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印光大师| ->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白话文 -> 正文阅读 |
[佛经]《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白话文[第2页] |
印光大师|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5] [放入我的收藏夹] |
第三章 净土修持方法 一、示念佛方法 导读 对于工作极其忙碌的人,印光大师推荐“十念法门”,对于一般人,印祖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推荐“十念记数法”。印光大师强调,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 53既然有了真信切愿,就应当修念佛的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个方面,是念佛法门的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也不能往生;信,愿,行三者,具足无缺,一定往生。“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如何修念佛的正行,各随自己情况而定,不可固定地执著一个方法。如果自己无事拖累,则应当从早晨至晚上,从晚上至早晨,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让这一句阿弥陀佛洪名圣号,不离心口。如果洗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那么或者出声念或者默念,都是可以的。睡眠,身体裸露澡浴以及大小便的时候,或者到污秽不清洁的地方时,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不要认为这个时候或者这个地方,不可以念佛,只是这个时候或者这个地方,不宜出声念佛罢了。再说睡觉时若出声念佛,不仅不恭敬,而且会伤气,不可不知。 虽然长时念佛,没有间断,但还必须在早晨向佛礼拜完毕后,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然后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这个偈。念偈完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者一千声,或者五百声,应当围绕走动念。(须从东至南至西,北顺时针方向绕,为顺从,为随喜。顺从有功德。西域最重围绕,此办法也可与礼拜一同实行,见文钞正编复马契西书五。)如果绕念不方便,或者跪或者坐或者立都可以。念到将要完毕的时候,归位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念净土文的,要依文义而发心。如果心不依文义而发,则徒有虚文,不得实益了。念《净土文》完毕后,念三归依,礼拜而退。这是朝时功课,晚上也可以这样。如果想要多多礼拜的,可以在念佛归位时,拜佛若干拜。九次称念菩萨,即作九礼,礼毕即发愿回向。或者在功课念毕后礼拜,随自己的方便,都是可以的。只是必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 如果事务实在太多,没有空闲,应当在早晨洗漱完毕后,有佛则礼佛三拜,然后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者只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如果面前无佛像,即向西方问讯作礼,依照上面的念法而念。这叫做十念法门,是宋代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忙,无空闲修持的人而规定的。为何要尽一口气念?因为众生心散,又无空闲专念,这样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但必须随气长短,不可勉强使自己多念,勉强多念会伤气。又只可以十念,不可以二十,三十,多会伤气。因为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然已经各有办法,则半闲半忙的人,自己可以斟酌选择适合自己的修持法则。 54、闭关专修净业,应当以念佛为正行。早课仍照常念《楞严》,《大悲》,《十小咒》。如《楞严咒》不熟,不妨日日看本子念,及至熟极,再背念。晚课《弥陀经》,《大忏悔》,《蒙山》,也须日日常念。此外念佛,宜从朝至暮,行住坐卧常念。还可以立一规矩,朝念一次,未念前,拜若干拜。(先拜本师释迦牟尼佛三拜,次拜阿弥陀佛若干拜,再拜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三拜。再拜常住十方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三拜。)念佛或一千声,或多或少。念毕,再拜若干拜。午前一次,午后一次。再歇一刻,做晚课。初夜念《蒙山》,后念佛若干声,拜若干拜,发愿回向,三皈依,后心中默念佛号养息。卧时,只许心中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伤气,久则成病。虽是睡觉,心仍常存恭敬,只求心不外驰,念念与佛号相应。如果有时心起杂念,马上集中思想虔诚念佛,杂念即灭。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法缘,得名誉,想兴寺庙。如果有这种念头,时间一久必然会着魔。即使让心清净了,妄想降伏了,也不可心生欢喜,对人自夸,有一分就说有十分,这也是着魔之根。 55、念佛的时候,必须用耳朵仔细听,一字一句,不要让它滑过去了,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佛号这种办法,实在是念佛的重要方法,无论任何人,都有利无弊,功德很深。不比观想念佛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有受损。 56、你不知净土宗旨,应当依照《一函遍复》所说,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不要用观心念法,应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都集中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其他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这就叫做“都摄六根”。 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比那不摄心的,则心中清净多了,所以叫做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没有间断,自然可以心归一处。浅一点的可得一心,深一些的则可得三昧。三摩地,就是三昧的别名,翻译为正定,也可说正受。正定,就是心安住于佛号中,不再跑出去的意思。正受,就是心所纳受,只有佛号功德的境缘,其他一切境缘都不可得。(又正定即寂照双融,正受即妄伏真现。见文钞正编复永嘉某居士书五。)能真正都摄六根念佛,一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然清净明了,又怎么会引来心火上升的病呢? 你是业力极重的凡夫,却妄用观心之法,故致如此。观心之法,是教家修观之法,这个方法对念佛之人,不很契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才是上,中,下,圣凡等一切根机众生的无上妙法。要知道“都摄”注重在听,即使心中默念,也要听。因为心中一起念,即有声相,自己的耳朵听自己心中的声音,仍然是清清楚楚的。果然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那么六根通归于一(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才可速至一心不乱。见文钞正编与徐福贤书)。与其他观法比较起来,这种方法(指持名念佛)是最稳当,也最省力,最契理契机的。 57、念佛之人应当恭敬至诚,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果然能够这样,即使不能做到完全没有一点妄念,妄念也不至于很多。很多人只图快,图多,随口去读,因此无效。若能摄心,才可以说是真念佛人。大势至菩萨,以儿子思念母亲为比喻,儿子心中只思念他的母亲,其他事情,都不是自己心中的事,所以能够感应道交。 58、修习净土,随分随力,难道一定要排除世间万缘,才能修持吗?譬如孝子思慈亲,淫人思美女,虽然每天做事繁忙,这一念却无时无刻不在,一定没有忘记啊!修净土的人,也是这样。任凭每天做事有多繁忙,也决不允许忘记心中的佛念,这就得到修行的要旨了。 59、出声念,就可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心中默念,字多难念,适宜念“阿弥陀佛”四字。从白天到黑夜,睡着了任他去,醒来就接着念。以念佛为自己的本命元辰,决不片时放弃,才可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往生西方啊。 60、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在六道中轮回,无业不造。如果无心修行,反而不能觉察出有这些稀奇古怪的恶念;如果发心修行,那么自己就会发现,这些念头反而更多(这是心地趋于清净而容易显露妄念,妄念从前并非没有,只是不能发觉罢了)。这个时候应当想,阿弥陀佛就在我面前,因此不敢有一丝杂念妄想,就会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或小声念,或默念)。必须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要。能如此常念,则一切杂念,自然消灭了。当杂念产生时,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许它在我心里作怪。果然能如此常念,则意地里自然清净。当杂念刚刚生起时,如一人与万人作战,不可稍有宽恕纵容的心。否则它就做了我的主人,我就受它的危害了。如果拼命抵抗,它就会随我所转,即所谓转烦恼为菩提了。 你能常以如来万德洪名极力抵抗,久而久之,心地自然清净。心清净以后,仍旧念佛不放松,则业障消而智慧开。切不可生急躁心。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已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者小声念,或者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叫它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即使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可自夸自大。