,资助觉灵”,就是仰仗大众念佛的功德,资助你本有的的佛性,回归西方莲花化生,然后念佛。 所以大家看看,在丛林里面天天过日子都离不开阿弥陀佛。我们现在大家同修也是如此,每天你到道场里面作佛事共修,哪个佛事能离的开念阿弥陀佛?放生能离的开念阿弥陀佛,还是忏悔能离开念阿弥陀佛?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没有能离开念阿弥陀佛的。合掌打招呼都是阿弥陀佛,步调已经如此的一致到这种地步了,为什么还不修这个法门,以这个法门为根本呢? 说实在的,在我们不管僧俗二众,大家在丛林道场里面住,天天都是以阿弥陀佛行佛事,自利利他,你居然知见上还没有建立起来,要往生或者劝大众生西方的知见的话,你简直就是太,这种言不由衷,跟修行的那种业力翻腾的时候言不由衷,更麻烦,更大忽悠,为什么呢?就等于说你天天吃着谁的饭,你还不承认。你天天干着这个事,你还说我没有做,我不是干这个的,那这就成骗人了呀。在佛门里边吃着这个饭,依着这个法,你还要叛变他,不劝人修净土,那这不是自相矛盾骗人嘛! 所以大家要知道,是真善知识一定劝人念佛求生净土。如果不念的话,不劝的话,已经就亏了一步了,如果反对的话,那就更是罪大恶极了。前面讲到的,阻碍凡夫成佛。所以你看这里一番一番的论证,不管是消灾延寿,超度往生,乃至荼毗以后,七日回向,都是以阿弥陀佛为根本。这不是在表的就是天下的禅僧,五家的禅宗的宗派,不管你悟与没悟,都是傍在最后的大靠山,往生西方上了。 既然永明延寿禅师是如此,后面的死心禅师,真歇了禅师,乃至举了这么多的禅师如此,乃至有名望的,没名望的,开悟的,没开悟的,人人皆如此。那大家想想,你在这会还说没必要往生,这不是公然跟大家抬杠,跟佛抬杠,跟祖师抬杠,跟常住抬杠,说白了就是跟三宝抬杠。哎哟,我们现在人可能抬杠了,阿弥陀佛。 所以我们再往下看,这一段讲完,虽然内容长一点,但是它比较流畅。“自百丈以来,凡所以津送亡僧,皆依此法。然则所谓合五家之宗派,尽天下之禅僧,无有一人不归净土者,岂不然乎”。铁证如山,事实就是这样的。“以余观老宿所引之言,诚有所据而不容辩矣”。这是天如惟则法师的口吻,就是说这话不是我说的,我听到这个老和尚给我这么讲,引的事实做的论证的话,我就没办法再开口反对他了,不容辩了。而且进一步,“又因其言,遂悟百丈祖师立法之意,亦岂无所据而然耶”,又听他的话的话,现在从百丈禅师的清规的内容来看的话,这不是真的就是证明这个法,确实是其大无碍,确实是一个道人根本,成佛的捷径。 所以你看后面这一句,等于说我们刚才讲到的道理。“汝在丛林津送亡僧,不知其几矣”。就是你在丛林里边你也跟大众一块生活,这种事你不知道干了多少次了。“此等回向十念,口里唱过,耳里听过,又不知其几矣”。你不仅仅干过,而且你跟着大家一起念十声阿弥陀佛回向往生,荼毗的时候也念阿弥陀佛回向莲品增上。那你一直在口里也念,也在听大家念,天天这样的经历,现在你反而说不必往生,你说还有比这个拿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我们刚才也跟大家讲了,身在佛门,而反对净土怀疑净土者,就是吃着谁骂着谁。所以“汝既不会祖师之意”,你没有领会祖师的婆心切切慈悲心。“又自不发省觉之心”,自己也不反思一天所言所行,自生障碍。还在这“妄谓悟达之士不愿往生。则天下禅者之执,莫汝若矣”,你还带着开悟了以后万事大吉就不要求生西方,这种知见来问我。就天下禅人里边来讲,这种执著厉害的,你这算是一个典型了。 到此一句呢,天如惟则法师也算把这个问题给洋洋洒洒的回答清楚,讨论明白了。最后给他了一个顶门针,说你这种典型的狂禅之病,轻慢净土。 那好,我们把这第三问,今天晚上多了十分钟时间就讲完了。特别是后面的这些人也罢,法也罢,丛林规矩也罢,是非常的铿锵有力的,如果大家真的对佛教史,或者这些祖师的生平,有一些了解的话,确实是“不约而同”。既然祖师们都不约而同,那末法时期我辈凡夫更加应该“不约而同”的相约求生西方。这才不辜负天如惟则法师在第三问中费了这么多的口舌,举了这么多的事实例证,不管人、法而言,都可以说把这个禅僧辩的是哑口无言。 我们把自己每个人都观成这样的一个禅僧,其实我们很多人还不如这个禅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连法慢都没有生起,我们现在全是世间的贪慢、嗔慢、痴慢,所以听这些法呢,有的还真用不到自己身上。那不管怎么样,我们咬定一个原则,就是说大菩萨、大圣人都要往生西方,我们就冲着如果我真的要了道,如果我真的要依之而行,追随圣人,真的要天天见佛闻法,天天入阿弥陀佛清净海众的法会,天天跟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弥勒、普贤、文殊把手同行,那么往生西方指日可待,必定实现凡圣的感应道交。 好,今晚耽搁了大家一点时间,就到这里,我们下周再见。 好,请大家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希望我们能够早日成就,“不退菩萨为伴侣”。再见,随喜大众!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下一页 |
首页 上一页[6] 本页[7] 下一页[8] 尾页[25] [放入我的收藏夹]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