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佛经 -> 星云法师| -> 星云大师《佛教的主观与客观》 -> 正文阅读

[佛经]星云大师《佛教的主观与客观》[第2页]

星云法师|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尾页[2] [放入我的收藏夹]
第三篇 转识成智--成佛必备的智慧
壹·转识成智的目的
唯识的主要目的是要究明“万法唯识”所变现的原理,以及如何将唯识所现的染法转成净法,将凡夫识转成圣人智。也就是说将人生命中染污的成分转化成清净的成分,这是唯识学的一种实践,称为“转依”,也就是转染依净,是修行证果的必经过程。
人,生存在这流转的世间,不断地轮回,不断地受苦恼所困扰,要从这些烦恼中解脱出来,便要修行,将第八识的恶种子转化成善的种子;因为恶的种子会生出恶的行为,善的种子会生出善的行为,所以转恶的种子为善的种子就是唯识宗所说的“转识成智”。
识如何转呢?是向内转抑或向外转呢?举例如下:
有两人同时服务于公家机构,一位个性温和柔顺,一位性情急躁暴戾;当两人同时受到民众的无理取闹时,前者能平心静气地应付并解决问题,后者则因不能忍受,嗔心一起,使得情况恶化,问题反而不能解决。如果说无理取闹一定会使情况恶化,问题难解,那么前后者应该都会有同样的后果产生,但事实不然,有智慧的人可以化暴戾为祥和,而逞一时之勇的凡夫却将小事酿成大事。
由此可知,吾人日常生活环境的苦乐染净等,是操之在我,而非别人,也就是以各人的心境创造各人的世界。所以地藏菩萨虽处地狱,却能庄严国土;维摩居士虽示有妻子,却常修梵行,虽处居家而能不著三界。
有的人日子过得很快乐,有的人过得很痛苦;如果环境是心外实有,那么生活在同样环境之下的每一个人,应该有著相同的感受。事实上,外在的世界如果离开这一颗能知觉的心、能分辨的识,并无实在意义。因为有心识才有世间,心识若无,也感受不到世间的存在。所以唯识家说:“绝无离心之境,定有内识之心。”此即所谓:“随福见异,垢净唯心;业自差殊,实无粗细。”所以“转识成智”的目的就是将凡夫的迷执烦恼根源:妄情妄识,转化成清净无垢的圆满智慧;化苦为乐,体证唯心净土,心净则国土净的法乐,从自我的偏执,走向通达的生命观。
贰·转识成智的思想渊源
关于“转识成智”的思想渊源,在《瑜伽师地论》、《俱舍论》、《唯识三十颂》和《成唯识论》等唯识论著中皆有记载,略述如下:
《瑜伽师地论》卷二说:“般涅槃时已得转依,诸净行者转舍一切染污法种子所依于一切善无记法种子,转令缘阙,转得内缘自在。”
《俱舍论》卷四说:“谓诸圣者见修道力,令所依身转变异本。”卷十五说:“四、从见道出,谓此道中永断一切见所断惑,得胜转依,从此出时,净身续起。五、从修道出,谓此道中永断一切修所断惑,得胜转依,从此出时,净身续起。”
《唯识三十颂》第二十九颂说:“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以上所引内容,都是以“转依”来表达“转识成智”。“转”,是转舍、转得的意思;“依”,是所依的意思。所依指的是第八识。此识藏有烦恼、所知二障的种子(二粗重),也藏有无漏智的菩提种子。欲修佛道,必须把第八识中“烦恼障种子”和“所知障的种子”舍弃了,方能亲证得二种转依果: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也就是无漏的菩提真智,达到所谓的“转依”:转识成智。
以下引《成唯识论》和《八识规矩颂》述“转识成智”的次第。
《成唯识论》卷十说:“此转有漏八七六五识相应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
《八识规矩颂》以第三颂说明前五识的转智: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以第六颂说明第六识的转智: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以第九颂说明第七识的转智: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以第十二颂说明第八识的转智: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以下就上述所引的《八识规矩颂》和《成唯识论》说明转识成智的过程。
