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小说文学 -> 〖天涯头条〗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 正文阅读 |
[小说文学]〖天涯头条〗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第165页] |
作者:V哥掰谎 |
首页 上一页[164] 本页[165] 下一页[166] 尾页[19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第82回原文)宝玉见二人去远了,仍将书往桌上一掷,往床上躺着去了。麝月进来,宝玉道:“若他们再来,你提前递个暗号,桌上时时放着本书备用。”麝月笑道:“二爷这番做样子从此可累的慌了,我们做下人的也陪着担惊受怕。”宝玉道:“叫你来教我。”麝月笑着回里间做针线。 |
宝玉不读书的严重后果 想想我们儿时硬着头皮学的那些到现在都几乎用不上的数、理、化之类让人头疼之极的知识,面对无数的大考小考,宝玉厌学的态度让我们感同身受,可惜的是我们没有他那样的福气,没有专门的丫头帮着我们望风。而麝月对宝玉的挖苦似乎也有些当年袭人劝戒的影子,要不说麝月是袭人之副呢,两个人同属“钗党”,所以自然有类似的性格,好在麝月没有袭人那么强的强迫症,没有一天到晚变着花样地苦劝,但她还是在影射后回的宝钗,在第二十回里有一条批语说得很明白: 〖庚、己、戚、蒙双夹:闲闲一段儿女口舌,却写麝月一人。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弊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依从此话。可见袭人虽去实未去也。〗 也就是说麝月是“袭人之副”,自然也是在影射宝钗,而宝玉顶的一句“叫你来教我。”应该说也不是随口一说,应该是后来宝玉对待宝钗劝自己读书的一种伏笔。所以作者心思缜密,往往在这样细小的地方把自己的想法和后回的影射展示出来。 “后四十回”续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八十回以后的惨烈的故事全都去掉,改成了平淡无奇的情节,而且还把故事拼命拉长了,跟篇幅长了能赚多少稿费似的,为此续书人也不顾书中很多人物的性格是不是与前八十回里的描写合不合得上,这些角色一个个不仅变得很木纳,成了行尸走肉,甚至很多言行与前面完全相反。 |
宝玉是一个极恶读书之人,在前八十回有很多描写,比如在第十九回里袭人就说过: 袭人道:“第二件,你真喜读书也罢,假喜也罢,只是在老爷跟前或在别人跟前,你别只管批驳诮谤,只作出个喜读书的样子来,也教老爷少生些气,在人前也好说嘴。他心里想着,我家代代念书,只从有了你,不承望你不喜读书,已经他心里又气又恼了。而且背前背后乱说那些混话,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名字叫作‘禄蠹’;又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这些话,你怎么怨得老爷不气?不时时打你。叫别人怎么想你?” 而在文革时期的传统“红学”认为宝玉不喜欢读书是一种反封建行为,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甚至初步的民主精神的表现!雷死人不偿命的感觉。无论如何宝玉不喜欢读书是根深蒂固的,当然这些都有着浓厚的时代烙印。然而在“后四十回”续书中居然有宝玉给巧姐讲《女孝经》,让人目瞪口呆,这是在第九二十回《评女传巧姐慕贤良 玩母珠贾政参聚散》: 贾母笑道:“好孩子,我一早就起来了,等他们总不来,只有你二叔叔来了。”那奶妈子便说:“姑娘给你二叔叔请安。”宝玉也问了一声“妞妞好?”巧姐儿道:“我昨夜听见我妈妈说,要请二叔叔去说话。”宝玉道:“说什么呢?”巧姐儿道:“我妈妈说,跟着李妈认了几年字,不知道我认得不认得。我说都认得,我认给妈妈瞧。妈妈说我瞎认,不信,说我一天尽子顽,那里认得。我瞧着那些字也不要紧,就是那《女孝经》也是容易念的。妈妈说我哄他,要请二叔叔得空儿的时候给我理理。”贾母听了,笑道:“好孩子,你妈妈是不认得字的,所以说你哄他。明儿叫你二叔叔理给他瞧瞧,他就信了。”宝玉道:“你认了多少字了?”