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宏海法师:净土或问 -> 正文阅读 |
[佛经]宏海法师:净土或问[第6页]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25] [放入我的收藏夹] |
第六讲 各位正法学堂的同学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好,请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是我们《净土或问》的第六讲了。上一讲因为时间太仓促,所以耽搁了一下。我们来听法也要调节自己闻法的心态,至少要带着现实的这种佛教的宇宙观和解脱观。 从佛教的宇宙观来讲,在我们听法的时候,你的心胸你的视野,要调整的跟十法界来相应。就是知道在我们这个法界也罢,众多的国土中,有六凡四圣的差别,六道轮回的苦楚,解脱的自在,菩萨的悲心乃至佛陀的觉行圆满,这些一直要在你的视野和心胸中,它是同步的呈现着,就像一种观想。这样的话我们在听法的时候,才能够相应的到。讲到人道的情状,讲到三途的恐怖、苦恶,讲到诸佛菩萨的这种慈悲、愿力,我们怎样跟他相应。这就是在听法的时候,把听法当作一种修法一种观法,现前就可以受用。 当然再一个匹配的就是我们的解脱观。要始终调制自己说为什么要来听法,听法了以后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我现在能做到什么?不断的综合这一些,然后尽量把自己能够送到精进的出离心,修法呀,乃至信心层面的增上,不断的送到这个境界上来。 好,我们在上一讲的时候,讲到了不但自了还没有了,哪怕不要说不悟了,有点小悟的,甚至是比较悟的深远的,但是如果没有到不退的时候,你发心来度化,特别是恶世间,恶道的众生,可以说这种知见跟佛菩萨的知见是有所违背的。不仅仅是好像说在发力,好像是在行菩提道,甚至在添乱。后来讲到,这样的话就跟一条没有建好的船一样,自己没有在船上保了本儿,结果很多人也没救上来,自他都在苦海里面淹死了,道理一定是这样的,就讲到这儿。 后面有一段引文,我们来读一下,“故往生论云,欲游戏地狱门者,必生彼土,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救苦众生。以此因缘,求生净土。” 所以大家来看,很多时候有一种误区,好像我们求往生的人都是非常懦弱、偷安,就是到极乐世界好像去享福一样,并非如此。在净土的修法上从愿力的体现,我们是双重的,一个是要发愿而去,再一个是要乘愿再来。 为什么我们在给大家讲法义的时候,着重提的是要发愿而去。这是因为我们在凡夫阶段,你带着好像要乘愿再来,可是特别容易就滑落到舍不得走的烦恼中,所以尽量我们先顾及发愿而去。这就是为什么佛菩萨乃至特别是祖师们在发挥愿力的时候,把重头放在说先往生,往生以后必然会修到一定的地步,那么同体无缘的这种大慈悲心自然而然显现的时候,那他一定会乘愿再来的。 所以我们说“以是因缘,求生净土”是什么呢?是先要生了极乐,得了无生忍以后再来娑婆世界救苦众生。《往生论》是我们净土教法里边根本的论典,非常难得。也可以是说天亲菩萨在印度注释经典,总领经典法义的论典中,唯一的一部印度原版来讲净土法门的论典。所以大家常讲到五经一论,我们有时间和精力的话也要去看一看闻熏一下。 下面再看,“又先圣有云”,这就是说先前的大圣者都留下来这样的话。什么意思呢?“未得不退转位,不可混俗度生。未得无生法忍,要须常不离佛。”这两句。 为什么说不敢轻易地入到这个生死苦海中,前面《往生论》讲到“欲游戏地狱门者”,你的修行功德,你所得的无生法忍在哪里验证呀,大家看出来了吗?不是在人天道来印证,而是要到地狱门前去印证你是不是真材实料。真正的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嘛,往生到极乐以后再回过头来,你才有地狱门游戏神通的这个本事。说实在的,如果说游戏人间还好,毕竟我们这里苦乐参半。