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阅读网 -> 佛经 -> 其他法师| -> 宏海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正文阅读 |
[佛经]宏海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17页] |
其他法师| |
首页 上一页[16] 本页[17] 下一页[18] 尾页[20] [放入我的收藏夹] |
(第十七讲) 各位大觉世间的学子们,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称)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请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是我们《金刚经》贯解的第十七讲。十六讲结束以后,我尝试着做了一个调查。抽了常在听法的十来位居士同修问了一下,能不能听得懂。有的回答说可以听懂,还比较相应法喜。有的一半儿一半儿,有的又说观法跟不上,还有就是偶尔能跟着点儿,大多数不行。特别是上一讲说有点儿涩,这就把《金刚经》为上上乘根器的人所说的这个特色,其实也显出来。因为我们在颠倒海中,就是一直这样游得甚欢。所以偶尔上一下岸,要么冷站不住,要么觉得浑身不在水里面,干,不自在一样,等等就是这些表现。 所以我们今天开始再提振一下,大家来听《金刚经》,我们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贯解,其实也就是依文解义,偶尔的提出来一些比较适合一点的方法或者观法。其实从始至终只能算体悟了,因为我们一直也是劝告大家,把行门安住在净土法门上,阿弥陀佛上就可以了。所以一开始给大家讲的时候,听《金刚经》是为了让我们对净土法门,对整个佛法的核心内涵“缘起性空”,有个了解和帮助。 所以我们听的时候有一个技巧,因为掌握很好掌握,但是操作很难相续,一忽闪心念就走了。什么技巧呢,就是语言,就包括我现在正在讲,一定要知道语言它是一个工具,虽然我们对于教法对于闻法来讲是特别的尊贵稀有难得,但是到了彻底究竟的空性上而言,它还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要么就像一股劲儿一样,用文字这个工具把我们心念,要推到那个境界上。那你的心念也随着文字走到哪儿,不是随着文字走,是随着文字走到这个境界上来,这个观法上来。那么在观法的当体得把这文字甩掉,不能粘在上面。 所以为什么难,文字就像把我们的心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它就撤了,我们就停不住了在那。或者把文字当做一个力量把我们按在一个最低处吧,这么讲也可以。最低处只要文字一撤,你的心还能安在那不动不浮,一样的道理。或者说般若的空性就像一个很难恰似其分,我们说中道实相一样,就是很难入到中间的缝里,瞅不准。文字把我们用一个巧劲,推到这个缝儿里边,正好严丝合缝。但是有时候我们这个弹性,一推进去文字走了,我们就弹出来了。就是这三个比喻其实是一个道理,所以希望大家,就是此时此刻听着我这么说,大家也要心念上来了,不要对文字相生起辗转相续的,这样的一种推比和理解,无尽头的理解下去,要截断。这是一个窍门吧。 所以大家在听的时候一切反应其实都是正常的。我也很欢喜,我没有遗憾,因为毕竟有的是能够提上来心,有的是能够起观法,有的能结结缘也是非常好,稀有难遇。所以大家只要坚持着在这个缘法中,那就非常好。只难得的就是我们现在对教法不感兴趣,觉得它是一个非主流的学佛一样。那就把佛法可以说是一个没了解清楚,另一个有可能就会贱卖。就是换做其他的需求了,来投入佛教,来亲近供养三宝,但是你得到的是其他的需求,这也是一种贱卖佛法。阿弥陀佛。 好,我们今天就接着上一讲,正好从“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为什么这么说呢,须菩提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能。”这就是著名的“三心不可得”。 为什么这里要破从时间流淌上来讲,要破迁流的相续的这样一个幻相呢。因为它是我们根本的轮回状态,但是实际上它是经不起推敲的。