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只有我一人实是凡夫。你果然能依我所说而修行,一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61、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只要收起心来恳切地念,自然能够归一。摄心之法,首先要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想要收敛也没有办法。如果心已至诚,而念头还未专一,应当收敛耳朵仔细听。无论出声还是默念,都必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仍有口念的样子)。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此摄心,妄念自然消失了。如果有时妄念还会汹涌而至,则就用十念记数法,将全心的力量都放在一声佛号上面,这样的话,即使想要产生妄念,也没有力量和时间来顾及了。 这种摄心念佛的究竟妙法,过去弘扬净土的人,尚未谈及,因为那时人的根基比较好,不必如此,便能使心归一。我印光因为心难制伏,才体会此法之妙。屡次试验屡次成功,并非我轻率乱说的。愿与天下后世钝根人共同如此修行,令万修万人去,所谓十念记数法,就是在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必须念得清清楚楚,还必须记得分分明明。到十句后,又必须从第一句至十句念,不可接着念二十,三十等。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只凭心记。如果十句一次记忆比较难,可以分为两次记,即从一至五,从六至十。如果还感觉费力,可以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次记忆。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插脚,一心不乱,久而久之自然得念佛三昧。 须知这个十念法,与早晨的十念法,收敛妄心是相同的,用功就大有差别了。早晨十念法是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十念法是以一句佛为一念。早晨十念法只能十念,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这里则是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即使每天念数万,都是这样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没有一点停滞和阻碍。从朝至暮,没有什么时间不适宜。 与掐珠记数法比较起来,所得利益有天壤之别。掐珠记数法身体劳累且心神不安,此十念法则身体安逸且心神安定。只是做事时,或者难以记数,就恳切直念。做事完毕,仍然再摄心记数。这样下去,则心中往来不绝的念头都消归于专注一境的佛号了。 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说,像我们这些钝根,如果放弃十念记数之法,想要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太难太难了!又必须知道这种摄心念佛之法,是既可以浅又可以深,既可以小又可以大的不可思议之法。只应当相信佛言,切不可因为自己想不到,就生疑惑,致使多劫善根,从此丧失,不能最后亲获实益,实在悲哀! 掐珠念佛,只适用于行住二时。如果静坐养神,因为手动的缘故,心神不能安定,时间久了就会得病。而此十念记数法,行住坐卧,没有哪个时间不适宜。 62、摄心念佛,是一定不变的大道。摄心之法,只有反闻最为第一。 63、凡是修净业的人,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是诸法的基础,菩提心是修道的主帅,信愿是往生的前导。 64、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为因入果海,果通因源的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的功夫。这样做下去,再能以四宏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这才不辜负此生为人。 65、追顶念佛容易得病。大声,小声,金刚,默念,随自己精神调停而用,怎么可以死执一法,以至于得病呢?随息念佛不如静听,因为随得不好,也会得病。静听不会得病。 66、念佛闭目,容易使人昏沉,若不善于用心,可能还会着魔。如果你眼皮垂帘(就如佛像上佛眼睛微闭的样子),则心便沉潜不浮动,也不生头火。你念佛,如果感觉头上有物抚摩及牵制等,这是念佛时心朝上想,引起心火上炎的现象。若眼皮垂帘,及心向下想,则心火不上炎,此病就消灭了。切不可认为此为念佛功夫好,也不可怕它为魔境,只要至诚摄心而念。并观想自身在莲花上或坐或立,一心想着所坐或所立的莲花,则这种问题自然马上就没有了。 67、学佛之人,平时一举一动,都必须留心。至于念佛,必须志诚。如或有时心中悲痛起来,这也是善根发现的好相,但切不可恳切常常如此,否则必着悲魔。凡是心情适意时,也不可过分欢喜,否则必着欢喜魔。念佛时,眼皮须垂下,不可提神过度,以致心火上炎,或者产生头顶发痒,发痛等毛病。必须调停适中。大声念,不可过分用力,以防得病。掐珠念,能防止懈怠,但静坐时,切不可掐珠,掐则手指动而心不能定,时间久了必得病。 68、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古德解释说:“大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大;小声念,则所见之佛身小。”也可以这样解释:“大心念,则所见的佛身大。以大菩提心念佛,就可见佛的殊胜微妙应身或报身了。 69、感应的道理,可以用撞钟为比喻,撞的力气大则大鸣,撞的力气小则小鸣。世上常常有小感而大应的,这是他前世修持的功德所引来的。 70、念佛修持,如病人吃药。能够明白教理,就如同能够全部知道病源,药性,脉理;如果再能够吃药,则是所谓自利利他,善莫大焉!如果不能这样,只要肯吃佛陀医王代你所制的阿伽陀药,也可以愈病。也可以用此药,让一切人服以愈病。只要能够愈病,就不必为不知病源,药性,脉理而遗憾了。 71、念佛之法,怎么可以固定?古人立法,如药店中准备了很多药品。我们怎么选择,必须根据自己的精神气力,过去的善根等,或大声念,或小声念,或金刚念,或默念,都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昏沉则不妨大声以退昏,散乱也是这样。如果经常大声念,必定引起疾病。别说普通人,不可以经常如此,即使极强健的人,也不可经常如此。 72、净土法门绝对没有什么口传心授的事情,任凭人们在经教著述中自行领会,无不得益。在唐,宋时,还有传佛心印之法,今则只是一种历代源流罢了,称它为法,也太可怜。净土宗绝对没有这种事。你来山看我,还不如在家看书更有益。古人说:“见面不如闻名。”即使你来了,我能与你说的,也仍然是《文钞》中的话,难道另外还有什么特别奥妙的秘法吗?十多年前,我曾在给吴璧华的信中末后说:“有一秘决,恳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决。知此二者,就不必再问人了。 73、如来的福慧功德之香,慈悲摄受之光,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普皆熏照。然具足烦恼的凡夫,对此却绝对不闻不见,如有眼疾和鼻疾的人,中午路过旃檀林,却一点也不知道有檀香和日光一样。倘若产生正信的心,并经常念佛号,因为如来的万德洪名,在冥冥之中熏照加被,则业消智现,障尽福高。自然可以随自己的分量,或许证得三昧,而对此稍有所闻见,或许证得无生而大有闻见,直到证得佛的境界而完全见闻佛的庄严。监院妙真大师,希望莅临此处的人能同染佛香,同蒙佛光,所以求我题此“香光庄严”四字,并作跋以告来哲。 74、如果凭空造楼阁,妄说自己有殊胜境界,就犯了大妄语戒。未得说得,未证说证,他的罪过超过杀盗淫百千万亿倍。此人若不尽心诚意地忏悔,一气不来,即堕落到阿鼻地狱。因为他的说法坏乱了佛法,疑误了众生。所以你千万要慎重!所见之境有一分,不可说一分一,也不可说九厘九,说过了头有罪过,少说了也不可以。为什么呢?因为善知识没有得到他心通,天眼通等神通,只能凭你所说来判断。这种境界,向善知识说,目的是为了验证邪正是非,则无过;如果不是为了验证,仅仅是想要炫耀自己,就有过。如果向一切人说,也有过。除了求善知识验证外,不可以跟其他人说。说了,则以后便永远不能得到这种殊胜境界。这是修行人第一大关,在天台教中已屡次说明。 所以,近来修行的人,很多着魔,都是因为以急躁妄心,希望得到殊胜境界。莫说他的境界是魔境,即使他的境界是胜境,一旦产生贪恋欢喜等心,他就只会受损不受益了,何况他的境界未必就是胜境呢?倘若此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恋心,见到各种境界,就像没有见到,既不产生欢喜贪恋,又不产生恐怖惊疑,莫说胜境出现有益,即使魔境出现也有益。为什么呢?因为心不被魔转,功夫就能上进。须知学道的人,眼光要大,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莫说此种小境界,即使真的得了五通,也要置之度外,最后才可能得到漏尽通。如果一贪恋,就难上进,甚至退心堕落,不可不知啊。 75、念佛的人,应当保持随时往生的心,但如果未到命终,也只可随缘在世。倘若限定自己在某一时间往生,若功夫成熟,则固然无碍;否则只是这种希求的心,便成魔根。倘若这种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随顺一世生命之报,致以诚心,是我们所应该遵守的正道;任意中止自己寿命来达到即刻取证的目的,是戒经所严厉指责的做法。(《梵网经》后偈云:“计我着想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只能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应当自己刻意限定某一时间一定要往生。 学道的人,心不可偏执,偏执可能会导致丧心病狂,则不独无益,还会危害很大。净业若成熟了,今日即生当然更好,若未成熟,就要往生,便是拔苗助长。这样恐怕魔事一来,不但自己不能往生,而且使身边的无知修行人都退了信心,说念佛有损无益,某人即是借鉴,这种危害实在不是很小了。我希望你将决定刻意限期往生的心,改作唯愿速往的心,即使不速也无遗憾,只要致诚致敬,发愿寿终往生则可,不要有急躁妄心结成的不解之团,以免招来魔事的祸害。 76、无论诵什么经,持什么咒,都必须念佛若干声回向往生西方,才符合修净业的宗旨。 77、念佛回向,不可忽视。回向即是信愿发在口中。然而回向只适宜于夜课完毕,或者日中念佛诵经完毕后实行。念佛则应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心中只要具有愿生的念头,即是常时回向。 78、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为,所有一丝一毫的善,以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把这些功德都回向往生。