那游戏到地狱,这个本事要更大忍力要更强了,大家千万不要搞错,以为这种游戏神通就跟我们说游戏人间,人的这种烦恼来的时候爱咋地咋地吧,我就游戏人生了,这是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无奈之举。 这里讲到的游戏神通不敢跟那个游戏人生弄混了,他是真的到了地狱的境界现前的时候,他依然受用的是极乐世界的待遇。从证量上来讲,就是真的要“照见五蕴皆空”的这种大菩萨大士,才能称得上叫做游戏神通到地狱,这个境界是非常之高广,我们凡夫的心力根本猜测不到。 佛陀著名的违逆弟子提婆达多,由于五逆重罪,现生就随着业力牵引到地狱,堕到地狱里边。但是好歹他跟释迦牟尼佛有这个因缘,宿世也修行过。虽然这一期修的也是外道,他还有些功夫,所以当时释迦牟尼佛问他的时候,他还说自己不苦,说在地狱里面享受油锅,刀山剑树的时候,跟四禅的比丘一样,还很乐很寂静,这也是个本事。这个本事跟菩萨还是不一样的,他这其实还是被业力给牵到那儿的。 菩萨的这种游戏神通,那太不可思议,所以说你没有到不退转的因缘,你不能够独当一面的在法界来,就跟我们所说师父带徒弟,你不能出师的,不能离佛啊。就是你在生生世世,或者你生的国土,投生的这个众生道一定要有因缘。不仅仅要见佛,而且还常不能离佛,这样的佛力加持才能到不退堕。 所以我想我们联系现实情状的话,确实“常不离佛”太重要了。我们现在不要说已经生到佛前佛后了,常不离法你都不行,佛法一会儿不忆念,正念只要一散,那你就是习气就是业障,反正心地上你是空不掉的。所以大家要知道谁能够做到常不离佛呀,只有念佛人才能叫常不离佛,三业常不离佛呀,意业上忆念佛,身业上礼拜佛,口业上称名佛,这也是常不离佛。为什么说念佛人是人中的芬陀利华,这也不是吹的。 所以大家看着这些开示要体悟,比如说“常不离”的功德太具有决定性。“常”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一行三昧,也就是我们常给大家提的一门深入。为什么《妙法莲华经》里面有常不轻菩萨,他有“常”呀。《佛说阿弥陀经》里面有常精进菩萨也有“常”呀,我们在修法时候执持名号,就是“常”嘛。此前给大家讲《观无量寿佛经》的时候说过了,修观的时候要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开眼闭眼都是这样一个效果,成就这个观想。开眼闭眼这也是一种“常”呀,大家皈依的时候跟着念说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也是“常”的功德。所以这就叫不能离啊,就要一直在功德威力中接受这个加持,你看佛陀叫做常随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所以说只有到了无生忍的时候才能顶得上事,否则你不能离的,纵然无生忍像文殊菩萨这样的境界,依然还常听佛来讲法,每部经典里面必到,我们去翻一下就知道。 所以后面打一个比方说,“譬如婴儿,常不离母。”就是小孩儿一样,不能离开妈妈的养育,否则营养就跟不上了。“又如弱羽,只可传枝。”这都是比喻,就是说羽毛还没有丰满的小鸟,是飞不起来的,只能小小的从这个枝头到这个枝头这么爬一爬跳一跳而已,你是不敢离开的。 这是从道理上来讲,到了这个水准,你才能够算是有这个条件去发这个大心,主要是行这个大行。如果没到这个证量的,你只能发这个大心,但是你不能轻举妄动去行这个大行,这样的话,反而会自害害他的。我们现在现实情景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就是说不要论我们的现实,光从道理上来讲,不到这个地步你不能度众生。问题是我们要到这个地步有多难,特别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境况,要到这个地步太难了。 所以大家来看,“今此国中”就是指得我们娑婆世界,南阎浮提。怎么个情况呢,“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而况四恶苦趣,因果牵缠。外道邪魔,是非扇乱。美色淫声之相惑。恶缘秽触之交侵。既无现佛可依,又被境缘所挠。初心悟达之人,鲜有不遭其退败者。” 成时法师点了一句“果然险难”,就是艰险,太难了。