大家设想一下,我们就这一辈子的人生过往而言,我们从小长到大,将来还要老,我们就会觉得从小的时候属于过去,现在正活着属于现在,将来老属于将来,可是大家仔细的琢磨一下,就是我们从小到大或者将来到老,就一直伴随感没有失去过,我一直在。当做我的时候,是一个幻相生灭相在其中流淌,才有了过去现在未来,如果把它观照成现前一念,一直只是这现前一念中,它在发挥而已,没有离开现前一念。哪里有过去现在未来,都在当下。从没有离开过当下。 所以为什么古德说“十世古今,不离当下一念。”不要说这一生小时候和老了,无量劫来轮回一生又一世乃至尽未来际,或者从娑婆世界往生到西方国土等等这些。阿弥陀佛十万亿佛土,成佛已经十劫,所有的这些都没有离开当下现前。就是我们错觉把它用妄想连贯成一个流淌的这样一个幻相,所以才有三世时间的概念。 为什么经不起推敲呢?我们在这个上面多一点儿笔墨,以防大家领悟错了。比如说我们把过去现在未来当做三个时间段。大家想想,过去现在未来是相对而有的,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没有现在没有过去和未来,对吧,它是相互支撑的一个对立关系。问题是我们就把过去时你给挑出来,这个过去时在哪里呢?如果说真的有一个过去时,那么这个过去时怎么确立的呢?一定要现在和未来去衬托它相待它才能建立,对吧。 就跟我们说的“当面锣,对面鼓”的,有爹儿子站在一起,说这是爹这是儿子。有男有女,比照一块儿说这是男这是女,他是对立的,长短你一定要比。比有什么特色呢,要同时同处同出现,就像我们对簿公堂一样,原告被告要在审判庭上来,对被告而言你叫原告,对原告而言他叫被告,对吧。你想想这样的话,如果建立过去时,现在和未来就应该在过去。为什么,它要跑到那儿去衬托真的有过去存在。现在和未来如果到了过去,就没有现在和未来了,因为现在和未来到过去了,如果现在在现在,未来在未来,没有去过去,那过去对谁说它是过去。 所以大家看纯文字理论上,它实际上根本就禁不起推敲,这是我们的错觉。但是因为我们这个错觉错得太久了,就我这么一说,几个人能够接受能够信受。只是觉得怎么讲的好像绕来绕去的,道理通,可是活灵灵的生活是这样子的。所以只有把这些相对的相泯灭了才能吃得消这个说法。然后才能依着无所住,而住在一切法中。我们总是觉得现在就是现实,其实我们在听的时候,说“听”没有过去时,我们就心跑到过去时去一样,要破过去时。说没有未来又奢望未来没有一个未来,就是等等这些千般缠绕,就只能理解现在一念,不能同步相应,唯一的相应就是当下截断这个流淌的幻相。 所以大家要知道所有《金刚经》的内容,它虽然有前后,总说细说,但是这些文字说来说去都是为了把我们引导入悟门,开悟的悟。如果你文字把悟门反而给塞住了,你悟不了,这个法你就没听对。我不只说了一次,般若空性的法,听懂不懂还是在其次,听对不对是关键。所以这里佛说到“一切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为什么会有现在过去未来的错觉,包括为什么会有前后上下的方位感呢,为什么会对一切的外境有分别心认知感,怎么出现的呢。像《圆觉经》里面就讲到“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缘就是攀缘的缘。好像有一个我能够知道外面的事物,外面的事物为我所知的这样一个分别心,但它是虚妄的。 这个是什么意思啊,我们再给白话说一下,就是我们的物质,它是地、水、火、风四种造物种组成的,大家想想,外在的世界和我们自己以为是我的色身,本来都是地、水、火、风,可是我们一念的无明启动的时候,就好比一个呼之欲出的自我感。这个自我感等要呼之欲出的时候呢,它突然间就把四大揽为,就是外在的世界好像给隔开了,然后自己色身(地、水、火、风组成的色身)就把它包揽了,觉得有个我,这就是我。在这个上面进一步生妄想,就觉得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是跟外在接触,然后有一个主观和客观,有一个我能和外面为我所认知的姿态出现。所以可怕不可怕,大家想想这些真的本来根本没有。佛也没办法,只好借着我们现在的这一套妄想体系来把佛法的本来面目给插入进来。所以心本身是没有自体的,它是仗着外境而出现的包揽和认知感。 再比如我们从第六意识还有前五识,其实这六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特别是意识,意识根,这六根都是缘外面的境界而有的。