参·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
眼、耳、鼻、舌、身等五种了别识,必须依靠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五根,对外攀取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境,才能产生认识作用。
前五识所缘的境皆属相分,在未转识时,对一切现象,随波逐妄,执幻境为真实,以致起惑造业,轮回生死,永无休歇。要想出离轮回,必须从转识成智入门。
《八识规矩颂》第三颂说: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变相”是变有相为无相,转有念为无念;“观空”是观我空、法空;“唯后得”是指后得智而言,此智是证得根本智后,对境再起分别,如明镜鉴物,来去无踪影,不受外物污染,若莲花之不染淤泥一样,又名后分别智。
前五识因为触境亲缘相分的关系,在变相观空之后,不能和第六识一样,直缘无相的真如境界,所以在佛果转识成智时,不属根本智,而是属于后得智。
前五识由有漏转为无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是在第八识初转为大圆镜智时,此刻第八识必须遣相尽净,证得无相,在成佛刹那间,其相应心品方能转为大圆镜智,在那个时候,前五识也跟著转为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是成就世间的事务所需要的知识或技能,用以应付日常生活的需要,因其了知世事无自性,所以不起执著,入“观空舍执,执尽真现”的境地。当第八识转为清净的那一刹那,前五识也转为成所作智。此时有漏变为无漏,六道轮回之苦永息,同时又能显现三类化身:现千丈的胜应身、现丈六的劣应身、以及随类化身(如来由成所作智变现无量化身,示现种种变化,以救度众生)来圆满自觉觉他的大愿。
肆·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
第六意识的作用,是遍缘“有为”、“无为”一切诸法,生起“思惟”、“了别”的作用。
前五识的认识对象是具体的,有时空性的;而第六意识的认识对象是概念、理论或往事,属抽象且无时空性,其作用较复杂。它可为善,可为恶,亦可为无记,三性都有,在现量、比量、非量三量中,也是三者皆备。与五十一个心所法相应而发生作用,视所缘的境,起心动意,而成业种。如何将这个会造业的意识转成清净的妙观察智?过程次第如下:
在唯识学的修行过程中,要历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乃至证得佛果等四十一阶位。这四十一阶位,是由资粮、加行、通达而“见道”,入十地位,就是修道的阶位。十地中的初地,名欢喜地,第六意识在进入欢喜地“入心”(通达位的异称)的阶段,“分别我执”虽然已经伏住不起作用,但“俱生我执”还是眠伏在第八识里面,一直要到第七地“远行地”之后,俱生我执的现行与种子才完全断绝。这是因为七地以前,虽以得到根本智而能证入无漏的境地,但有漏的习气种子仍须地地渐除,至第七地断除修惑之后,才能进入纯无漏的“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的功用殊胜,善能观察万有诸法的差别,善能运用无碍辩才,自在说法,善能觉悟一切有情,利乐一切众生。诸佛菩萨所以能够化导有情,可以说完全是藉助于这个智慧的效用。
妙观察智的业用有三大特点:
1.圆:到第八不动地后,第六意识转成纯一清净的无漏妙观察智,其体具足一切功德,成为最圆满的智慧。
2.明:八地后的妙观察智,其体最为光辉灿烂,能明照一切。
3.净:八地后的妙观察智,其体最为无漏清净,任何一个染法都不能与之相应。
因此,无漏的妙观察智就如同中秋夜晚的月亮,体圆明净,远离尘垢,照耀大地,格外分明。
妙观察智是以什么作为观察的对象呢?依《成唯识论》的说法,其观察对象有三:
1.观察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诸法各有自相,如地以坚为自相,水以湿为自相,火以热为自相,风以动为自相;但是诸法也有共相,如说无常性,世间没有一法不是生灭无常的。妙观察智对于这些自相共相,认识得清清楚楚。