你看最后一句就是刚刚悟道的人呀,你才刚刚开了点儿正眼,等于说你好不容易到了岸边了,或者是上点儿小岸,你还没有站稳,一浪过来就把你又给打进去了,所以大家看到了吗,这里有一个核心的提法就是不退,不退是你的根本筹码。“鲜有不遭其退败者”就是几乎没有,来了一个拉下水一个,来了一双拉下水一双。这就是现在,可以说我们尽情演绎,说尽今时的丑态吧。 这个浊恶世间,大家一定要承认我们是生活在五浊恶世。因为人有时候这种我执呀,或者说法慢上来讲,不管说在世间追求幸福的人,或者说出世间有点儿佛法见解的人,都喜欢把自己目标锁定在现实的幸福,或者学修佛法满足一下自己的法欲的这种错以为是的自在吧。所以大家有时候在生活中要反思量,我们现在好像觉得很快乐或者偶尔的这种幸福。它是真的吗?能支撑多久?我们有时候又是无端的逼迫,各种因缘的纠缠,那么这种苦楚是从哪儿来的?念念要在这个上面加持你向道。 所以其实这一段,讲的正是我们在功课里面常念到的“三途八难俱离苦”,八难。“释迦已灭,弥勒未生。”就是第一难,佛前佛后。“四恶苦趣,因果相缠。”这就是地狱、饿鬼、畜生呀,如果大家回忆起来我们讲到的《楞严经》,说各种众生在六道里面翻滚,先受这个道再慢慢的偿还完了,再往上升一点儿,反正总归就是一个因缘果报,业力相牵。所以这一句,其实说的就是八难里面的三途,地狱、饿鬼、畜生。 这里讲的是“外道邪魔,是非扇乱。”其实匹配的就是北俱芦洲和世智辩聪。北俱芦洲没有佛法,那就是外道。“是非扇乱”就是世智辩聪,说得一套一套的,今天又给你弄个什么学,明天又给你弄个什么法。有时候我们,哎呀,看着同修讲起来头头是道,就越听越觉得愚痴。说学佛的好好的知见,被世间这些浅见一扇忽就被扇忽走了,落到八难。其实就是世智辩聪呀,最障道。 “美色淫声之相惑。恶缘秽触之交侵。”这好像说的是一种诱惑让你去投入,其实这里的“难”就是什么,盲聋喑哑,因为你被“美色淫声”所障碍了,你就听不到佛法。你被恶缘呀,秽恶的这些相触,把你完全纠缠进去的话就成了哑巴瞎子了嘛,没办法跟佛法正常的交接,正确的领解了。所以后面讲到“既无现佛可依,又被境缘所挠。”就是八难里面的长寿天,也就是无想天。 所以其实正好这一堆话说的就是三途八难,你在三途八难之中刚刚开悟,小悟的人,初心的人,哪里有不被败退的,你根本经不起这种恶世界的折腾。 所以大家也想想,一个修道的人要善用其境。从另外的角度,我们今天多一点时间再说说,就是对于八难来讲,你会用这个八难的苦的话,它从正面也罢反面也罢,都是一种加持。从正面来讲,这个世界这么的浊恶,从八难的分析中,我们对照现实生活可以感受得到。既然感受到了,那我们正好用它的反作用力来求生西方,愿力急切,这不是就得到一种加持。你看为什么说“释迦已灭”,就是为什么佛要涅槃呢?当时佛讲到,如果他不涅槃,那么大家就会觉得常常能见到佛,常常能听到法,就懈怠了不修行了,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说“释迦已灭”其实是一种殊胜的加持。 特别是这种“四恶苦趣”,人生之苦,这种苦让我们始终不能在娑婆世界有靠,就是要把你加持的只要你有点靠,你的苦就随之而来,因为你有求了,害怕失去了。所以这个时候,自然苦楚就如影随形的逃脱不了。所以说苦得你最后就是除了念阿弥陀佛,什么都不能干,什么都干不了了,这是多殊胜的加持。像外道邪魔,是非扇乱,这就是他天天来为难你,试探你干扰你,看你的见解坚固不坚固,在法门上你死心不死心。用尽了一切,包括甚至很精进的修行的这种诱惑,就看你对净土有没有出轨,是不是对净土是忠诚的,能不能守好这根本法门的初心。 特别是像在讲到,这也是极大的加持,在讲到“美色淫声相惑”吧。有时候我们修一修就觉得自己,哎哟,功夫还不错了,很自在了,有的居士学佛学久了,根本看不起初机的居士,说点不如法的话,或者行点不恭敬的威仪上欠缺,他还看不上,还要说他,当教主一样管他。但是我们以为自己多学几年就真的修得可以了吗?就以为自己是上上根器了吗?你没有碰到宿世的冤家,而且你碰上的也是小冤家,不是大冤家。我再告诉大家,小冤家和大冤家都不可怕,最害怕的是碰到致命的冤家,你逃不脱的,“美色淫声相惑”呀!所以说实在的,我们在娑婆世界造的无边轮回业,每一天都要想趁这个东窗事发还没有发生的时候,赶紧走、往生。