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网 购物 网址 万年历 小说 | 三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佛经: 故事 佛经 佛经精华 心经 金刚经 楞伽经 南怀瑾 星云法师 弘一大师 名人学佛 佛教知识 标签
名著: 古典 现代 外国 儿童 武侠 传记 励志 诗词 故事 杂谈 道德经讲解 词句大全 词句标签 哲理句子
网络: 舞文弄墨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潇湘溪苑 瓶邪 原创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耽美 师生 内向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教育信息 历史人文 明星艺术 人物音乐 影视娱乐 游戏动漫 | 穿越 校园 武侠 言情 玄幻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 -> 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 正文阅读

[佛经]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第6页]

其他法师|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7] [放入我的收藏夹]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六
天台智者大师   说
宋四明沙门知礼 述
故荆溪云:“胜兼两处,劣唯鹿园。”若其似位全不见者,《法华》四信何故见于实报土耶?有余那见圆满相海,通教按位受接之人为见何相?若非尊特,合身不成。今经明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与《大论》云色像无边,有何异耶?彼云无边,既称尊特,此何独非?况疏专引彼论此文,以证身量无边之义,验今佛身的是尊特,不须疑也。
问:若是尊特,合是常身。何故《法华疏》中,判《观无量寿佛经》云,实有量而言无量?
答:此乃《刊正钞》中错引彼疏。彼疏并云:“实有量而言无量,如《阿弥陀》与《金光疏》及此疏同。”盖以小大二《弥陀经》,不专尊特被于顿机,故彼佛现三十二相,通被众机。大机虽见尊特常身,其惯习小人,洎诸凡夫,虽因回向得生彼土,未宜尊特说常住理,故以应化说无常法,成其小果。是故佛寿虽不可数,终归有量。娑婆生彼,多是此机,以别圆似位,人难及故。三疏约此,故判弥陀在有量中。若《观无量寿佛经》,纯被圆人,明说佛身全法界起。应既有本,生即同法,的类《释论》法性尊特,正当无量之无量也。故《释签》云:“教分二身,为机劣故,暂现生身。”今机不劣,岂对生身?
问:大本中云:“生我国者,身皆具足三十二相。”彼国人民既具此相,佛身理合超胜于人,故知常身有八万相。《般舟经》云三十二相,盖借释迦为初心观境耳。
答:《般舟经》云:“菩萨用是念佛故,当得生阿弥陀佛国。当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比丘僧中说经。”经指弥陀有三十二相,何文言借释迦为境?况《止观》无文,《辅行》不说,岂得自言成于己见?又彼人民三十二相,故佛常相须八万者,其义不然。以同居土佛应同人,只由净土人皆有于三十二相,故佛常身须现此相,但于同中,相相皆胜。秽土佛身虽异凡鄙,亦同上人,故应此方所有相法,故三十二同轮王相,亦于同中而分明昧。三十二相既同彼人,验是彼土常身常相,是知八万,别为大机现尊特相,更何所疑。
问:一等尊特,以何因缘,相分三品?
答:悉檀因缘故。盖一类机应以藏尘尊特之相得四益者,故佛称机而为现之;应以八万尊特之相、应以三十二尊特之相得四益者,佛皆称机而为现之。仍须了知此之相海,别教则用别修缘了成就此相,即修成之尊特,故名报身。圆教能了二修即性,修德无功,乃性具之尊特,故名法身,已在此观开章中说。须知《华严》华藏尘数之相虽多,此以兼别,故犹带修成。此论八万,既唯圆顿,无非性具。故三圣观,疏皆示云:“观于法身。”行者当须以教定理、就理明观、于观显相,无得但以多数斥少,使胜成劣。实在精学,然后勤修。欲罢不能,故兹辩析。
(未)四、第十观音观,分二:(申)初、疏科略释;二、依科列经。今初
疏第十、观观音,中有三:初、结上;次、复应观观世音菩萨下,正明观菩萨身也;第三、作此观者,观之邪正也。观菩萨法身中有三:初、观身相,冠中立化佛者,带果而行因也;第二、明与佛同异;第三、佛告阿难下,还举利劝修也。
钞带果行因者,《观音三昧经》云:“观音昔已成佛,号正法明,今为菩萨修净土行。”斯乃带昔果德,行今因行。顶有化佛,表带果也。
(申)二、依科列经,分三:(酉)初、结上;二、正观菩萨身;三、结观邪正。今初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
(酉)二、正观菩萨身,分三:(戌)初、正观身相;二、与佛同异;三、举利劝修。初、子科十一:(亥)初、身量;乃至十一、足相。今初
经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
钞应云十八万亿,今云八十者,翻过佛身二十万亿,故知误也。
问:如释迦丈六,人身八尺;今佛身六十万亿,菩萨十八,菩萨之身何太卑耶?
答:净土胜应,不可以秽土劣应例也。亦如妙音身量但四万二千由旬,佛身六百八十万由旬,佛身之量,去菩萨更多。
(亥)二、身色
经身紫金色。
(亥)三、肉髻
经顶有肉髻。
(亥)四、项光
经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
(亥)五、身光
经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亥)六、天冠
经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疏释迦毗楞伽,翻能圣。
(亥)七、面色
经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
(亥)八、毫相
经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世界。
(亥)九、臂相
经臂如红莲华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
(亥)十、手相
经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亥)十一、足相
经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华布散一切,莫不弥满。
(戌)二、与佛同异
经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钞肉髻是相,无见顶是好。此之相好,表于极果。今作因人,故不及佛。
(戌)三、举利劝修,子科二:(亥)初、举观利劝;二、示观次第。初又二:(壹)初、约修观明灭罪;二、约称名况获福。今初
经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
(壹)二、约称名况获福
经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亥)二、示观次第
经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
钞身相既多,先观何相?故今示云:先观肉髻,次观天冠。以此二种能别表示观音德相。何者?肉髻降佛,表现行因;冠有化佛,表昔成果。别相若显,其余通相则易可明。行者观于冠髻毫面身色光明,一一须用心作心是而为能观。说在像前,用在此处。既云作佛是佛,岂不能作观音是观音耶?作髻作冠,是髻是冠,皆可为例。不独以佛例观菩萨,亦须例于普杂三辈。岂唯以前例后,亦合以后例前,以今行人览经始末方修观故。大师得意,乃于释题总示三观,若也不于十六处用,则令大师虚说,亦见行者谩修。当遵佛言,勿背祖法。专用妙观,显乎胜相。以此妙观为见佛本,迥出余因;至彼土时,速证法忍。
(酉)三、结观邪正
经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未)五、第十一势至观,分二:(申)初、分科叙意;二、依科列经。初为二:(酉)初、分科;二、叙意。今初
疏第十一、势至,中有三:初、明因光神力制二种名;次、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下,明与观音同异;后、除无量劫罪下,劝修。
(酉)二、叙意,分二:(戌)初、约当门明阙真观;二、兼观音明无像想。今初
疏略无观法,当不异上,故不重明。
钞观佛真身,乃立观云正观佛身等,观音中云正明观菩萨身,今势至观,但云因光神力制二种名及云与观音辨同异,何不例上各立观法?故疏出意云:“略无观法,当不异上。”以大势至与观世音身量大小皆悉同等,此令行者辨异之后,用观音观观势至身,何须别立?