缘外面的境界的意思就是跟外面碰撞产生的作用,觉得真的有一个我和世界的一个对立感。能缘的呼之欲出的一探究竟的错觉,就叫我们现在说的心,就是心。 所以为什么开悟了以后叫“狂心顿歇”,解脱了以后叫“如如不动”,但是现在我们做不到。可是其中第六意识,它没有足够的全面的力量,它随着六根去跟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的这种境界,随着六根去攀缘。但是它能缘的力量很强大。所以我们现在有时候把凡夫的心基本上说的其实就是我们的意识。就是第六意识,跟眼睛耳朵鼻子,眼耳鼻舌和身体的触摸,跟它们同时跟进的去跟外界碰撞的时候,他还没有收到意识的总汇上来。就跟我们平常活着的时候觉得无所谓,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一旦我们关注一件事情,这个时候你就会格外地在意,其实这个时候就收归到意根了,意识开始了,了解外境。还有一种打妄想的时候叫独头意识,对事情思来想去,这个事情还不知道在哪呢,或者已经发挥过去了,你还在意识里面怎么盘算怎么运作,等等这些就叫独头意识。正在跟外境进行作用的时候,就是你正在处在事情的经过中的时候,叫做五俱意识。 五俱意识能够了解外境,独头意识能够在那分别算计。所以大家知道了吧,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本来面目就是这么来的。可是说起来这么来的呢,说着容易,道理明白也容易,你能够把身口意,身子骨、意识调整成正确的见解,那太不容易了。所以才这么多的法门就为了这样,我也做不到,但是大家一起努力加油吧。要修行的福报太大,只能这么点滴的积累,发一点心是一点,能够做一点功课是一点。能够在平常闲的时候,慢慢练观照和持名。在忙的时候,不能够全想起来吧,在里边反正就不能够任由烦恼摆布你,不断的想起来了就反击一下。慢慢慢慢积功累德,可能在某个情境下再来听《金刚经》就相应了。 我们再往下看一段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来看这段经文。这段经好像跟前面有一段经差不多,就是不断的在讲什么七宝呀,布施呀都不得真正的福德,而是福德性。但是他的用意是不一样的。大家如果对《金刚经》老读诵很熟的人,这样听的话比较随意,就是前面讲到的七宝布施,是为了衬托不如受持四句偈等的功德。 现在在这里说,“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这就是说福德没有一个真实的定相。以无福德之福德为多福德。为什么,因为他是成佛之因。 前面是相比较说不如受持四句偈,这里正说成佛之因。前面讲到一切众生的心为非心是颠倒心。以颠倒心去行布施皆是颠倒。既然是颠倒就不是成佛的正因。既然不是成佛的正因,你怎么能成就佛果呢。所以这里正在讲明无所得的所谓的福德,才是成佛的正因。所以这段比较好理解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就这么贯过去,大家记住这段是跟前面的衬托四句偈相对比的差别就可以了,这里在阐述成佛的正因。 后面我们再看一段话: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这是上部分,佛不可以色身而见。下部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这一段经文,可以说分两个层次,大家要听明白,两个层次,一个是什么呢,就是不可以色身来见佛。另一个是什么呢,不可以诸相来见佛。 如果就着这两个表达的层面,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理解。就是从具足色身来见佛的话,就说明不可以用五蕴的色身。我们每个人都有色身,色受想行识组成一个我,这个“我”,佛说真的是假的。但是我们现在把假的当真的,这就是佛法和世间法的对立性。所以你不要以我们凡夫的这种具足色身,有胳膊有腿有头有脸的来见佛。 为什么呢,这里“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不是由五蕴之身组成的,我们说是一个假名,在这上面见佛,见的不是究竟圆满的法身佛,充其量只能见化身和报身。