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 -> 宏海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正文阅读 |
[佛经]宏海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2页] |
其他法师|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20] [放入我的收藏夹] |
(第二讲) 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学子们,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阿弥陀佛!请大家放掌,端身,谛听谛听。 各位今天是我们讲《金刚经》的第二讲。上一讲的时候跟大家讲了一下《金刚经》的影响,泛泛的这样开始从《金刚经》对于我们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众生,这个世界众生国土里面展开的人文,一切载体的影响非常的广大。那么由此看来这部经典的因缘,跟我们非常深厚。但是这样大利益大功德的这样的一个究竟法,这本经书跟大家讲起来,我们说了有大利一定会有大害,所以讲了几点利弊权衡,给大家先做一个交代。那后面的我们就讲到了说为什么要讲这部《金刚经》。一个是为了明了佛法的根本核心内容,就是要了解他的缘起性空的道理。那么其次呢,也要讲到说,为了让我们了知这个法是大人,也就是大成者修的大法,这样的大人大法的因果,以无住为因,以无所得为因,以实相为果。第三点就是讲这部经典是为了说一切的功德,这个功德是真实分别的大利益功德。 今天我们就从这个内容接着开始讲起。那么今天开始要讲到第四点。就是说佛为什么要说《金刚经》的第四个重点,是为了治众生之病,为了转我们众生的重障,也就是重大的业障。大家都知道众生的病,我们常讲到包括身病和心病。身病,所谓的生老病死之中的病,基本上就是四大不调。四大不调的时候,你用用手法进行下干扰,就是吃汤药,去进行治疗,这可以调解你的四大不调,让他恢复是可以的。可是生老病死的这个病呢,必须要用法药来医。为什么有生老病死呢,因为我们的心地上有病,有贪嗔痴,有颠倒。所以说没有这个法药,特别是讲到的般若波罗蜜这个药,没办法治这个病。所以说古人来讲,以金刚般若来摧破身心两种病。特别是心病只有法药能够医。 其实我们现在的现代人,基本上把心病发挥的太严重了,已经转成这种物理化的身病。比如说由于烦恼,业力的炽盛,比如就是抑郁症来讲,他本来是一个精神层面这样的一个不痛快,慢慢的已经积攒到一定的这种质量上,它已经转到生理上的这种四大不调,甚至走极端等等这些。所以说不管身病心病,其实还是一条根,就是没有法。所以说,一个是为治众生的病,读诵《金刚经》受持《金刚经》便能如此。再一点,就是能够转我们五浊恶世众生的重障,因为我们出现在这个时代足以说明我们业障、这种烦恼是比较炽盛,业障很重。那么在这个时代来讲呢,业障最特色的表现就是说堕恶道的机会非常多,充满你整个人生的过程;生善道的机会极其的少而且不能坚持。所以就这点来讲的话,像《金刚经》里面讲到的说,应堕恶道的众生以受持经故,三恶道消灭当得三菩提,所以说这样的因缘,还是依经文得的这个功德。大家要知道这就是说《金刚经》受持《金刚经》,在治病和转障上给我们带来的利益。 特别是《金刚经》自翻译到汉地以来千年,读诵者所得的利益不可称计的。不要说我们现在了,就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吉藏大师就记载了几则。其中说到在山里边住一个僧人,一个山僧,他长期读诵《金刚经》,诵到什么程度呢,读诵到有一天他诵《金刚经》的这个经室里边的空中有弹指的声音,就像咱们一弹指说谛听谛听,然后满屋子都是异香扑鼻。还有一位叫开善法师,他因为诵《金刚经》诵得延寿就延了七年,咱们说俗就多活了七年。这不就是治病转障吗。还有个姓朱的人呢,这个朱居士他把《大品般若经》给投到火里面,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放到火里,结果这个火已经灭了,这部经还没有烧掉。