(戌)二、兼观音明无像想
疏所以观佛先作像想,后观法身。菩萨直明法身者,但佛法身妙极,不可一往而观,故先作像想流利,后观法身则易。菩萨者,观佛既竟,次二大士是眷属庄严,如王来即有营从,有佛必有菩萨也。
钞观成见佛真法身后,观二侍者,岂须更修像想方便耶?
(申)依科列经,分三:(酉)初、因光神力制二名;二、明与观音同异;三、灭罪以劝修。初为二:(戌)初、遍示诸光;二、正立二名。今初
经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
(戌)二、正立二名
经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钞光照十方,故立无边光为名,令三途人得佛十力,故立大势至为名也。行者应知,即举身光名智慧光,以是邻极,色心不二。若不尔者,焉得色相名为法身?
(酉)二、明与观音同异,分三:(戌)初、正明同异;二、更示行坐;三、结成观相。今初
经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华。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戌)二、更示行坐
经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有五百亿宝华。一一宝华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畟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
钞观音行坐,岂不动地集佛等耶?但于势至观中说耳。若不然者,何得云除顶上宝瓶,余与观音等无有异?
(戌)三、结成观相
经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名第十一观。
钞经云色相,疏称法身,若非全色是心,色由心造,安令色相即名法身?此乃三谛一境之法身,发我三观一心之般若。相冥见相,则三脱圆彰,故云佛法界身入心想中。疏云念佛三昧,解入相应,非此相应,不发胜相。
(酉)三、灭罪以劝修
经观此菩萨者,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
钞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大势至者,以二菩萨唯有顶上化佛、宝瓶二种有异,余相皆同。同异分明,名具足见。
(未)六、第十二普往生观,分二:(申)初、疏科;二、经文。初为二:(酉)初、对杂辨异;二、就普分科。今初
疏第十二、普观。普杂何异,而为二耶?普观作自身往想,称彼境界,一一具观。杂观明佛菩萨神力自在,转变非恒,大小不定,或随物现,故名为杂。以此为别。
(酉)二、就普分科
疏普中有二:初、从见此事时当起自心下,作自身往想;次、无量寿佛化身下,佛及菩萨化身来现也。
(申)二、经文,分二:(酉)初、作自身往想;二、明三圣来现。今初
经见此事时,当起自心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之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钞上来诸观,先依次正,先主次徒,虽皆观成,未为普总。又未想身生彼亲见,故今令想身终生彼,一时普见。非独所观境界顿足,亦乃往生心想成就。可类前文依报之观,初地、树、池等别观,至楼观成,四事总见,名为总观。然但能总依报四事。今想生彼普见普闻依正诸相,故名普观。
问:上品上生乘金刚台,上品中生乘紫金台,上品下生入金莲华。今三圣观成,方修普观,合是上品上生之者,何故同彼上品下生耶?
答:十六观人对九品位,义有多途。今且一往以三圣观及普观成当上中品,杂及三辈四观成者方是上上。故上中品终时虽见坐紫金台,此台到彼成大宝华,经宿则开。此文亦云生极乐界,于莲华座作开合想。莲华开时,见佛满空及说妙法,正合上品中生之相。若上品下生,华开七日乃得见佛,仍于众相心不明了。故知此文与上中品生相正齐。若其以品对别圆位,至三品观,方得委论。
(酉)二、明三圣来现
经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钞上想终后,生于彼土,见佛菩萨。今想未终,三圣常来入我心想,良由当念即是来际,故能预想将生之事;复由生佛体不别故,故令三圣不来而来。斯乃三观一心,作是双运,致令心佛往彼来此。故知观体,不可言思。
(未)七、第十三杂明佛菩萨观。今评此观,略有二意:一为前观佛及菩萨胜相不成者,乃令舍大而观丈六;二为观前胜相已成之人,令其更观胜劣化用遍十方界,使品位增进。若谓不然,前观既成,修后诸观有何益耶?疏从前意,故作拂疑生重释。以观成者,自知经意,是故大师从初意示。释此为二:(申)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第十三、杂观,有二:第一、观丈六像;第二、无量寿佛身量无边下,明弥陀变现自在。
(申)二、随释,分二:(酉)初、观丈六像;二、明弥陀变现。今初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钞经若欲等者,行人于前依正诸观修虽不入,求生之意弥加敦督,名为至心,故令此人舍胜观劣。未观二侍,前想弥陀,故云先当观于一丈六像。行人欲托彼土莲池,故令观像在池水上。应知胜身既心作心是,岂今丈六非作是耶?圆人作为,皆了唯心,全具而变,全变是具,具变不二,故观佛相,胜劣皆然。
(酉)二、明弥陀变现,分二:(戌)初、示化主随物;二、明补处同生。初又二:(亥)初、劝常修观;二、拂去众疑。今初
经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疏坚固行者常令习观,修行不倦。
(亥)二、拂去众疑
经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华,如上所说。
疏二:(壹)初、示相问疑;二、示疑明破。今初
疏所观若大若小,皆是佛身。拂去众疑,生人重意。众云何疑?