既然是化身和报身都是以色相来显现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身。其次,要见法身佛和抛开色身,又觉得有一个法身佛,“哎呀,这个法身佛,法身是怎样一个状态。”开始起了诸相,就是到处去寻求什么叫法身之相。 所以这里又讲到“不可以诸相见。”不应以具足诸相,为什么,不可以法的相貌,这里的诸相就是指的名词概念的描绘。我们一般把色身,觉得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或者由功德因果圆满了以后生成的报身。这是以色身不可以见,以诸相不可以见。什么诸相?我们都有佛性,法身就是真如,就是法性,就是常寂光土等等,这一切描绘皆是诸相。所以就是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说白了,总结一下这两个层次的一段话,就告诉我们,既不能以色法来见佛,也不能以心法来描绘佛,就是要你离开语言和思维,叫做佛,这叫觉悟,叫圆满。叫般若波罗蜜出生诸佛。 所以大家要知道,这里就告诉我们,佛既不是拟人化这种形象,也不是哲学化的真理。现在我们不喜欢哲理性的这种真理,这一类的描绘的,大家觉得佛一定是像我们人一样的。我们娑婆世界的人长的这样,大家想想他方国土里,有的人这样那样的,那佛到底长得像我们国土的人呢,还是像他们国土的人。无形无相,无处不在,但是无处不在,你不要把它定位无处不在,一定位其实就有处,有无处不在就是有处。所以也不要用心法,就是哲学化的真理。 “即非具足色身”,不是有我们真正概念上的肉身,“是名”是假名来描绘的佛的色身。既不是诸相,是假名诸相,来借文字来描绘。所以这里讲到的“是名具足色身”、“是名诸相具足”。 这是从这一点分开来理解。另外这一段话,我们必须拔高一下,但是大家有的可能就听不懂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他这一段经文里面还引的一个更高的一个理解层面,就是说你不要把色身和法相,怎么讲呢,也就是不要把色法(身体的好看)和心法(哲学的描绘,真理),把它俩给截然分开。它俩既不是两回事,但是也不能合二为一,认定为一回事。总之就是不让你在这上面起定见,非一非异;一就是一块的一,异就是相异的异,不同的意思。 如果进入到这个讲解层次的话,我们还是依着经文的血脉,相对做个比较。因为在《金刚经》里边,前面有两次提到了色身。第一次就是“可以以身相见如来佛不?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个第一次,是为了表明相好的身和法身是不一样的,因为相好的身有“生住灭”,流淌的“有为相”,法身是没有“有为相”的。 第二次讲的时候呢,又讲到,如须弥山王这样大的报身,有三十二相,通过恒河沙的生命般的布施,才得来的修因证果。后面佛又说,“非身是名大身”。说明法身是离一切相,则名诸佛,这是第二次的描绘。 通过前面两次的描绘,就给我们养成一个下意识惯性的理解,色身是色身,法身是法身。然后又会觉得,“哎呀,《金刚经》一路都在讲,法身比色身比报身殊胜。报身依然是从执着中来的,法身就是从真理中生的。”这样的话,一个对立的二元的分别见又会出现。觉得报身是报身,法身是法身。可是一旦有对立的时候,定见一出现,就既圆满不了报身,也见不到法身。这样的话一反对,又有人会觉得,难不成法身报身是一体的吗? 所以这段经文就是为了破大家对于法身报身是一体的、还是异体的定见。所以才说到,不要以色身见,不要以法相见。但是色身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诸相即非具足,是名具足诸相。就是实际上,我们执着有一个法身的概念,有一个报身的形容,有一个“一还是异”的差别,等等这些。都是什么呢,见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法身,甚至连报身都见不到。为什么呢,因为报身当体就是法身,法身就在报身上显现,这是不一不异的。容不得我们进行描绘、定位和割裂,乃至和合,不需要这样的多此一举的描绘。这就是这段经文的核心立意,可能这么讲,大家要多多去消化吧,我必须要这么讲。因为这个甚深深邃的义理,就是表的这样的一个法,还是我们听的太少。 好再往下看一段,这段话,就不管从理解也罢,悟性也罢,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这一段话,实在是颠覆性太大。