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 宏海法师:净土或问 -> 正文阅读

[佛经]宏海法师:净土或问[第11页]

其他法师|宏海法师|
首页 上一页[10] 本页[11] 下一页[12] 尾页[25] [放入我的收藏夹]
第十一讲
各位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请诸位放掌。
大觉世间的学子们,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是《净土或问》的第十一讲。随着对于论文的讲解,它对于教法的阐述,对于核心心地法门的多角度的解析,是让我们大家在听法的时候,要提足了十二分的心力。特别是从今天晚上的内容,一旦落下的话,可能你就全盘也再入不进来了。天如惟则法师虽然是禅宗的大佬,但是他在教法上也是非常的娴熟。在教法上又是以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为代表,来解析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教法,本身天台宗的部类就很繁琐,逻辑强,而且观法又高妙。这里边智者大师还有他后面的一些天台子孙,像四明知礼进一步的解释,所以全部都浓缩在今天的内容中来了。大家一定要用心来听。
在上一讲的时候,我们讲到了净土本来是没有所谓修不修,本来就是净土。因为大家有迷惑,所以才有了法门,但是法门也由于众生的根机不一样,而显得各种各类。但是总而不出有三种,第一种就讲到了观想法门。观想,就是用我们的心念,转化现前的境界,用智慧,佛陀圣言的穿透力,来抹除遮挡在我们心海中的这些烦恼,让本来的清净心显现出来。所以观想的功德,就是冲破现前的业障烦恼,然后见到整个法界的真如实相,和法性的清净无染。
在讲到观想的时候,首先天如惟则大师他引了一个最核心的经典,这个引的可以说是这一段就到位了,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心作心是佛”的这一段话。我们今天再念一遍,以加深印象。
“如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作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原话,也就是讲到观想法门最原始的开示,但是这段话听到就了不得。可以说真的是释迦牟尼佛在灵山王宫中,一代教法的讲法中,因缘最殊胜的时候所出的成果,也就是当时他们的状态,就是达到了最佳状态,把整个佛法都给一挥而就。当然说到状态,佛的状态是如如不动的,但是众生的机缘中有差别相。所以讲这个法的时候,与会大众的因缘的感召力是极强的,否则就不会有福报能够召感出释迦牟尼佛如此切要的开示。
当然我们知道《观无量寿佛经》的背景里面,最主要当时的感召力,就是韦提希夫人的出离心,这是给我们最好的教导。不要说的谈玄说妙,怎么空呀有呀,最基本的,一个佛弟子首先的底板,就是要有出离心。韦提希夫人在遭受了如此大的宫廷政变以后,生出来巨大的出离心。有了出离心,她就有道心了;有了道心,她修行就心切了;心切了,这种极为谦卑求法的状态中,就能够召感到这样的圆顿了义法门。所以一切都是从出离心开始的,大家想想看。从中我们也要惭愧忏悔,为什么我们天天听法,听的都是腰来腿不来,羊皮上刮风。说惭愧的话,包括我讲法也皆是如此,不走心,不起劲。所以这段话是因缘最殊胜的成果。
后来《彻悟禅师语录》里边,彻悟禅师就赞叹这段话。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到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两句话,不仅仅是《观无量寿佛经》一部经典的宗旨纲要,他说这是整个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的大法的一个宗旨纲要。而且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一尊佛的纲要,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法藏的纲要。