这种持诵的感应,这些公案典故,数不胜数。当时这部经典才译出来两百多年就这么多。那我们现在来讲已经近千年了,这就更是不用说了。 如果诸位听闻者,大家有过这样的长期读诵过《金刚经》一段时间的话,相信也会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感应,或者莫名其妙的一种身心上的变化吧,这都是不足为奇的事情,因为确实金刚般若是佛法一代教法的核心,二十二年的讲经说法的核心内容。 可想而知,我还在现在也在五台山,今天上五台山来假期。那么我曾经在五台山也遇到一位法师,妙格法师,他貌似疯疯癫癫的状。但是上次结缘给我一本《金刚经》,我今天特意拍成照片发给大家,我们来瞻仰和赞叹一下。大家看到了吗,就是这部《金刚经》,已经受持了这么多年,就是一直随身在读诵。你看里边已经用塑封纸包得,就破败到这种程度他还一直拿在手里诵。我也是有这个因缘福报,上次结缘给我了,希望增进我的弘法事业吧。刚好这个因缘,恰恰这次来讲《金刚经》,所以一切法真的不可思议,一切因缘不可思议。 那第五点,我们说到为什么要讲《金刚经》呢?大家要知道,为一切人所宣讲。我们不要以为说,看到说这个法师把一部经读成这样,每个人都可以读成这样,每个人都应该读成这样。所以大家有时候有一些,不假思索就会想到说,哎呀这个《金刚经》呀,经典里面都说是为发大乘发上乘的人讲的,那我自己是个下下根器。好像就算了吧。很多时候都认为般若法呀,空性呀,是给高位的上根性的人所学所修的。特别是我们这样的凡夫,又这样的没有学,也学不通,甚至连字儿也贯不过去,就不在此列。我跟大家讲这个最障道了,大家要知道般若空性讲的就是我们的觉性,下面会讲到每个人都有这个可能的觉性,那么般若法就是修这个觉性,本来就是这样的真实功德真实法。 我们生为一个众生,也是真实的众生,我们来听闻《金刚经》,这个因缘也是真实的因缘,所以我们认为,好像自己不能修习不得其门,这是自作障碍,就是自己给自己生障。为什么呢?因为般若法,他是无碍法,他是公开法,他是圆融法,他是无障碍法。那么你其中生起这样的见解的时候,这一念心发的其实就是把自己跟这个法,给中间阻隔了,生了障碍。 那当然有人又会说法师你不是说不要这样常去学空性吗,好好念佛就行了。恰恰我们讲到的第六点,佛为什么要讲《金刚经》是为了增进念佛三昧。大家听明白了,学《金刚经》是为了增进念佛三昧。因为什么呢?一切众生,虽然欲念佛,想念佛,想成就念佛三昧。可是不识如来的根本面目。大多都堕在邪观或者说邪知见中。 那我们再次地把这个经典里面的,“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再次重复说一遍。就是说以色见我以声求我,害怕发生弊病在哪里呢?你执着于色,忘情于声,就是留恋于这个声,我们说的声色之见,那么让你以色见我是什么呢?比如说你在观佛像的时候,不断地运用这个观,一直在观,观着观着久久形成功夫,这个就叫做观智,重在你要得这个观的智慧。比如说你执持名号,念念一声又一声“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并不是说让你落在好像就求佛今天要怎么样,明天要怎么样,现在要怎么样,当来要怎么样,是让你执持名号得精进的功夫。既得观照的智慧,又得精进的功夫,那么正好相应的能够见实相法身,这才叫念佛三昧。 所以大家看,学了《金刚经》能够增进我们的念佛三昧,才知道是这样的道理这么个缘由。所以这就是我们念佛人,这次要给大家讲《金刚经》的最根本的一个情怀和初衷,希望大家切莫搞错或者颠倒了。 以上,这就是算第一版块儿讲完了。今天,我们要开始从《金刚经》的题目开始了解。那么在讲经题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金刚经》的注释有哪些,当然这个知识面比较广,如果有的学的看过的那当然好,没有看过的了解一下也不为过。特别是说《金刚经》的影响如此之大,上次说的甚至有八千多部注释,那我们到底怎么看呢?怎么学呢?能看得完吗?不可能。我在今天就大概介绍一下,因为他的影响力广,至于魅力这么大,很多注释并没有散失,一直流传下来。 所以我们先给大家主要做个参考。印度的时候开始,对《金刚经》就非常热衷于注释了,有弥勒菩萨,还有无著菩萨、天亲菩萨,这都是当时在印度最著名的,佛灭度后出现的大乘佛法的代表人物。