(壹)二、示疑明破
疏前闻广大无量,今闻观小,疑非佛身,于小不敬,故须拂去,明皆是佛,生其重意。
钞胜身观法修虽不成,而且得知广大无量,今闻观小,顿违前说,宁免轻疑?为拂此疑,故说弥陀神通如意,能大能小,皆全法界。但以重心观令成就,勿疑身谢不生西方。
(戌)二、明补处同生,分二:(亥)初、明劣应同众生;二、仿胜身论观法。今初
经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
钞佛应既随万物,补处亦同众生。
(亥)二、仿胜身论观法
经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疏但观手相者,有作头首解者,上言观音头上天冠中有一立化佛,势至头上有宝瓶,以此为别;作手解者,上云其手柔软,有八万四千画,以此宝手接引众生。皆是经文,用无在也。
钞前明观音胜身观法,先想冠髻,则令众相次第皆明;势至观中,髻有宝瓶,其余身相不异观音。以此二种是二大士身之别相,令修观者但观别相,别相若显,同相则明。疏释首相,虽通两说,然头首之首、手足之手皆是别相,悉可以别而显于通。应知观佛丈六之身,先观白毫,方彰众相,备如前疏约释迦说。
(卯)三、后三观明三辈往生,分四:(辰)初、立观所由;二、释会经论;三、依品定位;四、随文解释。今初
疏第十四、上品生观。此下三观,观往生人者,有二义:一为令识三品往生,舍于中下,修习上品;二为令识位之上中下,即是大本中三品也。
钞此中二义:初即杂观观劣应者,位在中下,令识三品,进修胜观,登于上品;次义即是前观胜应及修杂想,了随机化,在八九信。今令此人以妙三观分别九品即大本三辈,事理穷深,登第十信。既云此下三观观往生人有二义,乃是修前观法行者观于九品往生之相,非是凡小求生之者读今三辈经文,改转行业。纵通此义,亦是傍兼,非今增进观行意也。
(辰)二、释会经论,分二:(巳)初、会论;二、会经。今初,即《无量寿经论》,今云《往生论》是也。天亲所造,有十七成就。至第十六大义门成就中,偈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长行释云:“故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二乘人;二、女人;三、诸根不具足人。无此三种过,故名离讥嫌也。名亦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此十七成就,俱明彼土果报。故无二乘等,悉约彼土,非是此方二乘等不得生也。恐惑者不晓,故和会解释之。分二:(午)初、会二乘;二、会女人。初为二:(未)初、会不生;二、释证果。今初
疏释会经论者,问:依《往生论》,二乘不得生;此经中辈,小乘得生。答:正处小行不生,要由垂终发大乘种,尔乃得生。经说现今,论举本始。
钞且据彼论二乘种不生句,并于此经小戒得生,以具足戒及沙弥戒等是小乘种故,二说相违,而为诘问。今以住小回心以会释之。坚住小道,志趣无余,不求净土,故云正处。若回小向大,转小乘业作净土因,故云要由。经就现今向大时说,是以得生;论就本始住小时说,是故不生。然论说彼土无二乘人,由在此身因转故也。
(未)二、释证果
疏何故复证小果?释:虽复垂终发大心,先多学小,至彼闻苦、空、无常,发其本解,先证小果。得小果已,于小不住,必还入大。
钞云垂终回小向大方生彼国,何故中辈三品行人生彼复证小乘果耶?今释意者,回心故得生,惯习故证小。知大证小,不执偏真而为究竟,不久证大也。
(午)二、会女人
疏问:《论》女人、根缺不生,此经韦提希及五百侍女同皆往生。释言:《论》说女人、根缺不生者,就彼为言。生彼国者,净根离欲,故无女人;身根精上,故无根缺。经语初往,故有善心,一切得生。
钞复举《论偈》女人、根缺不生之文,并于此经韦提、侍女得生之说而为诘问。今约彼此会释二说。《论》就转报,是故彼土无有女人及根不具者若名若体;经就此土修净业者,故有善心,一切得往。故《大弥陀经》薜荔多、蠢动、蜎蜚皆得往生。故知经论,无少相违。
(巳)二、会经,分二:(午)初、对经双问;二、立义双释。今初
疏问:大本五逆谤法不得生,此经逆罪得生。
钞逆罪得生,即下品下生文。
(午)二、立义双释,分二:(未)初、约悔有轻重;二、约行有定散。今初
疏释有两义:约人造罪,有上有下。上根者,如世王造逆,必有重悔,令罪消薄,容使得生;下根人造逆,多无重悔,故不得生。
钞上即利根,下即钝根。《俱舍》云:“愚智所犯,轻重不同。愚作罪小亦堕恶,智为罪大亦脱苦。如团铁小亦沉水,为钵铁大亦能浮。”《涅槃》云:“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如阿阇世王杀父害母,至涅槃会,身疮肿热,生重惭愧,悔过自责。耆婆劝往佛所,佛为说法,得无根信。文载《涅槃·梵行品》。此经明逆罪得生净土者,即同阇王上根利智能重心忏也;彼经不生者,下根愚人至于临终不能重悔也。
(未)二、约行有定散
疏二者约行,行有定散。观佛三昧名定,修余善业,说以为散。散善力微,不能灭除五逆,不得往生,大本就此,故言不生;此经明观,故说得生。
钞大本就此者,指上散善力微也;此经明观者,即观佛三昧。
问:若定力得生,下下品云:“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此与大本散心十念,理应无别。
答:此虽造恶,已曾修观,故使临终,善友劝称十念,定心则成,亦是法行乘急戒缓人也。修观故乘急,造恶故戒缓。由乘急故,得值善友。纵现世不修三昧,亦是宿种今熟,故得往生,所以华开见二大士说实相法。自非定善,孰至此乎?故《十疑论》云,“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并是宿善业强始遇知识”等。当知作此解释,方合此中定善之义。若本不修三昧之者,则属前悔有轻义也。
(辰)三、依品定位,分二:(巳)初、通示九品;二、别明上三。初为二:(午)初、示三中具九;二、判九品属三。今初
疏就三品中,更为九。
钞经文显示三辈各三。
(午)二、判九品属三,分二:(未)初、约位判;二、以经验。今初
疏上品之人,始从习种终至解行菩萨;中品者,从外凡十信已下;下品,即是今时悠悠凡夫。
钞虽分九品,以义定之,不出三位,即内凡、外凡及悠悠者。然习种、解行及十信名,乃是别教地前凡位。以为今经往生位者,略有三意:一、别位次第对品显故;二、别具四观收机广故;三、九品多判所观人故。若以九品判今能观圆观位者,则以三贤对今十信,彼之十信对今五品,悠悠即对名字人也,以名字位通修未修故。应知疏用此之三位判九品人,其意深细,不可粗心。今试略言。
盖一切善,若能回向,皆净土因;仍一切恶,若能忏愿,亦净土因。故种种善修之浅深,无非九品;其一一恶,约忏功力,亦皆九品。故上上品善通下下品,下下品恶通上上品。三心六念,或闻或修,未能伏惑,属下三品;以此伏惑,入中三品;能破二惑,方预上三。如五逆罪,临终十念为能消功,属下下品;阇王重悔,得无根信,即是上辈三品所摄。岂非五逆随于忏功,自分九品?中间七品,若善若恶,若修若忏,随功浅深,一一皆须明于九品。若据经文,下三唯恶,中下世善,中中、中上即小乘行,上三唯大。疏则纯用大乘三位判九品者,以中三品回向大乘故,下三品人依大灭罪故。故九品行一一成大,随一品行,若至三贤,皆上三品;若至十信,皆中三品;全未伏惑,即下三品。应知经为收机尽故,故以大小善恶分其九品,盖约增胜高下互显也。大师得意,乃约三位判乎九品,则何机不摄,何行不深?乃由妙解大小观行善恶之业,全修即性,一一具于四种净土;但能回向,随功能显四种乐邦。如是说者,多约一行,随功浅深,历于九品;亦自有人节节改行,历于九品。若以三位定其高下,改与不改,皆悉不滥。
问:今十六观既是圆修,为一一观皆通九品,为须节节改观入品?