一旦冤亲债主找到你了,特别是致命的冤亲债主找到你了,那你就是彻底玩完了。所以说这“美色淫声相惑”它也是一种极大的加持,就看你会不会收到这个加持的信号。 所以这里有一句说“所以世尊殷勤指归极乐者,良有以也”,就是已经这么久了,一直是这样的,太正常了。为什么呢?我们再看一下彼土的弥陀极乐世界的情状。“盖彼弥陀,现在说法。乐土境缘,种种清净。倘依彼佛,忍力易成”,就是容易快速的到无生法忍这个地步。大家想为什么往生到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的愿力作为加持和增上,速速的让我们能得到无生忍,无生忍无生忍你能安忍的住。 我们为什么忍不住败下阵来呢?主要原因就二点,一个是没有圣法相资。就刚才讲的,不能时刻无间的去忆念佛法,受持佛法。一旦忘记佛法的时候烦恼就成就了,这个烦恼一成就,轻微的一念,只要你让它启动了,它就会踩油门,就会加速度,就跟上了高速一样,你根本就停不下来了。你拼命的好像想停,越停越要出车祸,就是这样子的,所以为什么?就是没有佛法受持得住。在极乐世界不存在佛法受持不住,为什么?因为弥陀正在说法,一切正报依报都在宣法,你活着就必须修法。这是第一个败下阵来的原因。 第二个就是外界的增上力太强了,我们没有抵抗力。不管是随顺善缘也罢,恶缘也罢,总是有为心,有所得心,分别心居多。可是在净土的话,它这个清净自在的外缘,缘的是什么呢?全部缘的是我们修行人的解脱智慧之心,你不需要抵抗力了。没有逆境怎么引发造业呢?所以这就叫乐土的境缘,种种清净。如果依着阿弥陀佛的清净国土,忍力容易成就。 所以说后面“高证佛阶,亲蒙授记。然后出化众生,去来无碍也。以是之故,虽上根利器,犹愿托生。况汝中下之辈,初得发明者乎”。 你看这就是以上上例下下,这里讲到的“高证佛阶”,什么是佛的台阶呢?大家有没有知道,什么情况下意味着你真正迈上了佛道的台阶?是什么,必须要证中道佛性,不生不灭的中道智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道,佛法之法就在这个上面见分晓了。你是不是外道,你是不是偏空,就看你中道佛性没有入进去,那你就是外道就是偏空。所以证到佛性中道,蒙佛授记了,就是心里有底了有数了,指日可待了。在这样的保障下,你才能够来去无碍的去到娑婆世界乘愿再来。大家要明了什么叫来去无碍,这每一句话都是铁定的定律上的知见,要把握的清楚。有碍就是你去了就来不了了,障碍了丢了自己。 当然我们也要细化一下,这个来去无碍也非常有趣。有两种,一种来去无碍,就是证了无生法忍。那么他心里有数了,不管你去也罢回也罢,他都是自己随意的。就跟拿着钥匙自己出门就锁门,逛荡一会儿,然后有钥匙回来再开门,始终在他手上主动权。还有一种是什么呢?已经有数了,到了极乐世界保险了,但是他回到娑婆世界的时候他的功夫不太够,迷了。迷了一辈子就是还有因缘法缘,但是他一直是迷的,迷到要接近尾声的时候又明白了。总之就是虽然你娑婆世界迷的,但是你保证临终的时候还是回到极乐世界,能够没有障碍的往生,这也是一种次一点的来去无碍,就是回到极乐还是有保障的。 所以说这么保险的法门,上上的根的人都愿意借这个捷路快速成就,而且才能够马上有效的去度化众生。何况你刚刚明心见性,你的修德才刚刚起步,还没有什么资历的,那你更应该去极乐世界跟诸圣人去看齐,去共修。大家设想一下我们往生了以后,就是跟观音菩萨每天在一起共修,跟清净海众每天在一起这样的一种同步的大作佛事。那比我们在这儿觉得难能可贵的去一次道场,参加一次法会,道风很纯正,然后自己法喜充满。这简直是有可比性么?太没有可比性。在极乐世界随时随地、自然而然,在我们这儿那是好不容易,众里寻他千百度,还得因缘殊胜,否则你就碰上不如法的事情。 这是前面的这些话跟上一次的内容,可谓是提出来的论点。这一问因为内容比较长,下面开始就得有论据了。就是说天如惟则法师不是我自己说,有人有史有法为证。就算老僧我不足以为信,但是有公认的菩萨大德,佛的教言可以做指导。 好,我们再来看下一个版块,这就开始列举人也罢法也罢的有力的证据了。大家来听,仔细听。 “岂不见观佛三昧经中,文殊自叙宿因,谓得念佛三昧,常生净土。世尊复记之曰,汝当往生极乐世界。又不见华严经中,普贤劝进善财童子,海会大众。