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首页 -> 小说文学 -> 〖天涯头条〗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 正文阅读

[小说文学]〖天涯头条〗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第144页]

作者:V哥掰谎
首页 上一页[143] 本页[144] 下一页[145] 尾页[19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晴雯是“黛玉之副”,四儿最初的名字叫“芸香”,两个人都象征着大明,这二人被赶出去了意味着在怡红院的斗争中象征着大明的势力被清洗掉了,这自然也是后回贾家家败的一个伏笔,甚至可以象征着明朝灭亡,但这样理解会不会太夸张了呢?当然不是,如果仔细想想就会让我们对《红楼梦》一书的写作思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甚至可以说让我们对此书的认识到达一个崭新的高度。
    虽然八十回以后的情节我们看不到,但大概的情况我们可以推测出来,应该是黛玉早逝,宝玉娶了宝钗,最后宝玉弃宝钗而去,其实就算是“程高本”后四十回续书也是这样一个框架,只不过故事情节都给换了而已,换得让清朝有关部门看不出问题来,但这个框架仍然在,所以我在前面专门介绍的那本另类的《金玉缘》的作者才认定后四十回为真本,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从大的故事架构上来看非常符合隐写历史的特征,那是指什么特征呢?
    《红楼中》中有关于八十回以后内容的暗示,在第二十一回里有一条批语非常重要:
    〖庚双夹: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批书人在这里明确地指出宝玉先将袭人“弃”了,作者用这个情节来影射后面又弃宝钗而去,这个过程大家是不是有所悟呢?如果还没有想明白没有关系,我们再看看黛玉之死的过程。晴雯是“黛玉之副”,所以她的死是在影射黛玉之死,这非常明显,在第七十九回宝玉为晴雯读完诔文以后有一条批语说:
    〖靖眉:观此知,虽诔晴雯,实乃诔诛黛玉也,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
    这里指明了晴雯与黛玉的影射关系,类似的批语在第七十九回里前后还有好几条,也就是说二人除了长相和性格之类的很象以外,最象的就是二人之死,这条批语也指明了晴雯之死就是在影射黛玉之死。
    于是我们发现:作者用晴雯之死与袭人被赶走这样两个情节来影射后回黛玉之死和宝玉弃妻子宝钗的这两个情节,也就是说,后面的这个大的故事框架在前面的晴雯和袭人身上改头换面提前上演了一番,而且还是似象非象,前面的情节是后面故事的伏笔,框架完全一致,实在是巧妙之极。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犹记当年付瑶琴 14252楼 2014-09-02 10:39:16
    @V哥掰谎 2014-09-01 15:39:12.0
    四儿真的有那么大罪过吗?更何况“绣春囊”的事跟她半点关系也没有,无辜被牵连到,实在是够冤的。我们都知道四儿这样信口开河,也并不是真要与宝玉做夫妻,在第七十七回里,宝玉是这样说的:
    宝玉道:“这也罢了。咱们私自顽话怎么也知道了?又没外人走风的,这可奇怪。”
    连宝玉都认为她这是在开玩笑,过过嘴瘾罢了,但即使这样四儿也肯定会招人恨的,要知道女人圈子里事肯......