那么无著天亲菩萨,他们都写过像《金刚般若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都是差不多一样的内容。还有一个叫功德施,布施的施,这个菩萨写过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那大家看这个经题多有意思,破你的执着,破你对相的执着,但是又不坏假名。假名是什么意思?就是从性空的角度破除一切执着,但是从因缘的角度承认他假名的存在。这个论典的题目多有意思,恰恰把《金刚经》“所言即非是名”的这个说法形式,用标题就表达出来了。那么像后来,最有名的僧肇大师有《金刚经注》,我们这次讲主要参考吉藏大师的《金刚经义疏》和智者大师的《金刚经疏》。 这是从学教下面的祖师爷们给我们提供的一个参考。当然,因为《金刚经》跟禅宗的缘分非常深厚,当时以金刚经来印心。所以像六祖惠能大师著名就是他的《金刚经口诀》,甚至比《金刚经》还短,完全是从悟境上让大家去悟本来面目。还有憨山大师的《金刚决疑》。那么我们这次还参考了一部近代来讲最著名的,是一位江味农老居士他写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对于这些解释的论典,大家也要有一个态度和一个思路去学习参考。为什么这么说呢,好像我以前也给大家讲过,有一个大长老普陀山的,他就有一次也说到:注释的人太繁衍多了会乱掉读经者的心。他说本来一部《金刚经》简洁明快,他还能看得懂有些参悟,注释后来看地越来越多看不懂了,越多越不懂。 这就是我们以后大家学习论典,对于经典注释叫做论典,或者大家来听经闻法,你要懂得什么叫做论。“论”的意思就叫尽言为论。也就是说要让你来我往的问问答答,让他走到尽头,让他停滞在语言的层面,就停滞在此处就可以了,要往心地上去汇。所以说学习参考论典,它是有始有终的,从开始来讲论典意思就叫做询问,又叫做析争,就是辨析来回争论到底是怎么个意思。如果说这个问题如果这么看,那你怎么来解答,如果那么看,又是讲的哪个层面。不断地从辨证义理上来论证,形容描绘这个形而上的境界,这就是论典开始的功德。 那么为什么叫终呢?从始来讲是要不断的问,从终来讲就叫尽言为论。“尽”就是“尽头”的“尽”,就不是说喋喋不休地你来问我来答,结果我答完了你还刻意觉得说得不对,非得按你的那个再说一番,或者不断地怀疑你答得是否正确,等等这些。大家知道其实我们辩来辩去,就是为了正中下怀为准。你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你的心地已经填满以后,那么你就去悟,自己去解,自己去悟,不必说无事生非,打妄想又产生了好多问题。所以说我们学习论典,恰恰大家要知道是在这个功德上起,这个功德上落,从问答到尽言。 就好比说,以前的祖师爷们做一个比喻,就像一个宝珠没了又找到了,两家同时找到的。张家说这个宝珠是张的,李家说这个宝珠是李的。那么这样的情况下就争论不休,这就是开始了,但是最后突然间从一个史实证据中知道说这个宝珠就是张家的。那么李家也知道就是张家的,这样的话张家就拿走了,李家也不再辩论是我的了,张家也知道是我的,我就拿走了,再也不说了,大家都不说了。学习论典也是这个意思,断疑生信把问题解决了就行了。所以这是我们大家私下看《金刚经》注解,这是学习的一个态度,大家要明确。 那我们今天来学首先要从《金刚经》的题解来讲起,讲一下他的题目。每次讲经,都会把题目放在前面来,或者找几个点来给大家贯解一下。我想我们也能够理解,一方面是为了有一个主线的认知,这部经典的核心义理、主题意趣在哪里。特别是有些时候我们简单的法,要发挥来讲,当然发挥是围绕着这个简单的主线,来发挥讲。那么,如果说是言语比较多的法,尽量概括地讲。因为繁衍比较多的时候,你把它提纲挈领大家都一目了然,这也是我们听法的一个诀窍。为什么这样呢?就是从功用上而言,如果说把简单的法发挥来讲,能够嵌进去好多知识,让大家来熏习。特别是这个佛学的一些概念知识,它描绘的境界,让你不断地身心能够适应、熏习,自然而然地就熟能生巧,学佛也是熟能生巧。但是有时候知识多了,你会乱掉,散乱掉,那么这个时候呢,又应该把它一串穿起来。就好比经题的这个“经”的意思,就有贯穿的意思,要必须明白主线内容,这样的话才比较合情合理。 那我们今天讲的这个《金刚经》的经题,也要带到有具足和不具足两种。