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小说文学 -> 长篇历史小说:《永乐风云》(已出版) -> 正文阅读

[小说文学]长篇历史小说:《永乐风云》(已出版)[第62页]

作者:江汉逸士
首页 上一页[61] 本页[62] 下一页[63] 尾页[6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九翼天使_9e 2012-02-09 01:08:41
    天津终于命名了。
    直沽应该就是现在的天津市中心吧。
    -----------------------------
    是不是现在的天津市中心我就不知道了 呵呵 我是南方人 没去过天津,所以不是太了解
    永乐对郑和的回答十分满意。突然,他想到什么,遂从榻上起身,兴致勃勃的道:“尔说出使日本,倒让朕想起一件事。来,朕与尔瞧一样东西!”
    郑和一愣。本来他以为永乐接下来会提到此次出使的奖赏事宜,这样他不仅可以为随自己历经波涛的下属讨赏,同时也可顺带提出李景隆的倡议之功,还他那份举荐人情。不过永乐似无言此事之意,郑和遂也只有按下不表,只随着永乐和高煦向里走去。
    武英殿的议事阁十分宽敞,阁内还有几个小间。永乐踱了几步,待走到最里头的一个小间门口,方停下脚步向一旁侍候的江保一努嘴,江保会意,将门推开,永乐扭头对高煦和郑和笑道:“尔等随朕进来!”
    高煦与郑和对视一眼,先后跨进屋内。只见这屋室不大,但采光却非常之好,只是正对窗的一面墙壁,却用厚厚的幕布遮挡起来,看不清其后究竟为何。待几人站定,永乐一挥手,江保忙上前,将幕布拉开,一幅巨大的地图顿时显了出来。
    “大明混一图!”高煦与郑和同时惊叫出声。此图乃洪武二十二年,太祖朱元璋亲命兵部会同翰林院、鸿胪寺、行人司以及钦天监等诸多衙门合力绘制。图中地域东至日本,西及撒马尔罕和天竺,北抵漠北,南达占城、真腊,天下疆土莫不囊括其中。更妙的是,图中山川河流描绘的十分详细,城镇也都用白色记号标出,连西域都不例外!论规制之宏大,可谓天下第一!
    “不错,大明混一图!”永乐点点头,又背过身对着地图仔细端详一阵,方回过头对着郑和微笑道:“此图如何?”
    “精细详备,可为古今之冠!”
    “不错”永乐笑着赞了一声,又望着图,良久方侃侃道:“自朕登基以来,陆续遣众中官出使外国,以召诸番来朝。其中尔与黄俨是到东洋的日本、朝鲜,侯显去了西域;尹庆几个最远,乃赴西洋之柯枝、古里等国,那已是古天竺国的地界了。之所以如此,便是觉得朕既为天下之主,那即便海外蛮夷,亦是朕子赤子,不应任其陷于洪荒,故遣使召其来朝,赐其衣冠、正历,教习礼仪,使之沐我华夏文明之风。纵观四夷,今东洋诸国,朝鲜、琉球早已归附,日本虽一度冥顽,但在尔之悉心招抚下,亦生归化之心。然西洋情形,与东洋迥异。西洋番国众多,兼又路途遥远,自古便与中国联系不多。像旧港、真腊尚还好些,但到柯枝、古里、锡兰等,就鲜有往来了。记得当年在郑村坝时,尔还跟朕说过,锡兰往西,更有默伽国,乃回教圣地。此等大国,我大明君臣却几乎闻所未闻,岂非憾事?前番朕遣尹庆等出使西洋,便是出于抚远之意。然其等虽出,但据先期回朝的中官讲,西洋诸国对大明了解甚少,有些孤陋寡闻者甚至以为我中华仍受蒙古欺凌。虽经使者解释,其多愿意通好,但敬意却是不足,其中竟还有将我大明视作普通外邦对待的,真是岂有此理!”说到这里,永乐似有些不忿,声调也提高了几拍:“朕已决意,命工部加紧建造大船百艘,并组建一支舟师,载宝货出航西洋,招谕远夷,扬我大明威仪!”
    明初以南海渤泥国为界,其东称东洋、其西称西洋。渤泥又名文莱。
    听完永乐的话,郑和和高煦又是一阵惊呼,他们从未知道皇上心中还存着这等想法!郑和立即回忆起来,早在一年前,皇上便有下旨,命湖广、浙江、江西等省改造海运船近两百艘,并在南京龙江等地大建船厂。当时圣旨中给出的理由是因为运河淤塞,需走海路运粮至北京,但现在想起来,如此大规模的造船建厂,或是另有深意,皇上早就在暗中筹谋,只是一直未有明说罢了。而再回味刚才永乐的话,郑和心中顿又生起一阵迷惑:照永乐提及西洋诸番时的语气,似有恼火它们轻视大明的意思,而组建舟师,这就是要兴师讨伐了!可永乐的言辞中又明确提及,载宝货出使西洋,如此说来,便是要抚了。结合之前永乐招抚西洋的言语,郑和想想,觉得皇上还是想着要遣使通好的。可寻常出使,犯得着如此大动干戈,还专门组建一支舟师护航么? 永乐这种不同寻常的举措,让郑和一时犯了迷糊。
    @lee_qinghe 2012-02-09  22:15:37
    江汉兄,您好!四五年前我去贵州的梵净山旅游,其山顶盛产一种石头,现在人称“紫袍玉带石”。按当地人说是明建文帝因避祸乱,隐于梵净山中,偶然发现此石不但与自身紫红龙袍颜色一样,夹有淡绿色玉带,而且与自身龙袍玉带也极其相似,取而观之,爱不释手,遂令工匠做成饰物,每日观赏,十分喜爱,将其命为“紫袍玉带石”。不知此传说真实度如何?如果传说可考证岂不是可证明建文未死于宫中大火?呵呵!