答:虽俱圆观,而所托境,随其宜乐,有改不改,合有二途。若就现文,多从改观历于九品,以初心人虽了根尘皆是法界,而心想羸劣,胜境难观。是故如来设异方便,先观落日,于西定心。疏云除五逆罪,下辈自论,故知妙观想落日成,当下下品。次以三观想水结冰,合在下中。转想琉璃,粗见彼地,可对下上。若得三昧,见彼宝地及宝树宝池,虽五品初,而五住圆伏,名得三昧,品当中下。总见依报,五品中心,合当中中。华座观成,五品后心,即中上品。此之三品,虽成三昧,能伏五住,见惑未断,事识犹存,未可即观胜妙身相,故修三观观于宝像。像想现前,见思俱尽。所以尽者,以事定力深能伏思,见断即登圆第七信,即上下品。事识既尽,全依业识,可观三圣真法之身。及普观成,在八九信,即上中品,故难思相法界光明,十方佛事悉能洞见。后修杂观及三辈观成,当第十信,即上上品。内外尘沙,任运除尽,故随机应相及差别行业观察明了,宣示无穷。此约修者,从微至著。三圣观成,后修杂想及三辈观,故当如此。若观胜相不成就者,始依杂观观丈六身,此人或在下之三品,或沾中辈。今观九品,必能进功,从劣观胜,求预上流,是故疏云令识三辈往生,舍于中下,修习上品。此从节节改观,次第入品,如是说也。有因改观超品位者,不可定判。此上皆从次第改境修观者说。其不改者,十六境中,宜乐何境,即用妙观修之不舍,乃从名字,修成观行,入相似位,历乎九品。然十六中,佛境最宜,从劣观胜,成于九品。故疏令观释迦毫相,以为初心入门之渐。杂观令观一丈六像,经虽不云从一相入,据理合然。若《般舟经》,则从足下千辐轮相,次第上观至顶肉髻。故知但解今家住前三位以判九品,于境于行,改与不改,次比自成也。非独今经九品如此,《法华》五品其义亦然。解一千从矣。
(未)二、以经验
疏何以得知?上品见佛闻法便悟无生,故是道种人;下品备造四重众罪,亦得往生,类此似尔。
钞以无生忍位在别圆初地、初住,非别十向、圆第十信,何能见佛便登此位?上上既尔,诸品例知。复以造罪验下三品,以别圆教内外凡位不造众恶。既约罪说,知是未入外凡人也。类此似尔者,经不明示,故以得悟及造罪等,比类验之。此乃大师尊经谦己,近人判解,不逊者多。
(巳)二、别明上三,分二:(午)初、约三位定;二、约二义求。今初
疏上品位当道种,中品位当性种,下品位当习种。
钞上以三品判于九品,下至悠悠;今则别明上辈三品,故约种性以分三位。《璎珞经》明六种性:一、十住习种性;二、十行性种性;三、十向道种性;四、十地圣种性;五、等觉性;六、妙觉性。
问:今此上品是出假位,合在秽土利益有情,何故求生净土耶?
答:《大论》四十三正有此说,故彼问云:“菩萨法应度众生,何以但至清净无量寿佛国土中?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二者多集诸佛功德。乐多集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国土;好多为众生者,无佛法众处赞叹三宝之音。”故知一等断惑菩萨,而好乐不同,故有二别。又《论》第四十五云:“菩萨有二:有先自成就功德,然后度众生;有先成就众生,然后自成就功德者。”故知今十向菩萨求生净土,乃是先自成就功德人也。故《十疑论》明未得无生忍已还,要须常不离佛,故须求生。
(午)二、约二义求
疏一、得道有迟疾;二、所乘有异。初则金刚台,中紫金台,下金莲华。
钞上上生已即悟无生法忍,上中经七日得不退转,上下经三小劫住欢喜地。得无生忍、证念不退,即欢喜地也。
(辰)四、随文解释。即十六中后三观也。疏前标云:此下三观,观往生人。若但读文,不名为观,必须览经所诠之相,入一念心。用空假中微妙之观,照于心性本具净土因缘果报,生佛咸然,三无差别。诸佛净土因果已满,能应众生;众生由具净土因果,能感诸佛。感应缘起,不一不异。一一融妙,相相宛然。随品随功,感佛感土。观之不已,则难思俗谛净土因缘自然明了。明了之位,大判有三:若相似明,当上三品;若观行了,即中三品;名字观解,属下三品。论断伏等,虽有高下,而皆了知一切善恶,回向忏悔,皆通九品。或共不共,或超不超,或改不改,或进或否,状类万差,难以言具。若不尔者,岂得名为观于三辈往生人耶?分三:(巳)初、第十四上品生观;二、第十五中品生观;三、第十六下品生观。初为三:(午)初、上品上生;二、上品中生;三、上品下生。初为二:(未)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就初中文为三:第一、标;第二、若有众生愿生彼国下,正释;第三、从是名下,结。释中复四:初、明修因;第二、从生彼国时下,明值缘;第三、从行者见已下,正明得生;第四、从生彼国下,生后利益。
(未)二、随释,分三:(申)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
(申)二、释,分四:(酉)初、明生因;二、明值缘;三、明得生;四、生后利益。今初
经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疏至诚心者,即实行众生。至之言专,诚之言实。深者,佛果深高,以心往求,故云深心。亦从深理生,亦从厚乐善根生,故《十地经》言:“入深广心。”《涅槃经》云:“根深难拔。”故言深心。六念者,佛、法、僧、施、戒、天六事安心不动,称之为念也。
钞经有二段:初段既云发三种心即便往生,知此三心是一人发;次段乃云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据此合是三人各修成三种行。然修之在人,或别一行,或兼余行,或具足修,但能位至别教道种、圆第十信,即得名为上品上生。言至诚等三心者,此与《起信论》中三心义合。彼云:“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今初至诚,疏以专实释之。非念真如,岂名专实?解于深心,疏虽三义而不相舍:求高深果,须契深理;欲契深理,须厚乐善根。此乃立行依理求果也。二经证成三种深义,不出彼论乐集一切诸善行也。经回向发愿心,疏虽不解,义当彼论大悲拔苦之义。盖以真如实念、趣果善心二心功德善巧回向,愿生净土,速证法忍,广拔一切众生苦恼。然此三心顺于三法。何者?初念真如平等一性,次二即是自行化他二种修义。既是修二性一,乃就圆融三法而发心也。今此三心一念中修,见、思、尘沙任运先去,入第十信,故当此品。若此三心但能圆伏,即中三品;若全未伏,当下三品。文在此中,义该下八。经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者,以无缘慈,不害物命,知性离非,心具诸戒。读诵方等者,随文成观也。修行六念者,《涅槃疏》云:“前三念他,后三念自。戒施是自因,生天是自果。戒是止善,施是行善。天有近果远果。”远即第一义天也。安心下,释念义。谓念同体三宝、一心戒施、第一义理悉不为二边所动,故通名念。经回向发愿等者,总论不杀等,皆须善巧回向,愿生净土,证无生后,广度含识。经具此功德者,或全或分,皆得言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者,上一一行,修之成就,至道种位,长时弥善,下至七日,或唯一日,皆得预于上上品生也。此等悉须约于断伏及全未伏,分下八品。若不尔者,岂令初修六念等人,三惑尚炽,便登极品耶?须知九品难将法定,只可随功。此去科节,经疏分明,钞不标也。(注:今本为便于阅读,仍标科判。)
(酉)二、明值缘
经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酉)三、明得生
经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酉)四、生后利益