什么叫具足,什么叫不具足呢?我一说大家都明白,如果说《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就叫具足。那个把“佛说”给去掉,只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叫不具足。那么此经题,为什么具足要说“佛说”?因为佛讲法,以前给大家交代过,所谓的“佛说”有好多种说。一个是佛的口自己说,还有一些是弟子说,诸天人说,乃至仙人或者化人说,这五种人都可以说法。为了区别于其它的四种,这里说这部经典是佛口亲口说的,自己说的,不是其他人讲的,所以这里加到了一个叫做“佛说”。因为有时候,所有的经典几乎都是大家共许的就是佛说的,这还用说吗?一定是佛说的。所以一切经都具足了佛说了,有时候经典在前面就省略掉“佛说”两个字,其实是都有的。 另外,因为在《大品般若》,也是般若类经典,是最大部头里面,是佛命令须菩提说,而不是佛自说的。所以这点来讲的话,这是三藏里面的最大部头六百卷的《大品般若》,还不能称之为佛说,只是叫做师徒共说。但是《金刚经》是完全是佛说的,的确是佛说的,所以这里才加了一个“佛说”。 另外一个角度大家了解一下,佛说法他不是光口,用语言说。他有两种形式,一个叫做圣说法,就是用口说;还有一种叫做圣默然,就是默默无闻中来讲。那么大部分的经典都是佛说,佛说是指圣说法。一时佛在舍卫国。尔时佛告什么什么。这都叫做圣说法。很少见到像《金刚经》里面,这样的同时具足两种说法方式,一个圣默然一个圣说法。那大家可能说,圣默然,怎么会佛不说,坐在那儿,有吗?大家去看一下序分里面的文字。“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在城里边次第乞已,还到本处饭食完以后收了衣钵,洗足已,趺坐而坐。我们后面要讲序分这段,默默无闻的,行云流水般的生活场景,可以说是把这个法表的圆满极了,一句不说我就表的是这个空性无所得法。因为你既然讲空,你叫我如何说起呢,我们常说不可说不可说,连这个说也在不可说中。而这部《金刚经》正是佛陀最周全地来表达这个说的一个圆满状态,圆满形式,两种同时。序文中默然来表无言之教,后面的“善哉,善哉,汝今谛听”称性用口来表圆满之说。 所以首先这个“佛说”,大家要去领悟领悟。也可以配着想想为什么印光法师让你读诵经典的时候,让你好好的读诵一字一句的、不可落掉的读诵,同时又不让你想什么意思,这就是让你修什么叫做圣默然,什么叫做圣说法,当然如果想不通了,正好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你想不通什么意思,可是除了念佛还该有什么意思呢? 再者来讲,佛说佛说,因为道也罢法也罢,它是不能自已流通的,它没有这个功能,必须有人来弘,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既然这样的法,般若,是三世的佛母,那么还是由佛说才能够弘扬开来。由此来讲,你看,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能说的人和所说的法在此都已经呈现出来了,这就是佛说。 第二个版块要讲一下,什么叫做金刚。金刚是印度话,翻译成咱们汉语的话,有时候叫做伐折罗,因为它是金中的精华,所以称之为金刚。这个宝物它出自金中,但是它百炼不消,非常坚固,非常锋利,我们常说可以切玉,金刚钻。玻璃不是就只有这个才能搞定吗。所以它非常世间稀有,称之为宝。《大智度论》里边就讲到说这个金刚,其实是帝释天,就是释提桓因,跟阿修罗在打仗的时候,他手里就执的是金刚这个武器。那么跟修罗打仗有时候把金刚碰坏了,碎落到咱们阎浮提人间来的就会变成如意珠。由此可见,用它来做比喻,世间的宝物中金刚是第一类的,那么出世间的圣法中般若是第一的,正好用这两个同步价值的世出世间法来进行比喻,把它称之为金刚。 当然这里的金刚表示什么呢?就是般若空性也是如此,金刚最为锋利,能够摧毁一切事物,所以说锋利;般若最为究竟,一切世间法,外道法,乃至有所得的执着法中,只要跟般若一相对照,用般若智慧之镜一照,就知到他们在哪个层位。 但是这个金刚,一切物又不能够反过来损害它,这就是它坚固的部分。就等于说世间一切法都不能坏乱般若。