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小说文学 -> 《天竺一梦》——笔者长期在印度工作纪实连载 -> 正文阅读 |
[小说文学]《天竺一梦》——笔者长期在印度工作纪实连载[第4页] |
作者:小禅GF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3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印度理工学院学生庆祝排灯节 |
第八章 万家灯火 (一) 磨合期逐渐结束,我的生活渐渐归于平静,生理和心理上都已开始适应印度社会的阴晴圆缺。中文课很自由,学校不会对我提出任何压力,我也不会给学生太大的压力。我长期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课堂——教师餐厅——公寓,只要会翻墙,任何两个点都可以在十分钟内到达。 安居乐业的生活带来了诗意,也带来枯闷,尤其是印度这样糊里糊涂的国家。刚到印度时的那种新鲜感在漫长而单调的日子中早已消耗殆尽,面对的场景更多是这样:一上街便由烈日和灰尘交织袭人,在家上网则大部分时间消耗在浏览器页面的跳转中,又没有家人朋友的陪伴,有时候甚至一天什么事都不做,一句话也不说,就浑浑噩噩地过去了,也几乎没办法交朋友,最大的问题,是语言障碍。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学一点印度语?到一个国家,有了语言环境,只要找一本教材,花一段时间练习一下,应该很快就可以做到日常沟通。我想说,在大部分的国家,这绝对是可行的,比如到韩国学韩语、到泰国学泰语,这没有问题,教材也很好找,可是,唯有在印度,不行。这世界上,就没有一个叫做“印度语”的玩意儿。 《圣经》里面有一个故事,讲地面上的人类为了到天上去找上帝,就在地面修建了一座通天塔,又叫做巴别塔,越修越高。于是上帝为了阻止人们去见他,便将人类分成无数个族群,说无数种不同的语言,让他们无法沟通,于是修塔的工作就被迫停止了。这就是关于世界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种语言的传说,以至于,“巴别塔”渐渐成为了语言障碍的代名词。 世界各国之间有巴别塔,任何国家,也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形成的巴别塔,比如中国有很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哪怕同一民族同一语言,不同的方言口音之间也会形成交流障碍,比如普通话和粤语。巴别塔无处不在,唯一的区别只是交际障碍的程度而已。 然而,没有一个国家的语言问题,可以有印度这么复杂这么严重。曾经有印度同事跟我开玩笑:“印度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种语言。”只有亲自来印度走一走看一看,才会明白这句话虽然夸张,却又那么贴切,如果真有上帝存在,那通往上帝的巴别塔一定建在印度。 如果有人问我们,世界上按使用人数算,最大的语言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凭借咱们华夏儿女人口上的绝对优势,答案是汉语。第二呢?英语吧,全球那么多国家使用,又那么重要,当之无愧的世界语言,除了汉语,谁能匹敌? 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过遗憾的是,世界第二大语言,是印地语。 印度的官方语言有两个,一个是英语,一个是印地语,因此印地语勉强算是印度的“普通话”。现在问题来了:印地语既然是这么大的民族语言,又是官方语言,为什么还说印度语言是个大问题?又为什么不学点印地语? 这个问题,可以由语言学家来写成长篇大论,在此,我只能从自身的感受来谈谈这个问题。 印地语虽然在形式上是印度的官方语言,却不是所有印度人的母语,它其实就是印度众多语言中的一支。只是相对其他语言而言,印地语主要在德里和一些邻邦使用,所以官方有意识地要将印地语推广为通用语言。