2.摄观无量总持、定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妙观察智可以统摄观察一切无量的总持、一切无量的定门、一切无量的功德法财。
3.于大众会中现无边作用,说法断疑,使有情获益:妙观察智统摄如上一切,得四无碍解及诸神通,不但具有无量慧辩,也具有无边威力,所以能在大众中现起无边的作用,示教利喜。
妙观察智能摄观自心,引生无量功德,观有情心行差别说法,都能如理如量,方便善巧,而无遗漏,所以能圆满明净,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说一切法,断一切疑,度一切众生皆得利乐。因此,《八识规矩颂》第六颂说: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伍·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
第七识是介于意识与第八识之间的一种心识,它的机能是认识以至执取第八识里的种子为自我。种子一方面是无量数的,另一方面它刹那生灭,毫无间隙,不断地在变化,第七识却将种子执为常住不变的自我。人之所以有自我的意识,觉察到自我的存在,就是由第七识所生出来的一种迷执,包含人生最根本的四大烦恼:我见、我慢、我痴、我爱。第七识恒常的审察思量著第八识,执著一个自私自利的我相,才使有情众生迷惑颠倒。
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前六识也会转为清净。因为第七识染污,前六识也染污,前六识虽行善,亦属“有漏”,所以必须此识清净,成为“无漏”,前六识才能成为无漏。《八识规矩颂》第九颂说:
极喜初心平等地,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七识转识成智的次序,分别自初地:欢喜地(修二空观,断分别起二执,阻碍俱生二执的现行)、八地:不动地(无相观相续不断,俱生我执已灭)、佛果:第十地(常与第七末那识相应的俱生法执,直到此地金刚道,即菩萨修行到达将要成佛时,先起金刚心,由于观智明利坚强,能断所知烦恼二障种习,坚固无上,犹如金刚,法空智果现前,方能达到顿断俱生二执种子,成为纯净的无漏),第七识就转为清净的平等性智。证入平等性智后,由于自他平等观念的孕育,始能产生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的心境。
据《成唯识论》所说,平等性智的妙用有二:
1.观诸自他有情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圣者菩萨修生空观,断除我执,彻底观照自他平等,一切众生无有差别,因而与大慈大悲恒共相应,视他人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以平等心拔济之,而后心安。
2.观照一切诸法平等、无住涅槃之所建立:圣者菩萨修法空观智,了达一切诸法如幻如化,根本没有染净胜劣的差别,证知诸法皆悉平等。又观一切染法如幻如化,了知无有任何可怖畏与厌患的,因此虽是常住生死世间,但不为世间生死所染,而成就种种的净法功德;观一切净法如幻如化,体认无有任何可贪爱与染著的,因此虽是常住于寂灭涅槃,但不为涅槃寂灭所限而依然度化各类有情。这就是为有大智故,不住生死,为有大悲故,不住涅槃,其利乐众生之用虽常起,而亦常寂,所以说无住涅槃。平等性智因观自他平等而有此境。
《佛地经》说平等性智由十种相圆满成就:
1.证得诸相增上喜爱,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2.证得一切领受缘起,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3.证得远离异相非相,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4.弘济大慈,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5.无待大悲,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6.随诸众生所乐示现,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7.