    -----------------------------
    关于建文,现在从史学的角度来说是不可能有一个盖棺定论的。就我个人分析,建文未死的可能较大一些,但是逃到云南的可能性不是太大,我比较倾向于逃到江浙一说。至于这个石头,其实也就当一种传说罢了,而且我觉得这种传说真实性不大。令工匠做成饰物,应该是达官显贵才有这个能力吧,建文一个已经隐姓埋名的逃亡皇帝,应该没这份财力和资格,就算有,他已经失去了影响力,一个隐姓埋名,默默无闻的人,他的喜好如何为外人知道,又如何让外人有兴趣去传诵?还会用“紫袍玉带石”这种名字?这不是摆明了送死吗? 呵呵 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当地人自抬身价的一种说法,通过牵上一个著名人物或者事件,来提高本地的地位和身份,这种在中国各地很常见的。这种事情的关键不在于此事是否可信,而是在于当地人心理层面愿意相信,然后就形成这种传说。
    当然,也有一种更滑稽的可能,就是当地旅游部门搞旅游开发时请文案给编出来,以吸引外乡人去旅游。这在中国旅游行业几乎是个公开的秘密了,你去各地旅游时,导游口中的那些所谓民间传说,除了特别知名的,其他十有八九都是文案给编出来的(最多的就是孙悟空、王母娘娘之类,建文这种有传奇性、迷一样的人物,也是一个瞎编的好素材)。如果是这种,抱着好玩的心态,听听就好了 呵呵。
    @黔史通1 2012-02-10 11:59:25
    人家问的是贵州,呵呵
    要是能查清楚胡某人最后一站到了哪里,为何匆匆北上到蒙古汇报永乐,也许就能知道建文最后落脚在哪里。
    -----------------------------
    呵呵 是我看错了。不过贵州在永乐11年正式建省前倒也归云南布政司管,呵呵。至于胡滢,这个也是悬案了,从现有史料中,查不到他的汇报内容,只能做一个推测。这个在书的第四卷会提到。
    “三保在想什么?”见郑和一副冥思之状,永乐微笑着问道。
    听得皇上发问,郑和忙收敛心神,把心中疑惑道出,末了道:“出使番邦,通常数百人、十余艘船即可。纵需携带赏赐,似也不需这多海船。尤其是组建舟师,此更是用兵之举。臣恐这般出访,所到之处,必引发震动,蛮夷惊恐之下,以为王师欲伐其国亦是有可能的。如此则有失陛下招抚之本意。”
    “哈哈哈哈哈……”听了郑和的疑惑,永乐突然放声大笑。郑和与高煦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其意。半晌过后,永乐笑罢,走到《大明混一图》正对面的一张椅子前坐下,方望着身旁侍立的郑和含笑道:“三保所言不无道理。不过朕此番之遣使抚西,却与往日大有不同!”想了想,永乐又特地补上一句:“与历朝历代都大有不同!”
    “哦?”郑和惊奇的应了一声,遂道:“敢问陛下,这大有不同是为何意?”
    “此次出使,所达绝非一国一域,而是遍及西洋各国。”永乐突然显的有些兴奋,脸也有些发红:“西洋万里海疆,邦国何止百千?朕要把他们一一访遍,并引至中华朝贡,如此规模,岂是三五海船便能做到?此外,既然要招谕万国,自然免不了赏赐,蛮夷皆重利轻义之徒,赏赐少了怎么能行?给百千番邦的赏赐加在一起,恐几十艘宝船也装不下!既有如此多宝船,自需舟师护航,否则海路万里,难免会被海盗所劫,且番邦夷人中必有利欲熏心者,亦不可不防。再者……“永乐嘿嘿一声道:”西洋诸国往日与中国甚少往来,难免会夜郎自大,不知井外天阔几许!朕遣一庞大舟师前去,也正是让他们开开眼,知道什么叫天朝上国,好收了那份轻视我大明之心!惟其如此,招抚一事方能事半功倍!”说到这里,永乐想了想,最后总结道:“自古招抚夷狄,莫不是恩威并举。施恩方能化之,使生仰慕之心;立威方能制之,使有敬畏之意。朕虽不欲对西洋用兵,但耀兵还是免不了的,否则如何使其敬服来朝?故以舟师同行,势在必行!”