如此,则一切行门,都是净土的助行。譬如聚集一切尘土造成大地,聚集一切河流汇成大海;广大渊深,谁能知道它的边际和深浅?然而必须发菩提心,誓愿普度众生。如果能将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又速能成就自己的大乘胜行。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就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然修妙行,可感来的果报就很卑劣了。 79、回向发愿心,就是以自己念佛的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全部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有这种心愿,功德无量。若只为自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也狭小了。譬如一盏灯,只有一盏灯的光明。如果肯以自己的灯点燃其他的灯,就会有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盏灯,它们的光明就无法比喻了,而自己的灯却毫无所损。世人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只知道自私自利,不愿别人得到利益。 80、什么是回向呢?因为自己所修念诵等种种功德,若任其所作,不做回向,就会随其功德得到各种人天福报。所谓回向,就是现在将所作得人天福报的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乃至将来最后成佛的果,而不是使它仅仅只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个“回”字,便可见修行人有决定不随世情之意;用一个“向”字,便可见修行人有决定希望出世之方。这就是所谓的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所作功德,人天的因,要回向涅磐的果;所作功德,生灭的事,要回向不生不灭的实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属个人行为,要回向法界一切众生。 “回向”即发愿,立誓,决定所向的意思。“回向”有三种意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回因向果之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此即回自向他之义。回向的意义很大啊!回向之法虽不统一,但是必须以回向西方净土为唯一不二的最妙法。因为其他大愿,不生净土,常常难以成就;若生净土,则无愿不成。因为这个缘故,凡是所作一切功德,即使另外有所期盼,也必须再回向净土。 81、发愿,应当于朝暮念佛完毕后进行。可以用《小净土文》(晨朝十念,也是先念佛后发愿)。若有空闲时间,则用莲池大师的《新定净土文》比较合适。这篇文章词理周到,为古今之冠。须知发愿读文,是要你依文发愿,而并非读文一遍。就是发愿了。 二、劝兼念观音 导读 念佛念观音,都能消灾免难。平时适宜多念佛,少念观音。遇到患难,可以专念观音;因为观音悲心很切,与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宿缘很深。不过,听见这种说法,不能就认为佛的慈悲比不上观音。要知道观音是代佛垂慈救苦的,即使释迦佛在世时,也曾经让苦难众生念观音,何况我们现在这些凡夫呢? 82、观世音菩萨,在过去久远劫中,早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只是因为慈悲心切,虽然安住在常寂光土,但又垂迹于实报庄严,方便有余,凡圣同居三土;虽然常现佛身,但又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六道之身。虽然常侍奉在弥陀身边,但又在十方无尽法界,普现色身。所以说只要有利益众生的事,观世音菩萨无不使之兴盛。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应迹之处,观世音菩萨示现在普陀山,是想让众生虔诚礼拜有个地方,岂是菩萨只在普陀山,而不在其他地方?一月高悬天空,大地万川影现,即使小到一勺一滴水中,各各都现全月。若水昏浊而动荡,则月影就不清楚了。众生之心如水,若一心专念菩萨,菩萨即于念时,就在冥冥之中显灵使众生获益了。若心不志诚,不专一,就难蒙菩萨救护了。此义很深,应当看《印光法师文钞》中的《石印普陀山志序》便可以明白。 菩萨名叫“观世音”,是因为菩萨在因地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果上由观众生称菩萨名号的音声而施救护,所以名为“观世音”。“普门”的意思,是因为菩萨道大无方,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使他们就路还家,不单独只建立一个法门。如世人病有千般,那么药也有万品。菩萨不执定一法,而是根据众生所迷之处及其易觉悟之处,去点化他。如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各各都可获证圆通佛果。因此法法头头都是出生死,成正觉的法门,故名“普门”。如果菩萨只在南海,则不足以为“普”了。 83、观音大士,在无量劫前,早已成佛。为度众生,不离常寂光佛土,现菩萨身。还普应各种不同根基众生的需求,化身于六道中,用三十二应化身,十四种无畏,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力,寻声救苦,度脱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就好像月印千江,春育万草一样。虽然不作计较考虑,但是能随缘施为了无妨碍。这是因为观世音菩萨完完全全证到了一切唯心的境界,圆融显露了自性。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即以众生之念以为心,尽法界之境以为量。由此可知,无尽法界,无量众生,都在菩萨寂照心中。所以能够慈云遍布一切处,让一切众生得甘露,波浪涌现于悲海,永无疲倦普渡众生,有求必应,无愿不从啊! 84、要知道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菩萨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所以能够有感即通,不谋而应。这是由于众生心的本体,与菩萨的心息息相通。因此凡是遇极大险难时,众生一产生向观世音菩萨求救的念头,即获感应。还有菩萨现身救苦,不一定只现有情众生身,其他如山河树木,桥梁船筏,楼台房舍,墙壁村落,也会随机显现。观世音菩萨一定要使已入绝境的众生,再走上四通八达的大道;没有地方躲藏的众生,得到大遮蔽。菩萨的种种救护,难以说尽。 85、我们的心,与菩萨的心,同一体性。我们由于一念迷惑,背离觉性,用自己的妄心,起惑造业,受尽各种苦恼。如果我们知道产生贪瞋痴的心,即是菩萨圆证戒定慧的心,则起心动念,哪一念不是菩萨在显神通,说妙法呢? 86、念观音名号,大心念则大感应,小心念则小感应,绝对没有不感应的道理。只管放开大胆对人说。即使看不见感应,也不能说没有感应。 87、菩萨的心,犹如虚空,无所不遍,但众生被迷惑,不生信仰,所以没有感应。譬如虚空,用物阻障,便会隔离。如果穿一个小孔,就得到一个小孔的空间;穿一个大孔,就得到一个大孔的空间;如果完全撤去障碍之物,则与普含万象的虚空,浑然一体毫无间隔了。因此众生小感则小应,大感则大应。 88、如果病痛得厉害,不能忍受的人,应当在朝暮念佛回向以外,专心致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观音菩萨现身一切国土,寻声救苦。人在危急的时候,如果能够持诵礼拜,无不随感而应,即得到菩萨的慈悲保佑,使众生摆脱苦恼而获安乐。 89、上海战争时,闸北区的房舍,多烧成了灰烬。唯独我的皈依弟子夏馨培的寓所未曾波及。因为当战事激烈时,他们全家同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最奇异的是,战事起后第七日,他们一家人,才被十九路军救出来。到战停归家时,家中所有一切,都一无所失。如果不是菩萨佑护,怎么能够如此呢?他在新闻报馆工作已数十年,夫妻均吃素,念佛很虔诚。由此可知,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众生如遇到灾难,一称圣号,一定蒙菩萨救护。有人说:“世人千千万万,灾难频频发生。观音菩萨,仅是一人,怎么能够同时到很多人身边去救护呢?即使能救护,也太劳累了。”这是不知道并非观音菩萨处处去救,是众生心中的观音救众生啊! 90、观音圣号,是当今世人的大依靠,应当劝一切人念。如果是修净业的人,念佛之外,兼念观音。没有发心修净业的人,就让他专念观音,因为他的心愿是得到观音大士保佑而消灾免祸罢了。等到他修净土的信心产生了,就可以再以念佛为主,念观音为助。实际上,念观音,求生西方,也可如愿。 91、念佛念观音,都能消灾免难。平时适宜多念佛,少念观音。遇到患难,可以专念观音,因为观音悲心很切,与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宿缘很深。不过,听见这种说法,不能就认为佛的慈悲比不上观音。要知道观音是代佛垂慈救苦的,即使释迦佛在世时,也曾经让苦难众生念观音,何况我们现在这些凡夫呢? 92、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哪里有不救苦难的事情?观音菩萨随机示导,又哪里有不接引众生生西的道理?往生西方应当以信愿为本。如果遇到危险念观音,有信愿,命终决定往生西方。或者只专一念弥陀,有苦难,也必定得到解脱。 93、救灾,应当念那些大众都会念的圣号或咒语才能得到大利益。如念摩利支天咒,即使印得多,也难以在大劫临头时用,所以应当取消。让人念观音圣号,即使是三岁孩童也能念。不要说念支天咒的利益大,念观音圣号的利益小,即使此咒是观音示现,也应当以念观音圣号为事。你信心虽好,但是不知一法普摄一切法,还不知最要紧的时候应该越简单越好的道理。儒教孟子也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简约去。”你若知道这个道理,应当会认为我印光的话是至论。 三、明对治习气 导读 克服妄念功夫的次序,在于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关键要搞清这个“物”。“物”是什么?即随境所生,不合天理,不顺人情的幻妄私欲,并非外物。由于这私欲牢固结于内心,则所有知见,都随私欲而成偏见邪见。例如贪名贪利,只知有利,不知有害,尽力索取,以至于身败名裂。名利要从正道获得,不须攀缘妄求。若知此“物”,是我们的生死怨家,决不让它暂存我心,则即心本来具有的正知自然显露。正知显露则意诚,心正,身修,顺流而引导,势如破竹。凡有忿怒,淫欲,好胜,赌气等念头,偶尔萌动,就要这样想:我是念佛人,怎么可以有这种心念呢?念头就会消失。 94、念佛想要得一心不乱,必须发真实心,为了自己了却生死轮回,不是为了获得世人称赞我真实修行的虚名。