巧姐儿道:“认了三千多字,念了一本《女孝经》,半个月头里又上了《列女传》。”宝玉道:“你念了懂得吗?你要不懂,我倒是讲讲这个你听罢。”贾母道:“做叔叔的也该讲究给侄女听听。”宝玉道:“那文王后妃是不必说了,想来是知道的。那姜后脱簪待罪,齐国的无盐虽丑,能安邦定国,是后妃里头的贤能的。若说有才的,是曹大姑、班婕妤、蔡文姬、谢道韫诸人。孟光的荆钗布裙,鲍宣妻的提瓮出汲,陶侃母的截发留宾,还有画荻教子的,这是不厌贫的。那苦的里头,有乐昌公主破镜重圆,苏蕙的回文感主。那孝的是更多了,木兰代父从军,曹娥投水寻父的尸首等类也多,我也说不得许多。那个曹氏的引刀割鼻,是魏国的故事。那守节的更多了,只好慢慢的讲。若是那些艳的,王嫱、西子、樊素、小蛮、绛仙等。妒的是秃妾发、怨洛神等类,也少。文君、红拂是女中的……”贾母听到这里,说:“够了,不用说了。你讲的太多,他那里还记得呢。”巧姐儿道:“二叔叔才说的,也有念过的,也有没念过的。念过的二叔叔一讲,我更知道了好些。”宝玉道:“那字是自然认得的了,不用再理。明儿我还上学去呢。 宝玉居然这么有学问呀?还教巧姐他以前自己最讨厌的东西,所以感觉这个续书人纯属胡扯,根本就是有意违反作者原意。 |
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现在天涯正在评选2014年最佳作品,我的贴子已经进入了前三名,希望有更多喜欢“红学”的朋友帮我投票,争取争得第一名,谢谢!投票地址: http://ebook.tianya.cn/bishai/HotBook14/index3.html |
@V哥掰谎 6244楼 2014-05-27 20:06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衔玉而生”来暗示一个“国”字呢?有什么特别的含意吗?在第三回里黛玉说过:“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可书中从来没有说过宝玉的大名是什么,他一直只被称为宝玉,这是不是很奇怪呢?他的名字也与贾家其他人很不一样,他的同辈人都是“玉”字辈儿的人,名字里都有一个“王”字旁,比如“贾珠”、“贾珍”、“贾琏”、“贾琮”、“贾环”,而书中只提他的小名,而全书第一大主角却从来没有人提到他的大名!是不是我们应该仔细想想他的大名到底应该是什么呢?曾有专家经过一生的研究,最后最终确定了…… ----------------------------- @幽幽磨磨唧唧 2015-01-11 17:21:46 我比较赞同楼主说法 但有一疑问 家住江南本姓秦 姓秦好理解 家住江南怎么讲? -----------------------------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下周五的微信公众号里公布,希望你关注一下,就可以知道了:公众号为:vgilhm |
(第82回原文)且说贾政同贾赦谈及家事,贾政道:“宝玉近来越发比头几年散荡了,不肯念书。如今可更好了,天天在园子里同姊妹们顽顽笑笑,同那些丫头们混闹,把自己的正经事总丢在脑后,就是做得几句诗词,也不见得如何。比如应试选举,到底以文章为主。他在这上头倒没有一点儿本领。我嘱咐他自今日起,再不许吟诗做对的了,单习学八股文章。限他一年,若再毫无长进,他也不用念书了,我也不愿有他这样的儿子了。”贾赦笑道:“我看宝玉相貌还好,做诗也颇有灵性,只是一个人在家里念书,怎么静的下来?还是到学堂里读书,有众人陪着,也不浮躁。“贾政道:“学堂里有几个孩子邪魔歪道的,我才不让他去。”贾赦道:“把那几个坏孩子撵出去,还让宝玉进学堂读书罢。蓉儿、蔷儿、环儿都在里头学着呢。”贾政便吩咐李贵说了,不许金荣等人进学堂,李贵答应着去办了。从此宝玉又被父亲叫到学堂读书,虽有一万个不情愿,也不敢不依。贾家学堂离此一里之遥,这学中都是本族人丁和些亲戚的子弟,有官爵的或贫穷无依的俱入此中肄业。那回所表的龙蛇混杂之下流同窗,如香怜、玉爱、金荣之流皆被逐出学堂,不许进来了。金荣虽气不忿,然亦无可如何了,只得离了这里到别处习学去了。薛蟠本不大来学中应卯,如今又走了几个多情俊俏的小学生,因此也来得少了,不过闲了赶来寻几个故交调笑厮混一番,每日家仍被金桂、宝蟾拘束着。贾蓉虽有妻室,贾蔷年纪尚轻,然尚未取得功名,因同贾环、贾兰、贾菌依旧在学中上学。 |