    永乐侃侃而谈,郑和和高煦却越听越惊。他们倒不是对永乐的“恩威并举”有何异议,而是对这位天子的万丈雄心感到震惊!原以为不过是招抚柯枝、古里、锡兰几个大点的番邦就完,谁知永乐胃口竟如此之大,竟欲将西洋诸国一锅端了!西洋有多少番国?不算小的,光叫的出名字的就几十上百!这一个个招抚下去,那可要花多少功夫?而且照永乐的设想,这种规模的出使,海船最少也得上百,人就更多了,恐怕得小几万!小几万号人,百余艘舰船远航西洋,这花费岂是了得?纵然郑和和高煦不管户部,可粗略一算耗费,也不由都倒吸一口凉气。
    郑和暗中计算一番,咋舌道:“皇爷,这出使一趟西洋,若以海船百艘、员二万,来回一趟用两年功夫来算的话,仅这造船和人员开支,耗费怕就要上百万贯,再加上所携宝货,这就更是骇人了。仅为使西夷纳贡,便花费如此之巨,是不是有些过了?”
    “过?”永乐反问一声,忽然眨眨眼笑道:“不仅不过,而且太少!尔之所计,不过一次之耗费。而朕可从未说过只出使一次便罢!朕已说过,遣使西航,最终是要到尔口中的默伽国。这默伽处西天极远之地,连《混一图》上都未标载。像此等远番,岂能一次出航便能抵达?朕看至少也得三四次。而且使其等受抚纳贡以后,朝贡便成为常制,这就更非区区几次出使便可了结的了!所以……”说到这里,永乐挺身而起,双目炯炯有神的望着郑和和高煦道:“出使西洋,一经开始,便成我大明一项既定之策,以后每隔数年,便会出洋一次,永不停止!”
    “啊!”高煦与郑和目瞪口呆!出使西洋成为常制!永乐的这种想法,完全超越了他们的想象,也是历朝历代所从未有过的!自古以来,华夷之交往,都是中国居于主位,定期遣使访国的不是没有,但那多是番夷主动前来,华夏朝廷只要循例颁发赏赐便可。像永乐这般大建使团,配以庞大舟师定期出使,可谓是闻所未闻。而且照永乐口中的规模和频率,此举必将成为国库一项长期而沉重的负担!而最让高煦与郑和不可理解的,是永乐如此劳师糜饷,所图又究竟为何?难不成仅就为了拉几个万里之外的荒服小夷到南京入朝纳贡?
    @姐S舞S功盖世 2012-02-12  13:10:54
    姐来支持你了:)
    -----------------------------
    ^_^
    @江汉逸士 2012-02-12  12:57:20
    “三保在想什么?”见郑和一副冥思之状,永乐微笑着问道。
    听得皇上发问,郑和忙收敛心神,把心中疑惑道出,末了道:“出使番邦,通常数百人、十余艘船即可。纵需携带赏赐,似也不需这多海船。尤其是组建舟师,此更是用兵之举。臣恐这般出访,所到之处,必引发震动,蛮夷惊恐之下,以为王师欲伐其国亦是有可能的。如此则有失陛下招抚之本意。”
    “哈哈哈哈哈……”听了郑和的疑惑,永乐突然放声大笑。郑和与高煦面面...........
    -----------------------------
    @lee_qinghe 2012-02-12  20:51:06
    已经看完第一部《惊涛》了,正在欣赏第二部《问鼎》中,喜欢江汉兄的大作
    -----------------------------
    呵呵 多谢兄弟支持
    @铁血中华俾斯麦 2012-02-13 13:25:43
    最近手头有些事情,一直没来,请江汉兄勿怪,江汉兄写到郑和了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及观郑君,则今世界历史之所号航海伟人,能与比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前六十余年,当达迦马发现印度新航路前七十余年,国史之光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中造成六十四艘大船,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
    -----------------------------
    恩 马上就涉及到永乐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了,和其他的观点都有所不同。不过我在这里主要是侧重永乐。因为在我看来,永乐才是下西洋的决策者,郑和不过是个执行者。没有郑和,依然有西洋,但没有永乐,基本上下西洋这事就没了。在下西洋这件事上,我的理解是,永乐比郑和的重要性要大的多,呵呵。
    见郑和与高煦俱都露出疑惑的目光,永乐呵呵一笑道:“朕知道尔等所疑为何。朕给尔等讲个典故吧!”想了想,朱棣对郑和笑道:“三保,朕考一考尔,何为周礼之‘五服’?”
    郑和的经史学问虽不能和士大夫相比,但也还是不错的。稍加思索,他便给出了答案:“《国语?周语》有载: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此所谓五服也!”
    “那‘五服’之中,孰为华夏,孰为夷狄?”
    “甸、侯、宾三服为华夏,要、荒二服则夷狄!”
    “‘五服’何以区分?”
    “礼乐文教之深浅!以甸服最盛、侯服次之,宾服再次,至于要、荒二服,则为文明所不及之域!”
    “三保说的不错!”永乐对郑和的回答十分满意,旋又转对高煦道:“煦儿,朕再问尔,楚、越二国受周天子册封伊始,当属何服?”
    高煦的学问没有郑和扎实,听得父皇发问,他搜肠刮肚了好一阵子,方答道:“芈楚虽自诩帝高阳之苗裔,但其国地处南蛮,风俗与蛮夷无二;至于越国,在当时则就是彻头彻尾的蛮夷了!如此说来,此二国受封之初应该归于要、荒二服!”
    “那到东周时呢?”
    “虽然已受册封,但仍保留许多蛮夷陋习,当时中原各邦也不视其为中国。如此说来,应当是介于宾服与要服之间。”永乐接连发问,高煦心虚之下愈发紧张,话音都有点颤抖。
    “楚越旧地,秦汉至隋唐又如何?”