然而,虽然很多印度人多多少少懂印地语,却不主要使用它,导致印地语在印度地位低下。 就拿我周边环境来说,一上街看到的广告牌,有的是古吉拉特语,有的是英语,有的是印地语,而日常交流,则全是古吉拉特语。 古吉拉特语是个什么概念?有一个例子最能够说明问题。 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访华,在西安的大兴善寺留下墨宝,可惜的是,没有人能够看懂。大兴善寺的方丈想知道留言的内容,便请一个叫李利安的教授翻译,教授找到自己的博士生——从印度到中国学习佛教的冠秀杰先生帮忙,但是这个印度人也很无奈,因为莫迪使用的是用他家乡的古吉拉特语。 冠博士身为印度人,却不懂古吉拉特语,他只好找到一位懂得古吉拉特语的印度朋友,这位朋友却和众多古吉拉特人一样,别说不懂中文,英语也很糟糕,于是这位朋友只能先把古吉拉特语翻译成了印地语。 这下冠博士懂了,可是冠博士虽然会说点中文,却无法进行印地语和中文的直接翻译,于是他把印地语翻译成了英语。 最后,拿到英文译本的李利安教授再将留言从英语翻译成了汉语。 就这样,经过多方接力,我们才看懂了莫迪的意思,那是对于玄奘的致敬和和平的向往。 这接力赛的源头,就是我在此地天天接触到的古吉拉特语。古吉拉特人之间交流通常不会使用印地语,所以我没有印地语的环境,而古吉拉特语是小众方言,我没有教材去学习它,就算学了,也无法和我来自印度全国各地的学生和同事交流,毫无价值。而古吉拉特人英语又很差劲,所以我没法和大部分的古吉拉特人交流。 那么为什么不学印地语呢?因为在印度,说英语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象征,所以IITGN校园内,到处都张贴了标语,要求学生们说英语,和中国的大学要求学生说普通话是一样的道理。校园内部的邮件往来、通告、会议等全部用英语进行,实际上包括印度的主流媒体在内,报纸、杂志、门户网站……只要是非常正式的场合,都使用英语。虽然他们英语的发音方式完全按照印地语来,生涩难懂,但毕竟是英语,那我自然也就没有了学习印地语的必要。 |
(二) 关于语言的问题,我后面还会谈很多,说回交朋友的话题。 没有三朋四友,就要自己想办法消遣。好在,印度的网速虽然几近休克,收发邮件对网速还不算特别挑剔。IITGN每个员工都有一个Gmail的帐号,每天都有大量的邮件通过群发到达我的邮箱,大部分和我没关系,但我会特别留意一些活动,唱歌跳舞、游戏比赛、宗教礼拜……权当消遣。 2014年10月23日,是印度排灯节的第一天,校方举办了大型庆祝活动。 印度人对于节日的概念和我们很不相同。在中国,除了除夕夜,其他节日期间都是商家的促销良机,古的今的,中的洋的,只要赶上一个“节”,商家恨不得24小时营业把你口袋里的最后一分钱榨干。而印度刚好相反,所有的节日,商家都关门大吉了,街道上清清静静,生活区却是热闹非凡,各小区大功放的音响一个赛着一个响亮,一群人围着神像没完没了地跳舞,而且一搞就是两三天、三五天。古吉拉特邦自己的“难近母节”,索性一闹就是九天,所以又叫“九夜节”,每天不闹到凌晨一两点不收工。作为外国人,我很不习惯这一点,一来没了市场我购物办事很不方便,二来夜里吵得难以入眠。 不过,正如现代很多国人怀念过去的年三十,抱怨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人的公民意识在逐渐增强,人们越来越不希望打扰别人,也不喜欢被别人打扰。在印度,你完全看不到这一点,宗教节日的庆祝方式仍然原滋原味,且多侵犯别人的权益。不过,他们自己意识不到这是在侵权,正如街上的各种车辆从来不会使用近光灯,一到晚上上街眼睛就会被一柱又一柱亮光射得生痛。你要敢说他们欢庆活动打扰到你睡觉,就是侮辱他们的信仰,温顺的印度邻居恐怕也会使点脸色了。 总之,印度人特别喜欢过节,节日繁多而漫长,但公认的全国性三大节日为:排灯节、洒红节、十胜节。 排灯节,又叫迪瓦利节(Diwali),是印度最重要的节日,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只不过印度的节日,几乎都来源于宗教传说。