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文学 -> 诸子百家(上册) -> 正文阅读 |
[文学]诸子百家(上册)[第13页] |
作者:掉坑王子 |
首页 上一页[12] 本页[13] 尾页[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伍子胥 伍子胥,前559年—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春秋楚国人(今湖北黄歇口,一说安徽全椒)。 出了昭关,满头白发的伍子胥继续逃,来到了一条大江边。正愁着呢,幸好有个老渔夫,划了条小船过来,把他渡过江。 伍子胥千恩万谢,摸了老半天没摸出钱,就摘下身上的宝剑,说:“身上没钱了。这把剑是家传的,光上面的几颗宝石,就值好几百金呢。就当船费吧。” 老渔夫笑道:“为了抓你,楚王悬赏五万石小米(约675吨,当时一石约等于27斤),我一天吃一斤,要吃三千六百多年!另外,还有封官封爵呢。就你这破剑,能值这么多吗?” “你知道我是伍子胥?” “满大街都是你的画像。你以为染了白发,换了马甲,就不认得你了。” “我白发是自然白,不是染的;好吧,也不是自然白。算了,不过您老不要跟别人说我是伍子胥。” “我搭你过江,就是要救你,怎么会说呢?放心吧。” “跟你老婆也不能说哦。” “那当然。” “跟你儿子也不能说哦。” “知道了。” “跟你。。。。。。” “你有完没完,还走不走!” 走了一段路后,伍子胥又隔着老远,大声喊:“老人家,你连你老相好也别说,我是伍子胥呀。” “你这蠢小子,你这么一喊,谁还不知道你是伍子胥。气死了我!气死了我!你不是怕我说出去吗,老子死给你看!” 说完,呯呯碰碰砸起了小船。不一会儿,小船就沉没了。临死前,老头转头看了一下,伍子胥早没影了。 老头一愣:我会不会死得有点冤了! 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还有一版本,是说老渔夫是抹剑自杀的;总之没活成。 先不说老渔夫,这里有一个更苦命的主。伍子胥大家都比较熟悉,他的事迹很有故事性、文学性。这样说有点残忍,但真的是。 他和上册的公孙衍有一拼,两人是春秋战国两大苦主。不过公孙衍是生前还不错,死后却被忘光光。而伍子胥是生前就出名,死后还名扬四海,但却是苦得让人忘不了。 伍子胥的出身、家境都很不错。从他曾祖父开始,几代人一直在楚国当大官。到了他老爹,更是了不得,当了太子建(楚国太子,名建)的老师。而他本人和哥哥,也当上镇守边境的大将。然后,中国第一大奸臣费无极上场。 这家伙上册说过(《老莱子》篇),跟他君臣为奸的楚平王也说过(《范蠡》篇)。接着就是费无极唆使楚平王,抢自己儿子未过门的秦国媳妇(叫孟赢;非常美,美到不能再美!),又使坏把太子建调到东北边的城父(今安徽亳〈念“博”〉州)去守边界。 这还不够。第二年,他怕太子以后坐上王位找他算账,就又诬告太子造反。楚平王竟然也信了,要杀太子建。太子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有这么个爹真是投错胎了,不得不逃往隔壁的宋国。 伍子胥一家也倒了霉了。他老爹是太子的老师,首当其冲,马上被关了起来。此时伍子胥和哥哥伍尚就在城父镇守。于是费无极就骗他们,你们回来,我就不杀你们老爹。 伍尚要去,伍子胥不肯。最后伍尚让弟弟逃走,自己回都城,陪老爹一起死。 因为太子建在宋国,伍子胥就去找他。逃过边界时,他回头看了一下楚国。此时伍子胥已经38岁了。 他幸福的童年、少年、青年包括小半个中年,一整个家族,都甩呀甩呀,甩到残留的悲痛记忆中去吧——楚国你给我等着,老子这辈子和你杠上了(后来张仪也说过类似的话)! 