    “秦汉以后,南方渐沐王化,风气已与中原趋同,已可归于侯服或者宾服!”
    “那宋元及至本朝呢?”
    “宋元时,南方之繁盛已超过中原,尤其是我朝定都南京,江东人文荟萃,为海内之冠,已是名副其实的甸服!”
    “煦儿回答的好!”朱棣点了点头,又用赞赏的眼光望了高煦一眼,略带惊叹的道:“没想到尔近来文道功夫颇有长进啊!”
    见永乐点头,高煦如释重负的长舒了口气。其实高煦回答的这几个问题远没有郑和的难,不过他一向被人视作武夫,此番能回答上来,已足够让永乐刮目相看。这还多亏了这一年来与史复的相处,高煦耳濡目染之下,也多少长进了些。尤其是近几个月,为了重夺皇储大位,高煦也开始转性读些经史,故而学问进步更快。此刻听得父皇赞叹,高煦喜上眉梢,面上仍谦虚道:“儿臣才疏学浅,父皇谬赞实不敢当!”
    永乐含笑点头,转而精神抖擞的道:“尔等解的甚好。楚、越本蛮夷之邦,不属中国,然经数千年熏陶,终成华夏渊薮!何以如此?文化之功也!用中华文化教化蛮夷,使之弃陋俗,习礼仪,莫有能抗拒者!这又是为何?盖因华夏文明乃天下之冠,而夷狄虽愚昧,亦能辨别善恶,亦有趋利避害之心,此乃人之本性!故只要能沟通蛮夷,使之见识我上国风华,并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其自然会由蛮夷涅槃为华夏!今之西洋岛夷,便是当初之楚越,朕之出使西洋,便是要效当年的周天子册封南蛮。虽一时不能见全效,但随着往来渐繁,其终会逐渐成为中华子民,到那时,彼等要服、荒服之地,就将进为宾服、侯服,最终与楚、越一般,成为我中国一部!此便是所谓之‘化夷入夏’!”
    永乐说完,高煦与郑和皆震惊不已。他们万万没有料到,这下西洋,竟包含着如此宏大的战略,竟隐藏着如此深邃的目的!按照永乐的意思,他这是要继三代与汉唐之后,掀起新一轮华夏文明扩张浪潮!不过,在惊叹于永乐的雄心壮志之余,高煦和郑和心头却各自产生了不同的疑虑。
    “父皇!”高煦首先发言:“父皇若要取西洋,直接发兵去讨不就得了?反正岛夷也绝对不是我大明对手!又何必文以教化这么麻烦?要这帮蛮夷变成华夏,那得花多少年功夫?”
    @孤槍侠 2012-02-13 16:15:32
    明朝所谓“永乐盛世”修宫殿,建道观,连续10年北征蒙古小题大做劳民伤财。为此又西招吐鲁番,东设努尔干,大量开支摊派给人民。这还不够,又铺张浪费搞下西洋,大比钱财用到毫无经济价值的的炫耀排场上。外国使臣一来就给钱,结果有些国家一年来8回,朝廷白痴一样洒银子,全世界也没处找这号冤大头。最后财力不支,只好闭港海禁。永乐后期日益腐败,卫所的官地被私分偷卖,军队开支锐减,后来连主力军的辎重都配备不起训练.....
    -----------------------------
    兄弟这段话中包涵好几个问题啊,其实这些在我后面的内容中大都会有解答,为避免剧透,我也不便详尽解释,但可以说一个思路。1,远征漠北。首先没有连续10年,永乐称帝后总共才五征漠北,怎么可能连续10年?第二小题大做劳民伤财之语,其实是后人的一种评价。而这种评价通常来说是出于政府和文人之手,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评价有相当的片面性,在远征漠北一节上头,目光其实非常的短浅,完全没有意识到远征对维持华夏安宁的重要意义,这个我在第四卷的内容中有一个详尽的解读。。第二,下西洋是炫耀撒银子而无意义,这个其实刚才我发的内容中已经有一个对下西洋真实目的的揭示了,后面还将继续阐述。其实冤大头这种话,很多都是不懂历史的人的肤浅认识。感情成分带的太重,完全不是理性研究历史得出的结论。没有哪个政府会毫无意义的撒银子,每一项政府大宗开支后面,必然会包含一个实际性的目的。美国在战后给欧洲来一个马歇尔计划,也是大笔的撒银子,这难道也是冤大头?作为当时的西方霸主,美国撒银子有实际目的,难道作为六百年前的东方霸主,中国人撒银子就真是s13?其实,先以利诱之,后以义化之,这就是一种化夷入夏的策略和手段(用儒家的理论来解释这种手段,就叫见利思义。先让你尝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你自然就会觉得跟中国混有前途,继而想让自己跟中国一样,进而学习中国,最后文化被同化,化夷入夏就搞定了。用现代的话来说,是先进文明进行扩张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在的先进文明在同化落后文明时,不也一样吗?party打开国门是为了搞钱,但三十年过去,中国人仍然仅仅是想搞钱?还想要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处世方式等“义”,就算当权者不乐意,义也会跟着利过来。人一开始或许是为了逐利,但和先进文明交流后,就会发现:学他的那套“义”,会让自己获得更大的,更持久的利,再然后的情况,就一目了然了)。当然,在一开始时,确实有些小国动辄前来,但明朝也不是傻子,很快就做出了限制。至于土木堡都和永乐扯上关系,这个闻所未闻,完全不知道是哪位神仙的观点。
    @孤槍侠 2012-02-13 16:15:32
    明朝所谓“永乐盛世”修宫殿,建道观,连续10年北征蒙古小题大做劳民伤财。为此又西招吐鲁番,东设努尔干,大量开支摊派给人民。这还不够,又铺张浪费搞下西洋,大比钱财用到毫无经济价值的的炫耀排场上。外国使臣一来就给钱,结果有些国家一年来8回,朝廷白痴一样洒银子,全世界也没处找这号冤大头。最后财力不支,只好闭港海禁。永乐后期日益腐败,卫所的官地被私分偷卖,军队开支锐减,后来连主力军的辎重都配备不起训练.....
