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强行抽丁、抓丁,把贫苦子弟捆绑到军营逼迫当兵。这里简单地说一下国民政府的兵役制度。抗日战争以前,国民政府实行的是募兵制,即雇佣兵制度,招募年满二十至二十五岁的青年志愿者充当职业军人,按照军阶发给足以养家糊口的薪水,其待遇高于工厂工人和政府公务员。抗战爆发后实施征兵制,即国民义务兵役制度,无偿征集十八岁至四十五岁的男子充任国民兵,平时接受国家规定之军事教育和训练,战时依国民政府之命令服兵役。《兵役法》规定常备兵中的上等兵、特业兵的年限为三年,一等兵、二等兵的年限为两年,辎重输卒为半年。国民兵壮丁以保、甲编制为基础。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推行“管、教、养、卫”制度。所谓管,即清查户口,组织管理壮丁;教即宣传三民主义,教育壮丁提高思想文化水平;养即摊派捐税,扶助孤贫病残;卫即抽选壮丁,编练民团,平时生产、自卫、防匪、剿匪,战时从军打仗。保长、甲长由民选产生,报上级任命。各甲各保按照居民的出生年月,建立户口名册和壮丁名册。各乡(镇)根据各保、甲户籍,按壮丁年龄适合服兵役条件的登记造册,建立国民义务兵档案,送县兵役科备案。每年进行壮丁抽签,谁抽中签,谁就要去当兵。每次征兵数额分配到各乡镇。各乡镇再按照人口比例,责成各保依照中签的号码顺序,将应服兵役的壮丁送到县兵役征集所集中。然后由接兵部队到县兵役征集所会同县兵役监察委员会验收。所谓国民义务兵役制度看起来很严密,实际上各乡(镇)保甲的户口报得很不确实,于是查报壮丁便成了办事人员徇私舞弊的手段。有钱、有权、有势力的地主豪绅,即使户有数丁,也隐瞒不报,根本免除了调查抽签。贫苦家庭即使是单丁独子,也照样填报。有时县里派员到各乡(镇)视察,各乡(镇)头面人物一请客,二行贿,视察人员就昧着良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凭乡(镇)、保、甲长随意申报。到开始办理新兵征集的时候,出征的全是贫苦人家的壮丁,甚至贫苦家庭的单丁独子,也不能幸免。然而征兵越征越多,慢慢征到比较有钱的家庭,就一变而为雇买壮丁顶替。起先是由应征的人家自己变卖房屋或东挪西借,自己雇人代替当兵,以后又变为由保、甲长统一雇买,家家都要摊钱。有壮丁应该出征的要出钱,没有壮丁或已经出征的家庭,即使只剩下老弱妇幼,也要出钱。雇买的新兵质量很差,逃跑很多。大致情况是平日游手好闲、吃喝嫖赌,吸食烟毒的懒汉二流子之类,没钱花了,就去卖顶壮丁。卖顶壮丁得到的钱,送给交兵的一小部分,再送给接兵的一部分,自己得大部分,上下买通了,就可以在行军途中寻找机会逃跑。又到其它地方再次卖顶壮丁。这样反复不止,成了兵痞,自卖自身,靠此为生。保、甲长见到逃回的兵丁也不过问,等到上级下令再征兵时,就另外雇人补充,他们从中再次谋取利益。从县长、兵役科、接兵部队到乡(镇)、保、甲,层层营私舞弊,敲诈勒索。内战期间,肯卖兵的人并不多,雇买壮丁相当困难,保、甲长只能抓到处抓壮丁。 ==================================================== 狗娃:我路过麻田铺的时候,孙保长他们正在麻田铺抓壮丁,弄得鸡飞狗跳,人心惶惶的。麻田铺的男丁东躲西藏,我正好撞在了他们的枪口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