念佛时必须字字句句,从心而发,从口而出,从耳而入。一句是这样,百千万句也是这样。能够如此,那么妄念就没有办法产生,心与佛自然可以相契合了。 95、念佛时心不能恳切,是因为没有深切体会到娑婆世界的痛苦,极乐世界的快乐罢了。如果想到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而人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一定随宿生今世的最重恶业,堕落三途恶道,长劫受苦,完全没有出离的日子。这样一来,想到地狱的苦,就会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这个心一发,就如机器受电,如火药加硫,它的力量很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的力量,不是平常福德善根所能比的啊! 96、念佛时,只要时常想自己将死,而且死后将堕地狱,则不恳切也会自然恳切,不相应也会自然相应。以恐惧痛苦的心念佛,就是出苦第一妙法,也是随缘消业的第一妙法。 97、念佛,心不归一,是由于生死心不迫切。如果经常想到自己将被大水冲走,被大火烧死,又无所救援,或者想到死后堕地狱等种种痛苦,则心自然会归一,无须另求妙法。因此经中多次说:“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这是大觉世尊最切要的开示,可惜世人不肯认真思量啊!地狱的痛苦超过水火之惨无量无边倍。可人一想到水冲火烧就恐惧,而想到地狱反而无所谓。这是因为自己心力小,不能详知地狱中一切痛苦的事,一旦亲眼看见,不觉毛骨悚然啊! 98、念佛号时,杂念纷飞,这是多知多见,心无正念的现象。想要这种境象不出现,只有专心痛念自己将要命终,唯恐即堕恶道,就会促进自己励志念佛,完全不起其他的念头,时间一久,则一切杂念自然可以澄清。 99、今天庆幸得到这个大丈夫身,又听到了最难听到的净土法门,怎么敢将这有限的光阴,为声色货利消耗殆尽,让自己仍旧虚生浪死,仍旧沉沦六道,求出无期呢?必须径直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自己的额头上。凡是不应当贪恋的事情出现,就要知道这是我死后下镬汤炉炭地狱的前奏,那么就一定不至于象飞蛾扑火一样,自取烧身了。凡是我分内所应做的事情,就要知道这是走出痛苦的慈航,那么就一定不至于当仁固让,见义不为了。这样,则尘境就可以作入道的缘,难道一定要屏绝尘缘,才能修道吗? 100、人在世间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的原因,都是因为妄念所引起的。现在念佛时,就作自己已死而未往生想。在一念一念中,所有世间一切情念,全部置之度外,除一句佛号外,没有其他一念可得。为何能够这样呢?因为我已经死了,所有一切妄念,都用不着了。能这样念佛,必有大利益。 101、初学念佛,没有到亲证三昧的时候,谁能没有妄念?可贵的是,内心能够经常反省,不跟着妄念而转。比如两军对阵,必须坚守自己的阵地,不让敌人稍有侵犯。等到敌人一发动进攻,就迎敌去攻打。一定要用正觉之兵,把敌人四面合围。使他们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们感到恐惧,怕得灭顶之灾,就会纷纷投降了。最重要的一着,就是要主帅不昏沉不懈怠,经常保持清醒。如果一旦昏沉懈怠,不但不能消灭敌人,反被敌人消灭。所以念佛的人,如果不知收心,就会愈念愈生妄想。如果能够收心,则妄念就会渐渐轻微,以至于没有。因此说:“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清醒;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 102、心向外攀缘,不知道返照回光,这样学佛,很难得到实际利益。《孟子》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只是求其能放下向外攀缘的心而已。”你学佛却不知息心念佛,连儒教的思想都不能实践,又怎么知道佛教是真实息心的法呢?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 ;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以至于世间万行;《心经》“照见五蕴皆空” ,这都是开示人遇到境界要认识自己本心的妙法呀。一向只想博学一切学问,这并非没有利益,只是这业障没有消除,还没有得到博学的利益,就先受其害了。 103、修行之要,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即功夫进一分。有的人修行愈用力,习气就愈显露,这是由于只知道依事相修持,不知道返照回光,克除自己心中的妄情所引起的。如果在平时,预先提防,那么遇境逢缘,凡夫习气自然不会发作。倘若平时能认识到我这个身心,全属幻妄,找不到一个实体实性的“我”,既然没有了“我”,那么哪里还有什么因境因人而生烦恼的事?这才是根本上最切要的解决方法。如果不能明白我空的道理,应当依如来所开示的“五停心观”,作为对治。(五停心,以此五法,调停其心。使心安住,不随境转。)所谓多贪众生修不净观,多瞋众生修慈悲观,多散众生修数息观,愚痴众生修因缘观,多障众生修念佛观。 104、在凡夫的境界,谁没有烦恼?必须在平时预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缘,烦恼习气不至于突然发作。即使发作了,也能顿时反省,让它消灭。产生烦恼的情境,不一而足。举出其中最厉害的,只有财,色与横逆几个方面罢了。如果知道不义之财,其危害超过毒蛇,那么面对不义之财就没有苟且求得的烦恼了。与人方便,最后终归也是给自己方便,就没有遇到穷困危急患难者求救时,因为惜财而不肯帮助的烦恼。色则即使面对如花似玉的人,也要常存如自己姊妹的心。即使是面对娼妓,也要有这种想法,生怜悯心,生度脱心,这样就没有看见美色而动淫欲的烦恼了。夫妇相敬如宾,视妻室为生儿育女继承祖业的恩人,不敢当作彼此行乐的工具,那么就没有求欲灭身,以及妻不能育,子不成器的烦恼。子女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和培养,那么就没有忤逆亲心,败坏门风的烦恼。至于遇到被他人欺压强暴之事,必须生怜悯心,怜悯他无知,不与他计较。又作自己前生曾经恼害过他,因为这个缘故,他就来恼害你,现在就当作偿还这一笔宿债,要生欢喜心,如此就没有横逆报复的烦恼了。然而,上面所说的道理,是随顺初机的提示。如果久修有证的大士,能明白我空的道理,那么无尽的烦恼,都变化为大光明藏。 105、人真是痛苦,每天都在烦恼中,还不知是烦恼;如果知道是烦恼,则烦恼便消灭了。(心本是佛,因为烦恼未除,枉作众生。只要能使烦恼消灭,本具佛性,自然显现。见文钞正编复袁闻纯书。)譬如如果将盗贼错认做家人,则所有家财,都会被他偷走;如果知道他是贼,那他就逃走了。金不炼不纯,刀不磨不利。不在烦恼中经历过,一遇烦恼之境,便让心神失所。要能识破它没有什么势力,发生劳扰心神的原因,都是我自找的。经上说:“若知我空,谁受谤者?”今可以照例说:“若知无我,烦恼何生?”古德说:“万境本闲,唯心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 106、三障,即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即无明,也叫惑,就是指不明白道理(即贪,瞋,痴),妄起各种不顺理的心念。(要灭各种不顺理的心念,先须了知世间一切诸法,都是苦,是空,是无常,是无我,是不净,则贪瞋痴三毒,无由而起了。见文钞三编与谢融脱书。)业,即因为有贪,瞋,痴烦恼的心,便引起他做杀,盗,淫等恶事,所以叫业。恶业已成,则将来必定要受地狱,饿鬼,畜生的三途恶报。 107、所谓贪,就是见境而心中产生爱乐的念头。欲界众生,都是从淫欲中出生的,淫欲是因为爱而产生的。如果能将自身,他身,从外至内,一一仔细观察,就只见污垢汗液涕唾,发毛爪齿,骨肉脓血,大便,小便,身体臭如死尸,污如茅厕。谁见此物,会生贪爱?贪爱之念既然已经平息,则心地自然清净。以清净心,念佛名号,如甘受怡,如白受彩。以因地心,契果地觉,事半功倍,利益不可思议。 108、瞋怒心,是宿世的习性。现在当作我已经死了想,任他刀割香涂,于我无干。遇到所有不顺心之境,都当作我已经死了想,就无法起瞋怒心了。这就是如来所传的三昧法水,普洗一切众生的罪业,并非我印光别出心裁妄说的。 109、瞋怒心,是宿世的习性。今天既然知道瞋心于我们有损无益,就应当以海阔天空的肚量容纳一切事情;则现在的宽宏习性,就可转变宿生的偏窄习性。倘若不加对治,则瞋怒习气越来越大,它的危害就不是一点点了。 110、瞋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已有损。轻则心烦意乱,重则肝目受伤。必须让心中常有一团太和元气,则疾病消灭,福寿增高了。 111、愚痴的人,并非说他没有一点知识。而是指世人不知善恶境缘都是宿业所引,现行所感招的,胡说没有因果报应,没有前生后世等。一切众生,没有慧眼,不是执著于“断”,便是执著于“常”。执“断”的人,说人是受父母之气而生的,未生之前,什么也没有,等到已死,则形体既然腐朽消灭,魂也飘散了,有什么前生和后世?那些见识短浅的读书人,多作此说。执“常”的人,说人死了后还是变人,畜牲死了后还是变畜牲,不知业由心造,形随心转的道理。过去曾有极恶毒的人,还没有死,身体就变成了蛇;极残暴的人,还没有死,身体就变成了虎。当他的业力太猛厉时,在生尚且都能使他的身体发生改变,何况死后神识随业力牵引而转变呢?因此佛说的十二因缘,是连贯三世而论的,前因必感后果,后果必有前因。善恶之报,祸福之临,都是自作自受,并非从天而降。上天只不过是根据他的所作所为代为安排罢了。生死循环,没有尽头,想要恢复本心以了却生死的人,如果舍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的法门,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贪瞋痴三,是沉沦生死的根本;信,愿,行三,是了脱生死的妙法。要弃贪,瞋,痴,必修信,愿,行。信,愿,行得力,贪,瞋,痴自然消灭了。 112、对于俗务纠缠,无法摆脱的人,当俗事纠缠时,只要心念能不随事务所转,则即纠缠便是摆脱。如镜子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如果不知此中道理,即使让你屏除俗务,无所事事,仍然有散乱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学道的人,必须站在平时自己所处的位置上做事,尽到自己的本分,这样,虽整天俗务纠缠,却又整天逍遥物外。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就是这个意思。 113、要使真知显现,应当在日常生活一切行为中,常起觉照。使一切违理情想,不在心中萌芽。常常使自己的心,空无一物,明净透彻。譬如镜台,映现外境一切,而自己却不随境转,美丑是对方的,于我有什么关系?既不预计外境的来临,也不留恋外境的离去。如果违理情想一在心中萌动,就应当立即严以攻治,剿除干净。 114、众生的心念,与佛没有区别,只是由于迷而未悟,所以全体智慧德相,都变成了烦恼业苦。心本来是一个,迷悟不同则苦乐也不同了。因此要知道一念心性,本是智慧功德海,只是由于烦恼障蔽,没有智慧照见,则全体都成了烦恼业苦海。