    -----------------------------
    @孤槍侠 2012-02-13 16:15:32
    明朝所谓“永乐盛世”修宫殿,建道观,连续10年北征蒙古小题大做劳民伤财。为此又西招吐鲁番,东设努尔干,大量开支摊派给人民。这还不够,又铺张浪费搞下西洋,大比钱财用到毫无经济价值的的炫耀排场上。外国使臣一来就给钱,结果有些国家一年来8回,朝廷白痴一样洒银子,全世界也没处找这号冤大头。最后财力不支,只好闭港海禁。永乐后期日益腐败,卫所的官地被私分偷卖,军队开支锐减,后来连主力军的辎重都配备不起训练.....
    -----------------------------
    兄弟这段话中包涵好几个问题啊,其实这些在我后面的内容中大都会有解答,为避免剧透,我也不便详尽解释,但可以说一个思路。1,远征漠北。首先没有连续10年,永乐称帝后总共才五征漠北,怎么可能连续10年?第二小题大做劳民伤财之语,其实是后人的一种评价。而这种评价通常来说是出于政府和文人之手,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评价有相当的片面性,在远征漠北一节上头,目光其实非常的短浅,完全没有意识到远征对维持华夏安宁的重要意义,这个我在第四卷的内容中有一个详尽的解读。。第二,下西洋是炫耀撒银子而无意义,这个其实刚才我发的内容中已经有一个对下西洋真实目的的揭示了,后面还将继续阐述。其实冤大头这种话,很多都是不懂历史的人的肤浅认识。感情成分带的太重,完全不是理性研究历史得出的结论。没有哪个政府会毫无意义的撒银子,每一项政府大宗开支后面,必然会包含一个实际性的目的。美国在战后给欧洲来一个马歇尔计划,也是大笔的撒银子,这难道也是冤大头?作为当时的西方霸主,美国撒银子有实际目的,难道作为六百年前的东方霸主,中国人撒银子就真是s13?其实,先以利诱之,后以义化之,这就是一种化夷入夏的策略和手段(用儒家的理论来解释这种手段,就叫见利思义。先让你尝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你自然就会觉得跟中国混有前途,继而想让自己跟中国一样,进而学习中国,最后文化被同化,化夷入夏就搞定了。用现代的话来说,是先进文明进行扩张的一种重要方式,现在的先进文明在同化落后文明时,不也一样吗?中国政府打开国门是为了搞钱,但三十年过去,中国人仍然仅仅是想搞钱?还想要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处世方式等“义”,就算当权者不乐意,义也会跟着利过来。人一开始或许是为了逐利,但和先进文明交流后,就会发现:学他的那套“义”,会让自己获得更大的,更持久的利,再然后的情况,就一目了然了)。当然,在一开始时,确实有些小国动辄前来,但明朝也不是傻子,很快就做出了限制。至于土木堡都和永乐扯上关系,这个闻所未闻,完全不知道是哪位神仙的观点。
    永乐风云全套已经上架,请在网店买实体书的朋友给个好评 谢谢 ^_^

    “少则百年,多则千年!”永乐不假思索的给出了答案,但又一笑解释道:“自古化夷入夏,方法无非二途:其一是先纳土收民,然后继以教化。此法好处在于迅疾直接,教化的好可在短短数十年内克尽其功。但坏处也很明显:移风易俗,本非轻易可以办到,稍有过激,则会激起夷狄反感;而且变革若由华夏强行推动,因对夷狄心意难以把握,故很难拿捏好这其中分寸;一旦产生矛盾,又容易演化成华夷之争,进而惹出祸端。果至于此,中国受其拖累不说,若无足够军力镇压,其结果很可能是夷狄纳而复叛,一番辛苦白费。交趾入中国千年,却一直反叛不断,最终脱离而去,这就是前车之鉴。而第二种办法则是先以文化之,待其风俗与中华趋同,再或以兵收之,或蛮夷主动要求入夏。此等做法一大好处便是:入夏过程乃潜移默化,不易激起族争。
    就下西洋而言,因西洋岛夷自古与我华夏往来甚少,要使其短期内便化夷入夏,殊为不易,势必会滋生祸端。且西洋与中国距离甚远,古时几乎无法抵达,即便今日,船只往返也少则需一年,多则需两三载,耗时太长。既如此,一旦岛夷反叛,朝廷难以调兵镇压。所以对待西洋,只能用第二种方法,循序渐进,徐图化之。此举虽慢,但却稳妥。周天子之所以不取楚、越,而行册封,也是因为当时南北交通不畅,且朝廷力有不逮的缘故。待到数百年之后,南北交通畅通,楚、越亦承沐王化日久,风俗与中国无异,秦、汉二朝携一统之势收土纳民,便就水到渠成了!今之西洋,就是当年之楚、越,故朕也只能效法周天子,先将其册封,以为外藩。假以时日,海船必然会比现在更加坚固,航速也更快,加之当地华夏风气也已成气候,届时朝廷再收土纳民,便就轻而易举!”说完这一句,永乐想了想,又郑重补充道:“不过这第二种方法也有坏处,就是时间较长,且此其间,华夏之于夷狄之教化需一脉相承,若一旦中止,则夷风复炽,开拓大业很有可能就此半途而废,譬如西域,虽汉、晋、隋、唐都有经营,但却时断时续,文化不得以彰,以致千年之后,其仍未融入华夏。鉴于此,朕才要将下西洋定为常制。尤其是开头几次,务须频繁,以使我华夏风气尽快在当地扎下根基,其后数百年或可缓之,但亦不可断。否则朕一番心血,必将付诸流水!”