    -----------------------------
    建议参看我的《两株枯木》一文
    我早说过书中这样的情况很多,比如前面我提到的“遗帕”的情节,所以需要我们能思路更灵活一些,就可以找到不少类似这样的地方。
    而黛玉之死与宝钗被弃又是明末清初那段历史的另一种改头换面的隐写,也是似象非象,这是在影射崇祯皇帝之死和作者意淫满清最终被汉人赶走结果。于是我们发现这里面一共有三个“层级”,最下面一层是晴雯与袭人,中间一层是黛玉和宝钗,最高一层就是真实历史中的崇祯皇帝与满清。
    如果我们再从最下面一个“层级”中的晴雯之死与袭人被赶走的角度来与最上面一个“层级”的明末清初的历史来对比,就会发现不太象了,因为这两者之间是有“代差”的,隔着中间一个“层级”,但从大的框架上来看,一死一被驱逐,两者还是可以类比的,是一种简单而又粗线条的影射。
    我们再换个角度来看三百多年前那段改朝换代的历史,为了争夺天下,以崇祯皇帝为首的大明王朝与满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殊死较量;在书中体现在黛玉与宝钗进行的明争暗斗之中,她们是为了争夺象征“传国玉玺”的宝玉;而在怡红院里,又体现在晴雯与袭人的明里暗里的PK上,也就是说都是为了在宝玉面前争宠而赢得一个好的地位。
    后来的结果是:晴雯死了,黛玉死了,崇祯死了;晴雯死时是未“破瓜”之身,黛玉也“质本洁来还洁去”,崇祯与皇权失之交臂、没有坐稳江山,最后在绝望中死去;袭人胜利了,宝钗胜利了,满清胜利了;最后袭人被赶走,宝钗被抛弃,这也是作者希望满清最终被汉人赶走或抛弃。这就是作者的整体构思,也是《红楼梦》一书的大框架!层层递进,错落有致,不但各个“层级”上演绎出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而且书中的两个“层级”之间并非毫不相干,而是有丰富的互动,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再加上真实历史这一层,于是这三个“层级”又相互多角度的影射,还能如此做到一丝不乱,全都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令人称奇!
    于是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晴雯是在影射黛玉,袭人是在影射宝钗,而宝玉“传国玉玺”的身份也可以更清楚明确了。所以如果我们不是仅扎在某个细节中而不能自拔,而是站得高一些,就会得出更全面的、全新的、令人振奋的结论。这也是那些跟贾瑞一样专门研究表面故事的人,和那些只懂逐字逐句地研究的专家们完全不可能悟出这些结论,难怪有人这样评价这些学者: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很复杂的“红学”框架,我相信我的几句话就介绍的清楚明白了,仔细想来确实很巧妙,也有些让人不可思议,世界上居然还在这样隐写历史的,古今中外仅此一份,应该说作者不是个大大天才就是个大大的变态!
    有了这一样一个框架,我们就可以相互通过参照着三个“层级”来理解各种影射,因为有些人和事是可以类比的,比如这个小小的四儿就是这样,实际上她在上两个“层级”都有“传影”,这一点与这几个大主角没有区别。
    由此看来,怡红院里的内部矛盾肯定是在影射满清与大明之间的明争暗斗,一点都不夸张,而这也意味着怡红院里的散场结局肯定是在影射明朝的灭亡,只不过是跨着“层级”影射历史,不是太象,只是个规模很小的悲剧而已。
    然而这却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因为这三个“层级”中,最高的一级是真实的历史中的明亡,很低的一个“层级”中是怡红院象征明朝的群体被驱逐出贾家而面临散场的局面,所以我们也可以以此推测中间这个“层级”的故事是如何描写贾家最后的结果,象征大明的贾家肯定是家亡人散,白骨如山,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们发现一旦理解了这三层关系,真是一通百通,所向披靡。
    于是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下,四儿这个在三个“层级”中最下面一层的小角色又象征着什么呢?她对应着上一个“层级”和上两个“层级”应该是在影射谁呢?这答案非常意思,希望大家提前先好好动动脑子,如果不先猜一下,不够刺激,大家以后会遗憾的。
    王夫人平时给人感觉挺温柔,没想到在这个时候表现得非常生猛,此番对怡红院的处理让宝玉伤心万分,在第七十七回里宝玉向袭人哭诉的时候提到了四儿:
    “四儿是我误了他,还是那年我和你拌嘴的那日起,叫上来作些细活,未免夺占了地位,故有今日。”
    看来四儿被改名以后确实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进,而且“夺占了地位”,说明抢了别人的好工作,书中前面没有交待,我们以前只能猜,现在这里宝玉直接点明了,看来她确实是遭人嫉妒被人在背后使了坏。
    从宝玉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四儿还是有感情的,这一点很有象征意义,因为宝玉影射着“传国玉玺”,也就是说宝玉的这段伤心可不只是简单地哭几个丫头的离去,他心疼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
    对于四儿这个角色象征意义我们一定要结合宝玉影射的原型来考虑,也就是说能让“传国玉玺”或者“皇权”如此伤心的,内疚的会是谁呢?这个大家一定要好好想想。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我将在明天公布我对四儿原型的解读,也希望大家在这之前赶紧猜呀,不然就失去了很多乐趣了!