今天用智慧觉照它,则烦恼业苦海,就变成了智慧功德海。所以《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碍智,即得现前。” 115、凡夫心的本体,与佛没有区别,因此佛让人念佛,以佛威德神力的智慧火,烹炼凡夫夹杂烦恼惑业的佛心,使他的烦恼惑业,全部四散消落,只留下一颗清净纯真的心,到了这个境界才可以说“心即佛,佛即心” 。不到这个境界,不过是从体性上论的,若从相与用上去论,则完全不是这样了。 116、念佛,既是养气调神之法,也是参本来面目之法。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的心经常纷乱,如果至诚念佛,则一切杂念妄想,都会渐渐消灭。一旦消灭,则心归于一,归一则神气自然充畅。你不知念佛是可以消除妄想的,姑且试试念佛,你就会觉得心中妄念都出现了。若念的时间一久,自然就没有这种妄念。最初发觉有妄念,是由于念佛的缘故,才显出心中的妄念,不念佛就不显露。譬如屋中,清净无尘,窗孔中射进一线阳光,就会发现屋中微尘不知有多少。屋中之尘,因为阳光而显露;心中之妄,因为念佛而显露。若常念佛,心自清净。孔子仰慕尧,舜,周公之道,念念不忘,所以见尧于羹,见舜于墙,见周公于梦。这种经常忆念,与念佛有何差别呢?佛见众生的心口,被烦恼惑业所污染,就以“南无阿弥陀佛”的洪名圣号,让众生心口称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念的时间一久,业消智现,障尽福高,自心本具的佛性,自然可以显现。 117、圣人想要天下永远太平,人民时常安乐,特作《大学》,来开示方法。开章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虽然明德,人人都各各具备,可由于没有克服妄念和反省观察的功夫,则明德就被幻妄私欲所遮蔽,不能显现,因而也不得受用。使明德显露的办法,在于克服妄念。克服妄念功夫的次序,在于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关键要搞清这个“物”。“物”是什么?即随境所生,不合天理,不顺人情的幻妄私欲,并非外物。由于这私欲牢固结于内心,则所有知见,都随私欲而成偏见邪见。 例如贪名贪利,只知有利,不知有害,尽力索取,以至于身败名裂。爱妻爱子,只知妻,子之好,不知妻,子之恶,养成祸胎,以至于荡产灭门。这都是由于贪与爱的私欲所引起的。如果将这种不合情理的私欲,消灭干净,则妻,子的是是非非自然知道。名利要从正道获得,不须攀缘妄求。所以,对于这个“物”字,我们先要认识它是幻妄不合情理的私欲,那么把它格除,就变成很容易的事了。否则,尽平生之力,也不能奈何它。即使读尽世间书,也只能成为一个依草附木,随波逐浪的愚痴汉。 厉害啊!私欲之“物”的祸害。若知此“物”,是我们的生死怨家,决不让它暂存我心,则即心本来具有的正知自然显露。正知显露则意诚,心正,身修,顺流而引导,势如破竹,原以为难以做到的出乎意料地做到了。人人都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以作佛。因为一切人民,各各都具有明德,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他不能为尧舜,不能作佛,都是因为被私欲淹没了,不奋力去提高克服妄念的功夫,以致于从劫至劫,随私欲而转,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这难道不悲哀吗?然而,如果只以儒家“格致”为训导,而不以佛家的“因果规律”相辅来引导人们,则人们就难以奋发大心,励志修持了。 118、你年纪才二十一,就能诗能文,这是由于你前世有善根。但你必须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不要在人前摆聪明,骄傲炫耀。学问越广博,越要觉得不足。能够那样,则后来成就,不可测量。 119、民国十年,我到南京。魏梅荪对我说:“佛法我也相信,佛也肯念,师父的文钞也看过,就是吃不来素。”我说:“富贵人习气难忘,您要吃素,希望熟读《文钞》中《南浔放生池疏》,(此文先说众生与佛心性不二,然后说众生历劫互为父母兄弟妻子眷属互生,互为怨家对头互杀,次引梵网,楞严,楞伽经文为证。熟读深思,不只不忍食,而且不敢食了。见息灾法会法语。)应当多次读,自然不能吃肉食了。”这是八月十二日的话。到十月,他六十生辰,恐怕人情难却,就往金山过生日,回家即长吃素了。 120、世人对于衣食等供身之物,都知道预备,不致临时失措。可对于身心性命之事,却不但不知道预先修行,而且还认为人不享福却预先修行是愚痴,认为自己放肆纵情,任意淫杀,是有福,是有智。殊不知世间那些盲,聋,喑,哑及残废无依之人,以及那些牛马猪羊及为人服役或充人口腹的畜生,就是这种自以为有福有智之人所得到的“福智”的真实报应啊! 121、你既然知道自己性情暴戾,就应当时时作我事事不如别人想。即使别人在德行上对不起我,也要当作我对不起别人想。感觉自己对一切人都很惭愧,惭愧的心情常常有,则暴戾之气,就没有办法产生了。大凡暴戾之气,都从傲慢而起。既然感觉自己处处抱歉,自然心平气和,就不会贡高我慢,盛气凌人了。 122、佛法要义,在于无执著的心。如果预先执有欲得种种境界利益的心,便含魔胎。如果心中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号外,别无一念可得,才会有所得啊! 123、这本《自知录》里的话,是引人入魔的最为可恶的魔话。上海罗济同居士得到此书,石印一千本送人。丁桂樵居士想要广为流布,让罗济同寄我一包,丁桂樵自己写信给我,希望我作序,以作推广。我看后不胜惊异,就将原寄之书,全部退回给桂樵,并极力说明此书的祸害。因为初发心的修行人大都不在一心至诚忆念上用功,却经常想要看见好境界,倘若一见此书,就会以急切的狂妄心,常作此念,必至引起宿世怨家,为之变化呈现他所仰慕的境界。等到他一见此境,生大欢喜,怨家随即附体,此人即丧心病狂,佛对他也无可奈何了。 124、色欲一事,是举世之人的通病。不仅仅是中,下根之人,被色所迷,即使是上根之人,如果不战战兢兢,时刻保持警惕,那么也难免不被所迷。试观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本来足以为圣为贤,只因为过不了此关,反而为下愚不肖,更有永堕恶道者,数不胜数。《楞严经》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学道之人,本来是为了出离生死,如果不痛除此病,则生死很难出离。即使是念佛法门,虽然是带业往生,可若淫习牢固凝结于心中,就与佛隔离,难以感应道交了。要绝此祸,莫如见一切女人,都作亲想,怨想,不净想。所谓“亲想”,就是见到年纪大的女人,将她当作自己的母亲想,比自己年长的当作自己的姐姐想,比自己年少的当作自己的妹妹想,年幼的当作自己的女儿想。淫欲心即使很旺盛,也绝对不敢在母,秭,妹,女身边起不正的念头。看一切女人,都是我的母,秭,妹,女,则理智降伏了欲望,淫欲就没有地方产生了。 所谓“怨想”,即要这样想:见到美女,便起色心,就是这种色心,引我堕落恶道,长劫受苦,不能出离。这样一想,则所谓的美丽娇媚者,其危害比盗贼虎狼,毒蛇恶蝎,砒霜鸩毒强百千倍。对于这样的极大怨家,还要恋恋不舍,难道不是迷惑到了顶点的人吗?所谓“不净想”,即要这样观想:即使是美貌动人的女人,也只不过是外面一层薄皮罢了。如果揭去此皮,则不忍见了。骨肉脓血,屎尿毛发,淋漓狼藉,完全没有一物可让人爱,虽是人们被薄皮所蒙,就妄生爱恋。花瓶盛了粪,人们就不会玩赏它。今天这美人的薄皮,不异于花瓶,皮内所容,比粪更污秽,怎么能爱其外皮,却忘记了皮里的种种秽物而乱生妄想呢?如果不战战兢兢,保持警惕,痛除此习,则一见女人姿质美丽,就爱箭入骨,以致不能自拔。平素尚且如此,死后想要不进入女腹,就不可能了。进入人女的腹还算可以,进入畜女的腹,那怎么办?一想到这里,心神惊怖。然而要想见境不起染心,就必须于未见境时,常作以上三种观想,则见境自然可以不随境转。否则即使不见境,意地里仍旧缠绵,终被淫欲习气所束缚。所以,一定要认真涤除恶业习气,才有自由往生净土的分。 125、我常常说世间人民,在十分之中,因为色欲直接而死的,占有四分,间接而死的也有四分。因为色欲会使人身体亏损,而易受别种外感,导致死亡。对于这些死者,人们无不推之于命。哪里知道贪色者的死,都不是他们命里注定的事。能终天命的人,都是居心清贞,不贪欲事的人。那贪色的人,都是自己害了自己的性命,怎么可以说他的死是他命里注定的呢?依命而生,命尽而死的人,才不过十分之一,二啊。由此可知,天下多半都是枉死的人。色祸的危害,世上没有比它更大的了,难道不可悲,难道不可畏吗? 世上也有不费一分钱,不花一点力就能成就最高德行,享受最大安乐,给子孙遗留无穷福荫,使来生得贞良眷属的人,这种人有这么大的福报,不就是因为他戒邪淫吗?夫妇正淫,前面已略说利害,今暂且不论。至于邪淫的事,没有廉耻,极秽极恶,是以人道之身,做畜生之事。因此,艳女来奔,妖妇献媚,君子视为莫大的祸殃而拒之,必会招致福星高照,皇天保佑;小人视为莫大的幸福而纳之,必会招致灾星降临,鬼神杀戮。君子则因祸而得福,小人则因祸而加祸。所以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世人如果在女色关头,不能彻底看破,就是把最高的德行,最大的安乐,以及子孙无穷的福荫,来生得贞良眷属等的这些福报,断送在一瞬间的欢娱里了,可悲啊! 126、聪明人,最容易犯的就是色欲。所以要经常保持敬畏之心,切勿稍有邪念的萌芽。如果偶然产生这种念头,就要想到我们的一举一动,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无不全知全见。人的前面尚且不敢为非作歹,何况在佛天森严之处,敢存邪想卑鄙的念头,敢做邪想卑鄙的事吗?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如果不能守身,即使能够侍奉亲人,也只是皮毛形式而已。实际上,看贱亲人生我养我的身体,也已经是大不孝了。所以曾子临终时,才敢说放心无虑的话:“《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不到死时,都要一心保持警惕,使身体不失贞洁。曾子尚且这样,何况我们这些凡夫呢? 127、凡有忿怒,淫欲,好胜,赌气等念头,偶尔萌动,就要这样想:我是念佛人,怎么可以有这种心念呢?念头就会消失,久而久之,则凡是一切劳神损身的念头,都没有办法产生了。整天都有佛的不思议功德,加持身心,我敢保证你不须十日,即见大效。 128、业障重,贪瞋盛,体弱胆小等毛病。只要能一心念佛,久而久之自然都会治愈。《普门品》说:“若有众生,淫欲,瞋恚,愚痴等念头很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这些念头就能离开。”念佛也是这样,只要尽心竭力,没有怀疑,没有二心,便无求不得。 四、论存心立品 导读 念佛的人,必须孝养父母,侍奉师长,慈心不杀,修十种善业。又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职守,尽到自己的本分。不要计较别人是否对我尽分,我总要尽到我的本分。能对家庭与社会,尽义尽分,这就叫做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一定在临终时即得往生。学圣学佛,都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本。