一切众生敬受所说,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8.世间寂静皆同一味,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9.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10.修植无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第七识虽在因中转成平等性智,但要到佛果位始得究竟圆满。
陆·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第八阿赖耶识是宇宙人生的本源,以其能含藏一切色心诸法种子,变现有漏无漏一切诸法,无始以来,恒常现起,以第七识为所依,以种子、根身、器界为所缘。所以说第八识是决定众生生命的整个内涵本质,它不会随著身体的消失而消失,它会一直传续下去,转移到一个新的生命躯体中,展开新的活动,不会停息。所以,它是吾人生死流转的根本。
第八阿赖耶识转染成净到达正觉的时候,方得真正的转智;转识所成的智慧,名大圆镜智。
据《成唯识论》卷十载,大圆镜智有如下几点殊胜功德:
1.第八识在因中唯缘现量的境界,虽然没有计度分别,自性分别仍然有,可是到最高的佛果位,一切我、我所执皆已断尽,证得无分别的平等法性,不在诸法及人我上有所分别,不再为分别相所动摇。
2.第八识在因中所缘的根身、器界及内在的种子,广大而无际,固然不是常识的心量所能体会,而能缘心的行相幽微精细,更不是常识的心量所能测知。到了佛果位上,大圆镜智无缘而缘的境界及其行相,不但是凡愚不能了知,就是圣者菩萨也难窥其底蕴,唯有佛与佛才能究竟觉了。
3.第八识在因中缘根身、器界、种子的三类性境,都能缘其所缘。到了佛果位上,自然成就了不忘一切所知境相,同时得到一切种智,对于过、现、未三世的一切事,了解的清清楚楚,不为客观境界所愚。
4.第八识在因中虽含藏染净种子,但是到了佛果位上,由于一切垢染都已拂除,一切有漏种子皆已消灭,若性若相都成为纯净的,唯为果上的纯善净德种之所依持。
5.如来得此大圆镜智,由于能持纯净圆德种子,于是佛果位上的自受用身、自受用土、诸根色等,还有前三智的心品,都是从这圆镜上变现;又于其中,变现他受用身、他受用土、变化身、变化土,现无边功德,利乐有情。
6.佛果位上的圆满智慧:大圆镜智,普遍能摄持无尽功德,又能遍现身土智影,无忘无失一切智智,犹如大圆镜的能现众色像。
转识成智主要是在第八识中进行,因为第八识储藏了一切生命的质素,所以若要转变,就要在此根源中用工夫,使得那些染污的种子转化为清净的种子。《八识规矩颂》第十二颂说: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现十方尘刹中。
这是说明第八识到了八地时才舍藏识之名,只存属于善恶业果位的异熟识和相续执持位的一切种识。到了十地金刚喻定现前时,清净的第八识俱起,也就是大圆镜智现起,此智将无漏种子变现为佛果妙境,其变现犹如圆镜映现万物,所以称为大圆镜。得到此智时,能同时了解事物的普遍性相与特殊性相,完全不起执著。由识转成的智不会起执著,因为智就是以缘起性空的性格来看世间事,识是执著,智则空。由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它是成就世间事务的智慧,范围广泛。第六识的妙观察智是观察世间种种的特殊性格。平等性智是观照事物的共同性格:缘起性空,而大圆镜智是将事物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总合起来,及时把握这最高最圆满清净的智慧。
修学唯识最终的目标就是“转识成智”。“识”是生死的根本,“智”是佛性,也就是我们的光明。依唯识论著所载的修道次第,一步一步地探讨深入,用心学习,必能转凡夫为圣人,转烦恼为菩提了。
第四篇 一念三千
壹·前言
一般人看到佛经上说“万法唯心造”、“唯识无境”,便以为佛教是倡导唯心论的宗教。其实,佛教既不偏于心,也不偏于物,认为主观的心识与客观的世界是相互依存,而非绝对的对立。佛教之所以强调心识的活动, ,是因为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所以站在主体(人)的实践面,主张藉著净化自己的心灵,来达到圆满幸福的人生。