那我们一开口讲的时候说,哎呀讲经说法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那不就是讲经说法吗。我们普陀山的道老,道生长老,今天荼毗了。他老人家一辈子就是一个利索人,从来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洋洋洒洒的。我们那会小和尚们,虽然说有点好像是一种恭敬而表达出来的一种崇拜。把道老叫做普陀山的潇洒一哥,一哥就是排名第一的这样的一个意思,老潇洒。我师父也常给别人说到,老和尚是普陀山的镇山之宝。就前几天这镇山之宝融入法界了,极乐世界来证一下普陀山,这一期的因缘到了,回去换衣服去了。我也非常有感悟吧。我这次回来,道老也是主动要给我写字,最后留的一副字就叫做,你要讲经说法,这是最后给我留的一副字。好像跟这里有冲突,不要说如来有所说法,说法即为谤佛,身为和尚去说法,这不是叫谤僧吗。 其实在理解上,大家还是要细细的要听我道来,为什么呢,因为《金刚经》的血脉法脉,就是一直在讲第一义谛的境界,前面讲了“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大家想想,如来讲法的话是依什么讲,声音从哪来的呢,声音不会自己出声音,它是依色身而发的。现在讲到,不能以色身见如来,佛说了一辈子的法从何而起呢,这个法怎么说的呢。我们知道这里讲到的,既然不可以色身相见,也不能离开色身而见。佛法虽然不可以言说来显,但是也不可以离开言说而显。无说而说,这样的妙说,这段话讲的就是这个。 所以大家要领悟这个法义,反而要从哪几个关键词上,“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最重要是什么呢,“莫作是念,我当”这个修饰词。从佛的境界来讲,我讲了这么多法,三藏十二部说法四十九年,不敢说这样的,“莫作是念”就是你不要刻意的起这个念。我讲法是怎么讲呢,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在因缘法中没有一个定向的角色,谁在讲,谁在听,说的什么,怎么说的,都没有,“莫作是念”。所以大家看这里,比如说我们第一点,从说而言,这里不是要讲到,“我当有所说法”,从说而言,什么叫做无说之说呢。 我们现在基本上认知的说,每一部经典都叫“佛说什么什么经”。以前讲的时候还说什么叫说呢,“乐所怀也”,就是把他心里的话畅快的说出来。真正的法界中,无说之说是什么呢,没有一个说法的定相。这个很难,就算你话听明白了,很难理解和了悟的。大家想想我们说说法,我现在也在说,大家在听,这是一个什么呢,这是一个因缘而已。在因缘中,本质上是没有我、人、众生相,没有能说所说,没有法的相貌。大家要仔细体悟相貌这个概念,没有一个能说出来的法的这个相貌,是否真的有说吗。大家不要走远,我说是否真的有说吗,你就琢磨,“哎哟,有没有说呢”。 现在所需要我们领悟的是什么,我正在说说说说,真的有个正在说的这么一个事物,这么一个事件发生吗?那他怎么来的,我跟大家讲就跟我们有前后左右的分别一样,真正有个前后左右,哪个是前呢,前的前面还有前,后的后面还有后,左边对右来叫左,对左来他就叫右了,就是相待的因缘法中,给它赋予了这么一个概念,对于这个行为包括这个行为本身都是不存在的。是我们给定位了一下,就把它定位成这样,大家所有的人都承认是这样的,约定俗成了,流淌开来了,世世代代传承了,人世间的运作轨则就成了这样。用我们认为,这在说他在听,真的有个说的概念。没有说这么回事,虽然我一直在“得啵的,得啵的”说,可是我们认为说话就叫说,就跟前后左右本来是没有的,我们给他框上去的,这就叫“莫做是念,我当有所说法”,从说的角度。 第二个理解点,从发心上而言,也就是这里讲到的“莫做是念”上而来的。为什么呢,从佛的心态上而讲,他的发心讲法是怎么讲的呢,不是我一定要讲法。我这段时间常在发愿,到了观音菩萨跟前就磕头礼拜,祈请菩萨加持,要法缘要殊胜要相续。为什么呢,因为凡夫心嘛,还必须借着我们真实以为有一个法,我在讲的这个相续,来入到这个无法无说中,你没有前面的资粮,后面上不去呀。 但是佛就不是这样,他的发心叫发“无发之心”,发的无心之发心,一切都是应缘而说的。就是周遍法界如如不动,没有一个需求,没有一个刻意。那他怎么说呢,有问才说。