又必须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韬光养晦,上效古人,躬行实践。 129、念佛的人,必须孝养父母,侍奉师长(即教我之师,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即未断荤,切勿亲杀),修十种善业(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话;心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之念)。又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职守,尽到自己的本分。不要计较别人是否对我尽分,我总要尽到我的本分。能对家庭与社会,尽义尽分,这就叫做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一定在临终时即得往生。因为他的心与佛相应,所以感动佛的慈悲接引。如果虽然经常念佛,但心却不皈依正道,或者对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就会心与佛相背,就难以往生了。因为自心发生障碍,佛也无法慈悲来接引了。 130、如果遇到境况不佳时,要做退一步想。想一想世上比我好的固然很多,可不如我的也有不少。只要不饥不寒,何必羡慕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这样能转烦恼成菩提,难道不能转忧苦作安乐吗?如果疾病缠身,应当痛念身体是痛苦的根本,由此生出厌离娑婆世界之心,用力修净业,誓愿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以致成就佛道,我们要以病为药,速求出离六道轮回。须知具足烦恼的凡夫,如果没有贫穷疾病等苦,将会天天奔驰于声色名利等场合,不会停止。谁肯在春风得意,声名显赫的时候,会去想未来衰落的事情呢?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此可知,天要成就人就多以逆境来锻炼他,可人只愿意承受天的顺境。孟子所说的“大任”,是世间的爵位,尚且需要如此忧劳,才可不负天心,何况我们是地上的凡夫,径直要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倘若不稍借贫病的挫折,那么凡夫惑业就会一天天旺盛,净业难成,本心迷惑,永堕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期了。古德说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是这个意思。只可志心念佛以消旧业,千万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说因果虚幻,佛法不灵。 131、小人之所以敢假装做善事而实际上却做恶事,是因为自以为别人不知道。他哪里知道,只有世间的凡夫才不知实相。如果是得道的圣人,则清清楚楚全部知道。还有天地鬼神,虽未得道,但因为他们有他心通,所以也清清楚楚全部知道,更何况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有他心通和慧眼,圆见三世,如放在手掌之中呢?所以想要没有人知道,除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若知道,则天地鬼神,佛菩萨等,无不全知全见。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么,即使在暗室屋漏之中,也不敢松懈散漫;在人不知道的地方,也不敢萌发恶念了。(念始萌乎隐微,罪福判若天渊。见文钞正编复高邵麟书四。)因为天地鬼神诸佛菩萨共知,所以,即使是不知惭愧的人,想到这里也会惭愧得无地自容了,更何况是真修实践的君子呢? 所以要使自己少有过失,就必须先从恐惧鬼神诸佛等全部知道我所做的一切开始。(《文昌帝君阴骘文》)说:“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这还是就世间情见而浅显说的。实际上我们的心与十方法界一体吻合,只是由于我迷惑的缘故,所知就仅局限在自己一身了。那些十方法界的圣人,彻底证得了自心本来具有的法界藏心,对法界中一切有情众生的举心动念,无不亲知亲见。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与佛同具真如自性,在这点上自己和他人并没有两样。人若懂得了这个道理,自然能够战战兢兢,时刻保持警惕,主敬存诚。刚开始时则努力消除妄念,时间一久则无妄念可得了。(恶念愿属妄念,若不觉照,便成实恶,如果能觉照,则妄念灭而真心现。) 132、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时时提防过错,知过必改,见义勇为,才与佛道相应。这样的人,一定往生。若不这样,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 133、学佛之人,先从知因果,慎独上下手。既能慎独,则邪念自然消失,怎么还会有不如法的地方?若有就要用力消除,才是真实履行所学。否则学在一边,行在一边,知见愈高,行为愈下,这是今天学佛自称通家者深入骨髓的大疮。倘若能够希望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则学得一分,就得一分实益了。 134、诸恶众善,都须在心地上论,不专指具体做事。心地上完全不起恶念,则全体是善,这个人念佛,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要使心地只有善没有恶,应当在一切时,一切处,主敬存诚,如同面对佛天,才有希望。心一放纵,各种不如法的念头,随之而来。 135、过去的罪业,虽然极其深重,只要能志心忏悔,改往修来,用正确的知见,修习净业,自利利他,矢志不渝,则罪障雾消,性天开朗。所以经上说:“世间有两种好健儿,一是自己不犯罪,二是做了能忏悔。”“悔”这个字,要从心起,心不真悔,口说无益。譬如读药方却不服药,则一定没有愈病的希望。倘若能依方服药,自然可以病愈身安。所怕的是,立志不坚,一暴十寒,则徒有虚名,毫无实益了。 136、学圣学佛,都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本。又必须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韬光养晦,上效古人,躬行实践。能这样,则他的学问和品德,便可高出同流之辈。常常有一些聪明人,都是矜夸暴露,尖酸刻薄,他的心绝无涵养。这种人不是终身坎坷,就是少年夭折。(凡居心行事,必须向厚道一边做。厚则载福,薄则无福可得。若再加之以刻险奸巧,则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泽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见文钞续编复金善生书。) 137、“忠”这个字,它的含义可以贯穿在一切行为之中。人如果存有忠心,则必定能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和睦亲族,诚信待友,怜悯孤儿,周济寡妇,仁民爱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了。为什么呢?因为有忠心,则不欺诈,不欺诈就会尽到自己的本分。尽分则属于自己分内中事,自己必然会实干实行,绝不会有表面上应付你而实际上却不尽心尽力的欺诈行为。近世虽然已经推倒了帝制,但是仍然必须事事讲忠,才不至于互相诈骗,没有依从的道德标准。 五、评修持各法 导读 印光大师认为,法门虽多,主要有二,即禅即净,解脱最易。禅靠自力,净兼佛力,二法比较,净最契机。也就是在所有的法门中,禅和净是最好的法门。而将禅与净相对比,净又是最好的法门。修净最好的方法则是持名念佛。祖师告诫,千万不可说持名念佛这个法门太浅近,丢弃它而去修观像,观想,实相念佛等法门。在四种念佛法门中,只有持名念佛法门最为契机。持到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和盘托出。对于各种苦行,印祖一般不提倡。凡夫地位的人不能以法身大士的苦行作为榜样而仿效。 138、我私下思考修持法门,有两种不同。如果依靠自力修戒定慧,以至于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这是一般法门。如果具有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望依靠佛的慈力,往生西方,这是特别法门。一般法门全靠自力,特别法门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有深修定慧断惑之功,而无真信切愿念佛求生,也属于自力。现以比喻来说明。一般法门如画山水,必须一笔一画而渐渐完成。特别法门如拍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拍照就完成了。一般法门又如步行起程,身体强健的人每天也不过百十里。特别法门如乘转轮圣王的轮宝,一天即可遍达四大部洲。我们既没有立地成佛的资格,又没有断除见惑,可以无论如何都不造恶业的实证,如果不专修净业,以期望依靠佛的慈力,带业往生,则恐怕尽未来际,仍在三途六道中,出生入死,没有办法解脱啊!这难道不可悲吗?愿我同人,都生正信。 139、不要说缘想一尊佛,不如缘想多尊佛的功德大。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如帝释天宫的因陀罗网珠,千珠入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举一全收,无欠无余。如果是久有修证的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如果是刚发心的末学,缘境如果宽了,则心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许会引起诸多魔事。所以我佛世尊,及历代祖师,都让我们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是这个缘故。等到他念佛得证三昧,则百千法门,无量妙义,都全部具足。古人说:“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这可以说是最好的形容了。 140、我等心性,与佛同类,只因迷惑,轮回不息。如来慈悯,随机说法,广使众生,就路回家。法门虽多,主要有二,即禅即净,解脱最易。禅靠自力,净兼佛力,二法比较,净最契机。如人渡海,必靠舟船,很快到岸,身心坦然。末世众生,唯此捷径,否则违机,劳而难成。发菩提心,生真信愿,毕生坚持,唯佛是念。念极情忘,即念无念,禅教妙义,彻底显现。等到临终,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证无生忍。有一秘决,恳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141、千万不可说持名念佛这个法门太浅近,丢弃它而去修观像,观想,实相念佛等法门。在四种念佛法门中,只有持名念佛法门最为契机。