到了宋国,君臣二人刚手拉手互诉衷肠时,宋国又发生了“华向之乱”(也是大家族干政,华氏和向氏),两人又不得不逃去郑国。 在郑国,太子建希望郑国帮他报仇,郑国不肯。他年轻气盛(当时还不到20岁),就想联合晋国打郑国,结果被察觉,反而被杀。伍子胥只好带着太子建儿子胜,又逃去吴国。 这个胜,就是后来楚国“白公之乱”的白公胜(《老莱子》篇中说过)。他也很苦。他是之前费无极偷梁换柱,把齐国女子换给太子建后所生的,然后开始背井离乡大半辈。在伍子胥死的前几年,他又被召回楚国任职,最后想掌权为父亲报仇去打郑国、发生叛乱而被杀。 当时胜应该才一两岁,爷俩就这样一路逃到昭关(吴楚交界,今安徽含山),然后麻烦了。原来楚国早就在城门贴上伍子胥的头像,重金悬赏抓拿他。 伍子胥又苦又急。据说他愁呀愁,竟然一夜愁白了头。这时幸好有个叫东皋(念“高”)公的好心老头,让一个长得很像伍子胥的朋友,去顶替伍子胥被抓。伍子胥这才逃出昭关。 然后就遇见了划船的老渔夫,并逼死人家。据说之后他又遇到一个给他饭吃的女子,也是因为他唠唠叨叨要人家保密,女子受不了就投河自尽。后来发达了的伍子胥就往当初的河里丢了千金,来报答她。这是“千金小姐”由来的另一个版本。 伍子胥抱着小胜胜,风餐露宿,身上盘缠用光了,宝剑也当了吃光了,一路乞讨到吴国都城苏州。据说他还带了一支箫,边走边吹箫来乞得食物,因此就成了古代第一个有记载的男性街头卖艺人(女性是创造了成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 另外,他虽然不是历史上第一个乞丐(百里奚就讨过饭),但却是第一个有名的又悲苦又离奇的乞丐(比更有名更悲苦更离奇的朱元璋,早了一千八百多年),所以后来乞丐都尊他为祖师爷。就不知伍子胥知道了,萧声会不会更悲切些。 先让伍祖师爷讨会儿饭,说说吴国的情况。有点复杂。 当时吴国是吴王僚在位。他有个应该是堂哥(个人推测)的堂哥公子光,也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阖闾的老爹有四个兄弟。他的爷爷去世时,立下遗嘱,王位要兄终弟及。阖闾的老爹是老大,先继位,之后阖闾的二叔、三叔又分别继位。但到了他三叔去世时,四叔死活不肯当群主,于是三叔把位子直接传给自己的儿子,就是吴王僚。 这让阖闾很不爽。他认为按辈分照天理,怎么着也该轮到他;怎么能这么插队呢?这种事再熟的人也不行呀! 于是他暗中招纳贤能之士,时刻想夺回王位。其实从后来的作为来看,阖闾也是一个雄主。他任能用贤,虚心纳谏,并体恤军民,勤于朝政,比他儿子夫差要强多了。 这天,他又到大街上转悠,听到伍子胥的箫声。乞丐都有这么好的艺术细胞,阖闾好奇了一下,上前聊两句,马上对伍第一帮主大礼相待。 伍子胥乞丐不当了,什么祖师爷更不要了,开始在吴国上班当了小公务员。 但是当时吴王僚并不看重他,而且两三年后,伍子胥发现了阖闾的野心。这让他很为难。要报仇,打楚国,就要掌大权,当大官,否则什么都白搭。最后,他终于下了狠心,把专诸推荐给阖闾。 这专诸是伍子胥前两年认识的,下面还有专篇。据说当时伍子胥看到他时,他正要和人打架,气场吓死人,但老婆一叫他,马上乖乖回家。伍子胥觉得好玩,就跟他结成朋友。 于是就有了著名的“专诸刺王僚”事件。这一事件导致吴国政权颠覆,吴王僚、专诸被杀,阖闾上位,伍子胥也被任为行人(接待宾客的官职,类似外交官),之后又全面执政吴国国事。 这时,中国第二大奸臣伯嚭上场了(伍子胥连着遇见中国第一和第二大奸臣,你让他说什么好呢!)。伯嚭一家也被费无极陷害,满门抄斩,只有他本人得以逃脱。听说伍子胥在吴国,他就跑来了,被伍子胥推荐为大夫,一起共事(后来专门搞事。伍子胥:放开我,我要戳眼睛!)。 之后,伍子胥又举荐了之前认识的孙武。这位大哥就不说了。两人开始操练兵马,制定战略,然后,楚国开始彻底悲催了。