我们的佛性一直在轮回中上上下下,从来没有毁坏过,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一个是坚、坚固,一个是利、锋利,还有一个是明、清明。就是说金刚这个质量透明度,没有染污,清净无染的意思,一目了然。这是用它来做三个比喻。 当然这里我们讲到的金刚就是从阿修罗来战来讲的话,它威力无比,就是有一种让人生畏的这种功德。所以还有一种翻译,在旧翻中叫做伐折罗,伐折罗是什么意思,它的典故很有意思,就是当时印度的波斯匿王有一个公主,特别特别丑,长得丑的就是五大三粗的那种丑。所以这个丑女非常有名,后来在经典的翻译中,因为她是佛经里面的一个人物,后来到了中国的就把她翻译成为金刚。好像容易让大家联想起电影里面那个又大、又黑、又丑的这个猩猩,这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这就是说,金刚为比喻。 那大家想想为什么用金刚宝做比喻呢,因为金刚是无价之宝,一切世人不能够评价它值多少钱。这个般若法宝,它也是不思议之宝。一切的语言、思维、念头,不能够触及到般若的真正境界。所以说由此来讲的话,真的是这个比喻特别的恰当。为什么呢,大家想,一方面《金刚经》,你看我们讲到这个金刚宝金刚杵吧,为什么叫金刚杵呢,除了金刚力士也就是那罗延,一切的众生都不能够执持,就是拿不起来这个金刚杵。般若也是这样子的,除了大智慧大乘种性这种人,如果说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乐于小法这些人,他不能够信受和受持般若。 再一点,这个般若空性,也就是佛法的根本,这个叫金刚智慧,就比如说我们哪怕听了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跟阿弥陀佛似的一入心怀永为道种。金刚智慧的话,只要你稍微染着,就是只要你跟他发生一点缘分就成了道种了,就好比人吃了金刚以后永远都消化不了一样,终生不消。旦得结缘到般若就不会消失,将来必然要做佛。所以大家看我们能够学习《金刚经》,其实就足以说明我们跟般若的缘分是非常之深。 再从表法的角度来讲的话,众生得到金刚就远离贫穷困苦了,能受到大富的安乐。那么众生如果得到般若法的话,就能够离生死苦得大涅槃,所以这里比喻的是金刚。由这点来讲的话,大家可能耳熟能详了,你看在佛经里边常用金刚来做比喻,法也罢,人也罢,都是如此。有时候,比如说法,金刚三昧。人呢,刚才讲金刚力士、金刚身、菩萨,有时候叫金刚手菩萨,修得好叫金刚心。所以这里才把般若比喻为金刚。 但是问题是什么呢,大家知道还有一个更为贴切,就是说为什么说般若的空性这么妙用?就是你这个金刚宝,如果在白天的时候它颜色是不定的,一会呈现一个颜色深呀,浅呀,光呀亮呀。恰恰这个般若空性,他也是无碍不定的。你看我们有一个名词叫三人同学般若,就是大小中乘都在学般若。这个般若就是大白牛车,法华经里面大富长者出来以后给的大白牛车。但是引诱他们的时候呢,引诱用了羊车、鹿车和牛车。其实这个车就是一个大白牛车,为了方便我说的时候,小根的人看见就是小,大根人看见就是大。如果说在对着这个境界来修的时候呢,它就是智慧。如果依照观行来进行它又成了境界。 所以你看般若的空性没有一定的定向,大家要把这些听清楚,很重要。你怎么来把它定性的跟世间的金刚来比呢。所以说一方面两者一个比喻,一个根本的法,两者是非常同步的,很相像。可是再深层的解了一下的话,就会觉得还是不一样,为什么呢?金刚,是世间的物。大家得到了就欢喜,失去了就忧虑,就跟我们说世间的宝贝一样,我们今天去拣个漏儿,是真的文物了,你是花了少钱了就觉得赚,上当受骗是个赝品的话,那你就讨厌了。但是般若,他不是世间物。只要我们修学得到般若的话,就没有忧没有喜了。从这点来看的话,他又是有区别的。 所以虽然我们给大家讲了说金刚是来比喻般若的。我们在听法的过程中可以这么领解,不要这样生执着的定见。为什么呢,因为你一旦执着定见,就会死执崖板的一切的方便法你就认为说,般若就是一个空性法,执着空性般若。又说金刚是来比喻它的,又有一个执着,有一个比喻,有一个法了。这样的话你必然会生什么呢,就会生起二见,两种见解,认为金刚是比喻,而不是法,般若是法,则不是比喻。这就其实又给自己生了障碍。 所以我们来会通一下,其实法也是比喻,比喻也可以是法。你看我们就从比喻也是法来说一下,其实这里讲到的金刚,就是表坚固的意思,来表这个法。