持到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和盘托出。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底看见西方。持名一法,是入道的玄门,成佛的捷径。今天的人对教理观法,都不清楚明白,若修观想实相,也许会引起着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堕。应当修易行之行,自然感来最妙的果了。 142《观无量寿佛经》虽有十六观,但修行人学习,应当从容易修的开始。或者作如来白毫观,或者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是让人知道修行往生的前因与后果罢了。只要完全了解明白就行了,不必特别以此作观。观的道理,不可不知,观的实践,暂且缓行。如果理路不清,观境不明,心浮气躁去修观想,则容易引起魔事。即使能使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的念头,也会因喜成障,也许又会前功尽弃了。故《楞严经》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希望你一心持名,此法千稳万当。等到心归于一,净境自然会现前。 143、作观只取对自己最得力的练习,何必从头至尾,天天重习?佛说十六观,前面则是让人知道极乐世界的庄严,后面九品往生,让人知道所修的因果。各观既然知道,即观佛一法中,即可圆观其他各观。 144、《观无量寿佛经》说:“此心作佛,此心是佛。”“作佛”,就是说观想佛像,忆念佛德以及佛号。“是佛”,就是说在观想忆念的时候,佛的相好庄严,福德智慧,神通道力,都现于观想忆念者的心中。如镜子照像,彼此地位相等,不分上下,全部摄录。如果心不作佛,则心不是佛,心作三乘,则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则心是六道了。心的本体,如一张白纸。心的作用的善恶因果,如画佛画地狱,各随心现。它的本体虽然相同,但它的造诣却完全不同。所以说:“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我们对于所念所作可不慎重吗? 145、观想这个方法,如果不是那种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速成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的人,修它则损多益少。至于实相念佛,乃是一代时教,一切法门的通途妙行。如天台宗的止观,禅宗参究向上等都是实相念佛,即所谓念自性天真之佛。这个念实相佛,说起来容易,要修行有证,实在是难中之难。如果不是再来的大士,谁能即生亲证?持名这个方法,是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又佛心的一个法门。于持名念佛的修行认识到自己的当体实相,则利益宏深。外面持名念佛而实际上是专修实相的,一万个人中也难得一,二个实证的。能得到苏东坡,曾鲁公,陈忠肃,王十朋等的果报,已经是属于上等的了。了生脱死的大事,难道光志大言大就可以成办了吗? 146、佛为九法界众生说法,我们怎么可以不自量力,而专门以最难的观想为主呢?超过常人八尺的丈六金像,佛已为我们说过了。下品将要堕地狱之前,大开持名之法,因此《观无量寿经》仍然以持名为最重要的修行。《无量寿经》详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以及极乐世界清静庄严之相,是作为依小本《阿弥陀经》修行的要诀。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本经,我们才知道《阿弥陀经》的内容只是上述两本经的要点罢了。因此,虽然是依小本《阿弥陀经》修行,但也不能忽视这两本经,认为它们无关紧要。至于修持,果然真正至诚,一顶礼一称名,都可消灭无量罪过,增无量福德,并非一定有什么固定的方式啊!心地清净,圣境现前,是我本来就具有的,怎么可以如贫儿拾金,显出喜得发狂的样子?既然有这个样子,完全是凡情气概。若不省察,难免着魔。 147、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是万修万人去的最直捷稳当的法门。我们心中,必须先要清楚明白这个法门的所以然。如果还有余力,再去参究一切经论。各种法门,都可作为这个法门的辅助。 148、今天既然发心念佛,就应当以心佛相应,生前得一心不乱,(欲得一心不乱,在于心专注与恳切罢了。见文钞三编答幻修学人问。)报尽登极乐上品为志向。不必求自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禅宗以开悟为事,净宗则以往生为事。开悟而不往生的,百有九十,往生而不开悟的,万无有一。 149、没有做到一心不乱之前,千万不能萌发见佛的想法。能做到一心不乱,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想要见即刻可见,不见也完全没有妨碍。倘若急着想要见佛,心念纷飞,要见佛的念头,牢固结于心中,便成修行大病。久而久之,则多生怨家债主,趁你有这个急躁妄念,现作佛身,企图以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身都是魔气,一见便生欢喜。从此魔入心腑,着魔发狂。即使有活佛来,也无可奈何了。 只要能够一心不乱,何必就要预先想着见佛?一心不乱以后,自然知道善恶好坏。不见佛固然能够工夫上进,即使见了也能更加息心专修,一定不会有误会的事情发生,只有更加精进的好处。世间不明理的人,稍有一点修持,便怀越分的期望。譬如磨镜,尘垢若尽,一定会光明显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于磨,而只希望发光,本来是一块浑身垢秽的镜子,若有光产生,也属于妖光,不是镜子本身的光。我恐怕你不善于用心,以致不但自己失去利益,并且还退人信心,因此补寄一信告诉你如何做。永明大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今依照他的话这么说:“但期心不乱,不计见不见。”知道了这个,就应当能够致力于心与佛合之道了。 150、闭关中用功,应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然归一了,自然有不可思议的感通,在没有归一之前,千万不可以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一定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加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到的事物都会从镜子里面反映出来,形形色色,可它是它,我是我,与我有什么相干呢?心未归一而急求感通,即此求感通的心,便是修道的第一大障碍。 151、近来的人常常好高骛远,稍微有一点聪明,便学禅宗,相宗,密宗,大多将念佛看作无用。他只知道禅家机语的玄妙,相宗法相的精微,密宗威神的广大,却不知修禅之人即使到大彻大悟的地位,若烦惑未尽,则依旧不能了断生死。相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即使明白种种名相,也如人只说食物却吃不到,只数珠宝却得不到一样,究竟有什么利益呢?密宗虽然说现身可以成佛,可能成的人,决非地上的凡夫。凡夫妄生这种想法,则着魔发狂的,十有八九。因此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它是千稳万当的无上第一法则。 152、如果他天姿聪敏,不妨研究性相各宗,但仍须以净土法门为依归修行,才不至于有因无果,把了生脱死的妙法,作口头活计,得不到它的实际利益了。必须要主敬存诚,对经像如对活佛,不敢稍存怠慢和忽视之心,这样才会随自己的诚心大小,而得到深浅不同的利益。至于根机愚钝的人,暂且专门研究净土法门,果真信得及,守得定,一定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与那深通经论,却不修行净土法门的人相比,所得到的利益有天壤之别啊!如上所说,无论什么资格,最初先下这一味药,则无论什么邪执谬见,我慢放肆,或者以为圣境太高,就以下劣自居等病,由这一味阿伽陀万病总治之药,无不随手而愈。 153、禅宗常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是大彻大悟。说见性成佛,是亲见自性天真之佛。名为成佛,实际是理即佛与名字佛,并非是福慧圆满的究竟佛。这人即使悟到最高境界,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若能广修六度,在一切境缘中,对治烦恼习气,让自己心地清净没有其他污垢,则可以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了。佛在世时这种人很多,我国唐宋时还有,今天则大彻大悟,尚且不易得到,何况烦恼全无的人呢?密宗现身成佛,或说即生成佛,这与禅宗见性成佛的话相同,都是称赞功夫很高的说法,不可以认做真能现身成佛。要知道现身成佛的,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人,除此之外即使古佛示现,也没有现身成佛的事。 154、善导和尚,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他弘扬阐述净土,不崇尚玄妙,只在真切平实的地方,教导人修持。至于他对专,杂二种修法的开示,可以使人受益无穷。专修就是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意业专念,这样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就是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因为心不专一,所以难以得益。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这是金口诚言,千古不变的铁案。 155、每日根据自己的精力,念佛并持大悲咒,以此作为自利利他的依靠。对一切人,都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劝。无论出家在家,均以各尽各人职分为事。让一切人,先做世间贤人善人,才可以依靠佛的慈力,超凡入圣,往生西方。还要不与人说做不到的大话,任人说自己是百无一能的粥饭僧,大略就是如此修行。 156、他人教人修行,多在玄妙的地方着力。我教人,多在尽分上指点发挥。假设不能尽分,即使将禅教一一穷源彻底,也只成一个三世佛怨罢了,况且还没有穷源彻底的事呢? 157、刺血写经一事,暂且缓图,当先以一心念佛为要。恐怕血耗神衰,反成为修行障碍了。身安而后道隆。凡夫地位的人不能以法身大士的苦行作为榜样而仿效。只要能够得一心,就法法圆备了。 158、居士(指高鹤年)在俗修真,随缘精进。执持一句弥陀,当做本命元辰;抱着“惭愧”二字,以为入圣阶梯。不厌其苦游遍圣地名山,记录游访事迹以开人耳目,确实可以说是为法忘躯的人了!但是以我的愚见,似乎可以止步休息了。如果还要广游,宜以神而不须以身。《弥陀》三经,《华严》一部,就可当作游访路程。安坐七宝池中,遍游华藏世界。神愈游则身愈健,念愈广则心愈一。