接下来的几年里,伍子胥和孙武玩命地打楚国,夺下许多地盘,并在伍子胥54岁时,最终攻占楚国国都郢都。 接着,伍子胥上演了世界历史上最早也最具争议的一幕——鞭尸。当年的楚平王已经嗝屁(已嗝十年;他的苦命的儿子楚昭王被赶得正在四处逃难),伍子胥就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挖出尸体,狠狠鞭打了三百鞭才罢休。 父亲,哥哥,老婆,孩子,家人,亲人,我终于为你们报仇了。哪怕他们说我怨毒残暴,心狠手辣,复仇男神,由他们去吧。他们不过是一些闲着**的键盘侠,怎知我忍辱负重,怎知我刻骨之痛。等哪天他们亲人无辜被杀、家破人亡时,他们就会知道什么叫深仇大恨! 这样又十年后,阖闾在和越国打架时,伤重不治,于是夫差继位。在帮着夫差报了仇,打得勾践去扫马粪后,伍子胥却成了靠边族。当时就是文种、范蠡以及伯嚭的天下。 他曾多次劝谏夫差对越国痛下狠手,不要急于北方称霸,但夫差都不听。最后在伍子胥76岁时,由于伯嚭的诬陷,夫差竟赐剑给伍子胥,让他自杀,死后还把他的尸体丢到江里,任其漂流。 可怜一代名将,就此结束他悲苦的一生。吴国百姓哀怜并敬重他,为他在江边建立了祠堂,并把那地方叫胥山。至今苏州(当时叫姑苏,是当年伍子胥一手修建的)还有许多地方,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而据说后来夫差也被逼自杀时,因为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眼睛这才自尽。 另外,伍子胥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死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除了纪念屈原的一种说法,还有纪念伍子胥的另一种说法。 伍子胥一生跌宕起伏,与众不同。他知识广博,性格刚烈,军事才能卓越,富于谋略,还识人才,懂贤能,为吴国的霸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愧一代名将的称号。 而之所以说他的事迹很有故事文学性,是其经历极其曲折丰富。过昭关,愁白头,遇渔父,当要饭,鞭尸体,被赐死,比许多悬疑小说都更有看头。所以后来的诗歌、小说、影视、戏剧(著名的如《文昭关》,又叫《一夜须白》)等等,都拿他做题材下角本,流传不息,和赵氏孤儿的赵武有一拼。 当然,这种事不拼也罢。 |
乐毅 乐毅,生卒年不详,大约与公孙龙、邹衍同时代。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战国中山国人(今河北灵寿)。 燕惠王同志: 先声明一下。 我为你老爹(也包括你)报了几乎灭国的大仇,还在外面拼死拼活地为你家攒家业,抢地产,你竟然听信谗言要杀我——你的良心不会痛吗!幸好我机灵,跑了。 所以,现在没有破口大骂,还能叫你一声同志,已经很给你面子了。 想当年,你爷爷傻不愣噔,好好的王位不坐学什么禅让,结果搞得燕国大乱,差点被齐国灭国。你老爹上位后,不把自己当爹,到处兄弟哥们叫着,才有了苏秦、秦开、邹衍以及我等。 我们一起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同甘共苦,同穿一条裤,这才使国家慢慢富裕,有了出门打架的资本。你以为我们容易吗我们! 之后,我虽然把齐国打得只剩两条裤子,哦,不是,是两座城。但瘦死骆驼比马壮,齐国怎么说也是东区老大,依然很强大,各地齐人还时有反抗,即使灭了齐国,也会民心不服。 我就想,吃到嘴里才是肉,揣到怀里才算你的——煮熟的鸭子都会飞呢。于是,我就对那两座城围而不攻,对已经攻占的地区,则减赋税,废苛政,善待百姓,尊重民俗,实行收服人心的政策,让他们觉得现在比以前的好。 