    前八十回中最后一次提及四儿还是在第七十七回里,估计也应该是全书最后一次提及:
    晴雯知宝玉难行,遂用被蒙头,总不理他,宝玉方出来。意欲到芳官四儿处去,无奈天黑,出来了半日,恐里面人找他不见,又恐生事,遂且进园来了,明日再作计较。
    于是四儿从此在书中就不见了踪影,明日的时候也没再提宝玉是否去找。刚才这段描写我们会以为四儿与芳官等人在一起,因为这里写着宝玉“意欲到芳官四儿处去”,可能是被赶出去以后可能先关在了一起,或者都在一个人的家里,或者只在自己的干娘家,可从后面的文字中就发现并没有提到四儿什么事。在第七十七回里提到芳官、蕊官和藕官三个人寻死觅活,只要剪了头发做尼姑去,王夫人一开始不同意,后来把她们叫来亲自过问,而且这段描写非常详细,书中这一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王夫人道:“既这样,你们问他们去。若果真心,即上来当着我拜了师父去罢。”这三个女人听了出去,果然将他三人带来。王夫人问之再三,他三人已是立定主意,遂与两个姑子叩了头,又拜辞了王夫人。王夫人见他们意皆决断,知不可强了,反倒伤心可怜,忙命人取了些东西来赍赏了他们,又送了两个姑子些礼物。从此芳官跟了水月庵的智通,蕊官藕官二人跟了地藏庵的圆心,各自出家去了。
    我们看这里面明明只强调了三个小戏子的事,而且她们要集体出家,但这前前后后居然没有四儿的事,从此四儿就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了,作者这也太不负责任了,我觉得作者在这里是想让我们知道四儿与这三个小戏子不是一类人,象征的原型大不相同,所以自然不能在一起。四儿也没有跟晴雯在一起,那她去哪儿了呢?前面有过这样的关于四儿的文字:
    王夫人即命也快把他家的人叫来,领出去配人。
    但四儿到底有没有配人呀?配谁了呀?作者怎么也不交待一句?估计看到这里大家也看得云里雾里的,不知道作者写这个小人物到底在全书中能起到什么作用?所有关于她的文字不过几百字,难道就是个过场人物?再说书中的人物有好几百个,她还能有什么特别的呢?估计大家也奇怪为什么我要在这里将她的这样一个极为边缘角色的情节进行这样详细的分析呢?因为我觉得四儿这个人很不简单,她这个人最特别的地方就是王夫人说的那两句:
    “谁是和宝玉一日的生日?”
    “同日生日就是夫妻,这可是你说的?”