在佛教教理中,天台宗的“一念三千”教我们由念念妄心的当下,观察诸法的真相,从而体悟心内与心外的世界互具互融的中道实相。
贰·一念三千的意义
一念三千中的“一念”,也称一心,指心念活动的最短时刻。科学家说:光速是世界上最快的东西。其实,我们的心在一念之间,可以上下古今,中外奔驰,神游太虚,无远弗届,比光速还要来得快。《仁王般若经》卷上记载:“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往生论注》说:“二十念名为一瞬,二十瞬名为一弹指。”凡此,都说明心念的速度之快,无与伦比。
“三千”,是十界、十如是、三世间相乘出来的法数,是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的称谓。
“一念三千”,指我们的一念具足了世间的一切迷悟诸法。换句话说,我们方寸之间的主观世界就是宇宙客观万有的缩影。
参·一念三千的内容
一、十界互具
佛教将凡圣的境界由下而上分为:地狱、饿鬼、畜生、人、修罗、天、声闻、缘觉、菩萨和佛等十类,因为各有因果,界畔分明,所以称为“十界”。虽然如此,这十界不是相隔的,而是有著互具的关系。以心念为例,恼害仇恨的心生起就是地狱;嗔恨斗争的心生起就是饿鬼;愚痴无明的心生起就是畜生;嫉妒憍慢的心生起就是修罗;持戒修善的心生起就是人道;欢喜快乐的心生起就是天堂;利他无我的心生起就是菩萨;平等包容的心生起就是佛。因此,我们的心中本来就有十界,遇缘触事,就生起现象诸法。
再以现实的人间生活而言,战场上的相互杀戮,菜市场里的磨刀豁豁,剖腹割肉,正是地狱的示现;天灾人祸时的饥民遍野,是饿鬼的象征;五欲炽盛、以暴凌弱的社会,是畜生道的翻版;苦乐参半的生活是人间的现象;尔虞我诈,自相残害,是修罗的世界;快乐享受的时光,无异置身天堂;闻法学道的日子,是声闻的境界;在自悟自觉中自得其乐,是缘觉的一方天地;互助互谅是菩萨世界的特征;清净善美的净土是佛陀的世界。因此,十界是本来就具有的,不独在人世间如此,在其余九道也是如此。所以,地狱的众生如果显现本自具有的佛性,就可以逐渐上升,而成正觉;即使是五逆重罪的一阐提,在本性中还是具有善良的一面,一旦随缘发善,一样可以圆满佛果;反之,已经证悟的佛陀,也本具九界众生心,在诸世间随缘示现,教化有情。
因为一界具足十界,一界与其他九界间,只有隐显的差别,而没有绝对的相隔,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十界互具”。十界既然互具,法界全体总共有百界。
二、十如是
“如”,梵语tatha,指一切万物真实不变的本性。“是”,是真实不妄的意思。十如是,语出《法华经· 方便品》:“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十如是就是指诸法实相存在的十种必要条件。其解释有通解、别解之分。就通解而言:
1.相:指外在可见的形相。例如:显示在外的善恶行为。
2.性:指内在不可见的本性。诸法本性各不相同,例如:竹中有火性,因此遇缘就能产生火;众生本自具有佛性,所以一切众生皆能成佛。
3.体:指十法界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都是以色、心为实体。
4.力:指诸法潜在的功能力用。例如:砖、泥可以作为砌墙的材料;水含有动能,可以用来发电。
5.作:指依功能力用而起的作业,也就是显在的势力。例如:众生的身、口、意三业的行为;花朵插在案头,产生赏心悦目的作用。
6.因:指能产生十法界果的直接原因。
7.缘:指助因感果的间接条件。
8.果:指由同类因所产生的同类果,善因感善果,恶因生恶果。
9.报:指由异熟因所招感的未来果报。
10.本末究竟等:指从开始的“相”到最后的“报”,都是因缘所成,究其致极,法性毕竟空寂,实相平等一如,所以称为“本末究竟等”。
就别解而言,“十如是”可以通于十界:
1.地狱、饿鬼、畜生、修罗等四恶趣共通的“十如是”:
(1)四恶趣的众生常处于不如意处,恶相、苦相就是他们的“如是相”。
(2)四恶趣的众生常具恶习,犹如生成,难以改变,这是他们的“如是性”。
(3)四恶趣的众生色心粗恶,很难调伏摧折,这是他们的“如是体”。
(4)地狱众生常受刀山油锅之苦,饿鬼众生常受吞铜食铁之苦;畜生常受弱肉强食、索车挽重之苦;修罗众生常受战斗争胜之苦。凡此都是他们的“如是力”。