经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疏无生忍,言登初地也。陀罗尼者,一能持善,二能遮恶,是总持也。
(申)三、结
经是名上品上生者。
(午)二、上品中生,为二:(未)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上品中生者有三:第一、标;第二、释;第三、结。释中有四:初、往生因;第二、行此下,明值缘;第三、行者自见下,得生;第四、行者身作紫磨金色下,往生利益。
(未)二、随释,分三:(申)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经上品中生者。
(申)二、释,分四:(酉)初、往生因;二、明值缘;三、明得生;四、往生利益。今初
经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钞云不必受持方等经典、善解义趣等者,是义持人不乐读诵,但于经中取一句偈,深穷旨趣,于绝言思深广之理心不惊动,又复其心安住中道,不为二边之所惊动。了达因果皆是实相,名为深信。虽不遍习,或闻大教赴机异说,知显一理,不生疑谤,此一种因,亦通九品。但今此观位至圆教八九信位,故当此品。若第一义解全未伏惑,只在下品三品摄也。如常不轻不专读诵,但以一句礼拜授人,深知义故,多年不懈,此以第一随喜品行,始从名字历于五品至六根净。故知读诵等四品行,皆可从于名字修之至六根净,若证分真,无偏修者也。
(酉)二、明值缘
经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酉)三、明得生
经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
(酉)四、生后利益
经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
疏甚深第一义者,谓诸法实相,言语道绝,心行处灭,名之深妙精进,最称第一。阿耨不退转者,谓道种菩提,亦通是道种地不退位。现前受记者,四种受记一往现前也。
钞疏云名之深妙精进等者,以闻众声说第一义,能成趣理不思议观,既顿泯绝情尘微碍,是故进趣其疾如风,比余事行杂而且滞,故此精进最称第一。疏牒阿耨不退,释云道种菩提等,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为无上正等觉,斯是行人心之本性、所求之果。于此不退,其位有三:若破见思,名位不退,则永不失超凡之位,习种性也;伏断尘沙,名行不退,则永不失菩萨之行,当性种性及道种性也;若破无明,名念不退,则永不失中道正念,圣种性也。上中生者,此土已得性种菩提,到彼一劫,始得无生圣种不退。今于七日所得菩提不退转者,义当道种菩提不退也。通名地者,凡圣所依皆名地故。四种授记一往现前者,《净名大疏》出四受记,谓未发心记、密记、现前记、无生记;言一往现前者,以现前记通于凡圣,今无生位,佛就一往通名现前耳。
(申)三、结
经是名上品中生者。
(午)三、上品下生,为二:(未)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上品下生中有三:初、标;第二、亦信因果下,释;第三、是名下,结。释中有四:第一、明往生之因;第二、行者命欲终时下,值缘;第三、见此事时下,得生;第四、一日一夜下,生后利益。
(未)二、随释,分三:(申)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经上品下生者。
(申)二、释,分四:(酉)初、明生因;二、明值缘;三、明得生;四、生后利益。今初
经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钞亦信因果,不谤大乘,同上中品,故名为亦。彼以解了第一义谛而为别行,此以但发无上道心而为别行。究理摄生,标心虽异,从凡入圣,历位无殊。谓依无作四谛妙境,发四誓愿,名为真正发菩提心。未度苦者,誓令得度,阴入皆如故;未解集者,誓令得解,尘劳本净故;未安道者,誓令得安,即惑成智故;未证灭者,誓令得证,即生成灭故。发此道心,亦通九品。名字中发,自有静散,即下三品;观行五位,即中三品;相似既分三般种性,即上三品。今习种发,故当此品。此心深运,分真可阶,岂不能至上上品耶?约位判之,无法非九。
(酉)二、明值缘
经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
(酉)三、明得生
经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
(酉)四、生后利益
经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疏得百法明门者,《地论》云:“入百法明门,增长智慧,思惟种种法门义故。”欢喜地者,初证圣处,多生欢喜也。
钞经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者,以此品人位当习种,见思虽破,尘沙未除,故于众相心不明了。过三七日,进入性种,侵断尘沙,故八万相一一分明。自此三劫,游历十方,供佛闻法,进入道种,登于初地,此地即得百法明门。言百法者,如《百法论》所出名数。今于此法皆证三谛,乃以百法而为明达三谛之门。三谛若明,则了一切。是故《论》云:“增长智慧,思惟种种法门义。”明此义故,心大欢喜,故名欢喜地也。
(申)三、结
经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巳)二、第十五中品生观,分三:(午)初、中品上生;二、中品中生;三、中品下生。初为二:(未)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第十五、中品生观。中品上生者,有三:第一、标;第二、从若有众生下,释;第三、从是名下,结。释中有四:初、明生因;第二、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下,值缘;第三、从行者见已下,得生;第四、从当华敷时下,明生后利益。
(未)二、随释,分三:(申)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
(申)二、释,分四:(酉)初、明生因;二、明值缘;三、明得生;四、生后利益。今初
经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疏五戒者,不杀、盗、淫、妄语、饮酒也。八戒者,加不上高床、不著华鬘璎珞香涂身熏衣、不得歌舞作乐及往观听也。
钞但言众戒,斯乃略举三学之初也。若据生彼闻赞四谛,便成罗汉三明八解,以果验因,不专持戒。合修小乘理观事禅,但未证果,犹在贤位,于临终时,闻赞方等,回心向大,愿生净土。然回向心须至别教七信已上、圆教观行四五二品,方是中品上生人也。若其小行已至忍位及世第一,但按位回,即当此品。若在暖、顶及外凡者,须猛利回,超入此品。大约小乘并世间善,从回向心深浅高下判于九品。
(酉)二、明值缘
经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
(酉)三、明得生
经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
(酉)四、生后利益
经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疏为二:(戌)初、正释经文;二、释诸疑妨。今初