    这两句可是四儿被赶走的根本原因和铁证,表面看我们都觉得这不过是玩笑而已,但既然牵涉到了象征“传国玉玺”的宝玉,那就不是小问题了。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我们绝对不能简单地把这看成是玩笑,应该从这两句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来分析一下,看看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大家一定要清楚,能与宝玉关系密切到一定程度的人物,影射的往往都是历史上有些来历的大人物,而这个四儿居然借生日相同而自称与宝玉是“夫妻”,这至少说明一点:她所影射的历史人物应该是个权力很大的人,应该是在明末历史上能够书写上一笔的人,而且最后没有落到好的下场。于是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再分析一下四儿这个角色的特点就容易了。
    四儿所影射的历史人物本来以前是做杂活儿的,出身和地位一直很低下,根本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小人物,后来有了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受到提拔,开始做细活,也就意味着她做档次高的一些事情,于是更加努力地工作,而他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
    书中描写说四儿“聪敏乖巧不过的丫头,见宝玉用他,他变尽方法笼络宝玉”,说明此人非常聪明,而且抓住机会为“传国玉玺”和“皇权”服务,而且后来地位越来越高,应该是指权力越来越大,然而逐渐地变得越来越放肆,居然可以肆无忌惮地将自己与象征“传国玉玺”和“皇权”的宝玉比作夫妻!说明权力大到了极点了,因为如果书中某位女人与宝玉结婚了,这象征着一位皇帝掌握了皇权,并善始善终,白头到老。相比之下,黛玉就没有这个好运气了,因为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只能象征着她所影射的朱由检虽然当上了皇帝,可没有最终把握住皇权,最后丢掉了江山,在书中应该是指黛玉虽然后来与宝玉名义上结婚了,但并没有入洞房,也就是说与“传国玉玺”结婚这一说法是个很重要的象征;而宝钗后来真的与宝玉结婚了,所以象征着满清得到大明的皇权和江山,所以宝钗的身份可知。
    由此看来能与宝玉成为夫妻可不是一件小事,好在这个四儿说与宝玉是夫妻只是玩笑话,而不是真的夫妻,自然说明四儿所影射的历史人物不是个真正的皇帝,而应该是个偶然有机会掌握了很大权力的人。
    但非常不幸,最后四儿象征的历史人物遭人污陷,被赶出了象征明朝皇宫的贾家,这一点非常重要,不知道大家从这些分析中有没有悟出什么来?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凭借我对此书的感悟以及对明史的了解,我怎么看怎么感觉她的身上有点魏忠贤的影子呢?这也是我前面所说的历史和书中表现的三个“层级”之中最低一级的关于老魏的影射,真的是这样吗?会不会太牵强了呢?我相信有很多朋友一时难以相信,下面我给大家看些重要的证据,希望能够对大家理解此人有所帮助。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魏忠贤原名叫“魏四”,入宫后改名叫“李进忠”,后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最后改名为我们现在熟悉的“魏忠贤”,表字完吾。历史上魏大人最后一次由“李进忠”改为我们所熟知的“魏忠贤”,是因为忽然得势了,这些仿佛都有一些四儿的影子。
    大家发现没有?他不但很早以有叫过“魏四”,而且也改过两次名!分别是“李进忠”和“魏忠贤”;而四儿也改过两次名字,一开始叫“芸香”,后来袭人给她改名叫“蕙香”,最后宝玉又为她改为“四儿”,这是不是有些让人吃惊呢?宝玉为一个丫头改名本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为什么在改的时候非要提到她以前还有个叫“芸香”名字呢?按道理来说这个细节完全没有必要,现在看来主要是作者为了让人知道此人前后改过两次名字这一特点,也许是为了提示读者让大家与同样改过两次名字的老魏联系起来,真是用心良苦呀!