宝玉二次入学堂 在第八十二回这段描写里把宝玉不喜欢读书的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应该说不但合情合理,而且活灵活现,我相信很多厌过学的朋友都会对宝玉的做法感同身受,因为实在是太真实可信了!而贾政对宝玉的态度一如既往,而且感觉他对宝玉彻底有些绝望,而他恨之越狠,实际上是爱之越强,贾政可算得上是个合格的父亲,至少应该是封建社会的模范,然而宝玉却不是个合格的儿子,连混个文凭的心都没有。知子莫如父,贾政算是把宝玉看透了。但是为了宝玉的前程,所以还是要好好地逼他一逼。我忽然有一种感觉,似乎宝玉的不才和不肖身上本身也体现着明末整个国家和政权的堕落,因为那些上上下下沉浸在一种不求上进、醉生梦死的氛围之中,宝玉的个性也是这些问题的集中体现,所以宝玉身上的寓意应该还是很丰富的。 另外,早有人提出《红楼梦》有些地方内容似乎有些重复,比如在第三十七回里宝玉和园子里的姐妹们已经结了“海棠社”写诗了,为什么非要在第七十回里重建“桃花社”呢?再有,在第六十四回里黛玉悲题了《五美吟》,这里有一条批语: 〖蒙双行夹批:《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 根据批语提示,在八十回以后应该有《十独吟》,究竟有没有,人们一直在争论,然而在这回里居然真的出现《十独吟》了,虽然让人很兴奋,但也让人很困惑,因为前面已经有《五美吟》了,为什么非要在第八十二回里黛玉写《十独吟》呢?这不重复吗?作者是在骗稿费吗?而本回宝玉二次进学堂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本来在第九回里已经描写过他去学堂了,为什么在这里非要再描写一番呢?让人感觉似乎有了轮回。其实不光如此,书中将有的情节用不同的展示方式重复出现了五次以上呢!只是大家很少注意到这些地方。 |
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此书的框架,需要一定的悟性才能看懂,对于这些问题我有专门的文章进行介绍,我在这里仅提醒一下,也希望大家能自己感悟出来,至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三十七回里的“海棠社”给人的感觉很喜庆,大家很欢乐,跟前当时的氛围结合得很好,要知道在五十五回以前整个就是一派安乐祥和的气氛。而到了第七十回里重建“桃花社”就完全不一样了,尤其是黛玉《桃花行》,悲剧味道极浓,所以这些都不是作者顺手胡写的,因为两个诗社创建的时间从结构上看分别对应着两个不同的时代,“海棠社”应该对应的是天启年间,而《桃花行》应该是在影射黛玉之死的崇祯十七年,这一点跟《葬花吟》一样。而更让人吃惊的是《五美吟》和《十独吟》,实际上它们所对应的第六十四回和第八十二回是完全相同的位置和影射的时代,甚至包括文字结构,自然会有一种重复感,正因为如此,所以作者才写了类似的故事,这跟《桃花行》和《葬花吟》是影射同一事件和时代是类似的。而历来人们很重视《葬花吟》,其实《桃花行》也很重要,甚至可以说两个是等同的,可惜的是很少有人知道它。估计我刚说的这些大家还是没有明白,甚至更晕了,没关系,以后看我的相关文章就懂了,真的要搞清楚了这些问题,那此书的框架就真的看懂一大半了。 宝玉第一次进学堂的意义还是很深远的,应该有几重含意。首先因为全书第一个九回单元主要以介绍人物出场为主,因为全书刚刚开始,所以需要介绍贾家上上下下的情况,这部分的描写是为了让读者有一种由远即近的感觉,也就是说这九回中人物的第一次出场往往非常重要,对他们未来的结局有着很明显的伏笔的作用。 |
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现在天涯正在评选2014年最佳作品,我的贴子已经进入了前三名,希望有更多喜欢“红学”的朋友帮我投票,争取争得第一名,谢谢!投票地址: http://ebook.tianya.cn/bishai/HotBook14/index3.html |
(第82回文)话说这日代儒拿着书本进来,看见宝玉在西南角靠窗户坐着,两套旧书摆在花梨小桌上,纸墨笔砚都搁在抽屉里藏着。代儒便讲起经书来。贾蓉、贾蔷、贾环作样子捧书看着,才一会子就不耐烦了,又和几个猾贼小声叙谈起来。原来郊外村子有个老儒生考功名一辈子了,仍未死心。贾珍便督促贾蓉、贾蔷效仿那老儒生再来读书。宝玉也心不在焉的东张西望。代儒讲累了,出去一会子。忽听窗外有人伸头笑着唤环三爷,贾环忙从窗子里接过点心。宝玉抬头一看,原来是贾环的小厮钱槐,来讨好主子送吃的,贾环又洋洋得意望着各位。 |