疏四谛者,苦、集、灭、道也。罗汉者,应供、不生、杀贼也。三明者,过、现、未来明也。六神通者,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尽、身得如意。此六悉皆无壅,故为通。八解脱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者内无色相外观色,三者净,四空处,五识处,六无所有处,七非非想处,八灭尽解脱也。此八中,前三种微妙五欲无染无著;中四于下得离;后一能脱心虑,故名解脱,亦名背舍。背者,背彼净洁五欲也;舍者,离是著心也。
钞四谛者,既是共二乘行,由宿习故,而闻生灭、无生二种四谛也。生灭者,苦则三相迁移,集则四心流动,道则对治易夺,灭则灭有还无。无生四者,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道不二相,灭无生相。
次三明者,过去宿命明,现在漏尽明,未来天眼明。此三名明,复得名通。余三但得名通者,《婆沙》云:“身通但是工巧,天耳但是闻声,他心缘他别想而已,是故非明。宿命知过去苦,生大厌离,天眼知未来苦,生大厌离,漏尽正观断惑,是故此三称明。”《大论》:“问:通、明何别?答:直知过去等名通,知过去等因缘行业名明。”
次释八解脱。一内有等者,内色即内身骨人也。为修八色流光,故存骨人。欲界结使难断,故以不净心观外色也。位在初禅,能脱自地及下欲界。二者下,位在二禅。二禅内净,故坏灭内身骨人。欲惑难断,故犹观外不净之相。三者下,除外不净相。但于定中练八色光明,清净皎洁,故名净也。位在三禅。四空处者,若灭根本四禅及三背舍等色,一心缘无边虚空而入定,即观此定,依阴入故有无常苦空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著。五识处者,若舍空缘识入定,即观此定虚诳不实,而不受著。六无所有处者,若舍识缘无所有入定时,乃至而不受著。七非非想处者,若舍无所有处缘非非想入定时,乃至而不受著。八灭尽等者,背灭受想诸心数法也。诸佛弟子患厌散乱,心欲入定休息,以涅槃法安著身中,故云身证,而想受灭也。前三等者,位在色界,能离自地五欲也。中四等者,位在无色界,皆展转离下地。然前三亦离下,中四亦离自地,互现说耳。后一可知,亦名下,背舍因称,解脱果名。
(戌)二、释诸疑妨,分三:(亥)初、会小乘不生疑;二、释中不及下妨;三、通中不出家难。今初
疏释会者,《论》明小乘不生者,决定不生;此中明生,退菩提心得生,至彼处无漏道熟,即证第四果。《大论》亦然。或接引小乘,然彼实无。
钞疏与《释论》取《法华》意,会于今经及《往生论》。论云不生,据决定性入无余者;今经云生,是退菩提取小乘者。疏前会云:正处小行不生,要由垂终发大心故生。若无宿种,岂能垂终回小向大?故知与前义不相反。仍释伏疑,既因回心向大得生,何故至彼却证小果?故释云无漏道熟等,以退大既久,习小功深,是故彼佛称习说小,且令证果。或接下,再出经论引小之意。今经释论说,至彼土证小果者,意欲别接小乘求生。其若生已,咸慕大乘,必不证小。然虽出此意,前义为正。
(亥)二、释中不及下妨
疏中品应时即得罗汉,何以不及九品?解云:是退菩提声闻往生彼国,无漏道熟,便证小果。不守小位而住,还起大心,进行弥速,或五劫,或十劫,得成初地。如是阶级,犹是其胜。
钞以下下品生彼闻法,应时即发菩提之心;中上生彼,何故只证无学果耶?以大小故,难第四品不及九品。解云下,以登地速而为答也。中上顺习,虽证小果,不逾十劫,必入初地。九品恶重,十二大劫方得出胎,虽发大心,更经多劫,方阶法忍,故以速证比彼为胜。
(亥)三、通中不出家难
疏大本上品明其出家,中品不明出家。此中所明,是则中品。若其不出家,经云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故知有也。而大本不明,据长时始终为语;今言出家者,就短时而论。
钞彼明中品云虽不能行作沙门,故云不明出家。长时始终者,谓尽形出家者;就短时者,谓一日一夜也。是知若据短时,大本约义亦有;若论长时,此经约说亦无。此乃二经事同也。
(申)三、结
经是名中品上生者。
(午)二、中品中生,为二:(未)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中品中生者,有三:初、标;第二、从若有众生下,释;第三、是名下,结。就释中有四:初、明生因;第二、从如此行者下,明值缘;第三、从行者自见下,明得生;第四、在宝池中下,明生后利益也。
(未)二、随释,分三:(申)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经中品中生者。
(申)二、释,分四:(酉)初、明生因;二、明值缘;三、明得生;四、生后利益。今初
经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
疏十戒者,即前八戒,更足不捉金银生像及不过中食,为十戒也。具足戒者,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钞疏云十戒者,释经持沙弥戒也。金银生像者,南山云:“胡汉二彰。”谓胡言生像,此翻金银也。善见云:“生色似色。”似即像也。此谓金则生是黄色,银则可染似金,故云生像。若尔,生像此方之言,何谓胡语耶?答:谓五竺之北,胡地言音有涉汉者,故谓生像。胡人重译又却入汉,故存胡音。
(酉)二、明值缘
经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
(酉)三、明得生
经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酉)四、生后利益
经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
疏须陀洹者,翻修习无漏或逆流也。
(申)三、结
经是名中品中生者。
(午)三、中品下生,为二:(未)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中品下生者,有三:初、标;第二、从若有下,释;第三、是名下,结。释中有四:初、明因;第二、此人命终时下,明缘;第三、从闻此事下,得生;第四、从经七日下,生后利益也。
(未)二、随释,分三:(申)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经中品下生者。
(申)二、释,分四:(酉)初、明生因;二、明值缘;三、明得生;四、生后利益。今初
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
钞经云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凡夫善,不能伏惑,岂预中辈?疏前判位,中辈人当别教十信,即圆五品。斯由垂终,善友广说阿弥陀佛,随顺本性,取极乐国,及谈法藏称理发愿,行者闻已,解悟大乘,发回向心,求生净土。经虽不云发回向心,既闻广说,岂不回心,特是影略。临终发心,心猛利故,能入别圆外凡初位,通惑顿伏,故令世善当此品位。大师唯就大乘三位对于九品,深有其致。
(酉)二、明值缘
经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酉)三、明得生
经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酉)四、生后利益
经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钞过一小劫成阿罗汉。
问:到彼证小,皆顺本习。今此行人本习世善,是人天因,非声闻行,至彼那得阿罗汉耶?