    相比之下,魏忠贤最早的名字“魏四”就显得粗俗不堪了,看样子他家里不是什么有文化的家庭,有的记载说他魏忠贤是农民出身,还有的记载说他家是艺人,所以魏忠贤从小吹拉弹唱都会几样,多才多艺,是个文艺青年出身,总之家里应该没有读书人,所以魏大人才不识字,也是他叫“魏四”的原因。
    宝玉为什么为这个丫头改名改成了这么一个没有任何文采的“四儿”呢?如果我们不知道这段史实,自然就无从得知,这完全与宝玉的学识和习惯不符合,“四儿”这个名字没有半点文采,现在我们才明白原来这是作者有意为了影射魏忠贤历史上这个真实的原名,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
    魏忠贤是现在的河北沧州肃宁县人,在北方的普通人家中,如果一个人真的叫“魏四”,那熟悉他的人多半会亲切地称之为“魏四儿”,还有可能把“四儿”直接当成他的小名。而且北方人会把“四儿”中的两个字读起来结合得非常密切,甚至可以只读成一个字,也就是“四”的儿化音!而且如果是关系非常熟悉的人,对他连姓都不会称呼,只叫他儿化音的“四儿”就成了,这个细节真的太让人惊呀了。
    四儿曾说过:“同日生日就是夫妻”,暗指自己与“皇权”关系不一般,我们现在知道四儿与凤姐互为“传影”关系,那在书中凤姐与宝玉有类似的亲密的“准夫妻”的描写吗?整体上看是没有的,顶多是凤姐对宝玉非常好,也很照顾,没看出两个人有任何暧昧关系,凤姐更象个大姐姐,好嫂子,宝玉象个不太懂事的小弟弟。然而并非是这样,这方面的影射其实书中还是有的,只是换了个花样而已。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V哥掰谎 12207楼 2014-07-16 09:08:11
    而贾政这回冲宝玉发火的原因居然是因为袭人这个名字,这算是个小插曲,不过却让宝玉出了一身冷汗,好在贾政这回表现得居然还算和蔼,而且王夫人又在身边,所以总算是有惊无险,安全过关。第二十三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王夫人道:“明儿再取十丸来,天天临睡的时候,叫袭人伏侍你吃了再睡。”宝玉道:“只从太太吩咐了,袭人天天晚上想着,打发我吃。”贾政问道:“袭人是何人?”王夫人道:“是个丫头。”贾政道:“丫头......
    -----------------------------
    @我为三叔来 14280楼 2014-09-03 14:51:02
    V哥,小小意见,我猜想袭人应该是映射东林党人吧。
    就是两面三刀的,看起来对大家很客气,她对宝钗好,就是因为宝钗暗示她,将来她跟宝玉结婚就纳她为妾。袭人就看在眼前的利益,出卖了宝玉,最终出卖了国家,而自己的下场也相当凄惨,宝钗最后不也没实现诺言嘛。
    -----------------------------
    我个人感觉袭人的存在只是为了影射宝钗的,而她不影射东林党。她的出现应该说有些时序上的错乱,影射的是宝钗与宝玉婚后的生活,也就是从初试云雨情开始,到后来一直在劝宝玉学好,以及后来宝玉将其赶出贾家,这些都是影射宝钗后回与宝玉有婚前姓行为,然后结婚再到婚苦劝宝玉学习以及最后被宝玉抛弃,是个典型的伏笔,是改头换面的隐写。我这几天的文章中提出过三个“层级”的概念,希望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书中一些重要的人物都不一定是按照真正的历史时间出现的,都有着时间错乱的情况,在这方面我还发现了一些,正在深入思考之中,有的已经整理成文章了,以后会登出来。
    @V哥掰谎 14278楼 2014-09-03 12:13
    我们绝对不能简单地把这看成是玩笑,应该从这两句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来分析一下,看看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大家一定要清楚,能与宝玉关系密切到一定程度的人物,影射的往往都是 历史 上有些来历的大人物,而这个四儿居然借生日相同而自称与宝玉是“夫妻”,这至少说明一点:她所影射的 历史 人物应该是个权力很大的人,应该是在明末 历史 上能够书写上一笔的人,而且最后没有落到好的下场。于是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再分析一下四儿这个角........
    ------------------------------
    @luckylian001 14285楼 2014-09-03 16:02:39
    我觉得v哥有点钻牛角尖了,作者无一处闲笔,不可能几个角色反复地写,我觉得袭人就是袭人,不是宝钗的什么副,晴雯也仅代表她自己罢了,只不过是这些人有些类似点或者有什么联系。她们应该都是有自己的 历史 原型的,她们存在的意义决不仅仅是副这么简单。本来还以为v哥有什么新奇的解释呢,现在我还是坚持自己的理解:绣春囊事件代表着东林党铲除其他异党的事件,袭人代表东林党,晴雯代表齐党(齐的上面也有个文字......