钱槐是何人? 宝玉在学堂里的样子很“萌”,跟我在小学的时候上毛笔课的样子几乎一模一样。而代儒讲经书的样子也与我们现在的学校课堂里很象,中国古代还是很重视教育的。那时的学子们至少了得捞个秀才的身份,但做了秀才只意味着身份,而不意味着你有收入或可以做官,考中举人就完全不一样了,但中举难度很大。宝玉对这个没有兴趣,但他以后要世袭贾政的官职,继承家业,还是要有一定的身份的,所以贾政总是说让宝玉用八股文混口饭吃都这么难。这里提到的那个老儒生跟孔乙己有一拼,我们现在都骂科举制度害死人,其实这个制度在古代来讲还算是最科学、最先进的。因为在科举制度之前中国实行的是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点跟现在的印度很象,所以贵族天生就可以做官,而穷人永无翻身之日。科举制度打破了这一点,也就是说穷人可以通过考试而做官,从而不再是有等级制度。中国古代讲究的是有学问的人管理国家,这在农耕文明里算是相对先进得多的制度了,这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两千多年的根本原因。 然而物极必反,到了明末文人集团做大,于是党争不断,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你争我斗的,把官场搞得一团糟,所以有人说过明亡于党争。所以在第三十六回里宝玉对文官有过一段非常激烈的批判: “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污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蒙侧批:此一段议论文武之死,真真确确的非凡常可能道者。〗〖庚辰眉批:死时当知大义,千古不磨之论。绮园。〗 作者的身份确实很奇怪,居然猛夸魏忠贤,大骂文官,似乎他的立足点要比那时的时代的人高明得多,并非拘泥于自己身上或自身小圈子的利益。 |
作者在刚才这段八十二回的原文中找个理由把贾蓉、贾蔷、贾环等人也一起搞到学堂里来,应该说用心极为“险恶”,就是想通过这些人的争斗来反应后面的故事,也算是一种真事将现的描写,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这些文字。 而这里出现了一个角色叫钱槐,应该说让人很意外,因为他在前八十回中出现得很简单,几乎没有什么表现,是在第六十回中: 内中有一小伙叫唤钱槐者,乃系赵姨娘之内侄。他父母现在库上管账,他本身又派跟贾环上学。因他有些钱势,尚未娶亲,素日看上了柳家的五儿标致,和父母说了,欲娶他为妻。也曾央中保媒人再四求告。柳家父母却也情愿,争奈五儿执意不从,虽未明言,却行止中已带出,父母未敢应允。近日又想往园内去,越发将此事丢开,只等三五年后放出来,自向外边择婿了。钱家见他如此,也就罢了。怎奈钱槐不得五儿,心中又气又愧,发恨定要弄取成配,方了此愿。今日也同人来瞧望柳侄,不期柳家的在内。柳家的忽见一群人来了,内中有钱槐,便推说不得闲,起身便走了。 以前我们看到这里只当成是闲文,而实际上这里面大有玄机,我在关于五儿一文中进行了专门的分析和介绍。我说过书中越是小人物,他们的名字越直白易懂,而我们看钱槐这个名字就很有意思,“钱”,其中有“金”字旁,似乎跟满清有些关系,繁体的“钱”写成“錢”,右边居然是两个“戈”字,应该说这意味着早期的钱币形状象戈一样,然而在本书中是象征着兵器、战火。 |
@星月永恒986 2015-01-14 00:58:34 楼主双重标准,由着自己的喜好来,为自己的观点旁证。宝钗劝读书他就是满清,怎么湘云劝读书反倒成大明了呢。一说别的本子映射不对等是篡改,而自己认定的本子影射不对却说如果全对等会显作者死板。楼主认定后四十回是狗尾续貂,现在倒好拿来当正本解读。本人欣赏楼主见解,不是来砸场子的,只是奉劝楼主不要太过自信,一路打自己嘴巴,自绝于粉丝看客,岂不和“红学派”无异? ----------------------------- 宝玉身上的影射比较复杂,除了“传国玉玺”、“皇权”和拒绝仕清的文人以外,还有一层应该是“国运”,所以在第三回两首《西江月》里才把他描写得那么不堪,“于国于家无望”,也正因为如此大明才亡国的。