如果我们能把这些字、这段话、这个法,能够既透得过来,没有其它的法透不过来的。这个宗旨能够明白,没有一法明白不了。所以净土宗呀,这里讲到的观想阿弥陀佛法就是佛法的成就法,众生转凡成佛的法。就是因为他即凡夫心,启动念的观照,现前即是佛法。这个理他就是已经开明在我们常讲到的现前观佛念佛的心中了,只要你观佛念佛起来,这个理就能够实现这个境界。所以为什么叫做圆顿修法,真的是越三祇于一念,观佛的一念。释迦牟尼佛因为这段表述简明直接,可是有时候经的功用太无上甚深了,有些根基不能够纳受。这样就需要祖师们来进一步的作论,而证明此法是可修可作之法。
天如惟则法师在这里不但引用了释迦牟尼佛的开示,接着就又引用了天台智者大师对这段开示的进一步的阐述的解释。我们再往下看“天台疏曰”,这是指的智者大师,对于《观无量寿佛经》写过注释叫《观无量寿佛经疏》,这也是本经注释里面权威之作。可能我们现在也没办法回到历史的曾经,其实在佛教史上,那会人根比较利,大家还都喜欢坐禅中修这个观法。所以《观无量寿佛经》的修法,要远远比净土的另外经典所说的乃至持名,当时要火的多。所以很多大德像净影慧远、智者大师、包括中观宗的吉藏大师,都对这部经典有过注释,注释最多的,从中也可见它的重要性,有一斑。
我们来看智者大师是怎么解释的。因为今天的内容太紧凑了,文字紧凑你可能连段落都不会断,所以给大家一段一段的配上来,为了帮助大家学习理解。我们来看:
“天台疏曰,诸佛如来下,泛明诸佛。是故应当下,遍观弥陀。”
这是一个总的条理划分。古人在注释经典的时候,比如从这段开始,这句话前面的几个字提一下,后面加一个“下”,就表示从这开始下面的话。再解释一段的时候,再提几个字,一句话说下面某某某下,所以这样就不会乱掉。这里其实就是说,从“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一直到“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是总的来说诸佛,不仅是光说一尊,十方诸佛皆在其中,都有这个功德,都有这个妙用,都在这个境界。后面“是故应当下”是,是故“应当一心忆念谛观彼佛”。“彼佛”是指专门来观阿弥陀佛了,所以这叫做“遍观弥陀”,只一心系念着阿弥陀佛这一尊佛上。这其实可谓我们也讲到的广学多闻,理上要广的来明,行上要一门的来入,也没有违背这个原则。
后面再讲,“法界身者,报佛法性身也。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云入。”
这是又一个角度的解释,就是解释“法界身”是什么内容呢?“报佛法性身”,这是什么境界?从最圆满庄严的报佛上,来体现他平等不二的法性清净身,就是法身。大家想我们不究竟的应化身,凡夫身上都可以体现法性身,但是这里“法界身”是用圆满的“报佛”来体现的。也就是说,在这个层面已经把佛的功德发挥到极致。《金刚经》里面“佛说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这里就是这个意思,报佛已经圆满了,称法性而显现。但是我们要知道,化身包括凡夫身都是称法性而显现的。但是他这里引用的是报佛,最究竟的事相。法性身是无穷,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众生的心体清净,法身自在功能就可以随着众生清净的心而显现,就叫做“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所以这里说“故云入”。
后面打了一个比喻,“如白日升天,影现百川。明佛身自在,能随物现也。”
这个就很简单了,不要多说了,就像太阳一样,一下子升到天上了,只要有水的地方都能影现出来。就比如佛身是自在的,只要众生的心清净,他就能影现就能入,所以这叫做“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是智者大师对于这一段前面经文的解释,大家要跟上来。
后面再看,又换了一层角度:“又法界身是佛身,无所不遍,法界为体。得此观佛三昧,解入相应,故云入心想也。”
前面讲的是入的层面,怎么入的。这里“入心想也”,怎么呈现成这样的呢?大家来看,“法界身是佛身”,我们知道法界它是周遍的,说明佛身也是周遍的。以法界为本体,也就是本来境,本有的本来面目,以这个法界为本体,能观法界,就能够入正法境,也就是得“观佛三昧”。以法界为体,见法性能够入,这就是“观佛三昧”。这样的话,你一方面在教法上、义理上能够解;另一方面你随着教法义理又能够观,观入进去,这就叫“观佛三昧”。