    高煦这才明白过来,继而对父皇的深谋远虑敬佩不已,再看永乐的目光中,景仰又更多了一分。
    郑和也颇受触动。但他想了想后,仍道:“陛下志存高远!不过奴婢仍有一事不明。今我大明幅员万里,海内富庶繁盛已极,而西洋诸岛隔着万里大洋不说,其地也荒僻贫瘠。像此等无用之地,值得我大明耗费如此之巨么?”
    “三保这话问的好!” 永乐微微颔首,随即深吸口气道:“想当初黄帝之时,中国民不过数千,地不过中原一隅,其势不可谓不弱。然四千年以后,我中华已是幅员万里,子民亿万,繁荣昌盛举世无双!朕问尔,我华夏为何能有此局面?”
    “这……”郑和稍一踌躇,旋答道:“奴婢以为靠的是两条,一为内修德政,右兴文化;二为化夷入夏,拓土开疆!”
    “不错!”永乐点点头,紧跟着又问道:“但若仅修德兴文,而不行同化开拓之事,我华夏能繁衍至今么?”
    “不能!”郑和毫不犹豫的做出了回答:“疆域子民,亦为国家强盛之基。若只修内政,那纵然富庶,国力也终究有限。譬如周之繁荣,远胜戎狄多矣,但若其不行封建开拓事,而仅固守西岐旧地,那幽王之后,便再无中国;汉若不一统华夏,也无实力抵御匈奴;再者如五胡乱华,若无汉、吴、西晋开发江南,永嘉南渡便不可行,那只怕等不到孝文改制,杨隋勃兴,我华夏文明便已先消亡!” 说到这里,郑和眼光一亮,叫道:“奴婢有些懂了。开发蛮荒之地,虽一时有损国力,但一朝功成,其收获却百倍于当初付出。我华夏正是靠着不断开发荒域,才得以繁衍壮大。而这繁衍壮大,又倒过来保护我中国不受夷狄欺凌,保护我文明不至被野蛮摧毁!”
    自顶
    @铁血中华俾斯麦 2012-02-15 13:15:35
    @江汉逸士  回复日期:2012-02-13 15:22:33   回复
    铁血中华俾斯麦 2012-02-13 13:25:43
    -----------------------------
    呵呵 最重要的是 永乐是出品人 砸钱的 呵呵
    @黔史通1 2012-02-15 21:46:56
    呵呵 是我看错了。不过贵州在永乐11年正式建省前倒也归云南布政司管,
    ............................................
    分归四川行省和湖广行省,好像没云南布政使什么事
    -----------------------------
    恩 明史中载,民政归川、湖、滇三省布政司。之前查史料时疏忽了,只记得云南了 。。。。。。。。
    “三保能举一反三,着实难得!”永乐笑着夸奖了郑和,旋将目光瞄向《大明混一图》中位于真腊下方的广阔海洋处,似在憧憬着大明的未来,良久方有些激动的道:“今之经营西洋,一如历朝历代经营楚越巴蜀。在华夏经营楚越巴蜀之前,其亦是瘴疠不毛之地。为将其纳入华夏,历朝历代俱都耗费无算。但一朝功成,我华夏所得却是万代之利!再看今日之江南、湖广、四川,已取代中原、关中,成为我华夏繁盛之根本。我等坐享其利的同时,难道不该感念先人的先见之明么?”
    经过永乐的开导,郑和大致明白,但心中仍有一点点小疑惑未能解开:“不过西洋毕竟与南方不同。其多为岛屿,土地有限;且与中国隔着重洋,往来交通终不能与内陆相比;以臣看来,这等地方即便入夏,也未必就能如江南、湖广一般,成为华夏未来之根基。”
    “岛屿倒是无妨。我华夏以农耕立国,只要那里适宜耕种,与我国力有所增益便可。至于尔所言之根基……”永乐忽然一顿,接着道:“朕倒以为,若至非常之时,其倒未必不会成我根基所在!”