劝宝玉读书的不仅宝钗和湘云,还有贾政,王夫人,以后在第八十二回里的黛玉。宝钗是满清的原因不是因为劝他读书,她象征满清的证据很多,这方面我的论述也不少,但宝钗要管教好宝玉的意思跟别人劝宝玉读书自然就不一样了。也就是说大象征大明的人本希望改变国运而失败,最后亡国,象征大清的人自然也要努力尝试一下,以图江山永固,但这是作者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才让宝玉弃宝钗而去。《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是不是正本鉴定的角度很多,这方面你看我的分析就知道了。 |
(第82回原文)蓉蔷不以为然,唤外头的自己的小厮道:“回去把好茶给我端了来。”只听有人应了一声去办。一时众子弟走到院子里讨得片刻闲暇,或说或笑,或聚做一团,或独个歪在阑干上小憩。这时钱槐往走廊上来,看见本族中有个贫寒亲友家的子弟名唤贾蓁的在墙边站着撕桂花瓣,笑着招手道:“你倒自个儿寻个清静了,这几日总躲着环三爷作甚,不就借几串子小钱打酒喝,把你唬的各屋子里躲。”贾蓁知他又来勒索,畏缩墙角怯生生道:“钱兄此话过矣,想近年世道艰难,生意不好做,做父母的连小儿的绵衣都未曾添置,那还有闲钱揣着买果子吃。这府里也一样的光景,可是大不如以前了,钱兄竟然不知道吗?”钱槐听了,上去就揪住贾蓁的衣襟,道:“你这话忒难听,莫非咱们抢你的钱不成?借几串子钱也是给环三爷买笔墨纸砚,又不是不还你,唬成那样,编派出这么一长串子废话来。”贾蓁道:“钱兄也借了多回,几曾还过?”钱槐一听,不乐了,举拳便要打人。贾蓁唬的慌忙往这边来,两个人推搡着嘴里说个不停。恰见宝玉过来道:“又怎么了,还不快住手。”钱槐笑道:“大家闹着玩呢。”贾蓉、贾蔷及众子弟都拥了过来,唧唧喳喳问有何事故。贾蓁道:“钱兄屡次借钱,从来不还,今日又要讨借,我家又不是开银铺的,那有钱给他。一句话不投机,他就要打人。”贾蔷听了不乐意了,因平日与贾蓁要好,见他被人欺负,便要来帮他一帮,喝骂钱槐道:“你算是那门子的主子,敢和蓁大爷要钱,简直是讨打!”说着抬手就是一巴掌,钱槐不敢还手,捂着脸嘟囔道:“这算什么,诸位装什么君子,这勒索敲诈的事还不是跟各位学的。”贾蓉听了,抬手也扇了他一头皮,道:“叫你胡说。”贾环挤进来嚷道:“是那个欺负俺们钱大哥了,我打不死他。”蓉、蔷冷笑望他道:“怎么,环兄弟想替你兄弟出气吗,是我们打的,怎么样。”贾环一时气急了,嚷道:“我管你们是谁,天王老爷也不怕,谁打的,我就得还过来。”贾蔷板着脸指贾环道:“你不过是姨娘养的,不听话就告诉你父亲教训你一顿,这里那有你说话的份。”说着又扇了钱槐一下子。贾环听他这番言语,似被人捅中了要害,当着众人挽不回面子,索性恼了,一边骂着一边伸手去打贾蓉。一时众人都动起手来,有帮贾环的,有帮蓉蔷的都打做一团。宝玉唬的急忙躲开了。院子里喧嚷一片,刚好代儒进来,喝令众人快快住手,众人才停手回屋子里,个个面上犹有怒色。代儒将众人狠狠训斥一番,暂时宁息了怨气。贾环,贾蓉、贾蔷从此各自拉帮结伙,成日不是欺负弱小,就是勒索子弟,越发厉害了。学堂里那些粗俗之徒都加到两派之中,时时寻衅吵闹,夸耀各人势力。 |
二次大闹学堂 这段描写有个细节很值得注意:“贾蓁的在墙边站着撕桂花瓣。”桂花应该是农历八月份开花的,所以有首老歌唱到:“八月桂遍地开……”,也就阳历的九月,按季节来算已经到了秋天。在第八十一回里多次在强调天气转凉,同时象征着表面故事里的天气以后背面故事中天下大乱满清时期即将到来的含意,而到了第八十二回里,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小的细节告诉了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具体的月份,逻辑上非常细致,一丝不乱。 贾蓁这个人在前八十回中只出现过一次,而且没有任何具体的描写,这个名字出现在第十四回秦可卿的葬礼队武的名单里,没想到隔了这么久居然再次闪亮登场了,有了很悲催的表现。而贾蓁居然一出场就是在撕桂花花瓣,一个大男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呢?而这一点却让我非常吃惊,这一点似乎也交待了他所象征的身份,因为宝钗似乎有过类似的举动,这是在第三十八回里: 宝钗手里拿着一枝桂花玩了一回,俯在窗槛上掐了桂蕊掷向水面,引的游鱼浮上来唼喋。 看到没有,宝钗也干过这样的缺德事!