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其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又云,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我们来两个两个的一组来学习。大家来看首先列举的是什么呢?一个是人中之最,文殊菩萨是谁呀?是法王子;一个是法中之王,“华严经”是什么呀?别教一乘法呀,是佛的圆满境界直接流淌出来的一部洋洋洒洒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文殊菩萨在《观佛三昧经》中,他自己陈述的,说他因地修的法门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得了“念佛三昧,常生净土”而修成就。为什么《佛说法弥陀经》里面要以文殊菩萨为上首,来现前干什么?他要印证佛说的。就是说《佛说阿弥陀经》念佛这个法门是真实不虚的,我自己已经以身试法成就,我是当事人,这个意思。像文殊菩萨在《文殊师利发愿经》里面就讲过“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这都是法王子般的人。 那我们再来看《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普贤菩萨,他是劝善财童子,包括当时整个经典里面华藏世界海的这些大菩萨们,无量无边,他就是以十大愿王行愿的圆满资粮回向往生西方净土。这个偈颂像我们大家现在有时候都能背的下来,读惯《普贤行愿品》都能背的下来。 所以大家要深思,这里祖师这么讲不是让我们听天书一样,听得这么高妙羡慕这些大德菩萨就好了,是我们要作意为什么这等人这么圆顿的法,都必须引带往生西方这个道路。 你看在偈文里边,刚才我给大家读的偈文,其实这些偈文某种意义上包括十大愿王,真正的核心点就是我们常发愿,愿生西方净土中,这是最为了义的愿,最为了义的法。大家想想一切法门行门无非就是成佛度众生嘛!就是往生西方,就这一档子事,就能让这个成为事实变成现实。这样高妙的人,圆顿的法都是跟现实同步,非常接地气的。佛讲法虽然说了义之法,但是他不是追求玄妙的,是要解决我们最朴实的、最急切的根本问题,就是往生西方。 好,我们再往下看,在第二组举例,“又不见入楞伽经中,授记龙树偈云,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又不见起信论中,马鸣菩萨有求生之愿。无量寿论,天亲菩萨有愿往之心”。 好,我们再学习下第二组,提出了三大也就是当时在印度最出名的大菩萨。对于论典的著述来讲,他们所著的论都是代表作。像第一位是龙树菩萨,这是继释迦牟尼佛以后最伟大的人,佛门第一人;马鸣菩萨,就是《大乘起信论》的作者;天亲菩萨,就是《往生论》的作者,号称叫做“千部论主”。 为什么要列举这些呢?他在《大乘入楞伽经》中,《楞伽经》是非常深邃的一部经典。首先我们剖析下为什么叫楞伽,楞伽是一个山名,也是一个城池的名字,就是这个城在楞伽山顶。汉语的意思就是这个地方一般的不可到,难入的意思。没有神通的人连讲这部经的现场都去不了,大家想想,所以可见《楞伽经》里面一定是讲的圆顿法门。确实这个《楞伽经》最能够体现佛教里面的性相圆融的道理,禅宗传法印心的宝典是后来才转成《金刚经》的。在禅宗的四祖之前,都是用《楞伽经》进来印心的。《楞伽经》中像实叉难陀版里面就都讲到了说“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这是《楞伽经》里面的法语。 所以大家想,这个完全不是夸张,为什么说在这部经典里面有这么一段这么一出,就是说龙树菩萨已经证到了欢喜地的菩萨,还是发愿往生西方呢?我不知道大家明白不明白,就是证到欢喜地的人物,欢喜地是个什么概念?欢喜地就是初地,就等于我们常说的已经是登地菩萨了。菩萨的五十二阶位到了四十一位了,第一大阿僧祇劫已经修圆满了。由于他在这个点上他证到了中道佛性极其的欢喜,所以这个地又叫极喜地。他有什么功德呢?