寂,则一念不可得;照,则万德本具足。寂照圆融,真俗不二。十世古今,现于当念;无边刹海,摄归自心。与你披星戴月,冒雨冲风,临深渊而战兢,履危岩而惊怖相比,不只是一天与一劫的差距啊!鄙见如此,不知居士以为如何? 159、阁下年未三十,已现衰相,确实应当舍繁就简,专修净业。净业有大成就后,再弘扬其他法门。才会得到自利利他之实益。否则虽能利人,也非究竟。 160、修净业的人,来不得一点机巧。如果好奇而厌恶平常,必然会弄巧成拙。这就是为什么通宗通教的人,常常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更有实际利益。若肯守此平淡朴实家风,则往生极乐,一定可以预见,否则,生不了极乐,也是可以预见的。 161、念佛一法,只有死尽一切狂妄知见的人才能得益。任凭你智同圣人,也都要置之度外,将这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即使以死相逼,让你改辙,也不可得。这样才算是聪明人,才能得实际利益。否则由于多知多见,不能决疑,反不如一无知识的老实人,更容易得益了。 162、看你的来信,知道你是个发大菩提心,期望自,他都得利益的人。可你说:“自利心淡,利他心切。”我认为这句话也很有问题。不能自利,一定不能大利于他人,二者应当不分亲疏才对。然而利他是纯真之一愿而已,自利则必须竭尽心力,那么自利这一边怎么可以淡,而妄学大菩萨身份呢? 163、你喜欢念《金刚经》,当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即为净土助行。可净土五经,它的功德也不亚于《金刚经》。寄你的经书,先详阅我所作的序,则书中大意可以全部知道。然后再静心恭敬阅读,则无边利益,自然可亲得。 164、玉峰法师行持虽好,但见理多偏。比如他说的念佛四大要决,他的用意也并非不善,可措词立论,完全与古德相反。念佛“不除妄想,不求一心”,这全体都是背离正道的谬论。佛经教人求一心,他却教人不求。不消除妄想,能得一心吗?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怎么可以因为做不到一心不乱就不按佛经上的教法去做呢?如果以不易得一心而让人不取法,则是让人取法于下了啊!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他却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念佛虽一切无碍,可要亲证三昧,能静当然好,不能静,也无妨即动而静。他却完全以静为邪,说这样是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要旨。这种说法的过错真是难以说尽啊!况且念佛一法,圆融包容一代时教一切法门,可在他那里,“静”这个字,尚且隔在外面,怎么可以说他是净宗真善知识呢?希望二次再版时,删去这四大要决。这样,才不会让初机受害,而通人也不会讥笑了。 165、不修身而念佛,也有利益,可能否决定往生,则百千万中难得一个。才干杰出的人只求恭敬诚意,这是他幸运的地方。你所撰的两句,虽然对,但不是很确切,宜改为“智断烦情超苦海(烦,即烦恼。乃通指。情,则专指淫欲。),立坚信愿入莲池”则确切。用功法则,都包含在这两句话里了。 166、念佛一事,要现生得利益,就必须至诚恳切常念。若种善根,即使是游戏或玩笑中念一句,也一定会在后世因为这个善根,发起修持。所以古人大建塔庙,想要一切人见之而种善根。这一句佛号,在八识田中,永久不灭。因此要知道肯念佛当然好,不肯念,为他说,他听到佛号,也种善根,听得久了也有大功德。 167、十念一法,使人的心随气息而收敛,无从散乱。这个法的奥妙,不是智者则无法知道。然而只可在早晨用一次,或者早晚及日中用三次,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千万不可说此法最能摄心,让人常用,则为害不小。念佛是出声还是默念,要看他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情况。倘若所处之境地不宜大声念,则只可小声念,或者金刚持。念佛功德只在专心致志,音声大小还是次要的。 168、你想要我让你圆觉妙心,廓然开悟(此心乃佛所证之心),寂光真境(此境乃佛所居之境),常得现前,莲池大师的发愿文里虽有这些境界的话,可你千万不可发痴,想即刻就得到。如果想即刻得到,必定会着魔发狂,佛也不能救你了。譬如小儿扶墙学走路,连不跌倒尚且难以做到,却想要飘行长空,遍观四海,难道不是梦话吗?只求往生,即了生死。如果想要悟此心,见此境,还必须慢慢修,才能有一分悟即有一分见。如果想要圆悟圆见,非成佛不能。 169、“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要学佛道来摆脱凡俗,如果不注重这四句话,就如无根之木,期望它能盛茂,无翅之鸟,盼望它能高飞一样。“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地上的凡夫,想要在现生即了生死,若不依这四句,则相当于无因却想要得果,未下种却想要收获,万万没有这样的道理。果然能将这八句,全心全意担负起来,则一定可以在生进入圣贤之境,死后往生极乐之邦。 六、勉行人努力 导读 人生在世,具足八苦,即生天上,难免五衰,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切痛苦,享受各种快乐。经上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大限到来,各不相顾。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对于这些话还不醒悟,还不精进修净业,则与同时生长在天地之间的无情木石一样了。 170、人生在世,具足八苦,即生天上,难免五衰,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切痛苦,享受各种快乐。经上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大限到来,各不相顾。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对于这些话还不醒悟,还不精进修净业,则与同时生长在天地之间的无情木石一样了。有血性的汉子,难道肯在生做走肉行尸,死后与草木同腐吗?感觉圣境界高不可攀,就甘心自己处于凡愚地位,遇大警策而不奋发图强,闻圣贤佛祖之道而不肯实践,是天辜负了人呢,还是人辜负了天呢? 171、人生在世,超升最难,堕落最易。若不往生西方,且莫说人道不足以依赖,即使生到天上,福寿很长,可福力一尽,仍旧堕落人间,或者堕入三途恶道受苦。不知佛法,就没有办法挽救自己了,今天既然略晓佛法,难道可以将这一番大利益事,让与别人,自己甘心在六道轮回中头出头没,永无解脱的日子吗? 172、一句佛号,包括一切大藏教义,其微妙含义无穷无尽。通宗通教的人,才能作真念佛人。另外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只是口会说话的人,也可为真念佛人。除开这两种人,则信念真不真,都在于自己努力与否,是否依教罢了。 173、前世培植了这个慧根,当然不容易。如果不在这个基础上精进用功,以期待亲证如来本性,则如坯器未烧,一下雨就化散了。光阴短促,人命几何,一气不来,即属后世。没有证道的人,从悟入迷的,万有十千,而从悟增悟的,亿无一二。怎么忍心让无上法器的坯胎,经再生之雨,而又变为尘土了呢? 174、古人说:“重在行动的君子,得到一句善言,终身受用无尽。”不重视躬行实践,即使读尽世间书,对于自己仍然没有什么利益。如真龙得一滴水,可以遍洒一世界,而泥龙即使泡在水中,也难免丧身之祸。 175、黄后觉临终所出现的现象,对学佛的人有大利益。无论他究竟是往生,还是堕落,姑且不论,果然是真正的念佛人,知道他临终的现象,决不敢轻慢从事于了生死的念佛法门了。看看他的外表行迹,似乎至诚,但看看他临终所现的景象,则说明他平日未曾认真从心地上用功,并且他从前或者因为吝惜钱财,而致人丧命,或者因为吝惜言语,而致人丧命,如此等业而引起临终这种现象。(什么叫“吝惜言语,致人丧命”呢?比如,自己知道有强寇来了,并知道可以躲避的地方,因为心无慈悲,乐人得祸,所以不肯告诉他人。此事此心,极犯天地鬼神之怒。故致出现临终前不能言语,而且讨厌听到念佛声等现象。)然而从一时不死,等助念人离开,未久则死的现象来看,这与吝财吝言误人性命,完全相同。 虽不堕饿鬼,可他的迹象,是饿鬼的迹象啊!然而他或者因为自己心中能够忏悔,或者因为助念人及儿女的诚恳,罪过因此得以减轻,不至直堕饿鬼了。现在最好的做法是,必须是他的儿女及其眷属,想到他的痛苦,同发自利利人的心,为他念佛,求佛垂慈,接引往生。如果十分诚恳的话,则可料定他一定可以往生。因为父子天性相关,佛心有感即应。可眷属们若是泛泛悠悠应付了事,则难以消业障而蒙佛接引了。千钧一发,关系极重。 凡是念佛人,各须务实,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气,与人方便。凡是必须说的,即使对方与我有仇,也要跟他说,让他趋吉而避凶,离苦而得乐。平时说话理直气壮真实可信,与人说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并念佛了生死的道理,与教儿女,立太平的基础,心如直弦,语不模棱两可。居心可以质鬼神,做事决不昧天理。若到临终,绝对没有这种可怜可悯的现象。能够这样,黄后觉就是大家的接引导师了。大家既因为他而将来可得到大利益,那么他将来也依靠大家的心力,而灭罪往生。我这话并非首鼠两端,是一定不欺骗人的定论。 176、念佛不分圣凡。“圣”指三乘,即声闻,缘觉,菩萨;“凡”指六道,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只是天人因为快乐的缘故,不能念佛的占多数;三恶道因为痛苦的缘故,不能念佛的更多;阿修罗因为瞋心的缘故,也不能念佛;只有人最易念佛,可是富贵的人被富贵所迷,聪明的人被聪明所迷,愚痴的人被愚痴所迷,芸芸众生,能念佛的,有多少呢?既然知道了这个道理,就应当勇猛修持,不要导致自己今后陷入想要念佛又不能念佛的地步。勇猛精进地念佛,才不会辜负此生此遇了! 177、云南张拙仙次女出嫁时,女婿家送双鹅做奠雁礼,他就将此双鹅放生于华亭山云栖寺,现已三年了。这两只鹅每当早晨和晚上,庙里人上殿做课诵时,就站在殿外伸长脖子看佛。今年四月,雄鹅先亡,大家没有介意。后来雌鹅几天不食,它去看佛,寺里维那开示它,让它求往生,不可恋世。然后为它念佛数十声,鹅绕三圈,两翅一拍即死。张拙仙因此作《双白鹅往生记》。真是奇异啊!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作佛,鹅尚且如此,而我们人反而不如鸟吗? 178、古人说:“死生的事情太大了,可以不悲叹吗?”我个人认为仅仅悲叹究竟有什么利益呢?必须知道生死是大事,信愿念佛。既然知道死是可悲的,就应当在未死之前,修此法,则死不但不可悲,而且大可幸了。为什么呢?因为净业成熟,依靠佛的慈力,径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从此能够永离众苦,只享受快乐,渐次进修,直至成佛而后已。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5] [放入我的收藏夹]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