这就叫诛心。懂不!也就是说,先把锅里的肉煮熟,吃了再说。 可你这小***,从小就跟我对着干。我都忘了是以前路过你家没去拜码头,还是上厕所跑在你前头,你就对我冷眼相看,极度不爽——至于那么大的仇吗? 现在人家说我要当齐王,所以才留那两座城来恶心恶心你。这你都能信!你知道吗,当初你老爹的时候,就有人这么说我的坏话,结果差点没被砍头。 你倒好,听风就是雨,没尿就肾虚,正愁没机会收拾我呢。于是马上叫人召我回去,说好久不见,我很想你呀什么的。你以为我傻呀,这回去不是被剁,就得下油锅,我当然就跑了。 好了,现在田单收复所有失地,还打得你连连败退,你这才又想起我,希望我回去。你以为我是枕边小玩意,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呀! 我实话跟你说了吧,像你这样的主,我还不伺候了。我可不想像伍子胥,累死累活把吴国搞大,结果还傻愣愣地等死。 就这样吧,你爱咋地就咋地! 选自乐毅《报燕惠王书》。这是燕惠王把乐毅赶跑,被田单打得满头是包,又要对方回去时,乐毅回的一封信。 好吧,上面是我瞎翻译的,水平比较差,各位凑合看吧。差不多就这意思。 另外,做为姓氏,这里乐毅的乐,是念“月”,只有蒙古族汉化而来的乐氏,才念快乐的“乐”。 乐毅的家世也不错。他的先祖就是和吴起一起攻打中山国、最后灭了中山国的乐羊。 乐羊原来是魏国人,后来因灭了中山国,而被魏文侯封在灵寿(今河北灵寿),从此乐氏子孙就世代居住在那儿。二十五年后,不死的小强中山国又复国了(上册《李悝》篇中说过),于是乐氏一族就成了中山国人。 而且,新的国君中山桓公不记仇,任用乐羊的孙子乐池为相,兼任大将军,并使中山国一度成为了北方强国。而乐池的身份也一直延续到下一任中山成公,所以当时乐氏在中山国的地位是相当显赫,据说还成了中山国首富。 乐毅不知道是乐池的第几代后辈(不超过五代),但出生时,家族依然富足,所以受过良好教育。他不仅聪明好学,还继承了上代的军事基因,并且口才文才都不错(是的,你没看错;下面会说)。 上册说过,中山国怎么打都打不灭。但遇到新一任霸主赵武灵王后,这次真的被灭了,于是乐毅又成了赵国人。当时他已经成年,并因为小有名气,被人推荐在赵国做了个小官。 不过,第二年,赵武灵王就被自己的几个熊孩子活活饿死。看到混乱的赵国政坛,乐毅坚毅地离开赵国,前往魏国(赵惠文王郁闷:当初怎么就没多关注小乐呢!)。 在魏国,乐毅凭着名气和口才,又捞到了一个外交官的职位。这一年,他出使去燕国。 燕国当时是燕昭王在位。这老兄上册也说过(《苏秦》篇),为报被齐国几乎灭国的仇恨,正四处拉人。他听说了乐毅的名声,也以超高的规格来接待,天天好鱼好肉,外带夜宵。 乐毅也被感动了,于是留在了燕国,并被任为亚卿(卿分上、中、下三级,中卿就是亚卿。上卿是苏秦,此时他可能已经再次打入齐国内部)。 乐毅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还是了不得的政治家。在政治上,他对燕国进行改革,重新制定法律,明确用人制度,考核官员,严惩污吏以及发展各种经济等。在军事上,他则整顿军队,加强纪律,操练士兵,刻苦训练。 同时,他还劝燕昭王体恤百姓,与民同劳,抚养孤儿,慰问家属。这样几年下来,燕国开始日渐殷富,国库充裕,社会安定,军民一心,士气高昂。 乐毅在国内大搞内政(此时邹衍也来帮忙了),地下党苏秦同志也在齐国大搞破坏。除了合纵搞秦国、制造仇恨外,他还唆使齐闵王攻打下宋国,终于把齐国推上了火坑。 燕昭王看见了,对乐毅说,该动叉子了吧。乐毅说,不行,肉太大,吃不完,得多叫几个人。这一点乐毅就比齐闵王机灵得多,齐闵王就是想独占宋国,结果吃太多,才被围殴。 于是燕昭王派乐毅去赵国游说,另派其他人去联系其它国家。