那我们来泛泛说一下,大家想一切的修法都得具足金刚的这个内容。你没有金刚这个状态,我们的法修不了的。 你相信因果,你相信因果的这个相信,要相信的跟金刚似的不动。你能够皈依三宝,你念的三皈依法,尽形寿皈依佛法僧是我所尊。那你能够不忘初心,一直这样进行也是需要你的金刚心金刚行的。你要去持戒观行这样一直持续。你要去学教,让教法来学明白了以后再印你的心地,以教印心,也是需要你的金刚坚固不断的。就包括说有的时候我皈依了,我也学不了法修行,我常护持护持吧,为佛教做点事儿。你护持这个法也需要你的皈依心也罢,信心也罢,乃至对因果有感觉也罢,一直不退的这个金刚状态你才能够护持得下去。 所以大家看到其实所有这些法,只是你有了信心以后,这些法才能够决定,才能够修成。这反过来又讲到你的金刚信心了。所以大家要知道,就我们上述这些法来,只要你具足金刚的这种状态,那么这法里边都能够出生空性,出生般若。我们后面会讲到眷属般若,这些就属于眷属般若。大家想,这样来讲金刚就不是比喻了,当体就是法了。不忘初心就是金刚法,不舍三宝就是金刚法,执持名号就是金刚法。像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就是金刚法呀。所以大家看比喻其实也是法,具足了法的内涵。 另外来讲,法也有比喻的内涵,就是法也是比喻。提醒一下大家我们不敢听懵了啊,因为确实我们讲教理的时候,大家可能会听到脑子跟不上。我们现在在讲,不要对金刚只生起执着的定见,说它一定是一个比喻。因为其实比喻也可以本身就是法,不一定是来比喻法的。那么反过来,我们讲其实法也可以是作为比喻。 为什么呢,比如我们后面要讲的般若,那我们都知道它是个真实的法,是无所依止的无所定见的。既然无所依止无所定见的话,你就不能说它一定是大,也不可能说它一定是小。你也不可以说它就是法,就不是比喻,它可能也是一个比喻。它是离开一切语言、灭掉我们一切的思维,这样的一个非大非小的。那我们赞叹它的时候,说它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大般若,就是赞叹的时候以大的形式来宣讲描绘。这个空性本来怎么能用大来形容呢,怎么能用金刚来确定呢。那么就这样来讲的话,本来是个无所定质的法,不是大不是小,但是为了宣扬把它描绘成大。也不是一定是金刚一样的比喻,也不是不可用金刚比喻,现在我们指的是假借金刚来比喻。那这样来讲,大也罢,说它是金刚也罢,也是一种比喻,反而这个法成了比喻。 所以说金刚般若,如果以法来说的话都是法,如果以比喻来说的话都是比喻,般若也是比喻。如果以法而言的话,金刚也是法。可能大家这会儿听得枯燥了,你要知道你一直守着这个枯燥,一直继续听闻,这也是金刚坚固之法。你听得能够法喜充满,那你守着这个习以为常的法喜,大家知道,这不是欣喜若狂的喜,法喜就是一种法味的相应得到。那你能够一直习以为常地进行着,也可以说是金刚的功德。这就叫做金刚,大家要搞明白。 这是我们今天讲的经题的第一个点,再讲第二个点就是什么叫做般若。我记得我们在讲《心经》的时候,其实也给大家泛泛的谈过这个般若的空性。般若因为它也是翻译过来的印度话,所以有时候没有翻译过来,是因为它有很多的意思,但是有时候我们又认为说,因为很多的意思就不能够翻译,或者说不可以形容,这也是不对的,这也是一种定见。为什么呢?因为其实般若它是说不可称量,不可思议。不可称,是从这个角度来讲,不可称是它的境界,并不是说不可以翻译、不可以形容。有时候我们会错会到这。 那这个般若如果翻译过来,通常有好几种。比如说有一个概念叫做远离,是什么意思呢,大家要听明白,我们在讲般若的意思,首先第一个远离是什么意思?就是他能够断除众烦恼,远离这些生死的名相。因为有名相的执着就导致了我们的生死和世界的轮回成就。 大家可以跟着我的话,这样把你的心提起来。想过没有,我们所有的世界形成,除了概念还有什么?除了概念,不要以为说物质的东西是一种概念,包括我们精神层面的思想还是概念,包括我们现在要对物质和精神层面进行描绘它是概念的当下的这个说法,还离不开概念。所以只要一有概念、一有名相的这个名词的产生,你就陷入到一种烦恼中。这个远离就是要远离这些名词、概念,大家可以尝试这样去观想。 其次是什么呢,第二个,般若的意思是明度的意思,明白的明,度化的度。什么叫做明白的明呢?就是你明了了,你明了就没有暗了。