而且两个人糟蹋的也都是桂花,作者为什么非要人这样糟蹋桂花呢?我在前面说过,在《红楼梦》中花象征着美好的东西,象征着大明,象征着华夏文明。而象征着崇祯皇帝的黛玉将自己看成是花的化身,所以她非常惜花,才去葬花,而实际上是为了提前祭奠一下死去的自己。而宝钗正相反,她以花为食,吃完花以后浑身发出冷香,而且她还揪下花蕊丢到水里喂鱼,极不爱惜花,所以宝钗象征着满清,这些暗示再清楚不过了。而从刚才对贾蓁的描写中居然也有类似的举动!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推论,贾蓁同样是象征着满清这个阵营里的人,他应该是宝钗的“传影”。 |
而刚才这段文字非常精彩,然而也非常不幸,因为据《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的拥有者透露这部分情节有删节,本来还有大段的文字介绍两派人马之间恶斗的内容,可因为偷懒他没有将这些文字录入电脑,所以非常可惜,虽然我一再争取,但他一直没有将这些文字给我。但我相信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意思已经都交待出来了,我们可以体会出其中的寓意来,也就是指两股人马渐成气候,品行非常恶劣,道理非常败坏。 不过这段故事有些怪怪的,因为在第九回学堂大乱的时候宝玉还小,大约十二岁左右,而秦可卿死的时候书中交待贾蓉已经二十了,到了第八十二回,这中间经历了太多的时间,从表面的故事来看怎么也得五六年过去了,可学堂中的这帮人还是显得那么幼稚,算来二十多岁的贾蓉和贾蔷跟一帮小朋友打架似的,一点都不成熟。 我们再看看贾蓉和贾蔷,这里提到一句:“贾蔷听了不乐意了,因平日与贾蓁要好,见他被人欺负,便要来帮他一帮”,这样看来贾蔷跟贾蓁应该同属一伙的,应该同样象征着满清!所以这样看来贾蓉也跑不了,为什么书中一下子冒出这么多满清分子呢?我们不是一直以为宝钗一家人才象征着满清吗?我认为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除薛家以外这些象征满清的角色应该都是后加上去的,为的是在表现贾家家败的过程的惨死,另一个就是作者想从多个角度来反应满清是如何对大明巧取豪夺的。所以贾蓉和贾蔷的辈份在贾家最低,是草字辈了,贾蓁也是这辈里的人,似乎这是在骂他们是草寇。从前八十回对这二位的描写来看,他们确实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
(第82回原文)贾蓉因其父同自己妻子可卿有染,早生出怨恨,不肯听从贾珍训教,贾珍也觉十分尴尬,渐渐冷落了他,父子形同陌路。 |
贾蓉为何与贾珍反目 在第八十二回里忽然加入这些关于贾蓉与贾珍关系的话来,实在是让人有些莫名其妙,因为贾珍与秦可卿有染发生在第十回前后,而现在都第八十二回了,过去这么久怎么忽然又提到这件事呢?这显得有点太突然了,我们现在都知道现在看到的前八十回中关于秦可卿的故事都被删掉了,即使是这样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一些蛛丝马迹来,比如秦可卿死后贾珍哭得泪人一样,甚至想代她而死,还为她花巨资厚葬,贾珍忙前忙后伤心欲绝,而贾蓉却跟没事人一样,似乎死的不是自己的老婆,而是贾珍的。 也就是说如果贾蓉因此而早生自己父亲的怨恨,那早该气过了,为什么非要拖到现在这个时候才开始体现呢?难道前面贾蓉发火的情节也被删掉了?反正是一点迹象都没有保留下来,所以显然不太合理。而在那之后,贾珍和贾蓉父子之间也有一些交流,不但显得相处很和睦,甚至贾珍可以发脾气教训贾蓉。比如在第二十九回里,有这样一段: 贾珍道:“去罢。”又问:“怎么不见蓉儿?”一声未了,只见贾蓉从钟楼里跑了出来。贾珍道:“你瞧瞧他,我这里也还没敢说热,他倒乘凉去了!”喝命家人啐他。那小厮们都知道贾珍素日的性子,违拗不得,有个小厮便上来向贾蓉脸上啐了一口。贾珍又道:“问着他!”那小厮便问贾蓉道:“爷还不怕热,哥儿怎么先乘凉去了?”贾蓉垂着手,一声不敢说。那贾芸、贾萍、贾芹等听见了,不但他们慌了,亦且连贾璜、贾、贾琼等也都忙了,一个一个从墙根下慢慢的溜上来。贾珍又向贾蓉道:“你站着作什么?还不骑了马跑到家里,告诉你娘母子去!老太太同姑娘们都来了,叫他们快来伺候。”贾蓉听说,忙跑了出来,一叠声要马,一面抱怨道:“早都不知作什么的,这会子寻趁我。”一面又骂小子:“捆着手呢?马也拉不来。”待要打发小子去,又恐后来对出来,说不得亲自走一趟,骑马去了,不在话下。 大家看这段描写,贾珍很霸气,贾珍没有表现出一点内疚来,居然管得实在是过分,当众人的面羞辱贾蓉,可也没见贾蓉有这回里这样愤怒呀?连句话都不敢大声说。 |