乐毅因此也算是搞了一把合纵,不过攻打的对象是齐国。 乐毅来到赵国,赵惠文王看他的眼神炙热炙热的。为了搞好关系,留下好印象,他把赵国的相国大印都给了乐毅。并且他还不遗余力地帮乐毅,自己出钱出力,派人去各个国家帮赵国说好话——兄弟,你歇着,一切我搞掂;对了,那边混不好,就回来跟我吧,一样有大鱼大肉呀。 乐毅开心地回去等消息。果然,其它国家一看有烤肉吃,卷起袖子就跑来了(搞得合纵好像就是围着吃烤肉;那连横就是分场吃烤肉!)。 于是,在齐国攻下宋国的两年后,魏、韩、赵、秦分别派兵来,由乐毅统一指挥,把大烤肉齐国打得一直退回到都城临淄。 乐毅又大喊,没吃饱的跟我来。于是他又带领赵国和魏国(秦国和韩国跟齐国不接界,没太多油水捞,先撤了。另外,这次廉颇也在里头,并开始出人头地),一举攻下临淄,并在半年内,打下了齐国七十二座城池,只剩莒城(今山东莒县)和即墨(今山东青岛即墨区)两座城。不久后,齐闵王也在莒城被杀。 这边可把燕昭王乐坏了,马上封乐毅为昌国君。之后,乐毅继续在齐国清理残余齐兵,并对所占齐地进行安抚和巩固。 这种战略是对的。毕竟吃多了不消化消化,是要闹肚子的。而且燕国太弱,真要把齐国干掉,只怕自己就成了下一块肉。但这却为乐毅留下了祸根。 五年后,燕昭王不甘地因病去世,愣头青燕惠王上位。这小子不知哪根筋不对劲,做太子时就和乐毅有过节,处处和他对着干。然后,田单出场。 因为名将众多,限于篇幅,所以没将田单排上。这里也介绍介绍。毕竟,人家也算名将,而且他首创的火牛阵,后来被很多人运用,连外国人都有,并衍生出火象阵、火猪阵什么的;当然都没给专利费。 田单身份也不低,他是齐国田氏的远房亲戚,原来在临淄当一个管理市场的小官。临淄被攻破后,他也随败军来到即墨,在齐闵王死之后被推举为城主。他率领全城军民死命抵抗,这才保住了齐国的最后星星之火。 之后,他利用反间计,挑拨燕惠王,逼得乐毅逃往赵国。然后他又用火牛阵,大破燕军,一举收回全部失地,从此扬名天下。 但他结局并不乐观。在把范雎送到阎王殿的齐襄王死后,他儿子齐国末代国君齐废王(也称齐王建),竟作孽把田单用三个大城市,换给了赵国。田单在赵国并没多少成就,最后郁闷客死赵国。 好了,说到田单使用反间计,到处造谣说,乐毅有野心,想当齐王,所以故意拖延着不打下那两座城。燕惠王听了,连连点头。这老小子,早看他有问题了;马上叫人去召回乐毅。 乐毅不傻,转身就跑去赵国了。把赵惠文王乐得,兄弟,你终于回来了,马上也封他为望诸君。 这边燕惠王等到被田单打得不要不要了,这才悔青了肠子。于是他就写信向乐毅道歉,希望你快回来。 乐毅不干,也回了封信,就是著名的《报燕惠王书》。在信中,他还拿伍子胥做比较(伍子胥无故中枪),表达自己不学冤鬼屈死、不为昏君效愚忠、所以转身就走的抗争精神,借此拐弯抹角地狠狠训了燕惠王一顿。 训得燕惠王又连连点头。为了显示自己诚挚的歉意和悔意,他把乐毅的儿子封为昌国君,继承他老爹的光荣称号。而乐毅更自在逍遥,当起了和平使者,来往于赵燕两国,还被两国都任为客卿。这转身转得值! 后来,乐毅在赵国去世。 乐毅一生就打过这一战,而这一战也让他成为一代名将。他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有胆有识,文武双全。而且他也机灵得很,聪慧机智,善于应变,不死脑筋,一条路走到黑。 另外,让他之后名扬千古、倍受尊崇的,其实不仅仅是他杰出的军事能力,更是因为他治国安邦的政治水平。同时,他又是个优秀的外交家,如果算上那篇铿锵(念“坑枪”)有力、句句真谛的《报燕惠王书》,他还是个文学家呢。 所以,后来诸葛亮除了把自己比作管仲,还比作乐毅,而不是别的什么名将;他看重的就是对方的文功武略。 毕竟摇摇扇子可以,真让他老人家像其他名将提枪上马,估计不用一个回合就得落地。 突然觉得诸葛亮和乐毅很相似。政治能力和军事策略不说,他也写过《出师表》,还舌战群儒,骂死王朗,口才了得。这身世该不会也有抄袭的吧! |