    -----------------------------
    〖甲戌双行夹批:奶母之倚势亦是常情,奶母之昏愦亦是常情。然特于此处细写一回,与后文袭卿之酥酪遥遥一对,足见晴卿不及袭卿远矣。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假。〗
    这些不是我说的,参与创作的批书人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此书虽然隐写历史,但只是对那段历史的高度概括,而不是具体到每个有名的历史人物、每个政党都要出现的地步。此书更多的是反思,而不能完全与历史都能一一对应上。
    @V哥掰谎 14278楼 2014-09-03 12:13
    我们绝对不能简单地把这看成是玩笑,应该从这两句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来分析一下,看看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大家一定要清楚,能与宝玉关系密切到一定程度的人物,影射的往往都是 历史 上有些来历的大人物,而这个四儿居然借生日相同而自称与宝玉是“夫妻”,这至少说明一点:她所影射的 历史 人物应该是个权力很大的人,应该是在明末 历史 上能够书写上一笔的人,而且最后没有落到好的下场。于是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再分析一下四儿这个角........
    ------------------------------
    @luckylian001 14285楼 2014-09-03 16:02:39
    我觉得v哥有点钻牛角尖了,作者无一处闲笔,不可能几个角色反复地写,我觉得袭人就是袭人,不是宝钗的什么副,晴雯也仅代表她自己罢了,只不过是这些人有些类似点或者有什么联系。她们应该都是有自己的 历史 原型的,她们存在的意义决不仅仅是副这么简单。本来还以为v哥有什么新奇的解释呢,现在我还是坚持自己的理解:绣春囊事件代表着东林党铲除其他异党的事件,袭人代表东林党,晴雯代表齐党(齐的上面也有个文字......
    -----------------------------
    @V哥掰谎 14286楼 2014-09-03 16:09
    〖甲戌双行夹批:奶母之倚势亦是常情,奶母之昏愦亦是常情。然特于此处细写一回,与后文袭卿之酥酪遥遥一对,足见晴卿不及袭卿远矣。余谓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真真不假。〗
    这些不是我说的,参与创作的批书人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此书虽然隐写 历史 ,但只是对那段 历史 的高度概括,而不是具体到每个有名的 历史 人物、每个政党都要出现的地步。此书更多的是反思,而不能完全与 历史 都能一一对应上。
    ------------------------------
    @luckylian001 14289楼 2014-09-03 16:24:40
    是的,但是像这种大事件,我相信作者在书里应该都是有体现的,而且应该写的还比较具体,若依你所说,这个事件仅仅是影射王熙凤?我直觉上这很难理解,作者也没必要这么大动干戈
    -----------------------------
    这段描写有其他的含意,很丰富,有一点点党争的隐写,但也不会具体到某个人与某个党一一对应的地步,而是极为模糊处理,为的是体现明亡于自己的内斗。所以不要这样具体地对号入座,因为作者更多的是在反思,或者说重点在大明与满清之间的较量,我在后面会有专门的文章介绍。
    看到有网友担心焦大说的“养小叔子”是不是指凤姐和宝玉,所以我得尽快澄清这个问题,以免大家往歪里想而思想崩溃,我个人认为二人与“养小叔子”无关。
    书中有一个情节一直让人很奇怪,出现在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的故事里,这里讲的是因为赵姨娘对宝玉和凤姐非常忌恨,所以请马道婆施妖法,导致此二人发疯,要死要活的,贾家一片大乱,不知所措。
    忽然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及时出现并力挽残局为二人治病,经过一番神神叨叨的法术,算是治疗告于了段落,然后和尚告诉贾家接下来的治疗方案,让人感觉很奇怪:
    将他二人安在一室之内;
    将他二人就安放在王夫人卧室之内,将玉悬在门上。王夫人亲身守着,不许别个人进来。