贾珍也是,为什么上了自己儿子的老婆,现在又这样耍威风呢?父子之间似乎没有发生过什么事似的。 到了第六十四回,情况又不一样了: 却说贾琏素日既闻尤氏姐妹之名,恨无缘得见。近因贾敬停灵在家,每日与二姐三姐相认已熟,不禁了垂涎之意。况知与贾珍贾蓉等素有聚麀之诮,因而乘机百般撩拨,眉目传情。 什么是“聚麀之诮”呢?《礼记.曲礼上》:"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郑玄注:"聚﹐犹共也。鹿牝曰麀。"禽兽不知父子夫妇之伦﹐故有父子共牝之事。后以指两代的乱伦行为,估计就是父子二人同泡一个妞,口味老重了! 如果父子二人的关系不是特别好,怎么可能有这样共同的业余活动呢?所以从这些地方我们看不出贾珍和贾蓉有什么不和,甚至比一般人家的父子和好得多,有饭一起吃,有妞一起泡。可为什么到了第八十二回里出现了贾蓉也父亲贾珍忽然反目的描写呢?我想这其中有这样一些原因,一个就是说明作者为了配合全书的悲剧氛围,有意将贾蓉与贾珍的矛盾激化出来,让人感觉无论从气候到贾的氛围甚至到社会的大环境都有一种山雨欲来之势,可样的矛盾激化得有些牵强,原因虽然有,可过去得太久远了;另一个原因是很有可能第八十二回这些内容是后加上去的,甚至包括第十回前后贾珍和秦可卿爬灰之事也是后加上去的情节,或者说这些内容可能是在某次增删的过程中一起添入的,也就是说在比较早的本子中没有贾珍与秦可卿之事,这样一来就都解释得通了,所以从这些情节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此书所谓“增删五次”的过程的一斑。 |
关于“增删五次”到底都做了什么,我有专门的文章进行介绍,相信大家会翻然醒悟的。而在第八十二回里之所以要加入这样的内容,说明很有可能这一回之后的这些内容大部分也都是后加上去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影射满清的不仅有薛家人,还有贾蓉、贾蔷等人,搞得这么热闹,而我们却看不到薛家人跟贾蓉、贾蔷有太多的交流,因为原本的设计中没有这些人的。 如果贾蓉、贾蔷之流是在象征满清,于是我们会发现贾家所影射的这个概念是很大的,应该不仅是指明朝皇宫,因为这其中还包括满清甚至民变做乱分子。也就是说作者在这个框架下将满清的人也算在了早期大明的范围里了。但这似乎还是有问题,因为应该说在更早的本子里,薛家人可不算是贾家人,也就是说这是大明以外的人家,于是我们发现“增删五次”过程中前后的作者之间有了一些冲突。好在曹雪芹的手法高超,没有让读者看出太大的问题来,反而让这样的矛盾成了所谓“梦”的一部分。 而我们发现贾蓉、贾蔷的年龄应该比宝玉大,但二人的辈份却是贾家最低的,是草字辈儿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有意在贬低草字辈儿的人,意在骂他们是草寇,是辈份最低的。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前面我分析过贾环、赵姨娘以及钱槐影射的是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民变分子,于是我们发现这样的造反之人的辈份很尴尬,比草字辈儿的高,但比宝玉、黛玉等人的地位又低,也就是说这也是为什么作者有意安排贾环其为庶出的原因。 应一些网友的要求,我把我的文章进行了精加工,参考了大家的一些建议,还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更加丰富详实了,现在大家可以手机阅读,公众号为:vgilhm。也可以扫描这个二维码。 |
第82回原文)贾环见府中凤姐夫妇位显权重,自己竟有如同无,再兼品行难以服众,连父亲、亲戚皆不看重他,将来这家中还是贾琏夫妇、宝玉拔了头筹,不免心怀愤恨,要拉帮结派,自增势力,故同那些不良子弟结为党派,日子久了,益发学的流里流气,言语不恭不敬,德行恶劣起来,这也非一日酿成。宝玉则远远回避他们,不愿同他们合流。代儒也管个不住,只是叹息。 |