(5)四恶趣的众生身、口、意常造恶业,这就是他们的“如是作”。
(6)四恶趣的众生所造作的有漏恶业是他们遭受恶报的“如是因”。
(7)四恶趣的众生以爱、欲等烦恼为助缘,增长有漏恶业的形成,这就是他们的“如是缘”。
(8)四恶趣的众生因为恶业招感,视种种苦逼为乐境,而生起爱染,这就是他们的“如是果”。
(9)四恶趣的众生既堕恶道,便有种种苦境现前,这是他们的“如是报”。
(10)四恶趣的相、性,乃至果、报等九种如是的理体缘起性空,平等一如,这就是他们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2.人、天善趣所共通的“十如是”:
(1)与四恶趣相比,人天善趣所显现的相较为清净高胜,这就是人天的“如是相”。
(2)与四恶趣相比,人天善趣所作的行为多属善法,这就是人天的“如是性”。
(3)与四恶趣相比,人天善趣所具的色、心,堪称安乐稳当,这就是人天的“如是体”。
(4)人天善趣能护持五戒十善,这就是人天的“如是力”。
(5)人天善趣因为具有护持五戒十善的特质,所以能藉以止恶修善,这就是人天善趣的“如是作”。
(6)人天善趣因为能行五戒十善,为日后招感善果的因素,这是人天善趣的“如是因”。
(7)人天善趣以善法欲作为助缘,增长善业的形成,这就是“如是缘”。
(8)人天善趣因为种下持戒行善的好因,所以能值遇善境,得以任运善心,这就是人天善趣的“如是果”。
(9)人天善趣因为善业所感,自能享受到人天的快乐,这是人天善趣的“如是报”。
(10)人天善趣的相、性,乃至果、报等九种如是的理体缘起性空,平等一如,这是人天善趣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3.声闻、缘觉二乘所共通的“十如是”:
(1)二乘远离生死,证得涅槃,这是二乘的“如是相”。
(2)二乘解脱烦恼的系缚,成就无漏之性,这是二乘的“如是性”。
(3)二乘成就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五分法身,这是二乘的“如是体”。
(4)二乘能断烦恼,堪为出离三界的道器,这是二乘的“如是力”。
(5)二乘为达涅槃而精进勤修三十七道品,这是二乘的“如是作”。
(6)二乘因为能作无漏的慧行,所以能在日后证得圣果,这是二乘的“如是因”。
(7)二乘以种种善行为缘,作为增长道业的助缘,这是二乘的“如是缘”。
(8)二乘以善因善缘故,修得圣果位,这就是二乘的“如是果”。
(9)二乘以善因善缘故,远离三界内分段生死,而招感三界外的变易生死,这是二乘的“如是报”。
(10)二乘的相、性,乃至果、报等九种如是的理体缘起性空,平等一如,这是二乘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4.菩萨及佛界共通的“十如是”:
(1)诸佛菩萨所具有的菩提能开显佛性,是诸佛菩萨的“如是相”。
(2)诸佛菩萨具有向内观照、了了分明的智慧,是诸佛菩萨的“如是性”。
(3)诸佛菩萨的理体本自具足,不假修行,就是诸佛菩萨的“如是体”。
(4)诸佛菩萨具有无量的四弘誓愿,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力”。
(5)诸佛菩萨以六度万行来化度众生,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作”。
(6)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智慧庄严,是日后成就佛果的业因,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因”。
(7)诸佛菩萨以福德庄严来增长道业,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缘”。
(8)诸佛菩萨以殊胜的业因与助缘而证得菩提的果,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果”。
(9)诸佛菩萨证入究竟解脱,达到圆满涅槃的境界,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报”。