虽然理这么的究竟,对这个理的理解,你得心地功夫上真的能观、能受持。如果你能够理解佛的“法界之身”是周遍的,你就能知道自己心能跟其相应,众生的心能跟其相应。你只要理解,就是心念跟进了说“佛的身就是法界身”,我们现前就这么观照一下,说明当下我们的自心就跟他是相应的。然后你能够理解自身心,就是自身,心想是一念想立的,是能够周遍法界。就是我们现前一念的心地能够周遍法界,那我们就知道佛一定也能与此心相应。知道自心能跟佛的法界身相应,知道佛能跟自己的法界心相应,这就叫做“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前面就入的概念,这里是入心想中呈现出来的状态,怎么交汇到一起的。讲起来好像这么的难以合作,可是一念动的观照起来的时候,已经具足了此法。
后面我们再看,一个是“故云入”,进而“故云入心想也”,后面开始就这两句了:“是心作佛者。”“是心作佛者”是怎么解释的呢,“佛本是无,心净故有。”大家看多妙呀!既然能够以此法界心观法界身,说明我们的心就即能够作佛呀,那佛怎么作的呢?“是心作佛”,佛本来是一空到底的,像《心经》里面讲到的“无智亦无得”,最后成就了佛,即是佛。从“无智亦无得”的角度讲,佛本来是无的。可是无虽然没有真正的载体,但是你也得有这个境界,怎么显现呢?如果说,众生的心地清净,彻底不执著了,那么就是显现佛的境界。反面破,破的是毕竟无所得;正面立,立的是究竟圆满境。所以这就是“佛本是无,心净故有。”这就所谓的“是心作佛者”,净你的心,有所作,那么一直净净净到最后,彻底是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佛,无烦恼、无解脱的时候,就是清净心,故而生的佛境就显现出来了。
“是心是佛者”这是他进一步解释的,“向闻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便谓条然,故云即是。始学明作。终成即是。”这一句话是又从另一个头牵起来,前面这么解释“佛本是无,心净故有”,结果大家一听“佛本是无,心净故有”,会生起对前一句话的执念。所以智者大师真的是祖师意,即刻他就跟进来破斥。一听“佛本是无”,那么佛就是一个概念,“心净故有”,心净又是一个概念。好像佛就是佛,心就是心,成了彼我条然的两条线、两个版块,这就错了。所以在此又补了一句“是心是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之所以要分开说“是心作佛”和“是心是佛”,因为“始学名作”刚刚开始起修的时候,那么往佛迈进,有动作。
“妙宗释曰”。妙宗是什么呢?天台宗后来的又一位大师,叫做四明知礼大师。他把智者大师解释《观无量寿佛经》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又进行了再解释,就叫做《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我们有时候说“疏钞”,“钞”是对“疏”的进一步解释。
怎么讲的呢?“欲想佛身。须明观体。”这句话说得是非常妙!等一下我们再来理解。“体是本觉。起成能观”。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众生来修“谛观彼佛”的时候,要明白一个道理,观佛的本体,就是这件事情的本质,观的本体,是怎么一回事情?怎么个原理?本体就是本来就是佛的觉性,佛的佛性,觉的觉性,这一切都是佛身的法性,叫做“本觉”,大家有可能听过这个词(《大乘起信论》里面)。虽然是由自己的能力起观去观佛,我们一般都是这样自我感觉。现在大家一起来观一下阿弥陀佛,好像我的能力起动了“观”的能力,然后观阿弥陀佛。但是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我们自以为自己的这个能力,还是本有的那个觉性的能力而起的作用,让我们感受到是自己在观的感觉。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开始修行的“始觉”,没有离开“本觉”的作用。这就叫做“体是本觉。起成能观”。当体本来就是本觉,但是因为起作了起来,以为我“能观”,有一个“所观”。其实能所本来都是平等,就是一个“觉”。这四句话很重要。这个法,眼前你都不知道,也没听过。