    “非常之时?”这下不光郑和,就是一旁的高煦也都疑惑不解。
    “朕是从宋室之亡中得到的教训!”永乐的神色忽然显得有些凝重:“方才尔曾言,道德文化与疆土子民同为华夏富强之根基。宋室亡后,蒙元继其正朔,然元室出身戎狄,不知文化之于国家之用处,故其不仅不尊孔孟,不习教化,反对我璀璨文明倍加摧残,致华夏千年诗书典则、礼仪人伦几近毁灭,道统几至于绝。此诚为我中华开天辟地以来之最大浩劫也!先帝曾言:胡人无百年运!故疆土子民沦陷,最多百年可复;可文化道德之沦丧,则或千年难补。朕之所以要修《文献大成》,便是想以朝廷之力,尽可能的挽救道德文化,但也只是亡羊补牢,那些百年中已消亡之学说、经典乃至于工匠技艺,现都已无法复得。朕每思于此,便觉痛心疾首。痛定思痛,朕悟得一理,便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自来中国外患,都源自北狄,万一有朝一日朝廷衰微,胡患再起,那不仅我大明,甚至我华夏又会有覆亡之忧。为避免重蹈覆辙,朕不得不未雨绸缪,为我大明,也为我华夏寻一条退路!”
    “所以陛下选定了西洋?”郑和这时已基本上全部明白。
    “不错!就是西洋!”永乐语调变的有些沉重:“胡虏骑射无双,远非汉人可及,故三代以降,中原屡遭胡虏蹂躏。南方虽多山川丛林,但若华夷弱强之比太过悬殊,那其亦不足为凭。当年金人屡次侵入江南,元人更是追至崖山,尽灭宋室,这便是明证。而西洋则不同。西洋诸岛与中国相距万里,中间又隔着大洋,胡虏骑射再强,也只能望洋兴叹。昔蒙元横扫海内,铁骑所到之处无人能敌,但一旦乘舟出海,却先败于日本,后败于南海。以至强之蒙元,尚不能灭至弱之岛夷,那若将岛夷换做我大明,要隔海自保岂不更有把握?故以西洋为退路,万一中土沦丧,我大明便可退避西洋,以延续宗庙社稷,保存道德文化。待到胡人气数已尽,我则可卷土重来,再图中兴。退一步说,即便届时大明已无能力复国,但只要中土道统再续,那西洋至少可以将所保存之道德文化反哺新朝,果如此,我华夏复兴就将事半功倍,而朕作为肇始者,也算为天下做了一件大好事!”说到这里,永乐又补充道:“当然,这只是以备万一。下西洋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化夷入夏,以拓疆土,增我华夏国力。此外,大功告成之后,彼等蛮夷从此亦可尽享文明,于他们亦是好的!此等既利己又利人之举,朕身为天子,又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下西洋,竟蕴含着如此深邃的兴衰道理!听完永乐的讲述,高煦和郑和先是震撼,继而深深为永乐之眼光和见识所折服。郑和向着永乐的行了个齐眉大揖,心悦诚服的道:“陛下高瞻远瞩,圣虑深远,纵历代贤王亦难企及。奴婢得以随侍圣主,承蒙教诲,实是三生有幸!”
    自顶
    恩 再自顶
    @九翼天使_9e 2012-02-17 21:40:56
    不过这第二种方法也有坏处,就是时间较长
    是第一种方法吧?
    -----------------------------
    没有啊 就是第二种啊
    @lee_qinghe 2012-02-19 14:17:53
    我挺喜欢看历史瞎说的,包括江汉兄的这本《永乐风云》,目前我看了一下这些:
    夏商周:
    春秋战国:孙皓晖《大秦帝国》
    西汉:
    东汉:......
    -----------------------------
    根据你提供的书目,历史文学方面可以再去看看刘思奋的白门柳和唐浩明的张居正。其实新宋也不错,虽然是架空,但是是架空中极为少见的真正有内涵的书。唐代以前的,限于史料等各方面因素,很难有文学佳作出现,除非像大秦帝国这样口碑非常好的,否则就不要买了,就我所见绝大部分都是大路货和骗钱书。
    哦 之前打错了 是唐浩明的《张之洞》
    @独孤浪子110 2012-02-18 16:23:22
    来看望江汉兄来了!顶!
    -----------------------------
    欢迎浪子兄
    @石港 2012-02-18  22:07:35
    顶顶更健康
    春节过后比较忙
    问江汉兄好
    呵呵
    -----------------------------
    石港兄好^_^
    “恩……”永乐满意地点了点头,旋又将目光转向高煦,出声唤道:“煦儿……”
    “唔……”高煦还沉醉在永乐描绘的宏伟蓝图中,此时听得父皇发问,他先是一愣,继而赶紧躬身道:“儿臣在!”
    永乐郑重道:“西洋迢遥万里,领兵之职,必须是可靠之人方能胜任。尔素与五府中人相熟,便为朕荐几个合适之人过来!”