他在无量恒河沙劫中能够往来生死,刚才讲到的出入生死,教化刚强难度的恶众生,他的心都不会退失,这么个功德。而且他能够守着这个无为之道,再不跟人去诤讼了,这么个功德。 还记得《金刚经》里面须菩提说,“我得是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无诤啊。而且他对一切的经典,诸佛菩萨行一切佛法这个信心彻底清净了。为什么叫欢喜地,这个“欢喜”跟咱们凡夫不一样。我们凡夫今天稍微有点受用或者说念佛也罢,但是我们的心非常弱。诸位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哪一个是同时带着说我毕竟能成佛,往生后就是一修就成,将来我就是佛,没有几个敢这样自己欢喜。但是这个初地菩萨念佛的无量功德的时候,他就明确的知道我将来会成佛,心里有数的,非常欢喜,那我们就不要说了,到这地步了还是往生安乐国,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里讲到的马鸣菩萨是什么人许呢?其他的不说了,我们就顾名思义,当时的迦腻色迦王请他讲法,几匹马都饿的已经都吐黄水了,在听了他的法以后就连饿肚子都忘了。畜生它饿了是首席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它不管了,听法听的在那儿出声音,马鸣,就是叫,赞叹马鸣菩萨讲法。这样的人物在《大乘起信论》里边最后讲到:“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 那么再看第三个就是世亲菩萨,又叫天亲菩萨,他写的《往生论》一开始就说,“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无一例外的同步都把自己的导向指归,安在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大家想想这么多的大德菩萨,现在都在西方极乐世界,你说我们就算追星,世间人都会追星,今天这个明星偶像到哪儿了追着就去了,不惜飞机票,甚至还有什么家里破产了卖器官都要去追星,太愚痴了。这么大的星,我们现成能追,你何乐而不为呢。这是第二组。 我们再看第三组,“又不见大宝积经中,印许净饭王,及七万释种,同生安养。十六观经中,指示韦提夫人,及五百侍女,同觐弥陀。且净饭韦提等,皆是现得无生法忍。” 大家看,这第三组举的不是菩萨了,也不是法王子,也不是圆顿法了。但是在《大宝积经》里面提到的,这个净饭王呀是佛的爸,虽然不是大圣人,也不了解圆顿法,但是他的因缘殊胜,他生了个佛,这都是功德,不可思议了。在《大宝积经》里边,当时释迦牟尼佛给他的父王净饭王和七万释迦族的同族人讲法。他讲到说“于诸法中无法可得,诸法实不可得”。就讲到这的时候呢,净饭王和这七万同族人都证到无生法忍了。后来世尊就看到他们证到法忍了,又深信了,非常的欢喜就微笑,当时在场的马胜比丘还问说世尊为什么微笑,世尊就说了,“诸法不可得,释种皆得知”,他们都知道了。“是故于佛法,决定心安住。人中命终已,此释种决定,得生安乐国,面奉无量寿。”就是说这些人呢,听我法了,证到无生法忍了,那么他决定就是这一世在人世间的寿命终止了以后,他心识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侍奉阿弥陀佛去了。 在《十六观经》就是我们说的《观无量寿佛经》,这个我给大家讲过了,韦提希夫人跟五百侍女,当时给她们讲完十六种观佛的方法以后呢,特别又讲到了说三品,上品、中品、下品,九品的往生。当时这个太殊胜了,极乐世界就现前了。结果韦提希夫人就因为这个决定的信心,就引发她证了无生法忍,世尊也给她授记说“皆当往生”。这是第三组。 我们再来看第四组,“东土如庐山远公。”这就不用细讲了,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结白莲社,临终的时候说他三次目睹弥陀圣境。“合社高人”就是指的白莲社的一百二十三个高贤,人人皆有往生瑞相。“天台贤首,诸宗尊者。自行化他,曰僧曰俗,同生净土者,又可得而胜数耶。”你看,就列举了“天台贤首”,这是指的到了中国以后,慢慢成长起来的,对于佛法的修学体系的特色,凸显出来的大乘宗派。