答:孝养仁慈,大小基址,何教不谈?而其《阿含》偏论此善。以果验因,是依三藏行孝顺等,虽行世善,心在无常。既久标心,无漏道熟,故证小果。
(申)三、结
经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巳)三、第十六下品生观。下三品人造罪轻重,值缘得灭为往生因。须知经意为易解故,以三业等恶灭为下三品因,回向凡小为中三品因,以大乘诸善为上三品因,此乃上下互相显映为观法境。若称实观,依义而说,大小善恶,逐回向心,随灭罪力,浅深阶位,各论九品。今之三人,闻法称佛,虽业障灭,全未伏惑,位在名字,故属下三。若灭罪心利,入别圆外凡,即中三品。能至内凡,即上三品,阇王悔逆,得无根信,是其类也。分三:(午)初、下品上生;二、下品中生;三、下品下生。初为二:(未)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第十六、下品生观。下品上生者,有三:初、标;第二、从或有众生下,释;第三、从是名下,结。释中有四:初、明因;第二、从尔时彼佛下,明缘;第三、从作是语下,明得生;第四、经七七日下,明生后利益也。
(未)二、随释,分三:(申)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
(申)二、释,分四:(酉)初、明生因;二、明值缘;三、明得生;四、生后利益。今初
经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钞经云虽不诽方等经典者,此品不谤,显罪犹轻。至下下品云:“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则谤经等一切恶业无不造作,故言具也。圆顿教说,罪无轻重,悔则皆灭。如仙预杀诸婆罗门,地狱三念知谤方等,心生改悔,即生佛国。
(酉)二、明值缘
经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酉)三、明得生
经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酉)四、生后利益
经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
(申)三、结
经是名下品上生者。
(午)二、下品中生,为二:(未)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下品中生者,有三:一、标;二、释;三、结。释中有四:初、明因;第二、从吹诸天华下,明缘;第三、从如一念顷下,明得生;第四、从经六劫下,明生后获利也。
(未)二、随释,分三:(申)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
(申)二、释,分四:(酉)初、明生因;二、明值缘;三、明得生;四、生后利益。今初
经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
钞经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者,所盗之物,不出四种常住:一、常住常住,谓众僧厨库、寺舍众具,华果、树林、田园、仆畜等,以体通十方,不可分用故;二、十方常住,如僧家供僧常食,体通十方,唯局本处;三者、现前现前,谓僧得之物;四、十方现前,如亡五众轻物。若未羯磨,从十方僧得罪;若已羯磨,望现前僧得罪,则属第三现前现前。盗前二种,名偷僧祇物,盗后二种名现前僧物。不净说法者,但求名利,非益物也。无有惭愧者,屏处为恶,不惭于天;显露为恶,不愧于人。惭愧,犹羞耻也。
(酉)二、明值缘
经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
(酉)三、明得生
经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
(酉)四、生后利益
经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申)三、结
经是名下品中生者。
(午)三、下品下生,为二:(未)初、分科;二、随释。今初
疏下品下生有三:初、标;二、释;三、结。释中有四:初、明因;第二、从见金莲华下,明缘;第三、从如一念顷下,明得生;第四、从于莲华中下,明获利。
(未)二、随释,分三:(申)初、标;二、释;三、结。今初
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
(申)二、释,分四:(酉)初、明生因;二、明值缘;三、明得生;四、生后利益。今初
经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疏释修因中二:(戌)初、明念佛灭罪;二、引《大论》问答。今初
疏称无量寿佛至于十念者,善心相续,至于十念,或一念成就,即得往生。以念佛除灭罪障故,即以念佛为胜缘也。若不如此者,云何得往生也?