关于排灯节的传说,并不唯一,这和本来就混乱的印度教有关系。北印度认为,这一天,印度教神祇罗摩率领的战士从斯里兰卡归国;南印度则认为,是为了纪念魔王那拉卡苏拉被克利须那神斩杀。印度国内的锡克教、耆那教,以及印度文化圈的一些国家,也都有各自庆祝排灯节的理由。尽管众说纷纭,不过核心精神则是一致,那就是庆祝“善行战胜邪恶,光明击退黑暗”。排灯节活动会持续五天,这期间,全印度张灯结彩。 那天晚饭时分,我一出家门便感到了浓浓的“年味”:邻居的门口挂满了彩灯,门也大敞着,屋子里飘出迷人的印度香熏味。等电梯的当头,平时并不怎么和我搭话的邻居也出门热情地送上祝福:“Happy Diwali!”我夸奖:“你们家里装扮得真漂亮!” 来到校园,平时看上去不惹眼的一幢幢建筑物也在夜空下闪耀出迷人的彩光,如梦似幻。操场上聚满了学生,这是因为IITGN有一个光荣传统——每逢节日,就会在操场上宴请全校师生免费晚餐。由于教职工多数会回去陪伴家人,因此放眼望去都是学生。每个人领一个大盘子、几个小碗,排队去打喜欢的菜肴。难免的,外面也会有一些人混成学生进校园蹭饭,校方来者不拒,这也是他们回馈社会的一种体现。 我在那里碰见了很多选修中文课的学生,他们都热情地欢迎我的到来。队伍排得很长,或许因为我的老师身份,又或是外国人身份,学生们请我插队直接领餐具。我看着漫长的队伍几番犹豫,但恰恰是中国人和教师的双重身份让我决定放弃特权。 操场上没有桌椅,打好饭菜,各人就自己想法子找地儿解决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聚餐,端着盘子一边吃一边悠转,吸引了周围众多的目光,我想学生们大概好奇中国人怎么吃手抓饭。 需要澄清的是,虽然传统的印度料理是手抓饭不错,但是时至今日手已经不是必需,相当一部分人还是会使用勺子,或者手勺并用。用手把恰巴提撕下来,裹点米饭、蘸点酱,直接喂到嘴里,再用勺子单独舀菜。习惯以后,也就不觉得偶尔用手吃吃飞饼是个陋习了。不过印度人一边吃还一边吮吸手指的动作……我无论如何也迈不出那一步。 那个像飞碟一样的行政楼被装扮成了庆祝节日的“主战场”,大门口有一套音响和屏幕播放着学生写给彼此的祝福。底楼大厅的地板上,学生用喷绘绘制了十来平米的一男一女两个神祗,跪着深情对望。男的蓝皮肤,吹着笛子,女的则是个普通印度女人形象。喷绘的四周用将近一百盏烛灯围起来,显得圣洁无比。学生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地以此作为背景拍照。 “先生,这是克利须那神和他的情人拉达。”身后传来一个男声,那是桑吉,陪我去艾哈迈达巴德四名学生中的其中一位,“先生晚上好,迪瓦利快乐!” 虽然我提醒过他们无数次,按照中国的习惯应该叫我郭老师,但是印度人逢人就“先生”、“先生”叫的习惯看起来永远也改不了。 回礼后,我问:“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克利须那?他是蓝色的,我们中国却把他翻译成‘黑天’,会不会有什么背后的故事?” “先生也知道这个?这个问题一言难尽啊……其实,克利须那神很特殊,他是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毗湿奴本来也应该是黑色,而‘克利须那’这个名字来自于梵语,字面意思正是‘黑暗’。但是印度人认为黑色不吉祥,所以大多采用蓝色代替,在印度,蓝色象征着男人和力量。” “克利须那并不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为什么在最重要的节日纪念呢?” “印度有本古籍叫做《薄伽梵歌》(Bhagavad?Gita),里面说克利须那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宇宙精神。所以虽然不是主神,但是关于他的故事却特别特别多,印度人特喜欢他。” 随后他带我去观摩大楼背后一个小操场,这里,两个工作人员正忙着把几百盏灯一一点亮。我掏出打火机,想帮他们一起点,还没点燃第一盏,桑吉连忙制止我:“先生,你不应该那么做。” “不应该点灯吗?只能印度教徒点吗?”我问。 “不不,我是说,不能用打火机点圣灯,你知道我们为什么全国在这天晚上都要点灯吗?因为今晚克利须那神会凯旋归来,降临人间,我们所有印度人帮他照亮回家的路,但圣灯只能用火柴点燃。打火机是用来吸烟的,烟是肮脏的东西,所以宗教用品不能用打火机点,这样克利须那会很生气。” “哦,真是不好意思。”我赶紧收起打火机,“不过,我家里也买了一些印度香,我每天都用这把打火机点……不过,没有宗教意思,我们中国人也知道印度香气味很不错。” 他想了一下说:“先生,你是外国人,又在自己家里,还好了。” “听你的口气,你应该蛮信神的。” “对,我家信奉的主神就是毗湿奴。”他庄重地说。 |