那像天台宗的创始者智者大师,他写过《净土十疑论》,也是一个以净土为归的大德。后来天台宗的法脉中都传的一句话“教演天台,行归净土”。 像这里讲到的“天台贤首”,贤首可能我们有的不太了解。贤首是什么意思?就是指的华严宗。依照《大方广佛华严经》建的一个宗派,贤首宗里面最集大成者是第三代祖师叫法藏大师。他曾经亲自给武则天讲法,讲的她心开意解,所以被封为“贤首国师”,后来这个宗派又叫做贤首宗。贤首宗的第五代祖师叫宗密法师,我们老给大家讲到的四种念佛方法,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持名念佛,就是由宗密法师提出来的思想。 所以大家看看大乘佛法里面哪个宗派能够逃脱净土,能够有别于净土,都是一体的,都是为了了生死,为了成佛,那怎么方便怎么快就怎么来。所以这里讲到说“曰僧曰俗,同生净土”,数不胜数,这我们从上面,虽然速度相对快一点,因为它就是一个列举的论证。第一组,文殊普贤、《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善财童子;第二组,龙树菩萨、马鸣菩萨、世亲菩萨;第三组,佛的父王净饭王和大护法韦提希;第四组,东土的历代祖师。 后面就开始总结了,“只如文殊普贤,大菩萨也。善财海众,遍参知识,悟同诸圣者也。马鸣龙树等,亦菩萨也,亦禅宗以为大祖师也。” 马鸣和龙树菩萨,特别是龙树菩萨,被称之为“八宗共祖”,就是八个大宗派的祖师,都认他为第一祖师。所以你看这里讲到说“此诸圣人,所悟所证”,他所悟和修证的境界,“比今悟达之士,为何如哉”。就是跟你们现在,就算开悟的人,在一个水平吗,能比吗? “彼尚愿生乐国”,就是人家这样的人,还愿意往生西方,亲近弥陀,“而汝一悟之后,更不求生。则龙树马鸣普贤文殊等,反不若汝”。就是都不如你吗?就跟前面的说菩萨们六度万行,反而对不起你,这也是反问。 “汝何不自揣其心,自量其力。所修所证,诚有过于二菩萨。二禅祖者乎”。你能比得过这些菩萨、这些祖师吗?“所参知识,所悟佛性,诚有过于善财海众者乎”。你们经历的善知识,所得到的心得体验,能比善财童子和他参的五十三参,乃至华严海众这样的身份吗? “所得无生法忍,受佛印证,诚有过于净饭韦提者乎”。你们的根器有像净饭王、韦提希夫人,听佛讲了一场法,即刻就现证无生法忍,有这种因缘善根吗?后面要讲的“净饭国王,佛之父也。七万释种,佛之亲属也。净土之生,倘无利益,佛忍自误其父与亲属乎”。大家听开这个话了没有,就是从人情上讲,净饭王是人家释迦牟尼佛的爹呀,七万释种是人家的一家子,同族人呀。说释迦牟尼佛真的说这个净土法门不是圆顿法门,会让大家绕远,误入歧途的话,他会给外人讲,倒也能理解,他会给他爸讲吗,这是大实话,他会给他兄弟姐妹讲吗?如果没有甚深的大利益,他会偏给他们讲吗?所以这就是反问到这了。 虽然这段话我们读得比较快,但是这段话可以说是对论据的一个陈述而进行的总结。我们要听出来这个法义,就是说在论证我们求往生的必要,而且还不在于修行的高低和能力的范围。而在于你速成佛道的功德利益,人人不管凡和圣,都得冲这个去。 所以大家看到从这一大段的开示中,我们应该要总结出来一个核心的精神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但凡行者,皆当往生”。我们来总结,从前面的文殊菩萨,是法王子身份的人;《华严经》是最圆顿佛说的教法;从龙树、马鸣,这是西天;到慧远大师,这是东土历代祖师。不论于人大菩萨而言,于法圆顿经来看,于僧也罢,西天东土的出家人,于俗也罢,佛陀的六亲眷属和他的外护法,于法而言,都是道友,都是同修,于情而言,都是六亲眷属,就是我们种种层面各种角度,一条一条的给你分析开来,怎么样呢,都是足以说明应该一边倒的,导归极乐世界,做一个往生行者。 那么你现在作为一个刚刚开悟的行者,虽然说迷惑烦恼,比一般的糊涂人的话稍微强点。但是呢,你跟我们上述列举的这些身份的人或者境界或者因缘来讲,你说哪一个不在你之上呢?都在你之上,而且还往生有份,你能自不量力而不求生西方吗? 确实,大家要知道,刚才列举的这些,都是非同凡响的,那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我们就不说了,境界之高。