(戌)二、引《大论》问答
疏问:云何行者以少时心力,而能胜于终身造恶耶?《大论》有此责:“是心虽少时而力猛利,如垂死之人,必知不免,谛心决断,胜百年愿力。是心名为大心,以舍身事急故。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名为健人也。”
钞初、问云下,约少时责;二、是心下,约猛心答。此猛利心,从二缘发:一值善友,二为苦逼。心怖恶道,耳听佛名,是故牢强至诚称念。既境胜心猛,故时少功多,能超百年悠悠愿力。若此二缘猛心不发,此人乃是合堕地狱也。
(酉)二、明值缘
经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
(酉)三、明得生
经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酉)四、生后利益
经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申)三、结
经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己)二、明利益,分二:(庚)初、疏科;二、释经。今初
疏第三、利益,中有二:初、明夫人道悟无生;二、明侍女发心也。
(庚)二、释经,分二:(辛)初、夫人悟道;二、明侍女发心。今初
经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
钞经豁然大悟、逮无生忍者,以凡夫心闻十六观,即闻即修,顿入圆住。盖由了知依正应色,即报即法,非纵非横,三一融妙,全心作佛,全心是佛。能所既忘,思议泯绝,三德秘藏当念顿开,是故名为豁然大悟。悟通观行及相似位,是故特云逮无生忍,显此大悟的在分真。若十六观非妙宗者,岂令当机顿入圆位?经文结益,显此观门非偏非渐,信不可用事相销文。
(辛)二、明侍女发心
经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钞经文但云发无上正等觉心,是何位耶?经示夫人无生忍后,别云发心,验非真发。《净名疏》云:“菩萨柔顺忍,方有发义。”故多约相似明发心位。名字、观行亦有发义,去无生远,故不得论。
(丙)三、流通分。《金光明疏》云:“流名下澍,通名不壅。欲使正法之水,从今以澍当;圣教筌罤,不壅于来世。”是故此下,举名举益,劝人修习。若不尔者,安令法水下澍不壅?分二:(丁)初、总别分科;二、随科解释。今初
疏第三、流通,亦二:第一、明王宫流通;第二、尔时世尊足步下,明崛山流通。初有四:一、列名教持;二、行此下,明修有益,劝人奉信;三、告阿难下,付嘱令持;四、说此下,目连等闻欢喜。
(丁)二、随科解释。今经两处流通观道。(戊)初、于王宫佛自嘱劝;次、回灵鹫阿难备述。初文自四:(己)初、列名教持;二、举益劝修;三、结名付嘱;四、众闻欢喜。初为二:(庚)初、阿难问;二、如来答。初又二:(辛)初、问经名;二、问持法。今初
经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
疏初中,阿难先发问。当何名下,问经名字。上来所说言义非一,当于何义而名此经?
钞疏云言义非一等者,经文别示三种净业、十六妙观,未审以何而为总目?
(辛)二、问持法
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疏此法之要,云何受持,问受持法。
(庚)二、如来答,分二:(辛)初、佛答前问;二、答后问。今初
经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疏佛答名观极乐无量寿佛、观音、势至,亦名净业生诸佛前,对其初问。
钞观之一字,心观妙宗也。极乐三圣,实相圆体也。此从宗体而立此名。净除业障,极至五逆;生诸佛前,该于九品。此名从用。总此三义,即是释名。此四既圆,即当教相。故示二名,五章意足。信今释题,冥符佛旨。
(辛)二、答后问
经汝当受持,无令忘失。
疏汝当受持,无令忘失,对其后问。
钞无令忘失,即是念心。念心能成欲等四法,良以欲、进、巧慧、一心,若其忘失,皆不成就。佛令不忘,则具五法,受持之功,于兹尽矣。
(己)二、举益劝修,分三:(庚)初、明生善灭恶;二、明身胜友胜;三、明得果起行。初为二:(辛)初、直明生见佛善;二、况显灭生死罪。今初
经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
疏次明有益,行前十六观门,得大利益,现身得见彼佛菩萨。
钞能见弥陀及二菩萨真法之身,生善极也。以深比浅,何善不生?
(辛)二、况显灭生死罪
经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
疏但得闻名,除无量罪,何况忆念?明念佛菩萨有大利益,举劣况胜。
钞闻名是闻慧,忆念是修慧,举闻之劣,况其修胜。行者应知,前无忘失,亦是忆念,然属方便;今之忆念,乃是正修。名同义异,善须分别。
(庚)二、明身胜友胜,分二:(辛)初、喻白莲,明身胜;二、类补处,明友胜。今初
经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
疏念佛者人中分陀利华,明其身胜。
钞分陀利者,此云白莲华。《涅槃》云:“水生华中,分陀利最为第一。”显修圆观,超余一切修道之人,即七方便也。
(辛)二、类补处,明友胜
经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疏观音、势至为胜友,伴胜。
钞二圣本修圆念佛定,今为补处。行者今修,亦是此定。位虽高下,所修法同,故可为友。其犹世人道术之交,岂分贵贱?
(庚)三、明得果起行
经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疏当坐道场,得道之场名曰道场;菩提树下得道,故名为坐。依之得果,义说为坐;依之起行,名生佛家也。
钞事相解释,菩提树下坐金刚台,此处成佛,名为道场。事本表理,今观本性弥陀觉体,此体即是所坐道场、所生佛家。理一义异,名场名家。此理为场,坐必得果;此理为家,生必起行。果即分果,行即真修。此观本期分证之果,无功用行。欲以病行及婴儿行度众生故,修念佛观,求生净土。生彼速获,故云当坐。
(己)三、结名付嘱
经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疏亦名观无量寿佛,亦名灭除业障也。
钞经好持者,好即妙也。以不纵横绝思议心,方能受持此经章句。别文既妙,是故能持经之总名。上以三一融妙释者,意在于此。此寄阿难,嘱今人也。
(己)四、众闻欢喜
经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疏欢喜者,三义故喜:一、能说人清净,佛无碍智无有错谬,名为清净;二、所说法清净,能令众生得证三昧;三、依法所得果清净,依法修行满足,身证清净果也。
钞言三义者,一、遇人;二、闻法;三、得果。文出《大论》,义归此经。人既是佛,佛必具足四无碍智,谓法、义、词及以乐说。说观佛法,离于错谬,故名清净。今遇此人,宁不欢喜?法是观法,一十六门,曲尽其妙,能令凡心入深三昧。离虚设故,名为清净。闻如是法,岂不欢喜?果即修观克获之果。韦提希等闻法即修,登分真果,侍女诸天得相似果。目连、阿难同佛化机,或能增道,莫测浅深。各以离惑,名为清净。得如是果,岂不欢喜?此三相由,得果由法,法由人说。彼众欢喜,具兹三义。我于今日,虽面不睹金容,而为妙智所被,又得闻此微妙观法,但未获果,是故阙于第三喜耳。
(戊)次、回灵鹫阿难备述,分二:(己)初、佛步空还;二、阿难重述。今初
经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
疏阇山流通中,初、佛步空还耆阇崛山,为增物敬,奉顺其言,故现此变。
钞前赴请时,从崛山没,于王宫出;今步虚空,还于崛山。二俱神通,前隐后显者,前欲施化,化法未成,故但密往;今宣妙观,当机已益,欲使同遵此法,是故现变,彰灼而还。
(己)二、阿难重述
经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疏次、阿难及天、龙等闻法欢喜,作礼而去也。
钞王宫机悟,崛山未知,故遣重宣,普令信受。阿难所述,即是佛言,是以文云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理合同前三义,故喜。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六
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7] [放入我的收藏夹]
  佛经 最新文章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8-18 15:26:31  更:2021-08-18 22:17:53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