    很多读者死活想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宝玉和凤姐二人又不是夫妻?放在一个卧室里算怎么回事呀?一男一女多不方便?而且还一住就一个多月,所以说如果没有深意的话就真的没有必要将二人这样安排了。
    现在看来这也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这与四儿戏称自己与宝玉是夫妻有一曲同工之妙。其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这一回的整个故事看似非常古怪,其实寓意深刻,我在后面有专门的文章进行介绍。
    无论是四儿说的“同日生日就是夫妻”还是凤姐与宝玉住在一个房间里三十三天,都是用来象征魏忠贤大权独揽,将皇权玩弄于股掌之间,使一个“泼皮破落户儿”的小混混儿一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算是人间一朵奇得不能再奇的奇葩了。
    但我们要明白的是:四儿说的这个“同日生日就是夫妻”,虽然象征着她影射的历史原型有很大的权力,但并不意味着是真正的夫妻,因为这毕竟是玩笑话,也就意味着老魏的权力再大,也不可能是皇帝而成为万岁,最多只到了“九千九百岁”,无论如何还差一百岁才能与皇权成为“夫妻”,而他的权力再大,但本质不过是为皇帝卖命的奴才而已,他永远也无法跨距这“一百岁”的鸿沟。
    魏四年轻的时候很落破,赌输了家产,还卖掉了女儿,因为羡慕在赌场里出手阔绰的太监而自宫,并托了关系当上了太监。魏四入宫以后改名“李进忠”,刚入宫的时候处于太监体系的最底层,甚至他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太监”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因为真正的太监之下有少监,再之下有监丞,这三类职位一般要入宫熬三十年才有可能出任,象老魏这样刚入宫的只能干杂活,打水,扫地,生火之类的,相当于厮役,都算不上是太监。但他的运气已经很好了,因为有很多人自宫之后也没有入宫打杂的机会,实在是太亏了。

    
    老魏在宫中混了十几年以后,他才脱离了底层打杂人员的行列,做了伙食管理负责人,一年能有一百多两银子的外快,所以他感觉挺满意,这样的小日子过得舒服,他年青是美好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估计他也想在这样的小康生活里了此一生。
    老魏性格豪爽、身材健美,很招人喜欢,而且口才很好,人见人爱。他自始至终工作认真,谨慎恭敬、一丝不苟,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小日子。恰巧后来他阴差阳错的被分配到东宫太子身边,侍候王才人,而且侍候得非常好,王才人一高兴就让他恢复了本姓,重新姓魏了。
    老魏后来负责照顾太子的儿子朱由校,为了哄这位皇孙开心,他想要玩儿什么玩具,老魏都想办法搞到手送给他,结果导致朱由校从小对这些稀奇古怪的玩具非常感兴趣,以至于长大以后自学成才成了极有天赋的木匠,我个人更倾向于他是个机械制造和建筑天才,这都是魏忠贤幼教的重大成果。他还教亲自朱由校骑马、射箭,讲宫外各种市井奇闻和传说,让朱由校大开眼界,两个人感情深厚,情同父子。
    而万历皇帝和泰昌皇帝相继去世以后,十六岁的朱由校登基,从此魏忠贤一步登天,慢慢地开始替皇帝处理朝政,大权在掌,几乎成了皇权的真正持有者。四儿的成长经历也与入宫以后的魏忠贤可以类比,都是做杂活儿,都是很机灵,也很聪明,也都运气好把握住了机会,使自己的地位不断上升,也都改过两次名。所以作者应该是用四儿在怡红院干粗活来影射魏忠贤的这段历史,感觉还是很象的。
    我个人觉得魏忠贤与朱由校的感情虽然应该是真实的,但也可能老魏在这其中做了感情投资,无论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应该说回报相当丰厚,足见他的聪明才智,他的成功,看似有着偶然性,也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因为天上不会掉馅饼。我想他从年轻的时候入宫以后多年从来没想到过自己有一天可以有这么大的权力,呼风唤雨,替皇帝管理大明天下,他的运气真的太好了。