李牧 李牧,约前290年—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战国赵国人(今河北邢台)。 “爷,大王又来了。” “没见我正啃猪脚吗?让他等着。” 赵孝成王在院子里伸头不停张望着。好一会儿,李牧才扶着一根门闩颤微微走了出来。 “说,你要什么条件只管说,我都答应。” “大王,我真的去不了。我已经病危了,医生说我活不了几年了。” “少来。你嘴角还抹着油,刚才肯定在里面啃猪蹄。是不是?还病危!装也不装像一点,没见过柱着门闩到处跑的。” “刚刚没找到别的。哦,不是,那个,大王,院子里风大,要不到屋里说话吧。” “不去。屋里药味重,上次进去后,熏得我现在还头痛。等等,不会是你故意弄的吧!算了,我的李大爷,你还是去吧,边关那边都闹翻天了。死匈奴抢上瘾,原来三天来一次,现在一天来三次。你不为我想,也为那些士兵百姓想想吧。他们跟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你呢。” “大王,你别老拿好话哄我。等我这边一走,那边你又要听那些人说三道四,乱嚼舌根。” “不会了,不会了。谁敢再乱说,我就让他去你边界上呆着。咦,这么说你肯去了!来人,备马,送李将军上路!哎呀,不要准备了。上几次你说准备一下,结果不是从后门逃跑,就是故意撞到墙装死装了好几天,今天还整出个病危来。走吧走吧。不过,老李呀,边界上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我不管,就是那钱能不能省点花;那可都是我的私房钱呀——呀,你别下马,就当我没说!”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是赵孝成王请李牧再次去边界守匈奴,李牧不去,赵孝成王一再恳请,并同意那边什么都由他说了算,李牧这才答应。 李牧的家世很不错,据说他还是老子李耳的后裔。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秦国当大官,后来祖父叶落归根,回到赵国老家,父亲也跟着回来,从此他这一族就定居在赵国。 李牧小时候聪明好学,也酷爱兵书,长大后他和廉颇一样,也去参军入了伍。不过他下到连队的地点却不咋地,在赵国最北方的边境雁门郡(今山西右玉)。 这地方是赵武灵王时,为抵抗北方异族(主要是匈奴),设置的三个郡之一(另两个是云中郡和代郡)。也就是说,这里不仅天寒地冻,人烟稀少,还是抗击匈奴的第一线。这就不好玩了。 要知道,匈奴这两个字,那是后来秦汉期间甚至是现在,都能让人闻风丧胆、猛一激灵的名称,可见其的杀伤力。 其实,匈奴和中原的华夏各族同源,也是夏朝后代。在夏朝灭亡后,其中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就成了匈奴族。早期匈奴只是一个游牧部落,后来不断融合和吞并其它民族部落,变得强大,其中就包括被齐桓公打跑的山戎和北狄(所以后代的匈奴也算是他们的后裔)。 在战国时期,匈奴还不是太强大,但职业没变,还是以抢劫掠夺为营生。尤其在战国后期,被赵武灵王赶跑的另外两个游牧部落林胡和楼烦融入之后,它突然强大起来,就开始时常侵扰赵国北方,所以赵武灵王设了云中、雁门、代三郡来防守。李牧就是被分配到雁门郡。 不过,当兵莫怕苦,怕苦莫当兵,苦练才能出精兵。就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李牧磨练出一身过硬本领,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对敌经验。