贾环的庐山真面目 在前面作者是想通过这段敲诈贾蓁的情节来突显钱槐此人的无耻本质,同时也体现了他与贾环在贾府中的低下的地位。在前面我分析出了钱槐的名字中“槐”是指逼死崇祯皇帝之人,所以他应该象征着明末的民变首领李自成、张献忠之流。贾环名字的谐音应该是“家患”,自然是指贾家之祸患,贾家象征着明朝皇宫,所以明朝皇宫之患自然也是指造反做乱的民变分子。这样看来钱槐和贾环的身份就呼之欲出来了,那他们两个到底谁象征李自成,谁影射张献忠呢?我觉得这一点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所影射的大的身份搞清楚了,这也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贾环和赵姨娘在贾家身份地位那么低,是因为作者视其为是家患,是祸患。但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贾环和赵姨娘无论如何还算是贾家人,也就是说这贾家的概念远应该不止是明朝皇宫,也可以同样象征着整个大明,贾环和赵姨娘只是大明中的祸患分子。在第十六回里有一第很长的批语中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我摘取其中的部分: 大族之败,必不致如此之速,特以子孙不肖,招接匪类,不知创业之艰难。 这同样是告诉人们贾家之败败于内部,而大明之亡亡于内乱,是不肖子孙招接匪类的结果,而异族满清不过是称乱便了个大便宜而已。 而在第八十二回里,小说所隐写的历史还处于天启年间,但其中也有清初的故事,写得很混杂,很少有人能真正看懂,如果想理解这一点,需要看我关于小说框架的文章。这时的贾环还没有成气候,还处于爆发前的酝酿之中,而作者将品质败坏的庶出的贾环对贾家的不满来影射暴民对国家不满的心态。 |
庶出的贾环本质上就让人看不起,而加上品行败坏,所以自然慢慢滑向了贾家的反面,作者也是通过这些不良行为的一点点的铺堑来渲染当时大环境的恶化,让人隐隐地感觉非常不安。其实在前八十回中,作者就已经给贾环和母亲赵姨娘定性了,这二位也是我们最为厌恶的人。而作者对他们的描写也非常有意思,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政公既有玉儿之后,其妾又生了一个,〖甲戌侧批:带出贾环。〗倒不知其好歹。只眼前现有二子一孙,却不知将来如何。” 贾环被算作贾家的人,自然认可他是大明的人,而他第一次被提及就说“不知其好歹”,还说不知将来如何,这就是在暗示其将来邪恶的本质。而作者有意在一些贾家重大的活动中不让贾环参加,比如元妃省亲时就提到的: 贾环从年内染病未痊,自有闲处调养,故亦无传。 感觉这是作者故意的,认为他的身份太够,不配参加。第八十二回里着重描写了贾环所象征的民变分子与贾蓉和贾蔷所象征的满清之间的矛盾,然而这个矛盾在前八十回贾环第一次正面出场就体现出来了。在第二十回里,他与莺儿因玩儿骰子发生了争吵,反应了他不讲理,而且很贪财,这也是那些也正是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造反的本质原因。而贾环和赵姨娘所影射的不仅是李自成、张献忠,应该也同时是明末所有民变分子的象征,甚至还有别的含意,这个要结合探春的原型来分析,也就是说作者真是一笔多用,尽可能地利用这样两个人的邪恶形象来发挥。 |
(第82回原文)且说王夫人想到园中众小姐年纪都渐渐大了,有几宗子亲事来日要办,便派小丫头请来凤姐一同商议。凤姐因那回捆绑了两个奴才,邢夫人向他求情放人,当着众人的面给他没脸,早灰心了大半,又绣春囊一事王夫人又疑到他头上,不免有了隐退之意,想返回宁府住着。便找了贾母道:“近来身子有些小恙,想回西府里调养,琏二爷又睹物思人,看着尤二姐的旧物伤心,我同他说了:咱们搬到东府里不过是替太太们分分心,如今家里没甚要事,我想同琏二爷还搬回宁府里去住着。老祖宗意下如何?”贾母知他近来受了不少委屈,皆因邢夫人而起,笑道:“也好,你就搬回去罢,过一阵子再搬回来。”凤姐点头应了一声告退了。今日忽见王夫人为府中众人婚事找他,便赶往荣府里来。 |
首页 上一页[164] 本页[165] 下一页[166] 尾页[19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
午夜咖啡馆 |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