    从书中对凤姐管理能力强以及工作非常努力,一年到头都没有个好好休息的日子,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魏大人抓住机会而甘心为天启皇帝卖命,但从另一方面也想借机好好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他确实很有才,从来没有过管理国家的经验,但马上就能胜认,自学成才。其实人都有虚荣心,也许他就是想要这个强,估计他也想展示一下我这一个大字不识的太监是如何将那些饱读诗书、夸夸其谈的“东林党”文人给比下去。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但无论他的初衷是什么,只要而起到积极的作用、利国利民就是好的,也说明管理国家的能力与有没有文化没有必然的关系。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魏忠贤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有很多人一直对我的这个说法不服气,其实都是受到了被篡改的历史的影响,这一点也非常可悲。
    我们可以简单地比较一下,其实天启年间与崇祯年间的环境差不多,一样的山海关吃紧,满清骚扰;一样的小冰河期,农业欠收,但以魏忠贤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在锦衣卫和东厂等管部门的全力配合下,很快将当时复杂的局势控制住,没有出任何大乱子,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民变。因减免农业税和救灾即时,全国很多地方自发地为魏忠贤建生祠!有人说这是拍马屁,问题是那么多地方的人主动为他建生祠,而老魏也去不了、更看不到,那建这些是何毕呢?说明大部分群众还是出于真心的,因为魏大人为他们做了实事。
    而后来十七岁的崇祯皇帝登基以后,非要自己亲自上阵管理国家,却极不得要领,缺少象魏忠贤那样的管理天赋,更没有老魏那样的手腕和经验,经不起“东林党”人的一再忽悠,大方向一错再错。他工作虽然努力,是个明朝最为辛苦、最为勤劳的皇帝,累得他不到三十岁就长了很多白发,呕心沥血十七年,可最后居然把大明江山丢掉了,自己小命都搭上了,这差距咋就那么大捏?难怪他死前留下遗诏给李自成说明朝的文官一个个都该杀,这说明如果他早学魏忠贤那样收拾这些只会夸夸奇谈的官员,也不至于落到如此下场。
    但可惜的是,当年魏忠贤的靠山天启皇帝死得太早,崇祯皇帝因为自己的性格古怪,所以极不待见他,又由于老魏得罪了不少人而被很多人弹劾,所以被人赶出了皇宫,这一点跟四儿还真的很象,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大明的悲剧。虽然他个人的品行很有问题,但他毕竟对大明是利远远大于弊的。
    总有人说魏忠贤想要篡位,书中用四儿说与宝玉“同日生日就是夫妻”来形容,但这绝对是造谣,如果他想篡位早就篡了,朱由检刚登基的时候他有的是机会,他明白自己的身份,他是皇帝的奴才,这一点他还是有底线的,也就是说无论他做过多少坏事,但骨子里还是忠于大明的,忠于皇帝的。既然崇祯皇帝不喜欢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害他,自己全身而退就是了。
    后来在去凤阳的路上有更多的人跳出来弹劾他,崇祯下命将其抓回来审判,魏忠贤明白既然崇祯皇帝希望自己死,于是他主动上吊自杀了,也省着活受罪,从这一点上来看,魏大人还是够义气的,深知君臣之道。
    (可以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已经发布的完整内容:http://blog.sina.com.cn/vgimm)
    @终极文明 14330楼 2014-09-04 21:32:27
    花了三天看完,很有说服力。作家们意思是让大家从低一级影射看到高一级,最后自然理解到明清 历史 事实。再就是,唐代李商隐那些诗人经常以想嫁人的女人来比拟臣下的心机,合乎黛玉宝钗代表追逐皇权的明清高层
    -----------------------------
    非常有道理,谢谢你的提醒!
首页 上一页[143] 本页[144] 下一页[145] 尾页[19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说文学 最新文章
长篇小说《程咬金日记》寻出版、网剧、动漫
亲身经历我在泰国卖佛牌的那几年(转载)
噩梦到天堂——离婚四年成长史
午夜咖啡馆
原创长篇小说:城外城
长篇小说《苍天无声》打工漂泊望乡路底层小
郭沫若用四字骂鲁迅,鲁迅加一字回骂,世人
原创先秦历史小说,古色古香《玉之觞》
北京黑镜头(纪实文学)
长篇连载原创《黑潭》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19:09:02  更:2021-07-13 19:35:51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