好,我们再往下看,“本觉乃是诸佛法界之身。”这就开始配观佛的“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这个道理了。前面是根本,就是你要知道观佛身,要知道观的作用是怎么起来的?从哪来的?背后的根本点是什么?然后再用“观一切诸佛如来法界身”的修法,来往根本道理上去配。
所以大家看,“本觉乃是诸佛法界之身,以诸如来无别所证全证众生本性故也。若始觉有功。本觉乃显。故云法身从心想生。”
这就是对智者大师的他对于《观无量寿佛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段话的进一步解释。他前面讲到本觉始觉,本觉从这个法门这段话来看,就是诸佛的法界身,表的就是本觉的角色。因为大家要知道,所谓的佛不是新成立的一个佛境界,而是见到众生的心与佛的心无异了,证到众生的本性了,见到众生的本性跟佛性是一样的,所以说法界身的容量就出来了。那这个容量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开始始觉的修行有了力度,完善到位了,本觉的面貌就显现出来。鉴于这个关系作用,所以说“故云法身从心想生”。所以才说“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这是一个角度。
好,我们再转一下,这是四明知礼《妙宗钞》里面的内容,大家文义要搞清楚属于哪一部分。再贴一段文字出来:
“又弥陀与一切佛,一身一智,应用亦然。弥陀身显,即诸佛身。诸佛相明,即弥陀体。故泛明诸佛,以为弥陀观体。”
其实这里如果我们调个个儿更好理解。就是“故泛明诸佛。以弥陀为观体”,是这样子的。“又复弥陀与一切佛”,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无量光、无量寿呀!无量光、无量寿其实就是常寂光,就是法性土,就是遍一切处的法身佛。所以他与一切诸佛都有一个平等同一的法身,不仅法身是平等同一,平等同一的智慧、平等同一的应机示现、神通妙用度化众生的功德,都是平等同一的。在这种情况下,阿弥陀佛的清净身显现的时候,也就是一切诸佛的清净身显现;诸佛的功德相显现的时候,当体也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光寿的体(这个光听话是没有用的,要随着话来观);阿弥陀佛的清净身显现,就是一切诸佛的清净身同步了。为什么?佛佛道同呀!
诸佛的功德相显现,每一尊佛各种功德相全体也是阿弥陀佛无量光寿的当体的妙用。所以这个道理就是在说明佛佛道同、光光互摄,见一佛境界就见一切诸佛境界。所以在一些言教里面就说,我们只要念阿弥陀佛,能见到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就见到十方诸佛的光了,与阿弥陀佛一尊佛相应,就跟一切诸佛相应。所以“泛明诸佛”,就是说的时候先泛泛讲一下“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可是当观的时候,“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就一尊弥陀。这个很微妙很微妙,一门入,门门入。
记得以前跟大家讲过这个妙理,今天我们再复习一遍。原话是,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的船,也没有一个此岸彼岸往来度化众生;阿弥陀佛虽然在极乐世界,也没有个此岸彼岸这样的分别。总的“佛佛道同”的境界中,就好比一灯分照八镜,一个灯中间立着,八面方向立了八面当台明镜,镜子影过来。这样的情况下,镜子虽然有东、西,但是光影是无二的。释迦牟尼佛为了说方便法,他没有指东方的镜子、南方的镜子、北方的镜子,他只指了一个什么呢?独指西镜,指的西方极乐世界。可是我们只要见到西镜,就等同于见到东西南北之镜,也就等同于见到东西南北之镜里边影出来这一灯所有的光,都汇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说“泛明诸佛”,就是所有的镜子有东、西,但是光影是没有东、西的。“泛明诸佛”就代表光影,“独指西镜”就代表以弥陀为观体就可以了,就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往下贯一段经文。大家来看,这是又起了一个线索:“从法界身下。是约感应道交释。从又法界身下。约解入相应释。”这两句话就是解释智者大师对于《观无量寿佛经》的解释。怎么解释的呢?