参观完学校的活动,我准备回宿舍,桑吉要求送我回家,到了楼下,我邀请他上去坐坐。 离开了课堂,各自少了表演的成分,我想听听学生对中文和中国真实的看法,便问他为什么会选修汉语课。 他坦诚地说:“我出生在海德拉巴,但我父亲是一名军人,所以我十多年来随着父亲在印度各邦迁徙,学会了不少语言,对学语言很有兴趣。此外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军人对于中国有着天然的敌意,所以父亲常常给我传达关于中国的负面信息,这也是一个原因。” 好一个“众所周知”,我问:“那你自己怎么看呢?你也会有敌意吗?” “我没有。”桑吉说,“我很清楚中国的发展远远超过印度,一个成功的国家自有它成功的道理,这绝对不是父亲和印度一些官媒蓄意抹黑可以掩盖的。” 他掏出手机,播放了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跟我解释说:“这是首乌尔都语歌曲,我非常喜欢,循环播放了好多遍。乌尔都语是巴基斯坦的国语,即使对巴基斯坦,我也恨不起来,何况中国呢。” “你父亲是军人,服从国家意识是他们的天职,可你却有独立思考的精神,真不愧是IIT的学生!”我欣慰地说。 “我觉得人性都是相通的。”他说了一个令我惊讶却慰藉的事实,“我父亲曾经驻守过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界,那里的气氛总是很紧张,但是每逢排灯节,我们两个国家的边境也会停止对抗。两边的士兵会卸下枪械,在圣灯的包围下,拥抱对方,交换糖果,预祝对方幸福安康。” “啊……那你父亲现在还在那边吗?” “没有,那是十年以前的事了,不过这个传统会一直存在。对,就是现在,边境两边的士兵,应该正在彼此祝福吧。”桑吉走到阳台上,望着天空的烟火说,“我不明白,既然今天可以做到,为什么平时就不行?” 比起宗教传说、庆祝盛典,这可真是我听过关于排灯节最美的故事。放眼望去,但见印度千里无云,万家灯火竞相争辉,如同繁星坠落,妆点人间。 富人区、贫民窟、老的、少的、男的、女的、说英语的、说方言的,穿着他们能选出的最美服饰,在迎接他们信仰的这一刻,平等地站到了一起。 我抬头望向天空,多么希望看见那个叫克利须那的神灵,真的飘然而下,让这个国家从此不再有黑暗,却只看见烟花爆竹在夜空中绽放出她们最绚烂的一瞬,然后归于永寂。 我拿出手机,打开谷歌地球,用手指把地球转动到印度一侧。我想,如果这模拟地球也能实时记载上面发生的一切,此刻的印度,一定是全球最美的地方。 突然发现,在这小小的地球之外,每个拿着手机的人,不就是那个无所不能的克利须那吗?希望无处不在,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灯;有灯的地方,就有希望! 正如这一夜的万家灯火,就是那十多亿人民心目中永不熄灭的希冀,点亮了苦难的印度斯坦,也点亮了她苦难的骨肉兄弟——巴基斯坦。 这一年,诺贝尔和平奖被两人分享,正巧,他们是17岁的巴基斯坦女学生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和印度著名反童工劳动活动家、全球教育运动 萨蒂亚尔希。 |
一条休闲长廊 |
500年历史的古建筑 |
首页 上一页[3] 本页[4] 下一页[5] 尾页[3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
午夜咖啡馆 |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