再加上他的军事才能和天赋,可能在赵惠文王时,就升到了郡守。 郡守是战国时才有的名称。一般是在边关要地设郡,派官驻守,其官名叫守,合称郡守,相当于地方行政长官。因为是在边地,所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力。 但李牧觉得还不过瘾。他要自己设置或任命官职,边关所有赋税都归他管,什么都他说了算。赵惠文王还算明事理,都由他。 然后李牧就开始“乱来”,每天杀牛宰羊给士兵打牙祭,把公款公物拿来当共享资源。虽然也教士兵骑马射箭练阵法,但一见到匈奴,立马退回城寨,死活不出战。这样几年下来,人员没什么损失,东西也没怎么丢,但却被人看扁了。匈奴以为李牧没尿,士兵也觉得他胆小,特窝囊。 赵惠文王比较好说话,但到了赵孝成王,就不干了。奶奶的,我让你守边界,你不去打匈奴,天天窝在家里,喝酒吃肉,还拿我的钱做人情。太欺负人了!头脑一热,就把李牧撤了回来。 新去的将官倒是很积极,匈奴一叫阵,马上出去火拼。但匈奴太强,赵军根本不够看。一年多里,士兵伤亡惨重,牛羊粮草被抢无数,老百姓也没法进行正常的耕种和放牧。 没办法,赵孝成王只好来找李牧,让他重出江湖。于是就出现开头的一幕。李牧回到边界,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然后匈奴又回到解放前,抢了好多年,毛都没抢到一根。 这一天,一个匈奴小队又日常任务来抢劫、打秋风,突然发现好大的风:前面山坡下的草地里,竟然有大群大群牛羊;马上通知大后方。单于饿昏了,立刻组织人马,能提刀的都跟我来,去大捞一票;那个老头你给我回去,马都爬不上去,你挂在马背边是给我耍猴搞笑去是不是。然后他带着所有家当(据说有十万人马)杀奔过来。 李牧这才放出他的大招。他派几支小队去迎战,边打边败,慢慢把匈奴大军引进埋伏圈,然后按平常训练的多兵种联合作战战术,战车、弓箭手、步兵一起出动。同时,他又让两支精锐骑兵,从两边包抄插进,跟剪刀脚似的(这招他很爱用),对匈奴进行包围歼灭。 这一战的结果是,匈奴几乎全部被歼,连老巢都被端掉,一直退到内蒙古北部去。原本在匈奴旁边的襜褴(念“搀蓝”)和东胡等游牧民族,也跟着倒了血霉,被李牧顺手降的降,灭的灭。自此十多年里,匈奴有心理阴影,再也不敢靠近赵国边境。而李牧也由此名声大震。 不过匈奴的悲苦日子还没完,三十多年后,又被蒙恬彻底赶出内蒙古。在蒙恬死后,它才慢慢缓过劲来,又折腾了秦汉两百多年。 这期间,应该发生了长平之战和邯郸之围。李牧驻守边疆,无法回去。所幸邯郸最后保住了。之后,赵国国内有廉颇扛着,而李牧大都在边界守着。 在赵孝成王去世的前一年,李牧倒是临时回国一下,以相国的名义,公费去秦国旅游了一趟,商议两国言和、互送人质的事。可旅游回来没多久,赵孝成王归天,刚上任的赵悼襄王就作孽,把廉颇赶去了魏国(不过他也有得安慰,因为他儿子比他还作孽!)。 由于匈奴有心理阴影,所以边境比较稳定,于是赵悼襄王就把李牧调回邯郸。从此,李牧就成了决定赵国存亡的不二角色。 之后的近十年里,秦国是吕不韦掌权,主要攻打韩国和魏国,没怎么理赵国(期间只打过一次)。所以李牧又回边关呆着,偶尔打打不知死活的燕国。 等到秦始皇真正掌权后,赐死了吕不韦,又开始统一天下的战斗。这一年,赵悼襄王也归了天,儿子赵王迁继位。 因为当时赵国和燕国有纠葛,打来打去的。秦国就乘机派出桓齮(念“以”;也有说他就是后来荆轲向其要人头的樊於期),来夹攻赵国。 桓齮学白起,带兵深入赵地,一直打到邯郸头顶的宜安(今河北藁〈念“稿”〉城西南),准备和西边的秦军一起夹击邯郸。 赵王迁慌了,赶紧从边境召回李牧,并任他为大将军,去阻击秦军。 李牧到了宜安,拿出对付匈奴的老办法,固守不动。桓齮打又打不了,等又等不得,就分兵转去攻打肥(今河北晋州西)。