    听了永乐的话,高煦先是一愣,随即脑筋一转,不由暗暗叫起苦来。
    永乐虽然未有明言,但话中意思却十分明白:所谓可靠之人,那自然就是指跟着他起家的燕藩旧将。可这帮燕藩旧将高煦是知道的,马上征战,他们个个都是好手;但要说到统领舟师,别说他们中间没人在行,就连粗通水性的都找不到几个。永乐即位后,曾经指派好几个靖难功臣充任水师统领,可这帮人莫说出海,就是在江上,一个浪打来也是双腿发软。前两年走海路运粮去北京,永乐原意是想启用燕藩旧将为总兵,可他们个个避之唯恐不及,最后永乐无奈,只得由当年渡江时献舟归附的平江伯陈瑄充任。北上运粮不过是近海航行,便已被燕藩旧将视若畏途,真要是统领水师远航西洋,那他们还不哭爹喊娘?最关键的是,燕藩旧将大都与高煦关系莫逆,是他在朝中立足的基石所在。让他去办这种赶鸭子上架的得罪人差事,这不是自己拆自己的台吗?想到这里,高煦干笑一声道:“父皇明鉴,要说靠的住,那自是燕藩的老人无疑。不过他们大都没出过海,水战更都是门外汉。让他们统领水师远赴重洋,万一误事可怎么办?”
    “这个无妨!”永乐却不以为意的道:“下西洋也不是旦夕便要成行,先把人选定下来,这段日子抓紧学习便可。真到出发时,朕也会从闽粤直浙等地水师中挑选精干者辅佐。而且此番出洋,主要还是招抚番夷,舟师不过是为郑和他们护航,以防万一;何况首次出航,也只为熟悉西洋情况,并不会走的太远,正好给他们一个历练的机会。”
    见高煦欲又在劝,永乐一摆手道: “尔无需多说,这里间的难处朕心中有数。不过朕已下定决心,要在西洋干出一番大事业;可放眼当今朝廷,善驭舟船的就一个陈瑄,他既要给北京运粮,还要防备倭寇,再让他出使西洋,这如何忙的过来?”说到这里,永乐遇着脸上露出一丝坚毅之色道:“朕意已决,为长远计,必须尽快栽培出几个浪里白条来。如今五府中无事武将太多,早该放他们出去做事了。尔需细心查访,待寻到合适的,可多晓以利害。他们也都是久随朕之老人,如今又深受国恩,坐享高爵厚禄,岂有不为国出力的道理?”
    永乐说的轻巧,高煦听在耳中却直叫苦不迭。可为难归为难,话说到这份儿上,高煦也不敢再争,否则父皇就得怀疑他有意推诿了。无奈这下,高煦只得强咽口唾沫,苦笑一声道:“既然如此,儿臣领命便是。只是这事急不得,寻访劝说都要费功夫,还请父皇将时限定的宽泛些。”
    “恩!这是自然”见高煦答应,永乐心中十分高兴,又扭头对一旁的郑和笑道:“总兵的事已有眉目,使团这边也不能闲着。这两年沟通番夷,使者都是内臣充任,这次又是尔当正使,那副使人选便也从宫中选拔。尔是内官监太监,内臣皆是尔之下属,这人选便由尔去挑,务要找些精干之材。至于通事、向导,尔可去鸿胪寺和行人司找,朕自会下旨,命他们尽心配合。”
    “奴婢领旨!”郑和可没高煦那多顾虑,眼见建功立业之机摆在面前,这位三十出头的青年内官神采奕奕,当即拱手领命。
    “还有!”永乐想了一想,又补充道:“朕已在龙江建船厂,命工部督造海船,接下来还要扩大规模,尔闲暇时也可去那里看看。此次出使路途遥远,船需坚实牢固。尔要细心些,莫让工部那帮匠人偷工减料。一旦出海,出了岔子可了不得。”
    “奴婢明白。奴婢明日便去龙江!”
    “好了!”永乐满意的点了点头,旋露出几分慵懒之色,一挥手道:“照朕所言尽心去办,道乏吧!”
    “儿臣告退!”
    “奴婢告退!”
    怀揣着迥异的心思,高煦与郑和一齐行礼告退。
    @爱上浮云的美妙 2012-02-20  08:03:46
    江汉兄,你上面提到永乐帝下西洋有一方面是为了避难作准备,为了保存华夏文明之根本。这让我想到中华民国,当年蒋某战场不敌,败退台湾,也算是保存了中华复兴的火种吧!从这方面看,永乐帝深谋远虑,蒋公功不可没!

    -----------------------------
    呵呵 这个不予置评^_^
    @风月皆梦 2012-02-21 09:30:33
    最近,你好风光啊!我们都在向你学习,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
    汗,风光二字从何说起啊。。。。。。。。。。。
    @黔史通1 2012-02-21 11:48:49
    早上好
    -----------------------------
    兄弟也好 呵呵
@爱上浮云的美妙 2012-02-21 18:35:10
    但愿在不久的将来,华夏文明能够理性的回归,大中华文化重新焕发出柔和而又华美的光芒。

    -----------------------------
    回归是必然的,而且不会太久,但关键还是要如何重组,这个何其难也。。。。。。,从本质上说,明灭元和民国灭清后的重组都不是太成功,后面的就不说了。只希望这次重组能够顺利,阵痛期短些,呵呵,不然这个文明真的快over了。兄弟的理性这个词用的好 呵呵
首页 上一页[61] 本页[62] 下一页[63] 尾页[6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午夜咖啡馆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11-24 09:23:22  更:2021-11-24 09:32:43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