善财童子的话是见多识广,龙树、马鸣、天亲菩萨是深入经藏,他们的论典就等于跟佛经一样等同,龙树菩萨的《中论》。那么东土的这些著名宗派的创始者祖师爷,都是佛法的实修实证者呀,他们都依着自己的修学体验已经能够开宗立派引导后人的。怎么讲呢,可以说是成功人士了,依然导归净土,为什么?宗教圆融。 最不济的像净饭王和韦提希,一个是佛的父王,一个是佛的常亲近的护法。人家的因缘又是绝对的殊胜,你说前面的这几样,我们有一样能够拿得出手跟人家比吗?境界也罢,见识也罢,经藏也罢,圆融也罢,因缘也罢,没一样能够比得过。 所以我们要总结出的核心精神呢,就是我们该怎么办。你不要听了这么一堆,如数家珍,你在那儿过干瘾去了。当然我们要随喜这些大圣,但是大家听法过后要引发起我们内心的悸动,与自己产生关联,我们是否应当死心塌地的,万善同修也罢一门深入也罢的念佛。 说实在的,你说我们这辈子念到一心不乱或者念佛三昧,哎呀,我看是没门儿。那我们只要有这个信愿持名能够往生,就在这个份儿上往生,可是只要我们一入净土,待遇跟这些圣人祖师就持平了呀。大家想我们成功往生了,就是他们的优势跟我们的劣势,在中间就消化都全部就持平了,你说这是不是了义法门,是不是本来面目,是不是同为屋里人说的是家里话,是不是极乐世界就是在显这个无差别的佛性,就这么个法。 所以大家想想就这么个法,只要信愿真切念佛真信切愿,那么你就通了极乐世界大门了。我们其他的不说,就韦提希,我们给大家讲过《观无量寿佛经》,她是一个女流一个皇后,那么过去造的恶因感了这个恶果,已经现前了。但是人家一场法会听下来,就现证无生法忍了,而且她还没有怎么去修,她也没有听什么玄妙的般若法义、圆融法义,她就是对往生生起了的决定的希望,现前在佛的加持下见到了西方圣境。由这个法喜和彻信、愿力,就现前结合起来,现得无生法忍的功德,你看这个法殊胜不殊胜。 净土的这种加持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力用,所以大家要关联自己的身心,我们听这段呀,确实还得会听会关联。如果从正面而言,这些人这些境界这些因缘,人家都求生西方,那我们真得想一下自己是什么水平。连眼红都没有资格说实在的,眼红资格都没有,那人家求生,我们更要乖乖的偷心死尽。 当然我们如果说从反面而言,也就是换一个角度,其实给我们一个更自信的希望,当然我这么讲,大家不要听错了,好像我们在诽谤小看诸圣贤一样,那反而就是得不到这个教材的意义了。就是说从不同的着眼角度而言,大家可以自己自信的想一下,他们这么的去苦修,情形到了这么高的地步了,可是最后还是往生给补齐了呀,去极乐世界就成佛了呀。那我们虽然可能一步也没有修也没有行到位,可是我们往生了也一样。 虽然人家的往生品位肯定比咱们高,可是从往生这个标志上而论的话,说句不要听错的话,可以说修了也是白修呀。怎么讲呢,打个比喻,可以说一种经验教训。为什么,因为辛苦了半天,最后还是坐了电梯。好比我们从一楼上十楼,他们一直走得很厉害,步伐也很好非常稳健,辛苦的走到了八楼九楼了,最后进了电梯。体悟到说,按钮一按直上十楼。我们现在连一步都没有走,一开始还在一楼,你只要电钮一按进电梯,也上十楼,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更为殊胜。需要我们接收的是这样的信息,两方面来接收。所以大家想想,我们根本的目标就是为了上十楼嘛,他们走了半天,最后还绕远了。这说句狂妄自大的话,但这也是话丑理端,还真是如此。 由此我们才看到讲了这么半天,惟则法师这么婆心切切的,从法、从人、从教史上给我们列比,我们要读懂他老人家的用心。读懂用心,那相信也不会白白的今天晚上来听这一个小时的开示。 好,今天晚上我们就到这里,下面请大家一起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下一页 |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25] [放入我的收藏夹]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