那么什么处于叫做暗呢,好我们又要回到生活中了,否则你就不知道般若怎么叫个明度。就是你每天都特别认真的或者幸福快乐的,或者悲伤忧愁的,或者没有感觉的闷闷不乐的,抑郁的,总归你对这个生活所有的真切感受,你投进去的时候就叫做暗。突然间,比如学习佛法了,有时候从经典的言论、法师的开示、一些网上的链接中让你突然间产生种奇怪的感觉。比如说《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跟刚才我们讲到的说一切都是名相,你把这个名相除去掉,你赤裸裸的活一回,你感受一下。就好像觉得前所未有的这种,你说是种觉悟嘛,也不知道,但是他就是跟原来那么没有想过的义无反顾的真切生活中,好像转了个身,或者跳出来、冷眼的、高度的、全面的看了一下,感觉不一样,这就是你开始生起了“明”了。明度,你一直这样的能够以明白的心,在生活中来重新审视思维生活和人生观,就能够得度,就能够成道。这就叫明度的意思,般若的第二个意思。 第三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清净的意思。这个清净如果说按照字面就是说,般若的当体它是没有这些污秽、染污的,叫做清净。那么大家知道,站在这个经典的层面来讲,什么叫做污秽染污?不是说你今天裤子上沾了点儿泥,或者是出去踩着宠物拉下的狗屎。这个染污是指的你只要有一念分别心,有对待法,有比较,这个时候你就染污了,不清净了。 反过来说,如果有对待有比较就说明你有一样能接受,有一样不能接受,有一样能包容,有一样不能包容。所以大家要知道清净的状态,不是说你就把它躲得远远的,丢的干干净净的,洗的彻彻底底的。是你在这个其中就这么过,根本不想这是染,这是脏的,那是干净的,一直心地上没有差别,一直都能够包容,这就叫清净。没有一念的攀揽对比心,这就叫清净。 所以说,远离也罢,明度也罢,清净也罢,它离不开一个核心的翻译内容是什么呢,就是般若其实就是叫做智慧,虽然有很多的意思,我们通常就用智慧来表达。智就是指的有的方面,慧就是指的空的方面,空有圆融了就智慧。智就是指现象,慧就是指空性本质。 所以说,如果我们自己修行就得根本的清净,慧,那就叫做自行,自己修。如果说你要去度化众生,方便善巧,种种手段种种方法,而且还是一尘不染的用慧来进行背景性的基调,没有去像凡夫一样的使聪明或者是追求的话,那么这就是“智”的层面,就叫做化他,度化众生。所以由此来看,智慧还是分开的。慧是根本的,智是后边得到的。慧要略微劣一点叫做因,智叫做果。从因果的角度来讲的话,智要高一点,慧要次一点低一点。所以慧是自行,智是化他。那你要去度化众生跟只是你自行来讲,它的方便善巧就要多的多。 那么有时候也把智慧分开来讲,今天的这个内容比较大,大家要用心,为什么有时候单单把它翻译成智慧的慧,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在菩萨的行门里面大家都知道有六度。就是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那么第六个翻译成为慧,为什么呢,因为还有一个叫做十度,除了这六度以外,还有一个方便(度)和愿(度),还有力(度),那么第十度就叫做智,为了区别这两个不同,所以把第六度叫做慧,第十度叫做智。 还有一个从空有的角度来讲,如果能够观照到空性的叫做慧,能够思察到现象的,就是万法的这种缘起性空的话,你只知道性空就叫慧,你能够兼顾到缘起法就叫智。 所以我们前面也讲到的,还有一个因果差别,因地上叫做慧,叫做般若,果地上叫做智。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个听过一个词叫做萨婆若,就是老般若,这叫做智。所以为了这样的差别,有时候单单把般若只翻译成慧。 但是有时候又会单单把般若翻译成智,就一个词“智”。为什么呢,因为般若是究竟法,那么慧既然是比较稍微劣一点的话,陋劣一点,那么智肯定是更为殊胜,就把它翻译成智。再一个呢,为什么翻译成智呢,也是说虽然咱们分开来讲一会儿说智一会儿说慧,其实呢智慧还是一体的,名是异的,体是同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意思。 但是基本上,总而言之的话,以智慧的慧为它的正解正翻,一般通常称之为慧,或者叫智慧。 