前面智者大师说“从诸佛如来下,是泛明诸佛,是故应当下,偏观弥陀。”所以大家来看他对智者大师解释的说明,前面智者大师说到了,说“天台疏曰,诸佛如来下,泛明诸佛。法界身者,报佛法性身也。众生心净,法身自在,故云入。”然后,“能随物现”。四明知礼大师给冠了一个名字,叫做“感应道交释”,说这是从感应道交的这个层面来解释的。
“又法界身下”,指的是智者大师解释的“是佛身,无所不遍,法界为体。得此观佛三昧,解入相应,故云入心想也。”这个四明知礼大师给冠了一个解释,叫做“解入相应释”。前面是从感应道交的角度来解释的,这是从解入相应的角度来解释。
后面又来了一句“融心解云”,《融心解》是四明知礼大师的又一部著作,“融心解”很有意思,就是把教法融入到心地上来起观,就叫“融心解”。天台宗非常注重观法,所以“融心解”是由“若无初释,则观非观佛。若无次释,则生佛体殊。二释相成,是今观法。”这就是说如果没有智者大师说的感应道交的解释,观想就不是在观佛了,因为“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入就是在观佛;如果没有后面的解入相应释,这就说明众生跟佛的体性有了差别,不是同一体性。
因为不能解入相应,不能入了呀!所以四明知礼大师在这里说,两种解释是相互成就,正因为既有感应道交,又有解入相应,也可以说解行相应吧,才说明就是这里讲到的“妙观”,“是今观法”叫做妙观。到此为止大家要看出来了,是智者大师对释迦牟尼佛经的解释,是四明知礼大师《妙宗钞》对智者大师的解释,《融心解》又进一步对智者大师解释的评论,可以说是点评吧。“是今观法”,到此为止。
下面开始,“妙宗又曰”,这又回到四明知礼大师的《妙宗钞》中来了。好,我们把这段经文再给大家贴出来。
“妙宗又曰,今之心观,非直于阴观本性佛,乃托他佛显乎本性。故先明应佛入我想心,次明佛身全是本觉。故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义成,唯心观立。”
哎哟,非常难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妙宗钞》里又说,这里所讲的心想佛时,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就是用心的这个观法,观想的方法,说这个观法呢,并不是直接从现前众生的五蕴中来观照。观音菩萨不是说“照见五蕴皆空”吗,每个众生观照的时候就是四大非有、五蕴皆空,五蕴本空。但是它这里讲到的观佛的这个法呀,不是直接从我们从现前众生的五蕴法中来观照,来显现本有的佛性,来见佛性。如果我们观五蕴,就等于说摄境归自心,它是用什么来观的呢,“乃托他佛”,而是借他佛。在这种自他的分别心中,把心外仰在他佛上的观照,来显现我人的本有佛性,这就叫做送心他境。
所以“故先明应佛入我想心,次明佛身全是本觉”。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所以经文里面才说“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因为众生心里想佛的时候,众生的心就是佛之身呀!“次明”,进一步说佛身全体都是本觉。大家知道佛的报身究竟庄严,但是当体都是法性本觉,实际上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是本觉。所以众生心想佛时即是佛之心,大家听明白了,众生想佛的时候即是佛之身,众生心想佛时即是佛之心。既是他的身,又是他的心,身心俱是佛之身心,所以叫做“是心作佛”,而能成就“是心是佛”,就仰仗观他佛来得的这个效果。
大家要如理作意,为什么这里对比这样说,这个观法不是直接观自己现前五蕴身,因为你摄五蕴归自心的话,就是我们说的照见五蕴皆空,送自心归他境。也就是说,照见五蕴皆空的法是用自力当体来穿透,这个观他佛的法是借他力从中来拔出。但是不管你自力穿透还是从中拔出,最后只要能够五蕴皆空,这两者都是其实服务于五蕴皆空的,最后显现出的效果就是能够见到本性。
所以这里才说,《妙宗钞》里面又这么解释这个法门不是直接观五蕴,而是观他佛。既然托他佛显乎本性,所以就是要先讲诸佛是法界身,入我的心想中。然后再说佛身已经入了我的心想了,佛身全体是本觉,我的心跟入我心想的佛身代表的本觉,能够感应道交。这个时候应佛,就是我们观想佛的形相显现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就见到本性了。