就像一口钟一样,钟就一直在那,你不去叩它,它就不响,你一叩它,它就不断的响,你不断的叩,它不断的响。但是这里边钟是主动的吗,钟没有一点主动,它就不动地挂在那,不是它主动响起来的。所以佛讲法的时候,不会有所说法的时候,一定会先这么琢磨我要说法,佛虽然说法,他是无法说之心,无心说之法。不能说多了,悟吧。 这是从说而言,从念而言。第三点,我们从法而言。大家想说佛说了法,什么是法呢,祖师们也讲过,法法本无法呀,无法法亦法。法也是一个相啊,一个虚相,我们前面讲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哪来的一个定法为佛所说呢。什么是佛法呢,除了缘起法,还哪有佛法世间法呢,当然缘起法也是一个强安的一个概念,什么是佛法,就看你在上面见什么法。佛从来没有想过“我说的是佛法,我说的是法”。 我给大家讲一个有意思的事,好比回了普陀山了,虽然事务比较忙,都是一些琐碎的。我有时候会去放个生,这里有一个好条件,就是海边没有撒网,比其它处,现在这几年放生,老担心放不到究竟。我有时候去,真的觉得普陀山到处遍地都观音菩萨化现。好比前一次吧,我去放生,放生也是有计划的,因缘福报,今天能放多少啊,尽能力而为嘛。去放的时候,本来已经把原来的计划已经放够了,说差不多了就微信转了。这家买了一大半了,他们山上的店也不大,买了一大半了还有一小半,给他们家打工的(帮助装袋子,充氧气),他就在那念叨,“师父呀,你光买了这些,那些它们对你有意见,没有买的”,我就心里想,“哎呀,这真是有意见,假如我这会是那鱼,眼睁睁的看着旁边玻璃框里的被捞走了,我还得挨刀子被蒸煮,这会难受,会生什么心呢。” 结果说,“好吧,再买。”买完了,他又说“那龙虾没几只了,虽然贵点,就买了吧,就剩这几只了,多可怜呀。”又这么念叨。哎呀,说的我心一软,是这样的,我来了不就为了救命嘛,就舍点财救几条命,哪个值呢,以前不是号称放生如救命嘛,这会你怎么就心这么淡和寡呢,惭愧了。在这种情况下,就索性把心一横把那店全给买光了。什么连龙虾,他们这儿还有什么石斑鱼呀什么的,可贵了这些。哎呀,这样心满意足的觉得,真的我是发心了。这个给小贩打工的这个人,如果我们从凡夫见,平常来看他不就是个拉皮条,把你哄得把他生意都做了嘛。可是你要一转念,就菩萨成就你不断地再发一次慈悲心,再发一次救活物于危难之中,施予无畏的心,他就成就你当观音菩萨。 所以大家看到了,什么是佛法呢,本来可以觉得他是骗你钱多花点,但是一转念他让你行慈悲道,转成了佛法的受用,一切的缘起法中,随时随地都是佛法,随时随地都不是佛法,哪儿有个佛法不佛法。所以说佛缘起法,在我们世界里,所谓的三藏十二部一切教典,这个又比较难理解,其实他也是一个缘起。就是从平等心中,没有佛法是佛法不是佛法,它是在平等中方便的缘起成这么一套体系,这么一套道理,然后把你引向最后法界的平等的这个法,实际上没有一个法定称为佛法,这叫做“莫作是念,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所以总而言之,就像《金光明经》里面讲到,“佛无是念,我今演说十二分教,利益有情。”没有主观的,主动的。所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当”就是一个主动,“有所”,不是“有所说法”嘛,“有所”也是一个主动,“说法”也是一个主动,皆发的是有为的发心,不是无为而应的。所以既然这样的话,佛就说了“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误解呀。你自己误解,就错误引导不能让人入佛知见,也就否定了佛法在世间方便流传的真实意义,当然就“不解我所说法”。 所以说这有公案的,就是《金刚经》里面的当机者,须菩提尊者。他当时在岩石上在那儿坐着,什么也不说。我们有的一起去朝拜过印度,灵鹫山上不是有他们说的是阿难、迦叶曾经宴坐闭关过的洞,大家都去里边盘着腿也坐一坐,这个状态一句话都没说。结果这个时候,诸天人就天降华雨赞叹尊者,须菩提就奇了怪了问,“空中雨华这些是谁呢,为什么赞叹呢。”天人就说了“我是大梵天,敬重尊者”,就是非常恭敬您老人家善说般若,说须菩提善说般若,须菩提就说:“我对般若从来连一个字都没说过,你赞叹啥呢。”这天人就说:“如是。”就是这就对了,对了。“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说般若。”须菩提打坐在那,就来了这么一个法的相应。 