好,那大家可能又听得觉得不耐烦,说为什么祖师爷们造个论,刚才讲了为了止言还要讲般若,一会儿翻一会不翻,一会儿分开讲一会儿合起来说,就不能弄一个总的概念让大家一目了然吗。大家要知道,圣人也罢,就是佛也罢,菩萨也罢,祖师也罢,并非不能够表达这样的效果。可以做一个总的概念告诉大家,一锤定音。可是大家要知道,这里面有密义的呀。为什么说有密义呢,因为我们众生本来都有取着、贪着、执着之心,所以你这样着相的这种因缘中,就因为我们下意识都会着相,听什么就执着什么,这就是魔子魔孙的生死轮回的根。由于听什么就执着什么,你一直是颠倒的。你一直是被束缚住的,所以就悟不到中道正观的佛性般若。 现在如果是告诉我们唯一的一个常途的、正式的唯一的解答,实打实的这么说的话,就更加的会增加我们的执着之心。所以恰恰就是一会儿这样说,一会儿那样说,让我们回心转悟这个不能说的法。所以不定的说,多方位的说,它的利益功德的意在于此。 如果我们学习者的话,执定经论的一句呀,一个字呀,一个词呀,那就会成一家之言了。一家之言你怎么能够悟入到个般若的无所得空性中呢。你死执定见,死执崖板了呀。现在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凡夫没有般若,你想我们生活中的概念有多少,我们生活中的认知有多少,我们生活中的分别念,一念又一念就离不开这个分别念。这也是一种金刚的状态,我们始终走不出来。所以才起了这么个方法,这样说那样说。总之是以无所得,只是以方便为用,这样的一个根本状态根本套路,来讲解般若。 大家想,众生来讲不只有一个众生呀,国土来讲也不是只有个国土,根性也不是,根基也不是都是一个根基。那我们佛出世菩萨教化乃至法师讲法,善知识也不是一个。所以诸佛才说了这样的种种法,种种解释,种种见解,祖师们造论又对这个般若有这么多的注释和解释翻译。 怎么说呢,不可说。到底什么是般若,离开心也不能说,把它当做心也不能说。所以你看,在佛教里面常用句什么话来形容,就是“离四句绝百非”。我们就“离四句”来讲,这四句是什么内容呢?要么就是是,要么就是不是,要么就是又是又不是,要么就是不是是也不是不是,是非亦是亦非,非是非非。这就叫离开这四句的表达,我们现在人的感情中无非就是,所有人的物质或者感情的认知上就出不了这四句的范畴。前两句要么就是是,要么就不是,这是从理论上来讲。 那大家想想当这个空性,中道也罢,就是实相真实法,本来它就是真实的呈现在这儿的,当你说是的时候,在上面就增加了。就比如说我现在在讲法,我讲法已经一直在讲法,你多说一句讲法师在讲法的时候,就不是在形容讲法这个真实状态了。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悟到这个,就是增加了,增意了上面。那么好,法师你在讲法,那我们就说你没有讲法,那么本来我就在讲法你非得说没有讲法,你在上面又有损减了,又减掉了。有增有减,它怎么能够,既然在实相法上真实法上你增了减了,那表达的就不是真实法。那你说亦是亦非,就徒增大家的争论,你说非是非非又给大家做愚痴的种子。所以怎么说呢,真的是实相法不可说呀。大家最后悟一下什么叫般若,就是不可说。 我们一般以为说不可说,就是真理也不可说,实相形而上什么都不可说。我告诉大家其实不管是理性或者感性的,不管是你的戒定慧还是贪嗔痴都不可说,我们都以为不可说是一个绝对的、清净的、不容侵犯、不容形容的境界才叫不可说,真理。其实告诉大家,一切法都不可说,包括你的贪嗔痴,也不可说,感情也不可说。 前段时间我刚好在国外遇到一个同修的居士,说起来般若空性,他就问我法师向你请法嘛。我说啥法呀有什么好说的,他说也是,一切法就是真实的没什么好说的,道理也不可说,他说感情也不可说。大家尝试着悟一下,其实感情也是不可说法,当你说出来的时候,根本表达的不是你真正的真情实感,只是在上面又增添了你的妄想见解。 请大家,今天时间到了,对最后这一点你去参悟一下,这就是般若。 好,我们一起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下一页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20] [放入我的收藏夹]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