那么“托外义成,唯心观立”,也就是说我们观到应身佛的身形的时候,是唯心所现。虽然是唯心所现的,如果我们能够分毫不差地观察明了,借唯心所现,认真地让他现,观想佛嘛,一旦现成功以后,也一定是本性全部能够显现明了的,这就叫做“相入成就之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就是你观这个形相,观成了;“是心是”,就是你从观形相的过程中,你同时也一定会见到本性,法报一体嘛,一念心性净土就成就了。非常难理解啊,就看大家的造化吧。
好,这是又一段解释的了结。下面开始又重新立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是这样子的,单把天台宗修观的观法给做了一个匹配,又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用天台宗的三观来进行横向的对比,把它们两个给融汇贯通了。所以在讲这一段话之前,我们先要看一下什么是天台宗的三观。
我们再把文字给大家贴出来。“若论作是”,就是要说,进一步说一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话怎么个意思呢,“即不思议三观也。以若破若立名作,空假二观也。不破不立名是,中道观也。全是而作,则三谛俱破俱立。全作而是,则三谛俱非破立。”
能看得开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天台宗有一个观法,叫做空观、假观、中观,这是天台宗的修行特色。空、假、中三观如果说从浅深的层次、次第而言,比如说第一个观,观空观,就是从假入空,体悟到世俗的所有的执著万象,它的本体皆是了不可得的,是空的,从世俗的万法中观入到空的本质,也就是说从缘起上见性空缘起是假的;可是你停滞在空上面也不行呀。
所以,其次就叫做从空入假,从性空中来观缘起。但是这个假观,不是体认真实的生活就在这投入进去,而是带着空性的背景,来用真理的观点真实地认识缘起的万法,所以说从性空中观缘起;但是不管性空还是缘起,缘起性空只要掰成两半,它就走偏了。所以空观也罢,假观也罢,只能顾得了东就顾不了西。那么第三个观就是中观,中道实相。没有前面两种有偏见的理念,它就是最全面、单纯、体贴,真如实相的认知,叫作中观。
这三种空、假、中观法,如果是次第三观的话,从天台宗,我们前面给它介绍过了,就是别教菩萨所修的,不是最上法门。最圆顿的观法叫做一心三观,有时候又叫圆融三观,也叫做不思议三观。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空、假、中一体并观,一心中就具足了这三种观法的效果。所以真正的所谓的圆融三观,就是对真如实相认识到极致,没有对待,大家仔细体悟。能观的是中道智慧,所观的是中道境界,当体就是对空、假、中的圆融。在这样的一种圆顿观法中,能观的主体、所观的对象、以及观成的结果,或者没观之前的境界,都是同一个,这叫做不思议三观,这叫做三观。天台宗的空、假、中三观,钝根就是次第三观,利根一心就具足三种观法,这才是圆满的。
为什么在这里匹配呢,因为四明大师作为天台宗的传人,他是行家呀,他就把心作心是的圆顿状态与我们天台宗的圆融三观进行了会通。怎么会通的呢,“以若破若立名作,空假二观也。”就是说,如果论破或者论立,空观就是破一切法,假观就是立一切法,有破有立,只能算是“是心作佛”的范畴。为什么?你有作,有修作的行为,有起作的行为,你用了刻意了,所以就是这里的“是心作佛”。
“不破不立名之为是”,就是不去破什么,不从空的角度去破,也不从假的角度去立,不破不立,空假一如,本来当体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是心是佛”,中道观。所以你看他会通的太妙了,全体即心是佛,一念具足三观,只要你谛观阿弥陀佛的时候,就已经把这个道理非常深邃,理解上甚至极其难度大的观法,直接就给它观起来了,空、假、中,为什么,空观和假观就是“是心作佛”,中观就是“是心是佛”,一念中,就是心作心是,皆是佛。
后面讲到“全是而作,则三谛俱破俱立。全作而是,则三谛俱非破立”,又出来一个概念,什么是“三谛”呢,就是真谛、假谛、中谛。三观修圆满了呀,修空观就是见真谛,修假观就是见假谛,有时也叫俗谛,修中观就见了中谛,“谛”就是真理的意思。好,我们来看这两句话,把它白话了就行了,说多了根本理解不了。