(10)诸佛菩萨的性、相,乃至果、报等九种如是的理体缘起性空,平等一如,这是诸佛菩萨的“如是本末究竟等”。
三、百界千如
因为十界互具而成百界,每一界又都具有“十如是”,展转相因,百界应有千如是,这就是所谓的“百界千如”。
四、三世间
世,有迁流的意思,指时间上三世的差别;间,是间隔的意思,指空间上存在的差别。“三世间”一语出自《大智度论》卷七十〈释问相品〉,是就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别,将世间分为五阴世间、国土世间和众生世间三种。
1.五阴世间:又作五众世间、五蕴世间。色、受、想、行、识等五阴之法,能形成十界有漏、无漏等的差别。据《摩诃止观》卷五记载:十法界虽然通称为阴入界,但是一一法界各有不同,例如:三恶趣是有漏的恶五阴,三善道是有漏的善五阴,二乘是无漏五阴,菩萨是亦有漏亦无漏的五阴,佛是非有漏非无漏的五阴。因为十种的五阴各自不同,所以称为五阴世间。
2.众生世间:又作假名世间、有情世间,是指因五阴和合的众生,依正报而呈现种种不同的差别,也就是指从佛到地狱的十界有情。据《摩诃止观》卷五记载:众生世间在十界中各有差别,如四恶趣是罪苦众生,人天是受乐众生,二乘是无漏众生,菩萨是慈悲众生,佛是常住无漏众生。因为有这种种众生的差别,所以称为众生世间。
3.国土世间:又作器世间、住处世间,是指众生所依的国土住处,因依报而住于种种不同的国土。例如:地狱住于赤铁,畜生住于地、水、空,修罗住于海畔海底,人住于地面,天人住于天上,二乘住于方便土,菩萨或住于地面、或住于天上、或住于方便土、或住于实报庄严土,佛住于常寂光土。依报的国土也有种种差别,所以称为国土众生。
五、一念三千
每一界都有三种不同的世间,所以乘上百界千如,就产生三千世间的法数,涵摄了全体法界的森罗万象。这三千诸法中,我们随举一法,都具足三千世间诸法,一旦遇事触缘,起动造作,自然产生千差万别的现象。同样地,我们凡夫当下的一念中,自然也具有三千世间诸法。这就是所谓的“一念三千”。
肆·主观的一念与客观的三千世间诸法之间的关系
《摩诃止观》卷五说:“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心是一切法,法是一切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绝深,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这段话不但说明了主观的一念心与客观的三千法是同体相生的,也阐释了森罗万象的当体即是实相的意义。
我们以镜与像为例,镜面能映现诸相,不是镜在先,也不是诸相在后,而是同时存在,相互依存的。镜面在映照诸相时,就显出镜面来。同样地,如果以镜面为实相,万有为诸相,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离开万有,别无实相可言;离开实相,也不能展现万有。若以镜面为主观的心念,以诸相为客观的三千世间诸法,则所谓的实相,就是指在客观的三千世间诸法存在的同时,我们心识活动的过程,也正随著展开三千世间诸法。
既然三千诸法随拈一法皆是能具能造,为什么只是凸显心法呢?这是因为观心比观法要容易得多,而且, 具有积极主动的意义。在《摩诃止观》卷五上,智者大师说道:“一切阴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摄一切法,所谓心是。论云:一切世间中,但有名与色。心是惑本,其义如是。若欲观察,须伐其根,如炙病得穴。今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但观识阴。识阴者,心是也。”
“去丈就尺”,是为了利于实践,因此在所有法中,只取心法;“去尺就寸”,是为了便于修观,因此在心法中,只取凡夫介尔一念的妄心。主观的心识与客观的世界,实际上是相即相入,平等不二的。
上一页12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尾页[2] [放入我的收藏夹]
  佛经 最新文章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8 15:26:37  更:2021-08-19 00:45:41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