李牧一看,马上去抄了人家老窝,然后在半路上等着。桓齮果然回来救,李牧又用组合拳加剪刀脚,把十万秦军全灭了,桓齮畏罪逃往燕国。史称“肥之战”。 这一战让李牧声名远扬,并获得武安君的封号(白起也是这个封号)。 秦始皇不甘心,第二年又派两路大军来攻打赵国。李牧又用各个击破的策略,把两路秦军都给打了回去。 碰了钉子后,秦始皇没办法,只好挑软的柿子捏,隔壁的韩国最先被干掉,欧巴欧巴叫得再甜也没用(好吧,声明一下,不是现在的韩国)。到了韩国被灭的第二年,赵国发生大旱灾,秦始皇也记仇,又借此机会,派王翦亲领大军来打赵国。 虽然赵国连年战争,再加上这次的大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但王翦知道,有李牧在,自己不一定能讨得了好。于是他就去贿赂那个害过廉颇的郭开(这次用的是离间计)。 郭开果然见钱眼开,马上向赵王迁诬陷李牧,说他通敌叛国,要造反。要不说赵王迁该死,也不查查,更不看都什么时候了,在这种关节眼上,还派人去替换李牧回来。 李牧知道他一走,赵国可能马上就玩完(就是有这种自信),为了这个国家和百姓,他拒绝了。赵王迁作孽做到底,竟派人设圈套逮捕了李牧,并将他杀死。 三个月后,王翦攻破邯郸,赵王迁被捕,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的深山老林中,和野猪狗熊做伴去了。郭开后来也被盗贼所杀。 不过赵国还没真正玩完,赵王迁的哥哥跑到代地(今河北蔚〈这里念“玉”〉县一带),继续为王。六年后,在王翦的儿子王贲(这里念“奔”,第一声)灭燕后,顺手把他也灭了,赵国才彻底灭亡。 “李牧死,赵国亡”,这是对李牧最精确的评价。而他本人的军事才能,也确实卓越非凡。他和白起一样,一生未尝一败,虽然战役不多,却场场爆胜。而且他攻防兼备,富于韬略,不仅善于进攻,也善于防守。同时他又爱护士兵,关心百姓,在治军和安民上都有独到能力。 另外,他对匈奴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战术,在后来中原以步兵兵团对付域外骑兵兵团的战争中,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而他无辜被奸臣所害的悲苦命运,也让后人对他深表同情。司马迁甚至直接破口大骂赵王迁,说他是**养的(“其母倡也”;倡,歌妓);而赵王迁老妈确实也是个倡女。 不过值得李牧欣慰的是,他的家族后来发展得十分强大,并且显赫。这里简单说下。 李牧的祖父当年离开秦国回赵国,他的伯父李崇留了下来,并定居在秦国的陇西(今甘肃临洮),从此成了陇西李氏的始祖。这一族可了不得,之后的李信、西汉的李广以及开创唐朝的李渊、著名的诗人李白和李商隐、明代的李时珍等等,都是其后裔。 而李牧父亲李玑(念“机”)回到赵国,定居在赵郡(今河北邢台),于是成了赵郡李氏的始祖。虽然它的后代不如陇西李氏那么辉煌,但同样是豪门望族,尤其在南北朝时,更被列为第一等高门大族。 它和陇西李氏,是今天李姓的主要来源。 |
新的章篇一直发不出去,不再发了。 |
首页 上一页[12] 本页[13] 尾页[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文学 最新文章 |
求对 |
当失去的记忆突然回归 |
吧友们帮我指点指点吧,第一次写诗 |
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国 |
冬季的故事 |
各位大佬好,萌新求指点 |
??随念,花开??花落尽有时?? |
正规征文比赛 |
《心灵之声》——电台 |
浅谈文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