如果从全体“即心是佛”,立足于“心即是佛”的这个背景而来表达于“是心作佛”的表达。从这个角度来讲,就叫做“全是而作”,空、假、中三谛都要破,为什么?因为都是执著。都要立,为什么?因为都是观法。所以这就叫有所修作,就是“是心作佛”,但是它的背景是“是心是佛”。“全作而是”,从全体“是心作佛”的修为法中,而立足于是心本就是佛的陈述,什么真谛、俗谛、中谛,什么三谛,不破不立,根本就不理会。因为你一句破,就是空见;一句立,就是有见。空有两边都是刻意的作为,不破不立,当体便是“是心是佛”的陈述,所以说“全作而是,则三谛俱非破立”。
下面的一段呢,又开始引入一个线索,我们再把文字给大家贴出来。
“即中之空假名作,能破三惑,能立三法。故感他佛三身圆应,能成我心三身当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则全惑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应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一心。修此三观,乃诸观之总体,一经之妙宗也。”
就是如果在中道实相观的“是心是佛”,而进行空观假观的“是心作佛”,这就叫作“即中之空假名作”。这样的话,就能够破三惑,这个观法观起来就能够破见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就能够立三法,能够见到真谛、俗谛、中谛之法。所以“故能感他佛”,就是能感召到阿弥陀佛的法身、报身、应身三身圆满的应现,观修成了,佛圆应来了。不但如此,也能同时成就我心本具,观法如果成就的话,我们自心本具的法身、报身、应身三身,当来的殊胜果报,也能够成就。这就叫作“故感他佛三身圆应,能成我心三身当果”,这是就中而说空假叫作“是心作佛”。
我们再看,就空假而说“是心是佛”,到了这个地步就不一样了,即空假而说是心是的话,全体的烦恼就是智慧,因为不破不立嘛。三障就是三德了,业障、报障、惑障就是般若、法身、解脱三德。为什么,因为不破不立,当体就是真如实相,所以“故心是应佛,心是果佛”,当体我们的心即是应化身,即是果报佛,三身圆满具足。
这么一溜讲下来,哎呀,说实在的我今天也讲得比较吃力,可能是有点特别害怕大家听不懂。所以这么一段一段的切开来,断断续续地讲。
最后这一句是总结,大家明白了就知道。“故知作是一心。修此三观,乃诸观之总体,一经之妙宗也”,就是说,你如果能明白了上面所有理,一层又一层一环又一环的细细讲来的道理,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会明白,都是同于这一念的心体,一念现前的心体,修空、假、中三观的法门,就这个现象,这个操作。它是所有佛陀讲的法门,观法的根本,也就是总持的诀窍。一心修此三观是什么呢,《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不是有十六种观法嘛,十六观法的总体出不了这一心三观。因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代表一心三观,它是通的,一心三观,核心的浓缩的十六种观法的状态。所以就是十六观之总体,整个这部《观无量寿佛经》一部经的宗旨妙用,“一经之妙宗也”,就是这个意思。
好,今天就这么给大家贯几段吧,我也不知道听懂了没有,估计够呛。但是今天也是丝毫不敢再把它铺张开来,因为一旦铺张开来,就是听前顾不了后,往东就落了西。所以就尽量这样紧凑的,白话直白的翻一遍。当然中间也有一些言语,我感觉到有点来回倒腾,也算是为了让大家更加的体己吧。
不管怎么样,一个小时的佛事又圆满结束了,随喜大家的闻法功德,我们一起来合掌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下一页
首页 上一页[10] 本页[11] 下一页[12] 尾页[25] [放入我的收藏夹]
  佛经 最新文章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7 20:47:17  更:2021-08-17 20:49:36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