《维摩诘经》里面也是维摩诘居士就问文殊菩萨:“什么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呢”。文殊师利就说:“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示就是开示的示,识就是认识的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于是文殊菩萨就反问维摩诘,我们都说的什么叫入不二法门,你说说吧,什么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诘老就一句话也没说,文殊菩萨就“善哉善哉,这是真入不二法门”。 大家看,就在表无法之法,大家要领悟。但是经典里面也反过来说过了,不要以为这样就,佛就完全好像不说了吗?是不要在说这个现象上给他定位一个定相在说法。但是反过来《金光明经》里面也讲过,“然由往昔慈善根力,于彼有情,随其根性意乐胜解。不起分别,任运济度,示教利喜,尽未来际,无有穷尽。” 所以大家看这段话,虽然文绉绉的,什么意思呢,就是由于佛过去修慈悲心,修善法的这个任运,就是自然发挥的因果力量,面对一切的有情众生,随着他们的喜好呀,性格呀,能力呀,然后佛不起分别的任运,自然而然地去说法救度,而且是尽未来际无有穷尽,所以大家看到了吗,这段话所破斥的过错是什么呢,就是“作是念,我当说。”你不能说,我在讲法的时候,我应当说法要做是念,都是不起分别任运示教。所以大家看,都是在表这个法,一切有说的法无说的法,都为了让入一切现成之法,明白吧。一切现成,就是不必多心,叫“莫作是念,当有所说”。 所以最后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说完了啊,今天就说到这儿了。 好下面我们一起回向。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愿以今日讲法闻法的功德,回向给普陀山全山首座,上道下生长老。祈请他老人家莲品增上,慈悲不舍,早日乘愿再来。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下一页 |
首页 上一页[16] 本页[17] 下一页[18] 尾页[20] [放入我的收藏夹] |
佛经 最新文章 |
真正修道人,不被物欲所牵 |
念佛念经为何要至诚心 |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
什么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么差别? |
希望临终没有障碍,就要少吃肉 |
如何面对蚊虫的问题 |
念佛这件事,所求都能如愿 |
如何才算初具信愿 |
断除生命的相续——自我意识 |
为什么要修净业三福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古典名著
名著精选
外国名著
儿童童话
武侠小说
名人传记
学习励志
诗词散文
经典故事
其它杂谈
小说文学 恐怖推理 感情生活 瓶邪 原创小说 小说 故事 鬼故事 微小说 文学 耽美 师生 内向 成功 潇湘溪苑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浅浅寂寞 yy小说吧 穿越小说 校园小说 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 玄幻小说 经典语录 三国演义 西游记 红楼梦 水浒传 古诗 易经 后宫 鼠猫 美文 坏蛋 对联 读后感 文字吧 武动乾坤 遮天 凡人修仙传 吞噬星空 盗墓笔记 斗破苍穹 绝世唐门 龙王传说 诛仙 庶女有毒 哈利波特 雪中悍刀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极品家丁 龙族 玄界之门 莽荒纪 全职高手 心理罪 校花的贴身高手 美人为馅 三体 我欲封天 少年王 旧巷笙歌 花千骨 剑来 万相之王 深空彼岸 天阿降临 重生唐三 最强狂兵 邻家天使大人把我变成废人这事 顶级弃少 大奉打更人 剑道第一仙 一剑独尊 剑仙在此 渡劫之王 第九特区 不败战神 星门 圣墟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